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总体规划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总体规划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中心城区;展演变;划定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 an extra large city of the area of the center position in the protruding, improve the function of the city center, give full play to the big cities of the radiation leading role, to strengthen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omestic several big city city of guangzhou center development evolution and scope of the designated the principles, methods and effect.
Keywords: city center; Performance change; delimit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中心城区概念及划定的作用
1.1中心城区概念的提出
关于中心城区的概念,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和国土资源部存在均有明确规定。《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二十条提到,“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虽然条文中没有明确中心城区的涵义以及其空间界域,但在第二十九条明确“在总体规划纲要中应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国土资源部第43号文中规定中心城区范围包括城市主城区及相关联的功能组团。
按照“两规”的解析,中心城区应指城市发展的核心地区,是城市政治、文化中心和重要经济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包括主城区及相关联的功能组团组成的城市范围。
1.2中心城区范围划定的作用
特大城市作为发达地区城市群的龙头,城市功能更为复合,发展面临问题错综复杂,在当前高速城市化的条件下,中心城区范围划定能促进城市功能的提升和土地合理利用,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利于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2特大城市中心城区范围划定分析
2.1北京市
北京市域面积16411平方公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心城区范围依据行政区界来划定,包括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面积为1273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8.32%。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的中心城区是城市最中心的八个行政区组成的环形区域,面积为1088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为778平方公里。
2.2上海市
上海市域面积8239平方公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中心城区范围包括黄浦区等9个区组成的老城区域,面积为288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3.50%。
上海市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目前还在编制过程中,初步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跟土规中的范围基本一致。
2.3成都市
成都市域面积12360平方公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中心城区为成都外环以内的区域,面积为597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4.83%。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的中心城区范围是成都四环路以内的用地范围,面积597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为400平方公里。
2.4武汉市
武汉市域面积8549平方公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中心城区包括主城区和部分远城区,土地面积约660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7.72%。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的中心城区范围是指三环线范围内建成区及局部外拓区域,面积667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为450平方公里。
2.5小结
通过对以上四个特大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分析,各个城市对城市中心城区的定义和范围划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通过对其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中心城区的用地规模
从城市地域空间组成上看,范围从大到小依次可以划分为:市域、中心城区、中心城区城市建成区。土地利用规划中的中心城区占市域总面积的比例最高为北京市,比例是8.32%,最低的为上海市,比例是3.50%。可以看出,国内几个特大城市中心城区面积占市域总面积的比例大体都在3%-10%左右。
(二)中心城区界线的划定依据
(1)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中心城区界线划定主要上是在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基础上,依据行政区界划定。其外部边界与城市行政区界基本吻合;
(2)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对中心城区界线划定基本上是依托城市老城区,结合城市历史文脉和空间特色,同时考虑行政区划,使中心城区包含了原有的旧城区范围;
(3)成都市由于城市空间形态比较规整,其划定完全是依据城市外部交通走线对城市空间限定作用,以城市外环线作为界线进行划定,并且保持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划定的范围完全一致;
(4)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对中心城区界线划定,基本上以城市空间形态特征为基础,结合城市外部交通走线和行政区划进行综合确定,空间界线大体一致。只是在部分地区,对非建设用地的划定上两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主要是非建设用地的保护及利用判定问题。
