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盈利模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盈利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盈利模式

建筑盈利模式范文1

当前世界经济进入以信息革命和市场全球化为代表的新经济时代。竞争对手来白全世界,中国的建设热潮吸引全球的明星建筑师和著名事务所前来瓜分建筑设计市场。众多境外知名事务所迅速建立了中国分部各类合资独资私人建筑事务所也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建设单位深受其益但同时也让国内设计院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我国占主导地位的大型工程设计院多诞生于计划经济体制下,附属于各自的行业主管部门。最近。一些大院都在逐步向企业过渡。面临着所有制结构、企业类型、业务范围、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和服务意识等方面的战略调整。改革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市场竞争,适者生存。

本文通过作者在美国事务所的工作经历尝试总结美国事务所的运作方式与特点希望能为我国的建筑设计企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提供借鉴。

2、美国建筑事务所的人力资源管理

21世纪什么什么最重要?人才——影片《天下无贼》中的台词。

建筑师作为一种特殊职业。其工作范畴不属干传统意义上的艺术、科学、工程、社会学等单一领域。因此在西方教育体系中,建筑师的教育与培训独立于上述学院之外。建筑师事务所也与大多教企业公司在组织生产市场以及发展等方面有较大的区别。成功的事务所除了善于商务运作还依赖于有很强专业能力的设计团队和名牌建筑师。人力资源管理构成了设计事务所管理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2.1 人才梯队

充足良好的人力资源决定了公司的生产力。美国事务所普遍设有人力资源经理,除了面试应聘者外,还定期向管理层呈交员工状况报告,是管瑰层决定员工升降级、控制经营成本的重要参照信息。在对已有入力资源的运用上,美国事务所重视维护合理的人员梯队结构(Hierarchy)。简言之,合理的建筑师梯队结构应该具备至少高、中、低3个层次。

高层主要山老板(通常本人也是建筑师)、设计总监(Design Dlrector)、资深建筑师/设计师组成。决策公司的宏观发展,客户市场开拓,定拉与项目的设计取向等。一般不参与项目具体的技术设计。

中层:主要由项目经理以及具备一定技术与经验的建筑师组成,能够在大方向确定的条件下落实技术细节。

低层:主要由绘图员。助理建筑师与实习学生等组成完成具体的绘图工作。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层的人员应从事与其相对应的工作,任何的“越级”举动都是对生产关系的挑战以及对生产力的浪费。一位朋友曾“降格以求”应聘一个较低的职位,本以为十拿九稳,结果却遭到拒绝理由是Over-qualified.美国人认为资历与职位之间差异过大会给企业带来不稳定因素。国内一些名牌设计单位在招聘时过于注重高学历招收的一律为博士、硕士暂不谈高学历和高效益是否有直接关系,仅仅从人才梯队本身来看就是管理上的失策,不但增加企业成本还有损生产体系的整体效率。

为了减少“越级工作”产生的浪费。应保持一个合理的人力资源体系结构。各层人员的具体比例取决千项目种类(住宅、医疗、商业、学校等),以及公司的财务状况,美国建筑师事务所中的住宅、商业与校园项目组通常高中低层人员配置的比例是1:1:2,医院类项目由于其专业要求的复杂性而达到1:2:3.高层人员通常可以同时负责3-8个中型项目,从而合理地分配了人力资源。

2.2 员工绩效考评与薪金制度

在欧洲,由于存在着强势工会的千预,严格的法律使企业解雇员工变得既困难又昂贵,因而产生了保守稳定但缺乏竞争活力的产业状况。相时而言,美国的人事制度更偏向资本所有者、管理层解雇员工几乎没有什么法律上的限制。丢饭碗的压力促使员工们努力工作。另一方面,“良鸟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美国人平均每4年一5年换一次工作。老板们对员工跳槽监管压力在提离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员工跳槽的可能性。如何既保证生产效率又避免人才流失不同的经营理念产生不同的企业文化,有的公司通过局域网实时监控每一台计算机,安全监视摄像头兼用干监督员工。不可西认上迷办法对某些行业效果明显,但会降低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特别是对于建筑设计这类对员工创造力与技能依赖性较强的领域,这种不信任感会影晌公司的长远利益。

作者所在的建筑师事务所从未采用过严格的员工监督机制,工作时间弹性化,气氛宽松,许多资深员工与技术骨千乐于长期为公司服务。有些甚至工作了20年不跳槽,这在美国很少见。诀窍何在?正如一位事务所老板所说,在美国是纸控制人(paper control people.)。所有关国建筑师事务所的周工作报表(Timesheet)恐怕是最令作者叹服的监翻管理手段(见表1)、管理者不需要监视员工的纪律出勤,而是对照员工每周在公司网上提文的周工作报告与项目经理的项目工作报告,便可得到工作进展与致率最准确的资料。周工作报表横向为一周对应的天数,纵向为项目编号,员工每天填入在某个项目上花费的小时数,核实工作量则通过项目经理签字完成。

美国的建筑设计收费分两种:一种和我国近似,根据项目的复杂程度,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收取,一个总数包死;另一种事根据人员实际工作时间清单,分阶段按小时向甲方结算。不同级别的人员取费也不同。美国人力成本很高,建筑设计也不是高利润行业。项目经理的一个重要工作是控制成本。管理不慎就会导致亏本。所以员工的工作报表对公司具有重要意义,是每个项目成本核算和员工的季、年度评定的基本统计数据。每个员工的工作量和工作效率由数据来说话,员工薪酬的变动和每季度一次的绩效考核直接挂钩。此举有助于促进员工的自觉性与营造公司良好的工作气氛。

