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校合作的看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家校合作的看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家校合作的看法范文1

一.农村初中家校合作现状

(一)从家庭层面来看,能有意识地配合学校进行教育,但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是家校合作中的身份缺位。据调查,笔者所在班级有60%的学生家长外出打工,40%的学生平时随父亲或母亲一人,或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非直系亲属生活。教师平时只能通过电话与学生父母亲交流情况。

二是家校合作中的理念偏差。有的家长认为教育的责任全在老师,存在推卸责任的想法;有的家长认为自己文化程度不高,辅导不了孩子,只能拜托老师了,客观上放弃了与学校的积极合作;有的家长把“家长陪读”当作家校合作的全部内容,除了每天辅导检查作业外对孩子的其他方向关注不多。

三是家校合作中的主动性差。有的家长认为不好意思打扰老师,不给老师添乱,殊不知这种好心恰恰失去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还有部分家长把家校合作当作负担,只有在教师主动联系的情况下才会与教师沟通联系,主动提供学生在家各种信息的家长数量极少。

(二)从学校层面来看,开始探索家校合作的途径,但体制机制还亟需完善

一是宣传机制不畅。学校应作为宣传家校合作的主要阵地,宣传不畅导致家长对家校合作不了解,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在促进子女全面发展、放大学校教育效用方面的巨大作用,因而在家校合作方面不主动甚至不配合。

二是沟通机制单向。双向的交流、沟通是家校合作的前提。但从现实来看,学校、教师以权威和专家自居,家长因为对学校、老师的“权威意识”而被动进行配合,共同构筑了当前农村初中家校合作中的单向沟通现状——家访成了指导会,家长会成了会。家校合作以学校、教师为中心,只考虑学校、教师需要而不照顾家长需求。由于缺乏双向交流,这种形式的“合作”效果可想而知。

三是组织机制随意。许多农村初中尚没有把家校合作纳入学校整体教学工作计划之中,年级、学校层面的家校合作往往临时为之,在时间上断断续续,在内容上缺乏前后呼应,在信息交流上零碎而不成系统。如很多家校活动仅在期初期末进行,其它时间则偃旗息鼓。

二.农村初中家校合作问题解决初探

加强农村初中家校合作,从学校角度讲,应当立足农村地区学校现有实际,从观念、机制、保障等方面多管齐下,力争创造出“无缝”的家校合格教育格局和系统。

(一)更新观念,消除家校合作的认识误区

一是建立尊重平等的关系。尊重平等是家校双方积极、真诚合作的基础。农村学生家长“尊师重教”传统较强,某种程度上也造成家长的依赖倾向,影响了家长主动性的发挥。因此,农村初中家校合作别需要强调建立双方尊重平等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在促进学生成长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不仅仅是把家长作为帮助自己管教学生的“工具”。要充分尊重家长,积极主动地邀请、接纳家长作为合作伙伴,要主动向家长介绍情况,了解家长需求,力所能及地向家长提供帮助,这样家长才会更加信任教师,更加尊重老师的人格和劳动,主动维护教师的威信,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教育。

二是消除家校双方的理念偏差。要强化宣传,让家长明确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需要学校、家庭的广泛协作,从而建构科学的、合理的家校合作观念;要积极表明学校及教师对家校合作正向支持的态度,鼓励家长积极主动投身到家校合作中来;要为家长参与家校合作提供策略和信息,使其有意愿、有能力开展家校合作。

三是消除学生的认识误区。学生是家校合作的着力点,其对家校合作的认识如何极大地影响家校合作的成效。针对很多学生存在的家访、家长会即是“告状”、家校合作即是共同“对付”自己等不正确的看法,要加强宣传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家校合作的本义所在,充分发挥学生在家校合作中的积极作用,切实提升家校合作的效果。

(二)完善机制,促进家校合作的规范运行

一是完善家校合作的沟通机制。良好的沟通是做好家校合作的关键之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既要积极依托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便利条件,利用校园网和电脑下乡契机,建立家校交流网络平台,又要考虑到农村家庭经济条件落后、文化知识不高的因素,保持并加强家访、家长会等家校交流传统方式,实现多种渠道立体沟通。

二是完善家校合作的评价机制。家校合作形式实施及效果如何,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具体评价,并根据结果进行修正。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单次时间、参与人数、便利指数、实施所需设备设施、具体效果、家长与学生反馈等指标进行评价。调研发现,针对农村学生居住分散,家访费时费力,如果学校能发放家访补助,将明显激发教师家访积极性;针对农村学生家长上网较少,网络信息平台如果增加短信功能效果将更加明显;针对考试后开家长会,学生普遍反馈“告状多”、“挨批多”的情况,将家长会调整至考试前,动员家长给学生创设良好复习环境,鼓励学生建立竞争意识,家长、学生普遍反映较好。

三是完善家校合作的考核机制。要把家校合作作为一项硬任务,对学校规定的家校合作形式,教师的落实频次、质量、家长及学生反馈等都应作为考核指标,奖优罚劣,并与年度评优、评奖等挂钩。要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推动教师根据实际创新家校合作形式,对涌现出的经实践检验较好的形式进行宣传推广,并进行适当奖励。

(三)强化保障,推动家校合作的顺利实施

一是强化制度保障。没有制度保障,家校合作将很难达成长期有效的结果。当前,农村初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些具体办法,对实践中运行较好的家校合作的形式、实施、监督、评价等进行固定,如教师在何种情况下应当与家长联系、应当采取何种形式联系等等,以确保家校合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效进行,而不是盲目地流于形式。

二是强化资源保障。学校要为教师开展家校合作提供必需的资源,如校内合适的谈话、会议场所,适当的交通、通信补助等政策支持。同时,可积极组织挖掘学生家长中的资源,建立教育协作基地,邀请家长来校开展讲座,共同开发校本课程等。

