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后勤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后勤管理范文1
节约型校园建设是我国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自身适应节约型社会建设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建设节约型校园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高校后勤管理部门是倡导和执行节约的重要部门,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主导力量。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必须适应节约型校园建设对其提出的挑战,实施后勤管理工作的全方位创新。
1创新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建设节约型校园,对高校后勤管理现有的管理观念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必须围绕“建设节约型校园”这一主题,创新管理理念,转变工作观念。
1.1充分认识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意义
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节约型校园建设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中心工作。节约型校园建设是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节约型社会理念在高校工作中的一个具体体现。它是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为中心而开展的,其目标是通过节约资源、优化配置,集中优质资源,更好地保障服务于学校的总体发展大局。
1.2树立节约的理念
节约意识是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有力保证。后勤管理部门是建设节约型高校的主导力量,只有后勤管理岗位工作人员有了强烈的节约意识,将节约行为落到实处,才能够实现后勤管理的真正节约。后勤管理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深入开展资源节约宣传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学习节约型社会建设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及标准,在后勤管理人员中形成节约意识,深化节约理念。
1.3充分发挥表率作用
后勤管理部门是监督考核和履行节约的重要部门,是建设节约型高校的主导力量[1]。在建设节约型校园中,高校后勤管理人员要处理好教学和保障服务的关系,更新后勤服务理念,树立“高效作为”的服务保障意识,要积极发挥表率作用,把节约行为变成自觉,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俭办事,养成自觉节约一张纸、一杯水、一度电的良好美德,增强“厉行节约,勤俭办学”的思想意识,在建设节约型校园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2创新工作方式,实施精细化管理
建设节约型校园对高校后勤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摒除传统的管理方式,树立适应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全新管理方式。从目前全国各高校的探索实践来看,引入精细化管理方式是高校后勤管理适应节约型校园建设的一个有效方式。精细化管理,是将精细化管理思想引入高校后勤管理领域的一种全新管理方式。它能够细化高校后勤管理空间,量化后勤管理对象、规范后勤管理行为,创新后勤管理流程,实现后勤管理活动的全方位覆盖、全时段监管、高效能管理。
2.1完善制度体系
按照精细化管理的标准,从实际需求出发,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制度体系。建立全新的管理制度。在借鉴其他高校后勤管理制度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建立与完善以节约为中心的后勤管理制度,实现对工作全过程的制度化、规范化、流程化。以节约为中心的后勤管理制度应包括高校后勤工作的各个方面,如资产管理、餐饮管理、绿化环境管理、日常维修管理等等,促使每项工作都有制度管控、有程序遵循。建立后勤资源集约化管理制度。摒弃传统的资源分散式管理为集中管理模式,以适应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需要[2]。建设节约型校园在后勤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后勤管理资源合理配置与资产的有效使用。要按照“专门、专业、集约”的原则,对后勤管理的资源、资产进行整合,并出台相关集约化管理制度,完善服务保障功能、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2.2实行量化管理
量化管理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后勤管理部门要与各相关单位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建立量化考核机制[3];通过制定《精细化管理工作标准》《精细化管理监督考核细则》,对精细化管理进行监督落实,以及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成本。如对学生公寓可以一室一表计量,测算核定每月的水、电定额,实行节约有奖、超额交费的办法。
2.3加强信息建设
信息建设是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工作,为适应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需要,后勤管理部门要加强基础数据信息的建设。通过建设一个专门、专业的动态立体数据平台,详细登记每幢建筑的所有信息:面积、每层平面图、水电暖管路布局、每个房间的信息(面积、使用单位、财产物资情况等)。信息采集可以采取分级采集、逐级汇总的办法。由系部和部门兼职物资管理人员采集,集中汇总到后勤管理部门录入。人员的流动,造成的信息变化,这就要求兼职物资管理人员随时报告动态信息。基础数据信息的建设,要实现从全校所有建筑水、电、暖管网信息的整理绘制,到学生公寓入住数据和办公教学区使用情况的整理都做到数据翔实,达到点击鼠标即可了解任何一个房间的信息,通过信息的统计分析,可以清晰掌握系部单位的人员布局、校舍使用面积、财产物资占用数量等,这对领导作出决策和精细化管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2.4实行动态管理
在信息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数据统计、数据分析,可以对学生公寓管理实现动态化。以烟台职业学院为例,每年11月份以后,大三的学生5000余人都离校实习,这时可以将学生的宿舍统筹集中,理论上应该能腾出3幢至4幢宿舍楼,按每幢楼200个宿舍,每个宿舍28平米,每平米取暖费18元/年计算,每年能节约取暖费30万元到40万元;再如上课期间可以调低学生公寓暖气流量,夜间可以调低教学和办公区域的暖气流量,采用“人在流大,人去流小”的人性化管理原则,以期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3创新高校后勤管理运行机制
科学建立以“节约”为主题的高校后勤管理机制,既要充分结合各个高校的自身特点,又要符合高校后勤部门的运行规律。健全组织和完善保障体系,是确保节约型校园建设中后勤管理工作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4]。在节约型校园建设中,除了要充分发挥后勤管理部门的主导作用,还需要高校内部各部门的相互协调与配合,为此,必须建立后勤管理的运行保障机制。
3.1成立组织机构
为提高节能效率,有必要成立由校级领导挂帅、系部、行政部门、责任业务科室参与的节能领导小组,综合掌握信息、分析信息、提出方案。当前大部分高校都设有节能管理机构,基本上都是挂靠在水电管理部门,也只是行使节能统计、能耗分析等职能,不能很好地挖掘节能潜力、监督节能效果、推广使用节能新技术和新产品。节约型校园建设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来进一步强化职能,落实责任,监督考核,高效率地开展工作。
