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线上教学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术线上教学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术线上教学总结

美术线上教学总结范文1

关键词: MOOC 中小学美术 课堂变革

一、基于MOOC对中小学传统美术课堂的思考

(一)何谓MOOC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主要通过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将优质教育送到世界各个角落。与传统的视频公开课不同,慕课不仅提供免费的优质课程资源,还提供完整的学习体验。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学习者可以进行自主学习。表明观点,做作业,参加考试,获得分数,拿到学分,是学习的全过程。在传统的美术视频公开课的学习中,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是相对封闭的,除了本人外,没人知道他学到了什么。但是慕课不仅可以让他人看到学习者的学习内容,还可以评价其学习情况和结果。慕课这样的学习平台更符合学习的一般规律。学习之后,会做检验,进而反馈给学习者。

(二)MOOC给中小学传统美术课堂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教学实践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是传递―接受模式。它本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按照此模式所采用的理论教学程序一般是:激发学生兴趣―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美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传统美术教学模式最大的弊端在于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认知主体作用[1]。美术理论及美术实践的讲解,缺乏对学生评判性思维和应变思维的培养,导致一些学生逐渐养成不爱问、不想问的习惯,容易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此外,传统美术教学模式还存在其他问题:第一,教学形式机械,教师全盘教授,学生习惯于接受知识,导致缺乏自学能力。无论是在教室还是在美术活动室,老师教得多,示范得多。第二,教学内容单一,重知识点,轻学生实践。第三,教师观念滞后,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与学生互动较少,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的对象。

二、MOOC模式下中小学美术课堂变革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一)MOOC模式下中小学美术课堂变革的必要性

慕课课程制作精良、内容丰富,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与传统美术课堂相比较,慕课模式的课程较短,内容生动和通俗易懂。美术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课程引入、材料准备、话题展开、学生思维启发等方面。虽然教师投入的时间较多,但从时间成本看,单位时间内可以服务更多的学生,课程的覆盖面不是一个教室内的几十或上百名学生,而是几万、几十万甚至更多的学生。根据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尤其是偏远地区师资不足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组织重点学校的优秀美术老师对知识点进行分解,通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进行教学演示,再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方式将课程教学整理分布给教学条件和师资资源相对落后的地区,缩小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的教育水平差距。

从国家层面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整个社会对人的各方面要求不断提高。近些年来,人们不再单一满足于物质层面的需求,逐步注重精神层面。当下美术这一领域可以说在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尤其是高质量的美术作品。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慕课这一模式某种程度上将更加全面、更科学化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如今,终身学习在人的一生发展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慕课课程的便捷性将使人们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进行学习丰富知识,强化能力。慕课课程在中小学美术课堂的大力推广将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这将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中小学美术课堂的变革显得越来越必要。

(二)MOOC模式下中小学美术课堂变革的可能性

第一,学习方式的变革。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使传统教育的学习方式面临变革。慕课课程可以使任何人进行学习,学习者的数量不受限制,只要拥有一部电脑,就可以按自己的需求和兴趣学习,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中小学教育改革中,慕课课程的出现实现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随时随地地交流与互动。比如学校可以把教学重难点开设在线课程,课堂上没有掌握的可以随时学习。

第二,评价方式的变革。在线开放课程可以跟踪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更准确地评价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慕课课程的大数据分析功能可以帮助教师轻松完成对学生的评价。尤其是在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如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评价,慕课课程的评价方式将会做出一定的贡献。

第三,教育方式的变革。慕课课程提供了多样化的美术教学方式。课堂与在线学习相结合,可以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方式不限时间不限地点地学习相关知识,课堂上更多时间用来师生互动、教师解惑。这种教育模式有助于教师转变角色,由讲解者、传授者转变为激励者、引导者。慕课这种在线开放课程自由、开放的学习模式会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评价。

三、MOOC引领下的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

(一)学生在美术课堂应用慕课的自主学习模式

慕课为开放教育和终身教育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和灵活的渠道,其课程的权威性、资源的优质性、良好的组织性和活跃的用户参与性为自主学习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应用“慕课”,学生完成注册后,在课程开放的周期内,自主安排学习活动,结合自身具体情况选择美术相关课程,从系统的理论学习及操作视频观看,指导性地自觉阅读美术前沿文献,针对性地系统复习知识点,理解性地练习操作,参与互动讨论并积极思考,完成课程的学习过程并获得相应的学分[2]。采取@种应用慕课的自主学习模式,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检索中西方名画、著名建筑、美术大师提高美术鉴赏力,还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美术技法视频提高绘画及设计的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将提高学习美术学科的效率。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遇到的问题及难点做标记或在本子上记下来,课堂上和老师交流和讨论。

(二)美术教师基于“慕课”所设计的翻转课堂模式

翻转课堂教师是利用视频实施教学,其特点是教学视频短小精悍、教学信息清晰明确、重新建构学习流程、复习检测方便快捷。在“慕课”所设计的翻转课堂模式中,美术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更多的是扮演课程发起人和协调人的角色,而非课程的主导者。课前,美术教师进行课前调查,了解学生的美术知识基础、学生期望和操作能力水平,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内容和安排。个性化地设定学习要求、学习主题、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及完成的期限,提供美术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做好美术学习准备。课上,侧重学习内容的重点分析、总结,进行深入的分享,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3]。课后,美术教师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其学习动态和对课程的满意度等信息,指导学生组成美术学习小组,开展合作交流学习。课程结束后,教师全面总结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并形成课程报告并进行共享[4]。这种翻转课程模式:第一,要求美术教师有针对性地安排课堂前的准备,充分挖掘教材和了解学生的美术基础。第二,要求美术教师具备扎实的教育教学基础。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自主性学习方法进行探究和合作交流。第三,要求美术教师了解完整的课程实施全过程。

