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区别范文1
一、历史背景:初等教育学学科创建是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
小学教师专业化经历过萌芽、发展、深化和完善的过程。1681年,拉萨尔在法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这是小学教师专业化的肇始。但是,当时的小学教师培养培训机构,一般以“学徒制”培训模式为主,这种培训只是一种职业训练而不是专业训练。到了18世纪后期,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立法逐步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改革了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充实和发展了教育教学理论,促进了教学的分化和发展,并逐步形成独立的行业。为培养合格的小学师资,西方发达国家创办了师范学校,颁布了相关法律,主要从师范学校的设置条件、教师培养、教师聘任和教师待遇等方面进行全面管理,小学教师培养正式迈入了法制化的轨道。师范学校不仅重视师范生的文化知识教育,同时开设了心理学和教育学课程,而且开始注重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训练。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最先在其颁布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对教师专业化作出了明确解释,倡议“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1971年,日本在《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与调整的基本措施》中指出,“教师职业本来就需要极高的专门性”。1986年,美国卡内基工作小组和霍姆斯小组先后发表了《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和《明天的教师》两个报告,明确提出了教学专业化的概念,规划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目标。同时,倡导大幅度改善教师待遇,建议将教师培养从本科教育阶段过渡到研究生教育阶段。”1989-199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相继发表了《教师培训》、《今日之教师》、《学校质量》、《教师质量》等一系列教师专业化改革的报告。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上提出,“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20世纪80年代后期,英国构建了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此后,又颁布了新的教师教育课程要求。20世纪80年代末,香港和台湾地区开始探索教师专业化制度改革。总之,随着教师专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专业化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舒尔曼认为,一个专业至少有六个基本特点:理想的职业道德;根植于理论、经验或规范的学术知识;专业的技能和策略;运用理论进行实践的判断;从经验中学习;掌管专业质量、进行知识收集的“团体”,其中,根植于理论、经验或规范的学术知识,是所有专业的中心。由此观之,一种职业要成为一个“专业”,没有学科发展作为基础是行不通的。从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路径看,西方发达国家完成了从中师教育到高师教育、从独立封闭式培养到灵活开放式训练的转变,并逐步形成了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小学教师教育体制。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与教育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初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建立在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人类学等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的初等教育学原理以及初等教育课程原理、教学策略、学校管理等所构成的小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群,已成为西方各国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重要的学科基础。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小学教师专业化建设。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经历了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并最终向一级师范过渡的时期。小学教师教育从中师、专科和本科的“旧三级”向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新三级”转变的“大学化”新趋势逐渐凸现。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2012年2月,教育部又颁布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然而,“教师专业化并不只是一个理论问题,它更是实践问题,人们期待着教师专业化理念引领教师教育改革产生实际的成果。但是,教师专业化的实践远比目前有关的理论设想要复杂得多。教师专业化的实践推进,目前还处于困难之中。”可见,小学教师专业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绝不只是学历的简单提升及知识储量和程度的增加,小学教师专业化必须根植于初等教育学学科的土壤之中。因此,必须开展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厘清初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哲学基础,分析初等教育学的学科因素,架构初等教育学的内容体系,这是当前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
二、现实期待:初等教育学学科创建是小教专业本科化的学科诉求
1998年,南京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开始招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迄今为止,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已经走过整整18个年头了。经过18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成果辉煌:2002年,小学教育专业正式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教育学门教育学类,专业代码040105W)。据初步统计,全国已有130多所院校开设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首都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举办的小学教育专业成为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之一。此后,东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等12所院校也相继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纵观18年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专业定位、培养模式、课程方案、教材建设等层面的探讨上。这在小学教育专业初创时期,“摸着石头过河”——边探索边实践,这在当时确实很必要,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然而,18年后的今天,如果还在这些方面争论不休,显然不够了。当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研究已步入“深水区”一-必须研究深层次的学科建设问题,这是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化的现实期待。众所周知,专业建设必须要有学科支撑。那么,支撑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科基础是什么呢?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应当积极构建独立的初等教育学学科。