3.2建立成本核算机制
后勤管理的各个服务项目都要执行成本核算,全校运转中的能源等消耗要纳入成本,实现全成本核算[5];对物资的分配,实行经济核算和效益审计;对经费的使用要全程监控,并定期做效益评估,明确各项经济责任。
3.3建立监督考核机制
节能领导小组应下设节能监督考核办公室,履行节能监督考核职能,增强节能领导小组的有效性和灵敏性。在实际工作中,应将“细化考核细则”和“政务公开”相结合,及时收集相关数据,并通过政务公示和网络平台公布,以期降低管理成本。
3.4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励系部管理部门的工作积极性,让管理工作人员积极投入到节约型高校的建设之中。后勤管理部门可以结合本校实际,特别是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具体工作,制定出能够体现对先进工作者奖励和落后工作者惩治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可以采用薪酬激励、岗位激励等多种激励方法,来激发后勤部门人员的工作热情。如卫生工具的发放可以限定每年额度,节约有奖;学生座椅每年按学生数配给,多退少补,损坏维修或更换,合堂教室、学生座椅板凳的维修费,可以根据学生数制定标准,节约有奖,超额处罚等。
3.5设立系部兼职财产管理员
为保证成本核算、监督考核、奖励约束机制的顺利实施,明确责任,很有必要在各二级单位设兼职财产管理员岗位,管理本单位的校产,同时与后勤校产管理部门直接联系具体业务,如财产交接(座椅板凳、办公设施、教学设备)、维修保养、财产归还、信息上报和统计等。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账账相符、账目清晰。
4创新高校后勤管理的技术运用
节约新技术的应用和新设备的引进,是实现建设节约型校园目标的重要推进器。后勤管理部门要注重节约资源的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推广与应用。
4.1注重进行节能改造
要树立长远利益意识,多采用科学技术来实现建设节约型校园的目标。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加大对能耗高、浪费大设施的改造,对落后耗能设施予以撤换,对不节能的设施加以改造。
4.2注重推广使用新技术
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使用,能大大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此要注重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使用。如在办公区、学生公寓等公共场所的走廊卫生间安装使用节约水电的新设施、新技术,如节能声控灯、感应冲水器等;在教室、大合堂教室安装光线控制开关,以期降低电耗;在绿化养护工作中,推广使用节水浇灌器等。以烟台职业学院为例,中水处理站,每天能处理回收中水750方,全年节水70余万元;走廊、厕所等公共场所照明灯数量2600余个,如果全部换成节能声控灯具,每年节约的电能也是客观的;路灯147个(每个200瓦)、景观灯137个(每个40瓦),如果更换成太阳能照明,每年节约的电能也不是小数目;餐厅的蒸饭车可以改造成生物质燃料代替目前的电能,目前餐厅的蒸饭车总功率约为195千瓦,若采用生物质燃料可以节约60%至80%的成本。
4.3注重运用信息化技术
长期以来,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对信息化的运用程度普遍较低,影响了高校后勤的管理、保障和服务工作,也影响了效益和质量。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要以建设节约型校园为契机,把信息化建设纳作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网络化,实现高校内部各个部门之间、高校和社会、校与校之间的资源共享,这样能极大地节约运行成本[6]。
4.4投资建设楼顶光伏发电
充分利用政策导向,投资建设光伏发电。近几年国家能源局出台一系列鼓励光伏发电的政策,如《关于印发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落实分布式光伏发电有关政策的通知》等,山东省政府也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建设分布式电源。烟台职业学院建筑物楼顶面积7万余平方,空间开阔,适宜建设光伏发电,也可以引进能源公司合作,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建设分布式电源,这种开源式的节约,力度是巨大的。
5营造后勤管理的良好氛围
建设节约型校园,在充分发挥后勤管理部门主导力量的同时,还需要充分调动高校的整体力量。因为节约型校园建设,涉及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离不开广大教职员工、广大学生的广泛参与。只有广泛调动教职员工、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后勤管理部门的工作才能得以正常开展,作用才能得到全面发挥,节约型校园建设才能顺利推进。
5.1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奖励
建设节约型校园,高校后勤管理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建设的进程和水平,对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实现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加大对后勤专职人员的培训力度,走出去,多学习先进的经验,提高后勤管理部门的人员素质,这也是适应和保障节约型校园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敞开渠道、集思广益,及时采纳节能减排建议;鼓励节能技术创新创造。通过评选年度节约标兵,对节能贡献突出的师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5.2开展以节约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组织开展以节约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以每年国家“节能宣传周”“节水宣传周”为契机,开展环保节能宣传,举办如发倡议书、办宣传刊版、节约小窍门共享和“我为节约献计策”等活动,强化“节约是美德”的意识,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氛围,使广大师生员工时时处处感悟到节约的重要性和责任感,并将节约意识转变为个人自觉的行动,推动节约为荣良好风尚的形成。
5.3成立学生绿色行动组织
高校学生密集度高,每天活动在校园角角落落,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管理部门为主导,成立学生绿色行动组织,组织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节约行为,如随手关闭长明灯、长流水,随时通知水电部门维修损坏的水电设施,防止跑冒滴漏的发生等等。
总之,节约型校园建设,要求摒除传统的粗放管理改为精细化管理;以制度管控,完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大胆创新;广泛采用节能新技术,既要节流也要开源;采取信息化、集约化、立体化、动态化的管理方式,为节约型社会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魏大生 王启东 单位:烟台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友民.节约型高校后勤之我见[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报,2007(1).
[2]王伟.创建节约型校园与高校后勤管理[J].高校后勤研究,2006(10).
[3]陈联盟,曲保忠.节约型校园建设与高校后勤管理[J].科学决策,2008(11).
[4]吕宝勤.论如何打造“绿色节约型”高校之后勤管理的重要性[J].中国传媒科技,2012(1).