三.几种常用的家校合作方式实施策略

1、家访。家访是教师和家长沟通、了解学生情况、挖掘学生潜能的重要法宝。一要充分准备。要事先考虑好要与学生家长交流的内容,理清思路,做到交流时目标明确,重点突击。尤其在指出学生不足的时候,还需要提出一些具体的改进建议。(2)随机应变。要根据家长的特点选择恰当的交流方式。对文化教养较高的家庭,可以直接请家长提出改进教育的措施,适时补充合理性建议;对于较溺爱孩子的家庭,要在肯定学生的前提下进行批评,以尊重家长的感情;对极少数放任孩子不管的家庭,要提出孩子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家长的责任心。(3)优选方式。根据目的选择家访形式,如日常了解情况的就可以选择电话家访形式,以便将精力和时间放到最应该去的学生家庭家访。

2、家长会。家长会能够帮助班主任最广泛地将家长联系起来,解决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的问题。会前要充分准备,明确列出会议的主要内容,要认真准备家长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做到心中有烽。会议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可以以教师报告会、经验交流会和学习成果展览会等形式开展。会后要及时梳理获得的信息,需要反馈的应及时反馈。

3、请家长。现实中大部分学生认为请家长不仅有损颜面,还很有可能面对家庭暴力,对请家长存在心理阻抗。所以,教师要认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明白请家长真正目的,放下心理负担,心甘情愿地请自己的父母到学校。请家长期间要注意尊重家长和学生,即使在学生犯错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顾全家长颜面,切忌发生家长在校打骂学生的现象发生。

4、书信、电子邮件。书信、电子邮件可以作为家访、家长会的重要补充。书面形式能够给班主任和家长冷静和充分的思考时间,一些不适合言语表达的情感,可以用文字来表达,同时还避免了一些学生因面谈产生的负面作用。

参考文献:

1、莫克琳,初中班主任与家长合作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师·下》,2012年第6期

2、曾群芳、冷泽兵,信息技术环境下家校合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36期

3、史东芳、李锋,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家校合作机制障碍和保障[J],《法制与社会》,2009.10(下)

4、家校合作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http:///question/28e05ebff

89e3fb7,2012年10月7日

对家校合作的看法范文2

幼儿教育家校合作实践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主要发达国家已意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纷纷进行教育改革,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也在人力资本理论鼓舞下建立健全自己的教育体系,大家已有共同的认识,教育不单纯是一种消费事业,而是能带来长久效益的重大投资。其中家庭作为儿童教育过程中的特殊力量,与学校的合作更是受到广泛重视。

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颁布的《综合行动纲要》倡导“就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协作而言,应采取措施以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显然,各国普遍认为,在当今社会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难以完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变得如此复杂,以至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育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儿童接受教育的渠道由过去单一的学校扩展到多方位的影响,可以说家校合作是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趋势。

一、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的现实需要

当前幼儿园与家庭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正逐渐被人们认可,幼儿园也正在实践着家长工作,但在现实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一,家园合作双方地位不对等,表现为以幼儿园教育为中心,要求家长配合,较少考虑家长的想法和需要,家长处于被动位置;其二,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教师仅仅白书报杂志上的有关文章摘抄一些到家长园地,以单向的讲授为主,没有留给家长思考和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结果使得指导的内容缺乏针对性,更难被家长真正接受并内化为今后教育子女的能力,影响了家长参与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三,教育资源浪费。这种资源浪费既有幼儿园现存师资、设施设备等,也有家庭与社区中物质、自然和人文资源。

哲学人类学家兰德曼说:“生活很少以自然的安排为基础,而是以在文化上被塑造成的形式和惯例为基础。我们已历史地获悉不存在自然的人,甚中至最早期的人也生活在文化”。也就是说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脱离他生长的社会群体而独立成长。儿童教育也就必须从儿童在特定环境中所经历的活动、关系出发,协调相关的社会群体的力量,家校合作是促进儿童发展的必然作用,共同促进儿童的发展。

二、家园合作是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20世纪后半叶,世界各国纷纷进行教育改革,一些有识之士(在教育中)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寻求来自社会多方面力量和配合。上世纪美国提出了“家庭开端计划”,该方案是在家庭中为儿童及其家长服务,家长是方案的实施者,又是方案的对象,对美国的儿童教育他起到了很好的并影响到了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的儿童教育,是家长参与儿童教育的典范。而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体系就是一个由幼儿园和社区共同组成的“教育社会”,大家都把对儿童的教育作为自己的一项日常工作,儿童教育成了社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联合国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在这项工作(指学前教育)中我们应该挑选和培植家庭与社区联合这种最积极的形式。一切可利用的手段,包括常规的与非常规的手段,都应该用来发展基础教育。”因而必须把学校与家庭、孩子周围的人们以及大众传媒的影响协调起来,这是当前世界幼教的发展趋势。

三、正确理解家园合作的内涵进行有效的家园合作

1.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帮助家长建立主人翁的意识。心理学原理表明,家长合作的态度取决于是否满足了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需要。当学校满足了家长的合理需求时,家长的合作愿望和热情会更高,态度也会更积极。鉴于教师在合作中的领导地位,我们认为,教师有责任唤起家长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的合作的态度。

在家园交流中,老师很多时候处于主动地位,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以朋友的身份来对待家长。我们必须在尊重家长的基础上耐心、虚心、诚心、真心真意、一心一意,听取家长的合理建议,努力营造一个平等、轻松、愉快的交流环境;同时教师可通过多种活动表达对家长的尊重之情。如“三八”妇女节日为妈妈做一件事,重阳节为爷爷奶奶制作一件小礼物等,激发家长参加幼儿园教育的兴趣。引导家长认识到,孩子既是自己的子女,也是国家的未来,自己有责任与教师合作共同培养孩子。当家长感受到教师对孩子和工作的责任感时,自然就会信任老师,并愿意与之沟通和合作。

