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语文的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语文的知识范文1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是落实人文教育的有效载体,在高等职业的教育中,大学语文课程是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一环,它的人文性以及工具性得到了专家学者的一致肯定,然而当今的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譬如:有人认为语文能力对未来的工作没有实质性的帮助,一些高职院校仅仅强调课程的现实实用性,把语文课程当成辅助课程;一些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仍然固守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们往往缺少语言表达和文笔练习的机会,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必须要对高职大学的语文教学进行深层次的改革,才能有效扭转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不适应学生需要、不适应社会需要的尴尬局面。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现状
在我国,大学语文在高校普遍存在着不受重视的现状,究其根本,除了学生对语文学科认识不足的原因外,更与高职语文教学本身存在的弊端有关。
首先,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的计划中根本就没有对大学语文这门课程进行相关设置,这主要是因为学校的领导对其重视程度不足,倘若专业课的课时紧张,学校首先想到的就是减少大学语文的课时,大学语文课程在开展过程中突然消失的现象屡见不鲜。
其次,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缺乏新意,根本激发不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仅仅局限于语文知识的表层,忽略了审美教育和文化教育更高层次的追求。对于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过于偏重文学名著,对我国古代的散文和诗歌过于青睐,当代的优秀作品占有的比重略少,由于这些原因,导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排斥大学语文,更谈不上在心理上产生共鸣。
再次,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缺乏对文学作品本身形象和意境的分析,这就使得语文课堂枯燥乏味,显而易见,这种教学方法早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还极有可能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反感和抵触,进而让大学语文的教学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死胡同。
最后就是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相对滞后,现在大学语文教学考试的命题单一,除了作文以外,多为客观选择题目,缺少开放式题目,不能全面考察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命题中更难体现出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的考察。
二、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手段
面对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必须要加强教学改革,进而扭转这种消极的局面,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实际的市场需求,适时、准确地调整教学内容,强调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所以,为了培养出合格的人才,高职大学的语文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朗读、写作以及口语表达能力。
许多文学作品都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这些作品大都表现了中华儿女高尚的品格修养与节操情怀,而且体现了作者崇高的人生追求与兴趣爱好,对学生精神品格的提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些作品无不表达了作者崇高的人生追求与价值观念,引起了人们对社会人生的积极思考。此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各个时代的民俗风貌,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对于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高职大学的语文教材中设置了许多名家的经典作品,由于学生的思维开阔、好奇心强,并且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一些文章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现有内容进行延伸,引入新颖的知识体系,对教材作品进行拓展,在教材以外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同一主题的佳作,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
其次,高职的语文教师应当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所以,我们必须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对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革,通过使用声情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造全方位立体的人文环境,触发学生的视听,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进而对作家作品更加深刻地进行理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高职大学的语文教学应当实现语文课堂与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教师可以安排一些诸如:文化素质讲座、美学知识讲座、文学史事讲座等,还可以开展一些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开展一些辩论赛、语文知识竞赛、创办文学报刊等等,种种社会实践既丰富了学生的阅历,更提高了他们的阅读水平与写作水平,并以此大大增加他们对文学的喜欢程度,从而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三、围绕教学目标,对课程评价体系进行改革
当下的教育理念提倡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机制,主导手段采用质性评价,突出了激励与改进的功能,在关注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发展学生的情感,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意志以及行为表现愈发关注,这就驱使教育评价最大限度地渗透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动、静态评价的有机融合,促进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良性发展。
在考试目的方面,更应当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树立信心,另外,在考试内容的设置上,注重过程评价,强调与实际相结合,全面考核学生的读写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力求全面考核学生的技能以及知识的掌握情况。总之,必须避免传统的仅凭一张试卷定成败的守旧模式,力求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结语
目前高职大学的语文教学应当把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作为基本出发点,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进行全面的改良,更新原有的教学模式,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高职大学语文教学道路,开创具有高职特色的语文教学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韩军.再论语文教育与人文[M].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2000(3).
