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语文的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语文的知识点范文1
关键词:网络文化;电视文化;大学生;价值观
一、价值观与大众文化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由价值观的定义可知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与其所生长的环境息息相关。同一个时代的人们总体的趋势是大致相同的,这是由于他们处于同一种社会环境下,接受着同样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而成长起来的。这种被同一时代人们所接受的社会观念或文化我们称之为大众文化。
针对当代的大学生来说,大众文化有更加具体的形式。我们这里所说的当代大学生即我们通常俗称的“90后”大学生。21世纪以来,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事物在我国逐渐地发展壮大,成为了当代大学生最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渠道。而作为除了网络之外当代大学生接触最多的另一种传媒的电视虽然在20世纪的后几十年就已经在我国大面积普及,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电视传媒不管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分别对网络文化和新兴电视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主要通过对这两种文化中的主流例子或形式进行剖析,研究它们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正负面效应,最后提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措施。
二、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网络文化是依附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作为当代大学生最主要的信息渠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作用不容忽视。伴随着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红人”利用网络传播的快捷性、开放性、广泛性、大众性和参与性的特点, 以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批又一批地涌现在大众面前,成为网络文化的一种主流形式。他们中有些凭借才华走红,有些靠搞怪作秀走红,有些凭借暴露、不雅照走红,有些凭借炫富、拜金走红,更有些是通过某些幕后推手走红。面对纷繁杂芜的“网络红人”现象,当代大学生往往由于认知水平、辨别能力不够成熟,难以作出正确判断,容易盲目跟风,从而形成一个混乱的价值体系,影响其将来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勤俭节约,鄙视享乐主义和拜金思想。然而,这种传统美德在今天部分“网络红人”的道德坐标体系中已相当模糊。“易烨卿”“烧钱男”“雅阁女”等众多拜金女、炫富男凭借着“炫富”“辱穷”的出位言行,大肆地宣讲自己所谓“日挥千金”的上流社会生活。一些“90后”大学生不能正确看待“网络红人”的炫富现象,在大规模的“炫富风”和“拜金风”的煽动下,片面夸大金钱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认为金钱就是一切,对金钱产生盲目崇拜和追求。
三、新兴电视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进入新世纪,为了应对网络等新一代电子传媒对传统电视传媒市场的冲击,各大电视台纷纷推陈出新,在节目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改革,造就了一大批新兴的电视文化。譬如,电视选秀节目的共同核心是将有强烈对比的普通平民和耀眼明星联系起来,传递的一个信息是成功的获得并不困难,而成功后随之而来的就是“粉丝”、鲜花和金钱,从中传播“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价值观念。这极易导致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随着这类节目的泛滥和媒体的推波助澜,不少大学生误以为成功就是在选秀节目中取胜,就是被别人追捧,就是当明星,无形中加剧了对明星的崇拜和对明星之路的追求。偶像文化替代榜样文化易引发偏激狂热的情绪,引至错误的价值取向。
大学语文的知识点范文2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现存问题 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密切关注与高度重视,典型示范则是最传统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典型的旗帜作用、感染作用和自我教育作用。笔者参与典型示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研究课题项目,通过对辽宁近十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典型示范的现存问题,并分析成因。
1 典型示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现存问题
1.1 典型示范的选树原则不明确
1.1.1 典型示范远离大学生生活
在学生眼中,典型示范评选的结果都是全面发展的非常出色的特例,而学校为了突显典型的优秀一面,不排除有夸大其词的成分,甚至对先进典型的不足遮遮掩掩,对毛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在“您的身边有您认为的大学生典型示范人物吗?”调查这项调查中,收回有效问卷1220份,其中60.8%的同学认为有,37.9%的同学认为没有。可见这种完美的典型在生活中并不真实存在,所以在大多数学生心中,他们与典型存在着难以逾越的巨大心灵鸿沟,典型的行为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很难做到,所以也就失去了典型评选的真实意义。典型的选取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学校可以设定各种符合各个学院学生实际情况的评比,每年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报名评比,这样可以让典型更有说服力、感染力,同时让学生有努力和学习的方向,做到典型大众化、有效化。
1.1.2 典型示范的时代性不够鲜明
