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范文1
关键词:知识产权;心理学; 需要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9-0270-02
“为天才之火添加利益的柴薪”,这是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精辟概括,在天才的比尔・盖茨身上,这句法谚体现的淋漓尽致。但是,这句话本身并没有直接回答:社会为知识产权权利人添加了“利益的柴薪”就能让“天才之火”烧的更盛的原因是什么?社会满足了创造者什么,创造者的社会心理动因是什么?还有所谓的“度”的问题,即“要添加多少利益的柴薪”?根据唯物史观,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回答这些问题,应当从个人与社会的互动与统一中去寻找,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一种制度性设计,法律不可能违背人性,违背人的心理规律,那么,能不能从心理学中找到个人与社会的互动与统一的理论依据或原则?
一、创造的动力源于人的需要
著名的马斯洛需要理论,有五层次说和七层次说,让我们来看一下七层次说:A:成长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审美的需要;求知的需要;B:基本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
弗洛姆的需要理论:从人与自然、他人的关系中探讨人的需要,认为人的基本需要除生理需要外,还有五种社会需要:(1)关联的需要,即希望与世界、他人建立联系;(2)超越的需要,即不甘心被动的活着,希望去生产与创造;(3)寻根的需要,即希望生活在母亲、自然、大地、家庭、民族、国家的怀抱中,获得安全感的需要;(4)认同的需要,即寻找在社会中的独特个性或自尊,以回答“我是谁”这一问题的需要;(5)定向的需要,即为自己确定一个目标,从而赋予生命一种意义的需要[1]。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的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与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从心理学的角度谈,人类行为的一切动力都起源于需要,需要是人动力的源泉,所以要了解人类行为的动力必需以了解需要入手。”[1]
从上述关于需要的理论中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正是出于需要,人们才获得行为的动力。
知识产权活动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恰恰可以同时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更高层次的社会需要,从而为创造者提供不竭的动力。但如同其他许多社会活动一样,知识产权活动满足人的需要,往往通过一个中介――财富,因为部分人的需要,如生理需要,知识产权活动本身是无法满足的。而知识产权活动与财富一起,则可以满足人的大部分需求,如,知识产权活动可以满足人们求知的需要,而通过财富的获取,则可以换取面包以满足生理需要。但财富与知识产权活动本身不是孪生子,知识产权活动并不必然伴随着财富。而是以知识产权活动为途径,获取到财富,这是怎样的一个途径呢?在比尔・盖茨的传奇人生中,我们可以得知答案,在现代社会中,这个途径体现为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
因此,创造的动力源自于人的需要,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为创造者获得财富提供法律保护,满足了创造者的需求,从而为创造者提供不竭的动力。
二、社会性制约着个人的需要
“需要有社会性。社会的生产水平,政治制度,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具体的社会生活环境,民主的风俗习惯等社会因素,都制约着个人的需要。”[2]
从前述关于需要的理论中不难发现,需要说同时证明了另外一个命题,在现代社会中,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个人离不开社会。所谓的“成长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以及弗洛姆的五种社会需要,脱离了社会,需要本身就不复存在,也就不会产生相应的动力,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知识产权活动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不是纯粹的个人活动,也不可能是纯粹的个人活动,因为摘取果子的人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人的知识总是从社会中获取,正如“狼孩”“羊孩”脱离了社会便失去了应有的辨识能力和行为能力一样。
个人是社会的单元,个人需要与整个社会的需要应协调统一,不相背离,才能和谐、共赢发展,这在心理学上也有论述。
“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即使合理的需要也未必能完全满足,这就可能引发人际间的矛盾与冲突。”[3]
并且,也没有必要超越条件满足权利人的需要。从七层次需要说来看,满足生理需要和基本需要所需要的财富,与巨额财富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若追求明显超出满足“需要”的财富,那财富满足的已不再是人的需要而是“贪欲”了,所谓欲壑难平,知识产权保护的目的应是满足人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满足人的贪欲。
三、个人与社会的互动与统一
个人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社会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二者在相互满足的过程中获得良性的互动与统一。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下的创造性活动满足人的需要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权利人不断从中获取动力。劳动是人和社会存在的基础,个人源于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产生劳动的冲动,而社会对劳动的成果――智力成果予以承认并予以保护。根据心理学原理,低层次需要得不到满足,则高层次需要弱化,所谓“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社会应对创造者的需求予以充分满足,创造者才能获得澎湃的创造动力。在这个过程中,个人通过劳动创造智力成果并提供给公社会,这是个人满足社会的过程;同时,社会对个人智力成果的也予以承认与保护,这是社会满足个人需要的过程。个人满足社会需要是获得社会承认与保护的前提,而社会满足个人需要,则是个人继续创造智力成果的心理动因。
总而言之,社会需要个人的知识创新,并满足创新个人的需要,但限于社会的历史性,这种满足受到社会客观条件的限制。
四、对需求的满足应纳入法制的轨道
还有一个问题,为满足创造者的需求,为什么不采取个人自由的方式呢?为什么要纳入法制的轨道呢?
