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设计的历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设计的历史范文1
关键词:广州老城区;城市设计策略;传统城市风貌延续,有机更新
Abstract: in the urban construction upsurge, the lack of the city style a think, especially in the traditional features strong historical block, this paper to guangzhou yuexiu district of the old guangzhou liberation road block of traditional reconstruction of urban design as an example, the analysis of the ideal solution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site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in the history of blocks through the modern urban design method, not only adapt to modern life and aesthetic in demand,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the inheritance the continuation of traditional context, the city style, the purpose of the organic update.
Key words: old guangzhou; Urban design strategy; The traditional city style continue, organic updat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在近些年城市化率高速增长,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在全国各地展开,不少城市由于急于改变城市面貌,以焕然一新的城市物质空间为追求目标的背景下,许多城市的历史街区以及历史文物古迹被破坏,以至于形成了各个城市“千城一面”的城市风貌危机。
面对城市风貌的缺失,现代城市建设需要反思。特别是对于承载着一个城市的记忆的传统街区,涉及她的改造与更新城市设计的导引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保留良好的传统历史文化,如何传承传统街巷空间与人的尺度感,如何协调新建建筑与保留建筑的特色统一等等。这些都是一个传统特色地区城市设计所要考虑与引导的问题。
本文以广州越秀区解放中路这一传统广州旧城商住混合区的旧城改造片区为案例分析,通过对这一区域已建成、建设中、未建成部分的现场调研,结合这一区域城市设计的理想方案,对比分析改造前后,对如何通过现代城市设计手段对保留传统历史街区城市特色的相关途径进行分析与探讨。
2、案例分析与调研
2.1 案例背景介绍
广州是历史悠久的文明老城,同时也是发展迅速的新城,旧城改造更新一直以来都是广州城市发展的热点和难点。为了迎接2010年广州亚运会,广州市政府于2004年重新启动了市内91.1公顷的危旧房改造工程。同时,提出了拒绝开放商介入,完全由政府主导和投资,不考虑盈利的改造模式。越秀区解放中路的旧城改造,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作为整个庞大工程的试点与启动项目,得以开展。
项目用地位于广州老城越秀区,由解放中路、惠福东路、大德路、走木街界定,面积约2公顷,外部交通便捷。地处“北京路——中山路”传统商业区,附近有电子配件一条街与一个大型鞋业批发中心,人口密集。用地内普遍建筑质量低、居住环境杂乱、内部交通不畅,但是具有老城区特殊的城市街道肌理与街巷空间,还有部分建筑质量较好、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建筑。
2.2案例分析与现场调研
根据笔者现状调研,该项目的一期工程的居住与临街商业大部分已经完工并投入使用,另还有一小部分尚为建设中,二期工程却由于种种原因,现阶段尚未建设。因此能从历史资料及已经按照方案建设完成的一期与未建设的二期进行相关调研与对比分析。
2.2.1传统空间形态的传承
(1)未改造片区的空间形态
通过现场调研这未建设的二期工程部分,可以看出这一片区属于传统的西关老城区的空间形态,由于城市用地紧张,平面紧凑,建筑都紧密排列,建筑密度较高, 单体向纵深发展, 横向只占较少的沿街面宽,一般均为低层建筑,所形成的小街巷, 空间较为狭窄。
(2)已改造片区的空间形态
由于高层封闭式小区的高强度开发在旧城改造中容易破坏旧城的街巷空间和肌理,因此在解放中路旧城改造设计在空间形态上,坚持低层高密度的开发模式,建筑均控制在6层左右。配合以中间开放的公共空间,以追求原有老城区的街巷感,与老城区保留建筑相融合。
2.2.2传统街坊肌理的融入
传统街区的肌理格局是建筑单体与道路所构成是城市历史特色的直观的表现。
(1)改造前的街坊肌理
从历史资料以及基地周边与未建设二期的现状调研,可以看出该片区整体为方格形的群体布局方式, 内街铺砌以麻石, 同时建筑多为竹筒屋民居, 单体向纵深发展,街巷空间较小。但改造前由于违章加建与堆积的货物,已经难以看出旧城区的肌理风貌。
(2)改造后的街坊肌理
在城市设计方案中,采取梳理并继承了传统的街巷肌理的方式,避免了大体量高层住宅封闭式小区严重破坏城市肌理的情况,同时现状的人行街巷密度远远大于新城,间距基本保持在35-50M,建筑体量进深大开间小。中部保留建筑基本为开间5m一8 m 的长条形住宅,设计通过化整为零控制新建筑单体体量和立面比例,以契合老城尺度,让整个建筑群融入老城的肌理。