校园后勤管理范文2
职业院校后勤管理的意义
职业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的范围很广,体现在院校中的各个细节上,比如教室的合理布局、课桌椅的整齐摆放、学校的绿化建设、整个校园的用水用电以及安全防护、在校师生的食宿等,这些都涉及到了职业院校的后勤管理。可见,后勤管理在整个职业院校的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后勤人员只有将这项工作做好,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老师才能更好地教书,因此,职业院校后勤管理工作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职业院校后勤管理现状
主动性较差 多年来,职业院校的后勤管理一直遵循着原有的工作模式,比较单一。主要体现在: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与师生关系不是很密切,工作散慢,工作效率不高。大家都是抱着被服务的态度,以不出问题为目的。长此以往,不仅没有体现出职业院校后勤管理的作用,还会对在校师生的生活学习降低了保障,也会对院校的整体发展带来阻碍。虽然院校的一些相关负责人,也对此做出了一些相应措施,但治标不治本,表面上似乎有所改变,实际上跟风、大锅饭、互相攀比等情况依然存在。怎么样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难题。只有让后勤工作人员改变拖沓的工作作风,能够积极主动地去为大家服务,才能更好地实现职业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
制度不健全 一所职业院校的成功,离不开管理制度的健全。在这些年中,职业院校的后勤管理一直遵循传统,在制度上缺乏有效性,往往出现后勤工作人员分工不明确,造成一部分人干得多、一部分人干得少,从而导致了大家的攀比心理。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后勤人员成本增大、工作效率降低的情况。于是,建立健全职业院校的后勤管理制度迫在眉捷。
后勤工作人员素质偏低 职业院校一直都缺乏对后勤人员的素质培养。在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教育事业也在与时俱进。如果后勤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没有随之提高,就无法与师生走得更近。后勤就是要为在校师生提供生活与学习的保障,如果他们的素质偏低,也会影响到职业院校的整个发展。
职业院校后勤管理改革措施
改变职业院校中后勤工作人员的主动性较差的问题 对于院校的后勤管理人员来说,一定要敢于突破以往的管理方法,建立一套能够适应职业院校发展的管理制度,在工作中一边结合实际情况、一边开拓出能够给院校带来经济效益的合理制度。于是,提高职业院校后勤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就成为了职业院校后勤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积极主动地发现师生所需要的,才能更好地为师生所服务,才能拉近与师生的距离,也令师生对后勤工作人员产生信任感。长此以往,后勤管理也会有很大的提高,最终带来整个院校经济效益的提升。
完善职业院校的后勤管理制度 一个职业院校的后勤管理制度的完善,决定了这个院校的发展。只有有了健全的制度,让大家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去做,工作人员之间就不会出现有人干得多、有人干得少的情况。尽管如此,大家也要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完善制度,使制度更适应自己的院校。可以多倾听师生们的心声,看看他们真正需要什么,以更好地为他们提供方便。时刻做到以师生为中心,针对各个层次的工作人员,制定出合理的管理制度。对于已制定的后勤管理制度,每个人都要严格遵守,否则就起不到作用。在执行的同时,还要不断发现问题,完善制度。让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工作,认为制度不是强制,而是为了更好地工作与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学校。
加强职业院校后勤人员的培训 一方面,大部分的职业院校对于后勤人员的素质问题都不是很重视,因此,对后勤人员的要求不是很高,认为只要能具备简单的职业技能就可以。事实上恰恰相反,社会在进步,职业院校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仅凭一成不变的技术是无法持久的。另一方面,后勤工作的单调与压力,也使工作人员的心理极易产生负面情绪,长此下去,也会对院校发展带来阻碍。因此,要对后勤人员加强培训,定期输送新的知识;还要组织一些活动,减轻他们自身的心理压力。只有后勤人员的生活与品位提高了,才能为在校师生的学习与生活提高更优质的服务,才能促进院校快速发展。
建立目标管理考核指标体系 总务处要加强每日巡查,并做好巡查记录,既可以防止水电浪费,又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还可以提高常规报修的完成率。要做到:一要维修及时,小修不过夜,大修及时报告并积极组织抢修;二要提升后勤管理的认识,切实落实。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要建立“硬件不足,软件补”“软件不足,服务补”的体系。
校园后勤管理范文3
[关键词]新建院校 后勤 人本管理
[作者简介]洪礼坤,泉州师范学院后勤管理处研究实习员,华侨大学2006级企业管理(高师班)在职硕士研究生,福建泉州362000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7-0163-03
新建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自1998年以来,在中央的直接推动下,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已达200多所,约占普通本科院校的1/3。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数是由专科院校升格或是由几所不同层次的中专、成人高校合并升格而成的。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建本科院校的后勤管理服务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加强和改善新建本科院校的后勤管理服务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本管理策略,在管理活动中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尊重人的价值,激发人的潜能,谋求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为教学、科研、师生生活做好保障服务工作。
一、高校后勤人本管理的含义
所谓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指在管理活动中把员工作为最重要的资源,以员工的能力、特长、兴趣、心理状况等综合性情况来科学地安排最合适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充分地考虑到员工的成长和价值,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通过全面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和企业文化建设,使员工能够在工作中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工作业绩,为完成企业发展目标作出最大的贡献。高校后勤人本管理就是在高校后勤管理服务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采用人本管理思想的原理和方法,以“三服务、两育人”为宗旨,以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标,尊重人的价值,激发人的潜能,谋求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推动高校后勤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后勤管理服务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一)后勤管理服务的特点
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升格后,在办学规模、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校园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在后勤管理服务上有五个方面的急剧增加:在校生和新引进教师人数;校园用餐人数;校园管理服务项目;水电供应负荷;教学基础设施和校园建设面积等。以笔者所在的泉州师范学院为例,2001年升格之初在校生人数仅3459人,专业设置专科专业多,本科专业少;教学基础设施比较简陋;校园占地面积不足300亩。而经过几年的跨越式发展后,学院目前拥有东海、诗山两个校区,占地1268亩;有全日制在校生13000人;设置56个本科专业(方向);教职员工1200多人;教学仪器设备总值8700多万元;图书馆藏书120多万册;校园建筑面积30多万平方米。
(二)后勤管理服务存在的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的跨越式发展不仅带来后勤管理服务五个方面的急剧增加,而且在管理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 服务意识淡薄。由于受我国经济体制和原有院校管理体制的长期影响,大多数后勤服务人员“等、靠、要”思想仍然较为严重,缺乏市场意识和主动服务意识。
2 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落后。新建本科院校的后勤服务人员大部分由升格前的各类学校后勤部门人员组成,队伍中获得本科学历和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少,具有后勤社会化、现代化经营管理经验的干部少;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滞后,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和竞争机制;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不高,办事效率低下。
3 管理手段单一。新建本科院校在后勤管理中缺乏创新人文关怀和企业文化建设,忽视了对员工内心需求的关怀,缺少真诚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加上后勤工作在客观上存在的难度大、待遇低和在主观上存在的某些“伺候人”、“低人一等”的自卑感等原因,导致员工在工作中出现积极性不高、服务态度差等问题。
4 社会化改革处于“两难”困惑。一方面是学校急切盼望后勤服务能够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以减少学校投入,但由于后勤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后勤部门“造血”功能低下,制约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是我国高等教育具有明显的公益需求,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后勤服务基本上都是公益性的;新建本科院校收费相对较低,服务最大化与效益最大化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三、新建本科院校后勤人本管理的构想