在各种需要中,有一种需要极为重要――秩序,在前述传统的需求理论中,似乎没有它的名字,但是,它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来说却必不可少。人们厌恶战争,因为战争给人们带来无序、混乱,增大了人们行为的不可预见性,人们追求安居乐业,而所谓的安居乐业,换句话说,就是社会生活具有良好的秩序,人们的喜好基于同样的理由。而弗洛伊德则揭示了人们这种对秩序的需求的心理动因,即人对有序生活的先见取向,是出于人类神经系统在节省能量与减少精神紧张方面的需要。如果处理一个问题的某种方法产生了令人满意的结果,那么人们就有可能不作任何思考便在日后效仿这一方法。如果人们对组织活动的方式与解决问题的方式,总是不停地重新考虑、不断地,那么就显然会把一种过于沉重的负担(从长远观点来看是一种无法忍受的重负)强压在人的身上[4]。显然,社会秩序属于人的需要。
如前文所述,知识产权活动具有社会性,无论是发明创造的使用,还是商标的使用,脱离了社会,就失去了意义,如果采取个人自由的方式,每当遇到新的知识产权转移或使用问题,就要求当事人就具体事宜协商并达成一致,这显然是一种费时费力且效果不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满足不了人们对秩序的需求。而法律则为人们重复先前经验、“效仿”先前的行为方式提供了一种行为准则,当人们违反这种准则时,还能提供国家强制力以恢复这种准则,良好的满足了人们对秩序的需求。
当然,作为满足人们对秩序的需求的法律应当是一部良好的法律。一个好的制度,可以让权利人的创造积极性受到保护,而一个坏的制度,则可以使已有的智慧之光泯灭。一个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是从满足人的需求开始,使权利人拥有充沛的动力去从事创造性活动,权利人的创造性活动是正当的,是法律所保护的,在这种制度性保护下,创造性活动使权利人满足了求知的需求,实现了自我的价值,为社会作出了贡献,因而被他人、社会尊重,同时,通过创造性活动,权利人取得了财富,换取面包以满足生理需要。相反,一个坏的制度,也是从破坏人的需求之满足开始,使权利人丧失创造的动力。
因此,无论是对创造者的需求的满足,还是对使用者需求的满足,都要纳入法制的轨道,并形成良法之治,以满足人们对秩序的需求。
最后,值得思考的是,其他的法律制度,法律活动,何尝又不是如此,例如,劳动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推而广之,应当也具有同样的心理学基础。
参考文献:
[1]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55-60.
[2] 徐厚道.心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54.
[3] 朱全荣.现代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 邓正来.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Research of Physiological Bases of Activities about Intellectual Property
YANG Hai-tao
(Xuzhou Medical College,Xuzhou 221000,China)
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范文2
关键词: 心理学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 实践教学环节
一、《机械设计基础》实践教学环节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包含《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大部分,其中《机械原理》在第三学期开设,课程结束后安排两周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将其应用于实际机构的分析与设计中,并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对机构综合、机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概念和方法有较完整的理解,同时提高计算能力和绘图能力。《机械设计》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课程结束后安排三周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从机器功能的要求出发,合理选择传动机构的类型,制订设计方案,在考虑制造工艺、使用、维护、经济和安全等问题的基础上培养正确计算零件的工作能力,确定它的材料、形状、尺寸与结构,并具备设计简单机械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促使学生学习、运用各种标准、规范、手册、图册,会查阅所有相关技术资料,具备设计机器的基本技能。目前,大多数高校在该实践教学环节中所采取的流程一般为: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招生人数日益增多,机械专业学生人数随着专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而逐年增加,实践环节中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随之增加,师生比高达1∶38,加上学期末教师监考场次亦逐年增加,指导强度比先前有了大的下降,这“两增加”导致了“一下降”的现象,使得《机械设计基础》实践教学环节出现了问题。许多教师从教育学角度寻找解决该问题的方式、方法并付诸实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该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仍堪忧。
显然,不断探索提高实践环节教学质量的新途径非常必要。本文提出从心理学入手,关注心理因素,从而增强教学效果的思路并探讨其实施方式。
当前,《机械设计基础》实践教学环节实施的对象基本都是“80末”和“90初”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我选择性极强,趋同意识很淡,更习惯于通过亲身实践认识过程接受前人的结论,喜欢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观点,摸索新的思路和方法,不喜欢教条式的灌输和死板的教学模式。在学习方面比较积极,想取得高分,但意志力差,不能持之以恒,倘若在学业上无法做到出类拔萃时,就会选择其他各种方式获得心理满足[1]。对于这样的授课主体,我们需要根据心理学知识帮助其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强化实践教学的训练效果。
二、提高《机械设计基础》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的心理学策略探讨
1.了解当前大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制定有效教学策略。
《机械设计基础》实践教学环节具有专业化程度高、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高层次性和争议性的特点,在该环节的推进中,应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而提高其参与性的前提是了解当代大学生学习方法的一般特点,主要是: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校外学习相结合。根据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制定有效教学策略。
