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绿地设计标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绿地设计标准范文1
关键词: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98文献标识码: A
城市人口和财富高度集聚,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引领核心,城市一旦受灾,损失巨大。洪涝灾害是当前我国城市面临的最主要灾害之一,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滨水而建,均面临洪水淹没和雨后内涝问题。因此尽快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已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我国城市防洪排涝的现状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城市只有两套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即城市防洪和城市排水,堤坝可抵御百年不遇的洪水威胁,完善的排水管网可解决重现期内的暴雨径流。城市防洪与城市排水分别属于水务与市政两个专业,在学术研究上,两者也分属于水力学课和城市给排水学科。在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中,防洪与排水分属两项专项规划,是在用地布局完成之后所做的专业规划。每一次城市内涝,下水道都会成为众矢之的。暴雨强度超过排水系统设计标准,排水管网设计标准低,排水设施老化,地下工程改造难度大,等等。毋庸置疑,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都存在,但要究其真正的原因,我们必须从城市规划以及城市的防洪排涝及排水系统中整理分析。首先需要弄清城市洪涝灾害的性质及其防御体系的概念。
二、城市防洪排涝的问题成因
1、暴雨频发而强度骤增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因素和大规模城市建设所致的大气环境变化,我国暴雨频发,暴雨强度骤增,且降雨集聚,降雨造成高水位洪水,瞬时降雨量大而降雨时间长,造成严重的城市外洪内涝。
2、 河道淤塞致泄洪能力降低
由于城市和周边区域的河道长期不清淤疏通,河底标高上升,河床的宽度和深度减小,泄洪断面缩小,流水不畅,当上游洪水下泄和本市暴雨汇集时,形成高水位洪水,危及城市安全;且城内雨水无法外排,造成城区大面积渍水,造成城市外洪内涝严重局面。
3、城市位置不当及布局不合理
现有城市、城镇已建于洪水淹没的区域或低洼积水区域,经常受到洪水侵袭。例如,安徽省金寨县县城位于水库下游1km泄洪水位以下的梅山镇,1991年7月暴雨后水库泄洪,县城大部被淹,损失达1亿元;四川省射洪县城选址于地势低洼的太和镇,在四川省8?17洪水中损失惨重。有些城市新区在选址时仍建于低洼积水地区,同样会饱受洪涝之苦。
4、渗水地面减少而径流速度加快
大规模城市建设建造了大量的建筑和道路、广场等硬质地面,大量减少了渗水地面和植被,使暴雨的径流速度加快,渗水面积减小,雨水快速聚集,单位时间内的雨量大大超越城市雨水管网的排水能力,从而导致了涝灾的发生。
5、防洪排涝标准偏低而不匹配
虽然国家有众多与防洪排涝相关的法律、规范,但往往由于现状和经济因素、意识不足,近期城市防洪排涝标准低,难以抵御高位洪水和大暴雨,尤其是注重防洪,忽略排涝。城市排涝标准目前我国尚无统一的规范。
6、现状防洪排涝设施配套不足且运行不力
现状城市防洪排涝设施普遍配套不足,老城区防洪排涝设施标准低,设施老化。老城区大多为雨污合流排水体制,排水管径小,故障多,加之管理不善等原因,加剧了老城区内涝的灾损。城市新区因为建设速度过快,且“重地上、轻地下”的思想严重,防洪排涝设施滞后于城市发展的速度。甚至有些新区未待排水设施完全配套甚至未铺设排水管网便投入使用。
7、城区地面标高处理不合理
老城区往往由于历史原因,街区地面标高偏低,有些道路标高高于街区地面标高,街区雨水难以排入道路下的排水管道。尤其是紧邻老城区的新建区的地面标高高于老城区地面标高,雨水向老城区汇集,加剧老城区的内涝。
三、加强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的措施
1、在城镇体系规划阶段以区域为基础构建防洪排涝体系
作为追求区域整体效益的城镇体系规划,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区域统筹与协调。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及更大区域范围的城镇体系规划中,以流域或汇水区域为对象,加强对城市防洪排涝的对策措施,构建区域性的蓄滞洪区,建设区域性的防洪排涝及调蓄雨水的工程设施,使城市水文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可以从区域范围大大减轻城市防洪排涝压力。
2、在总规的用地功能布局阶段进行防洪排涝安全布局
防洪排涝的安全布局,是指在城市规划中,根据不同地段洪涝灾害的风险差异,在尊重自然地理格局合理性的基础上的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布局,来提高城市防洪排涝的安全度。防洪排涝安全布局的基本原则是:
(1)城市建设用地应避开洪涝,泥石流灾害高风险区。
(2)城市建设用地应根据洪涝风险差异,合理布局。城市建设用地类型多样,不同用地的重要性,人员聚集程度不同,受灾后的损失和影响程度不同。合理的建设布局,能减少灾害损失,也体现了尊重自然规律的现代治水观念,必须在城市用地布局中高度重视。
(3)在城市建设中,应当考虑防洪排涝需要,为行洪和雨水调蓄留出足够的用地。
3、城市地表水(蓝线)专项规划在城市的防洪排涝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
城市地表水是城市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小小的城市地表水体,汇集和吸纳地表降水,作为一个缓冲,暴雨时期降水不直接汇入到江河,对减轻江河压力有很大作用。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城市水面的大小也直接影响城市的防洪排涝标准。可见城市水面面积在防洪排涝中具有重要作用。
4、构建合理完善的绿地系统,增强城市绿地的蓄水功能
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化及用地,相互联系并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绿地系统中的第一特性为生态性。在绿地系统的生态性中,减少地表径流,减缓暴雨积水,涵养水源,蓄水防洪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项重要功能。
在我国,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结构形式通常有以下四种:块状绿地布局,带状绿地布局,契型绿地布局,混合式绿地布局。在城市规划中应从以下几点构建合理完善的绿地系统,增强城市绿地的蓄水功能;
(1)构建绿地系统“点线面”相结合的体系。在现状城市绿地系统中,绿地布局的破碎化和片段化,使得绿地系统“点”“线”“面”断裂,缺乏连贯性,不能形成绿廊或绿链,每块绿地只能单独作用,绿地生态功能难以发挥。因此,在绿地系统的规划管理和实施中应当注意运用“点线面”相结合的理念,构建完整的绿地网,增强绿地的蓄水功能。
