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工程盈利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工程盈利模式范文1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创新;应用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筑业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目前的建筑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要想开拓市场站稳脚跟,谋求更大的发展。就必须依靠创新理念来增强企业实力,灵活创新思维,责任强,这样才能为建筑企业的提供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从理念入手,将创新理念贯彻于工程项目的每一个阶段,从而来提高工程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创造最佳效益。
1.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1.1适应国内生产发展需要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稳健有序地发展,我国的建筑事业越来越受重视并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中国的建筑行业逐渐的成为了热门行业。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下占有有利优势,从而自己在市场上占有更多的的市场份额。就必须构建管理创新模式,提高工程中的科技和创新成分,保证自己的技术设备处于本行业的领先水平。创新管理模式与收益成正比,在保证工程的质量可靠地前提下,技术含量比例越大,运作成本越低,最终的收益才能最大。
1.2实践管理的科学需要
建筑工程施工方将逐渐完善和增强的科学管理理论逐渐运用到实践中是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要求,实际的生产力提高的唯一途径是将科学的管理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整个建筑行业各方面的竞争实力和增加行业内部的科技含量所占的比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行业科学技术水平比例和理论水平的实际应用比例也不断提高,为了实现科学技术转化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实际生产力,就必须根据具体的建筑工程项目要求来进行科学的管理创新,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这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中占据有利优势,才能保证自己的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取得更可观的收益。
1.3企业发展的科学需要
在当前建筑企业制度的如此要求和发展状况下,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依靠建筑市场,满足市场的发展需要,同时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单位应也要通过现代化的管理制度,适应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市场和社会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建立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创新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体制,保证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实现企业的利润收益的最大化,达到企业发展和经营的最终目的。
1.4合理配置施工人员,加强内部人员的审核
按工作性质分配施工人员,优化施工人力资源的方案,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互相学习和监督,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内部人员的审核,有序开展施工管理工作。建筑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在人员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分明,管理有序的现象,使其施工使用效率高。
2.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研究
2.1建立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搭建创新型人才平台,增强创新能力
要努力创造一个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建立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模式,建立创新型人才保护机制,关键和重点是在于是否受到企业管理层的重视,在根本上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增强企业的创新管理意识,实现推动企业整体系统的管理模式创新,以完善建筑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基础,切实意识到建筑工程管理创新的紧迫性、重要性和长期性,将创新工程管理提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而对于搭建创新型人才平台,需要对人才进行科学管理,对创新型人才取得成就就要大力鼓励,对创新型人才暂时的失败要给予充分理解和宽容,鼓励他们不怕失败。知难而进,不断探索,坚持攻关,乐于奉献,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型人才的创造力。
2.2理念创新,适应新环境的管理体系
思维决定行动。创新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理念。建筑企业施工管理理念的创新是指革除旧有的且不合适宜的现代企业发展的既定看法和思维模式,以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和新的思维模式,形成新的思想观点,进而用于指导企业自我改造的实践过程。
2.3加强施工安全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制度和标准的宣传报道,普及建筑施工安全基础知识,提高建筑安全生产意识,增强员工自我保护能力和参与监督能力。加快建设建筑安全培训体系,对建筑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多形式、多途径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作为建筑企业绝不能忽视安全,唯利是图,本末倒置。企业的利润等与人的生命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安全生产责任大于天。作为建筑企业政工工作人员应积极沟通、配合、协调和实施安全生产工作。
3.结尾
总之,建筑产品质量是建筑企业发展的生命之源。在当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过程中,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否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标准,这是建筑工程施工者对企业科学管理的前提。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全面落实施工管理制度,还需要广大施工人员的参与,并积极响应和配合,共同努力,提升施工管理水平。 [科]
【参考文献】
[1]谭雪峰,盖波.浅析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J].城市建设,2010(32).
[2]许飞.论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及发展[J].价值工程,2010(15).
