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相关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相关知识点范文1
关键词:职教 幼儿 心理学 教育管理
一、改革幼儿心理课程
在幼儿心理学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所使用教材划分为四个模块,讲授幼儿心理学一般问题模块时添加心理健康的标准、评定及测定,中职生幼儿心理健康现状等知识;讲授幼儿的认知和言语发展模块时添加相关心理训练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幼儿的记忆”内容时,除了联系实际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外,还安排出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智力训练。如:“联想记忆法”、“谐音记忆法”等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训练,使学生初步学会了如何提高自己记忆能力的方法;讲授幼儿的情绪、个性与社会性发展模块时,添加情感教育和个性培养知识介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是女生,正处于青春初期,情感强烈,富有热情和激情, 容易走极端,同时其心理具有闭锁性,一旦产生消极情感,自己不会排除,影响学习和生活。因此在讲解“幼儿情感的发展”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改进教学,创造情境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外,还特别重视让学生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消极情感,教给学生克服不良情绪的方法。并结合实际添加了中职生恋爱心理辅导,教会学生分清爱情和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讲授幼儿在活动中的心理模块时,添加角色扮演的心理小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体验个体在不同游戏中的不同心理,学会换位思考。 此外还要适当添加幼儿心理卫生保健的相关知识。
二、运用多种方法丰富幼儿心理学课程内容
在幼儿心理学教学过程中,还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课程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幼儿心理学的兴趣和拓宽知识面。诸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幼儿园教学视频、优秀心理学讲座、音乐、动画等,让学生在放松的同时又学习了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二是组织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班级凝聚力,同时也更能激发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采用课前班级演讲(心理故事、励志故事等)、幼儿心理学知识竞赛、运用幼儿心理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等方法让学生更扎实地掌握知识点并能学以致用,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通过以上做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幼儿心理学的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自我心理健康意识,使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了有关幼儿心理保健的相关知识,为今后要从事的学前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案例研究法,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可用图片、照片、录像和文字等多种形式呈现案例,或学生观察和收集的幼儿心理活动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交流。需要注意的是:1.一个案例应该是一个实际情景的描述,在这个情景中能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2.在案例的展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把学生对案例的每一个环节的反应结合起来,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无疑处有疑,“让学生怀着由惊奇所引起的理智感上的震动,进行认知活动方面的探索”。 3.要启发学生发散性地提出各种评价方案和培养策略,不断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
角色扮演教学法是一种对角色进行模仿与观察的学习方法。由于模拟情景的形象性、真实性,能够让学生体验到职业生活,在角色扮演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角色扮演法以其形象生动、身临其境的特点颇能吸引学生,而且“观众们”可以各抒己见,指出表演者的动作、表情或语气、语调的不足之处,修正各角色。如《幼儿人际关系》一章,“如何处理幼儿间的争吵和控告”,教师课前组织学生设计出几种幼儿争吵和控告的情景,并请学生事先排练好,课堂上再请另外学生做“老师”,现场处理幼儿间的争吵与控告,“老师”处理完毕后再由下面的同学作讲评。幼儿园真实场景的再现,给学生一个体验和实践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发现,使课堂“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笑声、有争议、有沉思、有联想”。如学生提出一位“教师”的提问有问题,“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感受”一词对于幼儿来说很抽象,应该换成“这幅画上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你是怎么想的?”这样具体的问才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在“任务中行动、实践中体验、问题中思考、交流中提升”,突出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孙洪飞 战胜恐惧 开创未来――幼儿心理学教育心得[J].学园(教育科研),2012,12,113。