(1)布置具有挑战性的题目,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学生在自学中会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自我价值一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体现,会激发更强的学习兴趣。此外,“80末”“90初”的学生在心理上比较依恋网络,在求解过程中能学会通过网络解决专业上遇到的问题。
(2)提供多个方案,让学生对其进行合理化比较和优选,从而使学生在批判中学习、在否定中进步,引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内在的学习兴趣与愿望,挖掘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内在潜能。
(3)给定设计数据的唯一性。数据唯一性使得学生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得以充分体现,这种只有身体力行才能完成任务的心理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照搬照抄的现象会随之减弱甚至消失。抄袭现象倘若被杜绝,就是该环节中的一大进步。
2.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学习动机培养。
在《机械设计基础》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是提高有效教学质量最重要的部分[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密不可分。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指向某一目标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心理动态。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学习动机诱因来自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如好奇心、成功的满足感等;而外部学习动机诱因来自学习者的外部因素,如表扬、批评、奖励等。因此,在实践环节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奥苏泊尔(D.P.Ausuble)在《学校学习》一书中提出,学校情景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的驱动力、自我实现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指导老师创设课程设计中的常见问题为学生提供成功机会,如,间歇运动的实现、各机构间的协调配合、大传动比的实现等,以获得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学习的推动力量,而新知识的获取及问题的成功解决会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提高自我满意度,进而产生学习动机。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员工自我满意度提高5%,连带提高11.9%的客户满意度,效益提升2.5%。指导老师可因势利导训练积极归因,促进动机迁移,完成设计中的各项任务。此外,还可通过师生角色转换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2)注重外部学习动机的激发。设计进度表为学生制定明确、适当的设计目标,当学生按时或超前完成进度表上的任务时,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内驱力,进行下一项任务。对于完成工作的质量好坏,可适当运用正确的奖励与惩罚措施,以避免学生只追求速度而疏于严谨求学的状况出现,同时应及时对学生的设计结果进行适度评价,增强责任感。此外,要营造适度的竞争气氛(如组与组之间),推动课程设计向着“既好又快”的方向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耶基斯―多得森定律指出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学习效果,学生学习心理中动机过强或缺乏均不利于获得好的学习效果,在动机培养时应该加以注意。
3.总结学习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进行学习心理辅导。
除了动机问题外,学习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有:学习策略和方法不对(方法)、学习焦虑水平过高(情绪)、学习行为不良(行为)、学习疲劳(生理)等。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适应过程较慢,在进度与其他同学产生落差后,极易滋生焦虑情绪,在焦灼的状态下,往往求助“不当”手段,如篡改他人设计成果、对着图册依葫芦画瓢、网络下载相关资料以假乱真;有些学生对这种时间较长的实践活动缺乏恒心,中途产生疲劳心理,对设计失去兴趣和信心……这类心理均会导致实践训练无法达到预期目的,使该环节流于形式。针对这类问题,需根据需要进行心理辅导。
(1)学习方法、习惯辅导。以设计进度表为主线,培养科学、合理的学习习惯,戒骄戒躁,营造良好的设计氛围。以“传帮带”的形式组合小组成员,拉近各组间的进度差距,表扬进度快的,激励进度慢的,明确指出快好在哪儿慢好在哪儿,不针对快慢本身,对事不对人,避免激起学生的焦虑,影响设计效果。
(2)学习行为、障碍辅导。针对常见的“糊弄”手段,采取相应的对策,抓住学生在学习方面比较积极的优点和想取得高分的心理,端正其态度,规范其行为,让学生明确自己是这个实践活动的主体,从领会题目、查阅资料、确定实现方法到设计、计算乃至实验直至完成,都要亲历亲为,消除学生们的依赖心理,更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4]。
三、结语
实践教学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是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提高课程设计质量是实现机制专业培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保证。关注心理因素,进行适当心理辅导,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课程设计体系,是完成当前实践教学改革任务的一项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田广和.“90后”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特征[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8-20.
[2]陈守强,喻俊馨.关于在机械类专业课程中实施有效教学的若干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0,(6):69-70,95.
