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量化投资商业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量化投资商业模式范文1
没有属于自己的制造工厂,根据市场需求把订单交给代工厂,再把产品交给那些认可环保产品理念的加盟商。“有机环保日用品+轻公司”是上海生态家天然日用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生态家)在做的事业。从2007年在北京开设第一家店至今,生态家已在全国50多个城市拥有15家直营店和135家加盟店。
当有机生活用品跻身欧美主流市场,并以每年三位数的增长率快速发展时,生态家把握住了当中的商机,而风险投资商也嗅到了生态家的未来可能性。2010年6月,生态家获得了来自达晨创投的数千万元人民币首轮投资。
在达晨创投投资副总监叶先友看来,在数量不多的将有机概念放入日用品的企业中,生态家的精明之处不仅在于作为轻资产公司,将两头的产品设计、原料选取和销售终端抓在自己手里,把中间的制造生产环节外包给第三方,抓住了哑铃两端最有价值的部分,更在于将一站式集成店商业模式迅速发酵。
林翰是生态家的总经理,选择做生态友好型产品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因为喜欢,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环保主义者――开低排量汽车、不开空调、随手关灯。
第一个吃“螃蟹”
“有机天然日用品一站式购物平台的打造,生态家是第一家。”林翰向记者介绍到,包括床品、服装内衣、婴儿用品、卫浴品等跨业日用品都可以在生态家的直营店和加盟店里购买。说到有机产品,通常在其生产加工过程中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而其中有机日用品在使用舒适度上也比普通产品更加舒适和抗菌。
在生态家成立初期的2006年,公司就将打造产品群作为了工作的重心。不断地摸索哪种产品比较畅销、购买的频次较高,在上千种品类中挑选产品,再按不同的大小、颜色和质地得出满意的排列组合。“所以现在对产品的整合本身就成了一道行业门槛,如果做单品类的公司要改变原来的商业模式,转型为一站式门店是很难的。”作为投资方的代表,叶先友显然很认可生态家商业模式的竞争力。
达晨注资生态家显得水到渠成。叶先友回忆,达晨在2009年下半年就已开始关注生态家,因为自己是一个环保主义者,平时就很在意与有机天然相关的产品,并且也在上海考察过相关的企业。在一次与朋友的闲聊中得知了有生态家这样一家专营有机天然日用品的公司,并通过朋友与生态家取得了联系。“首先吸引我的是生态家的团队,对于有机天然日用品,许多人都会想到去做,但关键是谁在做。”叶先友坦诚了当时的想法。
同时,连锁店经营对品牌塑造、渠道管控力、产品设计理念都需要有足够的专业和经验,叶先友发现生态家董事长张蔷和总经理林翰都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他们的搭档很完美,并且都是二次创业,心智和执行力都很成熟。”
林翰表示,在达晨注资前,生态家一直在有条不紊地按照自己的路径发展,即便没有风险投资,生态家也能健康发展,而这又恰恰成为达晨注资生态家的一个重要因素,“说明企业的基本面是很好的。”
林翰形容目前的市场是一个“多则惑的年代”,企业很多,投资机构很多。2008年,当时就有许多风投与生态家做过交流,但用林翰的话说基本都是“浅接触”。“在找到生态家以前,更多的投资人对生态家的商业模式、商业价值、市场前景都没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和思考,这样的话我们就不能成为很好的商业伙伴。”
生态家当时的定位就是埋头发展自己的价值,不断地提升企业的附加值。直到达晨的出现,达晨与生态家的理念很契合,在合作时,彼此都对双方的需求很了解,达晨认可生态家的商业模式,愿意与生态家共同发展。林翰表示:“根本上,达晨对生态家这家‘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足够的理解和尊重,并释放出愿意共同承担风险的巨大热忱。”
中国版“无印良品”?
