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研究背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内部控制研究背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内部控制研究背景

内部控制研究背景范文1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 企业 内部控制

据测算,到2013年我国信息化市场规模将达到近40亿元人民币,2007年-2013年的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接近20%,而这种信息化就包含了会计信息化。如此快速的信息化速度必然会对包括内部控制在内的企业管理造成一定的冲击,必须科学应对才能在享受信息化的益处的同时化解信息化带来的风险。

一、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研究

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法规文件,企业财务部门内部控制目标是保证企业资产安全,保证企业财务报告及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在传统的模式下,企业内部控制主要由人工完成,但在信息化条件下,通过将会计信息转变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语言,并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等手段对会计信息进行传输和处理,使得内部控制的方式、范围、内容等都发生了改变或者进行了调整,这既给内部控制带来了机遇,同时带来的挑战也不容小觑。

1、会计信息化给企业内部控制带来的机遇

首先,可以提高内部控制的时效性。在信息化条件下,内部控制由原来的顺序控制转变为并行控制,即可以在财会业务处理过程中或者处理后实施控制,而不必按照传统模式按照业务流程在账簿处理完毕后进行控制,使得内部控制的时效性大为增加。其次,内部控制的方式多元化,在信息化条件下,各种视频技术的发展使得内部控制可以采用实时监控的方式来进行,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运用使得内部控制可以通过计算机操作来进行,这些新技术的运用使得内部控制不必一定要到现场查证,或者采取查询账簿的方式来进行,增加了控制方法与手段。再次,在信息化条件下,内部控制可以大量的利用计算机软件预设模块进行数据处理,而不必通过手工进行计算,这就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人工成本,从而可以降低内部控制的成本。

2、会计信息化给企业内部控制带来的挑战

首先,从内部控制的对象来看,相比于传统的内部控制,信息化条件下的内部控制从单纯的对人的控制转变为对人和计算机同时的控制,这种控制对象的增多无疑会加大内部控制的风险。其次,从控制的内容来看,传统的内部控制主要是通过对账、核查凭证等方式来进行,但在信息化条件下,除上述内容外,内部控制还必须对财务软件中数据的输入、数据的安全性等进行控制,在现代存储、摄像技术发达的前提下,内部控制的难度加大。再次,从内部控制环境来看,在信息化条件下,内部控制不再简单的局限于企业内部,可能拓展到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甚至是外部宏观环境,因为这都将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影响,从而使得控制环境复杂化。

以集团公司为例,在控股子公司模式下,母公司对子公司具有完全的控制权,通过财会部门的信息化,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部门也可以实现完全的控制。这一背景下的企业内部控制,一方面可以通过实时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实现母子公司之间的沟通,这就突破了传统内部控制模式中的地域空间的限制,可以大大提高内部控制效率。另一方面,不同的控股子公司之间通过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联系在一起,可以实现相互之间的比较,发现某一子公司财务异动行为,从而更好的达到内部控制的目标。

同一控股股东、联营公司、参股公司是企业所不具有控制权的,这种模式下的企业内部控制不同于控股子公司,一方面,由于不具有控制权,为保护不同股东的利益,公司之间的财务信息难以实现实时对接,企业内部控制更多的是依靠审计部门等职能部门来完成,从这种意义上讲会计信息化对内部控制难以起到大的作用。但从更广的层面来看,会计信息化能够有效的规范下属公司的财务行为,能够为实施财务检查提供有效的支撑,因此,对于内部控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不仅面临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待完善等问题,同时也带来信息安全、人才素质提升等方面的问题。

1、信息化使得内部控制不确定性加大

从内部控制的流程来看,在信息化条件下,首先,企业财务部门需要将财务信息转换为计算机所能识别的语言,这种人工输入面临的问题在于如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由于人工容易出现失误,以及输入过程中难以进行全程实时监控等问题,从而使得数据输入可能存在较大的风险。其次,由于现代计算机安全技术特别是网络安全技术还无法确保企业信息系统百分之百的安全,并且在这种互联网状态下各种人为的失误很容易将会计信息泄露且不容易被察觉,但企业所有的财务信息都保存在这种信息系统中,这就使得内部控制制度必须非常完善才能有效的防范这种风险,而目前还尚未完全达到这种状态。再次,在信息化条件下,通过明确不同权限的方式来掌握和更改会计信息,但一方面这种口令可能被泄露,另一方面上级可以对下级的财务信息进行更改且不会留下痕迹也使得责任难以划分,这就使得整个内部控制的风险较大。

