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总体城市设计导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总体城市设计导则范文1
关键词:城市设计导则;空间形态;控制
城市设计导则又称为城市设计指引或城市设计准则,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对于城市设计导则都有不少定义,总体来说,城市设计导则是对城市设计分析以及比较后的结果,经过了全面评价和确认。城市设计导则是控制城市设计的重要方法,也是将城市设计落实的工具,所以应该包括那些抽象化的文字条款来表述城市设计构想和意图,同时也应该有相对具体的具象技术性语言和图片。这样的话城市设计导则才能更好地发挥出自身对于设计者的设计行为所起到引导和控制作用,为后续的规划以及建筑设计工作的指导依据发挥出更高的成效。
1城市设计导则的相关内容
1.1城市设计导则的控制目标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在现代城市设计中,城市设计导则的目标已经不单单是形成、改善并更新城市个体环境了,而是建立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并且具有层次的目标框架,它建立在社会各种建设需求之间,代表着公众的期望和价值取向,并以此为基础来指导充满了创造性的城市设计实践。城市设计的目标和功能作用发生了改变,所以设计师以及城市管理人员也应该将目光投向更多的领域,不仅局限在传统意义上的美学控制中,还包括城市的空间形态活力、经济开发利益等。城市设计导则作为城市设计的重要操作手段,也应该进行相应的扩展,来努力实现城市设计目标。
1.2城市设计导则的控制特点
首先城市设计导则要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一份优秀的城市设计导则对于自身表达的分寸肯定是掌握得非常到位的,不至于过于详细让设计师感觉有很大拘束,难以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也不会过于抽象和概略,让设计师找不到重点而无从下手。城市设计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的空间环境,包括街道、广场、高度、色彩等众多因素,这些因素之间也在相互联系和作用,所以城市设计导则的实际出发点是形成良好的城市整体环境,需要把握的是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而非某个具体的要素。在城市设计导则出现的初期对于城市空间环境的各种要素规定过于严格,连道路宽度、沿街屋顶的坡度等都有详细的尺寸样式,并强制人们执行,这种严格的控制使得城市设计风格单一且乏味,在今后漫长的发展中,城市设计导则逐渐转为对总体空间环境进行宏观控制,而不再去控制那些构件尺寸等,建筑师摆脱了繁琐的束缚后,也有更大的空间去进行创作。
其次是绩效管制和规定管制,其中绩效管制主要是告诉设计者“该如何达到目标”以及“为什么要达到这个目标”,具体的设计以及达到该目标的途径并不严格控制;而规定管制则相对具体,为了达到控制目的往往使用限定具体对象的形式或是具体手段的方式,比如对某建筑物的高度、色彩和材质等进行规定。绩效管制和规定管制往往会同时出现在一份城市设计导则中,所以绩效管制为“导”,它为项目开发规划出一个设计范围并提供指引,而规定管制为“则”,它对重要元素进行强化,避免出现不合理的设计元素。
2城市设计导则对空间形态的控制
2.1空间形态的控制对象
⑴建筑物要素
建筑是构成城市的基本实体单元,建筑的形态对于城市结构肌理形态景观特征的影响是最大的,反之,城市的不断发展也会给建筑带来影响,城市的变迁会使建筑物的性质发生改变,城市的人口密度的增减和改变会对建筑的规模以及集合方式带来影响,城市生活方式的不同会对建筑的空间构成等产生影响。我们可以从各种微观角度来更深入的了解城市,比如建筑类型、布局规划、形态特征、高度、色彩、材质等,让城市更加适合人类的需要,因为城市设计就是将不同的物体进行联合产生新的设计,所以我们需要考虑的不单是设计这个物体本身,还有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
⑵开放空间要素
城市开放空间的概念和范围是较为广泛的,在国内外也有不同的定义,不过在城市设计导则中关注的主要是指城市的公共外部空间,比如街道、广场、建筑之间的空地、公共绿地等等,导则对这些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规划,进行功能布局、形态设计、尺寸控制和系统组织等一系列的规范,形成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准则。
2.2空间形态的控制依据
⑴审美需求
传统的城市设计对于审美经验较为看重,强调城市的建筑和空间视觉质量,而现代城市涉及的范围已经扩展了许多,像文化、政治和经济等众多内容都已融于其中,但是不变的是其美学属性。很多历史城市的城市设计导则会控制周边建筑物的高度,以便新建的建筑物不会破坏原有的历史风貌,通过保存历史场景的方式来延续历史感和归属感,这就是从审美角度出发的控制方式。同时在按照审美需求进行城市设计时要注意普通大众的喜好,而不是只考虑设计师自己的品味。
⑵空间体验
建筑和城市从形态构成上来说都具有两个要素,即实体和空间,只有将这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了,才能实现城市设计的目标,处理好建筑物和城市之间的关系以及城市和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首先是积极城市空间的创造,在城市设计中我们要尽量创造积极的城市空间,比如那些内容丰富、有安全感并且气候适宜的地方,对于那些难以完全避免的消极空间比如机动车道等,我们可以进行合理的规划或是借助交通政策等来让道路设置更为合理,对于那些可以避免的消极空间则更可以依靠城市设计导则的规范控制作用来消除。其次是重视城市建筑的尺度关系,在城市格局中各种建筑都存在着自身的尺度模数,如果某一区域内的建筑物尺度模数较为接近,那么城市肌理较为细致,反之亦然。为了保持城市肌理的和谐,在实际操作中会用容积率与建筑物最大高度管制相配合。
⑶功能需要
城市设计不仅要为居民创造宜人的城市空间,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最重要的是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需求,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首先要满足土地的价值诉求,在不损害城市后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城市设计来提高其利用价值,比如立体化利用土地,通过复合开发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间和土地混合使用等等,都可以让土地价值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其次是考虑使用这也就是城市居民的需求,令人感到舒适的城市公共空间才是成功的,在现代城市设计导则中要考虑到这个方面。
结束语:
在城市设计中,审美需求、功能需求以及空间体验这三种需求往往是混合交杂在一起的,但是最终都是为了创造出更加环境优美、结构合理的城市空间环境,城市设计导则正是运用综合管理手段对城市空间环境中的相关因素进行共同控制,从而完成城市空间形态环境的设计。
参考文献:
[1]韦希. 城市设计导则的控制系统研究――武夷新区城市设计导则的思考[J]. 四川建材,2014,02:78-80.
