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安全预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互联网安全预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互联网安全预案

互联网安全预案范文1

1互联网络安全技术

云技术是在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而来的衍生物,其主要通过虚拟技术、分布式计算以及云储存技术,将网络中的各种资源整合起来,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也就是按需供应的方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推动了我国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并引起了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因此,需要关注网络安全储存中的问题,合理应用互联网络安全技术,推动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1.1身份认证

身份认证技术是网络储存安全系统中的重要技术,其主要应用了以下几种技术:1.1.1口令核对。系统根据用户的权限创建用户口令,在身份验证时仅需要按照指令输入相应的用户ID与口令,即可实现验证,一旦验证正确,即可通过系统检查,若没有通过即为非法用户;1.1.2IC卡的身份验证。该技术首先将用户的相关信息输入IC卡中,在验证时通过输入用户ID与口令,智能卡能够将随机的信息输送至验证服务器,从而完成验证,有助于提高网络安全性;1.1.3PKI身份认证。这是基于公钥基础设施所研发的认证技术,其通过匹配秘钥来完成加密与解密的操作,在秘钥备份、恢复机制以及秘钥更新等功能之下来维护系统的安全性;1.1.4Kerberos身份认证。其主要是基于第三方可行协议之下的认证渠道,其拥有资源访问系统和授权服务器,能够对用户的口令进行加密,从而获得授权服务器的使用权限,在进行身份验证之后,获得了相应的合法操作权限,从而能够享受到相应的服务。

1.2数据加密

数据加密技术可以分为对称加密技术与非对称加密技术,对称加密技术具有较高的解答难度,且安全性较高,但是在秘钥传递与秘钥管理中存在较大的难度,同时无法实现签名这一功能。非对称加密算法能够有效完善对称加密算法的漏洞,但是在秘钥传递与管理方面的作用有限,虽然安全性较高,但是应用效率低且复杂性高。

2互联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

互联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是在带来许多便利与价值的同时,其本身的存在对于网络安全储存也造成了较大的威胁。为了更好的利用互联网络安全技术,需要了解其在计算机网络安全储存中的应用方法,并以此为基础,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其的应用效果。

2.1可取回性证明算法

在目前的网络安全储存中,主要是通过应用可取回性证明算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和验证。在此算法中,通过加入冗余纠错编码,能够对用户在互联网络安全中的身份进行验证。在数据信息查询中,就是对云端进行验证,在响应之后,用户能够对数据信息进行查询,并对数据的安全状态进行确认。用户若无法通过验证,则可能导致文件损坏,需要通过可取回性证明算法来恢复损坏的数据。若数据信息是在可取回范围内被破坏的,可以利用冗余编码重复利用,这样能够提高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同时也能够保障数据恢复的成功率。

2.2MC-R应用策略

互联网络安全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储存中的应用可以通过采用0MC-R策略,从而能够提高数据信息的控制效果,有助于提高数据管理效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0MC-R策略的实施主要可以从两方面着手:(1)首先在用户端在利用MC公钥密码算法进行加密。网络储存在联合互联网络安全技术之后,云端数据信息的伪装性能就会下降,这样就需要通过MC公钥密码算法进行加密处理,将数据进行模块、标记模块、隐藏模块的伪装,从而提高数据信息的安全性。三个模块都具有不同的功能,因此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相互之间需要通过良好的合作才能够发挥较大的作用。(2)互联网络安全技术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在计算机网络运行过程中,要想计算云端数据,首先需要进行核心数据加密与校验,从而避免云端算法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数据顺号的问题。在应用云端算法的过程中,主要涵盖了两个模版,一个是加密模版,另一个是解密模版。用户在根据系统指令进行操作之后,用户通过MC公钥密码算法保存相关数据,当密码形成之后就会自动进入加密环节,在此过程中只需要进行MC公钥密码算法的处理,然后将秘钥上传至云端中,当云端获取相应的数据信息之后,需要再次进行信息加密处理。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觉得是否需要通过MC公钥密码再次进行加密处理。可以利用加密程序用秘钥打开加密数据。

3结论

综上所述,网络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大数据信息处理成为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利用互联网络安全技术能够通过数据共享,从而对海量数据进行快速计算与分析。本文针对互联网络安全与防护措施进行探讨,从而提高数据库的安全性。网络成为人们工作与生活中的重要工具,但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使得网络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安全问题,成为现代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在网络安全数据储存中应用互联网络安全技术,不但能够提高系统的扩展性,同时能够提高系统的吸能,对于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储存系统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互联网安全预案范文2

关键词 互联网医疗 隐私 信息安全

中图分类号:R197.1; TP393.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7)09-0014-03

Privacy protection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of E-health*

MA Shishi1**, YU Guangjun2***, CUI Wenbin2(1.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25, China; 2. Shanghai Children’s Hospital, Shanghai 200062, China)

