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盈利模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盈利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盈利模式

建筑盈利模式范文1

当前世界经济进入以信息革命和市场全球化为代表的新经济时代。竞争对手来白全世界,中国的建设热潮吸引全球的明星建筑师和著名事务所前来瓜分建筑设计市场。众多境外知名事务所迅速建立了中国分部各类合资独资私人建筑事务所也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建设单位深受其益但同时也让国内设计院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我国占主导地位的大型工程设计院多诞生于计划经济体制下,附属于各自的行业主管部门。最近。一些大院都在逐步向企业过渡。面临着所有制结构、企业类型、业务范围、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和服务意识等方面的战略调整。改革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市场竞争,适者生存。

本文通过作者在美国事务所的工作经历尝试总结美国事务所的运作方式与特点希望能为我国的建筑设计企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提供借鉴。

2、美国建筑事务所的人力资源管理

21世纪什么什么最重要?人才——影片《天下无贼》中的台词。

建筑师作为一种特殊职业。其工作范畴不属干传统意义上的艺术、科学、工程、社会学等单一领域。因此在西方教育体系中,建筑师的教育与培训独立于上述学院之外。建筑师事务所也与大多教企业公司在组织生产市场以及发展等方面有较大的区别。成功的事务所除了善于商务运作还依赖于有很强专业能力的设计团队和名牌建筑师。人力资源管理构成了设计事务所管理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2.1 人才梯队

充足良好的人力资源决定了公司的生产力。美国事务所普遍设有人力资源经理,除了面试应聘者外,还定期向管理层呈交员工状况报告,是管瑰层决定员工升降级、控制经营成本的重要参照信息。在对已有入力资源的运用上,美国事务所重视维护合理的人员梯队结构(Hierarchy)。简言之,合理的建筑师梯队结构应该具备至少高、中、低3个层次。

高层主要山老板(通常本人也是建筑师)、设计总监(Design Dlrector)、资深建筑师/设计师组成。决策公司的宏观发展,客户市场开拓,定拉与项目的设计取向等。一般不参与项目具体的技术设计。

中层:主要由项目经理以及具备一定技术与经验的建筑师组成,能够在大方向确定的条件下落实技术细节。

低层:主要由绘图员。助理建筑师与实习学生等组成完成具体的绘图工作。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层的人员应从事与其相对应的工作,任何的“越级”举动都是对生产关系的挑战以及对生产力的浪费。一位朋友曾“降格以求”应聘一个较低的职位,本以为十拿九稳,结果却遭到拒绝理由是Over-qualified.美国人认为资历与职位之间差异过大会给企业带来不稳定因素。国内一些名牌设计单位在招聘时过于注重高学历招收的一律为博士、硕士暂不谈高学历和高效益是否有直接关系,仅仅从人才梯队本身来看就是管理上的失策,不但增加企业成本还有损生产体系的整体效率。

为了减少“越级工作”产生的浪费。应保持一个合理的人力资源体系结构。各层人员的具体比例取决千项目种类(住宅、医疗、商业、学校等),以及公司的财务状况,美国建筑师事务所中的住宅、商业与校园项目组通常高中低层人员配置的比例是1:1:2,医院类项目由于其专业要求的复杂性而达到1:2:3.高层人员通常可以同时负责3-8个中型项目,从而合理地分配了人力资源。

2.2 员工绩效考评与薪金制度

在欧洲,由于存在着强势工会的千预,严格的法律使企业解雇员工变得既困难又昂贵,因而产生了保守稳定但缺乏竞争活力的产业状况。相时而言,美国的人事制度更偏向资本所有者、管理层解雇员工几乎没有什么法律上的限制。丢饭碗的压力促使员工们努力工作。另一方面,“良鸟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美国人平均每4年一5年换一次工作。老板们对员工跳槽监管压力在提离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员工跳槽的可能性。如何既保证生产效率又避免人才流失不同的经营理念产生不同的企业文化,有的公司通过局域网实时监控每一台计算机,安全监视摄像头兼用干监督员工。不可西认上迷办法对某些行业效果明显,但会降低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特别是对于建筑设计这类对员工创造力与技能依赖性较强的领域,这种不信任感会影晌公司的长远利益。

作者所在的建筑师事务所从未采用过严格的员工监督机制,工作时间弹性化,气氛宽松,许多资深员工与技术骨千乐于长期为公司服务。有些甚至工作了20年不跳槽,这在美国很少见。诀窍何在?正如一位事务所老板所说,在美国是纸控制人(paper control people.)。所有关国建筑师事务所的周工作报表(Timesheet)恐怕是最令作者叹服的监翻管理手段(见表1)、管理者不需要监视员工的纪律出勤,而是对照员工每周在公司网上提文的周工作报告与项目经理的项目工作报告,便可得到工作进展与致率最准确的资料。周工作报表横向为一周对应的天数,纵向为项目编号,员工每天填入在某个项目上花费的小时数,核实工作量则通过项目经理签字完成。

美国的建筑设计收费分两种:一种和我国近似,根据项目的复杂程度,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收取,一个总数包死;另一种事根据人员实际工作时间清单,分阶段按小时向甲方结算。不同级别的人员取费也不同。美国人力成本很高,建筑设计也不是高利润行业。项目经理的一个重要工作是控制成本。管理不慎就会导致亏本。所以员工的工作报表对公司具有重要意义,是每个项目成本核算和员工的季、年度评定的基本统计数据。每个员工的工作量和工作效率由数据来说话,员工薪酬的变动和每季度一次的绩效考核直接挂钩。此举有助于促进员工的自觉性与营造公司良好的工作气氛。

表2是某周工作时间及帐单报表界面,薪金制度直接关系到人才队伍的稳定和工作热情。国内一些设计院通过分配制度的改革将员工的收入与产值责任挂钩,以鼓励员工的积极性。但如果缺乏科学的系统的定量分析管理,反而易引发矛盾和不满。当前美国建筑事务所种某些高级职位,如高层管理、项目经理、骨干设计师等因工作重要且不易定量、多为固定年薪。薪水高但没有加班费。而对其他工作较易确定的岗位多为时薪制。如绘图员、系统维护员、会计等。合理分配年薪制与年薪制比例,可以满足公司正常运行的前提下为公司节省人员开销。

3、美国建筑事务所的项目管理

3.1 文档管理与制图规范

美国的房地产项目的前期运作时间一般长于中国的同类项目,有些大型项目的设计周期会延续5-7年,而美国人员流动又相对频繁,为了保证工作的连续性,规范化的文件管理系统与制图标准非常重要。

新员工工作的第一天,管理人员通常会着重介绍公司的文件存档制度和制度规范。并印刷手册供员工随时参考,美国建筑师事务所的项目有自定的统一编号,同一项目的不同阶段也有其对应的阶段子编号,项目进行到一定阶段时便

由公司的专职文件管理人员来负责阶段性存档。这些曾经很繁琐的工作在当今的办公系统上很容易完成,制度规范则更为系统。从图大小、顺序、格式、到土层命名、线型选择、制图比例、标注文字尺寸等都有严格规定,这种规范统一应用后。设计图纸就像上了流水线。设计人员之间的配合变得协调顺畅。而且不论谁来接手,都能迅速进入状态。国内设计院多能保证成品图纸符合国家的制图规范。在绘图习惯方法上却因人而异,接手困难。若能学习国外的经验,可以减少对个体绘图者的依赖,并使项目组的人力安排更灵活。