2.2.3开敞空间的重塑
(1)改造前的空间
通过现场调研可以发现老城区建筑密度大,街巷小, 空间较为狭窄, 绿化空间也少,本就较缺乏公共开敞空间,同时老城区内的居民无序加建,堆放杂物,开敞空间又被堵塞,这些都是旧城区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旧城区内公共设施严重不足。
(2)改造后的开敞空间
在城市设计方案梳理传统肌理的同时,充分发掘老城区、老建筑潜在的文化、历史、空间价值,以保留建筑为中心,梳理传统街巷肌理,优先建立连续贯通的步行开放空间系统,形成若干新旧建筑界面围合的开敞空间。增加绿地,成为周边片区居民乘凉聊天的交往空间。
同时在沿街商业的二层设置可达平台,与出挑的大玻璃屋顶结合,形成可供人休憩的场所。(注:由于一期有部分尚处于施工中,同时二期工程并未施工,所以部分开敞空间不能连续贯通,导致部分公共空间使用率较低。)
城市设计的历史范文2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形态;力系
现代城市设计是二次大战后在传统城市设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综合解决日趋严峻的现代城市环境建设问题的学科领域。王建国先生所著的《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剖析比较,从方法论的角度,澄清了现代城市设计及其相关领域的一系列重要理论概念,系统地探讨了现代城市设计的多种应用方法及其在中国实践的可行性,构件了一个从城市形态到城市设计的分析操作过程,提出了城市设计是一个由“设计探寻”和“参与决策”双重过程共同构成的复合体的重要结论。1 目的规划性形态与自然生长性形态
王建国先生在该书第二章中提到:“在一般意义上,城市形态虽然直观上表现为一种显形形态的存在,但本质上却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等隐形形态的物化载体,‘城市形态总是受着自然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影响和制约’,它是上述诸方面的影响因素合理使用的结果。”纵览历史上中外城市形态的发展过程,无非可以归纳为两种形式:即按照一定的规划和设计意图演化而来的“目的性规划形态”,也就是我们所称的“自上而下”的方法,这种城市设计过程近乎格式塔心理学方法,他为知识和信息所驾驭,是一个整体式的设计,着重体现社会组织的特点和结构的要求,他常常是有少数人制定标准而要求少数人执行,故它更多的体现了理性组织和秩序的观念。在现实生活当中,这种形式好比我们通过制定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当然,有法律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也有道德这个无形的力同样可以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这就是我们要提到的第二种形式,即不按人们的主观意图,没有像设计规划图表达的那样去发展,而是依循自身的社会结构、经济力量、自然条件和文化传统,呈现为有规划和无规划生命交替发展的“自然生长式形态”。也就是我们所称的“自下而上”的方法,这是一种近乎行为主义的方法,其特征是在联想、重复和频率的作用或接近性的基础上寻求连续性。即回忆过去的建设经验和特征,反复尝试、逐步改正的随机性,条件反射及按习惯一致行动。
2 城市形态与城市设计的力系同构关系
我们通常把城市形态的形成分为以上两种,而事实上影响城市形态的动力因素是及其复杂的,从最初的受自然形态影响到社会、经济、政治等的影响。如何在诸多因素中寻找一个平衡点,即合适和恰当的解答正是城市设计者所要努力的方向和目的。王建国先生在书中精辟的指出:“根据物理学,力具有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而城市社会诸动力因素对形态的作用同样具有这三要素。它们的综合作用构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空间共点力系”。生动形象的比喻很好的说明了影响城市形态的各动力因素与城市设计的关系。所谓空间共点力系即不同方向和不尽同大小的力作用在同一作用点上,而在城市设计中,方向是影响城市形态的各因素,如社会、经济、政治等,即属于“类”的问题;大小是各因素对城市设计影响的程度,或大或小,或直接或间接,即属于“量”的问题;而作用点也就是城市、都市本身了。在这一点上,城市设计和力系是具有同构关系的。当然,我们的类比必须是限定在力作用的空间范围内。与物理力系不同,城市形态运动的“共点力系”还有着时间这个第四维度。同样大小和同样方向的力,作用时间不同效果也会不同。一般来说,力的大小一定,则城市规模愈大,形态变化所需时间就愈长。时间短,力能大,形态影响变大;时间长,力能小,则形态呈渐进特征;时间长,力能大,多见之于建新城;而力能小,时间短,则看不出形态整体有明显的变化。由此可见,时间维度在以形态为对象的“共点力系”中举足轻重。
3 城市设计的临界空间状态