提倡简约设计、环保消费的日本企业无印良品虽然不做有机日用品,但作为一站式集成店的模板,受到了生态家的高度认同。林翰表示,无印良品的企业理念、材料选择、工艺检测、包装简洁都很值得生态家借鉴,并希望成为中国版的“无印良品”。
林翰认为,生态家的产品完全可以成为价廉物美高品质不花哨的产品,消费者选择生态家的产品就等于选择了一种生活哲学――平实好用。当然,前提之一是有很好的原材料选择。有机棉、竹浆纤维、竹炭、麻等都是生态家产品的原材料,新疆、印度、土耳其、美国等都在生态家的原料采购范围。
当涉及到国外进行采购和运输的成本时,林翰表示,有些原料国外比国内价格更便宜,况且,目前生态家不是处于追求价值的阶段,“品质是否最好才是生态家的主旋律,只有好品质的原料才能生产出更好品质的产品。”
林翰也希望生态家能够像无印良品那样,对每件有关产品本质的商品都有相当严格的检测程序,通过多重检测的产品才能得以销售,但同时为保证原材料的充分利用,不产生浪费,经过科学鉴定,对不影响商品本质的多余检测程序予以省略,力求消减成本,真正做到产品的品质才是根本所在。
而在产品的包装上,生态家也会强调以商品本色示人,不做过分的包装修饰,多采用有统一性的、简洁的打包出售方式,既简洁,又节省资源。
此外,林翰不断强调其产品的定位与单品类企业的差异。“生态家的定位是走中高端路线。”林翰表示。叶先友也向记者介绍在进行投资前,达晨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访问了许多加盟商及商场负责人。发现单品类企业大多走的都是低端路线,与超市里的一些品类存在竞争,很容易打价格战。而生态家的产品本身成本不低,品质有保障,客户群直指对有机环保有需求的消费者。“生态家填补了一个市场空白,因为在生态家出现以前,消费者可能有这方面的购买需求,但是没有一个如此一站式集成的门店为其提供服务。”林翰说。
多管齐下开拓渠道
2011年,生态家希望至少增加50家直营店,而加盟店数量则希望超过400家地。“生态家的当务之急是尽可能快的在核心商圈以及消费活跃的地段把生态家的店面建立起来。”林翰透露。
对于市场的开拓,生态家进行了量化分析,其核心消费群体是5000万中高端家庭,至少1.5亿消费者,这是一个迅速增长的过程,一直延伸到县级城市,华南、华东的乡镇消费市场比内地的县级市场还要发达,从区域划分和消费哲学的角度,县级消费力已是内陆的地市级,“生态家希望在两三年时间,尽快把销售网络铺开,激活并满足消费者需求。”林翰说。
因此在2010年,生态家实现了在线销售、电子商务及礼品团购等销售渠道的多管齐下。叶先友告诉记者,达晨正通过电视购物频道快乐购的资源帮助生态家做快乐购的增值服务。通过把生态家引荐给快乐购,形成广告效应,通过电视购物稳步增加销售额的同时,通过将产品置入到节目中去,进行品牌和形象推广,以小而美的方式来提升品牌,让具有时尚、环保概念的年轻人认识生态家,以及有消费力的中产阶层了解生态家这个品牌。
目前,与生态家合作的互联网平台是中视在线国际传媒集团(以下简称为中视在线)。林翰介绍,中视在线将为生态家提供全方位招商推广的经销服务。中视在线每天有1万以上加盟者和投资者的数据库资源,每天为生态家输出100个以上有意向的加盟者和投资者,然后由生态家来沟通、挑选。
如今,生态家每月都会在上海召开小型的加盟推广会。林翰告诉记者,推广会现场的成交率达到70%,前提是会前进行很好的筛选和沟通,只要理念契合者,都会得到生态家的邀请,前往上海总部观摩门店及产品。“我们会和加盟商进行全透明的交流,尽可能达到信息对称,以实现合作的双赢。”
量化投资商业模式范文2
2013年,从全球来看,移动广告增长超过75%,手机已经成为数字营销策略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在中国,2013年也是移动互联网营销变化迅速的一年,这一年,百度、阿里、腾讯在移动互联网上的投入巨大,开始介入移动广告平台,提供首页开屏等移动展示广告;大型的品牌广告主,尤其是汽车行业对于移动互联网营销重视加大,例如上海通用专门就移动广告商进行竞标。移动互联网时代将改变更多的传统行业,广告、移动支付、本地生活服务、移动游戏这些新的应用将具有更大的商业价值。
2013年移动互联网营销回顾
1.用户眼球向移动端的聚集。群邑中国旗下移动营销公司邑智的一项调研报告称,66.7%的18至55岁中国城市受访者使用智能手机,其中33%的智能手机用户同时拥有平板电脑。华通明略和多盟的《智能手机App广告营销价值》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手机App广告的平均可见、扫视和关注高于一般PC Banner广告,其中关注的比例超过40%,是PC的2倍;App广告的平均注视时长接近1秒,是PC的6倍。移动互联网已经改变了媒体接触习惯和接触方式。
2.移动社交。2013年微信达到了6亿用户,并先后推出5.0和5.1版本,新的版本开始区别服务号和公众号,并在最近开通了微信支付的功能。而互联网公司都在寻找颠覆微信的社交模式,例如基于缘分的社交应用见见、语音社交应用抬杠、陌生人交友应用微聚等等,还包括互联网巨头网易、阿里、新浪分别推出的易信、来往、微米等等。移动社交正在成为移动互联网上整合应用的新入口。
3.从工具到营销和服务的转化。工具型应用是手机用户下载和使用最多的应用,甚至有很多应用拥有上亿的用户,但是应用如何商业化也是一个问题。2013年有几个工具开始改变这一局面,百度导航、高德地图在同一天宣布免费,转向工具免费,作为入口,整合为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商业化模式。拥有3.8亿用户的有道词典则围绕翻译为中心,引入内容和功能,采取移动端信息瀑布流的方式,提供符合广大用户需求的内容,整合了《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财富中文网、《中国时报》等国际权威新闻媒体上的精品内容,让工具变成资讯和内容学习的平台,有道词典在此基础上也引入了原生内容营销和互动营销等广告模式。?
