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学基础知识重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学基础知识重点范文1
第一节 艺术概论的研究对象及课程性质
一、研究对象
艺术概论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艺术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原理、范畴、原则和方法等。
艺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广义上讲,艺术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应当包括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实用工艺等)、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等)、表情艺术(音乐、舞蹈等)、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以及文学艺术(诗歌、散文、小说等)。狭义的艺术专指语言艺术以外的其它艺术种类。艺术概论课程使用的是广义的艺术概念。
艺术活动是指人类从事的一切艺术行为,包括语言艺术、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等各个领域的艺术创造、艺术传播、艺术鉴赏等活动。艺术创造、艺术传播、艺术鉴赏等艺术活动有其特殊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等,艺术内部可以区分为不同的范畴,艺术外部有与艺术活动密切相关的文化因素和其他社会因素。艺术活动本身、艺术活动的范畴、规律、原则、方法等都是艺术概论的研究对象。
二、学科性质
艺术概论是一门研究艺术活动基本规律的课程,是阐述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艺术种类特点为宗旨的科学体系。
艺术活动,是一个漫长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伴随着人类审美意识的生成和丰富,艺术活动也就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艺术创造是社会审美意识与物质形态不断融合与发展的结果,同时艺术活动也在不断丰富和提升着人类的精神世界与物质生活,使人类社会在具有了一定的物质生活形态的同时,也具有了与之相适应的艺术与审美形态。艺术活动充满了奇异的现象和丰富的景观,同时具有内在的规律。艺术正是在各种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遵循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一步步由低级到高级、由粗陋到精致、由简单到复杂发展起来的。研究艺术活动的本质与特征,及其各种原理和范畴等,正是推进艺术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需要。
在艺术科学研究中,艺术学是一个重要的学科体系。迄今为止,艺术学的出现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尽管中外历早就有大量的艺术理论,各个部门艺术也都有极其丰富的理论成果,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始终未能形成一门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学的科学体系。直到19世纪末,德国的康拉德·费德勒极力主张将美学与艺术学区别开来,认为它们应当是两门相互交叉而又各自独立的学科,标志着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正式形成。费德勒也因此被称为“艺术学之父”。在他之后,德国的格罗塞着重从方法论上建立艺术科学,他的《艺术的起源》是艺术社会学的重要著作之一。此外,德国的狄索瓦和乌提兹更是大力倡导一般艺术学的研究,确立了艺术学的学科地位。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苏联等国都相继开展了对艺术学的研究和探讨,我国也出现了一些艺术学方面的译作和著作,标志着艺术学的研究更加广泛和深入。近几十年来,艺术学在世界各国更是有了较大的发展。然而,在我国相对于文学研究和各个部门艺术的研究来看,普通艺术学的研究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如何深入发掘中华民族艺术之精髓,广泛借鉴世界各国艺术学研究的优秀成果,从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的艺术学学科,更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宏大工程。
艺术概论是一门研究艺术活动基本规则的课程,是阐述艺术的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艺术种类特点为宗旨的科学体系。
这门课程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理论课,它不是介绍某种艺术理论或阐述艺术学研究的各种理论观点,而是系统介绍关于艺术的基本常识和基础理论,是从总体上认识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的系统构成、艺术种类及其特点。
这门课程也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史概论,它不是单纯从历史发展的轨迹着眼,对前人的艺术创造成果和艺术研究成果加以梳理、归纳和总结,而且在课程中还会涉及各种艺术史资料。理解艺术概论中的基本理论知识需要有一定的艺术史知识做基础。考虑到这方面的学习需要,我们在阐述有关理论观点时,会提供一些艺术史资料。同时,还需要学生在教材之外补充有关中外艺术重要的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艺术发展重要阶段的知识。
艺术学基础知识重点范文2