当今时代,大学生的目标追求已经呈现多元化趋势,不仅仅注重思想的进步和学习的优秀。因此,用传统、古板、守旧、落伍等形象已经不足以成为典型,更何况以此来说服新时代的大学生呢!当今的典型应该能够反映并增强社会主流价值,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实践证明, 用具有时代特点的典型去教育大学生,才能适应时代精神,顺应时代潮流,使他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1.3 典型示范不够大众化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归根到底要有可行性,可学性。在1204份问卷中,632名学生认为可能去参加,222名学生不会去参加,可见70%的学生没有认同感,不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那么典型示范的影响力也无法发挥作用。大学生典型应该得到广大师生的公认,具有牢固的群众基础,学校树立典型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优越于普通同学和一般集体,但是最终还要归宿于大众。所谓的“超人”“超级英雄”虽然感人,但不够平民化,人性化,只有共同性才能使典型得到大众的普遍认可和接受,从而鼓励学生见贤思齐,不断完善自我,形成人人争先进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1.2 典型示范的选树机制不健全
1.2.1 典型示范的选择标准单一
不论是标兵的评比,还是奖学金的评选,都是相近的内容——选取学习优秀的学生作为典型。于是我们常常看到某个同学一人获得几个奖项,而一些学习没有足够优秀,但是其他方面很优秀的同学却没有机会成为典型。这种没有针对性的选准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也会造成一些学生对学校的不满和对自己能力的否定心理。学校应该不仅仅单一地以学习为选准,而是针对各个方面树立典型,让更多的学生展现闪光点,激励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发展。
1.2.2 典型示范的后续培养不到位
学校选取一个典型之后,会举行颁奖仪式告之全校,但是忽略了之后的跟踪培养工作,把典型教育作为了一种短期行为。典型不是自然成长的,需要经过组织的精心培养和教育,才能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变得更加成熟,从而成为一个长久的典型,时刻激励着大学生。然而现在典型只是昙花一现,众多典型在树立之初备受关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被遗忘,典型逐步落伍,丧失了典型的引导作用。所以,学校应该给予典型一个后续的培养,经常进行后续发展活动,让大学生时刻关注着他们,时刻激励着大学生向他们学习,这样才能实现选取典型的实际意义。
1.2.3 典型示范的选取不够民主
典型是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的人,是学生的楷模,树立的典型首先是要得到学生的认可。 而大部分的典型都是学校在学生申报材料中选举出来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到典型的推荐、评选工作中。所以,学校应该发动“大众评审团”,让学生参加选举典型的投票活动,杜绝有关人员内定的情况发生,选出让学生认可、学校满意的典型,从而增强典型的引导作用。
1.3 典型示范的推广宣传不到位
1.3.1 典型示范的宣传方式单一缺少新意
目前对于典型的宣传方法过于传统,25.7%通过学校活动,16.7 %听周围学生说,52.5%的学生通过海报宣传,广播,网络等渠道。然而海报形式宣传地点局限在校园中心,学生上课、下课匆匆路过,很少会驻足,宣传效果十分有限;对于新兴的宣传传媒应用得不够,不能很好地介入大学生的生活中去,既没有时效性,也缺乏广泛性。在信息发达的今天,互联网是一种很好的宣传媒介,手机是接收信息的最快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打好网络宣传牌,让更多的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到典型的事例,也可以在细微处将典型渗透大学生的思想中去,例如:通过微信的方式,宣传大学生典型。
1.3.2 典型示范缺少传承性
“香港小姐”比赛是一种美的典型,她们在任职的一年内要担负使命前赴各地宣传香港的形象并实践香港小姐服务社会的使命,不停激励着人们对美的追求,并且把美传承下去。与之相比,我们的典型却没有相应长期的宣传,只是一时地受人追捧,之后就被人遗忘,这些优良品质没有感染给更多的人,没有传承下来,着实是一种可惜。所以,树立典型之后,要相应地做一定的宣传,把典型的精神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大学生成为“典型”把优点传承下去。
1.3.3 典型示范的互动性不突出
在“您是否接受过典型示范的大学生的帮助”调查中,66.3%学生没有得到过帮助,21.6%学生偶尔会请他们帮助,12.1%经常受到他们的帮助。典型被树立后并没有在实践中进行活动,不能够担负责任,主动发挥典型的作用,导致大学生对于典型仅仅了解大致的模型,而众多的模型很难形成一个有利的整体形象意识融入到大学生的内心。学生只有处于特定的角色和情境之中,通过亲身实践、体验,接触到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才可能真正地被感染,被吸引。因此,典型应该进行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给学生们一个具体的形象,让大学生知道该如何向典范学习。
2 典型示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问题成因分析
2.1 主体因素
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受到西方资本意识形态多元化文化思潮的冲击与影响,导致当代大学生会有一些特性,最为显著的就是自我化倾向和功利化倾向。
2.1.1 自我化倾向
由于现代的家庭格局多是以独生子女为主,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得到的关爱较多,付出的感情较少,使得他们比较自我,从而造成现代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我的利益和感受,认为我就是我,无需效仿别人,会规划自己的人生,选择走自己设计的路。这种习惯就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漠不关心,甚至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心态,所以使得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面对典型示范的过程没有良好的积极的健康的心态。
2.1.2 功利化倾向
在经济尚不发达,大学生双向选择的中国,大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主要存在于生存的角度、经济的角度,却忽视了教育的非功利性意义和价值,教育往往被当作是一种改善人的物质生存状况的投资行为。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教育中所占比例不大。由于中国教育的特殊化现象,导致中国大学文化软实力较为薄弱。从而典型示范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较为缓慢,落实较为迟滞。
2.2 客体因素
