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筑材料的初步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建筑材料的初步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建筑材料的初步认识范文1

中图分类号:TU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材料实验是《建筑材料》课程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一定数量的实验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可以深入了解建筑材料的各项性能和指标,熟悉建筑材料实验各种仪器设备,学会整理测试资料和分析测试数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对建筑材料理论的理解和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工程能力的培养。高职高专是以培养建筑工程企业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因此,为使实验教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下面我们对土工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和实践。

一、高校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目前,各高校建筑实验通常是作为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一部分内容,根据课程教学进度安排各个实验。作为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实验目的明确、针对性强等优点,但由于每次实验相对独立,存在准备工作大量重复、内容分散以及缺乏系统性、完整性等缺点,在相同的学时和实验条件下,不能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以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2、高职学生特征 (1)学生年纪轻,心理和思想的成熟还很不完善,自控力、自学能力差。 (2)学习上普遍较懒,图安逸缺乏吃苦精神,喜欢直观的东西,不爱动脑钻研。针对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稍薄弱,在教学时要考虑到教学的内容方法都能让高职生接受和理解,并能掌握了所教知识。

3、不能适应多专业方向的要求 现在的人才市场要求学生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 也要求对相关专业知识有所了解。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可面向建筑、道路、港口、桥梁、水利水电工程等多个方向,了解不同专业方向的土工实验方法及规定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实践工作中很快上手,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但传统的建筑材料实验主要偏向某一专业方向,对其他方向涉及较少,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实验以验证型为主 缺乏创新性,传统的建筑材料实验多采用教师先示范,学生再操作的模式。对操作时间较长的实验只能以验证型为主,不一定完全按照实验规程进行。由于实验数据不够准确,很难用于实际工程,很多学生因此缺乏主动性和责任感,动手很少甚至不愿动手,实验数据东拼西凑,难以做到“严谨治学、推陈出新”。

二、对实验教学的创新改革

1、精研教材内容,突出重点教学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教学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样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就应该有所侧重,在深入分析岗位工作对本课程知识能力要求的前提下,打破学科框架,构建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体现土建专业所需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新体系,突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突出重点内容,在重点内容讲解透彻的同时,兼顾讲解其他一般内容,其余内容则可要求学生们课后自学完成。建筑材料虽然种类繁多,但结合专业的特点,应该突出两个重点,即材料的基本性质及结构材料。

2、加强章节内容间的联系,促使学生融会贯通

为了克服“建筑材料”内容多而散、系统性差的不足,同时也为了避免讲授时平铺直叙,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教师特别要注意加强课程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各种工程材料服务与工程实际为主线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活动之中,明确各种材料在工程实际中所处的地位为出发点;以材料的生产工艺流程、材料的技术性能、基本构造与组成、材料应用发展方向展开论述;以材料在工程实际中不同的功能作用作为结论来开展教学,会使学生感觉总体思路明确,条理清晰,前后上下知识融会贯通。

3、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感性认识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针对教学手段单一、内容枯燥无趣等问题,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为此,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采用样品教学,做好对比分析。“建筑材料”课程作为一门叙述性内容偏多的课程,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感性地认识和了解各种建筑材料,我们应尽力收集相关的材料样品,进行展示,首先让学生对该材料有一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再介绍其性能、特点和应用等其他内容。同时,可运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土木工程材料的共性和特性,便于掌握和理解其技术性能。第二,采用电化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口述为主要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效率比较低。采用电化教学,借用幻灯投影、多媒体课件等方式,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量,而且还能通过影像,真实而直观地反映出材料的“真面目”,使学生加深对材料性能的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引入工程实例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该根据教材的定义、概念,把工程的实际环节引入到课堂内容中来,以实际工程为例来讲解材料的特性、使用方法及效果、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这不仅是教学的客观需要,同时也可以避免课堂教学内容的单调、乏味。

4、发挥实验在建材课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由于建筑材料课程内容的叙述性和定性的(有时是半定量的)性质,它对某些概念的定义是不精确的,仅仅从定义本身难以作出精确的认识和严格的区分。可以用有关的实验来使其定义精确化、具体化,以利于学生对这些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掌握。 尽管结合课程特点,在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和实践环节上,我们作了积极的探索,“建筑材料”课程改革已初步有了成效,但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课程的改革和实践的探索中,我们要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以更好地实现高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结语

建筑材料教学具有理论性、工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实验环节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实验对教学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但是,现阶段我们的实验教学环节还不是很成熟,有些院校对建筑材料实验课时比率设置较低,或者借课改减少其所占比率。我希望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继续加深对建筑材料教学方法的探索,尤其是对实验教学环节的创新,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特点,提高力学教育的水平,多多培养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强的新时代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宝瑶.高职院校《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2]李常健,谢一民.新建本科院校实验教学改革刍议[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5).

[3]于宗仁,李巨龙.结合工程实例进行综合性实验教学的尝试[J].西部探矿工程,2006,(4).

对建筑材料的初步认识范文2

[论文摘要]文章阐述了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分析了现阶段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要求和特点 

“建筑材料”课程作为高职土建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不仅是以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等课程为基础的专业基础课,还是“房屋建筑结构”“建筑设备”“工程概预算”等后续课程的前期基础课,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建筑材料的发展方向,面对新材料、新技术、新标准不断出现的情况,使学生掌握常见建筑材料的技术特性、相关标准等基本知识,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选用建筑材料,并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建筑材料”课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是研究各种建筑材料的构造、生产与加工方法、材料的技术性能、质量检验以及如何合理使用的课程。它涵盖的内容广泛,涉及学科较多,且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为学生的后续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也为今后的工程实践打下理论基础,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一定的实验技能,可以说它是通往专业课程的必经之路,也是决定学生专业面宽窄和工作适应性的关键因素。 

