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逻辑推理的类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逻辑推理的类型范文1
关键词: 高中学生 数列教学 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严谨而抽象,科学而不失美感的学科,它对于逻辑推理能力和概括能力等有较高的要求。高中正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因而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才能将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
一、数学思维能力及类型
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所在,直接决定着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得分能力。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即教师指导学生培养自身的数学思维,用数学的视角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数学思维能力包括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选择判断能力、探索能力等多种能力,这些能力都是能在数学学习中直接获得的。本文以数列的教学为例,谈谈教师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数学思维能力。
二、高中数列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抽象概括能力在数学中运用甚广,它主要表现在从普通中找出规律,找出差异,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等方面。抽象概况能力的运用能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关键和实质,将具体的数学问题概括成某一类数学模型。抽象概括能力是高中学生学习数学、应对高考的必备能力之一,那在高中数学的数列教学中,应当如何着手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达到这种目的。
2.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逻辑推理能力所依赖的是严密的思维和强有力的推理。数学的各种运算、定理的证明等都要依赖于推理才能实现。在完整的数学知识的体系中,更是离不开完美、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可以说,没有逻辑推理能力就没有数学教学,因此,高中数学的教学要大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数列教学也不例外。
在高中数列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培养自身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直觉推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缜密,考虑事情也更加全面;直觉推理能力则能帮助学生让自身思维变得更加敏捷、灵活而富有创新性。学生的主动思考和积极动脑对于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因此教师在数列单元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己去想。同时,在数列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推理过程的教学,如求等比数列的通项式,在已知某等比数列的第二、第四项的情况下,教师应当让学生了解如何一步步求出数列通项,可以先求公比,然后求第一项,再根据公式写出数列的通项。虽然题目简单,但学生能从题目的解答中掌握每一步都要有根据,同时,学生在熟练掌握了解方法之后,就能渐渐缩短解题步骤,但仍要有理有据。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在数列的学习中逐步加强自身的逻辑推理能力。
3.选择判断能力的培养
