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的表现手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课的表现手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课的表现手法范文1

一、整体阅读,深化理解

语文课堂应坚决摒弃繁芜琐碎,力求在简约中让学生充分体

会到文字的魅力。整体阅读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从全局上对选文的内容主旨、表现手法进行整体把握,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建立起完整的文本印象。余映潮老师在《卖油翁》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就设计了这样的“主话题”:“请同学们用‘课文中……两个……’的句子分别说一句话。”(附《卖油翁》选文)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这个“主话题”的设计,犹如深湖中投进的一枚石子,一下子打破了学生平静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和创造性。有的学生回答:“课文中有两个段落,第一段写的是‘看陈射箭’,第二段写的是‘评陈射箭’。”有的学生回答:“课文中陈尧咨有‘善射’与‘自矜’两个特点。”有的学生回答:“课文中从‘睨’和‘微颔’两个词可以表现出卖油翁不以为然的心理和神情。”从文本的内容,到文本的人物形象,再到文本的用词、表现手法,学生的新发现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余映潮老师自己也感叹,一个话题引出这么多的“话”,这就是主话题的作用,也就是人们常常谈论的所谓的“生成”。

这个教例表面看似简单,实则蕴藏着余老师对文本的深刻理

解与巧妙的课堂话题构思。对于这篇短小精悍的文言选文,大多数教师可能会遵循着“扫除文字障碍―理解文章内容―品评艺术特色”的程序来进行教学。如此教法并没有什么不妥,可长期下来造成学生的阅读课堂审美疲劳不说,对学生阅读原始阶段的体验也是一种变相压制。在这节课的设计中,余老师“一话题而经纬”,充分尊重学生主体,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动活泼的课

堂氛围。围绕这一“主话题”,学生必然会主动扫清字词障碍,深入理解主旨大意,品析文本表现手法。可见,巧妙精简的“主话题”设计是何等重要,它足以使原本单调死板的课堂教学焕发出光彩夺

目的迷人魅力!

二、优化教学,注重策略

深入学习和掌握阅读策略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文本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阅读策略、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当语文课堂教学较好地体现出“类”的鲜明特征,就能给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余映潮老师就非常注重利用“主话题”的设计来引导学生的阅读策略、方法,也因此创造出了不少精彩的教学片段。以《散步》一文的教学为例:

引导学生朗读完课文,余映潮老师这样小结:这篇文章的朗读,主要应注意这样一些朗读的感觉:速度感、情节感、重音感、意味感。之后,他带领学生一起品味课文的语言。他首先设计了这样一个“主话题”:“以‘字、词、句、段对人物的表现作用’为话题,自选文句并联系上下文用简洁的语言进行点评。”

师:如“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老师是这样品味的:“散步”紧紧扣题,全句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全句很有意味,不用“三代人散步”而用现在的写法,表现出了浓浓的亲情;“我”这个字摆的地方很重要,表现出“我”的一种责任感。作者没有写成“我的母亲、我、我的妻子和儿子”,很巧妙地把“我”的责任感表现出来了;这个句子的句式很美,这样写很庄重,表现出“散步”在“我”心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师:这样,这个句子就从多角度表现了人物。好,下面每位同学在课文中找一个地方,再谈谈这个地方对人物的表现活动的描写。

(学生活动)

(几位学生举手)

生1:“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中“太迟,太迟了”写出了我的感慨。

生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熬”是不容易度过的意思,体现出我对母亲的关怀,说明“我”是个孝顺的儿子。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让学生学会品味语言,教师首先要交给学生策略、方法。余映潮老师首先给出学生一个“主话题”,这个“主话题”里就暗含着品味语言的方法。接着,余老师以文本的第一小节为范例,进行了精细的鉴赏。有了这样的范例再多加练习,学生就能逐步掌握“抓关键词句”品味语言的赏读方法。

学生能够从“太迟”“熬”中体会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感情,可见其已具备了较高的语言品味能力和良好的语言感知能力。这种字斟句酌功夫的培养,能够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素养。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我们应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阅读能力所要求达到的水平有清晰的把握,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加强学法策略的渗透,促进学生整体阅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渗透学法中“主话题”的设计则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

三、多角辐射,激活思维

一个优秀的“主话题”设计应考虑到问题的开放性,便于从多角度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不是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某个范围内,过分追求答案的整齐划一。余映潮老师执教的《卖油翁》课例也体现了多角辐射、激活思维的思想。再如:

在教学《狼》一文时,余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主话题”:同学们,想一想,“狼”的狡诈表现在哪里?

