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的看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语文的看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语文的看法

大学语文的看法范文1

【关键词】大学语文 通识教育 外语类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是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承担广东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人文学中心建设――比较文化视野的文学通化研究》子课题《外语类大学人文通识教育研究》(编号:GDUFS211-2-045)的研究成果。

为了更好地适应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发展,我们曾经就大学语文课的教材、教法等问题在西安外国语大学的部分学生中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结合教学工作的实际,我们不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根据外语专业的学科特点编写了新的大学语文教材。目前,该教材已经投入使用,学生反映良好。

本文展示了大学语文课程的问卷调查情况,同时就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提出一些看法,愿与各位同行探讨。

关于外语类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问卷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语文课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促进大学语文教学工作,我们在部分学生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涉及到的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对课时和考核情况的认识、对教师教学情况的看法、对教材编写的看法。

一、基本情况:

调查目的:了解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以及对教师、教材的看法,力求找出教学目的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差距,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调查内容:关于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关于对大学语文课时设置、作业、考试情况的看法;关于对教师教学情况的看法;关于对大学语文教材的看法。

调查对象:外语专业一年级学生,862人。

调查方式:问卷式。

二、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共设计了四大板块,包括20个问题。

(一)关于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

我们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包括以下内容:你是否喜欢大学语文课?你认为面向外语专业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是否有必要?你希望通过大学语文课达到什么目的?你认为大学语文课对提高人文素质是否有帮助?你认为大学语文和大学英语哪一门课更重要?

(二)关于对大学语文课时、作业以及考试设置情况的认识。

对课时、作业、考试设置情况的认识可以反映出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态度。本问卷通过提问目前大学语文课时安排是否合理、学习时间长短是否适宜以及学生对作业、考试情况的看法,考察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态度。

(三)关于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

教师的教学情况包括教学方式、教学水平、教学态度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是否喜欢一门课程也反映出他们对代课老师的认可程度。

(四)关于大学语文教材的调查。

教材是实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选用一部合适的教材对于教学活动的效果影响很大,本次调查涉及对教材的内容和体例等方面的看法。

三、数据分析:

(一)关于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

1.关于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喜欢程度。79.3%的学生选择喜欢或比较喜欢这门课,6.2%的学生选择不喜欢,14.5%的学生选择一般。

2.关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是否有必要开设大学语文课。87.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4.2%的学生认为没必要,8.5%的学生认为开与不开都行。

3.关于开设大学语文是否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和修养有帮助。81%的学生认为有帮助,5.2%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13.8%的学生认为说不清楚。

4.关于学学语文课程希望达到什么目的。52.5%的学生选择提高人文素养,33.3%的学生选择了解文学知识,11.4%的学生选择提高写作能力,2.8%的学生选择其他,如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等,也有人把学习语文看作是对专业课学习的一种调剂。

5.关于大学语文与大学英语课程相比哪门课更重要。15.4%的学生选择语文,13.8%的学生选择英语,70%的学生选择都重要,0.8%的学生选择都不重要。

(二)关于对大学语文课时、作业以及考试设置情况的认识。

1.关于大学语文课时的安排。63%的学生认为每周两节课的课时安排正合适,15.3%的学生认为课时过多,14.3%的学生认为课时过少,7.4%的学生认为课时多少无所谓。

2.关于学习时间的长短。54.2%的学生认为学习一学年大学语文正合适,10.2%的学生认为学时多了,28.3%的学生认为少了,7.3%的学生认为学时长短无所谓。

3.关于作业设置。39.3%的学生认为布置作业有必要,36.6%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24.1%的学生认为有没有都可以。

4.关于如何考试。4.1%的学生选择闭卷考试,40.5%的学生选择开卷考试,13.9%的学生选择以其他方式考查,41.5%的学生选择只上课不考试。

(三)关于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

1.关于对老师的授课方式是否满意。65.5%的学生选择满意,5.6%的学生选择不满意,28.9%的学生选择一般。

2.关于对老师教学水平的评价。93.7%的学生选择很高或较高,5.6%的学生选择一般,0.7%的学生选择很差。

3.关于对老师的教学态度的评价。90.8%的学生认为老师认真,0.7%的学生认为老师不认真,8.5%的学生认为一般。

4.关于喜欢老师的哪个方面。46.2%的学生选择态度认真,17.7%的学生选择知识渊博,16.9%的学生选择风趣幽默,17.8%的学生选择容易沟通,0.6%的学生选择其他(如人好、心态好等),0.8%的学生选择什么都不满意。