ABSTRACT Health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privacy issues which are brought in by the rise of E-health can not be underestimated. 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issues (such as privacy leak) of E-health possibly existed in the use of consulting services, telemedicine and mobile medical equipment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et and health informa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were proposed, which are included in establishing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privacy information protection suitable to Chinese national conditions by learning from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foreign health information protection, applying the advanc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imely introducing a review system for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implementing the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to the relevant institutions so as to better protect the health information under the internet med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E-health; privacy information; security information

互联网医疗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信息技术(包括通讯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为支撑,开展在线健康教育、电子健康档案、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处方和远程医疗等多种活动的一种新型健康和医疗信息服务的总称,其本质是将互联网及相关信息技术延伸至医疗服务这个大行业中来[1-2]。

互联网医疗的兴起在方便患者就诊、节省医疗成本、优化医疗模式、保证医疗安全、方便医学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互联网医疗的推广,云技术、大数据分析的应用,患者医疗信息变得更集中、更易获得,在医疗数据采集、存储和应用过程中常发生数据泄露的问题。数据泄露会危及患者个人隐私,如某社区居民疾病登记管理系统的账号和密码泄露,就会暴露大量居民的敏感信息。近几年,孕、产妇个人信息泄露的新闻几乎不绝于耳,其带来的一系列推销、诈骗问题严重困扰信息当事人[3]。因此,很有必要对在互联网医疗环境下的咨询服务、远程医疗、移动医疗设备使用中可能存在的隐私泄露等信息安全性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及预防。

1 互联网医疗中隐私信息保护面临的挑战

1.1 咨询服务中的泄露风险

在互联网医疗中,患者可在具有挂号功能的网页上进行预约挂号、医疗保健咨询,还可通过网络上的医疗社区向医生寻求建议以及与病友交流治疗信息,但存在患者相关隐私数据的安全性、保密性等问题。首先,患者要填写一系列个人信息注册,这样才能获取网站服务;其次,在进行医疗咨询或在患者社区分享就诊经验时,患者会有意无意地泄露一些碎片信息,虽然这些碎片信息单独看似毫无价值,但将之与患者提供的其他信息关联后却有可能识别其身份[4]。最重要的是,一些网站允许广告商或其他第三方获取用户信息,当患者浏览网站时点击了外部广告,广告商便能追踪这些患者,对患者进行定向广告推送。但互联网具有开放性,患者并不知道哪些人可以获取他们的哪些信息,也不知道那些信息被用于何处,甚至以上行为的发生都很难被患者觉察,而信息泄露时也无从申诉。

目前有S多互联网医疗机构,水平与资质参差不齐,工作人员同样层次复杂,而他们可从网络后台获取用户的大量健康信息[5],若发生隐私泄露问题,很难追踪根源来明确责任。少数从业人员受利益驱使,拷贝、贩卖健康信息,也造成了患者隐私泄露的问题。

1.2 远程医疗中的泄露风险

远程医疗是指远距离地对患者进行医学诊疗,其应用使得医疗服务突破了空间的限制,有利于优质医疗资源的配置,处于医疗资源不足区域以及身体行动不便的患者也可不再需要长途跋涉、劳心劳力地去医院就诊,在家就能通过网络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2014年8月国家卫计委印发的《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中规定,远程医疗服务只能由医疗机构提供。国家发改委、卫计委还于2015年初联合印发了《关于同意在宁夏、云南等5省(区)开展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试点省(区)落实远程医疗服务工作[6]。

然而,在远程医疗过程中同样存在隐私泄露风险。在远程诊疗过程中,患者的病理学诊断、影像学诊断等数据或图片都通过互联网传送,与医生的沟通也是采用视频通话方式,数据容易受到拦截、甚至篡改,视频也有可能被窃听。远程医疗结束后需进行医疗档案的记录,医疗信息电子化、档案化可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且方便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传输或共享。传统的医疗机构通过将内部的电子病历系统与外部网络隔绝开来保障信息安全,互联网医疗则将医疗信息的共享范围拓展至整个互联网,而电子记录容易复制、共享、被第三方截获的特性便带来了信息安全的隐患[7]。

1.3 移动医疗设备使用中的泄露风险

互联网医疗催生了各种类型的移动医疗设备,主要包括健康管理类的可穿戴设备如手环、慢性病管理类的监测设备如家用血糖仪、适用于远程医疗的监控设备等,受到目标人群的欢迎。这些设备可持续性地采集、存储患者的数据,帮助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并向互联网医疗机构传输数据。同时,这些移动医疗设备具有汇总患者数据、创建患者的详细的合成档案的功能,还有将收集到的患者的大量数据聚合、关联、分析的功能,可从中挖掘出新的信息。此外,这些设备还有可能记录其他数据,如患者的位置信息等。这些数据对商业企业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如用于定向营销等,可为其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然而目前国内对此类设备的数据采集与利用并无相关规定。