选择判断能力作为数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表现为对数学推理过程和结论正确与否的判断,也体现在学生对数学方法、数学定理、解题思路的选择等方面。具有较高选择和判断能力的学生,能够在解题时选择适合的方法,运用合理的思路,得出正确的方法。选择判断能力实质上是学生的一种自我反馈能力的体现,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更准确地作出判断,同时以最简单明了的方式做出正确的解答。既然选择判断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如此重要,那么教师在高中数列的教学中应当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呢·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注重培养学生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这是培养学生选择判断能力的基础。每一道题里都有已知的信息,同时也会有一些有迷惑性或者是搅乱视线的文字,因此,学生要有甄别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在数列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比如,在一些数列的应用题中,尽可能地获取更多的信息就很重要。
请看下面的例子: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70米的公园和车站出发,两人同时动身且相向行走。已知甲第一分钟走2m,以后每分钟比前一分钟多走1m,乙每分钟走5m,请问:①甲、乙开始行走后几分钟相遇·②如果甲、乙到对方起点后立即折返,甲继续每分钟比前一分钟多走1m,乙继续每分钟走5m,那么开始运动几分钟后第二次相遇·
在这个例子中,学生就应当先理解题目的意思,读懂题目已知条件和要求。关键信息有70米,相向行走,甲和乙的各自行走速度等,根据这些有用的信息,学生才能够继续做题,列出相应的等式,如假设n分钟后两人相遇,则有:
故第二次相遇是在开始运动后15分钟。
在数列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理念也是十分有益的,这些价值理念就是学生进行选择和判断的依据。比如达到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出正确的解,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应当结合使用数形结合、转换的思想,这一种思想的灌输使得学生下次再碰到类似的题目时能够又好又快地解决。
4.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选择判断能力等基础上的一种创新思维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不断地鼓励学生大胆假设、验证假设,以及修正假设。具体来说,它要求学生敢于发问、严密论证和积极探索。不仅要对正在探索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解释,还要能够举一反三,做到触类旁通。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数列教学中教师就应当将学生带入一个未知的领域,从而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数学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在高中数列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逻辑推理的类型范文2
关键词 三段论推理,心理逻辑,心理模型,知识和试题双重结构模型。
分类号 B842.5
1 问题的提出
目前,西方推理心理学的研究者们对人类在推理过程中是如何进行心理加工的这一问题提出了众多的理论模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以下2种在“人类推理是否合乎逻辑”问题上相互对立的理论:
一是由Braine等人提出的“心理逻辑”(mental-logic)理论,该理论强调人类推理加工的逻辑性质,其主要观点是,认为人类推理过程包括以下3个组成部分:(1)一组推理图式;(2)一种以图式为工具进行推理的推理程序;(3)一组独立激活的实用原理,它们影响对表面结构的解释,并且能暗示或抑制某种推断和推理策略[1]。
二是由Johnson-Laird提出的“心理模型”(mental model)理论,该理论把推理者的推理错误归之为受非逻辑加工因素的影响所致,认为人类在进行推理活动时,整个过程可分为理解、描述和有效性检验3个不同的阶段;推理者在进行推理时其结果的正确性如何依赖于由推理前提所能建构的心理模型的数量:能建构的心理模型越多,推理者越难得出正确结论[2]。
总之,西方心理学家的非逻辑理论认为,人们进行推理时完全不理会形式的法则,只是在其他因素影响下完成推理行为;而逻辑理论则认为,人们进行推理时是会考虑形式逻辑的法则的,只是在某些因素影响下会使推理者选择不合形式逻辑法则的结论。
