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及对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及对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及对策范文1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重庆 400000)

摘要:家校合作是新时代的发展呼吁下的一种全新的关系理念,探索家校合作对当今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家校合作的概念、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家校合作的角色定位、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家校合作的反思这几个方面介绍了家校合作的进展及其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家校合作;现状调查;文献综述;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002-02

苏霍姆林斯基说:“施行学校--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很好的培养年轻一代,而且还可以使家庭和父母的道德面貌完美。没有对子女的教育,没有对学校生活的积极参与,没有成人与孩子之间经常的精神上的接触和相互充实,就不可能有作为社会基层单位的家庭本身,不可能有学校这个最重要的教育教学机关,也不可能有社会在精神上的进步。”[1]因此探索家校合作以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参考了1999年至2051年校园CNKI中的30篇期刊论文及万方数据中的20篇学位论文,并对其进行了整理。

1.家校合作的概念

“家校合作”目前未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英语中表达“家校合作”的最常见的是"home-school cooperation"。对此,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家校合作进行了解释。

徐锦俊从家校合作推进学习型家庭的意义上指出,“家校合作指学校与家庭在认识一致、目标认同、情感融洽、信息沟通的基础上,双向互动地共同促进学习型家庭的生成和发展。”[2]刘衍玲,臧源,张大均,在其论文《家校合作研究述评》中指出“家校合作是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家庭和学校两种力量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协调的教育互动活动。”[3]周丹认为“家校合作”既是一种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关系的理念,也是一种处理两者关系的行为模式。他指出:“家校合作”是指家庭与学校以沟通为基础,相互配合,合力育人,使孩子受到来自两方面系统一致、各显特色、相辅相成的教育影响力,形成多种终身受益的必要素质,更好地实现社会化。[4]岳瑛在谈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时指出: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指教师与家长通过交往实现的教育原则,教育要求,教育过程,教育手段等方面的一致互补。[5]杨俊认为"家校合作"即家庭与学校已沟通为基础,相互配合,合力育人的一种教育形式。[6]我国家校合作研究的专家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机构--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更多地得到来自家庭方面地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7]这一概念把家校合作所涉及的范围界定在学校和家庭两个领域。

家校合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综合以上几位教育专家,学者教育实践工作者,从他们对家校合作概念的理解中,我们对家校合作的内涵应把握以下几点:(1)家校合作是一种双向活动,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家长要对学校教育给予支持,学校要对家庭教育做出指导,其中学校应起主导作用。(2)家校合作活动围绕的中心应该是学生,学生是家校合作活动的最终目的。(3)家校合作是社会参与学校教育地一个重要组成部分。[8]

2.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

国内关于国内家校合作的理论研究,有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其中苗建玲在其论文《小学家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中对各学者的观点进行了总结:[9]

对家校合作的认识。

在这一问题上,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在儿童教育方面家校之间要保持一致进行合作,强调共同发挥家校“合力”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功能互补。

许多教育人士从家庭、学校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出发,从理论上探讨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何配合,以达到两者的功能互补,实现教育最优化的目标。

在德育方面强调家庭的作用。

有的学者从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和家庭环境的不同类型角度,阐述家庭对学校德育的环境作用。有的研究者从社会学中的冲突理论和角色理论两个方面分析了家庭与学校在德育方面存在的对立与冲突。

3.家校合作中各参与人员的角色定位

家校合作中家长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担任着不同的角色。家长在家校合作活动中因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需要的不同,在不同的实践,不同的地点,充任的角色就有所不同。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也是这样。他们只有意识到自己所担任的不同角色,才能更好地去履行相应的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我国家校合作的专家马忠虎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11]

3.1 家校合作中学校管理人员的角色。学校管理人员在家校合作中具有四种角色.首先,他们是鼓舞士气的"宣传员"和组织者。他要通过对家校合作的大力宣传、指导,使教职员对家校合作充满信心和热情,使学校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对家长参与的欢迎,营造出学校与家庭合作,通力共育人才的新气象。

其次,他是家校合作活动的策划人和支持者。要实现学校的教育和培养目标,校长必须明确家、校、社区合作的重要性,并努力建设这样一个合作关系。

再次,学校管理人员的第三个角色就是他自身,“学校管理者”。他必须在家长与管理人员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他除了影响学校的整体气氛和精神外,还要使学校保持"门户"开放政策,为家长提供相应的学校教育资源,组织家长教育活动等。

最后,学校管理人员是活动的协调人。缺乏对家校合作活动的有效协调与管理,家校合作就无法实现连续性。

3.2 教师在家校合作活动中的角色。教师是家校合作过程中的主要人物,是家校合作活动的具体策划人,组织者和参与者。他在家校合作过程中担任的角色除教师本身外,还包括活动的推行人、指导者、咨询者、活动资源开发人、家长的朋友、交流的对象等。

在家校合作过程中,许多教师除以上角色外,还与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家长”。教师也会为人父母,也是一代儿童的抚育者。当他们从家长的角色再回到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角色时,他们就能很好的理解家长的想法和需要。

4.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家校合作的问题上,许多家长,学校已经达成了共识,但在具体的实践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下面就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家校合作的认识问题和在实践中的偏差两方面进行论述这一问题。

4.1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家校合作的认识问题

马忠虎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包括以下两点:[12]

1.从家长方面看,大部分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意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与义务。

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进了学校,孩子的一切都应该学校负责,因而将教育孩子的责任一股脑的全推给学校,认为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归老师管,自己只提供钱,供穿,从思想上放松了孩子的教育。在这种思想下,如果不是学校“请”,他们是不会主动与学校联系的。

2.从学校方面看,有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忽视了家长的教育。

许多教师往往认为家长不懂教育,他们不能也无法参与孩子的教育,请他们来反而给学校带来麻烦和干扰。因此,学校单方面教学生,使家长不能全方面了解孩子的情况,无法进行针对性教育;老师说教流于一般化,变成空洞的说教,泛泛而起不到相应作用。