大学语文的知识范文2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人文素质教育;现状问题;有效对策
1 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现状问题
1.1 教学理念不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理念是人们行为的先导。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其组织一切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当前,很多大学语文教师仍旧将语文学科看成单纯的工具性学科,而忽略了其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重大积极作用。在调查中我们得知,当前很多大学生品鉴文学作品方面的能力十分低下,急需借助传统的经典文学教育对其进行提升与引导,并且很多大学生在人格心理及价值观念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这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与人文素质的严重缺失,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感染与熏陶,才能促进其人文素质的快速提升。
1.2 语文教师综合素质普遍不高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直接执行者是教师,其是决定教育成效优劣的核心因素。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很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师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主要是因为: ①大学语文学科处于边缘状态、地位十分尴尬。大学中急功近利思想盛行,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苛求立竿见影,而大学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量变到质变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因此很多学生对其学习持以怀疑态度。再加上大学语文不像英语学科那样可增加求职的筹码,因此很多高校都尽量压缩其课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十分低下。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高校在选聘语文教师方面门槛较低;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不高,并且也不重视对自身素质的提升。②大学语文课程地位不明确。当前大学语文的独立性不足,缺乏博士点、硕士点支撑,因此教师的学术交流机会与平台也较少,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没有进修与培训教育机会。因此,很多大学语文教师找不到科研与教学的结合点,逐渐丧失了做语文专题研究的意识与兴趣,从而导致自身的综合素质停滞不前,最终无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高效的人文素质教育。
1.3 考核方式未彰显人文素质教育特点
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依然沿袭了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心,过于重视“语”,而忽略了“文”的价值,这就导致大学语文课程淡化了课程的人文性与审美性。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语文考核依旧将知识考查作为重点内容,这就与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从而暴露出诸多弊端。有调查数据显示,在对我国30多所大学进行调查中发现,有26所学校仍旧用书面考试作为考核学生大学语文学习成效优劣的唯一依据,并且教师设计的试题随意性很大,甚至同一个学校各个专业的公共语文课程考试题目各不相同,但是都局限于教材内容,题型也和中学基本一致。尤其需要提出的是,很多试题都是教材或讲义上的原题,没有经过任何转变,再加上很多教师为学生划重点,这就使得那些平常逃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即便在平常不做写作训练与延伸阅读,只要在考前突击,就能考出高分数。
2 有效应对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问题的策略
2.1 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地位
在人文素质中语文素质处于核心地位。换句话说,捕捉到语文教育的规律,就捕捉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技巧。针对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处于边缘化的现状,教师应重新审视语文教学的目标与重点,在重视对学生进行基础语言能力的培养外,还应加大对其进行文学艺术方面的教育,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方法与价值观。另一方面,大学语文不仅是一门知识性学科,而且还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将“人文性”作为教学指导思想,用积极的教学理念与行为思想感染与熏陶学生,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大学语文是一门传递文学知识与思想的学科,发挥着将人的精神引向崇高与光明的作用,所以在大学语文课堂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得了一定的文学知识,而且在不断扩大视野,并且还逐渐提升着自身的人文素养。大学语文作为一门母语课程,其是民族和国家的灵魂,涵盖了诸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其教学活动是培养较高人文素养、传承经典文化思想的有效途径。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将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其应该在的新高度,并将大学语文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核心课程,适当加大课时量、提高学分。