2.2.1 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但是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针对典型示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高校的问题,而是各个教育阶段共同联动的问题。大学教育阶段存在的问题,与学生中学以及中学以前的学校教育不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道德教育一直在搞,但是效果一直不明显。因为不少学校德育教育重灌输,轻实践,也没有强化校内先进典型、营造学习示范的氛围。在典型示范上,从选择典型,培养典型到树立典型的每个环节,都缺乏有效的机制,缺少有效的多方合作,甚至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即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偶有实践,也是缺乏强有力的执行力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实效果。
2.2.2 社会因素
大学语文的知识点范文3
关键词 大学语文 教学改革 创新探索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大学语文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课程,传承着古老的文化,在文明的传递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下,大学语文正逐渐地陷入边缘化的境地,在夹缝中艰难生存。大学语文的危急将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从一个层面上说,会造成大学生中文表达以及接受能力的弱化、退化,甚至会波及到社会交往、求职就业等层面;从更深层面上说,会影响公众整体语文素养以及人文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语文是一门不可替代的课程。
1 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反思
目前大学语文确实存在诸多问题,对语文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规律重视不够,对学习对象的特殊性重视不够,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还不是很令人满意。另外,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也不太确定,是强调工具性,还是讲究人文性把语文作为一种素养来培育,定位十分模糊。
语文必须具有工具性、知识性的内容,注重人文性,加强工具性,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这应该是大学语文应该坚持走下去的一条新路。作为一门肩负重任的课程,大学里语文课程应该发挥出两种功能,一是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写作、表达和接受能力;二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感知能力,它是在更高层次上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培养。应该把它作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性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成为培养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主阵地。因此,这门课应该贯彻两条基本思想。“首先是文本本位,以优秀的、典范的汉语文章引领学生学习;其次是语文本位,有别于思想品德和人文知识教育课程。”①
2 大学语文创新探索
当前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必要,创新大学语文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是课程建设的根本。
2.1 丰富大学语文的课堂
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教育不应死守教条、远离现实,使文学脱离现代社会,远离对象,使课程苍白贫乏,缺少生机活力。应该在语文教学中突出与现实的联系和结合,突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突出与网络信息的结合。大学语文教材可以使用,但是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大学语文需要创新,需要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特色。
2.1.1 关注社会热点
对社会问题的回应就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眼球,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凝神静气地沉入课堂之中。现实中的热点话题、网络上的焦点新闻以及社会中的文化现象,小到生活琐事,大到天下大事,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历史等无不可以拿到课堂上展开讨论,让大学语文课堂增加一些人间烟火,让学生对与自身息息相关的生活阐述看法,并在观点的交锋中体验社会多元化思想文化。在学生高度关注精神状态下的诠释,可以引领学生对纷纭复杂的现实生活展开富有深度和广度的思考,对人生百态和社会万象有更清醒的认识。我们每个人只有一生,但我们可以借鉴社会众生的人生经历来烛照自己的人生。
2.1.2 善于利用等多媒体教学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感兴趣的经典音乐、影视娱乐、绘画艺术、服装饰物、广告传媒、网络文学等文化元素纳入课堂,经过筛选的富有文化气息的图片、音乐、影像完全为学生打开一个崭新的世界,以此为载体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视听,改变课堂上知识灌输的单调性。但是教师必须把多媒体教学与开放式的讲解教学结合起来,用理论的光芒投射纷繁的文化现象,在诠释中去伪存真、剔除积弊并且弘扬精粹,培养学生用理性思维分析各种社会现象。
2.1.3 拓宽学生思维
大学语文教学切不可拘泥一点,繁琐罗嗦地单调重复一个学生早已知晓的知识点,无限增添学生烦躁情绪以及厌学心理。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跳跃完全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在教学中以点带线,线面结合,展现语文鲜活生动魅力万千的一面。以文本内容的一个点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扩展,结合丰富的文史资料、时代背景、作家履历、民风民俗,形成横向的无限涟漪面。同时不断滋生新的知识点,穿越线性历史长河、跨越广袤空间界限,形成纵向历史坐标体系,描绘世界文化衍生图谱,形成古今中外知识脉络全面交汇融合。观古今于须臾,扶四海于一瞬。以趣味性的生发增加学生新鲜感和好奇心,从而极大锻炼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这对于教师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一种利用教学相长提升自身素质的极佳方式。