在我国,艺术教育专业是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艺术课程标准》后诞生的新兴专业。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高等院校的艺术教师及管理人员,已经充分认识到综合性的艺术教育专业与传统美术、音乐、舞蹈等单一学科的艺术专业在培养目标、培养任务、课程资源、培养方式上的区别。与以往传统艺术专业教育相比,这个专业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艺术素质和综合艺术能力,它的开设具有极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是基础教育艺术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艺术教育虽然已经取得显著成果,但与世界整体潮流相比较,我们在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片面追求专业化和职业化是我国当前艺术教育的主要特点。从中小学开始,直至高等院校,对艺术课程学习的要求都是一味提高技术技能的训练要求。这一点,从各类各级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的火爆,即可见其一斑。这样的学习过程,忽视了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的培养,而最终使各种艺术教育被等同于技术训练,从而违背了艺术审美教育的初衷。因此,基础教育艺术课程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将艺术课程确定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程。这里所说的艺术课程是一门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上探求综合性改革的新型课程。在艺术课程中,要求教师将美术、音乐、舞蹈、戏剧以及书法、篆刻、影视等各种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创造具有强烈人文性、创造性、愉悦性和经典性的课程。艺术是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人类文化的积淀,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反映着不同时代的文化。因此,艺术的教学,不应该拘泥于单纯的技艺传承,尤其在中小学阶段,更多的应当把重点放在对其丰富的形式内容的感知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内涵的体验。通过对多门艺术学科的文化背景、风格流派、创作技能等内容的综合理解,通过创意、设计、表演、评价、交流等多种方式,尽情参与和体验各种艺术活动,从而获得大量的艺术知识和人文信息,获得综合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在综合性的艺术活动中,体验艺术学习的快乐和满足,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可见,艺术课程不是各门艺术学科知识技能数量的相加,而是综合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艺术能力;艺术课程也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同时还培养学生的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的多种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在今后的义务教育阶段,综合性艺术教育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可以说,基础教育艺术课程的改革,是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最现实、最直接、最有效的推动力量。
2 是培养基础教育艺术学科师资力量的需要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艺术课程改革的实施与进一步深化,随着中小学艺术课程的地位日渐提高,高素质艺术师资的迫切需求日益凸显。《艺术课程标准》颁布至今,十多年过去了,通过对中小学艺术课程教学的现行调查,我们发现,由于缺少艺术教育师资,许多地区还未进行改革,而处在实验阶段的一些学校,面对国家发行的艺术课程教材,许多中小学音乐、美术老师要么是无法实施,要么是两个老师共同讲授一本教材,音乐老师讲音乐部分的内容,美术老师讲美术部分的内容,缺少联系性。这样的教学,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差甚远。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艺术课教师对综合的内涵还没有真正理解,还不能适应这种新型的艺术教学形式,或者说,还不具备综合教学的素养和能力。对基础教育的艺术教师而言,要适应新时期艺术学科的教学要求,必须要对现有师资进行教育培训。只有使其真正理解了综合的含义,具备了综合艺术教学的能力,其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才能得到提高。经过调查发现,几乎100%的中小学艺术课教师都渴望有针对《艺术课程标准》的艺术教育培训和指导。艺术学科的基础教育改革,迫切需要具有时代性、综合性、规范性的适合基础艺术教育的师资。
为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高校艺术教育专业的课程,就要兼容和整合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让学生逐步掌握各艺术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并接受艺术实践技能方面的训练,并通过艺术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系统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师素养,获得从事艺术教学与研究的基本能力,具备在中小学、社会文化机构进行艺术教育的教学资格。因此,高校艺术教育专业的设置,一方面,将合格的毕业生充实到基础教育艺术教师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又可以对现有教师进行相关职业能力的培训,满足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对基础教育的师资力量壮大产生重要影响。
3 是满足现代社会综合艺术素质要求的需要