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范文3
关键词 创新设计能力 以教促学 讨论式学习 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创新能力则是人们改造旧事物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现矛盾、提出假设、论证假设、解决问题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新问题、新方法从而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一种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能力等等,也包括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①②
在我国建设创新性大国的历史背景下,高职学生担负着生产一线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重任,即工艺流程的革新、加工方法的改良、新产品的开发试验、管理形式的变革等都是高技能型人才应具备的创新能力。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涵盖了工程力学、机械零件、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以及机械课程设计等课程,内容广、综合性强,在机械类课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目前的机械设计课程重视理论讲授、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吃力、难以提高学习兴趣,内容过于陈旧且抽象单一、联系工程实际不够紧密、实践环节薄弱、并且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对该课程进行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改革十分必要,必将对机械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③
1 以培养机械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的项训练目整合课程内容
机械创新设计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而且需要扎实的机械设计理论知识、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建立一个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线的机械设计课程内容,对有效培养高职学生机械创新设计能力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内容的设置遵循了学生认知、专业知识学习和创新能力成长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设置了一条以创新设计项目为引领、以认知项目和常规训练项目为理论知识掌握和应用的课程内容新体系,把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些融入具体的项目训练中。④例如,在训练“脚踏式健身自行车的创新设计”时,先让同学们认识和操作牛头刨床和缝纫机的曲柄摇杆机构实物模型;其次,讲解与此相关的理论知识:曲柄摇杆机构的工作原理、曲柄摇杆机构的自由度计算以及弯矩强度和弯曲刚度的力学计算;然后以相关项目“颚式破碎机机构分析”训练与强化曲柄摇杆机构相关知识和分析与设计该类机构的能力;最后,让同学们分组设计“脚踏式健身自行车”,并强调其原理设计不能局限于曲柄摇杆机构,可以考虑棘轮机构、液压或气压传动系统、以及其他富有想象力的设计方案。
2 推行以教促学和讨论式学习为一体的教学方法改革
“以教促学”和“讨论式学习”均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把二者融为一体,势必会产生更加有效学效果。
2.1 通过教而学的教学方法
“以教促学”的教学方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之上的一种教学创新,基本的教学方法是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交际教学法和以学习为中心的任务教学法。最终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⑤在机械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让每组同学至少负责一节课的讲解,包括PPT制作、讲稿,该节课要求是基于项目或任务驱动,项目或任务的内容自选,应突出项目的创新性,并讲授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
2.2 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中教学环境最宽松、学生参与度最高的互动学习方式。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当学习转化为一种合作过程,人人都从中受益时,小组学习是十分有效的。⑥
目前的任务实施主要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完成任务,分组往往很随意,要么是按学号分,要么按宿舍分,要么按上课时的习惯座次分,讨论后由一个学生总结。这样会使其他通同学偷懒,而且效率低,或者成绩较差的小组不讨论或讨论的进度很慢。高效的小组讨论具备这样的特征:一是分工明确,二是小组成员积极参与,三是时间被高效利用,四是学生之间能够互相帮助。这里提出通过教而学的小组学习法。在分组时,首先使每组中都有成绩差的学生和成绩好的学生,让成绩好的学生带动和指导成绩差的学生,以提高讨论的质量和效率;其次,应尽量使小组的数量比小组成员的数量多一个。在任务或项目分配时,每个小组的任务应尽量不同。当一个小组讨论完后,让该组每个的成员分别到其他小组去讲解或演示其任务内容,直至把其他小组成员全部讲会。在讲解时,要说明其任务完成的创新点和具体实施方案及结构实现。
3 以创新制作为主导改革实践环节
由于相关的零部件的强度和刚度的计算和校核在理论学习时已有训练,而且市场上大量已有成熟的相关计算软件,因此,该环节应注重方案和结构设计,掌握相关的强度和刚度的计算和校核方法和过程,但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计算。项目的设计时给出的诸如减速器的设计范例只是参考,学生需要完成的项目应是减速器意外的其他项目,这些项目要么来自于生产实际,如旋转式多工位机械手、差速输送机、用于烟丝输送的垂直提升机等;要么是同学们感兴趣的能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项目,如简易立体车库、健身自行车、新型高楼逃生窗帘、轻便式高楼逃生器、多功能野外手术床、自动鲜肉切片机等。在该环节,仍然要突出学生的自选自拟题目。在实物的制作过程中,对于体积较大的项目,做出模型即可,对体积较小或创新性较强的项目可做出1:1的实物。
4 建立以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内容为导向的机械创新设计协会