3.2 项目组人员配置

美国建筑事务所常见的两种模式为:

1)固定的项目组人员搭配

就是一些人员组成长期固定配合的工作小组。此模式优点为组内成员相互较为熟悉,分工明确,易于合作。缺点使不利于培训新人,不利于新思想和新观念的产生,同时从公司整体来看不利于统筹分配人力资源。这种组织形式常会产生某些工作组忙得不可开交,而别的工作组却没事可做。有时也会产生整个工作组跳槽。这种形式通常被规模大人员多的事务所采用。

2)灵活分配

一般项目的前期工作主要由项目经理独自承担,随着工作进展,由公司管理人员统筹调配各工种的设计与制图人员参与,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易于合理组织人力资源,但是管理者需要实时了解和掌握每个项目每个人的工作进展情况。当今的软件资源使得这个工作难度大大降低。以目前状况看。这种模式更适用于中小型的事务所。

3.3 质量管理

美国与国际建筑师市场实行建筑师负责制。客户可通过法院对建筑师追究其责任范围内造成的损失,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目前国内设计单位多数都已纳入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制,与国际接轨。如严格执行,应能保证设计质量。

美国事务所在细节上有一些经验可以供我们借鉴。如当审图建筑师发现一处错误后,都会在图纸上用红色荧光笔标记,该图的人员每改完一处错误,用黄色荧光笔标记,不清楚的地方不动,等改动完成后将原图与新图交还建筑师对照审查。这种土办法看似简单,但如果严格执行则可以减少该图者和审图者的许多重复工作,加快该图速度。同时,保留改动的过程图可以为将来的复查审稿提供原始资料。

4、服务范圈

与国内传统建筑设计单位相比,美国的许多建筑师事务所承担更广泛的服务范围,更大的资任更细致的分工合作。他们的服务范围除了初设,扩初施工图、施工监管之外还包括:1)前期的建筑计划;2)施工前的项目造价评估与控制;3)申请所在地区必需的一切建造许可证;4)项目宪成后的后期评估。

4.1 前期建筑计划

由建筑师事务所与开发商共同完成。美国开发商的开发提案必须褥到当地政府和公众的批准。第一步就是做出总体规划设计报建筑局批准,主管职能部门包括:市政工程、市政规划、法规、区域规划、环境、历史保护等等。程序如下:

(1)提案预申请会议;(2)正式提案申请;(3)提案审查:(4)公众听证会;(5)最后决定

当地政府主管职能部门严格依法律办,法规条款非常详细人为干预因素较少。政府部门宗旨是在不损容公众健康安全、财产的前提下积极帮助开发商了解政策法规实现开发目标。开发商的开发计划主要依命建筑师事务所参与完成,

4.2 控制项目造价

美国的建筑师事务所担负扮控制项目造价的重要资任。美国的房地产业平均净利润率为5%,所以项目负责人必须对造价有着精细地控制,法律上结算与预算的误差不能超过7%,这就要求建筑师不但要了解各种建筑部品构件以及当地的施工市场的价格,更要在工程的每个阶段与估价顾问公司,施工厂商以及材料供应商密切配合。

4.3 帮助客户申请建筑许可证

设计遵循的建筑规范按等级分包括联邦(Federal)、州(State),郡(County }、居住区(Community)设计规范。要施工必须申请建筑许可证(Building Permit)。美国的建筑许可证按等级分为郡和居住区,而且须分别申请。而其条款有时会有冲突或重叠。许多建筑还要求举行所在地区的听证会来讨论其可行性。这些都要建筑师事务所与客户、政府办公部门的密切配合。

4.4 后期评估

后期评估主要由客户、施工方和建筑师共同完成。

5、市场定位、开发与推广

美国的设计事务所很多设有市场部、或雇用专业的市场开发研究人员或咨询公司。专业市场人员对各种媒体、客户人群有非常系统的分析和了解,掌握第一手的统计数据,会为企业的市场开发提供有用的信恩和建议。笔者所在公司的市场开发人员主要负责的工作包括:

1)投标协助工作:与公司管理层拟定设计意向书(Proposal)、公司介绍材料(Resume)、投标理议等。

2)企业形象宣传:企业标识(Logo)、网站、宣传册、纪念品等。

3)社会活动:组织逢年过节与客户的礼品往来协助公司参加社会活动举办讲座,提供免费培训接触媒体参加研讨会,搜集与事务所业务相关的新闻事件及信息等。

社会公益活动的重要性在于开发潜在的客户:笔者公司的某些建筑师在市内几所公立中学义务帮助学生进行课外兴趣活动,教他们熟悉一些绘图软件并了解建筑师事务所的工作概况。后帮助公司得到了这些中学的许多项目。公司每年也为本市几所大学的建筑系提供固定的实习名额因而也成为这些大学的指定建筑设计机构之一。事买证明,社会活动是扩展业务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6、新技术与新概念

国内的建筑师事务所早已甩掉绘图板取而代之的是计算机与大型打印机。然而许多建筑师对“高科技”的概念仅停留在AutoGAD计算机绘图的基础上,而对办公自动化、计算机辅助制造等接触不多。

新技术为建筑事务所带来的革命不只在绘图领域还体现在办公自动化,项目管理、工程预算等环节,它帮助我们减少对个人经验的依赖,帮助处理繁重的表格和文件提高了准确性与工作效率。当前美国建筑师事务所的项目管理人员主要依靠Microsoft的office系列,Project系列,Adobe的图像处理系列等软件来有效组织资源和跟踪任务,以保证项目符合工朋和预算。

另外一些事务所已开始运用三维打印机来拓宽设计师的想像空问。国内建筑师普遍懒于动手制作草模推献方案,引进新技术设备有助于提高设计质量。

抛开发展商纯商业炒作的许多新概念不谈,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是这些年真正在逐步影响我们未来建筑模式发展的新概念,并由此诞生了LEED(Leadership in Energy&Environment Design)运动LEED的英文直译就是:能源与环境领先设计。

与以往许多研究不同的是。LEED具有明确的组织章程,规范,以及一整套评级体系,它可以根据建筑的布局、材料、施工手段等方面来为建筑打分,凡是采用有助于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措施的就会得到较高的分值。而要使建筑达到一定的LEED标准。必须要由认证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指导完成设计。LEED协会提供各工种的技术人员的资格认证及培训。建筑事务所纷纷组织人员参与,以求在未来10年的竞争中跟上时代的变化。对于建筑师来说LEED证书已成为建筑师证书以外另一重要职业证书。虽然目前还没有从法津上强制执行,但这种评分体系正逐渐为美国社会和政府的有识之士接受并得到应用,比如有的郡、市已经规定所有的由政府出资的项目,像图书馆、医院、学校、政府机关等。必须达到相应的LEED标准(即分数)、同时对于达到标准的建筑给予相应的补贴和财政支持。

国内关干绿色建筑的研究与文章不少也有参照美国LEED标准而制定的绿色建筑标准,但还需要从政府的角度来切实加大推广实行的力度,促使地产界与设计界脱离商业概念的炒作,务实地投入人力、资金与技术资本。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优惠奖励政策,引导我国的建筑行业朝着积极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7、几点建议