表2是某周工作时间及帐单报表界面,薪金制度直接关系到人才队伍的稳定和工作热情。国内一些设计院通过分配制度的改革将员工的收入与产值责任挂钩,以鼓励员工的积极性。但如果缺乏科学的系统的定量分析管理,反而易引发矛盾和不满。当前美国建筑事务所种某些高级职位,如高层管理、项目经理、骨干设计师等因工作重要且不易定量、多为固定年薪。薪水高但没有加班费。而对其他工作较易确定的岗位多为时薪制。如绘图员、系统维护员、会计等。合理分配年薪制与年薪制比例,可以满足公司正常运行的前提下为公司节省人员开销。

3、美国建筑事务所的项目管理

3.1 文档管理与制图规范

美国的房地产项目的前期运作时间一般长于中国的同类项目,有些大型项目的设计周期会延续5-7年,而美国人员流动又相对频繁,为了保证工作的连续性,规范化的文件管理系统与制图标准非常重要。

新员工工作的第一天,管理人员通常会着重介绍公司的文件存档制度和制度规范。并印刷手册供员工随时参考,美国建筑师事务所的项目有自定的统一编号,同一项目的不同阶段也有其对应的阶段子编号,项目进行到一定阶段时便

由公司的专职文件管理人员来负责阶段性存档。这些曾经很繁琐的工作在当今的办公系统上很容易完成,制度规范则更为系统。从图大小、顺序、格式、到土层命名、线型选择、制图比例、标注文字尺寸等都有严格规定,这种规范统一应用后。设计图纸就像上了流水线。设计人员之间的配合变得协调顺畅。而且不论谁来接手,都能迅速进入状态。国内设计院多能保证成品图纸符合国家的制图规范。在绘图习惯方法上却因人而异,接手困难。若能学习国外的经验,可以减少对个体绘图者的依赖,并使项目组的人力安排更灵活。

3.2 项目组人员配置

美国建筑事务所常见的两种模式为:

1)固定的项目组人员搭配

就是一些人员组成长期固定配合的工作小组。此模式优点为组内成员相互较为熟悉,分工明确,易于合作。缺点使不利于培训新人,不利于新思想和新观念的产生,同时从公司整体来看不利于统筹分配人力资源。这种组织形式常会产生某些工作组忙得不可开交,而别的工作组却没事可做。有时也会产生整个工作组跳槽。这种形式通常被规模大人员多的事务所采用。

2)灵活分配

一般项目的前期工作主要由项目经理独自承担,随着工作进展,由公司管理人员统筹调配各工种的设计与制图人员参与,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易于合理组织人力资源,但是管理者需要实时了解和掌握每个项目每个人的工作进展情况。当今的软件资源使得这个工作难度大大降低。以目前状况看。这种模式更适用于中小型的事务所。

3.3 质量管理

美国与国际建筑师市场实行建筑师负责制。客户可通过法院对建筑师追究其责任范围内造成的损失,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目前国内设计单位多数都已纳入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制,与国际接轨。如严格执行,应能保证设计质量。

美国事务所在细节上有一些经验可以供我们借鉴。如当审图建筑师发现一处错误后,都会在图纸上用红色荧光笔标记,该图的人员每改完一处错误,用黄色荧光笔标记,不清楚的地方不动,等改动完成后将原图与新图交还建筑师对照审查。这种土办法看似简单,但如果严格执行则可以减少该图者和审图者的许多重复工作,加快该图速度。同时,保留改动的过程图可以为将来的复查审稿提供原始资料。

4、服务范圈

与国内传统建筑设计单位相比,美国的许多建筑师事务所承担更广泛的服务范围,更大的资任更细致的分工合作。他们的服务范围除了初设,扩初施工图、施工监管之外还包括:1)前期的建筑计划;2)施工前的项目造价评估与控制;3)申请所在地区必需的一切建造许可证;4)项目宪成后的后期评估。

4.1 前期建筑计划

由建筑师事务所与开发商共同完成。美国开发商的开发提案必须褥到当地政府和公众的批准。第一步就是做出总体规划设计报建筑局批准,主管职能部门包括:市政工程、市政规划、法规、区域规划、环境、历史保护等等。程序如下:

(1)提案预申请会议;(2)正式提案申请;(3)提案审查:(4)公众听证会;(5)最后决定

当地政府主管职能部门严格依法律办,法规条款非常详细人为干预因素较少。政府部门宗旨是在不损容公众健康安全、财产的前提下积极帮助开发商了解政策法规实现开发目标。开发商的开发计划主要依命建筑师事务所参与完成,

4.2 控制项目造价

美国的建筑师事务所担负扮控制项目造价的重要资任。美国的房地产业平均净利润率为5%,所以项目负责人必须对造价有着精细地控制,法律上结算与预算的误差不能超过7%,这就要求建筑师不但要了解各种建筑部品构件以及当地的施工市场的价格,更要在工程的每个阶段与估价顾问公司,施工厂商以及材料供应商密切配合。

4.3 帮助客户申请建筑许可证

设计遵循的建筑规范按等级分包括联邦(Federal)、州(State),郡(County }、居住区(Community)设计规范。要施工必须申请建筑许可证(Building Permit)。美国的建筑许可证按等级分为郡和居住区,而且须分别申请。而其条款有时会有冲突或重叠。许多建筑还要求举行所在地区的听证会来讨论其可行性。这些都要建筑师事务所与客户、政府办公部门的密切配合。