(2)在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中,避免过分强调绿地的景观功能。在现状城市绿地系统中,为突出城市景观,城市绿地几乎都高出地面,导致暴雨时城市的雨水不能往绿地里流,而往路上流。因此,在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中,适当采用“沉降式”绿地设计,可以有效减缓市政管道的排水压力,有效的起到减少地表径流,减缓暴雨积水的作用。
5、在城市建设中减少不必要的硬地面积,发挥土壤的蓄水能力
在城市中除了大量建筑物以外,道路广场地面采用的硬地材料,使得城市中渗水土壤面积极为稀少。这是城市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面沉降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降雨增加城市市政管道排水负担的原因之一。因此,在城市建设中采用新型生态建筑材料,最大限度地减少硬地面积,增加城市中的可渗漏地表面积,充分发挥土壤的渗水蓄水功能,不仅可以有效防止地面沉降,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也是增强城市排涝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6、不断完善城市排水规划的合理性,管道的设计要符合城市建设和气候变化的脚步
城市雨水泛滥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在于城市排水管道设计的不合理性,很多城市为了减少投资和建设周期,老城区将错就错,面对积水现象置之不理,多年不对管道进行改造,导致城市排涝问题严重。而新城区为了赶建设进度和节省资金,不完全按照国家规范进行专项规划的审批,设计暴雨强度比实际暴雨强度小,重现期不满足要求,城区安排不合理,与老城区无法衔接,上水排不出,下水无处可排,导致整个城市排涝问题越来越严重。近年来,气候愈发反常,国家已经开始对设计规范进行修订,因此在规划和设计中,更应该重视排水专项规划的合理性,不要将问题留到施工阶段甚至是日后的维护和重建阶段。
总之,我国城市洪水灾害的频繁,要加强我国进行全民防洪意识的教育,服从城市防洪工程安全大局,加大城市防洪排涝项目的争取力度,加快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这样才能使人人爱护堤防、有效提高城市排洪防涝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冬冬,周念清,江思珉等.城市雨洪径流模型研究概述[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1,22(3):132-137
城市绿地设计标准范文2
关键词:城市公园;改造利用;防灾减灾;郑州市
中图分类号:TU985.12+1;TU984.1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5-0959-03
Discussion on the Integrated Disaster Prevention Reconstruction of City Parks
REN Jun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Zhengzhou 450015, China)
Abstract: Taking Zhengzhou city as an example, the status of the major parks and the practical problems in emergency shelters were analyzed. Combined with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principle, under the guidance of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ecology, urban planning and landscape design theory,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ity parks integrating the need of disaster prevention were explored.
Key words: city park; modification and utilizatio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Zhengzhou city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急剧增长、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等因素,城市自身的功能逐渐呈现疲态,在地震、火灾这些突发灾害面前,人们开始正视城市愈发严重的灾害环境并认识到建立应急避难场所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一些灾害频发的国家如日本,很早就开始进行防灾场所的建设,其中防灾公园对我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它作为城市防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避灾救灾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已建成和在建的防灾公园屈指可数,很多城市甚至还未将防灾公园的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范畴[1]。
目前,防灾公园建设最为完备的要属日本。1923年关东大地震、1995年阪神大地震时城市公园被市民当作避难场所,它们有效阻止了火势蔓延,避免人们受到震后次生灾害的伤害,之后,日本政府加强了城市安全减灾体系建设,把建设防灾公园当成了一项重要的任务。1973年日本在《城市绿地保全法》里把建设城市公园置于防灾系统的地位,1986年制定了《紧急建设防灾绿地计划》,提出把城市公园建设成为具有“避难地功能”的场所[2]。
我国防灾公园的提出和建设起步都比较晚,目前我国主要是借鉴日本的防灾经验,2003年9月建设的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是率先进行试点的公园,其后部分城市也将防灾公园纳入建设规划中。公园因为这些特殊功能在重大灾害来临时已成为安全的紧急避难之地。因此,建设和改造适用于城市的应急避难公园非常必要。
1 郑州市主要公园现状及在应急避难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公园现状
郑州市内现有公园46座,有综合性公园、专类公园和带状公园,其中综合性公园有17座(全市性公园概况见表1)。市区内的人民公园、紫荆山公园及碧沙岗公园是人们常去的游憩地。2007年人民公园和碧沙岗公园作为郑州市首批应急避难场所开始动工,目前避难主体工程已完工,其中碧沙岗公园的防灾建设标准相对较高,公园前身为将士陵园,后改造成公园向游人开放,总面积约23万m2,绿化覆盖率94.3%,避难工程利用面积约20万m2。园内应急救援设施和应急生活设施都已完善,一旦公园作为应急避难场所投入使用,将能同时容纳6万~10万人避难。除此之外,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规定市内规模较大的29个公园为救灾据点,其余的社区公园、街旁绿地和附属绿地中不小于600 m2的集中绿地也可作为紧急避灾据点。