总体城市设计导则范文2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编制融合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urban surroundings, design research, and external public image of the main building in the city at the same time, people-oriented, urban uniform characteristic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 This paper above, to discuss the city into urban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is financial planning,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 for human survival and quality of life through this planning idea.
Keywords: urban plann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 preparation of fusio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规划的总体原则是要深入研究城市的特色文化和整体空间环境状况,然后提出挖掘城市潜在功能的规划思想和总体对策。
1 城市规划的原则
所谓城市特色是指在充分了解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等人文环境特点的基础上,切合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分析不同地域的环境特质,明确城市发展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城市人工环境的开发与自然人文环境保护的关系,确定总体城市设计的原则和对策,其中包括:自然环境,根据地质、地形、气候等地理条件,考虑生态特色和物种保护等因素,利用自然山水等景观资源,充分协调设计对象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城市格局,清楚的辨识城市空间的结构特点和整体景观格局;历史文化,保护和延续所规划城市所在区域的历史文化传统、地方习俗、城市形态、使用功能和建筑风格等。
从城市整体出发,从土地利用模式、空间组织的特点、三维空间的形态等方面分析城市空间形态与结构。包括:土地利用,提出设计对象的土地使用性质和空间组合的模式;街区格局,考虑街道网络格局和街区的规模和形状的特点;交通组织,综合组织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等各类交通,组织步行人员的活动区域;城市形态,选择合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城市形态,做出大致的高度、密度和体量分布,确定城市的主要划分线;开放空间,确定自然旷地、公园绿地、广场和街道等城市主要开放空间系统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绿地系统,确定不同类型绿地的设计控制要求;城市意象元素,确定构成城市意象的地标、节点、路径、边缘和片区及其分布。
通过对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和城市特征文化的分析,对城市基本风貌进行提炼,提出所在城市的特色规划设计方案,最终构筑富有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格局。
2 城市的总体规划
总体城市设计的主要成果包括城市设计导则、图纸和附件,附件包括说明书、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总体城市设计导则应以文字、图纸方式表达,并对城市设计的相关方面按照原则性规定和指导性建议分类予以表述,指导下一层次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设计说明书(或专题研究报告)与基础资料收入附件。
设市城市应当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应当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提出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及用地发展规模,确定城市建设与发展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城市中心、区中心位置。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以及车站、铁路枢纽、港口、机场等,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系统的走向、断面、主要交叉口形式,确定主要广场、停车场的位置、容量。
综合协调并确定城市供水、排水、供电、供热、燃气、通讯、消防、防洪、环卫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分配沿海、沿江岸线。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确定城市环境保护目标,提出防污措施。根据城市防灾要求,提出人防建设、抗震防灾规划目标和总体布局。
确定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区,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提出保护措施。历史文化名城要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确定旧区改建、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提出改善旧城区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和措施。
综合协调市区与近郊区村庄、集镇的各项建设,统筹安排近郊区村庄、集镇的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乡镇 企业 、基础设施和菜地、园地、牧草地、副食品基地,划定需要保留和控制的绿色空间。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的建议。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内容和实施部署。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总体城市设计,其城市设计导则纳入城市总体文本,城市设计说明书(或专题研究报告)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有关资料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资料一并收录。
3 城市的局部规划