(四)关于大学语文教材的调查。

1.关于现用教材是否适合学生。71.3%的学生认为适合,3.9%的学生认为不适合,24.8%的学生认为说不清。

2.关于大学语文教材应该包括的内容。35.8%的学生认为应该包括古代文学作品,31.2%的学生认为应该包括现当代文学作品,30.5%的学生认为应该包括外国文学作品,2.5%的学生认为应该包括其他(如应用文)。

3.关于教材应该按照什么体例编排。31.2%的学生选择文学史、29.7%的学生选择思想内容、35.3%的学生选择文学体裁、3.8%的学生选择其他。

(五)关于授课方法的调查。

1.关于多媒体教学是否必要。82.8%的学生选择必要,4.6%的学生选择不必要,12.6%的学生选择无所谓。

2.关于采用何种互动方式。73.9%的学生选择课堂讨论,14.6%的学生选择老师提问,11.5%的学生选择两者结合。

3.关于如何上好大学语文。22.4%的学生选择老师讲解,8.4%的学生选择专题讨论,63.5%的学生选择两者结合,5.7%的学生选择怎么都行。

4.关于是否将教师讲授换成专题讲座。67.8%的学生选择很好,9.9%的学生选择不好,22.3%的学生选择说不清楚。

四、问题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出目前我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面的一些良好的势头,同时也反映了大学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一)需要保持的优势

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比较明确,学习热情也很高,对老师的教学工作也给予了肯定,说明我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举措是正确的,效果是令人满意的,前景是光明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大多数学生能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的重要性。有80%左右的学生认为面向外语专业的学生开设大学语文是必要的,学习这门课对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是有帮助的,因此明确表示喜欢这门课。

2.大多数学生对于老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以及采用的教学方法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对老师的付出给予了应有的尊重。

3.大多数学生能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老师的教学工作以及教材选用等方面积极献计献策,表现出应有的热情。

(二)存在的问题

本次问卷也反映出一些需要我们认真反省的问题。

1.有个别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的意义认识不清,认为这门课不重要,没有学习的必要。

2.有个别学生对目前采用的教材、教学设备、课时安排、考试形式等不赞同

3.有部分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方法提出建议,希望能够增加互动环节。

(三)努力的方向

1.发扬优点,再接再厉。强化大学语文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方面所起的作用,使大学语文的优势进一步得到发挥。

2.慎重选用教材。在选择教材内容时,我们尽量想避开与中学语文教材内容重复的课文,但是由于学生来源的原因,中学时使用的语文教材版本不同,因此,在编排大学语文教材时免不了会和中学教材的某些课文有重复。在以后修订教材时,我们必须更加严谨认真,尽量选用内容新颖、内涵丰富的好文章。

3.改进教学方法。由于目前我校大学语文课是采用大班上课,学生人数众多,这给教学互动环节增加了难度,今后应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创造条件,改变教学方法,或者考虑小班授课。

4.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学生心目中理想的大学语文老师应该同时具备教学态度认真、知识渊博、风趣幽默、容易沟通等素质,作为老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树立良好形象。

对外语专业大学语文教材的一些看法

如何提高大学语文课程的质量,如何编写出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特点的教材,是大学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为一所外语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笔者想就外语专业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材改革方面提一些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 课程定位

外语专业学生的大学语文课程该如何定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必须明确教育对象的特点。外语类学生从整体而言,文科类学生占多数,语文功底普遍较为扎实。对于文科学生,不应该像对理工科学生那样,把语文课当作提高读写能力的工具,因此,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可以相对弱化,而偏重于审美性。外语类学生还有个特点是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思想活跃。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教材中应该适当选取中国古代和现代一些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欣赏这些作品而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对民族文化的感情。当然,这种感情是要以作品自身的魅力来“感染”学生,而不是强行“灌输”。因此,我们可以把外语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为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的培养的一门课程。

二、教材编写原则

笔者认为,编写外语专业大学语文教材还要从当前高校的具体情况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以下是一些具体思路。