建筑工程盈利模式范文2
关键词:创新模式、建筑工程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一、建筑工程管理应用创新模式的必要性。
1.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
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的工程管理水平还比较低,普遍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的现象。有以下特点:
1.1管理人员素质整体较低
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刻意消减工程管理专业人员数量,普遍存在重视工程技术人员,轻管理专业人员的现象。缺少合格的项目经理人等工程管理方面的人员,导致项目管理水平不高,深入度不够。
1.2 管理模式不合理
特殊的国情导致我国建筑工程的管理模式依然带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以行政指令代替科学管理的方式仍然很普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缺乏完整的科学控制体系。往往凭主观臆想和经验积累,以检查工作代替
大部分的体系管理。只是等任务结束后才进行检查,对检查出现的问题,不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和量化计算,只是定性做出判断。
材料采购缺乏有效管理。很多建筑企业与供货商缺乏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
关系,仍然采用大批量集中采购的方式。采购方式缺乏灵活性,大宗材料一次采购量过大,既占用大量资金又占用场地,频繁采购零星材料,导致采购成本增加。1.2.3工期和进度规划不合理。对总体规划方面不够重视,主要依靠以往积累的
经验制定计划,拍脑袋定工期,很多方面不科学、不符合实际。如果遇到新的结构形式的项目便一筹莫展,仅凭主观臆断,制定措施不得当
2、建筑工程管理引入创新的重要性
(1)创新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
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体制创新可以使企业的日常运作更有秩序,便于管理,同时也可以摆脱一些旧的体制的弊端,如科层制带来的信息传递不畅通;思想创新是相对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领导者思想创新能够保障企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员工思想创新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发挥员工的创造性,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2)创新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
市场经济充满竞争,作为建筑企业只有适应市场的需要,并不断的创新才可以是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如果建筑企业在创新模式上没有空前的紧迫感,就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跑,甚至被淘汰出局。因此建筑企业只有不断的创新管理模式,有效改善企业的管理方法和体制,才能使企业在社会上站稳脚步并取得发展。
(3)创新是科学管理的必然要求。
科学管理就是在满足企业发展中的现实需要下发展起来的,能够为企业工程管理提供科学的方案。用于解决企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企业管理从理论转化为现实,这对建筑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许多企业管理中偏向注重理论研究,忽视人员内心的想法,所以如何把理论研究和现实情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成为了当下促进建筑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创新模式正好可以满足科学管理不断提高的要求和水平,使建筑企业的工程管理在企业发展中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二、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
2.1管理观念和结构的创新
一、观念创新是创新的先导。
建筑企业工程管理的创新首先要创新管理的观念。所谓创新就是要打破旧的规则、秩序、平衡,是对现有秩序的一种破坏,是企业管理人员对市场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拓展和升华。创新是一种主动的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在观念上能不能允许、接受这种破坏。观念创新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要求建筑企业高级管理层观念及时更新和发展。
企业高级管理层要从战略高度审视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和信息技术(IT)的远离与作用,并尽快、科学地做出应用ERP、SCM和IT的决策。通过观念创新,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水平,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要求整个企业以至于每个普通员工的观念创新。
要杜绝唯上唯书、唯领导是从和平均主义的的观念。建立竞争机制,彻底摒弃“大锅饭”的旧观念,构建起完全有绩效所决定的创新机制,让每一位员工始终保持观念创新的超前性和紧迫性,这样才能保证建筑企业朝着高效的方向发展下去。
二、结构创新是企业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企业管理结构是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进步的。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不仅企业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而且企业内部多种因素的变化也加剧了企业现有组织结构对环境变化的不适应,特别是对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不适应。科技的进步使市场进入个性化需求方向发展,企业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型的发挥成为企业活力的关键,这就需要有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迫切要求企业组织结构调整,达到精简、扁平化、有弹性。并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建立高效的信息化管理结构。
2.2企业文化的创新
企业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也是企业文化不断变化和创新的过程。因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支柱,只有创新企业文化才能永葆旺盛的生命力。企业文化创新包括:
一、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创新。
一个企业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价值观,才能更好的管理自己的企业,并约束自己的员工,达到一种全体员工上下一心,积极向上的状态。在企业管理中必须要有一股崇尚正气、尊重人情、体现信誉、传播正确价值观的文化内涵,这样发展才能健康、顺利。
二、企业文化创新机制的建立和发展。
所谓企业创新机制,就是企业不断追求创新的内在机能和运转方式。企业创新活动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循环过程,它从创新设想的产生与形成到研究与开发,从创新内容的形成到创新结果的扩散,再到市场效益的形成,然后又由于市场需求发展再进入新一轮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既有顺序,也有交叉和交互作用,只有在正确有效的企业创新机制的支持和推动下,企业创新活动才能真正得以不断循环,持续发展。
2.3技术创新
