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线上教学技术问题及对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线上教学技术问题及对策范文1
【关键词】QQ群作业;职业院校;教学;应用;优势
2016年,腾讯QQ 8.1正式版,该版本最大亮点即“QQ家校・师生群”的“QQ群作业”功能。鉴于QQ群作业的各种优势,笔者开始尝试在高职新闻专业的《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概论》及《应用文写作》三门课程中使用。本文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与应用,就QQ群作业功能的应用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QQ群作业功能应用于教学的需求分析
从技术层面分析,在QQ群作业功能使用过程中,教师可利用电脑和手机轻松点击“作业”按钮根据提示键入作业,即可完成作业布置。布置作业后,可随时点击查看群成员作业接收情况及完成情况,使布置作业和收取作业变得十分轻松。
从学生接受层面分析,如今的高职院校学生多为“95后”,不论是其生活、行为习惯亦或是心理习惯都对手机、电脑有着强烈的“亲近感”,将原本就枯燥的作业从纸张上搬到手机里,显然能够有效满足学生的诉求,使学生对作业的“反感”有效消减。
从教师教学层面分析,信息化教学有三个要素:第一要素是要有信息化教学环境,即电子教室;第二要素就是要有信息化教学资源,即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第三就是要有信息化教学的检测手段,即电子作业。伴随着信息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作业的信息化、电子化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基于信息化教学的需求,电子化作业自然备受教师的追崇。而QQ群作业则有效解决技术问题,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提供了更为有效、快捷的工具。而从教学角度而言,QQ群作业配合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教学效果与教学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二、QQ群作业功能在职业院校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分析
(一)符合“95后”职业院校学生特点
笔者教授的学生主要为“95”后高职院校学生,95后学生成长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手机、电脑、平板等各类电子产品,这不仅让这一群体对电子产品产生了依赖,更让其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具备较强的特性和个性。同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存在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缺少自律性等特点。让这样一类学生去面对着传统的纸质作业或者需要“人工提交”的电子作业,不仅使学生感到反感和繁琐,更让学生时常出现“为了完成而完成”的敷衍态度。如此一来,“交齐作业”已经是一件难事,“做好作业”完全只是对于“优等生”的要求和希望。
而QQ群作业完全打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提交作业,完成和提交作业只需要“打开手机、动动指头”,不仅符合“95后”学生的生活习惯和思维特点,而且摈弃了传统作业的繁琐流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诚然,为了进一步提高作业完成水平、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需要教师考察教师布置的作业水平。
(二)有助于职业意识的培养
高职学生虽然目前正处于职业准备阶段,但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是他们当前努力学习和毕业后积极择业、就业、从业、创业的思想基础。通过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自己,正确地规划人生,切合实际地设定职业目标,夯实学生坚忍不拔的职业精神素养,从而使学生能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市场竞争,并在市场竞争中健康成长、发展。
而QQ群及QQ群作业的运用,可以使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例如在日常的群讨论中,教师可结合所授课程开展的职业意识渗透和培养;在作业批改和讨论中,更可有效开展职业意识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QQ群作业的形式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以及文件,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只提出基本要求而不做过多限制,给学生自由发挥提供条件和可能。如果学生有创新,那么不论是内容创新还是形式创新,只要老师对其作业的创新给予褒奖,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热情。褒奖包括评分、课上展示、表扬等。在这一过程中,也逐步培养起学生精益求精的及品质。
三、现阶段QQ群作业功能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虽然本文对QQ群作业功能的诸多优势予以论述,但在实习使用过程中,也发现其存在不少的不足,同时,不当的应用可能还会产生新的负面的结果。
(一)查找慢(如果出现登分错误,需要挨个查对,费时费力)
目前的QQ群作业功能存在一项较大的缺陷是无法实现快速查找。例如需要查找某位同学的作业时,只能人工依次查找,费时费力。如果出现登分差错等问题时,更是难以快速查对,目前这一缺点尚没有很好的应对办法。
(二)无法导出文本
学生所提交的QQ群文字类型作业目前只能在线查看和批改,无法导出,更不能批量导出学生作业文本,需要另外存储作业时只能挨个复制粘贴,给作业存档带来很大不便。
(三)部分容易错过作业(课上课下提醒)
虽然说手机、电脑是多数95后学生的生活必备,但也有少部分学生不使用手机QQ,甚至连QQ账号都未注册,因此,这一部分学生极可能错过作业最终导致无法完成作业。因此,需要引导这部分学生使用QQ并及时在课上课下题型其查看、完成作业。
(四)避免陷入作业至上的怪圈
QQ群作业本质上讲只是将“线下”作业转移到“线上”,虽然对教学具有一定的促进和帮助作用,但其对教育教学水平并不具有决定性作用。但是,在使用QQ群作业过程中,尤其是在使用QQ群作业初期,容易是教师和学生产生“作业极其重要”的现象,这一现象在学生中体现尤为明显,部分学生会为了“完成作业获得平时分”而忽视课上学习,如此一来则实为得不偿失。教师需要合理调整考核方式,将平时作业、课堂表现、期末考试等考核内容科学、合理的划分比例,并对学生做出有效引导。
参考文献:
[1]杜凯琳,朱丽丽,王恪.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8):372
[2]卢明勇.信息化教学中实现电子作业的探索[J].教育信息化,2003,(07):54
[3]姚亮.浅析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及管理误区[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2):114
作者简介:
线上教学技术问题及对策范文2
关键词:网络教学;精品课程网站;网络平台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被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在现代教育中,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网络教学,已经成为教育的发展趋势。在网络教学平台下,建立精品课程网站,不仅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也使教师得到了锻炼。目前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和分析,完善网络教学平台下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
1、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平台是以互联网为基础,为网络教学提供服务的软件系统。完整的网络教学平台包括课程开发系统、教学管理系统以及网上教学支持系统。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平台不断变化,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早期的网络教学主要是点播式的教学平台,教学内容显示在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教学视频课件、电子教案等的点播,并且一般在网络上完成作业[1]。它以课件为中心,需要管理者做好教学资源的管理。之后发展为交互式的教学平台,它可以提供虚拟的教室系统、会议系统、聊天工具以及讨论系统等,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线上互动。学生在线学习课程,讨论或者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行自我测试等,它以学生为中心,可以提供有效的学习服务。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社会化教学平台提供了新的教学资源,社会化教学平台主要利用社会化软件,建立起学生的学习网络,进行集体的分享和创造,注重学习的社会化。网络教学平台具有强大的内容管理系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时间进行跟踪,帮助教学的管理。网络教学平台有高仿的虚拟教室,既可以录制也可以点播,师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有利于形成优质课程资源中心[2]。网络教学平台系统有多级用于权限,包括学生、教师、课程管理者、创建者以及系统管理员。系统管理员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管理用户,设计界面,管理平台的运行。课程的创建者可以通过后台创建新课程,并且管理这个新课程。课程管理员做好日常的维护工作,对所有课程进行系统管理。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可以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通过网络教学平台选网络教学平台下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探讨文/吕金秋择课程,进行线上作业。
2、精品课程网站的特点和建设的必要性