(二)任学兵指出家校合作的问题出在政策上支持的力度不够[14]

至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制订家长参与教育的政策或法律,明确家长参与教育的合法权益,使家长在监督、参加学校的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活动时有法可依,合法的行使自己的权力。同时,强化家长对教育事业的参与,加强家长自我教育和教育孩子的责任。

(三)合作欠深度

关于这一问题任学兵在家校合作与素质教育一文中进行了讨论,他认为目前常用的合作方式是开家长会,让家长签字,家访和个别交流等。这些活动以了解通报情况为主,至于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各自的事情,缺少有计划,有深度的共育层面上的合作,更缺少对合作活动的检查,监督等措施。[15]

五、对已有研究的反思

家校合作前人已经从概念,各参与者的角色定位,理论基础,家校合作活动分类,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做了很多研究,但是我国在家校合作研究领域中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水平较低,家校合作的研究比较分散、不成体系,理论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相脱离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本研究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为理论基础,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家校合作相关理论和经验,通过研究我国农村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并对学校的教师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探寻和发现我国农村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和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根据当前不断深化的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提出一系列具有实践价值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 徐锦俊.家校合作推进学习型家庭的创建[J].教育发展研究,2005,(9):100-105.

[3] 刘衍玲,臧原,张大均.家校合作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7,30(2): 400-402.

[4] 周丹.对家校合作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考[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2): 34-36.

[5] 岳瑛.谈教师与家长的合作[J]家校指导,班主任.2003,2:34-36.

[6] 杨俊.关于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6,9:29-31.

[7] 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55.

[8] 岳瑛.我国家校合作的现状及影响因素[J].天津市科学院学报.2002,6(3):50-53.

[9] 苗建玲.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以济南市棋盘街小学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2008,10:7.

[10] 张丽竞.国内外中小学家校合作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50,(3):158-159.

[11] 岳瑛.基础教育新理念――家校合作[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2):36-39.

[12] 马忠虎.影响家校合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3):25-32.

[13] 历以贤.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348-350.

[14] 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78-95.

[15] 徐金贵,颜辉荣.中小学家校共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36-38.

[16] 岳瑛.教师与家长的合作[J].班主任之友.2002,(2):14-15.

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及对策范文2

1.家校合作是什么

(1)问题的提出。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因而教育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学校教育又牵扯到千家万户,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合作也成了教育的重点。传统的观念总是认为教育的责任在学校,把所有的教育问题都推给学校,其实,家庭同样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家校合作在今天的学校教育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2)家校合作的概念。家校合作是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家庭和学校两种力量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互相协调的一种教育方面的互动合作。

2.农村小学的家校合作现状

教育界的问题很多,很复杂,农村小学的问题也很多,然而农村小学学校和家庭教育之间的合作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1)对于家校合作,家长和学校方面已经有了合作的意愿和倾向,根据一些研究调查表明有70%的家长认为自己提出的建议可以被老师和学校接受,一些家长也经常打电话向学校的教师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和一些其他的在校表现,学校及教师也时常和家长进行沟通。

(2)家校合作追求形式,缺少实质性的交流。学校和家长进行交流的时候可能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为了完成这些活动教师的心思可能都在怎么举行活动、怎么能让活动更丰富多彩上,对真正有效的交流上可能就会不到位。其实,有些复杂的活动只会让家校合作流于形式,缺乏实质,而违背了从活动中进行家校合作的本意。

(3)家庭教育在观念和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进了学校,教育就是学校的责任,孩子一旦出现了什么问题,第一反应就是学校教育有问题,把责任都推给了学校,而不作自我反省。

二、家校合作的影响因素

(1)家庭方面。农村的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个人素质也不尽相同,对孩子的家教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家校合作沟通交流的时候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2)家长的教育观念农村的家长素质水平相对不是很高,教育观念也很传统,传统的认为,家长总是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地位,孩子什么事都要经过家长的同意才可以。孩子做错事经常会受到父母的严厉斥责或打骂,甚至有些家长的做法严重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孩子的想法总是被压抑,也不敢和父母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代沟又进一步拉大,在学校里就算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也不愿向父母提。

(3)教师对家校合作的积极性严重的影响了家校合作的效果。教师如果有足够的热情和积极性去进行家校合作,家长方面但凡有些想要了解孩子情况的意愿,这家校合作就可以顺利地进行。当然,合作是双方的,需要双方都积极主动才可以发挥最大的作用。在学校方面,一些教师对家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不主动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就这样教师不说,家长不问,家校合作也不进行,双方合作意识不强。当然,这只是一小部分家长和教师的做法,毕竟大多数的老师和家长的共同目的还是一致,都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然而,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家长并不知道该如何和教师进行交流。

三、关于家校合作的对策

(1)对于家长进行全新的定位,规范家长应履行的义务和责任。家长是学校与家庭联系的主要方式,学生在校的情况由教师向家长进行传达,使家长随时随地全面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生理心理变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但目前笔者经调查发现家长往往流于形式,成为学校向家长汇报学生学习成绩和老师向家长告状的代名词,把学生至于被动地位,使学生对家长会产生恐惧和排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并且阻碍了家校之间正常的交流和沟通。因此对家长进行全新的定位,改变引导方式,充分尊重学生平等的和学生进行交流,同时与学校教师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不以成绩论能力,多方面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与教师共同肩负起培养学生的责任与义务。

(2)学生家长需进行自身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修养。家长要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教育知识,了解并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避免与教育规律发生相冲突的事件而阻碍学生自身的发展。学校教师按照教育规律结合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家长对此应支持教师工作,帮助教师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成为教师教学的推动力,同时让家庭成为学生学习的有利因素。