最早提出初等教育学学科诉求的学者是殷忠民、刘立德和阮成武。他们从背景与历程、分化与定位、建构与提升三个层面对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进行了系统论述,认为初等教育学的形成是世界初等教育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客观要求,我国初等教育及教育学学科发展、教师教育层次升级以及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迫切期待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和发展。阮成武更明确指出,随着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发展,与之适应的教育科学应进行必要的分化,加强初等教育学的学科和课程建设,应当发掘初等教育的特定内涵、特殊属性和特有价值,实现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价值整合,形成具有学理深度和回归人文科学属性的学术品格,使之成为小学教育专业不可或缺的学科基础,阮成武还与刘立德一起专门针对初等教育学学科诉求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指出初等教育学学科诉求是初等教育实践发展的历史推动,是小学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现实要求,反映了教育学学科自身既有综合又有分化的发展趋势,初等教育学学科诉求的任务,是建立形成初等教育学的理论范畴和学科体系,为儿童学习和成长创造一片崭新的天地。2008年1月,首都师范大学举办了初等教育学科建设专家咨询会。会议邀请了顾明远、谢维和、朱小蔓等著名教育学专家莅临指导,主要就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学科体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影响深远。顾明远教授认为,初等教育学的支撑点除了教育学外,还应该有儿童心理学;谢维和教授肯定了初等教育学科独立存在的地位,同时认为,初等教育学应当根据教育学的规律和原则来建构;朱小蔓教授指出,初等教育学不能简单套用教育学理论,而应当依据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借助儿童发展心理学等学科的成果,以小学教育的现象、问题、规律为研究对象,并致力于解决小学教育实践中的问题。2008年7月,全国初等教育学会召开了以“面向基础教育的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为主题的学术年会。“会议认为,随着我国小学教师教育本科化进程的持续与深入,高师小学教育专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本科教育,应逐步形成并确立专业建设所必须依托的学科基础。围绕这一主题和焦点,代表们进行了激烈而坦诚的思想碰撞,也取得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共识。会议主要达成以下三点共识:一是从理论和实践多层面认识学科建设对于小型教育专业的重要性;二是从小学教师专业特性来确立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三是强调加强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笔者也曾对小学教育专业的支撑学科问题进行过探讨和分析,并指出了当时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是教科院派观点,认为小学教育专业归根结底还是教育学专业,因此,教育学是其支撑学科;二是初教院派观点,认为小学教育专业属多学科支撑的专业,主要学科基础是教育学+中文+数学。而刘慧教授则从小学教育性质、小学教师专业特性和高师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分析,厘清了初等教育学与教育学、儿童学以及其他多学科的关系,认为初等教育学学科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
由此观之,构建初等教育学学科是步入大学18年历史的小学教育专业的现实期待与学科诉求。没有一流的学科就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小学教师。初等教育学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只有加强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才能促进小学教育专业的健康发展。
三、学科逻辑:初等教育学学科可以从教育学学科分化之中衍生
创建初等教育学学科不仅是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是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化的学科诉求,它本身也符合教育学学科分化的发展趋势,完全可以从教育学学科中衍生和发展壮大。
众所周知,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是既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梳理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历程,教育学学科与其它学科一样,也经历过综合、分化、再综合和再分化的发展过程。教育学最初孕育在哲学之中,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才开始正式诞生。虽然教育学学科已经独立了,但此时的教育学学科还很不成熟,基本上是一个“大杂烩”。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和人们对于教育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入,教育学开始逐步走向分化,出现了教育概论、教学论、德育论、教育管理论等分支学科。教育学各分支学科也在不断分化,例如,从教育概论中分化出教育目的论,从教学论中分化出课程论等等。与此同时,教育学还在不断地综合,产生了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论、教育管理学、教育统计学、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文化学、教育未来学等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当然,教育学学科的分化一综合一分化,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路向,而是一个相互交叉和重叠的过程。
瞿葆奎先生认为,由于教育科学的特性,有多少可以用于研究“人”的问题的方法,便有可能产生多少分支学科;有多少种实际教育问题,就有可能产生多少分支学科。从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看,任何一门学科最初都是孕育在另一门学科之中,而后经过不断发展才独立成为一门新的学科。新学科的产生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原有学科的分化;二是学科之间的综合。因此,我们可以从学科的分化和综合中找到一些新学科的生长点。
从学科分化角度看,教育科学目前已经形成的分支学科还将进一步分化。有学者建议依据教育对象和教育类型的区别,将普通教育学更名为基础教育学,进而使之与研究教育一般问题和基本理论的“普通教育学”区分开来,在此基础上分化建立初等教育学和中等教育学,确立初等教育学独立的学科和专业地位值得一提是,教育部在最新的学科与专业分类目录中,已在二级学科“普通教育学”之下设立了初等教育学和中等教育学两个三级学科。因此,笔者认为,初等教育学学科的创建,既可以不断丰富教育学学科的内涵,又可以扩大教育学学科的外延,从而有效促进教育学学科的分化和发展。
初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区别范文2
一、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数学基本功构成因素
笔者认为对于初等教育专业数学方向的学生,它的专业定向是小学数学教学,因此首先应该具备扎实的数学学科专业基本功,即本体性知识,同时必须具备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相关数学教学基本功两大块。
1.数学学科专业基本功
作为专科层次培养出来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具备为更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应比过去的中师生更有后劲。数学学科专业基本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基本功。数学离不开计算,因而对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计算是最基本的数学基本功。计算基本功的扎实与否涉及到是否能用最少的时间、迅速、准确地解答问题,有条理地思维等。具体要求是:第一要计算准确;第二要计算熟练。为此,必须做到:首先要明算理,为训练口算提供理论依据,应理解和掌握加、乘运算定律、减、除运算性质及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然后要懂方法,掌握口算技巧,如凑整法、分解法、直接运用运算定律(或性质)法、调整运算顺序法、分数、小数合理互化法、运用0和1的特性法等。另外要提高口算速度,还需要熟记一些特殊数据。
