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线上教学反思与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线上教学反思与总结范文1
[关键词]SPOC;O2O;教学模式;设计;实践
一、引言
2020年5月26日线上听取了北京职业教育工作推进会,其中《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支持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教学效果,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在强化实践的同时,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智慧课堂,促进学生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运用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推进高效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当前教科研工作的热点。基于SPOC与翻转课堂的理念,以“液压与气动技能训练二课”为例开展O2O混合教学模式设计创新与实践,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构建新型高效课堂。
二、在“液压与气动技能训练二课”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对基于SPOC与翻转课堂的O2O教学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技能训练二课”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确保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的可实施性。
(一)教学背景分析
“液压与气动技能训练二课”是将理论知识的应用、实践技能操作和职业素养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选拔优秀学生代表学校参加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比赛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做人才储备。二课是利用7、8节课余时间进行技能训练,以往教学教师会准备PPT和相关知识点的视频先给学生讲,再进行实践技能训练。往往学生在上完6节课后会感觉疲倦,精力状态较差,接着继续听课对知识的内化大打折扣,同时实践技能训练的时间不充分。二课学生主要来自二、三年级,学生理论功底薄弱,有不同年级的跨度,掌握知识层次与学习层次不同。液压和气动的元件结构比较复杂,同时元件的原理抽象,单从原理图入手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没有理解原理的情况下,液压与气动回路运行实践操作不易掌握,教学效果较差。教学模式的与时俱进,为提升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及实践技能操作水平提供了很大的助力。
(二)教学模式分析
2020年上半学期通过京铁电校微学习与自主测评平台开展了线上“液压与气动技能训练二课”空中课堂教学,线上教学模式得到学生普遍认可,但实践技能操作脱节。没有线下实践技能操作的二课,线上知识不能有效地内化,因此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相比于线上教学,线下实践技能操作和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互动则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内化。假如将理论知识学习的内容放在线下课堂进行,那么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的时间和机会都将相应减少,同时技能训练的时间也相应减少,显然难以实现对传统教学的创新与教学成效的提升。在基于SPOC与翻转课堂的理念中,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是指小规模有限制条件的在线课程,其中Small是指学生规模数量相对小,相比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是指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例如智慧职教平台、中国大学MOOC(慕课)等知名平台,而SPOC的规模一般在几十人到几百人之间。Private是指线上课程对学生加入有条件限制,加入者要达到课程要求才能加入SPOC的课程。OnlineCourse是指在线课程,即通常所说的网络课程。翻转课堂与O2O教学都充分发挥了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教学优势,突破学习时空的限制,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翻转课堂中的线上学习、线下内化的教学理念为O2O教学开展提供了理念指导,而O2O线上线下随时都可以进行知识传递与知识内化的教学思想是对翻转课堂理念的进一步扩充。
(三)可实施性分析
首先该二课班有限制性入班要求和学生的数量,要测试合格后才能入选,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3+2)和电气技术应用专业(3+2)学生为主,该班限额招收20人左右。从以往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学习更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而且学生具有动手能力强等特点。以液压与气动系统装调与维护项目的一体化教学,把知识化内容放在线上,线下课堂着重实践技能训练,线上理论知识与线下技能训练相结合,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强化实践能力教学,促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在做中学,在做中教,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将线上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融合、优势互补,把线上学习资源与课堂的技能训练结合起来,为此,以“液压与气动技能训练二课”为例设计实践基于SPOC与翻转课堂理念的O2O混合教学模式。
三、翻转课堂理念的O2O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
(一)准备阶段
本课程授课对象从二、三年级报名的学生中选拔,课前所有学生均需注册京铁电校微学习与自主测评平台账号,并加入“液压与气动技能训练二课”QQ群或微信群。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知识和技能操作的水平情况,分成不同小组,考虑到优势互补的原则,每个小组5~6人,同时每个小组在每一时段的学习任务不同,充分发挥学生团结协作、教师积极引导的作用。合理使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基于京铁电校微学习与自主测评平台,利用智慧职教平台的相关课程资源转换成微课形式的教学内容,仿真软件、动画演示软件内容、难度适宜的练习题等内容根据任务不同分别到京铁电校微学习与自主测评平台。以THPHDW-1型液压气压传动综合实训系统台、气动实训室YL-102型气电实训综合台等实训设备为线下课堂技能训练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教学阶段
1.课前阶段在线上学习时,学生登录京铁电校微学习与自主测评平台,查看学习任务单(例如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换向回路)。通过观看教师提供的液压系统元件的微视频、动画演示内容,模拟液压与气动仿真教学软件———液压系统,如图1所示,学生结合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换向回路微视频及其他学习资源,尝试分析回路原理图,如图2所示,开展自主学习与探索。在线上学生可以访问“课程答疑”讨论学习任务的内容,教师进行答疑解惑,学生在讨论和聆听教师或同学的建议过程中也可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与总结。如果遇到个别疑问线上无法解决时,做好笔记,在线下听老师辅导。借助京铁微学习平台的测试系统,完成本次任务的习题测验。线下实践技能训练时,就本节课学习任务内容开展练习,进行理论知识内化以及技能的提升。首先是回顾课前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换向回路的知识点,用时大约8~10分钟。对课前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在讲解过程中,如果学生还有其他个别知识点有疑虑或不清楚,教师统一回答,其他同学聆听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课前知识达成共识后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技能训练,先用大约10~15分钟,在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尝试去练习。教师不答疑解惑,加强巡视同时先不指导学生,观察学生操作的过程。时间到后把学生再集中后统一解决初次练习过程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分享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实践操作技能也相应提升。然后是技能的巩固,给大约30~35分钟时间继续技能的巩固练习。最后各小组成果汇报。学生利用手机将汇报信息上传到京铁电校微学习与自主测评平台,教师把汇总的信息投影在大屏幕上,通过分析成果汇报,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互通有无,教师参与补充完善,同时为各小组的汇报成果打分。3.课后阶段学生登录京铁电校微学习与自主测评平台,对自己没有理解的知识点可以利用课前的学习视频再次观看,促进知识点的内化。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掌握情况,选择难度较高的拓展性知识学习,例如三位四通换向阀中位的不同机能功能。学生在线下学习时,可以通过“液压与气动技能训练二课”QQ群或微信群互动学习,就课堂中因时间限制没有深入展开的话题,继续讨论探究。