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及对策范文3

关键词:小学 家校合作 观念 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以雕刻大理石为喻:“人的教育过程,其中第一是家庭,第二是教师……如果这些起教育作用的雕塑活动有始有终……那么它产生的将是多么美妙动人的作品。”由此可见,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只有实现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育人环境才能得到进一步优化。

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中深入展开,新的教学观、新的教师观、新的学生观、新的教材观……诸多新观念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如此背景下的家校合作,将面临怎样的转变呢?下面,我们共同来探讨一下。

一、要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学校领导、教师、家长要转变观念,增强平等意识

在社会发展到今天,学校在教育中的权威地位正在逐渐丧失,而家长的素质并非普遍偏低。因此,在家校合作中必须摒弃学校是领导的观念,必须认识到:家长在其子女的教育过程中与学校具有完全平等的关系。家校合作也只有以这种平等伙伴关系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因此,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对自己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1、学校领导是家校合作中的引导者、组织者、保障者

学校领导要带头参与家校合作整体计划的制订,对家校合作进行大力宣传、指导、支持和鼓励,使学校教职员工对家校合作充满信心和热情,并以积极的姿态主动参与家庭的合作,营造出学校与家庭通力合作的育人氛围。合作中有和谐的,也有矛盾的方面,学校领导要通过自身人格魅力和个人能力能够机智地处理家校间的矛盾,保障家校合作工作的顺利开展。

2、教师是家校合作中的开发者、实施者

教师是家校合作过程中的主要人物,是家校合作活动的具体执行人、组织者和参与者;他是家长的朋友,学生的知心人;他是活动资源的开发人。教师进行一次家访,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开一个家长会,要布置会场,请家长发言,请学生代表发言,让一部分学生作好服务工作,教师准备汇报材料等,所以无论是教师走出去,还是家长请进来都需要教师去组织实施。教师要不断提高与家长沟通的艺术。要学会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不同性格、不同的家庭生活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措施;要学会换位思考,要站在家长的角度就不难理解家长的心情,就会体谅家长,宽容家长;要善于沟通,与家长保持双向交流。

3、家长是家校合作中的合作者、促进者

学校教育在改革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一旦出现问题,家长要密切配合,多合作少指责,为教育的健康发展出谋划策;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参与,家长的鼓励、家长的监督和家长的宣传。家长通过参与学校教育过程,逐步树立与学校一致的正确教育思想,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有助于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从而为学校提供关于孩子更丰富的信息,与教师合作交流、相互配合,更好的促进孩子的健康和谐发展。这样,才能达到家校双赢的目的。

现代学校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学校管理的开放化、民主化、学校管理主体的多元化,从封闭的自我学校管理,转向社会、家庭参与学校管理。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参与管理、参与监督,形成良好家校合作关系。

二、要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就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家校活动

家校合作的具体途径很多,传统的方式主要是家长会、家访等,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结合新课程的特点,也可以采用许多新的途径。

1、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是增进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是学校教育走向民主和开放的必然要求。它的主要成员是关心学校,热心教育事业,在教育方面有经验的家长代表组成。家长委员会不但适时地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而且还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并且随时可以把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学校,在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加强家长自身建设上发挥积极作用。

2、家长开放日。学校定期向家长开放,让家长走进课堂,了解学校,也是家校协同的新途径。在家长开放日中,学校和老师可以组织多样化的教育活动,提供多样化的参与机会给家长选择。家长可以进入课堂听课,了解老师的讲课水平,增加学校办学的透明度,也可以参观学校的校情展览。

3、开展亲子活动。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集体活动,是增加家长对学校的了解,增进亲子感情的一种有效方式。

4、家校联系卡。家校联系卡是教育学生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途径,一方面可以让家长随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和学习情况,也可以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另一方面加深了家校之间的相互了解,更为教育好、培养好学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5、充分利用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网络论坛等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及时、全面、便捷的实现全方位立体式家校合作。

6、家校联谊。请家长走进学校,走进班级,走进活动,增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才会使他们更加理解、关心教育。

实践证明,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家长的关注,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离不开家长的关心与支持。家校合作不仅对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完善了学校的管理结构,拓展了学校科学决策、依法治校的思路和实践。

参考文献:

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及对策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探究;学生地位;教师作用;过程;问题

新课改以来,探究性学习已经深入人心,它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探究知识,并且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能力。探究性学习又常常以学生合作的形式呈现,形成了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探究式教学。新的小学数学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关注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确立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作为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我常常思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到底如何开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如何寻求既适合学生特点,又符合课标要求的“自主、探究与合作”的课堂新思路呢?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必须有机结合,开展合作探究式教学,才能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合作探究式教学做一些思考和分析。

一、发挥教师在合作探究中的作用

在探究合作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究并不矛盾,适度的引导能让探究更深入,更有内涵,更有意义。

1.教师要促进探究、合作等活动的开展

引导与探索并不矛盾,探索前的适度引导会让探索走得更远。合作探究是以问题的设置和提问为前提,教师在探究前需要引导问题,并对合作的方式进行引导。

2.教师要促进合作探究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积极互动

合作探究教学中师生互动式常态,从引导发现问题,到寻找材料解决问题,再到拓展延伸强化运用,都离不开师生的互动。

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间合作,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提升了学习的兴趣。教师的引导体现在,教师并非一味地让学生合作,而是让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自己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才让同桌或者小组合作探索、交流,这样充分提高了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3.教师应为学生合作探究提供必备的资源和环境条件

为学生合作探究提供必需的资源,创设必要的、有趣的合作探究环境是教师必须要做的事。如,开展长方形、正方形等教学,必须给学生准备这些素材,让学生“有米可炊”,同时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下探究、学习。

二、开展合作探究式教学的过程

合作探究式教学采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练习、拓展延伸的过程开展教学,在教学中强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自发地学习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学习知识,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和整体能力。下面以“因数和倍数”相关内容为例,分析合作探究式教学的过程。

1.创设情境,引导问题

为了顺利开展教学,要事先准备好12个边长都是1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12个正方形拼出不同的长方形。

教师首先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并询问学生有几种拼法。学生可以先在脑海里想象有哪些拼法,实在不行可以实践操作,并在完成后同桌相互交流,并帮助没有拼出的同学多拼几种。

出示操作要求:

(1)用12块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看看有几种拼法。学生动手操作,与同桌交流摆法,并可以在全班说出自己的想法。

(2)你能用算式来表达你的摆法吗?