机械创新大赛为全国大学生提供了培养创新能力和科技转化成果能力的舞台。但以往的大赛只是少数同学参加,覆盖面很小 ,受益的同学不多。为此,我们成立了机械创新设计协会,下设十个小组,由一批有实践经验且创新能力较强的教师指导,并由组织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意识较强的学生负责,分工协作,目的明确。以协会的形式开展活动,不仅利于学生充分合理安排时间,更能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加强团队合作精神。每学期组织一次院内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并给获奖的团体以奖励,比赛内容不限,比赛的题目以学生自拟为主,老师给与指导;每两年组织一次江苏省暨校内选拔赛,比赛内容以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内容导向,题目可以是老师给出,也可以是学生自拟。此举极大地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机械知识的热情和创新意识,较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机械创新设计能力,且参与的学生数量得到了很多的提高,也取得了较好的比赛成绩,先后获得了自动黑板擦、万向液压救灾等二等奖8项、机械摩擦式高楼逃生装置、液压救灾剪等三等奖15项,并于2010年获得了江苏省机械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而且,相关机械创新设计获得发明专利2项,新型实用专利8项,并有3项正在审理中。
5 考核方式改革突出创新能力考核
考核方式的改革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改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而且,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对后者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机械设计改变了以往重知识轻能力的“一卷定终身”考核方式,实行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课程考核成绩包括形成性考核(60%)和期末考试(40%),其中形成性考核包括以下内容:
(1)平时成绩(10%)。主要包括平时课后作业和上课纪律考核。
(2)课堂项目或任务(30%)。针对高职生理论分析能力较差、定性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较强的特点,课堂任务考核主要包括机械设计的创新点、团队的协作精神和能力、学习态度和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其中创新点占课堂任务考核的30%。对于理论创新设计项目,其方案设计应占最大分值,其次是结构设计,最后是相关理论计算。
(3)课外实践创新项目(20%)。课外实践创新项目主要包括方案创新设计、机构创新设计、理论分析和实物制作。其中实物制作占40%,主要考察期功能是否实现、结构是否合理、制作质量是否达标;方案创新设计、机构设计和理论分析各占20%。
(4)期末考试(40%)。期末考试除了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程度和一般应用能力外,还考核期创新设计能力,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创新题目的要求,拟定出可行性方案,并画出机械系统的运动和结构简图,该题目占期末考试的20%。
6 结论
通过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线,对机械设计的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和考核方式的的改革,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增强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学改革实施使我们看到,虽然高职生的理论分析和计算能力较弱,但学生们的定性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是很强的。如果(下转第60页)(上接第44页)我们在借鉴他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机械设计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必将会摸索出更加适合培养高职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来。
注释
① 汪刘生.教学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32-45.
② 杨志勤.等机械类高职创新能力培养“2332”教学模式的探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
③ 李阳星等.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体系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黑龙江教育,2007(7、8).
④ 翁蓉等.高职高专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科技信息,2010.23.
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范文4
一、力学知识点整合
力学部分实验需要很多的实验器材,有些器材是生活中不常见,有些则是大型器材不能在课堂进行演示性试验,所以力学实验在器材方面就是一个学习障碍,解决这一问题是十分必要的,所以物理实验平台的作用不可小觑下面是以《流体压强与流速有怎样的关系》为例,在物理平台上展示难以实现的演示性试验
案例1《流体压强与流速有怎样的关系》 实验
此实验需要的实验器材生活中很常见,而且这种器材体型大,课堂教学不是很方便,并且在实验中实验器材中三个管子的现象差别不一定会很明显,现实实验中会有很多客观因素影响,这种大型实验器材的实验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会进行课堂演示,学生观察结果,但实验如果不亲手操作就不能达到真正自主探究学习目的,所以实验平台既可以达到很难理想的实验环境(如图1所示),又可以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
[TP7CW01TIF,BP#]
案例2力的相互作用关系难以理解
力是抽象的,力的相互作用关系更是抽象的没有力,世界将会变成另外一个样子,当然变成什么样更很难想象学习力的知识,力的相互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更是难以理解,这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和想象能力
下面对《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的整合进行分析:
这节探究活动课主要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探究过程中,实验器材的选择具有随意性,但是,实际研究过程中,往往由于学生身边的实验器材有限或者是不合适,[JP3]而导致实验效果不明显,学生观察不到压力作用效果的变化过程[JP]
