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操作流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线上教学操作流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线上教学操作流程

线上教学操作流程范文1

[P键词]:办公自动化 高校 行政

1办公自动化的概念

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在目前常见定义中,被定义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化的办公方式,但是,办公系统离不开人的操作和设计,是人机合一的系统。基于此,在OA’2000办公自动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办公自动化被定义为:以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地理空间科学、管理科学、行为科学和网络通信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以提高专项和综合业务管理和辅助决策的水平效果为目的的综合性人机信息系统。高校的办公自动化顺应现代行政办公的需要而产生,目前,大部分高校开发、运行了符合自身特点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本文中的H高校J学院结合多年的传统行政管理,开发适合本学院的行政工作的办公自动化软件。

2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必要性

传统的办公模式,存在着信息传递速度慢、办事周期较长、工作重复性高等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执行过程的及时性和管理工作的正确决策。建设办公自动化系统能够为学校建立开放的、高效的、网络化办公、科研与教学新环境,为学校内部管理和外部交流提供传播、处理基本信息的平台,为学校门户的建设与整合,打造信息化、数字化校园积累有益经验,打下坚实基础。远程办公使得学生、教师、管理者的面对面交流办理事务性工作的流程大大减少,大家都开始习惯于大量通过网络的方式来完成教学行政活动。

3J学院行政办公自动化软件建设情况

H高校J学院根据需要阶段性进行机构调整,进一步优化管理流程,在日常办公及教学行政管理中大量使用信息化技术,从2014年起,将部分线下流程开发到网上办公,提高工作效率。考虑到系统必须能够多人协同工作,并且出于开发维护的便利性考虑,采用B/S架构来推动办公自动化。综合考虑操作的便利性和用户的接受度、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将原有的管理流程进行优化,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职能,在日常办公及行政管理中大量使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工作效率。搭建了学院内部办公OA系统,将公章使用、信息、发文、学生接待、文印登记等行政办公申请审核流程实现网上办理。图1显示了一个学院内部网上行政办公系统的几个模块操作界面。

4J学院行政办公自动化软件使用体会

J学院应用行政办公自动化软件两年来,不仅在办事流程上大大节约流转时间,提高工作水平和管理效率,而且办事更加规范。数字化信息化更便于存档查询检索。

4.1办公更加规范

在办公自动化软件平台上,人的意志无法改变程序运行,一切都得按照既定规则、流程进行。同时,杜绝了越权操作,防范了运行风险,增加了监督性。

4.2办公流程清晰

运用行政办公自动化软件,在每一个流程的发起都有清晰的流程图,可以指导申请人员进行正确的办公申请,比如公章使用中,操作流程图(如图2所示),清晰办事流程,员工提起公章使用申请,需要经过部室主任、分管领导审批通过后,才能进程到学院办公室进行盖章操作,这样的流程操作,不仅让申请者清晰流程,更能让用印人正确用印。

再如,信息,在操作流程图上(如图3所示)明确操作流程,高校的信息非常严谨,不仅需要业务主管领导审批通过,还需要党支部的审核,从业务和政治的角度双重审核,通过后才可以。但如果是常规的每年例行的信息,可以主管领导通过选择常规后直接。这样的流程可以节省一个流程点从而节约审批流程和时间。

4.3节约流转时间

高校行政办公是严谨的,一个申请需要二到三级的审批,传统的审批是线下流转,一旦找不到审批的人签字,流程就无法进行下去。采用了行政办公自动化软件,将线下审批转为线上审批。大大节约流转时间,原本可能需要几天走完的流程,线上一个小时不到就可完成。

4.4提高管理效率

运用行政办公自动化软件,文件和工作都被自动、有序的流转,在办工作、待办工作清晰明了,帮助使用者了解工作进程,不仅大大减少了传统靠人脑记忆及笔记记录的了工作量,而且精准的记录,规避出错。J学院使用行政办公自动化软件至今,有信息900多次申请,公章使用800多次申请,文印登记300多次申请,通过网上办公自动化软件,不仅办公快捷,还为存档查询提供了方便。

4.5方便信息检索

在传统的纸质和手工办公模式下,工作存档的查询检索存在非常大的难度和工作量。 办公自动化使各种文档实现了电子化,通过电子信息的形式实现文档的保管,查询调档便捷迅速,准确率高。

4.6局限与不足

行政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依赖网络,如果遇到网络故障,将无法实现网上办公,另外,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虽然办公自动化的实现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近几年来正因为科技的发展,使得不少不法分子乘虚而入,像电脑黑客、网络病毒等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办公质量,给高校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一些重要的数据文件经常被盗取、损坏。因此,加强学校网络安全管理,学校网络尽量单独使用极其重要。

5J学院行政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发展

J学院通过两年来的的行政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开发和使用,大大提高了行政办公的效率和质量,根据使用反馈,以及工作需求,接下来会继续开发办公模块,比如合同管理、交办协办等。结合工作实践,开发切之可行的办公自动化软件,为日益繁重的高校行政工作带来了方便,更提供了正确工作的保障。同时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也在应用中不断探索,循序渐进地对已开发项目进行改进、升级和完善。全面推进学院高效办公模式。

线上教学操作流程范文2

一、考试组织情况

2020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因疫情原因进而导致的考试时间的推迟,好在我们伟大的国家战胜了疫情,虽然考试推迟,但仍然让我们数以万计的考生能参加各类考试(2020年考试明细见附表),以证明执业资格和学业水平。

##学院作为山东省自学考试规模最大的考点,南北校区共组织80000余人次,2600余场次考试,共调用校内考务人员近4800余人次,外校考务人员2000余人次。在本年度考试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学院领导高度重视,二级学院、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教务处周密组织,考试工作人员认真负责,考务操作流程规范,,在全体考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了本年度的考试任务。

二、考试问题汇总

在2020年度考试过程中,考务组织工作仍存在准备不充分和协调效率不高的问题,每次考试后内部问题总结并在下一次考试中规避问题,各工作组应加强工作的沟通与协调,强化大局意识,争取形成良好的考试运转环境。2020年5月单招和6月专升本考试是今年首次引进了线上考试,考试进展顺利,但是线上考试存在监管不严格等各种问题,建议在今后的考试中完善线上考试规范,或者在考试形式选择上以线下考试为主。在监考考前培训中有个别教师不参与、不请假的情况仍有发生。监考过程中有部分教师责任意识淡薄,违反国家考试纪律,擅自离岗,自行委托不具备监考资质的人员进入考场行使监考职责、无视监考工作纪律,擅自携带手机进入考场等考试违规情况,造成较坏影响,为了严肃国家考试纪律,维护我校考点的社会声誉,提高考试相关人员责任意识,起到警示作用,均按照教学事故严肃处理。