目前国内许多大型设计院都在面临脱钩,改企的关头,作者认为国内建筑设计企业可以借此时机完成资源重组,资源重组的目的是实现社会资源的最合理搭配。首先分析当前资源分配体系的弊端(资源劣势)然后通过集中资源来产生资源优势(规模化效应、强强联合)最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获得效益)。需要指出的是,从建筑事务所的业务特点来看资源优势并不一定需要通过规模优势来形成竞争优势。世界年营业额居第三的福斯特事务所与前两位的事务所营业额相差无几,但雇用人数仅为前两位的1/4一1/5.建筑事务所的员工队伍求精而不求多。

建筑盈利模式范文2

【关键词】创新模式;建筑工程管理;质量;安全

1引言

目前,部分建筑企业在建筑工程管理中仍然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不仅无法提高管理效率,甚至难以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严重阻碍了建筑工程质量的提升,不利于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管理创新势在必行。建筑工程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管理创新必须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建筑企业需要根据各项目的实际情况,逐步构建相对健全的管理模式,从而实现工程管理全面创新。

2建筑工程创新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2.1迎合时展趋势

建立绿色经济、淘汰落后产能,已经成为时展的一大趋势。建筑行业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大,若管理制度没有得到有效创新,不仅无法跟上建筑行业的发展步伐,也不能满足实际工程建设管理的需要,势必成为落后产能的典型代表。只有优化管理,才能充分挖掘企业潜力,优化资源配置,获得更好的经营效益。所以,对于建筑工程企业,创新管理模式能够保障资源优化配置,提升经营成效,让企业在行业竞争激烈的过程中取得一定的地位,凸显企业存在的价值。

2.2符合建筑工程建设所需

随着科学技术和时代的发展,建筑工程各方面要求不断提升,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对于一些新技术、新材料、新功能、新标准、新习惯,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技术进行应用。比如,合理应用BIM技术、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参与管理等。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也有其宝贵的经验可以借鉴,预测,对管理模式的创新要有取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经验与技术相结合,从而最大化地发挥管理成效,搭建现代化的、高效的管理模式[1]。

2.3合理优化企业资源配置

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需要在传统管理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对传统管理方法进行优化,对当前建筑工程管理所面临的资源利用问题进行解决,以便于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保证建筑工程整体水平的提升。建筑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金、材料、土地等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不仅是为了企业利益,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企业表现。一些企业在施工建设中存在很多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而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存在一些漏洞与不足,或者是技术和效率问题,无法达到满意的管理效果。创新管理模式,就是要从制度、技术、方法等方面全面着手,通过制度的完善与落实,科学的地分析、整合资源,优化分配,控制企业建设成本,提升建筑施工效率,最大化地实现工程建设经营成果。

3建筑工程创新管理模式遇到的问题

为了使建筑工程在市场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具有自身的风格,建筑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对管理创新的重视,并落实各环节的工作,推陈出新,合理创新,积极学习先进的管理学知识,促进管理模式的不断更新,以此推动企业,甚至行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水平。但目前在创新性管理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创新管理的效果。

3.1管理模式与方法落后

建筑工程传统的管理方法不够注重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从而会对整体进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针对管理方式来讲,很多建筑企业难以结合时展进行管理模式创新,而且传统管理模式效率较低,具有很多弊端,再加上由于管理方法的落后,管理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淡薄,导致在实际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不仅无法提高管理的效率,而且不利于促进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影响建筑工程施工效率,甚至限制企业的发展。所以,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对管理创新的重视[2]。

3.2缺少新的技术支撑

要全面保证建筑工程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必须制订对项目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案,从而能够有效地对施工环节进行优化,使施工材料、施工技术以及设备能够有效整合。但是,由于目前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缺少技术支撑,管理效率有待提高,从而导致管理创新水平效果无法得到保障。

3.3管理主体和对象素质较低

建筑工程管理对象和主体素质较低会严重影响建筑工程管理创新工作的有序进行。一些建筑企业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重点关注成本和工期,对施工要求的重视不够,为了在规定工期完工,违背施工技术要求,大大增加了项目的管理难度。加之建筑企业员工稳定性差,流动性大,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如果没有对施工人员强化管理,加强培训教育,不仅会影响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施工质量和安全也无法得到保障,会造成很多质量与安全隐患。所以,创新管理既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意识,也要提升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把“人”作为管理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加强对人因导致的问题的重视,从而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管理,为日后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3]。

4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具体应用对策

建筑工程管理涉及内容相对较多,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要全面保障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必须加强对各项工作的重视,从而制订针对性较强的工作方案。为了能够最大化地发挥建筑工程管理创新的效果,还应注重创新,将创新理念融入各个环节,并最大化地发挥其应用效果。

4.1管理观念的创新

首先,改革创新观念是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应用的重要组成,必须要做好各环节的工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不断深化改革,找准企业定位,树立良好的市场观念。在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要积极开展市场调研工作,分析和评估建筑市场发展规律及各项需求,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以此为导向开展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其次,要创新文化观念,建筑工程管理中涉及很多的具体内容,但归根结底都是对人的管理,所以,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树立人本化的管理观念,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只要做好人的工作,制订针对性的管理方案,才能提升管理效率和成效。而对于绿色化观念,由于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会对环境产生较严重的影响,所以,为满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强对绿色建筑工程的重视,确保可以对建筑垃圾、建筑扬尘等环境问题的处理进行优化,从而强化绿色管理理念,做到绿色施工,尽可能地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与影响。除此之外,建筑工程要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还需要创新精细化观念,避免受传统施工管理模式不够精细化的影响,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所以,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树立精细化管理观念,提升建筑工程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以此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4.2加强对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视

建筑工程从设计到开始施工的过程中,要最大化地发挥管理效果,必须要加强对各环节工作的重视,做好全面的分析,制定针对性较强的管理办法,对各项管理体制进行完善与创新,最大化地发挥管理的作用。而且管理体制创新作为优化管理方案的重要组成,必须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落实与完善,从而能够合理地创新管理体制,使各个环节的工作能够有规律地开展,以完善建筑市场调节机制,通过合理的创新最大化地发挥管理的高效性。所以,针对管理体制的创新,有关工作人员还需要全面分析当前各项工作开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从而进行规避,或提前制定处理措施,从而使各项工作得以优化。

4.3管理方法的创新

在实际开展各项工作的过程中,企业必须结合管理工作实际情况优化管理模式,通过各种方式创新管理,完善各项工作。比如,根据工程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可以创建项目管理责任制,明确大家在项目管理中的责任,制定相关的建设管理指标,通过对内部分管的细化,进行指标控制,做到精细化管理。还要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先进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工程管理过程中,应引进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装备,优化施工技术,做好员工培训与技术考核,建立技术监督体系,选择合适的施工技术方案,全面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同时,成本管理也是建筑工程管理的核心内容,与其他工作有密切的联系,只有全面保障其有序进行,才能解决传统成本管理面临的问题,保证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BIM技术在造价成本管理中就有很好的应用效果,其不仅推动了新技术在造价管理中的应用,并且对于成本管理的优化有很大的应用价值[4]。另外,在科技与经济稳定发展的推动下,信息技术广泛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而且其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自身的优势,从而为人们带来更多的便捷。其中,针对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来讲,为了能够最大化地发挥各项工作的有效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新技术引入实际工作中,促进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应用。而且对于建筑企业,建筑工程管理不仅涉及较多的信息储存与管理,而且各个环节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其不仅相互影响,同时能够相互促进。所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必须加强对信息技术以及其他新技术的重视,建立系统的管理平台,将工程管理中各个环节有效衔接,实现信息共享与流通的同时,通过信息化技术最大化提升管理水平,以此进行建筑工程管理方式的创新。

