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银行的盈利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银行的盈利方式范文1
(一)资本市场筹资
1.对投资者的影响
证金公司评级资信高,有政府背景,其发行的债券和股票具有信用风险低、收益低但收益稳定的特征。对于风险厌恶、期望稳定收入的投资者,购买证金公司的股票和债券是优先选择。
2.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一般而论,证金公司发行债券和股票,将会使资本市场证券的供给增加,资本市场扩容会导致价格指数下跌。但在中国居民高储蓄率背景下,证金公司所发行的信用风险较低收益较高的债券和股票,可以成为居民银行储蓄的替代品。优质资产可以激发资本市场的有效需求,所以转融通业务不一定会对资本市场整体平均价格水平形成负冲击,相反,由于其特性所吸纳的新增入场资金,可能会稳定市场甚至推动价格指数上升。
(二)货币市场筹资
1.对机构投资者的影响
对于货币市场的资金供给方,金融机构投资者如商业银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来说,由于借款人证金公司的信誉级别高,其转融通业务具有市场垄断性质,该项借款是较安全的。为金融机构创造稳定收入流的同时,合理规避了资金的应用风险,符合金融机构的合理、分散化资金配置要求。
2.对货币市场的影响
中国的现状是货币市场资金盈余,资本市场资金短缺。证金公司从货币市场筹资而将资金应用于资本市场,打破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长期以来隔绝的局面,使资金能够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合理调节盈余,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自由化、一体化的发展。同时,证金公司作为控制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源头,其授信规模能够较大程度影响到资本市场资金的规模,便于防范、控制以及化解金融风险。
二、从资金应用看转融通业务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一)对投资者的影响
在转融资业务推出以前,投资者只能做多。转融资业务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盈利方式,预计市场下跌时做空,同样可以盈利。
2.风险对冲
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合理配置投资组合进行风险对冲。多元化的投资策略,做空做多方式的应用提供了新的风险防范方式。
(二)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1.对证券公司的影响
转融资业务为证券公司提供了新的盈利模式。首先,扩大了的交易量和换手率势必会增加证券公司的佣金收入。其次,证券公司转融资支付给证金公司的利息小于其收取客户的利息,该利息差利润占经纪业务收入的比重有逐渐放大的趋势,成为证券公司未来收入的重要来源。再次,新业务的开展有利于证券公司客户的维护和挖掘工作,这会促使证券公司进行业务创新,提供给客户更全面更综合性的服务。
2.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办法》规定转融资业务须在商业银行开通专用账户,这为商业银行提供了短期资金。但证券第三方存管保证金是否从商业银行转出,是否由证金公司直接掌控,会对商业银行的资金存量造成一定影响。
(三)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1.有利影响
(1)价格发现功能。在做多和做空两种势力的对比下,市场能够将更多信息融入价格。被市场低估的证券会被大量做多,而被高估的证券会被大量做空,这使得市场定价将回归到合理区间,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将得到完善。(2)提供市场流动性。证金公司为资本市场注入资金,资金供给的增加会产生对证券的需求,提高市场的交易金额。同时,转融资模式下的一买一卖,也必然加大市场交易的换手率,这将提高资本市场的活跃度,为市场提供流动性。(3)对证券市场的宏观调控证金公司能在源头上控制资金的规模,便于对证券市场的宏观调控。市场过热泡沫严重时,证金公司可以收缩转融资的放款额,减少资金供给,以缓解过热经济。证金公司可以按照资本市场对资金的需求强度调节资金供给,也可以按照国家政策和指示对市场进行监控,引导市场健康发展。
2.不利影响
银行的盈利方式范文2
1.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冲击。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互联网平台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大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使得资金供需双方对对方信息基本实现完全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商业银行的信息中介功能。目前我国已经有拍拍贷、阿里小贷等多家互联网公司介入P2P融资平台领域,而且业务规模增长迅速。与传统商业银行相较,互联网金融在提供中小企业融资及个人消费贷款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阿里小贷以借款人的信誉发放贷款,借款人不需要提供担保,贷款审批流程简单、放款速度快。互联网金融这种操作简便、流程快捷的融资方式已经对商业银行的传统融资模式形成冲击。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谢平预测,20年后“互联网金融模式”可能形成一个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运行机制。