1.编排体例

大学语文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用一根主线把学生头脑中这些零散的知识点串连起来,使之系统化。这条线索就是文学史。我们当然不可能像对中文专业的学生那样详尽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流派、作家以及作品等,但起码也应该让学生知道一些不同历史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形成比较完整的文学史的概念。如果学生有志于研究比较文学,这也算是事先奠定一个基础吧。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按照文学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将教材分成几个单元。每个单元开头先简要介绍文学常识,尤其是注重介绍一些影响力较大的作家,然后再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重点讲解的内容。

在介绍具体作家时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列举作家时主要以时间为经,以文体为纬,如果有些作家在不同的文学领域里均有突出成就,则可以择其要者作重点介绍,其余略提或作为补充内容让学生自行阅读。第二,在介绍作品时,尽量避免“炒冷饭”,即避免和中学语文课本的内容重复,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又可以使他们接触更多作品。

2.作品选择

外语专业开设的课程是以外国语言文学为主的,因此大学语文教材在选择作品时应该侧重中国文学作品,以起到互补作用。中国文学中那些具有典范意义的古典文学作品自然不可或缺,同时也不能缺少现当代文学作品。在选择作品时眼界要放宽,不能只盯住那些被称为“经典”的东西,经典是经过时间证实了的具有权威性的东西,而有些东西虽然出现时间较短,但具有潜经典性质,也可适当选择。对作品的形式也不必过于苛刻,应该不拘一格选择好作品,如一些网络作品或流行歌曲,只要内容好、艺术性强,也可以吸收进来。

大学语文的看法范文2

关键词:大学语文 改革 人文教育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是个难题,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更是难上加难。这种现象与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和现有教材的不足以及教学方式的单一化有关联。随着人们对高校人文教育长期缺失状况的反思,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已经成为寄托对大学生人文关怀的载体。而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语文确还在 “人文”还是“工具”的学科性质间游移不定。故而作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从四个方面谈一谈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看法。

一、大学语文教育实施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的终极目的要求以人为本。教育的对象是“人”,离开了“人”教育就无从谈起,教育的本质与目的是“育人”,帮助人全面发展。因此,教育方针要求将受教育者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首先要学会“做人”。诚如《大学》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爱因斯坦曾在论教育时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就是说,教育是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情操,培养善良美德,团结群众,教育群众,弃旧扬新,从而达到真善美的最高境界。1993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了“学会学习”报告,指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其中三项属于“做人”的范畴,昭示着教育旨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发展实施科学、人文教育并重的完整教育,著名教育家杨叔子院士指出,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必须使受教育者不仅具有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更要有人文知识和科学精神。因此在职业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

职业技术院校需要加强人文教育,需要把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作为重要任务。强调工具性的人认为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要加强语文作为工具的实用性学习,强调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我们承认有些学生不会写请假条、申请书一类的应用文,但如果大学语文是停留于对中学语文“欠帐”的“补课”的话,一定会受到多数学生的抵制。高等教育是完善提升学生自身价值观、人生观的。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应是一个较高层次的语文课,应该体现为文化的传承和思想的升华。

二、教学应以渗透民族文化传承、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为指导思想

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在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传统文化的内涵则包涵在古今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它汇集着本民族文化中种种最基本的知识,诸如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哲学、历史等社会学科,乃至各种自然科学知识。其中有传统的道德文化、礼仪文化、审美文化、音乐文化等,有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更有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和意志品质。好的语文教师也是人生的导师。

儒家传统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不爱自己的家、不爱自己的家乡的人,很难成为爱国者。近年来,由于西方文化影响,一些青年学生民族感情淡漠,更谈不上民族自豪感了。中韩文化之争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不是拼命的使其成为某种招聘,而应该深深的根植于国民的内心。大学语文作为高校人文素质课的主干课程,有责任肩负起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

三、语文教育方面要改变学习方式,重视学习过程的修身养性

1、转换思想,改变学习方式。

传统的授课方式是在一间教室,老师讲课,学生做笔记。这种授课方式的弊端:学生得到的知识取决于老师讲授的内容,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换一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处于主导地位。确定一个主题,让学生自己到图书馆、阅览室或者网上搜集资料,再由教师主持学生一起讨论,做总结。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集思广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2、重视学生的修身养性。

大学语文课是修养课,其作用是潜隐性的,即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在对学生不断的启迪和熏陶中进行的。旨在能培育他们的人生境界和人格。塑造人的内在气质和性格,表面上看来是没有得到什么实际上是大得。因为人生的完善过程并不是一个真理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不断进步提高的过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感化、受到了教育。