5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发展前景

建筑行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建筑企业数量的增长以及规模扩大这2个方面。各建筑企业的技术水平与资金实力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扩张与淘汰是行业内部的发展规律。企业要在市场竞争过程中赢得一定的地位,一方面要深化内部改革,加强对各项工作的重视,通过分析自身问题,找到“病灶”,不断创新管理方式,解决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企业还要对自身在建筑市场中的定位与发展前景进行分析,看清自身的优势与不足,积极吸取社会先进技术的精髓,学会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新进的技术参与企业管理,注重绿色科技的应用,保持行业发展前瞻性,加强对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创新的重视,朝着自动化与信息化方向发展,使企业紧跟时展的步伐,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6结语

建筑盈利模式范文3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工程项目管理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ode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modern project management patterns of innovation and various management technology, fundamentally discusses current construction market should be how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industry, so as to realiz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Key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ode;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工程项目管理是对固定产投资管理的微观基础、其性质属性进行的投资管理。工程项目建设是通过投资完成具有使用功能的的建筑品的过程,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带动市场经济进步的重要手段。为了实现共产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提高建设质量,我们必须加强和完善共产项目管理,实现创新管理模式、技术的开发,真正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1、传统工程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项目管理是施工企业经营活动的主要环节,是提高经济效益、施工效率的根本,也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我国建筑行业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后,形成了集中主要的项目管理模式:

(1)总分包模式,将工程项目整体分包给一个承包单位,承包单位再将各种专业性较强的工程分包给其它的承包商,项目总承包管理模式应用得较多;

(2)平行承包模式,业主将设计、材料、设备、采购等任务发包给设计、施工、材料设备供应等单位,分别签订合同;

(3)联合体承包模式,几家施工企业组成联合承包体,并以联合体的名义与业主签订合同,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建筑行业竞争激烈,业主的要求也更加苛刻,垫资、压价的幅度越来越大,工期要求更短,质量要求更高,这些传统的管理模式显然已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了,其中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尽管我国近些年在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目前,主要的问题是:(1)招投标意义认识不清;(2)项目管理运作模式混乱;(3)资金短缺成为制约项目发展的瓶颈;(4)成本管理粗放,难以实现利润最大化;(5)安全生产流于形式,安全事故频发;(6)项目团队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7)信息化程度不高;(8)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2、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

2.1 BOT模式

项目管理的BOT模式,这是一种要求在施工全过程实施全方位管理的模式。在BOT模式的管理下,项目的融资、施工主要依靠死人资本,实际上是一种民营化的国有基础建设项目。我们在BOT模式的管理实践中,工程项目要对外开放,不断吸收、筹集国外资金,公开招标,并授予其项目的特别许可,这些企业负责实施项目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建设任务、融资活动。当项目公司的特许期限已满时,建筑项目归还于当地政府。我国现已有几个较大的内陆城市实行了这一管理莫斯,并将其实施到了项目的生产、经营中,而在房屋工程项目的建设中,这种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如果在房屋工程项目建设中开展BOT模式,其优势在于:在项目的投资建设与运营管理中,可积极吸纳国外的先进管理技术;能扩大建设的规模与建设效率;能在短时间内有效的解决项目资金短缺的问题。目前,我国房屋建筑市场正在积极推行BOT管理模式,我国政府的信用等级较高,当建筑工程项目的国家政府或地方政府愿意为项目的潜在风险提供担保时,贷款银行会根据其政府的信用等级、社会形势的稳定性进行投资判断。我国经济水平增长快,年均增长率居于世界首位,在国际上的信用评级也是较高的。然而,由于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社会上一些有关工程项目管理的配套的法制、标准、规范还不够完善,BOT模式的应用受社会环境、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在发展中还有局限性。目前,在BOT模式的探索阶段,这种模式应在建设项目管理中得到推广与发展。

2.2 CM模式

CM模式是一种风险建设管理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快速路径法进行施工,在工程项目建设初期就会聘请专业的、行业信誉良好、技术条件充足的CM企业参与到项目的建设与CM管理中,这样不仅能提高各界对项目施工的监督力度,同时还能在项目的设计阶段为设计师提供各种关于生产、操作的实质性建议,保证项目设计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基于CM项目管理模式的建筑施工,CM企业直接参加到工程项目的生产与运营管理中,相当于负责项目的管理任务,而CM经理与项目各承包商之间有着直接的合同关系,同时负责监督施工、控制成本,保证鞠躬成本不高于最大限额成本,倘若竣工结算成本超过了最高成本限额,CM企业则需做出相应赔偿,而如果竣工结算成本低于成本,工程施工所剩资金则归项目的业主所有。由此可见,对于项目的成本管理,CM企业是承担了相应的财务风险的,同时也能获得一些额外的收入,这种就是风险效益。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应用CM管理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大幅提前项目的施工、竣工时间,项目业主的业务活动、工作任务较少并无需承担过多风险。

3、工程项目管理技术的创新

3.1观念创新

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者需要从项目管理技术方面进行创新,合理提高经费的投入,加大人才建设与施工管理,切实加强创新意识,以创新的思维重新思考项目管理计划,就是要以市场经济为基本点,深刻认识到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紧迫性、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作为施工企业,应将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当成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动力,将其放在管理的高度来重新认识,真正做好创新管理工作的实施。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方案,并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是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创新方案要跟木建筑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项目施工管理的内在要求,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与原则去设计。值得注意的是,要增强投标、合同的风险意识,增加施工过程的资金管理力度(避免劳动纠纷)。

3.2组织机构创新

建筑行业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对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努力。但由于各种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建筑行业中,还有很多把项目管理定义为合同签订后,合同中明确的范围才作为管理对象进行管理,项目经理部随着合同的签订而诞生,随着合同的终止而完结。项目部代表了施工企业。但它本身却不是企业,在法则责任的承担上很模糊。项目部在工程施工中通常只会考虑到局部利益,很难将项目的管理与企业的未来发展联系起来,给企业留下了潜在的隐患。项目经理拥有人、财、物的处置权,拥有指挥、决策权,企业对项目经理有责任书,但缺乏有效的制约;建筑施工企业一般同时进行数个项目的工程施工,企业与项目、项目与职工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很难协调,这些都是需要不断创新来加以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又必要把建筑施工项目施工管理的内容进行空间、主体延伸,从市场跟踪、投标竞争、合同签订、履约、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过程出发,通过对项目全过程的有效管理来建立健全项目部的组织机构,即将项目部作为企业的分公司进行定位和设立。