(2)逻辑思维基本功。逻辑思维是一种从已知到未知、探索新知识的思维能力,即根据已有知识(已知判断)合乎逻辑地推出新的知识的才能,在科学创造中具有重要地位。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的基础,是一个人基本素质的主要标志。对于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重点要掌握的是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以及推理基本功。
(3)识图画图基本功。空间形式是数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数形结合是重要的数学方法。因此,未来的数学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识图、画图基本功。要能正确、熟练地使用画图工具画出小学常见的平面图形、几何体直观图、统计图、应用题线段图或思路框图,并熟悉图形中各元素间的关系。
(4)数学语言基本功。对于数学语言,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有着自己的理解。有的曾经试图把数学完全改写成形式系统(如著名的布尔巴基学派),有的则把“数学语言”看作是自然语言的一种特殊的模式,是对自然语言的补充和再加工,如弗赖登塔尔和《2061报告》的作者们。无论如何,与自然语言相比较,数学语言是表达数学思想的专门语言,具有抽象性、准确性、简约性和形式化等特点却是人们所公认的。
(5)解题基本功。解题就是“解决问题”,即求出问题的答案,这个答案在数学上也叫做“解”,所以,解题也就是求出题的解。小至一个学生算出作业的答案、一个教师讲完定理的证明,大至一个数学课题得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一个数学技术用于工农业实际部门产生良好效益,都叫做解题。数学活动的中心就是解题,解题能力的强弱,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个人的数学知识水平。因此,一个优秀的数学老师一定是一个解题高手。
2.数学教学基本功
师范院校与其他院校比较,最突出的特点应该在“师范”上,因此整个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充分体现出“师范”特色。即教师在拥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拥有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1)教材分析、组织与处理等备课基本功。备课即钻研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这是教师最基本的基本功。首先要熟悉教材,认真钻研教材,弄清这部分内容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它与已学内容的联系、区别,以及与后续内容的关系等等。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整理或重组,直到能完全驾驭教材时再写教案。
(2)数学教学语言基本功。良好的语言表达艺术是教师基本功的重中之重。由于数学语言是一种由数学符号、数学术语和经过改进的自然语言组成的科学语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般不宜直接使用数学语言作为讲授语言,而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将数学语言转化为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的语言。即采用数学语言和教学语言融为一体的语言,即数学教学语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自己要用准确、科学的数学语言进行教学,还应要求学生在正确理解数学语言的基础上,学会用准确、科学的数学语言回答各种数学问题。
(3)书写、板书设计基本功。虽然现代教学已经不是单一的“粉笔+黑板”的课堂教学手段和方式了,但粉笔仍然还是教师教学最基础的工具。粉笔、黑板成为电脑和投影的“辅助手段”或者完全被电脑和投影取代仍还需要一段时间。同时,数学教师写得一手好字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水平和学习积极性。数学要求的是严谨科学的态度,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到学生,认真书写不仅可以体现老师的教学态度,还可以把这种严谨的数学态度潜移默化给学生。因此,板书依然应该是教师不能忽视的一项教学基本功。
(4)教具制作、使用与现代教学手段应用基本功。要使教学取得好的效果,教师要能按教学要求,正确使用教具;能就地取材,制作简易的教具。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教师要能熟练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扩大教学容量,增强直观性;再进一步的要求就是要能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设计教案、课件。
(5)教育科研的基本功。教育科研能力是新形势下对教师基本功提出的要求,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科研基本功主要指研究学生和进行教育实践、改革的能力。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不但要会教学,而且要会科研。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总结出一个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因此要提高教育质量,改变经验型、粗放型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二、数学教学基本功训练策略
1.把基本功训练渗透到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之中。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强化基本功训练。一是改变过去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的状况,树立以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理念,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占教学总时数的比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二是改革教学方法。每门课程加大自学和课堂讨论的比例,由教师作必要的引导,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思索,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三是增加拓展模块。通过选修课或在授课内容中以专题形式介绍数学学科发展的前沿、新进展和新的知识增长点,开阔学生思路,鼓励学生探索。四是加强数学方法论教学。将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的数学基本功训练融会到三年的基础课、专业课教学中,把基本功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成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部分,是强化基本功训练、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职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2.把教育实践作为教学基本功训练的主要渠道。教师职业是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教师基本功的培养、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必须从师范生一入学就开始进行。初等教育专业数学方向培养的是小学数学教师,如果对自己的服务对象知之甚少,毕业后势必难以适应小学数学教学。教育实践是提升学生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具有实践能力或应用性知识和能力的课程,见习、实习时学生尝试解决即发性问题,回来后进行交流、探讨、提升。教育科研方法课程让学生结合小学的教育现象进行调查、分析,结合习得的科研知识与方法进行研究,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
初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区别范文3