生1:“坠行甚远”――狼贪婪而又小心翼翼。

生2:“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两狼之并驱如故”――狼既

懂得配合作战,又会虚张声势。

生3:“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胆怯,并在伺机而动。

生4:“一狼径去,一狼犬坐于前”――狼在变换手法,制造危机。

学生围绕余老师提出的这个“主话题”,积极思考,读出了“狼”的“狡诈”,加深了对“狼”本性的理解。这样的“主话题”设计难易适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动员每一位同学都参与进来,课堂自然呈现出良好的互动效果。因此,如何设计具有较强辐射范围的“主话题”,调动广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就成为语文教师在话题设计时需

认真考虑的重要因素。

微课的表现手法范文2

当前,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比较重,很多学生抱怨周末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写作业而已”。在思考如何布置周末作业的过程中,笔者和教研组内的几位电影爱好者进行了“电影鉴赏”语文拓展课的教学。

一、周五拓展课:以电影知识的讲解奠定鉴赏的基础

为了让学生搞清电影与小说的区别,笔者先布置七年级学生阅读《动物农场》,阅读完之后,再利用周五的拓展课来观看电影《动物农场》,并要求学生边看边记录,寻找电影和小说对表现人物和表达主题所采用手法的相似点和不同点(细节描摹是两者的共通点,但是手法的呈现方式不同:一个通过特写镜头、画面和背景音乐展现;一个通过神情、动作、语言描写体现)。有了阅读的基础,在学生观看电影时,笔者有意识地在情节的处暂停。如当播放到老少校演讲的时候,让学生通过画面把其神态动作描写出来,然后翻开原作进行对比,找出自己与原作的差距。又如在播放到尖嗓煽动大家反抗雪球时,笔者提供三种背景音乐让学生选择,并探讨原因,以让学生明白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再通过反复推敲琢磨,了解文字和电影间的联系。通过这堂课的探究,学生基本明白了电影该如何看,明白了镜头、音乐对表现主题的关键作用。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了解电影的手法,笔者在第二堂拓展课上推荐了微电影《黑洞》《下一层》给学生看,让他们明白如何来看懂微电影所表达的主题。15~20分钟的影片,让学生在探讨中明白了“象征”手法对主题的作用。同时,笔者继续让学生关注背景音乐,探讨背景音乐对紧张、舒缓气氛的烘托作用。此外,笔者还引导学生探究“典型人物的塑造除关注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外还需关注服饰、配饰等物件”。

第三堂课,笔者先播放微电影《百花深处》《过山车》,让学生体味人物的表现所隐含的深层寓意。接着播放《地球的那一端》《鸟鸟鸟》,并要求学生关注通过动作来展现心理的表现手法。

通过三次集中讲解,学生了解了电影的一些基本知识。接下来的拓展课,笔者选择《神奇飞书》《彼得与狼》《父亲》等微电影,让学生自由探索,多角度地进行解读,以达到思维的深入。在学生观看电影前,笔者布置任务:分小组从特写镜头的选人、背景音乐的陪衬、画面色彩的选择、动作心理的联合等角度作观看记录,同时探讨电影的主题。

二、周末作业:围绕经典电影设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

为了调剂学生的生活,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设置的周末作业就是观看電影,具体做法是:每周由备课组下载好电影,发到班级QQ群,同时布置两三个简单的思考题(只布置两三个简单的题目,目的是引导学生观看),要求学生选择一到两个完成(书面形式),并在周一进行探讨。看电影对学生来说是放松,而思考题的设置又让他们在放松的同时能提升思维能力。几周下来,笔者发现,许多学生为了能在周一的课堂上尽量展现自己,都会在看电影的时候结合之前学到的方法做笔记,而且记得特别详尽。

笔者推荐学生在周末观看的电影如下:

鉴于《动物农场》反映的是苏联的历史,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笔者推荐的第一部电影是美国电影《兵临城下》。这部电影以二战为背景,讲述的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思考题的设置,一是围绕“特写镜头的意图和人性的优劣”来设置,如探讨康宁格少校抽烟这个特写镜头的意图,政委丹尼洛夫与敌军康宁格少校人性的对比,等等。二是围绕话题展开讨论,如结合瓦西里的表现来探讨“何为英雄”。三是引导学生写人物评析,如写敌对双方的人身上的特质。

推荐的第二部电影是美国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这部电影也是有关二战的,放在《兵临城下》之后观看的目的是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这次围绕关键词来确定思考题:探讨电影中的“温暖”“宣传”“友谊”;探讨“人性”在每个人身上的体现。

同时,笔者还试着出一些小论文题,如结合三部电影,试着探讨“宣传”对人的作用和影响:老上校的宣传,尖嗓的宣传,歌曲《英格兰的牲畜》的宣传,《兵临城下》中政委的宣传,“七戒”的宣传,小不点所创的《拿破仑同志》的宣传,等等。这一系列提示,可以让学生明白宣传的手段以及达成的效果,为小论文的写作做好准备。

思考题还可以通过设计情境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思考问题的严谨度,如看完《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后让学生思考:请你想象一下,小男孩在“纳粹”的教育与洗礼后,才认识那个犹太小男孩的话,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这样的思考题,关注的是整部电影的主题以及人物的个性特征,学生要综观全局才能解决。

思考题是学生深入观影的抓手,要想提升学生的表达和鉴赏能力,高质量的思考题至关重要。

三、“群影鉴赏”课:以“同主题”“同国家”电影的对比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力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电影鉴赏能力之后,笔者借鉴“群文阅读”的概念,开设了“群影鉴赏”课,即用一堂课对三部电影进行探究。

如就《动物农场》《兵临城下》《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这三部电影,引导学生围绕“贯穿三部影片的线索各是什么”“三部影片中都有‘古堡’,这个设计有什么意图”“美与丑在三部电影中的体现”展开探究。

又如以“爱”为主题,选择美国电影《剪刀手爱德华》、中国电影《钢的琴》和法国电影《美女和野兽》,引导学生对比人物选择的差异、塑造人物手段的异同、细节刻画和场面描摹的侧重等。

再如印度电影的对比。印度电影往往选用一个小的切口来体现一个温暖的主题。《地球上的星星》可以让学生明白如何面对所谓的“差生”;《三傻大闹宝莱坞》可以让学生了解“生命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是为了绽放自己”的主题。《为爱灭亡》《萨拉提的颜色》等电影也是如此。就这些电影,笔者让学生分析主演阿米尔·汗在不同电影中的不同表现,进而延伸到对印度电影特色的探讨。

(责任编辑:方龙云)

微课的表现手法范文3

微课是以多媒体视频为记录载体,将一堂课或者阶段性课程的重点内容以快速播放的形式进行呈现。相较于传统的语文教学,微课在教学形式上和内容上都存在着不同,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的落后,老师依然采取的是在讲台上以口头的形式讲述整堂课,农村地区的教学质童依然大大落后于城市。因此,可以利用微课教学形式,推进农村高中语文教学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高中语文课程有更多的文言文、古诗词,对于很多基础薄弱的农村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可以将文言文、古诗词的知识点融入“微课”当中,将课堂的重点内容列出知识点进行挑选和编排,通过微课将语文教材中的精华知识在短时间内进行呈现。比如说,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老师可以将蔺相如捧和氏璧出使强大的秦国并能够“完璧归赵”、蔺相如和赵王同秦王在渑池相会、蔺相如对廉颇的“畏惧”、蔺相如对于门客的解释、廉颇负荆请罪作为课文的重点教学内容和贯穿整篇课文的知识点和线索,提前将这些知识点录制成微课。而后在正式讲解这篇课文的课堂中,可以利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将录制成的微课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从而让学生对于《廉颇蔺相如列传》文章的主体结构、主要知识点有大致的了解,学生在对于高中文言文、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利用“微课”丰富农村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形式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背景下,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农村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微课”为教学载体,不断丰富和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将“微课”的应用不只是只用于课前对于学生的课文知识预习,同时,借助于“微课”对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导入。这也有助于在语文课堂上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也能为教学任务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老师可以将“微课”融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辅助语文课堂教学。比如说,在《滕王阁序》一文的教学过程中,课文描述的是有关于滕王阁的内容,通过引经据典、景物描写体现出作者王勃的情感。像“落霞与孤鸾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可以以微课的形式配上在秋天夕阳西下的江面上孤鸯迎着晚霞飞行的图片,并以动态视频的方式对滕王阁的外景、内部空间进行展现,结合《滕王阁序》内容进行分析,使得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作者王勃写景所流露出来的郁闷和不平、对有心投笔和请缨报国的决心和勇气。通过微课的教学形式能够让学生有充分体会文中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大大改变了以老师讲解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积极主动进行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课文的重点的难点。