三、组织自考生8月/10月考期强化实践课程报名

华夏大地助学和五五实践课程共报名52000科次。上报2020年8月/10月实践考核课程考核成绩及材料。我院共上交在校生实践考核课程作业(试卷)15943份,制定了实践考核作业管理、审核、上报工作程序及质量标准,所上报材料经考试院审核无差错。

线上教学操作流程范文3

关键词:实训基地 服装生产流水线 实验教学方案

从理论上讲,校内生产性服装流水线,除了生产功能外,在实施过程中还承担着一项很重要的功能――教育教学功能,因此,整个流水线的设计虽然与服装企业的生产性流水线有着很多共性,但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它应将学生的学习内容精心设计成项目,按企业的工作流程设计学习过程,营造一个学习知识、操练技能、提升专业综合素质的真实的生产性学习环境。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因为服装生产流水线以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为主,很多人都认为流水线的指导老师任何教师都可以担任。所以,教研室在排课时,安排一些工作量不足的非服装工程类专业老师作为生产流水线的实习指导教师,主要任务是记录学生的生产数量、到岗情况和劳动纪律情况。

2.由于学生的技能水平与企业生产流水线的熟练工要求相差较远,所以企业往往只让学生重复做生产过程中最简单的几道工序,或把学生安排在修剪线头、修剪样板、烫衬、整理包装等纯属辅的岗位上,把学生当成了廉价的劳动力。

3.企业希望学生只固定在一个岗位上不要轮岗;或把学生放在一边,只许观看;或把学生放在模拟实训室,用企业的废料来练习。

为了改变上述现状,让教学管理人员了解校内生产流水线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手段选用、轮岗时间确定等内容的设计对生产流水线教学质量的影响程度,我们设计了几种教学方案并进行了对比性实践,目的是想通过研究,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实习实训指导人员在学生专业技能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从定性的角度研究如何科学合理性地安排生产内容、岗位轮换,以提高学生实习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项研究,无论对服装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改革,还是对专业实践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的创新,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实验教学方案设计

1.概念的界定

这里所说的教学方案,是指对校内生产性服装流水线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人员的配备、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的局部性的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2.教学对象选择

为了使教学方案具有可比性,选择了专业基础相同的08服装1班和08服装2班、07服装1班和07服装2班作为实验对象。根据需要,利用技能测试(主要是开袋、做领、装拉链、拼缝等)、理论考试和现场答辩等方式对学生按专业综合水平进行分类,根据需要对其中的人员进行抽样组合。

3.教学内容选择

(1)教学内容选择原则

①典型性原则。选择服装专业教学内容中最典型的项目内容,因为这些内容在学习中能起辐射作用。

②可操作性原则。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可以单独成为一道工序或拆分成几道工序,在评价过程中具有可操作性。

③普适性原则。所选择的教学内容适用于每一位参加生产流水线学生的学习需要。

(2)教学内容选择

①男衬衫领,属于立翻领,在男女衬衫、男女风衣、中山装、军装等款式中经常用到,具有典型性和普适性。

②斜插袋,可用于男女上衣、男女西裤和各类裙子,具有典型性和普适性。

③男衬衫袖克夫,可以学习扣烫样板的使用、辑止口、烫净衬、闷缝、压辑缝等工艺,具有可操作性。

(3)教学流程设计

工序分析――工序工艺质量分析――工序人员安排――工序实训――实训情况记录――实训情况分析――提出改进意见。

二、实验教学方案实施

1.关于轮岗时间

在07和08两个年级的高职服装专业学生的服装生产流水线实践中,从已取得顶岗实习资格的学生中各随机抽取学生20人,在流水线上进行顶岗实习,制作的工序主要是男衬衫的烫上领、烫下领、做领、压领止口、装领、做袖克夫、装袖克夫。对他们的实习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跟踪记录,对在同一工序的数据进行归纳合并,取平均值。

2.不同教学方法选用

(1)本实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理论讲解。在项目设计的基础上,以学习任务为载体,对学生学习的任务从学习流程、相关技术文件、质量标准、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必要的理论指导。

操作示范。对某一项学习任务,在工具设备使用、安全操作要点等方面给予演示,使学生获得最直观的感性认识。

(2)教学对象抽样组合

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基础测试,分别在08服装1班和08服装2班中各挑选20名程度大致相近的学生分成A、B、C三组,然后分别以做男衬衫领、斜插袋、装袖克夫的整个部件的工艺操作作为学习载体,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记录。

(3)不同教学方法的实施

A组:采用理论讲解为主法。指导教师用先用男衬衫领的成品或半成品给学生观察的同时,把部件的工艺流程详细地讲解一遍,并结合PPT讲解操作的步骤与要领,但不作操作示范,讲解完后由学生自已分头去做,记录学生所做产品的合格率。(斜插袋、装袖克夫的实验过程与男衬衫领同)。

B组:采用操作示范为主法。指导教师将男衬衫领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缝制工艺过程很熟练地做一遍,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并自觉作好记录。做完后让学生分头去做,记录学生所做产品的合格率。(斜插袋、装袖克夫的实验过程与男衬衫领同)。

C组:采用讲解与演示交替法。在操作前,指导教师从理论上讲解男衬衫领的操作流程、操作要点和整体质量要求,反复强调该准备的材料和工具,并且以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在操作过程中,指导师傅按操作规范进行示范,还对容易出差错的工艺点进行特别强调,提示可能会产生的质量问题。然后让学生按要求去练习。记录学生的合格率(斜插袋、装袖克夫的实验过程与男衬衫领同)。

用同样的办法,在07服装1班和07服装2班中各挑选20名程度大致相近的学生分成三组。然后施以上述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实验,将得到的数据与08的同类项目数据合并后取平均值。

3.教学评价方法选择

在08级学生中,我们对15名程度基本相同的学生分三组采用不同的教学评价方式,对5名学生采取表扬为主的方式,对学生表现得非常关心,经常表扬他们做得好,但对他们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温和地指出而不明确要求立刻纠正到什么程度,结果发现这5位学生的操作热情非常高,缝制速度不断加快,但工艺质量并无多大提高,有质量问题的部位改进不明显;对另外5名学生既不表扬也不批评,只是很及时地指出他们不正确的操作姿势,并及时演示让学生观摩。最终发现这5名学生不仅速度不断提高,工艺质量也日益改观;对其他5名学生采用严励的态度却不及时给他们讲解工艺技巧,让他们拆了做、做了拆,不停地返工,最后发现这5位学生在质量和速度两方面均无明显进步,对上服装流水线又恐惧又厌恶。

