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监督体系的构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内部监督体系的构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内部监督体系的构建

内部监督体系的构建范文1

一、会计制度设计的内涵及其质量评价的重要性

(一)会计制度设计的内涵 会计制度是规范会计信息,进而保障会计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与规则,它有助于为各信息需求者提供更为系统、全面、决策性强的会计信息。修桂华等(2005)认为会计制度设计是以会计准则及单位经济管理需要为依据,运用系统控制的原理,把单位的会计组织机构、岗位职责、会计核算报告和会计业务处理程序规范化、文件化以便据此指导和处理会计工作的过程中。贾璐等(2007)认为会计制度设计是对企业全部会计事务、会计处理程序、会计机构以及会计人员的职责进行系统规划的工作,是会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王本哲等(2008)认为会计制度设计是以会计法律、法规为依据,用系统控制的理论和技术,把单位的会计组织机构、会计核算与监督和会计业务处理程序等加以具体化、规范化、文件化,以便据此指导和处理会计工作的过程。

会计制度设计作为一项综合应用型的会计管理活动,其内容涉及面广,包含了会计管理的各环节,而不仅仅局限于会计核算规范,将设计着眼于企业的会计管理运作系统,调节企业各利益主体的关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专业性和强制性。同时,如何利用系统控制的理论和技术以提升会计制度的质量十分关键。

(二)企业评价会计制度设计质量的必要性 会计制度设计的目的在于能够获得企业人员的认可和遵守,并最终得到全面有效的执行。设计会计制度是一项要求极高的工作,即使在设计时已做了非常周密细致的安排和考虑,仍可能存在不适应实际需要之处,如果某些内容衔接不严,存在漏洞,将导致内部控制不严,不利于会计工作的展开。

会计制度设计质量和实施效果的优劣,迫切需要有一套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会计制度内容合规性、合法性、系统性、完整性,运作的实用性、有效性等,此外,在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满足企业会计核算和管理需要的同时,还应起到较好的内部控制作用。首先,会计制度设计人员需要根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结果,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从而改善控制效果。其次,应定期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实施情况进行追踪与检查,通过经常性地了解并评价各主体对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提出其在内部控制效果方面的意见等。

二、会计制度设计中内部控制的作用

(一)内部控制原则是会计制度设计中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加强企业岗位责任,保护资本安全,确保会计记录正确可靠,在企业内部组织分工、业务处理、凭证手续和程序等方面所规定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可以说,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需要遵循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原则、授权批准控制原则等, 这才能够保证所执行的每项经济业务经过适当的授权,进而通过一系列内部控制方法, 如账户控制、复式记账控制、定额备用控制等方法保证业务的正确实施,以及最终对业务执行效果进行评价。会计制度设计的要点之一就是要充分体现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 并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领域,以利于控制,提高管理水平。

(二)内部控制贯穿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环节 COSO报告强调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过程的一部分,要与经营过程结合在一起,而非凌驾于企业的基本活动之上。由于内部控制不可避免地渗透和贯穿于会计业务处理的全过程,因而内部控制的具体内容及要求往往渗透于相关业务规程中。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的生产、流通、分配等各个环节以及货币资金结算往来、实物资产等各个项目的管理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会计制度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控制,包括识别与记录所有合法合规的经营业务,对经营业务进行适当分类,确定会计期间,准确计量经营业务的价值,在会计报表中合法公允地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另一方面,会计制度通过规定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复式记账、财产清查、试算平衡等各种会计方法和程序对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进行控制。因此,企业进行会计制度设计,除了依据企业自身规模大小、业务繁简外,将内部控制运用到会计制度设计的各个部分是十分重要的,如加强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生产制造、销售与收款、投资与筹资等方面的内部控制与核算规程设计。企业会计制度设计就是尽量地使这些内部控制方法或者程序达到合理、有效。

(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会计制度的执行 在企业内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进而加强内部审计,有利于促进会计制度执行过程的监督及执行效果的评价。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投资、信贷和经营管理决策等迫切需要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这样,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为制度的执行提供了良好的执行环境保证。会计制度设计人员应认真审查和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会计制度设计的方案。

因此,加强上市公司会计制度设计中的内部控制显得尤为重要,会计制度在设计过程中要坚持制约性原则,即在规范会计核算的同时,又便于加强监督,健全内部控制。

三、构建基于内部控制的会计制度设计评价体系的建议

(一)评价程序方面 为了全面评估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质量及其内部控制作用的效果,财会部门可以采用问卷调查与管理分析法,结合对重要问题开展专题研讨会的方式进行评价。图1描绘了内部会计制度质量在组织各部门、层级自我评估与外部人员的评价的合作。