2.1精品课程网站的特点精品课程需要有优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材和教学管理,优秀的教师队伍,在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时候,需要进行整体的科学规划,与时俱进,使用先进的教材和教学方式,注重对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的改革,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实践,建立一流的教师队伍,并且完善评估机制和奖励机制。精品课程网站在建设时,具有几方面的特点,首先是先进的教研成果、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网站的建设既要符合传统的课程要求,也要有先进的教研成果、教学理念和发展方向。需要包括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学目标、评价体系等[3]。在建设精品课程网站时,一般会选择优秀的教研人员和科研人员,使用先进的教学方式,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计算机技术和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网上学习。其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双重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实践的应用,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评价精品课程网站的重要指标。最后,强调学习与环境的交互性。精品课程网站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虚拟的学习环境,通过环境的创设,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动力,并且能够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和工具。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也要有交互性,通过交互学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2.2建设精品课程网站的必要性2.2.1精品网站课程可以起到示范作用精品课程网站的理念是开放共享,建设精品课程网站的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在网络教学平台下,建设精品课程网站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具有示范和辐射的作用。精品课程网站通过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了资料、名师智慧的共享[4]。通过讨论或者留言功能,便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网上交流,有利于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精品课程网站也可以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可以借鉴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教学方法,促进良性竞争。2.2.2便于教学交流和学生自主学习精品课程网站在学校内部主要是辅助教学,通过优秀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通过精品课程网站,实行开放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活动更加多样化,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精品课程网站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课程资源,每个学生都能够接触到,自由灵活的方式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网站上的交流平台,能够加强师生的互动联系,有利于因材施教的实施。2.2.3提供了立体化的教材精品课程网站中提出了对教材的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学校教育进入了无笔的时代。传统的纸质教材,在精品课程网站上,变成了以视频、图像或者电子为主的立体教材,并且是最优秀的、先进的、科学合理的教材,使学生对知识的感知更加具体,而且使用更加方便。
3、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模式单一在目前的精品课程网站中,大部分模式比较单一,资源的开放共享性不强。许多课程只是使用简单的录像、PPT课件或者教案,对于学科的现实发展,没有有效的更新和总结。国家规定精品课程建设要对全国高等学校免费开放,但是仍有许多精品课程网站没有办法查看,很多是技术问题或者权限问题。高校申报的多,但是后期维护和完善的少,没有真正发挥精品课程网站的作用。3.2不注重交互平台的使用部分学校对精品课程网站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很多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使用。精品课程网站在建设中广泛使用了技术软件,但大部分还是静态的网页,很少有动态的,使用交互平台的也不多。基本上大部分精品课程网站会使用考试系统、学习交流系统。答疑系统比较少,留言板与论坛相结合的也比较少,没有维护和改善,很多资源被闲置。3.3实践性不强精品课程网站上有许多样式,学生选择的随意性比较大。很多课程资源的内容选择重复性比较大,实践性不强。在课件、电子教案和网络课程中,没有实现资源互补,重复的比较多,仿真实验课程少,部分课程没有完整的录像。3.4评价体系不完善许多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主要依据政府部门的要求,没有体现教师、学生个体等的评价地位。评价的指标体系主要由行政部门管理,制约现象比较突出。在具体的评价系统中,没有完善的过程性评价,主要是总结性的。并且有些课程没有设置反馈机制,无法根据反馈进一步完善。
4、网络教学平台下建设精品课程网站的策略
4.1内容建设
在建设精品课程网站中,要重视内容的建设,优化网络服务。精品课程是我国特有的课程资源项目,是信息时展的需要,符合知识经济的要求。要提高精品课程网站的使用效果,需要学校为学生提供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仅要提高教师教学的能力,也要提高学生利用资源的能力和自学能力[5]。学校要重视音像资源的利用,保证教学内容的质量,为学生学习提供参考。对于反映很好地资源,学校要及时表彰鼓励。在建设网站时,要注重精品课程的导航设计,要以实用性和方便性为原则,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要加强专题学习、虚拟实验室的建设,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开发仿真实验和模拟实验,加强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和反馈体系,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将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相结合。要细化学生的评价和反馈,及时改进,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有清晰的记录,为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提供借鉴。精品课程网站需要有规范的建设标准,可以建立院系精品课程网站。精品网站建设需要重视资源的共享问题,学校应该转变观念,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完善网站建设,并且要做好维护和更新的工作,实现精品课程的资源共享,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4.2具体的网站设计
4.2.1逻辑架构在网络教学平台下,建设精品课程网站时,其逻辑架构的主要模式有数据层、逻辑层和表现层。三层的结构都在统一的服务器之中,表现为一个资源网站。表现层比如对课程的搜索,学习查询等,是用户访问的连接,需要设计者设计好用户的界面,通过接收的命令,进行后台的运行处理,最终显示出用户点击查找的结果。数据层是存放数据的,精品课程的所有数据库资源存放在里面。逻辑层是重要的系统,技术难度不大,基本上由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它主要是权限的审核、数据认证或者是事故的处理,主要包括各种逻辑操作。4.2.2网络架构精品课程网站一般分为内网和外网,外网是可以通过浏览器进行访问,内网包括内部的工作站、数据库服务器和网络服务器等。通过数据库服务器,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精品课程资源,包括电子教材、录像或者教学大纲等[6]。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和性能,网络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要分开安装,分开运行。为了防止系统被外部网络攻击,或者病毒入侵,一般要搭建防火墙。内部工作站可以直接连接到服务器,有利于各类管理员的管理。管理员通过内部工作站可以对数据库备份、维护、安全配置网络平台等。4.2.3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库分为概念结构设计和逻辑结构设计。概念结构设计以用户的需求为主,根据需求确定数据库中的对象以及关系。在精品课程网站中,参与的对象有很多,管理员、学生、教师、课程、附件、专业等等。为不同的用户要设置不同的权限。用户的种类不同,权限不同,用户的属性包括名称、密码、权限的编号等。逻辑结构设计主要有管理员表、用户表、权限表、专业表、发帖表、课程信息表等。总之,在网络教学平台下建立精品课程网站,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完善的精品课程网站,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充实课程内容,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胡声洲.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与共享推动对策探讨[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36(6):71-73.
[2]顾保磊,吴云.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研究[J].软件导刊,2014(2):175-177.
[3]陈超,杨玉强.基于网络平台的精品课教学资源建设研究[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15,34(04):50-53.
[4]齐小琳.浅析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几点想法[J].无线互联科技,2014(10):26-26.
[5]徐洁,方志刚,彭永昱.“软件基础”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实践[J].教育,2016(12):00108-00108.
