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的定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广播电视的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广播电视的定义

广播电视的定义范文1

关键词:广播电视语言;社会语言;传播;影响

广播电视承担着为大众传播信息和文化的责任,广播电视在向人们传递各种最新资讯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社会语言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使语言传播得以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促进了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广播电视语言对人们的社会语言起到直接的引导作用。

一、广播电视语言对社会语言具有示范作用

广播电视主持人的语言逐渐成为大众的模仿和追捧对象,网络时代的发展使得主持人和播音员的语言被大众竞相模仿,已经成为大众语言的使用标准,是大众学习普通话的范本,这也是国家规范广播电视语言的重要原因。国家在推广普通话的问题中就指出,各地电视台都应该承担起推广普通话的责任,具体工作可以联合各地普通话推广工作委员会来开展,促使大众的普通话进行得到规范。一些地区带有区域方言,这些广播电视节目也应该以普通话节目为主,让大众感受到广播电视传播普通话的重要性。随着人们素质水平的逐渐提高,大众对播音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并且现代网络发达,如果主持人或者播音员出现读错字或者发音不标准的问题,对主持人形象、广播电视信誉度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现在央视把主持人的专业发音标准纳为绩效考核的一部分。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如果广播电视中出现错误读音,学生一旦记住很难更改,所以说广播电视对社会语言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主持人的发音、对词汇的使用和语法的表达就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经济和文化越发达的地区,广播电视语言对社会语言的影响力也就越大,语言的规范本身就有很强的层次性,这主要是由语言使用者具有层次性、语言使用者的要求具有层次性决定的。

二、广播电视语言对社会语言具有规范作用

社会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广播电视语言对社会语言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由于大众每天都会接触到广播电视语言,如果主持人发音标准,大众在收听或者观看节目时就会受到影响,并且在大众心里,还是认为广播电视上的发音更为准确,因此一旦自己已有的语言和广播电视的语言发生矛盾,大众会更加倾向于广播电视的语言,由此大众的语言就得到了规范。广播电视语言和社会语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首先形成语言规范体系,第二,语言规范体系向社会传播。这里指出的语言规范并不是哪位专家、教授指出的定义,不是语言学的逻辑方式,也不是定下来就不再改变的规范,而是在语言得以大量运用和验证之后对语言的总结和提升,这种语言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文化的发展和广播电视语言的发展,语言规范体系还会不断进行扩充。广播电视的发展是以语言为载体的,语言在广播电视中得到大量的实践和运用,广播电视媒体也在发展过程中丰富了实践经历,不断提高了自身的语言规范能力,并且在运用语言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广播电视在使用语言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也在影响着大众的社会语言。

三、广播电视语言对社会语言起着导向作用

广播电视语言具有传播信息和文化的功能,它本身也具有规范与示范作用,新的时代背景赋予了主持人和播音员新的使命,他们已经成为了社会语言使用的权威,人们在大多数情况下,就会选择相信主持人的“标准语言”,因此广播电视语言对社会语言起到了导向作用。广播电视语言对社会语言具有导向作用的最重要体现,就是人们可以通过电视或网络来学习主持人的发音或者语言表达方式,以此来规范自己的发音或表达方式。众所周知,很多社会上的流行语言都是在广播电视中传播出来的,历年春节联欢晚会中出现的词汇或者表达方式都会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成为流行语言,主持人的表现风格也会成为社会上人们模仿的对象,这种影响有些是显性的,有些则是隐性的。正如每个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一样,广播电视语言对社会语言的影响也具有两面性,既有正面导向,也有负面导向,广播电视语言的导向作用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主持人、播音员自身的文化素养、专业素质、审美观念和对语言的使用习惯,另一个是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既然广播电视语言对社会语言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我们就要尽量扩大积极影响,减少消极影响,一方面要提高主持人或播音员的专业素质和自身修养,提高他们对语言的使用能力,夯实语言基本功,另一方面要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多播放积极健康向上的节目内容,来吸引受众眼球,才能使导向作用得以发挥。

四、广播电视语言对社会语言具有审美作用

广播电视语言对社会语言的审美作用,是指广播电视语言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给大众以身心愉悦的感受,使人们在娱乐的同时受到积极因素的影响,满足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广播电视语言的审美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假如一个广播电视节目只有对语言的规范使用,内容却枯燥无味,不能吸引受众眼球,那么它的示范、规范、导向作用都不能得以完美发挥,广播电视语言的规范性是达到了,但语言的社会性没有发挥出来,对社会语言的影响力度就会减少。随着人们素质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层面的发展,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提高物质生活质量,也同样要求提高精神文化层次,人们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来获得各方面的信息,得到自己需求的文化资讯,也希望能够在广播电视节目中实现自己对美学的追求,希望提供给他们信息的广播电视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美感,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这样的广播电视节目才能得到大众的喜爱,广播电视语言才能对社会语言发挥影响作用。

总结

综上所述,广播电视语言对社会语言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主要起到规范、导向、示范和审美作用,广播电视语言应该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不断充实其内容,更多的传播正能量,以便对社会语言起到更好的引导作用。(作者单位:吉林人民广播电台)

参考文献:

[1]李宇明.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和标准的建设――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体会[J].语言文字应用,2013(2).

