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线上教学组织形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线上教学组织形式范文1
论文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误区新思路文化内涵
2002年,国家教委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了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性质,即以大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和科学的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锻炼方法,达到增强体质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而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已被大多数普通高校纳入公共体育课教学必修内容,其教学效果是明显的。然而,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形式等方面还存在诸多误区;面对这些误区,高校太极拳教学应在其形式与内容上与时俱进,使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能更好地为当代大学生所传承与发扬光大。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中的误区
1.教学内容停留于形式,忽略了对其文化内涵的传播。《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原则是:a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b要紧扣课程的主要目标,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c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体育文化含量,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内容的设置应以此原则为蓝本。太极拳之所以成为高校公共体育必修课,正是以其具有健身性与深邃的文化性于一体的体现。然而,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增多,太极拳作为公共体育课教学时数少以及体育教师对太极拳的深层次文化内涵把握肤浅,导致高校太极拳教学内容仅局限在技术内容传播,而忽视了太极拳文化内涵传播。太极拳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内容相比其技术内容来说更有丰富的底蕴和生命力,其文化内涵却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鲜有体现,造成教学内容单调而枯躁,学生对太极拳的掌握只注重于技术动作表层和形式,形成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结果。
2.教学方法僵化,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太极拳教学方法应有计划的、灵活的组织和实施体育课堂教学,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目前在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确教学中体育教师往往占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割裂开来,结果致使教学方法僵化,总以“填鸭式”方法教授太极拳。虽然体育教师费力地满堂灌,学生却是被动的接受,挫伤了学生学习太极拳的积极性,课后学生收效甚微,对授课教师也不以为然。
3.教学组织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的教学组织形式。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是基于体育教学对象的构成及师生的交往方式,受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目的、任务、内容、学生特点等因素制约。目前,高校太极拳教学组织形式一般采用按自然班或男女分班授课的方法,由于学生彼此熟悉,便于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但在这样的教学班里,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体育技能的基础、体能的强弱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这就影响了太极拳正常的教学进度、增加了课堂教学组织的难度,不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身心的正常发展。
4.教师对学生的考评标准不统一,造成学生对太极拳的标准把握不准确。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的考核评价应是对学习太极拳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运动技能、学习态度与行为规范、交往与合作精神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统一方式进行。如今,大多数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考核评价标准不统一,同一高校不同体育教师对教授同样太极拳课的考核评价标准千差万别,影响了学生对太极拳整体动作的全面、准确的掌握,哪怕是同一高校不同班级的学生完成全套太极拳动作考核时呈现出五花八门的现象,这样一来,很不利于太极拳在高校学生中普及传承。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新思路之探讨
1教学内容应将技术动作与文化内涵的传播有机结合起来。
(1)太极拳的文化内涵深受太极阴阳学说的影响,进而形成太极拳动作基本结构。何谓“太极”?宋代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日:“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太极拳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动作中即动为阳、为开,阴为静、为合;阴变阳为开,阳变阴为合;重心虚实阴阳变化,身形呼吸开合协调配合,使全套动作在刚柔、开合、虚实等矛盾的相互转化中连绵不断。体育教师在太极拳教学中,必须注重动作阴阳变化之特点,如:转身左登脚,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左脚为实为阳,双手由上向左右划弧分开同时呼气,此式为开为阳;身体重心再次移至右腿,右脚为实为阳,两手由外向里划弧合抱于胸前同时吸气,此式为合为阴;最后两手外伸外展同时呼气,左脚向左侧登出完成左登脚,此式为开为阳,整体动作充分体现开合阴阳动静变化,最终达到身体和动作的和谐一致。
(2)“天人合一”思想是太极拳文化精髓与修练的最高境界。太极拳运动讲究“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强调“人”自身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太极拳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内三合即神意相合、意与气相合、气与力相合。同时强调外三合,譬如:太极拳运动力求身体动作上下相随、手足相合、肘膝相合,肩胯相合,从而使身体内外平衡和谐统一;另一方面要注重体内的意、气、神与身体所处的大自然环境的统一,使动作在主体情感与意念的导引下相互交融一体。而且,太极拳的许多动作名称来自于自然界的物和动物,如像双峰贯耳、白鹤亮翅等。因此,在太极拳教学中一定要解释其动作与自然界的物和动物形似的含义,比如:双峰贯耳比喻拳头力量之大,就像双峰贯击对方双耳一样。这种“物我合一”的境界,正是“天人合一”深层次文化内涵的反映。