关键词:本科师范院校;科学研究;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3)01-0090-02
新建本科院校一般指1999年以来升格的高校。截至2010年9月,全国共批准设置新建本科院校265所,占全国768所本科院校(未计入322所独立学院)的34.5%。[1]科学研究是高等院校的基本职能之一,搞好科研是每一所高校的努力方向,更是新建本科师范院校的愿望所在。但几乎每所高校都有一些因素制约科研发展。新建本科师范院校由于受自身发展水平、社会环境、地方政策等因素影响,科研发展道路更加艰辛,很容易出现重理论轻应用、重应用轻理论、重非教育教学研究轻教育教学研究、科研教学分离和重单纯科研轻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等现象,成为制约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发展的瓶颈。新建本科师范院校急需调整科研思路、明确科研方向、结合地方实际、突出科研特色,使科研工作早日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一、新建本科师范院校科研现状及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有一些师范专科学校经过国家评估升格为本科师范院校,成为我国初等教育师资的重要培养源。但是,这些院校本科办学时间短,底子薄,经验少,定位欠准确。[2]科研工作往往难于健康较快发展,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重理论轻应用或重应用轻理论
部分新升本科师范高校教师认为科研一定要有高深的基础理论才行,仿佛做不了高深基础理论的研究就不是研究、就不是科研了。这导致很多新生本科师范院校盲从于不切自身实际的高深基础研究,但效果却不尽人意。原因是高深的基础研究是很好,可那要看院校自身的基础和条件而定。有的新升本师范院校大文大理专业一直处于原来专科层面的意识和资源条件,没有可行的实验条件、高水平的引领者和切实可行的研究方向,很难在基础理论方面做出好的研究。
与上述情况正好相反,有些院校教师认为科研就得讲经济效益,没有转化成生产力的科研不是真正的好科研。基于新升本科师范院校的师范专科基础,能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技术创新研究往往比不上基础好一些的工科性质的高职高专学校。从这一角度表现出的好高骛远趋势也是不可取的。
(二)重非教育教学研究轻教育教学研究
由于长期在师范专科框架下发展,一些新升本科师范院校教师容易在刚升本时产生一种“解脱束缚”感,觉得终于可以做些本科层面的“高级”科研了,再也不用只着眼于教育教学教师等学校“小科研”了。其实新升本科师范院校还应一如既往地抓住教育教学科研这个抓手,这也正是师范类院校区别于其他类型高校的显著标志,或者说是师范院校的科研特色之一。从本科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来说,培养初等教育师资也是此类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科研教学分离
在部分新建本科师范院校,科研与教学从体制、人员配置和教学科研成果应用等方面都有所脱离,缺乏和谐有序发展。[2]第一,管理体制上相互分离。多数新升本科师范院校科研教学管理体制上条块分割,缺乏融通,给科研教学的和谐发展带来阻碍。第二,人员配置上相互分离。一些新升格本科师范院校科研和教学人员分离,建立若干研究室或研究中心,聘专职研究人员,项目研究只限于少数专门研究人员,出现了很多“教授不教,讲师不讲”的怪现象。而普通教师又缺乏科研参与度。第三,科研成果与教学活动相互分离。新的科研成果不能及时融入教学,导致教学成为教师负担的同时,学生还感觉课程索然无味,缺乏新意、深度和应用价值。[3]
(四)重单纯科研轻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新建本科师范院校是应该具备赶超强手、耐得住寂寞的科研精神,但这绝不是如有些老师那样只知道“闭关锁国”式封闭研究,不注重科研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这样容易导致这些新升格本科师范院校服务地方功能的减弱,地方和学校的互动减少,不利于学校和地方社会发展。
二、新建本科师范院校科研发展的优化构想
(一)明确办学思路
有学者把高校分为四类: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4]新升本科师范院校应该为教学型大学,所以应准确把握办学方针,树立科研服务于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办学理念。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等教育明确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新建本科院校在科研能力建设方面应以社会需求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为行业建设和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搞好科研制度建设和科研氛围营造,并将之贯彻到学校工作实践中去,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注重科研成果转化,积极探索如何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基地。这是衡量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工作的一重要标志和科研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1]
(二)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
根据学校自身基础,分析各个学科科研团队的科研实力,科学确定学校科研方向,正确引导教师进行科研,配合合理引进人才战略和资金支持方案,科学规划新升本科师范院校科研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人员配置,避免科研“”和“原地踏步”两种极端倾向的发生。
(三)坚持教育教学科研特色不丢
国家发展靠科技,科技发展靠教育,教育发展靠教师,教师水平靠培养。培养教师的院校和专业是最应该受到重视的,这关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关乎国家的命运和未来。新升本科师范院校是专门培养各地初等教育师资的院校,坚持以地方基础教育发展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研究是这种类型学校理所应当的科研方面,也是彰显师范特色科研的有力注脚。发挥师范教育优势,加强教师教育科学研究,促进教育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使学院成为地方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研究中心,为地方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四)科研要结合地方经济文化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除了具有高校基本职能外,其科研功能的发挥更应符合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要求。发展应用型科研,增强服务地方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促进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促进学科建设,增强学校特色,促进科研平台建设,成为地方科技中心。坚持产学研联动,以地方优势资源开发、区域重点产业发展为科研创新突破口,提高应用技术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全面提升新升本科师范院校科学研究水平。
总之,新升本科师范院校要坚持学校学科发展需要为导向,探索科研工作的新途径、新模式、新方法,更好地体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服务社会等几大功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同发展,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合理推进,逐步形成具有领军人物的科研团队。积极引导教师把科研内化为自觉行为并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为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服务。完善学术管理机制,加强学术诚信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使科研工作健康、有序、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盛正发,新建本科院校科研能力建设[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克勤.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和谐发展的瓶颈与消解对策[J].现代大学教育,2001,(6).