4.移动营销的本地化。2013年传统互联网巨头入场圈地,聚焦移动端广告的价值探索与挖掘,带来品牌企业预算向移动的转移。然而,除这些大品牌之外,很多本地化的企业也开始关注移动互联网,全球相关机构预测到2015年,近70%的移动广告支出将为本地化广告,而中小企业的数字广告支出将从传统网络广告转向移动广告。移动互联网本身具备的个性化和位置化等优势得以体现出来,本地化营销为移动互联网营销带来了一个更加长尾的市场。
5.多屏整合与互动。从腾讯将聚赢移动广告平台业务接入广点通,到搜狐推出精准营销系统“汇算”,将搜狐旗下的PC资源、客户端在内的App资源、手机搜狐网在内的Wap资源全面整合,以及优酷土豆、爱奇艺大力发端移动端的视频贴片广告等等,移动端广告的争夺成为传统互联网公司的重中之重。同时利用手机与电视等进行互动也成为很多品牌尝试的领域,诸如电视媒体利用二维码与移动终端进行交互,移动终端把纸媒广告变成动态广告,甚至借助音频识别把App与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等关联起来,例如,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以及跨年晚会,就基于其推出的与电视互动的移动社交应用“呼啦”,开创了手机与电视、线上与线下互动娱乐的模式,改变了电视单向传播的缺陷。
6.移动电商的发展。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用户越来越习惯手机购物,这也给移动电商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微信支付、支付宝钱包带来的移动支付变革,让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得到了助推,移动端广告的转化率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2013年“双11”,手机淘宝完成了53亿元的交易额,阿里巴巴正在全力以来往为中心布局移动互联网。同时,多个垂直细分领域的移动电商都获得了融资,如导购平台明星衣橱、抹茶美妆、女性穿衣搭配时尚社区穿衣助手等等。消费者开始养成移动端的购物习惯,结合消费者生活形态的电商移动营销也成为热点。
7.可穿戴智能设备兴起。从智能手表到手环到健康智能可佩戴设备等,2013年可穿戴市场迅速崛起,如360智能手环,盛大旗下的果壳智能手表,37移动健康提供的基于移动终端的血压计硬件,创新工场投资和提供的针对糖尿病患者的糖护科技等等,量化自我的市场中,将带来新的广告和营销机会,可穿戴市场不仅可以解决消费者自我量化的需求,同时也是数据库和个性化精准营销的基础。
8.移动广告平台开始差异化竞争。原生广告、插屏广告、透屏广告等新广告形式的出现,各个广告平台也在尝试新的广告形式和技术,以形成差异化,例如多盟率先在行业内推出插屏、开屏、积分墙及富媒体广告;移动广告平台也受到投资商的青睐,道有道、TalkingData、有米传媒、亿动广告传媒等都得到了新的投资,这也说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并重视移动营销带来的效果。
2014年移动互联网营销展望
1. 4G的推出加速移动互联网营销。中国移动在召开全球开发者大会上表示,到2014年年底,预计全国超过340个城市的消费者可以使用中国移动的4G服务。4G将会迎来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变革,4G给用户带来的更好的消费体验,将有效地激发用户需求,改变用户在移动互联网使用上的行为习惯,随时随地下载App、用手机看视频、玩联网游戏、移动购物等高流量消耗行为的门槛将不断降低。一些新的依托于4G的展现广告形式和技术等都将成为下一波移动互联网营销的发力点。
2.移动视频广告将占移动广告的主导地位。随着技术的进步,大部分智能手机都能录制高清视频,创建视频的成本在不断地下降,为视频广告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优酷土豆、爱奇艺已经有30%以上的流量来自移动客户端;新浪视频在2013年年底宣布推出10秒的短视频战略,为广告主提供更加全面的视频营销解决方案,共同创造更高效的网络视频商业模式;腾讯在2014年将大力投入推广8秒的“微视”业务,这些信号都将推动移动视频广告的发展。
3.移动实时竞价广告的提升。在桌面广告中,实时竞价广告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从全球的数据来看,预计到2014年,移动实时竞价广告将会占到移动广告购买总量的45%,推特收购MoPub后(MoPub是早期移动实时竞价技术的领导者),移动实时竞价已经成为2013年的主流AdExchanger。在移动端,广告主会把实时竞价广告看作是取得规模效应的最好的方式。
4.原生性移动内容营销的兴起。移动端由于屏幕小,因此广告需要注重如何有好的用户体验,因此内容营销会兴起,与移动互联网上相关应用匹配的内容,可能延展成为原生营销服务。品牌要创造可以随时随地浏览的内容,这意味着要使用移动友好型格式、更短和可行的文章,以及考虑你的受众将使用什么设备来访问你的内容。