技术是第一生产要素,作为企业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源泉,建筑工程管理需要在技术上及时创新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的本质是运用新技术、新科学知识,依靠新的更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技术创新,关键在人才。建筑工程企业只有加快引进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步伐,并给予技术型人才充分的自主创新支持,才能抢占市场发展先机。建筑企业要注重改善自身的组织结构,提高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比重,提高整体的技术素养和科技含量,夯实企业创新的人才基础。
总结:不断创新工程管理的模式是建筑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新颖的更科学的管理模式需要从观念、组织和文化、技术等多方面全面创新,协调发展。使企业获取更多的社会效益和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东晖《浅谈工程建筑项目的施工管理》[J].科技咨询导报2007(21)
[2]吴雪根、杨学夫、王兴炎《试论当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及创新》[J].科技致富向导2010(26)
[3]徐雄鹰《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原则及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4)
建筑工程盈利模式范文3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发展
1.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
建筑工程项目是指在一个限定资源,限定时间的条件下,一次性完成基本特定功能和目标的整体管理对象。建筑工程项目的特点如:①目的性;②特殊性;③要求指标;④投资额;⑤工期限定。
2.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
2.1管理模式的改进方向
建立具有弹性生产力、刚性产业结构和贴近市场等特点和科学合理的组织体系。我国建筑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目前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违背了建筑产品的特点和生产活动规律而造成的,所以必须通过建立符合其产品及其生产经营特性的组织体系对我国建筑业进行综合治理,使我国建筑业的生产力组织方式符合其自身的活动规律。
2.2组织机构的调整
①符合弹性生产力原则。总承包人的施工管理与作业职能分离,用工制度有弹性。②符合刚性产业结构原则。总公司可以跨地区经营并能直接与业主签订承包合同。③贴近市场的要求。由于总承包是可以跨地区经营的,如采取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必然影响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增加了大量的管理成本。因此,其组织机构的设置应符合贴进市场的要求,权利要适当下放到项目部,以此建立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机动灵活的组织机构。④降低行政成本的要求。“企业办社会”一直是制约企业经营发展的一个严重问题,在设计组织机构时必须符合降低行政成本的要求。可以将义务福利型机构剥离出去,交给社会,使其独立经营,自负盈亏。
2.3观念的调整
要实现管理理念创新,首先是施工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加快思想观念的更新步伐。因为只有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施工企业才是项目承包合同的履约主体,也是项目管理成败的最终承担者。只要企业管理者的观念真正实现创新,就必然极大地推动项目管理者的观念创新,整个企业就会形成一种不换观念就换人的氛围,从而为项目管理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要实现管理理念创新,项目管理者必须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在矛盾中妥善处理好项目多重目标的关系。施工企业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确保与业主的合同条款中的承诺得以实现,就必须加强项目管理,确定合理的成本目标、工期目标、质量目标。明确和处理好“三大目标”的对立统一关系是项目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确定目标值时,不可能达到三个目标都是最优,也不能使每个目标都绝对满意。在确定每个目标时都要考虑其它目标的影响,进行各方面的分析比较,做到目标最优化。对于设定的最终目标要使工程达到优质水平,让用户、社会满意,为企业在竞争中奠定坚实基础。
2.4用PERT 法制定工程项目进度
计划项目进度计划是项目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项目管理和进度控制的基本依据,是其它各项计划的基础。编制进度计划最科学的方法是网络计划技术,它的优点是把项目作为一个系统从整体出发,把系统中各相关要素用网络图的形式形象的表达出来,通过图形分析和时间参数的计算,可预先预料到项目进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影响和资源利用的因素,统筹安排优化目标,使项目按原定的目标推进。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可以按不断变化的情况的需要调整计划,使工程优质、快速、经济。
2.5工程项目的有效控制
控制作为建筑项目管理的最重要职能,是指为了确保组织目标以及为此而拟订的计划得以实现,根据事先确定或因发展的需要而重新拟订的标准对各项工作进行衡量、测量和评价,并在出现偏差时进行纠正,以防止偏差继续发展或今后再度发生。它包三个阶段:事先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在实际工作中要对这三个阶段进行有效的控制。
2.6建筑工程管理在企业技术上的创新
施工管理创新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项目部代表着企业的形象,体现着企业的实力,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源泉,项目施工管理惟有创新才能使生命之树常青。技术创新的实质是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采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占据市场。加快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大技术复合型、技术与管理复合型、技术与经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步伐,为科技人员技术的提高提供保证。根据市场确定产品和工艺,确定采用是自主开发、合作开发还是引进。人才是技术创新的关键所在。施工企业要改善自身的组织结构,提高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比重,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素质和科技含量。解决好科技人员的组成结构问题,培养和选拔青年科技人员,让他们参与重大工程课题的研究和开发,让他们到重大工程一线锻炼成长。
2.7建筑工程管理模式
在企业文化上的创新综观中外成功的企业,无一不是从小到大发展,在不断创新中求生存谋发展。只有创新的企业文化才有生命力,才能使企业出现勃勃生机。企业文化创新要把握二点:一是致力于企业价值观的创新;二是确立企业文化创新的机制。创新机制主要有企业文化的目标机制、激励机制和传播机制,并以企业精神为统帅,指导企业的不断创新。积极利用国内和国外的技术和市场资源,在创新模式下,应注重企业内外的有机协同,注重创新阶段的实时转换。在考虑企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利用国家创新体系提供的创新资源,朝着促进建筑施工企业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金德.论建筑工程中成本控制与管理模式的现状与创新[J].价值工程,2010,4.