我们都知道一个建筑物的结构承受一定的荷载,这些荷载在“类”上是不同的,有来自不同部位传递而来,各部分荷载在“量”上大小也不尽相同,当然,我们最后可以通过计算得出它的合力和方向,从而得到我们所需要的条件来进行设计能够抵挡住这些荷载的构件。在这个当中我们会提到两个有关结构的概念,即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是指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或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状态,此状态一旦出现,后果十分严重,会造成人身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是指机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某项规定限制的状态,当出现此状态后,其后果的严重程度比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要轻一些,因此对其出现的概率控制可以放宽一些。这将引发我们的思考:在城市设计中是否也存在或者有必要树立这样的临界状态的概念呢?城市是一个母体,一个作用点,它承受来自自然,社会,政治,经济甚至人口、交通各个不同大小和方向的作用力,什么是城市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或者是“临界空间状态”?这种极限状态可能是一个范围,但这个范围如同结构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一样一定存在,并且这种临界空间状态是对影响城市形态的诸要素各力之合力作用的结果的解答。正如王建国先生在书中指出:城市设计和城市建设有正负两方面的效应。其结果可以较经济、较有效的利用城市建设中的合力来很好的促进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产力的综合发展,形成一定条件下相对合理的城市的“临界空间形态”。但也可以因为建设决策失误或设计本身的问题而导致有悖城市整体正常运转和发展的不良形态,不能认为一切城市形态都是合理的,有的形态本身就是畸形的。
4 城市设计的延续性
大多数城市是“长寿”的。我国许多城市都已有一千多年甚至两千多年的历史,今天还在不断更新,延续着他们的生命。城市不像一栋建筑那样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建成,城市建设的时间跨度往往很长,而且始终处于新陈代谢之中。这就要求城市设计师与建筑师不同,城市设计师要求具有更为长远和前瞻的目光以及良好的预见能力。在方法上,注重综合性和动态弹性,体现为一种城市建设的连续决策。同时,一个良好的城市形态环境更多地取决于城市设计的效果,而不是建筑设计,因为城市设计以多重的委托人和当地人民作为服务对象,更多地反映公众利益和意志,远远超出功能、造价、美观等内容。其主要领域是建筑物之间的城市空间,它研究建筑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城市空间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同时起着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桥梁作用。各个时代、各个年代的设计者,建造者一代又一代地塑造着城市空间。城市好像一部有许多作家合作撰写的长篇小说,一章接着一章延续着。如果把城市比做一部交响乐,每个时期的设计者、建造者都为它谱写新的乐章,也许是好的,也许是坏的。对整个城市是如此,对局部的建筑群也是如此。
5 总结
城市设计与城市形态在受力这点上是同构的,只不过城市形态是力系作用导致的最终结果,而城市设计则是具体承受这个力系,并指向特定的城市形态理想一个干预过程。亦即城市形态是社会诸力作用多棱折射后的成像,而城市设计就是这面棱镜,它起一种能动地过滤中介作用。同时,它比形态更加现实具体,也更先一步受到社会诸系统合力作用。由此可见,从历史上城市设计活动的受力情况分析入手,进而探寻城市形态的受力状态,特别是临界空间状态,将是一种具有显示意义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2]夏祖华,黄伟康.城市空间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
城市设计的历史范文3
关键词:城市建筑 建筑文化概念及意义 问题与矛盾
城市设计是以人为中心的,从总体环境出发的规划设计工作,目的在于改善城市形象和优化环境,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城市规划制定的城市性质 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都是城市设计的重要依据,由此体现出城市设计对城市规划的依属关系。城市设计只有在城市规划确定的指标控制下,才能创造出高质量的城市环境。
1、城市设计的概念及其意义
1965年美国建筑师协会正式使用“城市设计”这个词汇。城市设计应以满足城市人群的生理、心理要求为出发点,以提高城市生活的环境质量为最终目的的,对城市的营造巨细皆兼得的整体性活动。
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出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城市管理的基本依据,以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是实践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合理、有效和公正地创造有序的城市生活空间,实现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未定发展,城市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2、中国现阶段的城市设计的问题与矛盾