[2]关金艳 幼儿心理学在早期教育中的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3,05,2-3。
[3]何宋霞 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实践[J].华章,2013,19,183。
心理学相关知识点范文2
设计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堪称现代设计立足点。对产品设计的学生而言,不接受这一观念,几乎无法迈入现代工业设计知识体系。因为对人的心理认知,是了解人的重要途径。基于如此推论,《设计心理学》课程可作为撬动支点,以此开始搭建出一整套设计思维系统课程群。l1]“课程群”是当前倍受教育界关注的概念,所谓课程群,是以一门以上的单门课程为基础,由三门以上的性质相关或接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互链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连环的课程群。但课程群不止是几个相关课程的集合。而是为完善同一施教对象的认知结构,而将本专业或跨专业培养方案中若干门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有逻辑联系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课程体系〔刁。在该课程体系中,《设计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简单的心理学普及性质的纯理论课,它将从属于更系统和持续的教学架构,上可以承接《设计概论》《设计美学》《设计史》等课程,下可以充当《设计调查》《用户研究》等课程的基础。而且,它将紧密配合后续的专业技术课程,帮助学生更生动地解读设计构造的功能意义、更深入地理解材料工艺与“设计”的内在逻辑。也为相对枯燥的技法和手段课程提供了应用情境的指引,更关键的是,它开启了学生对人物关系的认知大门。
二、设计教学组织的新对策
教学的设计,本身需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这也是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一种运用性设i+o面对多年来对设计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质疑,教务工作者理应调整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去,以更有效地组织这些课程,让理论性与专业性课程有机结合并相得益彰。为此,有一些指导原则需要建立:首先,理论性课程不应与专业性课程孤立分立。理论课程若与专业课程脱节,很容易失去应用性,因为你无法指望所有学生都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将不同课程的内容有效联系起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其次,不能指望一次性完成教学任务。知识信息的传播与内化,需要一种长期、反复、多频次的递进过程,指望一次性地在阶段性课程里把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并形成稳定的固化,显然是不现实的。若在有限课时内将知识尽量多地灌输,学生在信息超载的情况下,多会表现出迷惘甚至厌倦、逃避等不良心理反应,直接影响其在本专业领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最后,课程应该紧随或者附庸于其它专业训练课程。不能上完本课,在很长一段时间后续课程都用不到该课程所授内容。因为设计不只是某些知识的拼合体,需要提供潜移默化的涵化环境。僵化孤立地看待设计专业课程,认为可以像攻城拔寨一般逐一解决设计专业能力的教学问题,此观念俨然成为高校深化设计教学改革的潜在障碍。
根据这些大体原则,((设计心理学》课程的做了如下设定:1、《设计心理学》课程不被定位于纯理论,其目的在于佐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以人为本的设计意识,培养应有的同理心和移情能力。我们没有必要在本科基础课程阶段,灌注太多精深的心理学内容,课程仅止须起到开智启蒙的作用,核心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设计与人心理的复杂连接。所以,课程首先要用契合学生经验的案例,让学生对心理学产生好感,对其研究领域产生兴趣,有强烈愿望去了解心理学,用其指导解决生活问题和设计问题。2、用生动的方式解释心理学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心理学发展流派,对实验心理学、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工程心理学有所认知。这些知识点的讲解很容易让课堂陷入枯燥乏味的困境,教师最好为此准备足够的应用案例以激活学习热情。也可用高质量的视频资源可以辅助讲授。实践证明,学生对动态影像的接受程度较高,能在较长时间保持关注度。3、着重对完形心理学、可供性设计理论、‘清感化设计理论等较为成型的设计应用心理学的介绍。完形心理学有助于学生理解造型的意义和规律。吉布森(J.J石1bson)开创的可供性设计理论最近深受学界追捧,对这样一些较为敏感的知识也可以及时介绍。唐纳德•A.诺曼(Dona.dArthurNorman)提出从本能、行为、反思三个层次,帮助学生更清晰理解进而建立起认识产品设计的完整维度。4、通过心理学知识介绍,要保证激发学生对研究用户的兴趣,并自行去链接更多的相关知识。进而以一些简单的观察与分析训练,让学生去思考设计与人的关系,产生从理论到行动的平滑过渡。这些练习不需要很复杂,高难度,权当作《用户研究和调查》等后续课程的热身。通过容易上手的训练,学生能品尝到分析的乐趣,进一步强化学习心理学以及更多相关知识的意愿,就算为将来的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5、《设计心理学》适宜安排在大二上学期,在“专业基础”学年的开始,就让学生意识到设计要紧密考虑人的需要,能避免学生对繁杂单调的技术操作的目的产生误解,导致迷惘和倦怠感。设计最终是服务于人的,建立了用户导向的设计价值观,学生会更清楚地理解技术手段将运用于人的生活,不论是表现技法、模型语言,还是材料工艺、结构原理,都不会冷冰冰、硬梆梆。通过教学实验,无论从课堂反应还是作业效果来看,短短一周时间的《设计心理学》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普遍喜欢这门课程,感受到设计理论课对专业设计的价值,并很明显地改变了他们认识产品设计的方式。最重要的是,促使学生对人产生了兴趣,开始建构属于自己的“以人为本”的设计观。
三、结语