4.4 后期评估

后期评估主要由客户、施工方和建筑师共同完成。

5、市场定位、开发与推广

美国的设计事务所很多设有市场部、或雇用专业的市场开发研究人员或咨询公司。专业市场人员对各种媒体、客户人群有非常系统的分析和了解,掌握第一手的统计数据,会为企业的市场开发提供有用的信恩和建议。笔者所在公司的市场开发人员主要负责的工作包括:

1)投标协助工作:与公司管理层拟定设计意向书(Proposal)、公司介绍材料(Resume)、投标理议等。

2)企业形象宣传:企业标识(Logo)、网站、宣传册、纪念品等。

3)社会活动:组织逢年过节与客户的礼品往来协助公司参加社会活动举办讲座,提供免费培训接触媒体参加研讨会,搜集与事务所业务相关的新闻事件及信息等。

社会公益活动的重要性在于开发潜在的客户:笔者公司的某些建筑师在市内几所公立中学义务帮助学生进行课外兴趣活动,教他们熟悉一些绘图软件并了解建筑师事务所的工作概况。后帮助公司得到了这些中学的许多项目。公司每年也为本市几所大学的建筑系提供固定的实习名额因而也成为这些大学的指定建筑设计机构之一。事买证明,社会活动是扩展业务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6、新技术与新概念

国内的建筑师事务所早已甩掉绘图板取而代之的是计算机与大型打印机。然而许多建筑师对“高科技”的概念仅停留在AutoGAD计算机绘图的基础上,而对办公自动化、计算机辅助制造等接触不多。

新技术为建筑事务所带来的革命不只在绘图领域还体现在办公自动化,项目管理、工程预算等环节,它帮助我们减少对个人经验的依赖,帮助处理繁重的表格和文件提高了准确性与工作效率。当前美国建筑师事务所的项目管理人员主要依靠Microsoft的office系列,Project系列,Adobe的图像处理系列等软件来有效组织资源和跟踪任务,以保证项目符合工朋和预算。

另外一些事务所已开始运用三维打印机来拓宽设计师的想像空问。国内建筑师普遍懒于动手制作草模推献方案,引进新技术设备有助于提高设计质量。

抛开发展商纯商业炒作的许多新概念不谈,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是这些年真正在逐步影响我们未来建筑模式发展的新概念,并由此诞生了LEED(Leadership in Energy&Environment Design)运动LEED的英文直译就是:能源与环境领先设计。

与以往许多研究不同的是。LEED具有明确的组织章程,规范,以及一整套评级体系,它可以根据建筑的布局、材料、施工手段等方面来为建筑打分,凡是采用有助于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措施的就会得到较高的分值。而要使建筑达到一定的LEED标准。必须要由认证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指导完成设计。LEED协会提供各工种的技术人员的资格认证及培训。建筑事务所纷纷组织人员参与,以求在未来10年的竞争中跟上时代的变化。对于建筑师来说LEED证书已成为建筑师证书以外另一重要职业证书。虽然目前还没有从法津上强制执行,但这种评分体系正逐渐为美国社会和政府的有识之士接受并得到应用,比如有的郡、市已经规定所有的由政府出资的项目,像图书馆、医院、学校、政府机关等。必须达到相应的LEED标准(即分数)、同时对于达到标准的建筑给予相应的补贴和财政支持。

国内关干绿色建筑的研究与文章不少也有参照美国LEED标准而制定的绿色建筑标准,但还需要从政府的角度来切实加大推广实行的力度,促使地产界与设计界脱离商业概念的炒作,务实地投入人力、资金与技术资本。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优惠奖励政策,引导我国的建筑行业朝着积极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7、几点建议

目前国内许多大型设计院都在面临脱钩,改企的关头,作者认为国内建筑设计企业可以借此时机完成资源重组,资源重组的目的是实现社会资源的最合理搭配。首先分析当前资源分配体系的弊端(资源劣势)然后通过集中资源来产生资源优势(规模化效应、强强联合)最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获得效益)。需要指出的是,从建筑事务所的业务特点来看资源优势并不一定需要通过规模优势来形成竞争优势。世界年营业额居第三的福斯特事务所与前两位的事务所营业额相差无几,但雇用人数仅为前两位的1/4一1/5.建筑事务所的员工队伍求精而不求多。

建筑盈利模式范文2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usually use the traditional experience of the post-management as an impartant management. It is difficult to control the risk sources in construction process. Thismaylead to the construction accident,in this paper, PDCA model is used in construction safety management so as to reduce accident rate in construction safety and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关键词:PDCA; 计划;现场管理;施工安全

Key words:PDCA;plan;on-site management;construction safety

中图分类号:TU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1-0151-01

我国建筑业管理制度起步较晚,国内外很多学者从20世纪60~70年代就开始对建筑业的安全管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建筑事故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大部分事故与管理因素有关。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的重心在施工现场,现将全面质量管理(TQM)中PDCA循环的方法运用于建筑安全管理,以保证安全技术、安全规程、安全措施等在建筑企业中正确实施,对降低建筑业安全事故率、提高建筑企业效率有重要意义。

1PDCA循环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由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的4个英文字母组成。它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程序。也是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PDCA是英语单词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运转,离不开管理循环的转动,这就是说,改进与解决质量问题,赶超先进水平的各项工作,都要运用PDCA循环的科学程序。计划制定之后,就要按照计划进行检查,看是否达实现了预期效果,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通过检查找出问题和原因;最后就要进行处理,将经验和教训制订成标准、形成制度[1]。依据全面质量管理原理建立起来的PDCA(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模式是企业质量管理中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