三、实验数据分析

1.轮岗时间

将07和08两个年级的20名学生在流水线上制作男衬衫的烫上领、烫下领、做领、压领止口、装领、做袖克夫、装袖克夫的数据取平均值后绘制成曲线。

根据上面两个图表可以看出,无论是07还是08届的学生,都会出现两头少中间多的现象。原因是第一天对工艺比较生疏,做得普遍较慢,从第二天开始熟练程度增加,所以产量提高了。一周的开始几天相对来说精力比较充沛,积极性较高,在接近周末时,都希望得到休息,所以积极性明显下降。而且学生普遍表示,不愿在同一道工序上做上几周时间。所以,我认为,3天~5天左右轮岗一次效果最好,它符合学生学习心理需求,可以消除学生的疲倦感。

2.教学手段

服装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并非光埋头练习就能形成的,它必须在正确方法的引导下逐渐形成。A组学生中,一部分基础较好、领悟力较强的学生能基本按照指导教师讲解的方法去制作,但由于关键部位不懂操作技巧而出现这样那样的弊病,从而产生种种质量问题。大多学生只凭自己的习惯和思维定势去操作,不仅制作方法五花八门,而且操作速度慢,效率极低,成品质量与企业的产品质量要求相去甚远。少部分学生则不知该如何下手,就去看别人做。B组学生中,由于指导师傅在操作中没有作较好的要点提示,所以在操作过程中,他们很难把握关键位置的处理要点。有的学生会主动去请教指导师傅,但大部分学生则开始凭想象去做,工艺流程错乱。部分学生大致地按指导师傅讲的做出来,而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质量很成问题。工艺越复杂,质量合格率越低。

3.评价方式

通过对3组程度基本相同的学生所采用的不同的教学评价方式后所产生的结果,可以看出,生产流水线上专业技能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相对应的评价过程也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性评价,因此,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在操作要领上根据企业的质量要求作恰到好处的点拔,只有通过指导师傅的示范与提醒,学生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不该发生的操作性错误,从而大幅度提高技能水平和产品质量。

4.教师素质

不同的评价方式往往与专业教师的素质联系在一起,专业教师自身素质高的,对学生的指导不仅到位且态度和蔼;专业教师自身素质欠缺的,对学生的指导仅流于形式且态度粗暴,以掩盖自己技能上的不足。况且,在生产流水线上,由于企业很注重经济效益,所以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时显得不太主动,不是放任自流就是让学生不断返工,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作为专业指导教师,在自身具备过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正确处理生产效率与学生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的进步给予积极的鼓励,对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流水线就有的作用。

四、结论

1.3天~5天左右轮岗一次效果最好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3天~5天左右轮岗一次效果最好,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学习周期特点,可以让学生保持新鲜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消除疲倦感。

2.生产流水线的工艺指导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

通过3种不同教学方法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在校内生产性流水线上,工艺指导教师的示范与讲解显得相当重要,流水线应配备不仅有较熟练的专业技能,还要有一定的理论功底的工艺指导教师,即双师素质的教师。要求教师在示范过程中,一方面,从理论上讲工艺要点,使学生明确“之所以然”;另一方面,从技巧上给予指导,做到学有所依。大一学生最好在款式简单、批量较大的单件流生产线上实习,这样有于学生基本技能的巩固;大二学生应当在小批量多品种的单件流生产线上实习,这样有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在流水线上安排工作量不足的非服装工程类服装专业老师作为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专业成长都是不利的。

3.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以典型款式为主

典型款式集中了其它服装的要素,其中的知识和技能具有普适性,而且内容容易分解。

4.在评价方式上,以过程性评价为主,且应激励与纠错并行

服装企业最忌讳当大量成衣下线时才发现质量问题而返工。学生在生产性流水线实习时,也不应当在整个半成品完成时再告诉学生出现了质量问题,而是应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给予全程指导,并采用语言激励与纠正操作不规范同步进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丁金昌,童卫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2]徐玉梅.高职教育中服装专业实践教学评价研究[J].广西轻工业,2008,(12).

[3]王良春.学习车间――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4).

线上教学操作流程范文4

【关键词】大数据 商务英语专业 教学水平 提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150-03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21世纪,大数据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影响着社会每一个领域,海量数据的搜集、储存、分析和应用为人类开启一个崭新的数据价值应用时代。电子商务、社交网络和移动通信把人类社会带入了数据信息新时代,同时也对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迫切要求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做出新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本文拟从学生需求角度调查分析大数据背景下广西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状况,探索如何进一步提升商务英语教学水平,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笔者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对广西3所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120名学生进行调研,分析大数据背景下学生对具体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资源、教学评估机制的满意度与需求,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大数据推动的商务变革对商务英语教学的新挑战和新要求

大数据并不是一种新技术潮流,而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之后,人们如何开发利用数据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工具,其孕育着崭新的商业模式。大数据的商务应用就是利用数据分析的方法,从大数据中挖掘有效信息,为用户提供辅助决策,实现大数据价值的过程。现今,人们利用搜索引擎的频率越来越大,搜索和查询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无论是政治、经济、科技,还是文化、教育、教学,网络资源和资料都能为其提供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据Tech in Asia报道,百度每日处理的搜索量多达50亿次以上。张引、陈敏等在研究中指出,大数据在金融电子商务、web数据、多媒体视频网站和移动电话数据中的应用中,用户数量和数据规模之大、可靠性和准确性之高等都是大数据商务价值的充分体现。

数字化商务模式的发展客观上促使了对新型商务人才的需求,要求商务人士具有数据思维能力,能在语言、技术、思维上都能适应现行的数据商业发展模式,成为数据时代的职业经理人。这对现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要求商务英语专业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工业时代形成的标准化教室、标准化教材、标准化目标等,较好地适应了工业化的批量生产。而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具有非结构化、分布式、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好适应了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变化。传统数据诠释的是宏观教育状况、整体学生水平,且其采集方法、内容归类、分析构成等已被摸索出一套成熟的标准,数据更多是在阶段性的评估中获得。而大数据更关注微观、个体层面,要求时时处处采集信息,全面客观记录信息,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帮助信息收集方获取精准材料。因此,大数据时代商务英语专业教学面临着如何通过数据记录、汇集、分析、综合、评估的方式,客观、微观地可视化呈现“教”和“学”,更好地体现出商务英语教学水平。

二、大数据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新需求分析

(一)课程需求分析。根据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课程体系设置满意人数和满意度的调查统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对整个课程设置体系中的英语语言课程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满意人数和满意度分别是105人(87.5%)、60人(50%),满意度差接近40%。而对于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被调查者的满意程度出现了极端的现象。对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和外贸函电课程的满意人数达到了100人和97人,分别占总数的83%和81%,而对商务沟通课程的满意人数只有25人,占总数的12.5%。对于其余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被调查者的满意度也不高,最高只占总调查人数的37%。根据被调查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课程。受前期课程的影响(在低年级阶段,只有英语语言基础课),到高年级选修商贸类专业课程时,如果要求用英语语言表达商贸信息,学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从而导致放弃学习或不敢面对学习。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被调查者对于后期专业课程的满意需求情况是:(1)太难,根本学不会(30人,25%);(2)课堂上能理解老师的讲解,下课后很快忘记(100人,83.3%);(3)能理解一部分(100人,83.3%);(4)完全能理解课堂教学内容(20人,16.7%)。调查还显示,一部分学生希望低年级阶段能有学习了解经济(汉语版)、金融、贸易等入门课程的途径,为高年英语语言和专业课程(尤其是理论课程)双语授课做铺垫。