通过对案例城市分析可以得出,影响划定城市中心区范围主要有四个因素:a、历史因素,结合旧城区范围,维护和延续历史文脉和保持城市空间特色,如上海。b、地理交通因素,结合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考虑城市地理和交通格局,如成都、武汉。c、行政管理因素,结合城市行政区划或空间管理单元(如控规管理单元),如北京、武汉。d、社会经济因素,结合城市土地空间发展战略和城市特色,如北京、上海。
(三)中心城区划定中的两规协调关系
总体而言,四个城市中心城区规模和界线的划定基本考虑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之间的协调,“两规”在总体规模和界线上基本上相符,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更偏重于土地的自然属性和城市土地利用战略,城市总体规划更加注重土地的社会属性和城市建设的需求。土地利用规划中心城区范围一般要略大于或等于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区范围。
3广州市中心城区发展演变
广州古城城址面水(珠江)背山(白云山)。“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是对早期广州古城空间形态的形象概括。从明、清两代开始至21世纪初期,广州城市空间形态经历了“就地扩展,先西后东”的过程。
2000年编制完成的“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确定了广州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取向由“L”型城市空间调整为“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确定了两条城市功能拓展轴即东进轴和南拓轴,确立了“拉开建设、有机疏散、新区先行、带动老区”的发展新思路,广州市的城市空间结构由传统“云山珠水”的自然格局、单一中心的城市结构跃升为以“山、城、田、海”的自然格局为基础,沿珠江水系发展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城市结构。
2005年以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内涵进一步深化,“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十字方针确立了直至目前的城市发展思路,重点是对中心城区进行全面优化完善,涉及的老城区主要是原荔湾、越秀、海珠、芳村、天河以及白云的一部分。萝岗区,南沙区的相继成立并成为了城市两个独立的增长极,黄埔区和萝岗区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东部组团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进入新城市发展机遇期的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向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发展期转变。
4广州市中心城区范围的划定
4.1广州市中心城区划定原则
广州市中心城区范围的划定应重点考虑以下原则:
(1)以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为依据,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协调。
(2)历史延续性原则,应考虑现有建成区格局,以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为基础。
(3)行政界线与自然要素限定原则,充分利用河流水系、山体、城市主干道等自然要素对城市形态的分割,同时考虑行政界线的划分,注意中心城区控制范围的完整性。
4.2广州市中心城区控制范围的划定方案
依据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一主六副”空间结构,以主城区作为中心城区的控制范围。包括荔湾区、越秀区、天河区、海珠区四区全部和白云区南部(北二环与流溪河以南),中心城区控制面积约546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约382平方公里。
5结语
广州市中心城区范围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指导下,基于广州中心城区发展演变和规律,在“两规”有效协调基础上进行划定。中心城区范围的明确必将促进广州城市功能的提升和土地合理利用,充分发挥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城市总体规划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土地储备规划 城市规划 经营性用地
中图分类号:F2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c)-0247-01
土地储备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是土地储备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实践创新。我市为促进土地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科学利用城区存量土地,保障城市各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的总体目标。按照城市发展的要求,及我市土地储备工作的总体目标,启动《淮北市土地储备规划(2012-2016年)》的编制工作。
1 土地储备规划的概念
土地储备规划是指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定程序在批准权限范围内,对通过收回、收购、征用或其他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进行储存或前期开发整理,并向社会提供各类建设用地的行为。
编制土地储备规划是城市人民政府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为实现调控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科学利用,实现依法取得土地权属进行前期开发、储存以备供应土地的行为。土地储备的最终目的是政府通过掌控土地资源,实现土地的有序合理供应,从而实现对土地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2 土地储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市土地储备工作提出了“应收尽收、道路修到那,土地收储到那”,但是在实际实施工作中发现,由于土地收储指导思想不明确,土地储备工作仍缺乏科学性、长远性;各区申请收储土地零散性、随机性较大,造成收储地块缺少相对完整性,无法完全体现土地收益最大化;城市配套设施布局不均衡,单一地块配套过密,造成土地无法顺利出让;申请收储单位较为分散,申请收储土地与城市规划衔接不紧密;单一地块规划与区域规划衔接不紧密,出让前未能合理评测地块各项规划指标,造成规划容积率调整的随意性等问题。因此,急需编制全市性的土地储备规划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指导规范土地储备工作稳步发展。
3 编制土地储备规划的目的
