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的背景和原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线上教学的背景和原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线上教学的背景和原因

线上教学的背景和原因范文1

关键词:线上线下;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

引言

教育信息化是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能够帮助教师以信息化技术,完善并改进教学模式,拓展和延伸传统教学理念,使信息化技术切实有效地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成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英语表达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抓手,可以更好地契合时展的诉求,培养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因此,深入探析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内涵、挖掘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一、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内涵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指将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能够通过结合两种形式不同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深入式的学习”,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1]。其建构的目的并非对网络平台和教学资源的简单应用,而是借助网络平台和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维度,从线上线下的角度提高学习深度,拓宽学习范畴,明确学生学习的目标,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从而在教师的帮助下,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在原则上,教师在开展混合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如下几点问题。首先,混合式教学的线上教学并非“形式”或“辅助”,而是专业教学的有机整体,是提升、培养、发展学生的必备手段和条件。其次,线下教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活动,而是根据网络教学的教学成果和学习成果,设计更深层次的课堂活动。再次,混合教学模式虽没有统一的教学范式,但却拥有较为统一的目标,即发挥线上线下教学的优势,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度,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最后,混合式教学的理念是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校内校外资源,以资源构建的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以资源构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及教育国际化的发展[2]。

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的应用价值

(一)应用工具功能强大

在多年的更新与实践应用的过程中,我国各类教学平台的系统更加稳定、功能更加强大,教学效用更加贴近日常教学,使课程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的融合力度得到有效地提升。譬如“基地校”“名师微课”“导学监测”“移动讲台”“学生点评”等应用工具,能够将学生的移动智能设备变成专业教学的工具,可以从学生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并且大部分应用工具拥有较强的实用性,教师能够用手机开展随堂拍摄工作,使课堂内容直接共享到网络平台中,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和温习,而小组评分功能,则可以提升教学评价的真实性、公平性及民主性,使教师更好地了解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的实效性。

(二)创新教法,激发兴趣

根据混合教学模式的理论内涵,能够发现混合式教学没有相对统一的范式,可将当前较为流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融入到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帮助教师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英语知识,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譬如将翻转课堂、项目驱动、远程教育、微课教学、MOOC慕课平台等教学模式,融入到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弥补传统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更可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新颖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支持下,更好地投入到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三)资源丰富,利于自主学习

大学英语是语言类学科,注重学生语言听写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生态,使学生在浓郁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技能,提升英语表达的能力。而混合式教学平台拥有较为成熟的知识架构和完善的数据资源,能够帮助英语教师整合各类教学资源,阐述不同知识点的应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使学生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好地学习和应用英语知识,能够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譬如“基地校”教学平台拥有海量的英语教学资源,学生可通过观看原声电影、访谈节目,训练自己的英语听说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学生可根据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检索出相应的学习资源,提高专项训练的质量与效率。

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的应用问题

(一)学生参与度低

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拓宽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然而在实际的应用中,却发现学生参与线上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普遍较低,作业完成度不高,且难以结合教师要求开展科学的课外学习活动。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探索意识低、没有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教师由于平台限制,难以即时地、实时地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进度。而在资源整合构建中,学生无法被现有的教学资源所吸引,难以真正地投入到线上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进而导致线上教学效果较差,线下教学进度受到影响,严重制约了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建设与发展。而要想切实提升学生参与线上教学活动的质量,除了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使学生切实地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

(二)缺乏创新意识

混合教学模式注重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注重线上教学功能和线下教学功能的相互映衬。因此,教师应根据混合教学的特征,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使线下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的重要平台,使线下教学成为学生巩固和汲取知识的教学阵地,进而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支持下,帮助教师构建全维度、立体化的教学网络[3]。然而在实际应用阶段,教师却缺乏创新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意识,难以将多种教学模式、学习模式及教学方法有机地融入到混合式教学模式中,进而导致混合式教学难以发挥真正的育人功能和作用。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深入理解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内涵,只是将混合教学模式作为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综合应用,却没有认识到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目的”是拓展学生的学习深度,长此以往,导致各类教学模式难以融入到混合教学模式的体系架构中。

(三)缺乏角色转换

在混合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想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学习广度和深度,必须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服务者,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学习资源、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及课程内容[4]。然而由于大学英语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导致线上教学资源的构建质量和线下教学氛围的营造效果不尽如人意,难以提升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极大地影响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作用发挥,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由于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应试成绩和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片面追求应试教学效果,导致教师所构建的教学资源过于理论化、复杂化、学术化,难以使学生真正地投入到线上学习的过程中。

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英语教师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核心组成部分。首先,大学英语教师应转变角色定位,充分认识到学生需求在线上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主地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服务者,以学生为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重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其次,英语教师应结合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培养的要求,将跨文化交际培养、国际化视野培养等内容有机地融入到线上线下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提升英语表达能力,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最后,根据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内涵,教师要形成融合学生发展与专业教学的教学理念,要根据学生的就业趋势、发展需求,重新设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与学生发展相结合,以此激发学生参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譬如学生的就业趋势是对外贸易,则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与对外贸易有关的学习资源。

(二)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

首先,根据课前、课中、课后的混合式教学流程,将英语教学活动划分为三个功能模块,即课前模块、课中模块及课后模块。其中课前模块包括问卷调查、名师微课、教师空间、课前导学、班级通知等环节,通过网络平台的推送功能,将教学目标、网络信息及教学资源完整地传达给学生。课中模块则包括学生点评、导学监测、课堂记录、互动课堂、移动讲台等环节,教师需要以信息化教学、数据分析、资源共享、网络交流等方式,巩固线上教学内容,推进线上教学进程,提高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课后模块中,应将专题社区、班级通知、教师评价等环节纳入到线上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练习、社区讨论、资源展示及反馈诊断等方式,复习课堂知识,拓展课外知识,使学生在线上学习中开阔眼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其次,以精准化思想,明确课前、课中、课后等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目标及方法,并利用信息化平台,将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记录到教师空间中,随后根据具体问题、目标完成程度,优化现有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模式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其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三)创新混合式教学方法