具体程序如下:第一,有关企业会计制度执行环境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范围可以覆盖企业的各个部门以获取有关内部环境整体状态的信息,内容包括企业文化、组织结构等。如果对企业高层进行问卷调查,则要着重了解其管理目标以及对企业行为设定的道德标准,对执行内部会计制度的态度等。通过分析来自企业员工与企业高层的反馈信息,财会人员往往可以发现现有内部环境存在的问题,如员工对高层的关注与期望的理解存在偏差,管理层对企业内部控制和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支持态度不够明确,组织成员不清楚自己在组织机构中的责任等。会计制度设计小组组长可以据此确定专题研讨会应涉及的主题,如改进会计制度以利于引入内部控制等。第二,对内部会计制度进行管理分析和质量评判。一方面,财会人员可以请中高层管理人员对会计制度在满足计划、内部控制、决策等方面的功能给出判断意见。然后,将这些意见与来自问卷调查和专题研讨的信息进行综合,为管理层提供相关的分析结果与建议的同时,反馈给会计制度设计小组。另一方面,聘请会计师事务所或者一些高级财会人员就会计制度的设计质量进行评估,并提出修正意见。最终,将上述意见汇总后,促成企业财会人员、审计人员、组织其他成员尽快采取在研讨会上提出的改进行动,推动会计制度的顺利实施。

(二)评价指标方面 首先,可将企业会计制度的评价项目分为四部分:会计制度设计人员、会计制度设计内容、会计制度的执行监督、其他因素, 其中会计制度设计的内容又具体划分为会计核算制度与会计管理制度两个方面。其次, 根据每一部分评价项目的构成部分,结合专家打分, 采用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制定相关的控制目标。 表1描述了上述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评估人员在评价会计制度的设计质量时可采用的相关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李志斌:《内部控制的规则属性及其执行机制研究――来自组织社会学规则理论的解释》,《会计研究》2009年第2期。

[2]王本哲、王尔康:《会计制度设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内部监督体系的构建范文2

企业要实现有效的自我监督,必须首先健全完善适应企业经济发展需要的内部监督组织保障体系。

(一)构建职能部门监控平台。要针对过去职能、业务部门混合、监管部门不健全的实际,对部门职能进行重新分类。要加强具有监督监控职能人员的组织管理,对权属企业具有监督职能的部门人员进行任命,企业职能部门要有决策权;对重要部门内部监督人员,实施“监督委派制”,履行监督职责。

(二)完善党群组织监控平台。针对企业改革和经营中带根本性、倾向性的重大问题,实施监督保证;完善纪检部门职能,开展效能监察活动,加大案件的查处力度,充分发挥纪检组织的监督作用;加强民主监督、群众监督,坚持民主测评,充分发挥各级工会等群众组织的民主管理和监督的积极作用。

二、构建完善的内部监督制度保障体系

企业要加强企业监督制度建设,构建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为有效实施监督监控提供制度保障。

(一)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要针对企业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机构改革,改进审计机构,强化内部审计职能。一是要加强审计机构建设。成立审计委员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配备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不参与具体的经营管理活动,确保审计职能的独立性。二是要健全审计制度。制定《内部审计实施细则》,细化审计范围和审计标准,明确审计程序、审计责任、审计处罚,奠定依法合规审计的基础。三是要拓展审计职能。强化常规审计;加强内控制度审计;开展效益审计;开展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强化经营风险审计。四是要完善审计闭环管理。推行经济运行审计复审制度,加大问题整改力度,做到审计、复审、整改的闭环管理,确保问题及时整改,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二)推行经济运行评价制度。经济运行评价就是企业按照确定的评价指标与标准,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经营综合评价考核与企业基础管理工作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定期对企业经济运行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一是要严格按照确定的原则评价。确立经济运行评价的原则:可量化原则、共性和个性相结合、分类评价原则、发展性原则、可追溯原则等。二是要构建一套成熟的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国家法律法规、上级有关规章制度,同行业、同规模先进企业的各项指标,合理确定经济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指标由财务定量评价指标和管理定性评价指标两部分组成。三是要完善评价发现研究问题的责任机制。对于评价中发现的共性问题,明确专人设立课题专题研究,形成“专家查问题,部门抓监督,单位抓整改”的经济运行评价闭环管理机制。

(三)建立经济运行分析考核制度。一是要建立经营分析会制度。每月初,由总经理组织召开各单位、各部室主任参加的经济运行分析会,各经营部门分别从职能出发,通报本部门对各分企业、项目部上月经营指标考核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整改的建议措施。二是要建立经营管理人员例会制度。由分副总经理每周定期召开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会议,沟通情况,落实任务,加强专业化管理,指导监督下属企业经营行为。