2.2 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突破传统的单向灌输知识的方法,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体系,积极采用研究性、启发性、讨论式教学方法,充分激活课堂。以学生为本,强调并切实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师生互动交流研讨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学习,这是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
2.2.1 广泛开展辩论讨论
要切实改变教师“一言堂”式灌输知识方法,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励学生在课堂中推行讨论式、探究式等学习方法。就某一个话题,可以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争论、辩论亦或是讨论,让学生的嘴巴开动起来,让学生的心灵活跃起来,让学生的思想飞扬起来。教师作为船长带着学生穿越知识的海洋,跨过邃远广袤的时空,笑谈古今中外,纵横万里书卷。
2.2.2 致力于延展阅读面
大学阶段是学生进行广泛阅读的最佳时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精读泛读相结合的方法开展阅读。课上示范如何进行精读,咀嚼原汁原味的中外名著,释放出文学作品馥郁芬芳的艺术价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点。浩瀚书海,有选择性地广泛阅读非常重要。清华大学为学生列出必读(40种)、选读(80种)、参考(160种)书目的做法值得借鉴,为学生列出精品书目让学生课下阅读,使阅读真正发挥教化育人、愉悦性情、陶冶情操的作用,成为学生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
2.2.3 尝试让学生为人师为己师
也可以酌情掌握时间让学生站在讲台上当老师,学生经过精心准备后的内容肯定是老师不曾准备的,学生的视角肯定是出乎老师意料的,各种知识汇聚成恣肆的海洋,各种观点辉映出群芳竟妍的百花丛。老师可以真正倾听学生心灵的声音,体会学生独到的见解,把握学生的思想脉络,为进一步调整课程内容、授课方法以及整个课程教学体系提供非常宝贵的参考借鉴价值。
2.3 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
大学的语文学习仅仅停留在阅读欣赏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通过学习阅读加强人文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和思想水平。“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去不断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感悟力与思考力,让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逐渐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一种终生受用的生活方式。这就不是停留于补补语文课,而是着重于素质的培育,力求在较高的层次上让学生对语文和中国文化有更系统的了解。”②
通过文学经典的阅读、思考、探究,接受审美熏陶,与古往今来的优秀心灵对话,在思想飞扬的空间里,批判性地吸收圣贤智者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悟纷繁复杂的人生、社会,体验人的崇高信仰、情感、价值观,感受至纯至善的人情、人性,学习至高至大的世间真理,辨析善恶美丑、忠奸贤愚,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融合。学习和阅读一定会对学生心理素质、思想境界、价值取向、人生追求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是更深层次的思想启迪和人格重塑,理性、感性思维的全面提升,智慧学识、人生阅历的极大发展,在潜移默化之中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培养青年学生自信而不自负、平凡而不平庸的人格,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怀,放眼未来、锐意进取的视野,关怀自我、关怀生命的人文意识,会生活、会做人、会做事的能力,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的人。
2.4 开阔学生视野
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拓展学生思维能力,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学术视野和思想深度。温儒敏先生说过:“大学语文不等于一般的素质教育通识课,还是要立足‘语文’,科学地整合语言、文学与文化诸方面的知识。”③引入多种理论与方法,打通学科之间、知识之间、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壁垒。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构建起学科间交叉相融,课内外联系,理论与现实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超系统的开放性教学模式,拓展本学科的人文性和思想教化意义。通过语文讲这个世界的丰富性,讲一个活生生的形象构成气象万千的大世界。培养和增进学生人文的修养、完善人格、提升品位,养成富有涵养、心理健康的胸怀,为学生为人、做事提供富有成效的指导和参考。
3 结语
大学语文的知识点范文4
关键词:大学语文;文言诗词;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234-02
一、《大学语文》文言诗词中字词教学研究现状
目前通行的五套《大学语文》教材中(这五套教材为:徐中玉编华东师大2005年版《大学语文》、夏中义编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大学人文读本》、钱理群等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大学语文》、温儒敏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高等语文》、王升高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大学语文》),古代文言诗词的篇幅总量占一半以上。而《大学语文》中文言诗词的字词教学却处于滞后的状态。主要表现在:第一,字词解释多有失误(或因袭旧注或解释错误或当注不注);第二,字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至今不甚明确。造成这种原因主要是编纂《大学语文》教材的语文工作者没有很好的汉语文字学、词汇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认识不到以文字词汇教学为切入点,可以深挖文言诗词中的思想文化内涵,进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从事文字、词汇研究的语文工作者又较少涉及《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本文打算在《大学语文》的教学原理和汉语言文字学两个不同的专业背景下进行。