2.对商业银行支付中介功能的冲击。互联网金融支付功能的核心是移动支付与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就是与各大银行签约、并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机构提供的交易支持平台。例如,支付宝提供代购机票或火车票,代缴水、电、煤气、电信等公用事业费用,保险和基金、代票等多种支付结算服务。移动支付主要指通过移动通信设备、利用无线通信技术来转移货币价值以清偿债权债务关系。近年来我国移动支付发展迅速,出现了短信支付、语音支付、二维码扫描支付、手机银行支付、刷脸支付等移动支付方式。互联网金融这种方便快捷的支付服务将使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功能边缘化,并使其中间业务受到替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进而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
3.对商业银行盈利方式的冲击。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盈利模式大都仍停留在传统的粗放式增长阶段,利差仍是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从商业银行传统的价值创造和实现方式看,其目标客户主要是对贷款有稳定需求的大企业客户以及高端零售客户,他们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基本诉求是安全、稳定、低成本和低风险。银行凭借规模经济、专业知识和复杂流程向客户提供安全、稳定、低成本和低风险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目标客户群体发生了改变,以中小企业客户及年轻消费者为主体,他们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基本诉求是方便、快捷、参与和体验,追求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服务。因此,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传统商业银行基于知识密集和技术复杂的金融产品的优势被削弱。随着利率市场化,银行净息差收窄及支付中介功能的边缘化,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将受到严峻挑战。
二、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建议和对策
1.提升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战略地位。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和冲击更多是思维层面上的。在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应尽最大可能将互联网金融上升到全行发展战略的层面上,从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发展战略、企业文化,下到银行组织结构、操作流程、风险控制、网点建设等,改变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商业银行要重新进行市场细分,找准市场定位,切实以客户为中心,加强客户的参与和体验,精简业务流程,为客户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金融服务。重新进行市场定位,实施差异化战略。商业银行应根据自己的特点确定目标市场,重新进行市场定位。当前,银行间竞争同质化的主要原因是目标客户定位的同质化,大家都在做20%的客户。因此,商业银行应将目光转向那80%的客户,通过产品、服务、渠道的创新,降低成本,那80%客户一样可以产生较大的利润空间。特别是中小银行,一定要立足区域和社区,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蓝海”,形成比较优势,而不要深陷“红海”,去打残酷的价格战。只有中小银行和大型银行形式了优势互补,同时凸显各自的经营特色,那么整个金融市场的竞争才能更加有序。