2.操作课程。受客观条件限制,实训课程课时不足、实训环境不佳,学生仅是了解简单的理论操作流程或在实训实验室象征性地完成部分操作,而不能把和国际贸易相关的各个操作流程反复操练。根据调查分析,几乎所有的人认为实践操作课程练习不足;75%(90人)希望能有固定的实习基地;70.8%(85人)希望安装有操作软件的实验室开放管理,让学生在课外也能有一定的时间利用软件资源;同样,几乎所有的学生认为,如果可以,他们更愿意通过网络在线练习操作,从而可以突破时空限制。

3.选修课程。受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子商务、物联网+英语语言在跨境电子商务中运用的影响,数据信息服务、会展英语、跨境人民币结算、国际结算、国际物流、跨境电子商务沟通、跨境电子商务活动策划等许多新的商务形式不能和现行教学结合。调查显示,被调查者对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国际结算、国际物流、跨文化商务沟通、东盟国家商贸与文化课程都有一定的需求。

如上所示,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使学生课下有效复习,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丰富学生专业知识,仍有待加强。 (二)教学资源需求分析。教学资源是课堂教学所需的各种教和学的材料、工具、实验设备,以及各种教材、教案、课件、电子音像制品、网络资源等可以用于“教”和“学”的资源。大数据技术给现代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更大的资源库,可以为学校、教师和学生建立虚拟的数据校园、个人数据图书馆,等等。

根据调查显示,在3所被调查的高校中,“数据”在“教”和“学”中的具体运用还不够明显。传统的印刷教材和多媒体课件(如课堂授课用PPT、音频、视频材料)是目前课堂教学的资源和教学工具。为此,笔者做了有关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调查。其中,关于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常用途径,92.6%(115人)选择印刷材料;87.5%(105人)选择电子学习工具,如MP3、MP4等;92.6%(115人)选择社交网络;79.1%(85人)选择主题网站。这是一组很有意思的数据,选择传统印刷材料和现代社交网站的被调查者比例在同一水平线上。笔者为此分别通过电邮的方式访谈了不同学校的被调查者,反馈信息也很简单:传统印刷教材编辑比较系统、有逻辑、重点突出,但是信息量有限;网络信息或知识更具有趣味性,便于携带、便于查阅,而且量大、集中,瞬间就可以获取到无数资源。这表明,网络教学资源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价值,已经从不同层面为学生提供信息和知识共享,也开始挑战传统印刷教学资源的地位。例如,Udacity、Coursera、EDX世界三大在线教育课程已经为学生提供了在线课程和网上学习资源,并且通过跟踪学生学习动态、形成数据集以不断完善、优化其在线资源库。

(三)教学评估需求分析。教学评估体系是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商务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估在衡量“教”和“学”的效果、明确教学导向起着重要的反馈作用。课堂教学一般是通过不同类型的测试来评价教学效果,如期中、期末和平时测试。测试的结果通常以数字成绩呈现、体现教学成绩。但是,教学评估“数字”只能告诉人们分数成绩,而无法传递“数字”背后的因素,如学习兴趣、学习行为、学习意识等。

在调查中,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数字不足以衡量其知识和能力。他们在选择在衡量标准时,近90%的被调查者认为学习过程应该作为评估的一项参考标准。这样,传统教学评估方式―― 考试,是无法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呈现在卷面上的,因而也不能成为评估的一部分。要让学习过程和考试一样“数字”化,就要使结构化的数字、量化的评估转变成个性化的数据,让元数据(Metadata)准确定位学生,由理性转向可视化。

三、大数据背景下提升商务英语教学水平的措施

大数据背景下提升商务英语教学水平的总体思路见图1。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方面的措施。

(一)优化创新培养模式。包括以下方面:

1.线上教学。“线上教学”(online instruction),亦称“网络教学”(Web-Based Instruction)或“网上学习(online-learning),是指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功能,如网页、电子邮件、社交网站等代替传统教师进行的教学活动。“线上教学”不仅可以让师生在网络内互动交流,同时还使传统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关系发生逆转,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转变为辅助配角。“线上教学”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解决学生课下有效复习、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及丰富学生专业知识多样化的问题。

首先,“线上教学”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如教学资源单一、回溯性复习等。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推动下,“线上教学”不仅可以使师生互动,还可以跟踪、记录师生的“教”和“学”,使教学变得更加灵活、高效。“线上教学”模式就如同帮助学习者建立个人电子书包,利用电子工具如电脑或其他移动电子设备,通过互联网集成建立教学资源、教学系统、教学环境,完成学习活动。只要教师或管理者拥有专业化网上教学能力和水平,师生互动同样高效。“线上教学”可以把课堂教学所需的教材、教案、讲解、讨论、复习、作业、测评等由线上管理员分类管理。这些管理员各司其职,负责管理学生线上学习、表现、测评等,如教学面(e-teacher)、辅导面(e-tutor)、行政面(e-supervisor)、评估面(e-assessor)。例如,前文提到的三大在线教育课程,他们通过网上跟踪、记录学生的点击率、鼠标停留的时间长短等学习痕迹了解学习者的兴趣、学习困难之处等。因此,“线上教学”不失为现代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可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

其次,“线上教学”还有助解决学生实践课程操作练习不足的问题。笔者查阅国内设有商务英语专业的(方向)的高校中,有少数几所经贸类的高校已经为学生建立商务实践中心。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在课堂教学以外的环境中完成操练活动。另外,POCIB(Practice for Operational Competenc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国际贸易从业技能综合实训互联网培训证书课程)的课程培训和POCIB大赛的经验表明,“线上教学”可以完成并解决实践操作课程的操练问题。通过线上操作练习,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可以通过数据集监测、管理“教”和“学”。