1.2 公园在应急避难方面存在的问题
1.2.1 缺乏系统的防灾减灾规划 现今城市防灾公园处在逐个建设或改造状态,没有一套完备的城市防灾公园体系,难以起到面向多种城市灾害的防范作用。其次,相关的法规和设计标准还不健全,缺乏指导和监管。比如在建设施工中,由于缺乏配套的专项法规,导致各类设施按照防灾要求粗陋地布置,缺乏细节考虑,造成重复和不协调。
1.2.2 数量与容量不足,资源利用率低 郑州市现作为避难场所使用的公园数量严重不足,灾时无法满足应急避难的需求。全市性综合公园的服务半径一般为3 km,不在附近居住的人们较难前往。大型公园布局松散,部分设施重复投资,造成区域资源无法共享,空间尺度也不易令人产生安全感。
1.2.3 场地、配套设施功能单一,防灾被动 从现状看,目前园中的防灾避难功能开发不尽完善,还处于被动防灾阶段。首先,缺乏对各种灾害特点的综合考虑,只适用于地震及火灾后的避难;其次,园内的普通设施只能满足平常的使用,缺乏平灾转换的考虑,设施配置不合理,没有具体的使用说明,同时缺乏对防灾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第三,园内有包括水域、考古研究所、文物遗迹等占地面积,实际避难面积应去除这一部分,部分避难场地道路缺乏通达性。
1.2.4 公共认知不足,避难引导指示模糊 在随机询问公园内部分民众后发现,有80%以上的人不清楚所在地是防灾公园,也不知道全市这样的场所有几处及具体分布。少数注意过入口标识和宣传栏的民众仅仅知道防灾公园的概念,对于设施的位置、如何使用不甚了解。园内各避难场所的标识缺乏连续性,箭头指向不明确,各区域间的引导模糊。以上这些都反映出对防灾公园的宣传力度不够,民众防灾意识薄弱。
2 对郑州市公园平灾结合的改造探讨
城市中的公园担负着不同的功能,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能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环境,更能在灾害来临时发挥各自的优势。早期的城市公园大多没有考虑防灾避难的功能,广场、绿地在客观上可以起到一定的防灾作用,但大规模灾害时就会暴露整体防灾能力的不足。因此,如果能根据城市各个公园的特性进行改造,不仅能够利用公园已有的防减灾功能,而且可节约避难场所的用地,减少重复投资。这对于充实城市防灾减灾力量、提高城市空间使用率、改善生态环境具有现实意义[3]。
2.1 改造原则
2.1.1 统筹兼顾 规划时从整个城市的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角度进行考虑,统筹规划防灾公园与其他类型如广场、学校等避难场所的配置。进行公园改造建设时需要考虑城市未来的发展需求,对于现状为已有避难工程设施的公园进行防灾减灾功能调查评价,落实公园在城市防灾体系中的作用,对需要改造的普通公园和建设新的防灾公园,应制定详细规划,长远考虑,确保能够满足一定时期的人员避难需求[4]。
2.1.2 安全优先 确保园内作为避难场所的安全是首位的。平时的游艺、景观设施在灾后可能会与应急避难功能发生冲突,规划时应在安全考虑范围内进行园内的布置和景观处理,如考虑园内观景道路在灾害时的通达性。
2.1.3 因地制宜 利用公园既有的资源如地形条件、水域、植物以及设施,根据城市对其防减灾的实际需求,增加必要的防灾避难设施,并改造已有的设施。如此可节约避难场所的用地,减少重复投资。
2.1.4 平灾结合 平灾结合是规划设计防灾公园的基本原则。城市公园平时作为民众休憩娱乐和避难疏散演习的场所,灾害时转换为避难场所,双重功能的和谐整合,使公园的资源得到有效地利用[5]。
2.2 改造建议
2.2.1 综合规划,提高公园的防减灾能力 规划时需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防灾规划的要求,着眼于各避难场所的统筹规划。把各类专项防灾规划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再根据防灾公园所处环境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设计。尽快完善法规和设计标准,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指导和监管防灾公园的规划建设,研发更实用的高科技应急设备并合理配置,提高公园对各种灾害的承载力。
2.2.2 增加防灾公园数量,均衡分布 市内新建防灾公园的数量有限,主要依靠改造既有公园来增加数量。现郑州市主要公园绿地40余处,可根据防减灾需求以及在各区分布的均衡程度,选择合适的公园进行改造利用。分散在城市中的社区公园、小区游园等场所贴近人群,是人们生活中熟悉的空间,如果对这一部分场所加以适当改造,配备相应的防灾设施,无疑能提高城市的防灾容量。
2.2.3 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健全设施,平灾两用 针对不同的公园形态进行规划布局,比如呈带状形态分布的公园,在这条“线”上分布着设施、绿化、水系等各项因素,具有快速疏散的优点,但同时也不利于运输设施的停靠。因此既要利用公园形态的优势,也要尽量避免劣势可能带来的隐患。
其他的改造诸如利用地形增设防护屏障和缓冲空间;内部空间如广场、停车场、草坪进行设施改造,保留原有功能的同时可供灾时安置;以园内道路骨架为主体,结合周边空地改造成应急通道,同时与其他游览线路连成灾害时的路网;地面铺设及公共设施选择防火、防水、耐腐蚀的材料。健全具有灵活应急功能的配套设施,比如在与市政管网断开的情形下,能够依靠自备水井获得水源;路灯与监视设备、喷泉与消防设施的整合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改造时要考虑防灾时的区域划分。比如物资存放地在交通运输地附近,应急生活设施与棚宿区相邻。
2.2.4 人性化设计,有效沟通 设计时把人的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来考虑,以人性化的最大需求为主。比如公园的护栏改成植物围合或者降低高度,增加可达性;利用景观设施构建尺度适宜的小空间;提高各区域的共享程度,缩短服务半径;利用不同植物的特性增强场所的庇护感;注重无障碍设施的设计,考虑弱势群体在避难中的安全性。
园内防灾标识系统的地位非常重要,能有效引导民众进行避难。可在公园入口的平面示意图中加入各个防灾区域的图示;通过连续性箭头标识引导通往避难场所;避难设施的使用内容尽量简明易懂。
政府应加强防灾知识的教育宣传,及时将防灾公园的名称方位、可达线路、设施分布进行公示,组织公众进行定期避难预演,提高民众应急避难的意识和增强自救互救能力。
3 小结
利用城市既有公园进行防灾公园的改造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的防灾公园规划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系统的规划指导以及完善的法规。必须借鉴国内外的优秀经验,结合本国的实情,逐步摸索出适合的道路。应当避免盲目跟风的形式主义,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开展规划设计工作,不断地调整和深入。
参考文献:
[1] 包志毅,陈 波.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与城市减灾防灾[J].自然灾害学报,2004,13(2):155-160.