2.教学方法应多样化。
(1)运用高度概括性的语言以突出太极拳之特点与攻防含义。向学生教授太极拳的全套动作,应运用高度概括性的语言,将太极拳总结为: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动作如行云流水连绵不绝。其次,太极拳动作讲究圆活中正,动作成弧形状,山下肢非直线运动,运动以腰为轴变化重心,同时保持腰正直中正。这样,学生便能够对太极拳动作特点作整体把握,而且高度概括性的语言有利于对太极拳风格及动作的理解。以简短语言将其竞技性传授给学生,特别要突出动作的攻防含义,如左搂膝拗步,对方用右脚踢击我左侧下路时,我用左手搂开对方攻来的脚,同时右掌向前推打反击对方胸部,使之向后跌倒。这样使太极拳的实用性与健身性合理化结合,彰显太极拳的实用价值,让学生对太极拳产生全新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对太极拳的浓厚兴趣。
(2)多角度正确优美的动作示范与纠正典型错误动作相结合。动作示范法是太极拳教学中最常用的直观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角度不同层面进行示范:对简单的动作采用背面示范为主,对复杂动作正面示范结合背面示范,如云手动作,背面示范展示脚步及重心变化,正面示范演示手的变化规律。此外,动作示范一定要正确优美,以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学生在太极拳学习中对难度较大的动作往往会出现认知错误。有针对性的纠正普遍存在的错误动作是太极拳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譬如:学习左野马分鬃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完成左弓步时,两脚站在一条直线上,接右野马分鬃时身体重心左右摇晃不稳。所以,教师须正确示范完成左弓步动作,强调左脚脚尖与右脚脚跟应在一条直线上,这样才能避免身体重心转动时出现左右摇晃。教师通过正确的动作示范与错误动作的比较并纠正后者,可以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太极拳的复杂动作才能在学生的大脑中得以巩固。
(3)完整教学法与分解教学法紧密结合。太极拳套路由若干单个动作组合而成,每个单独动作又成一个独立体。为有效完成教学内容,教师必须在太极拳教学中利用完整教学法与分解教学法。在教学中,一般先进行完整动作示范,然后再把完整动作分成单独动作进行教学;特别是难度较大的动作,如果仅采用完整教学,学生一股会感觉难度较大。因此,学生可按身体各部分的动作来分解教学,如:云手动作,先进行上肢动作练习,再配合以腰为轴带动身体转动练习,强调重心不可勿高忽低,然后再进行步法练习。分解教学的主要作用在于降低学生学习复杂动作的难度,最终达到完整掌握太极拳动作的目的,所以,分解动作的练习时间一般不能太长,只要分解动作基本掌握即可进行完整动作练习。实践证明,两种教学法的结合使太极拳教学效果明显有效。:
3.打破单一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太极拳教学组织形式要多样化,采用选修班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以学生对太极拳课程的兴趣和所具有的基本技能为前提,因而学生的积极性高,运动技能的差距较小,这样教师的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就较强;同时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有系统性和深度性,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有竞争意识,能给予学生施展其太极拳才能的平台。采用这种组织形式的教学,对保持学生对太极拳的热情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外,对于来自不同班级的学生,通过合理的引导,还有利于学生加强交流与沟通,提高了与人交往的能力。这对于提高大学生身心建康并培养终身体育能力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4.统一考评标准。太极拳学习评价应淡化选拔功能,强化激励,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教学评价不仅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太极拳教学评价按照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方法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其中教师评价实行考教分离。在对太极拳技术进行评价的同时,把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课外锻炼等纳入评价内容,并成为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内容。具体而言,考评内容应该包括:24式太极拳全套动作期末考核、学习态度、上课考勤、平时成绩(含课堂表现、课外锻炼、学习效果等)。
线上教学组织形式范文2
[关键词]教师培训 网络平台 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7-0142-02
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普及和教育信息化的逐步推进,网络技术与教师教育的结合愈发广泛与密切。现代远程网络教师培训开始逐步取代传统院校集中培训,充分发挥了网络培训中信息技术在资源共享、远程交互等方面的优势,表现出互动性、高效性、开放性等特征,成为国家和地方解决教师培训规模大、成本高、管理难、工学矛盾突出等问题的重要手段。
教师网络培训的实施和教师培训网络平台的建设应用渐渐成为政府、教育系统、相关业界关注的焦点,以中国教师研修网、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新思考等网站为代表的一批教师教育远程培训平台应运而生。这些培训机构在近年来承接了许多国家级、省级、市级等不同等级的大规模网络教师培训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指导下,天津市自第三周期(2002~2006年)起全面推进培训模式改革,在全国率先使用自建网络教学互动平台——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为实施载体,通过自建网络课程开展全市范围内中学教师的网络培训教学。
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第四周期继续教育全员院校培训包含专业发展课程培训、专项培训与特色培训、教学实践与教学研修三大模块。中学教师的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共144学时)全面实行网络培训。其中,高中教师由天津师范大学负责组织实施网络课程建设和网络教学;初中教师参加国家级教师培训机构——中国教师研修网的学科教师远程研修。参加中国教师研修网的学习,很好地体现了教师继续教育的开放性,特别是培训内容与培训者的开放性。开放性的教师培训是教师培训发展的趋势所在。为了更好地探究远程网络教师培训的平台、资源及其应用,现以天津市为例,对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和中国教师研修网两个教师教育远程培训平台进行对比分析。
一、平台概况