2.2 提升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大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其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教学成效的优劣。因此,为切实提高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质量,高校就应充分重视教师素质对教育效果的巨大影响作用,并积极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实际操作中,高校应重视对教师如下几个方面的提升:①人格魅力方面。人格魅力涵盖耐性、宽容、赞赏、信任、真诚、关爱等。在实践中我们可发现,教师的人格魅力比空洞的说教更具感染力,其在无声无息中熏陶与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念,甚至在学生的一生中都能产生深远影响。尤其对大学语文教师来讲,其教授的是一门文学艺术类课程,教给学生的是真理与正义,传授的是高尚的人文精神,因此自身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格魅力。②积极情感方面。情感在人们的交流与交际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沟通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教师只有自身蕴含有丰富的情感,才能对学生的忧伤与快乐感同身受,才能具有感动学生的资本。具体来讲,大学语文教师只有对世间的爱情、友情、亲情、世情有深刻的体味,才能在日常教学中用发自内心的情感感化学生、引导学生,使得学生能够将教师作为各种真情表达的楷模,用饱满真情的思维去写作、欣赏与阅读,从而逐渐成长为富有情感的与创新精神的有用人才。③学识方面识。“学高为师”中的“学”就是指学识、知识,是大学语文教师立足的根本。教师只有拥有广博而深厚的外国文学与中国古今文学知识,才能在日常教学中旁征博引,为学生传递丰富的人文素养方面的知识,才能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为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
2.3 创新大学语文的考核方式
在笔者看来,全新的、科学的大学语文教学考核模式必须遵循如下三个原则: ①在全面检测学生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前提下,应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与人文素养的考核。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考核内容与方式时,应将“人文性”渗透其中:考核题型应给学生预留充足的选择空间,降低选择题、填空题的占比,适当增加作文、论述、分析等主观题目。通常情况下主观题与客观题的配比为7:3;在考核内容上,应尽可能减少需死记硬背的知识点,提高可反映出学生创新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内容,目的是检验学生分文学作品中人文精神的能力、自我反思精神及认知自我的能力。②提高考核模式的全程性与灵活性。应将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放在等高地位,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与能力考核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降低学生的期末考试意识,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精神、思维能力等都作为大学语文考核对象。③取消标准答案,激励学生创新。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人们普遍比较重视标准答案,这就极易导致大学语文教学活动限制与扼杀掉了学生的创新灵感与创新积极性。
总之,在大学语文中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时展的需求,而且也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还应充分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将大学语文课程提高到独立而重要的地位开展教学活动,并借助多种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思想情感,从而用自己广博的知识、散发着正能量的言行熏陶与感染学生,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创新能力,最终切实优化人文素质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 黄福元,赵梅赏.当前大学语文教学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语文建设,2014(12).
大学语文的知识范文3
5.对学生就业指导部门的调查。学生就业主管部门是沟通就业与培养的桥梁,在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同时,我们也与学生就业主管部门进行了访谈。访谈的就业指导部门的10位人员中,同意开设与不同意开设的比例大约各占到一半。认为要开设的观点,主要集中于社会需求对职业综合素质综合培养的需要;而认为不需要开设的理由在于,希望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选修其他专业课程,拓宽就业渠道。
总之,大学数受访对象还是主张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无数的事例证明,只有科技的发展而没有人文社会科学与之渗透和配合,科技一定条件下可能危害人类和社会,因此科技不是万能的。”职业技能必须与人文素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才能造就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士。
二、“大学语文”课程效应的分析
调查结果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关各方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态度。带着这个调查结果,我们与陕西教育学院、陕西师范大学的几位教育专家进行了深度访谈。
1.对高职“大学语文”的理解。专家认为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尚没有转变过来,而对“大学语文”仍停留在公共基础课层面。首先,我国不少的高等职业院校,是从原先的高等专科学校或成人高校转制而成,原来的思维模式存在惯性。其次,在全国统一招生考试中,只是将职业院校的录取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录取的,分数低一些而已。第三,职业教育对基础课“够用”的要求确实存在难以核定的标准,因为基础课本身并不直接对应任何职业技能。
同时,争议的原因在于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导致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在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指导下的高职教育,追求的教育目标是“制器”而非“育人”。在课程设计上,关注显性课程,忽视对专业课程中职业文化与人文内涵的理解和开掘。另一方面,人们往往过分地强调其培养人才的特殊技能要求,过多地强调教育教学过程的训练功能和操作功能。有位教授形象地比喻:如果将“文”当做修养,将“武”当做技能,那么社会需要“文武”双全的人才,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武”将。
有专家指出,要用职业教育的视角来看待职业素质培养中的“大学语文”,就不会存在这样的争辩了。甚至有专家建议将“大学语文”改为对应于某个专业“专业语文”。