四、创造良好校园文化是依托

大学语文的看法范文3

【关键词】大学语文 学习态度 教学策略

为考察少数民族预科生对大学语文学习的兴趣态度,方法,情感认知,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了解预科学生对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想法与建议,课题组对2011级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包括文、理科)进行了大学语文学习态度及教学策略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问卷分析

问卷包括两大部分:

(一)第一部分调查预科生语文学习的基础,语文学习的兴趣、动机、目标,以及对于大学语文学习的认识、观点和看法。从第1、2、3小题可以看出,大部分预科生认为自己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基础,但成绩不很理想,其中64.3 %的人成绩一般,而自认成绩不错的只有27人,占23.4%, 成绩不好的占12.1% ,有9.0%—9.6%的人学习语文的目的并不是因为兴趣,仅仅因为是高考的必考学科,从调查情况不难看出导致这种成绩的直接原因是学习语文的兴趣问题。

1.关于预科阶段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一系列问题。第4、5、7、10、15小题是针对预科阶段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设置的。其中62.6%的学生认为目前大学生语文水平一般,因而82.6%的预科生认为开设大学语文课很必要,87.0%认为不管文理科都应该继续学学语文,70.0%很希望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第6、9、11、13、14探讨大学语文课程学科性质以及如何定位。47.8%的学生认为大学语文对专业课有一些帮助,52.1%的人认为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74%认为自己现在的语文水平不适应将来工作和个人的发展,因而有74.8%预科生认为高校应该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必修课开设,44.3%的预科生认为该科每周4课时为宜。

2.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授课方式。问卷的第8小题是针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而设,有90.4%的同学认为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文学鉴赏和审美水平,加强人文修养,增强文学底蕴。64.3%的预科生喜欢上语文课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第12题调查学生喜欢的授课方式,有55.7%的学生认为课堂形式要灵活多样。27.8%的同学则主张课内外结合。

3.学生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参与度。问卷的第17小题是针对预科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参与度调查,有76.5%的学生愿意就大学语文的学习与老师交换意见。

(二)问卷第二部分调查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期望、理想模式、课程内容设置、作业形式,有关课程资源的系列问题,对大学语文课的整体感受,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心理取向,主要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及对课程和老师的希望、建议 。

1.在18、19题中,学生阐释理想的大学语文课堂也即喜欢的原因,大部分认为大学语文课堂更应注重人文性,丰富知识,感悟人生。主张因生活而学,因兴趣而学,真正享受语文。同时更追求一种师生完全投入境界,透进文化底蕴的教学模式。

2.对于学科课程内容的安排建议,则主张将古今中外结合更广,更深层次更多样化的呈现,适当打破课本局限,课内外结合,适度课外拓展,在形式上提出多设学生自主学习,老师讲解答疑,

3.关于作业的布置,应该灵活,有创见性。有人提出多一些赏鉴性作业,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另外有一些同学认为应多布置阅读性质的作业,作业量上要适度。

4.关于理想中的语文老师一项调查中,大部分同学喜欢有底蕴,有内涵,有激情,不拘于时,有独特见解,有独特教学方法的老师,而且语言表达要生动形象,讲课有重点,最好多讲有意义的故事。在对老师的风度气质的期望中喜欢有亲和力、感染力的、具有现代品格与精神气质的老师。

二、大学语文教学方略

1.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充满趣味的课程,课堂气氛积极活跃,课程内容涵盖面广。课程内容专题化,学习自主化,课堂开放化。带给学生欣赏、激动与智慧。

2.激励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通过设置一定情境,比如合作学习,给与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促使学生完成与文本的积极对话。

3.摒弃应试教育的不利束缚,给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广阔平台。学生基础薄弱,加强广泛的阅读指导,通过课内外强化,开阔知识视野,应试教育教学模式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来讲是耗时而效微的,而强化这一基础的唯一途径就是达到最基本的阅读量。

4.教师的观念的改变,自身能力的提高,风采与信念的提升。大学语文教师要树立参与课程建构的意识,在教学中,不仅只关注和思考“怎么教”的问题,还要关注和思考“教什么”和“为什么教”的问题,关注“教学内容”及其“价值”问题,注意师生互动的动态性和生成性。