[2] 苏幼坡,马亚杰,刘瑞兴. 日本防灾公园的类型、作用与配置原则[J]. 世界地震工程,2004,20(4):27-29.
[3] 丁石孙.城市灾害管理[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
城市绿地设计标准范文3
关键词: 小区绿化 问题 对策
城市绿化是城市公用事业和国土绿化的组成部分,通过栽种绿色植物建造科学的植物群落及优美的景观,发挥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城市的作用,也是城市防灾设施之一。同时,为广大市民提供休憩、游览及科学文化的园地,对增进人民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项有利当代,造福子孙的事业。而小区绿化是城市绿化的单细胞,是利用植物的特色形成一个既统一又变化、节奏感和韵律感强、相对稳定又有生命力的生活空间,是小区规划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搞好小区绿化对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美化城市将起到重要作用。小区绿化水平是衡量小区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直接影响城市整体绿化水平。此外,小区绿化是房屋的附属设施,它具有房产附属设施的通用功能,即提高房产价值的作用。我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对我区的小区绿化进行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小区绿化现状
我区共有小区72个,其中新城区19个,老城区53个,按照《城市绿化条例》的规定,新建居住区绿化面积不得低于居住区总用地面积的30%。属于旧城区改造的居住区应留足占总用地面积25%以上的绿化用地。但实际情况是我区大部分小区未能达到规定标准。除皇家帝苑(绿化面积5.1万平方米)和吉祥家园(绿化面积11.9万平方米)接近绿化指标外,其余小区均有差别。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开发商追求利润最大化。某些开发商未对居住小区的立体条件进行实地考察,为了追求商业利润,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按照投资者、设计者的喜好,盲目地对小区进行绿地规划设计,并认为绿化就是种上花,栽上树。因缺乏监管,所植树木的规格达不到设计标准,以次充好,地被的种植达不到应有的密度。
2.监管单位监督不严,导致规划不能有效落实。每一个成功的景观案例,都是通过注重每一个细节来完成的。而有些小区在建设的时候,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致使开发商在绿化施工时随意性较强,景观质量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在建成的小区中应合理安排空间,并对空地进行有效管理,坚决制止违章搭建的滋生和蔓延。同时加强宣传,强化居民的环境意识。
3.竣工验收时,园林等专业部门不能介入,否则绿化验收会流于形式。一个优秀的居住小区绿化作品是设计与施工密切配合的结果。对居住小区进行绿化规划时,从选苗到现场施工,园林等相关专业的设计人员须亲自到施工现场指导,才能达到理想的景观效果。目前,设计与施工都未经园林部门审核,严重影响了小区绿化美化的效果。
二、建议
1.政府重视,加大监督力度。从源头上把好绿化规划关,严格实行依法治绿,确保城市绿地建设数量和质量。为确保绿化到位,建议在开工前让开发商将绿化保证金足额交到相关部门,绿化施工时要由具有绿化资质的企业进行施工。
2.建议启动“绿色图章”制度。凡新改扩建工程,绿地率不达标不得开工和验收,即建设项目附属绿化工程设计方案必须经绿化部门审核,绿地率、绿化规划设计符合国家、省、市有关园林绿化标准要求的,加盖绿化规划设计审核章(即“绿色图章”)后,建设单位方可办理该建设项目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此举将有效遏制开发商为了多盖房子而压缩绿地的行为,即使开发商擅自更改绿地用途,业主维权时也有据可查。在城市建设中实行的“绿色图章”审批制度,使城市绿化工作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3.合理配置植物群落,努力提高生态效益。首先从居住环境看,由于建筑密集和人类活动频繁,与自然环境相比条件非常恶劣,不利于植物生长,因此必须以乡土树种为主且合理配置,相互依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成活率。以往在居住区绿化中,经常使用的植物为落叶树居多,而常绿树较少,难以形成多层次的人工自然群落,绿篱造型也非常简单,不符合居住区功能的要求。要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作用,必须是乔、灌、草相结合的人工自然群落,这样的群落层次丰富,单位绿叶面积增加,从而提高了生态效益,起到了改善环境的作用。
城市绿地设计标准范文4
关键词:园林设计;城市园林;不足;建议
0 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园林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城市园林建设能否适应城市的发展和要求,如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将成为衡量“宜居”的重要尺度。因此,城市园林的设计和建设规模与建设质量同城市环境的改善密切关联。
1 城市园林建设的意义
1.1 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城市温度,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因为城市绿化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园林绿化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建筑精美,管理完善,运转有序,加上绿茵遍地,繁花似锦,四季葱翠。在这样景色美丽、生态环境和谐的城市里生活,人们的身心将更健康,精力更充沛,创造力更旺盛,必将促进社会文明,经济繁荣,使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1.2 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
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园林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决定园林发展形式与内涵,园林也变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反过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将园林绿化的发展作为改变城市面貌,改善投资环境的先期性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文化带动了园林建设的发展,优美的环境又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2 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不足