2建筑安全管理中的PDCA循环

2.1 计划阶段(Plan)该阶段就是根据顾客的需求来制定企业的质量目标、方针、计划、标准、要解决的质量问题,并确定相应的措施和方法。该阶段对建筑企业来说,包括企业制订某一时期安全管理计划,分析建筑现场的安全状况;提出安全工作目标;编制安全措施。在实践中,选定企业安全管理目标的依据主要是企业该时期的安全工作方针,上级有关部门对安全工作的指示、要求,以及企业当时的安全生产状况等。通过运用排列图、因果图等工具对前期发生的事故进行分类的统计,找出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并在施工现场确认。在此基础上,根据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企业的总体安全措施计划内容,然后依据企业各部门的职能划分情况,将其逐层细化到职能部门、项目部、施工队、及个人的职责范围内,并指定各自的负责人、检查人和完成期限,同时绘制出目标管理图。

2.2 执行阶段(Do)执行就是具体运作、实施计划中的内容,对建筑企业来说,根据质量管理计划,将这些技术方案细化后,落实到个人,经过一个施工段后,企业质量管理计划的总目标集各分目标负责人,分析和汇总各部门的实施情况,以便对技术方案落实情况并对下一阶段的实施进展进行分析、协调,必要时还可组织有关部门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最后确定出下一阶段的实施计划,通过几次反复循环直到所制订的目标最终全部完成。在实践中,各部门、各单位或个人可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工作方式,也可在自身的工作范围内进行新的PDCA循环。经过一定阶段的实施后,企业安全管理计划的总目标负责人集相关目标负责人,分析各部门工作的实施情况,以便对安全措施落实情况和下一阶段的实施进程进行分析,必要时还可组织有关部门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最后确定出下一阶段的实施计划,通过几次反复循环直到所制订的目标最终全部完成。

2.3 检查阶段(Check)根据计划与目标,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并及时总结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明确效果,找出问题。检查中也可能发现原先制定的计划里存在的问题。对建筑企业来讲,检查评估的内容一般应包括:安全计划的实施程度,质量检验是评检施工质量能否保证工程质量达到预定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标志着质量好坏的程度。在实践中应抓好下面几项工作:①材料检验。对钢材、水泥、防水材料,除应检查出厂合格证外,尚须按规定抽样检验。②隐蔽工程验收。是监控的主要手段,凡属于隐蔽项目,必须进行全程监控,如地基验槽、桩基、钢筋、地下混凝土等。③技术复核。重点应放在定位、引测标高、轴线、成品、半成品的选用等方面。④抽检。随机检查,比较灵活,不受时间条件限制,容易发现问题,是监控的一个重要手段[2]。

2.4 处理阶段(Action)PDCA循环的关键环节是总结阶段,对总结结果进行处理。对成功经验加以肯定,并以标准化,或指定作业指导书,便于以后工作时参照;对失败的原因要总结,引起重视。在实践中,应该对实施情况检查并评估,安全管理负责人召集与安全有关的部门的负责人对整个实施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讨论,将有效的经验用书面形式写下来,按照既定的工作程序纳入企业有关的技术或管理标准之中。存在问题,研究问题,最后是解决问题,如果人人有质量忧患意识,真正认真地去做,就能防治质量通病,质量才能再上台阶。

3结语

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的重心在施工现场,把质量管理中的PDCA模式运用于建筑企业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可以解决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提高建筑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降低建筑业安全事故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易树平等.基础工业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建筑盈利模式范文3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工程项目管理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ode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modern project management patterns of innovation and various management technology, fundamentally discusses current construction market should be how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industry, so as to realiz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Key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ode;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工程项目管理是对固定产投资管理的微观基础、其性质属性进行的投资管理。工程项目建设是通过投资完成具有使用功能的的建筑品的过程,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带动市场经济进步的重要手段。为了实现共产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提高建设质量,我们必须加强和完善共产项目管理,实现创新管理模式、技术的开发,真正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1、传统工程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项目管理是施工企业经营活动的主要环节,是提高经济效益、施工效率的根本,也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我国建筑行业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后,形成了集中主要的项目管理模式:

(1)总分包模式,将工程项目整体分包给一个承包单位,承包单位再将各种专业性较强的工程分包给其它的承包商,项目总承包管理模式应用得较多;

(2)平行承包模式,业主将设计、材料、设备、采购等任务发包给设计、施工、材料设备供应等单位,分别签订合同;

(3)联合体承包模式,几家施工企业组成联合承包体,并以联合体的名义与业主签订合同,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建筑行业竞争激烈,业主的要求也更加苛刻,垫资、压价的幅度越来越大,工期要求更短,质量要求更高,这些传统的管理模式显然已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了,其中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尽管我国近些年在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目前,主要的问题是:(1)招投标意义认识不清;(2)项目管理运作模式混乱;(3)资金短缺成为制约项目发展的瓶颈;(4)成本管理粗放,难以实现利润最大化;(5)安全生产流于形式,安全事故频发;(6)项目团队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7)信息化程度不高;(8)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2、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