新建本科院校后勤人本管理的实施,应结合各校具体校情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际状况,遵照人本管理思想的原理和方法。提高后勤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服务至上的理念
后勤管理服务工作的整个过程是以人为载体的,服务过程的提供者和接受者都是人,服务质量的好坏和满意率的高低直接反映后勤管理的水平。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后勤管理服务中应要求管理人员及广大员工树立服务至上的理念。
1 牢牢树立“三服务、两育人”的服务宗旨。在后勤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坚持以人为本,改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新建本科院校在饮食管理服务、水电管理服务、公寓管理服务等方面正处于发展的磨合期,在实际工作中,更应体现一切为了师生、教学和科研,真正将“三服务、两育人”的人本管理服务理念运用到后勤服务保障的各项工作中。
2 始终坚持服务至上的工作理念。在服务中,注重时效、狠抓质量,保证服务的及时和到位,及时解决被服务对象亟需解决的问题。同时,规范服务行为,坚持文明服务,最大限度满足被服务对象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3 加强管理服务的沟通和调研。通过校园网、宣传栏、座谈会等方式,让师生及时了解后勤管理服务工作的运作情况,增加师生对后勤管理服务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通过沟通和调研及时了解师生的后勤保障需求,密切双方之间的联系,不断改善和提高服务质量。
4 实施人性化的管理。在校园保洁、绿化卫生、物业管理、水电修缮等方面实施人性化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结合不同工作的特点,避免影响师生工作和学习的事件发生,以免导致师生对后勤管理工作产生意见。例如,室内外设施的维修工作,作业应避开上课教学时间,以免影响教学;校园清扫工作,应避开师生来往密度的高峰时间;水电检查应在正常使用到来之前提前做好。
(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构建优秀高效的后勤队伍
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功能的发挥离不开一支优秀高效的后勤队伍。坚持以人为本,一切发展依靠人、一切发展为了人,这就要求高校后勤管理部
门。必须重视后勤队伍建设。
1 加强职工思想教育,转变工作作风。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部分高校后勤人员强化了经济意识,却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政治意识。新建本科院校正面临着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重大变革。应坚持以人为本,明确服务育人的地位,进一步加强职工思想教育,转变工作作风,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2 加强各类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后勤工作千头万绪,要完成好任务、履行好职责,关键是尽快提高后勤人员的业务素质。后勤管理部门应制定计划,培养和造就一批熟悉高校后勤管理专业知识、掌握现代化管理手段的管理人才。抓好职工的基本素质培养和技术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的技能素质,使他们掌握为师生服务的本领。
3 引入竞争机制,优化后勤队伍。应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干部管理制度改革,实行“聘任制”的管理方法,广纳人才,打破干部工人的界限,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考核办法。真正形成一个以工作实绩竞争上岗的氛围,调动后勤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注重人文关怀。创建和谐人际关系
后勤工作是为广大师生服务的工作,天天与人打交道,事事与人相处。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和谐的人际关系对高校后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努力营造和谐氛围,培植后勤员工的主人翁意识。高校后勤部门的各级领导者要注意加强自身修养,在工作中主动放低姿态,将员工放置于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在管理过程中投入真诚的感情,时时处处体现人性化,尊重员工的权利、要求、才能和价值,尽量给他们施展才华的空间。善于听取员工意见,实行科学决策,使后勤部门的工作人员感受到一种民主和谐的工作氛围,增强后勤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在整个后勤系统内营造一种和谐的情感关系和融洽的人际关系。
2 关心帮助后勤员工,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后勤部门的管理者要在政治上关心后勤员工,在生活上体贴他们,经常深入到员工中,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以及工作和生活的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解除后顾之忧。让后勤员工自觉地把管理目标内化为自己认同的理想,更好地为师生做好后勤保障服务工作。
(四)加强后勤文化建设,增强员工凝聚力
高校后勤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后勤在“三服务、两育人”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它是促进高校后勤发展、增强员工凝聚力的企业文化。
1 培育高校后勤企业价值观。后勤文化建设要突显人本管理,把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提高后勤员工的素质作为后勤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采用多种方式,促进后勤员工的观念更新和知识更新,培养员工的工作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增强后勤团队的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实现员工自我价值,促进高校后勤企业价值观的逐步形成。
2 增强后勤员工凝聚力。要努力为员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包括工作条件、生活空间等物化环境以及经营理念、服务理念、口号等无形的文化环境,促使每个人都能把其内在潜力和创造力最大地发挥出来。例如,在后勤文化建设中响亮地提出“师生是上帝”、“满意在后勤,创业在后勤,奉献在后勤”的企业文化主题,以此来教育和凝聚后勤员工。
(五)健全后勤管理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一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至80%一90%,甚至可以发挥到极致。而激励机制是指在管理活动中,根据人的心理变化,创造满足员工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每一个人、每一个单位迅速、有效地去追求组织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有机结合管理方式。基于人本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后勤激励机制,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明确职责。合理设计工作目标。在明确岗位职责、工作任务的情况下,根据不同部门、不同时期的工作内容,为员工设计短期、中长期工作目标,鼓励后勤员工追求与学校发展方向一致的目标,做到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二者的有机结合。
2 客观评价、公平奖赏。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通过定期对后勤员II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全面、客观地了解员工的素质和绩效情况,有利于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开展。只有奖罚分明,确实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才能始终保持一支有生机、有活力的队伍。
3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应坚持“效率优先,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奖勤罚懒,杜绝干好干坏一个样,使员工在明确的目标下,树立努力的方向。同时,在精神激励中应重视员工的精神需求,信任员工、关心员工,通过让员工参与管理,不断开拓他们的眼界,让他们充分领略到后勤工作的挑战性与新鲜感,不断满足员工的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总之,在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新建本科院校在后勤管理服务工作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本管理,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充分调动后勤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一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李源江,新建本科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的思考[J],龙岩学院学报,2006,(4)。
[3]郑文谦,福建省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后勤队伍建设刍议[J],采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
校园后勤管理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