线上教学技术问题及对策范文3
瑶族人长年生活在深山密林之中,以深山老林为居,以毒蛇猛兽为邻。为了本民族的健康和繁衍生息,他们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瑶族医药文化。有瑶必有药,医药不分家,是瑶医药最主要的特色。盈亏平衡理论是瑶医临床实践的基础性理论,这一理论注重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的盈亏平衡,这与现在所倡导的绿色发展理念不谋而合。
瑶医药旅游是一种探索性的以瑶医药文化为载体的旅游项目,集旅游与瑶医药为一体,是瑶医药的延伸和旅游业的扩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压力致使人们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外出旅游的方式放松身心,旅游需求与日俱增,开发新的旅游项目迫在眉睫。瑶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作为全新的旅游项目,其发展潜力是不可估量的,那么如何发展成为一个艰巨而复杂的问题。
二、“微笑曲线”理论
“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理论是由国内重要科技业者宏基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在当今世界的产业链中有三个环节,即研发、制造、营销。这些环节的附加值曲线呈中间低两端高的“U"型弧线,即产品研发和营销环节附加值高、生产加工环节附加值低,如同一个人微笑,因此被称为产业"微笑曲线”(如图1所示)。我们亦可大胆地定论:经济主体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产品只有不断地往附加值高的专利技术和品牌服务两端移动。
应用“微笑曲线”理论,我们要回答和解决好如下问题:一是如何有效地保护传承瑶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走向科学化、现代化、市场化的道路;二是瑶医药文化旅游产品如何突出独特性,构筑瑶医药文化的品牌效应;三是瑶医药产品通过什么渠道进行推送到旅游消费者消费活动中。
三、瑶医药文化发展现状及困境
(一)瑶医药文化发展现状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文件,指出非物?|文化遗产的工作指导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我们尚可将其理解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要将它继承下来,二是要促其发展。自2006年以来,经过逐级申报、政府和专家审批,文化部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少数民族医药有19项被入选,其中包括了瑶族医药(药浴)。
据统计,广西6个瑶族自治县有1000多名民间瑶医师,其中金秀县就有490名。全国现有瑶医医院2所,其中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瑶医医院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所国家事业性、公益性、非盈利性的县级瑶医药特色医院。2006年广西成立了瑶族医药研究开发中心,主攻三大方向:一是研究瑶药野生资源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二是研究探讨瑶医常用的、来源清楚的、疗效明确而 质量可控的瑶药材质量标准;三是建立瑶药产、学、研、开发体系,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附加值高的新产品。
瑶族医药给当地瑶族人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容忽视。据从江县瑶族村民赵成清所述,他们家每年都要接待前来泡药浴的游客100~200人,每年仅从瑶族药浴项目他们家就有了几千块钱的收益,生活环境得到大大的改善。
(二)瑶医药文化旅游发展困境
1. 瑶医药旅游人才匮乏,基础设施薄弱
瑶族没有本民族的语言,瑶医技艺的习得都是通过大量的经验获得,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这些瑶医并没有接受正规医学院校的教学经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瑶医药本身的可信度和科学性,因而瑶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选定是十分必要的,这是瑶医药文化旅游发展的有力保障。
此外,懂旅游的人不懂瑶医药,习得瑶医药的人不熟旅游业务,这使得瑶医药旅游进入尴尬的境地。专业知识的交互性受阻,是瑶医药旅游发展的一个基础性障碍,也是值得我们探究的。
瑶医药生存环境较为原始,现代基础设施跟不上,交通的不便利,阻隔了更多的外来人了解和体验瑶医药文化,这种“进不来出不去”的现象容易造成供需关系链的断节,影响市场的正常运转。
2. 瑶医药产业滞后,核心竞争力不强
就广西而言,十万大山的瑶医药资源十分丰富,民间瑶医经验丰富,有大量疗效显著的药方,同时还开设了玉林制药厂、桂林三金药业集团、桂西制药厂以及东兰制药厂等一批具有开发瑶医药经验的老厂,但由于创新和资金技术投入的不足,致使药厂处于粗放型的发展模式阶段,这些企业发展重点处于产品的制造加工阶段,产品创新技术以及品牌的创造欠缺,产品附加值不高,瑶医药发展不紧不慢。
3. 社区居民参与程度缺乏,保护和传承意识不高
从瑶医传承方式,我们可以看出,老瑶医都是选定自家人作为传承人继承他们的医术,笔者在走访金秀瑶族自治县也了解到,许多老瑶医不太愿意接收外来人作为学徒,这种排外的传承方式不利于瑶医药文化的扩散和延续。
瑶医药本身的神秘性和民族性,游客认可程度较低。笔者在走访金秀大瑶山时发现,旅游的发展确实给瑶医带来了不少的受益,但在民族风情街上也仅有二十多个经营瑶医药的店铺,店主们感受到了旅游给瑶医药带来的效益,但是所占人数还是少数,大部分都是进入当地的瑶医院,或者继续行医坐医。旅游参与人数的匮乏说明了居民的参与意识不高。科赫(Koch)在识别妨碍社区积极参与旅游发展的条件中也指出“在社区层面,社区成员尝尝缺失合适的技能、知识和资源”,因此对社区居民的管理和培育是十分重要的。
如今瑶医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各方争取而来的成果,是瑶医药文化向前迈了坚实的一步。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并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将“保护”解释为“Safeguarding”,旨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和系统性的保护,而不是简单的“还原”。以《意见》和《公约》作为基准,综合瑶医药发展现状,,笔者从旅游发展的角度对瑶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作出以下的对策和建议。
四、瑶医药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及建议
(一)提高瑶医药文化商标意识和知识权保护意识
鱼龙混杂的旅游市场,在利益的驱动下会连带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瑶医药文化作为一项旅游资源在旅游市场平台上发展,就要先解决产品研发的专利和技术问题。无论是瑶医药文化旅游度假养生产品,还是瑶医药文化旅游观光产品,首当其冲的应该是瑶医药的商标意识和知识权保护意识,精工细琢瑶医药旅游产品,端正瑶医药旅游市场的立场,以提高瑶医药产品的附加值,获得占领市场的主动权。
(二)加强政府部门的管理,提供制度性保障
瑶医药旅游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主导型进驻旅游市场发展,会导致瑶医药旅游发展处于被动的状态,笔者认为政府部门要加强瑶医药旅游的管理,加大对瑶医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比如瑶药种植基地建设、瑶山地区交通、住宿等的建设,鼓励和适当放宽市场准入,发展瑶医药旅游的政策措施有所倾斜,制定瑶医药旅游行业标准,投入资金深入挖掘瑶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贯彻实施少数民族自治政策措施,因地制宜地开展当地瑶医药文化旅游发展,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到瑶医药旅游开发中。
(三)优化劳动力资源,促进人才高产化发展
旅游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是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竞争。管理理论及模式都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而改变,运用高科技手段和设备开发的旅游项目,智慧旅游、O2O(线上线下)电子商务营销等,都需要旅游从业人员尽快的适应和使用。扩充瑶医药知识产业链,培育现代化的瑶医药旅游人员,以先锋模范带动连片发展的模式,扫除瑶医药旅游人才匮乏的死角,这也是提高瑶医药文化知识产权和商标意识的重要途径。
(四)促进瑶医药旅游产品升级,转变瑶医药发展方式