2、信息化使得内部控制可能存在缺位问题

首先,在信息化条件下,内部控制可能更多的是对财务软件或者信息系统中的有关账务进行核查,在此情况下,部分财会人员可能疏于对原始凭证,属于对账务发生事实的了解,从而使得内部控制出现漏洞。其次,在信息化条件下,一般认为计算机信息系统不会出现错误,这就使得财会人员过于相信“机器”的力量,从而对部分数据疏于复核,或者没有与现实中的账务进行核对,但信息系统内部通过各种逻辑关系联系在一起,一旦某一子条目没有选入或者说查询条件出现差错等都有可能导致结果上的问题,这也可能使得内部控制出现缺位。

3、内部控制的外部条件还有待优化

    首先,从人才的角度来看,信息化要求相关人才不仅要懂得财务会计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能够较为熟练的操作计算机,并经过专门的培训,能够全面的掌握财务软件以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各项操作,但现有的人才一方面可能存在理论上的不足,他们对新的会计制度、国家最新颁布的法规条例等不太清楚,也难以用于指导实践,另一方面可能存在实践上不足,对企业内部各种新的业务的会计处理方式不甚熟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其在开展内部控制

工作时存在能力上的差异。其次,从内部控制的环境来看,当前企业更多的是注重会计业务的处理,注重发挥财务部门的作用帮助企业实现价值增值,实现利润最大化,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相对要低一些,此外,内部控制工作的独立性也相对不够,这都不利于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

三、会计信息化背景下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

会计信息化背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可以从优化内部控制环境,更新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监督检查等方面着手。

1、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会计信息化服务的供应商,要通过有效的参考服务供应商的以往信用记录,市场份额等指标,确定服务供应商在信息安全、信息软件的稳定性等方面的能力,以此为基础根据企业的行业属性等情况合理的选择信息服务供应商,为信息化条件下的内部控制奠定基础。其次,要注重内部控制氛围的营造,通过宣传、培训等方式帮助财会人员树立内部控制理念,提高业务能力。再次,要强化财会人员的风险意识,要通过案例讲解等方式帮助财会人员甚至全体能够接触到财务信息的人员树立一种风险意识,让其了解到任何信息的泄露都可能影响企业的财务安全,从而帮助其树立风险意识。

2、更新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要完善内部授权制度,在信息化条件下,必须通过完善授权的方式,授权后业务处理的职责划分等来强化内部控制制度,以此避免出现职责不分甚至徇私舞弊等行为。其次,要完善岗位职责分配。对于信息化条件下财会系统的管理员、操作员、数据审核人员以及后台服务人员的工作职责的划分必须明确,以此来保证财会信息的安全可靠,推动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再次,要严格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在信息化条件下对于会计业务处理,必须明确账簿的建立、经济活动事实资料的记载等会计行为的流程,以此为事后的监督检查提供保障。

3、强化监督检查

首先,要进一步发挥审计部门的作用,通过对企业财会活动进行分类,并根据经济活动的重要程度、风险的大小决定是否引入审计部门进行全程监督,以此来加强内部控制的力量。其次,要强化日常监管活动,在信息化条件下,必须进一步完善对会计凭证等资料的审查制度,避免出现监管不严或者监管随意性大等问题,从而提高内部控制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内部控制研究背景范文2

关键词:内部控制;资金内控;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F2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010-02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加强企业资金内部控制建设则是其关键环节,对防范企业风险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

一、传统企业资金内部控制现状

目前绝大部分企业尽管设置了一些监督职能,也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普遍存在对资金流转环节监督不力,或者出现人为操控资金甚至擅自挪用转移资金问题,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

一是企业虽然制订了资金使用计划,但不能按计划控制,导致计划可操作性差,甚至将计划束之高阁,使资金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比如企业普遍存在开立银行账户较多,导致资金分散、占用升高;有些企业投资决策随意性大,缺乏科学论证,导致投资缺乏实质性控制或者血本无归;企业普遍存在占用方面管理不善,忽视资金时间价值等。

二是资金管理立足事后,主要反映企业已发生的资金运动,强调事后分析,缺乏事前计划、事中流转过程全面控制。

三是重视利润指标考核,忽视现金流控制,部分企业在完成利润指标的前提下,对资产项目的完好性和现金流量的运行状况则缺乏相应的考核评价。

二、要明晰企业资金内部控制的风险点和关键点

推行以资金管理为核心的财务管理工作更有利于实现企业管理目标。企业资金管理的关键点主要包括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营运资金活动环节控制,管理不善或疏于管理会给企业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具体表现为:

一是筹资决策不当,引发资本结构不合理或无效融资,可能导致企业筹资成本过高或债务危机。

二是投资决策失误,引发盲目扩张或丧失发展机遇,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或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三是资金调度不合理、营运不畅,可能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或资金冗余。