(三)评价阶段
课程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加总结性评价,其中过程性评价均包括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其中每个阶段过程性评价占10%,总结性评价占30%。在每个任务学习结束后要进行线上评价,教师借助京铁电校微学习与自主测评平台对学生的各项学习打分,使学生及时有效地得到反馈,通过学生成绩分析对课堂教学提出改进意见。线下评价是小组汇报结束后教师进行评价,小组长评价。总结性评价则是在本学期的期末,教师以赛题的形式对所有学生进行线上与线下综合考核。学期末总成绩由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结果确定。并把成绩反馈给学生,使学生对本学期学习过程有总的了解,教师可为调整下学期的教学做参考。
线上教学反思与总结范文2
课堂教学被人誉为一把“利剑”,可以劈开思维的混沌,开启智慧的火花,舞出绚丽的剑花,带领学生走向成功。课堂教学固然重要,有效的评价也不可或缺,由于其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既改进教师的“教”,又促进学生的“学”,既关注学习的结果,又关注学习的过程,既发掘学生的优势,又发现学生的不足,所以评价被称为另一把“利剑”。很难想象,脱离了评价的课堂教学会是多么的单薄,而脱离了课堂的教学评价是多么苍白,教师应该将二者进行融合,才能达到“双剑合璧”的境界。出于这样的思考,我校在确定“自主探索”研究课题的同时也确定了“评价推进”研究小组。在一年多的实验中,评价推进组和自主探索组相互配合,自主探索组在台前展示体现课程新理念的有效课堂,而评价推进组则主要通过设计一些创新试题,分别组织普通班和实验班的学生进行测试,并对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反馈给自主探索研究小组,做好幕后跟进工作。自主探索小组根据测试所反馈的信息对他们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和研究,针对测试中所反映出的问题,设计教学案例并实施教学,课后再次组织学生进行后测,检验教学效果,同时也检验试题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二、实践阶段
(一)创新评价试题,反思课堂教学
从“双基”到“四基”,从关注结果到既关注过程又关注结果,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的核心理念。数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公民的数学素养;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自主探索研究小组,关注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开展“渗透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研究。那么渗透效果如何呢?我们为四年级学生设计了一份能评价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有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建构的试题,组织四年级的三个班学生进行测试。(其余三个班,作为对比试验班级暂时未参加测试)
1. 测试中所反映的问题。
通过测试我们发现以下两道题学生完成的情况不太理想。
1.观察下列算式,想一想有什么规律,横线上应该填什么?
1+2+1=(1+1)+2=?摇 ?摇
1+2+3+2+1=(1+2)+(2+1)+3=?摇 ?摇
1+2+3+4+3+2+1=(1+3)+(2+2)+(3+1)+4=?摇 ?摇
1+2+3+4+5+4+3+2+1=?摇 ?摇=?摇 ?摇
利用上面的规律,请你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1+2+3+……+9+10+9……+3+2+1=?摇 ?摇
1+2+3+……+19+20+19……+3+2+1=?摇 ?摇
1+2+3+……+29+30+29……+3+2+1=?摇 ?摇
2. ?摇……
(1)根据上面的圆片层数与总个数之间的关系,填写下表:
(2)按照这样的规律放圆片,如果摆10层,一共需要( )个圆片;如果用了240个圆片,那就刚好摆了( )层。
2.测试结果分析。
(1)第1题:正确率不高,但失分情况却呈现多样化。
通过对学生试卷的统计,我们发现:四年级学生能找到规律,正确解答第1题只占23%;从解题过程上看,有60%的学生,因为未完全发现数与式中的规律,所以对半题,错了半题,其中模仿意味很浓;另外有6%的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入手,交白卷。
从试卷分析中我们看到第(1)题学生仅仅靠机械模仿和计算就能完成,因此学生完成情况较好。而第(2)题要应用发现的规律写出各题得数,学生完成得相对较差,完全暴露了部分学生还处于机械模仿的状态,无法自主探索发现数量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还未真正建构起数量之间的模型关系。
(2)第2题:不是探索规律而是依葫芦画瓢。
第2题中,前面有算式样例示范,95%的学生完成第(1)题,可是最后一空失分的学生重高达64%。试卷批改结束后,我们对学生展开了一次“访谈”,意在更深入地了解学生解题时的想法和错误的原因。当问表格中的数据你是根据什么填写时,大部分学生只是将算式与图形对应观察,他们发现算式的积是圆片的个数,而且算式都是1×2、2×3、3×(?摇?摇)两个连续自然数相乘,而对于表格中的每个数字的含义是什么,他们没想太多。可见,我们的学生探索得到的只是算式表面规律,并不具有从算式中抽取数学模型的想法和能力。
3. 评价反思。
通过测试和研讨我们发现,这两道题目都属于数学建模的题型,学生错误率高的原因是他们的建模能力还比较欠缺。我们反思:课堂中我们虽然有意识地在为学生渗透建模的思想,但学生实际的建模能力还是不容乐观,我们在观察中发现学生在数学建模的能力形成上面临两大难关:(1)通过观察实际情境,从中发现问题,探索出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2)通过抽象,将简单的现象利用数学符号表达成模型关系式的能力。
(二)利用评价反馈的信息、精心设计教学案例
围绕如何突破上述两个难点,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模型思想,我们的自主探索课题组开展了尝试性的探索研究,利用评价反馈的信息,精心设计《植树问题》一课,力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
1. 案例说明。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为学生设置“在240米的路一边种树(两端都要种),需要几棵树?”这样一个大数据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要求学生进行验证。由于数据太大,画图验证的方法无法使用,在学生无计可施的情况下自然地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化繁为简。而后,师生共同探索讨论从简单问题入手,通过列表、画图找规律的方法,引导学生建立起植树问题(两端都种)的模型,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回头看”,总结建模的一般方法。这看似简单的回头看,把建模的“经历”提升为“经验”。有了建模的经验后,教师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模型的思想自主探索其他情况下(包括在封闭图形上)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建模能力的提高。那么实际的效果是怎样的呢?评价是检验教学实效的唯一依据。
2. 以评促教、检验成效。
课后我们马上对上课的班级实施了测试。以下是两道题两次测试的对比统计情况。