5.O2O的深化。2013年“双11”,天猫应用高德地图与银泰的合作,掀起了O2O的新浪潮,O2O将不再停留在概念和试水层面,而是步入深度发展的阶段。所有依托于线下渠道的品牌,位置和移动互联网的链接将会更加充分,而户外广告、促销、终端体验也都会由于移动互联网而改变,零售商也会开始建立各种自动式移动服务的应用,而移动营销公司如何提供基于O2O的解决方案将是品牌所看重的。
6.移动的大数据和精准化营销。在新的一年,如何切割更加细分的数据成为移动营销关注的要点,从大众到精众化的移动互联网营销将成为趋势,而这依托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移动化计算和大数据分析,基于移动大数据的精准营销会流行,而移动大数据的商业智能挖掘成为品牌都会关注的领域。
7.以移动为中心的整合营销会越来越多。移动营销已经不再是孤立,所有的企业都会思考如何将移动纳入整个营销的体系,2013年通用汽车的举措已经说明这一点,数字营销也需要新的体系和理论的支撑,精准的身份与特征识别、与消费者的即时对话、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与消费者的互动沟通成为移动营销的关键词,而移动化客户关系管理也成为新的话题。
量化投资商业模式范文3
关键词:服务外包;产业动力;发展规律;产业趋势
作者简介:郭锐(1978-),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国际政治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日本立命馆大学国际地域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吉林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人员,研究方向:公共政策与区域经济;陈丹(1969-),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服务、电子政务。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0.1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0-27-04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大潮急速席卷世界各地,以及技术信息化、服务市场化和外包产业化的大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一跃成为当今全球高端服务业的重要代名词。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对这方面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处在由服务外包大国快速转向服务外包强国的重要关键期的客观事实。抢抓发展机遇,抢占优势地位,抢攻高端领域,这事关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大局,也就离不开对该产业发展的动力问题、规律问题和趋势问题的全面深入探讨。
一、服务外包概念的内涵及外延
最早提出并使用“外包”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Praharad等人。这一提法在20世纪90年代一经提出后,随即被世人越来越多的使用和关注。不过,对“服务外包”这一概念的具体理解与阐释,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存在一定的分歧。这缘于他们的审视视角有所差异、理解思路多有不同、关注重点各自有别、阐释方法不尽一致。其中,从国际产业分工、企业经营战略、企业之间契约这三大视角,具体理解和阐释“服务外包”概念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的主流观点。
从国际产业分工的视角来看,服务外包无非是生产过程在新时期、新背景和新条件下,进行的新的国际分解或国际分工活动。由于与传统的商品贸易方式截然不同,因此服务外包在推动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往来以及增进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上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对此,朱晓明、潘龙清和黄峰(2006)提出,服务外包是指原本应当由企业内部完成的工作,转而以从第三方机构购买相关的服务或产品的方式来完成。毕博管理和技术咨询公司(2007)提出,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诸多原本应当由企业内部完成的工作,可以转交给更具比较优势的外部专业服务商来完成,从而让企业在成本支出控制、运营效率提升、市场应变能力、经营效益增长、竞争优势保持等方面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张杰、李勇和刘志彪(2010)提出,服务外包在当前国际产业分工快步由产业、产品层面转向工序层面的过程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担当着重要角色,它是把某一类别产品的生产工序具体分解为若干个环节,分别由具有相对要素禀赋优势的国家或地区的企业来承接的一种新兴的贸易形式。②