艺术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闪烁着人类的伟大智慧。在当今信息时代网络文化背景下,艺术逐渐走出传统的音乐厅、美术馆、剧场和戏院,通过电视、电脑、网络等大众媒体迅速普及,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和学习不可分割的部分。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需要不断尝试从艺术中吸取灵感,将艺术的思维方式渗透到自己的工作和研究中。艺术的感受、想象和创造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素质。
艺术学基础知识重点范文3
关键词:中等艺术学校素质教育探索思考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作为中等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等艺术教育更应快速健康持续发展,但目前,全国大多数中等艺术学校的发展遇到了较大困难,招生持续滑坡,生源素质下降,规模开始萎缩等。在这种形势下,中等艺术教育该如何摆脱困境,快速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乃是强有力的措施。
一、加大思想品德教育力度,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目前,艺术学校的学生年龄大致在10—18岁之间,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阶段,是独立性与依赖性、闭锁性与开放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学校必须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严肃校风校纪,并真正贯彻落实到教学、日常活动中去。第二,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成立德育委员会,由副校长主管学生工作,学科设专职支部书记主抓学生管理和德育工作。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的志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第三,活跃校园文化,努力营造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气氛,使学生有进取心,教师舒心,家长放心。第四,实行封闭式管理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遵守纪律的观念、文明的行为习惯、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强化文化课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由于中等艺术教育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学生的文化素质相对薄弱,给他们的升学和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若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大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第一,要调整课时比例,细心研究教材,精选教学内容。在遵循文化部指导性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的不同,调整文化课程比例。目前,艺术类中专大多采用全日制普通初、高中教材。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时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科学地精选、取舍,尽快建立符合自己实际的文化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第二,注重教研,探讨艺术学校文化课教学的方法和途径。组织文化课教师参加“新大纲、新教材”及各种教学改革研讨会,定期到重点中学听课、观摩,积极撰写教改、教研论文,研究艺术类文化课教学如何在课时少等条件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新方法。
第三,要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之外,开设各种文化辅导、补习班。对文化课基础差的学生要进行个别辅导;对入学后文化成绩较差的部分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以小班形式补课,使之尽快达到中等生水平;对参加高考的毕业生开办高考补习班,进行强化训练,提高升学成绩。
三、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
从一定意义上讲,未来人才质量和水平如何,关键在于学习了什么课程,从所学课程中获取怎样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因此,中等艺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第一,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在课程体系中,根据实用、实效的原则,形成以文化知识为基础、专业技能为核心、专业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为专业技能服务的课程体系结构。这就需要适当压缩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加强文化课和专业课,以适应学生升学就业的需要。