建筑工程盈利模式范文4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管理;创新模式;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186-02
当前,我国的建筑事业正迅速发展,而建筑工程的竞争也相当紧张激烈。建筑工程企业在如此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站住脚步,是每个企业追求的目标,而建筑工程管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建筑工程管理则是整个工程实施的核心,具有特殊性、目的性、要求指标、工期限定、投资额五个特点。它是在一定的期限和资源的情况下,一次性完成制定的标准和管理对象,并涉及对建筑工程的进度、质量以及成本等多方面的影响。现阶段,采取创新模式来解决建筑工程出现的各类问题,实现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的要求。
一、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体制不完善
现今我国建筑工程行业中,普遍存在着工程管理体制不完善的现象。许多企业为了减低成本,进行裁剪管理人员,从而加剧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使管理工作不深入、不到位,最终降低了工作效率,导致错误率升高,影响工程质量。近几年,我国有关部门也逐渐加强了监督力度,制定一系列的有关制度,但从总体上来看,这些规章制度并没能很好的落实,还只停留在纸面,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管理的意识缺乏
管理意识的缺乏是整个建筑工程行业的存在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管理高层缺乏管理意识。管理的决策层不能及时的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没能及时下达方针和政策。管理的理念还停留在在传统的阶段,无法跟的上时代进步的需求,缺乏创新意识。二是中级管理层缺乏管理意识。管理人员自身的懈怠、散漫等问题导致管理的力度不够,对施工人员没能做到有效的督促作用,从而减缓了工程的进度和质量。三是基层施工人员缺乏管理意识。基层被管理人员对管理的规章制度没能很好的理解与遵守,对管理服从力度不够,不能端正态度。创新意识更加缺乏,总是照抄找搬相应的技术,导致技术落后且不会活用。从这三方面来看,管理的整个环节都缺乏管理意识,需要各个部门加强改善。
二、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重要性
(一)创新模式是建筑工程发展的需要
建筑工程投标制度逐渐形成,整个行业竞争激烈,企业为在市场竞争的挑战下,需不断的改善自己的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的管理科学性。建立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就需要创新性的管理理念与方式,明确企业与项目的关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因此,创新模式则是建筑工程行业现代化的需要。
(二)创新模式是时展、国际合作的需要
时代的发展离开不了创新,创新是每个阶段生命的源泉,是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企业缺乏管理的创新就会面临着落后的风险,建筑行业里,没有创新就无法跟的上时代的脚步,就无法满足生产力的需求。现今,世界的大融合,国外与国内同台竞争,更加剧了局面的紧张性。因此,在面对着社会的诸多挑战,创新就是企业生命力的保证,就是生存的力量之源。
三、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发展研究
建筑工程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建筑企业质量控制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创新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施工管理的创新势在必行,所以,必须将科学的技术管理融入建筑项目管理工作中,在创新精神的带动下,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得项目施工管理有效的运作,从而实现企业的自身发展计划,壮大企业的实力和效益。
(一)观念创新
观念的创新从管理的决策层开始,决策层的观念得到了创新,有助于整个建筑工程的创新意识增强,从而形成良好的氛围。创新不仅从高层开始,更要落实到基层来。企业要加大管理人员与经费的投入,大力培养人才,不断加强创新意识,在了解市场需要的前提下,实现企业的改革,从多方面考虑,在矛盾中处理好确定好成本目标、质量目标、工期目标各项目标的关系,确保合同中业主各个条款承诺的实现,加强项目管理,实现工程的高质量、高水准的要求,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奠下基础。
(二)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实际上是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使用新的经营模式,率先占据市场。技术的创新对工程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对于施工的技术实行创新,更要注重人才的培养,企业应注重人才的选拔及培养,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才含量。另外,产品的技术创新也是关键,结合产品的特点和企业自身的情况,确定开发的模式,选择自主或合作开发。
(三)组织机构创新