(四)完善全面预算及统计管理制度。一是要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针对各单位工作特点,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系,组织开展企业多元化经营体制下的预算管理课题研究,细化全面预算管理,强化预算分析与考核,修改预算管理流程,充分发挥全面预算在经营管理中的控制指导作用。二是要完善统计管理制度。加强统计规章制度和网络体系建设,建立四级统计管理体制,制定统计岗位职责,明确各类统计人员的工作标准,提高统计人员素质,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统计效率,确保统计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

三、构建内部监督体系

要在部门职能设计中,强化监督和服务职能,注重发挥部门对经济运行的内部监督,发挥职能部门的专业化特长,按业务类型强化对经济运行的内部监督。

(一)加强财务监督。财务监督是企业内部监督体系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企业经济活动可靠性和企业经营效率效果的重要保证,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财务监督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企业要高度重视企业财务监督,树立了“业务拓展到哪里,监督监控就紧跟到哪里”的观念,有效提高企业财务活动的可控性,降低财务风险,有效堵塞管理漏洞。

(二)加强人力资源的监督监控。以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为依托,形成人力资源信息平台,并且将权属企业工资计算、保险核算及全矿奖金系统纳入这个信息平台,使全企业工资、奖金、社会保险扣缴、劳动保护审批、人力资源技能开发、人员调配、职工教育培训等环节形成统一的闭环管理,实现了人力资源的集中管控,有利于发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优势,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良性循环。

(三)加强绩效薪酬的监督监控。合理控制绩效是加强企业内部监督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要加强内部监督,注重加强绩效薪酬的内部监督。要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平台为依托,将下属企业的薪资分配全部纳入系统平台,通过设置统一的薪资体系,自动全面掌握下属企业薪酬数据,实现对下属企业薪资发放的有效监控。

(四)加强法律的监督监控。要注重发挥法律的内部监督作用。要设立企业法律顾问和法律事务所,按照“事中参与、预防为主”原则,全过程参与企业重大经营项目和重要经营活动。加强合同管理,严格合同审查、签订程序,企业各类合同一律由法律事务所审查,对于未经法律事务所审查的合同一律不得签订,杜绝无效合同或欺诈合同的发生。

内部监督体系的构建范文3

关键词:财政;财政内部监督;财政内部检查

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是指由各级财政部门内设的财政监督检查机构派出的检查组或人员,以维护国家的财经纪律、完善财政部门内部控制机制、规范财政部门的管理工作行为、提高财政管理工作的综合效益为主要目标,根据不同的工作需要,运用不同的工作方法,对财政部门内设各职能机构的财政财务、会计管理、预算编制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直属单位的财务收支和会计信息质量以及有关财政经济管理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综合性或专题性检查和监控的经济管理活动。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制度是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财政执行的各个环节,是实施财政政策、实现宏观经济秩序的重要保障。

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权力分层化、利益多元化、决策分散化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从实际出发,继续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大力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着力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清理、取消各类“小金库”,推进政府采购制度和规范政府公共工程管理,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真正建立具有“严格的预算、合理的收支、规范的操作、严密的监督”的公共财政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认识财政监督在加强财政管理中的定位,如何创新财政内部监督检查制度,是一项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构建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实施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制度,是财政部门依法理财、科学管理的需要;是财政部门内部对权力的一种制约;是一种有目的的预防和纠错活动。构建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制度,能促进财政职能的高效发挥。

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有效监督的管理制度,是实现财政目标,履行财政职能,增强部门内部自控和自我约束的重要途径。它能确保在履行财政职能和重大决策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从而更好地发挥财政职能,完成各项财政工作任务。

(二)构建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制度,有利于财政部门管理水平的提高。

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即有暴露问题,纠正错误,抑制消极因素的作用,又有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弘扬积极因素的作用。财政部门内设各职能机构几乎都相对独立管理着不同类型、不同用途的财政资金。同时,财政管理层次多,资金分配繁杂,面广量大。如果财政系统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跟踪不到位,必然会导致管理环节上的疏漏,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甚至出现违纪违规问题。只有做好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工作,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资金分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减少或避免违法违纪、违规现象的发生,从而推动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财政、财务管理工作的各项政策、法规和制度,自觉遵守财经纪律,合理安排和正确使用各项财政资金,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三)构建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制度,能有效地促进财政干部队伍的廉政建设。