心理学相关知识点范文3
因现学前教育现状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学前教育专业也成为不少高校欣欣发展的热门专业。目前各院校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及特点开设了相关课程,主要分为公选课、专业课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儿歌创编课程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在部分院校开设。就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设幼儿歌曲创编活动的历程和学生情况反馈而言,我认为幼儿歌曲创编课程是多门课程的综合性课程,通过创编活动的实做能促进学生多元化实训活动能力的培养。
要创编出适合幼儿受到孩子喜欢的儿歌,需要学生具备以下必要的准备工作:“1,基本的音乐知识技能;2,一定的文学修养;3,熟悉儿童的生活经验;4,善于学习和发现的能力。(《儿童歌曲创编》)”。要进行幼儿歌曲创编的学习,其先修辅助课程有儿童心理学、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声乐、钢琴、儿童文学等,因此幼儿歌曲创编是需要具备多门课程教学知识点的一门综合课程。
一、“基本的音乐知识技能”对应到前期所学课程类为:音乐类课程,例如: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声乐、钢琴等。
“幼儿歌曲创编”首先是基于音乐节奏、旋律、和声等要求的歌曲创编。创编优美动听的歌曲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乐理知识;听音辨唱的视唱练耳技能;熟悉地运用简谱和五线谱的配写技巧;了解基本的双声部写作技法和简单的键盘乐器演奏能力。即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幼儿歌曲创作的理论和技能,形成创造性和开放性音乐思维和写作能力。扩展并提升在幼儿音乐方面的视野和能力,并结合工作实际,从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贴近幼儿生活、深受幼儿喜爱、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歌曲。(《儿童歌曲创编》前言)”。
二、“一定的文学修养”对应到所学课程类型为:儿童文学。
歌词,是文学与音乐的结合体。幼儿歌曲歌词的特点:主题单一、内容丰富、语言易懂、拟声拟人、第一人称,结构工整。虽然内容简单,但实际上要求严格。以结构工整为例,就分为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三三七字句等类型。学生们前期的专业必修课儿童文学,具有教育性、想象性、趣味性、故事性、知识性五大特点。儿童歌曲的创作,继承并发扬了儿童文学写作的这些特点。在小组实训时初期和中期我建议从学生前期已学习和掌握地比较好的儿童文学相关知识点入手。在教学模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先改编后创编,从自由发挥到命题作业。这样既能便于掌握写作初期的框架式结构模版,又能遵循写作的规律;帮助学生摸索实做到逐步激励学生的自我创编意识的同时又不完全被规律束缚。
三、“熟悉幼儿的生活经验”对应到所学课程类型为:学前卫生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实习活动。
幼儿身心各方面都属于懵懂阶段,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音乐作为一种有效的良性刺激手段,能促进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和谐发展,有助于其形成良好的性格。“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 (贝多芬)。要引起幼儿对歌曲的共鸣,其歌曲就一定要适合3-6、7幼儿身心特点。例如其歌唱能力在音域、节奏、音程上较儿童和少年都有明显区别。这就需要从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贴近幼儿生活、深受幼儿喜爱、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歌曲。最熟悉幼儿和其生活心理特点的就是我们的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现阶段幼儿和儿童歌曲的作品匮乏,教育一线的幼儿园音乐教育工作者当之无愧是幼儿和儿童歌曲创作队伍主力军之一。因此,良好的学前卫生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实习活动的理论实践支持,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贴近幼儿,创作歌曲。
四、“善于学习和发现的能力”对应到所学课程类型为:教学法和幼儿园活动设计类课程,重点是能讲将课程的理论知识点运用到实践中去。
心理学相关知识点范文4
【 关键词 】奥苏贝尔 认知同化论 高中生物 教学
引言
学生理解知识、发展智力以及相关能力的培养,都是在理解、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说,对相关概念的理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大前提。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早在1963年就提出了关于认知结构的同化理论,他认为,影响学生学习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认识结构,奥苏贝尔强调学习是学生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与新知识相互作用而进行的学习,这种学习的最终结果是新旧知识的同化。
一、认知同化论的内涵
认知同化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认知同化论主张,学生在进行新的、有意义的学习的时候,必须要有适应于新知识的原有认知结构,并且学生的这种学习就是一种同化的过程,是发展自身相关认知结构的一个过程。同化论认为,同化的实质就是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不仅是学习新知识的相关心理机制,还是保持原有知识的心理机制。