2.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虽然说,高职教育是使求学者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技能。但是,“特定职业”只是理论上的说法,正如调研中实业界人士提到的“相同的专业技能,在不同的单位或部门有不同的要求”,职业教育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单位的岗位培训。一位教授给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的材料,内容中指出:“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当为卓有成效地愉快满意地工作打下基础。为此,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
陕西教育学院一位教授指出:简单地说,高职教育培养的也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在课程定位上,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更应该关注“职业人文素养”,而不仅仅是一般的文学素养。陕西师范大学一位教授说,目前,我国正式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有上百种之多,教育理念大多从原来的“文学教育”转向“人文教育”。
3.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课程设计。“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课程。到底如何设置“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呢?一位教授说,目前的《大学语文》教材依然没有跳出传统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从职业教育的目标取向来看,应该是“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而不是普通高等教育传统的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概念。
对“大学语文”教学一直存在两种错误的观念:一是将“大学语文”和工作对立起来;一是只强调其工具性,不能和丰富的人生结合起来。这两种观念使得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空洞抽象,说教性强,“大学语文”课堂沉闷、呆板,价值取向不明。
一位教育学教授建议,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应该以职业人文素质的养成为目标进行专业渗透和课程整合,将“大学语文”改革成类似于“专业英语”的模式,设置若干“专业语文”或“专业文史学”等。
也有教授建议,可以利用“语文”与“人文”在知识上的相互涵盖关系,把“大学语文”课程和人文通识教育结合在一起,将它改造成一门具备全面人文素质教育职能的、具有生态文化特性的综合课程,达到既能满足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又能节缩课时的目的。
三、讨论与对策建议
经过调研,“大学语文”这样的文化基础课对高职教育是需要的。之所以被边缘化,在于类似的文化基础课缺乏创新,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而且也体现在课程的教学形式等多个方面。
大学语文的知识范文4
关键词: 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 大学语文 反思
一、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
2001年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出台。这个凝聚我国课程改革人员的心血和劳动的《课程标准》提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以测试应试者“语言交际能力”为重点,两者相一致。
所谓“语言交际能力”,“语言”,是指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定的系统。广义的语言不仅包括书面形式,还包含口语部分,因此这里的“语言”就是指汉语的书面与口语两部分。目前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暂时采用纸笔测试,还没有口语部分,据了解,不久,ZHC将增加听力和口语测试。“交际”,是人与人之间往来接触,这里重在强调语言的实际应用,与通常我们所学的语言知识、概念相对。正如ZHC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语言大学谢小庆教授所说,它是在一定情境中,在一定语言背景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不是对某个孤立的字、词、句式、语法知识、作品知识和作者的记忆或识记。“能力”指人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它与一个人的思维、积累、修养密切相关,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某一方面素养的表现。
(ZHC)由中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国内外专家开发研制,以测试应试者汉语交际能力为主要内容,ZHC主要考查语言交际能力,运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沟通的能力,运用语言获得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运用语言完成一定工作和学习任务的能力。
基于上述测试内容的要求,ZHC具有以下特点:(1)它考查语言理解能力而不是短期的记忆力,不依赖于任何教材,不需要测试者死记硬背。(2)主要考查“语言”,而不是“文学”和“人文”。它重点考查“语言”本身,考查语言信息的获得与传递、表达,语言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等等。(3)主要考查运用语言“形式”“文从字顺,条理清楚”,而不是“立意构思”。重点在于语言表达的准确、流畅、条理、得体,不是内容方面立意构思的奇特。
目前ZHC采用纸笔卷面测试,分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两部分,共102道题,其中阅读理解50道,书面表达52道,1―100题为客观题,101、102题为主观题,150分钟内完成。阅读理解主要考查对文字材料的理解能力,特别是对重点字词的理解,还有就是对阅读速度的考查。书面表达需要考查书写汉字和语句,组句成段的表述习惯,书面表达的一般格式,写作方法与形式的运用。
作为标准化证书考试,ZHC严格进行考试质量控制,分为处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2004年6月13日,我国首次举行“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成绩合格者获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职业汉语水平等级证书”。目前ZHC已覆盖全国25个省区市,46个城市,共建立了100余个考点。参加测试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需要指出的是,鉴于各种社会原因并没有完全实现测试的初衷,由于ZHC不借助行政权力推行,是否在人事决策中参考ZHC的成绩,由使用者自主、自愿地选择。目前要改变这种境况,ZHC还需要通过扩大宣传及提高社会认知来开拓自己的市场。
二、汉语的社会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目前汉语的状况不容乐观。