从企业经营战略的视角来看,服务外包主要是指各类企业用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保持市场优势地位的一种商业模式。严勇和王康元(1999)提出,服务外包是指企业为了实现集中全部的力量与资源,以巩固和扩大自身在核心业务领域优势地位的战略目的,而把一些非核心业务转交给外部服务商来完成的一种新兴商业模式。杨丹辉和贾伟(2008)提出,服务外包是指企业为了进一步实现降低运营成本及开支、提高经营效率及效益、确保竞争能力及优势的战略目的,而尽可能地借助外部专业力量的部分替代作用的新型商业模式。陈咏梅和鞠胜(2009)提出,服务外包是企业对自身的生产流程、产品服务等方面进行的全新的组织安排方式,以便更好地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更好地保持和确立市场竞争优势地位。这意味着企业对原有的具有高度的内部化和一体化特征的生产及服务模式做出新的更大的调整,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专业化和协作化的生产及服务模式。由此,原有的企业内部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将更多地被分解和体现到企业之间、地区之间甚至是国家之间的产业价值链上。③
从企业之间契约的视角来看,服务外包具有鲜明的企业之间委托合约关系的特点。卢岩(2005)提出,服务外包是指企业以合同约定的方式,委托外部服务商提供相关的需求服务及产品,或是转交第三方机构代为销售自身的委托产品及服务,从而使企业之间形成和保持一种更加具有层次化、松散化、灵活化和长期化的合作关系。卢锋(2007)提出,服务外包是指企业以各类合约的方式,把一些自身的投入性业务不断地转交给外部的专业服务商来完成的经济活动。④江小涓(2008)提出,服务外包是指企业以合同约定的方式,让外部的专业服务商参与转接一些原本是由自身来完成的一部分业务环节的经济过程。⑤
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对“服务外包”这一概念的内涵及外延进行了多视角、多层面和多领域的理论阐释及解读。不过,这些概念的界定大多数是从对服务外包现象的客观性描述的角度做出的,对其内涵及外延的理解更多地脱胎于“制造业外包”这一原有的概念。另外,一些学者的定义涉及到服务外包的主要特征、层次范畴、发展动力等内容,但是已有的论述缺乏足够的系统性和学理性。
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动力问题
产业发展的迅捷性和持续性主要取决于动力充足与否,国内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动力问题一直有着较多的关注度并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即外部环境动力和内部推动力量是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性因素。陈菲(2005)指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动力主要由技术环境动力、经济环境动力和市场环境动力三个部分组成。技术大革新尤其是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这无疑是导引和推动全球服务外包产业不断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目标的基础性动力条件;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浪潮的高涨迭起,使得企业之间、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在资本、技术、信息、人力等各类要素禀赋上的相互依赖程度和竞争融合程度前所未有的显著增强,从而助推着全球服务外包产业掀起一浪浪的兼并重组;急速变化的业界格局和更加激烈的竞争态势,催动以灵活多变、反应敏捷、利润长效为诉求目标的动态化的产业联盟体系的出现和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内部推动力量主要是指作为市场主体的各类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实际运营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及提升。⑥马卫红和张娟(2007)进一步从产品内分工的经济学视角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动力问题予以具体剖析,她们指出服务外包产业的基本生产方式和投入流程变革等与产品内分工理论相符合。
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外包合同业务,最大程度地控制企业运营成本,树立较高的国际品牌知名度,维持一定的价格竞争优势,这些是促进服务外包企业不断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业绩的关键性因素,也是不断促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具体涉及到服务外包企业的人才队伍状况、管理运营状况、资格资质状况和规模实力状况等多个方面。换言之,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事关一个国家或地区服务外包产业的持续发展水平。综合上述各类因素,赵文君和刘卫华(2012)提出一个可被量化的公式,即服务外包企业的品牌竞争力=业务品质+价格竞争力+其他=(人力资源+管理运营+资格资质+规模实力)+企业属地效应+政治经济环境。