通过土地储备规划可以实现以下目的:一是实施和协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有效引导城市建设开发,促进城市发展;二是摸清土地信息,平衡经营性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促进土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三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积极发挥土地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四是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逐步理顺政府供应土地的产权关系;增强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的能力;五是推动旧区改造和盘活国企改革中的土地存量资产,支持有国有企业改革,破解国有企业改革难题的重要手段;六是协调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实施的有力保证;是进一步深化控制性详细规划,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实施;七是政府推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等市场方式配置土地的现实需求,是有效增加政府土地收益的措施;八是政府科学引领土地市场,规范零星收储的土地,保障配套设施建设的必然需要;目前在市场交易趋于稳定的情况下,应着力加强土地收储工作,且我市正处在大建设、大发展的快速发展阶段,土地资源稀缺的局面依然窘迫。因此,急需编制全市性的土地储备规划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指导规范土地储备工作稳步发展。
4 规划编制的原则
土地储备和规划编制以是政府主导型为主,应着眼城市长远,力求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实施上兼顾效率与公平,实现科学发展观。结合当地土地储备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规划编制方法是决定土地储备规划成败的重要条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采用投入收益模型法、统计分析法、比较择优法和综合分析法等,以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在具体编制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依据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淮北市土地储备规划(2012-2016年)》,将该规划作为我市土地拆迁、储备、出让工作的指导性规划。(2)本次规划深度介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科学合理的提出规划设计所需的经济技术指标,规范我市土地市场收储工作,指导地块的合理出让。(3)充分衔接各种专项规划,将土地储备规划作为各类专项规划的指导规划、上位规划,指导土地报批转用、合理配置各类公共配套设施,解决部分地块配套设施规模过小、过散、过密问题,以有效利用土地资源。
5 规划思路和技术路线
结合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淮北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淮北市近期建设规划指导下,分层次、分阶段与众多相关专项规划相互协调;确定近期重点储备区域,综合分析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情况,土地利用规划情况,土地权属问题等,划定近期可以储备的经营性用地,完成可储备经营性土地规划图则。
规划技术路线总体分为四个阶段:(1)前期研究阶段:土地现状分析、城市自然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发展导向、用地规划许可核查、用地权属核查。(2)储备分析阶段:依据前期研究,确定土地利用现状情况,摸清土地利用规划情况,落实用地权属问题。(3)储备规划阶段:根据以上分析,落实经营性土地储备近期规划及图纸内容。(4)规划实施阶段:按照规划要求,划分储备时序,落实可储备经营性用地规划图则,确定土地储备规划实施策略和措施。
6 编制内容及设计深度
本规划在与《淮北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年)》相互衔接的基础上,主要编制以下内容:(1)明确土地储备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摸清现有存量土地的情况;整理近两年来土地出让、土地储备情况,并分析其与城市规划的关系。(2)在已编制完成的上位规划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远期土地储备总量及空间分布进行规划,提出远期全市储备用地的规模及构成。(3)合理安排2016年以前年度土地储备计划及空间分布。(4)明确近期储备用地的需求、规模、构成、分布;在分析近两年我市土地投放市场情况,测算近期土地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明确近两年(2012-2013年)储备用地的投放规模、分布、构成、时序。(5)开展土地储备专项研究,即结合上位规划,综合确定地块范围、用地界线、土地性质、容积率、建筑退让、四线控制、基础设施配套等控规内容。(6)研究规划实施策略和保障措施。
7 结语
通过对土地储备规划编制体现的探讨,分析闲置土地的分布与总量,结合用地需求,制定建设用地供应计划,进一步优化用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加大盘活力度、清理闲置建设用地力度,促进我市土地资源科学合理利用,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有序供应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莉俊,徐里格.城市规划导向性土地储备近期规划初探.2006.
城市总体规划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低碳;城市;反规划理论;运用
“反规划”被认为是一种生态规划途径,也是一种景观规划思路。通过优先对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进行低碳城市空间规划的方法论。低碳城市总体规划首先考虑低碳城市发展的要素资源给低碳城市提供的承载能力大小,提出在编制低碳城市总体规划前,应对低碳城市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和建设条件作出评价,从土地、水、能源和环境等低碳城市长期的发展保障出发,对低碳城市的定位、发展目标、低碳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等战略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反规划”方法的应用为研究低碳城市总体规划战略环境评价提供了科学的技术及方法支撑。