中国经济同社会的迅速发展造成的城市化和人口的压力,使得城市的风格形态有着快速的改变,同时对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也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面对这种城市化的进程,住宅产业的开发首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城市居住功能的物质化需求。因而目前在为住宅产业提供的方法和手段上,经济及技术的考虑是首要的,其重要性远远超出对人居环境、都市人文层次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具体的做法主要表现在住宅更新及住宅小区的设计规划中,现时往往必须将“建筑硬件”的要求放在首位,以满足社会情势所需。其他诸如环境、人文、生态等要素的考虑多流于形式,或作为房地产的卖点炒作,在实际操作方面距离理想的人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还有一定距离。
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以及对地球资源的开发利用,渐渐发展到对环境的破坏,也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花茎。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状况似乎表明环境保护和城市经济发展已成为相互对立的两难选择,经济是基础、环境是条件,因此解决两者的矛盾,必须对城市进行重新合理的规划。
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应当建立在以空间环境为基础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整合。而其中的自然环境更是人居环境赖以生存的基础。相对于人文环境的抽象与深层的心理建设模式,对自然环境的感受和评估也更为直接。因此人居环境居住质量的舒适性与运作效率的大部分客观性指标,即建立在对于城市与建筑在与自然环境协调的相关运作效能方面。人居环境与自然相协调的要求也同时符合“设计结合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意图以一种统一和综合的发展模式,对于以住宅、城市为代表的人居环境加以整体化的考虑。
城市发展史中可以看到,人的主观活动往往起决定作用,在现代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结果与规划结果并不一定完全吻合,它们之间需要相互反馈、相互调整,直至方案臻于完善。
3、城市设计与城市建筑的关系
我们谈了城市规划就不得不谈论一下城市建筑。
从广义范围上讲,城市规划统筹了城市建筑,从狭义范围上讲城市建筑影响了一个城市的规划效果,它们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城市设计既为政府决策提供源泉,又为建筑设计提出前提和轮廓。
当城市设计具体到任何细小局部时,设计师总是从对城市整体形象把握出发,将每个细部作为城市空间体系中的一个部分进行设计;而建筑设计只是关心在特定空间的某一建筑,却很少关心它的邻居,缺乏对城市空间的总体认识和把握,而带有局限性。城市设计所考虑的是被建筑界定的、渗透的、或打断的空间,也许这些建筑只是为几个选择性的观点而设计的。
城市设计的关键存在于连续看到的建筑设计景象中,其质量取决于空间之间的关系,以及被界定的方法、轮廓、体量、尺度、色彩和周围环境――比如建筑或植物――的材质。因此,一旦建筑设计接受了城市设计的指导作为制约,那么建筑设计便成为城市设计中的组成部分。
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不同层次形体的整体环境的整体设计,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设计,是合理地处理好城市空间并使之协调发展和艺术上的考虑,而建筑设计的目的是创造融技术和艺术为一体的形体环境形态。在建筑设计研究中,有关建筑物的总体布局,外部形式与风格、体块等等问题,均涉及到对一定范围内城市形体环境的整体构思。
城市建筑作为城市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建筑在有了丰富的内涵与文化的同时才是真正的有了生命力。建筑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基本构成与人类文化类似。建筑文化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它在整个人类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建筑文化,是任何一个人的生存须臾不能离开的生存文化。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它具有时空和地域性,各种环境、各种文化状况下的文脉和条件,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在建筑中的反映,同时这种文化特征又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以及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欧洲国家、美洲国家、亚洲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国度不同,不同,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各地区的文化习俗也不同。同地区的人居社会时空环境的差异,造成了建筑文化的时空性和多元性,因而产生了古代文化的或现代的中国建筑文化、俄罗斯建筑文化、东南亚建筑文化、欧美建筑文化、非洲建筑文化等等。欧洲的古希腊建筑、北非的古埃及建筑、南亚的古印度建筑、古代中国建筑是世界民族建筑文化的历史渊流。