根据新知识与旧知识的概括及包容水平的不同,奥苏贝尔提出了三种新旧知识之间的作用模式,分别是: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学习。上位学习指的是原有的知识结构在概括与包容的水平上相对于新的学习较低,比如,根据已知的乌龟、蜥蜴、蟾蜍、海龟等动物的特征,从中概括出两栖动物的概念,新知识与旧知识相互作用进而学习得到新的上位知识;下位学习指的是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在概括与包容的水平高于新的知识,比如,已知两栖动物的概念,同时也已知乌龟、蜥蜴、蟾蜍、海龟是两栖动物的实例,而要在此基础上进行螃蟹是两栖动物这个新的例证的学习;另外还有并列学习,在并列学习中,新旧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不存在上位、下位的学习关系,在是在横向上面存在相应的吻合,比如通过对乌龟与蜥蜴生活习性的了解,进一步学习两栖动物的生活习性,新知识与旧知识相互作用后产生的是另外一种联合意义。
二、认知同化论与高中生物教学
学生学习生物的整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构造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知识点并将其构造成完整知识体系的过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准确地掌握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巧妙的教学设计,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进行完整认知结构的构建,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认知同化论在高中生物教学所起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认知和生活教学的有效结合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将认知和生活教学进行了有效的结合,他认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本来就存着可以融合新知识的基础。例如,某高中生物教师在开始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之前,首先将相关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做了一个很好的了解,并针对不同学生的认识方式与结构、学习的风格及个性的差异做出相应的统计,再在此基础上,对认识同化论进行巧妙的运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利用提问的方式,巧妙地避开学生相关认知结构的盲区,此外还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以及认知度的不同,帮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最终使得整个班级的生物成绩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二)教学的分析与研究
有意义学习的第二点内容全面地提出了教学的分析与研究,其主要说的是,学生所要学习的新知识本身有一定程度的逻辑性、趣味性,可以与学生既有的认知结构产生相应的关联。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要注意其教学的内容本身是否具有逻辑性,是否能够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注意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有效衔接,并可以运用复习的方式来进行相关概念的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对相关的问题进行一定的设计。例如,在讲绿色植物的呼吸这一内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对已有的关于绿色植物的相关知识进行回顾,知道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利用阳光来进行的,是将相关的能量进行转换而进行的,那么绿色植物中的化学能经过了怎样的转变?是如何被释放出来的?对绿色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教师就可以通过类似相关问题的设计,带领学生进入相关内容的学习,这既可以带领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回顾,又激起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效结合,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新旧知识的有效融合
关于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还有一点内容就是:相关学习者自身要有学习的意愿,并且可以将新旧知识进行很好的融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地选择适应的教学方法,对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及区别进行清晰的阐释,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促进其对新知识的理解,并且也要用新的知识来巩固其已有的旧知识。比如,在给学生讲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花一时间对相关的知识进行一定的复习,再进行新知识的讲解,在新旧知识之间进行巧妙的连接,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好相关的知识点。
结束语
高中的生物课程是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对相关的理论有一个足够的掌握,再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自己所掌握的内容有哪些,然后再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的知识进行结合,利用旧知识来促及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再通过新知识的学习来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强化,逐步建立起一个完整、牢固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知识。
【参考文献】
[1]张坤.认知同化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2.