四是资金活动管控不严,可能导致资金被挪用、侵占、抽逃或遭受欺诈,给企业、责任者带来损失和损害。

三、如何加强企业资金内部控制管理

(一)要高度重视资金管理不相容职务分离工作

设计建立企业资金内部控制,首先应确定哪些岗位和职务是不相容的,其次还要明确各个业务机构和工作岗位的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资金内部控制管理应重点做好以下控制工作:

一是授权批准控制。授权批准要求企业明确涉及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企业内部的各级管理者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

二是会计系统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企业必须按照《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法规,制定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制度、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充分发挥会计职业的反映职能和监督职能,建立起严密的会计控制体系。

三是货币资金岗位内部牵制。企业应建立货币资金岗位内部牵制制度,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如货币资金保管和账务处理岗位分离;收付款申请人、批准人、会计记录、出纳、稽核岗位分离;银行对账、余额调节表编制人员与负责货币资金业务人员分离等等。

(二)要不断修订完善资金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健全机制、优化流程、强化措施,以实现财务管理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财务管理水平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是制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从健全完善职务分工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防范控制、管理信息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内部检查控制、风险预警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等入手,制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规范程序,防范风险。

二是制定《资金支付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规范资金支付程序,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防范资金支付风险。如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发资金支付管理系统,实现从计划、申请、申报、审核、审批到支付资金、生成会计凭证网络化管理,使资金支付公开透明、安全高效。

三是制定《子公司资金管理办法》,加强对子公司的资金监管,加大对子公司回收货款的监控和考核力度,为加强对子公司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奠定重要基础。

四是制定《融资管理规定》和《担保管理办法》,规范企业融资行为和担保行为,以降低融资成本,防范风险。

(三)要严格控制执行资金预算管理制度

资金预算管理的实质就是对各个环节现金流的监督与控制,量化开支标准,采用定额考核,实行动态监控。

一是不断完善公司货币资金预算制度,增加资金运行的透明度,充分利用资金,从制度上、管理上防止挤占和挪用现象产生。

二是按年、季、月编制货币资金收支计划,按月召开公司资金平衡会议,确定公司资金预算管理方案。

三是建立资金收支日报制度,及时反映企业资金回笼和使用情况,便于企业适时掌握资金动态,及时调节使用资金,减少货币资金沉淀。

四是强化资金预算运行过程监督和绩效考核,确保资金运营规范、安全和高效。

(四)要优化业务流程规范工作程序

企业资金内部控制不可能面面俱到,需要根据不确定性和危害性程度,确定重点风险源和关键风险控制点,进而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集中力量管控关键风险,以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

一是对外投资控制。企业对外投资必须按照《公司章程》等规定,履行相应的决策程序。

二是工程投资控制。工程管理部门编制“预付款、工程施工进度款、工程欠款计划表”,财务部门在公司资金平衡计划额度内,编制“预付款、工程施工进度款计划表”,经审批后办理资金支付。

三是采购付款控制。业务部门根据公司月度资金平衡计划编制部门付款计划,财务部门依据公司资金收支情况审核确定部门计划额度。同时,财务部门要每周反馈实际货款支付明细表,以强化对资金付款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

四是职工薪酬、劳务费用、税金等付款控制。相关责任部门根据资金预算提报付款计划,财务部门按照月初应付款余额以及业务部门提报的计划额度,平衡确定付款比例及办理资金支付。

五是预算外资金控制。生产经营和工程应急款项的支付,由公司相关部门提报付款计划,经公司审批后由财务部门办理资金支付。

六是银行存款控制。办理银行开户须向公司提交申请,经公司审批后办理银行开户,严格杜绝人情户、关系户、多头开户,降低公司资金冗余。

七是现金盘存控制。执行现金借款和备用金使用审批制度,核定库存现金限额,严格按照现金收付范围使用现金。

八是应收票据控制。加强银行承兑汇票审核,确保收取的银行承兑汇票真实有效,确保票据背书连续性,防范银行承兑汇票背书不当风险。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拆分、开具等必须经公司批准,降低财务费用,确保每日银行承兑汇票账存相符。

(五)要研发应用资金管理信息系统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研发应用资金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资金集中管理和有效控制的必然选择。企业应结合实际,积极引进开发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管理软件,逐步实现业务流、物流与资金流的信息集成和共享,确保企业预算、结算、监控等财务管理工作规范、高效。同时,严格履行网上审核制度,自动生成各项支出凭证,实现与账务处理系统无缝衔接。