从测试结果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学生感悟和运用模型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他们不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能充分地进行大胆的猜想、小心验证,并通过画图等策略帮助自己发现、总结规律,能真正地建立起数量之间的模型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测试的结果还是不够理想。由此我们想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逐步渗透并引导学生不断感悟,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建模能力。
三、实验的阶段体会
线上教学反思与总结范文3
一、研究内容
(一)PBL教学法
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 简称PBL)),也就是项目制学习,是一种教学方法论。PBL把教学内容与实践经验所碰到的问题或挑战整合起来,这些实践主要聚焦于学校环境或者日常生活。这一方法论的发展主要根据一系列以项目形式呈现的教学法,这些系列提前由教师团队编排完成,然后由学生担任主角分组积极协作;以最终成果的展示作为结束节点,其全程一直都需要进行持续评估。
项目化学习是当前全球教育中的一个热点话题。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在一次演讲中认为:项目化学习,是一个改变学习的生动实践。他认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的课堂想要把“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把以讲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必须大力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
PBL让学生成为个人学习的主角,允许他们直面挑战、解决问题,在一种自治而有组织的氛围中与同伴合作,教师团队则给他们充当顾问,并全程进行评估。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教师协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和促进了学生进步与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方面。
(二)快乐读书吧名著阅读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阅读策略单元是其编排创新之处,但阅读策略的学习与运用绝非仅限于阅读策略单元。以五年级语文教材选编的快乐读书吧中的古典小说阅读为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针对单元选编的不同文本,将联结、提问、推测、速读等策略有意而自然地贯穿名著阅读教学过程,并根据名著阅读设置的问题情境选择策略交替使用,使学生通过名著阅读,领略民族文化与传统语言的魅力,打开阅读古典名著的窗户。
部编版五年级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整本的中国古典名著,其中包括《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这四本中国古典名著。教学意在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习,从中认识经典人物,品味精彩故事,产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三)PBL教学法在名著阅读中的应用
PBL教学法指导名著阅读,其教学形式主要聚焦于以问题为导向的指导策略。这种方法摈弃了以往以教师为核心和主导的阅读教学方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阅读自主学习、探索教学方式。除此之外,PBL教学法在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同时还强调以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习主动性为教学目标,以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习过程以及成果展示为评价标准,要求教师利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去激发和调动学生自主阅读、主动学习、积极探索以及合作完成名著阅读学习任务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PBL教学法在名著阅读教学的应用过程中,更注重针对名著阅读中问题情境的设置,也就是要让阅读学习任务和具体的问题挂钩,教师引导学生在名著阅读过程中带着疑问来学习和探究;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情境最好是符合学情、契合名著内容的真实情境,能够真实反应学生的名著阅读学习现状和生活实际,将复杂的名著阅读的内容和名著阅读中的难点、疑点、重点等,置于具体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去,让学生可以在自主努力和合作学习的情况下有效破解名著阅读中遇到的疑惑和难题。
本课题主要研究PBL教学模式,在小学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阅读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实施的可能性。针对当今小学五年级名著阅读的现状,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出发,探索如何有效进行名著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
本课题的提出,是基于项目化教学的理念,以有效促进每个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名著阅读方法为出发点,以提高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效率为核心,在项目教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小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研究,以求小学语文名著阅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每个环节的可行性、有效性,达到小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提高。
二、选题目的、意义
PBL名著阅读教学是以实际的问题为基础,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为核心,以教师的引导为关键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其关键在于有效发挥问题对学生的引导,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积极性。PBL名著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尽量从学习的主体部分变为次要、协助部分,把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阅读能力,让学生从阅读兴趣激发开始,经历自发阅读经典、合作探究经典、多彩演绎经典、总结归纳展示等多重步骤,将复杂的名著阅读方式方法趣味化、可视化、精细化,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引导,教师在此过程中也不再是唯一的知识库,同时还是信息的咨询者和学习内容的引导者。
PBL名著阅读教学的方法,首先,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轻松和民主的阅读学习环境,使其能够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自由发挥、畅所欲言,全面表达自己通过名著阅读得到的观点和意见,在名著阅读的课内外读书交流活动中,相互借鉴、交流、分享和倾听,从而自主自发地提炼有效信息,获得有效性、趣味性的名著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PBL在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尽量将与课程相关的问题暴露在课堂当中,在相互讨论和合作学习中加深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进而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最后,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包括信息检索能力,资料查找能力,阅读倾听能力,逻辑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等,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三、研究方法
1、调查法