在城市规划编制中,在整体设计原则基础之上,具体的局部城市规划是实施的主要内容,局部城市设计文件包括城市设计导则、图纸和附件,附件包括设计说明、专题研究和基础资料,而具体的设计规划内容包括城市公共空间、建筑群体、道路交通和绿地景观等部分。
3.1 具体分析
这些具体内容是在原则基础之上的规划重点,也是设计之源,下面介绍具体内容的分类方向。场地特色分析包括,周边环境、街区格局和历史保护等;公共空间组织是通过对公共空间的平面和竖向形态,空间的主次、联系、方向、尺度和风格特征,空间的出入口、流线的研究,提出空间系统组织、功能布局、形态设计、景观组织、尺度控制、界面处理等方面的控制和引导要求;建筑群体形态设计是对建筑群体组合的形态、建筑造型、位置、尺度、题量、层次等提出控制与引导要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是协调道路交通设施与建筑群体、公共空间的关系,对交叉口的形式与尺度、局部线型和断面组织、绿化、人行天桥与地道的布置与形式,人行道断面组织及地面铺装、停车场地、公交站点和交通信号灯提出控制和引导要求;绿地设计对绿地布局与风格,植物选择与配置,绿地内部建筑;景观设计包括景观系统规划、景观节点设计、景观街区设计、景观道路设计;照明设计对于广场、街道、建筑群和绿化的照明方式、照度、灯光形式和布置、色彩以及节日照明进行安排;环境设施设计对于广告、牌匾、花坛、喷泉、候车亭、电话亭、售货亭、公共厕所、邮筒、垃圾箱、路标、座椅等小品设施的位置、造型等提出建议。
3.1城市景观结构
确定城市竖向轮廓与建筑高度分区、高层建筑和制高建筑的布局、视觉走廊及眺望系统;对现状建筑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城市色彩、照明、建筑风格、建筑小品等建筑景观方面的整体设计构思;对具有标志意义的城市出入口、江河湖海沿岸和城市制高点、景观点所及的城市天际线、竖向轮廓进行设计控制;组织城市雕塑与标志系统。
3.2 城市公共空间系统
城市绿地系统与山水环境、广场空间、街道空间以及其他开放空间的环境特征,提出建设的目标、原则与对策。根据城市游憩、健身、文化、娱乐、集会、庆典、休憩、交往等各类人文活动的行为特征和分布规律,合理确定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会活动性质、内容、规模,提供相应的环境设施条件,进行市民活动系统规划设计。
确定各类绿地的位置、规模、性质,提出艺术风格要求和绿化控制指标;确定城市中心广场、中小型公共广场、专用广场的位置、性质、规模、尺度、场所意义特征、界面控制要求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路径,对重要公共建筑的附近广场提出指导性意见;从空间环境质量的角度对城市的路网、线形、性质、交叉口及断面、路面铺装、街道绿化及相关环境设施提出要求,明确主要街道空间的景观特征,组织城市步行空间,合理安排各种静态交通设施;对城市自然生态和山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及滨水环境建设进行总体设计。
3.3 主要功能区空间环境规划设计
分别对居住区、中心商务区、工业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文化娱乐区、教育科研区、旅游度假区、自然生态保护区等城市主要功能区的空间环境改造提出目标、原则与对策。
3.4 标志性节点
结合重要景观节点,对重点地段,如:市中心、重要广场、商业步行街、城市步行街、城市出入口、重点公园、滨水地区等空间形态进行概念性形态设计并提出相应导则。
4 总结
如上所述,具体的总体城市设计以城市整体宏观原则和整体对策为主要内容;并以总体规划的功能空间分类(如用地分类)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而局部城市设计以对微观具体要素的设计控制为目的;是对具体要素的体型空间布局的研究塑造。城市规划的编制成果中,总体城市设计的文本包含了目标、原则和对策措施等占主导地位的内容,而图纸以对应于文本的各要素和空间系统图为主;局部城市规划则以形体控制图则和三维形体示范为主,并辅以必要的系统图,其文本控制内容是针对微观体型和单体设计的规划设计条件。
其具体的编制内容区分如表1所示,从空间结构、城市节点、城市通道和建筑群体为内容进行介绍。
总体城市设计导则范文3
关键词:文脉设计;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教学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the rapid advance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are prominent,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ulture of the urban perspective becomes especially necessary. Combining with the status quo of independent setting problem of urban design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teaching course , this paper put forward context design idea as the main line to incorporate both for new teaching system, so that the students can more deeply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urban environment. The new teaching method elaborates the training focus from the set of values, the adjustment of the way of thinking, the reinforcement of design method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omprehensive ability. The corresponding methods of teaching practice is also discussed in detail.
Keywords:context design;urban design;architectural design;teaching
中图分类号:TU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8-0054-02
1 建筑学教育中基于城市视角的观念培养的必要性
1.1现实发展对专业教育提出的要求
一个学科的发展往往是在社会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展开的,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深入推进,城乡环境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建筑作为快速发展时期被大量建造的实体,不再只意味着建筑本身。大量“独自跳舞”的建筑在各地不断涌现,建筑与其所在的城乡整体环境、历史文化背景的紧张关系越来越多地被呈现出来,并被公众所关注。基于城市视角来对待建筑本应是建筑学专业所应有的观念,但在中国快速发展的环境中,常常被忽略或被误读。学科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势必对相应的专业教育提出要求,因为只有在大学本科的入门教育中重视了这些问题,基于城市视角的建筑观念才能提早养成,从而影响大量的建筑实践。在近年的发展中,一些建筑师和设计机构已经在做出应对,也已经有不少好的案例出现并受到好评,想让这样的少数好案例成为未来发展中的普遍现象,建筑教育上的重视是必不可少的,在当前的发展时期也已经势在必行。