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在国家对高职院校的重视和支持下,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仍然还面临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其中就包括后勤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的问题,而后勤信息化建设是提升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高职院校作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地,目前虽然在后勤管理上已经普遍开展了信息化建设,但是各个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和社会小区的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比较发现仍然存在较大差异,从各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重点学校的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程度普遍比非重点学校要高。由于资金投入以及人力物力上的优势,我国的重点高职院校在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上起步较早,而且建设水平较高,其后勤管理信息化不仅已经覆盖了食堂IC卡等常用的学生生活功能,而且还已经延伸到自习室预约、图书借阅等方面,相比之下,普通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覆盖面要窄得多,不少学校还只是办理了食堂IC卡。第二,由于一些学校缺乏对于后勤管理信息化的长期规划,导致信息化管理功能的碎片化现象比较突出,例如:食堂IC卡是很多高职院校普遍推行的一种电子化结算方式,这种方式的推行给师生员工就餐提供了很多便利。但是在后来逐步推出的图书馆借阅、宿舍门禁等功能上,很多高职院校没有统筹考虑采取“一卡通”的方式进行解决,导致一张卡只能实现一种功能,浪费了资源并且给使用者带来诸多不便。第三,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技术与时展存在差距,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社会上的很多新建小区都已经开始通过手机来实现小区物业管理服务,在手机已经普及的现在,带给用户方便快捷的体验,而高职院校普遍仍在沿用以前的IC卡。
二、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不足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投入,虽然我国高职院校近年来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软硬件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学校的硬件建设和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来说,学校有限的投入预算加上部分自筹经费,仍然难以满足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大量资金需求。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经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在信息化建设初期,购置大量硬件设备和软件的费用;第二,信用化管理的使用和维护费用;第三,信息化设备老化或损坏的更新费用。由于信息化技术的日新月异,其设备的更新换代时间间隔也越来越短,不少设备的淘汰周期已经大大缩短,如果高职院校要跟上信息技术更新的步伐,就必须不断投入经费来完善相关硬件和软件。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高职院校无法通过自筹经费来完成这一笔长期投入。
(二)缺乏专业人才
由于对后勤管理缺乏足够重视,部分高职院校对后勤管理人员的聘任要求不高,后勤的工作人员多数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管理能力不足。随着时代的发展,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人员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原有的后勤管理人员难以适应信息化建设要求,高职院校引进相关专业的高学历人才成为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开展的首要任务。
(三)配套制度不健全
高职院校后勤信息化管理必须依靠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为支撑,目前在制度建设上的不足也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制度主要存在标准化、制度化方面的不足。一是对后勤信息化系统的使用权限界定不清,对于相关工作流程不够明确,同时没有做到无死角划分管理责任和落实相应的管理人员,例如,一些高职院校为了实现后勤管理信息化,专门打造了后勤物资管理系统,但是由于没有将后勤物资管理系统使用、维护与相关管理职责进行对接,导致工作上推诿。二是没有把后勤管理规定上升到制度层面,部分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人员片面的认为后勤管理只是部门内的事情,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时候既没有从学校整体来考虑,又没有全方位对接学校各部门和附属机构的需求,闭门造车式的出台了很多管理规定,却又无法上升到制度层面。
三、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措施
(一)加强重视,采用多种办法解决资金问题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扩招,学生数量的增加加上学生对后勤服务效率和质量的提高,都要求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必须跟上时展,全面实行信息化建设,对此,高职院校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在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上,除了保证每年的预算投入必须到位以外,高职院校还要从节流的角度来想办法解决信息化建设的资金问题。高职院校预算投入是其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一是要每年做好资金预算安排,既要保证资金数量安排科学合理,满足实际需求,又要避免资金安排过多造成浪费。二是保证专款专用,安排给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不得挪作他用。三是根据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对资金分期计划,既要考虑信息化建设的进度和要求,也要顾及对资金的承受能力。除了预算投入保障以外,高职院校还可以从节流的角度来节省资金耗费:一是对于后勤管理所需的信息化设备和软件全部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采购,既能保证设备的品质,又能最大程度的节省经费;二是对能够租赁的设备可用租赁方式解决,当今时代信息化技术发展迅速,信息化设备升级换代频繁,如果设备全部依靠购买,会导致成本高,因此高职院校可以考虑采取租赁的方式来解决所需设备,例如:以云存储的方式来代替以前的硬盘存储方式,不仅可以保证数据完整和安全,而且还能节省硬盘空间,节省硬盘换代和维护费用;三是依托自身优势,通过自行研发一些硬件和软件来节省费用,我国不少高职院校开设有计算机硬件或软件的相关专业,具备一定技术能力,对于后勤管理所需的一些设备和软件,完全能够自行制作和开发,这样一来就可以节省一大笔设备购置费用。
(二)引进专业人才,构建专业化管理队伍
专业人才作为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对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方向、质量要求、管理维护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在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之前,必须重视和解决专业人才的问题。针对高职院校后勤管理队伍的现状,在专业人才建设方面要把握好以下两点:第一,为了与时俱进,实现高标准、高质量的后勤服务目标,后勤管理团队应由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工勤人员组成。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现代物业管理的理念和能力,善于发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后勤管理的结合点,并结合实际进行管理规划和创新;专业人才作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和实施者,应具备满足信息化建设所需的专业技术和能力;工勤人员要具备信息化设备的操作能力和一般维护能力。根据高职院校的现状来看,目前最为缺乏的是专业人才,对这方面的人才可以采用从外部引进等方式来解决。第二,积极开展对现有后勤人员的培训和转化,人员素质难以满足信息化建设要求是导致目前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通过大力培训来提升在岗人员素质,通过培训更新观念,增长知识,提高技能,改进方法,激发个人创造力和潜力,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强化平台建设,改进管理方式
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服务平台的建设。在我国目前大力推行“互联网+”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必须与“数字化校园”有机融合,建立完善信息化管理机制,在后勤服务中实现网络化、智能化。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实现后勤管理服务平台与现代信息媒体的有机融合,利用互联网来实现后勤服务与计算机、手机等媒介的无缝对接,学校的所有用户可以通过触手可及的信息化设备来获取所有后勤服务信息,例如,学生宿舍信息、自习室预约信息、餐饮信息等等。二是通过后勤服务平台与服务对象积极互动,并以此促进后勤服务监督和质量提升,随着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增加,后勤服务的多元化时代已经开始到来,对于后勤服务质量的提升,用户反馈意见是最重要的参考。三是将平台建设纳入后勤管理长期规划,围绕平台建设建章立制,形成相应制度。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随着服务理念、信息技术的升级而不断完善,所以必须纳入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长期规划,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另外,高职院校应该围绕平台信息的使用、维护、管理,定责定人,形成制度化约束,以保证平台的可持续运行。
四、结语
高职院校后勤管理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加强重视,多措并举,解决资金问题、构建专业化管理队伍、强化平台建设,依托信息化建设来努力提升后勤管理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丁耀新.学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及智能化建设[J].中小学电教月刊,2015(8):10-10.
[2]邓法灼.学校后勤信息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求知导刊,2016(17):74-74.
[3]黄群.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探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5(23):20-20.
[4]罗元俊.基于网络的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4):236-236.
[5]贾德民.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初探[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18(6):36-38.