[3]许迈进,杨行昌.教学与科研并重:研究型大学和谐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4]武书连,等.中国大学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2).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Strategies of Newly-Upgraded Normal Colleges' Research Work
Cheng Fuwei, Zhang Yuecong, Li Kejun
(Travel Management Department, Hebei National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e 067000, China)
初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区别范文4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5-0039-02
1 前言
在现代科学与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用于教学领域的各式教学设备与工具也层出不穷,特别是针对初等教育、基础教育的现代化设备,更是逐步满足着年龄较低、数量较大的小学生和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学习需求。在这样的技术支持下,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获得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更为生动形象的学习体验,同时还能够与教师配合、共同努力,最终形成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的新型课堂。有类似的先进教学设备作为媒介和依托,不仅能够提高上课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率、优化教师的教学效果,还能够促成现代化教学模式在校园中的全覆盖,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2 电子白板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巧妙运用
拓展阅读素材,强调电子白板教学的资源共享性 电子白板虽然是一种可见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但实际上它是靠着高集成度的电子白板应用系统以及强大的数据资源库来最大化地支撑教师的教学活动。它与传统教学设备最大的区别也在于它无限的延展性,并着重体现在资源共享方面。小学语文中的阅读部分是学生获得理解能力与技巧最重要的途径,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在基础文章或段落的阅读中进行必要的想象与思维扩展,来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比较系统和完善的阅读模式与良好的习惯。在这一过程中,电子白板可以最大化地发挥其资源共享的优势,通过网络连接与教师的简单操作,就能够为学生准确地检索到所需文献资料,并迅速呈现在他们面前。这种高效便捷的资源支撑不仅能够让教师的教学摆脱滞后性,还能够及时满足学生深入学习的需求,让语文阅读课程冲破时间或者资源的限制,完美地达成其教学目标。
此外,如果学校以及语文教师能够专门为电子白板教学系统留出更多展示与应用的时间,学生还能够利用其资源平台的优势实现文献查找、自主阅读等,从而让该系统发挥最大的边际效用。在此基础上,电子白板与众不同的优点才有机会得以体现,作为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其重要价值也将得到全面的展现。教学活动中的拓展不仅应该体现在其涉及内容的广泛性上,还应该更加开放和包容地接纳师生的各种学术需求,类似这种平等的交流与沟通应该得到学校和教师的支持。由此,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够得以建立,学生也才有机会得到心智与思想上的双重解放。
营造阅读氛围,把握电子白板的多媒体优势 小学语文阅读材料涉及多种主题与形式,但仍然以叙事、抒情文章为主,比较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接受水平与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需要通过阅读全文或段落,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才能得出文章想要表达的主旨思想或者情感基调。但小学生毕竟知识储备和思维架构尚不成熟,不能够在短时间内向教师形成有效的反馈,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教学进程的停滞。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利用电子白板具有的多媒体功能,来帮助语文阅读方面的教学活动顺利开展。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以及教学安排,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播放幻灯片、短视频等,并通过配套的音响设备播放背景音乐或诗朗诵作品来强化学生视觉与听觉上的感受,从而形成适当的氛围来辅助学生进行记忆、想象与理解。
比如将要讲解有关冬景描写的阅读素材时,教师可以尝试将展示各地冬景的幻灯片播放在电子白板上,同时通过声音输出设备播放《雪绒花》的背景音乐,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冬日的场景之中,让他们更加贴合文章作者的感受,以便获得符合文章主旨的感情与情绪。这样的课堂与古板的语文课堂相比,更具有情调与氛围,能够大大优化学生的学习感受。这种针对小学阶段语文课程的改良,可以让学生在接受系统教育之初便对文字形成一定个人品味与文学习惯,有利于在接下来的语文学习中培养鲜明的创作特色与先锋性的文学思维,实际上更加贴合语文基础教育的长远目标。
此外,教师还可以进一步鼓励学生拓展想象,积极寻求思想上的自由,大胆地将电子白板的多媒体优势进行创新性的利用,比如搜集一些比较著名或具有先锋特色的音效、背景作品,与教师探讨关于电子白板的妙用等。教师的这些努力将会成为教学课堂中画龙点睛的一笔,其教学质量与效果也将因这“一笔”得到显著的提升和优化。
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简单易操作的特性 电子白板之所以能够成为众多学校以及教育机构首选的教学设备,原因有很多,比如:它能够让教师摆脱粉笔和黑板,减轻教学过程中的体力负担;能够实现无限制的使用,输出教师的板书并记录课堂过程;等等。在电子白板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相当多的便利的同时,教师可以尝试在此基础上实现自身具体的教学活动的调整与改良。教师在利用电子白板进行语文教学时,只需要借助红外线技术操作白板笔甚至活动手指,大大减轻肢体上的束缚。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更多地利用肢体语言、表情、手势等生动地来描述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场景等,帮助学生的快速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的信息输出与保存来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比如教师可以将课堂上的板书以及有价值的教学经历保存下来,整理之后分发给学生,以便于他们的参考和借鉴。此外,学生认为有意思或者有兴趣的阅读材料,也可以通过教师的帮助上传到电子白板,在同学面前进行展示与分享。
以上几点是电子白板区别于传统教学器材的主要方面,其智能性与未来感全都得益于现阶段突飞猛进的电子信息技术,一次单纯的便捷操作就凝结着众多从事电子信息行业的精英们的心血,而他们的努力将会直接作用于教师的具体操作,为他们提供更加快捷、准确的教学体验。
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越来越多的教师也尝试在新的课程形式之下进行自我教学活动的改进,主要方向包括优化板书质量,增强板书条理性、灵活性,以便更好地辅助学生的自我学习;增强语文教学的情感表达,增加肢体语言和动作设计,加强师生互动等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适当的课程进度调整与教辅书籍更换;等等。这一系列的所谓“适应性调整”不仅是为了迎合电子白板教学的新形式,更重要的是为了增强整个教学活动的系统性与连贯性,从而为学生呈现一套成熟的、科学有效的教学体系,保证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础性目的得到良好的实现。电子白板虽然操作简单,却能够为师生之间的共同学习提供重要的设备支持,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强大的助推力。
初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区别范文5
一、什么是小学教育特色专业