服务外包产业先发优势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战略性、针对性的优惠政策是拉动和保障服务外包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这其中税收优惠政策的独特作用尤为突出和重要。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手段,就成为一些国家刺激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和繁荣的不二选择。对此,康世硕(2012)指出从2012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营改增”的税制改革,其实就包含着这种战略性的政策考虑。尤其是对进一步提高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集聚化程度,大幅削减在岸服务外包业务成本,承接新的更多的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等有着明显的刺激和拉动作用。由此,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将进入新一轮的布局调整期。
三、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律问题
毋庸置疑,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律的挖掘、提炼和概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不过,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力度不足、研究热度不高,研究成果不够丰富、不太深入,大多数是一笔带过式的或是点水点睛式的分散化探讨。
早期的服务外包只是局限在极少数的传统行业领域内,整个产业的“井喷式”发展始自于20世纪80年代的计算机软件服务市场的巨大需求,其最初与控制生产成本没有太大的联系。换言之,对相关业务的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处于同样重要的位置。詹晓宁和邢厚媛(2005)指出,当前全球服务外包产业大发展和大繁荣的局面,与大型跨国企业集团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潮流而纷纷调整经营战略,把自身的部分甚至是全部的非核心业务流程,以合同委托的方式,转交给具有成本相对优势的发展中国家来完成,从而形成一种基于产业价值链管理的新模式不无关系。⑦这意味着传统的主要是基于生产业视角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这一观点应当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即从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的视角而非仅仅是第三产业的视角来审视和探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及其规律问题。只有敢于打破传统思路,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才能够更快地实现“赶超式”发展的最终目标。对此,朱智和赵德海(2010)提出在以生产业为基础和发展主线的同时,统筹促进整个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生产业发展,竭力盘活第三产业内部的生产业、消费业和公共业的良性发展格局。肖琛、陈雯和袁丰(2012)进一步提出从三个层面具体探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律问题。一是从理论层面对服务外包产生根源的探讨,主要包括交易成本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两大学说流派,前者集中从经济学的视角指出服务外包产生的内在原因是成本优化问题,而后者则集中从管理学的视角指出服务外包产生的内在原因是组织结构问题。二是从进程层面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探讨,主要涉及外包内容、外包方式、外包效应、外包关系等内容,从中可见由信息技术外包(ITO)到业务流程外包(BPO)再到知识流程外包(KPO)的转型和升级过程势不可挡。三是从布局层面对服务外包区位选择的探讨,区位优势、效率优势、格局优势、决策优势等成为主要的研究内容,但是对这些优势产生和形成的机制化因素的探讨不够深入。