[2]王正红.认知同化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J].高考(综合版),2013,08:49.
心理学相关知识点范文5
(一)理论知识相对繁杂,记忆难度大在教学内容上,《消费者行为学》基本上是按普通心理学结合营销学的框架设计的[3],且大都是按照心理学的逻辑进行编排的。一方面,这种设计与营销课程教学体系设置存在一定的冲突。例如在福州大学,尽管很多学生已先行修过营销与经济学,但基本上都没有接触过心理学。因此当教材中出现诸多心理学术语,且很难直观地与营销建立关联的时候,必然会带来一定的阅读和记忆障碍。另一方面,由于内容非常多,且必须在一个学期内(通常是36-40课时)讲授完毕,因此很难让学生将所学的心理学知识,按照营销的逻辑进行重新组织,从而做到在理解中记忆。在很多时候,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只能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最终虽记住了一些心理学名词,但是很难记住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理论很难严格对应实践,难应用尽管《消费者行为学》有极强的实践诉求[4],然而据之前的学生反馈,课程所涉理论知识存在听上去热闹,但一旦去用却又不知道从何下手的问题。受此影响,有不少同学在实习时经常会对企业人员说“自己学的是理论,一点用都没有”。综合来看,学生不会用理论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既与其年轻且严重缺乏实践经验(感性认识)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营销课程的考核形式有关。在传统的营销教学模式当中,学与用通常是分离的,而理论通常又有其特殊性,无法与实际一一对应,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然而为了考试,学生又必须回答同一个问题,给出相同的答案。这也导致目前的卷面考核始终无法衡量学生在具体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由此严重制约了学生在学科知识方面的应用能力[5]。此外,如果课程教学缺乏必要的互动,也会导致学生对理论应用产生理解不透或一知半解等问题。由此可见,教学生应用《消费者行为学》的理论比单纯地传授更重要。
二、《消费者行为学》知识包的设计过程
综上所述,要破解“理解难、记忆难和应用难”的问题,就必须从实践与互动的视角,结合学生的理解力和既有知识体系,对该课程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方式进行创新。为此,在不改变《消费者行为学》叙述结构的前提下,根据营销专业人员必须掌握的知识要求,我们提出了基于知识包的课程教学和学习记忆模式。这一模式的内容与教学设计有以下一些特色。首先,需要以《消费者行为学》理论作为营销决策理论的基础出发,基于中国本土营销的实践,系统地整理出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和次序;其次,需要根据每一个章节的记忆与关键知识的应用需要,将关键知识点总结成二到三个知识包;最后,需将具体知识包与营销知识体系结合在一起,并结合案例来解决应用的问题。从表1可以看出,尽管该课程内容与一般教材相比,显得较为精简,但是综合来看又很有特点。一方面,知识包是理论的精华和关键部分,是连接心理学理论与营销知识的桥梁。每一个心理学知识都可以归纳成具体的知识包,成为将来或课堂上分析和理解实际营销问题的工具。另一方面,在所有八个章节中,既有心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直觉决策),又有本土问题的探究(中国特色消费行为);既有传统心理学概念(自我概念),又有对应的营销话题(自我概念和商品的社会价值)。因此可以肯定的是,课程设计不仅反映了学科建设的最新进展,而且很好地回应了营销实践的需求。经过4年多的教学验证,按照表1设计的每个章节的知识包,既为模块化教学奠定了基础,又让学生有了掌握理论的关键抓手。更为重要的是,根据上述教学体系所设定的内容非常适合36课时的教学安排。此外,由于知识包的设计是与整个营销专业的知识体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因此不仅可帮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而且还能使新的知识与旧知识高度粘合在一起。调查发现,知识包既简洁又容易记忆。不仅如此,对学生来说,由于它是一种体系化的知识模型,因此会帮助他们逐步形成系统分析和解决营销问题的习惯。在很大程度上,艰深的理论知识已通过一个一个的知识包,转化成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基本技能,一旦为学生掌握,则极易促进学生角色的转变,使其成为主动学习者、协作学习者与反思学习者[6]。