内部控制研究背景范文3

关键词:高管团队 背景特征 薪酬激励 内部控制有效性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方面成就显著,一方面建立了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为主的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和法律规范,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在通过设立、实施和维护内部控制来促使公司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经营的轨道。但是再完善的制度也需要贯彻执行,即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问题。而内部控制的建立需要高管团队来推行和实施,因此有必要从高管团队角度研究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

1984年,Hambrick和Mason提出了著名的高层梯队理论,该理论将认知能力作为主要的考察因素,认为人口统计学方面的特征(如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等)是影响管理者获取和分析信息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除了背景特征之外,对高管团队行为产生深刻影响的另一重要方面就是激励机制。已有文献表明,管理者薪酬对公司绩效有着积极影响,但是二者之间具体的作用渠道并未深入探究,因此有必要对高管激励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高层梯队理论认为高管背景特征会影响其战略选择进而影响企业行为,团队规模是反映不同个体背景特征的综合因素。高管团队规模大,会开拓思路并提供更多处理问题的方法,但是随着团队人数的增加,高管内部冲突的概率也在增加甚至成为常态。一方面,人数过多会增加协调的难度,在建立内部控制之初就会因为沟通不畅而无法有效制定。另一方面,人数过多会产生利益团体,这种情况下,内部控制最终成为利益集团协调和妥协的产物。此外,团队规模还会降低成员的归属感,从而降低高管团队的交流频率和质量。因此,提出假说1:

H1:高管规模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反向关系,高管人数越多,内部控制有效性越差。

已有的研究在考察年龄与高管行为关系时普遍认为,随着年龄的提高,管理者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适应风险的能力在减弱。但是研究对象不同其结论就可能不同。本文着重探讨年龄的差异性,因为单独个人对事物的认知存在局限性,高管团队的异质性会对团队决策带来积极影响。因此,提出假设2:

H2:高管年龄多样化与内部控制呈正向关系,高管年龄多样化越强,内部控制有效性越好。

随着研究不断深入,有学者将心理学的部分研究理论引入管理学,进而探讨管理者性别差异对企业决策的影响,其中体现最为明显的莫过于面对风险的态度。女性管理者往往是风险规避者,环境一定的情况下,女性管理者的决策过程更多体现为谨慎。此外,女性管理者比例的提高有助于董事会发挥其监督作用,改进公司治理。女性的商业道德水平相比男性而言要有显著的提高。内部控制本身就是出于规避风险和舞弊而设立的一系列程序,符合女性管理者本身具备的特质,因此,提出假设3:

H3:内部控制有效性受高管性别的影响,女性高管人数越多,内部控制有效性越好。

依据“经济人假说”,管理层进行经营决策的重要考虑方面就是个人利益最大化。有效的薪酬契约可以促进高管与上市公司目标函数的统一,激励管理者提升自身能力,改进公司经营水平并最终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因此提出假设4:

H4:高管薪酬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正向关系,高管薪酬水平越高,内部控制有效性越好。

高管持股是将高管这一外部人身份内部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解决第一类冲突最有效的措施。李维安(2006)实证检验了高管持股与公司绩效的正向关系,并指出这一关系受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影响。产权基础的改变让经营者拥有了公司剩余利益分配请求权从而有效的缓解了问题。在统一了股东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高管和股东便有了相同层面上的意义。因此,提出假设5:

H5:高管持股水平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正向关系,持股比例越高,内部控制有效性越好。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本文选择2011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检验高管背景特征、薪酬水平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系。由于金融和保险企业具有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显著特征,故而在样本中剔除,另外剔除部分数据缺省的样本,最终获得总样本数量1 507家。内部控制有效性数据取自《2012年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白皮书》,高管背景特征、薪酬水平以及其他财务数据均来自于CSMAR数据库。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定了内部控制建立应达到的目标,包括合规性、财务报告可靠性、经营的效率效果、资产安全和促进实现发展战略。本文内部控制有效性采用《2012年中国内部控制白皮书》中公布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评价结果。该指数的编制全面考虑了内部控制的五目标,按照战略指数、经营指数、报告指数、合规指数和资产安全指数五个子类进行综合评价,并且该指数为财政部重点研究课题的阶段成果,因此具有权威性和可信性,是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合理衡量指标。

2.解释变量。高管的背景特征方面分别考察高管规模、年龄多样性和性别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高管薪酬一方面采用高管的直接薪酬衡量,另一方面将高管的持股水平也作为解释变量之一进行研究。

3.控制变量。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本文选择净资产收益率、公司规模、董事会规模、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资产负债率、机构持股比例以及行业作为控制变量。

具体的变量定义说明参见表1。

(三)模型建立

本文分别验证高管薪酬和高管背景特征两个方面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故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如下:

四、实证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见表2)

内部控制指数方面,最大值为990.94,最小值仅为253.82,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方面的层级差距比较大。中值为693.16,与均值相当,说明内控指数在均值以上的公司占到总体研究样本的一半左右,仍有半数公司未达到均值水平,我国内部控制建设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总体进展并不顺利,多数ST公司内部控制指数排位靠后。高管规模平均为22.3人,最大值甚至达到75人,各企业间高管规模差异较大。高管团队年龄变异系数均值为0.16,说明高管团队总体年龄差异不大。高管性别方面,总体而言男性高管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占到总人数的84.5%,部分公司甚至全部为男性高管。高管激励变量方面,高管工资薪酬均值为22万元,最小为0,最大达到274万元,一方面说明高管间薪酬差距很大,另一方面,我国上市公司公司高管零薪酬现象一直存在。高管持股的平均持股水平为3.28%,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整体水平偏低,股权激励并未普遍实施,另一方面由于本文统计高管口径为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因此也产生了70.9%的持股比例,大比例持股一般发生在家族控股的上市公司。

(二)多元回归分析

表3考察高管背景特征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系,逐一将高管规模、年龄、年龄多样性、性别四个变量代入模型回归。第(1)列显示高管规模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在5%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随着高管人数的增加,内部控制有效性在降低,证实了上文提出的假设1。第(2)列检验年龄多样性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结果显示高管团队年龄的变异系数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在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验证了假设2,年龄多样化对内部控制的推行有着积极作用。第(3)列结果显示高管性别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在5%水平上显著负相关,由于变量定义男性高管为1,女性高管为0,因此该结果说明女性高管人数的增加会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假设3得到验证。

表4为高管激励机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为了准确考察薪酬水平、持股比例对内部控制的影响,本文先将两个变量分别代入模型回归接着总体代入模型回归,分别得到表4的三列结果。第(1)列显示高管平均薪酬水平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高管薪酬越高,内部控制有效性越好,假设4得到验证。第(2)列为高管持股水平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回归结果,二者同样在1%水平下显著正相关,表明问题的缓解的确有助于激励管理者推行有助于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措施,证实了假设5。第(3)列综合两个变量进行回归,结果同前两个回归大致相同。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利用《2012年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白皮书》披露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实证检验了我国A股市场高管背景特征和薪酬激励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系。研究表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确受到高管团队这两方面特征的影响。具体而言,高管团队规模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反向关系,女性高管人数的提高会促进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提升,年龄的多样化会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有正向影响。结果再一次证实了高层梯队理论关于管理者背景特征的论断。高管激励层面,高管的直接薪酬水平包括工资、津贴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有显著的正向关系,高管持股水平也有类似结论。这说明问题的缓解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提高有显著作用。

本文从高管背景特征和激励机制出发,从实证角度获得了高管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关系的支持性证据。弥补了相关领域实证研究不足的缺陷,同时也是对理论和高层梯队理论的补充。现实层面,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了解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为从高管层面解决我国目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提供有意义的指导。缩减高管规模,增强高管团队年龄多样化,提高女性管理者比例,丰富高管激励方式等都是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可行之道。

参考文献:

1.卢锐,柳建华,许宁.内部控制、产权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J].会计研究,2011,(10).

2.李颖琦,俞俊利.股权制衡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基于2008-2010年酿酒类上市公司的案例分析[J].会计研究,2012,(02).

内部控制研究背景范文4

【关键词】控制权;现金流权;内部控制

一、文献回顾

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相关配套指引的颁布与实施,内部控制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将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因素分为三类。第一,外部因素。市场化程度、法律制度、媒体关注对内部控制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赵渊贤,吴伟荣,2014),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进行审计对内部控制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薄澜,姚海鑫,2012),政府干预整体上对地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具有削弱作用(赵慧芳等,2015),国家审计将成为(行政事业单位)权力运行内部控制构建的主要外部推动因素之一(唐大鹏等,2015);第二,内部制度性因素。内部审计客观性、专业胜任能力、内部审计部门规模对控制活动正向影响显著(郑伟等,2014),组织结构越完善、内部控制越受管理层重视、内部控制建设资金投入越大、人员素质越高、信息技术的运用程度越高,内部控制越有效(张继德等,2013),年终股东大会出席率与内部控制有效性显著正相关(程晓陵,王怀明,2008),股权激励能影响内部控制水平(逯东等,2014;余海宗,吴艳玲,2015);第三,内部隐形的软因素。基于高层梯队理论,不同高管的背景特征对内部控制质量有影响,其中董事长人口背景特征(性别、年龄、任职时间、教育背景等)的影响力显著大于其他高管的(池国华等,2014),领导者的奖赏权、合法权、专家权和崇拜权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具有正向影响(吴秋生,郝诗萱,2013),管理的集权化程度、企业文化、管理层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管理层的风险偏好、管理层对员工胜任能力的重视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有影响(张颖,郑洪涛,2010;程晓陵,王怀明,2008)。