2.加大互联网资源的投入。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在于对数据的挖掘和积累,通过数据分析,再有针对性地为客户提供定制服务。其实商业银行本身拥有庞大的客户基础,其中蕴含着海量数据资源,只要运用得当,就能有效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和市场营销。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应加大对互联网资源的投入,打造自己独特的金融互联网模式。大型银行可以利用自身的资金和技术优势打造自己的电商平台,例如中国建设银行推出的善融商务是以专业化金融服务为依托的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信息、在线交易、支付结算、分期付款、融资贷款、资金托管等全方位的专业服务。而中小银行可以适时地与互联网企业建立合作,利用他们的平台获取客户资源,加上自身良好的金融服务业务,以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例如,平安银行在深入研究了eBay卖家的特点,充分了解eBay卖家在资金周转方面临时性、短期性和灵活性等需求的基础上,为其量身定制了“贷贷平安商务卡”,其融资模式与阿里小贷比较接近。
银行的盈利方式范文3
(一)情况更复杂。利用理财产品作为幌子违规揽储,很多银行都借由发行理财产品这种方式来掩饰违规揽储行为。虽然绝大部分理财产品不计入银行存款,但理财产品到期时则进入活期账户。因此,各银行都在季末和年末那几天加大短期理财产品发售力度,以“高收益、百分之百保险率的超短期理财产品”的噱头来吸引存款,其实就是变相的高息揽储。(二)任务更繁重。调研发现,2012年以来,各家银行的违规揽储行为有所抬头。多家银行除了存款外,还有理财产品、信用卡、保险、基金、外汇等业务,这些业务也基本量化到了每个银行员工的头上,并与平时的绩效挂钩,如果完不成,罚款不说,甚至面临下岗的风险。(三)手段更隐蔽。2011年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规范市场竞争、严禁高息揽存的通知》。为了规避监管,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违规揽储的手段上更加隐蔽。揽储通知或任务下达不出任何通知纸样;高息揽储只做熟客,不做生客;用购物卡、代金券等代替现金奖励,违规揽储的费用在银行内部的操作下也列支得“合理合规”;还有银行委托一些中介机构拉存款,这样就能以劳务费用的名义给予资金方高额回报。这些隐蔽的手段使得监管部门很难对违规行为进行取证和查处。
二、违规揽储主要原因分析
(一)政策力度持续加大的压力。一是贷存比考核的压力。近两年大量的信贷投放使得许多银行的贷存比都已逼近75%的监管红线,银行存款压力倍增。不少银行为改善贷存比指标,纷纷以协储代办费、吸储奖、有奖储蓄、赠送实物等名目,变相提高存款利率,很多银行已对这种手法习以为常,短时间内难以根除。二是贷款新规实施的压力。执行“实用实贷”、“实贷实付”后,由于贷款不能再派生为本行存款,且与集中贷款分次使用相比缩小了收息基数,银行在吸收存款与增加盈利方面受到相应影响。这也是近年以来,银行利用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的行为有所抬头的一个重要原因。(二)银行考核机制缺陷。尽管银监会一直以来都要求各银行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考核机制,并严禁银行对非存款部门和个人下达存款考核指标。但无论是大型银行还是中小银行,在绩效考核指标设计上,存款考核仍然占较高比例。通过向所属分支机构下达存款指标、与网点负责人和员工薪酬、聘用挂钩等办法,迫使下属机构千方百计吸收存款,这就必然会使分支机构和个人出于考核压力,不惜采取各种违规揽储行为以完成考核任务。(三)银行盈利结构单一。以指标“合规”为借口的揽储“违规”,本质问题出在银行单一盈利模式上。目前,国内银行的盈利结构中,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存贷款利差,利息收入占据了大部分份额。国内银行面临完成存贷比指标要存款,银行实现盈利也要存款的两难处境,难免要违规。从深层次看,违规揽储背后是银行盈利模式转型困境。(四)银行同业竞争加剧。随着银行业的高速发展,同业之间的竞争也在加剧,居民投资渠道多样化也分流了银行资金,银行主要流动性来源趋于减少,存款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各银行在业务相同、产品雷同的情况下,不是通过创新服务来吸引客户,而是以有奖储蓄、赠送礼物等违规揽储手段来恶化竞争。
三、遏制违规揽储的措施建议
银行的盈利方式范文4
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坚持适度负债的理念:首先,适度负债有利于商业银行控制资金成本,实现银行经营目标;其次, 适度负债不会造成商业银行的资金闲置,有利于银行资金的有效利用;再次, 适度负债有利于银行控制经营风险;最后, 若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分析, 适度负债也有利于金融、经济和社会稳定。
商业银行负债业务是形成商业银行主要资金来源的业务,是其最基本、最主要的业务。在商业银行的全部资金来源中 90% 以上来自于负债。商业银行的负债主要由存款、借入负债和其他负债组成。银行负债的规模和结构, 决定了整个银行的经营规模和经营方向, 而负债结构和成本的变化, 则极大地影响着银行盈利水平和风险状况。