2.家园共同创设沟通的渠道,开展家校合作教育活动。家园合作的活动大致可以分成以幼儿园为核心和以家长为核心的家园合作活动两大类。其目的就是家长教育水平提高,儿童的发展以及教师的自我成长。

以幼儿园为核心的家园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表现,同时观察教师的教育行为;发挥家长的教育资源作用,支持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形式主要有:教育活动开放日、幼儿学习成果展览与汇报会、接送交谈与家访、参与管理、为幼儿园教育提供资源保障等。以家长为核心的亲职教育活动是为了提高家长素质和家教质量进行指导,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提供帮助和进行指导的过程。活动形式主要有:家长会、家长园地、家教现场指导活动、家长沙龙、家庭互助组、社区教育基地等。以上两类活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非常明确的区分,家园合作创设多方面沟通渠道,最终都要落实到儿童的发展上。

3.整合善用教育资源,实现优质的家园合作。幼儿教育不只是幼儿园教育,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幼儿园应充分发挥家庭与社区的各种教育的功能。

第一幼儿家长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家长的先进教育思想和成功育儿经验是幼儿园有效的教育经验资源;家长的不同知识和职业背景为幼儿园提供丰富的知识来源和教育内容来源;家长参与教育活动和参与管理活动则唤起家长的主人翁意识,真正成为幼儿园的合作伙伴。第二社区的文化历史与社会生产生活作为教育资源,能让幼儿体验到本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价值,使幼儿产生对社区文化和本土民族文化乃至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总之,在教育愈来愈强调生态化的今天,幼儿教育的家园合作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教育机构应将家园合作视为重要工作之一,使幼儿园、家庭以及社区教育资源发挥最大功能,使幼儿得到更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对家校合作的看法范文3

关键词:家长会;家校合作;基础教育

学校与家庭是基础教育过程中的两种重要教育力量,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教育的“手心”和“手背”,必须紧紧依偎,才能共同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搭建家校合作教育平台,形成教育合力对学生的整体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家长会是家校合作的主要形式,是教师和家长平等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家长和教师进行沟通、相互了解学生情况的有效途径。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家长会也应该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在我们面前。

一、家长会开展的现状

笔者针对福建省漳浦县绥安中心学校各年级家长会的开展情况进行了家长到会率的统计,结果发现,低年级家长会的出席率几乎达到了100%,满怀热情的家长济济一堂;可是,到了高年级,家长会的出席率却大幅下降到只有八成,家长失去了参与家长会的热情,经过走访调研,发现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有些教师仅仅把家长会定位为学生在校情况汇报,主要是学习成绩汇报,除了谈学习还是学习,批评太多、鼓励太少,把家长会开成成绩会,甚至是批评会、告状会。这种做法既挫伤了学生和家长的自尊心,使老师和家长双方在教育学生上形不成合力,同时,亲子关系的紧张也会使学生和家长对家长会甚至对教师产生厌烦和排斥心理。

(2)教师唱“独角戏”,不仅是家长会的组织者,也替代家长成为参与主体。从家长会的时间、地点、形式到开会内容都由教师决定,忽视了家长作为家长会参与主体的感受、体验和需求。这种“居高临下”式的家长会模式注定了家长和学校、家长和老师之间很难有真正的、平等的交流和沟通,因而也不可能产生共鸣进而取得良好效果。

(3)召开次数偏少,一般每学期一到两次,时间大多选择在期中和期末考试结束后。学校需要与家长沟通交流的问题其实很多,但想要经常性地将所有家长聚集在一起并且召开持续时间较长的家长会是不现实的。

二、家长会模式的创新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近几年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我对家长会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改革,总结出家长会的五种创新做法。

(1)不吝啬对学生的肯定,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孩子的优点和长处,看到各方面的潜能,让学生觉得“我还行”,从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些充满赏识和鼓励的话语,永远不会过时,它温暖的不仅是孩子的心灵,也让家长有了继续努力的信心。

(2)家长对孩子在校的点滴生活都很关注,教师可以将孩子在园的日常生活拍成VCR在会上播放,将学生用完的作业本、练习本、日记本,自己最得意的美术作品、书法作品、作文、手抄报记好日期并保管好,等到开会时,让家长欣赏自己孩子的杰作。每一个家长都看到自己孩子的闪光点,可以唤起家长对子女教育的信心。

(3)让学生与家长真正成为家长会“三方会议”的主体,感受真正的平等与尊重。在家长会中,对于班级各项活动由孩子们自己来总结。让学生做小记者,针对各种在成长中遇到的困惑,采访家长,让他们谈谈看法,聆听家长的心声,交流家长的家教经验,吸收好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在今后对问题进行改进,同时,借助亲子亲密共处的契机,创设孩子与父母交流的空间,为亲子关系的改善和融洽提供了机会。

(4)每个学生情况各异,而集体的家长会又不能面面俱到,不能照顾到所有学生,因此更具有针对性的小型家长会可以作为有效的补充。同一学习类型学生的家长在一起参加家长会,人数少、召集快、质量高、效果好。同一学习类型的学生有共同的特点,教师根据这些特点归类分析“对症下药”,让家长在同一平台上分享培育经验,极易产生共鸣,有利于经验交流、互相启发和共同进步。

(5)不要认为一次集中的家长会,就可以解决所有要求家长配合、解答以及家长疑惑的问题。要安排同学采用录音或会议记录的形式,把家长会上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观察了解学生在家长会后的表现,找学生谈心,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鼓励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奋发向上,适时地在会后回访或跟进,了解学生在校内外的情况,将有助于教师和家长的真正了解,以获得更好的家长配合。

从实践反馈来看,家长会的创新模式受到了教师、学生、家长的普遍欢迎。“家校合力”的家长会创新模式对老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 琦.家长会工作的创新实践与思考[J].中国德育,2008(9).