1.国内外对待汉语及各自母语的态度截然不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我国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学习承载中国几千年文明的汉语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必经之路,因此学习汉语在世界上很受追捧,旨在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加强世界各国对中国了解的孔子学院遍布全球各地。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我国发展的历史、优秀的文化传统都寄托在我们的母语――汉语上,但国人过分重视英语的学习,常常忽视了母语的重要性。从幼儿到大学生、研究生,都对英语“穷追不舍”,对汉语冷漠或无视,更有甚者,英语直接跟大学毕业、考研、职称评定相挂钩,这更加重了学习英语的压力。在对待母语的问题上,反观国外,美国正在从国家制度和考试体系等方面着手加强母语的学习。对此我国有必要对母语的现状进行思考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网络等各种“潮流”语言的冲击。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我们能及时了解到各方面的最新动态,很多不规范的“潮”词“潮”句迅速走红。像“给力”“萌”“××控”“××体”“神马都是浮云”等,以及以前的“帅呆了”“酷毙了”等词,充斥于我们的生活中,无论在什么场合,正式的还是不正式的,人们习惯性地用这些潮流词句。然而每一种语言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字词句的使用也很讲究,这种不分场合地任意使用“潮”词“潮”句显然违背了语言自身的规则,在一定程度上玷污了语言的纯洁性。
3.生活中汉语“危机四伏”。在生活中一些书信中、街道两旁的广告上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一些错别字,应用文中经常有格式错误、表达不清、歧义的现象。母语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几十年的教育都不能避免这些错误。而且这种问题不仅仅发生在文化水平低的人身上,一些文字媒体,一些硕士、博士发表的文章中也常可以看到这些错误。汉语“危机四伏”,促使我们不得不对汉语的教育、推广产生怀疑与思考。
4.生活、就业、工作的需要。在使用汉语时,我们常出现错误,我们觉得英语重要,但这不代表就可以不重视汉语,不需要汉语。相反,我们很难离开汉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需要汉语,查看新闻、收集信息需要汉语,阅读、学习不同领域的书和知识需要汉语……有专家将人的能力结构分为3个层次:职业技能,行业通用技能,核心技能。所谓“核心技能”就是指各行业、各领域所有人必须具备的核心技能。核心技能是最高层次的能力,它不仅仅决定人员的工作绩效,还决定其日后的发展和终生成就。
5.科学合理的测试缺乏。汉语作为母语,一直以来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测试。我们习惯将一个人在学校的语文考试成绩的高低作为他在社会上语言能力高低的标准。成绩高,就理所当然地认为他语言能力强,反之,语言能力就弱。可事实常与此相反,成绩高的,语言能力不一定强;成绩低的,语言能力不见得就弱。显然学校的语文成绩不宜作为判断一个人语言交际能力的参考标准,因为两者有质的不同,学校考试重知识,社会则重语言的运用。
三、大学语文的反思
据调查,72%的人认为国人的语言交际能力不强,与我国语文教育分不开。谢小庆教授指出,我们的语文教育过分强调语文知识的记忆而忽视了对实际语言交际的训练;过分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完整而忽视了语言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语法的分析而忽视了语感的体验;过分强调对少数课文掰开揉碎的“精读”而忽视了开阔学生的视野。
在大学,语文教育涉及三个方面:学校,学生,教师。
在学校方面,学校常将大学语文设为选修课或公共课(除中文专业外)。课程的学分、学时数普遍偏少,教学目标不明确,或教学目标明确,但教学实际效果远远落后于教学目标。再者,大学所选用的语文教材相对偏向文学、知识性的一面,很少涉及语言的实际运用等方面的训练。
在学生方面,“汉语还需要专门学吗,不是每天都在讲吗?”“语文课就是橡皮课,上不上,无所谓。”“语文根本就不是课上学到的。”……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大学校园里,很多学生不屑于学习语文,他们更愿意将时间用在专业课和英语的学习上。大学语文课上,有些同学就拿本小说看,视老师如空气,笔记更不会做。如此的态度,使他们的汉语水平很难得到有效提高。进入社会后,与人交流沟通常因说话不畅,达不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教师方面,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老师多是年轻教师,有些教师不能充分正确地认识到自己所教学科的重要性,盲目地以为学分低,课时少,就应降低对学生的要求,上课心态也放松了好多。
学校、学生、教师三方面对大学语文的认识与态度上的偏差,使得大学语文教育改革越来越迫切。
四、建议
大学语文的弊端早已成为众矢之的,而关于它的改革也仿佛进入了一个迷宫,虽然各方都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收效甚微。
针对大学语文存在的弊端与不足,很多一线教师、教育工作者、研究者、学者都提出了改革措施与建议,如建议使用开放式的教学,将文学与语言分科教学,提高教师的上课技巧,调整教材内容,多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倡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认为,这些建议确实中肯,也具有针对性,但要真正改变大学语文现状,还要从提高人们对母语――汉语重要性的认识入手。只有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之后,才会落实行动。
只认识到重要性还不够,还应认识到改革的方向――语言交际能力。这是由大学独特的特点决定的,因为大学正处于学校与社会的过渡阶段,在这里培养出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对学生以后步入社会,跟形形的人交流沟通,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起着重要的作用。
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就是这样一种考试,大学不妨借鉴ZHC的考试模式,改革大学语文的考试,或直接将ZHC引入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汉语交际能力测试的必修课,当然可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规定不同的合格等级,或者开设职业汉语之类的选修课,逐步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汉语的热情,将注意力转移到通过学习汉语来提高自身语言素质及能力上来,为将来竞争求职及职场活动储备适当的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大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陈宇.职业汉语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年会暨ZHC与大学教改研讨会.