最后,“线上教学”还可以解决专业知识多样化问题。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多元化,甚至是个性化可以满足更多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查研究发现,3所高校中,外国语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师资都不理想,大都是由外语语言文学专业领域的教师构成。这样的情况导致了商务英语专业商务课程设置不理想,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技术足以缓解这方面的压力。通过网络或网络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校内院系之间、高校之间交叉选课、学分互认、图书馆等资源相互开放,学生和教师定期交流。另外,慕课(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或公开课已经相当受欢迎。根据教学需求,可以把相关课程以慕课或公开课的形式形成学校局域网网上学校。同时,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搜集、整理、汇集课程的点击率、回溯检索、个性需求、兴趣爱好等,以优化提升课程设置和教学水平。 2.在线评估。商务英语专业是跨商务和语言两个学科,其中有不少课程是和操作实践相关的,如进出口业务操作、单证制作、物流等。受互联网技术的影响,这些实际工作已经实现了无纸化操作,而且商务英语专业教学都有相关的实践操作软件,通过大数据技术,跟踪学生学习、操作练习、反馈学习情况、在线指导或辅导已不再有技术困难。以POCIB为例,学员通过系统操作软件进行的所有询盘、发盘、还盘等磋商活动,直到最终合同落实都会记录在案,作为最终的评价依据。另外,POCIB会对学员每一个履约步骤的正确性、每张单据填写项目的正确性进行检查和评价,并且及时反馈结果,同时也会根据学员一段时间的表现给出建议,帮助其提升业务技能,以有效地帮助学员迅速获得知识支撑和操作指导。

大数据技术的非结构化、分布式特点使其更多关注微观、个体层面,全面客观记录信息,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帮助信息收集获取精准材料。因此,建立在线评估机制,使教学评估从依靠数字或经验转向依靠数据。学生个体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学习参与情况、师生互动等都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汇集在一起。在线评估机制关注到每一个微观个体,也真正实现了教育个性化。同时,通过分析评估数据集,还有助于促进专业教学发展,改进或提升教学水平。

(二)加强师资培训。商务英语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专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大数据时代,社会、经济、贸易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对商务英语专业教学队伍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师资队伍的发展能否“与时俱进”、能否随时代变化要求调整教学内容、重新整合教学资源、革新教学方法、运用新技术、新理念指导专业教学,决定了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和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因此,大数据时代的商务英语专业师资队伍不仅要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以满足社会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同时还要不断提高使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及大数据技术的优势,把课堂面授教学和穿越时空的网上教学充分结合,提高商务英语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

(三)完善课程设置。根据学习者需求,结合大数据时代社会发展的背景,适当增加经济、贸易方面的学习,如上文提到的数据信息服务、会展英语、跨境人民币结算、国际结算、国际物流、跨境电子商务沟通、跨境电子商务活动策划、相关文化课程等和当下商务活动模式相关的新课程。这些不仅可以适当增加学生经济、贸易课程方面的学习,还有利于提升学生英语语言和商务相结合处理国际商务事务的能力。国际经济、贸易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影响下瞬息万变,但其发展变化始终存在一定的规律,而且始终是在经济学理论的框架内变化,因此,学生还需要学习掌握一定的国际经济学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张引,陈敏,廖小飞.大数据应用的现状与展望[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50)

[2]杨家兴.线上教学的带领[J].中国电化教育,2005(9)

[3]贺平,郑娟,王济军.电子书包应用现状与未来研究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

[4]祝智庭,郁晓华.电子书包系统及其功能建模[J].电化教育研究,2011(4)

[5]赖盈如.电子书包使用需求之系统观研究――以台北市大同高中为例[D].台北:台北教育大学教育传播与科技研究所学位论文,2003

[6]林君芬,赵建华,郑兰桢.电子书包:探索个性化教育的新模式――新理念、新技术和新实践的三方对话[J].教育信息技术,2013(1-2)

线上教学操作流程范文5

在探索过程中,我们经历了教师们微型课题研究状态的季候变换及区域内组织管理的曲折前行,拟以此文,记录下我们的追探足迹。

一、研究缘起:由热转冷,微型课题研究进入“黯淡期”

【现场回放】

2009年,我区正式开启微型课题研究的“校级立项,区级鉴定”管理模式。几年实践下来,有些学校已形成自己的微型课题研究管理体系,进入良性循环轨道。然而,管理者“振臂一呼,应者了了”的现象并不鲜见,很多教师宁肯多花时间重复低效劳动,也不情愿去研究。诸多学校的微型课题研究“停摆”,全区的研究状态也逐渐进入了“黯淡期”。

反思

毋庸置疑,高水平的教科研管理可以生成高质量的课题研究。如何引导教师走进教科研,促进个人研究与群体研究相结合,促成教师之间、学校之间的合作研究,从而推动群众性教育科研发展,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群众性教育研究操作模式?我们作为区域教科研主管部门,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教科研管理路径。

在区域教科研管理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短、平、快的微型课题研究能够被众多教师接受。但教师们需要专业的指导,需要同行的协作,需要交流的平台,而一些学校以教学为重心,难以向教师们提供较为及时、更为广泛的交流及指导。此时,区域教科研管理部门如果探索出一种能够凸显凝聚性、引领性、辐射性、互扶性、共享性、发展性等特点的群体研究形式,引导并创设区域性的微型课题研究的草根化的“抱团型”组织,无疑是雪中送炭。

行动

为了切实提升我区广大教师教科研的实效,搭建推动一线教师真科研的平台,我们于2013年4月发起成立了草根化的教科研组织――微型课题研究的微区域“抱团型”组织。

“微区域”,一是我们促使教师的微型课题研究在更小、更紧密的范围内交流探讨,即在区县范围内,划分出更小的区域,便于有着共同研究指向和研究话语的老师们合作研究,提升研究实效;二是在区教科室指导下,将区域内微型课题在研教师划分出规模较小的块、组,有计划、有分工、有主题地组织活动,块、组的数量适中,日常管理相对独立。“抱团”,就是打破校际间的科研隔阂,跨越学科间的界限,让研究方向或发展目标相近的微型课题研究教师形成合力,抱团研究,借团体之力助个人发展,同时以个人发展促进团体提升。

随即,区教科室牵头,由区专职教科员统一管理协调,区域内的中小学校按学段相同、地域相近、优势互补等原则划分若干大组,即划分为“块”,称为联盟;联盟内再按微型课题涉及的学科或研究方向相同、相近作为编组原则,进行研究小组的划分,以研究小组为活动单位,自行制订活动计划,微型课题在研教师围绕微型课题的研究方法、推进策略、过程性资料积累等相关知识展开小组研讨,循序渐进地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这样,教育科研主管部门就构建起了以微型课题研究为抓手,校校结盟、师师互助的区域教科研组织管理形式。

“抱团型”组织成立后的两个月时间里,集结了数百位微型课题在研教师,划分了7个联盟、56个小组,小组活动热火朝天,启动阶段呈现出了“教师参与积极、专家指导到位、研究主题鲜明、研讨形式多样、活动实效凸显”的良好势头。

二、路径架构:三管齐下,微型课题研究进入“打磨期”