对家校合作的看法范文4

关键词:家校联系;家校合作;家校互动;典型案例

孩子有时像天使,

孩子有时像魔鬼,

其实,

他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

他只是个孩子――

这要看你怎么看他。

孩子带着祝福来到人间,我们尽其所能爱他、养他、教他,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像我们一样,或是活得比我们更好,创造出属于他自己的人生。可是孩子慢慢长大,上学了,他生命中的典范对象开始转变。我们做父母的也慢慢发现,自己能够做的实在有限。孩子用他的身体和方式去碰触这个世界,他有他的想法、感受,他不是我,也不是你,他就是他自己。做父母的,应该怎么办?

很多学者都曾经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们发现为人父母者,当孩子小时,是他的守护神,当孩子渐渐长大,这个“神”也开始慢慢退隐,成为孩子生命中的桥梁,让孩子透过我们认识世界,走向世界。最后,当孩子长大了,这座桥也不要了,我们做桥的人就要学会做桥的事。

可叹我们的教育历程中,很少有人教我们怎样做这样的事。全体教师都在思索、尝试这样的课题――努力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携手为孩子们的美好人生奠基。为此,我校在大力倡导家长参与教学、参与学生的思想疏导、参与学校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赢得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家校联系”“家校合作”“家校互动”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工作的重要部分。

案例一:一张纸条引发的思考

期中测试后,张老师顺利开完了一个比较成功的家长会。会议结束后,有家长陆陆续续向张老师单独询问孩子的状况。她微笑着热情地一一向家长们做了解答。被挤在的一位学生家长偷偷向张老师塞了一张小纸条,便匆匆走了。待人群散去,张老师打开了那一张小纸条一看,是刘×家长写的。上面写道:“张老师,我的女儿刘×成绩不是很好,希望能换一个好同桌,不胜感谢!”

确实,刘×的成绩不是很好,在班里只能算是中等,特别是数学,看上去学得挺吃力。不过,同桌王×成绩却很好,可能是这位家长对班里的情况不太了解,抱着对子女的关心,才写下了这么个小纸条。张老师还是顺着纸条上的号码拨通了家长电话,大致向这位家长述说了孩子近况,也向他谈了刘×同桌的情况,并一再向他承诺:刘×现在的同桌是一位很好的学生,我也一直很器重他,请您放心。学生家长听了后,很满意地向张老师说了句“谢谢!”

张老师回到家里,还没坐热,手机响了,还是那位家长。“张老师,感谢您对我女儿的关心,刚回到家,也跟女儿交流了一下,她说同桌虽然成绩很好,可是性格有点孤僻,脾气有点怪。希望张老师还是考虑一下给我女儿换个同桌,真的谢谢您了!”“我知道了,我先去了解一下情况,再答复你吧!”

第二天,张老师特别留意了王×,总算发现了些端倪。然后,他找来了一位性格开朗,成绩较好并且跟刘×住一个街区的班干部跟王×一起坐,给刘×也找了一个不错的位子。张老师满以为会皆大欢喜。可那个班干部死活也不肯跟王×一起坐,原因就是王×太孤僻了,跟他很难相处。张老师问她怎么个怪法,她就有些滔滔不绝了。“听不懂流行词汇,不会打闹嘻哈,很少跟人谈话,只会埋头学习……”张老师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知道单凭换座位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张老师意识到,这件事的问题出在王×身上,一定要想办法把问题解决掉。他查阅了学生填写的学籍档案,了解了一下王×的家庭情况,于是张老师想:还得寻找方法试着慢慢改变他。

此事之后,张老师开始跟每一个学生交流谈心,了解近况。乘着这股东风,有一天张老师特意将王×拉到了校园里一个相对安静的地方,跟他谈起了心。首先,肯定了他的学习成绩,表扬了他在学习上刻苦认真,他微笑着面对老师。此时张老师顺势一转,问他:“想知道同学们对你的看法吗?”“大概知道一点,应该不会太好的,因为我性格比较孤僻。”本想慢慢套过去,却想不到他来得这么直接。“那你的看法呢?”“无所谓,从幼儿园都是这么过来的,以前的班主任也跟我谈过这样的话,反正成绩好就行了……”他的话字字都震撼着张老师的心灵。是啊!从小到大,我们都是这样被教育: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张老师想了想说:“一个好团队需要好领导者,更需要团结互助的队员,美国式的孤胆英雄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少出现,也是很难取得成功的。”然后,张老师苦口婆心地向他罗列了一些事例以及当今社会的特点,需要人才的特点。他低下了头说:“我知道了,可这个性格毕竟是多年养成的,父母也劝说过我,就是没法改变。”看到他态度有所松懈,张老师心里暗自高兴。“我们一起努力试着改变这一切好吗?老师会帮你的!”“那……就试试吧!”“不过你得做好吃‘苦’的准备,要想办法把脚‘跨’出去。”“嗯……”第二天,张老师又叫来了王×,表扬了他迈出的第一步,然后,鼓励他继续往前走,可以在床头贴一些激励自己的话,比如说,“我一定要改变自己”之类的。“你的成绩不错,可以用这一点来接触别人,可能别人会来向你请教问题,不要拒绝别人,热情帮助他们,从你的同桌开始吧,还有先把你‘三八线’上的书挪个地方,好吗?”他点了点头。接着,张老师开了一个主题班会“我想说……”话题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针对自己,也可以针对老师、家长,也可以是期望,祝福之类的。张老师鼓励王×努力说出自己的想法。班会上,张老师听到了很多不曾看到,也不曾注意到的事,真的挺感动。王×倒也没有怯场,努力说出了想交朋友的想法,引来了一片掌声……