混合式教学是综合性的教学模式,能够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地融入到英语教学活动中,帮助教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在线教学的活动中。然而要想切实发挥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功能和作用,还需要英语教师从以下两个层面出发。首先,将信息化教学平台、工具及方法有机地融入到线上线下教学活动中,提升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的实效性。譬如教师将微课模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在巩固线上教学知识的同时,深化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探寻英语知识的应用维度。而将直播教学方式融入到线上教学中,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提升学生参与线上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其次,创新传统教学方法,教师可将小组合作模式从课中引入到课后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线上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师所分发的学习任务,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将翻转课堂引入到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可集中精力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在创新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多种教学工具为抓手,提升线上教学的新颖性。譬如将大数据技术融入到线上教学平台中,可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评价线上教学的效率,帮助教师发现混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5]。

(四)构建线上教学内容

首先在线上教学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为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求,整合校内外英语教学资源,将西方国家的英语资源纳入到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随后根据资源的呈现方式和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制定相应的学习任务,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解决现实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以支架理论为抓手,帮助学生利用学习资源解决英语问题,到后期,则逐渐撤出“支架”和“指导”,要求学生自主地探索问题的答案。其次,在线下教学中,教师应将成果展示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明确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随后重新规划和设计课程内容,使学生在互动课堂、信息化教学中,获得成长和发展。而在英语教学内容设置上,则应加入网络教学内容,使网络教学内容与英语教材内容相衔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应用及掌握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

结束语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的质量,帮助教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角度,规划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唯有如此,才能补齐混合式教学的短板,提升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爱苗.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5):165—166+169.

[2]李璐璐.基于新指南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16):56—58.

[3]杨姗姗,龙秋菊.基于在线直播课的大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19,32(6):135—140.

[4]左依娇.基于网络平台的线上线下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3):172—173.

线上教学的背景和原因范文2

关键词:信息化;食品;教学改革;疫情

1引言

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高校的日常教学组织与管理面临巨大的挑战。在此特殊情况下,教育部发文紧急要求高校与社会各司其职,共同保障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高校在线教学,以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目标。然而,这已不是教育机构第一次采取此类措施。例如2016年12月,北方多个地区由于受到严重雾霾的影响,政府因此启动了重度污染天气应急措施。许多城市的中小学、幼儿园为了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和安全而被迫停课。虽然线下教育因突如其来的状况而终止,但是学校通过网络和电子通讯等多种途径与家长及学生保持密切联系,使得既定的学习计划没有受到较大的影响。以往的经验表明,通过前期的精心准备,可为学生在特殊时期提供同步学习和高清视频课程以及完备的配套练习。值得教育者们深思的一个问题是:什么使“停课不停学”变成可能?将来,如何在各种突况下让学生能够在家中依然不受影响地学习知识?毋庸置疑,答案是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在教育教学领域,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已发生了重大变革。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更使得人们的生活、交往和学习方式与以往大不相同,值得关注的是传统教学模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1]。(1)在教学方式上,信息技术下的大学课程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国家网络云课堂”平台可供师生免费使用;其他的网络平台、数字电视、移动终端等信息方式,会因不同行政区域和学校教学条件的差别存在一定的差异化。因此,学生可依据条件的差异自主学规模在线开放MOOC课程、小规模视频公开SPOC课程等。总体目标是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更便捷的线上教学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停课不停学”需进行顶层设计和科学的前期部署。比如设计之初就要充分考虑何时开始网上学习,筛选网络课程内容也要进行科学设计、严谨推进;要把握优质资源的整合和及时推送,这涉及对相关技术平台的理解和运用以及与系统的遴选,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在此基础之上,有教育者关心汇聚资源,依托信息技术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合力,进一步提升教育服务能力(例如利用名师课堂插入丰富的教学资源),这都是目前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2)以动物性食品加工学为例,这是一门理工农相结合、多学科交叉的课程,非常具有代表性[2]。学生需要掌握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的理论知识,还要将化工原理、食品机械、食品工厂设计等工科内容贯穿到课程内容中。课程要求学生全面了解动物性食品的原料组成、化学性质、功能以及加工特性,学习动物性食品品质鉴定方法;能够掌握动物性食品加工的基本原理,科学合理地制定配方,了解常用加工设备的使用维护;对动物性产品生产工艺流程与质量管理控制手段有一定的深度理解,可以进行工厂设计和车间布局等操作。综上,动物性食品加工学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具有重要作用。在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本门课程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课设置显得至关重要。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有必要加入发酵肉制品、冷却肉生产、肉品保鲜、SOD提取等内容,同时强化禽蛋的结构、化学成分等内容。对比之下,国外的《动物性食品加工学》教材,则更加紧密地结合当前生产需求和教学实践,能及时反映科技的新动态。国外的教材内容更为丰富,包含肉品科学与加工技术、蛋品科学与加工技术、乳品科学与加工技术、畜禽副产品综合利用等,各篇内容既相对独立,又前后呼应,能形成统一的整体。因此,为适应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需要,应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相关课程的优秀范例提高课程的丰富程度,进一步优化课程[3]。

2开展内容

在线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会面”于云端课堂,共同开展教学工作。课程采用小规模在线课程、线上直播授课、慕课、虚拟仿真实验等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2.1完善“动物性食品加工学”雨课堂+QQ群的备课

在不断的在线教学摸索过程中,我们发现腾讯公司提供的免费服务QQ群具有操作简易、在学生群体中覆盖率高的特点。并且,QQ群上传的共享文件可以长期存储,QQ电话功能可实现远程教学中的语音、视频互动和屏幕共享,达到了在线教学的需求。另一方面,雨课堂在线系统相较于其他专业类的程序而言操作也十分简便,但主要区别在于信息技术的教学系统备课时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我们在调整中可在实施教学前尽快确定授课时间并进行通知。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网络故障、延迟以及学生作息不统一等特殊情况,需要提前强调课程的时间并安排到位,教师最好能提前进入网上教室清点人数。授课过程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线教学时教师不能像以往一样在教室点名互动。调整教学方式后,学生可单独打字发言或者在QQ群中讨论交流,实现线上的师生互动。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统课堂,教师常用粉笔/记号笔在黑板进行板书,这也是教学考查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但是,在雨课堂/QQ系统中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虽然可采用新设备(比如辅助电子写字板),也需要一定的练习以确保熟练度和课堂连贯性。课堂纪律一直是教学管理的重中之重,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看到学生的听课状态,观察学生的抬头率,了解其是否在认真听课。但是在线课堂中存在学生一心两用的现象,比如玩游戏甚至利用技术手段(伪造头像和提前录像等)逃避课堂监督。为了营造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雨课堂在线系统可以额外加入更多的线上互动,比如随堂测试就是线上教学的优势,或者投票、讨论发言[4]。