2.1 BOT模式

项目管理的BOT模式,这是一种要求在施工全过程实施全方位管理的模式。在BOT模式的管理下,项目的融资、施工主要依靠死人资本,实际上是一种民营化的国有基础建设项目。我们在BOT模式的管理实践中,工程项目要对外开放,不断吸收、筹集国外资金,公开招标,并授予其项目的特别许可,这些企业负责实施项目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建设任务、融资活动。当项目公司的特许期限已满时,建筑项目归还于当地政府。我国现已有几个较大的内陆城市实行了这一管理莫斯,并将其实施到了项目的生产、经营中,而在房屋工程项目的建设中,这种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如果在房屋工程项目建设中开展BOT模式,其优势在于:在项目的投资建设与运营管理中,可积极吸纳国外的先进管理技术;能扩大建设的规模与建设效率;能在短时间内有效的解决项目资金短缺的问题。目前,我国房屋建筑市场正在积极推行BOT管理模式,我国政府的信用等级较高,当建筑工程项目的国家政府或地方政府愿意为项目的潜在风险提供担保时,贷款银行会根据其政府的信用等级、社会形势的稳定性进行投资判断。我国经济水平增长快,年均增长率居于世界首位,在国际上的信用评级也是较高的。然而,由于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社会上一些有关工程项目管理的配套的法制、标准、规范还不够完善,BOT模式的应用受社会环境、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在发展中还有局限性。目前,在BOT模式的探索阶段,这种模式应在建设项目管理中得到推广与发展。

2.2 CM模式

CM模式是一种风险建设管理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快速路径法进行施工,在工程项目建设初期就会聘请专业的、行业信誉良好、技术条件充足的CM企业参与到项目的建设与CM管理中,这样不仅能提高各界对项目施工的监督力度,同时还能在项目的设计阶段为设计师提供各种关于生产、操作的实质性建议,保证项目设计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基于CM项目管理模式的建筑施工,CM企业直接参加到工程项目的生产与运营管理中,相当于负责项目的管理任务,而CM经理与项目各承包商之间有着直接的合同关系,同时负责监督施工、控制成本,保证鞠躬成本不高于最大限额成本,倘若竣工结算成本超过了最高成本限额,CM企业则需做出相应赔偿,而如果竣工结算成本低于成本,工程施工所剩资金则归项目的业主所有。由此可见,对于项目的成本管理,CM企业是承担了相应的财务风险的,同时也能获得一些额外的收入,这种就是风险效益。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应用CM管理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大幅提前项目的施工、竣工时间,项目业主的业务活动、工作任务较少并无需承担过多风险。

3、工程项目管理技术的创新

3.1观念创新

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者需要从项目管理技术方面进行创新,合理提高经费的投入,加大人才建设与施工管理,切实加强创新意识,以创新的思维重新思考项目管理计划,就是要以市场经济为基本点,深刻认识到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紧迫性、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作为施工企业,应将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当成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动力,将其放在管理的高度来重新认识,真正做好创新管理工作的实施。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方案,并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是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创新方案要跟木建筑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项目施工管理的内在要求,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与原则去设计。值得注意的是,要增强投标、合同的风险意识,增加施工过程的资金管理力度(避免劳动纠纷)。

3.2组织机构创新

建筑行业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对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努力。但由于各种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建筑行业中,还有很多把项目管理定义为合同签订后,合同中明确的范围才作为管理对象进行管理,项目经理部随着合同的签订而诞生,随着合同的终止而完结。项目部代表了施工企业。但它本身却不是企业,在法则责任的承担上很模糊。项目部在工程施工中通常只会考虑到局部利益,很难将项目的管理与企业的未来发展联系起来,给企业留下了潜在的隐患。项目经理拥有人、财、物的处置权,拥有指挥、决策权,企业对项目经理有责任书,但缺乏有效的制约;建筑施工企业一般同时进行数个项目的工程施工,企业与项目、项目与职工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很难协调,这些都是需要不断创新来加以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又必要把建筑施工项目施工管理的内容进行空间、主体延伸,从市场跟踪、投标竞争、合同签订、履约、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过程出发,通过对项目全过程的有效管理来建立健全项目部的组织机构,即将项目部作为企业的分公司进行定位和设立。

3.3技术创新

企业通过全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进行生产,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竞争能力,并占据市场,实现产品价值。技术创新采用从后往前做的模式,根据市场先确定产品,根据产品确定技术和工艺,最后确定所采用的技术是自主开发、合作开发还是引进。项目施工管理工作必须在新技术、高效率的支持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才能保证施工的质量和进度,才能获取最大经济效益,而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占领市场先机,提高竞争力。同时技术创新还为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等提供支持和保障,是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基础。

3、结语

在新的社会环境下,要选择正确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才能真正促进建筑业的发展,在对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进行选择时,不仅要考虑到各种模式的特殊性,还要依据工程项目自身和各参与方的特点综合考虑,如工程项目的范围、工程进度、项目复杂性以及合同计价方式等。不同的工程建设特点不同,应该根据项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宜的工程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建筑盈利模式范文4

【关键词】创新模式;建筑管理;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对国内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逐渐加大,从而促使内需得到大幅度的增长。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得到了政府强有力的推动,然而,其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直接影响了建筑市场的平稳发展,对建筑行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

1.建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传统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对建筑工程的管理造成了极大的限制,其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组织合理性不足、管理不足、相关的项目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手段缺乏先进性、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以及经济效益不高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建筑行业持续稳定的进步和发展。

1.1从人员管理的角度分析

在建筑管理工作实际开展的时候,相关的管理人员的事业心、能力、专业技术水平以及责任感对管理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根据相关的调查分析,在建筑管理的过程中,大多数安全事故以及施工质量出现问题的情况,都是因为人员管理的问题而出现的。因此,建筑管理工作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管理力度,促使他们对安全以及施工质量的重要性进行正确的认识。