1.2现状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建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虽然原因会是多方面的,但如果向上追溯的话,与教育上存在的问题是有较大关联的。当前建筑学本科教学体系中,城市设计课程一般是独立设置的,而建筑设计课程的训练则常常是按照类型逐步深入的。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题目的分别独立化设置,使学生较难理解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不能清晰认识到城市视角的观念对建筑设计的重要影响,也较难训练学生从复杂城市环境入手分析建筑问题的能力。
2 文脉设计理念的阐释
2.1文脉设计的内涵
“文脉”一词的英文为“context”,原意为上下文,意指事物的前后关系,可引申为与周边各种事物的关系。
文脉设计,是基于文脉的含义建立的一种设计理念,本文主要探讨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领域的文脉设计。这一理念强调设计应充分重视和考虑设计对象所在的历史文化背景、周边既有环境、未来发展所可能出现的环境等,同时还应充分研究当前时代使用这一环境的人群活动特征,使空间环境与人的活动和需求相契合。
2.2以文脉设计为主线的教学架构调整
文脉设计的内涵与1.1小节中论述的建筑学专业发展中的新要求是十分吻合的,将文脉设计的理念纳入建筑学的教育中,将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培养起到较好的作用。
结合传统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以文脉设计理念为主线将四年级的城市设计课与建筑设计课进行融合,使其形成一个整体,相互之间紧密联系,上下衔接。这样的调整将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城市整体环境与单体建筑的关系,并在具体的设计训练中理解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关系。
3 新教学架构的培养重点
3.1价值观的树立
任何一种学科的专业教育中,正确价值观的培养都至关重要。建筑学教学中也应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能理解城市发展过程中保障公共利益和弱势群体利益的重要性,减弱各种媒体过度商业化的、以经济利益为本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基于文脉设计理念的融合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教学架构将使学生在探讨协调各方利益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清楚如何通过城市设计的手段更好地平衡各方利益,同时也更加清晰建筑设计如何真正地为城市添彩,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
3.2思维方式的调整
文脉设计的理念注重设计对象与周边一切环境的关系,所以新的教学架构更加强调培养学生从整体而非局部入手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各种环境叠加后将呈现出极度的复杂性,如何分析各种要素并形成设计思路,就需要理性分析的能力。以理性分析为基调,重视设计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所以新的教学架构将注重理性分析与感性创造的结合,重点培养建筑学学生所普遍缺乏的理性分析能力。
3.3设计方法的加强
建筑学低年级教学中的设计题目,一般情况下设计环境较为简单,设计方法的训练也更集中在建筑空间方面。但是,实际的城市片区环境和建筑周边环境都是极其复杂的环境,面对这样的环境和设计条件,就需要新的设计方法来予以应对。新教学架构将注重现场调研、资料分析等方法的学习,同时训练学生采用系统化的方法来处理复杂问题、梳理多线索的设计条件。新的设计方法的学习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4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个优秀的建筑师,并不仅仅需要好的设计能力,因为建筑设计的工作不是一种个人独立完成的工作,设计也不是为建筑师自己服务的,所以,在教育中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使其可以提早体会到协作的价值和重要性。新的课程题目所面临的城市环境是较为复杂的,规模也相对较大,所以教学要求学生以3-4人团队的形式完成作业,从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除了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还应该培养图示语言表达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使其可以更好地与人沟通并能清晰展示设计成果,最终使方案能更好地被接受和采纳。新的教学架构将更加注重这些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将加强在理性分析基础上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4 新教学架构的教学方法实践
4.1阶段式教学的思路
在上一节确定的培养重点的指导下,新的教学架构将设计题目设置为一个大的题目,在大题目的统筹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为城市设计阶段,第二个为建筑设计阶段,每个阶段开始时都有为期一周的过渡快题作为进入这一阶段主题的的序言和铺垫。建筑设计阶段的题目是从自己城市设计的成果内选取基地进行深化设计。每个阶段确定不同的设计重点,但要求文脉设计的理念是贯穿始终的。
4.2各阶段教学的重点
4.2.1城市设计阶段
设计题目基地的选择以城市旧城区或历史街区为主,有较为复杂的历史文化及现实环境,主题为城市更新。
4.2.1.1“城市意象”快题环节的设置。在城市设计阶段开始的第一周设置“城市意象”快题环节,让学生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去体验基地及其所在城市,在尽量不带有专业成见的前提下由感性入手感受整体环境,并将这一直观的感受表达出来,可以是图、照片、声音、视频、模型、甚至诗歌等等,完全不按常规套路进行的表达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及想象力。这一个为期一周的小快题训练,使建筑学的学生在第一次面对较大规模基地(城市设计的基地规模一般在10hm2以上,而低年级建筑设计题目的基地一般都在1hm2以内)和较复杂环境时有一个过渡,先直观地去感受和总结特征,避免突然面临强大理性架构时不知所措。