针对五年级学生,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的形式,调查本校五年级学生对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阅读兴趣,阅读数量,人物、情节熟悉程度等,初步了解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为接下来的名著阅读教学做一个学情的分析与前期的准备。通过对名著阅读教学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案例等资料的搜集,对得到的大量名著阅读教学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从而得出一般性的名著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的搜集名著阅读教学策略以及历史现状。
2、实验法
以本校全体五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名著阅读的前期问卷调查;名著阅读的课堂实践的观察、研究;名著阅读的成果展示环节,发现教师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学生在进行名著阅读的过程中,个人存在的阅读疑惑、阅读困难,并针对出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寻求解决的方向和路径。
3、经验总结法
通过对名著阅读实践活动中出现的具体情况,进行探索与提炼,归纳与分析,总结和深化,使小学中高段的名著阅读教学策略系统化、理论化,并以上升为经验和规律为目标,总结并推广行之有效的实施经验和教学方法。
四、研究进程安排
(一)前期研究阶段( 2019.09-2019.11 )
1.大面积调查语文名著阅读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名著阅读课堂教学的高效或低效的特征;学生的名著阅读现状调查、访谈,完成分别针对教师和学生的双向调查报告。
2.PBL教学和名著阅读教学文献资料的查找、收集和整理、归纳。文献研究,确立本课题并加以论证,运用PBL进行名著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完成课题研究方案
(二)组建课题小组阶段( 2019.11-2020.01 )
成立五年级语文课题小组,确立课题实施方案,提出组织、管理、科研的具体任务。
主要任务:
1. 深入课堂,通过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编写典型案例。
2.完成经典名著阅读激趣以及阅读方法指导有关的阶段实验报告。
3.进一步开展研究以及课堂实验,邀请相关教师商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三)具体研究阶段( 2020.01-2020.04 )
1.名著阅读任务的驱动。
(1)自由阅读名著,设置阅读打卡活动。
利用寒假时间,教师提前设置名著阅读活动,对学生提出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整本书阅读的要求,鼓励学生每天进行阅读打卡活动,并设置学分鼓励机制,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同时,以读书笔记的方式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读书笔记的内容设置包括:好词好句,佳作片段,感想体悟等三个部分,通过对读书笔记内容的比对和分析,从好词佳句、佳作片段可以初步获知学生对于名著阅读的兴趣点:或是精彩的情节,或是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或是优美生动的描写,或是寓意内涵的深刻……同时,从学生读书笔记的感想体悟部分,能获知学生对于名著阅读内容理解的深浅度和疑难点。
通过寒假一个假期的时间,学生充分地进行了自由阅读名著,获得了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悟,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对名著阅读的内容和知识储备。
(2)名著阅读调查、访谈。
由于疫情的特殊时期影响,对学生名著阅读的调查和访谈,课题小组调整了方式,全部从线上进行。
首先,通过线上与学生连线,一对一交流沟通的方式,初步了解学生对于假期中名著阅读的兴趣所在,以及在阅读当中存在的困难和对名著内容上存在的疑惑、困难,从而为教师的问卷调查设置,做好铺垫。
其次,以线上访谈为参照,设置名著阅读调查问卷,调查本校五年级学生对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阅读兴趣,阅读时间,阅读数量,阅读困惑,阅读疑点、难点等,以及对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关键情节的把握度、熟悉程度等,初步了解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
2.名著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方法的指导。
(1)兴趣的激发: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分别从四大名著中选取了或情节精彩或人物风趣的部分,作为名著阅读的“敲门砖”。充分利用《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味》四篇主体课文的学习,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四大名著的阅读兴趣,并在主体课文的学习中,获得名著阅读的一些阅读方法,帮助学生更好、更有效地进行名著的阅读。
结合本单元快乐读书吧,利用课前三分钟,拓展每日名著阅读分享交流活动,学生以纸质文稿、课件、音频、视频等多元方式呈现自己的读书分享和读书心得,教师根据单元拓展阅读提示,给读书分享的同学指导,并适当给学生补充,如:《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大战红孩儿、女儿国遇险、真假美猴王、三借芭蕉扇;《三国演义》中的煮酒论英雄、火烧赤壁、千里走单骑;《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吴用智取生辰纲、三大祝家庄、扈三娘比武招亲;《红楼梦》中的结社赋诗、黛玉葬花、湘云醉卧芍药……
结合本单元语文的口语交际活动,开展名著的课本剧表演,让学生分成各个小组,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经历课本剧表演的四个环节:选文——改编——排练——展示。让学生选取自己在课文中最感兴趣的部分;根据需要对选取的部分内容进行适当的改编,设计表演时人物的台词、动作、表情,师相机引导学生小组注意在设计时,要尽量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分好人物角色,各个角色说记台词,小组商量设计该怎么演,安排好时间进行排练;利用课堂时间,学生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展示。通过这个课本剧活动,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名著阅读的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对名著中的人物、情节等认识。
设置名著阅读学分储存卡,学生可凭自己的读书笔记、阅读记录、阅读分享、阅读小报等形式换取相应的学分,这使学生假期的阅读任务得以延续和提升,也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于名著的继续阅读和兴趣。
(2)方法的指导:
在阅读教学课堂实践中,结合文本内容,适时给学生补充名著阅读的方法,并整合单元教学,总结归纳名著阅读的方法:
第一, 遇到难以理解,读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猜测语句的意思。如《猴王出世》中有“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联系上文的“仙石”,学生可大致猜测出这句话在讲仙石很有灵性。
第二, 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语句,不用反复琢磨,如《红楼春趣》中“剪子股儿、籰子”等词语,只要知道是与风筝有关的物品就行了。
第三, 借助资料,查找与名著阅读背景、人物等相关的资料,可以帮助理解人物,也有了阅读名著的兴趣。
第四, 结合电影、电视剧等,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得到更多阅读乐趣。
第五, 结合名著内容,创作单个人物、人物群像、情节等的思维导图,帮助更好理解整本书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
(四)总结研究成果阶段( 2020.04-2020.06 )
1.名著阅读的推荐小报
2.名著经典人物、精彩情节的思维导图分享
3.名著的知识问答设计以及知识竞猜活动
4.名著阅读的读后感佳作分享
5.名著内容的精彩课本剧汇演
五、 研究成果总结
(一)PBL教学应用于古典名著阅读的优势
1.可行性:名著阅读的教学以及问题的难度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前期学生调查,设计问题引导,符合学生学情和学习需求,不会超越学生的发展水平,学生能够自己设计方案、执行调查和解决问题。
2.价值性:教学内容蕴含丰富的科学内容,符合部编版课程教学目标及标准要求,符合小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研究方式。