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整合,满足实验的实时性和可操作性,为学生探究实验提供更加方便和有利的条件
二、力学知识点整合
在电学学习实验中,需要学生自主设计电路并连接展示,由于每个人的设计不同,所需要的器材不固定、组装时间不固定、组装的地点不固定,受到这些不固定因素的影响,电路很难做到自由组装,所以需要一个可以排除这些困难的方法,这样就应用到了物理的实验平台下面是应用物理平台解决电路难以自由组装问题的例子
案例3《电流与电路》 实验
《电流与电路》部分的实验需要学生了解电流的形成与方向,电路的组成、各部分的作用及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认识电子元件,而后设计并连接电路,之前的学习使学生可以设计电路并动手连接电路,这是整个实验的重点,而重点实验存在电路难以自由组装的困难,所以需要应用物理实验平台,这样可以随时随地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设计
电学实验中有些实验需要多次测量,从多次数据的记录中寻找的规律,从而证明某一定理,这种实验就需要到不同型号的同一器材,在实际的实验中,这种多次更换不同型号的实验器材是很难实现的,所以物理实验平台解决了这一教学困难下面以《电阻中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实验为例说明此整合的解决办法
案例4《电阻上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实验
此实验需要进行多组测量寻找对应关系,所以进行多组电阻更换是一个不易实现的问题,并且实验需要应用控制变量法,在实物实验中控制一个数据不变是很难实现的一个要求,所以仿真的物理实验平台让学生可以轻易实现随时更换器材控制固定值并且随时随地的进行实验探究,使实验更容易,数据更加精确
电学实验中很多东西非常抽象,看不到摸不着,所以理解起来特别困难,比如说欧姆定律,又比如说电路中电流、电压及电阻的关系,这些难于理解的问题可能会造成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所以利用物理实验平台将这些难于理解的知识变成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学生的动手中学习,自己证明公理定理,对于学习效果定有很大的帮助下面以《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为例,展示一下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探究实验过程
案例5《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实验
此实验是个探究实验,需要学生进行猜想,根据猜想设计实验得出数据,总结规律,所以每个人的设计不同需要器材等都有所差异,实现这种因材施教的最佳办法就是实现虚拟平台的应用,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在实验中要求训练学生的提取数据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必须每个人亲力亲为,不要求学生必须探究出个究竟,但过程的经历很重要,所以虚拟实验平台提供了学生自主亲身体验的环境
三、光学知识整合
由于光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对光的认识有限,对光的这一抽象知识的学习存在困难所以学生学习光学原理的有关内容时,不能很好的理解老师在教学中需要将抽象的光学原理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就需要实验探究等过程而由于光的抽象性,增加实验探究的困难性,学生对某些光学原理不易理解
下面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整合进行分析,得到以下分析:学生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往往只是走走过场,对于物距、像距的演变过程记忆得不深,大多数只是走马观花
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范文5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教学方法;知识耦合
作者简介:王秋生(1971-),男,河北丰润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崔勇(1982-),男,河南漯河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讲师。(北京 10019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探索和实践”(项目编号:40037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5-0046-02
随着通信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半导体技术的进步,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并广泛用于军事、航天、航空、遥感、控制、雷达、医学等各种领域。[1,2]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不再局限于通信与电子工程学科,已逐步成为自动控制、模式识别、生物医学、计算机应用等学科的重要选修或必修课程。与此同时,对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教学研究日益深入,涉及教学内容[3,4]、双语教学[5,6]、实验教学[7]、辅助教学[8]、教学改革[9-12]等方面。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有如下特点:一是内容抽象。用抽象的数学符号描述数字信号分析与处理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二是内容丰富。包括数字信号和系统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处理技术和典型应用等。三是实践性强。课程内容与工程实践紧密联系,基本概念来源于工程问题,而分析和处理结果又应用于工程实践。
在自动化学院开设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存在如下问题:课程内容抽象使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与工程联系紧密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课程内容丰富与学时较少之间的矛盾突出;名称相似或相近的概念较多,容易产生混淆;缺少先修课程基础(受学时所限没有开设“信号与系统”课程)使得学习困难;课程设置在大学四年级上学期,适值研究生入学考试准备阶段,部分学生存在抵触情绪。
针对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具体特点和实际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知识耦合关系的教学方法。它充分利用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通过建立完整的概念体系和知识结构从宏观上理解和掌握授课内容,避免学习知识的孤立性和盲目性。