2.2研发雨课堂+QQ群信息化授课的实践流程

以“动物性食品加工学”“肉的基本概念”的备课和教学实践为例,简述基于雨课堂+QQ群的实际教学过程。首先制订教学计划和备课准备,主要工作是将课程PPT和相关电子资料通过平台提前。备课过程可利用雨课堂在线平台编辑授课文档,比如针对“肉类总称、定义、化学成分”等基本知识点建立在线PPT的基本框架,并填充生动的图片和动画。开课前约20分钟,登录雨课堂系统和QQ学生授课群,再次通知学生做好上课准备,组织班委确认名单并提醒容易旷课的学生。正式上课时,确认学生登录情况并宣布课堂纪律,教学过程中,要采用一定的知识联想和拓展,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在投票、随堂测试、小组讨论、学生发言等环节,要思考并整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兴趣点。在阅读学生的提问时,重点关注课程未有覆盖到的地方再着重讲解,这个过程可以使用在线白板进行实时沟通和画面解答。教师如果能有效地把握这一互动环节,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线上授课的技术优势。授课完成后,首先可复核本堂课的考勤情况,了解学生未到堂的原因。此外,可根据课堂作业的反馈情况,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以及下次授课时学生需要提前查阅的课前内容等。此时,雨课堂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查询后台,数据化地分析在互动环节中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避免了传统教学只能通过最终考试进行考查的弊端,随后需要确认以及实时反馈情况,并根据这些内容安排下一次课的教学内容。

2.3信息化教学下的其他考核评价内容

为确保课程的科学有序实施,要做好统筹部署,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加强教学内容审查,分配好线上和线下教学教改教法(条件允许的情况)的比例,确保不增加学生的额外负担。线上教学实施时,为保证学生的健康要合理安排授课时长。一般尽可能少于线下课时,如果线上教学的课程多,可通过增加课间休息次数,或者带领学生做眼保健操。此外,在课程设计时要加强正能量的引导,可以将心理辅导与思政结合起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维护校园安全和社会稳定。此外,与传统教学不一致的地方在于如何把握课堂、实时监督。为保障教学效果,教师努力寻找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掌握课堂。严肃的纪律可以起到一定效果,但是轻松的课堂可能更加容易让年青一代所接受。为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有必要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建议老教师使用QQ群的投票应用进行一些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并在课程中插入生动的幻灯片或者视频。或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测试,要求学生及时作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言,这些措施都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发现学生存在与学习无关的行为,或者没有跟上课程进度,教师可即时通过QQ群“@”学生,起到点名和提醒的作用。

3通过信息化改革取得优势

3.1信息技术使教学方式和学习活动变得更加灵活

信息技术可突破传统教学技术在时间、空间、人员上的限制,教师可以用信息平台在课堂内呈现大量的图画、声音、视频等信息材料。信息化技术的改革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使得教学内容更为系统,通过不同方式更加形象地呈现给学生,贴近了新生互联网一代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教学方式变得更加灵活,以往传统的班级授课可实现创新性转变。比如,学生小组随机化地自由组合,避免了以往授课时物理空间的局限性。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个人见解即时发到弹幕上,能有效地进行互动,避免学生过于害羞或者紧张。学生有了更多的参与感、成就感、自豪感,随着积极性的不断提升,有利于其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

3.2有利于为课程改革建设提供新思路、新途径

当前,为培养造就一大批引领未来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我国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教育部提出新的要求。我们从教学观念、目标、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各方面,对动物性食品加工学课程进行改革创新,把产业需求和科学教育理念结合起来,从课程目标、教师素养、教材设置、延伸阅读、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科学优化内容,明确目标要求。此外,通过构建信息平台(包含大量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教育资源以及可以搜集资料的平台),为课程改革建设提供新思路、新途径。通过课程信息化的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提高其使用率,使师生之间可以不再局限于时间和空间,通过网络互相交流,使教育更加个性化、具体化。

3.3有利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复合型人才

为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有机提升,信息化改革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相应信息技术的培训,熟练掌握信息设备成为基本要求,对学生信息处理的基本能力也有着严格要求。培养完成时,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评价、处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这与目前众多学校正在实行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密切吻合。可以发现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掌握技术之外更加注重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具有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贴近社会的真实人才需求。此外,本文列举的课程教学对象涉及范围较广,不仅是食品科技学院,针对动物科学和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同样可以共享成果。课程设计的专业面十分广泛,在理论知识点的基础上还拓展了工程设备及一线生产的视频实例,网课建设同样可以在后期与PPT教学内容及视频资料相结合。重点在于做好相当充分的教学资源积累,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有必要做进一步的优化和脉络梳理工作。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尝试将易操作的在线教学平台与常用的社交网络平台结合起来,以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高校新型教育框架的大学教育,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信息收集的综合素质;不仅能成为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也可借助改革使得参与的学生获得一定的综合信息处理能力。通过对课程中设立的不同教学方式(个别化教学模式、远程教学、在线学习讨论等),可以促进学生尽快提升专业素养,并能在未来就业时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和自主学习能力,真正达到综合素养与专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面对肺炎疫情,新的挑战也带来新的机遇。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实施有利于特殊情况下、特殊地区形势下的教学开展,对探索互联网与教学改革的交互作用也有积极意义。通过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总结经验,不仅能为新工科背景下的教学与辅导提供参考与借鉴,还能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还可以作为新型案例,为进一步推广信息化教学改革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王颖.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软件工程”课程思政建设[J].科教文汇,2021(11):107-108.