再比如说,在教学《雷雨》一文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对其中周朴园、蘩漪、周萍、四凤、鲁妈、鲁大海、周冲等文中人物进行角色扮演,而后将《雷雨》的话剧影像资料进行搜集和下载,通过多媒体形式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让学生对于话剧的形式、话剧的表演、人物的刻画有更深层的了解。老师在微课完成之后,可以让先前指定角色扮演的学生对《雷雨》话剧进行朗读或者是表演,从而让学生自身体会《雷雨》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心理、社会现象等进行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拓宽学生语文思路。

三、利用“微课”扩展农村高中语文课外的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其思想性、逻辑性、宽泛性都是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扩展自身的语文知识学习面,包括课外书刊的阅读、课外事物的观察。然而,在农村地区,由于生活条件贫困、留守儿童的管教困难等问题,使得很多农村学生在课外根本不会去学习课外知识,或者是对课外语文知识的学习毫无兴趣。因此,老师要重视“微课”的利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语文知识内容的拓展。

比如说,在教学《荷塘月色》一文中,老师可以提前在网上将有关于作者朱自清的资料、夏日晚上荷塘在月色“照耀”下的美景图片和视频进行搜集和整理,在课文结束完成之后利用课堂最后的十分钟左右时间向学生进行播放,学生在各种“眼花缭乱”的关于荷塘月色美景的摄影图片中会呈现出惊叹的状态。这时候,老师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天然资源,让学生在课外之于对乡村的“荷塘月色”进行观察,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于课外生活主动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我感悟能力。

四、结语

微课的表现手法范文4

摘 要:微课走进客家山歌音乐课堂,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客家山歌的魅力所在。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让集网络、信息于一身的“微课”走进课堂,走进每个学生的成长历程,让枯燥的客家山歌课堂学习变得多样与精彩。“微课”走进客家山歌课堂教学,让客家山歌音乐课堂别具风采!

关键词:微课;运用;音乐课堂

微课教学正在慢慢取代传统的授课方式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传统的客家山歌教学通过教师的范唱、带唱,学生的学唱、跟唱,或者依靠一些简单的伴奏和单一的乐器辅助来完成教学。微课在此基础上,利用录像机、白板、多媒体、投影仪等各种电教设备,还学生一个更加真实、生动、精彩的客家山歌课堂环境,让学生有效学到精华内容。微课不仅能够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了解客家山歌起源或者客家的文化背景,还可以体验其中不一样的人文情怀,从而培养学生对客家山歌的兴趣,同时审美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

一、探索微课教学,开启情趣客家山歌课堂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们喜欢我的课,喜欢上音乐,喜欢上客家山歌。当智能手机成为老百姓手中的寻常之物时,我的课堂也在悄悄地发生改变。比如,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演时,我都会拿起手机给他们拍上一段小视频,再把视频导入音乐室的电脑里,通过大屏幕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表演,再进行点评。第一次看到自己或同学出现在屏幕上时,惊奇、激动、开心甚至亢奋的神情无以言表,那一刻,我相信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魔力”,虽然把视频从手机转入电脑利用电视播放出来,没有任何技术含量,但孩子们的兴趣却极其高涨。受小视频、微博、微信、微电影的启发,我想到了我们学校研究的课题“客家山歌进校园”,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需求,我尝试制作客家山歌微课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客家山歌。

二、运用微课视频,创设趣味客家山歌课堂

中学生正处在生理与心理发展的快速阶段。但是,中学生对客家山歌知识了解得不多,而现行的客家山歌教材少之又少,要把这些内容传授给学生存在一定的困难。微课弥补了这一方面的不足,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充实了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客家山歌音乐活动中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根据学生的特征制作了《民族音乐瑰宝――客家山歌》的微课视频:

1.导入

哦嗨,依溜哇阿哥哥,有好山歌哇,你都溜哇溜等哪来哟喂,哦嗨!一首山歌号子把我们带入了探寻民族音乐瑰宝――客家山歌之旅。

2.介绍客家山歌的定义

梅州客家山歌是指人们在田野劳动抒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它是中国民歌体裁中山歌类的一种,是客家人喜闻乐见、口口相传用客家话来歌唱的歌曲。

3.介绍客家山歌的渊源

客家山歌起源于中原民歌,孕育于江淮,发展于闽粤赣边,分布广泛。就我们广东省来说,除梅州以外,还有河源、惠州、东莞、深圳等地都有客家山歌,外省则包括江西、福建、台湾等地。

4.介绍客家山歌的作用

梅州客家山歌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它还是对外交流的响亮名片。梅州的艺术家们以客家山歌榕Υ频频出访外国进行文化交流活动,让世界各地的客家人领略到了客家山歌的独特魅力,七大洲到处都有山歌声在回荡。

5.介绍客家山歌的种类

梅州客家山歌种类和唱腔丰富多彩,客家山歌歌词内涵丰富,表现手法多样,经过长期的流传和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两种主要类型。一种是传统山歌,另一种是新山歌。

通过微课视频的欣赏,学生们充满兴趣,对客家山歌的学习也充满期待,使整个客家山歌课堂教学有序、有趣地进行。

三、运用微课资源,时尚传统融合起来

我校一直致力于“客家山歌”活动的开展,我在课堂上进行山歌教学,音乐课堂经常响起客家山歌。刚开始教学因为学生认为山歌较“老土”经常不认真学唱山歌。针对学生的这状况,我制作了客家山歌微课视频。通过观看视频在问卷中同学们写道:“原本认为山歌土、不好听的我,自从听了视频里的山歌后,我发觉山歌并不难听,而且好学,让我了解了山歌的一系列知识,让我第一次觉得山歌好听,今后我会更喜欢山歌更爱唱山歌。”“我们对民歌的了解太少了,我们一般只听流行歌曲,已经忘了历史悠久的民歌,对客家山歌的了解更是少得可怜,我感到必须重视客家山歌,不能让这传统的民间艺术消失。”微课这一时尚元素和山歌这一传统文化完美结合,使我的客家山歌课堂充满生命力。

微课走进客家山歌课堂是时展的需要。在客家山歌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各种教学设备使微课的运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微课的运用,让学生深深感受客家山歌的魅力所在。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也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当然,微课的运用还处在探索与实践阶段。需要不断改进客家山歌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获得客家山歌知识,从而不断地提高客家山歌素养。

让集网络、信息于一身的“微课”走进客家山歌课堂,走进每个学生的成长历程,让枯燥的学习变得多样与精彩。“微课”走进客家山歌课堂教学,我的客家山歌音乐课堂别具风采!

参考文献:

微课的表现手法范文5

微课 教学资源 多媒体技术 学生发展

一、前言

“微”元素与大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交集,微信、微博、微杂志、微电影等正是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便携式液晶电子播放器、触屏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日益普及,这些给微课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的条件和基础。同时微课的产生和发展又不仅仅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契机,更为学生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学生发展这一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二、微课在我国的产生背景、发展趋势和影响力

微课最早的雏形出现在国外学者McGrew首次提出的60秒课程,其表现形式是向该简短的课程中注入“鲜活”的元素,从而使该简短的课程发挥传统课程的主要功能,同时又能展现与传统课程不同的“个性”。而在我国国内最先提出“微课”的是佛山教育局教育信息中心的胡铁生老师,他在长期从事基础教育资源研究的基础上,由身边的“微”元素触动了灵感,从而紧接着开展了关于微课的一系列的系统研究,并将微课研究活动逐步走向研究化、专业化。

在我国的微课表现手法上,具体来讲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大的转变,即突破了传统的“满堂灌”的特点,而只是就重难点、疑点、考点等穿插在微课里,并且由讲授教师精彩地演示、表达出来,同时借助摄像机现场录制出来。微课之前的发展主要是用于教师之间的研讨,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基础依据,但其更大的推广作用不止于此,除了有交流、研讨、借鉴之外,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经典教学论的学术专著中,对“课”的定义是:“课是有时间限制的、有组织的教学过程的单位,其作用在于达到一个完整的、然而又是局部性的教学目的。”微课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来讲算是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了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在微课被提出到逐步推广的过程当中,已经快速成为了校园的时尚,受到师生的欢迎。