(三)师生基于“慕课”的师生互动模式

慕课课程下的师生互动模式将有效弥补学生在传统课堂师生互动中由于胆怯、害羞等行为阻碍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等不足。慕课课程尤其在线上平台中,师生间通过微信、QQ群、博客等进行交流与讨论。例如学生在美术鉴赏课中,欣赏美术作品时疑惑点较多,由于学生的性格、知识体系、学习能力方面的不同,将会在美术作品鉴赏中存在不同角度的疑问与认知,传统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交流不能满足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需求。那么慕课课程这一师生线上互动平台将有效解决这方面的短板,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进行师生间的长线交流,有力增进师生间的情感,提高教师威信等。

参考文献:

[1]苑永波.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的比较[J].中国电化教育,2001(8):26-28.

[2]王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新发展与应用:从MOOC到MOOC[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3):13-19.

美术线上教学总结范文2

关键词:传统金属;传承创新;高校;培养模式;再设计研究;花丝工艺

一、传统金属工艺概述

(一)传统金属工艺时展背景

随着社会生产效率及经营速度都有了较大程度上的提升,随之而来的也有传统手工劳作在市场内部应用占比缩小,使我国历史发展以来形成的传统手工劳作技巧和方式趋于式微,加快了手工劳作模式退出市场的速度。传统金属工艺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从事生产活动得到的经验总结,具有重要的时代历史性特征。但根据我国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及财政部在2017年3月共同制定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出,未来工业生产应该重点关注传统工艺具有的文化传承、工艺美学和匠人精神等文化元素,达到促进我国传统工艺文化传承与应用的需求。这就要求新时期必须要积极寻求传统金属工艺创新设计方法,寻求解决传统金属工艺传承困难的局面,使传统金属工艺中蕴含的各种文化元素和精神内涵,能够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质和美学构造得到展示,是弘扬与传承中国人民文化智慧结晶的重点要求[1]。

(二)传统金属工艺传承的时代碰撞

1.文化性与民族性传统金属工艺是我国古代群众利用金属材质制作成品,用以观赏或者实际应用得到的生产及加工技巧。纵观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归纳记载的大量传统金属工艺,可以看出,金属工艺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体现,在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的基础上能够作为某一固定的文化现象代表传承至今,必定离不开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性特点,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展示。因此传统金属工艺就其性质划分上兼具文化性和民族性特色,也是中华文化及精神的重要展示[2]。2.时代性和局限性同时以传统金属工艺制作的特点来看,无论哪一种类型的传统金属工艺制作方式,从制作材料到结构工艺等多项因素上,都需要耗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与现代社会高效率社会生产需求不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特点,这也是传统金属工艺逐渐被市场所淘汰最基础的原因[3]。此外,以地方为特色的传统金属工艺传承模式基本上以师徒或者父子相传的模式,工艺传承简单,产品设计单一化,借鉴抄袭传统首饰较多,并不能适应市场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基于以上判断,传统金属工艺的发展进入到了认识上有高度,但保护传承上又缺乏有效手段的尴尬阶段。因此,立足工艺美术的历史特点和工艺技法,结合工艺美术类高校课程体系改革,探寻出一条集合“传承—保护—再研—提升—入市”的路径显得更加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双关意义。

二、传统金属工艺结合高校创新培养模式再设计的可行性

(一)传统金属工艺发展的需求

根据传统金属工艺在新时期生产过程中,受到金属加工工艺生产效率低下等因素限制,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及加工的特征,必须有效结合现代创新及设计优势资源,在确保传统金属工艺制作成品质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具体结合高校创新培养模式和再设计研究,对传统金属加工方式进行改进,根据高校完成传统金属工艺创新培养和再设计发展的具体研究,以高校文化创新及工艺优化的优势,将传统金属工艺应用在高校教学培养体系内,能够从传统金属工艺历史沿革、所需材料、工具和加工工艺等多个层面着手,实践传统金属加工工艺分析及创新应用,在其意义上不但能够达到促进学生掌握工艺技法,拓展传统工艺的传承模式,增强手工艺的生命力,也能够借助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以培养人才创新意识为核心的教育特色,对传统金属工艺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工艺更新等内容上有所发展,是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意有机结合迸发的全新产学研项目[6]。

(二)传统金属工艺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为培养模式的契机是传统金属工艺传承的一个发展方向,也是高等艺术院校教学的重点目标。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融汇了中华传统文化科学性、实用性、审美性、教育性等多种特性,特别是其独具华夏特色的审美价值,使其具备了进入工艺美术设计领域的合理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十大类别,其中的传统美术以及传统手工艺两大类别,展示了中华民族手工劳动所承载的生活文化,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这种审美价值不仅体现在杰出的代表作品中,更体现在手艺人的工具中。因此,如果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工艺与美术设计相融合进行产教融合的模式,不仅为工艺美术专业设计增添了一份厚重而亲民的文化底蕴,更彰显佩戴者独特的传统文化审美能力与气质。所以,传统金属工艺可作为重要的切入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走进工艺美术设计课堂中,将传统工艺引入现代设计中,不仅是工艺延伸的重要途径,也是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提高学生设计水平的新思路。因此在金属工艺具体创新与改革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对当前教学体系内原有的金属工艺课程进行全方位调整以外,还需要强化教学过程实践应用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通过积极训练,以优化和更新加工内容的需要,对金属加工工艺创新发展进行转变[7]。