1. “反规划”理论简述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扩张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城市规划编制方法已显诸多弊端,需要逆向思维以应对变革时代的城市扩张。“反规划”理论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反规划”(Anti- planning)一词最初出现在《论反规划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一文中,它是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一种新的工作方法,即城市规划和设计应该首先从规划和设计非建设用地入手,而非传统的建设用地规划。“反规划”不是不规划,也不是反对规划,它是一种景观规划途径,本质上讲是一种通过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进行城市空间规划的方法。
“反规划”理论(Anti- planning Methodology)是相对于传统城市规划理论而言的,如果把“城市与环境”比作“图与底”的关系的话,传统规划理论是将城市当作“图”,环境当作“底”来设计的;而“反规划”理论则是“图- 底”易位,将环境作为“图”先行设计。“反规划”理论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反规划”概念包括以下含义:
反思城市状态:它表达了对我国城市和城市发展中一些系统性问题的一种反思;反思传统规划方法论:它表达了对我国几十年来实行的传统规划方法的反思;逆向的规划程序:首先以生命土地的健康和安全的名义和以持久的公共利益的名义,而不是从眼前城市土地开发的需要出发来做规划;负的规划成果:在提供给决策者的规划成果上体现的是一个强制性的不发展区域,构成城市发展的“底”,它定义了未来城市空间形态,并为市场经济下的城市开发松绑。
因此,这种“反规划”实际上是针对现在存在的普遍规划途径提出的以自然过程及生态格局为首要考虑因素的规划方法,以“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进行指导规划,目的在于保留和营造连续的具有良好生态格局的连续有机体,考虑的方式是一种前瞻性,持续性和根本性的。但其实施往往与许多相关的利益相冲突,更有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城市和乡村,东部和西部等差异都会有不同的具体对策。
2.反规划理论在低碳城市规划中的具体运用
城市总体规划含概战略规划――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三部分的内容。战略规划主要研究城市长远发展战略、发展目标与定位、城市结构、人口、产业、土地利用、生态建设、综合交通以及城市整体形象等,重点在于城市发展战略、城市结构的研究,城市长远发展战略、目标、城市结构方面应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确保土地利用、生态建设以及综合交通等因素发展保持平衡。战略规划将规划范围扩展到全市域,将乡村地区作为整体统筹研究,并对各次区域进行原则性定位,同时开展专题研究。
总体规划主要以城市次区域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规划区设定、次区域规模、城市空间布局、公共设施、道路交通、绿地景观以及建设标准、用地分区控制等。以上一轮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的常规内容为基础,是战略规划的延伸和落实,是城市战略化的具体布局。总体规划重点是线性控制,即对红线、黄线、绿线、蓝线、紫线和黑线共同构成的“六线控制体系”的定位定线。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主要包括城市近期实施规划和次区域近期实施规划,是结合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而做的近期(一般为五年)的具体安排,是指导城市建设的依据。
反规划的工作方法是先行规划和设计城市生态基础设施, 再行安排城市建设用地, 以此来保障关键的自然和人文过程的安全和健康, 维护大地景观的生态完整性和地域特色, 并为城市居民提供持续的生态服务。即首先将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保护和控制起来, 不因城市的发展扩张而减少和损坏, 从而使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得以延续和发展。具体来说, 就是从城市非建设用地入手, 优先规划和设计生态基础设施, 包括维护和强化区域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 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区域生态系统, 维护和恢复规划区内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 保护和恢复森林系统和湿地系统等, 最终构建起稳定的生态系统和健康的景观格局。
规划和设计生态基础设施的过程,就是建立低碳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过程,它是低碳城市生态环境的安全保障。低碳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是指低碳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按照一定规律在空间上的有序排列,它包括:①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②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③维护和恢复河流和海岸的自然形态;④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⑤将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⑥建立非机动车绿色通道;⑦建立绿色文化遗产廊道;⑧开放专用绿地;⑨溶解公园,使其成为城市的生命基质;⑩溶解城市,保护和利用高产农田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有机和共生都是生态的重要概念,低碳城市规划应从有机共生的途径来进入自然过程,而不是一味的与自然抢地盘,与自然争夺资源,做到互生互存。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首先应该回答的是:要保留什么,不建设什么。“建设要有规划,不建设也要有规划。”新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摆脱了旧城市论城市的思维方式,着眼于城市以外更大的区域范围,并且逐步将城市设计、城市景观和城市风貌、城市远景规划的内容纳入其中。城市总体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空间管制、重大社会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的布局、城市空间布局研究、发展时序控制以及强制性内容等。