2.1 简单设计复杂化
不少行道绿化和城市空地,实际上只需要简单设计,甚至栽上几排树。简约有时更能体现身份,朴素本身就是理念。设计者冥思苦想追逐所谓“亮点”,表面文章做多了却显浮躁和好大喜功。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设计都要简单。
2.2 世俗化、潮流化
正如前些年北方园林江南化成风一样,近几年欧风、日风、洋风又光顾全国,当然这其中不乏成功的作品,但作为一种潮流和时尚,势必走向世俗。
2.3 设计标准的侈豪化
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玻璃幕、高级灯具、进口喷泉等昂贵材料,少园林之美,多暴富之嫌。
2.4 广场设计的八股化
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城雕,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千孔一面、大同小异。忽视了广场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草多树少,大而不当,堂皇有余,朴素不足。
2.5 绿荫不足硬质化
大树少、铺装多。铺装、池底、驳岸等混凝土化,阻隔地气,不透水、不环保。
2.6 小区景观展示化
居住小区有限的空间左一个“威尼斯水桥”,右一个“爱奥尼柱式”,形象张扬显示华贵,环境排场取悦参观者,却扰得居住者不安宁。
2.7 集中绿地的架空化
随着小区功能的叠加,一些设施进入地下。但是,把集中绿地全部架空,建车库、商场、俱乐部、游泳池,连同周边楼座也下挖几层,绿地变成了不接地气的大盆景,从长远看无法保证生态健全。
2.8 构图理念的非哲理化
有些构图平白无故地出锐角、加楔形、破轴线。片面理解“解构主义”,形象横眉冷对,尺度比例不当,秩序和思维混乱。
2.9 置景手段的舞美化
把影视置景和舞美处理搬到园林里来,其中有些艺术质量尚可,并为园林注入了一些现代意识和原生态概念。但是如果每每皆是竹篱茅舍,断垣残壁、寒窗瓦窑、鱼网井台,必将丢掉园林的本分。
3 目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3.1 科学规划、注重细节,做到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
在园林设计时,首先要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科学的规划,把项目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准确定位;做好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协调;园林建筑和小品在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上必须服从周围环境需要,与其他景物协调统一。园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益彰。规划确定之后,细部决定成败,园林尤为如此。匠心往往要透过细部传达,园林作为一种“强迫艺术”,随时在接受游人的品昧和评说,就要经得住推敲。景区往往要“不经意拈来”,细部却要“娓娓道出”,这些功底对设计者、施工者都至关重要。
3.2 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原则
因地制宜就是要依据绿地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造景,既经济节约,又做到横有起伏具韵律,纵有层次富变化,避免平直呆板。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财力有限,不能追求奢华,盲目照搬西方国家那种营造大规模园林绿地和森林进入城市的做法。我国现阶段城市园林设计主要任务是改善人居环境,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应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3.3 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
通过植物的多样性营造景观的多样性。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运用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多样化的特性,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形成多样的生态环境,优良的植物立地条件,贴近自然的地形营造,良好的植物群落,生态化的种植方式和多样性保护,适度的园林小品,完善的园林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完美的生态环境。
3.4 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结合原则
设计既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叉要遵循美学法则。通过科学配置植物,应用“巧于因借”等造园手法来体现园林诗情画意的文化品味。达到生态性与观赏性的统一,绿与美的统一,服务功能与艺术价值的统一。运用好比例、节奏、对比、谐调、对称、平衡、稳定、动势、直曲等形式美规律营造园林的意境美。布局构图宜自然,树木整型修剪规则美与树木天然美结合。
3.5 以人为本原则
绿地设计要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绿地要体现可融人性和可参与性。发挥好园林给人蔽荫、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
3.6 地方特色原则
要根据自身地区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出发,将城市历史文化融入园林设计。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在满足当地地形地貌和生态群落基础上,职称论文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与当地生态条件和景观相适应的各种植被。
4 结语
本文论述了城市园林设计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总结了当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关于城市园林设计的建议。在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舒服、美丽、安全的城市环境时,提请我们应注重综合利用各学科理论来指导城市园林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赵兵.宏观化与微观化―转型期中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理念[J].城乡建设,2004(8).50―51.
城市绿地设计标准范文5