2008年,从江瑶族药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申请的成功是大力发展瑶医药的契机,促使瑶医药旅游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市场竞争力。目前市面上关于瑶医药产品的多以各类药酒(汤)、原始药材、药粉的形式呈现,产品形式较为粗糙,这样的旅游消费低端,产生效益不理想,瑶医药产品应该从医药的角度扩张到其他领域,比如香薰产品类、盆栽养殖类、养生保健品类等,建立“一个基地,两个中心”,即瑶药种植基地、瑶医药药膳食疗中心、瑶医药康复理??中心,将产品规模化、高端化、品质化,加大广告宣传营销,使旅游者能够住瑶寨、吃瑶药膳、玩在瑶药种植基地、娱在瑶药体验中心、购于瑶药产品的旅游一条龙服务上。
线上教学技术问题及对策范文4
[关键词]电子课本;电子书包;数字化学习;数字出版;生态发展;标准研制;产业发展;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3)01-0017-12
一、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学习终端发展及其学习环境逐步完善。电子书包(课本)开始试点应用。全球知名机构新媒体联盟的2010 Honzen和2011 Horizon的两个报告中。都指出对学习科学技术发展影响巨大的技术之一——电子书技术将在未来2到3年内发展成熟,电子课本(e-Textbook)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专用电子书.代表了电子书的教育应用方向,逐渐进入出版行业和教育领域。据克里夫兰市场咨询公司的调查报告.迄今世界上已至少有80个国家计划推广电子课本,其潜在市场规模达500亿美元。谷歌、亚马逊、苹果、索尼等全球信息产业新贵和巨头都纷纷进军电子书及其阅读器市场,抢占相关技术市场先机。在美国、加拿大、英国、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肯尼亚等国,中国的上海、江苏扬州、深圳、香港、台湾等地区已开展教育应用及研究。同时国外的谷歌、亚马逊、苹果、英特尔、戴尔、微软、索尼、松下、飞利浦、Course Smart,国内的汉王、方正、盛大网络、大唐电信、中国电信、紫光、长城计算机、TCL、易方、华师京城、江苏梦兰、壹人壹本、中文在线、微创、浙江万朋、明博、福昕软件、天津津科、外研社、天闻传媒、大象出版社、华东师大出版社、人教和高教出版社,台湾地区的明基、元太科技等企业都在关注电子课本的研究。但目前研究均处于初级阶段.教育应用还处于探索试点期。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及大型应用软件、数字媒体内容平台是重点发展项目;电子书和电子课本是数字媒体内容、数字出版、数字阅读、现代教育信息服务等产业的重要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强调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也提出,要“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努力为每一名学生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2012年9月.杜占元副部长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将“三通二平台”的建设作为今明两年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工作。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是教育资源的新形态、新载体和新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学习型社会与终身学习体系。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已成为整体推动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抓手。2012年2月.美国奥巴马政府呼吁在中小学使用电子课本.教育部长Ame Duncan建议各州允许花钱买Kindles。Nooks和iPads的电子课本,而在过去对此未曾同意。
国际标准组织也很关注电子课本.ISO/IEC JTCl SC36(学习、教育与培训的国际标准化组织,以下简称“SC36国际标准化组织”)于2008年3月在韩国召开关于电子课本的国际论坛。虽然中国占据全球电子书市场的第二位.但却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整个产业链尚未形成。如,以汉王为代表的电子书企业,虽在国内电子书市场上取得了相当的份额,但是其后续发展也受到标准制定滞后的严重制约.急需标准层面规范指导。新闻出版总署下发《关于发展电子书产业的意见》,规划和规范我国电子书产业发展。工业化与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和出版总署都成立电子书标准研究机构开展电子书标准研究工作。台湾成立了电子阅读产业推动联盟,上海也成立了电子书产业发展联盟,并且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启动电子书产业专项研究。同时.上海市教委将电子课本/电子书包纳入“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华东师范大学于2010年10月向全国信标委申报成立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专题组设立了电子课本标准专题项目组。国内意识到标准的重要性.方正在研发CEBX标准、汉王提出电子书终端标准。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标准专家代表中国在第22届国际标准组织ISO/IEC JTCI SC36国际会议上提交电子课本、电子书包等标准研制提案。目前,电子课本国家标准草案已提交,国际标准己立项,因此,立于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这一标准的制高点.与国际水平持平.与国内外产业对接.开创国内相关产业发展的新景象.并促进教育改革和创新。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首先分析国内文献研究。与电子课本相近的关键词有电子教科书、电子教材、数字化教科书和数字化教材,到2012年12月9日.在中国知网上以上述五个关键词检索.共得到文献612篇,分别来自: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368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5篇),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9篇)。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4篇)。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144篇),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72篇)。
按照上述关键词的年度命中数来看本领域的研究趋势.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电子课本的研究在2010-2012年期间明显增多。
本研究筛选出与电子课本紧密相关论文和报告160多篇(其中英文40多篇)进行分析,主要围绕着电子课本的定义、特征和功能、内容制作、标准格式、服务质量、教育案例与影响、出版模式等。其中徐丽芳,方卿等梳理了2006-2010年国内外研究情况.在电子书出版方面围绕媒介、内容、文件格式、设备和传播四点展开;电子课本开发方面,美国苹果开发电子书著作工具iBook Author、方正利用HTML5技术开发电子课本、英特尔和华东师范大学一同开发基于标准的电子课本的范例。
较有影响的研究课题方面;国外有英国的国家电子书观测项目NEBOP、韩禹的“电子教科书”中小学普及项目、新加坡的iN2015教育项目、intel的Classmate PC产品项目等;国内有人民教育出版社负责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手持式电子教科书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本研究团队成员周宏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0年国家青年项目“多媒体互动电子书包系统研制及教学成效研究”、本交作者吴永和主持的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电子课本出版与生态发展的研究”、本文作者马晓玲主持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电子课本生态发展的研究”、本研究团队核心成员顾小清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国家一般课题“以‘语义图示’实现可视化知识表征与建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
电子课本所要研究内容很多,本研究将从标准研究、产业发展和教育创新三个视角关注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一)电子课本的生态发展问题
采用生态理论来研究.电子课本的发展是演进的过程.涉及产品多样性、技术多样化、产业链。电子教科书市场是一演进过程,史蓉蓉总结电子书发展阶段,从萌芽阶段到第二次热潮.对于电子课本发展同样存在着一个演化进程。