“反规划”思维方法对于低碳城市而言,对保护城市土地和生态格局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于城市规划区以外区域而言具有控制和引导作用,对避免城市以外区域的干扰,保护耕地,保护生态环境是一个很好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反规划”方法对于评价城市景观格局,避免由于不建设区域规划的不恰当造成城市建设区域空间与用地布局的不合理,对于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用地、城市空间以及城市建设项目的安排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这样更有利于城市总体规划具有科学性、战略决策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杨永宏; 罗上华; 城市总体规划战略环评研究[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8年03期
[2] 沈泽昊; 景观生态学的实验研究方法综述[J]. 生态学报 2004年04期
[3] 穆英华; 乔恒; 试论城市分区规划[J]. 城市问题 1987年02期
城市总体规划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停车场;停车场规划设计;居住区
中图分类号:TU248.3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机动车持有量的迅速增加,然而有限的停车空间资源使得城市的停车供给能力相对道路交通需求严重不足,随意停车问题日趋严重,对正常交通流造成极大的干扰。近年来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平均每年增长30%,未来城市交通只能会越来越拥挤,停车问题也将会日趋严峻。停车场规划设计是城市交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保证城市交通有序运转的作用不容忽视。车辆有行即有停,合理安排停车场, 能够很大程度上缓解交通压力, 减少交通事故, 提高运输效率, 从而提高整个交通系统的服务水平。然而我国各城市都不同程度地面临“行有路, 停无场”的交通困境。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城市停车的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改善交通拥堵状况。
1、停车场的分类
现行停车分类颇为混乱,尚无统一标准。目前,将停车场分为三类得到了广泛认同:公路边停车点、配建停车场和共停车场。路边停车点,是指由交通管理部门为方便短时间停车在部分路段划定的停车区域;配建停车场,是指按国家和各城市的配建指标确定其定额,与主体建筑物同时建设,并附属于主体建筑的停车场所;公共停车场,顾名思义是指为公众提供停车服务的停车场所。
2、停车场的规划与设计
2.1 停车场规划设计的内容
按城市规划步骤,停车场规划设计内容包括:停车的行为特征及其基本概念、停车需求及其预测分析、停车供给分布理论、停车场及停车设备分类、停车场规划及换乘系统、停车诱导系统、建筑物停车配建系统规划设计、停车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研究。
2.2 停车场规划设计的原则
停车场应与所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客运交通方式、机动车拥有水平、城市土地利用等方面相匹配。停车场规划设计应便于实施建设和管理:1)停车问题现状和远期需求量同时考虑, 考虑白天和夜间的不同需求;2)综合考虑其周围停车设施供需关系和道路交通状况;3)以各种形式充分利用城市中闲置的边角地带;4)停车场的形式应因地制宜,尽可能的节约用地;5)停车场的设置需配合公共交通站点的分布。
2.3 停车场规划设计中的关键性问题
2.3.1 停车场规划设计的目标
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停车场的规划设计不可一步到位,因此在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分区规划设计、详细规划设计中,都必然包括停车场规划设计。停车场规划设计的目标分两个层次:一是近期目标,改善停车问题现状,二是远期目标,满足城市未来的停车需求。规划设计目标涉及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必须综合考虑近、远期目标。
2.3.2 总体规划设计中的停车场规划设计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通常将“公共停车场”以详细规模落实到位,画到规划设计图中,然而,这是毫无依据和意义可言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的用地布局相当概括,且无法确定某一地区的配建指标是否足够修建“公共停车场”。因此,在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阶段,停车场规划设计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全市停车总需求和停车发展政策、确定各建筑物配建停车指标。停车场的健康发展应基本满足城市停车需求,否定非法停车,传统的“公共停车场”只能是城市规划设计实施过程中对停车设施不足部分的补充,合法的路边停车设施以及配建停车设施理应满足城市的停车总需求。
2.3.3 停车发展政策与配建停车指标
停车发展政策和各类建筑物配建停车指标是城市总体规划设计阶段最应有所作为的方面,也是对停车进行总体控制与把握的两个主要方面。停车发展政策是停车场发展的总体策略,应从出行方式、机动车发展水平、土地资源等方面综合论证停车场的发展策略,并从政策上调控机动车的快速增长。配建停车指标是实施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的依据。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或城市交通规划设计应加深对配建停车指标的研究,制定切合实际需要的标准。
2.3.4 公共停车场与非配建停车场
由于配建停车场与公共停车场二者的概念不严密,导致许多规划设计发生混淆,因此,应以非配建停车场代替公共停车场。每一次停车即对应一次交通出行以及一个出行目的地建筑,理论上应由此建筑物提供停车设施,即该建筑的配建停车场。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由此产生非配建停车场,其实质是对配建停车场不足的补充。
3城市停车场规划设计的相关建议
停车场总体规划布局系统与城市形态、路网形态布局系统有着十分密切的相互依赖关系, 它们均是开放性的复杂动态系统。因此,必须按照系统分析的逻辑步骤,以问题为向导,以方案的生成为过程,以方案的寻优和决策为目的。采用上述方法构思停车场的总体规划设计布局:首先,通过实地调查得到城市停车特性实际情况,掌握停车场规划布局的基本参数,深人研究所积累的资料。其次,在宏观上应根据城市机动车出行的分布规律来探讨城市停车需求量的预测工作,定性的把握停车场布局的整体形态图式, 然后逐层的将城市形态单元进行分解,并把停车的需求量分配到各个形态单元上。进而在微观上以区位分析理论为基础, 综合考虑停车场的可达性、功能属性、投资可能性、区位生态特性等, 应用动态协调技术对不同形态单元中的单体停车场的优化选址与合理规模进行研究,然后再从总体布局的层次进行整体集成和协调平衡。通过以上的逐层解析并整体集成,使停车场的总体规划设计布局与单体停车场区位的优化选址以及规模的确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取得协调。第三,探讨规划的实施措施。依次在下一规划阶段中重新辨识规划的环境、目标与布局参数,在前一轮布局的基础之上,对新一轮的布局形态进行宏观把握,依次逐层分解形态单元,并重复上一轮的相应步骤,据此不断滚动下去,从而得出停车场总体规划设计布局在空间形态上有机生长, 在等级规模上依序更新,在时间向度上持续发展的动态轨迹。