广播电视的定义范文2

关键词:广播电视;广播电视事业;宣传功能;新闻报道;实际应用

伴随着时代及科技的变迁,中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各类媒体的全面发展,中国的新闻媒体也进入了新的发展周期,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内容和体裁突破了传统媒介的限制,从要素到风格也有很大变化,这当中也包括广播和电视媒体。随着中国的入世及奥运会和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中国必将进一步开放,中国的广播和电视媒体也将面临更多的发展和挑战的机遇。本文首先拟阐释中国的广播电视媒体的宣传功能、发展趋势、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探讨广播电视作为典型的第三产业,在未来如何提升广播电视的综合性经济效益,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一、广播电视的一般概念

(一)广播电视的性质

广播电视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产物,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图像的大众传播媒介。作为电子媒介,广播电视是当今人类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中介物,以节目为最终产品。它具有时效性强、覆盖面广、对象宽泛、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优势,同时存在稍纵即逝、选择性差、不易保存的弱点。

(二)广播电视的产生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

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这些传播媒介传播信息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五项功能,即宣传功能、新闻传播功能、舆论监督功能、实用功能和文化积累功能。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转播媒介传播新闻要素的时效性不同,导致了各种传播媒介产业发展的不同。下表(表-2)通过对几种大众传播媒介在技术、载体等方面的对比,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广播电视在这些媒介中的超强的优势。

现今社会,多元化的信息获取方式成为民众日常信息消费的常态。CTR媒介智讯2010年第四季度媒介受众调研报告显示,所有被访者都表示会使用两个或以上的渠道获取信息。其中,“家庭电视+计算机互联网”是最普遍的组合,详细分析结果见下表(表-3)。

二、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概述

(一) 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

报纸、广播、电视承担着重要的宣传使命,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和传统舆论阵地。且其具有传播地域广阔、接受的观众广泛、信息的容量大、直观等特性,具有很强大的社会功能,包括:新闻功能、宣传功能、舆论功能、教育功能、服务功能。

(二)广播电视宣传功能概述

1、广播电视宣传功能的定义

广播电视的新闻宣传工作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可以及时了解到国内外每天所发生的大事,及时地了解执政党和政府的宣传路线、方针、政策和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思想观念等,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生活服务。

2、广播电视宣传功能的表现

广播电视首先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在社会舆论和思想文化中处于主导地位。今后,不管形势如何变化,广播电视的喉舌性质与教育功能不会改变。为此,广播电视必须增强喉舌意识,把体现主功能的新闻等节目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加以保证,并把它办好办活办出特色。同时,根据时代与受众需求,采制与传播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知识类、科普常识类、文娱体育类、生活服务类等节目,使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更加完善、更加健全、更加符合群众的客观需求和欣赏口味,以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的时代性,为推进全社会的思想政治工作服务。①、注重理论宣传。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巩固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切实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教育人民。②、服务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工作中心,搞好经济宣传,既是广播电视宣传的重要内容,又是广播电视服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因此,广播电视要关注经济建设动态,解读经济工作的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及时、全面、客观、准确、生动地反映社会经济生活,使人民群众真正了解和把握正在发展、变革、进步的社会,形成聚精会神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③、关注民生民情。广播电视要把镜头和视角更多地转向社会建设,围绕“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主题,从探索新形势下传播的内在规律入手,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因势利导、把话筒伸向受众,多用受众的语言,多联系受众身边的事例,多用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办一些新栏目、好栏目,为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给力加油。[1]

三、广播电视的宣传功能的社会应用

(一) 坚持新闻创新

积极探索、研究和掌握经济社会广泛深刻变革情况下的舆论生成、演变规律,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条件下的舆论引导规律,信息化条件下的新闻传播规律,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传播规律和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规律,积极进行新闻宣传的创新。要以领导活动、会议报道为突破口,当重则重,当简则简,形式手法灵活多样。重则集中力量,采用消息、专题、评论、公益广告等,组织系列化、战役化的立体报道,出规模、出深度、出声势、出大的效果。简则要言不繁,通过口播新闻、标题新闻、字板新闻、游动字幕等提示告知。无论重、简都要努力做到鲜活、贴近,有吸引力、感染力。要以破解正面报道难、典型宣传难、新闻创新难、舆论监督难为重点,使正面报道有分量、有影响、有力度,典型宣传可亲可敬、可信可学,舆论监督实事求是、公道公正。要以抢占舆论引导制高点为关键,强化权威,强化大报道、大专题、大制作,强化突发事件第一时间报道。要以人民群众欢迎不欢迎为标准,把更多的话筒、镜头对准基层群众,更多地反映民生、民意、民情,更多地报道人民群众生动的创造实践,在体现“三贴近”、让人民群众满意上下工夫,使新闻宣传充满生机和活力。[2]