对于家用远程设备,在信息访问、传输和存储时,由于用户的操作失误或有意为之,也会造成信息的泄露、篡改和丢失[8]。由于用户疏忽、错误地使用了不安全的上网设备(免费路由器等)而导致信息泄露的事例并不鲜见,2015年央视“3・15”晚会上就特别展示了信息诈骗犯罪如何利用免费路由器获取用户信息的例子[9]。因此,对移动医疗设备用户来说,要有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否则将其他端口把控得再严也是徒劳的。

2 相关建议

当前,我国互联网医疗正处于发展初期,在保障医疗信息隐私与安全的前提下,应本着鼓励发展的原则,不可过分束缚。对互联网医疗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建议从立法、信息技术和管理三个维度来解决,使之能够健康发展。

2.1 加快制定健康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以适应互联网医疗发展的需求

目前,世界上有109个国家有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10],而我国尚无系统性的法律、法规来确保医疗信息安全,尤其是在涉及隐私保护方面。我国有关个人信息的保护规定虽多,但基本上是分散在效力层次不一的各种法律、法规甚至规范性文件中的,即目前法律对个人信息及隐私保护采用的主要是间接方式,且规定模糊、震慑力有限,不仅会使隐私信息泄露者肆无忌惮,而且在出现纠纷时也往往无法可依。

建议制定个人信息或医疗健康信息方面的专门法律,在规范远程医疗、移动设备健康信息收集与利用等方面适应互联网医疗发展的需求。同时,通过立法设立专门的部门对互联网医疗机构进行统筹管理,主要职能包括日常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的监督、侵权事件的咨询和诉讼等,建立、健全层级管理机制,提高行政干预效率。

2.2 利用先进技术为患者医疗信息的存储与传输安全保驾护航

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侵入存储有健康信息的网站非法浏览、篡改、盗窃隐私信息,远程医疗也可能遭到黑客的拦截而导致数据泄露或失真。

建议建立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相关技术应用审查机制,并构建分级、分类审查制度,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进行监管。互联网医疗中健康信息面临的安全威胁大多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解决,因此可引入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包括访问控制技术、匿名技术、加密技术、安全监控和审计技术等,同时鼓励创新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信息技术。

2.3 有效的管理是互联网医疗信息安全的重要屏障

各互联网医疗机构应以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为最低要求,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规范及操作规章,并认真落实。以下三点需予强调:

1)加强从业人员的隐私保护意识培养和专业素养教育。互联网医疗信息工作人员能接触到大量健康信息,涉及用户的个人隐私,若他们信息安全意识缺乏,对信息安全威胁认识不足,就很可能导致健康信息泄露甚至丢失。因此,要提高隐私保护的效果,必须加强各类从业人员的隐私保护意识,强化自我约束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隐私信息能够得到妥善的使用和保护。

2)畅通患者知情同意权的行使渠道。互联网医疗产生的大数据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信息利用者有义务告知信息主体他们将如何存储、使用或会与谁共享这些健康信息,且理论上应获得信息主体同意后方能实施,而在获得知情同意的过程中还需注意使用公众能够理解的语言。笔者建议借鉴美国的隐私保护电子化技术,该技术会将与隐私有关的决策自动传送给信息主体,信息主体可选择碎片化后分享信息。

3)平衡好信息开放与隐私保护的关系。互联互通和信息开放是大趋势。我们确实需要重点关注医疗信息的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但对隐私的保护也不能绝对化,不可过分限制信息流通。健康信息在医学研究和公共卫生管理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用价值,其合理利用有利于促进和实现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舒婷. “互联网+”时代的患者隐私保护[J]. 中国数字医学, 2016, 11(5): 41-43.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tlas eHealth country profiles: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e second global survey on eHealth (Global Observatory for eHealth Series, 1) [EB/OL]. [2017-01-05]. http://apps.who.int/iris/ bitstream/10665/44502/1/9789241564168_eng.pdf.

[3] 上千名孕妇信息被贩卖 数据安全难保障[J]. 中国医院院长, 2016(7): 17.

[4] 周思成, 翟悦. 电子医疗保健情境下的隐私保护[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6, 29(4): 681-684.

[5] 王安其, 郑雪倩. 我国互联网医疗运行现状――基于3家医院的调查分析[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6, 9(1): 69-73.

[6] 孟群, 尹新, 董可男. 互联网医疗监管体系与相关机制研究[J]. 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6, 13(5): 441-447.

[7] Draper H, Sorell T. Telecare, remote monitoring and care [J]. Bioethics, 2013, 27(7): 365-372.

[8] 高玉平, 李冰华, 黄刊迪, 等. 区域医疗信息共享中健康档案安全与隐私保护的领域分析[J]. 中国数字医学, 2013, 8(11): 69-72.