3.3技术创新

企业通过全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进行生产,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竞争能力,并占据市场,实现产品价值。技术创新采用从后往前做的模式,根据市场先确定产品,根据产品确定技术和工艺,最后确定所采用的技术是自主开发、合作开发还是引进。项目施工管理工作必须在新技术、高效率的支持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才能保证施工的质量和进度,才能获取最大经济效益,而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占领市场先机,提高竞争力。同时技术创新还为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等提供支持和保障,是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基础。

3、结语

在新的社会环境下,要选择正确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才能真正促进建筑业的发展,在对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进行选择时,不仅要考虑到各种模式的特殊性,还要依据工程项目自身和各参与方的特点综合考虑,如工程项目的范围、工程进度、项目复杂性以及合同计价方式等。不同的工程建设特点不同,应该根据项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宜的工程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建筑盈利模式范文4

【关键词】创新模式;建筑管理;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对国内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逐渐加大,从而促使内需得到大幅度的增长。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得到了政府强有力的推动,然而,其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直接影响了建筑市场的平稳发展,对建筑行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

1.建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传统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对建筑工程的管理造成了极大的限制,其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组织合理性不足、管理不足、相关的项目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手段缺乏先进性、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以及经济效益不高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建筑行业持续稳定的进步和发展。

1.1从人员管理的角度分析

在建筑管理工作实际开展的时候,相关的管理人员的事业心、能力、专业技术水平以及责任感对管理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根据相关的调查分析,在建筑管理的过程中,大多数安全事故以及施工质量出现问题的情况,都是因为人员管理的问题而出现的。因此,建筑管理工作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管理力度,促使他们对安全以及施工质量的重要性进行正确的认识。

1.2从材料管理的角度分析

在建筑工程中,建筑材料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其中,在建筑管理中对建筑材料的管理主要指的是,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以及构配件等才材料的运输和储存管理。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对其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保障相关的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责任心,能够在建筑材料检查和验收的时候严格准手相关规定,对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杜绝使用来路不明以及质量不过关的建筑材料,从而为建筑施工项目的施工质量提供一定的保障。

1.3从机械管理的角度分析

在建筑工程实际开展的过程中,施工需要的小、中型机械设备大多是需要租赁的,如果在对其进行使用的时候,出现利用率以及周转率不高的情况,导致机械租赁的时间到期而无法归还,就会出现租赁费用增加的情况。另外,在对相关的施工设备进行使用的时候,还要注意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严格把关,保障其具有较强的专业水平,能够对设备以及机械进行熟练的操作,促使使用率的提高。在建筑工程项目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对施工机械设备进行妥善的管理,对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1.4从管理手段的角度分析

在我国建筑工程项目实施施工的时候,其中存在的做大的问题就是管理手段缺乏足够的先进性,对我国建筑行业的进步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在建筑管理工作实际开展的时候,大多还是对传统的手法进行沿用,手段缺乏科学合理性,导致不能对相关的工程项目展开相对有效的管理。另外,建筑施工单位在对建筑项目的工期进行制定的时候,缺乏对工程的全面考虑,在进度编制以及预算中缺乏科学性以及合理性,从而使工程的进度受到严重的影响。

2.建筑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

2.1对建筑企业组织机构进行创新

在建筑管理中对创新模式进行应用,需要促使建筑相关企业的组织机构进行创新,这样就需要将实际施工和施工管理进行分离,为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一定的保障。还要注意在管理的过程中贴近市场需求,在建筑行业中,多数企业都存在跨地市经营的情况,如果在管理的过程中出现高度集中的现象,就有可能导致管理成本增加以及决策不及时的现象出现。

2.2对建筑工程管理理念进行创新

在对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其相关的管理理念占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要注意对建筑企业管理者们进行建筑工程管理意识以及管理理念的培养和提高,作为实际施工者,想要促使自身经济利益的提高,建筑企业就必须对自身高层管理者的建筑工程管理观念进行一定的培养和创新,促使建筑企业的发展,从而使建筑工程项目中相关的管理方法以及手段的创新得以实现。另外,在建筑工程项目实际开展的过程中,相关的建筑企业要对工程管理观念的创新工作进行重点关注,为良好创新管理理念的形成提供有利的条件。

2.3开展多层面的工程质量管理模式

在建筑工程项目实际开展的时候,要注意在这个施工过程中对多层面的工程质量管理模式进行开展,对宏观管理以及动态管理的理念进行合理使用,在建筑工程实际开展之前、开展过程中以及顺利完成后对视进行多层面的质量管理。其中,在建筑工程质量开展之前,对管理工作进行开展的时候就是对质量进行管控,为建筑工程项目做好前期预防工作,避免建筑工程有错误的情况出现,从而使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受到影响。另外,在对建筑工程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进行管理工作的开展时,想要促使预期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对相关的管理标准进行制定,并要求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严格遵守。在建筑项目施工顺利完成的时候,对工程质量是进行检验,对其中达不到标准的项目进行及时整改,对工序不正确以及项目不合格的情况进行及时处理。

2.4对建筑工程人才管理进行创新

在建筑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人才是建筑企业实力的根本,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人才质量的提高才会促使着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得以实现。因此,在建筑企业实际运行开展的时候,要注意对企业内技术人才的培养,对具有较强的专业水平以及职业素养的高素质管理型人才进行采用,从而为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提供一定的技术保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相关要求也随之增长,从而使建筑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建筑行业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因此,建筑行业想要得到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就必须对自身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另外,建筑管理在对建筑工程进行实际应用的时候,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正确的创新意识进行树立,对新技术以及知识进行及时运用,促使相关的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张月新,丁忠良,吴伟民.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23(15):192-193.

[2]曾航,周宏文,张敏,罗波.特大山地城市三维仿真规划管理应用与实践――以重庆市三维仿真规划应用为例[J].规划师,2011,27(10):161-162.

[3]姜坤.建筑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3,29(15):189-191.

[4]付达新.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管理体系与安全生产监控对策研究[J].湖南大学,2011,15(21):159-160.

建筑盈利模式范文5

关键词:青岛里院;空间模式;属性内涵;场所精神;传承与创新

Abstract:Qingdao Li-courtyard is a kind of residential and commercial mass-building built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for people with low income. It came from European residential and commercial building and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courtyard of northern region. As the carrier of Qingdao ordinary life, Li-courtyard has a dual function of both business and residential. It reflects the distinct patterns of characteristics on urban space, architectural pattern, function layout, space sequence and etc. Space pattern can carrier spatial property, and it can create the spirit of place together with users. We should 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patterns and the psychological demands of users, and express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faithfully. This is the key to protect, heritage and innovate on architecture culture.