基于我国现阶段建筑行业存在的问题,需要对企业的组织机构实现创新。组织机构创新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符合市场需求的原则:企业实行分权结合的管理方式,将权力从高层分放到各个阶层,这种管理制度相对而言较灵活。这是由于建筑承包事业本身跨地域的特点,高度集权的模式会造成决策的不及时,为减少决策的失误以及成本的消耗,企业应该与市场需求拉近,遵循市场需求原则。2.符合弹性生产原则:将施工的管理与承包者作业的职能清晰的分离出来,用工的规章制度要有一定的弹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协调合作,使工程效益达到最优化。3.遵循降低成本原则:成本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发展,低成本是每个企业追求的目标,为降低成本,公司可以抽离出福利性的组织,使其独立经营,亏盈自负。行政成本在满足要求的情况之下,尽量不要太高,企业通过新的方案,对分公司定位项目部门,明确母公司的体制,实现科学现代化的管理制度标准。4.符合刚性产业结构原则:企业总部直接与项目业主签订合理的合同,并跨地域的经营。
(四)企业文化的创新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精神支柱,是灵魂所在,并贯穿于整个企业的生产活动中。企业文化的创新一是确立企业的价值观,总领企业的发展,二是建立企业文化机制,让企业生机勃勃。文化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企业所追求的的目标,产品的内涵以及人文的综合素质等方面,这是企业长远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在动力。企业文化机制包括文化目标、奖励机制以及传播机制等方面。它是以文化体系传承落实的,是一个完整的文化链条。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深入发展企业的文化,使之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有利竞争者。
建筑工程盈利模式范文5
【关键词】PDCA循环;建筑工程;安全管理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但同时,建筑业也是一个危险性高、易发生事故的行业。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天死于建筑事故者3人,每年建筑业生产事故伤亡人数占全国生产事故总伤亡人数的 25%。因此,如何更有效地采取切实的管理措施,保证生产活动中人的安全和健康,是每个工程管理人员必须思考的问题。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建立起来的PDCA循环模式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传入我国后,在质量管理、商业管理、医疗管理等方面取得了瞩目成效,并逐步推广应用到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将PDCA循环模式应用于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势必将大大强化企业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从而达到降低安全事故率和提高企业效率的目的。下面,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此进行探讨。
1 PDCA循环模式简介
PDCA循环模式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Edwarq Deming 首先提出的,其以策划、实施、检查、处理概念为基础,核心是为生产经营单位建立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以持续改进的思想指导生产经营单位系统地实现其目标。PDCA分别是:Plan(计划)、Do(实施)、Check(检查)、Action (处理)。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PDCA循环模式如图1所示。
(a)大环套小环 (b)不断上升的循环
图1 PDCA循环模式
计划(P)阶段:主要是通过调查分析施工环境和建设单位对项目的预期目标,然后制订相应的目标计划和具体措施与方法。
执行(D)阶段:按照制订的目标计划和具体施工措施、方法去付诸实施。
检查(C)阶段:对照计划去检查执行的情况和效果,以便及时发现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
处理(A)阶段:又叫总结阶段,即根据检查的结果采取措施以巩固成绩、吸取教训,以利下一个工程或下一个工序进行。
2 PDCA循环模式应用于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优势性分析
一般来说,建筑工程具有如下特点:产品体积庞大、露天作业多、施工操作人员素质不稳定、建筑产品生产过程投入使用的设施设备量多,分布分散,管理难度大、建筑产品形式多样、规则性差、产品自身的固定性与作业的流动性、施工现场安全受季节气候、地理环境影响较大等。因此可见,建筑工程各种因素相互交错,管理难度大。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如此复杂的系统是一定要出事的,不是今天,就是明天,合情合理。因此,加强安全管理迫在眉睫。建筑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技术上的,有管理上的;有直接原因,有间接原因;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有人的不安全状态,有物的不安全状态,而且,这些原因又在不断变化。因此,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是一个整体的动态的概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多是针对某一单位工程而设计,难以兼顾成本、质量和进度三方面的绩效,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必须找到一种能多方兼顾的、方便实用的全过程动态管理新模式。将PCDA有效地运用到建筑安全管理之中,是将使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由过去的“群众运动式管理”、“安全月、安全年式管理”转化为连续、动态循环式的过程管理,由此将大大强化企业全方位的、系统的安全管理工作,提高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3 PDCA循环管理在建筑安全管理上的应用