3.真实性:教学设计内容以及问题设计来自于符合学生的真实又有重要价值的情境,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
4.意义性:对于学生来说,教学的设计,活动内容,师生互动过程是是直观的,有趣的,而且对他们的学习有用,对于他们以后的阅读能力展也是有帮助的。
5.道德性:教学设计以及整个名著阅读的研究阶段、实施阶段,成果阶段,保证了与人、与社会、与坏境的和谐统一,促进了学生的文化素养、艺术素养的提高与发展。
(二)PBL教学应用于古典名著阅读的要素
1.持续性的研究
PBL应当为学生提供一个名著阅读提问、查找资料、整合和应用信息、再进一步提问的学习环境。
2.真实的情境
PBL的本质就是一套设计学习情境的完整方法,强调在真实情境中开展探究活动。在PBL的名著阅读课堂上,要尽力为学生提供与真正的研究环境相同或相似的情境。但也会导致了与传统课堂相比,PBL的时间比较长,学习者会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来研究问题。
3.多学科知识
在PBL中,学生想要解决问题,创造出最终答案,就必须要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复杂但真实的驱动性问题来源于现实,就意味着名著阅读指导课设计的相关问题应是多学科交叉的。问题的设计涵盖历史、政治、地理等多个跨学科领域。
4.学生的自主权
学生在PBL中有很大的自主选择权利,包括名著阅读问题的设置,课本剧等活动的展开,读书推荐内容的安排以及名著阅读思维导图、名著阅读的读后感分享交流形式等。
5.团队协作
PBL希望在最大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与研究相关的真实的情境、经历,真正解决问题时,会寻求多方面的合作。在PBL中,教师、学生及所有参与名著阅读活动的所有人员相互合作,同属一个学习共同体,学生在名著阅读学习的过程中,要积极寻求和学习成员小组中其他人的合作,建构对名著知识共享的理解,一起解决问题。
6.学习技术支持
来自学习技术对PBL的支持,贯穿在整个名著阅读学习过程中。对于教师来说,要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例如计算机、多媒体设备、远程通讯技术等,可以提高教学水平;对于学生来说,巧妙使用各种认知工具和信息资源,例如信息检索、思维导图、Model-It软件等,能够更加清晰地表述观点,帮助学习。
7.反思与修正
学生和老师在名著阅读学习过程中需要针对各个环节进行反思,包括:名著阅读学习的内容、探究和名著阅读课堂生成的有效性、名著阅读成果展示的质量,名著阅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从反思中得到反馈,从而不断的修正和完善自己的名著阅读学习,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水平。
8.成果展示
学生们需要向同学、老师以外的公众阐释、展示或者呈现他们的名著阅读学习成果。学生之间就最终阅读成果进行交流和讨论,名著阅读学习的其他参与者也将积极参与。在交流和讨论中,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或灵感,不断学习进步。
(三)研究反思与总结
从学习成果来看,学生能够从碎片化的阅读时间和课堂单篇教学的知识点以及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生活经验中,进行自主归纳与总结,并且在小组合作讨论中取长补短,围绕几个名著阅读导读的核心问题进行思考,基本达到了PBL学习法在古典名著阅读中的基本要求:
第一,小组合作探究,最大程度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和发挥的空间,即便遇到困难,也可以小组内互相帮助点拨,得到启发;
线上教学反思与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职教学 翻转课堂 探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49-02
翻转课堂的理念来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1]。在2007年的春天,因为考虑到给因病而无法到课的学生进行补课出现的困难,这所高中名叫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的两位化学老师利用相关软件录制了ppt的演示文稿以及教师讲课的音频,并将制作好的视频上传到网站中,使缺课的学生在网上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当然没有缺课的学生也可以使用上传到网上的教学视频和资料,这一类学生主要是利用这种途径来强化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没过多久,这两位教师重新开始思考怎样开展课堂实践才能够取得更优的教学效果,由此他们便提出了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
1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之间存在的最主要的区别是传统教学是一种先教后学的教育方式而翻转课堂教学则恰恰相反,它是一种先学后教的模式[2]。传统的教学中主要包括了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以及布置课后练习等五个环节,一般教师会将这五项环节分成两个阶段即课前知识传授与课后知识内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课前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完成知识传授,课堂教学中通过小组讨论、分组实验和教师答疑等方式完成知识内化。翻转课堂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并重新设计组织课堂教学。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教学结构,在翻转课堂的教学中再也不会让教师在课堂上有“唱独角戏”的机会。传统的教学是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大量的练习来使学生得到知识的内化训练,翻转课堂教学在课中就可以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间的相互讨论和知识的综合运用得到知识的内化训练,所以学生再也不需要在课后进行题海战略,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2 翻转课堂在高职教育中的模式
在职业教育别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将知识转化成能力,是一种典型的要求理论结合实践的教育[3]。翻转课堂教育主张学生在课前根据老师所发的视频教学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在课中学生则根据老师的指导进行实践,这种教学模式将理论有效指导实践的教学理念有效的体现出来,进而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要依据高职教育的特点进行设计。首先课堂外的学习要依靠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同步完成自测工作,将学习中的疑问整理出来并制定出将要参加实训的方案;课堂内的学习首先进行学习方面的交流,通过交流提出学习中所碰到的疑难问题并展开讨论,共同将疑难问题解决,然后让学生汇报出自己的实训方案,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实训方案对学生的实训操作进行指导,最后对学生做出综合性的评价[4]。
3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中的运用
3.1在高职教育中实现翻转课堂教育模式的条件
信息化的技术手段以及网络设施环境是实现翻转课堂教育模式的保证[5]。具体而言主要有教和学场所中的信息设备、基础的校园网络环境、信息化的教学资源与在线学习平台。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中,为学习者利用信息技术建构出一种协作式的学习氛围,不仅能够使新型的学习文化得以形成,还有良好的现实可行性。一方面是建设MOOCs 资源,教师可以通过录制微型和碎片化的教学视频来给学生讲解知识点,并将教学视频传到教学空间的云端让学生根据自己学习上的需要进行自行下载,微型的教学视频片段是MOOCs 的核心,MOOCs还包括了适应教学内容的视频教学设计、练习测试、素材课件、教学反思以及专家点评等,其视频的主要特点是短小精悍,MOOCs是实现翻转课堂教育模式的理想载体,更是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云空间有利于学习者构建个性化的个人网络学习方案与学习空间。
线上教学反思与总结范文5
关键词:翻转课堂;问卷调查;满意度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它是指学校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的教学模式。在此种教学模式下,家庭或宿舍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而课堂则是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答疑解惑、运用知识的互动场所。