(一)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的要求 

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能力,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如何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改革中,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已经成为高职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为社会化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专门人才,但其培养的人才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应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针对岗位群设置专业,增强专业覆盖面,按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对课程设置及时地进行调整、补充、修订。同时,还要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现代内容和传统内容、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关系,认真研究各类课程之间的结构、比例和权重,以满足学生从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培养目标是课程设置的依据,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应淡化基础理论教学的系统性、严密性,增强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把知识传授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在基础理论“必需”“够用”的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通过企业对岗位知识和能力需求的调研,我们认为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应根据一线施工与管理岗位的要求,针对一线施工与管理岗位群,整理出课程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并重新编排组合,形成教学大纲。笔者认为,“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了解与掌握建筑行业中常用建筑材料的基础知识;二是基本掌握我国现行建筑材料的各种标准和常见的检测方法,比较熟练地对目前施工企业常用的建筑材料进行检测,并提供可靠的检测数据,基本上可以为工程建设质量控制和合格性评定提供依据;三是强化对专业研究工作的基本训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 

“建筑材料”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庞杂,以叙述性内容为主,涉及知识面广,教材涵盖了十多个大类,上百个材料品种,但其系统性差,各章节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这是由于材料学本身的原因造成的,各类材料本身就是一门专业学科,如胶凝材料、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及其他复合材料等。如此多的内容都汇集到“建筑材料”课程中,使其成为一门介于材料学科与建筑工程学科之间的综合课程。 

“建筑材料”的课程内容庞杂混乱,主要是对各类材料定性、半定量的分析,是针对各类材料技术性质的总结,缺乏逻辑性和理论计算分析。同时,由于一系列和工程密切相关的试验资料和实践经验的总结,繁多的条文叙述及经验公式,而又缺少逻辑推理,使得其整体性、逻辑性、严密性、连贯性均较差。这就给学生学习这门课程造成了不少的困难,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在高职教育极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不少高职院校缺乏鲜明的办学特色,依然沿袭本科院校的教学理念,重理论教育,轻技能训练,使高职生的实践能力不强,与社会需求脱节。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许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完全贯彻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在教学体系方面普遍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课程设置基本上处在无人监管的状态,既没有统一编订的课程,也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各学校自行其是。在课程设置上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实践课的开课率没有达到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实践课看成理论课的附属课。二是教学方法不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仍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三是对学生的考核多按传统的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主的单一闭卷考试方法。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 

高职院校对“建筑材料”课程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也就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很多高职院校依然沿用以前的教材,这些旧教材的内容比较狭窄,很多教材缺乏对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实验方法、新标准的介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近些年来我国建材领域发展速度非常快,而“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速度远远跟不上建材领域发展的速度,所以,高职教育应当注重“建筑材料”课程标准的制定,及时更新教材的内容,以应对工程实际的高速发展。 

(二)沿用本科教学大纲 

高职“建筑材料”课程只是对这门课程本科的教学内容作了局部删减,略降低教学要求。“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分为两大块: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理论教学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讲解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内容;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土木工程材料性能的一些基本测试,属于验证性实验。这些实验仅仅是用来验证理论教学中的重要结论,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因而,在现阶段的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中,实验课只是处于从属地位,属于理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真正地把实验课作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学生锻炼提高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

(三)教学方法落后 

现阶段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主要形式仍旧停留在口头讲授、“满堂灌”的层面上,而建筑材料领域中涉及很多概念,有些概念教师在课堂上用语言、板书难以描绘。大多数理论知识只有在具备工程实际条件的情况下,才会被学生更好、更快地加以理解。此外,随着大学本科院校近年来的大幅度扩招,吸引了众多高中毕业生就读。这就导致了在高职就读的学生,其基础知识不扎实,且个体差异较大,很多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可自由支配时间明显增多,主动学习的动力明显不足,这给“建筑材料”的课程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针对“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和要求以及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精研教材内容,突出重点教学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教学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样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就应该有所侧重,在深入分析岗位工作对本课程知识能力要求的前提下,打破学科框架,构建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体现土建专业所需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新体系,突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突出重点内容,在重点内容讲解透彻的同时,兼顾讲解其他一般内容,其余内容则可要求学生们课后自学完成。建筑材料虽然种类繁多,但结合专业的特点,应该突出两个重点,即材料的基本性质及结构材料。

材料的基本性质这一章很重要,它是研究建筑材料共性问题,是后继各章的基础知识。因此,应较详细地把材料性质的各个概念结合它们在工程中的应用介绍清楚,要求学生们牢固掌握。结构材料能否正确使用,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安危和正常使用。所以,应把水泥、混凝土、钢材、防水材料列为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在讲解这些重点内容时,应尽量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诱导和启发学生去主动地、积极地进行正确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某些具体材料的教学,则宜采用在众多材料品种中选取典型品种予以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突出重点,点面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水泥”一章,应选用建筑工程中使用最多的通用水泥作为主要讲解内容,其中又以硅酸盐水泥为主要研究对象,详细分析其熟料的矿物组成、水化反应、硬化机理、技术性质、腐蚀及应用、储存等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展开介绍其他掺入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而水泥中快硬硅酸盐水泥、白色、彩色硅酸盐水泥不是重点内容,仅作简单介绍即可。特别要做说明的是在突出重点教学的同时,也要注意在其他非重点章节中也有重点内容,譬如在“砌体结构材料”这一非重点章节里烧结多孔砖、空心砖和砌块是重要的墙体材料,所以它们的技术性质是重点内容。确定重点和非重点内容教学,不仅能缩短授课时间,而且有利于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有利于学生全面而重点地掌握建材方面的知识。 

(二)加强章节内容间的联系,促使学生融会贯通 

为了克服“建筑材料”内容多而散、系统性差的不足,同时也为了避免讲授时平铺直叙,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教师特别要注意加强课程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各种工程材料服务与工程实际为主线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活动之中,明确各种材料在工程实际中所处的地位为出发点;以材料的生产工艺流程、材料的技术性能、基本构造与组成、材料应用发展方向展开论述;以材料在工程实际中不同的功能作用作为结论来开展教学,会使学生感觉总体思路明确,条理清晰,前后上下知识融会贯通。 