在传统的商业银行经营理念中,扩大负债规模能增加银行的利润,因此在很长的时期内,商业银行一直把扩大负债规模放在重要位置,这主要是由商业银行的盈利方式所决定的。商业银行通过运用资产进行投资或贷放资产以获利,而这些资产主要由商业银行负债筹集,因此商业银行希望尽可能扩大负债规模。然而过度的负债对商业银行来讲并非好事,如果所筹资金无法得到合理运用,则银行将会承担不必要的利息成本。如果银行将负债而占有的资金运用所得到的收益不能弥补负债的利息成本和银行的其他费用,那么负债的增加对银行利润增加没有任何用处, 银行就应停止负债扩张行为。这就是说,商业银行的负债不是越多越好,适度的负债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经营的状况来看, 我国商业银行在负债规模的理性控制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
我国商业银行从设立发展以来负债规模不断增加,负债成本居高不下,日趋上升。1979年到1997年,国有商业银行的存款额从1442亿元增至60003亿元,扩大了40.6倍。在存款不断增加的同时,筹资成本也在不断提高。据有关资料测算,百元存款的付息率与百元贷款的收息率之差平均在1.5个百分点,银行利率差越来越小,这种高成本负债势必会造成经营效益的隐性流失。近些年中国的商业银行依然没有摆脱负债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单从2006年一年的数据来看,2006年我国银行业总负债41.71万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16.5%,增长幅度很大。
在垄断竞争条件下, 如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明显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当银行边收益与边际负债成本相等时,负债量达到最佳。因此,确定商业银行最佳负债量应考虑负债成本高低、负债筹集资金的贷放或投资机会、资金收益抵销成本和税收后是否有净利润。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我国商业银行对待负债经营不够理性,一味的盲目扩张,而忽略了负债经营是否能为银行带来实际的收益。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我国部分商业银行为了吸收储户存款,不惜高息揽储或变相高息吸存,严重损害了我国银行业秩序。虽然我国金融当局严厉禁止此类行为,并对违规者进行了处罚和制裁,但由于部分商业银行仍未意识到过度扩张负债规模所带来的危害,高息吸存的现象仍然存在,并演变为多种手段。
由此不难看出,盲目扩张负债规模不仅对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不利,还对我国社会经济和金融秩序有着负面的影响。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树立起适度负债的理念。
首先,适度负债可以降低银行的资金筹集成本,进而有利于银行经营目标的实现。商业银行归根到底仍是企业,追求盈利的最大化是企业的最终目标。银行的主要收入取决于资产收益超过负债成本的数额,因此降低负债的成本就成为提高银行收入的有效方法。毫无疑问,适度负债将有助于银行降低负债成本,提高银行的资本利用率,促成盈利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反之,复负债规模的扩张将会造成负债成本的增加和经营收入的减少,甚至导致亏损。因此,盲目扩张负债规模与银行盈利最大化的目标是相悖的。
其次, 适度负债不会造成商业银行的资金闲置,有利于银行资金的有效利用。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已经存在负债过多而使资金闲置的情况,另一方面, 从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形势来看,政府当局为了控制通胀而频繁运用货币政策,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的不断提高使得商业银行在拥有过多负债的同时放贷量受到极大的限制,影响了银行的利润。在负债规模过大的情况下,银行要上缴很高的存款准备金,这部分资金不能为银行带来利润,同时贷款利率的提高和贷款额度的限制使得贷款需求量和贷款供应量同时减少,商业银行还要支付负债的利息,这样的不平衡不仅使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陷入困境,也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对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造成影响。
最后, 适度负债有利于银行控制经营风险。经营的安全性要求银行必须合理安排资本的运用和结构, 而现在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则是负债过多,为了缓解资金大量闲置的压力减少负债成本实现收益,往往降低了投资要求,将资金投到一些并不太有效益和前景的项目和方面,其结果无疑会使银行的经营面临很大的信用风险。适度的负债则会让银行一直处于一种相对理性和客观的放款投资的地位,因为至少没有大量闲置资金的利息成本的顾虑。
银行的盈利方式范文5
所谓银行,是指任何从事与银行业相关的功能的机构,亦或是指从事国内外存款、代收、转账、支付、贷款、投资、交易、兑换和服务等货币和货币等价物的机构。此定义比较详细说明了银行业的一些功能,但无法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区分,如美国的有些证券经纪公司、互助基金等。而在哈维尔·弗雷克斯撰写的《微观银行学》一书中,对银行是这样定义的,所谓银行,是指一个主要从事吸收公众存款和发放贷款的机构。这一定义简单明了,它强调了银行的核心业务是存款和贷款。这一定义中强调了几层含义:
第一“主要”,这一词组定义了银行与其他机构的区别,因为其他金融机构或厂商偶尔也有借钱给客户或从客户处融资的行为。
第二是突出了商业银行的典型特征——既吸收存款又发放贷款。
第三是强调了“公众”一词,即银行是面向公众提供独特的服务。因此,银行是指在经济中在两类个人和机构间起桥梁作用的企业,这两类个人和机构:
(1)入不敷出的个人和机构,他们目前的投资和支出大于目前的收入,需向外借入资金。
(2)有盈余的个人和机构,他们目前的收入大于目的开支和投资支出,有多余的资金存入银行或进行投资。银行在这两者之间起着不可或缺的中介作用,它向有盈余的个人和机构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从而吸收其资金,转而将这些资金贷给入不敷出的个人和机构。
因此,银行归根结底是一个金融中介,按照刘易斯的定义,金融中介机构是处在借款人(即资金短缺方)与贷款人(即资金盈余方)之间,为两者提供中介服务的企业,在经济中在两类个人和机构之间起联结作用的企业,这两类个人和机构一般指:
由此可知,银行在这两者之间起着不可或缺的中介作用,向有盈余的个人和机构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从而吸收其资金,转而将这些资金贷给入不敷出的个人和机构。根据马丁·迈耶在《大银行家》一书中所说,银行的利润来自银行所掌握的存款人和投资人需要但没时间、精力或能力去收集和处理的信息,这正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银行产生于信息不对称,当我们将借双方所面临的不对称信息与他们对流动性的不同需求综合起来考虑时,就会清楚地看到,一个发行存款合约作为负债和持有贷款合约作为资产的银行实质上是一种最优的制度安排。银行发挥了流动性保险者的作用,向需要流动性的贷方提供资金,同时又向借方提供了长期保存资金的服务。
因此,对于商业银行的概念,笔者认为可概括为:商业银行是主要从事吸收公众存款和发放贷款以赚取利润的一个特殊的企业,它必须在一定的法律框架下经营,除了适合公司法外,它还必须在中央银行及有关金融管理机构的监控下运作。
二、商业银行盈利现状
(一)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
我国商业银行一直以传统的信贷业务为主,主要靠存贷款利差获取利润。据统计,多数商业银行95%以上的收益是靠利息收入贡献的,中间业务基本上是空白。2010年商业银行最大客户比率与十大客户比率分别158.9%和456.7%,较2009年有所下降,但该水平仍然较高。这表明商业银行贷款发放对象过于集中在大客户身上,给予中小企业的扶持和居民资金的融通比例很少。特别是消费贷款更是空白,这与国外地方商业银行的做法背道而驰。
目前,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只涉及简单的结算、汇兑、代收代付等业务,收益水平低,耗费成本高,中间业务收入对商业银行盈利贡献甚微。国内国有商业银行如工商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20%至30%,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比例不足5%,与国外银行和国内其他银行相比具有很大差距。中间业务开展缓慢,给商业银行带来严重影响,客户高效、丰富、专业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从而丧失了获取低成本存款的途径,银行竞争力严重削弱,发展迟缓。
(二)商业银行总体盈利能力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商业银行已成为我国银行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整体盈利水平不断提升,与股份制银行基本持平。受经济危机影响,2009年底,136家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仅为1.01%,较2008年的1.03%有所下降,但较2007年的0.67%有较大增幅。从历年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的增长路径来看,商业银行快速发展,保持了强劲的盈利增长势头。但是从数量来看,形势不容乐观。2008年,全国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有29家超过1.5%,仅有近五成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超过1%。2009年,资产利润率超过1.5%的商业银行数量比上一年度的29家有所减少,减至23家;资产利润率超过1%的商业银行数量则增至58家,超过上一年度的53家,总数仍然仅接近全国总数的一半。这表明,多余五成的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低于1%的水平,盈利能力不强,竞争力较弱。
(三)商业银行盈利增长速度