从金字塔股权结构角度研究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因素的文章较少。储成兵(2013)研究得出终极控制股东现金流权和控制权分离程度越大,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越低,但其自变量(现金流权除以控制权)与因变量(内部控制有效性综合指数)回归系数显著为负,逻辑关系有待明确。邵春燕等(2015)发现20092013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两权分离度与内部控制缺陷显著正相关。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终极控制股东的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越高,其所控制公司(集团)的股权结构越复杂,内部控制建设难度越大;第二,终极控制股东控制权比例越大、所有权比例越小,其会更多考虑自身利益,利用内部控制漏洞谋取私利,减缓有效内部控制建设;第三,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越大,终极控制股东为了掩盖“隧道”行为,会减少对利益相关者的信息披露(如内部控制相关信息披露),并基于自身利益报告信息,使透明度下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动力多来自于监管部门强制规定,在缺乏有效信息的情况下,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提高有限。综上所述,本文假设:终极控制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越大,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越低。

三、研究设计

本文以20082013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原始样本,剔除数据缺失样本,剔除金融业上市公司,剔除PT、ST、ST*上市公司,剔除发行B股或H股的上市公司,对连续性自变量进行前后1%水平缩尾处理。

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由“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衡量。借鉴Lepetit et al.(2015)的做法,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为虚拟变量,当终极控制股东的控制权大于现金流权且控制权大于20%时取1,否则取0。该方法能避免基于Claessens et al.(2000)与La Porta et al.(1999)在计算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时因使用不同方法所带来的差异。控制权为实际控制人与上市公司股权关系链或若干股权关系链中最弱的一层或最弱的一层的总和。现金流权为实际控制人与上市公司股权关系链每层持有比例相乘或实际控制人与上市公司每条股权关系链每映钟斜壤相乘之总和。其他控制变量包括营业收入增长率、审计意见、董事长兼任总经理情况、高管薪酬、董事会人数、独立董事比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股权集中度、总资产收益率、长期资本负债率、企业规模。此外本文还控制了行业和年度。

四、实证结果

运用OLS回归模型发现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虚拟变量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有显著负向影响,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有显著负向影响。运用Logit回归模型发现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虚拟变量取1的样本更容易得到非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意见。

参考文献:

[1]Claessens,S.,Djankov,S.,Lang,L.H.P.,2000.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in East Asian Corporation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58,81112

内部控制研究背景范文5

关键词:新医改 公立医院 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256-03

引言

在公立医院的运营和发展过程中,内部控制具有重要作用。结合实际情况,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严格落实各项规定和措施,有利于实现公立医院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各项经营活动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而节约医院运行成本,降低风险,促进公立医院运行效益提升,提高其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但在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仍然存在不足,相关制度措施没有很好适应新医改各项工作的需要,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公立医院的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需要采取措施改进和完善。本文结合新医改的时代背景,探讨分析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对策,希望能为实际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启示。

一、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意义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具有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具体是指以公立医院的基本情况为基础,结合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对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和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不足,进而促进各项制度得到有效落实。让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运行和发挥作用,还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公立医院财务会计工作的透明度,避免违规违纪现象发生,推动公立医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提升。

1.规范财会行为。公立医院通过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更好约束和规范财会的各项活动,促进各项工作规范有序进行。并保证财会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可靠性,为公立医院做出相应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2.避免各类风险。公立医院的运行过程中,财会工作可能面临相应的风险。例如,工作人员素质偏低,相关制度不健全,对市场基本情况了解不全面等。为有效防范和控制财会风险,健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不可忽视的工作,在内部控制制度的约束下,有利于对各类财会风险的预防和控制,为公立医院财会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3.提高经济效益。完善内部控制,有利于及时查漏补缺,更好约束和规范公立医院的财会工作。同时还可以对公立医院运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时修复和完善,降低不必要的损失,有利于公立医院的经济效益提高。

4.促进医院发展。在内部控制的约束和规范下,有利于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推动财会工作的制度化和范化。同时还可以对医院各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规范并调节医院的经营活动,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公立医院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升公立医院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问题