三、知识包导入及教学案例示范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并记住知识包和具体营销问题之间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引入了互动式教学模式。互动是改变学生学习态度的重要手段,这个概念被引入课堂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7]。对很多课程来说,一旦缺乏教与学的互动,学习就变成了“被动式”。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教授《消费者行为学》的过程中,借助案例研讨和情境教学等具有高互动要求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刚学到的知识,参与到案例分析和营销决策当中,逐步培养其对关键知识点的应用能力。事实上,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来讲解知识包,不仅印证了知识建构具有互动性、情境性和双向性等特征[6],而且验证了互动式教学对发挥学生积极性,及课堂氛围对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一)知识包的引入流程在教学层面上,如何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引入知识包也是一门学问。考虑到参加学习的学生一般都已经进入大三阶段,有一定的营销实习经验,对解决具体问题非常感兴趣,为此,我们根据解决问题的过程设计了知识包导入流程,具体如图1所示。在图1中,所有的知识包都和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提出的。其中,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明白理论教学就是为解决现实问题服务的。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营销问题,都可以找到它的理论分析框架。在导入课程案例阶段,老师会将实际问题与具体企业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案例分析、情境模拟及角色扮演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在分析视角提示方面,主要是和学生一起想象,用什么样的知识点可以解决上述问题。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将问题解决与具体知识包结合在一起。此时,老师会重点解释知识包在系统解决问题方面的优点。随后,老师会要求所有学生将知识包与各种互动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在研讨中学习和消化具体的理论。对于非常重要的知识包,老师还会根据它的用途,布置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课后思考题,让学生去自学。在具体互动过程中,学生被临时分成多个小组,既有个体参与,也有团队协作,让学习在“启发-听讲-总结-研讨-分享-应用”这六步中逐次完成,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包的妙用。实际教学显示,通过问题导入的方法引入知识包,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改变了教学内容枯燥难懂、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教学困境。该方法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知识包的应用能力,让学生有了“听得懂、记得住、用得来”的自信。
(二)知识包的教学示例为了更好地说明知识包教学在分析问题以及帮助学生记忆方面的优点,以下将用“消费价值模型”(如图2所示)作为例子,对这一工具进行详细的介绍。对老师来说,应按照“消费者价值模型”对应的定价理论,对教学流程进行规划,具体有以下几个关键的环节。第一,先由老师给出一个关于“提高产品定价”的案例,即网络话题,“如何将苹果从5元卖到500元甚至是更高的价格”。第二,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和所学的定价理论,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参加分组讨论。第三,由老师导入“消费者价值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深入地解读,指出增加商品价值和增加商品“经济附加值”对价格的影响。第四,让学生运用知识包对苹果定价问题进行再分析,并比对先前的看法,发现自己思考的不足,进而让学生意识到知识包在解决问题上的系统性。第五,让所有学生借助表格的形式,总结“消费者价值模型”对苹果定价的讨论结果,具体如表2所示。借助表2可看出,学生对苹果定价问题的分析还是非常有创意的。对很多学生来说,这不仅是他们第一次这么系统地为一种产品设计各种定价策略,也是他们第一次理解到理论对解决问题的巨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苹果定价案例分析,不仅让学生熟悉了模型的应用方法,而且记住了这种模型所对应的营销问题。为了强化学生记忆,老师又抛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放下笔记并通过记忆回答“依云与农夫山泉矿泉水”的价值区别,为依云高定价寻找理由。表3是学生结合网络搜索,通过头脑风暴后形成的记录。结合表3可看出,学生对不同价值维度的理解已非常到位,基本实现了有效记忆和综合应用这一质的飞跃。通过以上示例可看出,在知识包结合问题的互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承担的不再是传话机的角色,学生也不再扮演着复印机角色,而是一次真正的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据学生反映,知识包的确提高了他们分析和记忆理论的能力。