互联网安全预案范文3

【关键词】信息安全;监管现状;对策分析

网络已经逐渐成为了现代人沟通交流、消费购物以及办公学习的主要平台,现代人在享受网络带来的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在忍受着网络信息安全受到威胁带来的麻烦,这就为网络信息安全的监管提出了要求,为研究其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现实的必要。

1我国目前互联网信息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1)政令不一。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以后明确的专业的对网络信息安全的监管工作负责到底的机构或是单位,这就使得各个相关的关联部门对于信息安全的监管工作都有一定的话语权,都能够进行指挥与领导,使得监管的工作出现了多头领导的状态,使得监管的工作缺乏统一的政令、明确的指标,极大的降低了管理工作的效率,难以保证网络信息的安全。

2)标准模糊。根源于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的现实,信息安全监管的工作也就自然缺乏统一明确的政令标准,表现为目前虽然具有丰富的对于信息安全管理进行规范的法律,但是规则明确以及内容详细、标准严格的法令却是极端的缺乏,使得执法部门在监管的过程中缺乏统一明确的标准参考,监管的工作也常常受到非议,难以发挥信息监管的功能与作用,也难以保证网络信息的安全。

3)政府主导。对于网络信息安全进行监管的过程中,政府仍是监管的主力,缺少社会的参与以及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调动,进而限制了监管的有效性以及实效性。表现为监管的工作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但是监管的效果却不得民心,单一的政府工作难以深入到网络深处,彻底清除信息安全难度隐患,使得信息的监管受到了结构性失衡的制约,影响了监管工作的发展。

2对提高网络信息安全监管水平的建议

2.1科学机构设置,统一监管单位

专门统一的管理机构能够拥有完全的自利,能够快速的对信息安全监管工作做出反映,进而及时的化解风险,同时也以为监管权利的集中,极大的减少了信息安全监管过程中的审批程序,提高了办事的效率,避免了多头管理、政令不一的局面,进而提高了监管工作的效率,避免了重复管理以及权责不明的现象,为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工作提供了保障。

为此,需要对行政机构进行改革,合并功能与职权相似的部门,建立起专业专职对网络信息安全进行管理的机构,赋予其监管的自以及决策权,并鼓励管理机构吸收民间的机构组成自己的智囊团,调动起群众的力量进行网络信息安全的监管,进而提高监管工作的效率与水平。

2.2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法制建设

网络在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以及长足的进步,但是对其进行规范与管理的规章制度却没能够跟上其发展的脚步,滞后于其发展的速度,不能够对网络信息安全的监管做出明确严格且科学合理的规定,限制了监管工作的进行。

为此,便需要相关的立法部门能够不断的依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吸取网络信息安全的相关问题,征求有关专家以及人民群众的意见,不断的提升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法律水平,不断的对其中不适应形势的部分进行调整与改进,进而为信息安全的监管工作提供坚实的后盾,保证网络监管工作能够有法可依。

同时,也需要对相关的法律规范进行细节的规范与完善,进而明确各种行为的性质以及其应收到的惩罚,联合各部门之间的规章制度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管理体系,为网络信息的管理工作提供具体明确的指导。

最后,便是要对信息的违法进行详细明确的界定,界定信息对于国家以及社会安全的威胁性,进而追究信息的主体的法律责任,为信息安全的监管工作提供标准。因为在当前的法律体系中,对于什么样的信息是违法的、是不健康的以及不利于社会和谐的标准缺乏明确详细的界定与解释,也就限制了监管处罚的力度与范围,也就不能够深入的展开网络的信息清理以及安全保护工作。

2.3采取多种途径,提高监管持续性

网络信息安全的监管工作贵在能够坚持不懈、能够持之以恒,才能够真正的看到监管的效果与作用,真正的维护好网络信息的安全,发挥网络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促进社会的发展。

为此,不仅需要在制度上对信息监管的长期性进行明确与保障,将网络信息安全监管的长期性作为法律法规的题中之义,将各部门、各机构之间的协调共进作为一种长效的机制,还要在技术方面给予支持与鼓励,吸引先进的网络监管技术参与到信息安全监管工作中来,不断的提高信息安全监管的水平,让不良有害的信息无所遁形,严厉打击与追究信息者的法律责任,提高网络信息监管的水平。

3结语

小到个人大至国家,在信息的使用过程中都难以离开计算机网络,这就需要国家能够完善网络信息安全监管的相关法规,需要监管部门能够调动起全民的力量展开网络信息安全的保护工作,才能够真正的提高网络信息安全监管的水平,保证网络信息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张博.互联网信息安全监管现状与对策分析[M].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21)

[2]彭章燕.信息安全呼唤有效监管[M].中国电信业,2011(01)

[3]孙龙,任丙强.当前我国工作网络安全意识与互联网监管模式创新研究[M].科学决策,2011(07)

互联网安全预案范文4

[关键词]网络安全 互联网协议 IPV6 现状分析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145-01

1.前言

就我国目前的科学技术发展状况来看,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且实践证明,互联网这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确实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福利。而且,现在的世界属于信息化、科技化以及网络化的时代,互联网这一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当中都能够发挥极大的作用。而最新的互联网协议V6在应用过程中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但是,关于它的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