大学语文的看法范文4

关键词:大学语文;兴趣培养;主动学习

语文是国语,从小学到中学,语文一直作为主课开设,按照正常推理,大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应该达到较高的程度,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大学生经过十二年语文课学习,应该培养起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并积累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而事实也并非这样。笔者通过对某高校工科一年级的部分学生进行调查摸底,发现50%以上的大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虽然语文基础较差,希望提高语文素养和读写能力,但不知从哪儿下手。因此,作为大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利用大学语文的平台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精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思考能力和感悟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想方设法打破对中学语文课的思维定势,激发大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一、寻根探源——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哪里去了

从伢伢学语的孩子到踏入高等学府的大学生,人们每天都在运用语言,学习语言。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的大学生,之所以打怵学习语文,对学习语文课不感兴趣,究其原因主要是:

(一)长期应试教育的功利性抹杀了语文课本身的艺术性和趣味性

小学还好,从初中到高中,升学的压力,应试教育的条条框框,使得中学语文教学往往忽视了语文课本身的特点,而是围绕中考、高考内容组织教学。考试考什么,老师教什么,考什么题型就练什么题型。为了应试,有的中学不得不按照出题的概率和形式来学习语文,管它文学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都统统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成了学生死记硬背的枯燥材料。

(二)多年语文教学的程式性取代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从小学、中学,甚至到大学,语文课教学的模式大体相同。从文字入手,学习生字新词,然后分析课文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通过什么表达什么”成了固定的理解模式。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缺少思考的空间,师生站在同一平面交流探讨的环节很少。学生只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没有自己的观点,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主性就这样失去了。

(三)教师思维方式的局限性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由于受教学目标要求和教育大环境影响,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多年,但落实在语文教学中,仍然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和每篇文章的分析讲解上。没有站在文化的大背景上,从文化、文学发展的脉络和思维方式的角度去研究语文教学、实践语文教学。教师的思路和思维方式影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以致于学生提起语文课脑海中就出现习字词,背课文情景,枯燥乏味。即使是抒写真情实感的作文课,也由于“三段论”、“微言大义”的束缚,蒙上了编造故事,东拼西凑的阴影。难怪有的大学一年级学生在第一次自我介绍的习作中写到:“多年来,第一次可以自己做主写真实的情况和想法,真的很兴奋”。

二、对症下药——重唤大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自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但对没有兴趣的科目和内容,不会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系统。而激发学生内部动机的首要方法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因此,以“大学语文”为载体,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仅是大学语文课的关键,同时是大学生在今后学习、工作中自觉提高文化素质和语文能力的必要条件。为兴趣而学,为应用而学,大学语文才能担负起传承人文教育的重任,大学语文才有发展前途。

转贴于  (一)由应试教育向开放教育转变

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还学生想象的空间和独立思考的自由,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这是大学语文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课本来是丰富多彩的,字词句段,篇章结构是其形式,文化、风俗、思维方式,人情、冷暖、精神品位是其灵魂所在。只有将语文的本来面目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领悟,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文化、文学的感染力和语文课的实质,学生才能有兴趣学习语文。

(二)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按照学习心理的一般规律,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跳一跳,摘桃子”,要让学生通过努力有所收获。同样,语文课涉及的范围较广,提高听说读写能力非一日之功。目前,大学生,尤其是普通高等院校的理工科学生,不知道怎样提高语文水平。因此,大学语文课必须改变中学语文的教学模式,课内与课外结合,举一反三,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方法,从发展的眼光教授大学语文。学生掌握了方法,领会了要点,才能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由传授知识向提高能力转变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某方面的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有需要才有兴趣,有成果才能巩固兴趣。刚刚步入高等学府的大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怎样恰切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怎样在与人交往中受到尊重和欢迎,如何恰如其分地推销自己。学生一步入高校,首先发现的就是自理能力和语文能力的欠缺。培养文化素养、传承传统文化,大学语文责无旁贷,与此同时,还必须担负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应用语言文字,提高表达效果的重任。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确定能力本位思想,把培养语文能力作为大学语文的主线,让学生感受收获的喜悦,体验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和效果,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逐步提高。

(四)由定向思维向发散思维转变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不尽相同,大学生与中学生的主要区别在于大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愿望的增强。大学语文不是中学语文的延续,它的工具性逐渐淡化,而人文性、审美性和创造性是其主流。大学语文一定要成为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表达思想和观点的主阵地,创造机会,营造氛围,让学生表现和发挥,让学生体会到自我价值的提升。如《大学语文》(孙昕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诗歌单元的《山鬼》中的“山鬼”形象,小说单元《围城》(节选)中的人物形象,学生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只要能站在时代的背景上,能自圆其说,是自己经过深思熟虑的观点、都是应该认可的。而在习作中,也同样要鼓励学生说真话,写实情,只要大范围切题,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就是好的作文。