现在,王×与同学的关系也慢慢变好了,至少他已经主动去接触别人了。刘×的爸爸也没有要求为女儿换座了,因为他觉得,现在刘×的同桌已经挺好了。

分析:

从小到大,家长、学校还有老师评价学生的手段好像就只有学习成绩,一切的一切好像都可以为学习而牺牲。本案例中的王×便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虽然学习成绩很好,但缺乏了与人沟通的能力。而家长、学校也只看中了其成绩的优秀,而漠视了这种状况的存在。当今的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人不仅要自身优秀,更要有协作精神、团队精神。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学习成绩只是一个人学习理论知识能力的体现,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应该更深层次地发现学生各方面的潜力,并且帮助其认识到自身优势,挖掘自身优势,也是一个教师应尽的职责。

案例二:“家长开放月”活动中暴露出的问题

我校为了让每一位家长更好地了解老师的教育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情况,去年5月份特意组织开展了“家长开放月”活动,邀请家长抽空进班听课、评课,参与教育教学的组织及管理,以便取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刚开始有些班主任对此项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开展有无价值存有疑虑和担忧,但事实证明,他们低估了家长。

活动一开展就有很多孩子的家长非常积极,而且有针对性地来班里听课,听课结束后在听课记录单的“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意见或建议”一栏中填写都很认真,五(1)班的班主任还清晰记得一位家长在听完一节数学课后,这样写道:“老师讲得很到位,很清楚,但课堂的气氛不活跃,学生的兴趣没有调动起来,而且老师不应该由于时间关系就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拖至下节课来讲”。三(4)班的一位家长是这样写的:“讲解语言流畅、清晰,形式上能再轻松、活跃些就更好了。”还有六(4)班的家长写道:“在讲完一个例题后有意识地提问那些学习较差或本节课注意力不太集中的学生,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并了解学习效果。”……看看这是多么中肯的意见啊,在平常的教学中总是被我们忽视,但事实上的确是一个大的弊端。

分析:

每位家长的文化层次虽然存在差异,但他们对孩子的关注及期望是一致的,他们都希望自己孩子的老师是最敬业、最负责、教学水平最高的,所以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老师的教育教学方式,而这些建议或意见都是极其中肯的,并且也促使我们不断改善教学的宝贵意见。因此我们的每一位老师都非常重视这项活动,通过此次活动,我校老师在与家长的互动活动中,走近家长、走近孩子,同时让家长也走近老师,走近教学,家长信任了我们,家长支持着我们,我们的工作才会干劲十足,才会更加出色。

案例三:成功的家长会,学生学习的信心倍增了

学校要开家长会了,孩子们个个兴奋不已,而王老师却有点犯难。往年的家长会,老师们习惯于向家长汇报和反映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和学习情况。学生不想让家长到校,家长也不情愿参加。新课改以来,老师的观念转变了,学生的观念转变了,家长呢?家长是影响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更是参与新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向家长宣传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更要争取家长的参与和支持。

为了让家长有一个全新的感觉,更为了让家长看到自己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王老师请同学们献计献策:“你们最想让家长了解什么?”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大家都想让家长看到自己各方面的进步,干脆来个“成果展示”,“我也认为这个主意不错”王老师这样想。突然,又有人提议:“我最想对家长说说心里话。”这一话题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话匣子一下打开了,因为他们早有许多心里话要对家长说,只是不敢面对,或家长们从没有倾听过。她趁热打铁,鼓励大家:“同学们一定有许多心里话要对自己的父母说,就借此机会尽情地说出来。实话实说,把你们心中最想说的话说出来,想说啥就说啥。”“老师,我们现在就把想说的话写下来。”“好!”孩子们个个阳光灿烂,打开了一扇扇心灵的窗户。

下午开家长会,在“成果展示”中家长对孩子们出色的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尤其“说说心里话”,家长们被孩子的恳切、真诚、坦然所感动。有的说:“妈妈,你再也不要打麻将了,每当放学回家,面对我的是那紧锁的门,我真想放声大哭。记得有一次晚上12点钟,我出去找你,你却在麻将桌上当着众人的面打了我一巴掌,还说‘你也管起我来了’。我是多么伤心呀!妈妈,为了您的健康,请您不要打麻将了,关心关心你儿子的学习吧!”这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打动了所有家长。这位家长愧疚的已是泣不成声,当时站起来流着泪说:“妈妈不对,妈妈今天向你道歉。”有的说:“爸爸、妈妈总是把我和其他孩子比,总认为他们样样都好,而我什么也不如别人,其实你的孩子身上也有许多优点,只不过是你没有发现罢了……”有的说:“爸爸、妈妈,快快给我买课外书吧,我们现在的书本知识面太狭窄了,你要知道,外面的世界更精彩……”有的说:“妈妈,你是知道的,我已经当过好几次小老师了,但我有信心以后会做得更出色……”还有的说:“妈妈,你说我变了,同学们说我变了,因为我觉得现在的学习非常轻松、愉快……”同学们一个个畅所欲言,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话语一下子缩短了父母和孩子的距离。当父母的却不知道孩子虽小,他们却是活生生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如此丰富,父母的心被震撼了。平时只知道让孩子听话、学好,岂不知关注孩子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智力,强健的体魄,高尚的情操,特别是优秀的品质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家长们发自内心地说:“家长会开得好,像这样的家长会应该多开几次。”