由于当前正处于课改时代,各大学校都在思考如何利用信息与通讯技术为学校解决教育机会和资源的均衡问题,为老师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课程以及为学生开放更多适用的学习机会。[1]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翻转课堂便为各校所青睐,其中也包括了国家首批重点建设大学重庆大学。按照重庆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安排,学校对“社会心理学”课程进行了翻转课堂教学实验,但由于此次实验是重庆大学用全新的课堂模式进行教学的首次尝试,因此研究学生对课堂的满意度以及影响翻转课堂实施的因素,找到推进翻转课堂践行的有效措施成了当务之急。
一、研究背景
目前国内外有许多专家学者对翻转课堂进行了实践与理论研究,其中以下几个成功案例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翻转课堂实验的教学效果,本实验也正是借鉴此类成功实验的经验而展开的。
克林顿戴尔高中在2010年对140名学生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学业成绩得到了大幅提高,各课程的不及格率(50%以上)分别降低为:英语语言艺术33 %、数学31%、科学22 %、社会研究19%;两年后,校长格雷格・格林在全校范围内推广了翻转教学模式。[2]
2011年,重庆聚奎中学引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全国第一所运用信息技术整合策略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学校。它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总结出了“三个翻转”、“课前四环节”、“课堂五步骤”、“六大优势”的实践经验,为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012 年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的汤姆・德里斯科尔也进行了一项涉及26 个教师和203 个学生的调查,所得的研究结论是翻转课堂教学法促进了学习环境的民主化。将近80%的学生认为他们能够自己控制学习进度,并且在翻转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更多,主动学习的时间增加,这让他们感觉学习是一个更愉快的成长过程。70%的学生表示现在可以与同学一起作出决定,更多地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比过去更了解他们的兴趣、优势和弱项。汤姆的这项研究对老师的调查也是完全正面的,100%的老师认为实施翻转课堂后,学生学习变得更加积极,教学也更加个性化和差异化。
2013年3月,南京市九龙中学开展了首轮包含文理6门学科的“翻转课堂”,他们基于翻转课堂的理念和模式,运用多种方法实现课前学习与课堂互动,采用家校新干线、自主学习单、知识框架图等方式,在无线网络平台、电子白板、微课程以及短视频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二、研究过程
(一)问卷设计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对翻转课堂学生满意度及学习效果的调查 ”问卷,该问卷是基于国内外众多学校对翻转课堂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情况,针对重庆大学全日制本科学生独立自主设计而成。问卷共21个测量变量(见表1),主要涉及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教学设备满意度调查,主要包括对平台建设、网络情况、教学资源、教学场所等的调查;第二部分为教学过程满意度调查,主要包括对教师水平、助教工作情况、教学视频质量、作业量与作业难度、小组成员搭配、教学时间分配、教学视频长短等的调查;第三部分为教学效果满意度调查,涉及内容主要包括课堂氛围、小组活跃度等;第四部分为总体满意度调查,包括对翻转课堂的喜爱程度、对翻转课堂的认可度以及一些与传统课堂相比较的问题。
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计分,“5”表示“非常满意”、“4”表示“比较满意”、“3”表示“一般”、“2”表示“不满意”、“1”表示“很不满意”。
(二)数据整理与分析
本研究针对重庆大学正在实践“翻转课堂”的本科12级人力资源一班和本科13级经管创新一班的全体学生。本次满意度调查以不记名方式共发放问卷89份,回收问卷89份,回收率为100%。
为了保证问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在形成正式问卷之前,本实验采用Spss18.0软件中文版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处理,对问卷结果进行信度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信度分析通常用信度系数表达,最理想的情况是信度系数为1,一般认为信度系数在0.8以上即具有较高的信度。由表2可知,该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88,即该问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问卷结果较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想法。
三、研究结果
(一)指标满意度分析
基于问卷采用李克特5 级正向计分方式,因此就重庆大学学生对翻转课堂满意度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分别进行统计处理,得出平均值及其标准差,并将均值按照降序排列,得到如下结果。
由表5可看出,各指标的平均分值大于4,极大值与极小值的数值间相差合理,且方差较小,这表明学生对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整体评价良好,在教学过程中也十分认可这种学习方式。同时,相当部分同学还愿意将“翻转课堂”运用到其他学科上,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由表3、表4可看出,学生对翻转课堂的教学设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和总体满意度都比较高,分值均在4分以上,而满意度最高的四个单因素分别是:教师水平、助教工作情况、学习效果、小组活跃度,且得分均在4.6以上。相反,得分相对较低的影响指标有:网络情况、教学时间分配、平台建设、教学视频质量。这一结果同翻转课堂实践过程中所接收到的反馈基本吻合。由于教学初期学校的网络学习平台运行的稳定性不够,常常导致视频无法播放,这就难免会造成学生对教学设备满意度偏低的结果。但随着网络学习平台的改善,加之任课教师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所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总体满意度评价。
(二)项目类别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通过对教学设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满意度这三个一级指标与总体满意度评价之间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发现,各个一级指标与总体满意度评价均存在相关性,利用一元回归分析所建立的结构方程见表6。
1.教学设备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
教学设备满意度与总体满意度呈中度相关关系。这里的教学设备主要包括:网络学习平台、讨论场所、网络以及教学资源等。这些客观事物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关键要素和基础,尤其对于翻转课堂而言,网络学习平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能否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场所,因而确保教学设备能够正常运行与使用对提高翻转课堂的实施效果是非常有利的。
调查结果显示,当教学设备的满意度提高1个量度,那么总体的满意度将会提升0.535,因此,教学设备的数量多少与质量高低都将会影响学生对翻转课堂的整体满意度。
2.教学过程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
教学过程满意度与总体满意度呈中度相关关系。根据研究结果显示,教学过程满意度与总体满意度的相关系数为0.731,这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说明了教学过程的满意度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翻转课堂的总体满意度。而这里所说的教学过程是指进行翻转课堂教学的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主要包括了教师与助教的工作情况、作业完成情况、教学时间分配、教学视频质量等。