理论研究方面.吴永和等吨《基础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白皮书》中对基础教育信息生态系统进行较深入地分析,吴永和利用教育信息生态学理论研究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上海教育资源库知识管理及运行机制研究”,杨晓露、陈斌、孙传远等用生态学的方法分析了网络学习生态系统。罗勇为从生态角度分析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
构建方案及策略方面,王佑镁、吴永和、祝智庭提出教育信息化开放生态系统模型和建设策略,丁弦提出生态环境的构建方案.程艳林阐述数字出版生态的维护与治理的措施.张豪锋等研究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学习生态系统构建策略。
生态框架方面.Open eBook Forum电子出版生态框架。张学霞等构建出数字生态总体框架体系。吴永和的《学习资源服务生态环境构建的研究》一书中研究了生态相关理论,并形式化描述构建学习服务的生态环境模型。总之,电子课本缺少生态发展框架来清晰系统地描述其演化发展。
(二)电子课本发展中的融合问题
韩绍伟提出出版产业空间的重构。包括出版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边界的融合,出版与媒介产业的集中。吴永和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技术标准需求分析研讨会》提出电子课本作为数字出版和数字化学习领域的融合产物。祝智庭提出电子课本的阅读性和教学性,并具有互动性、关联性、富媒体性、开放性,并从融合角度研究了电子课本(书包)系统的思维框架等。
技术路线方面.方正的CEBX内容格式融合出版的版式和流式技术:钱冬明在现有二条技术路线上提出了四套解决方案;龚朝花等、陈桄等研究了电子课本关键的技术问题。
标准研究方面,马海群、夏兴通、Mihye Kim研究了标准研制的问题:吴永和在美国召开的第22届国际标准组织ISOBEC JTCi SC36会议上提交电子课本、电子书包等标准研制提案.给出融合相关标准组谱的框架:吴永和等从标准体系框架研究视角给出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体系框架:吴永和阐述了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相关标准组谱中4个方面的互操作:顾小清等从连接阅读与学习的角度.给出了电子课本信息模型规范。
其他相关方面的研究。龚朝花等从电子教材应用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张鹤从从学习伦理和道德知识的角度.毕诲滨等从教材内容、资源支持、环境搭建的角度,展开兮析。吴汀文综述产业融合发面,提出融合要以媒介融合为出发点,包括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新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龙敏、施威等提出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对策措施。总之.深入地研究电子课本发展中的融合问题还不够,仍需进一步更深入地研究。
(三)电子课本的产业发展模式问题
2003年2月,英国JISC(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做的关于英国高校电子教科书发展战略与前景的研究报告,包括产业分析、市场分析、未来的前景、结论和战略建议,重点研究了电子教科书的生产和发行模式。Robed Polding等人采用设计研究方法研究了《电子书模式的可持续性评估》。冯晗提出以产业联盟为基础.以商业模式创新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模式。英国JISC究了电子课本在英国高等教育应用的商业模式第一阶段情况。吴永和给上海市科委提交的2011年信息技术支撑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议书《关于电子课本的服务模式研究及应用》,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化教育服务运营模式与服务业态。建立三网融合与多屏融合下的数字化学习环境示范系统。
在研究方法方面.梁玉珠基于SWOT分析法研究产业发展,李听烨、苗地、吕欢等从云计算的角度对产业进行分析.肖洋从经济学的市场导向角度来剖析转型数字出版业务的驱动力及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的内涵。
在发展态势和改进意见方面。黄孝章、张志林研究了北京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态势.刘灿姣等从总战略定位和盈利模式两方面对电子书产业提出改进意见.李华提出教材数字出版的方向是在线学习,向飒对产业的未来走势作出预测。但还缺乏系统地研究我国的电子课本产业发展模式。
本研究将在学术界和产业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数字出版和数字化学习的背景下,从教育创新、产业发展和标准研制等三个视角,来研究电子课本的生态发展框架、发展中融合问题和产业发展新模式.为促进电子课本的出版与生态发展提供对策和建议。
三、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人类历史上三次科技进步.带来了文化生产方式三次革命。第一次是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带来图书生产方式的革命.使图书生产成为产业:第二次是19世纪电子技术的发明,对视听产品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使视听产品生产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第三次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对文化生产方式带来的革命性影响,使互联网、移动媒体等新媒体成为新兴的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产业。电子课本就是其中产业之一。在电子课本领域。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将推进电子课本相关领域学科发展。促进该领域的技术与标准研究水平
在数字时代下,电子课本将赋予课本的新生命,是人类知识载体新探索,该课题研究将带动电子书、数字阅读、数字内容、数字出版等方面研究水平(包括理论与方法)和相关技术与标准的发展。
(二)将促进数字出版和数字化学习领域的融合。推进产业发展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数字媒体内容平台是重点发展项目。电子课本是数字内容、数字出版、数字阅读、数字教育服务等产业的重要部分:指导电子书标准建设.探索未来电子课本的出版模式和架构。进行模式创新,以推进电子课本相关产业发展。
(三)创新教学模式、重构学习形式、推进人类数字学习水平。促进教育的公平、改革和创新
电子课本是教育资源的新形态、新载体和学习新的环境.将作为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探索教育信息化创新的手段,加强优质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和发展.推进学习方式创新和教学模式的革新,有利于学习型社会与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
(四)作为国际交流、合作与对话的平台。将提升国际影响和产业地位
在电子课本标准研究中,联合电子书(课本)的相关企业,关注产业化:依托主导SC36国际标准化组织WG6电子课本工作组.积极开展电子课本的国际标准研制工作.并与SC36中各成员国(如,英国、法国)密切合作,关注国际化交流与合作。
四、领域研究分析
从电子课本出版和发展所涉及的领域进行分析.包括概念术语表、参考模型、利益相关者组谱、电子课本生态系统和生命周期,构建研究框架模型。
(一)概念术语表
笔者所负责的研究《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术语规范》标准,对该领域术语进行定义,包括电子书、电子课本、电子书包、电子课本阅读器、数字化学习终端、学习平台、学习服务、虚拟学具等。其中电子课本是一个集中了在学校中的教学和学习领域里的数字模拟的媒介(有在线和离线媒体的优势),将教学需要的教材、教辅、工具书等按照科学的结构整合而成的综合教学资源包。
电子课本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专用电子书.是教科书电子化或数字化之后形成的具有教育教学属性的数字出版物.是学习者使用电子书包进行学习的主要内容.在功能上兼具阅读性与教学性,还具有关联系、富媒体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等四个属性。如图2所示。从不同层面展示了电子书和电子课本的内在关系;从特性、功能层面上阐述,电子课本是一种特殊的电子书,电子课本不仅继承了电子书的要素以及基本特性,还由于其主要应用于教育领域。丰富了自身的其他教育特性。
(二)参考模型
从研究领域、元素类型和框架视图,来构建电子课本出版和发展的参考模型。
1 研究领域
电子课本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出版、商业、非盈利、政府、教育、学术等。其中制作、出版发行过程是在出版领域,而应用又是在数字教育领域。
2 元素类型