胡竹菁对现有的西方演绎推理心理学研究进行剖析后曾指出,虽然“心理逻辑”和“心理模型”在推理加工的逻辑非逻辑问题上是两种对立的理论模型,但它们的共同缺点之一是“未能注意到试题的结构与推理者知识结构的相互关系,因此对于被试的推理结果只按形式逻辑规则来判定其正误,而未能考虑到被试在进行结论正确性的决策时的心理活动过程”[3]。例如,对于表3中的一个三段论推理题的前提组合“所有的植物都是生物,所有的松树都是植物”,另一个三段论推理题的前提组合 “所有的大夫都是教师,所有的运动员都是大夫”,根据形式逻辑的观点,上述2题在推理形式上都属于第一格的AA式,也就是说,它们具有下列共同的逻辑形式:“所有的M都是P,所有的S都是M”,因此,都能推出有效结论“所以,所有的S都是P”,即第一组前提能推出有效结论“所有的松树都是生物”,第二组前提能推出有效结论“所有的运动员都是大夫”。也就是说,根据形式逻辑法则,上述2题都是有效的推理。在西方现有的研究中,如果被试认为例题2的推理结论是错的,则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根据这种结论违反了形式逻辑法则而认为他作了错误的推理。
我们认为,这样的看法对于推理者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虽然试题1和试题2在形式逻辑意义上具有相同的逻辑形式结构,但这2题在推理内容的构成方面是不同的:试题1是由内容正确的前提组成,试题2则是由内容不正确的前提组成。因此,如果大学生被试对试题2进行推理时,对推理结论正确与否的回答是“正确”,我们不能由此认为这些大学生被试不知道“运动员不一定是大夫”的道理,他们所以会作出这样的回答是因为根据形式逻辑法则,这种推理结论是有效的;而如果大学生被试对试题2进行推理时,对推理结论正确与否的回答是“错误”,虽然这种回答不符合形式逻辑法则,但我们也不能由此就认为这些大学生被试不知道“所有的M都是P,所有的S都是M,所以,所有的S都是P”是正确的逻辑推理形式。他们之所以会这样回答是因为推理题的内容是错误的。总之,人们在进行逻辑推理时,所面对的推理题是有一定的结构的,他们进行推理时所依据的推理知识只不过是试题结构在人脑中的反映而已,所以,这些推理知识也是有结构的。由此,我们在探讨人类推理的心理加工过程时,也就应该分析推理加工与试题结构和知识结构的相互关系。而西方三段论推理心理学研究的缺陷之一就是未能看到试题结构和知识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为解决这些问题,胡竹菁提出了一个有关人类演绎推理的新的理论模型,即“知识和试题双重结构模型”[3],其基本观点是:
(1)人的推理行为(B(r))是推理试题结构(含形式结构IS(form)和内容结构IS(content))和推理者所掌握的推理知识结构(含形式知识结构KS(form)和内容知识结构KS(content))的函数,用公式表示即:B(r)=f(IS(form)、IS(content),KS(form)、KS(content))。
(2)可以用“理性推理”和“逻辑推理”2个维度来衡量推理者进行推理时所依据的知识:前一个维度是反映推理者对推理所要求的知识掌握了多少,反映的是处于不同知识水平的推理者所进行的推理加工行为,推理者掌握较多推理知识时所进行的推理加工属于理性加工,推理者掌握较少推理知识时所进行的推理加工属于非理性加工;后一个维度是反映推理者所掌握的推理知识中有关“推理形式”和“推理内容”之间的比例,反映的是推理者对这2种知识所掌握的比例不同的推理者所进行的推理加工行为,推理者掌握“推理形式”方面的知识比“推理内容”方面的知识更多时所进行的推理加工属于逻辑加工,推理者掌握“推理形式”方面的知识比“推理内容”方面的知识更少时所进行的推理加工属于非逻辑加工。简言之,推理者在一定推理知识指导下所进行的推理行为称之为“理性推理”; 推理者在没有任何推理知识指导下所进行的推理行为称之为“非理性推理”。当推理者主要是依据形式逻辑知识来选择推理结论时,他所进行的推理加工可称为逻辑加工,反之,如果推理者是根据对“推理内容”知识的掌握来进行推理结论的选择时,则他所进行的推理加工称为非逻辑加工。
胡竹菁等曾对三段论推理过程中被试在进行结论正确性的判定时是否存在“形式标准”和“内容标准”这两种判定标准问题作了实验论证[4]。但有人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当被试‘知道某一前提有错,也知道三段论推理题在形式上是正确的时候’是否一定如作者所说会因‘两种评判标准’的矛盾而产生心理上的冲突呢?可以设想,具有相当文化水准和科学训练的大学生不至于连前提有误而‘形式正确’的三段论不能得出正确结论这样的常识也没有;把结论判为‘对’,恐怕绝大多数是由于既未发现前提中的内容错误(这一发现可以从逻辑上判定结论错误),也未发现结论本身的错误(这一发现可以从事实上直接判定结论错误)”[5]。
心理学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设想”上。为了进一步弄清大学生在知道“前提有误”的情况下进行推理时是否会选择不符合形式逻辑要求的结论,比较上述3种模型对被试答题结果的解释效果,进而进一步认识人类三段论推理的心理加工实质,我们设计并实施了这一实验。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包括“句子判断”、“纯形式三段论推理”和“含有内容的三段论推理”三部分组成。