家长会开完了,但余音未尽,过了一段时间,一个个喜讯接连不断地传来“老师,我妈妈再也没有打麻将。”“我爸爸也不打了。”“老师,爸爸给我买了台灯。”“老师,家长会开得就是好,现在学习用品该用的,妈妈就给买。”“老师,昨天是我的生日,爸爸妈妈领我买了几本我喜欢的书……”王老师看着一张张充满活力、充满自信的脸,听着他们的话语,心里无比激动。

收获:

真没想到,一次小小的家长会竟发挥了如此大的效益,王老师高兴地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了,各方面的能力也随着学习兴趣的浓厚逐渐加强了。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教育失误或学校教育欠缺,都无法培养一个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苏霍姆林斯基说:“生活向学校提出任务变得如此复杂,以至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高度的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育付出多么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如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一致、不配合,那么二者的教育效果就会削弱,甚至互相抵消。因此,家庭与学校相互配合,家长与教师相互沟通具有重大意义。以往的家校合作,家长多是被动多于主动。往往出于学校或班级的某种需要,召开家长会议,如开学不久,学校举行重大活动等。班主任与家长沟通往往是学生没有完成作业,违反纪律了等,找家长到学校面谈或打电话。当今是信息交流的时代,家校合作的失败主要是交流的失败,所以,家校合作的重点在于交流,作为教师就应该努力创新家校合作的新途径。实践证明,良好家庭环境的营造和科学的家校共育手段的实施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不仅具有奠基性作用,而且对其终身都将产生重要影响。我们将充分发挥家长教育行动计划试点校的辐射作用,进一步探索家校联系、家校合作、家校互动的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办出自己的特色,为实现新一轮家庭教育革命,为新形势下的学校教育勾勒出最完美绚丽的画卷,用爱的智慧温暖每个孩子的心田。

参考文献:

[1]鹿永建,钱红林.家长与学校:教育好伙伴[M].青岛出版社,2012-08.

[2][美]海姆.G.吉诺特.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M].海南出版社,2005-04.

[3]司家栋,张付山,商燕岭,等.使人成为人[M].山东文艺出版社,1970-01.

[4]东方晨曦.父母怎样说孩子才会听[M].中国石化出版社,2009-07.

对家校合作的看法范文5

小学《品德与生活》是小学教学中的重要学科,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有力桥梁。然而在大多数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中,教师对该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在实际教学开展中多为“照本宣科”的模式,教学内容多局限于教材内容,不仅阻碍整个教学进程,还严重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及品德培养。在新历史时期,教师应不断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建立交流平台、创设多样化情景及回顾热点事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反思,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1.创设多样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与传统上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相比,信息技术教学有着极大的优势。信息技术中设备不断更新与进步,从视觉、听觉等多角度、多感官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借此创设出多样化教学情境可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其中,多媒体介质是教师运用较为广泛、较为普及的信息技术设备。因而,在《品德与生活》一科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借助各种设备来完善教学模式。比如在《家乡的物产多又多》一文中,教师应通过对媒体介质来搜集本地家乡著名物产的相关图片、影片或音频,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在学生观看或收听时,教师可加入相关理解性的文字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此,在多感官的强烈刺激下,学生就会对家乡这一概念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并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对家乡的感情更加深厚。个别尤其出名的物产介绍中,教师应加以讲解,如“同学们知道吗,这个东西在全国都很有名,很多人都愿意从很远地方来这里品尝。”这样就可以增强学生的自豪感与自信心,从而激发其对家乡产生兴趣,并对接下来教师的讲解中会更为关注。

2.回顾热点事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多媒体介质的出现让教学不再局限于无生命的课本教材,而可以以更为直观的影片、图片等将教学内容扩展到有声有色的视觉、听觉享受。过往教学中,教师往往单纯拿着课本一页一页朗读课文,学生昏昏欲睡,教学成效不得而知。因而,教师应跳出枷锁,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将相关事件运用于实际课堂教学中,并善于利用多媒体介质以直观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比如在《让家园更加美好/我们的大地妈妈》一课教学中,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来将关于环境与大地的相关热点事件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接触课本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可了解社会真实发生的事件,巩固基本理论与深入探究集为一体,从而可有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不断提升其自我思考与反思的能力。其中,借助《你会怎么做?》、《法治在线》等道德法治节目,让学生在听与看的过程中对“环境保护问题”进行思考,然后结合实际生活整理出个人看法。当然,其中需教师一步一步进行引导,以“同学们觉得我们应该怎么保护大地妈妈?”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建立交流平台,组织学生相互分享

在实际教学中,知识学习输入与输出是同等重要的。因而教师在教学中也应积极创建交流合作的平台,打破传统上“教师一人课堂”的教学,让学生间、师生间可相互交流。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教师可积极创建网络交流平台,利用图片、视频等来引入,让学生可自由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在一定条件允许下,教师还可组织课外讨论交流活动,打破对学生思想发展的约束。比如在《让家园更加美好/我们的大地妈妈》中,学生自主参与课堂讨论才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环境保护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因而要提高小学生环保意识,在这课教学中应最大限度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积极听听他人的意见,也可发表自我看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日常环境保护中去。

结语

对家校合作的看法范文6

关键词: 弱势群体 家庭教育 学校 支持途径

弱势群体主要是指劳动能力和就业能力低下,拥有各类资源偏低,身处困境之中的人群。我国现阶段弱势群体主要由下岗失业人员、进城的农民工和城乡低收入人员构成。弱势群体问题已是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1]

1.弱势群体的家庭教育问题

关注弱势群体,救助弱势群体,效果最直接的是经济上的援助,但经济上的援助不能让弱势群体彻底走出生存困境,而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改善弱势群体在教育上的处境,则是弱势群体救助的一条根本性、发展性和提升性的途径。