数学是挑战思维和训练思维的武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充满魅力的学科。只有让学生在“个人―小组―全班”的模式中,多思考,多交流,各抒己见,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上面教师通过创设拼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再让学生用算式来表示自己的想法,又可促使学生以数形结合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2.引导探索,发现规律

在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将有趣的游戏与现实的问题相联系,从游戏中得出12个正方形拼出长方形可以表示为:1×12=12, 2×6=12,3×4=12。

教师导入因数与倍数。

学生先自学教材,然后仔细观察3×4=12,想一想:你能从数学的角度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请你试着填一填:3×4=12,12是4的( ),12也是3的( ),4是12的( ),3也是12的( )。

接下来,让学生用因数和倍数说说算式l×12=12,2×6=12中数字间的关系。同桌互相说一说、听一听。因数和倍数也一样,我们不能单说哪个数是倍数,哪个数是因数,要说清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间的合作,使学生明白因数和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形象生动又容易理解。

3.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数学内容是较为抽象的,有时由于学生个人认识的局限性,单靠某一个或几个学生探究问题,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我们就可以考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合作探究。只有争论越激烈,学生的思维才会越来越活;只有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设想,才能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所在。

(1)寻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写出15和16的所有因数吗?试一试。

学生:分别列出15和16的因数有……(学生采取合作的形式探究问题)

教师:你们的看法一样吗?为什么你们的答案会有不同?你同意谁的观点?

请你把15和16的因数补充完整。(激发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全班讨论)

教师:这就说明一个数的因数不止一个,找一个、两个不难,难就难在把一个数所有的因数全部找出来。

学生实践:想办法找出36的所有因数。

教师巡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探索,相互之间补充遗漏的因数,并讨论自己寻找因数的方法。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答案。

(2)寻找一个数的倍数。

可以同上面一样开展,具体过程略。

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索,寻找答案,自主探索,在知识的矛盾冲突中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小组集思广益,认真合作讨论,群策群力,探寻规律,找出问题的突破口,解决问题,并学会触类旁通。

4.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在学生探究完知识后,一定要及时地巩固新知,让学生尽快地掌握所学,不要出现探究过程也有了,合作也开展了,热闹过后学生又忘记了这样的情况。当然,练习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游戏,可以是同学间口头互动,也可以是师生间的互动。

出示例题:(1)5的因数有:

(2)3.6÷4=0.9,所以3.6是4的因数。( )

(3)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21,这个数的因数有1,5,25。

及时的检测练习可以巩固内化所学知识。针对学生的易错点、易混点进行练习、讨论、反馈,就会化解难点,使问题凸显并得以解决。巩固练习后的小组交流,更凸显出了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重难点问题,及时地交流,教师适时地点拨,使问题得以解决,这样很好地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度,解决了共性问题,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三、合作探究式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革命性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变化过程,在合作学习和探究中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教师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热情;需要给学生留足空间,提升探究质量;需要科学评价,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1.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热情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探究合作热情。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习者积极参与,自觉探究,在参与中表现。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课内外和谐衔接。更重要的是要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2.留足空间,提升探究质量

留足思维空间,才能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发挥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知识不断提升、思维不断发展、情感不断丰富。要想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必须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间,但实际教学中有时为了课堂的进度,学生几乎没有思考的余地,最终学生只能被牵着鼻子走。小学数学课堂由于其本身具有抽象性,而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未发展成熟,学生得不到思考的空间,思维能力就会受到限制,合作探究也会落空。

为此,为了确保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质量,使课堂合作探究教学落到实处,必须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3.科学评价,重视个性差异

合作交流、探究学习多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在探究中应该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充分放手,学生主动探索新知。对于数学教学,我们教师不能“关住”学生,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是不是成为真正的学习探究者,只有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中来,才能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同时,我们要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小组合作时,对于每组中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让这些学生先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小组成员、小组间的科学评价通过多种因素来整体评定小组成绩,突出合作的作用,激励学生主动合作,互相帮助,让差生有进步,让优生有发展,从而凝聚团队力量。

总之,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改变了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构建了一个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全新方式。在探究合作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同时要熟悉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掌控教学过程,并注意教学中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热情,给学生留足空间,提升探究质量,采取科学的评价,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参考文献:

[1]吴超.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探究[J].幸福家庭:教育论坛,2012(10).

[2]杨校宁.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探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09(07).

[3]梁爱雪.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11).

[4]单春艳.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及对策范文5

客观分析、正确认识家校合作中教师的角色冲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合理解决这些冲突的思路与对策,指导教师处理好家校合作中的角色冲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对于促进家校合作、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家校合作视域下教师的角色分析

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根据社会的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1]。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角色总是随着社会背景发生变化,社会背景不同,社会的客观期望不同,个体承担的社会角色也不同。指导教师欲处理好家校合作中的角色冲突,首先必须弄清楚家校合作背景下自身的多重角色。

1.传统视域下教师的角色分析

在家长被明确赋予参与学校教育权利之前,在学校教育中,在教师―学生这对关系中,教师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在教师―学校领导这对关系中,教师扮演着下属的角色;在教师―教师这对关系中,教师扮演着同事的角色;在教师―家长这对关系中,他们之间的关系较为疏远,较为隐蔽,并不明朗,从理论上讲教师和家长应该扮演着合作者的角色,但是教师和家长之间实际并不存在直接的关系。