一、基于知识耦合关系的教学方法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主要讲授数字信号/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和典型应用。虽然涉及内容很多,但是彼此联系密切、耦合关系很强。基于知识耦合关系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系统分析和信号分析两个方面。
1.系统分析的知识耦合关系
数字信号处理的系统分析以线性时不变系统为对象,以傅立叶变换和z变换为主要工具,以分析系统的线性、时不变性、因果性和稳定性为核心,在时域和频域分别论述有理系统的分析方法和实现技术,包括时域卷积、系统函数、信号流图、差分方程、有理函数系统(FIR和IIR系统)等。彼此之间的耦合关系如图1所示。
在图1所示的知识耦合关系中,时域卷积是从系统输入、系统输出和单位脉冲响应角度描述系统;系统函数是应用有理函数在复频域(z变换域)描述系统;差分方程是从输入与输出关系角度描述系统;信号流图是从实现系统的体系结构角度描述系统;频率响应是用特征函数在傅立叶变换域描述系统;有限长单位脉冲响应(FIR)和无限长单位脉冲响应(IIR)是线性时不变系统的两种重要形式。
根据图1所示的知识耦合关系,在授课过程中以时域卷积为出发点、以系统函数为中心,侧重强调时域卷积、系统函数、频率响应、差分方程和信号流图的等价条件和转换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讲授FIR系统和IIR系统,对于建立数字系统的概念结构和知识框架、从宏观和系统角度理解数字系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信号分析的知识耦合关系
数字信号分析涉及信号转换、信号表示等内容,授课内容的耦合关系如图2所示。其中和分别表示模拟非周期信号和周期信号;和分别表示的拉普拉斯变换和傅立叶变换;和分别表示数字非周期信号和周期信号;和分别表示的z变换和傅立叶变换;和分别表示的离散傅立叶变换(DFT)和的离散傅立叶级数(DFS)。
图2所示的知识耦合关系主要包括:模拟信号的拉普拉斯变换和傅立叶变换及其相互关系、数字信号的z变换和傅立叶变换及其相互关系、数字非周期信号的离散傅立叶变换和周期信号的离散傅立叶级数及其相互关系等。此外还包括模拟信号的采样与重构、拉普拉斯变换和z变换的相互关系等。具体内容参见相关文献,不再赘述。
根据图2所示的知识耦合关系,在授课过程中以数字信号的转换关系和表示形式为中心,重点讲授采样和重构关系、时域和频域表示、离散傅里叶变换、离散傅里叶级数等内容。在授课过程中,既强调多种变换之间的转化条件、表示方法又强调数字信号表示方法的物理意义和转化关系,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概念和方法的混淆,降低学习过程的盲目性。
二、教学实践与体会
虽然图1和图2所示耦合关系分布在不同章节,但是它们的内在联系非常严谨,且涵盖了绝大部分的授课内容。在讲授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时,充分利用授课内容的耦合关系,一方面能够使讲授内容更加系统,避免讲授知识的孤立性,使教学过程更加顺畅;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获得完整的概念框架和知识体系,有利于正确和全面地掌握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主体内容。
上述基于知识耦合关系的教学思想是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其有效性已经得到教学实践检验。四年多的教学实践表明,在授课过程中不断渗透基于知识的耦合关系对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听课学生普遍反映,授课过程中的概念清楚、重点突出、内容完整,所学知识的印象深刻、联系密切;与此同时,基于知识耦合的教学方法也得到有关专家的认可和赞同。
三、结论
针对数字信号处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基于知识耦合关系的教学方法,并对系统分析和信号分析进行了全面论述。它通过建立授课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获得完整的概念体系,有利于全面掌握课程内容;所提出的教学方法得到了教学实践检验,赢得了有关专家和广大学生的认可和赞同。该教学方法非常适用于概念抽象、内容多样、知识耦合关系复杂的专业课程。教学研究工作受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精品课程建设、教改立项项目的支持和资助,特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Mitra S K.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A Computer-Based Approach(Second Editon)[M].Mcgraw-Hill Companies,Inc.2001:1-40.
[2]Oppenheim A V,Schafer R W,Buck J R.Discrete Time Signal Processing(Second Edition)[M].Pearson Education.1999:1-7.
[3]高军萍,王霞,李琦,等.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体会[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2):19-21.
[4]李梅,陈玉东,崔艳云,等.“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泰山学院学报,2005,27(3):96-100.
[5]阔永红.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双语教学体会[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82-85.
[6]彭启琼.“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双语教学的初步实践与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25(4):12-14.
[7]袁小平,王艳芬,史良.基于Matlab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1):58-60.
[8]翟因虎,潘保昌.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改试验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s1):131-132.
[9]朱学勇,杨谏,蔡竟业,等.浅谈“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27(4):13-15.
[10]汪西原.“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5,63(5):95-98.