4.2.1.2文脉设计理念下的规划思路确定。城市更新类城市设计题目往往涉及一些历史文化问题和社会问题与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现状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正确看待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秉承正确的价值观展开设计。在着重考虑文脉延续的基础上确定适宜的规划思路,杜绝单纯追求经济利益、不顾历史文脉和社会环境文脉的设计策略,比如简单化地大规模拆除重建、将原住民完全搬离原居住地的做法等。
4.2.1.3运用系统化设计方法处理复杂问题。较大规模的设计基地和复杂的各种环境,使得学生必须更加逻辑性地分析问题,并且运用系统化的设计方法对大量问题进行归类,包括产业分析、功能设置、建筑形态组织、交通组织、公共空间系统等方面,梳理出多条线索,然后从中找出相互之间的关系和设计的突破点。
4.2.1.4城市更新背景中的空间形态营建。考虑文脉延续的城市更新设计不同于一般的新区城市设计,空间形态的营建需充分研究既有环境的空间形态特征,制定出合理的针对不同类型环境的更新改造策略,从而恰当处理保留、整治与新建的关系,使更新后的空间形态不仅延续原有的肌理特征,而且能够满足新的使用需求。
4.2.1.5通过导则的制定形成对建筑设计的控制和引导措施。为了使学生能更加深刻体会城市设计对建筑设计的控制和引导作用,理解两个设计阶段的紧密关系,教学要求设计制定出相应的导则。一般情况下,建筑学专业的城市设计教学中比较忽视导则的制定,很容易让学生以为城市设计是很难落实的图画。通过导则的制定,使城市设计中各系统的设计策略和空间要求得以规范,以指标、图示和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根据不同的方案特点可明晰刚性指标和弹性指标的不同要求。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从宏观层面确定的城市设计思路是可以对建筑设计进行控制和引导的,并且有实实在在的手段,是可落实的。导则的制定也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指标的意义、图示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4.2.2建筑设计阶段
4.2.2.1“××的2030”快题的设置。在城市设计阶段结束后和建筑设计开始前,设置“××的2030”快题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和未来可能的生活状况畅想设计基地2030年时的场景。每次教学中,这个环节都是学生想象力得以最大发挥的时候,也是大家最开心的阶段。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不断涌现:动画、视频剪辑、舞台小品、漫画等,再加上音乐的辅助、小组成员参与的演出和配音,故事化的场景生动展现。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是让学生通过对未来生活场景的想象,将自己空间化的设计成果与未来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为下个阶段的建筑设计铺垫关于生活的分析,同时加深对文脉延续如何影响生活的理解。
4.2.2.2建筑设计基地的选择。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对规模的要求从城市设计的成果中选取建筑设计的基地。一般要求基地在功能上是具有公共性的,因为公共性建筑和基地的选择更能训练学生处理新时期人的行为与环境文脉关系的能力。
4.2.2.3文脉设计理念下设计概念的形成。每一个建筑设计都会要求对使用人群的活动和需求进行分析,但文脉设计理念下,更加强调对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人的活动和需求特征的分析,并需要对未来环境下人的生活方式进行适当的预测。在理性分析这些的基础上,结合城市设计阶段的思路,形成设计概念。
4.2.2.4各种要求影响下的任务书自制定。一般教学计划中建筑设计的任务书都是由教师给出,新的教学架构要求学生在综合考虑各种要求的影响下自己制定任务书。首先是细化和深化城市设计中对此基地的要求和相关导则,然后结合设计概念和对人群需求的分析,制定出符合基地规划和需求的任务书。自己动手制定任务书,有助于培养学生更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并了解建筑策划的内容,理解建筑师可能承担的更多角色。
4.2.2.5新的设计方法的尝试。鼓励将文脉设计的理念和城市设计阶段确定的设计思路在这一阶段的建筑设计中予以延续。尝试研究行为活动、空间形态、建筑风貌、街道界面、建筑色彩、建筑材质等方面与历史文化背景、当下的周边环境以及未来生活之间的关系,从而打破原有的常规设计方法,找寻新的设计路径,寻求设计方法上的突破。
4.3辅助的教学手段
4.3.1结合阶段教学配备师资、开设专题讲座。根据新教学架构中设计题目的特殊性,在教学团队中配备等量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学教师,且每个教师均参与全程的教学过程,保证不同的设计观念和思路能够全部呈现,并碰撞和交流,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更加独立的思考和判断。结合阶段教学,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在不同的环节开设专题讲座,使学生更加全面地学习到不同的专业知识,并且也使每个阶段遇到的问题可以一定程度上集中得以解决。
4.3.2整体评价教学过程及成果。虽然设计是分为两个阶段,并分别评分,但这一教学架构中的评分不仅仅看单个阶段的过程和成果,而是要对整体的衔接和问题深入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然后打分。这一评价标准的确立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紧密关联性、并且理解文脉设计理念对连续性的要求。
5 结语
基于城市视角的观念培养对建筑学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如何培养基本的观念和各种能力,并在教学中一以贯之,使学生能掌握设计方法和设计重点是教学体系中应该思考的。从本文的探索来看,文脉设计的理念不失为一个好的统领者,在建筑学本科的高年级,建立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课程相融合的教学架构,可以使以上的要求在建筑学专业的本科教学体系中予以贯彻,从而影响未来的城乡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杨俊宴,高源,雒建利.城市设计教学体系中的培养重点与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2011(8):55-59.
[2]张春阳,孙一民,周剑云,肖毅强.基于城市设计思想的建筑观念培养——关于高年级建筑设计教学的思考[J]. 新建筑,2003(4):65-67.
[3]金广君.建筑教育中城市设计教学的定位[J].华中建筑,2001(2):18-20.
[4]杨俊宴,王兴平. 总体城市设计与总体规划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探索[J].现代城市研究,2012(6):38-44.