近年来,商业银行开展大面积的财务重组运动,成果显著,不良资产率迅速下降,从2004年的17.70%迅速下降至2009年底的4.78%,此外,由于央行利率政策的放宽,商业银行可操控信贷利差区间加大,加之中小企业信贷需求旺盛,商业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时议价能力大大提高,这表明商业银行获取利润的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得益于经济形势的好转和经营条件的改善,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增长迅速,甚至大幅超过资产规模扩张速度和信贷速度。2007年商业银行信贷扩张增速为24%,而利润增速高达98.54%。
通过财务重组,相关财务指标在短期内得到了迅速改善,各商业银行都表现出良好的盈利水平和较好的风险控制水平。然而,近两年的数据显示除了江浙地区商业银行业绩保持高速增长外,其他地区的盈利增速明显放缓。这表明商业银行要想从根本上改善盈利能力,保持盈利能力匀速增长,将短期的盈利转化为长期稳健的业绩并非易事,必须苦练内功。
三、商业银行盈利方面存在的问题
自产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一直面临资本补充困境,主要表现为资本补充来源比较单一,补充渠道狭窄。目前,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主要依赖实收资本,除个别银行实收资本在总资本比重稍低外,其余银行实收资本的比重大多在70%以上。
此外,我国商业银行还通过上市和增资扩股补充资本。自从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北京银行成功上市以来,国内十几家商业银行已表明上市意向并准备相关申报材料进入上市预备阶段。由于入市门槛的设置,能借助资本市场补充资本的毕竟只是少数,更多商业银行面临融资渠道狭窄的忧虑。除了上市,商业银行企图通过增资扩股途径补充资本金,如烟台市商业银行、西安商行、杭州银行、宁夏银行等均通过该途径补足资本金。与上市相似,增资扩股对于绝大多数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来说也是难以企及的。
四、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建议
银行的盈利方式范文6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绩效考核体系 重构建议
一、“新常态”下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变化概述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趋于疲软的情况下,银行业这样的强周期行业更难独善其身。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利率市场化以及市场准入放松等诸多挑战,使银行业竞争环境更加白热化,经济“新常态”下银行面临的外部环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市场竞争发生深刻变化
近年来互联网公司纷纷进入金融业,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程度降低。而随着市场准入的不断放松,2014年底国内银行业已有法人机构超过4000家,民营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还将继续涌现,各类金融和非金融机构纷纷进军银行业务。
(二)客户行为发生深刻变化
比竞争格局变化更深刻的是,银行客户的金融行为正在不断变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客户希望拥有更多自主选择权,更在意用户体验,对服务的便捷性、易用性提出很高要求。越来越多的客户借助移动终端来享受金融服务,网点不再是最重要选择。
(三)盈利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推进,存贷款利差缩小将成为长期的共同趋势。在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盈利来源为利差收入。在这种背景下,如未能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银行的传统盈利空间将不断缩小。随着资金成本的上升,银行为转移成本压力,可能主动选择将贷款投向收益较高的行业或企业,而偏好稳健的客户将可能被放弃。这种选择一定程度上诱使银行资产质量继续下降,信用风险可能会增加。
(四)经营管理发生深刻变化
国内外经济下行大大加重了银行业的经营风险,截至2014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8426亿元,已连续12个季度上升;不良贷款率为1.25%,较年初上升0.22个百分点。“不良双升”的现状给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敲响了警钟。
综上所述,新形势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商业银行经营指挥棒的绩效考核体系,应该如何与时俱进,以确保商业银行成功实现经营目标,成为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商业银行绩效考核概述
(一)绩效考核的定义