一幢有特色的建筑就是一座丰碑,它凝聚了设计者和建造者的心血和智慧。造型不同,风格各异。寓意深沉的建筑,凸现了丰富的美学内涵,让人回味,让人流连。随着全世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类艺术鉴赏能力的不断提高,建筑的规模、性质、形式和内容都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对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的建筑设计师不断的接触。学习各种新思维、新技术、不断地提升个人的建筑修养,以适应快速的发展速度。
4、城市设计的任务
城市设计的历史范文4
关键词:街道改造;城市设计;胜利大街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1. 沈阳市胜利大街简介
沈阳胜利大街位于沈阳市中心域区,南北连接沈阳皇姑区和浑南新区以及苏家屯区,东西紧靠太原商贸区和铁西新区。
胜利大街经过百年的历史已发展成总长4.4千米、宽280米的商贸物流产业带。内有五金机电城、塞隆眼镜市场、塞隆纺织市场、南二中国小食品城、沈阳温州城等市场。随着沈阳站改造、沈抚城际铁路、地铁工程、SK客运站等工程的实施,胜利大街沿线改造势在必行,而且要进行高目标高起点规划,在几年时间内将它打造成辐射东北地区的电子商贸物流产业带。
2.现存问题分析
通过多次现场调研,笔者发现该区域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① 建筑风格差异较大
由于历史原因,目前胜利大街两侧环境差别较大,有的地块高楼林立,更多的地块房屋低矮破旧,沿街立面混乱,严重损害了城市形象。
②市场类型单一、分散
市场分区不明显,商品的分类混杂在一起,没有明显的区分。
③ 交通系统混乱
由于人流、车流量较大,交通系统难以形成良性循环,出现交通堵塞、人车混行、马路货场等现象。
④ 街道绿化缺失
区域内建筑密度较大,没有考虑到空间层次,道路绿化。没有规模较大的城市开放式绿地,缺乏明显的场所感。
⑤ 夜间亮照明不佳
由于临近沈阳站,到了夜间还有较大的人流量,但区域内的照明不能满足要求,却街道整体亮化没有重点,呈现纷乱的效果。
对以上五点问题的解决将是本次设计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3.街道改造的目的与原则
3.1街道改造的目的
① 完善旧街道功能
通过对街道的改造,有针对性的完善原有功能性缺陷,以满足当前或今后的使用的需求,如:交通、游憩、绿化、市政、绿化、商贸等功能的完善。
② 改善人居环境
由于街道历史久远,很多城市基础设施都已陈旧,通过改造可以针对人居环境较差的制约因素予以重点改造。
③ 提升城市品质
街道改造既完善功能,也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提供更加舒适、美观的城市环境,增加人文内涵和城市特色,有效提升城市品质,从而成为沈阳市对外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3.2街道改造的原则
① 保护历史风貌
沈阳站地区是沈阳最重要的历史建筑和城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之一。本次改造要充分体现沈阳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和沈阳的地方建筑特色。根据不同的条件、不同的空间环境采取保存、利用、创新等途径,承续城市历史文脉,塑造独具特色的历史景观。
② 合理分区改造
笔者参与设计改造胜利大街的范围为从南五马路至北二马路之间的区段,鉴于本次进行改造的街道长度近1400多米,跨度较大,其中的建筑功能、风格不一,应该在考虑整体的同时分区进行设计。在空间上把胜利大街分为三个区,分别为:核心保护区、建筑控制区、环境协调区。核心保护区:主要包括沈阳站、沈阳铁路宾馆、沈阳饭店、沈阳医药大厦四幢历史优秀建筑。
建筑控制区:主要包括沈阳温州城、沈阳铁路物资交流中心、沈阳SK长途客运中心、沈阳和平宾馆等建筑风格和核心保护区较接近的建筑。
环境协调区:主要包括沈铁家园、东北礼品城、中铁九局总部大厦等新建建筑。
针对这三个区域的建筑,在改造中尝试在胜利大街发展成东北最大的电子商务中心的同时,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改造方式,对于核心保护区尽量保持原来街道的影子,保留沈阳人记忆中的“沈阳南站”;对于建筑控制区,努力让控制区和核心保护区在建筑形式和建筑色彩搭配上形成呼应,以防出现建筑风格“戛然而止”的现象,形成胜利大街对外的统一街道风貌。
4.改造中的城市设计实践
沈阳胜利大街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使得在改造时要有针对性,改造强调旧城空间延续可更新的城市设计理念,主要基于城市街道整体风貌与空间,结合规划发展,进行重点改造。
4.1确定街道个性,保留街道风貌
沈阳胜利大街尤其是沈阳站对沈阳人来说有着独特的历史记忆。对于历史建筑,尽量恢复原样,在环境控制区的建筑应在色调上保持和核心区的建筑一致或者相近。新建建筑裙房部分可建骑楼和沈阳站的拱廊保持联系,高层和裙房的色调也应与沈阳站的砖红色有呼应,街道对外的整体风貌得到统一,城市的形象也会得到提升。
4.2合理分布市场,有效疏导交通
街道市场群的合理布置,对于聚集和疏导人流有重大意义,也为商业活动提供便利。胜利大街主要商业活动多种多样,在规划时根据同类商业活动合理分布。
胜利大街改造过程将经纬客运站的运输压力转移到新建的SK长途客运站,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这样从沈阳南站下车的旅客不至于直接涌进本来就并不宽敞的经纬客运站,而是沿街道步行一小段路程到达SK长途客运站,这样对于三条街道交汇处的交通拥挤情况有很大的改善。(图5)