一个领域抽象出四种类型的元素:对象(object)、角色(role)、交互(Interaction)和权威(authority)。角色由个人、组织和系统扮演:交互发生在角色扮演者之间:对象是在角色扮演者之间的交互中流动的事物:权威提供交互发生的监管情景。简单地说,对象在权威监管的角色扮演者的交互中流动。
这四种类型的元素可以结合起来描述特定的场景。如图3所示,领域中对象、角色、权威和交互的描述模型用于场景建模。
3 框架视图
分别从社会、法律、技才和教育的角度,构建研究电子课本的框架视角,如图4所示。技术视角涉及数字化学习技术和数字出版技术,社会视角涉及出版、商业、组织等,法律视角涉及版权、认证等.而教百视角涉及学习者和学习环境等,包括教师、学生,学校、班级等。
对象为电子课本及内容、电子书包终端、学习工具、学习服务平台等;角色为学习者、教师、出版者、服务提供商、技术提供者;权威为权威提供功能执行的监管情景:交互包括内容交互、服务交互、工具交互、人机交互等。
建立此研究参考模型,下一步将分别从社会、法律、技术和教育的角度系统研究电子课本的出版和发展问题。
(三)利益相关者组谱
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是一个实体(人、组织等),与电子课本存在教育、金融、经济或道德方面的利益关系,或者在电子课本生态系统中执行一个或多个功能。在制作一个电子课本或创建在生态中使用的系统或标准时.要考虑每一个利益相关者(及其所扮演的角色)。可以将电子课本中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分为九大类。(1)教材编审者:设想、创建或电子课本提供内容的实体,包括教材主编、编辑、审查者等;(2)权利所有者:拥有或被授予电子课本的数字权利的实体;(3)出版商:引出电子课本的制作,准备、提升并将它们分发给批发商、零售商或终端用户的实体;(4)服务提供者:提供辅助服务,例如,帮助制作、分发或保护电子课本或收集或分发消费者信息的实体;(5)技术提供者:提供软件或硬件,能够使内容安全地进行电子分发的实体;(6)销售商:吸引终端用户,能够使他们浏览和搜索元数据.并最终将电子课本卖给终端用户的实体;(7)发行人:将电子课本直接提供给终端用户的实体,或者受保护的交易中的其它分发者;(8)终端用户:电子课本生产的受众实体。通常是购买或租借并阅读电子课本的人,主要有学生、教师和家长;(9)监管者:对电子课本使用过程进行管理的实体,如教育主管部门。
在这条潜在“价值链”中的每一类利益相关者都包含很多子类。有时候,一个特定实体可能属于一个或多个利益相关者类别。
笔者将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分析电子课本出版和发展中各个角色。在电子课本的生命周期分析中就涉及利益相关者。目前,电子课本国际标准研制从利益相关者进行需求分析。
(四)电子课本生态系统
电子课本是电子书和课本融合的产物,那么,电子课本生态系统的发展.也必然是数字出版生态系统和教育生态系统走向融合的最终产物。电子课本的生态系统涉及的要素包括内容提供者(即生产者)、出版社、技术提供商、平台提供商、电信或移动等网络运营商、硬件生产商、渠道商、用户等,构成电子课本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系统所涉及生态的环境包括学习课本、学习终端、虚拟学具和学习(服务)平台,电子课本作为学习内容核心部分。学习终端为电子课本的内容承载提供设备。虚拟学具为电子课本提供工具支撑,学习平台为电子课本提供服务支持(如图5)。
(五)电子课本的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是指生物在形态或功能上所经历的一连串阶段或改变,其本质上是从出生、成长、衰老到死亡的过程。电子课本是一种资源,像自然界生物一样,从其形成到最后消亡也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处于一种可持续再生的生态循环之中.具有再生属性.即可在特定环境下按特定方式进行的组合与呈现,实现二次开发与利用。
在内容层面上。电子课本的生命周期可以描述为:从原稿到用户获得产品XⅠ的使用权的过程是电子课本的初始生命周期阶段。主要经历了教材编写、出版商编辑出版、发行商发行、用户购买使用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内部有各自的小过程,如出版内部的编辑、校验等;各个阶段之间的过渡也存在反复与融合,如,作者与出版商之间会不断协商稿本,直至定稿;整个初始生命周期里面也涉及一些、审核认证与费用支付机制。如图6所示。
从产品XⅠ到产品XⅡ的过程.是出版商对电子课本产品进行修改、更新与维护的过程,修订为产品XⅡ版本的电子课本。在产品XⅡ之后,遵循同样的周期,进入销售与使用阶段。生命周期就是这样循环、迭代,周而复始的进行下去。电子课本不断进行版本更新和生命周期循环.也可能更新到版本Xn的时候就不再改版或因某些原因不再出版(绝版)了。
五、研究框架
本研究从研究内容、基本观点、研究思路来构建其研究框架。
(一)研究内容
1 研究电子课本的生态框架模型
明晰和全面地定义电子课本所有领域中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建立电子课本的研制、教育应用、出版发行等生态发展框架模型,指导标准研制、应用实践和产业发展。
2 研究电子课本发展的融合问题
在数字内容产业方面.数字出版业和数字学习产业的技术的发展逐步走向融合.数字内容的格式标准如何融合出版产业标准和学习技术标准,如何支持合适的教育创新(应用)的公共服务环境。
3 研究和探索未来电子课本的出版模式和架构
涉及电子课本的定价机制、商业模式、数字版权(购买协议、服务许可),构建适合电子课本的出版的教育信息化新机制(如,整合图书馆系统、信息服务中心、教材管理功能),构建产业联盟和产业链等内容。
(二)基本观点
1 生态观
应用生态理论研究方法.构建电子课本的生态发展框架模型,从理论角度和研究方法上指导研究,在技术与标准、产业发展和教育应用三个方面来具体体现。
2 融合观
从数字出版和数字化学个领域的融合视角.考虑电子课本的技术与标准融合、产业发展融合和教育应用融合。
3 产业观
从科研、学术和产业化统观电子课本的出版和发展,从电子课本的产业发展和教育应用.构建电子课本的未来出版模式和架构。
(三)研究思路
第一,采用生态观、融合观和产业观,分别从教育创新、标准研究和产业发展等三个视角着手,进行系统的文献分析研究和社会调查研究。
第二.基于生态理论前期研究成果和分析电子课本领域研究成果,构建电子课本的生态框架模型,指导标准研究、教育应用和产业发展.并从这三个方面反馈信息.修订完善该框架模型。
第三,系统地分析数字出版业和数字学习产业的二套标准体系,梳理出标准组谱,从技术、应用和产业三个方面确定融合的技术路线.指导研制电子课本标准.示范指导支持教育应用的公共服务环境,如,电子书包系统、支持电子课本服务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并反馈来完善融合的技术路线。
第四,开展示范性项目,如,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海地区应用项目,特别与英国Bolton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美国宾州Shippensburg大学。选择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合作研究电子课本教育中的数字版权问题.探索构建电子课本出版的教育信息化新机制。
(四)研究框架
基于前面的研究内容、研究观点和研究思路等三个方面。再从教育创新、产业发展与标准研究的视角考虑。以教育创新为应用需求,以产业为发展目标;以标准研究为抓手,一方面标准作为技术来规范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示范指导教育应用.创新作为生态发展的原动力.标准作为生态发展的规范力。此研究框架如图7所示,包括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观点和研究内在关系。
六、标准研制
电子课本标准研制涉及研究组织架构、标准体系框架、目前研究进展和电子课本标准研制状况等方面内容。
(一)标准专题组组织架构
2010年10月.由华东师范大学牵头向工信部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信标委”)申报成立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以下简称“专题组”),由全国信标委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委员会来共同指导、联合组建,专题组是全国电子书标准工作组下的一个关于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的工作组。成立秘书处负责处理专题组的日程事务。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的具体研制工作由五个专题项目组分头负责,分别是电子课本标准、电子书包终端标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体系框架、虚拟学具标准和学习服务标准共五个专题项目组。每个专题项目组包括项目组召集人、技术专家和相关成员单位。专题组的研究组织架构,如图8所示。
其中。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委员会主任及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委员会主任祝智庭教授作为专题组组长。由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吴永和博士、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余云涛女士、华东师范大学何超工程师等负责专题组秘书处工作。并于2011年8月确定各专题项目组召集人。