服务外包作为当代服务贸易的一种新兴模式大行其道,与其很好地切合现代信息技术、全球市场环境、企业经营战略等方面的不断变化不无关系。朱胜勇和李文秀(2009)指出,越来越开放化的全球服务业市场,更加差异化的全球劳动力成本现象,集中优势资源并努力优化成本结构的迫切要求,促动各类企业不断以外包方式大量转移自身的业务流程,也使得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卷入全球服务外包产业链条当中。⑧而服务外包产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始终离不开人才队伍和体系建设这两大关键性的因素,这从印度、爱尔兰等服务外包产业先发优势国家的发展历程当中足见。王晓红(2011)指出人才因素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尽快有效缓解服务外包产业专业人才尤其是中高端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的供需失衡和结构失衡的尖锐矛盾,改变“人难招、人难留”的不利局面,尽快建立健全中国服务外包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培训及服务体系,就必须加快探索服务外包产业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扎实完善的体系建设必不可少。孙彦军(2009)指出这主要涉及到专业人才、接包能力、客户资源、品牌建设、优惠政策、法律法规等核心内容。⑨
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趋势问题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普遍看好未来一个时期的全球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认定其是引领全球经济最终突出重围的关键性力量,尤其是对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局面寄予厚望。这些研究成果从产业动态、产业潜力、产业结构、业务领域、优惠政策等方面,对全球及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趋势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和分析。
虽然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强力冲击和巨大影响之下,当前全球服务外包产业面临着巨大的短期性压力,但它仍然是引领新一波全球产业转移浪潮的主力军,其未来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不可预估。苏武江和齐延信(2010)指出,未来中国和印度这两大发展中国家将成为承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服务外包业务的最主要地区。预计到2015年,中国各类企业承接的服务外包业务合同总金额将一举突破560亿美元,中国国内及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从而推动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加速步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不过,国内和国外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并不完全相同。包雷(2011)指出,从国内发展趋势来看,市场规模进一步继续扩大、市场环境更趋良好、相对优势更加明显,一些中心城市成为更多地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主力军。从国际发展趋势来看,巨大的发展潜力将伴随着该产业的进一步持续快速增长而得到更加充分的释放。国际外包业务领域会进一步扩大,其技术标准和知识含量持续提高。与此同时,融入全球服务外包产业体系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离岸外包方式进一步强化。刘英奎(2013)的看法与之相似,他认为全球服务外包产业将继续以强势发展的喜人姿态快步向前,全球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服务外包产业的持续发展,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越来越得益于服务外包产业的不断促动,全球服务外包产业的竞争态势越来越激烈并成为国家角逐的新高地。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将面临越来越严峻和复杂的局面,其服务外包大国地位进一步确立,同时加速迈向崛起成为服务外包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升级转型步伐加快,中高端业务领域成为新的增长点和着力点;集群式发展的产业态势迸发出巨大能量,各类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会扮演推动者和引领者的重要角色。⑩