新建的温州小食品城对于站前人流的集散也起着作用,改变了以往人群沿街道一边行走一边购买商品的情况,并且提供了一个更为良好的购物环境。
4.3控制建筑高度,营造宜人气氛
胜利大街街道全长4400多米,交通流量大,由于城市发展速度迅猛,道路目前显得不堪重负,尤其是沈阳站正对面有中华路、中山路与民主路三条道路的车流汇集,因此对交通的重新疏导显得尤其重要,方案采取将中华路、民主路和中山路段建成完全的步行商业街,把车流分到邻近的其他支路,缓解沈阳站出战旅客和胜利大街交通的压力,同时增添了商业氛围。
对于街道空间的感受,根据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提出的理论,如果建筑的高度为H,人行道的宽度为D,D与H的壁纸不同的情况下可以得到不同的空间感知。
当D/H
当D/H=1时,即人行道宽度于沿街建筑高度相等,场所空间就会给人以内聚,安定和不压抑的心理感受。这种空间尺度能够吸引并鼓舞人们进行良好的户外活动。
当D/H=2时,场所空间带来开阔和空旷的空间感受,围合界面的后侧建筑成为组织空间的一部分。
当D/H=4时,场所已经成为了一个相对单纯的物理空间,围合感消失,人们只是其中的过客而不会停留。
胜利大街核心保护区的建筑高度已定不变,因此对于不同空间感受的获得,关键在于限制新建建筑的退后或裙房高度,根据建筑的功能和性质相应的调整裙房高度H,与街道宽度D获得理想比值。街道改造要尽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打造有特点的空间风貌。在延续、保护、更新思路下的改造,重点整合空间形态,使街道景观质量
得以提升。对陈旧的外墙进行重新涂装,注重了建筑原有体量、风格、尺度,形成整洁美观的街道。注重建筑与外部空间的协调。
4.4加强节点建设,丰富绿化方式
街道改造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改造并提供人性化的活动空间,为市民丰富的活动提供空间载体,形成为城市中移动功能活动服务的集中场地,精心配制文化休闲,体育健身设施,为市民休闲健身等活动提供开放活动场地。
加强绿化建设是解决城市绿地少,人居环境质量低劣等问题的有效方法。城市中的绿地面积有限,为提高绿化质量,可多利用立体绿化,尽量“占天不占地”,留足街道的功能空间和活动场地,结合各建筑的入口广场进行植物搭配,获得良好的绿化效果。
4.6改善亮化工程,提升整体效果
亮化工程的原则也和街道分区相同,对于核心保护区,建筑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目标都是在保持街道统一风貌的前提下突出重点。
首先将核心保护区定位为高亮度区,建筑控制区次之,作为过渡连接环境协调区。对街道亮化制定统一规划,合而不同的原则。对三个区域再次进行细分,针对居住、商业、办公等分别制定具体的亮化原则和照明方式。分别彰显各个区域特色,突出重点。
5.结语
街道改造无疑是旧城更新中的重要内容,与建设新城相比,改造的投资省钱见效快,社会综合效益高。而且对街道功能调整与完善、历史的
继承与延续、人居环境的提高等有着重要意义,但对于旧城复杂与新的城市功能发展需要的设计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日本土木学会.道路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Kevin Lynch.项秉仁,译.城市意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4]邹德慈.城市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5).
[5]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6]熊广忠.城市道路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7]齐康.城市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8]刘滨谊.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城市设计的历史范文5
[关键词]城市形象设计;珠海;大连;杭州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20-0056-02
一、大连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
大连是北中国风景秀美的滨海城市,珠海是南中国经济区的后花园,珠海与大连,如南北双子明珠,镶嵌在中国大地。两座浪漫的城市,都带给世人无限的审美享受。两座城市虽位置不同,亦各具风格,但大连城市形象设计中的成功经验可给珠海带来很多启示。
为凸显北国海洋城市风情,大连着力打造被誉为“浪漫大连的第一站”的圣亚海洋世界,包括圣亚海洋世界、圣亚极地世界、圣亚珊瑚世界三个场馆,营造了十分浓郁的海洋文化氛围。走出海洋世界,则是亚洲最大的城市广场——星海广场,广场距离大海仅数百米之遥,大连的国际服装节、啤酒节、商品交易会等都在这里举行,成了名副其实的大连地标。广场周边还有大连市的标志性建筑星海会展中心、百年城雕广场、贝壳博物馆等建筑,如众星拱月一般衬托着广场。大连还兴建了集旅游观光、文化科普、娱乐购物于一体的老虎滩海洋公园,其中包括极地馆、雕刻艺术、四维影院等游乐场所,同星海广场一样,吸引着众多游客。
大连还成功打造了被誉为“北方小桂林”的冰峪沟风景区。景区距离大连市区比较远,有200多公里,但这丝毫不影响游人前来观赏的勃勃兴致。因为冰峪沟山清水秀,山谷、小溪、奇峰、岩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这里塑造成了世外桃源。上世纪80年代,冰峪沟仅有十几户人家,人们安逸地生活在这块秀美的土地上。后来冰峪沟修建了旅游文化区,游客可以登山、漂流、垂钓等。每年严冬时节,这里还举办冰灯会和各种冰上娱乐活动,丰富的活动吸引着众多游人前来观赏,比较人性化的配套设施也是吸引潜在游客前来的内驱力。