(二)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体系框架
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体系框架如图9所示.由五个类别的标准组成,分别是: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体系框架标准。电子课本标准,学习终端标准。虚拟学具标准,学习服务标准。作为首期研发技术标准。另外,还涉及服务质量与管理、教育应用规范等是第二阶段研究应用层面的标准规范。
其中电子课本标准包括电子课本信息模型、格式规范、元数据、内容包装规范、XML绑定以及实践指南等。
(三)标准专题组目前研究进展
专题组召开了六次专题组工作全会、三次大的调研会、二次应用研讨会、一次专题组联盟参展,参加三次电子书工作组会议,参加三次SC36国际标准化组织工作会议。并且各专题项目组也召开了会议。专题组和各专题项目组积极地推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研制和应用示范工作。
目前,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总体框架、电子课本信息模型和电子书包学习终端规范三个标准作为第一批立项的重点优先研制的标准。已完成标准草案。报全国信标委立项。同时完成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体系研究报告.并于2012年12月21日。
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总体框架标准。是制定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体系的基础。它是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抽象概括出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的信息模型框架.描述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电子课本信息模型规范规定了电子课本的描述方法。目的是帮助实现电子课本内容的复用、互操作以及与应用电子课本的学习技术系统之间的交互。该规范定义了一个基本的电子课本信息模型.包含描述电子课本内容的元数据。
电子书包终端技术规范为制定电子书包终端产品提供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本规范不对实现产品功能的技术路线及产品试验方法进行限制。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体系研究报告.分析了我国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发展状况,给出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体系以及标准建设方案。为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的制定提供了技术指导。
(四)电子课本标准研制状况
1 相关标准发展时间线
电子课本标准涉及数字出版和数字化学习领域。包括国内外相关标准,笔者着重研究_.IMS的学习资源标准、ADL的SCORM、方正的CEBX、IDPF的ePub标准,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出版的元数据和格式等相关标准发展情况.如图10所示;
在数字化学习方面,1996年,IEEE学习对象元数据(LOM)标准;1997年,ADL SCORM学习资源包装标准;2000年,我国开始制订国内的学习资源相关标准;2007年,IMS和ADL分别了新一代的资源包装标准IMS CC和SCORM 2.0:2010年,电子课本标准开始制订。
在数字化出版方面.2001年IDPFePub 1.0:2008年IDPF ePub 2.01;2011年10月IDPF ePub 3.0:在2010年,我国的数字出版格式企业标准方正CEBX制订。2010年.电子课本分别在国内CELTSC和SC36国际标准化组织开展研究。目前电子课本的国内标准已形成标准草案。国际标准于2012年5月正式立项.9月在韩国召开第二十五届SC36国际标准化组织会议,明确了该标准的联合召集人,并确定该标准作为技术报告(TR)来开展研制工作。
2 标准引用组谱
电子课本标准包括电子课本信息模型、内容包装、XML绑定和应用指南等标准规范。还涉及引用现有一些标准。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研究中.涉及的数字化学习和数字出版的相关标准,如图11所示,标准来自于CELTSC、IMS、IEEE、ADL、ISO/IEC SC36等组织。学习资源类标准,包括元数据、包装与遍历、电子书、资源制作、学习资源集成标准。
在电子课本标准中,引用或参考了以下标准:DC元数据标准、IEEE LOM学习对象元数据、ISO/IEC MLR学习资源元数据、IMS CP.IHS CC、SCORM、CELTS-3、CELTS-8、CELTS-9、CELTS-10、cELTS-41、CELTS-42和IDPF的EPUB 3.0。其中EPUB 3.0标准包括EPUB Publications 3.0、EPUB Content Doeume+nte 3.0、EPUB Open Container Format(OCF)3.0和EPUB Media Overlays 3.0等四个部分。
为了更好地理解电子课本使用者或者潜在用户的需求。我们通过用例征集、分析,以及实地调研和用户访谈的方式,对电子课本的教育应用需求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项目建议书、用例和技术报告等需求文档。在SC36国际标准化组织成员国家中进行用例征集.征集活动从2010年10月开始.分别进行了二个阶段6个月的新工作项目研究期.共收集到电子课本的国内外应用案例32个,分别来自中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肯尼亚等国家闻,以推动电子课本的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的研制。
七、产业发展
从出版层面看.传统出版呈现向数字出版发展的趋向.出现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深度融合与互动发展。而教育出版占整个出版的70%以上,教材出版是中心,电子课本又是重中之重。同时。电子课本产业还涉及教育和文化领域。即涉及内容(电子课本)、终端、虚拟学具和平台服务等产业链。
(一)透视标准研究成员单位情况
到目前为止.参与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的48个成员单位(包括在理注册手续四家单位),构建标准研发的产业联盟,如表1所示。该联盟由大学、研究机构、企业等构成,以企业为主体,有44家,占91.7%,企业涉及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产业中内容(电子课本)、终端、虚拟学具和平台服务等四个部分.这些企业基本上是整个产业中主要单位.可以看作为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一个产业链体现。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电子课本的产业链已有一定的规模。外研社、华东师大出版社、大象出版社、创而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主要参与电子课本内容制作方面:华东师大、英特尔、外研社、方正等开发基于电子课本标准的内容工具:汉王科技、易方数码、壹人壹本、戴尔、英特尔等主要是终端设备供应商;浙江万鹏、中文在线、微创、中国电信等为平台服务提供商;华东师大工程中心、中科梦兰、杭州源朝开发电子书包相关平台环境;华东师大、明博教育、华师京城、福听软件等在参与虚拟学具标准和产品的研发。所有的单位围绕着电子课本。加上最终的使用用户。基本上构成了电子课本较完整的产业链。
(二)国内外产业模式研究情况
柳建尧和沈楠研究了培生集团、励德爱思唯尔集团、汤姆森路透集团、阿克塞尔施普林格集团等国际领先出版企业数字出版的发展态势及成功做法.徐曙宁分析了美国数字出版业成功之道.王安琳和毕海滨综述了德国中小学教材的出版.主要是分析德国三大教育出版社——克莱特出版集团(Klett Group)、康乃馨出版集团(Cornelsen Vedag GmbH&Co.OHG)和韦斯特曼出版集团的相关内容。
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方面.施威将数字出版产业的运作模式分为三类:单一主题模式、双主体模式、多主题一体化模式.齐学进根据人民军医出版社数字出版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五种赢利模式.张宏则总结出七种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及其对应的运作模式。陆臻以苹果和盛大文学为例分析了成功的数字出版盈利模式所需具备的基本特质和所应满足的核心价值,郝志舟提出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的构想:“以技术为驱动。以平台为依托,以内容为策源,以硬件为支撑,以资本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