微课在我国目前的发展趋势总体是沿着重组并创新的路线来走的,并没有彻底摒弃传统的录制视频影像资料,而是借鉴并选取其中优质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将以前的杰作升级为精简版的微课作品,同时并不仅仅只是重组,还有创新,具体来讲就是发挥学校教师的智慧、才能,以及利用掌握的信息技术进行原创微课作品,并且精益求精,在经过专家老师的评审之后将作品上传到互联网,提供在线观看、下载的微课作品。

三、微课在教学方面的状况和特点

大体上来说,微课最主要的载体是视频,记录的是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且每节都有相应的时间规定性,即在5-10分钟的时间内讲解或者演示一个知识点、考点、例题、作业题、教学经验等。对于微课概念的界定,暂时还是众说纷纭,但终究其本质是由以下的要素所组成的:(1)限定于5-10分钟时长内的音视频剪辑;(2)有重点难点偏重的课程内容且主题非常明确;(3)跨时空可对面学习,也可网络学习的灵活模式;(4)非分散凌乱而具有完备设计的一套方案计划;(5)给观看学习者留下足够的思想空间以备修改完善。

具体有如下几个特点:

(1)时长较短,容量较小。微课在时间上有规定性,即5-10分钟之内,这样做的原因是在考虑到了人的认知心理和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在容量上也有规定性,即按照常用的视频格式rm、avi、wmv来看,一般容量的范围从几兆到几十兆不等。限制容量是因为受网络带宽的影响,如果容量过大的话就不方便上传和下载。

(2)主题明确,内容鲜活。主题要选取很有代表性的内容,比方说重难点或者易混淆的知识点,只有主题突出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且使得目标非常明确,使得学生掌握起来更为迅速。内容精细才能把握好细节,才能更好地讲解清楚。

(3)情境生动,资源多样。微课的情境是围绕课堂教学来设计的,这样的情境是非常生动的,不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资源也是多种多样的,并不是单一的录制一段视频就算微课,里面包含了很多资源元素。

(4)时空无限,观看便利。录制好的微课不仅适用于课堂教学,更方便于学生在课堂以外、教室以外用移动设备观看,这样就能方便学生自行深入理解。

(5)半结构化,易于扩充。之所以是半结构化,是因为微课并不是想尽一切办法在几分钟内彻底讲清楚一个问题,而是带着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自行思考,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6)“翻转课堂”式的创新性。应该说微课的出现和发展相对于传统的教法很有创新性,过去也有那种整堂课几十分钟的视频公开课,那样的视频课程让师生都很疲倦,因为篇幅过大,虽然说对于疑难知识的讲解有一个很系统透彻的过程,但是却很少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而微课这样的形式,专讲重点、专题的形式颠覆了传统。

四、微课建设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1.学生习惯的养成方面

(1)时间观念的养成。因为微课的视听资料都是针对某个问题或者疑难点展开的,小且精也同时决定了其时间的简短,所以要求学生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关注其中的内容并将其“消化掉”,这样就能很好地促进学生逐渐地养成较强的时间观念。

(2)优化监督和管理自己。因为微课能真正地就某一问题的细微处做细微分析,所以有“各个击破”的特点,掌握了一节微课便是对一个问题的深入消化和理解,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处理一个问题,从而逐步缓解“拖拉”习惯,能够更好地监督和管理自己,也能够更好地提高效率。

(3)勤动手动脑习惯养成。因为微课当中呈现出的或是教师精彩的讲解或是教师详细的实验步骤,学生在参考其中内容的时候很容易跟着教师的节奏来展开自己的想象并将思维集中在讲解的内容上,同时针对实验步骤,学生也能顺势跟着教师的演示模仿并逐步熟练再到完全能自己操作。

2.学生心态的改良方面

一般意义的传统课程多半会使一部分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而且容易产生厌学倾向,也就是说学生的心态方面会出现过度紧张的状态,学生本来是有积极向上改进的念想,但是让他们觉得“单曲循环”的学习节奏影响了平时的学习耐心,逐步影响到生活等细节。微课以其生动活泼性以及容量小且精的形式能够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呈现在他们眼前的是精彩的视听现场,这将会打破课堂上的“平静”,让课堂更充满活力,学生的心态也会逐渐得到改良。