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作为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及管理的门户网站,在天津市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下,由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开发建成并实施具体管理。服务全市十万中小学教师及20个区县的教师培训机构。自2003年开通,经过持续建设完善,现已发展为集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培训教学,继续教育信息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网站,为全市教师培训提供有力的网络技术支持。
中国教师研修网由全国教师教育学会主办,在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研修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应运而生,为全国中小学教师搭建研训一体的专业发展平台,实现教师个人、学校、区域教学组织的知识管理,创建全员参与、团队合作、资源共建、可持续发展的网上学习共同体。①
二、课程模式
现阶段应用于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网络课程主要有电子书模式、讲座模式、有指导的学习任务模式。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所提供的网络课程包括大部分自建课程和少量引进课程,自建课程大多结合电子书模式与讲座模式于一体,课程由文本及多媒体素材组合构成,以网页形式呈现的教学内容、视频内容和拓展资源。引入课程以讲座模式和任务体验模式为主。课程建设在市教委领导下,由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承担,依托天津师范大学完成。课程开发建设专家团队主要来自天津师范大学。
其优势在于:在统一的网络课程制作标准下,每门课程均有课程导学、教学脚本、内容导航、资源素材等部分构成,课程形式多样、内容完善、整体性及系统性强,课程开发团队主要来自高校,因此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科学性、前瞻性。不足之处在于:开发团队较少有来自中小学校一线教学岗位的成员,实用性与实践性略显不足。
中国教师研修网所提供的网络课程大多为讲座模式的视频课程,由教育部支持建设,开发建设专家团队来自全国各地,课程内容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引领,针对教学实际问题以讲座或案例形式进行深度剖析,总体上是目前全国性的较为优质的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资源。
其优势在于:视频课程具有专题性,内容明确且就事论事,着力解决某一具体问题,每门课程的信息量小,观看学习视频课程所需时间较短。实践表明,专题性的短小课程更受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教师的欢迎。不足之处在于:课程形式单一,学习者较难集中精神持续观看不间断的视频讲座,不易从中提取有用信息。
三、组织形式
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采取课程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学员可以通过网上选课,系统选择感兴趣或需要的课程,每门课程配备主讲教师,且自建课程的主讲教师均由该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者担任。在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提供的课程交互平台上,主讲教师通过教学公告和通知、与学员进行教与学的在线交流和答疑、组织课程主题研讨、进行学习过程评价与反馈等方式开展网络教学活动。
其优势在于:学员对课程的选择余地较大,由课程开发者担任主讲教师能够对参训者进行深入有效地指导,更好地保证学习效果。网络学习中学习者学习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课程质量,也与指导教师的引导息息相关。不足之处在于:课程制下的指导教师身兼数职,工作量大,既要组织讨论、答疑解惑,还要批阅作业、组织考核乃至给定成绩。在选课人数略多的课程班级中,势必影响对个体学员的关注度。
与此不同,中国教师研修网采用课程+班级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即以网上班级为组织单元,每个网上班级配备一个班主任作为网络学习交互的发起者、组织者。班主任同时承担批阅学员作业、发起并组织班级讨论、编写学习简报等工作。学员在课程导师的集中线上指导和班主任的日常组织下进行网上学习。
其优势在于:在网上班主任的组织和管理下,班级氛围浓厚,班级活动频繁,班级成员之间交流密切。不足之处在于:课程导师与学员的交流只在培训进行中根据需要安排在线集中答疑直播,课程导师缺少与学员间深度有效的探讨。
四、考核形式
在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的教学评价考核系统中,主讲教师根据本门课程的特点设计提供多种教学评价方式。课程考核通常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过程性评价通过平时作业和课程讨论等方面考察,终结性评价则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采取在线考核平台试卷考核、线上提交教学设计、线上提交考核作业等方式进行。
其优势在于:能够根据每门课程的不同特点设定考核方式及内容,考核方式灵活多样。不足之处在于:课程缺少统一的考核标准,量化评价指标不够明晰。
中国教师研修网按照培训方案中设定的考核细则,对培训进行完全量化,包括学员的课程学习时间、课程作业、研讨交流、培训总结等部分。所有数据均由培训平台进行过程记录。
其优势在于:量化的考核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培训的公平性。不足之处在于:考核过分强调量化的数量结果,对质量把控不足。
迅速扩大的大规模教师远程网络培训对于远程教育而言是一个新的挑战,形形的远程教师培训各具特色,各有利弊,其中也存在不少虎头蛇尾、弄虚作假、浮于形式等现象。教师网络远程培训解决了传统院校集中培训的许多问题,但没有一种网络教学平台是为了完成所有类型的学习或者为适应所有学习风格而设计的,也没有一种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满足所有学习者的所有需求。网络环境下,如何选择各级各类的教师培训网络平台和网络课程资源,如何保证培训质量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切实问题。笔者认为,现代远程网络教师培训的关键与核心资源在于课程,而有效的课程学习指导也是不可或缺的。
注释:
①百度百科 /view/2644222.htm.
【参考文献】
线上教学组织形式范文3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创新
由于新课改的逐步实施,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不断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数学是初中课程教学的基本课程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在新课改要求下,初中数学教学,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一、初中数学创新教法必要性分析