此外,在用地方面,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应给停车场预留用地;在建设和管理方面,将城市停车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纳入城市公益事业体系,享受相应优惠政策,尽可能多的吸引社会投资。将城市停车场的开发和建设按照城市基础设施政策来对待,在相关方面给予鼓励和优惠政策,比如享受在市政配套费、土地出让金等方面的适当减免优惠;同时,适当放宽城市规划、土地使用等方面的限制。制定合理的停车收费标准,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合理引导出行。
总之,随着城市机动化水平逐步提高,停车难的问题将会变得日益严重,由此给城市交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道路交通的信息化、智能化是城市交通发展的总体趋势。在解决停车场的规划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既要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更要充分考虑各城市道路交通的现实情况,针对各地不同路段、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规划。
城市停车场是具有公益性质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为适应汽车进入千家万户的发展趋势,保证城市交通的健康发展,解决未来城市停车存在的各种问题,应积极鼓励停车场的建设和发展,尽早地对城市停车现状进行全面且综合地研究,从而不断的完善停车场的规划与设计。
参考文献
[1]关宏志,刘小明. 停车场规划设计与管理[M].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
城市总体规划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产业园;基地;研究;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大型商业、工业、物流、科技、文化等项目的建设实施,使我市城市建设和各项产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近期由自治区有关厅级、国企、民营企业以及个人申请建设各类产业园、基地项目较多,而且产业种类门类较多,申请的用地面积规模较大,用地选点较为分散。为有利于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产业布局,进一步促进项目的落地和建设实施。
二、产业园区的基本概念、特征
产业园区是指由政府或企业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认为,产业园区是在一大片的土地上聚集若干业企业的区域。它具有如下特征:开发较大面积的土地;大面积的土地上有多个建筑物、工厂以及各种公共设施和娱乐设施;对常驻公司、土地利用率和建筑物类型实施限制;详细的区域规划对园区环境规定了执行标准和限制条件;为履行合同与协议、控制与适应公司进入园区、制定园区长期发展政策与计划等提供必要的管理条件。
三、近期申请各类产业园、基地的基本情况
(一)申请用地面积总体规模较大,不同园区用地面积差异较大。
目前我市拟申请建设的各类产业园、基地项目共计17个,合计需要总用地面积约63.3平方公里。用地规模最大的产业园是自治区科技厅申请的新疆科研机构创新基地,用地面积约14平方公里;用地规模最小的是自治区新闻出版局申请的文化出版创意产业园用地规模仅有7.5亩,建设一栋高层建筑。
(二)产业园、基地项目涉及产业门类较多,基本可分为以下几类产业:
1.工业类。如达坂城建材工业园项目、中国新疆纺织服装国际商贸物流中心项目、中央厨房产业园项目。
2.仓储物流类。如新疆米东现代物流园、古牧地镇农副产品仓储物流交易中心项目、航空城项目、中西亚国际采购基地。
3.文化创意类。如乌鲁木齐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新疆和田玉文化艺术产业园项目、新疆广电文化传媒产业园项目、文化出版创意产业园项目、新疆青年创业创意产业孵化园(孵化基地)项目。
4.科技研发类。如乌鲁木齐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园项目、“天山云”产业基地项目、新疆科研机构创新基地。
5.生态旅游类。如乌拉泊农牧业高科技生态示范园区、石人谷旅游开发项目。
四、存在问题
(一)《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 2020年)》确定到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500平方公里,减去现状建成区368.4平方公里,到2020年城市新增建设用地仅为131.6平方公里。申请的园区数量多、建设用地总量较大,各类产业园、基地的总用地面积已超过了63.3平方公里,占城市未来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一半以上。这些产业园、基地占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比例过大,将影响城市其它项目布局,不利于城市的全面健康有序协调发展。
(二)所申请的产业园、基地项目,缺乏建设项目规划审批和供地依据。
所申请的产业园、基地项目,多数仅只有一纸报告,尚处于概念阶段,缺少系统性的可行性论证和研究,也无相关部门的立项批复,用地规模提出无依据。未来园区的运营模式都未深入研究,无法作为规划管理和土地供地的准确依据。
产业园区的概念被泛用,未与我市已批准园区相结合,都要求自行新建产业园、基地。产业园、基地的建设管理主体多,有自治区相关厅局、国有和民营企业、也有个人申请。申请规模差别较大,有的申请达到14个平方公里,有的将一栋楼也作为产业园申请,缺少具体审核标准,同时不利于城市和产业的集聚、协调和持续发展。
(三)部分申请的产业园区、基地位于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之外。
拟申请的文化创意园、乌拉泊农牧业高科技生态示范园、新疆科研机构创新基地、中西亚国际采购基地用地均位于《乌鲁木齐市总体规划(2012-2020年)》、《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如占用“两规”确定的生态绿化用地建设这些园区,按照城乡规划法,还需要依法按程序对《乌鲁木齐市总体规划(2012-2020年)》、《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进行调整。
(四)过多、过于分散的园区和基地,容易造成园区管理平台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各类分散、功能相近、各自为政的园区,不利于产业链的形成和高效运转,也不利于体现园区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优势。
五、现有主要园区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有三个国家级园区,为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乌鲁木齐市甘泉堡工业区。另有米东化工园区、水磨沟八道湾工业园区、乌拉泊国际物流基地、乌鲁木齐文化创意产业园。总用地面积合计约353.3平方公里。
(一)高新区
乌鲁木齐高新区是经国务院批准,于1992年8月成立的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是新疆第一家国家级高新区。该片区的发展定位是以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为发展导向,聚焦特色主导产业,建成乌鲁木齐的科技总部新城区。