财政部门代表政府行使分配和使用财政资金的权力,在分配和使用财政资金时,特别是在频繁的财政收支活动中,能否经得住金钱与权力的诱惑与考验;能否做到正人先正己,廉洁理财,将直接决定财政工作的质量和财政干部的声誉和形象。通过财政内部监督检查,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起到反腐倡廉的作用。在开展监督的同时,强化了廉政勤政意识,从而促进财政系统的廉政建设。

(四)加强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能够有效地促进和规范财政财务收支管理。

财政部门对财政收支活动的管理过程,其实质就是监督过程。财政监督机构的各项监督检查活动,其本身也是财政收支的管理活动。二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随着社会主义公共财政框架的确立,财政内部监督工作的职能将逐步改变只重检查不重管理,只重收缴不重整改,监督与管理相脱节的做法,日趋健全和完善,从而促使财政部门的财政管理行为更加趋于规范。

二、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制度的基本框架

(一)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制度的原则

1、实事求是、依法监督的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依法监督原则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要深入调查研究,熟悉财政内部监督对象的情况及运行特征。②要把握监督的事实材料,做到依据充分。③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④以法律法规为准绳,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提高工作效率的原则。

提高工作效率就是要注重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工作的有效性和客观效果,重点克服几种不良倾向:一是要克服指标观念。带指标开展监督工作既会走过场,又会丧失原则,极大程度上损害监督者和监督机关的形象。二是要克服为抢进度而敷衍了事的做法。三是要克服巨细不分、主次不分的检查观念。四是要协调同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之间的关系,避免重复检查,降低监督工作成本,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3、优化工作质量的原则。

财政内部监督与检察工作的质量包括:①能否准确地发现被监督者的主要问题。②能否查出带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③能否实施全面检查。④能否提出整改的正确意见。通过质量优化,对各种违法违纪违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查找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努力提高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的整体效果。

4、坚持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的原则。

主要包括:①完善年初预算方案的核查备案制度。②参与重大经济决策的制定。③参加重大经济活动预算的监管。④加强对财政收入征缴的源头监管工作。⑤检查财政支出的经济效益。

(二)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制度的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制度,就其方法,是依据凭证、账册、报表及相关资料去甄别其记录的真实性、正确性、合法性、完整性,通过这种甄别来了解、确定其财务状况和所要知道的具体事项,进而予以肯定或否定。具体说来,即实施自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横向监督和纵向监督相结合,内查和外调相结合,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经常性检查与先进的监管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三)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制度的主要内容

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的内容,即财政部门对本级和下级财政部门所属各单位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内容。由于财政机关是各级政府管理公共资金的职能部门,而各种公共资金的来源渠道、性质和种类、分配和使用等各方面比较繁杂,因此,财政机关内部监督工作的内容也就相对较多,主要包括以下诸多方面:①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法律规章制度情况。②本级综合财政预、决算及部门预、决算的编制和批复情况。③本级预算内外收入的征收、监缴情况。④部门和单位经费的拨付、使用、管理及经费指标的追加、追减情况。⑤对上级下达和本级预算安排各项专款的项目审查、资金拨付、配套资金安排及使用效益。⑥工作人员履行职责及遵守财经纪律情况。⑦干部的离任审计。⑧政府采购。⑨财政部门内部财务收支。⑩其他如本级预算调整,收入退库等方面。

三、创新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工作,努力实现和完善“六个转变”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财政监督内部机制是一项涉及多个方面工作的制度创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监督蕴含在公共财政中的“预警、反馈、制裁、督促”的功能越来越显著。财政监督部门要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将主要精力转到依程序协同掌握制度、规则和研究把握政策、规范的大事上来,并加强对财政经济形势和财政经济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调查,不断创新财政监督机制,要努力实现和完善“六个转变”,充分发挥财政内部监督和内部检查工作在财政工作的各个领域捍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作用。

(一)从注重事后检查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全方位监督转变

财政监督机构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新形势,参与财政重大决策,对整个财政收、支、管等诸多方面的合法性进行监督。以监督管理为主,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尤其要重点抓好事前监督,只有关口前移,才能未雨绸缪,才能不断规范财政管理,及时查堵漏洞。在对财政资金分配特别是重点专项资金分配上,监督检查机构要派员参与其中,实行跟踪监督,不仅要监督资金拨付项目的科学合理性,合法合规性,而且还要监控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益。

(二)从重分配轻监督向“预算、执行、监督”三位一体转变

财政部门作为国家财政资金的分配管理者、仲裁者,其基本职责就是“预算、执行、监督”三位一体,也可以概括为“分配职责和监督职责”。由此不难看出,监督职责是财政部门一项天然职责,财政内部监督工作要与时俱进的为财政的基本职责站好岗、服好务。