2.关于互联网发展状况以及最新协议V6相关内容的简要介绍

我国的科学技术在实际应用与发展的时候,虽然有自己的安全机制,但却也存在潜在的危机。而且,互联网科技在逐渐的发展当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以往的互联网协议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了。不仅如此,以往的互联网协议V4在应用的时候还会消耗大量的地址资源,而且安全性也比较低。因此,为了解决这种状况,新的IP地址应运而生,那就是文章重点介绍的IPV6。另外,因为以往的IPV4只有32位的地址,在应用的时候受到很多的限制。而现在最新式的IPV6,它的地址空间已经扩大到了128位的长度,这也就意味着以这个互联网协议为基础的网络能够提供更多的地址,并且基本上不会受到权利的约束。

一般来讲,人们在浏览网页以及利用互联网进行查询等操作的时候都需要互联网协议,这些协议的存在主要是为了保证互联网科技的有序进行。现在普遍使用的互联网协议是V6,这一协议相比于以往的V4来讲,在地址空间扩大的基础之上,安全性也有了更高的保障。

IPV6在应用的时候报文头部格式比较灵活,它和IPV4不同,这一协议在具体应用的时候不会对选项自主进行操作,这样一来就能够大大的增加报文处理的速度,并且也不会对用户造成一定的困扰。除此之外,这个协议下的报文处理模式也比较简单,但是安全性却能够得到更多的保障,比如说这一协议增加了身份认证以及隐私权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这一协议在具体应用的时候能够支持更多的服务类型,并且不会受到时间以及空间的影响,在未来也有很强的可塑性。另外,IPV6这一协议在分配地址的时候也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主要是因为这一协议在实际应用的时候所采用的路由表比较小,而且这一协议还遵循了聚类的原则,这也大大提升了数据包的转发速度。值得高兴的是,这一协议在运行的时候还允许扩充,这也就意味着互联网技术在逐渐的发展应用当中已经能够更大程度的选用新技术以及应用,并且不会受到多方干扰,也就是附加性更高。

3.关于IPV6这一协议在应用过程中会遇到的安全问题分析

尽管IPV6这一协议在具体应该的时候具有自身所带的安全机制,但是,却也不能够完全保证互联网环境的安全性。因此,文章接下来会对这一协议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简单的阐述,后文会详细的介绍能够应对这些安全问题的有效措施。

3.1 关于IPV6这一协议在应用过程中会遇到的安全问题之一就是病毒

一般来讲,在运用IPV6这一协议的时候虽然能够有效避免IPV4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与之相比更具有优势,但是,也正是因为IPV6这一协议在实际应用中具有的特点使得其更容易受到病毒等物质的侵害。而且,因为IPV6这一协议具有128位的地址,这也就意味着这些地址之间如果存在缝隙的话,会给病毒可乘之机,比如说通过路由器等部件向用户发动攻击。除此之外,因为病毒所携带的程序编码十分强悍,一旦成功入侵电脑的客户端将会给用户以及其他相关权益人带来不可估计的损失。

3.2 关于IPV6这一协议在应用过程中会遇到的安全问题之二则是拒绝服务所带来的攻击威胁

互联网技术在应用的时候会连接世界各地同一个协议下的网址,这样一来就会使得使用这一技术的用户客户端遭受攻击。而如果有攻击者蓄意向这些用户的客户端发送大容量的数据包,不仅仅会导致主机消耗大量的CPU资源,更严重的是会影响到主机其他方面的运行。这样一来就会造成DOS拒绝服务这一现象的出现。

3.3 关于IPV6这一协议在应用过程中会遇到的安全问题之三则是TCP协议缺陷而导致的危害事件

一般来讲,在进行互联网操作的时候会通过TCP这一协议出发,但是,如果有恶意人员大量散发虚假的TCP连接请求,就会导致主机CPU资源的浪费,从而加大了安全隐患。

3.4 关于IPV6这一协议在应用过程中会遇到的安全问题之四则是应用服务所带来的危害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迅速发展,一些应用程序也应运而生。但是,这些应用程序在具体操作应用的时候却不能够保证主机百分百的安全,尤其是会造成CPU资源的浪费。而且,因为互联网在管理这些应用的时候相关体现并不完善,这也使得这些应用程序在被使用的时候会给主机带来更大的漏洞,并且还会导致黑客的入侵几率成倍增加。

4.能够有效应对IPV6所遭遇的安全问题的措施介绍

前文已经简单的介绍了关于IPV6这一协议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安全问题。而且,因为现在互联网科技的发达程度已经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依赖于它,并且在互联网当中进行购物以及资金交易等等。为了保证用户资金、信息以及其他财产的安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去应对这些潜在的安全隐患。