Key words:Qingdao Li-courtyard ; space pattern ; spatial property ; connotation of place ;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TU-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10-91(6)

1 地理环境与时代背景

青岛位于黄海海岸、山东半岛南部,三面环海。青岛属温带季风气候,同时海洋性气候特征明显,雨量充沛,空气湿润,春季气温回升缓慢,夏季无酷暑,秋季天高气爽,冬季风大且温低,主导风向为东南风。1892年清政府在此处设海上防务,称其为“胶澳”。1897年德国策划 “巨野教案”并于第二年迫使清政府签署《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划定胶澳租借区范围,约定强租胶州湾99年。1899年10月德皇威廉二世将其命名为“青岛”,意图将其建成自由港、殖民地的发展典范[1]。

从1899年开始,德政府投入巨资加大对青岛市政及工商业的建设力度。1900年6月14日,德殖民政府颁布《德属之境分为内外两界章程》,严格界定欧洲人与华人各自居住范围,划定欧洲人居住在城市南部海岸附近,华人聚居和集贸的区域则位于西部、北部和东北部。同年,德殖民政府正式推出青岛城市总体规划,当时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人口10万;结合青岛已有建筑与自然地形,城市道路采取自由曲线形态,以棋盘式交叉为结构方式,如此形成近似方块形的街区形态。随着港口、铁路的开通,青岛工商业蓬勃发展、人口急剧增加,迫使殖民政府于1910年做出第二次城市规划。此次规划面积增加为80平方公里,人口15万左右,比10年前增加了一半,可见城市发展之迅速。出于促进经济发展角度考虑,规划中消除了欧华分区界定。据统计,自 1898 至 1914长达十七年的殖民统治期间,德财政总计投入21016.9 万马克用于青岛城市建设[2]。

德占之前,青岛当地民居建筑采用中国华北地区典型的传统三合院、四合院形制。土坯泥房,一家一院,中轴对称,坐北朝南,这些符号赋予青岛民居典型的中式传统建筑特色。德占青岛之后,作为港口城市的贸易优势与工业化发展吸引了大批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工作、生活,城区人口迅速膨胀;同时,1911年之后,随着封建帝制的崩溃,中国传统的大家庭面临解体,小规模家庭日渐增多,这些都成为推动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房地产商人从政府手中购买地块,结合中国北方传统的院落式住宅格局,建造了大量两到三层商住两用的、院落式集群住宅以供应外来人口租住,称为“里院”。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青岛里院建造达至鼎盛时期。据1933年青岛市社会局统计,当时全市计有506处里院,房间计有16701间,住户10669家[3]。德占时期建造的里院多为2-3层带回廊的砖木结构楼房,属于里院早期类型;民国中后期则出现4-5层的砖混结构楼房,属于里院后期类型。单个里院的规模大小仅受限于所在地块面积,一个里院可容纳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住户。每组里院建筑之间紧密相接,因此建筑密度相对较高,从而可容纳更多住户。里院内部庭院属于居住者共有的半私密空间,而其临街建筑的底层则多用作商铺,属于城市公共空间,如图1、2所示。

2 青岛里院建筑空间模式特征

2.1 住宅街区及里院格局模式特征

2.1.1 住宅街区格局模式特征

德占青岛期间殖民政府颁布了细致严谨的建筑法规。比如,规定欧人区建筑物檐高不超过18m,楼层最高3层,建筑占地面积小于基地面积的60%,临街立面与道路平行,建筑立面形式不得重复,建筑风格必须具有欧洲文化特点,等等。虽然对华人区没有明确规定,但华人区住宅的建造肯定受其影响。如图3所示为原属华人居住区的大鲍岛区域街区规划及里院建筑群。大鲍岛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每块街区长度在30-70m之间,长宽比大约在1:1-1:6左右,充分凸显出方形格局模式特征。图4、5所示为大鲍岛区域四方路街区里院平面布局与立面图,街区总边长约为66m,由八个2-3层的里院靠背对接而成,每个里院只设一个出入口与街道相连,每个里院地面高度不尽相同。大鲍岛街区之间路宽10-12m,两侧建筑高度亦在10-12m之间,沿街建筑立面随道路坡度呈梯级状起伏,使城市街道呈现出阔朗明亮、规整有序而又富有节奏的空间意象[4]。

2.1.2 里院格局模式特征

青岛里院是由中国开发商为满足中国人居住要求而设计建造的集群住宅,一定程度上具有中国传统居住空间的内向性特点,体现出脱胎于传统北方四合院的发展脉络。由于院落空间为里院居住者所共有,因此轴线的作用仅在于组织建筑,而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伦理内涵;更由于里院建筑须平行城市道路走向设置,因此坐北朝南的传统建筑意识大幅减弱。为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建筑面积,开发商除沿地块边界设置建筑外,还在庭院内设置公用设施,如上下水、卫生间,或增设建筑将庭院分隔为二,由此使里院格局在方形或长方形的基础上呈现多种形态,最为典型的格局是口、 日、 目、凸、L及斜角梯形,如图6所示,由此形成独院、两进院、三进院、套院等多种院落格局[5]。无论采用何种形态及院落格局,里院格局均呈现出内向聚合、组团明确、层次清晰、灵活规整、随形就势的模式特征。

2.2 里院空间功能布局与序列模式特征

青岛里院是一种结合了中式传统合院与西方回廊式建筑的商住一体式多功能住宅楼,将居住、商贸、社区组织与城市管理等功能集于一体。在当时社会发展阶段,针对人口膨胀的问题与实现有秩序的城市生活目标,青岛里院作为一种集合多种功能的综合解决方案,具有时代的先进性。

2.2.1 居住功能布局模式特征:

里院建筑的居住功能由两类空间承载,一是居中的庭院,二是以轴线对称的布局模式设在庭院四边建筑内部空间;此二者同为构成青岛里院居住功能布局模式的重要元素,缺一不可。其中对建筑内部空间来讲,除外墙面临城市街道的底层房间侧重商贸用途之外,其余房间均用于市民居住。

(1)建筑内部空间布局模式特征

建筑内部空间为居住者提供家庭独享的私密生活空间。以图7所示向阳里院为例,该里院系建于德占时期的砖木混合结构建筑,为套院式格局,里院大门与城市街道直接相接。里院共计二层,每层用固定砖墙依次划分成多个房间;其中与里院大门相接的方形部分规模较大,约可容纳15-20家住户。除一层用于商贸的房间划分成单间之外,其它全部用于居住,并根据房间所在位置和面积大小,划分成单间、套间两种房型,以满足不同规模的家庭对居住面积的需要;虽然单个房间尺度较小,但集群规模较大。一、二层房间进深一致,层高在4m左右,因此多设有夹层以增加睡眠空间(根据1933年青岛市社会局统计结果可知,当时平均每个家庭拥有一间半的房间,由此居住条件可知当时平民阶层的经济能力)。每个家庭所拥有房间在功能上并没有明确的属性界定,当家庭人员较多时,往往将客厅、卧室、厨房、餐厅混合使用,或占用门前廊道空间[6]。用于居住的房间均将门窗开向庭院,并与U形廊道相接,其中外墙临街的二层房间开有后窗。无论方位朝向,所有房间都处于平等地位,并非像传统四合院住宅那样具有明显的层级结构。卫生间和生活用水供应设施设在庭院中间,并由此将庭院分成两部分。里院大门、门廊、庭院、U型回廊及设于庭院内的外部楼梯,构成里院建筑的水平与垂直动线;作为开放共享空间的廊道由于连接着房间,虽然应属于庭院,但在实际应用中介于私密和半公共之间。里院建筑屋顶外部造型为双坡式,因此,须与其他里院建筑靠背相接的房间屋顶为单坡造型。