(三)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感性认识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针对教学手段单一、内容枯燥无趣等问题,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为此,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采用样品教学,做好对比分析。“建筑材料”课程作为一门叙述性内容偏多的课程,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感性地认识和了解各种建筑材料,我们应尽力收集相关的材料样品,进行展示,首先让学生对该材料有一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再介绍其性能、特点和应用等其他内容。同时,可运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土木工程材料的共性和特性,便于掌握和理解其技术性能。如讲解混凝土拌和物时,可以当场取少量水泥、天然砂、石子和水进行搅拌,介绍各组成材料在混凝土中所起的作用,可让学生亲自尝试一下,观察不同配合比的材料性能的差异。再如在介绍过火砖、欠火砖时,可直接用样品向学生进行展示,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这两类砖的外观颜色和形状,就能很快掌握这两类砖的特点和区别,学生的印象也会非常深刻。第二,采用电化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口述为主要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效率比较低。采用电化教学,借用幻灯投影、多媒体课件等方式,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量,而且还能通过影像,真实而直观地反映出材料的“真面目”,使学生加深对材料性能的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引入工程实例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该根据教材的定义、概念,把工程的实际环节引入到课堂内容中来,以实际工程为例来讲解材料的特性、使用方法及效果、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这不仅是教学的客观需要,同时也可以避免课堂教学内容的单调、乏味。例如,在讲石灰的性质时,可列举石灰的应用、抹灰墙而出现爆裂点的具体工程实例,通过对此事故原因的分析,可使学生加深对石灰熟化时体积膨胀较大的了解,从而进一步认识石灰变储存期为陈伏期的必要性。另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做演示。通过对这些简单试验的操作与观察,学生对生石灰熟化特性的了解和认识可进一步加深,同时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四)发挥实验在建材课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由于建筑材料课程内容的叙述性和定性的(有时是半定量的)性质,它对某些概念的定义是不精确的,仅仅从定义本身难以作出精确的认识和严格的区分。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水泥的“凝结”和“硬化”、“初凝”和“终凝”这样一些成对出现的概念。这里不妨引用一下水泥的“初凝”和“终凝”这一对概念的定义:“初凝”为水泥加水拌和时起到水泥浆开始失去可塑性的时间;“终凝”为水泥加水拌和时起至水泥浆完全失去可塑性,随后开始具有强度的时间。这里的“开始失去”“完全失去”和“开始具有”等说法并没有严格的定量的规定。学生难以区分和掌握这样的定义。而水泥凝结时间的测定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这样的概念。这里不妨再引用一下该实验中有关试验结果的规定:由加水时算起,到试针沉入净浆中距底板0.5~1.0mm时,所经历的时间为初凝时间;到试针沉入净浆中不超过1.0mm所经历的时间为终凝时间。这样由实验对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的定量规定和区分,显然比上述的定义要精确,且实验形象、具体。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授课时,教师就结合实验把“初凝”和“终凝”概念量化、具体化,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这样的概念。“建筑材料”课程中类似的概念很多,如水泥的标准稠度需水量、沥青的黏性等概念,都可以用有关的实验来使其定义精确化、具体化,以利于学生对这些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掌握。 

尽管结合课程特点,在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和实践环节上,我们作了积极的探索,“建筑材料”课程改革已初步有了成效,但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课程的改革和实践的探索中,我们要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以更好地实现高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z].2004-04-02. 

[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现行建筑材料规范大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对建筑材料的初步认识范文3

关键词:理论;实践;教学;创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TS951.7+3文献标识码:A

“理实一体化”是现阶段高等教育中,最长惯用的教学模式。专业人才的培养战略和教学大纲目标的深度控制,在项目的不断实施过程中,应用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一系列历史性的变革。《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中,通过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拓宽课程教学思路,我校本着教育以培养应用性专业性人才为目标的宗旨,在《建筑材料与检测》授课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融合,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最常倡导的方针。简言之,就是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除了强调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换页素养和理论技能外,本着学以致用的目的,在课业进行之中,渗透实践动手操作课程,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领悟能力。这种循环模式的使用,除了适应学生自身的发展外,还更多的激发了学生兴趣,启发他们朝着探寻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不前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教师手把手教学,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分小组讨论学习。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实践细节予以批评指正。实践过后,予以必要的实践考核体制,对相关事项进行绩效评价。这种教学方式,无疑是先进的,符合相关的规制,学生能在教学中获得成长和收益。

《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教学特色

建筑材料是土建工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建筑专业开设《建筑材料与检测》,是为了能在相对完善的理论课程中,使学生充分掌握建筑材料额性能、特色,以便于在参加工作以后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工程、建设。教师授课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增加学生的理论技能而开设的,而是在教学中渗透了教育学生成才的心力。

授课的过程,改革传统授课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结合,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实践活动的进步。在组织实施教学中,其课程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理论性特点。设计的材料种类多样,性能不一。骨料、水泥、粉煤灰、外加剂、矿粉等基本定义,导热性能、表观密度、提价要求、吸水率、防火性能、耐压力等板材要求,内外墙的养护,减少建筑材料的辐射等凡此种种,都显示其课程开展中,对理论知识和性能的把握度以及由此渗透的材料质地和性能要求。

在教学中,对于理论方面的教学内涵,要有对学生实施相对恒定的教学方式和内涵,同时辅助的实践设计教学,才能不断地修正传统教学方法中的疏漏,对教学的整体设计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

《建筑材料与检测》设计课程,课程从基础开始,除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之外,理实一体化的教育模式中,让学生在了解建筑材料的过程中,了解建筑材料的关系。教师通过对建筑材料实物进行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实物论证外,还有进行必要的考试验收,对于一些需要提高能力者,理论和实践能力都要同步加强。

三、《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教学中应用理实一体化模式

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学就是将素质教育真正从教育思想走向教育实践的较好尝试。发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升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以工产化教学模式和平台,分小组实施实践演练课程。其前提是让学生明白建筑材料的基础结构和性能,实践课程引入最初,各项活动和教学项目的开展,专业素养是实施一系列活动的必要前提。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引入课程教学重点案例和自关键教学中实施重点讲解。在现场教学中,组织敬爱呕血和实施效果检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施组织项目教学,通过建模实现教学方式和引导结构的优化升级。在实际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通过小组讨论,课程组织指导示范,情景模式再现,将学生日常的学习融汇入具体的方案实施和课程教学环境之中,最终实现教学设计和任务的顺利完工。

