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的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城市的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城市的设计

智慧城市的设计范文1

1、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必须具备广泛的普适性。

近年来,智慧城市的建设尝试,均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即使是中西部城市,也是经济实力相对雄厚的地方。但是,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举措,不能将贫困地区关在门外。所以我们在做顶层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广泛的普适性,否则就显失公平。

比如林芝地区,总体进入住建部的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其中米林县,人口2万,财政收入微薄。如果按照目前行业内流行的顶层设计规范,这个地方根本无法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我们经过调研后,给其提出来的建议是:加大政府职能部门科学决策能力建设,注重智慧的积累,而不是IT基础设施的投入。

因此,我们在做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东西部发展差异性,尽量弱化IT地位,提高管理的分量。这样,即使在没有大额资金投入的前提下,也能有效的开展智慧城市建设。

2、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必须要有权威性。

在百度里输入“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方案”,有130多万条搜索结果,可谓满天飞。我们都接触过很多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方案,可是这些方案的权威性,大家都不予置可。

一般来说,任何设计方案的权威性,均来源于学术机构、权力机构、投资机构。学术机构的科学性,是容易为世人所能接受的定理;权力机构是制定规则的,代表的就是政府认可;投资机构是项目的业主方,其权威性也是不容置疑的。所以我们在做顶层设计的时候,要充分整合这三方面的资源,考虑这三方面的诉求,才能推出具有权威性的顶层设计方案。

3、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必须形而上与形而下相结合。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个复杂的、长期的累积过程,现在仍处于探索阶段。现在想要拿出具体详实的顶层设计方案,从时效性和科学性方面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我们在做顶层设计的时候,必须要抓住共性,形而上的提出指导性方案。在具体建设过程中鼓励单点单领域大胆尝试。比如可以推动移动医疗,为发展智慧医疗打下基础,可以着手整合交通信息,为智慧交通积累数据与经验。当一个地方的各行各业都具备有一定的信息化水平的时候,再进行系统性的整合,就离智慧城市不远。否则,不敢尝试就容易裹足不前。

但这个时候也容易造成建设乱状。所以,我们在做顶层设计的时候,除了形而上的指导性方案之外,也要约定形而下的统一数据格式与接口,为以后的资源整合打好基础。比如制定行业数据的统一模板,就可以回避这种风险。

所以我们要坚持形而上与形而下相结合的原则,才能推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方案。

4、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必须加大城市软实力部分的设计。

智慧城市的设计范文2

【关键词】 智慧水城系统 物联网 云计算 水动力仿真 三水统筹 水文化服务

1 引言

水――自古以来哺育着人类,如长江、黄河一直以来被视作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孕育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灿烂的文明,也形成了开封、南京等名城古都,它们与尼罗河、恒河、底格里斯河等催生了光辉灿烂的四大古代文明。同时,我们也从中外许许多多的案例中看出,与水为善,它可以塑造美好的人居环境,与水为恶,它也会成为环境恶化的败坏者。

近年来,随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成熟,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大涨,许多滨水城市都积极投身智慧城市建设中,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助力水城和谐发展,寻找一种更高效的方法去应对传统水城存在的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等问题,更好的赋予城市滨水个性,是许多滨水城市正在思考的问题,而“智慧水城”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 智慧水城的内涵

智慧水城,是结合城市特色,以水为研究对象,围绕“以人为本,以水为魂”的核心理念,以“人”的微观需求出发,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对涉水事务的管理需求提供更加科学的分析和决策支撑;对公众各类涉水生活需求提供更智能的响应和更好的体验。 主要包括以下内涵:

(1)实时感知――通过先进的传感器和智能设备构筑遍布水域的“传感网”,全面实时的测量、监控和分析水文、水情等信息;(2)全面整合――通过通信基础设施将水城各个子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充分横向整合、共享内外水文信息资源。(3)创新应用――通过科技创新在公共平台上为政府、企业和公众开发提供更为高效、便捷的创新应用服务,为水城的持续发展和水文化氛围的形成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4)统一协作――通过统一的公共管理平台,实现各个关键系统之间的协同运作,达成自反馈、自适应、自完善和自运作的的智慧化状态。