(二)经济技术开发区
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为国家级开发区,是集国家级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大学科技园于一体的经济区域。
(三)乌鲁木齐市甘泉堡工业区
乌鲁木齐市甘泉堡工业区于2007年建设成立,规划范围总面积约360平方公里,到2020年,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193平方公里。其发展定位为:乌昌地区未来以实施优势资源转化战略,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以新能源和优势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为主,具有循环经济特色,面向中亚和东欧市场的出口加工基地。
(四)米东化工园区
米东化工工业园位于乌鲁木齐市北部,总面积约110平方公里。该区域是依托大型石油石化生产基地建省级大型化工工业园区,园区地域开阔,基础设施完善,服务配套,功能齐全,交通便利,环境优良,是乌鲁木齐市的副中心和投资发展的重要基地。
(五)水磨沟八道湾工业园区
八道湾工业园工业园区与2006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规划面积7.2平方公里,该区按照生态型、都市型、园林型的发展定位,以工业经济优化提升为发展目标,坚持以现有产业为基础,以资源利用为导向,规范产业布局为发展目标。
(六)乌拉泊国际物流基地
乌拉泊国际物流基于2011年9月份开始建设,其具体功能主要包括国际性的果蔬、粮油及日用百货物流基地;乌鲁木齐市蔬菜副食品战略性储备基地;乌鲁木齐市南部过境大货车的综合服务基地;乌鲁木齐沙场生态恢复和国土整治的示范区;乌鲁木齐南郊公路客运枢纽。
(七)乌鲁木齐文化创意产业园
在乌鲁木齐总规中确定红光山会展中心区局部确定为乌鲁木齐文化创意产业园,该片区利用红光山国际会展中心建设,积极发展会展和文化、传媒等现代信息交流空间,建设影响中亚的国际会展及文化传媒中心,用地规模约43公顷。
六、建议及对策
(一)规划建议
1.产业集聚、协作发展。
园区的规划建设应当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分工协作、差异化发展。可采取“区中园、园中园”的方式,避免设置功能产业重复的园区,造成园区之间相互的恶性竞争和资源利用的低效。
2.节约土地。
新申请的产业园、基地应符合《乌鲁木齐市城市规划建设及工业用地投资强度管理(暂行)规定》,同时必须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实现资源节约利用、土地集约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精简集约高效。
要避免园区多元分散和低效开发的路子,新的园区建设必须坚持精简集约高效的原则,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
(二)工作方案
1.新申请的各类产业园区、基地,要产业特色明确、分工合理的条件,避免多元分散和低效开发和重复建设的现象。要结合资源禀赋、按照市场导向需求,形成集聚发展模式,形成具有规模效应产业链。应先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落实相应的开发建设资金和管理建设平台。按照“精简、集约、高效”的原则,对产业园区的发展进行合理引导,确保园区有序协调发展。
2.产业园区、基地的选址和建设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
新建各类产业园、基地项目必须按照《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功能和产业布局,结合各类现有园区,充分利用乌鲁木齐市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甘泉堡工业开发区等园区,在现已逐步成熟的开发区范围内进行建设。
(1)项目拟选用地原则上应在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选址,所有产业园区、基地应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并符合环保要求。
(2)应以产业为主,不应进行设置居住、商业等房地产项目开发。
(3)对于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外的项目,必须经过论证后,依法按程序做好总体规划调整后,再进行选址。
(三)产业园布局建议
按照“南控北扩、东延西进”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要求。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建议各类产业园区、基地项目应结合现有产业园区安排。
拟申请的各类产业园、基地,应按照产业类型,建议可先征得各相关园区主管部门的意见,结合现有的各类产业园区(国家级园区、自治区级园区、省级园区)集中布置。
参考文献:
[1]韩涛. 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基本原则
[2]王淑芬, 产业园区规划规划[J],环境科学2008(21)
[3]马达,工业园区规划理念与功能布局研究[J],科技之友2007(9)
城市总体规划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 重要意义概念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由于我国城市发展的加速与城市人口的增多,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出现,使得社会生存环境质量下降,生态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各行各业发展的问题之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缺少一定的原则与规范,使得生态规划的内容混乱,并且与城市总体规划不一致,使规划结果缺少一定的实用性。为了能够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的社会,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一致关心的问题。因此,我们应重视城市生态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作用,并积极探索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与方法。
一、城市生态规划概论
城市生态规划则是运用系统分析手段、生态经济学知识和各种社会、自然信息、经验,规划、调节和改造城市各种复杂的系统关系,在城市现有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下寻找扩大效益、减少风险的可行性对策所进行的规划。包括界定问题、辨识组分及其关系、适宜度分析、行为模拟、方案选择、可行性分析、运行跟踪及效果评审等步骤。城市生态规划的发展目标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系统的和谐三方面的内容。