大学语文任重道远。通过大学语文,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从想学、愿学、乐学,到有意识主动学习,就达到了开设大学语文的目的。

参考文献

大学语文的看法范文5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大学语文 现代教育理念 发扬利用

当今,多媒体教学方兴未艾,它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教学节奏大大加快,教学效果进一步优化。但是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急需解决。本文以大学语文教学为例,从多媒体教学优缺点两个方面着眼,探究解决途径,使多媒体得以与大学语文教学很好地整合,发挥其最大优势,更好地服务于老师教、学生学。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的教学领域由于多媒体的介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多媒体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图文并茂、声形共举,在教学革新活动中彰显了其突出的优势。“多媒体教学以视觉、听觉为出发点,具有界面内容生动、动态呈现、信息量大等特点,运用多媒体结合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从教学中‘文本内容’到‘体验内容’的转化;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模拟和再现各种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创设与教学场景相关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时间和空间不再受到限制,从而实现了教学容量的最大化,课堂的交流得以无限延展;大学语文内涵更丰富,主体感更强,说大学语文课堂采用的是立体式景观教学非常恰当。多媒体教学极大地提升了大学语文课堂的生动性、活泼性、新颖性。比如在讲解《雨巷》时,先响起曼妙舒缓的乐曲,之后,让男女组合和着美妙音乐一起朗诵。从大屏幕中看到的是江南的古镇、小桥流水、诗一般的丝丝细雨,还有色彩斑斓的油纸伞以及丁香姑娘那忧郁的眼神,情景交融,出神入化。多媒体教学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高深的东西通俗化。

用现代教育理念来看,多媒体教学进入大学语文课堂是必然的。在普通高校,面向非中文专业开设的大学语文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们对文学常识的学习事半功倍,有些经典对他们来说不再难以理解,大学语文学习被提高到艺术享受的境界。多媒体运用的更大的意义在于大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增强,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教学模式。使用多媒体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学生和教师可以平等使用视听资料。从学生角度来说,他们可以对视听资料任何一方面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大学生就能够相对独立、自由、深入地思考,增强对教学的参与意识和对教学主体的认知。从教师角度来说,来自大学生的自由、丰富的思考能够使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心理与思想,同时也对大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随机应变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语文教师须真正尊重大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二、多媒体教学的负面效应

多媒体教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课件质量有待提高、多媒体教学功能未能充分发挥,等等。某些课件就是手写教案的电子版。板书由传统的“黑板+粉笔”转化为现代的“屏幕+键盘”,乍看教学方式上有一点点改变,而本质上无非“穿新鞋走老路”,多媒体的优势并没得到发挥。大学生最初还可能感觉到一丝新鲜,但久而久之,这种单调的转化就乏味了,课堂气氛回复平淡,授课效果难有多大改变,多媒体手段的使用徒留形式。

三、多媒体应用误区产生的原因

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首先是许多大学语文老师对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并不是十分熟悉。有关专业人士曾经针对大学语文老师利用何种工具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了调查,结果是:“用PowerPoint的占95%,用Flash的占15%,用Au―thorware的占10%,用3DMax的占4%,用Dreamweaver及其他工具的占1%。”从调查结果看,当前大学语文老师多使用电子幻灯片技术,该技术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是要求使用技术水平高的软件对于他们来说往往不现实: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学习这些软件,对专业软件的认识程度不高。

其次,缺乏对教学理论的学习。简单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并不能代替对多媒体教学理论的认识。一个大学语文老师若忽略了对诸如教学心理学、教学传播学等理论的再学习,就会导致一种现象产生,那就是机械地使用多媒体,流于形式,更不会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课件,课件成为资料的堆积、技术的展示。大学生们感受不到多媒体运用的亲和力,甚至感到还是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方式更合适。

四、趋利避害 实现多媒体应用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

大学语文的看法范文6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语文;困境与出路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标识,内化、积淀、渗透于每个成员的心灵深处。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使人安生立命,重建社会道德,重塑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当今社会是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浅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着大街小巷,而唐诗宋词元曲等传统文化被逼近了角落里,无人问津。如此局面对中国自诩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是一种无言的讽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密不可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该何去何从,中国大学语文课程该如何肩负起培养大学生挖掘传统文化的重任?