在进行平面布置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整个岸线不同区域的环境、风格,综合岸上、岸边不同的情况,把握“因地制宜、与周围环境协调”的总体方针分别进行考虑,以充分体现多样性和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在对现状条件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设计的切入点,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从广阔的视野范围来综合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因势利导:基本保持现有河道平面形态。在具体方案选择上,首先要考虑的是整个岸线不同区域的环境、风格,以充分体现多样性和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实现河道平面布局自然流畅并富于动感变化,营造出一个极具亲水性的城市滨河景观带和沿河生态绿色走廊。对在河道漫滩及迂回较多的地方将弯段水道保留,建设人工生态湿地景观,起到自净并提高区域景观品味的功能。
2)体现自然:河道应缓变、弯曲,靠近河岸有较多渐变空间;河底起伏且水深富有变化,形成跌水、堆石坝群,保留浅滩、深滩等;护坡及护岸多利用天然材料,树木、草皮多采用本地适生品种;河岸尽量形成缓坡,形成平缓而稳定的空间,种植乔木、草地,形成疏密合理的自然林及观赏林绿荫。
3)预留湿地、体现亲水:河道两侧大部分有绿线,在断面选择上尽量采用自然缓坡,并设置临水步道和亲水设施供游人漫步。按20年一遇洪水标准的洪峰流量作为造床流量,选择主河槽断面和走向。
2中心线定线
河道平面布置按照堤线“因势利导、力求自然”的布置原则,基本沿着老河道现有平面布置,紧密结合河道规划蓝线、绿线的走向,合理确定河道平面。设计时具体把握以下几个原则:1)为保证河道的天然河道特色,河道基本沿现状河道走向,对弯曲较大的部分亦保留原河道,不裁弯取直,仅将微小弯段进行顺直处理。如果弯曲严重的河段,满足不了防洪要求,拟保留原现状弯曲河道的同时,按照二十年一遇洪水流量开挖分洪道,分洪道比老河道高程略高。平时河水主要从老河道通过,使其不丧失栖息地的功能。分洪道只在发生设计洪水的条件下才运用,其余时间则保持干涸或少量水流通过的状态。2)河道主槽中心线尽量顺直,如现状河道有局部小弯段,则考虑将取直后的中心线与现状河道一并纳入设计河道底宽的范围,挖去该范围的土体,形成小湖泊湿地的景观效果。据此原则,对弯曲较小的原河道主槽,设计河道中心线尽量与之一致,尽管平面稍有弯转曲折,但却保留了天然河道的自然特色,同时减少了开挖土方量,达到经济合理的目的。
3城市中、小河道综合治理设计心得
1)关于河道设计洪峰流量的计算。对于汇水面积小(小于10km2)、汇流时间短(小于2h)、水文资料缺乏的城市中、小河道,可以采用当地城市排水标准计算河道洪峰流量,河道设计标准应不低于城市排水管涵设计标准。在采用实测流量资料直接推求、暴雨资料间接推求、小流域经验公式等水利计算方法推求河道洪峰流量时,建议根据城市建设区占河道总汇水面积的比例,适当修正流域坡度、下垫面等地形参数。随着城市的发展,硬化面积将逐渐增大,导致降雨下渗量减少、汇流时间变短,地表径流增加、洪峰流量随之变大。
2)土地性质及总体规划对河道方案的影响。城市河道在总体设计时,需要调阅并仔细研究河道周边总规、详规、路网规划、绿地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出让现状等资料。设计方案在满足防洪排涝和截污的基础上,兼顾周边用地开发、近期农田灌溉、土地征用等因素。在城市土地属于稀缺资源,每年城市建设用地的指标也是有限的。设计方案确定后应配合建设单位提前开展河道用地的报批工作,避免后期因为土地指标不够、部分用地为基本农田很难征用等问题调整设计方案。在老城区段,河道方案应与城市旧城改造相结合;在新建城区段,河道方案应结合周边用地性质合理确定;在城市绿地段,河道断面和景观绿化应以自然为主,避免出现断面单一化、绿化园林化的现象;对在河道改造过程中破坏的农田排灌设施、现状人行小桥应予以恢复。
3)河道线型应满足市政桥梁建设的要求。城区内的河道一般会穿越多条城市道路,有些道路尚未修建属于规划道路;在河道中心线定线时,应结合主要道路的轴线做适当调整,保证与道路轴线相交垂线的夹角不大于30°,避免在桥梁设计时因为夹角角度偏大无法实施,造成重新调整该处河道轴线的现象;在没有景观要求的情况下,应控制规划道路下的河道断面尺寸,不要在该处设置漫滩或大水面,以减小规划桥梁跨度、降低桥梁工程造价。
4)改善河道水质,截污是关键。截污工程完成的好坏是河道未来水质能否改善的关键。城市河道岸边一般会有很多排水口,在设计前需先对河边排水口做拉网式测量及调查,了解排水口的性质(雨水、污水、灌溉)、管径、高程等基础数据;在设计时通过设置污水截流井,将岸边排污口(合流口)的污水就近接入周边市政道路下的污水管道内。
城市绿地设计标准范文6
关键词:屋顶花园 城市绿化 城市发展
引言
平凉中心城区东起马峪口河,西至后沟及颉河川区,南起高速公路及南部台塬地,北至北山根,以及白庙塬和精细化工组团,总面积142平方公里,是平凉市行政中心所在地,也是全市金融、建设、商贸、旅游的核心区域。随着新型城镇化工作的大力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不断向中心城区汇集;同时,政府部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要求,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工作稳步深入,为中心城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使我市的城市建设工作进入跨越式发展的时期。
然而,城市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土地资源的巨大需求。随着城市建设的日益发展,建设用地指标接近饱和,城市周边大量耕地、林地被开发建设,城市绿地面积不断下降,生态环境逐渐恶化。除城市规划中确定的绿化用地之外,城市中可以用来“见缝插绿”的空间越来越少。并且,随着人们生活、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优美宜居的生活环境的不断追求,对城市绿化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也在日益增加。因此,利用建筑屋顶开辟新的城市绿化空间,成为一种既能兼顾到城市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又能很好地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双赢的解决方案,也是提升绿地面积、优化生态环境最有效、最具发展前景的保障措施。所以,大量屋顶花园的建设将成为平凉中心城区建设的必然需求。
1.屋顶花园发展历程
1.1 世界屋顶花园发展历程
世界屋顶花园从公元前2000年左右亚述古庙塔的起源,到1500多年后新巴比伦“空中花园”的真正实现,承受了文艺复兴和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冲刷,直至今日的繁荣发展,先后经历了宗教崇拜、权贵显示、生活实用、游憩娱乐、盈利收益、环境改善等阶段[1],现在的屋顶花园已经开始向着综合的方向发展,不仅追求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效果,还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更追求城市整体的形象、品位的提升。