首先,在利用IPV6这一协议的时候应该注意它的通信技术,以免其在通信的时候出现信息泄露等方面的问题。一般来讲,现在的IPV6协议在具体应用的时候所选择的是双核过渡技术,这也就使得这一技术在实际操作的是会因为通信方面的问题而出现IPV6与IPV4之间的通信故障。而这样一来也会导致整个网络技术方面的通信出现纰漏,从而给病毒等危害可乘之机。而且,IPV6这一协议在应用的时候还有以隧道为基础的过渡技术,这些技术在具体操作的时候也会因为接口的问题而出现失误。

在利用IPV6这一协议的时候还是会和IPV4这一协议下的用户发生交叉,这也就使得这些协议在具体应用的时候会因为过渡连接技术的失误而出现使用上的问题。因此,为了保证网络环境的安全性以及这些协议之间的关联性,对这些过渡技术进行强化的同时还应该注意这两个协议之间的技术问题。一般来讲,在进行这两项协议之间的交谈时,还应该有一定的翻译方式,毕竟这些协议之间所使用的IP地址不一定相同。因为现在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也使得这些技术在具体应用的时候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为了保证这些技术能够顺利完成,在使用这些技术之前还应该建立信息模型,以此来模拟这些协议之间的交谈,从而进一步保障网络环境以及相关用户的安全。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们对于互联网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且互联网技术确实能够为人们带来更多的享受,比如说购物以及获取信息等等。因此,如何采取措施去保证互联网的安全是十分重要以及必要的事情。而文章重点介绍的互联网协议V6比以往的协议更具有优势,因此,以这个协议为基础的网络体系更应该得到保障。除此之外,在对IPV6进行安全保证的时候可以分区域的进行,并且重视基层管理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做到互联网安全。

参考文献:

[1]王峰;IPv6网络环境下的入侵检测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06.71

互联网安全预案范文5

关键词:物联网 安全 隐私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9-0183-02

物联网作为21世纪人类社会一门新兴的技术,伴随着感知识别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量应用,将会爆发一场全新的技术革命。物联网已呈现出在全球兴起的态势。物联网在人们的高度重视下飞快发展,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便利,也使各国在综合国力上得以提升。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伴随着诸多问题的产生。

一、物联网概述

(一)物联网简介

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遍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它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三个重要特征。物联网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品等通过新的方式连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连,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目前,物联网已经在智能交通、公共安全、环境保护、智能消防、工业监测、智能医疗、水系监测等多个领域。但是,物联网的安全和隐私问题已成为制约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构建物联网技术安全体系、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十分重要和必要。

(二)物联网应用实例

智能交通。交通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更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动脉。但是人口和车辆的递增给交通带来巨大的压力,交通事故频发,交通拥堵随处可见,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出行安全和出行效率。智能交通的快速发展为缓解交通压力带来福音。智能交通信息系统,它是智能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人、车、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实时交通信息来引导帮助驾驶员选择最佳出行路线,避免拥堵。还有不停车收费系统。物联网发展在高速收费方面应用十分有效,电子收费系统可以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实现收费站自动收费。这有效地减少了收费时间并使收费站附近车辆拥堵的现象减少。

智能医疗。它利用物联网技术让患者与医务人员紧密相连。智能医疗利用RFID电子标签技术能对药品流通全过程进行监督,从而规范药品的生产销售制度。RFID卡能够记录患者的所有信息和治疗过程。此外,医生还可以随时读取RFID数据来实时了解患者的病情信息。在病人病情突发的情况下,医生能够第一时间进行抢救。患者还可以在网上预约挂号,省去排队时间,同r也提高了医院的看病效率。

二、物联网技术应用中的安全问题

(一)信息滥用问题

如今,人们的生活早已离不开网络,各类信息数据被收集传输,例如,个人的通讯录、兴趣、位置等,任何信息资源都有可能被泄露,这是个避之不及的问题。

信息滥用,一是整合利用个人信息。物联网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全面对接。在物联网兴起的时代,个人信息被商家看成是利益的获利点,他们将一个、多个个体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从而获得对个体和群体的详细信息,在这些信息之中,对于商家来说,存在着十分有价值的信息。或许你曾疑惑,你经常在淘宝里搜索保健品,那么一些网站就会自动弹出保健品的广告,这就是网络运营商对客户兴趣、所需和喜好的信息整合,但是,倘若运营商是在没有经过用户群体所允许或者知情的情况下来肆意利用个人信息,甚至将个人信息贩卖,获取利益,就属于对个人信息的滥用。二是故意泄露他人的个人信息,恶意将他人信息进行泄露,传播,甚至危及到他人的人身、财产、名誉等安全,侵犯到人身权和财产权等合法利益。这种情况就属于恶意泄露。

(二)通信窃听

网络系统在使用在RFID技术的同时,所有物品都嵌入了RFID标签,攻击者在一定的设定长度内能够实现通信窃听。这种行为不但关联到技术问题,也相关法律问题。因为智能传感终端,RFID电子标签与传统的TCP/IP网络相比它是“”攻击者,除此之外,传输平台是在一定界定内的“暴露”,在该字段“窜扰”传感器网是十分容易而常见的。所以,攻击的主要形式是传感器网络假冒攻击,这是不得不重视的危机。