(三)从注重收入监督向收入监督和支出监督并举转变。

相比收入监督而言,财政支出监督在监督层次、力度和深度上要相对弱化、逊色得多。诸如拨“关系款”、“人情款”,在使用上不讲效益,滥支滥用损失浪费等现象在现实中依然存在。搞好财政支出监督,就要抓好日常内部监督的制度化建设,健全支出监督体系。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的视角来规范财政支出,严格对财政支出的合法合规性进行监督,确保财政资金分配的用途、拨款程序等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要将财政支出监督从真实性、合法合规性向深层次效益性拓展。

(四)从职能交叉、重复检查向职责明确、规范有序转变

实行归口管理制度,即由财政监督专门机构归口管理监督检查的计划,实行内外检查工作统一协调、统筹安排、统一处理以及有关的行政处罚等,从而改变从前职能交叉、重复检查的问题,降低监督成本,提高监督效果,增强监督的权威性、公正性。

(五)从监督与管理脱节向贴紧财政管理、强化财政监督转变。

财政监督机构要加强内部监督首先必须参与各项财政改革和财政分配政策、方案的制订,如参与财政体制调整,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改革等。其次建立健全财政资金分配的内部牵制制度,主要包括规范资金审批程序,从资金的分配、使用、调节、资源配置等各个环节的全过程监督。三是开展财政部门内部的日常监控和集中检查,抓好机关内部会计基础工作督查工作。四是结合借鉴对外检查逆向监督财政分配和管理行为,提出加强和完善财政管理的对策、措施。五是将财政监督检查信息化建设纳入“金财工程”的分系统,贴紧财政管理的全过程,改进财政管理手段,强化财政监督。

(六)从注重对外检查向内外监督检查并重转变

近年来,财政系统内部违法违纪案件逐年增多,违纪金额越来越大,违纪手段越来越隐蔽,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财政部门在公共财政资金的审批、投入和使用、收效等流程过程中存在约束力乏力和内部控制制度失效等问题。可见健全财政内部控制制度,强化财政内部监督非常重要。

一国外银行家就银行资金问题说过:“我不怕外面的人来捣乱,我的防备设施足以抵挡外来干扰,我最怕的是内部人员搞破坏,因为内部的破坏是最难发现的”。因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财政内部监督检查工作,牢固建立起内部防火墙。通过有效的内部监督检查机制,及时发现工作中的漏洞和不足,及时暴露问题,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能够及时地挽救一些同志,使他们悬崖勒马。即能使干部队伍更加廉洁自律,又保护了国有资产不受侵吞蚕食。

参考文献:

[1]孙开。论财政法制与财政监管[J].财政问题研究,2003,3.

内部监督体系的构建范文4

【关键词】建筑行业;内控;缺陷;改进对策

内控即内部控制,指的是企业为保证经济活动的正常开展而制定的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内部控制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企业实行内控,可以加强内部管理,保障企业的财务安全,同时良好的内部管理控制系统也能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我国的建筑行业近些年来才开始重视内控体系的构建,因此还存在很多的缺陷问题,需要企业采取相应的对策积极改进。

一、建筑行业内控的作用

1.规范企业管理

建筑企业实行内控就是要全面监测和管理企业的各个环节,保证各个环节的顺利开展,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加强内控,可以规范企业的管理,完善企业的规章制度,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避免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使其经济活动能够安全有序的进行。

2.规避企业风险

企业在开展经济活动时,随时都可能发生各种风险,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建筑企业通过内控可以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高效管理和监督,预防可能发生的风险,对风险进行评估,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风险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保证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3.完善会计管理

完善的内控体系可以提升建筑企业员工的思想认知,规范员工行为,从而使得会计管理更加完善,会计部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准确,有利于企业高层进行更客观的决策。

4.提高企业效益

建筑企业通过内控对包括采购环节和销售环节在内的各个环节都进行管理与监控,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成本,还能加强企业各部门的沟通交流,使其相互监督与促进,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建筑行业内控的缺陷问题

1.企业内控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企业管理层往往会忽视企业内控体系的建立,而更加重视工程项目的质量和施工进度,导致内控体系不完善,涉及范围不全面。例如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来控制和计算分包商决算价格,核算总包项目投标成本不准确,缺乏效率与效果并存的机制来控制现场零星材料采购的价格和数量,企业内部相关业务的审批不规范等等。企业缺乏一个完善的内控体系,由此导致企业的岗位之间没有相应的制约与监督机制,员工缺乏制约与管理,很容易出现违规行为,从而给企业带来损失。