《建筑材料与检测》设计课程的课程教学效果,在强调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形成自主的学习意识,实现教师和学生教学环节的传统方式转变,在不断地的创造中,培养学生自主掌握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教师的撞死我约束和管制力,是形成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在直观想象的教学环节和课程进程中,除了必要的而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外,明显的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关键环节是收尾阶段,对于材料的合格选定判定标准和具体实施方略,都要在现有的具体环节和实施中,主要发挥教师指导的实际作用,对于实践课程的判定和活动环节的具体实施方略都要通过学生的具体反馈去实施。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点

在理论课和实践可并重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对于科室的安排和实际爱你教学的具体实施方略,都需要教师的全程指导和学生的互动参与。理实一体化敬爱呕血中,重点和难点的把握,简要环节和关键环节的具体取舍以及重点和关键点的突出,是实现其课程整体性的必然选择。教师是整个活动中最重要和关键的环节,对于课程任务的驱动和掌控,必须坚持适度原则,及时的修正课程偏差并教育引申学生形成自主的人物路线,对于保障课程实施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理实一体教学中,同传统的授课方式不同,由于实践课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会激发学生自主的形成相关的习性去积极开展实践课程。相反的,教师如果不加以仔细引导,就会出现重实践轻理论知识的现象。实践课程项目实施中,都是在小组协同工作下完成的,由于负责项目和分工的不同,管理教学就会遭遇现实面的影响,对于学生自身而言,教学一体化的方针实施过程中,遭遇现实面影响较大,直接影响课程效果。

在《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中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以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学生主观能动性为主要手段。对于教师,采用规范的绩效评价考核体制,确保理论与实践课程一体化进程的顺利运行。除了需要教师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外,加强校企联合,充实实践可内涵,构建学校“双师型”队伍。学生通过初步的学习,获得基本的、初步的、准确的理论技能,需要强调的是不能抛弃对基本知识的能力和要求。

课程管理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组织指导教学活动,教学环节朝着有利于学生正常有序发展的环节前进。在互动变动的课程中,不同分工的学生要实施不同的敬爱偶是指导侧重点点,对于材料的性能课程和认识项目课程进程中,小组讨论的结果。必须实施相应的总结报告,师生共同对教学环节的各项措施实施防护,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教学活动的有序性。

教师的指导和因材施教吗,都是要以学生个体而异的,每个学生的资质不同,必须实施不同的教学方针和策略。实施学生民主管理和互帮互助合作小组,共同之低昂小组工作计划。坚持学习第一,竞争第二方针,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考试。在考试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的将实践内容作为《建筑材料与检测》考试内容的重点。在进行此类模式的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二者的比重,在适度的考试内容中,辅助的设计化策略方针,更能使这种教育模式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该课程沿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在操作中,效率、速度、质量方面得到综合提升,教学的综合内涵,也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得到验证。

五、总结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运用于《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中,理论和实践都需要占据一定的比例。一体化向协调的方针和动能,是实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综合能力提高的必然途径。"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质就是借助一定的手段,通过教师的传授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过程。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学生从不知道到慢慢熟悉,从生疏到熟练到形成技能技巧。对于建筑专业的学生而言,实施课程中,实践性技能是其中最重要也是最重要的关键点,但同时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开展全部课程教学活动的奠基。

只有做到了二者相互结合渗透,才能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参考文献:

[1] 杨玉泉.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初探[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1(9).

[2]蒋玲.道路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 . 2011(3).

对建筑材料的初步认识范文4

[关键词] 建筑装饰材料 实践教学 市场调研 教学改革

《建筑装饰材料》既是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而建筑装饰材料也是建筑装饰工程的物质基础。建筑装饰工程的总体效果、功能的实现,无不通过运用装饰材料及其配套产品的色彩、光泽、质地、质感、纹理、图案、形体和性能等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在建筑装饰工程中,装饰材料的费用占建筑装饰工程总造价的50%~70%。因此,在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建筑装饰材料》课程教学中,和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建筑材料》的教学侧重点不同。

该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熟悉装饰材料的种类、性能、特点以及价格档次;掌握各类材料的流行趋势及适合的装修风格;善于在不同的工程和使用条件下,正确、合理、艺术地选用不同的装饰材料的应用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但是由于建筑装饰材料发展迅速,品种繁多,再加上学生实践经验的缺乏,无法了解建筑装饰材料的工艺特性、装饰风格匹配和施工工艺的构造情况。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对每类、每种装饰材料的类型、性能、特点以及选用等有关知识逐一向学生进行讲解,内容多、参数多、指标多,枯燥乏味,无法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具像,容易遗忘,学习效果不佳;即使教师备课充分,并且采用多媒体课件等多种现代教学手段,增加了建筑装饰材料图片和视频,增强了对材料颜色、图案等感性认识,但对材料的质地、纹理、光泽等的感知很局限,仍不如到建材市场、施工现场直接教学,通过看、摸、比、记等方式对建筑装饰材料有更直观的了解和深刻的印象。

所以在《建筑装饰材料》这门课程改革中,我们减少了理论课时,增加了实践的课时。理论教学缩短了传统建筑材料的课时,重点讲授最近几年出现的新型建筑装饰材料,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每种建筑装饰材料的特点、应用范围,使学生直观认识从原始建筑装饰材料到现代建筑装饰材料的发展历程。另外,把建筑材料的最新成果例如纳米装饰材料、硅澡泥、液体壁纸、软瓷砖等引入教学内容;做到教学内容紧跟时代,紧扣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建筑装饰材料实践教学在学期末开设了两周的实训专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使学生对建筑装饰材料的品种、质地、纹理、图案、性能、价格等特点有了更直观、深刻的认识,提升了职业能力。具体实施如下:

一、请进来

1.请室内设计名师、材料商家来学院

在学期开始的时候,请装修公司的设计名师、材料商家来做报告。设计师讲座的内容是建筑装饰材料发展的新趋势以及各种装饰风格常用的材料。而请材料商家介绍材料相关知识、特点、施工工艺及应用。让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就对各种材料有直观的认识,对材料在装饰工程中的重要性,和本课程的重要性都有了深刻的认识,大大提高了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2.请装饰施工工具和各种装饰材料样品来