[2]蔡朝霞,付星,张柱红,等.动物性食品加工学创新性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39):156-158.

[3]付星,蔡朝霞,张柱红,等.食品工程专业创新性实验教学项目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40):127-128.

线上教学的背景和原因范文3

关键词:“一带一路”背景;国际贸易课程;全英语教学

目前,我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随着“丝绸之路”等留学推进计划的实施,来华留学的外国学生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有序与沿线各国学校扩大合作交流,共同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和服务共建‘一带一路’能力”。[1]教育部国际司司长许涛在《努力开创教育开放发展新局面》中指出:“深入实施‘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师资培训推进计划、人才联合培养推进计划,加快培养我国和‘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所需的各类战略人才。”[2]在此背景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全英语课程,提高国际化水平。国际贸易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的内容及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模式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国际贸易课程全英语教学进行深入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机制四个方面出发,阐述目前国际贸易课程全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探索进行改进的有效途径。

1师资队伍

相对于一般的课程教学,专业课程的全英语授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在专业领域要有较高的造诣,不仅要熟悉各种原版教科书中相关理论的覆盖范围,还要对理论知识有深入的理解,正确把握理论讲解过程中的难易水平。同时,当前的国际贸易形势瞬息万变,教师要紧跟前沿,始终关注国际贸易领域的热点问题及最新事件,并能够对其进行相应的分析,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教师的英语水平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另一关键因素。教师要对专业知识进行准确描述及解释,并且能顺畅地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是目前全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障碍之一。“一带一路”背景下,非英语母语国家的留学生越来越多,这就对教师的英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听说能力,要精准定位学生学习的难点,并用准确简明的语言予以解答,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并灵活应用。针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高等学校主要从两个方面予以加强。首先,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本校专业教师的英语能力。目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线上线下的各种英语培训机构层出不穷,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及薄弱方面进行选择。同时,鼓励专业教师出国进行长期或短期的学术或教学交流培训。其次,改善师资结构,引进外籍教师和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专业教师。外籍及海归专业教师的加入,不仅能够直接提高全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还能帮助其他专业教师,对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英语教学水平发挥积极作用。

2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因此,教材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及难易程度。目前,关于国际贸易课程的外文原版教材,大都作为国际经济学的一个部分,并且有很多版本,主要包括克鲁格曼的《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上册———国际贸易部分,萨尔瓦多的《国际经济学》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以及普格尔的《国际贸易》等。首先,理论部分的内容大同小异,区别主要在于对当前国际贸易形势的论述方面。其次,各个版本教材所附有的习题,在题型设置、难易程度上也存在差异。最后,每种教材均配有相应的教学课件,但其内容及其布局略显简单,吸引力不足,需要进一步丰富。鉴于各个版本教材的不同特点,教师可以进行综合梳理,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内容,因材施教,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教学讲义。其中,关于专业词汇及概念、理论的表述,重点关注其语言,做到精准易懂,便于理解。在课堂上,通过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述问题、分析过程的准确性及流畅性,逐渐形成用英语分析专业问题的能力。同时,将所有概念及理论进行整理,方便学生查找及系统复习。此外,由于课时的设置及国际贸易领域的广泛性,当前国际贸易形势的讲解范围应有所侧重,受其前沿性及出版时间的影响,该部分内容每种教材的差异较大,教师可以结合时事热点,参考最新的学术文章,选择最受关注的国际贸易问题进行讲授。再者,根据学生的数学及经济学基础,按照题型及其难易程度整理编撰习题集,用于课堂及课后巩固练习。最后,教师通过广泛阅读与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的期刊报纸等文献,挑选新闻或贸易历史类文章,作为学生的补充阅读材料,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学内容中,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必不可少。全英语国际贸易课程不仅在内容上涉及国际经济形势,授课对象也多为来华留学生。在当前国际社会意识形态多变、各种思潮涌现的情况下,要向学生传播正确的价值理念,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教学方法

目前,国际贸易课程以传统授课模式(LBL)为主,即以教师授课、学生听课为主。原因在于该课程中理论部分占有较大比重,传统的授课模式能够降低理论理解的难度,便于学生快速掌握相关理论。然而,仅仅依靠教师授课,一方面,影响了学生对理论理解的深度,以及运用理论的熟练程度;另一方面,不利于活跃课堂气氛,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以将传统授课模式与其他教学方法(如PBL、CBL)相结合,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在知识点讲解时,穿插案例教学,例如,将自贸区、各国贸易政策及各种贸易壁垒加入相应章节,阐述其来龙去脉,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其成本和收益、短期和长期影响,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概念及理论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重要的国际贸易事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利用翻转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由学生搜集感兴趣的国际贸易事件资料,了解其特定的政治、经济及社会背景,论述其发生的经过、产生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英语专业资料的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探索精神。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间,多样化的线上教学平台及相关网站的功能越来越完善。教师可以将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通过线上教学平台教学通知、课程资料,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提高沟通交流的效率。另外,针对关键知识点,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录制小视频,并上传至教学平台,方便选课学生随时观看,巩固知识点。

4考核机制

目前国际贸易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采用考试的形式,教师出试卷,学生现场完成。针对国际贸易理论、政策等内容,考查学生的理解及掌握程度,主要包括计算、论述、名词解释等题型。采用传统的考试形式,最大的优点是节约教师及学生的时间,学生仅需要花费复习、准备及考试的时间,教师也仅在评阅试卷上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并且考试的结果比较直观,教师可以准确判断学生对哪些知识点掌握得比较好,哪些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但是,对于学生对专业知识了解的广泛程度、搜集专业资料的能力、运用英语论述专业问题的熟练程度等更深层次的考核目标,传统的考试形式显然不能很好地满足要求。随着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考核机制也需要逐步完善,从而更精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后续的教学反思提供依据。如果教学过程中包括翻转课堂以及一些线上的教学手段,仅仅采用课堂考试的形式是不合理的,不能对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全过程产生有效的激励。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选择适当的考核方法。例如,如果采用翻转课堂,要求学生报告国际贸易事件或者分析国际贸易政策,那么就应该从学生对理论的运用及分析的全面程度等方面,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考核,并计入最终成绩。在运用线上教学手段时,可以通过阅读资料,要求学生对其进行总结分析,并将结果作为最终成绩的一部分。此外,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给定一个国际贸易政策或其他主题,让学生从政策制定国及其他国家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考查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程度。合理的考核机制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保障。全英语国际贸易课程应充分利用国际贸易课程及全英语教学的特点,结合考核的目的,设置不同的考核形式,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全面客观的考查评价。