(二)增强社会性新闻报道

电视新闻节目必须适应观众首先收看就近电视内容的心态,做到立足基层,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要多反映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热点新闻,做到新闻平民化,以新、短、快、活为特色,给观众一种亲近感、轻松感、兴趣感,并以此构筑起自己的收视群。社会新闻是用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新闻。一档新闻栏目有没有社会新闻,可以说是关系屏幕形象的问题。它有利于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争取收视率的重要手段。社会新闻的广泛性、题材的多样性与具备令人深省的思辩色彩,很容易引起广大观众的注意和共鸣。

四、结语

今天的世界已经毫无保留地呗各式各样的传播媒介所包围、所投射、所塑造、所解析,甚至所解构,事实上,我们一直生活在两个不同的空间里:一个是物理的生活空间,另一个是传媒的信息空间。[3] 广播电视作为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在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体现,而且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政治形态如何构建,政治经济如何进步,广播电视都在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舆论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浅谈广播电视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舆论引导作用 长治日报20110629期 第B3版:综合

广播电视的定义范文3

关键字:数字高清电视;条件接收;DVB;CW

引言

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并且伴随而来的就是科技的发展,一方面,传统电视节目对于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满足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需要,另一方面,高清视频网络的兴起令人们更加对新的网络电视感兴趣,所以需求增加对于网络电视的推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数字高清电视系统对于实现媒体提供者和媒体消费者互动有着很大的价值,而且还可以配置多种功能来完成用户的选择,这些配置可以完成数字电视节目、可视电话、互联网浏览、收发电子邮件等多种功能,并且还可以实现娱乐、教育及商务功能。

1、数字高清电视接收技术

目前在国际上占主流的数字电视广播标准有欧洲的DVB标准、北美国家的ATSC标准及日本的ISDB标准,中国的有线电视网络一般采用的是欧洲标准DVB-C。如图1所示为DVB发射系统信号处理流程图,为了实现付费用户更好的收看到高清电视,在发射过程中,对发送的TS流经过了加密系统加密,使得未付费用户不能接收到有效信号。

条件接收系统CAS(Conditional Access System)是付费数字电视广播的核心技术,其主要功能是阻止非法入侵数字广播网络,并允许被授权的用户收看特定的节目而使未被授权的用户无法收看。CAS的主要任务是阻止用户接收未被授权的节目和如何从用户处收费的问题,而在广播电视系统中,在发送端对节目进行加扰(Scrambling)、加密(Encryption),在接收端对用户进行寻址控制和授权解密、解扰是解决这个两个问题的基本途径。

CAS由前端(广播)和终端(接收)两个部分组成:前端完成广播数据的加扰并生成授权信息以及完成解扰密钥的加密工作,从而将被传送的节目数据由明码变为密码,加扰后的数据对未授权的用户无用,而向授权用户提供解扰用的信息,这些信息以加密的形式复用到MPEG-2 的传送流中,授权用户对它进行解密后即可得到解扰密钥(即控制字CW,Control word)并实现对信号的解扰和MPEG-2解码。 终端由智能卡(或其他CA卡)和解扰器完成解密和解扰。CAS是实现付费电视广播的技术保障。

2、系统组成及条件接收硬件设计

根据本次研究的实际需要,我们选择的方案是基于杭州国芯的GX3001解决方案,该方案与其他厂商的解决方案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技术较为成熟,该方案的核心芯片为GX3001,最高主频达到了216MHz,同时该方案也经过了长期的实践考验;(2)单芯片解决方案,具有较高的集成度。该方案的核心芯片为GX3001,除此之外,再无任何其他的核心芯片,并且完全又该芯片完成系统控制、解复用、视频解码、音频解码等功能,开发难度相对较小;(3)外部接口相对完善,该芯片可以提供较多的可编程接口,包括IO口、UART口、智能卡接口、I2C总线、前面板等。杭州国芯生产的GX3001芯片是一款成本相对较低但是性能比较高,具有高性价比的数字机顶盒解码芯片。该芯片内部集成了高性能的32位RISC CPU、MPEG2解复用器、MPEG2 视音频解码器、去隔行及后处理单元、真彩色的OSD及2D图形加速、电视编码以及视频 DAC 等模块,能够较好的提供优异的整机功能、性能以及 BOM 成本。

为了实现条件接收功能,需要设计智能卡接口,这也是广播商保护自己利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条件接收的核心就是控制字CW传输的控制,在采用MPEG-2标准的数字电视系统中,与节目流主要是通过智能卡接口对加扰或者加密的数据进行解扰和解密。

GX3001提供了的智能卡接口,支持IS07816-3标准中定义的异步智能卡。如图2所示,VCC5V直接与外部电源相连接;CARD_CLK为GX3001输出至智能卡的时钟信号,用于采样有效数据;CARD_RST为GX3001输出至智能卡的复位信号,用于对智能卡进行初始复位功能;CARD_IO为GX3001和智能卡之间双向数据交互;CARD_SW为智能卡输出至GX3001,用于判断是否有智能卡有效插入。

3、条件接收软件设计

对于使用机顶盒的用户,机顶盒首先经过解复用,得到经过发送端加扰后的音视频PES流、各种PSI/SI信息表,然后解析CAF和PMT表中的CA描述参数,获得EMM和ECM的PID值,然后就可以从ts流中过滤得到ECM和EMM;利用智能卡上存储的用户私钥对EMM信息进行解密,得到服务密钥,再利用服务密钥对ECM信息解密得到字CW;最后直接就可以通过该密钥去设置机顶盒的解扰器,使得用户正常收看此节目。具体实现代码如下所示:

LIFOInitialize(&SlSubTableLisl); //始化一个后入先出的列表

// SISubTableList

LIFOlnifializc(&SISectionSmallDataList); //始化一个列表SISectionSmallDataList

LIFOlnitialize(&SISectionLargeDataList);//初始化一个列表SISectionLargeDataList

for(i=0;i

{

LIFOPush(&SISubTableList,i);

}

(下转第78页)

(上接第79页)

for(i=0;i

//为SISectionSmallDataList关联

//和定义存储空间。每个存储空间为

//1024字节,总共20*1024字节。

{

SISectionSmaUData[i].data=SISectionSmallDataBuffers[i];

LIFOPush(&SlSeetionSmfllDataLisL(UINT32)&SISectionSmallData[i]);

}

for(i=0;i

//同理为SlSectionLargeDataList关联和定义

//存储空间.每个存储空问为4"1024字节,

//总共10*4*1024字节。

{

SISectionLargeData[i].data=SISectionLargeDataBuffers[i];

LIFOPush(&SlSeetionLargeDataList,(UnqT32)&SISectionLargeData[i]);

}

4、结论

在高清数字电视系统中,条件接收时数字电视发展的技术保障。通过设置条件接收系统,有效的保护了节目提供商和电视台的利益。同时,条件接收系统也是推动数字电视发展的重要环节。只有采用条件接收技术,实施健全的电视收费机制,才能推动高清数字电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忠慎.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与标准[J].广播电视信息.2005,(3):63-65

广播电视的定义范文4

关键词 大数据;广播电视;监管数据;服务器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0-0072-0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IT行业的不断进步,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等形式给以往的广播电视传播带来很大的冲击,导致传统的广播电视不得不谋求相应的发展和进步,网络技术逐渐成为广播电视节目的一种主要载体。随之而来的便是广播电视监测问题,由于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的使用情况比较迅速,相应的监测体系还没有完善,从人工监测到云计算监测正在初步实现。但是,随着广播电视的监管领域不断完善,监测技术越加现代化,云计算监测自然越被运用在 其中。

1 大数据的一般认识

大数据技术是一种比较高新的技术,这种技术注重数据之间链接并形成相应的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融入社会的各行各业,大数据技术的运用越来越普遍[1]。大数据在广义上来说,是指对海量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分析等一系列的手段、方法、工具的集合。狭义上来说,大数据是指庞大的数据量。在广播电视监管中,通过大数据技术,能够在海量的信息中找到事件之间的连接点,便于分析和研究事件的具体成因。近些年,以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不断被推广和运用,在这些平台之上进行沟通交流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使得各种信息能够有效传播。与此同时,服务器也记录这些信息,若是以服务器中的信息作为数据研究对象,便能正确地掌握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的行为习惯,能够有效地控制暴力事件或网络犯罪事件的发生。大数据技术是一项很好的技术,但也不能迷信大数据,认为数据分析可以揭示一切问题,大数据分析的好多方法就是理论,统计和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理论。若是盲目的迷信大数据,t丧失了大数据的针对性价值、实用性价值和利用性价值。

2 大数据在广播电视监管中的应用

2.1 大数据技术冲击了广电新媒体监管模式

大数据技术给广电新媒体监管的冲击的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第一点,大数据技术给广电新媒体监管带来庞大的数据量的冲击[2]。在广电媒体监管的过程中,由于网络技术不断普及,数据类型早已打破以往单一式的文本形式,更多的是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形式超大海量信息,要想做好相应的监管工作显得尤为不易。这些信息具有多样化、价值密度低、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其数排列错综复杂,没有相应的固定模式,语法和定义极为不规则,如何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是媒体工作者所要面对的难题。第二点,信息分析的完整性和全面性的冲击随机采样模式[3]。在广电监管领域中,随机采样模式一直以来是广电监管的重要手段,是在不可能收集和分析全部数据的情况下的一种监管模式,这种监管模式具有随机性、正确性、缺陷性的特点。运用大数据技术,则变成了对全面数据的分析和研究,能够系统地进行数据监控分析和防范。同时,电视、网络等新媒体的数据内容具有多样性、不连续性等特点,也直接挑战了现有的广电新媒体监管技术。

2.2 大数据技术更新了传统广电公司的数据处理技术

与传统广电业务相比,新媒体技术明显有着不同的特点,新媒体技术直接导致数据量的急剧增长,这种情况下所需要的带宽和存储设备的要求就越来越高,这不但增加大量的资金投入,容易使广电公司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若是过于注重数据采集,放任数据增长,会导致广电公司陷入数据的漩涡当中,非常不利于广电公司的长远发展,不利于广电公司的转型升级,不利于广电公司在业内的竞争力,不利于管理层对相关业务进行决断和分析。在广播电视监测系统中应用大数据技术时并不需要把所有能考虑到的数据都获取到,获取太多的数据不仅不会提升工作效率,反而会占用大量的存储资源,提升数据处理的复杂度,这也是许多单位不敢使用大数据技术的原因。大数据的出现,要求广电公式必须具有相应的数据库管理技术、数据储存设备、数据处理人才,从而保障数据分析、数据处理的专业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处理等方面都无法满足大数据时代的挑战。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的分析情况,不再局限在一般数据规律和模型之中,更多的是有理论思维和全面把握的综合深入能力。