近几年,关于大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人文性”还是“知识性(工具性)”的问题,讨论各执一词。王升高先生认为:“其实都是对的,问题在于如何兼顾二者。”事实上,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人文性和知识性(工具性)两者兼顾几乎没有落实过,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一直以来存在倚重倚轻的现象,当前,《大学语文》的人文性远远多于知识性。关于知识性中《大学语文》文言诗词的字词教学研究论文,只有十来篇,相对于数以千篇以上的大学语文教学研究论文,十来篇有关字词教学方面的研究论文所占的比例显然非常小,而就这十来篇论文的研究内容而言,也都是从文字训诂的角度考察《大学语文》文言诗词中字词的注释,还不是从教学法的角度加以考察。苏新春教授在《文化语言学教程》中认为:“汉语的字义、词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结晶。”大学语文的人文性,除了可从作家作品的思想、文化、审美等角度加以体现外,还可从字义、词义中体现出来。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和知识性,并不是并行的关系,而是相互交叉融合的关系。所以我们认为,大学语文文言诗词中的字词教学改革的研究,无论理论认识上,还是实践应用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语文文言诗词中教学改革意义
(一)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选文内容
字词的理解是句段篇章理解的基础,《大学语文》文言诗词中许多字词的注解或语焉不详或解释错误,严重影响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比如多个版本的《大学语文》选读了《段于鄢》一文,其中“公入而出,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句,该句中“融融”和“洩洩”两词的注解,在本人调查的五套大学语文教材中,或不解释,或因袭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注释:“和‘融融’的意思差不多,都是形容快乐得样子”,如此解释“洩洩”和“融融”,不仅没有疏通文意,反而让读者不知其所以然。“融融”是形容快乐的样子,快乐的方式多种多样,到底快乐成什么样子?我们有必要对“融融”两字作出准确的注释。融,《说文》:“炊气上出也。”段注:“《釋詁》、《毛傳》、《方言》皆曰:融,長也。此其引伸之義也。通作抴。”此处当用为引申义“长”,与下文“洩洩”意义相符合,“洩”为假借字,其本字为泄,通过系联詍怈等同声符字来看,“泄”词源意义也当为“延长”,此处“洩洩”和“融融”都是形容快乐悠远绵长,同时更好地形容了郑伯与其母和好如初的情景。从文言诗词中字词的注解,因袭旧注或解释错误或当注不注的现象不胜枚举。当前大学语文的注释当利用古代汉语研究的成果,全面解决注释中的一些错误或不当的地方,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选文内容。
(二)通过字词源流的梳理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中国传统文化
字词教学不仅属于语言知识教学内容,文言诗词中一些关键字词的准确理解或其源流的梳理直指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例如:《诗经·静女其姝》:“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大学语文》(吴振清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解释爱为“爱悦”之义,不当。此处“爱”一词是我们透析中国古代青年男女视婚姻爱情为神圣行为的重要字眼,也是理解这首诗中关于描写古代爱情情趣的关键,“爱”在此并不是“爱悦”之义,而是“暧”之本字,《说文》中爱字为“隐蔽模糊”之义,如广西美术出版社本《大学语文》中选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中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句,其注解:“暧暧,轻柔貌,一说隐约可辨貌;”可见轻柔貌的注释在此训释“暧暧”实在是望文生训。关键字词的理解在文言诗词中对传统文化的揭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字词源流的梳理蕴含着中国古代民族智慧和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语文学通过探究汉语词源的方式来观照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思维方式,成果颇丰,如王念孙的《释大》和《蜾蠃转语记》都作了很好的示范。在《大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可以传授学生探求字词本义、词源义的形式来挖掘古代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思维方式。例如,讲到红色马之“騢”字。《诗经·鲁颂》:“有骃有騢,有驔有鱼,以车袪袪。”可以引导學生推导出瑕、霞、蝦等一組同声符字皆有“紅色”的词源义,这样我们不但了解到先民的思维特征:物有同状,予之一名,同时也可以了解先民观察事物的智慧。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大学生充满幻想的内心世界,求知欲望强烈,《大学语文》必须给学生新知识,忽略间接知识传授而空谈能力是无根的,也会阻碍了大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积极性。古代文言诗词的字词教学可以选择能引发讨论的课题,切入点就是通过一些承载文化比较丰富的字词,用少量的知识点燃大学生自我学习和思考的热情,单纯的字词知识灌输甚至忽略字词教学,则会失去激发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这除了能让学生最大程度地掌握汉语词汇量,同时能更深刻地掌握《大学语文》中文言诗词中的字词,为现代汉语写作中简练、生动、古雅的表达奠定了基础。
大学语文的知识点范文5
[关键词] 应用本科 ;大学语文 ;学习评价新标准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不同的主要标志是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大学语文”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是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言工具性与人文教育,美学作为一个整体,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