2.忽视企业风险管理

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帮助企业分析现状,发现隐蔽的风险,从而规避风险。然而目前我国的建筑企业对内控缺乏认识,没有对企业各个部门都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因而无法全面预估风险。建筑行业的发展与对市场的深入认识与把控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深入认识与把控市场,才能更好地了解企业可能遇到的风险,随时都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减少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但是我国大多数建筑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还不健全,企业忽视风险管理,对风险因素考虑不周,导致企业承受较大的损失。另外很多企业都没有科学的风险评估流程和方法,不能从整体上对企业项目进行风险评估,风险分析方法也没能与国际接轨。

3.内部监督体制不完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必须加强其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然而我国部分建筑企业忽视内部监督,认为其作用不大,企业缺乏内部监督体制或者内部监督不到位,员工缺乏制约与管理,导致现象的出现。内部监督体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审计没有真正落实。由于审计成本较高,所需时间较长,加之涉及范围广,所以一些建筑企业为了节约成本,通常直接忽略对竣工决算的审计,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估和维护也不够重视,企业的内部审计往往流于形式。二是内部会计控制效果评价体系不完备。主要表现为建筑企业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企业内部审计、群众监督和外部审计相分离,无法形成一个三者相结合的立体的监督评价体系,企业会计管理缺少监督和制约机制,这样不利于企业财务的控制,同时对内部控制的积极作用也有所阻碍。

三、建筑行业加强内控的相关对策

1.加强对人力资源的控制

企业员工是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企业的内控建设需要所有员工的共同努力,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影响企业的整体发展。建筑行业应当加强对人力资源的控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潜能,调动员工积极性,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对招聘程序严格管理,确保每一个招聘进来的员工符合企业要求。二是编制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员工行为,便于对员工的考核。三是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奖罚分明,对员工起到激励作用。四是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专业素质。五是轮换工作岗位,通过互换岗位,可以及时发现双方的问题,同时能够挖掘员工潜能。六是加强不同部门间的合作,促进员工间的团结协作,提高企业凝聚力。

2.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时,随时都可能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企业必须加强风险防范和管理意识,有效预防风险,并能够在风险发生时及时采取措施将风险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这就需要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并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建筑行业其行业的特殊性决定着建筑企业在进行工程建设时总会存在各种风险,企业管理者要认识到企业的风险来源于企业建设的每一个环节,而并非只有财务部门具有风险,因此企业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企业规章制度,对企业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有效监控,预防风险。同时,企业还需建立内部监督机构,经常检查企业的高风险区域,以便及时发现已经存在的风险和隐藏的风险,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风险。建筑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所以建筑企业的风险管理必须贯穿企业内控的全过程,及时识别各种风险,从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

3.完善内部监督体制

加强企业内控管理还需要企业进行内部审计监督,企业内部审计监督能够起到强化企业自身约束机制的作用。建筑企业应当构建一个完善的内部监督体制,及时发现企业的经营风险,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迅速解决问题,并从根源上遏制同类风险的再次发生。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进一步完善:

一是要强化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可以通过建立审计委员会等形式来实现。有效监督和管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可以使得内部审计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避免流于形式,同时要不断提高企业领导者和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另外要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避免出现管理漏洞,如果有问题要及时整改和完善。二是要建立一个三位一体的日常监督制度与专项监督制度,针对不同的部门要采取不同的制度。三是要完善企业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员工给予相应的处罚措施。

四、案例分析

Y集团公司湖南某建筑公司,该公司所存在内控缺陷问题主要有:高素质人才缺乏,内控执行力不够,以及员工业绩考核不科学。针对以上问题,采取的改进措施有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公司员工定期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加强员工对内控的认识。通过培训,使员工熟练掌握公司业务操作流程,明确自身岗位内控要求,了解岗位失控可能带来的后果,了解如何处理和应对各类风险,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清楚自身职责要求,从而提高员工专业素质。

第二,建立以激发员工潜能为目标的绩效管理系统。成立绩效监督管理小组小组组长为总经理,副组长为分管副经理,小组成员则为公司各部门负责人。完善绩效考核的标准,确定具体的考核内容,制定详细的绩效考核工作流程,严格执行考核程序。通过绩效管理,提高员工积极性,进而激发员工潜能。

第三,完善企业内控体系设计。内控设计的优劣决定内控的作用有多大。因此,建筑企业在构建内控体系时就要注意对内控进行合理的设计。内部控制体系要涵盖企业的各个环节,对每个环节都要全面监测和管理,同时建立责任制度,明确划分企业员工的职责,增强员工责任意识,并完善企业规章制度,规范企业的管理。

总之,企业良好的内部控制管理系统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大环境下,建筑行业这个高危行业,只有不断完善和改进内部控制体系,才能有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规避各种风险,从而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竞争力,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张旭美.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内控的缺陷问题及改进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12,(34)