校园后勤管理范文5
(一)整体性原则
学校后勤管理要从学校的基本任务和后勤工作的特点出发,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坚持整体性原则,就是要求后勤管理人员能够从学校整体上把握后勤管理对象,从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生活的需要考虑问题,而不局限于对管理对象各要素(人、财、物、时间和信息等)进行孤立的分析。应该居高临下,胸怀大局,明确后勤管理与整个学校管理的关系。
(二)方向性原则
教学和科研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后勤工作的宗旨就是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的生活服务,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学校后勤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一宗旨来进行。为坚持这一方向性原则,后勤工作人员不但要树立全心全意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思想,还要懂得学校教育的规律和后勤工作的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服务工作。
(三)效益性原则
效益性原则是指学校管理工作要在正确的思想和目标指引下,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使有限的资源充分发挥作用,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培养目标,完成学校教育的任务,取得高效益。学校后勤工作要坚持效益性原则,就是要合理有效的使用人、财、物、时间等资源;要以优质周到的服务去促进教学、科研的进展,充分调动师生员工学习和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开展多形式的勤工俭学活动,以弥补学校经费的不足。
(四)权变性原则
坚持权变性原则,是指在实施后勤管理的过程中,综合运用经济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和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等等。根据不同的管理对象和具体的管理环境,灵活取舍与变通,以提高管理效能,实现管理目标。经济方法,就是运用工资、利润、奖金、福利、罚款等经济手段或经济杠杆来管理后勤的一种方法,是组织经济活动,调节经济利益,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有效手段。行政方法,是依靠行政机构,采用行政命令、决定,指导和下达任务等行政手段管理后勤的一种方法。它具有权威性,能起到令行禁止的作用,是维持整个学校活动,规划、指导和调节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手段。法律方法,就是以有关法律条文为准绳来对后勤有关活动进行强制性规范的一种方法。
二、加强和改善后勤管理体制的措施
(一)建好一套制度
内部管理从建章立制入手,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是十分有效的。一是健全以行政会议或办公会议为主的议事制度。在民主集中制原则指导下,科学、民主、有效地处理后勤工作中的重要、重大事务,增进班子内部的团结协作,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完善照章办事的工作制度。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做到有章可循;另一方面,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普通职工,都应该学会并习惯于用工作规定、规程来约束自己,绝不能我行我素。三是建立工作岗位责任制及奖惩措施。干部职工职务高低不同,岗位职责不同,管理权限不同,评价标准不同,但“德、能、勤、绩、廉”的要求应该是共同的,要通过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切实做到奖优罚劣。四是实行岗位培训制度。培训是后勤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随着知识、技术更新,服务要求提高,后勤干部职工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必须通过培训学习、岗位练兵等途径得到提高,从而更新观念,增长知识,提高技能,激发创造力和潜能。由于后勤工作繁忙,培训可以不拘一格,采用报告、讲座、参观、专题研讨、半脱产进修等形式。
另外,实现目标管理责任制,对于学校后勤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一定的保证作用。职工对总务处负责,总务处对学校负责,责任明确,职责分明,奖优罚懒,保证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但是,这种保证作用还得依赖于不断地完善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使后勤管理工作真正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使所有的职工都对自己的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益,达到优质服务。
(二)培养一个好的工作队伍
后勤在学校中虽然只是一个工作部门,但它有别于一般的处室,可谓“摊大、人多、事杂”。如果领导班子不力,或者形不成合力,容易造成内耗,干部职工人心涣散,势必使工作陷入混乱和失控的被动局面。因此,领导班子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后勤队伍的建设。要不拘一格选拔管理人才,把善于管理、秉公办事、清正廉洁、富有实干精神的干部选入班子,发挥先锋模范和带头作用。领导干部的言行举止具有强烈的示范性,他们的感召力和说服力来自于自身过硬,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要求职工做到的事自己首先做到,要求职工不做的事自己首先不做,用实际行动带动和激发广大职工积极向上的热情。
提高职工素质可以归纳为两大方面:一是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要针对后勤职工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开展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采取“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等多种形式,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品德修养,如定期组织后勤职工外出参观学习,利用报刊橱窗进行有关方面的宣传,进行有关法律、经济、生活等方面的讲座,既提高文化素质,又达到教育的目的;二是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事业的发展告诉我们,仅仅看到学校后勤的服务性和保障作用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看到后勤工作对教育对象的教育性,因此我们应当高度认识后勤工作在整个学校工作中“育人”的重要作用,应在后勤职工特别是“窗口”,职工中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努力做到“四个必须”:首先必须正确认识育人的重要性。服务育人是对学校后勤工作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后勤职工更要充分认识到作为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崇高职责和追求的目标,要充分认识到为学生服务就是对青少年学生的关怀,通过优质服务和科学管理,后勤工作应落实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这个根本的目标上,同时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等多层次、多角度的育人要求渗透到服务工作中去。其次必须具备良好服务技能。单凭一股工作热情缺乏一定的服务技能,提高服务质量只是一句空话。因此,后勤人员也面临一个“继续教育”的问题,应支持后勤人员参加业务进修,选送后勤人员外出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第三必须注重后勤职工的示范作用,初中生在校三年,几乎每天都与后勤人员打交道,后勤人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灵上,举止、衣着、仪表都在学生注目之下,因此凡要求学生做到,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遵守的,自己首先要遵守,因为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第四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态度,用真挚的感情去关心、体贴服务对象,缩短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师生对后勤人员产生信任感和亲切感。
(三)引入竞争机制,优化后勤队伍
我们实行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和校内结构工资制,打破人员任用的终身制;建立竞聘上岗,双向选择、择优录用,实现“岗定人、人定职、职定责、责任包干’,灵活机动的人事管理体制。在聘任过程中,遵循“两个机制”和“两个原则’,即建立“以人为本”的“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全员聘任机制;建立重实绩、重过程、重贡献的分配机制。坚持尊重个体劳动成果和集体劳动成果相结合,体现按劳分配,优劳优酬的原则;坚持“德才兼备,用人唯贤”的原则。后勤处与职工在学校同意的前提下,根据双方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签订聘用合用,确定聘用关系,明确双方责任权利和义务。在分配制度上实行校内结构工资制,坚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收入与工作业绩挂钩,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增加分配的透明度,从而搞活后勤队伍,使后勤工作呈现了一派你追我赶、创先争优的景象,有效地推动学校整体改革的发展。
(四)管好钱物,讲求经济效益
学校需要一定的经费和必要的物质条件,而固定资产增加,教育经费充裕,办学条件改善,则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因而必须管好钱、财、物,讲求经济效益。
首先,要合理使用学校的经费、设备,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提高利用率。
学校领导首先要以身作则,模范执行财务制度和纪律,对一切不符合规定的开支要予以制止。会计人员原则上由上级主管部门指派并对其负责。会计要严格坚持有关法规法令。对违纪现象要予以抵制,严重失职者经查处后应及时撤换。对那些假公济私,贪污舞弊,挪用、乱用资金的现象一经查出必须严肃处理。
上级主管部门要经常地组织各校校长和会计学习有关政策法规,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检查,并互审帐目,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上级主管部门要督促各校建立必要的监督机制。如党支部、工会、教代会组织民主监督机制,定期检查督促、预防犯罪。经济公开,就能更好地实行民主管理,形成人人当家,个个监督的群众理财的风气。
在财产管理方面,首先,要建立和健全财产管理制度。如购物必须先申请,批准后统一由总务部门购置,绝不准许任何人拉关系,走歪门邪道,中饱私囊.要建立一整套验收、出借、使用、保管、赔偿制度,定期检查验收。以杜绝公物占为私有,使物尽其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特别强调这点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反腐倡廉的具体措施。其次,要实行财产管理责任制,学校要设专人负责全校财产管理。实验室、图书室、体育室及各职能部门都要指定人员负责本部门的财产管理,全校要建立财产分类帐,各部门要建立财产分户帐,并规定必要的领用手续和制度。教室里课桌椅实行“三定”(定人、定物、定管理),定期交接验收,定期评比检查,实行奖励、表扬、批评和赔偿制度。
(五)坚持以人为本,凸现服务功能
管理即服务。人是管理的第一要素。在学校管理中后勤人员具有双重性:既是接受管理的客体又是承担管理和服务中“育人”的主体。他们若能主动热情为师生提供超前、优质、高效的服务,学校的后勤工作就会得到师生的关心、配合和支持,就会形成相得益彰的管理效应。因此,调动后勤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非常重要的。学校的管理者要善于运用科学而艺术的工作策略,变简单的行政命令为指导激励,把学校的整体目标和后勤人员个人的目标指向正相融合起来,营造“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校园风尚,使后勤人的积极性能充分迸发出来,后勤管理就会有声有色。学校最大的人群是学生,学生是接受教育的对象,更是学校三个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人本意识能否在学生身上落实,是决定学校管理成败的关键。管理者只要把人的文章做好了,人的积极性调动了,后勤管理就会到位,后勤工作的服务功能就会真正得到彰显。
总之,学校工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工作离不开后勤工作,而后勤工作只有很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才有实质性的意义。
校园后勤管理范文6
关键词:后勤管理;数字校园;校园“一张图”工程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 A
Implement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ampus logistics of fine management - to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campus "a map" project as an example
Duan Shuangquan HU Lushan
(Beijing urban construction survey design institute, Beijing, 100101).