如何使学生的语文潜能向现实的职业素质生成,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合拍,成为现实社会需要的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应用本科《大学语文》课程标准最为关注的。
与一般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应有区别,针对职业教育特点明确大学语文课程标准,进行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教学、教法、教学效果检测和评估等相关领域的探讨是应用本科高校进一步改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方向。
教学效果的检测和评估在“大学语文”的学习中不能被忽视。只有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对学生做出准确判断的成绩,才可以发挥评价标准积极指导作用,促进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当前应用本科高校“大学语文”的学习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应试教育的影响。非常重视考试成绩,忽视学生主体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重笔试、轻口语。关注考试知识、忽视学生能力。因此,如何评估学生的能力,是应用本科院校迫切需要改革的一个主要问题。
首先,应用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是寻求建立一个职业能力培养和评估系统。教学计划要围绕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分阶段培养。必须符合系统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逐渐积累和深化,逐渐意识到规律。推行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的综合性测试。例如,在考试中,可以准备一个或多个主题,让学生辩论比赛,在整个事件的性能评估的基础。整个过程从开始到结束的活动,发现信息,每个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组织之间的竞争和压力。这种考试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变,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有机统一在训练学生的听力和口语技能的同时,这两个目标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虽然一些学生心理素质不好,表现不佳,然而,这种评价方式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有用的。
第二,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大学语文学习评价标准可以根据全面多样化的原则,动态的原则,综合原则。多样化原则是使用各种各样的考试形式,打破单一的检测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语言能力。动态原则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成为成长过程,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综合原则是语言学习评价标准应该反映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全面的学生在学习的各个方面的表现,考试不仅掌握知识和技能,也要注意掌握口头和书面能力的训练,一个质量,例如表现出来的非智力因素,如意志、品质、情感、人格等,为学生建立一个好学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另外,可以创设模拟职业环境,考核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例如,用模拟招聘会的形式考核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可以在教室进行,一个教师对全班学生的模拟现场招聘,学生轮流自荐、回答问题,学生的表现可圈可点。也可以在办公室进行,由两位老师主考(其中一位是学生不熟悉的外校老师,最好是企业人力资源主管),每次一名学生参考,其结果大不一样,一些在教室里洋洋得意的学生到了办公室居然语无伦次。由此可见,创设模拟环境不但要形似,尽可能要神似。
还可以小型“课题研究”方式对学生知识的理解、综合及运用进行考核。通过这类课题的研究,让学生把一定阶段所学内容的知识点加以整合,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课题研究”的课题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和技能项目比较全面,尽可能与专业紧密联系,让学生在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例如,汽车专业学生在学完应用文写作知识后,可以让他们围绕“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汽车专业人才”之类的课题进行一次调查研究,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上交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等一系列文章,检查学生是否按照要求完成了任务,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方案,也可让学生直接参与讨论和评估。以小型“课题研究”方式进行考核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果事半功倍,效果十分明显。
这样,学生参与考试命题。教师有意识地延长了考试准备过程,并让学生参与考试命题。考前让每一位学生独立给出一套试题,并保证在最后的试卷中,60%以上的试题将出自学生命题。这样就改变学生对待考试考核的态度,变厌考为积极参与,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主要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评价标准应当与学分制配套进行。
参考文献:
[1]陈从耘:《高职语文的创新教育》,2003年第11期
大学语文的知识点范文6
在当下大学语文课堂中,越来越多教师选择使用影像资料辅助教学。基于此,文章以辽宁师范大学为例,阐述了影像资料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作用,指出了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影像资料的误区,提出了运用影像资料开展大学语文教学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