1.2从材料管理的角度分析

在建筑工程中,建筑材料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其中,在建筑管理中对建筑材料的管理主要指的是,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以及构配件等才材料的运输和储存管理。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对其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保障相关的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责任心,能够在建筑材料检查和验收的时候严格准手相关规定,对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杜绝使用来路不明以及质量不过关的建筑材料,从而为建筑施工项目的施工质量提供一定的保障。

1.3从机械管理的角度分析

在建筑工程实际开展的过程中,施工需要的小、中型机械设备大多是需要租赁的,如果在对其进行使用的时候,出现利用率以及周转率不高的情况,导致机械租赁的时间到期而无法归还,就会出现租赁费用增加的情况。另外,在对相关的施工设备进行使用的时候,还要注意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严格把关,保障其具有较强的专业水平,能够对设备以及机械进行熟练的操作,促使使用率的提高。在建筑工程项目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对施工机械设备进行妥善的管理,对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1.4从管理手段的角度分析

在我国建筑工程项目实施施工的时候,其中存在的做大的问题就是管理手段缺乏足够的先进性,对我国建筑行业的进步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在建筑管理工作实际开展的时候,大多还是对传统的手法进行沿用,手段缺乏科学合理性,导致不能对相关的工程项目展开相对有效的管理。另外,建筑施工单位在对建筑项目的工期进行制定的时候,缺乏对工程的全面考虑,在进度编制以及预算中缺乏科学性以及合理性,从而使工程的进度受到严重的影响。

2.建筑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

2.1对建筑企业组织机构进行创新

在建筑管理中对创新模式进行应用,需要促使建筑相关企业的组织机构进行创新,这样就需要将实际施工和施工管理进行分离,为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一定的保障。还要注意在管理的过程中贴近市场需求,在建筑行业中,多数企业都存在跨地市经营的情况,如果在管理的过程中出现高度集中的现象,就有可能导致管理成本增加以及决策不及时的现象出现。

2.2对建筑工程管理理念进行创新

在对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其相关的管理理念占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要注意对建筑企业管理者们进行建筑工程管理意识以及管理理念的培养和提高,作为实际施工者,想要促使自身经济利益的提高,建筑企业就必须对自身高层管理者的建筑工程管理观念进行一定的培养和创新,促使建筑企业的发展,从而使建筑工程项目中相关的管理方法以及手段的创新得以实现。另外,在建筑工程项目实际开展的过程中,相关的建筑企业要对工程管理观念的创新工作进行重点关注,为良好创新管理理念的形成提供有利的条件。

2.3开展多层面的工程质量管理模式

在建筑工程项目实际开展的时候,要注意在这个施工过程中对多层面的工程质量管理模式进行开展,对宏观管理以及动态管理的理念进行合理使用,在建筑工程实际开展之前、开展过程中以及顺利完成后对视进行多层面的质量管理。其中,在建筑工程质量开展之前,对管理工作进行开展的时候就是对质量进行管控,为建筑工程项目做好前期预防工作,避免建筑工程有错误的情况出现,从而使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受到影响。另外,在对建筑工程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进行管理工作的开展时,想要促使预期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对相关的管理标准进行制定,并要求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严格遵守。在建筑项目施工顺利完成的时候,对工程质量是进行检验,对其中达不到标准的项目进行及时整改,对工序不正确以及项目不合格的情况进行及时处理。

2.4对建筑工程人才管理进行创新

在建筑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人才是建筑企业实力的根本,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人才质量的提高才会促使着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得以实现。因此,在建筑企业实际运行开展的时候,要注意对企业内技术人才的培养,对具有较强的专业水平以及职业素养的高素质管理型人才进行采用,从而为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提供一定的技术保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相关要求也随之增长,从而使建筑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建筑行业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因此,建筑行业想要得到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就必须对自身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另外,建筑管理在对建筑工程进行实际应用的时候,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正确的创新意识进行树立,对新技术以及知识进行及时运用,促使相关的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张月新,丁忠良,吴伟民.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23(15):192-193.

[2]曾航,周宏文,张敏,罗波.特大山地城市三维仿真规划管理应用与实践――以重庆市三维仿真规划应用为例[J].规划师,2011,27(10):161-162.

[3]姜坤.建筑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3,29(15):189-191.

[4]付达新.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管理体系与安全生产监控对策研究[J].湖南大学,2011,15(21):159-160.

建筑盈利模式范文5

【关键词】 离散时间疏散模型;建筑物;出口设计;应用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各个大中型建筑物如雨后春笋般矗立于我国的各个城市中,对于城市各大公共场所来说,出口的疏散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如果建筑物出口的疏散能力小,在人员密集的时候人群就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数疏散,很容易造成堵塞现象,如果这种堵塞不能及时消除,很容易引起人员的恐慌,甚至引发踩踏事件。所以,设计人员在商场等建筑物的设计中,一定要对疏散口的疏散能力进行专业的评估,设计大小适中的疏散口。研究影响建筑物疏散的因素可以减小人群密集风险,预防踩踏事故的发生。

一般情况下,建筑物出口的疏散能力不仅与出口的宽度有密切的关系,还与出口的人流通过率有紧密的关系,在传统影响建筑物疏散能力的研究中,一般把建筑物出口的人流通过率作为固定的数值进行研究,实际上出口的人流通过率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处置,人流的多少会因为时间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除此之外,人流的速度和人群密度也对人流通过率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疏散时间的计算在建筑物出口的设计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目前,国际上已有一些针对不同建筑物的疏散时间计算公式,这些计算公式使用方便、使用范围广泛,但还存在着一些弊病,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当前的疏散时间计算公式不能真实的反映出人员的实际疏散情况,特别是人群密度较高时的情况。虽然目前人群在建筑物中的疏散数据可以通过电脑来模式,但是由于电脑模拟软件主要针对人群的特性,并不能全面的得出建筑物的人群疏散时间,因此,还需要运用离散时间疏散模型来详细的计算出建筑物中人群的真是疏散时间,为建筑物出口的设计提供真是有效的参考依据。