3.1 安全决策阶段――计划(Plan)
在建筑施工组织设计中,对安全方面涉及的内容只是一个大概,由于没有详细的安全管理方案,常常导致管理人员在管理中工作被动,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导致管理混乱。因此,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及企业安全工作方针,再联系国家最近的安全工作指示,做好现场安全管理策划工作。首先,确定安全管理策划所需要达到的目的,即尽最大的努力减少事故的发生。其次,策划的进一步细化。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做好基础、主体、装饰装修阶段的安全管理措施,确保各个过程中必须满足各项条件,比如人力、物力的投入等,否则一切策划都是虚无缥缈的。接着,分析生产系统的安全现状,为编制安全措施计划提供可靠依据。通过对以前发生事故的分析,运用事件树、事故树等分析手段,找出导致事故发生的基本事件,即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最后。根据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要求,层层划分,责任到人,绘出安全目标管理图。
3.2 计划实施阶段――实施(Do)
当工程的目标计划和具体措施与方法制定后,分解落实是最重要的环节。要求根据细化后的安全措施计划,各有关部门和个人层层负责、逐级落实,按照既定进度进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各部门、各单位或个人可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也可在自身的工作范围内进行新的PDCA循环(该循环包含于企业的总的PDCA循环之中)。在一定阶段的实施后,企业安全管理计划的总目标负责人集各分目标负责人,分析和汇总各部门的实施情况,以分析、协调及修正安全措施落实的情况及下一阶段的实施进程。另外,还可组织有关部门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最后确定出下一阶段的实施计划,通过几次反复循环直到所制订的目标最终全部完成。
3.3 效果检查阶段――检查(Check)
该阶段只有一个步骤,即检查效果,就是根据所制定的措施计划,检查进度和实际执行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具体为:当计划实施一段时间后,应根据工程施工现场特点,组织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设计单位相关人员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计划实际执行情况进行经常性的、突击性的和专业性的检查。内容主要包括查思想、查管理、查制度、查教育、查现场、查台账、查隐患、查整改等。检查是监督各项制度与计划落实情况的有效手段,在这个阶段一定要严格执行各项检查制度,切忌任何其他因素对检查的影响。
3.4 处理总结阶段――总结(Action)
该阶段是对总结的检查结果进行处理,肯定成功经验,并适当推广、标准化;总结失败经验,以免重现,该阶段是安全水平改进和提高的基础。在这个阶段,项目负责人召集相关单位的安全相关负责人对本次P,D,C阶段进行讨论、汇总与总结。处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纳入下一次循环的P阶段,给出书面整改措施,同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并加以推广。A阶段既是一次循环的结束,又是下一循环的开始,通过A阶段我们发现安全管理中的新问题并在下一次循环中进一步解决。
4 应用过程中仍存在的问题
4.1 建筑企业负担过重导致安全管理投入不足。建筑行业竞争激烈,加上招投标过程中压价、垫资情况普遍,施工单位利润微薄,有时连正常的生产维持都难以维系,在安全管理方面难以增加更多的投入。如若业主付款不能及时,一些重大危险源管理方案中计划的安全资金就力不从心。
4.2 建筑企业安全文化匮乏,导致系统安全管理方式难以顺利开展。当前,建筑企业的所有制模式和管理模式发生了巨大变革,生产技术和生产规模已初步具备“现代化”的雏形,但作为基础的“工业文化”尚未形成。“工业文化”的形成除资本外,还需大量的智力投入及时间积累,安全文化作为“工业文化”的内容之一,在短时间内难以形成,因此,安全文化建设的滞后决定了系统安全管理方式要被广大员工接受,还需话费相当精力。
4.3 操作层人员素质偏低,导致习惯性违章行为扭转困难。当前,大量的未经系统培训就上岗的农民工代替了建筑企业的自有职工站在施工操作一线,而企业与农民工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易导致农民工只关注眼前利益,工作图方便、快捷,对现场的严格管理有抗拒心理。
4.4 建筑市场的不规范现象导致安全管理体系的完整性难以保持。建筑企业的生产现场具有相当大的开放性,特别当前业主肢解分包工程的情况普遍,总承包单位往往只是背负对现场安全生产总负责的名义,对业主指定的分包单位却没有实际的经济控制手段,权利和义务不对等,难以展开有效管理。