所谓的创新课堂不仅仅是指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同时还包含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精神等等。众所周知,数学的定律、知识被科学家研究定义后,就一直流传至今,变化几乎很少,但是创新的方法是可以随机应变的,可以在创新中求得更大的发展。当今社会是日新月异的,无时无刻都在变化着,学生作为未来的主人,他们必须具备很强的适应能力、转变能力、创新能力,否则在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中就会被淘汰出局。培养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是受用终身的事情,是长久的,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构建创新课堂是非常必要以及重要的,这也是一种非常受广大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
创新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是截然不同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扮演着唱独角戏的演员角色,学生只是无互动权利的观众。教师只是一味自我的讲述自己提前安排的内容,内容枯燥无味,形式单一,并不关心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有的教师甚至多年来一直使用一种教学模式,致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与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是背道而驰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这个社会对于培养人才的要求,作为教师,要跟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使自己的教学方式得到创新,构建创新课堂,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学生的心理,让学生不知不觉爱上课堂。
二、丰富初中数学课堂、创新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措施
1、使数学教学课堂开放与和谐并存。开放性是创新教学课堂的特征,课堂应该让学生扮演主角,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来展现自己的特长,积极踊跃地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教师只是配角,能够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辅助与引导,适当地引导学生,使得每个学生充分抓住课堂的每次机会,并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研究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教学目标不再是单一的教师制定,而是让学生参入与教师共同制定,在课堂上给学生适当的权利,培养他们的独立创新思维能力。想要有个创新、完美的教学课堂,教师与学生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思想,即课堂是师生共同的,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教学课堂更加和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释放思维空间的前提,同时,开放、和谐的教学课堂是开拓学生数学思考空间的基础条件。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课堂组织形式需创新,学生学习积极性待提高。很多学校,墨守成规亘古不变地使用一套教学方案,一支粉笔,一张嘴巴,外加一块黑板就是他们百用而不厌的秘密武器,对于创新总是畏手畏脚,因为害怕改革后影响到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成绩。一旦学生成绩下降,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工资薪水,以及教师职称的评定,因为在大部分学校里,学生的成绩与老师的薪资与职称直接挂钩。这种用学生成绩来激励教师的办法恰恰束缚了老师变革教学方法的思维与手脚,使得他们不敢也不愿意创新。课堂组织形式长时间只有一种单一的形式,就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在下面听,老师布置任务,学生应付地服从任务。这种单一被动的组织形式严重阻碍了新时期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势在必行。与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相比,新的教学形式具有多样性,例如开展小组合作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机会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师可以按照班级的分数来划分组数,一般组数的人员不能够太多,要应用公平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分组,这样使每个组都有一定的竞争力。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和组织合作能力。比传统方法更加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创新培养学生的目的,提高学习的内涵式。培养学生的目的第一方面是使他们的成绩得到提高,进而有能力进入下一个阶段继续学习知识,这是培养学生的表面式的发展模式。第二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如何能学好知识。能够有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相对于第一方面,这种内涵式的方法更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新时期,培养学生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升学率,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的持续性发展。所以创新与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高效课堂的主要体现。
4、学生评价方式需创新,以人为本的促进学生发展。所谓的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就是能够使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属于自己的发展。这种发展或许在传统的教学中并不能算是提高或者进步。但是对于学生本身来讲,这已经是他们取得的最大进步了。因为众所周知,坐在一个课堂上课的学生,他们是来自不同的家庭,拥有不同的背景,受到的教育和学到的知识是截然不同的。更何况每个人的接受能力也是不一样的。简单来说他们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怎么可能在课堂上获得同样的进步呢。所以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我们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所以我们要用不同的标准来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评价考核,让他们的努力可以得到大家的认可,这样才能慢慢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只有有了自信心,才能更加努力的学习与提高自己,进而对课堂学习产生兴趣,最终使课堂效率得到真正的提高。