2.家校合作视域下教师的角色分析

2012年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赋予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社会责任。在新时期家校合作视域下,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关系逐渐显现出来,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直接。与此相对应,家长和教师被赋予了新的社会角色。在家校合作的视域下,教师扮演的新角色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支持者的角色。家长委员会是群众自治组织,它是家长自愿组成、家长独立自治、家长自主管理家委会事务的组织,因此当家委会家长开展家委会事务时,教师应积极提供条件,为家委会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提供各种支持。

(2)被监督者的角色。《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家长委员会对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监督,帮助学校改进工作。也即在新时期家长被赋予了监督权。家长在行使监督权时,不是仅从自己、自己孩子的角度对学校教育提建议,对学校工作进行监督,还是从其他孩子、其他家长的角度履行上述职责的,因此家委会家长是受社会委派代表全体儿童、全体家长进入学校教育场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委会家长不仅是自己和孩子的代言人,更是所有儿童、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代言人。因此,教师是被家委会乃至整个社会监督的,因此教师扮演着被监督者的角色。

(3)家长教育者的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相应地,教育要求学校必须打开校门,拆掉围墙,实现开放式发展。家委会的出现实质是国家赋予家庭与学校参与学校教育平等地位的一个举措。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能力还比较弱,在许多方面家长还只能扮演学校教育支持者的角色,比如为学校实践活动联系场地、提供奖品、提供校外教育资源等。而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则容易出现“伪教育性”、“学生主体性缺失”等现象,因此这就要求教师须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素养与能力。

(4)合作者的角色。传统的教育理论强调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会影响学校教育,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家长和学校共同配合来完成,但这种配合更多的是在家庭这个场域内进行的,是隐形的、不自觉的。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家长被赋予进入学校教育场域的权利,同时也具有了和学校教师一样的显性的“教育者”的角色,家长不仅要在家庭这个场域中与教师合作,也要在学校这个场域中与教师合作。因此,家委会家长与学校教育者都属于广义的教育者,在儿童的成长中他们是合作的关系,教师是家长的合作者。

(5)沟通者的角色。家校合作决定了交流的重要性。教师在参与家校合作时,要注意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通过沟通掌握家长的困惑、意愿;此外,要开展好家校合作也离不开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教师还要注意架起家长与学校沟通的桥梁,通过沟通来实现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双向交流。

(6)朋友的角色。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由于部分家长与学校联系较为紧密,对学校贡献较大,与相关教师的观念较为相似,因此有些教师与家长从一般合作者的关系变成了比较亲密的朋友。

二、 家校合作背景下教师角色冲突的表现及成因

角色冲突是指因角色期望不一致而产生的个人心理或感情上的矛盾和冲突[2]。由于引起角色冲突的原因不同,各种角色冲突的表现也不同。家校合作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冲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角色间的冲突

角色间的冲突是指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它常常是由于角色利益上的对立、角色期望的差别以及他们没有按角色规范行事等原因引起的[2]。家校合作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冲突之一来源于不同的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

首先,社会和教师之间不同的角色期望引起的角色冲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之所以要大力开展家校合作,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配合对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因此整个社会、教育主管部门要求教师开展家校合作。但是许多教师不理解家校合作的意义,认为家校合作是额外的负担;有的教师因不能正确解决家校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认为家校合作是制造麻烦。来自社会和教师之间的这两种不同的角色期望导致教师产生角色冲突。

其次,家委会家长和教师之间不同的角色期望引起的角色冲突。一般来说,在家校合作中,家委会家长对学校教育贡献较大,有些家委会家长认为自己付出较多,和教师、学校关系较为密切,希望教师能对自己孩子多一些关照;但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关注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教师希望通过家委会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促进所有儿童的发展。来自家委会家长和教师的不同的价值取向,会使教师产生角色冲突。

再次,家长群体和教师之间不同的角色期望引起的角色冲突。如在一些较发达地区,家长受教育水平较高,对孩子的发展较为关注,这部分家长希望能够充分享有参与学校教育的权利,充分参与学校教育,特别渴望参与事关学生发展的重大决策;但是,部分教师认为自己享有独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权利,仅仅希望将重大事件的决策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希望家委会家长只充当学校助手、传声筒、收费员的角色。

另外,在有些地区,部分家长的工作缺乏教育性,方法不得当,组织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组织的活动多但是重复较多、效率较低,甚至还存在阻碍学生发展的情况。家长希望在家委会开展教育活动时,教师能够提供相应的指导,但是部分教师却认为家委会的工作主体是家委会家长,自己应尊重家委会家长独立开展家委会的工作。来自家长和教师之间不同的角色期望也容易引起教师的角色冲突。

最后,学生和教师之间不同的角色期望导致的冲突。如,有些家委会在组织活动时会邀请班主任参加,学生更多地希望班主任能扮演朋友的角色,能不用平日里学校的纪律约束自己;但是有的班主任认为没有教师的组织,单凭家长很难管理好,因此在家长组织的活动中仍然扮演班主任的角色,会将学校里的行为要求带到活动中。因此,来自学生和教师之间不同的角色期望也会导致教师的角色冲突。

2.角色内的冲突

角色内冲突是由于多种社会地位和多种社会角色集于一身而在它自身内部产生的冲突 [2] 。在家校合作的视域下,教师所承担的多重社会角色同时对他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当教师难以胜任时便容易产生角色冲突;另外,在家校合作中,教师所承担的几种角色之间的行为规范互不相容,这时也会产生角色内的冲突。在家校合作背景下,教师角色内的冲突表现为以下几种。

(1)应对紧张引起的角色冲突

如上所述,在家校合作视域下,教师承担着更多的角色,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教师要想满足所有的角色期待,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投入极大的精力。各种角色都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辛苦的劳动,这些可能造成教师疲于应付。