3 智慧水城设计总体思路

智慧水城是要利用滨水城市城水相依的优势。通过信息化手段,在充分发挥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增强人们的亲水意识,赋予水更丰富的文化内涵,致力于人与水的和谐统一,用水利凸显现代城市文明的层次,推动科学发展。

智慧水城的建设应该从城市的视角出发,遵循城市智慧生长的客观规律,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充分整合现有公共信息资源,实现滨水城市向智慧水城的跨越式发展。坚持城水平衡、管服相济、三水统筹、和谐共生的指导思想,建立实时感知、全面整合、激励创新、统一协作的水城环境,打造具备自反馈、自适应、自完善和自运作能力的智慧水城。(如图1)

(1)城水平衡;城水平衡是为基础。水为阴,城为阳,阴阳平衡;水在城中,城在水上。(2)管服相济;管服相济是主线。通过管理与服务相济之机制,实现智慧水城更加科学高效之宏管理和更加以人为本之微体验。(3)三水统筹;三水统筹是为手段。通过将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这三“水”顶端统筹、全面协调,实现水环境的智能监控、水资源的智能管理和水安全的智能指挥。(4)和谐共生;和谐共生是愿景。化无形为有形,营造“人文关怀、环境优美、安全可靠、资源节约”的活力水城,最终实现水城的环境持续友好,生态健康宜居,铸就和展示智慧水城独具东方特色的“魅力水文化”。

4 智慧水城设计总体框架

智慧水城总体架构,是以智慧水城总体架构为指导,秉承“统一门户、统一架构、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的设计思想,注重需求导向、效能提升,创新驱动,重视有效对接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平台,凸显水城信息资源的融合共享、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业务服务的协同联动,强化推进策略、发展模式等配套环境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极大激发城市的创新活力,确保智慧水城的发展、运转、治理等符合现实规律。

智慧水城总体架构共分为四横。“四横”分别为基础设施层、公共平台层、智慧水城应用系统层以及互动展示层。如图2所示。

(1)基础设施层;包括水城传感基础设施和通信基础设施资源。为智慧水城的各类应用提供信息化基础保障。(2)公共平台层;包括四个提供基础、共的城市核心一级平台,为水城提供物联数据汇聚处理、大数据分析挖掘、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以及应用系统的协同开发和快速部署。为深港信息资源互通、水城应用实现提供基础支撑。(3)智慧水城应用系统层;以提供更加科学高效的宏管理,更加以人为本的微体验为导向,构建智慧水城应用体系。大力推进水资源管理、水环境管理、水安全管理和水文化服务等应用系统的建设,促进智慧水城全面落地。(4)互动展示层;将智慧水城应用成果基于一站式城市门户、智慧中心大屏、应用程序、软件客户端、领导桌面等,向水城的社会公众、企业、城市管理者,提供真实、准确、便捷的信息呈现、服务提供和互动交互渠道。(图3)。

5 智慧水城实施建议

5.1 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

为保障智慧水城工作顺利进行,需要加强指导监督和技术服务,理顺智慧水城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行的体制机制,形成各部门共同推动信息化的良好氛围。要充分发挥行政行业管理的手段,注重协调,强化管理、务求实效,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积极推进各工程建设,确保“智慧水城”目标的实现。

5.2 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加快重点工程

智慧水城重点工程,对夯实水利信息化基础,全面推进业务应用,逐步形成科学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研究制定加快智慧水城发展的投资政策,积极开辟投资渠道,加大对智慧水城建设的资金投入,为重点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提供必须的经费支持。

5.3 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资源整合

智慧水城资源整合与共享程度是衡量滨水城市智慧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但同时,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也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难度大、协调任务重的工作。需要完成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各项基本任务,建立各级管理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健全相关办法,制定标准与规范,采取有效措施,对智慧水城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促进资源的整合、公用、共享,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和效能。