2.3 大数据技术改变了广播电视监管的数据方式

在传统的广播电视监管,其数据获取的形式过于单一化,而运用大数据,能够使得数据获得的方法多种多样[4]。广播电视监管获取数据的原则一般都遵循数据结构化、数据实用化、数据共享化、数据适宜化等特点。数据结构化是指数据信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数据排列规律等形成一种结构鲜明的数据。数据实用化是指数据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数据共享化是指各个监管单位对相关数据能够实现相应的共享,以便保障数据监管的高效性和可行性。数据

的适宜化是指面对海量数据不是胡乱的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处理,而是遵循适宜的原则,有效地提取最有价值的数据,从而保障数据监管的可行性。在广播电视监管的过程中,广播电视的数据采取的形式主要有3种,分别是用户数据、产品数据、网络能力数据。在大数据的应用过程中,注意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考虑数据的再利用。

3 结论

大数据作为一种重要的数据形式,能够使得广播电视监管工作不再局限于传统形式,而是通过服务器、人工智能等形式进行监管,其监管形式具有现代化、科技化的特点。大数据既给广电新媒体带来相应的进步,又带来相应的挑战。在广播电视监管工作中,只要将数据处理得当,便能有效地提升监管力度和监管质量,从而达到相应的监管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航航,岳涛.云技术在广播电视监测监管中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6,05(2):86-87.

[2]郭巍.浅谈大数据技术在广播电视监测中的应用[J].计算机与网络,2016,13(44):73-75.

广播电视的定义范文5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电视传媒;经营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迅速崛起,导致广播电视传媒行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冲击着传媒产业的发展。对于新媒体而言,其主要是在传统媒体发展的基础上而产生和l展,缺乏统一而完整的定义及概念,其表现形式相对丰富与多样,包括数字电视、博客和手机媒体等。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威胁到传统广播电视的发展,如何在新媒体形式下开拓全新的经营模式,实现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是当前我国传统媒体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新媒体对广播电视传媒产生的影响

新媒体对广播电视传媒产生的影响,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影响广告发行。广告作为传媒行业中的重要成分,由于广告的性质大多为盈利性的商业广告,因此广告收入在传媒业总收入中占80%以上。相较于传统广播电视传媒的广告而言,新媒体的广告具有多样化和多元化特点,广告覆盖率更高,因此许多广告企业都开始采用选择新媒体形式进行广告发行;而广告是传统广播电视传媒收入的主要来源,这样会影响广播电视产业的经济收入,严重冲击传统广播电视传媒业的发展。在新媒体形式下,人们的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新媒体的价值和发展潜力被投资者所了解与挖掘,使得广播电视传媒的广告收入不断下降。

二是受众减少。新媒体利用互联网、手机等高新科技信息技术作为信息的传播工具,使信息传播不再受时空的局限,确保传播的内容更为丰富和广泛,传播速度更快,这些都是传统广播电视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能够获得群众的信任与依赖。当前90后受众群体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较高,多选择互联网来进行信息传递与互动,而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更为灵活、广泛和迅速,打破时空限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迎合90后群体的信息需求,这样则导致传统广播电视的受众群减少。

三是危及传统媒体地位。新媒体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电视、报纸与广播“三足鼎立”的局面,严重冲击着传统广播电视传媒的经营及发展,危及了广播电视媒体在传媒领域的地位。对于新媒体而言,其享有主流媒体之称,掌握大量的用户资料,具有先进的信息传递形式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能够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对信息的需求,在表现形式、资本和受众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是当前最为重要的媒体形式。可以说,新媒体的发展从根本上影响着传统的广播电视传媒,而且影响十分深远。

二、新媒体形式下广播电视传媒经营模式的构建策略

第一,积极借鉴国外传煤业的发展经验。国外发达国家的媒体发展时间较长,在传媒领域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基础,逐步朝着垄断性和高度商业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国外传媒经营模式多为盈利性的商业广告与传媒以及非营利性的广告,并从内容、技术和经济等层面给予支持,以产品的收视创作与衍生创作为着力点,积极打造产业链,以此实现传媒领域的最大化利润。因此我国的广播电视传媒业可以积极借鉴外国的发展经验,采用多元化的形式创新传媒的产业类型及产业结构,对跨国传媒产业加以开发,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求,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来实现传媒行业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广播电视传媒业在争夺传媒受众时,需要保证传媒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传媒行业的发展,而不能以损害公众利益为代价而实现自身的最大化利润。