在建材实训室设置样品展示柜,展示各种小型装饰施工工具和各种装饰材料样品,可以按装饰部位进行分类展示,如地面、墙面、门窗以及装饰五金等。学生可以亲自操作工具,了解工具和材料的特性,适用于学生对材料的初步了解。

二、走出去

1.走进材料厂家

在学期中,利用2个课时组织学生到本地的板材厂参观,通过观看车间的生产流水线,在板材加工生产过程中了解材料的品种、加工方法、适用范围和施工工艺。对了解类似材料的性能、生产工艺起着举一反三的作用。

2.走进建材料市场

在学期末,安排2周的实训专周。首先,由老师带领,利用2天时间对市内几大建材市场进行参观。主要是了解各建材市场的主营建材种类、分布情况,辐射区域、及交通路线,为后续调查做准备。然后,利用5天时间按照材料分类(如木材、陶瓷、石材、软质材料、金属材料、辅料等)自主选择一个建材市场,进行分组调研,再利用3天时间进行调查成果总结评比。调查前,老师应布置详细的调研任务书,内容包括调查的目的、要求、方式及汇总后的结果。调查过程中,老师应给予相关指导,并解决学生在调查中所产生的疑问。调查结束后,每个调查小组都要撰写调研报告和制作课件,并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并进行自评、互评。所有调查成果共享,作为全班同学以后学习和工作中的参考资料。

3.走进宾馆、商场、样板房

在学期末,利用实训专周里的4天时间,学生分组,通过网上、图书馆查资料,在本市宾馆、商场、样板房等不同类型的建筑中自选一个设计水平高,装修口碑好的场所,进行参观、拍照,并通过分析不同部位使用的何种建材,加深对建筑装饰材料的认识和了解,更好地掌握材料的色彩、光泽、质地、质感、纹理、图案、形体和性能在满足功能需求和表现装修风格中所起的作用。

三、小结

通过对建筑装饰材料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对各类建筑装饰材料的性能特点、使用情况的亲身感知,提高了学生对丰富多彩的建筑装饰材料的认知效果:通过调研活动锻炼了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调查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分工合作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通过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所必备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大大提高了职业能力,也为后续课程建筑装饰设计、建筑装饰施工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对建筑材料的初步认识范文5

【关键词】建筑材料;水利水电工程;全英文教学;创新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科技以及工程建设的国际合作化推动了人才的国际化,这不仅限于国际化人才争夺与使用,更重要的是国际化专业人才的培养。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地区之所以社会与科技领域始终保持不断涌现的创新活力,很重要一点就归因于其全球化视野下的科技人才培养与引进策略。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人口红利,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成本较低(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多)的优势;而如今,之前的人口红利优势已经不复存在,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仍然保持我们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活力与发展动力,就需要从科技水平、先进技术等方面入手,参与乃至领跑国际科技领域,摒弃以往完全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转变到依靠科技水平的轨道上来,而这需要在培养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科研人才、管理人才等各方面花大力气,需要有一个持续的工作才能产生效果。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领域而言,我们国家的大量大型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已开发或已规划完毕,今后大量的水利工程设计、施工、监理企业将不得不面临着“走出去”的那一步(已经有很多企业已在国际市场中参与竞争,如东南亚、非洲、南美等地)。水利水电工程国际经营规模持续扩大、经营层次进一步提高、国际市场范围不断扩大、国外工程项目履约情况、经济效益良好,吸引了大量水利水电施工企业走出去,例如,水电建设集团公司等一批较大型的水电施工承包单位是中国水电产业“走出去”的排头兵,自1999年以来连续进入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行列。

因此,对于培养水利水电工程行业专业性人才的高等学校(如武汉大学)而言,也需要逐步转变自身的培养目标定位,必须下大决心,花大气力培养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与科研人才。在新的历史阶段,高校仍是水利工程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同时,在水利工程科技人才国际化培养,特别是高端科研人才国际化方面,水利科研机构具有独特的优势,肩负着历史的重任,高校与水利工程科研机构相互学习,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特长,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所以,高校在水利水电工程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在课程建设规划时形成国际化视野。科研人才国际化培养是实现新跨越的必由之路,也是适应水利科技发展,培养水利专业人才的必然选择。

建筑材料在其他工程专业领域,如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等均有相关双语教学实践的开展,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截至目前,国内高校中尚未发现有建筑材料全英文教学的报道。建筑材料也是水利水电专业人才培养中最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不仅是学生今后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和监理等工作的必备基础,也是学习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等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前提。而建筑材料这门课程具有很多与其他课程不同的地方,如:(1)课程涉及内容多、学科广,包含了水泥、砂浆、混凝土、钢材、石材、沥青等各种建设工程领域所涉及到的建筑材料品种,并涉及到力学、化学、物理等各基础学科的大量知识点,是一门交叉学科特性明显的课程;(2)材料新技术、新产品革新与更新快,教材的修订速度有限,无法及时将革新的技术与出现的新材料修订到教材中;且规范与标准的修订也存在时效性问题,而教材中往往也在这方面存在滞后性;(3)涉及的规范与标准较多,材料的各种性能与规范和标准之间的关系需要特别注意。从这些特点上来看,内容繁杂,知识点多,记忆内容较多,而在这些特点的基础上,全英文教学又带来了语言上的难度,不仅在教学上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学生在理解上也需要花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从2009年开始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开设全英文班教学,除部分基础必修课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均采用全英文教学。建筑材料课程作为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设置在大学三年级的第一学期,在基础课程(高等数学等)、基本力学课程(如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完成之后开展,并作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水利水电施工等其他专业课程开始的一个基础。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建筑材料教研室承担了该门课程的教学,经历了初期的直接聘请国外高校教师来华授课,到后期本专业教师经过培训和学习后讲授课程的艰难过程。经过近些年的教学实践与不断总结,我们得到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与体会。