(三)传统金属工艺创新应用的市场优势

以花丝工艺作为首饰制作主要金属加工方法来看,现代首饰设计趋向于人的个性化与参与性,人们对首饰的关注点已经从单纯的外部装饰性转向注重内在意蕴与情感表达。虽然现代首饰设计可以通过机械加工对传统首饰进行大规模的复制,但是大规模的机械复制使得设计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新颖与个性,极易使人产生审美疲劳,从而使得该产品在视觉上与反观上的惊艳感降低。因而机械复制与产品同质所造成的审美疲劳,使得传统手工工艺运用于现代的首饰设计之中成为可能。再加上传统金属工艺加工方法其独特的文化性和民族性特点,能够提高商品的价值和文化内涵,具有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

三、传统金属工艺与高校创新培养教学融合意义

(一)理论层面

将传统金属加工工艺和高效创新培养模式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具有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是非物质文化遗传的创造性传承。首饰设计作品具备文化底蕴与内涵,才能够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质,才能更好地体现我们的“文化自信”。该项目的研究,将传统金属工艺中的首饰设计的创作空间与历史维度相结合,极大地拓宽了首饰艺术的创作空间与创作维度,为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开拓更多的可能性[8]。

(二)学科意义

传统金属工艺的拓展与创新是工艺美术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比如说首饰花丝工艺虽存在工艺繁琐,样式老旧的问题但是可以在现代设计语境存活的,面对新的语境挑战,以一种科学系统的传承方式存活下来是花丝工艺在现代设计语境长期稳定发展的保障,实现传统工艺由传统的传承模式向现代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是花丝等传统工艺进行现代转型的基础。该项目的学科意义就在于拓宽了首饰艺术创作空间和教学内容,深入研究传统手工艺术的创新性,将工艺传承与高校学科课程体系相结合,在教与学中,不断发扬和传承传统花丝工艺。

(三)现实意义

随着大众对金属工艺和首饰审美层次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看重内涵和各异性在首饰中的体现,追求首饰中个人情感的承载以及首饰创作材料的与众不同。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代表花丝工艺应用于现代首饰中,与大众市场上那些设计毫无新意但工艺技术上无可挑剔的商业首饰相比,无疑提升了花丝首饰的差异性和竞争力。作为从事珠宝设计行业的我们应该努力结合时代的特点,将首饰花丝细腻别致的工艺特点发扬光大,吸收多元化设计元素的同时注重花丝工艺的传承和创新,让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工艺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辉,从而推动我国现代首饰设计领域的多元化发展。

四、传统金属工艺与高校创新培养教学融合的实现路径—以花丝工艺为例

(一)关注融合教学成果的导向性作用

结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火热开展的时代条件,将传统金属工艺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保护的重点内容展示在社会群众面前,通过传统金属文化工艺,比如花丝工艺在首饰类文创产品制作和生产过程中具有的独特设计内涵和结构美学内容,有效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属工艺与现代化经济品结合发现的目标。要求高校在首饰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必须要积极关注到金属工艺从传统加工方法寻求新时期创新改革的迫切性和时代性特点,在提供认知和方法建议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传统金属工艺文化元素,作为新时期生产和设计的灵感来源,在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任务上为其提供基础性应用平台,以高校作为教育传播者的重要功能,凭借教育发展的导向性作用,在社会内带动传统金属工艺加工方法的技巧优势和文化内涵形成,以精神文化内核传承为核心,强调文化和工匠精神,也是积极转化传统金属加工工艺,实现传统金属工艺文化发扬和传承的重要展示。