1.大学语文课程的困境

1.1社会功利化,学科定位偏差

当今社会,人们受后消费主义的严重冲击,金钱至上,道德孱弱,实用主义观念大为流行。高校中功利现象屡见不鲜,对于文化的学习过于片面,很多在语文课程学习成绩相对优秀的学生,在毕业之后的就业状况不佳,这使得更多的高校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严重缺乏主观能动性。大学生对人文类学科和基础理论课程缺乏兴趣,而对各种培训各种资格考试趋之若鹜。社会上也普遍存在这样的看法:一个满腹经纶的学者型人才,不若一个不通文法的技术人员有前途。基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高校的教育缺乏衔接,使得学生在对语文课程学习后,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因此,大学生不重视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的学习,片面追求实用性的知识。从这一角度而言,在现今的高校中,由于社会功利化的因素,使得高校中学生和教师对语文学科的定位出现偏差,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同时也阻碍了高校语文课程的健康发展。大学语文课程属于什么性质的学科?目前社会上普遍认同“工具说”和“能力说”。其“工具说”的观念认为,学习语文主要是为了多一种就业实践的工具,使得现今很多高校大学语文课片面追求学科的实用性,将丰满的语文课变成纯文学课,或者应用文课。在实际教学中,开展教学内容上强调能说会道在社交上的重要性,大学语文课俨然成为学生就业实践的一个工具。而“能力说”的观念认为,在高校中对学生开展语文学科的教学,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来提升现今高校学生的对文字的表述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较为注重培养实用性文体写作的能力在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和多元化的潮流下,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国家、社会极为关注的重点。一些高校把学生就业率作为教师评优评先晋职称的重要参照,加速了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偏差。有些高校院系甚至压缩停开大学语文课程。如此做法,短期内可以赢得较大利益,但长期看来大学生精神世界荒芜,缺乏应有的文化素养和情操品格。基于这样的状况,高校中所开展的语文课程受到不良的影响,这不利于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1.2教材内容单一,缺乏国学精品

大学语文内容本应体现传统文化的内涵,如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追求、中庸为贵的和谐精神、“贵义贱利”的价值趋向、“勤俭”“知足”的生活观念,这些正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但是现行的大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良荞不齐。基于对大学语文学科的错误定位,近年来很多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单一,以应用文、现代文、实践实训教学为主,忽视传统文化中的精品美文,硬生生把一本大学语文等同于工具书。语文课程这样教学开展的状况,普遍存在于现今各大高校中,一部分高校中语文学科的教材很难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更难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发扬,这对我国经典文学而言是一种浪费,而对于现阶段高校的学生而言是一种损失,失去了对语文知识深入学习和探讨的机会,基于这样的状况,应引起各大的高校和国家教育部门的关注,在保障提升学生就业率的基础之上,应注重对经典文化的学习和深入的探讨。以魏饴编写的《大学语文新编》为例。全书共十九个单元,除第三单元(爱图文选),第四单元(人本文选),第五单元(修身文选)有少数优秀文学作品外,其余单元都是技能培训内容。具体来看,上篇是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介绍了意义世界与阅读学等方面的知识,阅读接受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阅读方法。中篇是对学生日常书面表达方面能力培养,介绍了日常书面表达概说和一般方法,行政事务、事务财经、新闻报道等文选。下篇是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介绍了口头表达的基本方法、交际口语、辩论口语、职业口语、事务口语等。全书实用性极强,能提升学生今后的工作能力,增大的就业的机会。但是实质上却忽略了大学语文教学的灵魂和根本。对于国学精品内容的缺失,对学生而言未对高层次语文知识进行学习,让学生失去了对语文知识深入学习的机会。