[2]杨建强.论建筑企业内控体系的构建[J].经济视野 ,2013,(23)

[3]陆淑娟.企业内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建筑业为例[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8)

内部监督体系的构建范文5

关键词:财政;财政内部监督;财政内部检查

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是指由各级财政部门内设的财政监督检查机构派出的检查组或人员,以维护国家的财经纪律、完善财政部门内部控制机制、规范财政部门的管理工作行为、提高财政管理工作的综合效益为主要目标,根据不同的工作需要,运用不同的工作方法,对财政部门内设各职能机构的财政财务、会计管理、预算编制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直属单位的财务收支和会计信息质量以及有关财政经济管理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综合性或专题性检查和监控的经济管理活动。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制度是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财政执行的各个环节,是实施财政政策、实现宏观经济秩序的重要保障。

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权力分层化、利益多元化、决策分散化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从实际出发,继续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大力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着力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清理、取消各类“小金库”,推进政府采购制度和规范政府公共工程管理,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真正建立具有“严格的预算、合理的收支、规范的操作、严密的监督”的公共财政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认识财政监督在加强财政管理中的定位,如何创新财政内部监督检查制度,是一项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构建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实施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制度,是财政部门依法理财、科学管理的需要;是财政部门内部对权力的一种制约;是一种有目的的预防和纠错活动。构建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制度,能促进财政职能的高效发挥。

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有效监督的管理制度,是实现财政目标,履行财政职能,增强部门内部自控和自我约束的重要途径。它能确保在履行财政职能和重大决策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从而更好地发挥财政职能,完成各项财政工作任务。

(二)构建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制度,有利于财政部门管理水平的提高。

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即有暴露问题,纠正错误,抑制消极因素的作用,又有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弘扬积极因素的作用。财政部门内设各职能机构几乎都相对独立管理着不同类型、不同用途的财政资金。同时,财政管理层次多,资金分配繁杂,面广量大。如果财政系统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跟踪不到位,必然会导致管理环节上的疏漏,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甚至出现违纪违规问题。只有做好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工作,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资金分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减少或避免违法违纪、违规现象的发生,从而推动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财政、财务管理工作的各项政策、法规和制度,自觉遵守财经纪律,合理安排和正确使用各项财政资金,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三)构建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制度,能有效地促进财政干部队伍的廉政建设。

财政部门代表政府行使分配和使用财政资金的权力,在分配和使用财政资金时,特别是在频繁的财政收支活动中,能否经得住金钱与权力的诱惑与考验;能否做到正人先正己,廉洁理财,将直接决定财政工作的质量和财政干部的声誉和形象。通过财政内部监督检查,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起到反腐倡廉的作用。在开展监督的同时,强化了廉政勤政意识,从而促进财政系统的廉政建设。

(四)加强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能够有效地促进和规范财政财务收支管理。

财政部门对财政收支活动的管理过程,其实质就是监督过程。财政监督机构的各项监督检查活动,其本身也是财政收支的管理活动。二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随着社会主义公共财政框架的确立,财政内部监督工作的职能将逐步改变只重检查不重管理,只重收缴不重整改,监督与管理相脱节的做法,日趋健全和完善,从而促使财政部门的财政管理行为更加趋于规范。

二、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制度的基本框架

(一)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制度的原则

1、实事求是、依法监督的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依法监督原则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要深入调查研究,熟悉财政内部监督对象的情况及运行特征。②要把握监督的事实材料,做到依据充分。③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④以法律法规为准绳,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提高工作效率的原则。

提高工作效率就是要注重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工作的有效性和客观效果,重点克服几种不良倾向:一是要克服指标观念。带指标开展监督工作既会走过场,又会丧失原则,极大程度上损害监督者和监督机关的形象。二是要克服为抢进度而敷衍了事的做法。三是要克服巨细不分、主次不分的检查观念。四是要协调同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之间的关系,避免重复检查,降低监督工作成本,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3、优化工作质量的原则。

财政内部监督与检察工作的质量包括:①能否准确地发现被监督者的主要问题。②能否查出带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③能否实施全面检查。④能否提出整改的正确意见。通过质量优化,对各种违法违纪违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查找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努力提高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的整体效果。

4、坚持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的原则。

主要包括:①完善年初预算方案的核查备案制度。②参与重大经济决策的制定。③参加重大经济活动预算的监管。④加强对财政收入征缴的源头监管工作。⑤检查财政支出的经济效益。

[NextPage]