一、授课对象分析及教学概况

由于建筑材料课程具有知识点涉及范围广、学科间跨度大、基本概念多等特点,结合全英文教学的特点,就更加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外语基础,以适应在较多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全英文条件下概念的准确理解。在开设本课程前,学生已系统学习了高等数学、材料力学等基础课程以及专业基础课程,这是建筑材料课程学习的前提条件。本课程针对的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三年级第一个学期的学生,该阶段的学生已系统学习了数学、物理、力学等基础课程,并且该全英文班还经过了两年多的英文强化训练,可以适应建筑材料课程全英文教学过程。由于多年来教学改革与学分制改革的结果,建筑材料课程课时已压缩至36学时,即使中文授课也不能将教材上所有内容全面教授;因此,在学时分配上,对于混凝土(concrete)、水泥(cement)、钢材(steel)、沥青(bitumen)等主要建筑材料做详细讲解,对于石膏与石灰(gypsum and lime)、石材(stone)、聚合物材料(polymer)、其他功能材料(functional materials)等其他类建筑材料做简要讲解,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课后自学的作用。在试验教学方面,由于只有6个学时的试验学时,因此,主要强调的是对学生创新性的培养,我们在试验设计中也强调了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科学设计的理念,开展了一些创新性试验教学,这在第3节中将做介绍。整个课程以“建筑材料的组成(composition)——结构(structure)——性能(property)”之间的关系为主线,注重知识的基本概念、重点、难点和方法论的讲授;注重教学内容和主题的不断更新和扩展,在课程中穿插建筑材料学科的发展前沿和动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二、培养目标

每一门课程的开设,都有其培养的目标和期望达到的效果。由于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全英文班的定位在培养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国际化的专门人才和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科学研究人才,我们认为其国际化主要内涵有两个方面的,其一是为工程界培养合格的并且有竞争力的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以及监理的专门人才,可以为我国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人才储备;其二是为我国水利水电专业培养国际化的科学技术人才,从科学技术进步的角度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培养优秀的科研人才,以保证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可持续化发展。从这两方面考虑,作为建筑材料全英文课程的教学,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主要感受与体会:

(一)作为科学研究的目标,全英文班的学生从选拔时开始就作为精英化教育来培养,如果学生个人意愿是将来从事水利水电专业的科学研究工作,则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扎实掌握基本概念,在深度上有较多体现;同时,需要任课教师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从本科生专业基础的学习就开始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与热情。

(二)作为水利水电工程国际工程总承包的培养目标,则需要学生掌握建筑材料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国内外相关建筑材料试验标准与规范、施工规范等的对比、建筑材料基本概念的中英文对照叙述方式等,要求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在知识点的广度上,强调学生的知识面宽度。

鉴于以上两点考虑,我们试图在建筑材料全英文教学过程保持科研性与工程应用性二者的平衡关系,既强调本课程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实用性,也在实用性过程中穿插国际上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研究思路,培养学生在科研创新方面的能力与热情。

三、学习材料的选择与获取

建筑材料具有涉及学科领域广、内容繁杂等特点,但大多数的教材总体上是一致的,基本会涉及到材料的基本性质、气硬性胶凝材料(石灰与石膏)、水硬性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砂浆及砌体材料、沥青及沥青混合料、建筑钢材、功能性建筑材料等主要部分,且材料的基本性质、水泥、混凝土、建筑钢材是几乎所有建筑材料教材编写时的重点内容,也是我们工程应用领域最常接触的建筑材料种类。各教材只是在内容编排与语言叙述上有所差别,但这种差别最终影响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也是较明显的。因此,选择一本或几本好的参考资料是学好一门全英文课程的必要前提。此外,建筑材料本身新技术、新进展涌现较快,所以在学好经典教材的同时,需要对这一学科领域的新知识学会主动获取,从文献材料中对基本概念与常识进行必要的补充,以培养学生在科研创新方面的初步能力。鉴于这些考虑,我们在全英文教学过程中,除了经典教材的选择之外,也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介绍建筑材料领域科学研究常用的期刊杂志,并传授简单的文献检索与阅读的方法,以培养潜在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学生之科研热情,为水利水电工程领域专业性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一)外文教材选择

国外建筑材料类的教材较多,有概括类的(即所有建筑材料都包含在内,如J.M. Illston等人编写的Construction Materials:their nature and behaviour;R.K.Dhir等人编写的Civil Engineering Materials),也有专门类的(即介绍某一类建筑材料或某一种建筑材料,如P.K. Mehta主编的Concrete Structure,Properties and Materials),考虑到本科生阶段以基础教育为主,我们主要选择概括类的教材,即包含大部分建筑材料,且以基本知识讲解为主,不针对某一材料深入探讨。考虑到全英文教学过程的特点,我们要在教材上也尽量体现英语思维方式与中文思维方式的不同,即在介绍理论体系之前,先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和方案,最后才给出该部分内容的总结。在综合比对了国外的优秀英文教材后,我们最终选择了两本教材作为教学参考书,一本为Domone and John Illston主编的Construction Materials-Their nature and behavior (4th edition),另一本为J.F. Young, S. Mindess, R.J. Gray和A. Bentur主编的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ivil Engineering Materials,这两本教材都很好地体现了上述特点。

(二)英文文献获取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建筑材料的过程,培养必要的科研素养和科研兴趣,主要是在授课过程中介绍图书馆可以利用的主要图书馆数据库,帮助他们开始学会使用学校的资源来进行自己感兴趣的科研活动。例如爱思维尔(Elsevier)数据库中的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等,Springer数据库中的Materials and Structures,ASCE旗下的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ACI旗下的ACI Journal of Materials、ACI Journal of Structures等这些建筑材料科学领域主流的期刊杂志。让学生今早接触这些,是为了培养目标中提到的国际化视野的一个重要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课程中书本知识的同时,与时俱进地了解本学科领域一些领先的科学、技术问题,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研究是思路和想法,对于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选择也是一个引领,既适应我们培养国际化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适应我们培养国际化科研人才的需要。