(2)各种角色行为规范的不同引起的角色冲突

在家校合作中,有时候教师角色之间的行为规范可能是相互冲突的,甚至是相反的。例如作为支持者和合作者之间的角色冲突:作为家委会的支持者,在开展家委会工作时,教师就应该尊重家长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起到协助帮扶的作用;但是作为合作者,教师和家长就应是双主体,教师应和家长一起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共同做好相关工作。

各种角色行为规范不同引起的角色冲突还表现在被监督者和教育者之间的角色冲突:作为被监督者,教师应虚心接受家长的批评和建议;作为教育家长的角色,教师在家长面前应保持专业自信,用专业的视角和专业的思维对家长进行教育。

(3)角色认知不清导致的角色冲突

每一个角色都有一定的角色规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按照角色规范行事。角色规范在我国家校合作的历史比较短,家委会家长对自己的角色认知还不是很清楚,这也导致教师在参与家校合作时不能按照应有的规范采取相应的行为,从而引发角色冲突。

三、 正确处理角色冲突,以应有的角色进入家校合作场域

教师应该以何种身份进入家校合作,对于角色的认识和认同是承担角色的前提和本源[3]。教师要进入家校合作领域,首先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解决好角色冲突,在教育情境中扮演相应的角色,这是开展家校合作工作的前提。

1.加强角色认同,给予角色期待,促使教师积极承担相关角色

心理学家W・古德提出了解决角色冲突的具体方法:即从各种互为交叉的角色中挣脱出来,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到那些对自己更有价值的角色上[4]。在家校合作的背景下,教师被赋予的这些角色意在促进家校合作,为儿童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是有价值的角色。但是,部分教师不能充分认识到这些角色的价值,或者对这些角色存在抵触情绪,因此在这些角色上付出的并不多。针对这一点,学校在开展家校合作之前,应通过相关培训,对家校合作的意义进行认真讲解,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承担这些角色的重要意义,促使教师积极认同这些角色;同时还要在实践中给予教师更多的角色期待,促使教师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积极主动地承担这些有意义的角色。

2.明确角色规范,强化角色学习,提高教师按照角色规范履行职责的能力

尽管我国有些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并开始正式开展家校合作工作,但是笔者注意到,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角色的变化,仍然以原有的角色参加学校教育,这样很容易混淆传统教育工作和家校合作之间的区别,教师容易将个人固有的定势思维等带入家校合作领域。我国家校合作的历史相对较短,家校合作的意识才刚刚被唤起,我国教育法律法规对教师相应的角色期待不甚清晰,缺乏明确具体的要求,导致教师对于家校合作赋予自己的角色认识还不是很清楚。我们应首先从理论上对教师的角色进行明确的规定,并提出明确的角色规范,从客观上避免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认知不清、各方面相关角色对教师期望不一致导致的角色冲突。另一方面,还要让教师从主观上提高对自己应承担角色的认知程度,并通过培训来提高教师参与家校合作工作的能力和修养,按照角色规范要求履行职责。

3.注意心理干预,促进教师做好自我调适

虽然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我国就已经充分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并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倡导开展家校合作,但是,真正大规模推动家校合作发展也不过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家校合作尚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和整个社会、学校、家长一起适应这种变化和要求;另外应注意教师的心理干预,促使教师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做好心理方面和认知方面的自我调适。

参考文献

[1]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 宋扬.试论现代中小学校长的角色及其角色冲突[J].教育导刊,2001(1).

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及对策范文6

主题词:家校关系;合作理念;了解家庭;家长参与;家长委员会建设

家和校是儿童社会化的两个最主要的场所,家长和教师是促进儿童发展的两支最重要的力量。家校合作的目的,在于通过家校双方的相互支持与密切配合,实现两种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和两支教育力量的优化组合。家校合作是一种关系理念,和谐的家校关系是家校有效合作的前提。家校合作又是一种双向活动,一方面需要学校指导家庭教育,另一方面又需要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只有双方齐心协力,才能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

调查显示,当前我国的家校合作尚处于初级阶段,且发展极不平衡。总的看来,东部好于西部,城市好于农村。以学校为主导的家校合作正面临着“家校关系”、“指导家庭教育”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等三方面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采取哪些对策促进家校有效合作,已成为家校合作研究与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现围绕这些问题发表一些个人见解,以与同行交流。

一、树立正确的家校合作理念

实施家校合作,和谐的家校关系是前提。在具有百年家校合作经验的欧美国家,发展家校伙伴关系(home-school partnership,parent-teacher part-nership)始终被放在家校合作(home-school coop-eration)的首要位置。

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理念是先导。应对“家校关系”方面的挑战,学校处于主导地位,要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家校合作理念。

首先,要树立合作办学的理念

家校合作,是教育科学化、民主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与实践证明,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单靠一个方面的力量,无力撑起一个完美无缺的教育空间。家校合作,各尽所能,相互支持,协调一致,家校皆受益,儿童受益最大;相反,家校不和,各行其是,沟通不畅,甚至纠纷不断,家校都受损,最大的受害者是儿童。

然而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一直处于一个封闭的办学体系之中,缺少与家庭教育的联系与合作。一度,封闭式办学、封闭式学校管理还被贴上“高质量”、“高水平”办学与管理的标签,成为部分“名校”自我标榜的广告语。这种封闭式办学方式,在家校之间设置了一道无形的屏障,严重制约着学校对家长的接纳、沟通与交流,是形成封闭式办学理念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因素。

访谈中发现,在传统的封闭式办学理念的支配下,至今仍有部分学校将家校合作视为“份外”之事,强调“工作忙,顾不上”;担心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会“添乱”,会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这种认识上的偏见,不仅影响了家校问的沟通与交流,还是导致家校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实中,部分学校不思家校合作,“求稳怕乱”,但结果却是“越怕乱越出事”,家校矛盾纠纷使校长身缠其中,难以解脱,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工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此,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学校需要摆脱封闭式办学体制与理念的束缚,树立合作办学的新理念。