(二)保证传统金属工艺的核心特质

传统金属工艺区别于其他金属工艺最本质的体现就在于传统金属工艺的文化性和民族性特点,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寻求传统金属工艺与高校创新培养模式结合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强调学校是作为文化和公益保护者的身份出发,要根据不同的主题划分,选择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和有利于弘扬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及民族精神的教学主题,通过文化内涵深入研究的途径对如何推广传统金属工艺,利用新媒体时代信息化和网络浏览的便捷性特点,在最大范围内实现传统金属工艺特点展示,实现新时代传统金属工艺及生产方式上,生产文化功能展示进行转变,以生产文化元素为主要资本优势,但同时要关注生产产品的质量,绝非为突出文化元素而忽视整体生产质量作出规整,要实现传统金属工艺文化性、民族性和创新应用的时代性特点。以花丝工艺为例,将此工艺的传承纳入高校培养体系,首先要重视工艺的文化性和民族性特点。在课程设置上,要避免直入主题,直接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一定要有理论讲述作为先导,使学生明晰花丝工艺的发展历史,以及随着时代进步所产生的内在变化,要立好民族性的旗帜,使学生明白这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实操阶段,要保留传统技法的学习,要尊重历史和传统,特别是工艺美术大师的地位和作用。要创设条件开设以“大师进课堂”“大师进高校”等为主题的课程,让大师进课堂现身说法,将以往父子传承的模式,变为大师教授,学生学习掌握,掌握技法和工艺毕业后辐射影响更多人的传承模式;要高度重视新媒体教学手段,可以采取视频摄录的方式,完整呈现传统花丝工艺技法的方方面面,结合课程教学改革,打造更加扁平的教学体验过程,采取线上呈现的方式,将创作或制作的过程延伸到其他高校,将传承意义的覆盖面做到最大化;要鼓励或支持跨系、跨校课程选择,探索学分互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重视传统金属工艺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疫情期间互联网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传统金属工艺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发展创设了条件。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传统工艺设计教学流程再造,打造“线上线下三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保障学生线上理论学习,线下提升综合实践能力,实现“手、脑、眼”沉浸式教学效果,促进创造性思维、设计技能等高阶能力的发展。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珠宝首饰花丝工艺》为例,该课程是2019年开始建设的混合式一流课程。课程创设背景是传统花丝工艺面临失传,工艺制作步骤复杂,短时间较难掌握,具有教学和传承两方面的严重局限性。课程着力从以下方面进行破解:一是更新教学理念,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从传授工艺知识转向培养设计能力为主转变,从单一实践制作向多种学习方式融合转变”的教育理念实施教学。二是改革教学模式,打破传统花丝工艺复杂,短期工艺无法掌握,通过首饰案例录制视频线上进行制作分解,学习形式更为灵活,学习效果更为扎实。三是优化教学内容,通过在线课程,增加理论学习内容,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制作技能内容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线下运用理论知识解决设计实操问题。四是强化教学实践,将工艺与文创衍生品设计相结合,拓宽了首饰艺术创作空间和应用场景,为深入研究工艺创新和继承发扬传统花丝工艺提供可能。课程依托山东省高等学校开放课程平台和中国大学MOOC(慕课)平台,上线教学视频,实现校内混合教学。目前应用四个学期,跨校累计在线学习3000余人,14所高校使用,初步实现了“继承工艺文化、拓展工艺价值、传播工艺美学、助力工艺振兴”的建课理念与使命。通过线上学习,促使学生全面了解传统花丝工艺特点,辅以创新创意思维教学引导,使学生掌握传统工艺创新要点,同时启发线下的设计方法转化,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融合。线上造型美学传播,线下造物技艺体验。通过线上学习,促使学生掌握传统花丝工艺造型规律和美学价值,线下通过对材料、工艺的实操体验,启发学生由概念创意拓展到设计实践层面,体现审美与工匠精神的统一。线上以学定教,线下因需促学。线上教学突出学生中心、自主学习和育人目标达成,线下教学突出企业、展赛及培养规格需要,体现不唯教、只唯学的混合式教学观,形成线上技法保护、强化指导学习、线下技艺实践、工艺传承创新的传统工艺学习流程再造。

(四)关注传统技术工艺产学研模式一体化发展

借助传统金属工艺与高校创新培育模式及再设计研究内容,可以看出,当前传统金属工艺生产的工艺品种类和形式有所限制,不仅在产品多样化特点上不能得到应用,传统金属工艺本身具有的低效率生产问题更是其教学创新发展的重大阻碍。设计研究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利用美育教学内容,对原有加工产品的设计理念进行完善,同时突破原有的设计方式,积极关注现代化技术应用的需求,以文化对比作为传统金属方法文化内涵深入拓展的需要,找到最符合现代化审美和工艺发展的设计想法。在有效的市场调研数据前提下,以高校为具体产业形成主体,基于传统金属工艺为核心实现打造具有高度审美和符合市场消费需要的传统金属加工工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产品加工和培育模式,以满足传统加工工艺在具体实践优势最大化获取需要。以花丝工艺为例,花丝工艺是来自基层的原创生态工艺。首饰作品的实现价值在于佩戴和进入消费领域,进一步推进花丝工艺产业化,需要政府、社会和各方的共同合作。通过相关政策措施,提高了花丝工艺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同时制定实施鼓励花丝工艺发展的专项工作优惠政策,并建立了专项资金,以强化政府财政扶持力量。依托网络资源优势,公司积极拓宽经营途径,逐步形成了以现代电商平台为主、以传统销售手段为辅的现代市场营销网络,逐渐形成并健全了流程工业电商平台,以此提升花丝工艺发展的品牌化程度。当前,更需要通过基础文化教育,提高学生对花丝工艺的认识,加强对传统花丝工艺人才的保护和培养。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以现代教学体系取代传统的师徒教学模式,有利于传统花丝工艺的可持续发展。它还可以将传统花丝工艺纳入国家教育体系,通过加强研究和创新获得消费者市场的认可,激发年轻人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同时,应该看到,创新并非标新立异和割裂传统,而是在保持对传统花丝工艺精华与艺术本质的"恒久品味"的前提下,推陈出新。唯有提高人们对传统花丝文化和传统花丝技术等内容的认识,才能立足传统传承,提升花丝工艺质量,让当代创新技术成为对传统的继承。

总结

美术线上教学总结范文3

特别是自2001年7月,我国教育部公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讨以后,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投入了美术教学改革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何及时。准确地把这些成果进行总结与发表,使之得以迅速地推广?这是摆在美术教师面前的新课题。在此,围绕如何撰写美术教育论文(或调查报告等),总结美术教学改革成果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一、研究成果表述的类型与意义

(一)研究成果表述的类型

研究成果的内容是由研究目的所决定的。美术教师或美术教育研究者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了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由此产生了不同类型的研究成果,在对这些不同类型的研究成果进行表述时,就形成了不同的表述类型,一般来说,美术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侧重于以事实来说明问题。包括观察报告。测试(测验)报告。问卷调查报告、访谈报告。经验总结报告和实验研究报告等。

2、侧重于用哲理和逻辑论证来说明问题。包括学术论文。学术专著以及学位论文等。

3、第1、2类的综合。在综合之中根据不同的成果类型又各有所侧重。例如,在学术论文中,插入调查研究报告或试验报告等;

4、侧重于用文字、图像和声音相结合的方式来说明问题。这与第一种侧重于以事实来说明问题的表述方法是相同的,只是运用的手段更丰富,更注重运用多媒体手段,例如利用幻灯机、录音机、录像机、电脑等设备,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宫功能来传达研究成果。这种类型的表述比仅仅运用语言文字所产生的效果更为直接、精炼及形象。