1.2 我国屋顶花园发展历程
我国古代建筑屋顶的建筑形式和材料主要以坡屋顶、木构架为主,与古希腊、古罗马使用的材料形成鲜明的差别,正是由于建筑形式和材料的影响,使得我国屋顶花园发展起步较晚。自1949年后我国才逐渐开始接触屋顶花园这个概念,在上海、广州等南方一线城市陆续出现了在屋顶、露台等处种植花木的先例,但与日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直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才建成第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与主体建筑同步完工的真正意义上的屋顶花园――广州东方宾馆屋顶花园。1983年,在北京长城饭店主楼西侧裙楼屋顶建成了我国北方地区第一座大型屋顶花园。在此后的三十年中,屋顶花园的建设由于雨后春笋般在上海、重庆、成都、广州、深圳、长沙、武汉、兰州等经济发达城市蔓延开来,如:上海华亭宾馆屋顶花园,重庆泉外楼、沙平大酒家屋顶花园,广州东方宾馆屋顶花园,兰州市园林局办公楼屋顶花园等。
2.屋顶花园的发展意义
2.1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屋顶花园的建设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首先它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可吸入颗粒物,有效控制空气中PM2.5含量,是城市空间内的“空气净化器”;其次它能减弱噪音的传播,降低城市噪音污染;再次它能有效降低建筑屋顶表面的温度,调节区域小气候变化,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2.2 保障城市绿化面积
城市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张使得绿地面积不断减少,扰乱了区域生态平衡,破坏了城市原有的生态系统。通过屋顶花园的系统化建设可以在城市飞速发展的同时有效保障城市绿化面积,保护生态系统不受破坏。
2.3 提升城市形象品位
屋顶花园的建设能够提升城市形象品位,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室外游憩场所,对聚集区域内商业、娱乐消费,吸引旅游观光人群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对城市远眺景观和天际轮廓线的营造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屋顶花园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屋顶花园发展现状
近几十年来,日本、德国等国家凭借对屋顶花园绿化相关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形成的一套完善的技术体系,成为了世界上屋顶绿化技术水平较成熟、发达,发展较快的国家。
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速前进和城市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屋顶花园建设技术也日渐成熟,建筑屋顶承重、防水和供水等问题的处理技术已经有了较高的提升,为屋顶花园的进一步普及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实践证明,屋顶绿化是节约土地,开拓城市空间,改善人居环境的有效办法。为加快屋顶花园建设的步伐,许多城市的政府部门对屋顶花园的建设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支持,如:深圳市人民政府于1999年了《深圳市屋顶美化绿化实施办法;广州市规划局2002年在新建建筑物规划许可的审核条件中,增加了屋面绿化美化的专项设计规定,并要求屋顶绿化与主体建筑统一设计、施工、验收和交付使用;北京市政府将2005年定为屋顶绿化试验推广年,政府出资实施屋顶绿化13万平方米;上海市将屋顶绿化纳入绿化管理条例;成都市2005年全面实施屋顶绿化方案,力争人均绿化面积0.5平方米[2]。
3.2 在平凉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目前在屋顶绿化的技术和政策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屋顶花园的发展还很不平衡。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说,建筑屋顶仍处于被忽视的境地,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资源浪费。尤其像平凉这样的西北地区中小城市,屋顶花园还是一块亟待开发的空白区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结合平凉中心城区现状来看,制约屋顶花园发展的主要问题有:建设成本高、适宜的植物种类少、施工技术力量不足、开发商建设意愿不强等。
3.2.1 建设成本高
屋顶花园的建设对施工技术和材料应用的要求都比较高,相应的,其规划设计、图纸审查等前期成本和建设成本也会随之增加。前期设计环节投资较少的屋顶花园不仅景观效果上会差强人意,后期的维护成本也会更加昂贵。
3.2.2 适宜的植物种类少
平凉属于相对干旱少雨地区,对于没有灌溉系统的屋顶花园来说,可以使用的植物种类较少,大多是从普通城市绿化树种中选择根系较浅、生长较慢、对养护管理要求较为粗放的品种,以地被植物和灌木为主,植物景观丰富度较低。
3.2.3 施工技术力量不足
屋顶花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屋顶的荷载、防渗、种植基质、植物种类的选择搭配、灌溉以及后期的养护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不是简单的植物搭配、植物种植的问题[3]。而平凉本地的施工单位都没有过屋顶花园建筑的施工经验,技术上没有能够参考的对象,施工程序不规范将直接影响施工效果。
3.2.4 开发商建设意愿不强
由于对城市的发展缺乏长远眼光,多数开发商一味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高强度的开发建设对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加之地方政府未出台相应政策对屋顶花园的发展进行鼓励和引导等原因,导致开发商对是否配建屋顶花园仍持观望态度, 主动配建的意愿不强。
4.对平凉中心城区发展屋顶花园的建议
4.1设计原则应切合平凉实际
屋顶花园的设计、施工应与建筑主体同步进行,巧妙利用建筑屋顶开辟园林场地,充分利用微地形、小型水景、雕塑小品等园林因素来弥补适宜栽植树种不够丰富的缺陷,通过借景、对景、组景、点景、障景等园林手法来提升屋顶花园景观的层次和功能性质划分。在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4.1.1 经济实用