[4]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中心年会.
[5]母语能力是最重要的竞争力.北京考试报,2005-12-3,第4版.
大学语文的知识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汉语言文学;人文素质教育
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点,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习和感悟到知识当中所包涵的汉民族的精髓文化,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可以让大学生的涵养有所提高,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对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也有很大的帮助。
一、汉语言文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
1.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大学的课程当中开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除了有助于大学生在汉语言文学方面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和理论基础的扎实之外,最重要的是为了培养新时代和新教育环境的背景之下,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在大学生越来越多,而大学毕业之后就业的环境和形式也越来越严峻,就业单位在选择应届毕业生人职的标准已不再只是要求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知识,更多的是看重毕业生们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操作的能力,既可以分析问题又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之后,大学生们在课堂上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锻炼自己的口才以及人文素养。发表汉语言文学相关的文章,撰写的过程当中学生的文字功底已经在慢慢地培养和扎实当中。而在相关的辩论比赛当中,从准备和参与的过程,学生可以很好地提高思考辩论的能力,为将来走人社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情怀,陶冶情操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审美能力和高尚的人文情怀和道德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则合适高品质的生活所需要的,更体现出一个人的情操。通过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历史的兴衰更替,感受到永垂不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更可以从一些感人肺腑的作品当中,感受到当时社会的文化、政治、济。人文素养可以让人们更多的去热爱生活,更可以鼓励大学生们在毕业之后即使觉得未来渺茫无边,也有勇气用爱和热情,用心的去过每一天的生活和每一份工作。特别是针对理工类的高校学生来说,更是要看重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教育,因为理工类的学生,平时更多的是接受技术类和专业性更强的知识教育,不仅仅难度大而且非常枯燥,再加之没有多的时间会主动的去了解汉语言文学,更别说去阅读文学类的作品。这些因素导致了理工类高校的学生情商普遍较低,而且在和人交往的过程当中,表现出自我的性感,完全不在乎别人的感受,人文素养急需提高。所以,开设汉语言文学的课程,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高尚情操的培养十分有帮助。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1、一部分大学生人格尚未健全,对未来迷茫
一些大学生在不如校园之后,因为环境的改变以及环境当中诱惑因素的增多,导致很多学生渐渐开始出现了攀比的心理现象。而有一些学生,初人大学,对于一切未知十分迷茫,不懂得如何与人交流,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十分挫败,便把一切心力投入到了网络世界当中,游戏和网络社交、网购等等让大学生们沉迷难以自拔。甚至有一些学生,因为受到了利益的蛊惑,在无意识当中触犯到法律,误入歧途。而在这一部分大学生当中,我们是很难看到人文素养的影子的。
2、重视理论知识,却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新时期新时代和新的教学环境之下,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已经不能够再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了。传统的汉语言教学,只是重视理论知识以及课本知识的教学,不注重课堂上面学生老师的互动,实践性过于薄弱,从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也被忽略了。而随着教学方式的改变,新媒体的影响之下,大学生不管是阅读的习惯还是思维的习惯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在如今的教学过程当中,老师们一定要注意融合多媒体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多多和学生进行互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习惯,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让汉语言文学和真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才可以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有所帮助。
3、知识结构更新速度过慢
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结构更新速度跟不上市场的实际需求。首先从设置课程的这一方面来说,现在很多高校在设置汉语言文学的时候,还是处在传统的十分单一的模式下,没有把各科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融合,单一的汉语言文学的知识教育并没有办法助力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综合提升。其次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一方面不够重视,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能力其实就是指学生要有扎实的文学功底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思维要活跃,擅长人际交往沟通表达,这也是从一个方面体现出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汉语言文学要完善课程的设置,优化学科的建设,并且提高大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优化人文素质培养策略
1.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
教学目标主要有教学的内容来体现,所以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一个合理地筛选,从而确保这些内容可以起到实际的教学作用,并且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所帮助。所以,作为高校语文教学当中的重要科目,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范围耀光,全面涵盖所学内容,保证教学的效果,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变,满足学生的要求以及兴趣,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现在的大学生在人格方面有所缺陷是无法避免的,这样会对学习生活有所影响,也不利于未来的社会生存和发展。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多多制定一些有趣的有利的教学活动,从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比如辩论赛、交流比赛、场景教学等等,除了可以巩固学习的知识,还能够解决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良的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的成长。