【现场回放】

之一,区域性的“抱团型”组织成立后,区教科室学期初有小组计划,学期中促活动开展,学期末督结题鉴定,小组活动蓬勃开展。大家学习教科研理论,进行专题研讨,分享研究经验,获益良多。然而,一个周期(两个学期)之后,出现了新的问题:由于区域性教科研管理体系调整等诸多原因,“抱团型”组织活动降温,诸多微型课题研究停滞。

之二,区教科室进行微型课题研究“抱团型”组织活动年度汇总时,发现各联盟、各研究小组的发展呈现了不均衡的现象,有的联盟组织有序,研讨有效,有的还未开展活动。

之三,很多研究小组开展了专题研讨活动,课堂教学观摩及评议、主题探讨等项目精彩呈现,每次活动虽是半天的时间,但老师们受益匪浅。也有一些教师认为交流时间太短,且专家的指导是普适性的,自己的困惑来不及解决。

反思

“抱团型”组织成立以后,小组活动由热转冷、联盟发展不均衡、老师们的研究难题无法得到有效指导等等诸多问题逐渐显现。“抱团型”组织是区域内自发成立的、无行政建制的教育科研组织,如果没有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得力的组织者、有效的激励措施,就难以持久运行,难以实现其真正的价值。我们的区域教科研管理部门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完善组织架构、制度管理,保证其持久运行。

(一)深入探索“抱团型”组织的长效管理机制。“抱团型”组织要充分发挥其区域内微型课题研究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必须进一步完善组织管理,推进长效发展,逐步健全微型课题“抱团”研究的过程监测、专家指导、效益检测、成果推广等相关制度,逐步实现教科研管理形态由“草根化”向“专业化”转变,由单一的自上而下的指导和培训向多元的引领与服务转变,由控制管理向激励管理转变。

(二)努力创新区域性“抱团”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进一步创新区域教育科研管理模式,拓展研究者的交流学习渠道及研讨内容,进一步加强教科研活动的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凝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抱团发展。通过沙龙研讨、小型培训、课堂观摩、成果展示、课题评比等活动,不断丰富“抱团”活动的组织形式,实现信息、资源、能力的集聚和共享,探索个人及群体开展教科研的有效方式。

(三)紧紧围绕“抱团型”组织创建的终极目标。“抱团型”组织创建的初衷,是通过微型课题研究的方式来培养教师科学思维的品质和习惯,推动一线教师开展真科研;是帮助一线教师参与微型课题研究由“被动”走向“主动”,提升教师课题研究的效益,促使他们真正品尝到“以研促教、以研提质”带来的喜悦。“抱团型”组织创建的终极目标,不只是教会老师们做课题,更是希望带领一线教师在真科研的道路上渐入佳境,为开展有效教学打开新的突破口。因而,“抱团型”组织的发展要始终围绕这一目标,通过研究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行动

区教科室申报与“抱团”研究相关的省级规划课题,以区域内规划课题研究带动教师个人的微型课题研究,同时将区域内多名得力的教科室主任纳入组织者团队或指导专家团队,动员教科研骨干带头参与微型课题研究,树立优秀研究典型,推广研究成果,逐渐形成“区级助推、课题带动、典型引领”的良好态势。区域内一线教师借助微型课题研究开展真科研,进而科研带教研,促进微型课题研究由“草根化”向“专业化”迈进,由“形式科研”向“内涵科研”转化。

既然是一种创新型的教育科研管理方式,运行的过程中就难免出现问题,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与信心“打磨雕琢”。“深层调研、多维联动、全景管理”三管齐下,全区微型课题研究进入了“打磨期”。

(一)开展微区域“抱团型”组织的深层调研

解决“抱团型”组织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必须对症下药,区域教科研主管部门首先要全面了解区域微型课题研究的现状。

1.文献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收集、整理大量的相关文献,精选国内外类似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研究微型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实践操作模式,研究并借鉴已有的区域性及群体型教育科研模式。

2.问卷调查掌握整体状况

面向全区微型课题在研教师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分析区域内教师参与微型课题研究及基层学校组织管理微型课题的整体情况,全面掌握老师们参与微型课题研究的目的、研究中出现的瓶颈、需要哪些方面的帮助等具体情况。

3.个体访谈了解教师需求

抽选一些有代表性的老师,以个体访谈的形式,了解他们对微型课题“抱团”研究的认识与需求;对个别学校和部分“抱团”研究小组进行跟踪观察与分析,研究他们进行微型课题研究时普遍存在的困惑、困难及个性化问题,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探究不同学段、学科、研究实力有差异的教师参与微型课题研究的特点以及内在的规律,从而充实“抱团”研究活动的内容,为处于不同研究阶段、面对不同研究难点的教师寻找合适的解决路径。

4.多种渠道征询专家意见

以网络咨询、外出请教、邀请面授等多种渠道征询区内外的教科研专家的意见及建议,减少管理失误,拓宽研究思路。

(二)构建微区域“抱团型”组织的多维空间

微型课题研究的微区域“抱团型”组织开展的是接地气的教科研,要借助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因而首先要拓展线下线上抱团联动的多维化空间。对于参与研究活动的教师来说,线下是面对面的交流、探讨、争论,线上是借助网络的请教、对话、学习;对于区域教科研主管部门来讲,线下的作用主要是服务、引导、监督,线上的功能主要是发动、推介、展示。

1.线上抱团,资源共享

借助“抱团型”组织专属的QQ群、微信公众平台、课题网站、教育科研刊物等,搭建多样化的“抱团”发展网络媒体平台,开设理论学习空间、互助信箱、成果展示、网上论坛、网络研课、微信评课等项目或活动,共享教育科研资源,增进交流探讨,加强专项指导,展示研究成果,拓展“抱团”时空,实现更大范围、更多形式的资源共享与实时互动。教师通过区域性、专题化的网络媒体,既能学习到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又能把握微型课题研究的流程,还能借鉴他人研究的精华,个体的教育科研不再孤单独立,一些研究的困惑、瓶颈,有时候通过线上交流就可以合力攻破。

2.线下抱团,互助共赢

“抱团型”组织结构是区级教科研管理部门牵头下的“群英辐射,三级抱团”模式。“群英辐射”是指在区县范围内选择有一定的研究实力、发展目标接近的多个微型课题在研教师,组成一到两个“抱团”研究“群英会”,使其作为示范团队,对其进行专项培训和引领扶持,辅助一批具备教科研潜力的教师快速成长,促使他们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其他课题研究力量相对薄弱的研究小组共同发展,或发动其他年轻教师加入微型课题研究队伍,进行结对指导与经验推介。“三级抱团”是指区级层面成立微型课题“抱团”研究共同体,由区域内教科研主管部门选派专人组织协调,此为第一级;在研究共同体下,依据地域、学段、学校特色等相近或教科研强弱组合的原则,建立若干个“抱团”研究联盟,由相关学校教科研负责人担任联盟负责人,此为第二级;在各个研究联盟体下,依据研究内容涉及的学科相近、研究方向相近及研究者能力强弱搭配等原则,划分出多个“抱团”研究同伴互助小组,此为第三级。在此组织架构下,开展主题研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活“研究力”,激发“群智慧”,利用群体智慧和协作思维的力量,实现个体与群体的共同发展。