线上教学的背景和原因范文4

1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现状

1.1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不够重视

学生选择中职学校就读,大部分原因是他们初中阶段成绩不好,就读中职学校的目的是要掌握一门可以谋生的技术。因此,学生对文化课学习不重视,认为文化课学习对就业和薪酬没有太大的影响,只要学好专业技术,毕业后可以找到一份职业就好,所以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并不重视。

1.2语文课程和学生专业学习需求不够紧密

中职《语文》教材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组成,目前笔者所在的学校开设三个学期《语文》课程。所用教材是2019年5月进行第四次改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改版后的教材对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口语表达、写作、诵读、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有很大提升空间。但是仍然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写作模块,教材安排的应用文写作有“留言条”、“托人办事条”等,这些单据在现代社会中应用并不是很广泛。以护理专业学生为例,他们更需要的是类似“护理案例”的与专业相关的写作指导。

1.3教师的教学观念、方法和技能有待提高

中职学校以向社会培养、输送技术型人才为主,中职语文教师必须从这个角度出发,紧密结合学校办学特色、授课专业、中职语文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语文学科为专业服务的教学观念,但目前很多中职语文教师还不能做到这一点。教材方面,教师也看到某些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学生的专业课程内容之间联系不大,但是单靠自己的能力或教研组的能力也没有办法把课程内容构建、重组、拓展到理想的效果。在信息化教学技能方面,虽然大部分教师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但也仅停留在PPT、音频、视频等比较简单的运用,不能达到好的课堂效果。

1.4评价方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对学生的《语文》学科成绩考核方式仍停留在期中、期末考试卷面分为主,有些参考平时成绩也是以平时提交作业的次数、背诵的课文、默写的能力来统计,这种考核方式比较单一,无法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运用语文的能力进行科学评价,不合符职业教育的特点。

2超星学习通和学习通平台支持下的混合式教学

目前,许多信息技术教学平台顺应需求而生,笔者所在的学校近几年以来以超星学习通平台为主开展教学。这是一款在互联网学习时代背景下,由超星公司根据教学者和学习者的需求,推出的移动终端在线教学平台,集教学资源库、课程建设、课堂互动、学习预警、学习评价等功能。课堂互动功能丰富,如:签到、选人、抢答、投票、测验、主题讨论、多屏互动、随堂练习。除此之外还能实现手机投屏、课堂同步等远程教学功能。三端(手机端、电脑端、白板端)一平台融通,数据统计和反馈快速,应用方便快捷,极大地拓展了教与学的时间和空间,非常符合将线上信息化教学和线下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需求。

3超星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下中职《语文》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

3.1中职《语文》混合式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中,主要的教学资源有教材、教学参考书及教材助教光盘的教案和课件,教学资源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线上课前预习、课堂互动和课后拓展的需求。超星学习通为中职《语文》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资源建设提供了平台,笔者所在的学校,以全体语文教师为一个教师团队,建设中职《语文》校本教学资源库,主要内容包括学习清单、课文原文、知识链接、教案课件、课前检测、课后练习等教学资源,满足师生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需要。

3.2中职语文混合式教学设计

中职《语文》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采取“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后巩固提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中职《语文》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学情分析、课前线上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活动及管理、课后巩固及评价等环节,现以中职《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人性美主题单元)为例,具体阐述该单元的混合式教学设计。3.2.1基于学习通平台的学情分析该课程内容面向一年级学生,他们已有中职《语文》上册的学习基础。为了明确学情,教师针对学生上学期的学习特点、考试成绩、学习通平台评价数据等内容综合分析,设计问卷,并通过问卷对学生进行单元学前调查,掌握具体学情如下: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欣赏能力;口语表达、写作、归纳能力较弱;个性活泼开朗,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学习自主能力较差。就单元学习学情来说,学生对人性的话题比较感兴趣;对善恶美丑的分辨不是很准确;阅读时不能找出关键句,不能归纳文章主旨;课前检测品均分合格。3.2.2基于学习通平台的课前自主学习以第一单元第一课《合欢树》为例,学生按照教师在学习通上的《学习清单》开展课前自主学习。学生看完“学习清单”,明确了本课学习目标,随后以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课前线上学习,在学习通课程资源的“知识链接”中,认真预习课文相关知识,根据学习清单内容查阅资料。学生在学习通“课前检测”模块中自主完成作业,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答题情况,发现和总结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以便调整课堂教学需要重点解决的内容。3.2.3基于学习通平台的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习通的优势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在课堂管理方面,用学习通“签到”功能,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考勤工作,而且保存有详细的记录,可以统计学生出勤率,为学生平时成绩提供参照的依据。用“抢答”功能让学生回答问题,如在讲授《合欢树》提问“我和合欢树有什么共同之处?”时启用“抢答”功能,抢答到的同学回答正确可以得到5分课堂积分。在积分的驱动下,学生积极主动回答问题,提高了参与课堂的兴趣。在课堂展示方面,可以用“投票”、“问卷”、“主题讨论”等功能来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如在《善良》授课中,可以发起“你认为金钱、健康、善良、亲情哪个最重要”的问卷调查,教师在短时间内就可以知道同学对“善良”的态度。或者将以上问题通过“主题讨论”,在学生提交答案中,可以通过“词云”显示的字体大小来判断大部分同学对金钱、健康、善良、亲情重要性的排序。在课堂学习检验方面,教师在学习完一个知识点后,想知道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可以通过学习通“随堂练习”发起检测。如在《善良》授课中,当老师讲完对比论证的知识点,可以“以下选项中哪一个不属于对比论证”的随堂练习。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可以根据学习通“统计”功能,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在合作探究方面,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任务,结合不同的学生特点,在学习通“分组任务”中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固定分组、组长建组、学生自选分组或者随机分组。如在小组诵读《桃夭》的课堂活动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诵读能力来进行组合,每一组都安排一个诵读能力比较强的,带动能力比较弱的同学共同进步,避免了随意组合导致的强强组合、弱弱组合。不同的分组方式,可以提高同学们的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新鲜度。3.2.4基于学习通平台的课后拓展和知识巩固课后拓展的目的在于巩固课堂知识,培养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如在《善良》第一课时结束时,布置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真善美”主题的手抄报,通过学习通上交作业,全班进行展示交流并开展小组互评,即达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又锻炼了运用语文的能力。3.2.5基于学习通平台的评价在中职《语文》混合式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中,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采用多维度的评价模式。一是学习通的“课堂报告”,包括学生签到情况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分。二是学习通的“学情统计”,包括学生对学习通《语文》课程教学资源库任务点的学习积分和学生章节测验成绩。三是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细化具体的评价标准,利用学习通平台,进行线上线下实时评价、多元评价。如评价《桃夭》小组诵读展示时,从课前准备、分工协作、课堂展示几个要素去评价,每个要素有具体评分标准,如课堂展示中,未能按要求完成展示打0-17分;按要求完成展示打18-20分,按要求完成并体现创新精神打21-25分。评价主体由自评、组长评价、教师评价、小组互评构成。