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包括弱势群体本身的教育和培训,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又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家庭教育在人的个体发展中和社会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影响个体成长的三个主要教育因素中,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背景和基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的进一步延续、深化。家庭教育根基牢、起点正,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才能顺利、正常开展。

家庭教育是指在人类社会家庭生活中,家庭构成人员之间的终身持续不断的一种教育和影响活动,它既包括家庭成员之间自觉的或非自觉的、有形的或无形的在多重水平上的影响,又包括家庭的生活方式、家庭环境因素和社会背景对其成员产生的影响。

家庭教育不是正规的教育,没有具体的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究竟对子女实施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如何进行家庭教育,要把子女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等等,主要取决于家长的意志,家长有很大的自。

弱势群体的家庭教育由于其家长文化素养偏低、教育能力偏低、教育思想落后,导致家庭教育的效果差,并使其子女在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

2.弱势群体的复制与变异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研究指出:各家庭的弱势与强势的不同由家庭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决定(位置以各种资源的占有量为标志,包括: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符号资源),这种位置又决定了各家庭中家长的习惯。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和家庭与外部的交流中的习惯决定了家长们的感知、思考、判断及行为的方式,即生活方式。而这些生活的方式所包含的内容成为子女成长中来自家庭影响的各项因素。在子女对生活方式的习得过程中,这种习惯得以在他们身上内化,而这种继承的习惯又将决定他们今后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2]

这是一个位置——习惯——生活方式的循环。这种循环让我们悲观地看到代与代之间的文化复制和阶层复制。但这是将客观环境的变化和人在实践中生成的策略都排除在外的分析。

布迪厄理论的生命活力就在于他发现在这个客观的结构所规定的轨迹上,有许多的力量可以使行动者在实践中摆脱这种循环的约束,从而达成个人位置的变动,“即以扩展的形式再生产出了空间自身”。[3]

在我国,弱势群体家庭子女教育问题备受关注,其原因就在于弱势群体家庭的子女很有可能在教育再生产中成长为新的弱势群体。

但我们也看到通过家庭自身的合适的策略调整和外界的适度干预可以实现个人和家庭位置的变动,达到良性提升的目的,从而帮助弱势群体家庭的子女获得公平发展自身潜力的机会。

3.弱势群体的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多元文化的冲击,信息时代的到来,独生子女教养问题的增多,都使我们的家庭教育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

弱势群体由于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受到主流社会阶层的排挤,生活空间和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心理状态受到一定的影响,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与主流群体有很大不同,大部分弱势群体家庭没有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致使家庭教育陷入了误区,影响了家庭教育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教育观念和方法错误。

家长们的教育观念决定着家庭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方法,而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必然导致教育内容的片面、教育方法的不科学,从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2家长身心素质偏低。

家庭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现在弱势群体家庭的家长由于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自身的身心健康也受到不良影响,心理素质普遍偏低,自控制能力较差,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耐心,看见孩子犯错误,不是耐心地讲道理,而是发脾气,打骂是常事。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严重影响了弱势群体家庭教育的实际效果。

3.3家庭关系不和谐。

一个和谐的家庭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是家庭教育正常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家庭关系不和谐带来的压抑气氛,会引起孩子的情绪波动、心灵失衡。父母之间的争吵会让孩子产生恐慌的心理,也会影响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失去对父母的尊重和信任。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容易自卑、封闭、厌倦家庭和仇视社会,严重的会形成的扭曲心理。

3.4教养方式不科学。

不科学的教养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3.4.1娇宠教育型。这类孩子的家长有一种观念,那就是自己小时候吃了很多苦,不应该让自己的孩子再吃“二遍苦”,于是对孩子的要求一味满足。父母对孩子的娇宠表面上看是细致入微的关怀,实际上剥夺了孩子的正常人生体验,影响了孩子生存技能和自制自理能力的养成。

3.4.2专制教育型。这类孩子的家长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比较大,希望通过高标准、严要求来改善家庭和孩子的现状。一旦孩子未达到其要求,心理得不到平衡,轻则训斥,重则拳脚相加。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会使孩子的心理逐渐扭曲,无形中形成残暴的性格。

3.4.3放任教育型。这类孩子的家长不能正确看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对孩子的成绩不表扬,对孩子的缺点不批评,一味地让其自由发展,久而久之,导致孩子性格上的缺陷,形成扭曲的心理,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3.4.4狼性教育型。这类孩子的家长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受到主流阶层的排挤。他们把原因归结为自己没有“狼”性。这种教育类型是在社会竞争压力的背景下而衍生出来的教育方式,这种一味地培养孩子的竞争观念和竞争意识的做法,最终会导致孩子缺乏爱心,甚至性格扭曲,从而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4.学校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支持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4.1学校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支持的必要性分析。

4.1.1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我国的教育正面临着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以及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等现实问题,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

在上述三者的合作中,家庭教育是最不容易落实的。就弱势群体而言,许多家庭缺乏子女成长的良好环境,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家庭教育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种种问题,迫切需要学校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掌握科学方法,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给孩子一个健康温暖的家庭环境。

4.1.2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客观要求。保护弱势群体是一个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问题,对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关怀是基于社会公平和正义原则。对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关怀不仅仅体现在学校教育上,作为学校教育基础的家庭教育也必须给予适当的支持。正是基于这个考虑,有研究者认为学校应给予弱势群体子女的家庭教育必要的支持,对家长进行必要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趋向一致,增强教育效果。

4.2学校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支持的可能性分析。

首先,学校的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教育学、心理学的修养。他们教育目的明确,了解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掌握有关的教育教学内容,懂得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具有对家庭教育指导的能力。

其次,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对象是一致的,学校和家庭关系密切,有共同的希望,有共同的语言,比较容易有统一的认识。同时,中国具有“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也使教师和学校在家长的心目中有较高的权威,相比于其他的机构,家长对学校更加信赖。