“句子判断” 测验部分包括32道判断题。其内容就是“含内容的三段论推理”题中的前提所组成(如表3所示的一组前题为“所有的植物都是生物,所有的松树都是植物”,其中每个前提都构成一道句子判断题)。在这些判断题中,有些是大部分人熟悉的句子,有些则是人们不太熟悉的句子;此外,有些句子的内容是正确的,有些句子的内容则是错误的。这两个维度组合在一起就形成如下4种类型的句子判断题:熟悉正确(如“所有的松树都是植物”)、熟悉错误(如“所有的运动员都是大夫”)、不熟悉正确(如“所有的溴都是卤族元素”)、不熟悉错误(如“所有的甲烯都是烯烃”)。
被试在句子判断中的任务是对构成16道推理题前提的32个句子的正误作出判定。
“纯形式三段论推理”测验包括8道试题。其中,选择按Johnson-Laird的观点属于1个心理模型(如“所有的P都是M,所有的M都是S”)、2个心理模型(如“所有的B都是A,有些的B不是C”)和3个心理模型(如“所有的M都不是P,有些S是M”)的三段论各1种(上述3题的正确率依次为89%、51%和38%),用不同的英文字母对每种模型建构2道试题,另外,再建构2道在形式上推不出正确结论的三段论推理题。实验过程中这8道题按随机排列的顺序依次呈现。
“含内容的三段论推理”测验包括16道试题。其构成如表1所示。实验过程中第三部分的16道题也按随机排列的顺序依次呈现。每道试题之后都有9种不同的选项:其中,全称肯定、全称否定、特称肯定、特称否定的结论各2项(其中1项是以大前提非中项的概念为主项,另1项是以小前提非中项的概念为主项),第9个选项为“上述所有结论都不对”。
2.2 被试
江西师范大学随机抽取的大学生被试72名,所有被试均告知未学过形式逻辑学或辩证逻辑学。
2.3 实验程序
为了避免被试参考前面的试题,全部测验题都输入计算机。被试根据计算机提示的信息在键盘上操作解题。被试在句子测验中的任务是对句子内容是否正确作出判断。在解三段论推理题时的任务和要求是对所列出的九种推理结果作出自已的选择。所有被试均按“句子判断、纯形式三段论推理题、含内容的三段论推理题”的顺序在答卷纸上根据显示器上出现的题目按要求作出自己的选择。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纯形式三段论推理结果分析
被试在不同心理模型的两道纯形式三段论推理中按形式逻辑的要求都作出正确选择的人数统计如表2所示。
前面已指出,我们在3种模型中所选出的试题类型在Johnson-Laird(1991)实验中的正确率分别为89%、51%和38%。由上表结果可知,我们的实验结果除2个模型的正确率与Johnson-Laird的结果有比较大的差异外,另外2种模型的结果与Johnson-Laird的正确率相近。
我们的研究目的是想了解既掌握了推理形式又知道前提内容的正误的被试会怎样进行推理。由于掌握2个或3个模型推理形式的被试太少,下面的分析将主要集中在56位已经掌握一个模型的形式逻辑推理的被试答题结果上。
3.2 一个模型不同内容的句子判断结果分析
被试在1个模型不同内容的三段论推理题掌握2个前提的人数统计有如表3所示。
表3中的数据表明,已掌握1个模型的三段论推理题的56位被试在对本实验中所列出的不同的推理题的内容的知识结构是不一样的。表中“合计”一栏的含义是指在2个前提上都作出正确判定的人数,括号中的数值是指该人数值在56个正确掌握1个模型推理题的人群中的百分数。总的来说,被试在句子判断测验中的结果分析显示,他们对生活中熟悉内容的掌握比生活中不熟悉内容的掌握要更好。
3.3 一个模型含内容的三段论推理结果分析
既掌握了1个模型的三段论推理形式,又知道2个前提的正误的被试正确进行三段论推理的人数统计如表4所示。
表4的结果表明,虽然有56位被试对本实验中所列出的一个模型的形式逻辑推理规则基本掌握,但被试在不同内容结构推理题中的正确答题人数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对熟悉的正确内容构成的三段论推理题正确作答人数高达84.6%,而对熟悉的错误内容构成的三段论推理题按形式逻辑规则要求正确作答人数则只有48.1%,在其他27名正确判定2个前提的正误的被试中,有18名被试作了“上述结论都不对”的选择,这在27名按形式逻辑规则未能选择正确答案的被试中占67%的比例,在52名既掌握形式逻辑规则又知道两个前提的内容是错误的被试中占37%的比例;对不熟悉的内容构成的三段论推理题无论其内容是否正确,按形式逻辑规则要求正确作答人数都比较低。
4 讨论
4.1 Braine等人提出的“心理逻辑”(mental-logic)理论认为人类进行逻辑推理时是按形式逻辑的规则进行推理的。从表4所列的结果可以看出,当人们对既知道形式逻辑规则又知道前提内容是正确时,确实有超过84%的人按形式逻辑规则进行并正确地选择答案;但表4的结果也表明,即使是在纯形式推理题中能按形式逻辑推理要求正确判定推理结论的被试在对熟悉的错误内容所构成的三段论推理题进行推理时也有一半左右的被试不再按形式逻辑规则来选择推理结果。
4.2 表2的数据表明,被试在对由纯形式符号所构成的形式逻辑题进行推理时,不同模型数量的正确率确实有差异,被试在一个模型推理题上的正确率比多模型的正确率更高。但心理模型不能解释表4所列的被试对同一模型不同内容所构成的三段论进行推理时得到的结果,已掌握形式逻辑推理规则的56位在对由不熟悉内容所构成的1个模型的三段论推理结果的平均正确率只有20%左右,与他们在多模型三段论推理中得到的结果相似。