虽然内部控制具有重要作用,但在新医改的时代背景下,一些公立医院没有严格落实相关规定,制约了内部控制作用的充分发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公立医院的一些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到位,制约了内部控制质量和效果的提升,难以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医院一些科室和部门也没有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的作用,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不佳,导致公立医院在日常运行中,相应的决策和制度措施没有严格落实,制约了公立医院财会工作效率提升,甚至可能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对医院可持续发展和市场竞争力提高也带来不利影响。

2.固定资产管理不严。固定资产管理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但一些公立医院固定资产核算不清晰,进而导致资产购置不合理,固定资产购置存在随意性,甚至可能导致公有资产私自拍卖现象发生,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给公立医院声誉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内控制度相对缺失。在新医改的背景下,一些医院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措施,制定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取得一定效果。但这些制度未能有效适应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发展的需要,一些制度措施不完善,甚至存在制度设置不合理的情况。例如,责任制没有严格落实,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淡薄。财务会计风险预防措施不到位,当出现问题与不足时只能采取事后补救措施,制约成本控制效果提升。再加上监督机制缺乏,难以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预控,制约医院成本控制水平提高。

4.交流沟通存在不足。内部控制制度在实际运营中,主要由管理层使用,普通员工对制度了解不到位。内部控制信息公开程度也相对较低,数据和信息保密,导致一般工作人员难以了解内部控制系统的功能与作用。不同科室、工作人员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信息存在不对称现象,对内部控制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加大决策风险。

三、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对策

为弥补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促进公立医院财会工作顺利进行,提高其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广大患者提供满意的服务,结合新医改的时代背景,可以采取以下改进和完善对策。

1.提高内部控制重视程度。公立医院运行中,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严格落实各项制度措施,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升。管理人员要重视内部的宣传,营造良好氛围,让医院内部各科室更加重视内部控制,进而实现全员参与内部控制的各项工作,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医院内部控制效果提升,确保公立医院经营管理成效,节约运营成本。另外还要重视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和执行,保证各项制度措施落实到位,提高内部控制的实效性,有效规范和防范公立医院经营风险,降低不必要的损失,推动公立医院更好更快发展。

2.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重视固定资产核算,及时、全面掌握公立医院运营的各项基本情况,推动公立医院可持续发展。采用科学合理的核算方式,提高核算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防止公立医院公有资产流失。重视公立医院资产管理,健全资产购置审批流程,杜绝审批流程不完善的情况发生,避免资产购置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现象。另外还要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明确相关人员职责,避免资产流失,维护公立医院的利益,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损失。

3.健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各项工作开展有章可循,推动内部控制制度化和规范化,有效提升内部控制水平。例如,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对公立医院经营风险进行评估,然后采取预控措施,防止经营风险发生。严格执行各项制度,明确工作人员职责,建立并落实责任制,保证内部控制措施有效执行和落实。健全内部控制的事前、事中控制措施,完善内部控制的审批机制,提高公立医院财务会计工作透明度,推动各项工作有效进行。

4.增进不同部门联系沟通。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科学合理利用,将内部控制各项制度措施应用到公立医院日常管理之中。确保内部控制数据和信息资料公开,让公立医院全员清晰认识炔靠刂频淖饔茫调动全员参与内部控制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增进不同科室和相关部门联系,加强相互联系与沟通。重视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防止信息不对称现象发生,进而增进不同部门、各科室之间的互动,提高内部控制决策科学性与合理性,防止不必要损失出现,促进公立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

5.重视财务会计风险评估。健全财务会计风险评估体系,设立审计部门,加强审计监督,监督财务部门各项工作。落实各项制度措施,完善奖惩激励机制,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让他们严格遵循规范要求开展财务会计的各项工作。建立重大经济决策审批机制,加强审核、监督和预算,将风险降至最低。

6.提高财会人员综合素质。重视基础知识扎实、计算机应用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的引进,充实公立医院财会队伍,促进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提升。重视对他们的管理和培训,促进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提升。健全奖惩激励机制,调动工作人员热情,让他们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做出更大贡献。

四、结束语

总之,在新医改的背景之下,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是不可忽视的内容。为此,作为公立医院的相关领导和财会工作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明确存在的不足,结合新形势和新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更好约束和规范公立医院财务会计的各项工作,顺应新医改的时展和各项要求,促进内部控制水平提高,为公立医院各项工作开展提供保障,也为提升公立医院的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张丽媛.新医改下公立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制度问题的探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10)

[2] 褚洪辉.新医改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目标会计之及实现途径[J].会计之友,2012(16)

[3] 许王梅.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财务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2)

[4] 武素英.新医改背景下完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探讨[J].财政监督,2012(29)

[5] 张黎.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内部控制问题探讨[J].管理观察,2015(34)

[6] 刘孟飞.新医改背景下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11(19)