因此,学校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的支持不仅可行,而且是社会支持的最佳切入点。

5.学校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支持存在的问题

5.1学校对支持学生家庭教育的认识不足。

校长和教师对学校支持家庭教育作用的认识水平,是影响学校支持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多数学校虽然能够认识到家庭、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但还存在以下不足:①未意识到家校配合的重要性。仍有这样的观念:学校教育是学校内部的事情,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与家庭关系不大。②学校本身缺乏全面的合作意识,在合作上还不够努力,没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家长的合作热情。

5.2家校双方沟通交流渠道不畅。

家校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学校对家庭教育支持的前提条件。如果学校在与家长沟通时采取双向的沟通方式,并且积极主动地和家长交流,同时采取平等的态度,那么这种支持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反之,如果学校只是单方面地传达命令,不顾家长的感受和反馈,导致沟通渠道不畅,则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支持不会成功。

5.3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沟通作用

学生在家校之间所起的沟通作用,也是影响家校合作的一个因素。如果孩子将学校近况、学校的环境、自身的学习状况、学校的管理和学校所具备的家校沟通渠道等情况告诉家长,就会使家长对学校和孩子的情况有所了解,为家校合作奠定必要的信息基础。同样,如果学生向学校说明家庭的经济状况、文化状况,家庭教育的状况,以及家庭中可用的教育资源,等等,就可为学校了解家庭、与家庭合作提供必要的信息。

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不会积极地为学校和家庭传递信息,甚至还出现了想方设法隐瞒某些信息,阻碍家长和老师交流的现象。

5.4家长缺乏与学校沟通交流的素质。

家长与学校沟通交流的素质主要由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家长的个人特征决定。研究结果表明,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家长没有自信心,他们对学校和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不愿参与学校的活动,怕丢面子,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因而不利于家校之间的合作。此外,不同受教育水平的家长在言语、体态、衣着、行为举止等方面也存在不同特点,这些特点会影响到教师对家长的看法,从而影响教师与家长的合作。

6.学校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支持的途径

学校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的支持是社会指导弱势群体家庭教育的最佳切入点,一般可采取以下措施。

6.1完善“家长会”制度。

家长会在家长心目中具有较高的认知度。针对目前的“家长会”存在的种种误区,我们建议:①学校应该充分考虑家长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恰当的时机召开家长会。②确定有针对性的会议中心议题和中心发言人。③选出学生家长代表,家长代表的孩子所表现的问题应具有代表性。④在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或建议的基础上制订出详细的“帮改”方案,然后实施这个方案,并将实施结果带入下一次“家长会”。

6.2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

在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支持的过程中,学校要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以家长学校的形式,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学校在举办家长学校方面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选择好教学内容。讲课内容要有针对性,从弱势群体家长的实际出发,讲课内容要有实践性,可操作性强。讲课内容要有时代特点,随时吸取新的科学理论成果,把那些崭新的学术理论思想教给家长。②教学方式多样化。家长学校除了由专家、教授、教师、医生等教授理论知识以外,还可请有丰富经验的家长现身说法,介绍他们教育子女的做法和体会。听家长自己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会感到更亲切,有利于真正提高家长们的教育能力。

6.3建构家校合作的长效机制。

将教师的“家访”和家长的“校访”、“师访”有机结合,建构家校合作的长效机制。

“家访”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教育活动中起重要作用。老师在家访时,要注意讲究技巧,特别是注意与家长热情、诚恳地合作,实事求是地、一分为二地向家长介绍学生的在校情况,委婉、善意地向家长指出学生在校的不足;耐心、虚心地听取家长对子女教育和学校工作的意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帮助家长提高认识,增强其教育责任感;为家庭教育提供咨询,充当家长的参谋,给家长以具体的指导与帮助。

从家长角度来说,不应坐而待访,应主动出访,即“校访”和“师访”。因为孩子在家庭里生活的时间比较长,家长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兴趣、爱好、行为习惯、个性特征都了解得最清楚。家长掌握的这些情况,不仅是家庭教育的依据,还应主动提供给学校老师,让老师掌握这些情况,配合家长教育好学生。

6.4学校要建立家庭教育咨询机构。

家庭教育是一种非正规的终身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问题可谓层出不穷,何况目前弱势群体家长素质可谓问题多多。家长在教育上的偏差,教育方法上的不当和对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无知,都可能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使家长有师可求,在学校中建立家教咨询机构,进行电话或书信咨询服务,有利于家长解决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将面向家长的“全体辅导”、“分类辅导”与“个别辅导”有效结合,优化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的方式。

弱势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家庭教育具有不同于其他家庭的特点,在对他们进行指导时,要将面向全体家长的辅导、分类辅导与个别辅导有效结合,既要介绍家庭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针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同时以个别辅导面向个体,突出针对性。分类辅导必须坚持:同质性原则、目的性原则、自愿性原则、保密性原则、民主性与启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6.6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提高其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水平十分关键。目前师范院校并没有设置相关的课程,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学校要注意提高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知识的培训着手:①有关社会发展与家庭关系的知识。②有关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的知识。③有关亲子关系的知识。④有关家校联系途径的知识,等等。这样就可以使家校合作制度构建的校内环境得到优化。

7.结语

当然,仅靠学校的力量并不能完全解决弱势群体家庭教育问题。这是因为家庭教育的改善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动态过程,且涉及学校、家长、政策法规、传统习惯、大众传媒等众多因素,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统一要求,统一步调,统一行动,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提高家庭教育的整体效益。但从整体来看,学校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的支持是社会支持的有效方式和最佳切入点。

参考文献:

[1]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M].吉林:长春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