(三)标准及规范的比对

由于很多建筑材料领域的规范在相关的术语表述、单位制、相关规定等方面存在一些区别,要在教学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建筑材料相关国内外规范的对比。在课堂上主要介绍我国主要规范(如GB、JC、JCJ等国标规范、行业规范以及地方标准等),并针对其中某些条款与国外相关规范(如美国ASTM规范,英国BS规范等)进行比对,以让学生了解各国规范之间的差异与联系。例如,最简单的混凝土抗压强度的试验与表征问题,在我国规范中采用的是立方体抗压强度,而美国规范中则是采用圆柱体抗压强度,二者之间是存在一定区别的,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区分这些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如何查阅规范,寻根溯源,比较规范,学会举一反三。

四、教学过程体会

(一)课堂教学

1. 关键专业词汇讲解。由于建筑材料课程涉及的内容繁杂、学科领域较多、材料类型也很纷繁,所以其中涉及的专业词汇也很多,且规律性不强。因此,我们在每一章开始讲解前,将其中每一章将要涉及到的专业词汇作一汇总,提前让学生进行预习,防止在课程讲解过程中造成学生的理解障碍。从教学效果来看,这一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不仅保证了教学过程的流畅性,也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专业词汇量,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教学过程。

2. 主要概念引经据典。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正确选择及使用是事关工程质量与寿命的关键所在,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讲解事故案例,以加深学生对材料选择与使用的重要性认识。例如,在讲解聚合物材料的防火性能时,可以适当例举一些工程由于防火材料选择不当而造成失火的例子(2010年上海静安区的11.15火灾案),以加深学生对材料使用性能的认识。

3. 材料性能与规范相结合。以“建筑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的脉络进行每一种建筑材料的讲解,同时结合规范的相关规定解释材料在使用过程中需特别注意的一些问题,增强学生的工程应用概念。要从根本上让学生明白规范的意义,以及依据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和监理的重要性。但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规范条款的来源,不能将规范“学死”。

4. 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互动式教学。在一些关键点上保持和学生之间要有对话和交流,同时要求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响应。在教学过程中不同阶段能够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5. 多媒体利用。借助多媒体动画、工程录像等直观形式,播放钢材加工、水泥生产、混凝土加工、运输到施工现场等过程,同时配合课堂上全英文讲解,对于理解枯燥的原理、工艺以及生产过程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力争在课堂上也大大提高学生对于建筑材料的感官认识和学习兴趣,加深对课程学习内容的理解。

(二)实验教学

课程负责人改革试验创新模式,在有限的试验课时内,设计了冰飞盘(ice-Frisbee)模型试验,创新了试验教学模式。在该试验环节,要求学生在课余通过各种方式增加冰飞盘的韧性,最后通过冲击试验方法对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改善冰飞碟抗冲击能力后的样品进行测试,深受学生喜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没有教师提示的前提下,很多学生想到了采用纤维增强的方式对冰飞盘进行了增韧处理,说明好的创新试验教学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的。

(三)测试方法

建筑材料全英文教学整个课程考核强调过程控制,分别采用课堂小测验(quiz,20%)、期中考试(mid exam,20%)、试验(project,10%)、期末考试(final exam,50%)四个环节进行,保持课程学习过程的紧凑性,时刻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过程,必要时作相应调整。

五、结语

本文针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面临国际化设计、施工、监理以及科研的需要,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中开展建筑材料课程全英文教学的必要性,并结合作者近年来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与体会,总结了在建筑材料全英文教学过程中对教材选择、引导学生获取前沿文献资料、课堂教学过程设计、试验设计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的一些体会、经验和思考,旨在进一步提高建筑材料课程全英文教学的质量以及为本课程全英文教学的实践提供一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杨道富,王保田,杨鹏,杨明庆,张艳玲.水利教育国际化若干问题研究[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8,20(1).

[2] 张建伟.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3).

[3] 张云莲,文献民.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全英文教学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4).

[4] 李悦,周孝军.土木工程材料教学方法探讨[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9,11.

对建筑材料的初步认识范文6

【关键词】建筑工程;材料质量;监理控制

引言

建筑材料,是指在工程建设中所使用的建筑结构材料、墙体材料、建筑功能材料、建筑器材等。建筑工程使用的材料,类目繁多,质量各异。用于建筑工程上的材料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将损失惨重,后果不堪设想。因此,监理人员必须对材料质量监控有正确深刻的认识,科学规范地开展监理工作,体现材料质量控制的价值。

1. 材料质量监理控制的意义与原则

合格的建筑材料是合格工程的前提。因此,工程监理至关重要。对建筑材料进行质量监控必须坚持质量第一,防控为主的原则。贯彻落实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规范。

2. 完善工程项目部质量监控管理体系

对建筑材料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是工程监理进行工程质量监控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的监控体系,有效的监控方法为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材料质量监控,奠定基础。

1.配备具有专业技术资质,经验丰富的专职或兼职专业监理工程师对材料质量进行监控。

2.完善责任制度。实行监理责任制,明确监理人员的职责,监理原则,监理方法。规范监理会议制度、验收制度及检验制度。有步骤、有秩序地开展监理工作,实现监理工作程序规范化、程序化。如,施工单位在对建筑材料进行自检合格的基础上会提前书面通知监理。监理工程师在收到施工单位呈报的材料报验申请后,必须规范地开展监理工作,核查建筑材料的质量保证资料,对建筑材料进行外观质量检验,对规定需要复试的材料,遵循见证取样制度进行按批重量和规定的频率进行抽样复试等。材料复试合格,经监理工程师在报审表上签字确认后,建筑材料方能使用到建筑工程中。