总之,多年的工程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安全就没有效益,没有安全就没有大家和小家的安定。建筑安全管理作为建筑行业首要的同时又是最重要的管理活动,只有通过一种规范化的、有序的管理方式,才能实现常抓不懈和稳步提高,而PDCA循环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在建筑行业推行PDCA循环,将能有效地改变过去 “安全月”和单纯的“安全大检查”的运动式管理,极大地提高建筑行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当然,如前所述,其在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困难,因此,还有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文柱. 建筑安全工程[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建筑工程盈利模式范文6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建设;BIM模式;信息化平台;工程管理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5-0230-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5.113
建筑工程管理涉及到多方面内容,公司从招投标阶段需做好多方面准备工作,从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三个环节实施运营管理。BIM能够为建筑公司提供信息化模型,建立更具真实性的数据信息模型,为工程安全管理提供数据指导。因此施工单位要结合BIM模式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工程安全管理方案,体现信息技术在工程安全建设中的调度功能。
1 BIM模式特点
1.1 可视化
BIM提到的可视化是一种能够同构件之间形成互动性和反馈性的可视,在BIM建筑信息模型中,由于整个过程都是可视化的,所以可视化的结果不仅可以用来效果图的展示及报表的生成,更重要的是项目设计、建造、运营过程中的沟通、讨论、决策都在可视化的状态下进行。
1.2 模拟化
近年来建筑技术突飞猛进,加强质量管理是提高工程收益的关键。由于地质环境的特殊性,建筑常面临着渗漏、裂缝、沉降等病害风险,从基础工程对其实施结构性防护,有助于提高建筑系统的稳定性。BIM为质量管理提供指导,不同类型建筑系统发挥了各自的建筑运行功能,其质管模式对整个区域建筑有直接的关联性。在设计阶段,BIM可以对设计上需要进行模拟的一些东西进行模拟实验,例如节能模拟、紧急疏散模拟、日照模拟、热能传导模拟等,从而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来指导施工。
1.3 优化性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整个设计、施工、运营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当然优化和BIM也不存在实质性的必然联系,但在BIM的基础上可以做更好的优化。优化受三样东西的制约:信息、复杂程度和时间,BIM模型提供了建筑物的实际存在的信息,包括几何信息、物理信息等。BIM并不是为了出大家日常多见的建筑设计院所出的建筑设计图纸及一些构件加工的图纸。而是通过对建筑物进行了可视化展示、协调、模拟、优化以后,可以帮助建筑工程优化管理决策。
2 基于BIM建筑工程安全建设要点
2.1 安全规划
对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实行科学有效的管理,确保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安全稳定的运行,避免在实际的施工中出现安全管理故障问题,进而延误建筑工程的施工工期,甚至危及施工人员的安全。当前,安全管理用于建筑工程建设是科技化趋势,同时对施工单位安全管理也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实现“安全第一”的施工操作准则,对建筑项目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由于施工单位机械化改革弊端,安全管理工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常因安全管理决策失误而产生诸多风险。新时期必须强化安全管理力度,进一步解决传统设备操控模式存在的不足,带动建筑施工流程安全化、机械化、一体化发展。
2.2 安全监督
施工单位应根据现场施工的情况,建立一系列施工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施工的责任制,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管理,把安全工作运用在所有的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是建筑工程内部经营重要事务,对内外调控管理形成了综合性保障体系。为了更好地参与市场经营,建筑工程要优化安全施工控制平台建设体系,以安全管理安全事业准则为依据,全面调整原有的设备控制模式,共同完成长期经营改革目标。安全管理阶段,既要懂得相关设备安全控制方法,也要懂得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积极构建现代化建筑机械安全管理机制。
2.3 安全维护
施工单位不能墨守成规,应当考虑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做到有预见性地开展安全工作,并且在不断的管理当中,开创性探索前进,从以住的工作经验中总结出一些有创新、建设性的意见来管理建筑工程的安全工作。不能等一切事情都发生了才去解决问题,施工单位要做到预防的作用。BIM技术作为建筑工程建设新支撑,为安全管理人员提供了更为完整的技术应用平台,加强了区域建筑结构测量范围管理力度,提高了区域内部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可持续性。因此施工单位要结合建筑工程结构现状,及时拟定可行的施工维护措施,推动建筑工程建设规划与发展。