影像资料;大学语文;影像手段;影像元素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开设的重要必修公共课之一,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其语言文字的表达、交流与沟通能力。辽宁师范大学所选取的大学语文教材为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自主出版,由张庆利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读本》。该读本中所包含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作品在教授过程中可以综合运用到大量的影视艺术作品,使教学过程丰富多彩,方便教师传达文本内涵,实现教育目标。同时,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方便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就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新课程改革推进的十余年来,教师在课堂上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逐步提高。因此,影像资料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被重视。
一、影像资料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作用
影像手段,即在课堂上运用影视艺术作品,发挥其视觉元素与听觉元素相结合的特点,以期实现促进课堂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影像手段引入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延伸,有着众多区别于传统大学语文教学手段的优势。
(一)运用影像资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心理学实验得出结论: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于视觉,11%来自听觉。此外,该研究还证实,在学习的过程中,参与感知和接受的感官越多,对知识的理解就会越好。因此,从心理学角度讲,在大学语文课堂中播放影视艺术作品是作用于多种感官的多类型信息刺激,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运用影像资料所带来的多维度、图文并茂、视听并举的课堂表现形式极具感染力,减轻了学生在课堂上对文本的理解难度,有助于学生对一些较为复杂晦涩的文章进行理解。
(二)运用影像资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感知
对知识的感知指的是对知识表面或者外在特征的理解与记忆,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表现为对课文文字中所阐述的内容,所具有的逻辑性的认识。在大学语文课堂中播放影像资料,可以向学生提供较为丰富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感性材料。例如,在讲解贾平凹的《秦腔》这一课时,播放一段秦腔表演,让学生对教材所讲述的内容具有直观的感受,从而对教材内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便于教师课堂内容的进一步讲解。
(三)播放并讲解影像资料有利于学生知识性记忆的持续
心理学中有关知识保持的实验有这样的结论:从听觉获取的知识人们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如果同时使用两种信息传递工具,人们能够记忆65%的知识。这一实验表明,影像资料在大学语文教学的记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影像资料的误区
虽然影像手段的运用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有着种种有利条件,但不可否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这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一)倚重影视作品,限制学生思考
影像手段作为声音、图像的有机结合,具有区别于传统文本的传播优势。在课堂上的使用,会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的感受。但是同时也会对学生的思维和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产生模式化认识,限制学生的阅读经验和期待视野。例如,在讲解《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这一课时,在课堂上引入一段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对应片段,在方便学生理解的同时也会限制学生的视野。在影视艺术作品中,戏剧文本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形象由文字描写一跃成为视觉上可见的直观人物形象,会带来一系列问题。首先,文学形象具有一定的假定性。影视艺术作品中统一出现的人物形象由独一的演员来饰演,这样的演绎方法抹杀了不同人心中的具体人物形象,势必会影响观众的接受心境与阅读效果;其次,除了人物具体形象差异外,部分影像资料会因为种种原因改变原有情节,影像资料内容有别于教材,易对学生造成误导;最后,假如学生在上课之前没有对课堂文本有一定的阅读思考与分析,直接出现在影视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内容会定格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对文章思想内涵的探寻止步于初级阶段。换言之,一些影像资料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出现会一定程度上限制,甚至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缩小学生的思考空间,不利于学生的文学接受与独立思考。
(二)淡化文本阅读,喧宾夺主
教师在选取影视艺术作品作为大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材料时,容易将关注点聚焦在影视作品的音乐、图画、色彩等视听效果上。此时,过多地使用影视艺术作品,会减少学生对文本的精读和理解。影像资料的使用,虽有利于课堂内容的展开,但也容易使课堂关注点从课文的内涵偏移到外在表现,冲淡大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和教育意义,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浅尝辄止,对文章背后的人文关怀与思想内涵止步于画面感对视觉的冲击,乃至从影像资料回到教材文本时,思路仍然留在播放过的视频中不能自拔,从而对课堂教学产生不利影响。
(三)占用课堂时间,容易本末倒置