4.3 本实验结果再次证实,当既掌握形式逻辑推理规则又知道推理题中前提有误的人在推理过程中要从已知推出未知时,确实存在“推理形式”和“推理内容”两种判定标准。这两种标准是人类推理知识的构成部分,而推理知识也就是人们对于推理试题的形式和内容的反映。当被试用这两种推理标准来对其结构在形式上是对的但在内容上是错误的推理题进行推理时,“形式标准”要求他们按推理规则选择“所有的…是…”的答案,而“内容标准”则要求他们选择“上述所有答案都不对”的答案,结果,只有近一半的被试作出了符合形式逻辑规则要求的推理,有37%的被试则按内容标准选择了“上述所有答案都不对”的答案。这一结果再次表明,由胡竹菁提出的“试题与知识双重结构模型”能较好地说明人类进行三段论推理时的内容心理加工过程。
参 考 文 献
1 Braine M D, O′brien D P. Mental Logic.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1998, 1~6
2 Johnson-Laird P N, Byrne R M. Deducti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1991, 35~36
3 胡竹菁. 演绎推理的心理学研究.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29~243
4 胡竹菁, 张厚粲. 论三段论推理过程中结论正确性的两种判定标准. 心理学报, 1996. 28(1): 58~63
5 邓立平. 对“论三段论推理结论正确性的两种判定标准”的几点评议. 心理学报, 1999. 31(1): 118~120
FURTHER CONSIDERATION ON THE DUAL-CRITERIA
FOR CORRECT REASONING
Hu Zhujing, Zhu Liping
(Educational School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7)
Abstract
逻辑推理的类型范文3
1、大姑娘上轿(歇后语):头一回、头一遭、脸上哭,心里笑。这是原来古代婚嫁实行坐轿,大姑娘就是一家人中大的女儿,嫁出去就是第一次坐轿,所以叫头一遭或者头一回。
2、歇后语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它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
(来源:文章屋网 )
逻辑推理的类型范文4
一、要认真进行课前准备
上课之前必须准备充分,熟悉教材,熟悉学生,熟悉教法,只有在各项准备活动做好的条件下才能更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如果教师对所教的内容不熟悉,有的甚至课前十分钟才进行上课准备,这样根本无法愉快地进行教学。我在进行课前准备时,一是要将课堂上用到的程序反复调试,以备课堂上解决学生随时遇到的各种问题,二是要将各种程序问题,尽可能多地设计各种算法,以备解决学生编程时出现的多样性。只有把一堂课的方方面面在课前考虑周全,才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我在教学时发现,学生问不出问题的原因往往在于没有真正学好。有的学生似懂非懂而不敢问,实际上,问题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没有问题便没有深入。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过多讲授理论知识,不结合实际问题,不但老师讲来乏味,而且学生听来也是昏昏沉沉,无所适从,所以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即提出问题,留给学生时间思考、讨论、解决问题,从而更深入地展开学习。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循环结构时,我首先设置问题:编程计算有一个学生有9门课,从键盘输入学生成绩,要求计算并输出该生的平均成绩。对于这样的问题学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很快就完成了,用9个变量代表9门课,从键盘输入后相加后除以9。