总体城市设计导则范文4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进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为主线,以加快城镇化建设为重点,抓编制、成体系,完善城乡规划;抓质量、上水平,加强城乡统筹;抓建制、促执行,严格规划落实。确保三年大变样目标实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工作目标
完善县(市)、镇、乡、村各层次规划,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健全城乡规划制度体系,建立科学管理长效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管理,提高规划执行质量;加大规划执法力度,保证城乡建设正常秩序;推动城乡规划上水平,实现城镇面貌大变样。
三、主要任务
(一)突出重点,深化完善城市规划
1.加强区域统筹。按照《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科学确定市主城区与相邻组团的职能,统筹中心城区与周边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和规划区范围内镇、乡、村的规划引导。深化新区城市总体规划,完成《区生态城规划》,推动新区加快发展。
2.做好规划衔接。在规划设计集中攻坚行动的基础上,加强对各项规划的研究,做好各项规划成果之间的衔接和深化,提高规划成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3.打造城市亮点。围绕“一河、两岸、西文、中商、东工、满城绿”的发展思路,结合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重点,成片打造城市亮点。完成“一场三馆”和“一中心两总部”规划。完成市区个重点区域城市设计或景观整治规划。在近期城市开发建设中,积极开展带电梯的多层住宅试点工作,进一步改善人居质量。
4.培育精品工程。加强历史、人文、建筑风貌等方面的研究,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围绕市区“十大工程”,培育至少—个标志性工程。年内组织开展全市规划设计评优活动。通过方案比选、专家论证、公众参与等环节,把好规划设计方案审查关,筛选一批规划设计佳作,建立规划设计精品库,为参加全省、全国的评优活动打好基础。
5.提升城市品位。完成《市城市雕塑设计规划》,组织开展主题雕塑创作活动。依据现有规划技术导则,完成主城区候车亭、电话亭、废物箱、道路护栏、灯具、座椅、花钵等城市家具规划设计和城市匾牌标识规划设计,充分展现城市魅力。
(二)统筹城乡,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
1.县(市)。在完成总体规划审批的基础上,完成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备案。按照城市总体规划,重点完成项专项规划,包括:县(市)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总体城市设计)、绿地系统规划、综合防灾规划、给水工程规划、排水工程规划、供热工程规划、燃气工程规划、供电工程规划和电信工程规划。完成项技术导则,包括:总体城市设计导则、建筑外观设计导则、广告牌匾设置导则和城市家具设置导则。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需要,编制其他专项规划和技术导则。完成-个重点地段的城市设计和景观整治规划,至少培育个标志性工程。开展城乡统筹规划试点工作,实施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管理,推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2.镇乡。按照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年底前全面完成镇、乡规划。对已经完成的,要重新梳理,凡是规划已到期或期限不到年的,都要重新编制。重点是明确城镇性质、发展目标、村镇体系、村镇建设用地规模,以及工矿企业、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提出空间管制措施。同时,年底前要全面完成重点镇镇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3.村庄。在县(市)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指导下,年底前全面完成村庄建设规划。重点抓好个农村新民居示范村规划月底前,完成省重点支持的个示范村规划。月底前,完成其余个示范村规划。加强村庄规划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民居建设、基础设施改造、容貌环境整治工作的指导,满足村庄建设发展的需要。年内,编制完成 村历史文化名村规划,搞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充分挖掘乡村历史文化遗产,划定历史街巷、传统民居、文物古迹等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提出建设控制要求和保护修缮措施。
(三)加强管理,切实维护城乡规划权威
1.健全规章制度体系。市区:开展《市城乡规划管理实施细则》的研究起草工作。制定《市经营性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规定》、《市建设项目日照分析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按照《城乡规划法》对现行的规划管理制度进行清理,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各县(市):制订符合本地实际的规划管理办法。制定出台土地使用和建筑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及规划条件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制定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建筑间距和退地界管理、建筑退道路红线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形成较为完备的规划管理制度体系。健全村镇规划评审和公布制度。组织村镇规划评审委员会,特别要注意听取农民意见,增强村镇规划的可行性。在村镇显著位置建立规划成果展示牌,加强广大农民对村镇规划实施的监督,维护村镇规划的严肃性。
2.提高城乡规划水平。市区:完善城乡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度,加强对大中型公共建筑设计的管控,以绿色、低碳、生态、可持续理念为原则,实现建筑大师领衔的设计要求。各县(市):组织开展“建筑大师进县城”活动,积极引进一流设计单位,提高规划设计水平。重点提高农村新民居规划水平,突出当地特色,落实节地要求,引导有条件的村庄建多层住宅。
3.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在中心城市规划统筹范围内实行规划统一管理。严格按照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项目选址,核发选址意见书。严格依据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规划条件、审批建设项目,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的建设项目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做到所有城乡建设项目依法依规审批,不开“天窗”。严格管理各类项目的容积率,控制居住用地容积率上限,杜绝随意调整容积率的现象。强化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引导作用,处理好新城开发和旧城建设的关系,统筹土地开发储备、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保障性住房和重要功能区的建设时序,保证规划的有效实施。
4.完善规划修改程序。建立规划定期检查制度,按照总体规划两年一次,控制性详细规划一年一次的原则,年内对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形成评估报告。制定出台《市县城总体规划修改工作规程》,明确总体规划修改的条件、程序、工作标准和要求。修改县城总体规划,应向市政府申请,并提交总体规划实施情况的总结评估报告,经市政府同意后,组织编制修改方案。