这是每一个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工作者在从事特色专业建设工作过程中应该首先思考的问题。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伟大而崇高的事业,既然是事业,就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思想引领。弄清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的内涵,就成了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的首要问题。特色,《现代汉语词典》将其界定为“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①。通俗地讲,特色,就是特殊的颜色,是独特的个性。特色是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特点,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所独有的。专业特色是指一定社会生产生活的某个领域的特殊价值、功能和作用,体现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而形成的独特模式及其所培养人才的特殊素质和价值。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则是小学教育专业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和师范教育体系中独特的个性和价值,也指在小学教育专业建设过程中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学校自身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表现出的特点和个性。换句话说,在高校的专业体系中,不同专业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小学教育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也有着自身的专业特色;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学校在建设小学教育专业过程中也可以创造和建设自己独有的特色,即形成自己特有的办学风格。小学教育特色专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体现着一个学校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独特风貌。但小学教育特色专业不是抽象的、笼统的,更不是空洞的。它是由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工程的各部分、各环节共同构成和支撑起来的一个庞大的专业大厦。具体来讲,小学教育特色专业的特色包括专业定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师资队伍、校园文化的特色等。把握一个学校的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色必须从以上诸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对小学教育特色专业的认识不断走向深入,才能使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为什么要进行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
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是当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共同趋势。小学教育专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也要受到这一发展趋势和要求的制约。
1.学制不同。我国开设小学教育专业的学校结构复杂,类型多样。从学制来看,主要有四大学制,即“四年制”本科学制、“三年制”普通专科学制、“五年制”专科学制(即中专、大专一贯制)、中师学制。中师在我国师范教育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为小学师资培养做出过重大贡献。但是,随着我国小学教师学历层次的升级换代,它在我国发达地区已经消失,在其他地方也将很快消失,所以,在这里主要讨论前三种学制。既然三种学制的结构和性质不同,专业课程的结构和比例不同,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也就不同,本科有本科的专业标准,专科有专科的专业要求。既然学制不同,专业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方式也会有很大变化,以满足不同学制设计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要求。
2.地区差异。我国幅员辽阔,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差异较大。东部、西部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存在很大差距;北部、南部地区有不同的文化风格,甚至在语言上都存在方言的区别;发达、欠发达地区教育的差别也是很大的,有的地方已经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并开始酝酿和实施十二年义务教育,有的地方尚未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城市地区、农村地区也存在很大差异,特别是在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上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尊重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学教育专业是摆在每一个地区的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为地方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输送优质的能够满足地方小学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特色师资。
3.民族个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一共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每个民族也都有自身建设和发展的独特需要。从全国的民族分布情况来看,可以大致分为汉族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地区。这三种地区的民族构成不同,文化特点也就不同,因而不同地区对小学教育的要求也就不同。其一,汉族地区的教育大都比较先进,重点要加强和完善南方地区师范生的普通话教育工作,提高其普通话水平;在一些较为发达的汉族地区要适度加强高学历、高素质小学教师的培养,以满足这些地区对高质量小学教育的需要。其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要注意民族语言和文化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师范生的民族认同意识,特别是民族语言的教育。其三,不同民族杂居的地区,要特别加强多元文化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增强师范生的多元文化保护意识、民族团结意识,能够自觉地保护各个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维护民族团结。
4.学校特点。我国共有高校2263所②,其中师范院校所占比例较大。根据其管理性质、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等的不同,大学可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和层次。如重点大学、普通大学;综合大学、专科性大学;师范大学/学院、非师范大学/学院等。不同类型和性质的学校,办学条件各不相同,各有优势和劣势,如何在学校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办出学校的专业特色,是每一个从事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工作人员都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为此,每所大学都要认真研究校情,明确本校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建设思路,为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指明方向,为学科建设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础。
三、如何进行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