1.3教学方法陈旧,教师专业素养不高

进入大学,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大学生对大学语文的接受不再是死读硬背,为考试而学习,而是本着兴趣、体会、感悟的心态去接触和重新认识语文。而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陈旧,学科观念与学术前沿的滞后,让学生无法认同,望而生厌。不论是人文类中的机构设置或是人文类的学科教学的开展,均在不同程度上展现出教师对人文素养的重视度。在目前众多的高校中,只有极少数的高校注重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的开展。在理工类的高校中,对语文课程教学开展重视程度相对较低,这样的教学状况充分的反映出重理轻文的思想观念,在这样的状况下,很多语文教师对自身所教授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对教学方案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使得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中,其模式和方法过于陈旧,很难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由于高校中教师和学生存在这样的观点,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努力学习语文知识仅是为了更容易通过各个阶段的测试和考试。此外,教师专业素养程度不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虽然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语文课,不过师资来源不稳定,稂莠不齐。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授基本上以中文系教师为主,却很少有专业性很强的教师,或者说教师的研究方向与所教学科不一致。比如说语言研究方向的教师和文学研究方向的教师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都可以去上大学语文课。非专业的教师授课比较随意,要么只会照本宣科,无法深入认识教材,也无法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要么只会按照自己的专业特长去授课,于是乎大学语文课上文学欣赏课或者语言文字研究课,谈不上国学教育了。

2.大学语文课程的突围

2.1高度重视,重新定位

通过上文的论述得知,在现今的高校中,对语文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对语文学科的定位。为了更好的改善这样的问题,在本节的研究中,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在改变大学语文教学开展尴尬局面中,一方面需要从语文教改内部进行自我突围,即丰富高校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在保障提高学生对实用性语文知识的前提下,应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国学知识融入到高校的语文教材中,使当代学生能更深入的学习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在掌握实用性文章表述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也期待实现人文精神的社会突围,社会和学校能形成一个理解尊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内外双重突围,才能从生存理念上矫正全社会对大学语文课程和传统文化教育的错误观念。《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大学语文课程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笔者认为,在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上,应该强调课程的人文性,而非实用性。在教学内容上应该重视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理念,认识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保护和发扬传统道德文化精髓,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自觉养成自强不息、深思慎取、和谐包容等优秀品格。在教学理念上,大学语文课程不是就业的指导课,而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2.2坚守阵地,自我突围

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多视角、多维度、广视野、开放性。首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恢复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经典性、审美性。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并通过对古典文学知识的学习,养成学生良好的品格,辅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提高学生对学学语文的主动参与意识,鼓励学生积极走出课堂,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拓展语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上教师的显性教育与课外学生的隐性教育结合起来,大学语文教育自然趣味无穷了。最后,应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文化素养的平台,进而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践能力。例如,针对所学习的知识,在校内组织演讲活辩论比赛,或在一定区域内开展大学生联谊辩论比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以此增强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兴趣。此外,大学语文课应该是一门丰富多彩、思想性艺术性强的课程。首先受到课时与版面的限制,教材的编写应该有所侧重,不可过于自由散漫。在编写体例上可以采用文体模式或者文学史模式,不过都应围绕文学这一主题。其次,在文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尊重我国的历史、文化、文明,选择具有美学价值,彰显学科个性,凝聚古人的处世智慧和哲理思辨的经典作品。通过不同体裁的作品给学生以文化滋养和性情陶冶,提升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认同感、自豪感。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更有助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拓展中国文化的传播范围。

2.3拓宽专业视野,培育人文情怀

高校应该意识到大学语文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建立专门的大学语文教研室,培养引进专职的大学语文教师,为大学语文教研活动的开展创立良好的环境和有效平台,鼓励大学语文教师推陈出新开展教学改革,在学术交流、课题立项、等方面适度倾斜。教师也应该加强自身专业素养。在课堂教学中主动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潜使学生了解、喜爱和掌握国学知识。大学语文教师还应该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关注掌握语文学科的动态前沿,思想不断更新,充分利用现代的教育技术手段将高雅精深的国学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提高学生的精神文化修养及道德素养。

3.结语

在高校中开展语文课程,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高文化素质的人才。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环境下,文化传播的途径逐渐被拓展。为了更高的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在高校中注重对语文学科教学活动开展的质量,对学生和文化的传承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大学语文课作为高校学生公共基础必修课,它肩负着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通过本文的论述得知,在现今很多高校中,对各个学科课程的设置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只要我们外部争取政策支持,社会认同,准确定位大学语文的学科属性,内部锐意改革,优化教材和教学方法,改善教学科研环境,大学语文就能冲出困境,实现突围。

【参考文献】

[1]侯曙芳.大学语文的困境与突围[J].铜陵学院学报,2006-04-30.

[2]李慧英.浅论大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渗透[J].吕梁学院学报,2011-10-15.

[3]黄雪莹.浅论大学语文国学教育的缺失与重构[J].安徽文学,2013-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