第二,加大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大部分艺术学校都是以戏曲专业起家的,可以把戏曲专业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从而积极推进各学科的专业课程改革。戏曲专业课程改革首先要以京剧表演专业为主攻方向,紧紧围绕推进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加强专业基础课教学、调整部分专业课的设置,遴选规范教材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加强教学研究,强化集体备课,博采其他艺术门类之长为京剧教学所用。在实施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要充分发挥教师、教研组、学科和学术委员会的积极作用,认真论证、抓住重点、举一反三、务求实效。积极倡导教学方式改革,使学生从“要学会”向“要会学”;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方式转变,使学生从纷繁的灌输教学中解脱出来,留给学生更多的消化吸收空间,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其他学科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要以京剧表演专业改革的思路为指导,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加强教研,及时总结,扩大积累,特别是新专业要尽快形成自己的课程体系。
第三,建立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要建立校、科两级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机构,学科评价机构由科主任牵头组成,学校评价机构由校学术委员会组成;采取多种形式,逐步对全校各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重点评价各学科的专业主课;并把评价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学科主任及个人,存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评职、晋级及岗位工资的重要依据;还要逐步建立科学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以保证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学生全面素质的稳步提高。
四、重视青春期教育指导,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
中等艺术学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虽然好于中小学和其他中专学生,但继续提高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要开设青春期教育课程,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对美术、器乐等专业做到保证体育课时、有专职体育教师、有体育设施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加强疏导教育,使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前途、家庭、社会、荣誉、人际关系等。
综上所述,中等艺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摆在当前需要认真思考并积极落实的重要工作。只要艺术教育工作者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就一定能使艺术教育走出困境,快速健康地发展,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10-28
[2]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
艺术学基础知识重点范文4
关键词:设计艺术学;理论框架;概念;领域;内涵
1 设计艺术学释义
设计艺术横跨了自然、社会、人文三大学科,设计艺术要包容、整合一些以前并无联系的学科。在“设计艺术”这个大学科下,聚集着众多的子学科:人体测量学、解剖学、人机工学、行为科学、材料、结构、工艺技术、价值工程、系统工程、环境学科、包装、广告、设计心理学、设计美学及围绕设计象征功能的哲学、符号学、人类学、社会学等。[1][P41]“现代设计的计划、构思是受到现代市场营销、一般心理学和消费心理、人机工程学、技术美学、现代技术科学等等因素约束而成的;而传达这种计划和构思的方式,可以从简单的、传统的手工绘图、模型到复杂的电脑设计预想表现,因具体的设计要求而不同;最后的设计应用,则与具体设计所设计的生产方式的技术条件密切相关。”[2][P12]设计艺术涉及的范围宽广,它是功能与审美的统一,是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设计艺术学是按照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规律,创造人类生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一门学科,是对人类艺术设计实践和成果进行再认识的理论,是关于设计艺术规律的科学体系。
2 设计艺术学的几种主要研究
2-1 明确设计艺术的概念
设计艺术具有传统制造工艺中的意匠形态与现代产业经济与经济文化领域中的设计形态。涉及科学领域、艺术领域、经济领域等多方面。这使得设计艺术的应有的面貌极易被混淆。因此,要从多方面的比对中明晰设计艺术的概念。这些需要仔细剖析的关系有:(1),设计行为中的艺术行为与非艺术行为的关系;(2),设计行为中的商业性与非商业性的关系;(3),设计教育中的职业性与非职业性的关系;(4),设计教育中的理论属性与实践属性的关系;(5),设计行为的高技术化趋势与人性化原点的关系;(6),设计行为的试错要求与社会容错功能的对立关系;(7),设计行为的个人性动机与非个人责任的关系;(8),设计文脉中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的共生关系;(9),设计功能中本土化需求与普世化原则的关系;(10),设计文化中人性化原则与反人性化需求的关系。[3]
2-2 明确设计艺术学研究的领域
对于设计艺术的研究领域,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系统、规范的方法不断引入,这方面的研究已做得很全面,大致来说,有这样几个领域:(1),设计艺术哲学研究;(2),设计艺术形态学、符号学研究;(3),设计艺术方法学研究;(4),设计决策与设计管理研究;(5),设计艺术心理学研究;(6),设计艺术过程与表达研究;(7),设计艺术的经济学、价值学研究;(8),设计艺术的文化学、社会学研究;(9),设计艺术的教育研究;(10),设计艺术批评学与设计艺术史学研究。[4]
2-3 从大文化、大艺术的角度,挖掘设计艺术的内涵