5.4 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提高技术水平

认真分析研究下一代网络、第三代移动通信等新兴信息技术给水利工作带来的影响,结合水城特点,及时提出水利信息系统建设和升级方案,保证水利信息化的先进性,为水城工作提供有力支撑;要通过推广成熟应用软件,缩小地区间的差距,迅速提高水利信息化对各项水利工作支撑服务水平,促进智慧水城集约化发展。

5.5 进一步加强管理维护,保障正常运行

要把信息化管理作为智慧水城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的组织保障体系、规范标准体系和资金来源渠道。要尽快理顺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机制,明确运行维护管理部门,制定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落实责任、定期检查、实时维护。

5.6 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促进良性发展

要不断创新和改进管理模式和方法,把智慧水城工作的成效列入单位和领导绩效考核的内容;完善信息化建设、管理、运行维护和绩效评估等制度,着力建立智慧水城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建立投资渠道多元化的发展机制。试点探索外包、托管等多种运营方式,提高智慧水城信息化发展的效率和效益,促进水城良性发展。

6 智慧水城关键技术

6.1 智能传感网

(1)统一、全面的物联接入网络是智慧水城管理与服务的基础。智能传感网可以根据输入信号值进行判断和制定的决策;可以通过软件控制作出多种的决定;可以与外部进行信息交换,有输入输出接口;具有自检测、自修正和自保护功能。(2)利用移动通信网络与传感网结合。构建适于传感网运营的GPRS/TD/WCDMA/CDMA2000/WSN(无线传感器网络)融合网络,发挥通信网络广泛的覆盖性、可移动性、双向宽带通信能力,以及可靠的电信级服务质量,为信息可靠、自由传送提供高速公路,将为传感网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6.2 三维GIS

(1)智慧水城对现有GIS技术进行了延伸,将GIS技术中的有关部分通过网络有机集成共享,构成一个强大的技术体系。(2)并且加入三维可视化技术,更加直观准确的实现对各种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的快速、机动、准确、可靠的收集、处理与更新,为防汛抗旱、水资源调度管理决策、水质监测与评价提供决策支撑。

6.3 水动力仿真

科学高效地发现和预测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的相关信息,是智慧水城系统建设的一个关键。而基于水动力学原理模拟水城水功能区水体的流场[1,2]与污染物迁移扩散[3]的时空变化过程,可以为水城水环境监控、水资源管理、水安全指挥提供科学及时的信息发现与提前预测。

7 结语

城市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积极实践和不懈追求。在创新水城建设思路、完善规划体系的征程上,智慧水城系统设计与实现从智慧城市整体视角出发,立足现状,重点强调实时感知、全面整合、创新应用和统一协作,借助智能传感网、三维GIS、和水动力模型等先进信息技术整合水城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各业务应用子系统,并通过统一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系统融合,资源共享”的目标,可以切实有效的加快滨水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许新宜,王韶伟,庞博,杨丽英,王红瑞.“水资源紧缺类型及其对策分析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1),P86-90.

智慧城市的设计范文3

关键词: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思路;误区

一、智慧城市和顶层设计的概念

智慧城市自从被提出得到国内广泛关注,在建设设计领域需要不断提高对于顶层设计规划,提高对于大城市智慧型设计方案,寻找指导智慧程发展方案。顶层设计也称作是顶向的设计模式,主要设计理念和实践之间相互结合,总体规划和设施方案相互结合,确保实践过程中要按照图纸进行施工,避免混乱无章的设计方法,智慧城市是一个新的领域,主要理论指导和纲领是提高城市发展总体高科技内涵。通过对于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主要流程、内容和思路研究,需要总结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新模式,分析顶层设计中存在的误区,需要对于智慧城市建设做出合理设计规划。

二、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思路研究

1、根据政府管理体制分析,大多数部门对于国家智慧城市建设都提出良好设计管理方式,中央部门也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良好建设意见,根据中央政府信息化发展需要抓对于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各级政府对于智慧城市顶层管理,按照部门顶层设计结构可以分为几个方面,根据职能、流程、系统和标准规范进行综合统筹考虑分析,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分为,功能架构设计、系统架构设计、信息架构设计和标准安全保障体系设计。