再进一步要求有10个学生,每个学生9门课,要求输出每个学生的平均成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成绩输入和平均值的计算需要重复执行10次,此时引入循环的用法,学生就可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直观、形象、便捷的多媒体教学是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迅速理解、掌握、获取更多知识,还可以将一些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QBASIC程序设计不仅要教会学生语法知更要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教学过程中,及时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可将QBASIC语法中深奥的理论和逻辑推理的内容(如数据类型、运算符、语句及部分语法规则),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地讲授给学生,加深其对问题的理解。比如,在讲变量赋值的时候学生很难理解变量的当前值由最后一次赋值决定,我们将三个变量交换程序做成FLASH动画,这样就能很形象的将过程展现给学生,加深学生的理解。加强多媒体教学,可将抽象问题形象化、枯燥问题生动化。对于多媒体教学不易实施的程序设计方法的讲解,我们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推理,如何用语句实现算法,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这样,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有很大好处的。
四、要运用正确而不死板的教学方
活跃的课堂气氛如不与正确的教学方法联系起来,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教学中,学生普遍反应QBASIC最难学,究其原因,因为QBASIC语法类型多,要记的比较多,而且对很多问题要提出算法,建立模型才能编出程序。
例:从键盘输入任意三个整数,要求输出其中的最大数。
在写出程序之前首先需要进行以下分析:
①要解决问题,需要定义几个变量,变量的类型如何确定。
②变量没有值可以吗?如何给变量提供值。
③求三个数的最大值。
④输出结果。
进一步分析:
①经过分析可以定义四个变量,分别为:a,b,c,max;根据题目要求其类型应为整型(int)。
②要求a,b,c的最大值,这三个变量有值才能求最大值,如何从键盘给它们提供值?学生自然会想到scanf();max可以用来存放找到的最大值。
③要求三个数的最大值,可转化为先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值,再将这两数的最大值与第三个数比较,求出的最大值即为所求结果,将结果存入max。
④输出max的值。
将③再进一步深入:
如何求a,b的最大值?问题可描述为:若a大于b,则a为所求,将其存入max;否则b为所求,将b存入max。分析到此,学生会将该结构与if-else语句对应。
求max与c的最大值,问题可描述为:若c大于max,则用c更新max;否则max为三数中的最大值,其值不变。分析到此,学生会将该结构与if语句对应。
将每一步用相应的QBASIC语句实现,即为求三个数最大者的程序。
其实在QBASIC编程中对于给出的一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l、建立数学模型,列出有关方程式。
2、根据方程式可以知道需要定义的变量个数及类型。
3、选择适当的方法为变量提供相应的值。(即数据的输入)
4、对数据进行处理。
5、输出结果,再根据每一步的具体情况,进一步细化。
这种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程序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他们把握问题全局,分阶段逐步深入细化,使得每个阶段的问题都在容易理解和处理的范围内,遇到问题不会无从下手。
五、重视实践操作和实践操作后的再提高
逻辑推理的类型范文5
关键词:高考地理;选择题;解题技巧
一、问题提出
高考试卷中的地理选择题是考查学生地理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能力的一种形式。在安徽文综试卷中,地理选择题在地理试卷中占有不小的比例,分值几乎占据总分的40%以上,可见很好地完成地理选择题在地理高考中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提高地理选择题的答题成绩呢?通过对历次高考地理考试中学生所做选择题答案的研究,笔者发现,除了学生不能够熟练、准确地分析相关问题以外,造成学生地理选择题解答难得高分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解答各类地理选择题的方法和技巧。
二、选择题的命题规律
选择题的命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多为连题型选择题和选择题内容更加关注社会热点。
三、应试策略与技巧
首先,认真审题,做到:“三审”,即一审材料(加以引申)、二审题干(画出关键词)、三审选项(找出合理、正确并与材料和题干有关的选项)。然后,读完题组内每一个小题,注意各小题之间的前后提示语,先易后难,跳过难题或自己认为没有把握的题目,回头再做。最后,认真检查,但不要轻易改动答案。