四、知识包教学的实施效果
心理学相关知识点范文6
关键词:本科 设计心理学 教学
一、 本科设计心理学的教材和教学现状
设计心理学是最近几年刚兴起的一门设计和心理学交叉的新兴学科,在国内广受关注而又争议颇多。大多数本科院校是最近几年才刚开设本课程,甚至有的本科院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那么对于设计心理学的课程教学,大家都在摸索中前进,目前也尚无相关的较为普遍的、通用的教材。设计心理学领域的各位学者均以各自的知识背景和实践经验出发,构建学科体系,提炼学科理论和知识。
自从2001年江南大学的李彬彬教授出版了国内第一本以消费心理学为指导《设计心理学》教材之后,国内学者对其研究也逐渐热了起来。国内相继出版了6――10本相关的教材。其中工科工业设计背景的设计心理学教材主要有:李乐山《工业设计心理学》、柳莎《设计心理学》、以及2012年出版的十二五规划教材:张凯、周莹主编的《设计心理学》等等;以认知心理学为指导的教材由邵璐、姜波编著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设计心理学》;以及十一五规划教材许邵艺编著的《设计艺术心理学》;和设计学专业的通用教材:由杨星星、宋艳菊编著的《设计心理学》。短短时间,国内多位学者撰写同一门教材的编写,充分反映了我国学者和设计者对设计中心理现象的关注,也表明了心理学研究对设计学科的建立,设计实践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由于设计心理学研究教材的多样性和研究内容的不确定性,反映在课堂方面是作为应用心理学分支之一的设计心理学面临着更为含混的、无定论的现状。甚至设计艺术学本身作为新兴交叉学科的属性,又进一步强化了设计心理学体系和理论尚不统一的学科属性。
因此, 对设计心理学的教学, 尤其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相对准确的教学定位是高校设计心理学发展所必须面对的方向。由于目前在国内相关的教材较少,现已出版的一些教材或是针对性过强或是晦涩难以开展教学。针对我校艺术设计专业设置特点和现状,经过仔细斟酌和考虑,我选择由许邵艺编著的十一五规划教材《设计艺术心理学》作为讲授的主要内容,同时合理的引进其它教材的内容和国内外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适应我校专业特色的独特的教案。
二、 设计心理学教学的课程定位
设计心理学教学是为适应现代艺术设计的需要,为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设计、工业设计、环艺设计、服装设计等设计专业开设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是对设计师的深层意义上的研究和训练,毫无疑问,这种研究较为抽象和深奥,但却对设计师的发展有积极和重要的意义。设计院校和企业迫切需要这样的理论。
我认为设计心理学应定义为设计学科的一门工具学科,它运用心理学中经受检验、相对稳定的原理解读设计中的现象,帮助设计者更好地认识其设计目标人群与设计相关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起到改善和辅助设计的作用,同时增强设计者自身的思维过程和创造能力的了解和认识,提高设计能力。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在于获得必要的依据和参考,而不必把精力投入到心理学的研究本身中去。
三、改革设计心理学的教学思路
大学, 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理论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我的课程定位:运用心理学中经受检验、相对稳定的原理解读设计中的现象,为学生在设计时获得必要的依据和参考,而不是拘泥于心理学理论本身。我提出了以下几点的教学思路:
1、设计心理学教学内容上的合理剪裁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点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以及自己实践教学经验总结,我把教学内容定义为通用的教材性质而非学术研究性质,并且对教材内容知识点重新的进行了重新的归纳和整合:第一章:设计心理学概述部分。主要讲述设计心理学的概念、与设计心理相关的心理学流派、以及现代设计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等;第二章:讲解普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如感觉、直觉、思维、联想、情绪、情感、个性特征等;第三章:主要讲解以格式塔心理学为基础的设计艺术与视知觉心理规律;第四章:讲解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信息加工心理学”;第五章: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消费心理学”;第六章:讲解设计师的心理和设计思维。这与原参考教材有一定的出入。