第二,加强技术与资源的融合。对于广播电视传媒而言,其垄断性资源就是频率与频道,主导产品则是广播电视节目。当前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广播电视传媒的受众减少,这就要求广播电视传媒加快与新媒体的融合及对接,对新媒体的资源加以合力开发,确保两者的优势互补,加强非线性传播与线性传播的完美融合,抢占发展契机。我国在构建广播电视传媒业的经营模式时,需要加强技术与资源的融合,将资源与技术相匹配,从而降低构建成本,保证经营模式的顺利构建,实现广播电视传媒业的良性发展。

第三,促进经济效用的提高。传统广播电视传媒业要想实现自身的发展,可以积极延伸与拓展价值链,对内部的资源加以优化整合,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用,从而促进经营模式作用的充分发挥,为经营模式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撑。广播电视传媒业构建全新的经营模式时,需要严格遵循经济效用原则,以此产生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实现多元化的经验,促进生产经营成本的降低,实现广播电视传媒业的发展。

第四,满足发展的总体规划。当前由于广播电视传媒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经营模式,导致其总体的发展规划影响了业务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结合自身的资源等优势,积极调整总体的发展规划,使其与国家传媒的总体发展计划相符合,从而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

三、结束语

传媒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是我国的“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属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当前新媒体的发展给我国的广播电视传媒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危及到传统媒体的地位,影响广告发行,导致受众减少,急需构建科学有效的经营模式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广播电视传媒业在构建全新的经营模式时,需要积极借鉴国外传煤业的发展经验,加强技术与资源的融合,提高经济效用,满足发展的总体规划,针对受众需求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推动自身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静,胡美玲.新媒体形势下广播电视传媒的经营模式[J].新闻传播,2015(01):37-38.

[2]周慧敏.新媒体影响下的广播电视经营模式[J].管理观察,2014(09):172-173.

广播电视的定义范文6

众所周知,叙事学的诞生直接受俄国形式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的影响。但是电视理论家萨拉科兹洛夫却认为:广播电视从发明到不断成熟的这几十年对叙事学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本文拟从叙事学与语言学转向、语言学转向与图像转向、图像转向与广播电视的诞生等一系列的关系链中,探寻叙事学与电视媒介的关系。

【关键词】 广播电视 叙事学 语言学转向 图像转向

从时间上看,广播电视的出现与叙事学的兴起均发生在同一时期。叙事学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苏联,并在结构主义大背景下于60年代正式诞生于法国。这也正是广播电视从诞生到不断成熟的几十年。电视理论家萨拉科兹洛夫(Sarah Ruth Kozloff)在《叙事理论与电视》一文中指出:“广播电视从发明、问世到不断成熟的这几十年也是对新批评领域内一门学科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门新学科就是叙述学,或简而言之,就是叙事理论。”(The same decades that have brought the gradual invention, birth, and increasing maturity of broadcast television have also played host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critical field, “narratology” or, more simply, “narrative theory.”)(1)

这几十年间广播电视和叙事学的发展情形是怎样的呢?广播电视的发展与叙事学的兴起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广播电视这种新媒介在19世纪末期就已有雏形,而正式诞生于20世纪初叶。1895年俄国的科学家波波夫和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两位科学家经过各自独立的研究,研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无线电收发报机,并先后成功地进行了长距离通信试验。1906年加拿大人费森登教授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建立了无线电广播实验室,并在圣诞节前夕通过无线电波首次进行了声音传播。1920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诞生,这是由美国匹兹堡西屋电气公司开办的商业广播电台,呼号为KDKA。

电视的诞生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1884年11月 6日尼普可夫把他发明的一台叫作“电视望远镜”的仪器申报给柏林皇家专利局,一年后专利获得了批准。1924年贝尔德采用两个尼普可夫圆盘制作了一台电视机,首次在相距4英尺远的地方传送了一个十字剪影画,贝尔德本人则被人尊称为电视之父。 1924年俄裔美国科学家兹沃雷金的电子电视模型出现。1931年兹沃雷金又制造出摄像机显像管。1936年11月 2日,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完全采用电子电视系统播出了一场颇具规模的歌舞节目,这一天被公认为是世界电视的诞生日。1954年彩色电视在美国试播成功。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了“斯普特尼克1号”卫星,这是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1962年6月19日,美国发射了“电星1号”,卫星首次成功地转播了电视信号。

无可否认,电视这种新媒介的出现,对整个的社会思潮、文化研究、文学理论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正如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所言:“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2)