线上教学组织形式范文4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指人们对数据、语言、声音、文字、图像等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存储和传输等的经验知识、手段、工具的总和。信息技术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对如今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高中课程不同,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性强,重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和技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根据新课改中素质教育的要求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探索发现适合如今高中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和模式,挖掘学生在信息技术利用方面的潜能,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在如今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中的竞争力。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1.精选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思路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导致信息技术教材不断更新,但始终滞后于信息技术的更新,导致教学内容的不合理。此外,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生由于平时生活中接触较多,对有的知识点已经非常熟练地掌握,但有的学生对这些知识点却感到非常陌生和困难。基于这种情况,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认识程度,准确掌握学生的情况,进而精选适合对全班同学进行的教学内容。创新是发展的源泉,教师的教学思路也应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创新发展。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不断吸取新理念、新知识,在保持自身相对稳定性的同时不断寻求突破创新,拓展自身教学思路。此外,教育属于文化范畴,文化来源于生活,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也应联系现实生活。如教师在教授信息的定义这一基础知识时,由于其理论性较强,若只是教师一味地讲,学生定会觉得枯燥乏味。为避免这一情况,教师可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思考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属于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会积极思考并回答如娱乐新闻、新闻联播、报纸等,教师在听完学生的回答后可进行总结,信息具有多样性,其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且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我们与信息的联系非常密切。
2.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由于家庭环境等原因,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认知程度存在一定差距,这对教师进行统一授课造成了一定难度。因此,教师除统一授课外,还可创新教学组织形式,采取小组学习和同学互助等形式。小组学习可将信息技术水平相当的学生分在一个组,水平较高小组的学生可相互讨论,共同学习,实现进一步的提升;水平较低小组的学生可一起从基础开始循序渐进地共同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互鼓励支持。同学互助则是水平较高的学生帮助水平较低的学生进行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在帮助的过程中也能巩固已经掌握的知识。如打字这一计算机操作的基础,水平较高的学生定熟练掌握了打字的技巧,在互助的过程中便可对水平较低的学生倾囊相授,提高水平较低学生的打字速度。另外Excel中的插入公式往往是信息技术教学和学习中的难点,仅靠教师讲授,水平较低的学生是很理解和记住的,这时便需要水平较高的学生对水平较低的学生进行帮助,帮助其记忆和理解函数公式。
3.确立教学目标
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要求教师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以学生文本,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如教师在讲授Word的操作时,首先面向全班同学进行授课,文档的基本操作与编辑、文档排版、图形图像处理、表格制作和文档视图等Word的基础知识所有学生都应该掌握。教师在讲授完这些基础知识后,便可让水平较差的学生以所讲授内容自己进行操作巩固练习。而后再让水平较高的学生集中到前排,再讲授自动更正、文档目录、邮件合并等Word的高级应用,使水平较高的学生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教师采取分层教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对学生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避免水平较低学生由于理解不了较难知识点而出现怕学、厌学的情绪,并能够让水平较高学生明白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还远远不够,不能自以为是,时刻保持好学和谦逊。
4.利用网络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网络教学资源也越来越丰富。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除自己授课外,还可向学生推荐一些学习网站的线上课程,拓展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了解与认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学习网站如网易公开课和中国大学MOOC等,这些学习网站中都有许多关于信息技术的线上课程,这些线上课程大都针对大学生群体,不仅有国内知名大学的,更有国外知名大学的。高中生观看这些线上课程,能够与大学接轨,能够学习更全面的信息技术知识,尤其国外知名大学的,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信息技术知识,还可以提高英语听力和口语水平。
线上教学组织形式范文5