(二)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制度的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制度,就其方法,是依据凭证、账册、报表及相关资料去甄别其记录的真实性、正确性、合法性、完整性,通过这种甄别来了解、确定其财务状况和所要知道的具体事项,进而予以肯定或否定。具体说来,即实施自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横向监督和纵向监督相结合,内查和外调相结合,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经常性检查与先进的监管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内部监督体系的构建范文6

由于我国会计监督法律体制、约束机制、内部控制制度并不健全,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的会计监督体系并不完善,会计监督实践过程还存在很多问题。近些年来,我国会计理论和实践研究逐渐深入,会计电算化进程不断推进,先进的核算方法和监管方式为现代化会计监督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企业会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改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缺乏完善的法律约束机制

会计监督强调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但现阶段我国会计行业还缺乏完善的会计监督法律法规,会计监督的法律约束机制并不健全,这是现阶段我国会计监督成效较差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我国最新的《会计法》中虽然明确规定了财务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但由于缺乏特色化改进,而且相应的法规条款体系并不健全,直接导致现有的《会计法》的可操作性很差,在遇到一些特殊的实践性问题时仍然不能确保会计监督人员做到有法可依。在这样的法律环境下,执法对象不明确、责任主体不明确、惩处标准不统一等现象普遍存在,不利于我国会计监督体系的行业规范化。另一方面,在我国现有的会计监督体制下,会计监督部门也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既然是经济主体,会计监督部门与执法对象之间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而我国法律法规又没有针对各种情况做出明确的规定,这样,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会计监督结果就很可能在利益关系的驱使下被人为因素所影响。这也是我国法律法规约束机制不健全的重要表现之一。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会计信息失真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普遍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严重影响着企业会计监督的整体效果。一方面,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为会计监督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是有效落实内外监督措施的重要保证。但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并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内部监督环境,现阶段我国企业会计监督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仍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另一方面,会计监督体系和内部控制体系在确保财务会计信息真实有效、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方面的职能是一致的。但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并没有意识到两者的协同作用,会计监督体系和内部控制体系普遍作为两个独立的体系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不利于会计监督效果最优化的实现。

(三)缺乏健全的内外监督体系

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内外监督体系。一方面,我国大部分中小型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会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道德教育机制,缺乏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较高的会计人员。现阶段,企业的会计监督手段较为落后,还没有实现会计监督的动态化、信息化、实时化,监督力度普遍较差,企业的内部监督体系并不完善。另外,由于我国会计监督法律法规不健全,企业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方式不恰当、惩处力度明显不足,这是企业内部监督成效较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国家审计部门对企业的会计监督主要以事后审计为主,不能及时发现企业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另外,由于社会性审查事务所本身是一个经济主体,其职能发挥的本质性目的更多是通过提供服务而获取利益,社会性审查事务所为之间的激烈竞争有可能直接导致事务所为迎合委托人而进行会计信息造假情况的产生。

二、企业加强会计监督的对策

(一)完善法律约束机制,创设良好的会计监督环境

企业会计监督是指会计监督部门按照国际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及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采取的监督活动。完善法律法规约束机制,从而对执法对象、执法主体形成良好的约束作用是确保会计监督职能得到真正有效发挥的重要前提之一。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强会计监督立法进程,积极吸取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本土化改进,尽快制定出一套较为完善、整体性较强的会计监督法律体系;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加强法制教育,在企业内部创设一种良好的法律氛围,对会计人员和其他员工都能形成良好的约束作用。长此以往,法律意识将逐渐融入企业文化,成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保障会计信息质量

企业内部控制体制度的重要职能之一是在企业内部构建相互监督的约束体系,确保经济资源得到最优化利用,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完整,可以为会计监督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企业管理人员应该深刻理解内部控制体系和会计监督体系之间的异同,明确内部控制体系和会计监督体系之间的联系,在企业管理实践中注重两者的协同管理作用。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内部控制体系为会计监督提供必要的内部环境;另一方面,企业管理人员要站在企业长远发展角度,考虑内部控制体系和会计监督体系的统筹性协同管理作用,在基础上推进内部控制建设、强化会计监督职能,最终为企业健康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构建完善的内外会计监督体系

狭义的会计监督是指企业内部财会部门对企业各部门、各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广义的会计监督不仅包括内部监督,还包括国家审计部门、社会性审查事务所等对企业的监督管理。一方面,企业应该结合自身条件和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的财会管理团队,采用先进的会计监督手段和方法,制定可行性更高的监督工作流程,进一步健全内部会计监督体系;另一方面,随着会计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会计立法进程的加快,应该逐步合理控制社会性监督团体与被监督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外部监管力量能够对企业经济活动真正起到监督作用,从而促进我国会计外部监督体系的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