叙事学诞生在“语言学转向”的20世纪,而20世纪对西方文学理论影响最大的事件莫过于“语言学转向”了。“语言学转向”(the linguistic turn)一词最早是由古斯塔夫伯格曼在一本名叫《逻辑与实在》(1964年)的著作中提出的。他认为,“语言学转向”发生的标志是哲学家们共同采纳了语言分析的方法。随后,这一用语主要由理查德罗蒂编辑的一部题为《语言学转向——关于哲学方法的论文集》的书而被广泛传布。什么是“语言学转向”呢?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三言两语很难说透。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语言学转向”有两大特征,这两大特征又是相互联系的。之一,由历时语言学研究转向共时语言学研究。这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创始人索绪尔创立的,他认为语言研究的着眼点应为当今的语言符号系统,应该研究语言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去追踪这些成分之间的历史演变过程。之二,由语言学研究转向话语学研究。什么是“语言”和“话语”呢?“语言”一般被看作是一个由一整套固定的语法规则构成的完整体系,确定性、清晰性、规律性是语言的重要特征。“话语”则是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意义的言语,话语意义的确定不仅要取决于话语自身,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语境所决定的。语境的构成包括对话者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心理状态、文化修养等因素。因此相对于语言来说,不确定性、模糊性和非规律性成为话语的一些主要特征。这种转向分为两个阶段,前者可以说是语言学阶段,后者是转向话语学阶段。如果说在本世纪前半期,西方文学批评得益于“语言学转向”,使得文学研究更加科学化,对文学对象的把握更加确定,那么到了本世纪的后半期,这种转向由于发生了质的变化,使得以结构主义为代表的文学语言学批评所确立的研究对象的确定性,变得不确定起来,甚至连语言的表征都产生了危机。人类文明赖以依存的载体变得不可靠起来。当代西方的文学批评,特别是以解构主义为代表的批评陷入了自我解构的困境。这便是文学话语学批评产生的开始。

“语言学转向”催生了一些新学科和新理论,叙事学便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叙事学最初起源于俄国形式主义。什克洛夫斯基、艾享鲍姆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排列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普洛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直接影响着叙事学的诞生并被公认为是叙事学的发韧之作。普洛普打破了童话故事传统的分类方法——按人物和主题进行分类,他认为故事中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他按照不同的“功能”从俄国民间故事中分析出31种类型,建立了一种被称为故事形态学的框架。他的观点被列维—斯特劳斯接受并传到了法国。列维—斯特劳斯主要研究神话之中内在不变的因素结构形式,并试图用语言学模式发现人类思维的基本结构。1945年列维-斯特劳斯在他的《语言学和人类学中的结构分析》一文中首先提出把音位学中的结构分析法运用到人类学研究中去的观点。到了60年代,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作品开始出现。格雷马斯和托多罗夫都开始译介俄国形式主义的论述。1966年,《交流》杂志第8期刊登了以“符号学研究——叙事作品结构分析”为标题的专号系列文章,宣告了叙事学的正式诞生。不过,“叙事学”一词直到1969年才由托多罗夫提出,他在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3)托多罗夫对叙事学的定义是:“叙事学:关于叙事结构的理论。为了发现或描写结构,叙事学研究者将叙事现象分解成组件,然后努力确定它们的功能和相互关系。”(4)

受“语言学转向”大背景的影响,叙事学又分为经典叙事学或结构主义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两个流派。“经典叙事学旨在建构叙事学语法或诗学,对叙事作品之构成成分、结构关系和运用规律等展开科学研究,并探讨在同一结构框架内作品之间在结构上的不同。” “后经典叙事学将注意力转向了结构特征与读者阐释相互作用的规律,转向了对具体作品之意义的探讨,注重跨学科研究,关注作者、文本、读者与社会历史语境的交互作用。”(5)经典叙事学向后经典叙事学的转变大概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是受到后结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读者反应理论、文化批评等多种理论或者流派的影响的结果。

“语言学转向”几乎渗透到所有的人文学科,就像电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一样。W.J.T米歇尔说:“罗蒂哲学史的最后阶段便是他所谓的‘语言学转向’,这一发展已在人文科学的其他学科产生纷繁复杂的共鸣。语言学、符号学、修辞学以及文本性的种种模式已经变成对艺术、媒介以及文化形式进行批判审思的通用语言。社会便是一个文本。自然以及对它的表征已经成为‘话语’,甚至连无意识也如语言一般结构而成”。(6)至此,我们会进一步追问:“语言学转向”是怎样发生的呢?导致这种人文学科“纷繁复杂的共鸣”现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W.J.T米歇尔在《图像转向》一文中归纳了这种变化的原因。他说:“思想界及学术界的话语中所发生的这些转变,更多的是它们彼此间的相互作用,与日常生活及普通语言关系不大。这样说的理由并不见得有多么不言自明,但是人们似乎可以明白看出哲学家们的论述中正在发生另一种转变,其他学科以及公共文化领域中也正在又一次发生一种纷繁纠结的转型。我想把这一转变称为‘图像转向’。在英美哲学中,这一转向的变体向前可以追溯至查尔斯皮尔斯的符号学,向后到尼尔森古德曼的‘艺术的语言’,两者都探讨作为非语言符号系统赖以立基的惯例及代码,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不是以语言乃意义之示例范型这一假定作为其开端的。”(7)也许我们会再进一步追问:什么是“图像转向”?导致“图像转向”的原因又是什么?金元浦教授作了这样的解释:“美国学者W.J.P.米歇尔说,当下社会科学以及公共文化领域正在发生一种纷繁纠结的转型,而在当代哲学家的论述中,这种转向也是明白无误的。他把这一变化称为‘图像转向’。那么,图像的转型转向哪里?这不是向幼稚的摹仿论、形象化再现或图像的辅助解说转变,也不是向主体客体相互对应的理论回归,更不是一种关于图像‘在场’的玄学的死灰复燃;它是对图像的一种后语言学、后符号学的再发现。它从根本上动摇了长期以来由传播手段限定和形成的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向,即文字长期居于独霸地位的现实。而是把图像当作视觉性、机器、体制、话语、身体和喻形性之间的一种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综合体来加以研究。因为重要的现实是,图像现在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着文化的每一个层面,从最高深精微的哲学思考到大众媒介最为粗俗浅薄的生产制作,无一幸免。” 陶东风教授说:“通俗报业的图像化,电影和电视的数字图像化、后成像术的出现和医学成像术的发展,成了转换的标志,更不用说互联网无休止的图象轰炸了。因而继文化研究,怪异理论和黑人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之后,西方兴起了视觉文化这个时髦的、也有争议的研究交叉科学的新方法。视觉影像成了从事摄影、电影、电视、媒体研究、艺术史、社会学及其它视觉研究者共同关注的中心。”(8)我们有理由认为,只有影像媒介的出现才标志着“图像转向”时代的来临,技术的发展和后现代的动力一道完成了“图像转向” 的重任。维克多维坦查说:“文字与图像谁更卓越,今天是图书和电视的卓越之争 电视以其随机的不连续的图像与线性传统作对,打破了逻辑和思维的习惯。(9)