绩效考核是一套制度化的体系,在特定的体系中,利用既定的方法、计算公式和标准来测算、评价、衡量经营机构工作成果,是战略目标实现的激励手段,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指挥棒,是商业银行励约束机制能够高效持续运行的基础保证。
(二)绩效考核的重要作用
对于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来说,绩效考核就是其经营管理的主要标杆,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重新调整资源配置,实现其最有效配置,进行一定的内部激励。绩效考核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是商业银行进行发展改革和业务转型的核心内容,它必须适应银行内外部环境的要求,它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商业银行绩效考核现状
由于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银行经营与管理的侧重点不同、规模不同、可利用的技能和专业化管理手段不同,这也决定了银行的绩效考核经历由低到高、连续演变地推进过程。笔者通过分析研究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实践情况,总结出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体系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以扩大规模为主,指标体系单一
长期以来,“存款立行”被作为我国银行发展的经营理念。受监管当局存贷比指标的限制,冲时点式的“拉存款”成为商业银行每个客户经理和分支机构行长的“必修课”,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指标,造成存款不稳定、存款虚增、高息揽存等违规行为。
(二)以利润为导向,忽视风险指标
以利润为核心的考核指标体系,导致分支机构对直接创利的贷款投放业务有着空前的热情。引导了分支机构在业务拓展上片面追求量的扩张。尽管伴随着利润的高速增长,但是由于长期以来风险的逐步积累,大量不良资产也逐渐浮出水面,成为威胁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一大隐患。
(三)非财务指标项缺失
绩效考核体系过分看重财务指标,运用财务指标分析忽视了像市场占有率、产品创新、内部管理、服务质量以及员工培训、队伍建设等非财务因素,而这些非财务因素对正在转型革新阶段的商业银行来说至关重要。
(四)指标设置比较粗放
对于跨区域发展的商业银行,不同地域的分支机构处于不同的经济环境中,业务发展存在不同的特点。统一的考核指标设置,不利于横向比较。
四、基于新形势下商业银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重构
为了在新的经济环境和监管政策下,盈利能力、管理能力得到稳定的增长和持续的发展,面对“新常态”下的外部环境和“不良双升”的内部风险暴露,商业银行应该怎样调整自身的绩效考核体系,以确保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下面就上述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细化考核指标,扩大考核覆盖面,切实提升管理精细化水平
兼顾效益、规模、质量、内控四个维度,分别细化指标体系。摒弃单一追求存贷款规模增长的粗放型单一指标模式,引导分支机构稳健发展。在“新常态”下,应放慢业务发展的角度,应追求“确保质量的规模发展”理念。内控指标权重至少占比40%。
(二)指标设计兼顾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
从财务维度、客户维度、内部过程维度、学习与成长维度重构指标体系。
财务维度包含的指标主要为盈利性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ROE)、风险调整收益率(RAROC)、净息差、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杠杆率等。客户维度指标主要包括:服务质量、客户投诉增长百分比或客户投诉下降百分比、VIP客户增长率、市场占有率等。内部过程维度主要包括:业务质量指标,如业务差错率;内部管理效率指标,如人均利润率、前台员工与后台员工的比率;风险控制指标,如道德风险指标、操作风险指标。学习与成长维度指标主要包括:培训投入费用占比、员工培训频率、员工晋升占比等。
(三)细化支行分类,加强考核的针对性和可比性,更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不同分支机构所处区域和成长阶段不同,因此表现在规模、效益方面的指标并不完全具有可比性,采用统一的比较标准,则有失公平,不利于有效激励。应综合考虑分支行的经营管理现状,将分支机构实行分类管理,分别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指标体系,这样更能起到“对症下药”的作用。
(四)加强系统建设,提高绩效考核信息化水平
加强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绩效考核工作的公开、透明性以及时效性,确保激励约束机制有效到位,确保考核过程公开、公平、公正,增强绩效考核的公信力和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