4超星学习通平台下中职《语文》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线上教学的背景和原因范文5

关键词: SPOC;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高职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2-0044-04

随着对MOOC教学应用研究的深入,“后MOOC”时代来临,应用方式也从完全自主学习向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研究性学习转变[1]。SPOC作为“后MOOC”时代的一种典型应用范式,可以融合在线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各自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的深度融合[2],有效解决了MOOC完成率低、学习体验不完整、对学习者关注度低和缺乏个性化指导等问题[3]。学生可以在课前利用SPOC课程完成在线自主学习,在课上可以利用翻转课堂方式开展教学,从而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最大化发挥了SPOC课程的价值,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

一、本课程教学分析与教学现状

为保证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顺利开展,前期对学习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现状等进行了前端分析。

1.课程学习内容及教学对象分析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是我校计算机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开设在大一第二学期,主要学习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及应用,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授课方式。其中,网络通信原理部分理论性比较强,内容比较抽象。

教学对象为计算机类专业大一学生,其认知方式、学习风格已初步养成,但是在学习态度及学习习惯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开课前对所有授课班级的216名学生进行了针对学习方式的问卷调查。图1所示的调查结果说明学生在主动学习能力方面尚存在明显不足,良好的学习习惯尚未完全养成,这直接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本次混合式教学实践中,除了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培养,在素质方面将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程教学现状

本次教学实践前一学期,在线开放课程已开发完成并投入使用,采用的是MOOC的开课模式,学生主要是在线自主学习,然而学生整体参与度较低,60.3%的学生没有完成在线课程内容的学习,教学效果不佳,在线开放课程没有发挥出最大价值,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线上学习师生互动较少,缺少个性化学习指导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习方式的差异,学习中会遇到各种问题,然而由于学生较多,教师无法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指导、监督、反馈及评价,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由于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形成了学习障碍,阻碍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

(2)课上以讲授为主,未能实现线上线下有效融合

虽然前期学生在线上进行了课程的学习,但教师没有很好的进行课上教学活动的设计,依旧以讲授为主,造成了学生过度依赖课堂的知识传递,从而逐渐忽视了线上学习活动,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4],这也是线上学习效果不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3)缺乏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作支撑

在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中,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成为学生学习与课堂教学的基础,它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指导和推动作用[5]。在前一轮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未采用充分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作支撑,导致课上部分教学活动无法高效开展,增加了教师课上教学负担及压力,如在实践练习环节,由于仍然是纸质实验报告,使得实验评价不能及时反馈给学生,造成了评价的滞后,影响学习效果。本学期的教学采用了“云课堂”移动学习平台,有效改善了教学环境,保证了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基于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流程设计

翻转课堂本质上也是一种混合式学习模式,它包括了课前的在线学习和课上的面对面学习两部分[6]。在前端分析的基础上,对本课程的信息化学习资源进行了充分的设计开发,并构建了适合各班级学生学习特点和教学需要的SPOC课程,以此作为课前线上学习的载体,课上通过设计系列教学活动实现知识内化。如图2所示,在整个教学流程中以学习任务为明线,以知识内化、技能习得及素质培养为暗线,以形成性评价为辅助手段,将课前利用SPOC课程的线上自主学习活动与课上教学活动进行了有序的融合。各个教学环节主要围绕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进行设计,通过系列教学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内化与技能习得,并培养W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面的素质能力。通过形成性评价,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管理,一旦发现学生学习异常就发出提醒信息[7]。

三、课前利用SPOC课程开展线上自主学习

1.学习任务设计

学习任务设计主要起到告知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的作用,主要包括学习时间节点、要达成的目标、学习内容、课上教学活动内容等。为帮助学生更加准确的把握学习要求,学习任务设计应简单、具体,并利用SPOC课程平台、QQ、微信等工具及时推送给学生。通过在多个班级的反复教学对比中发现,当带有明确学习任务开展线上学习时,学生学习成绩平均会提升27%以上,究其原因是当有明确学习任务时,学生的学习会更加聚焦,会有效提升学习专注度。

2.学生利用SPOC课程开展课前线上自主学习

课前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工具,根据学习任务的要求在线观看微课视频、浏览学习资源。当学习完一节课后,可以进行随堂测验,系统会自动对测验结果进行反馈,学生根据反馈结果可以适时调整学习进度,如当测验成绩较差时,可以反复观看微课视频,当测验成绩较好时,可以进行拓展练习,以完成知识强化与应用。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有未能理解的疑难问题,可以通过SPOC课程平台的交流讨论环节与教师、同伴进行交流探讨。对于线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反馈给教师,由教师在课上通过教学活动统一解决。为帮助学生更好的参与课上活动,在学习任务中,教师已初步展示了课上的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要求进行充分准备。