关键词:项目管理;三明治教学;建设优化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改变,高校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很多高校都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重中之重。无论是从专业的设置、教师队伍的培训还是课程的结构,都较之以往有很大的变化。课堂是学生汲取知识的关键场所,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最直接途径,因此,教学课堂的设计至关重要。教师们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注意课堂的有效性,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由传统的讲授式课堂逐渐向多元课堂转变。只有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来丰富课堂内容、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与教师之间有更多的互动和交流,才能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与实践,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求知。
1三明治教学方法应用的必然性
《项目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以往的教学模式主要是理论学习为主,实用性的设计和应用都不足。在强调应用性课程建设的今天,原先的教学模式只有进行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对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因此,《项目管理》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三明治教学方法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穿行的教学方法。之所以采用这种方式,是因为《项目管理》课程的理论内容比较多,对于基本没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大三学生来说,既想碰触又觉生硬。在对学生的摸底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反应《项目管理》课程感觉理论性较强,理解起来比较晦涩,理论性大于实践性。考虑到理论学习的可操作性,教师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使用三明治教学法,从理论出发,让学生在充分了解项目管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去接触实际案例,通过团队协作、自我思考等方式,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将实际处理问题的过程升华为知识的消化、运用和提出疑惑的契机,最后对案例进行梳理和对知识进行深入的回顾、理解和掌握。采用三明治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单调的课堂教学变为老师与学生良性互动的过程,使得《项目管理》的实用性被学生了解、掌握和运用。
2三明治教学模式在《项目管理》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项目管理》课程在进行应用性建设的过程中,抓住三明治教学模式的核心,理论与实践穿行。从混合式理论学习到仿真实践企业项目,通过成果交流回归理论知识。
2.1混合式理论学习
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导,把握进度和方向,学生是真正的主角。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将课程设计详细告知学生。让学生明白,上课不是单纯地去讲授知识点,也不用为了应付考试去僵硬地记忆知识点,理论的讲解之后会仿真处理企业中实际的项目管理案例。《项目管理》授课教师运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方法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线上教学资源在课程开始前就已经建好,在超星通学习系统上,会有相应章节的知识素材,同时也会有自测题。学生们需要在课前结合学生通上的知识结构进行预习,通过做自测题来检验自己的预习效果,存在问题的地方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详细的学习和解惑。这样,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去学的热情,同时也给了课堂学习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课前、课中和课后的良性循环,能让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框架更加清晰完整。
2.2仿真实践企业项目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让学生接触企业实际的项目案例,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企业中实际的项目都是由一个团队去完成的,因此《项目管理》课程学习过程中,大都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小组学习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成员积极性的调动。因此,我们运用一系列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世界咖啡屋、小组头脑风暴等方法对某一主题进行互动讨论,让学生团队制作项目书,并聘请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对于学生的项目书进行打分,对优秀的项目计划书进行展示及专题讲座。教师会不定时地去询问学生对于这些环节和方法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和记录。学生们普遍反映较好,相比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他们更加喜欢这种非常规式的学习组织形式。
2.3成果交流与评估,深化理论知识
在案例分析结束后,教师会邀请一些学生做项目总结,这也是一个自我学习和反思的过程,通过听其他小组的汇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查漏补缺。正如我们了解到的,66.04%的学生认为教学模式的改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很多学生并不排斥自学这种形式。原有《项目管理概论》课程在进行学生课程成绩评定时,所采用的考核方式主要是平时考勤、平时作业、期末的课程论文相结合,这导致以教师为主的考核主体单一,考核内容对于学习过程的控制不充分,使得69.73%的学生对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不满意,说明考核结果不能真实有效的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后的课程评价主体扩展到教师、企业管理人员以及学生,能全面体现多元化的主体考核,同时又采用多种形式综合进行过程考核。尤其是企业管理人员加入考评队伍,对于学生的报告能够从企业的视角给出建议,相比以往,评价更加客观实际,学生们也能够学习到更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3三明治教学模式下《项目管理》课程建设效果