3. 材料质量监理控制要点

3.1 材料进场前的质量监控

1.审核承包单位的资质证明材料。

2.核查材料质量保证的相关资料

①监理项目部,充分了解工程施工要求及施工材料的性能、质量标准、适用范围后,检查进场材料是否为禁止使用或限制使用材料。

②从工程的设计要求、技术标准要求等角度,检查待进场材料的品种、型号、性能和规格。

③检查待进场材料的出厂合格证、与该材料设备相符合的标牌、质量保证书及检验报告、厂家批号及生产许可证复印件等。

④必要时,监理工程师可结合具体情况,到材料生产厂家实地考察。

3.规范地依循见证取样、见证送检制度,确保监控取样过程真实有效。

4.对施工单位送来的各种样本材料和图样材料进行实物比对。

5.对初检合格的材料安排进场复检。

3.2 材料进场时的质量监控

1.规范执行材料进场申报制度,材料监理。

2.对材料的外观检验

①通过目视、手感、样品对比,对材料进行初步审核。

②用尺具、量器等对材料进行基本验证。

③检验设备是否附有合格证书、产品说明书、使用说明书。

④酌情检查设备是否附有保修卡或安装指南等。

⑤进场设备及包装材料,开箱前包装必须完好无损。

⑥检查材料的标志是否清晰,有否生产厂名、厂址及牌证。

3.设备开箱时,详细填写开箱记录。

4.合理堆放材料。做到按施工设计要求、材料规格、材料种类、材料性能、进场时序等,有序堆放。

5.考虑对进场材料进行必要的化学性能检验、物理性能检验、机械性能检验或无损检验等。

6.按材质,对材料做好标志登记,已检合格与待检材料必须标识明确,慎防错用。

7.对进场初检不合格的材料要做好“不合格”标识,分区堆放,限时监督退场。

8.项目部验收合格后,及时连同合格证等技术资料提交监理工程师进行材料验收。

3.3 材料进场后的质量监控

1.材料的复验监理

①按照进场批次,对材料进行复验。

②复验是必须严格按照产品技术标准和检测标准进行取样。

③复验人员和见证人员必须进过专门训练,持有相关技术资格。

④材料初次检验不合格,可以采取多次取样复验。

⑤落实好见证取样、见证复验机制。

⑥对材料的检测,应对物资部门批次编号进行详尽的登记,对样品检查制备、试验和检验,也应当做好原始记录。

⑦规范核查检测报告,发送报告。

试验的主要内容应在试验报告中得到客观详尽的反映,其内容应该包括:试验名称、内容;目的与原理;试样编号、测试数据与计算结果;结果评定与分析;试验条件与日期;试验、校核、技术负责人等数据。

⑧抽样复验,必须严格按规定比例、抽样方法进行,未经检验的材料,不允许用于工程,检验合格后方可用于工程。

2.施工现场材料屯放的监控

为避免因屯放不当,引发材料变质、损坏等情况,施工现场的材料屯放必须做好以下监控:

①检查材料场地的排水措施。

②依据材料的性能,采取必要的防雨、防潮、防冻、防火措施。

③要求各类材料间隔堆放规律、整齐。

④实行仪器设备监理责任制。对于比较重要的材料应指派专门负责人员进行现场的管理和看护。

3.协助施工单位做好材料供应计划, 确保材料及时供应,避免因安排不善,发生盲目使用材料、降低材料质量的可能性。

4.此外,监理项目还要健全现场管理制度以免材料损失。

4.工程案例

案例项目:中山市万科城市风景花园后期高层商住楼工程,楼高32层,总建筑面积约85000平方米。我们的工程监理范围包括:1、建筑工程:包括土方工程、地基基础工程、主体及围护工程、楼地面工程、屋面工程、门窗工程、装饰装修工程;2、建筑安装工程:包括室内给水排水、室内采暖、室内煤气、室内电气安装、通风工程、空调工程、电梯工程、节能工程;3、园区配套工程:包括小区给排水工程、小区燃气工程、小区电气工程、小区道路工程、小区绿化及园建工程。

该项目建筑面积大、工期长、分项工程多,造成建筑材料的纷繁多样。因此,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对于保障该项目的工程质量变得尤为重要。

1、开工前,项目监理部组织各专业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员仔细阅读工程设计文件、施工图、施工合同、施工组织设计及其他与工程所用材料有关的文件,熟悉这些文件对材料品种、规格、型号、强度等级、生产厂家与商标的规定和要求。认真查阅所用材料的质量标准,学习材料的基本性质,对材料的应用特性、适用范围有全面了解,对主要材料、设备及构配件的选择向业主提供了合理建议。

2、材料进场时,专业监理工程师检查了到场材料的实际情况与所要求的材料品种、规格、型号、强度等级、生产厂家与商标等方面是否相符,检查产品的生产编号或批号、型号、规格、生产日期与产品质量证明书是否相符,对于有任何一项不符,都要求退货或要求供应商提供材料的资料。对于标志不清的材料基本上都作出退场处理。

3、材料进场后,专业监理工程师核查了各种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相应的质量保证资料(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质量证明书或质量检验报告单)。不同种类、不同厂家、不同品种、不同型号、不同批号的材料进行了分别堆放,界限清晰,并派有专人管理。避免了使用时造成混乱,也便于追踪工程质量,对分析质量事故的原因也有很大的帮助。

4、材料使用前按规定的部位、数量和操作要求,并按规定的取样方法和频率进行了见证取样,确保所抽样品有代表性。同时,为防止假冒伪劣产品用于工程,也为考察产品生产质量的稳定性,对重要的工程材料还及时进行了复验。凡标志不清或认为质量有问题的材料,对质量保证资料有怀疑或与合同规定不符的一般材料,由工程重要程度决定、应进行一定比例试验的材料,需要进行追踪检验、以控制和保证其质量的材料等,均进行了复验。对于进口的材料设备和重要工程或关键施工部位所用材料,则进行全部检验。

通过以上对材料质量的控制手段,该项目的工程质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由此可见,充分发挥工程监理的工作职能,规范建筑材料进场前、进场时、进场后的质量监控,不断丰富工程监理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手段,才能为有效地控制工程质量奠定基础。

结语

建筑材料是工程质量的关键。工程监理则是这一关键的把持人。因此,作为监理,要充分履行监理职责,了解并掌握相关的规范标准和要求,遵循监理程序,对进场材料规范监控,严格报审,把好材料质量关,保证建设材料合格,符合工程作业的质量要求,为有效地控制工程质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蔡文俊 浅谈建筑工程项目中材料质量的监理控制 科技创业家,2012(13)

[2]王庆元 监理对工程材料的质量控制 [J] 新疆农垦经济,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