如果说教学设备主要依靠学校来完善的话,那么,教学过程的好坏就更多地取决于任课教师。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他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协调好教学内容、上课环境以及学生学习情绪等因素的关系。当然,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起到重要作用外,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视频也格外重要,因为教学视频往往是翻转课堂实施的前提和保障,它的优劣会直接关系着教学过程的进行。[3]此外,学生感知到的教学效果也往往来源于教学过程。可见,教学过程作为翻转课堂的核心部分,它其中涉及到的每一个要素都会对学生满意度造成很大的影响。
3.教学效果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
教学效果满意度与总体满意度呈高度相关关系。问卷中涉及到对教学效果评价的因素有:课堂氛围、小组活跃度、对翻转课堂的认可度等。由调查结果可知,教学效果满意度与总体满意度的相关系数高达0.824。其实这很容易解释,因为通常情况下教学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翻转课堂的看法。也就是说,如果整个课堂得到的反馈效果良好,那么每个参与主体对此的满意度评价就比较理想,反之就会较差。但是,教学效果的好坏是取决于多方面的,它与每个参与主体都息息相关。如果学校管理好教学设备,教师控制好教学过程,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那么教学效果必然会得到提高,从而翻转课堂的总体满意度就会有所提升。
四、结论
以上的分析结果显示了学生对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较高,同时也揭示了各影响因子的重要程度,即教学效果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教学过程,最后为教学设备。如果学生对教学设备的满意度很高,那么他们对课堂的整体满意度会提高,但如果教学设备还不够完善,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掌握知识并且能保持身心愉悦,对教师、助教、同学的表现都十分满意时,那么课堂的整体满意度同样会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教学的最终效果以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感受是最能提升学生对翻转课堂满意度的因素,而成熟的网络学习平台、流畅的教学视频等教学设备却是保证翻转课堂正常实施的前提。
因此,若学校希望继续更好地实施翻转课堂,就必须为翻转课堂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对翻转课堂的认可度达到最大化,否则既不可能实现教育改革的初衷,也不会实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美好愿景。
五、启示与建议
本研究探讨了学生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评价,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对教学质量进行测量和评价,并发现了一些显著性的影响因素,因此,该研究结果对改进和提高学生教学质量具有一定启示意义。针对所得结果,本文试图为准备实践或者正在实践翻转课堂教学的学校提供如下建议。
(一)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在翻转课堂中,信息技术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决定性地影响着学生课外学习的深度及学生学习环境的创设,无论是教师教学视频的,还是学生课前观看学习视频、课后完成习题作业,以及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个性化与协作化学习,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因此,学校应该从以下四方面为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提供保证。首先,提高服务器的配置和提升学校网络速度以保证教学视频在网络中能播放流畅;其次,为正在实践翻转课堂教学的教师配备相应的录制设备,以保证教学视频的制作质量;再次,建设一个较为成熟、先进的网络教学平台,保证教师教学视频正常以及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最后,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有关翻转课堂的知识普及以及整体培训,让他们能够正确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并开展协作化学习,以尽快适应这种新型教学模式。
(二)重新定位师生角色
传统教学模式是“课前预习―教师教授―自我汲取―课后温习”的直线式教学,教师通过面对面的讲授以及黑板粉笔或者多媒体的应用,系统地把书本知识传递或灌输给学生。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扮演主动的施教者角色,而学生扮演了被动的受教者角色。然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具有较强的能动性和浓厚的兴趣,他们是信息获取、理解并掌握的主体,也是知识加工和建构的主体,而教师则通过制作视频、组织课堂、课后辅导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而达成教学目标,他们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因此,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学校就应该引导师生快速进入自己的角色以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教师,学校应帮助他们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能合理运用;对于学生,学校应提高他们的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和调节、高效的自我时间管理、在线独立工作、在线协作与合作的能力、快速打字能力以及顽强的毅力和吃苦精神等。
(三)注重学习资源的设计
在教育技术手段不断发展创新的今天,学校应结合网络在线教育的特点,适当地运用多种表现方式来呈现学习内容,并且要善于运用协作工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发创建学习资源,实现“教师―学生”共建资源的美好愿望和前景,从而保证学习资源的丰富多样性。
例如,学校在建立网络学习平台时可以提供习题集,及时进行正误反馈,并按知识点进行分类,由此形成学生自己的学习资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仅如此,由于我们正处在智能手机时代,所以将教育技术融入到移动设备中也是一种趋势,因此,让学生们通过移动APP随时随地地学习也是学校网络学习平台研发团队不断追寻的目标。
(四)实施中期学生反馈
在翻转课堂实施中期,可指定助教将网络教学平台的行为数据、课堂观察数据以及学生对课堂的反馈信息传达给任课教师,其中网络教学平台的行为数据应包括学生视频观看时间及次数、学生作业提交情况、师生互动次数、教师答疑次数等;课堂观察数据应包括教学氛围、小组活跃度、学生提问次数、师生回答时间长短、师生肢体语言等;学生反馈信息包括对教师及课堂的看法、对小组成员的看法、对学习环境的评价、对课堂的建议等。通过增加反馈环节,可以协助教师发现和解决教学问题,促进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提高课堂教学水平。[4]
(五)建立全新评价体系
在传统课程教学评价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主要由课程的结课考试成绩决定,同时学生分数高低也是评价一门课程教学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然而在翻转课堂中,教育评价就应摒弃传统的以分数为主的评价体系,摒弃现有的传统做法,建立教育评价新机制。教师可以通过举行展览会、报告会、辩论会、小型比赛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学习体验,分享学习成果,按照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真正做到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体差异评价之间的良好结合[5];还可以参考学生自己以及学生之间在线上线下的相互评价来判别学生的作业情况以及课堂表现。这种由师评向自评、生生互评的多维度评价方式确保了评价的科学性,同时,这种由单一评价转向多元智能的评价方式还实现了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焦建利.MOOC: 大学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教育网络,2013(4):21-23.