3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建设中BIM模式的应用
3.1 临时设施布局
临时设施是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它的布置将影响到工程施工的安全、质量和生产效率,三维全真模型虚拟临时设施对施工单位很有用,可以实现进行临时设施的布置及运用,还可以帮助施工单位事先准确地估算所需要的资源、评估临时设施的安全性和是否便于施工以及发现可能存在的设计错误,并根据所做的施工方案,将安全生产过程分解为维护和周转材料等建造构建模型,将它们的尺寸、重量、连接方式、布置形式直接以建模的形式表达出来,来选择施工设备、机具、确定施工方法,配备人员,通过建模,可以帮助施工人员事先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再深入的研究怎样去施工和安装(见图1)。
3.2 施工前期查勘
作业前,根据方案先进行详细的施工现场查勘,重点研究解决施工现场整体规划、现场进场位置、材料区的位置、起重机械的位置及危险区域等问题,确保建筑构件在起重机械安全有效范围作业;利用三维建模,可模型施工过程,构件吊装路径、危险区域、车辆进出现场状况、装货卸货情况等。施工现场虚拟三维全真模型可以直观、便利地协助管理者分析现场的限制,找出潜在的问题,制定可行的施工方法。通过BIM,将塔吊按照整个建筑的空间关系来进行布置和论证,会极大地提高布置的合理性。运用BIM技术,会使施工总平面布置图就像是在画布上摆玩具一样,根据不同的方案采用不同的布置,效果更直观,修改更迅速、更准确,也极大地减少了以往施工总平面图的庞大修改的工作量(见图2)。
3.3 安全可视化管理
通过BIM的3D模拟平台虚拟工程安全施工,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可以是可视化管理,达到全真模拟。通过这样的方法,使项目管理人员在施工前就可以清楚下一步要施工的所有内容以及明白自己的工作职能,确保在安全管理过程中能有序的管理,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有组织的管理,能够了解现场的资源使用情况,把控现场的安全管理环境,会大大增加过程管理的可预见性,也能够促进施工工程中的有效沟通,可以有效地进行评估施工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地运用PDCA循环来提高工程的安全管控能力。这样就可以改变原来传统的施工组织模式、工作流程和施工计划。
3.4 增强安全管理意识
房建安全是行业发展的根本,在保障房屋安全指标下可进一步优化施工工序,推动建筑安全管理机制创新与改革。基于BIM平台下,施工单位要先树立正确的安全管理意识,再从现场施工过程中落实安全管理方案,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对房屋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例如,要求一线施工人员安全防护工作到位,施工作业场所要按规定设置标志标线和安全防护设施,做到醒目、齐全、有效,避免因为施工区域标志标线不规范和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而导致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在项目一线,为掌握一线职工真实情况和建议,为施工管理体制改革收集原始资料。
3.5 提升安全操作水平
BIM可视化模拟工作人员的施工状况,可以形象地看到施工工作面、施工机械位置的情形,并评估施工进展中这些工作空间的可用性、安全性。基于BIM实施安全管理机制建设是行业改造的新方向,是建筑行业的技术要点。发挥各类机械设备在施工作业中的功能,可减轻人工参与现场作业的难度。针对坑洞、裂缝、渗漏等病害,要严格控制安全化施工操作指标,同时做好建筑结构支护、施工监测、材料配制等方面工作,均有助于提高建筑结构施工安全化水平。通过这种可视化的模拟缩短了现场工作人员熟悉项目施工内容、方法的时间,减少了现场人员在工程施工初期犯错误的时间和成本,还可加快、加深对工程参与人员培训的速度及深度,真正做到质量、安全、进度、成本管理和控制的人人参与。
4 结语
总之,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是科技转型趋势,将BIM模式用于安全管理建设中,不仅发挥了信息技术在建筑模型构建中的应用价值,也体现了BIM模式下安全管理改革的新方向,能够带动建筑行业管理战略转型。同时BIM模式也深入挖掘了数据模型的参考价值,为施工单位提供模拟现实的操作平台,让安全管理方案更加接近工程实际,确保安全管理建设达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 应宇垦,王婷.探讨BIM应用对工程项目组织流程的影响[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2,(3).
[2] 张大镇,饶红旗,张月燕,王彦哲.三维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设计全过程质量管控中的应用[J].福建建设科技,2012,(3).
[3] 王勇,张建平,胡振中.建筑施工IFC数据描述标准的研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1,(4).
[4] 张建平.基于IFC的建筑工程4D施工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应用[J].中国建设信息,2010,(4).
[5] 李恒,郭红领,黄霆,陈镜源,陈景进.建筑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虚拟施工技术[J].中国建设信息,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