研究联盟及研究小组每学期集中活动一到两次,自行选择活动主题、形式、内容、流程等,有的活动注重课题研究课的剖析,有的活动增设微型课题相关知识的培训,有的活动探讨解决教师研究中出现的困惑等等。无论哪一层级的活动,都有校级教科研骨干教师、区级或市级教科研专家全程参与,耐心细致地进行专项指导或个性化点拨。无论哪种形式的活动,每一位成员都要认真准备,热情参与,积极讨论,凸显活动实效。每一次同伴互助小组的研究活动就是一次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参与式学习培训,将研究、交流与培训整合在一起。每一位微型课题研究者既要将自己研究的方法经验传递给其他组员,又要汲取他人的研究技巧、专家的研究精华,既是教科研培训的主体,又是培训的对象。这样互助互利的抱团研究,实现了组织者与研究者、研究力较强者与研究力相对薄弱者、教科研专家与一线教师的合作共赢。

(三)加强微区域“抱团型”组织的全程管理

1.夯优提基:开展多轮专项培训

针对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或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开展多轮专项培训。如针对初研教师进行基础培训,针对具有一定教科研热情的教师开展提升培训,针对校级课题已经结题的老师进行提优培训,针对善于钻研、积累了一定的课题研究经验的老师开展骨干培训等等。

2.保驾护航:加强制度建设

一些普通教师对微型课题研究缺少经验,操作存在一定难度,如课题的筛选、研究方案的制定、研究过程的指导、研究报告的撰写等等。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出台了《微型课题“抱团”研究实施意见》《教师微型课题研究行动指南》等指导性文件,加强微型课题研究的操作技术保障及过程监管,尽可能避免教师微型课题研究中途“流产”或质量低下的尴尬,真正落实“群英辐射,三级抱团”组织管理职责,探究多元化研究活动组织形式,规范“抱团”研究活动流程,提升研讨活动实效。

3.醍醐灌顶:打造专家团队

区域教科研管理部门努力密切与高校、名校的联系,聘请区域内外的教育科研、学科教学等领域的学者、专家、骨干等组成专家团队。在线下线上抱团联动的过程中,专家要善于利用网络媒体平台参与线上交流,或深入“抱团”研究小组展开现场指导;教科研专家要善于针对一线教师在微型课题研究的选题、方法、活动形式、材料积累、效益产出、成果呈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专业指导,促使“抱团”研究事半功倍。

4.循序渐进:规范操作流程

完善申报、立项、培训指导、过程管理、结题、考评、成果应用推广等研究环节,制订并规范使用《教师微型课题研究手册》《“抱团”研究小组活动手册》,借助手册加强教师研究的过程管理,规范研究操作流程,帮助教师学会研究、踏实研究、有效研究。

5.聚沙成塔:发动更多教师参与

借助“抱团型”组织的精彩活动、教科研骨干教师的带动、微型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学校教科研专题培训等途径,促使更多教师认识到微型课题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学质量提高的推动作用,吸引、发动更多教师参与微型课题研究,为“抱团”研究积聚人气。

6.渐入佳境:重视质量考核

拟订微型课题结题校级、区县级鉴定标准,把好结题评审关,制定“抱团”研究小组活动质量考核星级标准,分阶段对各小组的活动进行专项评测,激励小组的研究活动有效开展,促进其研究水平快速跟进。

三、亮点凸显:回归教学现场,微型课题研究进入“焕彩期”

【现场回放】

之一,2013年9月-2014年1月,“抱团型”组织成立后的第二个学期,各微型课题研究小组的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几乎每个小组活动时都会开设公开课,听评课活动也随之进行。而此时的展示课往往是一般的教学常态课,听评课的重点也都是一般教研课的评价标准,如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手段的运用、师生互动情况、教师基本功的体现等等,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有所脱节,也无法呈现课题研究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功能。

之二,2014年12月,区课题研究课小学组研讨专场在香雪海小学举行。教科研专家对两位教师的课题研究课进行点评,理论结合实践,对课题研究课的内涵、形式、意义、设计等问题进行了剖析。此后,在微型课题研究小组活动中,区专职教科员深入课题研究课的课堂,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教师逐步树立“课题研究必须回归教学现场”的意识,微型课题在研教师们也开始尝试真正的“两课”(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对接。

反思

“抱团型”组织成立初期,微型课题研究小组的研讨活动中都有教学展示课的环节。这一安排看似丰富了小组研讨活动的形式,将课题研究落到了课堂教学实践中,但事实上,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对微型课题研究基本上没有推动作用,也几乎不能展现课题研究的思路或成果。教师开展微型课题研究最终是为了解决教学实践或学生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脱离了研究思想的课堂教学和脱离了教学实践的课题研究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无法焕发出更绚丽的光彩。

一线教师开展教科研的最大动力应是实现研教双赢,微型课题着力解决的也大都是日常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因而“抱团型”组织能够持续发展的落脚点,必须是微型课题研究回归教学现场:寻觅教师个人科研与教学实践的契合点,促使微型课题研究进一步聚焦课堂,着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施水平;解决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两张皮”现象,让教育科研从微型课题研究开始回归教学,助力课堂;帮助更多的一线教师厘清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将课题研究“落地”,把研究移到教育教学现场,实现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双赢。这样,教师们的微型课题研究才会真正有动力、有热情,区域教科研管理部门才能够真正助推全区的微型课题研究进入“焕彩期”。

行动

“教无研不兴,研无教不实。”微型课题研究的“抱团型”组织要把“课题是教学的课题”“教学是研究的教学”作为课题管理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重视教育科研,聚焦教学现场,依托“抱团”研究小组,将教师的微型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相融合,开展多种类型的研究性课堂教学活动,探索微型课题研究融注课堂的教学模式,针对课题研究课,展开线上、线下的“抱团”交流,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凸显微型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区教科室聘请专家和区域内名师组成导师团,深入中小学课堂,引领、参与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与学校教科研骨干研讨,与一线教师研磨交流,逐步探索出一些“研教双赢”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同题异构课