从大文化、大艺术的角度,将设计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考察,着重于探索设计物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以此来对设计进行指导、进行批评。这一侧重点与文化学、人类学联系紧密,近来又向符号学、文化研究、传播学有所借鉴,从表层的设计行为、设计物,深入到它们背后的“工艺――社会”结构,进而深入到“文化――心理”结构。
从大文化、大艺术的角度可将设计艺术理解为“造物艺术”,“造物艺术”实际上综合了工艺美术、艺术社会学及现代工业设计。它将艺术视为一个整体,将纯艺术、工艺美术、工业设计等视为不同社会不同时期不同层面中艺术的不同侧重点。如李砚祖教授在《造物之美》中描述艺术的发展过程是“制造――创造――制造”,后一个“制造”即现代设计艺术。从文化角度来挖掘设计艺术的内涵,对正确的理解设计艺术、批评设计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张道一先生曾将设计艺术归纳为这样几点:(1)合着生活的脉搏,渗透于衣食住行用;(2)与科学技术结合,相为表里同步发展;(3)实用与审美统一,再造物中显现理想;(4)物质与精神一元,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更进而归纳出由基础需求到精神需求的层次:资生――安适――美目――怡神。在理论的构建中,这样一条线索是值得关注的。
2-4 以设计方法论指导实践
设计艺术学作为一个学科,其理论与教育的重点之一在于如何服务社会。也就是紧紧扣住设计艺术作为一种产业一种职业在市场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将设计艺术视作产品开发与一种营销行为,专注于研究设计艺术在企业内部的管理、外部的流通中所处的地位与所起的作用及其工作程序;更注重工作程序、调查结果与分析报告,以市场作为检验设计是否成功的标准。
对实践进行分析,进而形成了一种有效的方法论来指导实践。有专家就写道:“设计应被认为是一种方法论,应提高到‘一切人为事物’的角度来认识,这就是设计的定义。……她是人类从传统工业社会向信息时代过渡的方法论。”[1][P2]从方法论的角度锲入,进而引出以系统论为中心的设计方法论:以方法论为核心,秉承“形式追随功能”,将“功能”具体化为系统中的众多“子系统”、“子目标”,将“形式”作为系统优化输出的结果。
2-5 设计艺术教育的层次
设计艺术学经历着由技能型学科向理论型学科的转变过程。其教育模式也从以前的传统美术的技能教育转向综合教育,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着重从三个层次来进行教育:“一、技法性的理论;二、创作方法论的理论;三、原理性的理论。”[5]原理性的理论研究基本包括三方面:“设计原理研究(造物艺术论、设计一般理论、设计方法论)、设计历史研究(中国设计艺术史、外国史、现代史)、设计美学研究(艺术审美、设计美学、技术美学、形式美)。”[6]
2-6 设计艺术学理论框架的层次
对于设计艺术学的理论构架而言,其结构层次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理论按何种方式展开。现有的主要是这样几种结构:
设计艺术技法――设计艺术方法――设计艺术原理
设计艺术专业知识层面――设计艺术方法层面――设计艺术科学层面――设计艺术哲学层面
设计艺术基础知识――设计艺术实务――设计艺术原理
设计艺术现象――设计艺术原理――设计艺术哲学
3 设计艺术学的学科框架
3-1 设计艺术学的主导方向及主要专业
按照学科方向的设置与实际教学的安排,设计艺术学有这样五大主导方向: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染织服装设计与工艺品设计等。其中具体而言,工业设计包括产品造型设计、交通工具设计、数字艺术设计等;视觉传达设计包括广告设计、书籍设计、装饰艺术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环境艺术设计包括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展示设计等;染织服装设计包括染织设计与服装设计;工艺品设计包括金属工艺设计、陶瓷工艺设计、木工艺设计、漆工艺设计、纤维工艺设计与特种工艺设计等。
3-2 设计艺术学科的研究层次
设计艺术学科的研究层次应本着从基础到理论、从一般到抽象、从现象到原理的原则,以下的结构应该是较为合适的:
设计艺术基础――设计艺术方法――设计艺术原理――设计艺术哲学
3-3 相关学科
对应着设计艺术学科的研究层次,设计艺术相关学科如下:
设计艺术基础――人类工程学、物理学、化学、力学、技术学、工艺学、仿生学、材料学、信息科学、符号学、图像学、、行为科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等。
设计艺术方法――价值学、市场学、经济学、管理学、商品学、生态学、运筹学、思维科学等。
设计艺术原理――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民族学、逻辑学、系统科学等。
设计艺术哲学――哲学、美学、艺术学、文化学、人类学、伦理学等。
3-4 相关课程
对应于设计艺术学科的研究层次,设计艺术教学中的相关课程如下:
设计艺术基础――设计基础、设计表达、色彩应用与理论、工艺与材料、造型实践与理论、装饰技巧与理论、人机工程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设计艺术方法――设计方法学、市场分析、设计艺术管理、价值工程、设计传播学、系统设计研究等。
设计艺术原理――设计思维研究、设计艺术批评、设计符号学、设计伦理学、中外设计艺术比较、行为科学研究等。
设计艺术哲学――设计艺术哲学、设计艺术美学、设计艺术历史、设计艺术人类学等。
3-5 设计艺术的学科框架
综上所述,设计艺术学的学科框架也就形成了,即以设计艺术的内涵为原点,沿横轴展开是设计艺术的主导方向与主要专业,沿纵轴展开是设计艺术学科的研究层次以及由此衍生开的相关学科、相关课程的层次。随着理论研究、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设计艺术学科框架的内容也将更充实、更丰富,更有效的指导设计艺术实践,并最终成功地完成设计艺术学科由应用型学科向理论研究型学科发展的转变过程。
参考文献:
[1] 柳冠中. 工业设计学概论[M].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 王受之. 世界现代设计史[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3] 许平. 作为交叉融合学科的艺术设计及其实在性[C]. 武汉:2003交叉性艺术学科国际会议,2003.
[4] 李砚祖. 设计艺术学的结构与体系 [C]. 武汉:2003交叉性艺术学科国际会议,2003.
[5] 张道一. 应用学科的理论研究[J]. 设计艺术,2001,(3):1~2.