视觉和图像作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希腊以来就在文学艺术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如西方绘画与雕塑等视觉艺术的影响几乎在西方文学影响之上。中国的诗学也是很重视形象的,如“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之说等等。但是,“图像”在中西传统叙事中却未能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叙事方式,即使是近代电影的出现,也因为局限于“非现实”的艺术领域,其叙事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于德山在《视觉文化与叙事转型》一文中指出:“电视图像叙事真正创造、释放了‘图像’叙事的威力与作用,以电视图像为代表的视觉文化强势阶段开始形成以电视图像叙事为代表的视觉化叙事类型开始成为主导型的叙事类型,开始占据社会叙事格局的主流。电视叙事铺衍着社会的话语,构成了西方后现代现实典型而驳杂的叙事文本。”(10)萨拉科兹洛夫说:“在当今的美国社会里,电视也成为最主要的故事叙述者。”(11)

电视作为影像叙事媒介,可以说是处处浸透着叙述,也可以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转换成叙事文本。萨拉科兹洛夫指出:“大多数的电视节目——情景喜剧、动作系列片、卡通片、肥皂剧、小型系列片、供电视播放而制作的影片等等,都是叙述性文本。”同时,“叙述不仅是电视上起主导作用的文本类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叙述结构就像是座大门或一只格栅,即使是非叙述性的电视节目也必须穿其而过。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世界是由这一叙述话语规则构成的世界 。”(12)电视叙事的包容性和整合性,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习惯,也改变着我们以前的经验。麦克卢汉在1961年就指出:“电视是一种整合性的媒介,它迫使长久分离和分散的经验成分之间产生相互作用。”(13)

电视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叙事媒介渗透到我们的文化中,它已经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日常生活。罗杰西尔弗斯通在《电视与日常生活》一书中也指出:“电视融入日常生活的明显之处在于:它既是一个打扰者也是一个抚慰者,这是它的情感意义;它既告诉我们信息,也会误传信息,这是它的认知意义;它扎根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轨道中,这是它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意义;它随处可见,这么说不仅仅是指电视的物体——一个角落里的盒子,它出现在多种文本中,——期刊、杂志、报纸、广告牌、书、就像我的这本;它对人造成的冲击,被记住也被遗忘;它的政治意义在于它是现代化国家的一个核心机制;电视彻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构成了日常生活的基础。”(14)我们有理由认为:电视的日常生活化的诸种意义也应该包括了对于叙事学这门学科的主导作用的意义在内。

以上是我们循着萨拉科兹洛夫的思路,从广播电视迅速发展的几十年间在人文社会学科所经历的两大事件——“语言学转向”和“图像转向”的因果关系中,从电视媒介对于社会文化和对于整个社会生活的介入及其影响中,追溯了叙事学诞生的背景和主导成因,为萨拉科兹洛夫的断言——“广播电视从发明、问世到不断成熟的这几十年也是对新批评领域内一门学科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门新学科就是叙述学,或简而言之,就是叙事理论”找到了一种事实上和逻辑上的因果链。

注释:

(1)Sarah Ruth Kozloff: Narrative Theory and Television , in Robert C. Allen Channels of Discourse,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87, 42。并参考麦永雄等译《重组话语频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版。

(2)(13)[加]埃里克麦克卢汉 弗兰克秦格龙等编:《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版,第226 页,439页。

(3)参阅谭善明:《叙事学》, culstudies.com/

(4)Todorov. T: Grammaire du Decameron(M), Mouton: The Hague, 1969,69.

(5)申丹:《叙事学》,《外国文学》2003第3期

(6)(7)W.J.T米歇尔:《图像转向》,范静晔译,culstudies.com

(8)金元浦/陶东风:《视觉新景与文化焦虑——文化研究二人谈》,cass.net.cn/chinese/s15_wxs/qianyan/whyj/11.htm

(9)熊澄宇编选:《新媒介与创新思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249页。

(10)于德山:《视觉文化与叙事转.型》,《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