四、常见的地理选择题解题方法
1.直选法
运用学过的知识可以直接选出来,多考查记忆性知识,注意必须看完所有选项再选择。
2.优选法
如果选项中有多项合理,但题干中有“最”“主导”“第一”等字样时,要选择最合理选项。
3.排除法
如果选项罗列地理事物或现象比较多,可以先将选项与题干对照,排除掉明显错误的选项,重点分析剩余选项。
4.图示法
将比较抽象的内容用直观示意图表示出来,利于选择。
5.转换法
即将条件换成另外一种相同的说法,该说法与选项更直接,利于选择。
6.逻辑推理法
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判断某种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结果,需要进行逻辑推理或运算逐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即为逻辑推理法。
五、选择题类型及其上述方法运用
1.最佳选择题
可以用比较法、优选法、直选法来选择。
2.正误选择题
可以用排除法、直选法来选择,但必须将所有选项都看完再决定对错。
3.因果选择题
由因推果,或由果推因,可以用直选法、推理法、逆向思维法。
4.时间和空间顺序排列选择题
解题的关键是根据自己最熟悉或有把握的点,确定一个或多个即可选择正确顺序。
5.组合型选择题
由多项选择转化为单项选择题,方法是排除法,先确定明显正确或错误选项,最后分析剩下的选项。
6.选择题组
先给定材料,图表或文字,然后从几个角度命制几道选择题。
本文首先介绍高考地理选择题的命题规律,然后介绍应试策略与技巧,最后介绍选择题题型及其解题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解题效率,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逻辑推理的类型范文6
关键词:数理逻辑;离散数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离散数学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计算机科学中基础理论的核心课程。学习离散数学,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为学生继续学习和工作、参加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离散数学中的数理逻辑是用数学方法来研究推理的形式结构和推理规律的数学学科,它与数学的其他分支、计算机学科、人工智能、语言学等学科均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并且日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和更加广泛的应用前景。要想很好地使用计算机,就必须学习数理逻辑。
数理逻辑通常是离散数学学习的开始部分,但由于这一部分内容概念抽象、公式定理较多,推理方法灵活等原因,学生学习入门困难,对问题不易入手解决。而对数理逻辑的把握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离散数学整个课程的学习,影响到学生计算机思维逻辑的正确形成。如何提高数理逻辑部分内容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对学生学习后面的内容具有现实的意义。本文结合作者近年来教学的实际情况,从教学方法以及实践方面进行探讨。
2教学方法探讨
2.1激发兴趣
(1) 引入逻辑小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在进入新课讲解之前先引入逻辑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流传很广的“二难推理”。“古希腊一个国王喜欢杀人,而且他们给每个被杀的人说要是在杀他之前他说真话的话就给他绞刑,要是假话就砍头。终于一天碰到个聪明人说了一句话,不仅没被杀头还让国王和大臣下不了台,你说那个聪明人说的什么。”可让学生首先进入故事角色去思考答案,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意识到学习逻辑的重要性。
(2) 引用科学家的话激发学习动力
数理逻辑部分内容概念抽象,学生学习困难,常常会产生知难而退的情绪,并且开始意识不到它的重要性。基于此,可以引用著名的计算机软件大师狄克斯特(Dijkstra)曾经说过的“我现在年纪大了,搞了这么多年软件,错误不知犯了多少,现在觉悟了.我想假如我早年在数理逻辑上好好下点功夫的话,我就不会犯这么多的错误。不少东西逻辑学家早就说了,可我不知道。要是我能年轻20岁,我要回去学逻辑。”引用计算机科学家的话来强调数理逻辑的重要性,可以使学习者更加深刻地领悟到这一点,明确学习的目的,激发学习的动力。