一、离散时间疏散模型简介

(一)群集理论模型

1.群集理论概念

群集理论是由日本著名学者Togawa提出,该理论认为,要测算出建筑物中确切的人群疏散时间,可以在人群的疏散方向中取一个断面,标识为p,向该断面前进的人群则称之为流入群集,如果由于某些原因的影响,例如台阶、通道宽度变化以及楼梯灯因素的影响,使得通道的特性得以改变,这种情况下断面处出现的滞留人群就称之为滞留群集,滞留人群中通过该断面继续前进的则称之为流出群集,通过这三个群集数据来得出建筑物中人群的离散时间。可以看到,群集理论中主要强调了三个概念,及流入群集、滞留群集以及流出群集。

2.群集模型的实际应用

通过群集理论可以得出断面P点出的集结群集、疏散群集以及滞留群集。

(1)集结群集的计算方法

假设在实际的疏散过程中,人流经过n个建筑物中内部的分支入口最后都汇集到同一个出口疏散,那么,自疏散时间t(该t设为0)时刻到T(该T为疏散终止时间)时刻起,到达该断面P的人员计算方法为:

其中,f’i(t)是第i个分支入口的群集流动系数,B’i(t)是第i个分支入口的人流宽度,n即分支入口的数量。

(2)疏散群集人数的计算方法

从疏散开始时刻,即t=0时,在疏散终止时刻T时,经过P点的疏散群集人数计算方法为:

其中B(t)就是出口的人流宽度

3.滞留群集人数的计算方法

到了T时刻,到达P点的滞留群集人数的计算方法为

滞留群集人数=群集人数-疏散群集人数=+

二、离散时间疏散模型在建筑出口设计中的应用

人群的流动系数是离散时间疏散模型中的关键参数之一,该参数主要表达了人群的密度以及人群的移动速度,一般情况下,人群的密度和人群的移动速度呈对数关系,同时也可以说两者是呈线性关系,人群的移动速度跟人群的密度呈反比,如果人群的移动速度大,那么人群的密度就小,如果人群的移动速度小,那么人群难以疏散,其相对密度的数值就会偏大,在实际的建筑出口中,人群密度越大,那么越容易发生人群的聚集。

人群移动速度和密度之间的计算方法如下:

根据人群移动速度,就可以得出人群流动系数的计算方式:

在上述公式中,v表示人群的移动速度,D表示人口密度

根据实际的调查研究表面,疏散人数随出口宽度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在时间t=20~30s时,时间与人数的线性曲线呈现出弯曲的形态,这种弯曲形态出现的原因就是由于在这一时间段内,出口处人群密度不断变大从而导致人流通过率下降的原因,据实际的调查活动表明,当建筑物中出口的宽度由2.1米增加至4.1米时,疏散时间就大幅减少,减少的时间接近50秒,当建筑物出口的宽度继续增加至6.1m时,实际疏散时间只减少10秒左右,这种情况的对比说明,在建筑物的出口宽度到达一定的数值后,单纯的增加建筑物的出口宽度并不能从本质上缩短疏散时间,因为当建筑物的宽度到达一定的程度后,人群的聚集数值也有所不同,在这个时候,决定建筑物中人群疏散时间的主要因素就转变为人群的聚集状态参数了,人群的聚集度越高,疏散时间久越慢,人群的聚集度越低,那么相应的疏散时间也就越快了。除此之外,当建筑物的出口宽度从6.1m减小至2.1m时,不同疏散模型的人群疏散时间之间的差异就会减小,数值参数慢慢的接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当建筑物的出口宽度设计为6.1m时,那么这种宽度数值下决定不同疏散方式的人群疏散时间的主要因素就是人群的运动距离了,人群的运动距离越大,那么疏散时间就越快,人群的运动距离越小,那么就可以判断出相应的疏散时间就越慢了。随着建筑物出口宽度的下降,那么这时人群在出口处的聚集状态就成为影响出口疏散时间的主要因素,在建筑物的出口宽度下降至2.1m时,不同疏散方式的人群具体状态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几乎保持同步,由于这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疏散方式之间疏散时间的差别也很小,甚至接近为零。同时,在考虑建筑物出口的疏散时间时,除了要考虑到人群的聚集参数、人群的运动距离等因素的影响,还要考虑到人群的滞留对疏散速度和疏散时间,在建筑物出口宽度比较窄的情况下,人群的滞留对人群疏散速度和疏散时间的影响就很大了,在宽度到达4.1米和6.1米的情况时,这个时候人群的滞留对疏散速度和疏散时间的影响就很小了。

离散时间模型应用的关键问题是人群流动系数的数值,在实际的分析工作中,对人群流通系数不应该按照常规的常数进行取值,应该根据人群聚集度、聚集时间的变化将人群流通系统作为一个变量来研究,传统的数值计算工具只是一个简化的计算工具,不会考虑到人群流动系数对实际疏散时间的影响,离散时间疏散模型的优势就是可以将人群流动系数作为变量来计算出实际的疏散时间,因此,离散时间疏散模型富有一定的实用性,可以为建筑物的出口设计提供有效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赵国敏、倪照鹏、张青松:地铁车站人员疏散离散时间模型研究,防灾减灾工程学报[J],2010(4)