3.教师利用SPOC课程学习数据分析设计课上教学活动

SPOC环境下的翻转课堂教学中,课上教学活动设计需要以线上学习效果分析为基础。教师在课前除了对学生的线上学习进度进行跟踪、对学习效果进行反馈评价、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指导以外,还需要依据SPOC课程平台的学习数据分析对课上教学活动进行设计[8]。数据分析主要包括学习参与度分析和平台学习数据分析两个方面,依此准确把握学生线上学习状态,并确定课上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活动开展方式。

(1)学习参与度分析

学习参与度分析主要是对线上资源学习情况进行整体把握,包括视频参与度、作业考试参与度、在线活跃度等方面的分析。如在“IP协议分析”这节课中,将会通过SPOC课程平台的数据分析查看本节课所有微课的整体参与度,如图3所示,柱状图代表完成学习人数和未完成学习人数,折线代表微课观看时长平均比例。通过实践证明,当视频参与时长比例超过90%时,课上教学活动设计会更加自由。

(2)平台学习数据分析

平台学习数据分析主要从课程知识点的角度,对线上随堂测验及作业结果统计分析,以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准确把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并在课上教学活动设计中重点体现。如在“IP协议分析”这节课中,除了查看随堂测验及作业等方面的成绩分布外,还需要了解每道习题的掌握情况,包括错误率及难度等,如图4所示。

4.保证课前线上学习效果的策略分析

学生进行有效的线上知识的学习是进行翻转课堂教学的基础,在本课程教学实践中采取了多方面的策略来保证线上的学习效果。

(1)改变考核方式。为促进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及提升学习积极性,本教学实践中,将线上学习成绩纳入到期末总评。线上考核主要包括课程参与度、随堂测验成绩、作业成绩及单元测试等方面。

(2)随时关注学习情况,及时交流反馈。线上学习是一种完全自主的学习行为,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将会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产生障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交流反馈,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消除学习障碍。

(3)及时评价、适时表扬。线上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个人、小组及整体的角度,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与表扬,同时重视评价的多元性和公平性,以激励为主[9],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

四、课上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

翻转课堂中完成知识内化的关键是课上教学活动的设计[5]。在本次教学实践中,课上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巩固强化、问题解决、协作探究为主线,积极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依据前端分析及线上学习情况,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开展了如下几种教学活动:

1.知识网建立

线上SPOC课程的学习虽然是一个系统化的学习过程,但是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存在差,对课程各知识点的逻辑关系无法形成清晰、明确的整体认识,阻碍了学生的深度学习,因此在课上教学中,第一个教学活动通常是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如图5所示),建立起有效的知识网络,帮助其更好的进行知识内化。

2.知识竞赛

知识竞赛主要是按照课程知识点顺序设计了系列由易到难的问答题目,利用“云课堂”平台的“抢答”功能,通过小组竞赛方式进行实施,并对竞赛结果进行适时的评价反馈。通过本活动的设计实施,进一步对基础知识进行回顾、强化,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小组讨论

针对课前在线学习数据分析出的重难点问题,设计了系列多样化应用案例,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问题的设计主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如在“IP协议分析”课程中,通过课前SPOC课程平台数据分析,“协议报文字段数据分析”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以此设计了一组“网络中的真实数据”以分组形式讨论分析。讨论结果将会通过“云课堂”的“同屏”功能上传到投影屏幕上,实现小组间的交流互动,同时教师也可以对各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评价,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拓展练习

如果基础知识掌握较好,课上将通过拓展练习完成知识的深度学习及迁移。拓展练习的设计主要以实践操作为主,注重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采用协作学习的方式实现,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0]及动手能力。同时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快速填写实验报告,教师可以快速掌握学生学习情况,高效地进行指导与过程性评价。

5.学生分享学习成果

在拓展练习完成后,学生将会对课程中问题解决方式以及学习成果进行分享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本环节也是对课程知识进行系统化总结的过程,教师将会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以激励为主的总结性评价,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活动参与度。

以上教学活动是本课程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的方式,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如在课前线上学习效果较好的情况下,亦会采用小组间互相提问的活动方式,用学生自身的视角对课程提出一些问题,并互相解答,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五、混合式教学效果与反思

在本次教学实践结束后,针对所开课的班级对教学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SPOC学习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了影响在线学习参与度及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1.混合式教学效果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混合式教学实践,大部分学生比较适应这种授课方式,在对所有开课的班级进行的“对混合式教学态度”调查中,有67.7%的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授课方式”,有25.8%的学生“基本适应了这种授课方式”,仅有6.5%的学生“不大适应这种授课方式”。对“你认为该授课方式对你哪方面有帮助作用(多选)”的问卷调查中,有74.2%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有61.3%的学生认为“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

2.保证混合式教学效果因素分析

首先,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前提是保证课前线上学习效果,关键是课上教学活动的设计,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充分的设计课上教学活动,才能促进学生在线学习的参与度,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手段的利用为混合式教学提供了保障,如课前用SPOC课程的数据分析为课上教学活动提供了充分依据,在课上利用手机实现了过程考核记录、实验报告填写、交互讨论等功能,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3.对SPOC课程建设的反思

课程结束后,对SPOC课程中微课时长对学习参与度的影响进行了统计分析,整体而言,随着视频长度的增加,参与度会逐渐降低,但在SPOC课程中,视频长度并不是决定学生参与度的关键因素,因为时长超过10分钟的微课,参与度达到了83.0%,如图6所示。

针对这一现象,对学生进行了“影响你微课参与度主要因素(多选)”的问卷调查,有71.0%的学生选择了“学习内容的重要性”,有64.5%的学生选择了“教师视频中讲解的精彩程度”,有63.2%的学生选择了“教师的学习要求”,仅有39.5%的学生认为“视频太长会影响观看时长”,这也为今后SPOC课程中的微课开发提供了有意义的指导作用。

基于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以最大化发挥SPOC课程的价值,体现了“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实现了在线开放课程的共享与应用,是生源多样化的职业教育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⒖嘉南祝

[1]祝智庭,刘名卓. “后 MOOC”时期的在线学习新样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4(3):36-43.