5.严格城乡规划执法。成立市城乡规划局规划督查大队,加强规划审批项目的日常巡查。探索派驻规划督查员制度。开展规划执法大检查活动,对治理违规变更规划和调整容积率问题进行集中检查,及时纠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依法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为全省规划执法大检查做好准备。
6.开展“零违工程”行动。市区和各县(市)要把“零违工程”作为开展“城乡规划年”活动的一项重点,对建成区范围内的各类违法建筑和超期临建进行清查,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全部拆除、处理。通过日常巡查、电话和信件举报等多种渠道,及时发现并核查处理有关违法建设行为,严肃维护城市建设的正常秩序。
7.深入推进“阳光规划”。市区及各县(市)都要建立规划展馆,展示城市规划建设发展成果。积极开展规划“三进”活动,通过规划“进社区、进街道、进单位”,扩大公开、公示范围,保证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市开展城乡规划年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任务分解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工作步骤、完成时限和工作要求,确保各项任务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各县(市)要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班子,制定开展“城乡规划年”活动的实施方案及任务分解表,并报送市城乡规划局。
(二)加大规划投入。各县(市)要把规划编制、管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证规划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保证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的正常有效开展。建立健全覆盖县、乡、村的规划管理机构,基本形成城乡规划统筹一体化的管理体制。
总体城市设计导则范文5
【关键词】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观;城市设计;乌兰浩特新区罕山西街
关于规划角度的城市设计与建筑角度的城市设计的争论,在我理解,仅仅是城市设计阶段的不同,层次的不同,尺度的不同而已。根据其不同的阶段、层次、尺度,可将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定义为宏观城市设计,依次类推,控制性详规阶段为中观城市设计,修建性详规阶段为微观城市设计,包括绿地、广场、街廓的微观环境设计都可纳入这一层次。
由于生产力和人口的高度集中,城市问题十分复杂,城市规划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技术与艺术以及市民生活等广泛领域。城市规划是一种动态性、综合性、政策性和地方性的工作,尤其在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尤为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我们的主要工作内容是:确定规划区各类用地的和适用范围,重点是“四定”工作即规划用地的定位、定性、定量以及定服务设施,同时还有道路定线、市政基础设施设计、以及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细则。
控规中的中观城市设计根据控规的工作内容有其如下的工作原则:
1 景观形象的多样性,丰富空间层次
针对影响城市景观形象的主要因素,确定相应设计理念,从空间结构、建筑形态、环境设施和道路绿化等要素中提出城市设计导引准则,达到对控规用地范围内总体形象的把握。形成整体、连续、由多种空间组成丰富有序的景观系统,突出景观形象的多样性,丰富空间层次,从而将绿化开敞空间、广场开放空间、住区聚落空间和行政办公区区等多种空间形态进行有机组合。
2 城市景观突出空间序列和地段特点
针对控规设计题目,在景观设计中突出街道的空间序列性,以线性空间组织点状景观元素,形成个性元素的有序结构,为城市意象创造完美意蕴。在设计中强调地段将成为城市未来新区行政与生活中心的特点,添加城市新鲜、活跃因素,突出城市新区的活力。
3 培育文化内涵,建构地方特色
在对城区整体概念把握的基础上,以街区景观为主题、结合区域特点、挖掘历史文化背景,设计中体现城市文脉。完善公共空间内的街道设施,合理组织雕塑、铺地、围栏、标牌、绿化、广告等各种造景素材,提升公共空间的人文品质;设置街区绿地、建构城市文化,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的城市街区新景观。
4 现实的可操作性
对控规范围内的各个地块,从总体形态、空间结构、建筑形态、主要界面、环境设计等五个方面提出详细的控制导则,旨在将城市设计意图落实到每一街地块;确保在现实的规划管理操作中有充分的参考依据和标准,增强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
5 完善近期形象,顾及长远利益
设计原则需要强调的重要一点是在设计中要远近结合,保证近期设计不阻碍、损害和限制城市长远利益的发展,形成有效的发展可持续性。
乌兰浩特位于内蒙古兴安盟,总规中的定性为:全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罕山西街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定性为:处于全市主要发展方向上,以多层居住用地为主,集中体现乌兰浩特生态型、园林式的小城市特色的高标准、现在化设施齐全的新城片区,也是全盟的政治、文化中心。设计过程中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了如下的设计目标:
5.1 针对罕山西街街区将作为城市未来新区的行政与生活中心,在设计中塑造出以城市型景观为主,自然与人工景观交融、具有自身特色、整体性强的景观形态,引导人们的休憩行为与审美情趣,形成强景观性,强功能性,强公共性的良好城市中心区;
5.2 确定城市设计标准,通过空间结构的重组、建筑形态的控制,景观环境的优化,营造出新世纪、人性化、高品位的城市中心街区景观;
5.3 确定行政、生活、休闲的城市中心功能,创造层次丰富的公共空间系统,形成空间序列明确、景观节奏清晰、环境设施丰富、绿化植物配合的良好外部环境。
在具体的设计中,根据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分区景观的重点控制要素为节点、标志、区域、路径、边沿等五要素。在控详中相应以节点、序列、重点区域以及地标等为核心,强调城市设计的景观控制性,综合控制街区的城市景观。
重点节点的控制
罕山西街的重点景观区段称为节点,是城市风貌的集中体现和城市形象的增强点,是人们往来行程的集中焦点。是一个区域的象征。这里划分为三类共计4个。其中,人民广场节点为活跃积极的开放空间,发挥着组织空间格局的主导作用,是区域的“核心”,罕山西街和铁西大路、经八路、科尔沁大道三个道路交叉口或地段为重要处理节点。
重点区域的控制
区域是二维平面,是城市内中等以上区域的分区,观察者从心理上有进入的感觉,具有共同的特征。本街区在城市设计中所需强调的重点区域有人民广场、行政办公区、商业副中心、二类居住区以及东部的下沉式公园。
罕山西街控规的城市设计中还具体论述了各主要道路街景的城市设计,同时考虑到乌兰浩特的实际情况,设计中还具体讨论了广告的控制性设计,在这不做具体论述。
参考文献:
[1]《城市意象》[美]凯文•林奇著
[2]《城市设计》[美]E。D培根等著
总体城市设计导则范文6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设计
1 城市设计的涵义与内容
1.1 城市设计的涵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给城市设计(Urban design)下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形体环境所进行的设计。一般指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为近期开发地段的建设项目进行的详细规划和具体设计。城市设计的任务是为人们各种活动创造出有一定空间形式的物质环境,内容包括各种建筑、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方面,必须综合体现社会、经济、城市功能、审美等各方面的要求,因此也称为综合环境设计。”城市设计是介于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一种设计。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但是它又不等同于具体的建筑设计,它的研究范畴仅局限于城市形体环境的层面。城市设计的目的在于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城市景观和城市整体形象的艺术水平,创造和谐宜人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1.2 城市设计的具体内容