其次,要树立关系平等的理念

调查发现,家长和教师普遍认为,学校是教师的领地,教师是教育行家和权威。在许多教师的心目中,学校与家长的关系是与学生关系的延伸,家长同样是教育的对象,而并非教育的主体和伙伴,只能以支持者、执行者与学习者的身份同学校合作。而不少家长也认为,自己是教育外行,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意味着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也同时交给了学校,再过多地过问学校教育便有越权之嫌。

基于这种理念,教师总习惯于以一种“支配者”的身份来对待家长,对那些自以为是的家长感到厌烦,对那些喜欢挑剔的家长更是反感有加。而家长则大都不愿看到教师以居高临下的支配者姿态来对待自己,对教师的“单向说教”常常心怀不满,牢骚满腹。他们处于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一方面对孩子在学校的学业发展放心不下,另一方面又不敢涉足学校事务,唯恐对教师尊严有所冒犯。家长的这种观念,既是为自己推诿教育责任寻找借口,也强化了校方对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偏见。

不难看出,传统的家校关系,是一种单向的、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支配者”,而家长则处于被动地位,势必出现“参与意识不强,层次不高,效果不佳”的问题。说到底,教师中心主义思想的膨胀与家长主体性参与意识的缺失,是影响家校关系平等的一个深层原因。因此,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需要家校共同努力,重塑基于尊重、平等的家校关系理念。

第三,要树立伙伴关系的理念

和谐的家校关系,是一种以儿童发展为目标,相互信任、支持与配合的伙伴关系。它是一种健康的人际关系,而非狭隘的功利关系。

长期以来,家校关系,同社会上的其他关系一样,毫无例外地遭受着“金钱至上”、“权钱交易”、“道德缺失”等不良风气的侵蚀。原本纯洁的家校关系正在被狭隘的功利的金钱关系所取代,亲师关系扭曲,家校矛盾纠纷,乃至暴力冲突事件的频发,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道德修养,建立健康和谐的家校关系,已经成为包括家长和教师在内的全社会的共同呼声。

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需要加强道德、伦理与价值观教育,需要规范家长和教师的行为,需要家校协同一致,共同抵制不正之风。和谐的家校关系,是在家校合作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需要学校在指导家庭教育和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不断增进友谊,形成相互信赖、支持与配合的伙伴关系。

二、指导家庭教育要从了解家庭做起

最近的一项针对六省市(江苏、山东、河南、山西、广西、重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现状的调查显示,学校依旧是家庭教育指导的主渠道。然而,家长对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期望率和指导者的理想率却呈明显下降趋势,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化、个性化需求日趋高涨。学校如何指导家庭教育,如何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科学化水平,已成为一个极富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美国家校合作研究专家富勒和奥尔森认为,学校“在与学生家庭的合作中,了解他们的家庭是首要的一步。”了解学生家庭“是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建立真正有意义的关系的前提条件。”当今社会瞬息万变,家庭和学校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学校需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这不仅是构建和谐家校关系的基础,还是提高家庭教育指导水平的需要。应对“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挑战,学校需要从了解家庭做起,要着重了解影响儿童生存发展的五方面因素:

(一)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经济状况,主要是指家庭的经济来源、收入多少、消费支配和生活水平等情况。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家庭生活质量和儿童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条件。当前要特别需要关注那些“特困”家庭和“超富”家庭及其对孩子的影响。

(二)家庭结构状况。“家庭结构指的是家庭成员的序列和数量。家庭结构决定儿童生活所面临的家庭成员关系的复杂程度,这是影响儿童教育工作和儿童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需要了解学生家庭的结构状况:是核心家庭,还是主干家庭;是完整家庭,还是残缺家庭(如丧偶、离异)或重组家庭,等等。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我国城乡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多代同堂”、以孝老为核心的家庭传统,已被独生子女为中心的“421”的家庭模式所替代,“80”后及“独二代”家庭教育问题,值得关注。

(三)家庭文化背景。学校需要了解学生家庭的文化背景,主要包括家长的职业阶层、文化素养、种族差异与信仰等。因为不同的家庭文化会给孩子的成长打上不同的烙印,特别是家长的道德、伦理与价值观,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对孩子一生发展都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四)家庭成员关系。家庭成员关系,主要包括夫妻关系、姻亲关系(婆媳、翁婿等关系)、亲子关系、隔代关系等。家庭成员关系和谐与否,关乎家庭的稳固与幸福,影响着所有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特别对未成年人来说影响更大。调查证明,“由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家庭生活氛围、家庭生活秩序和家庭稳固程度,与子女的学习、品德发展状况成正比。”

(五)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家庭教养方式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首次提出家庭教养方式的概念和三种类型:专制型教养方式(Authoritarian Parenting)、权威型教养方式(Authoritative Parenting)和纵容型教养方式(Permissive Parenting)。其后的研究中又总结出第四种类型作为纵容型教养方式的补充,即:放任型或称不参与型教养方式(Uninvolved Parenting)。鲍姆林德的研究目标旨在构建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的理论模型,其研究成果对于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极具借鉴价值。

1 权威型教养方式。这种类型的家长尊重孩子发展的个性特点,能够通过规则约束和限制孩子的行为;允许孩子发表意见,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能给孩子留有一定的空间和自由,但不允许孩子损害他人利益。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大多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同时又具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2 专制型教养方式。这种类型的家长对孩子严加控制,要孩子绝对服从;经常采用体罚手段,强迫孩子顺从家长意志。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学习可能很好,与权威型家长的孩子不相上下,也不会参与危害社会的活动(如吸毒、酗酒的恶习,破坏公物的行为及帮派活动等),但容易形成焦虑、孤僻、不快乐的性格,对挫折缺乏应对能力(女孩特愿选择放弃,男孩会变得怀有敌意)。