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范文6
关键词:旅游心理学 存在的问题 改革探究
旅游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应用心理学,它主要是研究旅游活动中人们的消费心理、服务心理、交往心理、管理心理以及旅游企业员工心理等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在国内外,旅游心理学都是一门比较年轻的课程,课程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而且大多都是基于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而设计的。高职高专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不仅可以了解旅游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利用所学到的心理学知识来解释和分析旅游活动中发生的现象,而且可以具备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甚至来解决旅游企业管理实践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因此,该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从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来看,在课程设置、授课教师、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对旅游心理学课程进行改革。
一.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
旅游心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要学习好这门课程,需要从这两个方面出发。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这门课作为考试课只注重理论讲授,而没有实训课的安排。理论授课学时的安排最多56个,另刨除假期,实际的理论授课学时只有50个。在这么短时间内要在课堂上把涉及心理学和旅游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好,并与一定的实践活动相结合,这对学生来说并非是件易事。所以,在教学中应该设置一定时间的实训课安排来保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2.授课教师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旅游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均来自心理学这门基础学科,枯燥而抽象。教师要讲好这门课难度大,学生要熟练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也非常困难。目前,各高校讲授旅游心理学这门课的老师基本上来自两个专业背景,一是旅游管理专业;二是心理学专业。这两类专业背景的老师有各自的优缺点。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类的教师,对旅游管理的基础理论及旅游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但对心理学只有部分涉及,未深入研究;而作为心理学专业类的教师,对于心理学理论掌握得比较透彻,但对于旅游业可能就知之甚少,这将对授课的效果则无法保证。
3.教学方法
在旅游心理学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方法还是在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上,旅游心理学的教学也不例外。旅游心理学这门课的理论比较抽象,再加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感觉到乏味,出现疲劳、思维不活跃、注意力分散等现象。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形成对教师的依赖,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心理需求,一味地以自我授课为中心,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4.评价考核体系
许多高校该课程的考核仍采用期末闭卷方式进行。考试的分值采用百分制,在考核内容的比例上,基础理论明显高于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考核,这样一卷定成绩、定掌握程度、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然是偏颇的。这种考核带来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平时不学习,快考试的时候把所谓的考试范围,死记硬背就可以考一个不错的成绩。这样的评价体系,是导致学生上课热情度低、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低的直接原因。这与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是不符的。
二.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1.教师方面
对于旅游心理学这门应用型学科而言,教师除了要系统地掌握好心理学和旅游学这两门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外,还需要深入旅游一线进行实地考察、获得第一手资料,提高专业素养、充实课堂内容。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安排专业老师到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等顶岗实践,专业教师与旅游者和旅游服务人员直接接触,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将自己获得的实践经验与案例生动地与课堂理论相结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2.教学内容
根据旅游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旅游消费心理、旅游服务心理、旅游企业员工职业心理、旅游企业管理心理这四个方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将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构建成四大项目,编成独立且相互联系的八个教学任务,以此来更好的教学和引导学生。项目一:心理分析的认知(任务1:心理学认知;任务2:旅游心理学的认知);项目二:旅游者心理分析(任务3:影响旅游活动的心理因素;任务4:影响旅游活动的环境因素);项目三:旅游服务心理分析(任务5:旅游交通服务心理、食宿服务心理、游览服务心理、购物服务心理、娱乐服务心理、投诉服务心理分析);任务四:旅游从业者心理分析(任务6:旅游从业者心理素养的培养;任务7:旅游从业者人际关系的维护;任务8:旅游从业者心理问题的保健)。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旅游心理学的讲授过程中要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例如:讲授法,介绍新知识、讲解概念、原理、定义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等,通过课堂的讲授,学生能够很快的掌握,同时在讲授时教师可以使用辅助教学工具,适时调整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分析法,通过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引入一些典型案例,先让学生自己分析,然后教师来点评,找出问题的根源,总结出答案。这样的教学方法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境模拟法,这种方法化复杂为简单,让学生自己来体验、理解知识点。围绕某个探究的问题,模拟不同的旅游活动场景,引导学生去探求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问题解决策略;启发引导法,是指在讲解知识点时,提出问题、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或概念。使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这个教学方法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成为知识与能力的主动构建者;实地调研法,例如,在讲授消费者动机这一节时,可以组织学生把课堂的问题先总结出来,设计合适的访问问卷,然后针对旅游消费者动机的街头拦问,来掌握消费者的心理。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进来,让他们自己主动学习,能够提升自我学习的能力;项目式教学法,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此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协调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基本做法是:针对课程内容设计出一个个的学习项目,每一个项目围绕着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而展开,学习者以合作的方式来分析问题、搜集资料、确定方案步骤,直至解决问题。作为这种学习活动的结果,学生通常要形成能表达自己理解的结果,比如报告、网站等。项目式学习可以让学生间通过情景模拟并将交流转化成为一个有效的实验机会。
4.完善评价考核制度
旅游心理学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去解决旅游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考核制度的建立上,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偏向任何一方,都可能偏离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要达到的标准。具体做法是:一要重视日常教学环节中的考核评价,平时考核可占总成绩的50%。其中考勤占10%,平时作业占10%,课堂回答问题、案例讨论分析占15%,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完成情况占15%。二要将期末考试成绩设定为占总评成绩的50%,这样可以有效扼杀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这类同学们的心理。试卷采用闭卷的形式,将基础理论和实际运用(案例分析)考核有效的结合起来,这样既考核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检测了学生是否具备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去解决旅游实践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笔者分析了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但是如何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和改革创新,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前进。
参考文献
[1]龙慧.《旅游心理学》课程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3(06).
[2]王海莉.本科《旅游心理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教学方法探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