城市设计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城市总体空间设计;城市典型要素空间设计(中心广场,商业街道,居住区,滨水区等);旧城保护与更新空间设计;城市交通设计;城市环境保护设计;城市生态防护圈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城市环境设施与建筑小品设计等。
2 现代城市设计的基本特征
1)创作性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特征。城市设计要实现具体的三维形态框架的建构,它必然是一个创作过程的产物。城市设计的创作过程是设计者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与创作灵感交织,而形象思维则是城市设计的主要思维。城市设计的创作需要有城市设计的基本技巧,精通城市职能、形体及三维空间关系的处理。2)强调以人为本。即以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为根本出发点,满足人的需求,以人的心理与生理行为为依据,关注城市空间设计的场所感、归属感,追求舒适和有人情味的空间环境。3)以城市意象为依据。城市设计中强调对城市历史、地理、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对其提供有生命力的城市机理延续;要求分析城市的地形、地貌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城市地理位置的优劣势,与周围交通系统的联系。城市意象空间正是人对以上各类客观因素的综合反映。4)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建
筑学密切关联,而且还涉及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环境心理学、法学和城市管理学等学科。城市设计是这些相关学科在城市物质环境设置、使用和体验这一结合点上的综合体现。借助多学科知识,城市设计追求空间形式上的统一与完美,综合效益上的最佳与优化,社会生活上的和谐与协调。5)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只有空间而没有时间的环境是没有活力的。现代城市设计在使环境美达到具体化与视觉化的设计中,除了使用传统的三维环境视觉理论外,还在大范围内把人的时间运动与空间环境视为统一系统,将时间和空间概念从建筑范畴运用到城市环境设计中。
3 城市设计的原则
1)表现的原则。即城市设计要反映城市的本质和内涵,要强化城市区别其他城市的地方特色,要形成有个性特色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景观,使它们成为城市的典型识别标记。2)相互协调的原则。即城市和自然之间、城市各部分之间、城市建筑群之间要相互协调。另外,要协调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保证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协调保护与建设、景观与生态、投入与产出的多重关系。3)有机秩序的原则。这是“宇宙结构的真正原则”,生物是这样,城市也是这样。城市设计要为城市社区建立一种有机的秩序,包括物质秩序和社会秩序;城市设计必须在城市规划指导下进行设计,要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规。
4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区别和联系
4.1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区别
1)追求效益不同。城市设计主要追求环境效益。城市规划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平衡发展。
2)出发点和关注点不同。城市设计强调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人的生理和心理行为为依据,关注具体的城市生活与工作环境。而城市规划是以物质环境为出发点,作为城市建设管理的依据而制定的硬性控制指标,关注是城市整体的协调发展,它较少涉及与人的感性和活动相关的环境场所问题。可以说关注人还是关注物是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分水岭。
3)形态维度不同。城市设计是城市三维空间的环境设计(如建筑群体空间布局、开放空间和环境设计、建筑小品空间布置和设计等)。而城市规划是城市二维空间的总体安排(如用地规划、道路两侧平面安排等)。因此二者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维度。
4)工作属性不同。城市设计工作属性属于艺术创作,强调环境人文因素,容纳历史积淀,铺垫地区文化,表现时代精神,并结合人的感知经验建立起具有整体结构性特征、易于识别的城市意象和氛围(如城市意象、室外空间、街墙界面、整体材质色彩等)。而城市规划工作属于技术经济规划,以城市建设法规为指导,注重各类技术经济因素(例如交通容量、功能分区、用地开发强度、建筑高度、密度、容积率等数据)。
5)工作成果不同。城市设计工作成果图文并茂,图纸、文本、导则在其中起重要作用,且具有一定的实施操作弹性,并附有具有三维直观效果的表现图纸。城市规划工作成果偏重文字性的法律条款、政策、方案,图纸是次要的。
6)参与人员不同。城市设计主要由建筑师和城市设计专家承担。城市规划是各种专家(如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规划学家、地理学家等)共同合作的结果。
4.2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联系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密不可分。城市设计的三维空间景观的塑造与城市规划的平面布局是一种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规划在涉及城市的用地布局、路网结构、市政设施等诸方面的同时,必然包含了对城市空间特征塑造的思考,没有“纯二维”的规划,而且规划的思想观念和意图也必须最终反映在城市三维空间中才能得以实现。
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所要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们所处的城市,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它们都以创造一种良好的、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目的,都要综合协调各项城市功能,安排城市各项用地,组织好交通和安排好各类工程设施,都要研究城市的社会发展,考虑城市的历史文脉等。可见,它们之间交叉、重叠的领域涵盖了城市建设系统各个方面,两者统一于一个完整的规划过程之中。规划的平面布局图,也是城市设计进行城市三维空间环境塑造的基础依据和前提。另一方面,对城市空间的塑造与安排,又可反馈回来对平面布局进行完善、补充和调整,从而使两者都趋于更加合理化。
5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区别和联系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是整体环境与个体形象的关系。两者在设计的规模、尺度和层次上是不同的。城市设计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它属于城市整体环境设计。建筑设计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的问题(单体、群体建筑在城市都是一个点),它属于城市个体元素设计。建筑设计虽然也要考虑环境效果,但一个良好的城市形态环境更多地取决于城市设计的效果而不是建筑设计的效果。城市设计以多重委托人和整个城市人民作为服务对象,更多反映公众利益和意志。建筑设计一般以单个委托人作为服务对象(大型公共建筑除外),主要取决设计者本人和委托人的目标价值取向。
美国城市规划师伊·沙里宁曾经说过:“通常做设计是要将一栋房子置于周围的环境中;将周围的环境置于一个城市规划中。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这段话清楚地说明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的有机联系。这种有机联系体现了城市空间形态(城市设计解决的问题)和建筑空间形态(建筑设计解决的问题)的连续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