内部控制研究背景范文6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我国的中小企业正在不断地发展壮大。由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起步较晚,在治理结构、企业文化、信息化程度、内部审计等方面相比一些跨国公司存在大量问题,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些问题得到集中体现。本文期望通过找出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进一步完善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对策

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相比外国企业发展较晚,在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中小企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不仅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国外需求萎缩,且融资难的矛盾更加突出,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的中小企业濒临破产的困境。在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反映出不少的问题。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怎样促进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尤为重要。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

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正处在发展阶段,由于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其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一旦外部环境发生突变,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将受到严峻的考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不能正常运作,存在不少的问题。

1. 企业内部控制不能及时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急剧变化,如生产成本不断提高,订单不断减少,企业为了谋求自身安全,企业管理者依旧依靠传统降低成本的方法来减少损失,以缩小生产规模来减少生产成本,而内部控制的一系列费用无法在生产过程中被控制,使内部控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具体原因如下:

首先,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不科学,机构职能模糊。在企业管理中,由于中小企业财力、物力等因素有限,不能具体划分每个部门的具体职能,导致权责不分明,而且依靠信任管理,各个环节没有定期核对和相互牵制,出了问题也无法及时调查。

其次,企业管理者内部控制意识淡薄。现在我国很多中小企业都处于发展阶段,管理层更关注企业的扩张、扩大,重生产、轻管理,重开发、轻内部控制的现象比较严重,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反而会认为内部控制束缚了自己的手脚。

另外,中小企业管理者自身素质有限。目前,我国许多私营中小企业主是从手工作坊起家,生产经验丰富,但缺乏丰富的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的知识和经验,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知能力更是缺乏,也不可能意识到内部控制对防范经营风险的重要作用。

2. 风险防范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价机制

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缺乏风险评价机制,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司运作出现各种问题,尤其是资金链短缺,由于企业之前未做好风险防范应对措施,使得企业在短时间内不能及时筹集资金,最终导致企业倒闭。主要是因为中小企业管理层的自身综合素质有限,风险评估意识淡薄,管理者在决策时往往靠个人主观判断和经验积累,追逐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规划,缺乏畅通的信息沟通、科学规范的决策机制和风险分析、风险防范机制,使管理中的错误越积越多,对企业产生破坏作用,阻碍企业的发展。

3. 内部控制执行不力,缺乏有效监督

企业的良好发展需要有效的内部控制作为保障。但是,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于资金活动、采购业务、销售业务、财务报告等活动缺乏有效的监督,使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越积越多。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大多数企业都出现融资困难、订单锐减、生产规模大幅度减少等问题,这是企业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的后果。

二、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分析

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消弱,全球经济正处在复苏阶段,中小企业作为社会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其国民经济发展中都具有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进一步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义不容缓,但首先需要完善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

1. 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取决于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是否良好。首先,中小企业在设置内部控制机制时,应当根据行业规模以及行业特点等因素,完善公司的组织机构及职能,明确各级层的责任和权利,做到权责分明。其次,企业应转变观念,重新认识内部控制的作用,增强责任感,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在公正透明的企业环境下建立内控程序、议事规则、业务执行系统、以及监督反馈系统,做到健全、高效、严谨。另外,从企业最高层入手,提高企业治理层的管理水平,转变管理思想,使内部控制的最大阻力转化为推动内部控制发展的助力,进一步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2. 强化风险意识,建立风险评估系统

企业赖以存在的环境及内部各种风险要素是研究内部控制的重点,企业必须加强风险的防范和管理。企业必须制定与生产、销售、财务等业务相关的目标,设立可辨认、分析和管理相关风险的机制,以了解企业所面临的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不同风险。中小企业管理层在评估了相关风险的可能性和后果,以及成本效益之后选择一系列策略使剩余风险处于期望的风险承受之内。

3. 加强内部监督力度,完善内部监督机制

(1)完善内部审计。企业管理者应该重视内部审计,强调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和公司治理方面的重要性,在公司内部设置内部审计职能部门,同时选择专业能力较强的人员作为内部审计人员,充分发挥其价值增值功能。

(2)加强外部监督控制。外部监督力量包括政府社会两方面,只有内外结合,才能使企业的内部控制更加完善有效。通过国家审计机关的权威性和监督作用,可以有效的规范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督促中小企业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外部条件中,中小企业可以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进行指导和监督,这样会加大公司管理层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压力,从而可以完善内部控制的建设,加强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

参考文献:

[1]赵玉静.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消费导刊,2009(6)

[2]李冀飞.浅谈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J].中国经贸,2009(22)

[3]胡桂香.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初探[J].企业家文化,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