(二)研究成果表述的意义

美术教育研究成果是衡量个人、团体乃至地区、国家的美术教育学术水平。学术地位的重要标志。具体他说,表述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意义:

1、取得社会效益。通过展示美术教育研究结果,得到包括教育部门在内的社会的鉴定,评价和承认。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推(“成果,以达到转变美术教育思想与观念,提高美术教学水平等目的。

2、成果共享,促进交流。在成果表述中,提供了研究过程的实际资料以及对结果的分析和评价,有利于其他研究者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深入进行美术教育的研究,也有利于美术教育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3、提高研究水平。在成果表述过程中,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的口顾、总结以及把某些美术教育现象上升为规律或理论,既促使了研究的深化,又有助于进一步发现新的问题或新的事实,从而促进美术教育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4、提高研究者的研究水平。成果表述的过程也是提高美术教师和美术教育研究者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包括写作能力)的过程。

二、研究成果表述的标准和原则①

(一)研究成果表述的标准

一般来说,高质量的美术教育研究成果应达到以下标准:

1、有完备的美术教育理论体系;

2、切合实际,对美术教育实践具有指导的作用;

3、研究方法科学规范;

4、具有鲜明的独创性;

5、表述方法恰当,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合理;

6、结构严谨,文字简洁流畅或附有图像、音响等,具有可读性。

(二)研究成果表述的原则

与上述美术教育研究成果表述的标准相对应,研究成果表述的原则可归纳为如下四点:

1、注重创新与科学性

美术教育研究成果的价值在于是否具有独创性,因此无论是学术论文还是研究报告,都应反映作者在研究探索过程中获得的新见解、新理论、研究的独创性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情况得以反映:

(1)填补研究上的空白。阐述的是“前人所没有研究过的”,即“前人所未知的”领域。例如,通过美术教育开发右脑功能的研究,如果确实能从生命科学研究的角度得到确认的话,那么,就开辟了前人所未知的新领域。

(2)补充前说。即研究的深化。对某一特定的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转换成新的角度进行探索,从而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例如,各个时代、各国的学者已经对美术(艺术)教育目的进行了理论论述。在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结合21世纪中国社会。教育。美术发展的最新动向,提出自己对新世纪美术教育目的的独特见解。

(3)纠正通说或开展争鸣。例如,1999年《中国美术教育》杂志所发表的围绕着儿童美术考级问题展开论述的论文都属于争鸣的研究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创新必须以科学性为基础,应以充分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或精确可靠的实验观察数据资料未证明研究成果,不能凭个想象,任意杜撰新名词。

2、观点和材料的一致性

无论是学术论文还是研究报告,都必须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就在于精选材料。选材应符合以下要求:(1)所选材料应紧紧围绕研究的主要问题;(幻选取典型的。具有广泛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材料;(2)选取真实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材料;(的尽可能选取新颖生动,反映时代特点的材料。在此基础上,经过研究者对材料正确。深刻的分析。归纳和综合,从中提取出论点,选择论据,经过严密的论证过程,最终概括出的结论就能正确反映美术教育的客观规律。

3、善于惜鉴与独立思考

与任何研究相同,美术教育研究也需要若干代人的努力。每一代人总是在前人或他人的研究基础上把研究向前推进的。因此,如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吸取他人的研究成果是每一位研究者都会遇到的问题。无视他人研究成果,以及为介绍而介绍,只述不评,或任意引中发挥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在进行美术教育研究的全过程中以及撰写论文或报告前,应广泛阅读与自己研究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文献,从中选择最典型,最富有说服力的材料。不要简单列举或大量堆砌。与此同时,对要引用的观点和文献,必须了解作者的原意以及文献内容的价值,对实质性的问题应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加强论证的针对性。

4、语言精练与表达准确

语言精练是指以最少的文字表达较多的内容,也就是力求做到“以少胜多”、表达准确是指应清楚、明了和客观地反映美术教育的事实。既不可以日常生活用语代替科学术语,也不可生造词语。在此基础上,追求语言生动,讲求文采,做到深入浅出。那种浮华夸张。强词夺理或言不达意、人云亦云的文风是不足取的。

三、研究成果表述的步骤

美术教育研究成果表述的主要形式是撰写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从构思到完成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一般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一)确定题目与体例

“题好一半文”说明了选题的重要性。选题应符合以下要求:(1)富有时代精神;(2)有新意、有价值、有见解;(3)能激发阅读者的兴趣。

例如,《“开放式多无角色活动”美术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验》②(戴立德)的论文的选题就比较符合以上要求。“开放式多元角色活动”教学模式是在1999年提出的,表达了作者当时对美术教学的见解,既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又具有新意与价值,能激发其他美术教育工作者阅读的欲望。又如,论文《弱智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的探索》(朱珏明),由于国内对弱智儿童美术教学领域的探索还刚刚起步,因此这一选题不仅具有新意和价值,还能激发他人阅读的欲望。

在确定体例时,应根据实施研究时所采用的方法以及发表研究成果的场所来确定是采用学术论文还是研究报告的形式,或是两者综合以及多媒体形式等。

(二)拟定写作提纲

提纲是思维的外化。通过拟定写作提纲,把确立论点的思路用文字固定下来,使原先在头脑中的一切变得可视而清晰。美术教育研究成果表述的形式中包含着内部结构形式和外部结构形式。在拟定写作提纲时,首先按照内部结构形式理顺思路,然后再与外部结构形式相匹配。当然,不同类型的表述形式有着不同的结构形式,可根据写作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一般的内外结构形式如下:

内部结构形式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外部结构形式为:前言——本文——结论。

各种表述类型所共有的要素:主题、目的、段落、层次、关键词(大小标题)。

前言提出问题一、21世纪对美术教育提出的挑战

a、社会的变化对美术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b、美术(艺术)的发展、变化引起的“知识爆炸”;

c、教育思想的变化。

本文分析问题二、三大美术教育思潮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

a、中国古代绘画教育思潮的影响;

b、诸外国的创造主义思潮的影响;

c、美国DBAE运动思潮的影响。

结论解决问题三、中国美术教育改革途径

a、从终生教育出发提出美术教育的目标;

b、对应“知识爆炸”,精选美术教学内容;

c、与学习方法多样化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多样化;

d、师范教育的改革与校外教育的途径。

表1、《站在21世纪的地平线上》内外部结构的匹配③

(三)进行写作

在拟定了提纲的基础上,就可以进入正式的写作阶段了。在写作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1、进行整体的谋篇布局,力求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做到完整、连贯、严密和灵活。尽量做到相并列的章节的字数应基本相等。

2、熟练驾御语言,要简洁不要冗繁;要质朴不要浮华;要生动不要死板。

3、掌握常用的表达方式。根据论述需要采用立论或驳论等表达方法。对议论的要求是:论点正确鲜明;论据充实可靠;论证具有逻辑性。

(四)修改初稿内容。结构和文字

美术线上教学总结范文4

关键词: 初中美术 教学方法 多样化

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求知欲强,可塑性大,通过美术课对他们进行美术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初中美术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综合地利用各种教学方法,让教学方法服务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使得学生在实践与讨论中提高美术修养。因此,教师应认真研究和正确选择美术教学方法,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呢?

1.了解学生,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就得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允许学生个性地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方向,承认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承认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速度有快有慢,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强有弱,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从而培养其学习兴趣。如:在某课中,我要求学生临摹一幅书中的国画作品,有的学生就特别要求画竹子,有的要求画荷花,我没有犹豫,很爽快地就答应他们的要求,因为我知道如果这时候我很强硬地拒绝他们,硬要他们统一作业,虽然他们会按我的要求完成作业,但他们可能就因此而挫伤学习的积极性,丧失对美术的兴趣,自然也不会体验到美术学习过程中的愉悦。还有部分学生握毛笔手就发抖,不敢动笔,于是我鼓励他们大胆运笔,从最简单的开始,重在体验笔墨的情趣,不在于画的好坏。一节课下来,全班学生都很愉快地交了作业,尽管作业的质量不一,但我很高兴,因为我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体验了国画的情趣。学生的基础与接受能力不同,应因材施教,让学生在自己的起跑线上前进,相信自己学习国画的能力,体会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在许可的范围内向学生“妥协”,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2.通过类比法对学生进行启发

古希腊伟大学者柏拉图曾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设计离不开精彩的导入。在上欣赏中国民间美术这堂课的时候,要让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学生放弃电脑、电视欣赏中国民间美术并非件易事。艺术离不开启发,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较熟悉的事物切入主题以方便学生接受。例如:让学生欣赏两种不同风格的歌曲,一首是当今流行的歌曲,另一首则是通俗歌曲。绝大多数学生在听流行歌曲的时候都很专注,而在听通俗歌曲的时候则显得无精打采。欣赏过后,教师让学生思考两个具有类比性的问题:第一,为什么具有中国特色的通俗音乐却不及外来的流行音乐的音乐风格受欢迎?第二,为什么具有中国民间特色且富有民族内涵的艺术正在被人们渐渐遗忘?然后教师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步步为营,创设心理引导,渐渐消除学生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冷漠感,并激起学生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3.加强实地写生,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学习美术有很多课需要走出教室,实地写生,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很多东西仅凭教师说教,该怎么选景,该怎么构图,哪些画面需要,哪些画面不需要,然后让学生完成作业,这样闭门造车,学生是表现不出来什么的。要想表现得真切,学生必须有实地体验,认真观察才行,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应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让他们去听、去看、去触摸、去感受,尝试直接用色彩去表达、去抒发。如:画向日葵时,我要求学生选择适合而简洁的画面,运用颜色和画具,画一幅色彩风景画。当我把学生带到校外,他们欢呼雀跃,高兴地选择一处风景开始创作,那专注的神情、认真的态度,让我惊讶,再观察他们的作品,比平时在教室里画得要仔细得多、形象得多。

4.通过评论教学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过程中,除了有教学上的构思和环节设计外,在评析教学的过程中也能得到一定的培养和提高。在教学设计上,要有展评过程,这样学生可以对彼此的作品各抒己见,谈看法、谈观点,不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辩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事半功倍。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对于画家来说,不是因为他们是艺术家,而是因为他们具有艺术家的观察力,具有观察美、发现美、创造美、塑造美的能力。通过初中美术教学,不是要培养艺术家,而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像艺术家那样的观察、创造和审美能力。

5.建立美术课的作业评价方法,促进创新

教师应摒弃一切旧的、与时展不相适应的评估标准。我在教学中积极尝试总结出了一套适于美术课的作业评价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了他们的个性。评价的方面有很多,如:积极性、灵活性、动手能力、合作性、独立性等,评价的方式也可多样,如语言、文字、数据;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等。摒弃分数,采用等级制及评语法,特别是运用一些积极的有感彩的评语特受学生的欢迎。

初中美术教学方法涉及教和学两个方面,教师既要讲究教的方法,又要教导学生怎样学的方法。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因为教的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的方法,采用艺术的、科学的、综合的教学方法,才能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使得学生在艺术学习中感受到乐趣,体验到艺术的奥秘。

参考文献:

[1]周虹.初中美术教学方法探析[J].学周刊,2015,31:239.