珠海没有大连那样以广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建筑基础,也没有四季分明的季节变化,但珠海一年四季鲜花盛开、树木葱绿,紫荆、木棉等各种颜色、各种风格的鲜花常年点缀着整个城市,街上各处皆风景,到处是公园。珠海与自然结合最紧密的就是温泉。珠海的海泉湾度假区是国家旅游局授予的全国首家“国家旅游休闲度假示范区”,其海洋温泉占地4万余平方米,海泉水清澈透明,被誉为“南海第一泉”。海泉湾度假区内还有神秘岛主题乐园、高尔夫球场、加勒比海滩、渔人码头休闲广场等休闲娱乐场所,整个度假区内设计充满海洋气息,吸引着无数游人。珠海的另一处温泉是被国家旅游局评为“珠海旅游的一颗明星”的御温泉。如果说海泉湾是大气磅礴的,那御温泉则是小家碧玉的。其拥有咖啡泉、瀑布温泉、花草温泉等温泉形式,精致优雅,有着古典神韵。但这两所温泉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离珠海市区较远,大约一小时的车程,驾驶私家车尚可,若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则十分不便,仅有一条班次不多的公交线路可供选择。如果周边广州、中山、东莞等城市的游客前来旅游,交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虽然景区内都配套有酒店等休息场所,但外地游人想回珠海市区欣赏城市夜景或休息的话,这种不方便就会凸显。
珠海还有一座风光旖旎的庙湾岛。这是珠海万山群岛中离海岸最远的岛屿,人烟稀少,海水清澈透明,正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所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这里的沙滩美得无与伦比,因为沙粒是由海洋生物经过种种化学反应幻化而成,晶莹剔透,握在手心,仿佛能感觉到那曾经的灵动生命。这是广东省内唯一由珊瑚碎片形成的沙滩,站在这里,仿佛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庙湾岛美如人间仙境,这里可游泳、潜水、垂钓,被称作是中国的马尔代夫。这里的海产品非常值得一提,不仅没受到污染,而且由于适合海洋生物繁殖的礁群很多,各类海产品的质量均属上乘。但别于冰峪沟的是,庙湾岛还没有被正式开发,交通不便,没有固定的交通快艇到达,也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正因为这样,这座岛屿才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可以借鉴大连冰峪沟建设的成功经验,使之更好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并且一鸣惊人。
二、杭州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
近年来,单纯欣赏景色的旅游已经满足不了文化品位较高的人群需求,他们希望游中有学。从其本质来看,旅游生活既有物质的一面,更有精神的一面。就物质层面而言,旅游生活的整个过程离不开基本的物质条件,这是旅游活动的基础和手段。就精神层面而言,主要指的是在旅游过程中表现出的对特殊文化思想、精神理念、等深层内涵的了解、领会以至追随。在旅游观赏中,不管是游山玩水、觅古探幽、体察民情风俗,还是寻求艺术珍品,究其根本,都是为了获取精神上的享受,表现出对美的追求。正如叶朗所说,旅游的本质就是一种审美活动。其实,漫游是中国古代士子普遍的人生经历,游学乃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学子们畅游于山水之间,往来于通都大邑,沿途所见之自然风景、所感之风土民情都融进其品格和文风之中。宋代马存《赠盖邦式序》里曾谈到司马迁在漫游山水之间累积了写作《史记》的艺术经验:“子长生平喜游,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凡天地之间万物之变,可惊可愕,可以娱心,使人忧,使人悲者,子长尽取而为文章,是以变化出没,如万象供四时而无穷。”所以,现在的旅游也不能单纯地提供休闲服务,还应该给人以文化上的享受。这样的城市,才是最吸引人的。在这一点上,杭州就是可供借鉴的典范。
北宋初年,全国的名都大郡如长安、洛阳、金陵、扬州,都在惨酷的兵火下残破了,只有杭州太平无事,继续发展,终跃居为全国第一等大都市。柳永《望海潮》言:“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展现了这座城市的迷人神韵。南宋末年,张矩、周密、陈允平等作了十首《西湖十景》,将杭州的美以文字的形式定格。今天的杭州,仍注重保护这种美景、传承这种文化。杭州市出台了《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建筑管理办法》、《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纵然也有一些不足,但总体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杭州近代史研究学者仲向平言,在全国的省会城市中,像杭州这样从质和量上投入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并不多,比如每年的文保,仅历史建筑一项政府就投入3亿多元。同样的省会城市,如武汉、太原,每年只有几百万元。从数量上来讲,杭州现在有数以百计的名人故居修好并开放,数以千计的50年以上的老房子都保护下来了,在理念上比较先进。所以直至今天,杭州仍旧是人们神往之所。一位外宾来游西湖,如此赞美白堤:“从昭庆寺走向孤山,一过断桥,便好像进入神话境界!”