2、功能架构设计方面,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主要是从城市信息化规划视角分析,对于城市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方法,也称作是业务架构设计,属于智慧顶层设计核心部分,建设智慧城市最主要方式,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体现智慧城市内涵,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市民共同参与对于智慧城市建设中。功能架构设计会涉及到具体技术手段,重点要面向城市发展,设计合理资源管理模式,核心思想就是根据业务需要进行梳理,打破传统的系统界限设计,科学合理对智慧城市功能架构设计,提高对于智慧城市设计业务理解,准确把握好对于智慧城市的技术、政策和资源管理。一般政府是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推动力,在功能设计方面更要提高政府智能管理,及时改善民生服务,推动社会文化建设和服务,最大限度实现对于资源合理分配管理。提高政府管理职能,实现政府决策科学性,实现政府信息政策开放性,提高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之间相互精细化、人性化和高效性发展,促进经济转型优化产业结构设计,根据信息和知识资源实现对于创新驱动效率提高,同时保证生态环境和智能监测治理水平,推动城市发展的可持续。

2、系统架构设计方面,随着信息时展,城市功能设计实现了最大程度的信息系统集合,系统架构设计要从全局出发,提出了满足与功能架构设计需要的合理系统组成,提高系统架构之间合理性,优化了智慧城市和顶层设计之间逻辑关系,保证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高效统一结合。系统架构设计最重点问题就是统筹基础设施建设,以公共平台为主要切入点,对接好上下级之间关系,合理建设运营提高信息架构之间设计关系,系统是智慧城市建设骨架,信息是智慧城市发展血液,信息架构设计最主要环节就是针对智慧城市建设,研究信息管理和表达之间关系,提高对于智慧城市和顶层设计之间科学管理。同时对于顶层设计中最重要问题就是信息架构,需要做到全面梳理信息资源、科学设计合理信息共享体系、运用可操作的信息整合实施指导方法、设计可持续发展信息资源管理机制和开放式数据分析方式,提高信息架构设计,根据信息化管理合理指导完成对于数据对接和分析,保证业务部门之间高效配合,提高数据管理。

3、智慧城市建设同时还要做好标准、安全和保障体系设计工作,运用规范标准、安全策略和人财物管理办法,实现对于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高效性。切实做好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行标准规范,在智慧城市运行中要结合政策法规,形成智慧城市建设规范性和完整性,营造良好智慧城市建设环境,在组织机制、资金、政策、人才管理和技术上做好保障。

三、智慧城市建设顶由杓莆笄

1、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中会存在设计、建设、运用脱节和配合不顺利问题,很多参与者在地方政府、智能部门和企业都是智慧城市推动者,如果缺乏合理动员机制,就会造成极大内消耗问题,导致设计、建设和运营环节出现脱节。地方政府一般都是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委托设计单位进行统筹规划设计管理,要求各级智能部门积极配合进行梳理,高效完成对于智能部门顶层设计建设和运行,在整个智能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对于智慧城市建设运营高效性。

2、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还存在不能定量顶层设计,需要对于目标清晰认识,保证智慧城市建设高效性和科学性,实现对于顶层设计收集和整理,保证设计思路高效性,提高对于顶层设计规范性,合理提高对于智慧城市建设,规避各种可能存在的缺乏定量问题。

3、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要及时解决重复建设和重复设计问题,在政府管理体制中要实现属地管理、条线管理和多头管理相互结合,避免不同设计思路导致相互冲突问题,要实现条线和各个角度顶层设计相互结合,对于设计中存在差异性问题要及时解决。合理避免施工和设计浪费问题,提高智慧城市建设高效性。

4、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中存在偏向单方信息化问题,侧重对于技术手段应用,忽视了目标对象整体特征,智慧城市建设最关键问题不是技术手段,而是智慧城市内涵建设,需要在建设中实现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效率提高。提高城市居民满意度和智慧城市整体竞争力水平,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和技术手段实现对于建设高水平服务,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不仅要运用技术手段,还要充分运用良好体制进行优化改革,提高城市建设高水平。

结论:

综上所述,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环节,要从功能架构、系统架构和信息架构等及各方面做好良好保障,在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设计中要合理避免混乱问题,提高智慧城市顶层设计高效性,避免出现误区,提高对于智慧城市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大章,沈晔,智慧城市的规划设计――规划内容[J]. 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13(08);

智慧城市的设计范文4

在新形势新时代的要求之下,各国均将“智慧教育”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重点优先部署,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加快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发达国家均采取了各种措施促进“智慧教育”的发展。

一、“智慧教育”的特征

“智慧教育”是指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无线宽带网络为代表的一批新兴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智能设备和互联网等为依托,以教育资源建设为中心,以各项配套保障措施为基础,以深入实施教育体制改革为主导,全面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的现代教育体系。“智慧教育”是政府主导、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构建的现代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该体系由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数字课件、公共服务平台和先进的云端设备组成开放校园。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借助电脑、数字电视、手机等各种云端设备进行主动、高质量和个性化的学习。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也可以通过该体系实现廉洁高效的管理。对照“智慧城市”、“智慧教育”的概念、内涵,可以清楚看到,“智慧教育”正是“智慧城市”建设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

“智慧教育”具备以下基本特征:“智慧教育”的本质就是要通过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来实现教育信息与知识的共享。“智慧教育”具有“教育”的属性,同时也具有“信息化”的属性。

从教育属性来看,“智慧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开放性打破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得教育社会化、终生化、自主化;共享性是信息化的本质特征,它使得大量丰富的教育资源能为全体学习者共享,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交互性能实现人-机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人-人之间的远距离交互学习,促进教师与学生、掌生与学生、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多向交流;协作性为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人-人、人-机协作完成任务的机会。

从信息化技术属性来看,“智慧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数字化使得教育信息技术系统设备简单、性能可靠、标准统一;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较少受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信自然化、繁杂任务化;多媒化技术使得信息化传媒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

二、国内外智慧教育建设成功经验

1.国内“智慧教育”建设成功案例

旨在加快湖南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而着力打造的职教新干线,是基于云计算服务、覆盖湖南全省职业院校、以个人空间为基础的实名制、开放的网络学习互动交流平台。至2012年,“职教新干线”已建有机构平台161个,师生教学空间30余万个,发表文章660万篇,教学内容为主的视频25万个,其中录制的湘绣大师刘爱云、湘菜大师许菊云等技能大师的技艺视频2万多个。

佛山市南海区通过一个中心(云计算管理中心)、3个平台(云基础平台、资源平台和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打造云计算环境下的区域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简称南教云),主要有电子政务云、学校管理云、教育资源云、互动社区云、智能课堂(电子书包)学习云等。目前,教育资源总存量达25.6TB,自主创作的中小学新课程资源容量达39,500件,资源课程化率达到95%,在线使用人数日均两千多人次。从2009年开始,南海区在部分小学逐步试点电子书包项目。通过3年的实践,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模式试点班级里,学生成绩突出,自得学习之乐。在好效果的鼓励下,从2011年10月开始,南海在7所区直高中16个班级中正式试点,并于2012年推广到15所区直高中。到2015年,南海区所有高中、初中及小学将逐步普及使用“电子书包”。

2.国外“智慧教育”建设成功案例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雷汉姆小学开展了教育云计算项目。全校600名师生通过“通用云计算服务”来获取虚拟电脑桌面,里面有非常丰富的学习材料。弗吉尼亚州Passage中学允许学校学生在课堂上利用手机进行学习。学生为此备受鼓舞,发明了很多能够使用手机的学习活动,并写成博客或录制视频在网络上分享。一些教师也开始使用手机来加强互动,譬如课堂提问不再指定某位学生回答,而是通过短信的形式将学生们的答案投影到教室前方的屏幕上,也有英文教师带领学生在Twitter上协作创作故事。

2010年,日本总务省启动了“未来校园”项目。这是日本最大的国家级教育信息化项目,项目将建立其一对一电脑应用系统、互动性白板以及连接家庭和学校的协同教育平台,为所有6~12岁的学生提供电子课本和学习资源,并于2020年前,完成全国范围的普及和应用。