[2]朱斌.创新初中美术教学方法的探讨[J].教师,2015,06:65.

[3]魏玉梅.浅谈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方法[J].文理导航(中旬),2015,10:82.

美术线上教学总结范文5

[关键词]美术教育主动性学习态度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60080

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学习较为持久的肯定及否定行为倾向或内部反应的准备状态,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学习行为。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的课程改革具体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主动”的词典解释是:“不待外力推动而行动,跟被动相对。”“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有目的自觉自愿地学习。学习态度不是生来就有的,可以后天通过家庭、通过学校的培养而获得。

一、学生学习不主动的原因

1.传统态度的影响

传统上,大家都认为美术课是副科,美术课是非高考科目,美术课是可有可无的一种课。甚至,很多家长认为,高中上美术课是浪费时间的行为。自己的孩子进重点中学就是为了拼命读书考上好的大学。家长、社会上的这些思想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学生,导致开学第一堂美术课,就有学生做其他课程的作业。在期中、期末考试前这些复习紧张的时段,会有学生旷课,不到美术教室上课。

2.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

很多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上美术课。问卷调查中,学生对这个问题虽然会回答得很精彩,因为多年的培养,让他们早已训练出了完美的答题技巧。事实上,他们对上美术课这件事,觉得没用,或者纯粹是觉得好玩,抱着可有可无的心态。

3.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

很多学生一开始对新学校、新教师有强烈的兴趣,带着好奇走入美术课堂,学习积极主动。可是,不久就产生了厌学情绪,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被教师扼杀了学习积极性。有的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关注、理解,毫不顾及学生的喜好,用读书或者讲座的形式上课,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就此一点点消失殆尽。

4.知识基础薄弱

由于一开始说到社会上的部分人,对美术课看不起,导致很多学生一直到高中,都没有经受过系统的美术教育。甚至少部分学生基本就没上过美术课,他们以前的美术课都用来上其他课了。面对教师在课堂上提到的概念、作品、技巧,一片茫然,很难引起共鸣。

二、从学生方面解决问题的策略

1.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情况

高中学生来自于各个不同的初中学校,进入高中后最好先做份问卷调查。2015年9月的调查问卷显示,50%的学生基本系统完成初中阶段的美术基础教学,这其中20%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得到了良好的美术教育,美术素养很高,他们可以独立完成藏书票、泥塑、水墨画等一系列创作,对各种名画也有认识。但还有20%左右的学生,美术方面的知识少得可怜。

2.根据问卷调查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

基础好的、基础差的学生尽量每组平均分配,这样分组学习、分组讨论时可以相互帮助。避免出现原来一个学校的学生挤在一个小组里,组与组之间水平落差太大,导致没有经过系统美术学习的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三、 从教师方面解决问题的策略

1.引入“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以兴趣为基础,倡导实践性学习。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做课堂的主人。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动机越强烈,其行为也越明显。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集体的力量来解决问题。改变学生的老观念,让他们从为老师学习、为家长学习、为分数学习,转变成为自己学习,对于能挑选自己喜欢的学,这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很重要的一步。

2.把课堂搬上互联网

互联网作为承载知识的海洋,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给学生自学提供了源源不竭的信息资源。我们美术组设立了一个自己的新浪微博,学生和教师互粉,微博内容以转载为主,保持经常更新。有作品介绍、博物馆介绍、画家介绍,还有最新的美术方面的动态,时下流行的水彩画技法,漫画欣赏各种各样的内容。在研究性学习课程期间,要特别安排一些和学习内容有关的知识链接。学生会转载我们的微博,也会把他们认为合适的内容@我们,微博是作为教师给学生推开的一扇窗,通过微博,展示给学生更广阔的世界。希望学生通过阅读微博,去思考一些问题,联系一些知识,然后从一个点想起另外一个点,追求发现“知识”。

网络是学生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不管是学生之间,还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甚至是与网上的陌生人,都可以相互交流。线上交流比线下交流更受学生欢迎,他们可以通过网络结识不同的朋友,在聊天中见识到很多有趣的东西,丰富阅历。通过组合使用评论、转发、收藏等一系列功能,轻松解决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和协作问题,串联起每位参与者(包括教师),建立蜘蛛网状的交流模式,促进信息的分享、传播和获取,极大地调动参与者的热情。引导学生在微博中形成讨论组,在其中讨论交流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共享所具有的学习资源,并把这种线上的团队合作延伸到线下课堂中,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进行开放式评价

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不仅在课堂上,并且延伸到互联网上,让学生养成习惯,用互联网及时记录下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体验并发表出来,等候各方反馈,这样可以拓展学生思路或者调整方向。

学生用开展研究的过程、在开展过程中的体会、最后得出的分析、结论,以及研究成果在课堂上交流,也能到学校的网站上或自己的博客中。一方面满足了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人分享的愿望,另一方面也是对成果的一种开放性评价。评价来自各方面,既有指导教师的,也有学生自己的和学生相互的,还有家长的。有时也会把学生的想法和作品,放到我们的微信公众号里让大家投票选出优秀作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碰到挫折,通过多种多样的评价形式,能让其恢复自信、获得认同感、成就感。