Abstract: a diagram of engineering is a sharing service platform,which is based on the core technology of digital city construction; Campus basic geographic information is its core.it integrats all kinds of project results to achieve the updated campus information.The research of a diagram of engineering includes the technical architecture , the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using the method of the technology information integration,it implements the User-oriented information service model ,which is based on the existing basis and the overall planning. It provides the overall solution for the campus logistics fine management.at the same time,it improves the information integrationof the digital campus.
Key words: logistics management; digital campus; a diagram of engineering
1引言
“数字校园”是高校信息化进程中形成的一个核心概念,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数字校园”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深化。
国内高校已经建成的“数字校园・应用系统”主要是围绕教学、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三个基本职能域展开,校园作为学校教学、科研与教务等活动的“承载”环境,起“支撑”作用。目前的“数字校园”缺乏对“校园地理信息”的有效集成,缺乏统一性与协调性的校园空间基础信息服务机制,导致校园空间信息的利用存在诸多隐患:共享差,导致重复建设;缺乏有效组织和动态维护,成果的有效性、完整性得不到保证;更新不及时,数据可信度得不到保证。因而“数字校园”建设理念,需要强化“地理信息”技术思维。
北京师范大学后勤管理处,积极探索与研究,提出校园地理信息“一张图”工程的技术架构,完成北师大后勤管理全面信息化,建成覆盖全校区、多尺度、无缝集成的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以创新的理念与崭新的模式,全面提升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水平,实现后勤管理精细化与扁平化的有机结合。
2“一张图”工程理论探索
2.1定义
更多的人认为“一张图”是一种工作机制或制度,或者是一个工作平台。结合校园地理信息应用的实际情况,经过综合研究,提出校园地理信息“一张图”的定义是:“以校园地理空间信息为基础,以基于校园空间信息的专题应用为核心,系统整合校园空间资源管理需求,具有常态化动态更新机制的校园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空间上,“一张图”是基于统一地理坐标系的、空间连续的全校区域地理空间信息集合,在信息系统中可进行叠合显示、分析和检索;时间上,是具备动态更新机制,能够及时、准确反映最新校园区域的建设现状,提供基础地理信息的“现状图”以及具有时续特征的“专题图”;功能上为“数字校园”各应用系统提供在线式的地理空间信息数据服务与功能服务。
“一张图”为三个版本,其中第一种版本包括信息,仅供学校专业部门使用;第二种版本将部署在校内专网上,被校内普通职能处室使用;第三种版本将面向公众,提供校园空间信息服务。
2.2技术特点
校园“一张图”工程,在数据组织模式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1)统一的数据边界;
(2)统一的空间数据分层标准:数据的来源只有一个正本,使用的都是“副本”;
(3)数据的“不可否决性”;
(4)“二、三维”一体化。
在系统架构方面:基于“公共地理空间框架”的应用集成模式,把“数字城市”的核心技术应用于校园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构建基于区域信息资源整合、交换、应用平台,为“数字校园”建设提供基础性的空间信息服务,用图形、图象、数字信息来表现校园各种空间及属性要素,提供各种基于空间信息的查询、检索和空间分析与统计操作,以及按不同的需求输出相应的专题,为校园的发展规划、资源优化配置、突发事件的处理、决策分析以及科学管理提供可靠依据。数据层组织如图1所示。
图1“一张图”工程数据组织
2.3系统建设目标
基于已经建成与成熟应用的校园网络体系,以及统一的身份认证、授权和系统安全体系,界定“一张图”工程的系统建设目标。
(1)建设可以连接各应用系统的校园地理空间信息整合平台;
(2)建设涵盖地上(三维建筑物与构筑物)、地面(三维表面模型)和地下(三维地下空间,如:校园综合管网与人防等)全息地理空间数据中心的公共数据库及数据交换标准;
(3)构建统一的校园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应用开发平台,为后续应用系统的开发与维护提供统一的技术保障;
(4)利用开发平台改造、集成学校的业务管理系统,增加基于地理信息的应用集成;
(5)建立健全完善的教学、管理和校园生活中的地理信息服务功能。
(6)构建与“数字校园”统一的校园地理信息门户应用系统,包括“虚拟校园”工程。
3“一张图”工程顶层设计
3.1总体框架设计
基于“一张图”模式,构造二三维一体化的师大校园地理空间框架。系统总体框架结构如图2。
图2 校园地理信息“一张图”工程地理空间框架
在这样的统一的“框架”之下,实现结构存储一体化与开发应用一体化 ,建设专业应用系统,如:校园综合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网络资源管理;教学资源管理系统;虚拟校园工程;校园电子地图公众服务等。
系统架构技术特点
(1)实现GIS二维、三维从底层的一体化;
(2)在一套GIS平台内既有三维直观的表现效果,又有二维强大的分析功能;
(3)促进三维GIS的深度应用。
(4)基于Web Service,构建面向服务体系架构(SOA)的校园空间信息在线式服务应用体系;
(5)数据共享和功能共享并举。
3.2体系结构
3.2.1校园地理空间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校园地理空间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是“一张图”的重要工作平台,是实现“一张图”管理目标的重要技术支撑。“一张图”工程系统体系结构与数据库组织框架如图3所示。
图3 “一张图”工程系统体系结构与数据库组织框架
(1)信息系统建设。
“一张图”管理信息系统是在现有“数字校园”系统框架内,引入校园地理空间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将拥有多种信息表现平台,包括GIS系统、CAD系统、WEB页面;针对不同应用,定制相应的基本信息配置;并且增加“一张图”反馈信息关联、计算机辅助校核、审查等功能。改变信息检索形式,包括:文件形式与空间数据库形式;目录、关键字搜索、空间索引等。在现有数字校园平台体系内,改进信息组织结构,根据不同部门的需求将相关图层组合为专题应用数据集。
(2)数据库结构。
结合地理空间信息数据组织结构模式,对“一张图”空间数据按照“数据库-子库-专题(分类)-层-要素及属性”的层次框架构建数据库,按分类分层原则组织数据。