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协同国家信息化战略委员会于2011年6月向李明博总统汇报了《智能教育推进战略》,其核心内容为:自2015年起将在一线学校正式实施“量体裁衣”式的智能教育,用纸张制作的传统教科书将在学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数码教科书。韩政府为此将投入2兆2281亿韩元(约合21亿美元)。根据战略要求,至2015年韩国将在所有学校建设以云技术为基础的教育环境,即将教育内容存放在网络服务器中,学生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智能平板、智能电视等各种数码终端灵活使用。韩国教科部计划自2014年起从小学课程开始制作数码教科书,至2015年扩展到小学、初中、高中的所有教学科目,推行初期将采取数码教科书与纸张教科书并行的方式。

三、“智慧南京”建设总体架构设计

智慧南京的总体架构为1+4:即一个综合应用体系加上组织领导、政策法规、信息共享和安全保障等四个支撑体系。

(1)综合应用体系是智慧城市顶层架构的核心。其内部可分为基础服务层、行业应用层、集成应用层三个层面,体现系统融合和信息共享的导向。

(2)组织领导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组织领导体系包括组织协调、实施推进、专家咨询体系

(3)政策法规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保障。从以下4个方面进一步加强智慧南京政策法规的制定工作:一是强化依法管理。二是完善绩效考核。三是完善投入机制。四是出台信息化项目建设绩效评估办法。

(4)信息共享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线。在市级信息资源体系数据的采集方面,分为两种方式,一是部门交换,二是自建自采。在智慧南京建设过程中,将广泛征集部门业务需求的基础上,梳理数据源,推进共享交换,逐步实现基础信息资源的大集中。

(5)安全保障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在全市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总体架构下,智慧南京将遵循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要求,从组织、管理、技术与运维等多方面入手,提升基础信息网络和核心要害信息系统的安全可控水平,保障核心要害信息资源的安全,形成可靠、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四、对南京市“智慧教育”建设的展望

根据“智慧南京”总体架构并结合国内外“智慧教育”建设的成功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智慧教育”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各方面的配合支持,如智慧城市的统筹规划、教育政策的倾斜、硬件建设的持续发展、软件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推广等。只有各种规划、政策、措施以及资金投入等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才能够推动“智慧教育”的发展。为使南京市“智慧教育”迈出较大的步伐,我市应该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市“智慧南京”建设实际,有效促进“智慧教育”建设,真正使教育实现现代化。

1.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多媒体教学的普及、教育信息资源的汇聚、云服务模式的推行,都需要较高的带宽、较强的运算能力和较大的存储空间。因此,提高教育基础设施水平,推进教育数据中心建设,是发展“智慧教育”的先行条件。按照加快创建智慧城市的要求,全面建成“标准统一、全面覆盖、互联互通、智能服务”的市、区、校三级“智慧教育”网络,切实解决郊区、农村教育网络覆盖问题。同时应统筹规划建设全市教育数据中心。

2.推行教育资源云服务

云计算技术、云服务模式将对“智慧教育”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基于全市教育云服务平台,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现教育部门业务协同。因此,有必要构建南京市“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是基于云计算与大数据的信息化服务平台,是“智慧教育”的大脑和枢纽,在整个“智慧教育”系统架构中起到匹配、整合、协调、联动各个应用系统和管理系统的作用。通过“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一方面可为各类教育应用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开发平台及应用服务,此外可将“智慧教育”各子系统高层业务数据统一抽取,形成报表供实时查询,以及各种指令与信息高效、完整的下达到各个应用系统末端,从而实现领导决策与控制的完美循环。公共服务平台也是“智慧南京”的其他模块,或其他的“智慧城市”与南京“智慧教育”的进行系统交互的中枢。市、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利用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网络化办公协同、教育数据采集分析,并实现全局的监督;全市学校可通过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独立的数字化校园环境,以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同时降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和IT专业管理人员的投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可通过公共服务平台便捷、低成本地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创新的教育服务,体现教育公平,实质性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水平。

制订和规范一批信息化教育管理、教学应用的制度、措施。逐步形成合理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框架,以统一的规划和标准规范跨区域、跨学校的信息资源开发,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广泛共享。