4.让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入课堂

花边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常熟农村妇女基本人人会绣制花边。很多学生家庭中都有当年留下的一些实物,比如桌布、靠垫套等,学生对此熟悉又陌生,很容易就勾起他们的兴趣。“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词,让学生觉得非常“高大上”,离自己很遥远,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坐在他们中间,给大家做绣花边示范时,学生觉得特别新奇有趣。女学生选择学习绣制,试图把花边和自己的时代结合起来,做出一些新东西。男学生则更多地选择去考察花边的历史和现状,了解为什么花边会远离我们的生活,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一个课题的研究。

美术线上教学总结范文6

[关键词]高中;人物头像;素描教学;对策

人物头像素描作为素描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具有跟石膏和静物素描衔接的功能,也是半身带手人像跟全身人像的基础。因而其素描水平高低直接衡量着一个学生的绘画能力以及未来的学业规划选择等。作为一名高中素描教师,笔者通过总结多年人物头像素描教学经验,认为要想提高人物头像素描教学质量,应注重对学生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

一、指导学生把握头骨和面部肌肉的外在联系

由于头部的内在头骨结构、体积、形状以及大小共同决定了人物头像的立体框架,也影响着人物头像的外部特点,这也是学生塑造人物头像的基本前提,因此首先要指导学生透彻理解头骨结构。构成人物头像的另一基本要素为肌肉,在肌肉的收缩和扩张作用下将人物表情和精神面貌充分体现出来,因此能否帮助学生掌握人物头部肌肉的走向和体积的大小,决定着学生对人物头像素描是否生动。因此人物头像素描训练开始之前,首先应让学生了解各个骨点和肌肉的结构,所处的位置以及发挥的功能,并深刻探究相互之间的关系,争取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完整将人物头像的内涵和本质完整塑造出来[1]。

例如:在对人物头像素描之前,教师可以先让某个同学到前面来展示面部肌肉动作,其他学生要认真观察该同学面部各个肌肉的相互联系以及影响情况,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拿着镜子或者手机开展小幅度的面部肌肉动作并观察其变化。然后让学生对要素描的人物头像进行分析,仔细观察教师展示的素描作品,帮助学生掌握作品中人物的面部肌肉运动情况。如此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还能够让学生学会人物的面部动作研究技巧,并在绘画过程中把握这些方面,提高自身素描水平。

二、指导学生正确构图人物头像

构图即对头像整体进行考虑和安排,也是一副人物头像素描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高中美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训练中,要指导学生严格把握好人物头像构图的基本原则,尽量将人物安排在画面中心位置,并且保证大小适中,与此同时还应该保指导学生处理好头部、颈部、肩部三者的关系,切忌不可因头像比例过小导致画面空荡,也不能让画面过于繁杂,要教会学生如何处理各种角度的人物头像,若素描头像为正面,应将其略微靠上;若人物头像为左右角度则因更应适当留足视觉前方的空间,并处理好头像跟空白部分之间的比例。

三、指导学生把握人物头像不同角度的透视关系

人物的头像是会运动的,因而会形成不同的角度,因此要想让学生把握人物头像不同角度的透视关系,我们可以让学生将人物头像当作一个六面体,而颈部则为柱体,如此赋予了人物头像六面体和柱体的特点,即:从正面平时头像,六面体属于平行的透视关系,因而人物的五官均左右对称;从侧面平视头像,六面体属于平行透视关系;当头部位于视平线上面时,从其正面、侧面看均可以看到下颌底面;若四分之三面部平时的头像,可以发现六面体呈现为角透视关系。因此要让学生把握人物头像不同部位的透视关系就需要正确理解眉弓骨、下颌骨、颧骨以及头像的中线位置,只要准确理解了上述几条透视线,头像的透视也基本完整了。

四、指导学生把握人物头像的特点

不管哪种艺术表现形式,必要要求掌握该作品的传神之处。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头像素描教学质量,还需要学生掌握人物头像素描的精髓。因此美术教师可以对一些著名的人物头像素描作品进行分析,在分析中要积极引导广大学生首先对该作品中的人物神态进行分析,并尝试找出人物神态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开展人物头像素描中神态技巧的学习[2]。

例如:学生人物头像素描练习时,首先应该为学生介绍模特的具体职业、性格特点、文化程度以及生活情况等,以便学生对其基本情况有大致了解,在正式开始素描练习前,提出问题:你认为该模特具有那些特点?你想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出模特什么样的神态等?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练习,在学生完成素描后,抽选几位同学回答上述答案,并分析其答案是否跟素描头像一致。对于成功的同学应及时给予鼓励,而对于失败的作品要帮助他们找出原因。如此让学生带着目的性开展素描训练,能够逐步提升学生对人物头像神态把握能力。

五、指导学生掌握人物头像素描的色调搭配

素描的色调主要分为黑、白、灰三类,在此基础上又可以将其深化为明暗交界线、灰面、亮面、反光以及投影五类。由于人物头像光影变化主要是由头部结构决定的,因此高中美术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结合几何体来掌握色调的搭配。

例如:可以将人物头像当作是正方形、眼睛当作圆形、鼻子当作梯形、嘴巴当作圆形等。光影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形体结构发生改变而改变的,因此刻画光影的最终目的是要凸显人物头像的体积感和空间感,站在上述方面对人物头像进行分析,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技巧,还能够督促学生在素描过程中实现光与形的统一和有序。

综上所述,在高中人物头像素描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高中美术教师应该让学生掌握头骨和面部肌肉的外在联系、构图技巧、不同角度的透视关系、头像的特点以及色调搭配等技巧,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射阳,钱勇.加强美术专业素描头像教学提高学生美术才能[J].音体美园地,2013(3):64-64.

[2]李荣.浅谈素描头像教学中常见的问题[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7):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