3.学生人际的交流方面

(1)合作、竞争意识的加强。微课建设为学生的发展建立了一个大的交流平台,既然为广大师生提供教育资源,那么其中就会出现一连串的探讨“亮点”,而这些亮点问题的解决肯定不是尽如人意的,那么自然而然相互之间就会产生合作、竞争的意识,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通过合作、竞争的方式提升了彼此。

(2)学生之间沟通的加强。微课所呈现出来的和要传达的意义并不仅在于教师的精神风采,而更在于学生灵感火花的碰撞,学生之间可以就某一节微课的疑难之处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这样不仅利于学生成就感的产生,更能促进彼此之间情谊的生成和加深。

(3)师生之间交流的加强。微课的制作过程当中并不是教师一人在辛勤劳动,这其中会有很多“故事”发生,比如教师就是通过学生的一个大胆想象而突然产生一个灵感从而将一节微课讲解得生动活泼、精彩淋漓。学生可以改进教师的微课设计能力,教师可以更好地创作微课,有利于师生关系的改进。

4.学生自主能力的增长方面

(1)环境平台的搭建和完备。自主学习被定义为主动地、有主见地学习。而在过去,环境平台一直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一个“瓶颈”,环境平台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环境平台可以创建出好的学习氛围,能有效促进学生群体间的分工合作。伴随着电子移动设备的日益普及,结合微课平台的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能够使得该平台逐渐走向完善和成熟。

(2)个性化需求的适应和满足。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里,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满足一直处于隐性状态,很难使得学生的个性得到施展呈现显性状态。微课在突破一般意义上的课堂基础上,使得学生有了自主的话语权,在原先共性的基础上升华出个性来。比方说,针对某个疑难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思维训练上的加强和拓展。微课的模式类似于教师的长话短说,将最精辟的内容在几分钟内运用很精彩的方式述说出来,教师所述说的内容中处处都有要学生注意的细节,这些细节使得学生在理解的层次上要有一种质的层面上的拔高,这样的思维过程是学生自我训练的过程。

(4)学习效率的改善和提升。在结合传统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穿微课的指导,可谓是如虎添翼,微课本身就是一种丰富的被浓缩的精华资源,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移动家教”,使得学生在课上课下都可对学业加以深度补差补缺,降低了过度重复学习的现象发生,从而更利于各个击破所学知识。

五、改善微课设计的措施

1.校长方面的严格指挥

校长是微课设计的总指挥和带头人,因其本人有相关的学科背景,所以要在自己的学科里做出榜样,并能够指导好教师的设计工作,如校长要能够很好地结合本地区和本校的有利资源进行建议指导教师开发,校长能合理安排好教师的分工与合作,并安排教师经常性地参观其他学校教师的作品或者安排切实有效的培训实践工作。

2.教师方面的精益求精

教师是微课设计的“主力军”,教师在微课设计上要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磨合期”,从生疏期到模仿期再到熟练期,也是对教师职业的考验以及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首先,教师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从各个方面兼顾这个目标而逐步努力,将个人风格和经验结合着专业知识进行深入加工处理;其次,是要学会从多个视角、多个领域里来发现灵感,从而让微课的展示显得更为充实饱满;再次,就是要学会站在学生的立场来思考问题,将学生的反馈积极地回应到正在设计的微课上;最后,就是要学会交流,与学生交流可以发现是否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与教师交流可以发现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薄弱处,通过交流来反省自己是微课设计的必备环节。

3.学生方面的积极反馈

因为微课设计是为了学生发展,所以考虑学生的反馈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通过反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起点程度和学习阶段中的薄弱环节,教师要做的是平时要认真观察学生的情况,同时也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眼神、语言等方面的交流,从学生这里了解到“现场”的第一手资料。

4.家长方面的配合监督

学校方面要和家长沟通关于微课建设方面的事宜,向家长解释清楚微课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解释清楚其在学生发展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并期待家长配合并做好监督工作。

――――――――

参考文献

[1] 李秉德主编.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 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和发展趋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8).

[3] 胡铁生.佛山教育局全国首创“微课”作品征集活动广受好评.教育信息技术,2011(6).