也可以引入国家公务员考试题中的部分逻辑题,学生在未学逻辑之前对题目的解答肯定有存在疑问的地方,而这些题目在学完逻辑之后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带着这样问题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2明确目的
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离散数学课程所涉及的概念、方法和理论,大量地应用在数字电路、编译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工程、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等专业课程以及信息管理、信号处理、模式识别、数据加密等相关课程中,一些重要实用项目(例如信息技术、战争、经济等等)的理论模型正是离散数学模型,通过离散数学的理论推导、算法设计与分析、编程与软件制作,最后上机付诸实现。它能锻炼学生的概括抽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构造能力,这些能力是一切软硬件计算机科学工作者不可缺少的。离散数学课程所传授的思想和方法广泛地体现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及相关专业的诸领域,计算机科学中普遍地采用离散数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方法,使得计算机科学越趋完善与成熟。
2.3突出重点
数理逻辑是离散数学的难点之一。其主要原因是内容比较抽象且方法较独特,加之题型以知识较广的证明题居多。而命题逻辑又是数理逻辑的基础,熟练而灵活地掌握好命题逻辑中推理证明的方法既是学习命题逻辑的重点,又会为进一步学习谓词逻辑打下良好的基础。命题演算在命题逻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常见的推理方法有真值表法、等值演算法和主范式法,这三者也是解决谓词逻辑推理的基础,所以在讲解时需下大工夫,作为重点来讲解。
2.4强调方法
离散数学与高等数学等其他的连续数学课程有着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整个知识点的描述建立在逻辑的基础之上。可以说离散数学中逻辑的概念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因此给学生灌输逻辑的思维方式以及描述问题和证明问题的独特方式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中,我们提出了按定义证明方式,从证明问题本身的定义出发,将其分成两部分,定义的前半部分将作为附加已知条件和题目中本身的已知条件一起加以应用,证明问题定义的后半部分。通过这种方法的总结,学生对大多数证明问题感到轻松自如,使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提升到更高的层次。离散数学不适合搞“题海战术”,它强调的是逻辑性和抽象性,注重概念、方法和应用,所以千万不要在未完全理解某些概念、基本定理之前就匆忙去做习题。
2.5联系生活
在命题逻辑部分,学生最难掌握的是关于条件式的学习,条件式的前件与后件的关系不好把握。根据课本的定义:设给定两个命题P和Q,其条件命题是一个复合命题,记作PQ,读作“如果P,那么Q”或“P蕴含Q”。真值表如下:
学生对条件式真值表中的第二种情况“善意推断”很费解,这时可以举现实中的例子,如“天下雨,马路就会湿”,分别列举真值表对应的四种情况,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在对命题符号化时,前件和后件的位置一直是学生难以把握的难点,有些命题的充分和必要条件表达的并不是很明显。
2.6善于总结
数理逻辑部分看似知识点分散,实则联系紧密,如真值表可以判断公式类型、判断公式等值、求主范式、逻辑推理;主范式可以求真值表、判断公式类型、判断公式等值、逻辑推理等。这时可以画图(如下图)来总结,并且每一关系对应着一道相应的例题,使学生可以从整体把握整个数理逻辑需掌握的内容。
3结束语
通过明确数理逻辑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具体应用,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加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为学好离散数学树立信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可以做到重点突出、主线贯穿、知识体系完整。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使用可以加强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匡桂娟. 离散数学中数理逻辑教学的探讨[J].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