在《项目管理》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任课教师通过设计问卷和一定的学生座谈,调查学生对于三明治教学模式以及《项目管理》课程的反应。根据调研结果显示,32.64%的学生非常认同改进后的课程考核方式能有效衡量自己的学习过程及表现,49.06%的学生比较认同,而16.42%的学生认为一般,而只有1.88%的学生持有不认同的态度。除此之外,《项目管理》课程期间,有些学生小组积极参与大创项目及各类相应学科竞赛,项目计划书的完成质量较以往有很大提高。改进的教学活动主要以“项目团队”的组织形式开展,对于学生学习热情的提高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在调研学生有意愿积极参与项目小组活动时,52.83%的学生认为比较符合,35.85%的学生则认为非常符合,而只有3.77%的学生选择不符合。而对于“学生主动承担项目团队相应任务”的描述中,47.17%的学生选择非常符合,41.51%的学生选择比较符合。72.26%的学生认为此次课程教学改革对于学生特定情境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81.13%的学生认为经过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了团队协作的能力。总体满意度较高,可以看出《项目管理》课程有一个不错的教学反响。
4《项目管理》课程建设的后续改进方向
4.1设置合理的小组规模
团队协作的学习方式对于《项目管理》课程的学习来讲,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项目成员中有些同学积极性的调动问题。因为是大班教学,项目组太多会占用很多上课时间,项目组太少会出现个别同学“无事可干”的状态。因此一个合适的分组至关重要。目前发现,5-6人的小组比较适合团队成员各尽其责,分工合作。
4.2团队考核与个人考核并重
《项目管理》课程采取以团队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学习模式,很容易出现重团队成绩、忽视个人表现的问题。因此,在考核阶段,除了对于小组整体项目成果的考察外,还要充分注意成员分工完成情况以及在课程学习中的综合表现,这样的考核结果才更加客观公正。例如,可以参考学习通上的个人成绩,采取设置合理的权重来评定每个学生的表现,不能因为小组成果不佳而否定每一个成员。
线上教学组织形式范文6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PBL模式;教学方法
0.引言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对于《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进行积极的改革与探索,产生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本课程产生和发展的特点,还没有形成像传统学科那样比较完善、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方案。PBL模式的研究更是刚刚起步尚不完善,因此有必要对 C 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进行科学、细致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本课题旨在探索怎样提高《C 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效果,并且进行了实践研究,通过教学实践找到更为有效的途径,为高职教师在今后的《C 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提供一种可参考的方法和思路。通过亲身参与实践过程验证PBL 模式在提高《C 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效果上的可行性。
国内很多高职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都开设《C 语言程序设计》,同时也是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二级考试的内容以及某些竞赛的主要学习语言。但是,项目负责人通过调查发现,许多高职院校的《C 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模式仍然比较陈旧,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的设计完全围绕教师的“教”展开。这种模式虽然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控制和管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却忽视了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体现,学生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都处于被灌输的地位。评价学生好坏的最终标准是考试成绩,教师和教材是学生获得学习信息的主要来源。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表面看起来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但实际上直接导致了大部分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意识,部分学生不会学习和懒于思考,且不敢提问,不善提问,对教师有着很强的依赖性,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找老师,而不是自己思考、分析。
高职教育急需解决和值得研究的问题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思考、教会学生如何有效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项目负责人结合《C 语言程序设计》自身的特点,认为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比较合适。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PBL 模式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精神。随着网络的普及,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 PBL 模式的优势充分发挥,顺应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发展潮流。笔者通过阅读大量国内外文献和充分的调研,提出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PBL 模式的教学设计方案,并且搭建了该课程的 PBL 学习平台,在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一年级学生中进行实践研究,用实践对 PBL模式可否提高高职《C 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效果做有益的探索。
1. 前期实施-高职《C 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策略设计
《C 语言程序设计》作为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教学时数为 72 学时,其中理论为36学时,上机实践为36学时。课程主要介绍了 C语言的基础知识和程序设计方法。内容主要包括调试 C 语言的软件环境 C-Free的集成环境、编程的基本概念、程序设计的基本步骤、程序流程控制语句、数组、函数和程序的调试。在基础部分流程控制语句的多重循环结构以及数组与循环的联合使用等内容繁多,历来都是程序设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顺序是指学习内容各部分的排列次序,是对“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做出科学的安排。项目负责人主要按照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教材逻辑顺序安排。在以前的教学计划中,教学内容的课时安排没有明确的规定,只能教师自己把握。如表1所示