3.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大学校园是一个大熔炉,学生在经历过校园生活之后,是炼就成为一块好钢还是废铁,所处的环境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不应该只是存在于课堂当中,在课堂外也不容忽视。激励学生创办社团、组织或者是小集体,对汉语言文学进行深入的探讨便于更好地应用。让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逐步地爱上汉语言文学,从而得到大胆锻炼的机会,并且在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老师要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一个正确有效的引导。
大学语文的知识范文6
关键词:大学 文化 思想 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对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从而使其形成符合特定社会和时代所需要的思想观点和行为品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人,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内在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文化建设的目标导向功能已成为时代所趋,建设以“先进文化”为导向的大学文化,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大学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快乐中接受教育,在教育中体会和享受快乐。
一、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大学文化建设不但内容丰富,其内涵和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且在建设进程中还需要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统一大学师生的认识,这些更加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桥梁纽带作用,将大学文化这一先进理论,转变为一种具体社会实践,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大学文化建设是指大学制度文化、大学精神文化、大学行为文化和大学物质文化全方位、多层次的协调发展。大学文化建设的目标体现了大学发展的价值取向,集中反映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师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理念,使其在价值观念上取得大致的认同,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觉悟性,从战略高度把握大学文化发展大势,使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相融合,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确定正确的共同价值目标。理论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基。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大学文化建设要以基本理论为指导、为方向、为保证,这样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发展和创新,关系到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关系到大学文化建设中用发展中的理论教育大学师生,回答文化建设中的新问题和新变化,关系到大学文化建设能否始终保持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获得科学的理论指导,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永葆生机活力。
二、唱响主旋律,增强大学师生的价值认同感
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利益和需求,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大学中除主流思想外,各种非主流思想也随之出现并不断发展蔓延,这些非主流思想通过各种途径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和利益要求。这就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把各种思想、行为整合起来,统一在党的领导之下,引导各种思想、行为符合党和国家利益,符合大学发展。大学师生有了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就有了超越具体利益关系的精神纽带,就能够宽容谅解、、团结协作地去化解矛盾、消除冲突,形成共建优秀大学文化的良好思想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主流价值观念。大学文化发展有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大学是否能够形成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系。由于市场经济所崇尚的是以利益最大化为根本取向,诸如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取向有所抬头,在价值取向上出现了多种价值观的冲突与碰撞,因此会引发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这些都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师生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和道德观,诸如诚信友爱、互帮互助、和谐稳定等等,引导全体成员形成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大学师生之间形成平等友爱、关心互助、融洽和谐的关系,产生共同的心理需求,树立以学校为中心的共同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和整体信念,增强大学师生的凝聚力和荣誉感,引导形成团结向上的大学文化氛围,强有力激发大学师生的创造活力,对大学文化的升华具有重要意义。
三、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先进意识对大学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大学文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建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师生参与的热情程度和参与的积极性都会影响大学文化建设发展的进程和效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广泛调动大学师生的参与积极性,让他们深刻意识到开展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增强大学师生参与大学文化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他们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和具有显著时代特色的复合型人才。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学文化建设不能在封闭的环境和僵化的思想中发展,它需要在一个稳中有序的环境中前进。大学文化发展需要不断的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通过利益需求的变化来提高大学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此提高个人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大学文化发展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整合力。
四、结语
大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专门人才的特殊场所,大学文化建设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特色,是大学文化建设的“生命线”,在把握大学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大学先进文化,塑造深厚而广阔的大学精神方面,有着责无旁贷的使命。在文化多元化时代,充分认识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激励和育人功能,促进其在培养人才全面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选集( 第 2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