建筑盈利模式范文6

关键词:施工现场;管理创新;实践

1 概述

建筑工程管理对于建筑工程建设而言,意义重大。同时这也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其涉及的内容和专业十分广泛。就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仍旧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着建筑行业的良好发展。例如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许多企业并未意识到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存在的重要性,导致在施工期间建筑工程管理的作用无法有效发挥出来,进行而导致建筑施工管理混乱的情况,不仅严重影响了施工的顺利进行,同时导致施工质量无法得到良好的保障。

2 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不足,制度不完善

就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情况来看,相关的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导致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更多的是为了应付监管人员的检查。同时目前大多数建筑企业中依然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方法和技术落后等问题。这就导致了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管理,使得原材料大量的浪费,工期延长,施工质量无法保障等现象。针对这些现象我国也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进行整改,但是由于相关的执法部门管理力度不够,导致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为得到观测落实,因此无法将其应有的作用发挥出来。

2.2 建筑工程监管力度不够

在建筑行业中,为了监督管理建筑工程管理的落实情况,会通过设立监管环节来确保相关管理工作的执行。然而大部分企业缺乏相关的管理制度,甚至部分企业设立的监管部门由管理人员兼任,导致其职能无法发挥出来。此外,由于我国建筑监理体系发展较晚,依然处于有待完善的状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建筑工程管理的发展。

2.3 管理技术和手段落后

政府和相关的管理部门作为监督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是否落实到位的监督管理者,其管理方式和技术手段较为落后,导致其在管理相关企业时并没有起到太大的效果,无法为相关管理工作的执行提供可靠的保障。

3 建筑创新模式的发展分析

3.1 建筑工程管理理论的创新发展

随着社会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建筑管理理念已经无法跟上时展的步伐,而管理理念作为建筑工程管理的核心部分,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对于我国建筑企业中管理工作的执行效果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在建筑管理中,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理念,无法接受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导致我国建筑管理工作停滞不前,进而制约我国建筑行业的良好发展。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出改变陈旧的管理思想,引入新思想和新思路,以此作为改善我国建筑管理现状的重要基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积极创新和改变现状的同时,不能够盲目地追求速度和效果,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合理的发展方向,并建立一套与自身发展需求相符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建筑管理体系,从根本上改善企业内部建筑管理的执行情况,将建筑管理对于建筑项目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3.2 组织机构上的创新

当一个建设项目落实下来时,往往会建立一个项目部对施工过程进行专门的管理,该部门负责统筹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工作,贯穿于施工全过程。这时项目部本质上就代表了建筑施工企业,但是大多数情况下,项目部只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对项目施工进行管理,无法将企业的发展以及运作的真正含义表现出来,这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而项目部中项目经理作为整个项目的主要负责,对人、财、物等都有着绝对的决策权,虽然其受到了企业相关责任的约束,但是在某些方面其手中的权利过大;建筑企业通常情况下并不会简单的进行一个项目,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多个项目共同进行,这就增加了企业在协调项目、职工、企业发展三个方面的难度。以上种种问题都需要企业采用创新的手段进行合理的解决。因此企业应当从市场跟踪、投标竞争、合同签订等方面入手,对项目发展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控制,并根据项目发展的特点建立健全相关的组织结构,以此完善施工现场的管理。

3.3 体制与管理上的创新

在完成了建筑施工企业现场工程管理的机构创新后,同时还要完善机构中相关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的创新。简单的来说就是将项目部作为公司的子公司,让其独立的存在于项目施工过程中,并通过辅以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对施工现场施工进行良好的管理。

第一,建立健全有限责任制度。对于项目分公司,施工企业应当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管理,通过制定相关的资产经营责任制的方式确定企业的主体地位,并建立产权清晰的新型产权关系;而施工企业自身应当以控股公司的身份对项目分公司进行有效的管理,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而将企业与项目分公司之间的责任关系划分清楚;第二,完善企业法人财产制度。企业法人财产制度能够帮助项目分公司确定自身所拥有的财产数量,让其清楚其应当承担的财产责任,并确保项目部独立法人的地位;最后应当在项目分公司中建立一种受到施工企业约束与激励的法人治理结构。施工企业作为项目部分公司成立的根本,项目部分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延续了施工企业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的意愿,而经济利润最大化也给项目部分公司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激励作用,使得项目部分公司在这一基础上认真的执行合同,做好相关施工成本、费用的管理作用。

3.4 技术上的创新

对于企业而言,对现场工程管理进行技术创新,简单来说就是企业通过在利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等途径来增加企业产品技术中的含金量以及附加值,进而提高企业在市场的核心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价值的一种创新。目前我国施工企业通常采用从后往前做模式对技术进行创新,简单来说就是在确定产品时对市场进行调查,以市场需求作为确定产品的依据;确定产品后在确定相关的制作工艺和技术,最后根据相关的技术再确定采用是采用自主开发模式还是合作开发模式或者是引进模式。

技术创新作为施工企业在市场竞争立足的根本,施工企业要重视技术创新的发展。企业将技术创新工作落实到位,不仅能有效控制施工成本、施工质量,同时还能大大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其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4 结束语

作为我国重要经济支柱的建筑行业,其发展给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企业应当采取积极的态度、辅以有效的创新措施来解决题,保证工程的建筑质量,从而有效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因此本文深入分析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创新措施,希望能够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1]焦卡.论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优化策略[J].四川水泥,2015,03:153.

[2]尚杰.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有效途径分析[J].建筑管理.2016,01: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