[2] 刘健智,.国内外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评述[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68-71.
[3] 卢强.翻转课堂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3(8):91-97.
线上教学反思与总结范文6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教学观
新课改数学教学更人性化,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人本主义。教学除了强调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外,还应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的培养,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传统教学只注重数学知识结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个性发展。因此,我们要注重利用新课改理念进行教学。下面笔者就对新课及理念下如何做好数学教学提出几点看法:
一、明确数学课改目标,转变教学观念
(一)教育的本质是引导,而不是过分地强调讲与练习,教育要求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教育的目的由过去的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转变为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既能把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又能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二)新课改要求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要求教师树立活动教学观。首先,活动教学过程应是以探究为中心,建构学习主体的过程;其次,活动教学过程是注重活动、情感体验,强调理性认识和非理性认识相统一的过程。最后,活动教学过程是以活动为基础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过程。例如,九年级上册概率中的投针实验,我带领学生到学校的操场上,先用石灰划五条平行线且每条相隔20cm,每个学生拿20条30cm长的木棍往平行线上投,然后观察10条木棍中有几条与平行线相交的,最后估算一下与平行线相交的概率。
(三)建立新型的教学观。传统意义上教学是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练。而新课改给新课程赋予了新的含义。概括起来,一是课程是师生共同体验与构建的课程,师生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教学不只是忠实执行课程计划,更是课程的创新与开发;二是课程是教师可以进行加工和调整的课程,新课程要求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增补、改编、替换等;三是课程资源是可以再利用和开发的,教师、学生、学校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如教师可以开发校本教材。总之,新型的课程观使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二、新课改下,数学教师面临的挑战
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关键还是在于教师,只有提升数学教师对新课程的执行力,即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实践能力,并以发展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导,不断强化教师自身数学教学的综合素质,才能稳步提高数学课程改革。
(一)数学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初中数学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初中数学课程的目标与地位。重视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性目的,加强运用数学逻辑思维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二)要实现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数学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不断调整教学观念,丰富专业知识与技能,加强对数学教学法、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的学习和更新。掌握相关的数学教学理论和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正确理解与把握新课程,熟悉新教材,处理好新课程理念、学生、教师自己与其他教学资源的关系,合理拓展。同时应关注教学科研动态,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培养自身的探究能力。另外,数学教师要为人师表,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师德。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科学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如何做人,教师应以高尚的品格和自己的魅力来影响、感化学生,最终让他们学会做人,形成健康、积极向上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关注和促进是教师在新课程下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评价≠鉴别,评价≠筛选,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评价方式是面向未来的、发展的、动态的,它把评价体系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加以运用。特别重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个体过去和现在的比较,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发展存在个体性差异。从差异中发现并挖掘适合个人发展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快速全面地发展。
(四)教师要善于反思,在经验教训中取得成就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成果的客观评价离不开教师的反思,所谓的反思,其实就是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思考与总结。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独特的创新意识,有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我们能自觉地把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深入冷静地思考和总结,并最终能够有意识地谨慎地将其结果应用于下一次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课后反思的真谛在于教师敢于突破、敢于发现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使课堂教学逐步优化成熟。只有这样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进一步的提高,才能更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对学生综合运算及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初中数学教学应侧重学生解题能力、思想方法、解题思维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努力创设可供不同层次学生认知、思维、分析、探究等能力发展的相关情景,通过第二课堂等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
(一)通过数学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通过数学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把教科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如我讲三角函数中有关物体高度的测量时,对学生进行分组,对学校的一些物体进行测量,第一组的学生测量班上的窗子的高度;第二组的学生测量学校围墙的高度;第三组的学生测量学校内桂花树的高度;第四组的学生测量学校女生宿舍的高度。结果一些学生运用到平行投影来计算女生宿舍的高度,一些学生三角函数来计算女生宿舍的高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