2.后期实施-高职《C 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策略设计
2.1高职《C 语言程序设计》学习的组织形式
学习组织形式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采用合理的组织形式,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并使各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手段得以在相应的组织形式中加以运用。考虑到《C 语言程序设计》分为基础知识和课程设计两种基本形式。我们把网络环境下 PBL 模式的学习组织形式分为二种类型。
(1)课堂小组合作学习
《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总共72课时,其中36课时是基础知识课,在网络机房开展教学。网络环境下 PBL 模式中的分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交流能力,使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积极的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使学习氛围和谐,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环境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2)课程设计探究学习
课程设计为 6 学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利用学习平台及时搜索学习的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其进行合作交流分享解决问题的经验。学生在网络机房开展实验内容,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与学生的线上线下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可以有效的实现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及时督促学生学习,也为学生平时成绩的评价提供依据。
(3)课程内容设计
本节内容为第五章“循环结构程序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内容设计说明。是对之前学习的顺序结构的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也是以后利用 C 语言编写综合应用程序的基础和前提,起着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学习本节要求学生具有一定创造性思维,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因此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是一个难点。如表2所示
2.2网络环境下 PBL 模式的教学过程设计
PBL 流程本质是以“问题”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网络环境被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相互交流、合作,教师则起指导、辅助的作用。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完成的,在学习的任一阶段,学生都可以运用网络工具的搜索、交流和认知功能等来支持学习。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了学生人数众多,教师工作量急剧增加的压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网络环境下 PBL 模式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
网络环境下 PBL 模式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正是这两种不同主体的不同活动,推动着整个教学进程。
(1)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着两条线索:问题解决和获取新知识
体验问题情境,确定问题:学生面对教师给出的问题情境,搜集、整理和利用相关资料,明确自己面临的问题。
分析确定问题关键、制订计划和小组任务分工:学生通过分析确定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提出关于问题解决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形成对问题解决方案的假设。制订详细的学习计划,明确要学习的内容,在组内进行任务分工;
浏览相关资料、小组交流讨论和协作学习: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搜集各种网上资源或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和协作,把对解决问题有利的信息整理出来;
资源共享、应用新知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学生通过学习平台,共享资源并且应用新知识为问题的解决寻找出最佳的方案;
小组(内)互(自)评,自我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并对问题解决方案和各种作品进行展示、自评和互评,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反思和评价,通过这些活动锻炼和提高学习目标中提出的各种能力。
(2)教师活动的实施
创设/展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教师将事先已经设计好的问题情境在学习平台中给学生展示,并引导学生关注问题情境所包含的核心要素;
激发学习兴趣、组织小组讨论: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情境后,教师针对学生的反应,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在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习平台提供的资源和各种工具进行问题的分析和探究。跟踪活动进展、协同小组活动、采集疑难咨询提供指导建议。
在学生协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协调各小组之间协作,促进问题解决,对学生的问题提供及时反馈,组织成果展示帮助验证假设,通过网络及时监控和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
对于学生的问题解决方案和各种作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反思,并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利用评价量表作出评价。帮助学生发现新问题,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准备
3.结束语: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目前高职院校的研究重点,本文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角度出发,采用PBL模式对授课方式进行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范晓峰.PBL模式在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