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现代城市作为一个多元化、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各层次、各子系统之间和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城市生态规划坚持以整体优化、协调共生、趋适开拓、区域分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有助于生态功能合理分区和创造新的生态工程,其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寻求最佳的城市生态位,不断地开拓和占领空余生态位,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潜力,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共生[1]。
二、城市生态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作用
(一)城市生态规划的原则
1、社会原则
在城市的发展中,需要注重对城市发展整体利益的保护,时刻在规划中体现对各行各业的包容与尊重,并且,城市生态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其核心价值是公平与公正。
2、经济原则
由于很多活动都主要围绕城市经济来发展,因而城市经济是城市最主要的活动之一,决定着城市的未来发展。而生态规划在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应注重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规划中尽可能体现节能、减排、环保等方面的行动方法,提升各类社会、经济行为的效率,有效促进城市生态经济的形成与发展[2]。
3、自然原则
城市是在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城市的各种活动与发展要遵循自然的基本法则进行,时刻注重对自然环境生长规律的尊重与维护,并尽可能保护自然环境基本的再生能力、自净能力与稳定性,各种活动都要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防止超出自然的承载能力,致使城市中生态环境失衡。因此,在城市生态规划中,要时刻秉承自然原则,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减少对生态环境平衡的影响。
(二)城市生态规划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从农村向城市大规模转移,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同时也给城市带来很多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给城市带来了很大负担。目前,全球已有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未来这个数字将不断增长,预计在2025年将会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城市。由此可见,城市生态规划将成为城市总体规划的总要组成部分,是缓解当前人与自然矛盾的主力。未来的十年是我国城市化持续发展的阶段,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环境问题是否能科学处理也是影响全世界生态环境的关键[3]。
自从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出至今,无论是在经济、文化还是环境方面都遵循这项基本原则,我国的各项发展规划都围绕其进行,并逐步由理论走向实践。同时,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于自己居住的周围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人对生态、自然的需求要远超于以往任何时期。有专家指出,21世纪是生态世纪,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走向生态化社会。未来各个国家的竞争将不再是经济竞争,而是生态环境的竞争。生态环境较好的城市能够更好的吸引人才、资金与物资,因此,加强城市生态规划,是每个城市总体规划的重点,决定着城市未来的发展命运。
(三)城市生态规划的具体方法
大力提倡建设生态型城市,这既是顺应城市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市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大体说来,城市生态规划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注重节能、减排
在城市的日常运行中应减少不可循环能源的应用,增加对清洁能源的使用量。比较常见的清洁资源有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在城市生态规划的时候要灵活的将这几种能源合理的利用[4]。例如,在建筑设计中,可以将屋顶设计成太阳能光电屋顶,或者建造太阳能墙和太阳能光电玻璃,使太阳能转化为建筑本身需要的热能,减少浪费其他有污染的资源。还可以增强风力在建筑中的作用,安装风力发电和风力产热的设备,使风能转化为电能、热能等可供建筑使用的能源。
2、注重节水、节地
在城市生态规划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土地的节约,尽可能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园林生态气候,最大限度的节约土地资源,同时,应尽可能节约珍稀土地资源,缓解城市用地与自然之间的矛盾[5]。同时,应注重对水资源的节约,对于城市中的绿地应采用计税基数、地面透气透水性铺装等,并注重对雨水、废水的回收与利用,并采用微喷、滴灌等节水设备。
3、注重对精神文明的建设
在城市生态规划中,应注重对社会风气、人们精神文明、人口整体素质、社会秩序的维护与提升,使人们具备丰富的精神文明生活与生态环境意识,使城市中的人们自觉维护环境,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从而提升整个城市的环境保护水平,为城市生态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生态规划与城市经济、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都有着密切联系,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意识将深入各行各业,使各种生产、生活都在绿色、自然的前提下进行。相信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与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生态规划将会发挥其重要的价值,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城市生态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结合也将对城市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沈清基. 城市生态规划若干重要议题思考[J]. 城市规划学刊,2009,02:23-30.
[2]徐建刚,宗跃光,王振波. 城市生态规划关键技术与方法体系初探[J]. 城市发展研究,2008,S1:259-265.
[3]刘旭辉. 城市生态规划综述及上海的实践[J]. 上海城市规划,2012,03: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