(2)庭院布局模式特征

居中设置的庭院是每个里院的中心,为居住者提供了共享的半公共生活空间。脱胎于中国华北地区四合院格局的早期里院,曾一度设照壁于院内正对大门的地方,后因城市用地紧张而逐渐消失。照壁是对空间、领域的私密性的一种强调,虽然消失不用,但由四周建筑围合而成庭院在其空间的领域属性上仍然明确无疑。作为人们生活其内的一个重要的半私密空间、接风雨纳阳光的“能量花园”,庭院具有多种功能,如晒太阳、做家务、儿童游乐、夏天进餐、娱乐放松、宣讲集会等。庭院内的设施一般均为里院成员共享的财产,如卫生间(庭院空间不允许的话,则将卫生间设于建筑转角部位)、生活用水、回廊与楼梯;尤其生活用水区域成为里院成员日常交流与娱乐闲谈之地,回廊则为参与者提供俯瞰的视角和更具主动的关系。居中的庭院将共享设施居中设置,以一种均衡向心的方式昭示着公平共享的理念。

2.2.2 商贸功能布局模式特征

里院作为商住一体建筑,将建筑外墙临街处的底层空间门窗开向街道,并且开间较大,体现出一定程度的现代商业意识特征。此种布局既可切实提高城市生活的便利性,丰富城市街道的生活气息,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城市生活公共空间,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同时又不会降低内向型居住空间的安静氛围和安全性。因此,单纯从商贸功能出发,此种布局模式具有强劲的生命力,目前很多商住一体楼盘即采取的此种格局。另外,由于每间商铺面积一般较大,租户还可将其分成卧室和商铺两部分,以形成前店后寝的格局。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里院建筑是用于租售的商品房。建筑内部的居住空间虽然尺度各异,但格局方正,门窗一律开向庭院;空间内部不设有独立卫生间和上下水,缺点是影响生活质量,优点是每个空间都不受功能应用的限制,且因具有高度的同一性而便于灵活组合,因此非常利于廉价出租与售卖。

2.2.3 社区管理功能布局模式特征

青岛里院一般只设一个大门与城市主要街道相连,里院内部类似袋形空间,给人提供较高的安全感;与大门相连的门廊较为狭长,昭示一种私密性,使门廊尽头的院落体现出一种与外界隔离的集群领域感。里院内这种具有集群性特征的居住群体,是组成城市社区的小型单元[7]。与福建客家土楼建筑的围合向心作用相同,这种庭院中心、建筑围合的方正式布局为居住者提供互相了解与交流的机会和空间,同时这种集群共享的环境促使居住者形成团体认同意识。对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的城市,这种环绕庭院共同租住的闭合式布局同时又具有开放性特征,居住者对里院内公共空间的平等共享可有效减弱每个居住者的独享占有意识;这种平等共享和团体集群意识相结合,既便于居住者之间形成团体认同,通过邻里互助建立亲密的情感纽带,从而使外来人口能快速融入当地生活、获得城市归属感,又便于社区组织和安全管理。另外,室内空间方正,回廊动线可视,所有建筑面向中心庭院,此种布局模式非常便于管理者掌握居住者日常活动规律,从而为养老机构空间设计提供有益的启发和借鉴。

2.2.4 空间序列模式特征

空间序列主要指人在向目的空间流动过程中所穿越空间的前后顺序。里院虽是商住一体式建筑,但居住是其首要功能,因此里院空间序列主要指居住功能空间序列。

城市街道是居住者进入青岛里院空间序列的起始。在由城市街道进入里院的过程中,有两个因素在起标识和导向作用,一是大门入口,二是入口附近的沿街店铺,由于沿街店铺为招徕顾客往往设有醒目的招牌或突出的商品,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在街道上处于移动状态的人来讲,入口附近的店铺相比较大门入口所起的标识和导向作用更为直接和鲜明[8]。里院入口可设于任何朝向。与里院入口相连的是相对狭长高大而光线较暗的门廊,夏日门廊内凉风习习;穿过门廊进入明亮的庭院,庭院是地面一层最重要的公共交通区域;过庭院、经楼梯上到二楼,穿过光影浮动的回廊进入私密的房间。里院空间序列及节奏变化特征如下所示:街道与店铺(大开大放:开敞,明亮)入口与门廊(强收束:狭长,幽静)庭院与楼梯(半开半放:半开敞,明亮)回廊(弱收束:狭长,半明亮)房间(收束)。由此可知,对里院建筑来讲,从公共街道到内部房间之间的空间序列已不具有传统四合院住宅空间序列的伦理内涵,但在空间开合、光线明暗方面富有韵律和节奏,并且该节奏由强到弱、由紧到缓呈渐低趋势,与人的心理期许协调一致,并自然止息于幽静的室内空间,此为里院空间序列最为典型的模式特征。

3 里院模式特征的传承与应用

3.1 明确空间属性特征,发展城市文化

居住者所处空间环境的属性特征,会对居住者思想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居住者对空间属性的外在认知会逐渐内化为其思维模式,成为居住者行为方式的直接根源;随着人群的扩大,当这种理念认知和行为方式衍变为无意识的群体性模式时,就会引导、带动当地区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里院脱胎于北方传统四合院的方形围合模式和内向型空间布局,有利于强化居住者对居住功能的属性认知和心理认同;但是,虽同属院落式格局,多家共享庭院与传统的一家一院式居住模式有根本不同,这种超越家庭独享的团体认同无疑会利于社区意识的增强和提高;同时,由建筑四面围合而成的庭院属于保守安定的生活空间,而底层开向城市街道的商铺则属于现代生活的公共空间;因此,对青岛里院来讲,居住空间的保守性与人员流动的开放性之间、生活空间的私密性与商卖空间的公共性之间、传统居住文化与现代经济发展之间的对立与融合,既构成里院空间生动丰富、逻辑清晰而富有张力的属性内涵,同时对居住者内在思想和外在行为产生深刻影响,从而赋予青岛城市文化以平等友爱、开放包容、兼具个人与集体意识、打通传统文脉与现代观念、富有热度与活力的文化内涵。城市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稳定的、贯通过去与未来的不断积累与发展的过程。深入挖掘青岛里院建筑空间模式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并发扬光大,将会为青岛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3.2 借鉴场所精神作用,创新现代设计

空间模式是塑造场所精神的前提基础与环境载体,使用者的心理诉求亦是赋予空间精神内涵的关键因素。只有当空间所承载的场所精神与使用者心理诉求达到和谐共振,使用者在空间环境中获致归属感和心理认同,才会使空间拥有强劲的生命力。二十世纪初建造的里院,其空间模式特征确与使用者心理诉求和谐一致。里院的服务对象多为进城农民、年轻小家庭及城市中低收入者,他们拥有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空间及邻里认知理念,如院落围合家庭、远亲不如近邻等;因经济能力有限,其诉求的核心是在陌生城市获得一席安身之地。因而,布局简单合理、建筑密度较高、规模尽可能大、便于容纳更多家庭的里院以空间功能明确、价格经济适中而与中低收入阶层的心理诉求相遇合;同时,布袋式围合空间所传达的安全稳定、空间序列与目标心理的和谐一致,均有助于居住者尽快建立空间认可和精神归属;庭院、楼梯、回廊作为充满活力的共享空间满足着邻里之间的社交欲望及娱乐需求;尺度亲切的街道两侧店铺依次排开,既便于经营,又利于生活;因而,亲密质朴的平民情感、充满活力的市井生活就是里院空间模式与使用者共同承载与构建的场所精神,而今这种精神已成为青岛城市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从青岛里院设计理念与手法中获取宝贵的经验借鉴和重要启迪,无论是进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建筑活化,还是建筑设计创新方面,都要全面探寻相关因素,深入分析空间模式特征及用户文化心理,忠实塑造使二者能和谐共振的空间场所精神内涵,使设计创新与文化发展协调一致,使作品能充分反映所在地区建筑发展的连续性过程,使建筑空间获得强劲的文化生命力。