(三)网络病毒

在2017年5月12日,勒索病毒一夜之间成为人们的热点话题,目前,有一百多个国家受到威胁,感染报告达到20万份,特别是教育、交通、医疗、能源等部门均在攻击中深受其害,医院运行受阻,运输网络被破坏,加油站被迫停止,一些重要的基础设施不能正常提供服务,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勒索病毒的侵袭为物联网安全现状敲响了警钟。在万物互联的时代,终端设备将迎来爆炸式的增长。如果再次遇到类似的勒索病毒,后果不堪设想。推动我国物联网安全健康发展、物联网安全问题的守护迫在眉睫。

三、物联网安全与隐私保护构建

(一)加强物联网道德宣传教育

物联网发展的安全与隐私问题不断凸显,相比传统的网络安全更为突出。主动严格遵守和坚守物联网的道德规范,要求物联网主体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在一定程度上,道德素养的层次高低,

指引着物联网主体遵守物联网道德规范的程度。所以,加强物联网的道德宣传和物联网的教育,为物联网主体的安全意识得到加强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把联网安全意识与政治意识、责任意识、保密意识结合起来,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人人有责的观念是十分必要的。

(二)加强物联网法制化建设

物联网的用途广泛,涉及范围较大,所以加强法制化建设是首要任务。法制化建设,明确界定了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有利于帮助人们分辨正规的网络行为和危害网络的行为,以保证各自的网络的流畅性和健康性。

在2013年的全国两会上,有代表就提出了订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物联网法》的方案,内容包括物联网的定义、作用,明确其具有的社会基础设施功能;人类与物联网的关系,明确哪些现行法律法规直接适用社会。在实践中,国内一些地方也出台了相关法律为保障城市公共服务、城市建设、道路交通效率能够充分发挥其效用。物联网行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对国家政策、法律规则有着强烈的需求,引导和规范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为此,最新的《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加速完成标准体系框架的建设伴随我国物联网法规的不断完善建立,将会为物联网建构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撑。

(三)加强技术自主创新性

物联网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也属于高技术成果,所以自主开发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是需要加强的。我国秉承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理念,在物联网的技术研发上,通过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再进行探索研究,加入创新,将自主创新的物联网技术灵活广泛地运用到有关产业进步

上,让产、学、研整合创新,不断地为物联网发展注入先进元素,为壮大互联网产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加强国际国内合作

我国物联网的起步早,进步快,但是在核心技术、相关标准以及产业化水平上还有许多不足,与此同时,我国物联网的发展空间布局不协调。因此,借鉴外国的先进技术,在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等进行交流,鼓励国内相关行业与国外企业成立合作机制,在技术上、策略上互相学习,鼎力合作。在国内,物联网发展技术落后的区域同样也要向先进地区汲取经验,例如上海、广州等发展较快的地区。对我国物联网早日实现“全面开花”起到关键作用。

物联网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安全和隐私风险是离不开的,努力实现形成全社会对物联网道德和物联网伦理意识的普遍重视,在享受物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要积极倡导合理利用物联网,让大众对物联网行为有更为精准的道德定位,逐步形成社会舆情,让物联网的道德内化为群众内在的行为约束,让法律外在的协调管制人们的行为,物联网自身技术不断完善,让物联网文化变得更加绿色、和谐。

参考文献:

[1]武传坤.物联网安全架构初探[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4).

互联网安全预案范文6

关键词:互联网通信;技术改进;安全性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逐渐出现了移动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通信。当前针对互联网通信技术的改进以及安全问题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安全体系与安全体制的研究,另一方面是移动终端的安全研究。

1 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安全性

伴随移动网络自身技术的不断演进,逐渐出现2G,3G以及现在的4G LTE移动通信系统,并且随之出现了移动网络与WLAN,WiMax等其他无线网络的融合和衔接,这些技术的出现逐渐渗透于人们的生活,因此针对这些新技术建立与之匹配的安全体系以及安全体制至关重要。

当前移动互联网通信主要采取的安全机制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1.1 身份认证机制

身份认证机制,也称之为认证与秘钥协议,主要的目的是保护移动网络的核心安全,其中核心是根据用户以及相对应的使用网络之间的身份的双方面的认证,从而保证网络通信技术的安全性,主要的实现方法是通过加密算法实现的。[1]

1.2 完整性保护机制

移动通信技术的安全性还需要通过保护机制进行完整性保护来保障。保护性机制主要是实现移动通信终端与网络基站之间的信号的传输安全,例如不受到信息的插入、信息的删除、信息的修改、信息的置乱以及信息的伪造等等。终端与基站之间传输的信息主要是通过TD-SCDMA以及LTE采用分组算法的方式进行,算法之后再通过验证将消息认证码附加在传输信息之后,从而确保信息源的合法性与完整性。[2]