其中,2003年2月英国JISC(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做的关于英国高校电子教科书发展战略与前景的研究报告.包括产业分析、市场分析、未来的前景、结论和战略建议,研究了电子教科书的生产和发行模式。英国对电子课本的商业模式的研究开始于2009年,并在2011年年初完成。该研究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回顾了现时的电子教科书景观和提出可能的商业模式,以指导与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协商后提出的建议:第二个阶段是一个与10个英国高等教育机构。8个教科书出版商和3个整合者合作的.有关4个电子课本的商业模式的进行为期一年的实地试验,在10所高校的图书馆进行的24个独立的实验中将涉及17种课本类型。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面向出版商涉及定价、销售量、制作损耗、销售额等问题,面向图书馆涉及购买印刷版教科书数量、印刷版和电子版教科书借阅量、若为学生提供电子课本对图书馆预算的影响等问题。面向学生涉及电子课本获取途径、如何使用、使用频率和每次使用时间、选择意向、电子课本的优势和不足等问题。
(三)电子课本商业模式研究
商业模式是一种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其关系的概念性工具,用以阐明某个特定实体的商业逻辑。Osterwalder在综合了各种概念的共性的基础上.提出商业模型包含九个要素:价值主张、消费者目标群体、分销渠道、客户关系、价值配置、核心能力、合作伙伴网络、成本结构、收入模型。
电子课本出版必然是在传统教育出版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的改进,以便符合新一代学生“数字土著”的特点。在内容方面.电子课本与教科书更为贴近.在形式或者技术上与数字出版的电子书更为相同。电子课本产业链及其出版的一般流程显示,其商业模式可以从价值主张、消费者目标群体、分销渠道、客户关系、合作伙伴网络、收入模型六个方面进行研究。
(1)价值主张:即通过产品和服务能向消费者提供的价值。电子课本的产生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真正实现个性化的教与学。电子课本使教育出版进入下一个阶段。也使教科书向数字化发展成为必然。而在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的数据中显示,全国纸质图书出版产值达到936.01亿元.其中教材出版的产值占316.86亿元.加之教辅出版.业内保守估计教育出版有着70%的比重。电子课本的出版使用。必然会带来更大的价值。
(2)消费者目标群体:即所瞄准的消费者群体。根据我国的基本情况.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主要是在中小学试点应用.因此.电子课本出版的消费者目标群体我们定位为中小学的学生和教师。
(3)分销渠道:即用来接触消费者的各种途径。传统出版时代,发行商、零售商在分销渠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数字出版时代,电子商务平台、通信运营商等加入了进来。畅通的分销渠道保证出版产品可以顺利传递到消费者手中.实现价值的实现和资本的回收。电子课本出版是在传统出版基础上的发展.也是数字出版在教育领域的一方面.其分销渠道可能包括:发行者、零售商、电子商务平台、服务运营商。
(4)客户关系:即同其消费者群体、合作伙伴等之间所建立的联系。对电子课本出版企业而言.客户关系主要是指与中小学的学生和教师、内容提供商、技术提供商、渠道运营商以及其他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
(5)合作伙伴网络:即同其他公司之间为有效地提供价值并实现其商业化而形成的合作关系网络。电子课本出版商掌握的大部分是内容资源,需要技术、服务运营等方面的支持,必须和这些伙伴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6)收入模型:即企业通过各种收入流未创造财富的途径。获得财富是企业运营的经济追求,电子课本出版企业的收入模型可以从版权管理、定价模型、销售模型方面分析。
版权管理分为内容版权和使尉版权。出版社在制作时可能没有内容资源。需要从作者或内容商哪里购买,这就涉及内容版权的问题。制作完成进入销售阶段,为防止盗版等问题.使用版权也应该得到保护。定价模型是从成本构成方面获取利润的途径.既要确保出版商的盈利又要比之纸质教科书便宜节约。销售模型主要是体现在销售方式上,目前电子课本可能有传统销售和网络直销两种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电子课本的产业发展现状.本研究团队对电子课本出版进行调查,已完成问卷的设计,主要围绕着电子课本的内容来源、设计制作、生产流程、定价模式、销售模式以及用户服务等几个方面.试图了解电子课本出版行业的基本信息,以提出未来电子课本可能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
八、教育应用
电子课本的教育应用根据其经历的时间和所使用的终端变化。分为二个阶段:
早在2001年就已经开始初步试点教育应用.北京实施“绿色电子书包”计划在20所学校进行试点.同年.在台湾也首度展出当地研发的中文电子书包“文昌一号”并与北京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展开高中电子书包测试;2002年.上海黄浦区在区部分优质资源学校内进行试点.辽宁出版集团等举办“电子书包联盟签约仪式”。至此,电子书包第一阶段的试点工作全面展开.但当时的电子书包主要是依托于笔记本电脑的移动终端。
到2010年,开始新一轮的电子书包项目试点。即第二阶段。较为典型的有上海虹口地区于2010年首批覆盖8所幼儿园,同年,江苏扬州市、广东的佛山市、江门市等开始在小范围内试点电子书包.台湾教育部也推出“电子书包实验教学计划”在台湾5所小学开始试点。本阶段的电子书包终端除了笔记本电脑之外,还有各种系列的平板,如Kindle、汉王、ipad等。
2011-2012年.电子书包因在小范围的成功尝试而得到较大范围的扩展.全国各个地区基本都已经开始或者在计划中,如江苏、陕西、重庐、云南、四川、山东、福建等。
到目前为止.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的试点应用情况.经统计有以下地区、如表2所示。
2010台湾教育部门推动“电子书包实验教学计划”.在台湾五所小学开始试办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的应用实践中.已有一定的基础和实践的积累.形成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和成果,逐步形成了一些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的典型。为进一步推进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的示范应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专题项目组开展“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应用与教育创新示范校”建设项目.不断探索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项目应用的经验,引领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的应用。目前,该项目的讨论会已于12月4日在北京召开.12月20日专题组第六次会议中。笔者主持讨论本项目草案修订稿。并于21日宣布该项目正式启动。
九、总结与展望
本文从标准研究、产业发展与教育创新的视角,阐释电子课本出版与生态发展的研究。分析了电子课本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关注电子课本的生态发展、电子课本发展中的融合、电子课本的产业发展模式等三个方面问题。从电子课本概念、领域框架视图、电子课本生态系统和生命周期等方面进行领域研究分析。从研究内容、基本观点、研究思路等方面确定了本研究的框架:其研究主要内容为电子课本的生态框架模型、电子课本发展的融合问题、研究和探索未来电子课本的出版模式和架构,基本观点为生态观、融合观、产业观。重点在电子课本标准研制、产业发展和教育应用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从标准研究组织架构、标准体系框架、目前研究进展和电子课本标准研制状况剖析了标准研究:从透视标准研究成员单位情况、国内外产业模式研究情况和电子课本商业模式剖析了产业发展:从国内和港澳台地区的教育应用状况,探索电子课本示范应用。
本课题组凝练出本研究创新点.找到研究的难度和重点.配合全国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工作.确定下步工作和相关计划。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
(1)理论研究的创新:电子课本发展缺乏理论模型,构建电子课本的生态发展框架模型,从理论层面,指导电子课本的技术与标准、教育应用和产业发展。
(2)统合实践的创新:从数字出版和数字化学习领域的融合基点,在实践中,统整融合电子课本的技术与标准、教育应用和产业发展。
(3)产业设计的创新:从电子课本的产业化(产业发展和教育应用)方面,设计和构建电子课本的未来出版模式和架构,探索电子课本的定价机制、商业模式、数字版权、出版的教育信息化新机制.乃至构建电子课本的产业联盟和产业链。
(4)研究方法的创新:采用生态研究和设计研究等方法,创新性地从在技术与标准、教育应用和产业发展三个方面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