微课的表现手法范文6

一、语文教学中融借影视艺术的技巧

1. 拓展学习法。众所周知,《哈姆雷特》代表了莎翁戏剧的最高成就,不管是作品中那突出对人物内心冲突的深刻描写,还是将简单的复仇故事深化成复杂的性格悲剧的手法,或是因“显示出更深刻的人性思考的容量”而成为文坛经典的语言独白等——单凭课本上的白纸黑字和教师的“干嚎”,缺乏人生阅历的学生又怎能感悟?这时,我们何不将《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影片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氛围,补充或强化对剧本隐义的理解?比如思考:上世纪九十年代,彩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为什么这些电影的导演都还要选择黑白甚至压抑至极的形式?

2. 精彩呈现法。“世界是多彩的,而语言是苍白的。”很多事物很抽象,只可意会无法言传,强行解析往往会“生吞活剥”,损害本义。如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中,以课堂传统讲释为主的同时,可让学生观看《红楼梦》电视剧选段,最好是1987版和2010版相关情节比对观看,借助它们较强的直观性、生动性及它们之间那让人议论纷纷的差异性,直接感知人物的性格特征:王熙凤的美丽、刁钻、泼辣和狠毒,林黛玉的柔弱、细腻和多愁善感,贾宝玉的博爱、平等与叛逆等,进而品味曹雪芹文笔的细致入微。

3. 模仿借鉴法。优秀的影视作品数不胜数,它就是一本活生生的语文教科书,更何况影视作品往往与文学语言类的作品有着千丝万缕的牵连。因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影视作品进行分析学习,以提升阅读鉴赏和表达之技能,包括听、读、说、写能力。如看新闻类节目学习普通话,矫正方言口音;看小品类文艺节目学习修辞、串辞类的语言表达与运用;看纪录片、故事片类节目可以强化写作的记叙抒情技能,学习其中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和结构布局的方法;看论坛、访谈类节目强化表达逻辑的严密性。

4. 材料法。打开荧屏,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影视节目当作材料进行学习。其一,写观后感(以讨论的形式在课堂开展亦可)。通过评论作品在语言、手法、内容、结构和主旨等方面的长短,提升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训练他们的分析和表达能力。相信这种鉴赏课的效果,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所无法比拟的。这样的评论、研讨交流课(分析情节、手法、人物形象、主题等),亦可协助我们的课文鉴赏教学。其二,煽情和铺垫于作文教学中。如看电影《爸爸的三轮车》(韩三平作品),为话题作文“虚荣”“亲情”的训练写作做铺垫。这对启发学生的写作思维和情智都是相当有效的。

二、语文教学中融借影视艺术的意义

1. 影视艺术与语文学科有着相通之处,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对文本信息的读取、感知、分析、概括、判断以及对文学作品鉴赏的过程,与对影视艺术的欣赏过程是一致的。那么在教学生活中鼓励学生亲近影视艺术,对提升中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体悟能力,以及实现诸如引发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共鸣,塑造学生的精神人格、文化底蕴等目的,应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

2. 影视艺术是生活的再现,但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年龄较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欣赏感受型的教学几乎无法进行,至于与作者沟通、共振,实现心智的熏陶、感化,并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更无从谈及了。毕竟生活的经历体悟不是课堂上片言只语的点拨可以代替的,更何况人性的感受、陶冶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课堂上的几十分钟也根本无法包容涵盖社会、人生的全面。而源于并再现生活的影视艺术,于生动与浅易中寓含着深刻与不朽,深入浅出地演绎着生活,而且容量大,世间万物无所不有,对观众的影响和生活对人们的影响有着相似性。因而借用影视艺术,可以填补学生阅历上的空白。

3. 影视艺术有着直观、生动的形式,且效果又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相比的。传统语文教学的手段形式,有其简洁方便之处,但弱点并不少。PPT教学手段,某程度上帮其摆脱了形式的固定性和用具的单一性,在形式和效果上都使语文教学向人文化、素质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而影视艺术就能很好地克服和弥补以上问题。因为哪怕就只有一台电视也就可以进行了,它具有跨时空、超现实限制性,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内容形式的丰富性和灵活性。针对青少年学生猎奇、好动的性格特点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三、语文教学中巧融影视艺术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