要办出学校的专业特色就要努力挖掘和展现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个性,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坚持一条根本原则,即从实际出发。在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建设过程中,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就必须认真研究和思考以下这些实际问题。
1.从小学教育的实际需要出发。由于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基础教育,为此,小学教育的需要应是多元的、丰富的,既需要语文、数学、外语等工具性学科的师资,也需要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音乐等非工具性学科的师资;既需要优质的教育教学师资队伍,也需要能干的管理队伍;既需要先进的硬件设备和教育技术,也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秀的学校文化;既需要有充足的生源,也需要良好的社区环境。既然小学教育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建设小学教育专业就必须实行个性化办学,注重学校的专业特色建设,发挥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优势为小学教育服务。
2.从生源特点出发。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小学教育专业所招收的生源差别是比较大的。首先,不同层次的学校生源情况不同。比如重点大学和非重点大学的生源素质有别。其次,不同类型的学校生源情况也不同。如本科大学和专科性大学、师范大学和非师范大学的生源情况就存在较大的差别。再次,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学校生源情况也各不相同,他们的知识结构、文化心理各异。因此各级各类学校的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建设工作者在办学时必须研究生源情况、了解生源特点,以增强学科特色建设工作的针对性。比如来自高中毕业生的生源和来自初中毕业生的生源就有着非常大的区别。高中生文化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和宽广,对普通文化课程的接受能力较强,有助于提高文化课程的教学质量;但高中生源也有其局限,比如他们音体美技能的训练难度就较大,可塑性较低。相比之下,初中生源的学生基础知识不够宽广,也不够扎实,接受学科文化课程的能力相对差一些,这会给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带来一些困难。但由于他们尚处于从青年初期向青年中期过渡的时期,因此在音体美等知识技能方面可塑性较大,有利于培养出能歌善舞、拥有音体美等特长的小学教师,一些五年一贯制小学教育专业就有这个特点和优势。这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小学教育专业可否采取七年一贯制或六年一贯制学制,直接从初中招收师范生进行小学师资的培养呢?这显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当然生源的差异还表现在其他方面,如性别的差异、地域的差异等。针对学校生源的具体情况,学校要注意实施差异化教育,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学生已有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础上,培养出素质优良、特色鲜明的小学师资。
3.从民族需要出发。由于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每个公民都应该接受的义务教育,因此,小学教育要满足各民族每一个公民接受义务教育的需要。一些民族地区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必须承担起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小学教师的任务。如有些民族地区需要熟练掌握和运用藏语、蒙古语、维吾尔语进行教学的师资,有些地区需要掌握和传承民族文化、民族文学、民族艺术(如花儿、唐卡、马头琴、冬不拉等)的师资,这些都是开展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的必要途径。
4.从地区条件出发。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不同地区的情况和条件差别很大,甚至有着天壤之别。基于此,不同地区办小学教育专业,必须认真调查和研究本地区情况,从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培养师资。如大城市教育发达、人口众多、设备先进,小学教育需要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小学教师,希望小学教师是某一个学科的教育专家,能够开拓性、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城市小学教师应该按照“一专多能”的模式进行培养,为其将来成长为专家型小学教师奠定基础。也就是说,“一专”是培养城市小学教师的首要任务。在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落后、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小学更需要“多能一专”的小学教师,多能是农村地区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首要条件,一专则是其辅助能力。这是由农村地区人烟稀少、学校稀少、教师相对较少的实际决定的。能够全面胜任小学各科的教育教学工作,即能够包班教学,甚至能够组织和实施复式教学,是农村地区小学教育的典型需求。当然,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小学情况差别也比较大,发达地区的农村小学与城市小学的差别正在缩小,或者说,发达地区的农村小学的正在走向城市化。可见,准确了解和研究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平原与山地的条件和需求,是办好地区小学教育专业、办出小学教育专业特色的重要基础。
5.从学校实际出发。学校是办学的实体,开办小学教育专业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实际情况也是千差万别的,甚至同一层次、同一类型的学校内部情况都是各具特色的。比如,一般的省、直辖市、自治区级师范大学都属于同一层次和类型的学校,但各校的条件和办学情况却相差甚远。首都师范大学的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是建立在北京第三师范学校和通州师范学校基础之上的,由于有深厚的中等师范教育基础和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开设了小学语文教育方向、小学数学教育方向、小学英语教育方向等七个专业方向,专业方向比较齐全,课程体系比较完整。而其他地区的师范大学所开设的专业方向却比较少,课程体系结构也不够完整。有的开设了小学语文教育方向、小学数学教育方向、小学英语教育方向、小学科学教育方向等几个专业方向,有的只开设了文科方向、理科方向。这从表面上看是专业方向数量的多少,实际上也显示出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的差异,这种差异必然会影响专业建设,包括专业特色建设工作的开展。比如有的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缺少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的师资,在培养学生音乐美术等艺术素质方面就存在一定的困难和不足。学校条件,除了师资队伍结构与质量以外,还包括设备、场地、校园文化等因素。在进行专业特色建设过程中,每个学校都必须研究自己的校情、院情、系情,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一方面要扬长避短,另一方面还要扬长补短,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四、如何评估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色