艺术学基础知识重点范文5
摘要:通过对中等艺术职业学校文化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反思,对文化课程管理机制的现状作具体分析,指出学校负担较重,行政和教学事务繁忙;教研活动不规范,文化课程设置与学校性质不相符;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设置课程脱离学生实际;文化教师队伍长期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理顺责权关系,建立规范奖惩制度的管理模式;教学研讨制度化;培养目标合乎学生实际;培养教师责任心,转变教师观念,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具体解决办法。最终实现提高文化教学质量,达到促进艺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艺术学校;文化课程;课程管理;教学质量
曾几何时,中等专业艺术学校培养的人才炙手可热,学校办学红火,生源质量好,就业和升学比例高。因此有着“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思想,重专业而轻视文化课程管理,对文化课存在“有胜于无”的思想,没有真正沉下心来抓文化教学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随着就业压力和社会对人才的高质量要求,迫使中等专业艺术学校不得不重视文化课,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学生升学,而且关系到学校能否生存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出现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给了我们一次反思文化课程管理的机会,成绩已经成为过去,如何面对挑战才是生存之本。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文化课教学管理的普通教师,对待艺术教育爱之深切,同时也忧患于心。
一、中等艺术职业学校文化课程管理机制的现状
(一)双重主管领导模式使学校负担较重,行政事务和教学事务都较繁忙。
艺术学校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属于双重领导管理体制。行政主管部门文化局对学校的关心很多,在学校的建设发展中功不可没。但是,文化局对学校的管理过于行政化,将学校作为一个二级单位进行管理,大到党委工作的部署、政治任务的下达,小到演出活动,学校都必须服从上级的安排,都必须参与。教师除了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之外,还要完成局党委下达的各项政治任务,精力受到限制,教学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文化局下达的演出任务也冲击了教学,专业课排练之外大量占用文化课时,使本来就少的课时更少,加之学生排练精力分散,在文化课堂的表现随之变化,教学质量也受到影响。业务主管部门教育局对学校的管理,主要是各类办学评估,从一定意义上也推动了学校的发展,使学校的办学更加规范,但是过多的评估也牵扯了学校的精力,有时也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
(二)教研活动不规范,文化课程设置与学校性质不相符。
学校由包分配到自主择业,文化课的重要性才逐渐显现出来,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出路,学校的文化课程开始采用普通全日制初中和高中教材,由于学校属于中等职业学校,所以在业务上直接从属于教育局职成处管理,参加的自然是市教研室组织的职业教育各类教研活动。由于课程设置不同,导致文化课教研活动处于长期松散状态,有些学科如地理甚至无法开展教研活动。参加高中的教研活动属于打球,只有利用与教育系统同学或朋友的关系,参与高中的教研活动,因为不规范,所以教研活动长期不能顺利进行。教研活动的不规范,直接导致教师交流少、学习少,基本是闭门造车,学科新观点、教育新观念了解较少,制约了教师发展,间接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
(三)学校培养目标不明确,设置课程脱离学生实际。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使学生掌握如何实现高效成功就业的知识、技能、心态并形成习惯。而艺术类学校培养目标并不明确,有些“摸着石头过河”,对学生的培养顺其自然,存在“一锅端”,普遍要求参加高考,但是对老师的要求宽松大度,没有可供参考的指标和衡量的标准,导致师生存在得过且过的思想。文化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中等艺术学校招生暂行规定第二条:普通中等专业艺术学校招生应坚持专业和文化两种考试,贯彻德智体全面考核。可是,实际上,招生让艺校别无选择,专业都显得薄弱,文化课更是基本不考虑。学生文化基础知识不过关很普遍,但是课程设置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有些专业的学生甚至有拔高的现象,特别是舞蹈专业,跨跳一、二个年级的文化课程。
(四)文化教师队伍长期不稳定,存在“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现象。