得益于产业政策的更加明确、产业环境的更趋优化、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人力资源的丰沛充实、内需市场的充分挖掘等诸多有利因素,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在未来一个时期内会继续保持骄人的发展态势,这已经是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基本共识。由此,对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具体层面的研判就成为一个热点。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2012)提出,伴随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步入创新体系建设的新阶段,其巨大的后发优势与比较优势将进一步显现和释放;在岸外包市场的巨大潜能会被有效地激发出来,而离岸外包市场将迎来新的更大的转变机遇;整个产业加快步入规范化建设、标准化建设、差异化建设的新阶段,以往的无序化、低端化、同质化的竞争局面会彻底扭转;外包企业之间建立战略性合作关系成为一种常态,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中国大型服务外包企业集团开始更多地谋划和落实全球布局战略。(11)中国能否真正地崛起成为全球服务外包产业强国,将取决于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发展水平和服务外包产业园区的建设情况这两个关键方面。对此,曲玲年(2011)以未来北京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作为研究主题,指出北京市将在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当中继续扮演领军者的角色,这与国家产业政策的积极扶持和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及诸多优惠举措密不可分。在“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服务外包产业将迎来“井喷式”发展的喜人局面,这其中大型企业集团的迅速成长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出现员工数量超过3万人的大型企业集团以及位列全球同业50强的世界知名企业。未来十年,北京市将不乏员工数量超过10万人的超大型服务外包企业集团,其综合实力将跨入全球同业20强的行列。目前,中国各地方的服务外包产业园区正从传统意义上的、单一性的、特定性的政策优惠区域,加快向资源整合、要素集聚、持续创新和载体创造为一体的更高级别的复合型产业发展功能区的目标迈进。鼎韬(2011)指出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园区在未来会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这表现在八个方面:一是以专业化建设和立体式发展为导向,着力突破各地区同质化发展的尴尬局面;二是借助产业园区优良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形成完善的产业共生体系;三是继续加强相关政策引导的同时,把品牌建设提高到重要的战略位置;四是产业园区建设日趋成熟的同时,其城市化转向明显加快;五是以内生增长为目标,产业园区的竞争力会进一步增强;六是角色转变加快,努力成长为综合性的投资商将取代目前的单一性的服务商成为更为紧迫的发展目标;七是以云技术等尖端技术为核心,进一步建立健全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八是“三区”联动发展的良性格局不断形成,即产业园区、大学校区、公共社区的共同发展。(12)
注释:
① 朱晓明、潘龙清、黄峰.服务外包:把握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机遇[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5-17.
② 张杰、李勇、刘志彪.外包与技术转移:基于发展中国家异质性模仿的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0,(04).
③ 陈咏梅、鞠胜.外包的界定及其形态、特点研究[J].商业研究,2009,(07).
④ 卢锋.当代服务外包的经济学观察――产品内分工的分析视角[J].世界经济,2007,(08).
⑤ 江小涓等.服务全球化与服务外包:现状、趋势及理论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1.
⑥ 陈菲.服务外包动因机制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J].中国工业经济,2005,(06).
⑦ 詹晓宁、邢厚媛.服务外包:发展趋势与承接战略[J].国际经济合作,2005,(04).
⑧ 朱胜勇、李文秀.服务外包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启示――基于部分OECD国家服务外包的分析[J].软科学,2009,(05).
⑨ 孙彦军.浅析黑龙江省发展服务外包的问题和对策[J].商业经济,2009,(09).
⑩ 刘英奎.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趋势与我国的政策选择[J].中国市场,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