3 纵容型教养方式。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赏识有加,希望孩子有所作为;注重对孩子的才艺与特长培养,但不施加任何规则限制;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孩子胆大包天,为所欲为,缺少爱心与责任感。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往往缺乏情绪控制,不守规则,在应对任务挑战时,难以坚持不懈;在欲望挑战面前,却表现出大胆、反叛和难以自控的个性,极易产生一些行为。

4 放任型教养方式。家长“重养轻教”,虽能给孩子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但很少与孩子沟通,缺少亲情交流,未能履行应尽的监护与教育责任,难以满足孩子心理上的需求。

三、提高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质量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不仅可以发挥家长的专长与资源优势,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还有助于促进学校的民主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应对“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方面的挑战,需要回答和解决:家长需不需要参与学校教育,如何提高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层次和质量的问题。

(一)家长需要参与学校教育

首先,家长作为学校教育对象——学生的监护人,是学校教育的利益相关方,有权参与学校教育。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权利主要包括:

1 知情权,有权了解学校情况和有关信息;

2 参与权,有权参与相关的学校教育活动;

3 决策权,有权参与学校重大决策,特别是在涉及学生和家长切身利益方面的决策;

4 监督与评价权,对学校科学民主决策产生影响。

其次,家长以社区居民的身份参与学校教育,有义务将家长的优势和社区资源引入学校。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义务主要包括:

1 依法履行监护和教育未成年人的责任与义务;

2 为学校教育子女提供必要条件的义务;

3 为子女创设良好家庭环境的义务;

4 积极配合与支持学校教育工作的义务。

第三,家长参与孩子受益最大。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所有途径中,见效最快的方法就是家长的参与。当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中时,可以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以下影响:

1 学生获得更高的学校等级和更好的学校成绩;

2 学生的出勤率提高,完成作业的情况有所好转;

3 需要参加补习班的学生越来越少;

4 学生在学校中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态度;

5 学校拥有学生更高的毕业率;

6 学校升学率的提高。

(二)要提高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层次

当前,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问题上,较普遍存在“角色定位不清、参与层次不高”的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要明确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角色,力求角色到位。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乔伊斯·爱波斯坦教授(Epstein)将学校中的家长参与的角色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家长作为参观者和学习者的角色;二是家长作为志愿者的角色;三是家长作为管理者的角色。

其次,要提高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层次。

美国家校合作研究专家钱德勒·巴伯、尼塔·H·巴伯和帕特丽夏·史高利根据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程度,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1 最低层面。这种层面的参与,指的是家长以参观者和学习者的角色参与学校事务,它可以通过家校双方的交流活动,使学校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也是家长得到来自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这种参与形式主要包括:家长会、开放日、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家校联系(包括书面、电话、网络、个别约见与访问)等。这种参与是最常见的,虽说层次不高,但目的明确,可以为更深层次的参与奠定坚实的基础。

2 联合层面。这是家长作为志愿者的角色参与学校教育的一种协作方式。家长自愿为学校提供服务,帮助教师、学校管理者以及学生开展各项工作或者在一些其他方面的校方事务给予协助。这种层面的协作范围很广,包括:课程开发、学生安全、校外活动、图书与餐饮管理等。其中,对参与课程开发的家长要求较高,需要有良好的专业修养,甚至是某方面的专家。这种协作层面的家长参与,人数比最低层面的要少,但要求相对要高。科莫(1980)认为,“若有5—10%的家长积极参与到了协作层面,只要他们在社区中具有足够代表性,那么该数量就已经足够了。”

3 决策层面。这是家长作为管理者的角色参与学校决策的一种深层次的合作,它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协作关系的达成”。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与决策,包括决策的形成、执行与监督。为了避免产生摩擦和冲突,需要家校双方相互尊重,需要责任担当。家长参与决策的人数虽然不多,一般不超出1%-5%,但对参与决策的家长在素质和能力方面的要求要高得多。这类参与形式主要有:家长委员会、教师——家长会、家长出任成员的校董事会等。

研究表明,“参与程度随着层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富有成效的合作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每个人都要参与到一两个层面,也有一部分人能参与到所有的层面。”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层面的扩大和提升,将有助于充分发挥家长参与的功能,实现提高参与质量的目标。

(三)加强家长委员会建设

家长委员会是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家校合作的纽带与桥梁。为了全面推进家校合作,提高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质量,教育部于2012年专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幼儿园建立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其中,有以下几项工作亟待落实。

1 积极推进家长委员会的组建工作

凡有条件的公办和民办中小学、幼儿园都应组织家长,按照一定的民主程序,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在自愿的基础上,选举出能代表全体家长意愿的在校学生家长组成家长委员会。特别要选好家长委员会的牵头人。

要从实际出发,确定家长委员会的规模、成员分工。家长委员会成员应具有正确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热心学校教育工作,富有奉献精神,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善于听取意见、办事公道、责任心强,能赢得广大家长的信赖。

2 加强培训工作,明确参与标准

要围绕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开展专题培训,不仅要对家长委员会成员进行培训,还要培训全体教职员工和家长;不仅要明确家长委员会建设的意义,还要了解家长委员会的职责和参与标准。其中,美国“全美家长教师联合会”提出的六项参与标准,值得参照。

(1)家校沟通(communication)——家庭与学校之间定期、双向、有意义的沟通;

(2)家长教育(parenting)——家长养育子女的技能得到提高和获得支持;

(3)学生学习(Student Learning)——家长在帮助孩子学习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4)志愿行动(volunteering)——学校欢迎家长对学校提供志愿支持和帮助;

(5)参与决策(School Decision Making and Advocacy)——家长是学校决策的参与者;

(6)社区合作(Collaboration With Community)——利用社区资源支持学校、家庭和加强学生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