多年来,受到文化教师编制不足的影响,文化教师队伍更换频繁,既不利于管理,也不利于教师的自我发展。由于目前观念更新不具备条件,年青的合同制教师看不到转正的希望,加上工资待遇不理想,存在跳槽、想跳槽和得过且过的思想;外聘教师多以退休教师为主,年龄偏大,需经常更替,对学生的适应性也参差不齐,所以也是令人堪忧;在编的教师人数少,并且多数承担了各类行政事务工作,教学任务十分繁重,对文化课教师队伍的管理没有制度化,存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现象。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全国中等艺术职业学校面临的困境和压力基本一致,文化课教学的发展成为了艺术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大家一致认为,文化课不可或缺,关键在于改革文化课教学,规范文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文化教学质量。
二、中等艺术职业学校文化课程管理机制的改革措施
(一)主管部门要居安思危,责权明确,大力扶持中等职业艺术学校的发展。
主管部门文化局应从学校实际出发,让学校党委根据教学实际安排政治学习,还原学校的本来职责,以教育为主导,减轻师生的负担,给教师更多的空间,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使学校能够轻松上阵,职责分明,专注从事教育事业,努力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艺术人才。同时,提高对学校的投资力度,使学校有能力提高教师的待遇,关心教师的发展,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根据每年的教学考核和师德师风的评定,结合教师的其他表现,予以适当解决合同制教师的编制问题,让他们看到希望,安于教学、乐于教学,起到激励教师的作用。学校在提倡建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同时,建立有效的责权利激励机制,使有责任心的教师得到褒奖,使得过且过的教师受到批评和处罚。建立规范的奖惩制度,建立“以制度管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和谐管理模式。
(二)教学研讨制度化,激励教师开展教研,着重研究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对中专学校的教研指导,注重培训文化课教师,使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一是师资培训规范化,使各类教师有机会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各尽其能,相互借鉴,共同推动学校教研的发展,以研促教,解决实际中的难点问题。二是教研活动具有针对性,如果中职艺术学校一直面对文化高考,那么就要重点研究文化高考的特点,把握高考考点,参加普通高中的教学研究活动,以提高教学的质量。而不是像目前,教材和教研脱节,既牵制了教师的精力,又得不到辅助教学的目的。当务之急,要理顺文化课程教学与教研的关系,使两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三)培养目标合乎学生实际,使学生自身素质和社会素质培养都得到提升。
由于生源质量下滑,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也有差异,针对学生的不同实际,学校应区别对待,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一类以高考为目标,使学生能够进入艺术类高校深造;一类以就业为导向,使学生在学好一技之长的同时,能够在文化上提高自身修养,为步入社会作好准备。针对高考的培养目标,文化课程设置采用普高教材,以“设门槛、抓基础、提兴趣、重能力”为原则,提升学生学习文化课的兴趣,为文化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就业的培养目标,文化课程设置采用中职教材或校本教材,以“重实际、抓基础、提兴趣、活考核”为原则,使学生的文化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激发学生爱岗敬业,注重自身文化素质的培养,为就业提前作好准备。
(四)培养教师责任心,转变教师观念,建立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
艺术学基础知识重点范文6
关键词:艺术班 高三语文复习 有效性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4-0036-02
作者简介:李文超(1970―),安徽滁州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浙江富阳市新登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一、艺文本相通,相“加”促兴趣
就思维的本质而言,美术、音乐以及表演等与语文教学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文学是语文的一部分,而文学与艺术可谓孪生兄弟,所谓“艺文相通”。现在的艺术高考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单单会画几张画、会唱几首歌是不行的。比如,浙江省2002~2011年,考了6次色彩风景默写。面对这类考题,学生如果没有很好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想象力,是拿不到联考高分的。所以,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语文能力。尤其是艺术高考后,他们会在不同程度上领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它是理解和阐释艺术的基本前提。所以借艺术阐述文学基本原则,用文学的理论促进艺术素养的提高,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可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材中所选的文章本身就是文学作品,而文学和艺术就像是一对孪生姐妹,她们在本质上是有共性的。只不过文学是用文字来描述,而美术是通过图形来展现。近年来各大艺术院校在考试中创作这一栏里都加入了理解的内容。如2011年中国美院就面向全国艺术生出了一个题目:创作一幅画,题目“公园的一角”;中央美院出的题目是:创作一幅画《秋实》,山水、花鸟、人物不限。就音乐而言,歌曲往往以词为基础谱写,演唱者要想准确把握一首歌曲的内涵,就必须身临其境地理解所唱歌曲的内蕴思想……所以在教学中笔者时常会给学生讲解一些艺术高考题目,让他们从语文的角度来叙述或描写,以此来激起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和激情,让他们明白语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另外,再从高考文化课考试中语文成绩所占比例来看,学习语文对学生非常重要。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学习,从高考的结果来看,还是较有成效的。