2、教学方法上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强调经典性和实用性
首先,设计心理学的原理教学采用“拿来主义”直接讲授。让学生直接掌握所涉及的理论精髓,而不必去搞繁琐的理论探源与论证。为了使学生能更深刻的理解理论和解释设计现象,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心理学实验讲解。比如在讲解设计心理的现象――色彩心理的综合效果设计时,为什么在快餐店和电影院门口要设计一些不安的色彩,而在阅览室和实验室设计蓝色或冷色等宁静的色彩?可以通过心理学家的心理实验结果来证明:让一部分人呆在四面都是蓝色的冷色调房间内,另一部分人呆在四年都是红橙色的暖色调房间内,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在里面呆一个小时出来。实验结果时在蓝色房间里的人呆了一个小时二十分钟,而在红色房间的人呆了只有不到四十分钟就出来了。
其次,设计心理学的应用部分采用经典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设计心理学的目的是运用心理学中经受检验、相对稳定的原理解读设计中的现象,为学生在设计时理论指导实践获得必要的依据和参考。通过案例分析法,教师将设计理论,设计师、消费者、设计作品直观的显示在学生的面前,边分析边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适当讲解,以获取最佳效果。让学生意识到,设计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工具学科在设计中的不可或缺作用。因此,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提高其实用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再次,设计心理学的实用性知识采用演示练习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繁荣”源于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通过理论的学习和设计现象的理论分析,采用讲授和练习相结合。目的是通过案例分析和市场调研的操作,加速学生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过程,从而解决设计心理学科的学习中“知易行难”的问题,诱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练习中去,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最后让学生的通过市场调研和作业,使学生在设计和生活中,更深刻的理解设计设计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指导设计实践,达到理论的升华。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每个教师都应当有创造性地去教学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教学质量,设计心理学教学效果的提高除依靠上述方法外,还应根据这门专业基础课的特殊性,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从教学实际出发去研究。
3、增设网路时代的数字设计心理应用研究。
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学科都需要参与到计算机的设计中来,目前的数字媒体和虚拟化设计等相关专业作为艺术设计中的一个新兴的重要方向和分支,已经实现了无纸化的全电脑操作,因此我们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数字话设计时代中,根据理论建设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增设设计心理学在数字化时代的现象解释和应用研究。着重的理论依据有:格式塔心理学的视知觉规律,特别是色彩心理对设计的影响;情感与情绪在网络化时代的实践研究;消费心理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研究,以及界面和交互设计心理、用户设计心理等等。我以前曾发表的论文《WEB设计中的情感交互》也浅显的设计到了其中设计心理的情感交互研究。
小结:
设计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性的边缘学科,从对设计现象的感知和设对计现象的原理着手,对设计实践和原理产生必要的补充。此外,设计心理学还与设计实践教学共同构建出一个为适应现代艺术设计教学所需要的设计课程教学体系。我们相信,设计心理学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柳莎.设计心理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2] 许邵艺.设计艺术心理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
[3] 李彬彬.设计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