城市设计的历史范文6
【关键词】理性;感性;城市;规划设计
1 理性与感性的融合城市规划的设计理念
首先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我们要建设的城市要满足广大市民以下三种需求,一是生活、交通、医疗的需求;二是交流、活动、休闲的需求;三是方便,安全的需求。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的需要出发,体现对人的关怀。以人为本的思想不但要体现在总体规划设计中,而且应贯穿于建设城市的始终。笔者认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恰恰是城市规划设计理性设计的一个典型特征。
其次突出环境主题,把城市建设成“城中之园,园中之城”:创造生态化、森林化、园林化的城市景观是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设计的中心理念。城市要象一座涵盖多种功能体的缩微城市,建设后它将成为该区域的中心,并辐射周边地区,成为一个滋养理性、聚集人气的核心。在园林景观中散布城市建筑,将空间景观系统的设计提高到实体建筑设计上,漫步整个城市的各个角落,使人感受到融入秀美的绿色大自然中。在中心市区区中营造一片自然、休闲的生态绿带,作为市民间共享交流的自然空间,也是新校区的景观共享核心。自然形态的绿地与折线构图的步行廓道相结合,成为城市自然景观中的点睛之笔。
最后突出人文主题,强调继往开来: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建校历史,新老校区人文精神的传承是非常重要的,故在城市总体规划设计中所强调的大的空间设计中,以及每个细节上都要注重人文教育的主题。
本文以上几个设计理念基本体现出了城市规划设计的思想,同时也满足了城市规划设计理性与感性相融合的要求。但是这里笔者要强调的是,这些理念从理论上起来,都是非常美好的,但要落实起来,就很难。所以,如何避免把这些设计理念不空洞化,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 城市的环境规划、绿化、美化
城市环境规划、绿化、美化问题要请专门环境规划、绿化、美化专家研究,但在城市总体规划设计中要着重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2.1 注重立意,突出环境感染力
“有意无景,形同说教;有景无意,格调不高”,对于城市环境来说,把城市发展的理念在城市环境建设中表达出来显得更为重要。城市具有特定的发展精神,而景观元素正是表达这种积极向上、富有朝气和带有启迪性环境氛围的素材,创造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环境是城市绿化设计的目标。
城市休闲绿地平面构图常采用方和圆的组合,小品设计常从引导市民做人、积极生活和鼓励市民勇攀高峰等方面寻找创作思路,设计时应从构思立意入手,创造能够产生积极作用的环境氛围,使广大市民从环境中也能受到教育和启迪,从而激发积极工作,创造更多精神财务和物质财富的决心。
2.2 简洁明快,突出时代特色
从表现形式上看,城市环境以清新自然、幽静典雅、尺度宜人为佳。城市内的休闲绿地设计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易简不易繁,易朴素大方、色彩明快、构思巧妙。从造价上来说要比较经济,可行性强。同时考虑服务对象的要求,设计时还应注意体现时代特征,运用现代的设计“语言”和材料表现主题,显现时代的风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的城市,将给市民或外来旅游者以强烈的第一印象,也是市民终身记忆。在林林总总的城市中,似乎每一所城市都可以明确地告诉你它具有什么样的城市发展理念、特色,但实际上却并非每一所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独特的城市“精神”往往是难以言说的。
2.3 因地制宜,突出特点
通过充分利用在城市总体规划设计中要考虑到冬季景观特征,体现季节的互补性,搞好人工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建生态城市,应以森林、乔木为主组成不同的生态森林区,建筑物之间、开阔地可适当搞灌木、草坪。尽量使用本地树种,力求突出有一定的特色性。为了达到这一点,在设计时,一是从整个城市以及城市周边大的环境分析,充分重视体现城市文化因素,让远处能看到本绿化地段的人一目了然;二是从小环境分析,充分了解本绿化地段紧临的空间环境,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条件来组织景观,从而形成特有的区域特色。对城市来说只有有山、有水,才有灵气。水是生命之源,北方特点是每年有近五个月冻冰,但可建冰场;根据南方的特点,可以在城市内建一定规模的鱼塘。我国大多数城市缺水,因此搞水必须解决水源、水量、水质、水处理,解决好固水、流水、废水排放,适当地搞一些中水利用。城市环境应当是满目苍翠、鲜花盛开,以宜人的景观来消除市民们的各种压力。创造宜人的室外学习环境离不开绿化,尤其是合理的配置,但要强调的是,城市休闲绿地在以绿为主的基础上还应注重体现艺术美、自然美和意境美。
2.4 交通组织要通畅、方便、愉捷
交通组织要体现通畅、方便、安全、快捷的原则。城市规划要突出数字化和智能化
城市作为市民生活工作学习的聚集地,城市建设中智能化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城市的建设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大计,智能化建设铺就了城市的神经网络。智能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城市运行的可靠性和高效性,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发展,因此这个问题不可忽视。
在城市城市规划中,社会服务环境的营造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因为它不仅是解决市民日常生活活动需要的基本保证,一也是城市稳定的物质基础。在服务设施的设置上,要考虑市民的生活要求和行动轨迹,如城市商业服务设施,应布置成外向型,设在人流交通必经之出人口附近,方便市民顺路购买。垃圾处置设施的位置合理分配等。在城市城市规划设计中,可以将垃圾道改设在内部生活服务处,避免设于公共场所的交叉污染,也可以放弃垃圾收集方式,而采用室外垃圾桶、垃圾箱和中转站来处理。在垃圾中转站的设置上,应注意便于垃圾清运和处理,不要使清运垃圾的车辆横穿城市城市,造成污染的扩散。
3 结论
笔者认为理性和感性结合的城市规划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用理论上看似美好的设计理念,更要有切实可行的城市建设的方案。笔者认为理性与感性的城市设计,应具体的涉及到本文以上所探讨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郑明仁.城市规划整合论[J].建筑学报,2008,(3).
[2]高冀生.中国城市规划的思考与再认识[J].世界建筑,2007,(9).
[3]曹坤梓.当前城市规划初探[J].四川建筑,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