3.构建智能化学习环境

构建数字化、网络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校园和教室,教育者可以通过多种媒介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知识盲点进入智能学习系统进行学习和体验。有条件的学校可推广数码教科书,减轻家庭为子女额外购买学习资料和参考书所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民众对公共教育的满意度,降低学生对课外辅导的依赖程度。

4.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

智慧城市的设计范文5

这是不是有点危言耸听?今年的北京“7·21”大暴雨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最新的案例。

这些年来,北京的城市建设的确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这次暴露出来的问题和隐患同样也是令人触目惊心。据报道,暴雨是六十年一遇的级别,而我们的一些路段的排水能力只能抵御几年一遇的暴雨。显然,即使就我们对于天气的知识、对于道路工程的知识来说,这也完全是在可以预料、应该预料到的情况范围之内的。于是问题追到了我们的城市规划领域。难道我们的规划人员不懂得这些事情吗?难道是几十年来的所有的建设规划的制定者、城市建设的组织者有意忽略了这些事情吗?这当然更是讲不通的,如果为此责备城市规划的具体的制定者和组织实施者在主观愿望上就失职,实在也是不公平的。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简单地说,就是这个系统太复杂了。由于众多方面利益的冲突,近期利益和远期利益的协调,效益和风险的权衡,都使得规划者和实施者在做决定的时候,受到许多制约。而不是像一般想象的那么简单,好像“既然我们知道会下大雨,做好准备就是了”,或者“集中资金、集中人力、招募专家”就行了。用比较学术化的语言来说,那就是“系统的复杂性超出了我们的处理能力”。

必须承认,在我们的政策制定和研究工作中,所使用的方法,基本上是传统科学提供的工具和思路,比如传统的工程方法、常用的统计分析等。这些工具和思路对于比较简单的系统是可以得到有效结果的。但是,对于建设智慧城市这样的复杂任务显然就不够了。

传统的科学思维方式的特点是绝对化、简单化,使用基本上是还原论的思想方法,缺乏整体观。这种方法对于简单系统的处理是可以接受的、在一定范围内是有效的、可行的。但是,对于当今的信息社会和信息经济,面对着多种群体的利益冲突,面对着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困难权衡,这种简单化的思维模式已经变得越来越无能为力。

所以,正如人人都已经看到的,面对复杂性的不断增长,今天的所有的政策研究和制定工作,都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外国,从欧债危机到房地产泡沫,从环境保护、气候变暖到互联网上的突发事件,都使人们感到困难重重、难以处理。

智慧城市的设计范文6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城市;RFID;云计算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智慧城市建设应运而生。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了智慧城市的逐步形成,那么物联网也就成为了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的核心技术。

1 物联网――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

1.1 物联网的定义

关于物联网的定义众说纷纭,自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物联网的概念以来,到现在为止对物联网的定义有多种,还缺乏一个清晰的定义,但物联网的基本概念框架已经形成。目前,能够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又一次浪潮,主要是运用激光扫描器、全球定位系统、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等信息设施进行传感,按照事先有的约定,将物与物相连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

1.2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1.2.1 Internet技术

物联网的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things(IOT)”。顾名思义,物联网是物与物相连的互联网,从本质上说还是个网络,所以物联网的核心基础仍然是Internet技术,它是在Internet技术的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1.2.2 射频识别技术

RFID是一种传感器技术,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融合了无线射频技术和嵌入式技术,是物联网的信息采集层技术之一,在自动识别、物品物流管理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RFID分为Passive RFID、Active RFID和半Passive RFID三种。所有的RFID系统都包含附着在设备上的电子标签、与电子标签交互的读写器以及把读写器连接到中心数据库的后端系统这三个基本组件。

1.2.3 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

物联网是把RFID标签里的数据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发送到中心系统中,无线化是控制领域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工作于ISM频段的短距离无线通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各种短距离无线通信都有各自合适的使用范围,物联网用到的无线传输技术主要包括Wi-Fi技术、蓝牙技术、ZigBee技术、UWB(ultra Wideband)技术、移动Ad hoc网络技术及相应的NS2仿真技术等。