1.3 空口加密机制

空口加密机制主要是对移动终端与基站之间数据的传输以及信号的传输进行加密,从而加强移动通信终端与网络基站之间的传输的保密性以及空口的保密性。由于移动通信终端在计算空间以及计算能力方面的局限,空口加密机制主要是利用是密码算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GSM、TD-SCDMA以及LTE等等。[3]

1.4 用户身份保护机制

移动网络通信的用户身份保护机制主要是为了进行用户真实身份的识别,并且对其进行跟踪,主要是通过身份识别码技术实现的。在大部分情况下,无线网络上的用户身份标识主要是临时身份识别的形式存在的,但是在极个别的情况下,例如在开机以及临时身份标识出现问题的情况下,才会再次使用真实身份标识。与此同时,临时身份识别码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不断进行更新换代,并且更新换代的技术越来越快。[4]

1.5 网络信令安全交换机制

保护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安全性并且实现互联通通信技术的改进就需要格外的重视网络信令安全交换机制,进而保障网络不同单元以及不同空间的信号的机密和完整。例如LTE的网络信号安全交换机制主要是通过MAPSec机制来进行保护和实现的,主要保护的核心内容是事务的处理的应用的内容,进而又通过IPSec ESP机制来保障服务网与分组网之间的数据的安全以及信号的机密。[5]

1.6 移动终端安全衔接机制

对于移动通信技术来讲,移动终端的安全机制是最后的落脚点。这主要是通过PIN编码进行实现的,通过编码进行用户识别,进而通过USIM机制进行终端衔接网络的范围的合理性控制,在此基础上附加TLS(安全传输层协议)以及IPSec机制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主要是移动终端与智能卡之间。[6]

1.7 安全服务对用户的可见性与可配置性

安全服务对于用户之间的可见性与可配置性主要是指提供用户获得安全服务的信息,并且了解安全服务的状态的一种渠道,并且安全服务的可见性与可配置性需要简洁方便,这样才会让用户对其产生依赖性。

移动终端是移动互联网的源头,是进行数据操作的源头,主要包括创建、存储以及处理。因此尤其需要注意移动终端数据的安全性、可见性以及可配置性,从而不仅实现安全,也实现更好的为用户服务。

关于移动终端的数据安全主要工作是进行病毒传播的防控,通过一定技术手段识别在移动终端上安装的没有授权的非法软件,正在运行的恶意的代码以及部分用户的不合理的操作,对于以上行为的基本的防范可以为广大用户提供安全的执行环境和使用环境。

移动病毒的防控策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主要存在于网络层面,主要是通过精确的移动病毒的传播模型,分析病毒在移动网络传播中的传播动力特征以及典型特点,并且基于以上分析设计移动网络的病毒免疫模型,从而在这一层面防范移动病毒的传播,另外一层面主要是在移动终端层面,主要的方式是通过直接的杀毒软件安装的形式进行,通过杀毒软件对于病毒进行深层次的查杀,为达到查杀的准确性,杀毒软件需要定期更新,并且需要不断的钻研和检测。

2 提高互联网通信安全性的关键技术

移动网络通信是目前存在的主要的通信方式,其安全性的研究存在着诸多成就,但是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作者总结了在移动网络通信安全机制构建,以及移动通信终端安全性能提高方面的技术现状,但是为进一步提高移动网络通信的安全性还需要加强以下关键技术。

2.1 需要提高移动网络匿名漫游协议的安全性

提高移动网络匿名漫游协议的安全性可以采用更加先进的椭圆曲线公钥密码算法,从而保证该协议的安全系数更大,以及更好的可操作性。该漫游协议可以实现更加广泛的用户服务,功能更加强大,不仅仅可以实现用户匿名,并且可以兼顾用户的兼容性和口令的验证等。

2.2 加强对于病毒的防范

对于病毒的防范是互联网通信安全性能提高的必要前提和主要途径。作者总结近几年的相关研究成果指出要加强移动病毒的传播途径的控制。根据传播动力学,移动病毒可以在网络和移动终端任何一个空间通过不同的传播突进进行传播,甚至于可以通过同一种传播途径在多层网络生进行传播。[7]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病毒多途径传播的概念,建立病毒多途径防范模型以及多层面网络模型。构建模型的同时结合渗流理论,计算得出多层网络的传播临界值,从而加强病毒的精准防范。

3 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互联网通信尤其是移动网络通信技术也在与时进步,文章主要从移动网络安全体系的构建以及安全机制的核心协议部分进行总结和研究,并且指出加强网络匿名漫游协议的安全性以及病毒防范的研究方向,希望能够对网络通信的安全性的加强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王金.浅谈无线网络安全问题[J].好家长,2016(33).

[2]肖伟.无线网络安全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6(05).

[3]梁富强.计算机无线网络安全策略研究[J].河南科技,2014(02).

[4]王宇,蔡满春.无线网络安全课程的探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03).

[5]蔡志福,谢志贤.浅谈无线网络安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