4 结论

青岛里院是青岛城市重要的构成单位。德殖民政府在城市规划中形成的方格网状肌理构成了老城区异域风格面貌,而里院既适应于城市规划格局,又传承了中国传统建筑文脉,体现出内涵丰富的空间模式特征。里院以经济务实的设计理念,合理地建立起与地形、气候、文化背景、居住生活、城市经济发展与安全管理要求等诸多因素的良好关系,使里院空间获得长久的生命力,使城市建设具有延续性和生长性。里院设计理念颇具现代特征,我们应深入研究和思考,力求获得启发和借鉴,从而为文化传承与设计创新提供动力与灵感源泉。

参考文献:

[1]李东泉.从德国近代历史进程论青岛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J].德国研究,2006(1):52.

[2]曹胜.德占时期青岛城市建设的特点与启示[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4(1):106.

[3]陈雳.宰馐逼谇嗟航ㄖ研究[D].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07.

[4]赵晓芳.青岛德占时期建筑的美学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8.

[5]赵丽丽.青岛老城街区改造模式的探析[J].山西建筑,2011(3):5.

[6]贾倍思,张理晖,杨玉平.中国早期殖民地集群住宅形态学比较及研究[J].中国名城, 2013(5):41.

建筑盈利模式范文6

关键词:施工现场;管理创新;实践

1 概述

建筑工程管理对于建筑工程建设而言,意义重大。同时这也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其涉及的内容和专业十分广泛。就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仍旧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着建筑行业的良好发展。例如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许多企业并未意识到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存在的重要性,导致在施工期间建筑工程管理的作用无法有效发挥出来,进行而导致建筑施工管理混乱的情况,不仅严重影响了施工的顺利进行,同时导致施工质量无法得到良好的保障。

2 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不足,制度不完善

就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情况来看,相关的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导致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更多的是为了应付监管人员的检查。同时目前大多数建筑企业中依然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方法和技术落后等问题。这就导致了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管理,使得原材料大量的浪费,工期延长,施工质量无法保障等现象。针对这些现象我国也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进行整改,但是由于相关的执法部门管理力度不够,导致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为得到观测落实,因此无法将其应有的作用发挥出来。

2.2 建筑工程监管力度不够

在建筑行业中,为了监督管理建筑工程管理的落实情况,会通过设立监管环节来确保相关管理工作的执行。然而大部分企业缺乏相关的管理制度,甚至部分企业设立的监管部门由管理人员兼任,导致其职能无法发挥出来。此外,由于我国建筑监理体系发展较晚,依然处于有待完善的状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建筑工程管理的发展。

2.3 管理技术和手段落后

政府和相关的管理部门作为监督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是否落实到位的监督管理者,其管理方式和技术手段较为落后,导致其在管理相关企业时并没有起到太大的效果,无法为相关管理工作的执行提供可靠的保障。

3 建筑创新模式的发展分析

3.1 建筑工程管理理论的创新发展

随着社会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建筑管理理念已经无法跟上时展的步伐,而管理理念作为建筑工程管理的核心部分,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对于我国建筑企业中管理工作的执行效果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在建筑管理中,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理念,无法接受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导致我国建筑管理工作停滞不前,进而制约我国建筑行业的良好发展。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出改变陈旧的管理思想,引入新思想和新思路,以此作为改善我国建筑管理现状的重要基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积极创新和改变现状的同时,不能够盲目地追求速度和效果,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合理的发展方向,并建立一套与自身发展需求相符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建筑管理体系,从根本上改善企业内部建筑管理的执行情况,将建筑管理对于建筑项目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3.2 组织机构上的创新

当一个建设项目落实下来时,往往会建立一个项目部对施工过程进行专门的管理,该部门负责统筹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工作,贯穿于施工全过程。这时项目部本质上就代表了建筑施工企业,但是大多数情况下,项目部只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对项目施工进行管理,无法将企业的发展以及运作的真正含义表现出来,这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而项目部中项目经理作为整个项目的主要负责,对人、财、物等都有着绝对的决策权,虽然其受到了企业相关责任的约束,但是在某些方面其手中的权利过大;建筑企业通常情况下并不会简单的进行一个项目,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多个项目共同进行,这就增加了企业在协调项目、职工、企业发展三个方面的难度。以上种种问题都需要企业采用创新的手段进行合理的解决。因此企业应当从市场跟踪、投标竞争、合同签订等方面入手,对项目发展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控制,并根据项目发展的特点建立健全相关的组织结构,以此完善施工现场的管理。

3.3 体制与管理上的创新

在完成了建筑施工企业现场工程管理的机构创新后,同时还要完善机构中相关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的创新。简单的来说就是将项目部作为公司的子公司,让其独立的存在于项目施工过程中,并通过辅以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对施工现场施工进行良好的管理。

第一,建立健全有限责任制度。对于项目分公司,施工企业应当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管理,通过制定相关的资产经营责任制的方式确定企业的主体地位,并建立产权清晰的新型产权关系;而施工企业自身应当以控股公司的身份对项目分公司进行有效的管理,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而将企业与项目分公司之间的责任关系划分清楚;第二,完善企业法人财产制度。企业法人财产制度能够帮助项目分公司确定自身所拥有的财产数量,让其清楚其应当承担的财产责任,并确保项目部独立法人的地位;最后应当在项目分公司中建立一种受到施工企业约束与激励的法人治理结构。施工企业作为项目部分公司成立的根本,项目部分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延续了施工企业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的意愿,而经济利润最大化也给项目部分公司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激励作用,使得项目部分公司在这一基础上认真的执行合同,做好相关施工成本、费用的管理作用。

3.4 技术上的创新

对于企业而言,对现场工程管理进行技术创新,简单来说就是企业通过在利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等途径来增加企业产品技术中的含金量以及附加值,进而提高企业在市场的核心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价值的一种创新。目前我国施工企业通常采用从后往前做模式对技术进行创新,简单来说就是在确定产品时对市场进行调查,以市场需求作为确定产品的依据;确定产品后在确定相关的制作工艺和技术,最后根据相关的技术再确定采用是采用自主开发模式还是合作开发模式或者是引进模式。

技术创新作为施工企业在市场竞争立足的根本,施工企业要重视技术创新的发展。企业将技术创新工作落实到位,不仅能有效控制施工成本、施工质量,同时还能大大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其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4 结束语

作为我国重要经济支柱的建筑行业,其发展给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企业应当采取积极的态度、辅以有效的创新措施来解决题,保证工程的建筑质量,从而有效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因此本文深入分析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创新措施,希望能够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1]焦卡.论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优化策略[J].四川水泥,2015,03:153.

[2]尚杰.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有效途径分析[J].建筑管理.2016,01: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