二、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识得真面目
高考试卷内容每年都不一样,猜题押宝式的教学方式肯定行不通。那么实行题海战术行不行呢?也不行,一者因为汉语及汉语文化知识浩如烟海,妄想从中猜到原题无异于大海捞针;二者因为复习时间不允许,你做还是不做,距离高考的时间是越来越少。怎么办?笔者认为要想在短时间内获取最大效益,就必须回到高考的原点――《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高考考试说明》。
《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是学科教学、学业评价、学生毕业及升学考试的基本依据;《高考考试说明》更是高考命题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它规定了高考考试的范围、内容、能力要求等。所以认真研究《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考试说明》,就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对高考做到心中有数,对高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使学习有了目标和标杆。
因此,笔者的做法是:从上一年的样卷和高考试卷入手,逐一对照《指导意见》和《考试说明》,让学生把握试卷结构、其中的变化及命题特点,从中找出解题的思路及规律。然后在复习时,重点复习相关知识点,再做几套历年的高考题进行强化训练。
这样复习之后,学生对高考就有了一个整体上的认识,对高考考什么就做到了心中有数,在复习的时候也就能有的放矢,从而能事半功倍。
三、春风化为雨,苗圃花争妍
作为艺术生,他们思想的稳定性相比普通学生要差。艺术生参加统考前,他们分心于艺术学习,很难把文化课的学习放在心上;艺术统考后,他们又挂念艺术分数,很难一心一意去学习文化课;等一切都定下来了,由于之前的不重视或知识点的薄弱,他们觉得要学的太多,往往又会慌乱或烦躁。
针对这些情况,老师首先要有一双慧眼,能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在高三一开学,笔者就和学生定下了约谈机制:利用晚自修答疑时间或在晚自修期间,定期和学生交流思想。通过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心理,以及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等。在发现问题后,及时和班主任、家长沟通交流,取得共识后,多管齐下,及时解决他们的疑惑或者心理障碍。
笔者在这几年通常都是这样做的:
在高三开始阶段,请上一年考取名校的学生进课堂,谈他在高三这一年是如何备考的,如何理顺艺术学习和文化课学习的关系等。学生的现身说法,远比老师的说教要有用,要更具说服力。再加上班主任和家长的说服教育,学生基本上能安下心来学习文化课。
艺术统考之后,则反复强调文化课学习的重要性:文化课不上本科线就不能上艺术本科院校;上了本科线,文化课分数越高则综合分分数越高……当学生知道文化课对于他们高考的重要性之后,一般都能全身心投入到复习中去。
在学生有了学习的内驱力之后,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化解学生心中的畏难情绪。笔者专门制作了一张知识点表格,让学生统计每次月考每题的得分情况。通过这张表,笔者能了解到每位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以便于及时调整复习进度或内容;学生通过几次统计也能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便于调整自己复习的侧重点;同时也不会产生因知识点多而不知从哪里下手的心理困惑。
内因起了变化,外在的困难都可解决,他们成绩的进步自然水到渠成。
四、源头活水来,艨艟自在行
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课堂教学自然生动流畅。这个时候,老师的引导点拨就成为关键,要引导学生如何学、如何听。例如针对艺术班的实际情况,把语文考纲中的语言知识部分的语音、字形、成语、近义词辨析等几块内容化整为零,引导学生每天利用早读课进行基础知识的复习,不求多,但要每天记住几个;再利用每两天一次的20分钟的晚读课进行基础训练检测,练中学,学中练,以此达到检测巩固的效果。在高考名句默写这一块,笔者针对艺术班学生的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准确背诵默写考纲要求的39篇课内必背的诗文。对课外名句就采取放弃的策略,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在现代文阅读、诗歌阅读这两个板块,笔者把答案当作一种学习资源,要求学生比较参考答案和自己的答案,思考为什么参考答案是这样的,参考答案中有哪些术语,得分点是什么等,让学生自己修正思维的误差,检查知识点的遗漏,总结解题的规律,来提高做题的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