一个专业有无特色,应该有其评价的标准和基本要求。小学教育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高师教育专业,是否有特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评价。1.专业定位。专业的特色首先体现在其办学目标的定位上,如果定位正确,那么特色的创造和建设就有了宝贵的基础。因此评价一个学校的小学教育专业有无特色,首先要看它的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恰当。一是看它的专业定位是否符合国际国内小学教育专业建设改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只有符合这一发展方向,专业发展才有生命力。二是看它的专业定位是否合理,是否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师资队伍。专业特色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前提。没有特色教师就不可能有特色学生③。评价一个学校有无特色,首先可以考察其师资队伍的素质与结构。如果教师队伍素质高、结构合理,这就为特色专业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人才特色。学校是专门“生产”人才的“工厂”,所以学校所“生产”人才的质量直接反映学校的“生产”质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素质,而且还要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才能确立学校独特的地位。因此,评价一所学校的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建设成绩,必须考察其培养人才的质量,考察其培养的人才是否有个性和特长,因为只有人才才是专业建设特色最重要的载体。
4.服务对象。一个专业有无特色,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考察其能否提供特色服务,也就是看它能否对特殊的对象提供一些特殊服务。比如,前面提到的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服务的小学教师,这种教师要了解和熟悉该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健康成长;再比如一些偏远山村、海岛等人烟稀少地区的小学需要教师具备复式教学的技能;再比如国际学校的小学,希望小学生能够尽快熟练掌握外语,需要小学教师能够进行双语教学等等。可见,特殊的服务对象,也是特色专业存在的前提。
5.服务水平。服务水平也是衡量一个专业有无特色的重要标志。一个有特色的小学教育专业应该能够培养优质的师资,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应该能够提供个性化的、多样化的服务,满足小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小学教育特色专业的服务水平不仅表现在其培养人才的基本教育教学质量上,而且体现在其培养人才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上。因此,评价一个小学教育专业有无特色,不仅要考察其培养人才的基本能力,而且还要考察其培养人才的特长的多少及水平。只有具备突出的特长,才能具有较高的特色服务水平。
初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区别范文6
一、农村教育的目标对象定位
目前,世界各国的教育体系基本都包括两大部分:一个是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以及广大直接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农村中小学教育、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农村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农村教育体系基本上已经比较完善,而且极大推动了农村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在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中情况却不容乐观,这些国家面临新世纪的政治经济文化挑战,国内矛盾较多,农村教育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此,学界主要是把第三世界国家的农民作为农村教育的主要目标对象,以与基础教育的普及、扫盲教育、女童与妇女教育、特殊需要教育等相一致,因为这些教育中最大、最困难的主要对象正在农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国际研讨会工作报告》指出:“人类进步中的重大问题集中反映在世界上的这些地区(指农村),如高婴儿死亡率,缺乏受教育机会,缺乏识字教育,预估寿命短,保健、环卫、饮用水设施不足,以及住房标准低下。按平均估算,农村人口能得到城市人口一半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和安全饮用水,以及四分之一的卫生设施……有文化的人口在工业国家占98%,在发展中国家占60%,而在最不发达国家则只有37%……小学生退学率在最不发达国家高达60%,在发展中国家则为39%,而在工业国家却只有11%。”把农村教育的目标对象定位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农民,一方面可以区别欧美国家主要以农业科学技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教育,另一方面还可以更加突出第三世界国家农村教育面临的城乡二元分离的不利环境,引起社会各界重视与扶持,使之更快发展,促使落后国家的农民尽快提高综合素质,以加快本国农村的整体发展。
二、农村教育的宗旨
首先,使农村人口获取知识与劳动技能的教育成果,这是农村人口摆脱愚昧与贫困的文化前提。农村贫困的原因是多因素的,但文化落后导致的愚昧却是一个重要因素。南京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中心成立时,鲁洁教授曾在对一些贫困乡村进行分析后认为,在农村,经济的贫穷往往源于文化的贫穷。这就需要使农村每一个人,包括儿童、青年和成人,都应能获得旨在满足其基本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包括基本的学习手段(如读、写、口头表达、演算和问题解决)和基本的学习内容(如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态度)。这些内容和手段是为人们能生存下去,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充分参与发展,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作出有见识的决策并能继续学习所需要的。基本学习需要的范围及其满足的方法因各个国家和各种文化的不同而不同,而且不可避免地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其次,使农村人口获取现代公民意识的教育成果,这是农村人口在人的发展上的人格标志与政治前提。所谓人格,既可以指人的心理人格,也可以指个人的道德人格;而人格教育,则不但包括了对个体良好性格和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过程,而且包括了对人的法律人格的训练过程。而人格的培养是公民教育与公民实践的核心。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提出,学习如何履行社会职责,这是基础教育应当承担的工作。当务之急是把公民教育作为初级‘政治扫盲’加以开展……以便孩子们结合具体问题了解自己有哪些权利和义务,以及自己的自由怎样受到他人行使权利的限制……对学生来说,公民教育则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既包括承认价值观,也包括获取知识和学习如何参与公共生活……在学生成为公民时,教育将是指导他沿着一条艰难的道路行走的永久性指南,在这条道路上他应把行使以公共自由为基础的个人权利同履行对他人及所属社区的义务和责任协调起来。
再次,使农村人口获取创业能力的教育成果,这是农村人口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变革而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把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提高到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证书所享有的同等地位。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要求培养思维、规划、合作、交流、组织、解决问题、跟踪和评估的能力。这些能力通称为“创业能力”,把培养这些能力的“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称之为“创业教育”。对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农村教育是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难点与重点;对国际社会而言,农村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普及基础教育、扫盲教育、女童与妇女教育、特殊需要教育等集中体现的形态。因此可以说农村教育是在最困难的条件下对最迫切需要教育的农村人口完成政府及国际社会对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提出的教育使命。
三、农村教育的教育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