此处的“同题”,可以是不同的教师正在研究的研究方向相同或相近的微型课题,也可以是相同的教学内容,还可以是不同学科中相同的主题。这里的同题异构课包括三种类型:一是课题的研究方向或研究目标相同或相近的在研教师,开展的同一内容的课堂教学,或基于相同的研究点开设不同内容的课堂教学;二是在研教师与未研教师根据课题研究课和教学常态课的不同要求,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并展开课堂教学;三是在研教师关于某一教学内容开展的日常教学,和基于课题某一研究策略的实施而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同题异构课主要是在比较教学中,或验证课题研究中预设的教学方法、指导策略,或探究解决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关于课堂教学方面的问题。

(二)问题研究课

问题研究课,指在课题引领下,研究者带着课题研究中出现的某一个或一组的阶段性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研究反思,将课堂教学作为课题研究的重要载体,在课堂中解决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这样的问题研究课不是孤立的一节课,而是为了解决课题中的某些研究策略设置的系列化的课堂教学。

(三)团体研磨课

团体研磨课,指在研教师确定研究的问题,做出对研究问题解决的预设,通过课堂教学进行验证,“抱团”研究小组成员作为听评课教师,判断预设的科学性和价值性,“抱团”小组团体研讨相关研究课,群策群力,提出教学改进建议或调整预设的研究策略;在研教师进行第二次课堂验证,如此反复实践,最终确定研究问题的解决方式及课堂教学方式。

(四)青蓝对接课

青蓝对接,即老带新,新推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抱团”研究小组内部教科研骨干教师带动教科研新手;二是本校的教科研带头人带动微型课题初研教师。这里的“新手”是“老手”的徒弟、助手,也可以帮“老手”出谋划策。青蓝对接课,是“老手”与“新手”就解决课题中的研究点,通过课题研究课,或合上一节课,或老手上示范课,或新手上展示课等多种形式,共同研究,共同磨课,共同提高。

在此过程中,区教科室以多种方式加大课题研究课的培训与指导力度,有效开展关于“课题研究课的有效性”的研究活动,着重针对课题研究课“如何上”的问题进行研究,摸索和摸清实践操作路子,努力增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真正实现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促使教师的微型课题研究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也促使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

线上教学操作流程范文6

微课起源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 MeGrew教授提出的“60秒有机化学课程”,让非化学专业人士在没有正式上课的场合中了解化学知识[1]。David Penrose于2008年首次提出微课程的概念,胡铁生于2010年基于教育资源利用低的现状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微课概念,并应用于教学中[2]。微课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3]。微课是一种规模微小的课程,以教师讲授某一知识点为主体,通过简短的视频及相关配套教学资源来完成授课的课程形式[4]。而《成人护理》是高职高专院的重点核心课程之一,其实训项目是重要的临床护理技术基础,影响着学生日后的实习和工作。笔者于2015―2016年度,在2014级护理大专的《成人护理》实训中应用了微课教学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笔者根据观察与学生反馈,对微课教学法应用于《成人护理》实训存在的问题与相应对策进行分析与探讨,现介绍如下。

一、微课教学法应用于《成人护理》实训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学生对微课视频依赖度大,忽视传统课堂教学。笔者在传统实训课后,制作实训微视频,并上传于网络。部分学生因获悉有微课实训视频,可随时随地观看操作视频,故忽视传统实训教学,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练习态度散漫,或者出现迟到、早退甚至缺席等情况。这部分学生依赖教师微课的制作和上传来应付实训考试。并且,微课在教学中存在不足,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不利于系统地掌握知识[5]。由于上述原因,学生未能全面理解实训要点,导致在练习和考核中出现错误。

2.微课教学法的开展对学生自控能力要求高,部分懒散的学生与微课教学法会不相适应。微课教学法应用于《成人护理》实训中,方便了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情感交流,是传统课堂的延伸[6]。但微课教学法需要学生在非上课时进行学习,需要学生合理安排时间,保证学习时间和质量,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7]。部分学生抱着“临时抱佛脚”的心态,在实训考核前一天观看微课视频,仓促应付,缺乏必要的多次演练,导致实训成绩欠佳。

3.网络建设的滞后性与矛盾性影响微课开展的效率。微课的开展有赖于网络的发展和相关软件的应用进步。在开展微课教学法时,较多学生反映因为移动网络资费贵、学校无免费无线宽带,迟迟未观看到实训微课视频,从而影响微课教学的进度。在完善校内无线宽带网络的问题上,学校存在着滞后性与矛盾性,未能为微课教学的普及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资源。并且,微课教学的网络平台建设处于初始阶段,教师亦缺乏专业完善的微课教学培训。如何建设有效的实训网络平台,完善相关学习项目,优化微视频,完善教师微课教学培训,为实训教学而服务,需要进一步的思考与改进。

4.微课教学法应用于实训教学中缺乏教师亲临指导,缺乏实际师生互动。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使用基本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与微课相比,虽然有其缺点及落后性,但在实训教学上仍有其一定的优点,如: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师生感情[8]。微课教学法应用于实训教学中,将微课视频供给学生查看学习,缺乏教师现场指导,无“手把手”操作指正,缺乏教学的直接有效性。这也使得那些忽视传统教学的学生在后期练习中未能发现自身错误动作,导致在考核中未达理想成绩。

二、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对微课教学法应用于《成人护理》实训中提出以下几点改良建议

1.重视传统课堂教学,在传统实训教学的基础上,完善微课教学应用。微课教学法应用于《成人护理》实训是对传统实训教学的重要补充。在微课教学尚未完善的阶段,需抓好传统教学工作,严格考勤,纠正学生错误的学习态度。在完善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利用微课教学法填充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拓展教师与学生的第二课堂。在完成传统实训教学后,教师方上传微课视频,使学生在熟悉基本实训操作流程的基础上,利用微课加强学习。在传统教学课堂上,教师布置相关实训任务和实训练习,学生基于微课教学法完成相关任务,增加对实训内容的感性认识,增强对传统课堂的教学重视。

2.完善基于微课教学法的综合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增强对学生练习的督促力度,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教师利用网络的特点,基于微课教学法,建立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在传统实训课堂后,除教师录制上传微视频,学生也要求录制并上传微视频,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平时成绩的其中一个指标,并布置完成相关微课网络平台练习题的作业,从而提高学生实训练习的积极性,保证微课教学法在传统实训教学后的有效应用。综合评价体系也为教师评估考核学生实训能力提出了另一条有效途径。

3.协调学校有关部门,制定微课网络建设规划,完善网络基础设施。搭建一个共享和应用的网络平台是微课资源建设的基础[9]。构建完善学校公共网络,使微课教学法或其他网络课程得以顺利进展。在完善网络的同时,建立相关使用规章制度,提供一个安全有效的网络环境,保证学生在合理时间使用网络,并建立相关的网络考勤制度和登记制度,保证微课网络平台的正确有效使用。增强对教师制作微课视频的培训,优化并规范制作微课视频,完善微课实训网络平台,拓展相关内容,是微课教学法应用发展的必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