[2]薛云,郑丽.基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16(5):132-137.

[3]杨丽,张立国. SPOC在传统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6(5):56-62.

[4]刘小晶,钟琦等.翻转课堂模式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8):105-109.

[5]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0):59-64.

[6]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5-16.

[7]尹合栋. “后MOOC”时期基于泛雅SPOC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15(11):53-59.

[8]曾明星,李桂平,周清平等.从MOOC到SPOC:一种深度学习模式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28-34.

线上教学的背景和原因范文6

高校学生碎片化阅读现状

碎片化阅读已成时代潮流且其趋势不可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在互联网经济的背景下各种媒介平台的发展促进了碎片化阅读的发展。社会各界对于碎片化阅读的看法出现了不同的声音,通过对高校大学生网络调研和访谈法进行统计分析,2020年阅读调查研究显示50.35%的学生更喜欢碎片化阅读的方式,且根据实际的教学体验表明,碎片化阅读已经深入到了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可见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了阅读模式的一种潮流且其趋势不可逆转。碎片化阅读的内容具有较强主观选择性。高校学生碎片化阅读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专业课知识、文学著作、经济时政以及娱乐新闻等。从阅读目的来看,学生碎片化阅读的内容具有较强的主观选择性。即读者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对信息的认知掌控来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所以在进行碎片化阅读的过程中需要读者对阅读内容进行一定的初步筛选,学生在选择阅读内容时需要为自己制定清晰的阅读计划[1]。碎片化阅读在教育中存在优势。根据网络调研数据显示,2020年高校学生阅读调查数据表明碎片化阅读在扩大知识覆盖面、满足学习的兴趣、辅助教学等方面的作用占比分别为53.62%、64.82%、58.58%,可见碎片化阅读具有一定的优势,有助于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可以通过碎片化阅读完善自我,进一步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在高校日常教育过程中,碎片化阅读的内容信息较多且搜索便利,在这方面比传统阅读更具优势。碎片化阅读有助于学生进行信息的整理和运用进而将信息转化为自己的学习体系。

利用碎片化阅读提高高校日常教育管理的措施

构建高校日常教育管理媒体平台。在高校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学校要把握住碎片化阅读的时机,构建高校日常教育管理媒体平台。随着网络媒体技术不断发展以及成熟,各种不同形式的阅读器纷纷推出,高校也应该开发本校的线上阅读载体,如线上图书馆APP、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账号等,宣传高校日常教学管理内容。例如,高校可以开发一个学校专属APP,主要用于了解学校事件信息、获取学校相关通知、全校性大小活动的信息通知、辅导员管理、班级管理等。通过安装学校专属APP可以对学校的事务快速有效地进行一键处理,由专门的管理员负责后台运营[2]。增强碎片化内容阅读的引导。阅读在高校的日常教学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学生为了提升自身的素养而选择碎片化阅读方式的概率大大提升,高校的教育者要抓住这一契机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碎片化阅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是高校日常教学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碎片化阅读传播的知识是经过一定简化处理的,内容更加简洁易懂,这也是学生更加愿意开展碎片化阅读的原因之一。在高校日常教学管理中,无论开展什么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一旦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就难以提起学习兴趣,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贴近实际生活的内容信息,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逐渐加深阅读的层次,引导学生列出读书清单并尊重学生的主体选择,进而确保高校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科学制定学习计划提高阅读效率。根据碎片化阅读的性质,可以分为内容上的碎片化以及时间上的碎片化。在内容的碎片化中,学生不进行通读和精读,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跳读或略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阅读的效果并不理想。在阅读时间的碎片化中,为了节省时间,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学生只需要阅读教师指定的部分,再获取有用的课堂信息进行课堂解读,这种方式具有一定实用性。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学生要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例如,学生可以在每学年开始时制定一个学期的读书目标,设定好目标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并落实完善读书计划。在碎片化阅读时代,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高效的利用时间来合理规划阅读计划,促使学生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综合能力。重视碎片化阅读的监督管理。抖音、微博、快手、小红书、B站等平台逐渐成为当代年轻人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之一,但海量的、良莠不齐的信息会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高校在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碎片化阅读的监督和管理,净化阅读环境,从而进一步完善高校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另外,高校可以开设官方社交账号和平台合作举办相关的活动,如校园抖音直播宣传碎片化阅读的重要性等活动,进而让碎片化阅读监督管理的教育内容宣传出去。优化高校日常教育管理模式。社交媒体的兴起在便利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未知的危险,网络空间存在较多复杂的情况,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网络空间的治理,加强监管力度,建立网络监督管理体系。在高校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高校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增强互联网媒介内容的监督和审查,积极推进互联网舆情的监督工作,构建多层分级的网络舆情监督机制。设立专门的信息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保护校园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应对外界舆论的恶意攻击,尽最大努力过滤不良信息、攻破虚假谣言、净化舆论环境[3]。开设相关课程提升学生媒介素养。在高校日常教学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传媒类课程,让学生明白传播学相关理论,当学生面临海量的碎片化媒介信息时可以用基本的传播学原理对信息进行初步的识别、判断以及处理。针对现阶段碎片化阅读所面临的问题,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网络读书月活动、线上读书比赛活动、剧本创作等各类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筛选和过滤能力。另外,为了强化学生的媒介素养,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相关讲座,讲述网络与新媒体相关的知识,将正面教材和反面教材相结合,运用生动的案例为学生讲解辨别信息的手段,进而增强学生在碎片化阅读过程中对海量信息的辨别和处理能力,加强高校的日常教育管理。

综上所述,高校需从学校实际出发开展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将碎片化阅读和高校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结合起来,明确碎片化阅读在高校日常教育管理中应用的优势,进而抓住碎片化阅读这一时代契机开展新型的高校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孙晨.碎片化背景下高校阅读推广的困境与策略[J].文化产业,2021(7):157-158.

[2]姚姿千.高校图书馆在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创新建设研究[J].传媒论坛,2020,3(20):125+127.

[3]方存宝.碎片化阅读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