由于平凉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一项工程能否落地与其建设成本有很大关系,所以需要将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有机融合,在屋顶花园的设计中应尽可能以绿色植物为主要构景元素来降低建设成本,通过新颖多变的布局来营造多样化的环境气氛,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对于亭、廊、雕塑、假山等园林小品的设置应避免采用砖、石、混凝土等重量较大的建筑材料,而尽可能采用轻钢、木、竹、FRP、GRC、CFRC等轻型材料进行塑造,既能节省材料成本又能减轻建筑物整体承重,从而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4.1.2 注重细节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大量细节的累积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相比于地面的公园、游园,屋顶花园由于面积较小,必须精心设计,通过细节的积累来提升整体品位,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艺术效果。具体的,可以谐音、明比暗喻等手法使所选用的园林植物或景观来表达一定寓意,同时仔细推敲和把握道路、景观、建筑小品等的位置和尺度,令整个屋顶花园既与主体建筑相协调,又个性鲜明的独特风格。
4.1.3 安全至上
由于屋顶花园所处位置的特殊性,在设计时必须将建筑物本身和游客的人生安全放在首位,主要包括建筑承重结构的设计、防水构造的安全使用以及屋顶四周的安全防护等方面。
4.2植物搭配与树种选择应精雕细琢
4.2.1 植物搭配与树种选择的原则
考虑到平凉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的地域性及屋顶气候条件的特殊性,在植物类型的选择上应以花灌木、花卉、草本植物为主,配合少量小乔木的点缀,适当考虑四季植物色彩和树种的搭配;在花墙、花架、绿廊附近可栽植适当的藤本植物;道路两侧通过常绿低灌木进行封闭和引导。
由于屋顶的太阳辐射强、升温快、暴冷暴热、昼夜温差大。因此,在树种的选择上,一般以阳性、耐旱、耐寒、耐瘠薄的浅根植物为主。同时由于屋顶风力较大,土层薄,应尽量采用低矮、抗风、耐移植的品种,为保证植物成活,尽量栽植袋栽苗或盆栽苗,必要时可对新栽植的植株用原木、钢管、铁丝等加以固定。
4.2.2 建议选择的树种
灌木可以侧柏、圆柏、月季为基调,毛叶丁香、大叶黄杨、小叶黄杨、迎春、蔷薇等为骨干;乔木可选择植龙爪槐、紫薇等较为低矮的种类;藤本植物建议选择爬山虎、常春藤、紫藤、葡萄等;地被植物可选择紫花地丁、紫花苜蓿、大花马齿苋、麦冬等。
4.3采用先进合理的施工技术
4.3.1栽培基质
由于受到屋顶承重、排水、防水等条件的限制,根据屋顶绿化的实际条件应尽量选择轻量、保水、保肥、透气、透水性稳定、适宜植物生长、清洁环保、可持续利用的栽培基质。目前常用的栽培基质主要有改良土和超轻量基质两种类型,改良土是通过田园土、排水材料、轻质骨料和肥料混合而成,湿容重为780―1300kg/m3,而超轻量基质则是由表面覆盖层、栽植育成层和保水层三部分组成,湿容重为450―650kg/m3,在施工过程中可根据建筑荷载配置适宜的栽培基质。
4.3.2建筑荷载
屋顶花园的营造加大了建筑的荷载。荷载越大,结构材料的断面越大,成本也相应提高[4]。根据《屋顶花园设计标准规范》,新建建筑原则上应采用花园式屋顶绿化,建筑静荷载应大于等于250kg/m2,不能进行花园式屋顶绿化的建筑,静荷载应大于等于100 kg/m2。为了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就需要将植物和土壤荷载控制在最小限度,并且采取相应的防渗漏的处理措施。因此,在屋顶花园的设计和修建过程中,土层厚度、植物重量都需要进行详细的计算。
4.3.3 灌溉方式
由于屋顶花园的覆土层较薄,可存储的水分相对较少,对于年降水450―700毫米的平凉来说,单纯靠自然降水来供应植物生长是不可行的,必须采取相应的灌溉措施。一般可应用于屋顶花园的灌溉方式有人工灌溉、微喷灌溉、滴灌、渗灌等,一些比较高端的屋顶花园还采用屋顶雨水和空调冷凝水回收灌溉系统进行灌溉。
4.3.4 防水和排水
屋顶花园的防水和排水效果是目前最受关注的问题,防水排水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屋顶花园的整体效果以及整个建筑物的使用安全。所以,屋顶花园建筑施工的关键环节在于防水及排水层的处理。
防水层位于屋顶结构层和排水层之间,其作用是防止屋顶绿化土壤中的水分渗入建筑物内部,在施工时应对屋顶进行防水试验,必要时要对屋顶进行二次防水处理。屋顶花园建筑的防水层既要防止植物根系的穿刺,又要耐腐蚀和霉烂。
排水层位于防水层之上,其作用是在栽培基质的水分达到饱和时,能够快速的将多余的水分外排和少量蓄存,保证植物的根部不被泡烂,同时又要保证栽植介质不随外排的水分一同流失。排水方式主要有内排、外排两种,外排水是将水分直接排到屋面,这种方式较为经济、便于操作,但容易污染屋面;内排水则是将水分过滤后排入天沟或通入室内排水系统。
4.4政府应进行相应的引导和扶持
4.4.1 注重规划引领
目前,中心城区的城市绿地被各种建筑物分割为许多的斑块,相互之间缺乏联系性。因此,通过科学的分析研究和合理的城市设计,对中心城区绿地系统和城市景观结构进行统一布局和规划,利用屋顶花园将城市绿化、河道防护绿化及山体绿化有机衔接,形成点、线、面结合,连续、完整的生态格局,将是全面打造“神奇崆峒、养生平凉”文化战略的核心前提。
4.4.2开展政策性引导
在城市生态环境的打造上平凉与其他西北地区城市相比明显滞后,政府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跳出传统思维的局限,通过出台一系列地方性政策来引导城市生态环境积极健康发展。
一是出台地方标准,对于满足条件的新建建筑物须按规定配套建设一定规模的屋顶绿化,以确保屋顶花园的建设率和建设规模。
二是对于要求配建屋顶花园的建设项目在土地挂牌出让价格、部分事业性收费项目上提供相应的优惠条件,以适当补贴屋顶花园的部分建设成本来提高开发商的积极性。
三是对于有条件改造为屋顶花园建筑的现状建筑物,政府应统一规划实施改造工程,提升屋顶花园建筑的普及率,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形象品位。
四是对于面向社会开放的公共建筑屋顶花园由政府承担其绿化维护及设施养护,对于不面向社会开放的建筑屋顶花园由政府协调开发商或物业管理部门进行绿化维护及设施养护。
结语
对于平凉中心城区而言,屋顶花园的发展是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品位,打造“神奇崆峒、养生平凉”文化战略的一条必经之路道路,在这当中也还有很多的问题亟待进一步去探索和研究,政府、相关部门、设计施工单位尽早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将使屋顶花园在平凉的发展早日迎来历史性的转折。
参考文献:
[1] 李树华,殷丽峰.世界屋顶花园的历史与分类[J].中国园林,2005(05):57-61.
[2][3] 宝秋利,史娜,张剑锋.屋顶花园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5):129-131.
[4] 殷丽峰,李树华.日本屋顶花园技术[J].中国园林,2005(05):62-66.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