3.2.2系统应用模式
系统应用与建设模式:整合模式。为校务管理、科研管理、教务管理、公共服务、社区管理等提供空间信息服务,在现有的“数字校园”体系基础上,进行数据整合、应用集成、业务流程整合,以面向“信息服务”(Information as a Service)实现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有效集成。
以面向“信息服务”为目标,以信息集成为重点,面向信息服务的应用集成模式,构建横向的“地理空间信息与服务”支撑体系,如图所示。
图4 “一张图”工程系统应用模式
3.2.3动态更新与维护
动态更新与维护是“一张图”的生命,必须建立“一张图”动态维护更新机制,才能够保证“一张图”信息的准确性、现势性,保证“一张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其动态维护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基础地理、校园管网、建(构)筑物现状、公共配套设施及校内交通与市政设施现状信息必须“定期收集、定期更新维护”。
日常业务审批数据,采取实时更新的方式动态维护。专题数据整合问题应分类录入相应图层,已经解决的问题,在整合问题图层中删除。严格执行相关成果数据格式及制图规范、竣工验收规则及数据标准、各类信息入库、出库审查、审核制度,保证数据成果的真实性、完整性与一致性。
3.2.4技术与数据标准体系
要实现“一张图”管理,从技术标准上加以改进、完善或补充,并纳入“数字校园”标准与规范建设体系。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制订《“一张图”工程数据整合技术规程》、《现状信息调查与更新技术规程》和《校园地理信息成果数据格式及制图规范》等一系列技术标准。
未来还需要制定各类成果审查、验收规则及标准;各类信息入库、出库审查、审核制度以及“一张图”工程动态维护操作规程等。
4“一张图”设想实现
4.1建设内容
“一张图”工程建设内容可以分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专题应用系统、支撑环境、标准规范与运维机制等四方面内容。
4.1.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在现有测绘数据及相关成果的基础上,遵循国家标准和测绘行业标准,采用相对成熟的作业手段,更新与完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立多类型、多尺度一体化管理的数据库。
具体工作内容包括:
(1)1: 500或1: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DLG, DEM和DOM)
(2)1: 500地下管网数据库
(3)三维模型数据库
(4)元数据库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实现对以上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集中管理与维护。
4.1.2地理信息公共平台
在更新完善后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之上,进一步整合加工,提取符合公共需求的地理要素内容,进行面向信息化要求的数据重组,扩展地名地址地理编码,建立要素与瓦片的一体化索引,实现多种数据的无缝集成,研制开发网络化的应用服务与运行维护系统,建立权威的、通用的校园地理信息公共平台。
具体工作内容包括:
(1)公共需求地理要素提取;
(2)地名地址信息集成与编码;
(3)数据重组与实体化处理;
(4)地图产品制作;
(5)数据配置管理系统;
(6)应用服务系统;
(7)运行维护系统。
4.1.3专题应用系统
选择需求迫切、具备一定基础的部门,以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为基础建立和扩展典型应用示范系统,发挥应用效益,探索应用机制,起到以点带面,逐步将各部门的应用统一到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上,在全校各职能管理部门推广地理信息服务应用。
具体工作内容包括:
(1)校园综合管网地理信息系统;
(2)网络资源管理系统;
(3)教学资源管理系统
(4)虚拟校园工程
(5)校园电子地图公众服务系统。
4.1.4支撑环境
支撑环境包括计算机硬件、基础软件和网络基础设施,是数字校园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运行和服务的必备条件。项目将充分利用已建成的软硬件环境和网络设施基础上,充分考虑设备的先进性、可扩展性和可伸缩性,本着既尽可能利用现有设备又保证项目建设应用需求的原则,适当增加必需的硬件设施和管理软件。
要在信息与网络中心设立三个完全物理断开的专区,分别是内部局域网专区、校务内网专区和互联网专区。内部局域网专区构建内部应用网络;校务内网专区是校内普通职能处室使用的节点;互联网专区作为门户网站的管理中心,提供面向公众的互联网服务。
4.1.5标准规范与政策机制
针对“一张图”工程的建设、管理、应用以及维护等内容,建立科学的、实用的、前瞻性的长效政策机制,保障项目建设过程的顺利实施和建设成果的长期服务。同时,在充分采用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技术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校园区域特点进行必要的补充,形成指导项目实施的规范性技术文件。
具体工作内容包括:
(1)保障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权威性和唯一性的政策文件;
(2)校园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开发利用的管理办法;
(3)地理信息资源维护更新及财政稳定投入的政策文件;
(4)部门间信息共建共享机制的管理规定;
(5)作为补充的规范性技术文件。
4.2建设成果
(1)“一张图”工程系统公共服务平台,如图5。
(2)专题应用示范项目:校园综合管网系统,如图6。
(3)虚拟校园工程,如图7。
图5 “一张图”工程系统公共服务平台
图6 专题应用示范项目:校园综合管网系统
图7 虚拟校园工程
5结论
新一代“数字校园”引入“地理信息技术”,建设一体化数字校园,贯通现实与数字空间,实现数字校园与现实校园的有机衔接,提高“数字校园”的自身集成度,也是高校后勤管理全面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切实提高高校后勤管理的保障和服务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后勤处校园“一张图”工程已初步建成雏形,为实现高校后勤管理精细化提供了较好的工作平台。按照“一张图”工程理念的、全新的校园地理信息系统,提高了高校后勤管理的行政效率,是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的积极探索与有益尝试。
“一张图”工程是“数字校园”的有机组成部分;“数字校园”中引入“地理信息”,提高了“数字校园”的集成度和可用性;实现数字校园与现实校园的有机衔接,有效增强用户体验。
在面向信息服务的架构下,在计算资源整合、信息整合、应用整合的基础上,从长远的应用和服务上,建立起完善的信息管理和运作机制,全面提升高校的信息化程度。
参考文献
1 张民鑫等. 数字校园的构建极其关键技术研究. 资源环境与发展, 2010,(4)
2 蔡新元. 数字城市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城市研究所
3 张煜等. 微软高校“数字校园”建设框架. 企业级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