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必修课,虽然极为重要,但是课时安排受种种条件限制,教学时间较为紧张,一个学期里仅有的32个学时对内容丰富且有深度的大学语文来说完全不够。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定量的影像资料势必会占用大量课堂时间,被迫压缩或侵占其他课堂项目的时间。同时,引入课堂的影视艺术作品往往涵盖大量内容,除了教材所要传达的主旨思想之外,往往还包含了众多题外因素。因此,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播放影像资料在达到一定教学目的的同时,也可能会加重大学语文教学负担,甚至使课堂的教学中心由教材转向影视艺术作品,从而忽略大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目的,造成本末倒置。例如,在讲到辽师版《大学语文读本》中《侠客行》一文时,有的教师会选取一段有关“侠”文化的影视片段来引入课堂主题。这样的方法虽然有利于课堂内容的展开,但同时将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等次要内容误推到教学重点,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传递人文关怀与文学素养的大学语文课变味成了历史课、哲学课。
三、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影像资料应注意的事项
影响元素作为多媒体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发挥出影像手段有别于其他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影像资料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根据文章内容量权衡相应的影像资料使用幅度
为了确保选取的影像资料发挥最大的效用,就要保证所选影像资料长度能够在教学计划安排内完成。在逻辑性很强的文章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作为教学重点,需要对作者的行文思路进行逻辑性分析论证。在此类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缜密思考、严谨表达的能力,此时如果选取一些影视艺术作品作为课堂的组成部分,难免会打断学生文本分析的连贯性思路,使学生思维陷入肤浅化的瓶颈。因此,在讲解此类文章时,教师应减少甚至避免影视艺术作品的课堂使用。在一些文言文、诗词、说明文和散文的课堂教学中,影视艺术作品便能够发挥其优势,将文章讲解所需要的知识点进行有机结合,有利于课堂内容的展开,加深学生对文章主要思想感情的理解。由此,教师需要考虑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合理安排影视资料。此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受教能力,简短有力的影像资料能够最大化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影像资料和课堂学习内容的联系上,就能自觉进行思维活动。在大学语文课堂上,要尽量避免选用拖沓冗长的影像资料,确保课堂教学时间的安排合理,避免造成影像资料喧宾夺主的情况。
(二)选取恰当的影像资料,使影像教学手段与大学语文课堂相适应
影像资料引入课堂对大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选取影视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明确影像资料在课堂中所处的地位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并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在使用的时不要喧宾夺主;其次,所选取的资料要长度适中,不能过多占用课堂时间。课堂时间的大部分应该用来交给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再次,选取的影视艺术作品应具有代表性,可采用剪辑的手段,截取影像素材中最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片段,切忌通篇播放。对于一些较为经典的影视艺术作品可布置为课下作业,让学生在课下完成欣赏分析。总体而言,在选用影像资料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特点,形成语文课程的特色,有效发挥影像资料的优势。譬如,在讲解《长恨歌》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电影片段,让学生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这样不仅能够让作品内容形象化,还能比较文学与电影两种艺术形式的不同之处,借此让学生分析两种不同表达效果的特别之处,实现大学语文情感和审美的教育内容相适应。
(三)注重影像手段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联动
在运用影像手段开展大学语文教学时,学生的思路往往会被影视艺术作品所牵引。当影像放映结束后,学生仍沉浸在影视艺术作品中,很难短时间内重新回归到课堂中。为此,在运用影像手段时,要注意影像手段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联动。所谓“联动”,就是有目的性地安排影像资料播放,以提高课堂语文学习效率为根本目标开展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在放映影视艺术作品之前,教师可以进行问题预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欣赏与分析。在放映结束后,教师对设定的问题进行提问,通过点评学生回答,增强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联动,引导学生将思路重新转回课堂。在选取较长的影视艺术作品时,教师可以按层次将作品分为若干部分,对各部分依次进行播放与讲解,通过这种模块分析的播放方式,把控课堂节奏,加强对学生思路的引导。
综上所述,本文简要探讨了影像资料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对影像资料在大学语文课堂上的使用分别从积极和消极方面进行了一定分析,对未来影像资料在未来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和原则进行一定探究,以期引发众多一线教师对影像资料在大学语文教学应用中的思考。
作者:李帛芊 迟琳玉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国恩.文学类公选课教学原则之管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3(5):58-61.
[2]陈国恩.近年来武汉大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4):270-282.
[3]樊星.文学教育应该注重趣味的培养[J].文学教育,2011(3):4-7.
[4]郑君.新形势下大学语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5(5):256-257.
[5]林娜.新媒体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5(9):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