1. 2.4 无线传感网络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当前信息领域中研究的热点之一,传感网络与RFID系统融合能更好的获得物体的位置、温度、移动性等状态。传感网络由一定数量的传感节点组成,传感器节点可以连续不断地进行数据采集、事件检测、事件标识、位置监测和节点控制,传感节点的这些特征和无线连接方式使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领域非常广阔,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环境、医疗、交通、军事、工业、商业和航空等诸多领域。

1.2.5 嵌入式技术

物联网实际上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嵌入式系统,把物理对象相连,嵌入式系统与无线数据传输网络相结合,满足了局域网的协议要求以及网络拓扑结构、动态路由的数据传输要求,形成了真正的物联网,做一个形象的比喻,在物联网中传感器相当于人的眼睛、鼻子、皮肤等感官,网络就是神经系统用来传递信息,嵌入式系统则是人的大脑,在接收到信息后要进行分类处理。所以说如果没有嵌入式技术的支持,就不会有物联网的进一步扩展。

1.2.6 大数据处理技术

相比传统的互联网,在物联网中,对大数据技术具有更高的要求,物联网中的数据量更大、数据更加多样化、数据传输速率更高、数据真实性要求更高。可以得出,大数据处理技术是物联网中关键的必需技术。

1.2.7 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的基本形态就是将数据计算从本地转移到服务器端,本地只是进行数据的传输与执行,这与物联网的整体概念是完全相符的,物联网借助云计算技术的支持可以更好的提升数据的存储以及处理能力,从而使自身的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可以说物联网对云计算有着很强的依赖性,没有云计算技术,物联网就无法提供各种基于海量数据的服务。

2 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智慧城市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工程,不同的城市需要制定符合各自特征的总体规划,每个城市的资源、发展状况不同,要充分考虑各个领域之间的关系,全面建设一个智慧城市技术体系。物联网技术是创建智慧城市的关键技术,智慧城市的兴起正是源于物联网技术的突破性进展。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体现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目前智慧城市建设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全面提升的阶段,据世界银行测算,一个百万人口以上的智慧城市的建成,在投入不变的前提下,实施智慧化管理和服务将能增加城市的发展红利2.5-3倍,为了抢占智慧城市的至高点,世界各国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截至2013年明,国家住建部也分两批公布了193个智慧城市试点城市,目前上海、深圳、南京、宁波、广州、沈阳、武汉、西安等二十多个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已经驶入快车道。根据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本文选取比较成熟的建设领域进行阐述。

2.1 智慧交通

智慧交通系统以国家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为指导,通过监控、监测、交通流量分布优化等技术,完善公安、城管、公路等监控体系和信息网络系统,建立以交通诱导、应急指挥、智能出行、出租车和公交车管理等系统为重点的、统一的智能化城市交通综合管理和服务系统,实现交通信息的充分共享。在交通信息资源整合的基础之上,基于全面的数据,建立分析模型,提高交通行业辅助决策能力,全面提升监控力度和智能化管理水平,并对各类交通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在确保交通运输安全、畅通的前提下,提高公众服务水平。

2.2 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通过对整个电力供应体系的自动化来提高电网的可靠性及效率,传感器技术、信息技术与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相结合,实现了在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高效性、环境友好等方面的目标要求。智能电网的建设,让生活更便捷,可以实现对智能家电的实时控制和远程控制,还可以为互联网等提供接入服务。在节能与环境方面,智能电网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智能电网的建设强有力的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

2.3 智慧物流

智慧物流是通过RFID、传感器、移动通讯技术等让配送货物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智慧物流更重视将物联网、传感网、互联网整合起来,通过动态科学的管理,实现物流自动化、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智慧物流的发展可以降低物流成本,加速物流产业的发展。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将企业的物流系统、生产系统、采购系统与销售系统智能的融合,智慧物流将融入企业的各个环节之中,形成智慧企业。

2.4 智慧医疗

智慧医疗由智慧医院系统、区域卫生系统、家庭健康系统三部分组成,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医疗的各个领域都有关键性的应用,它包括药品领域、远程监护和家庭护理、医疗信息化、医院急救、以及医疗设备和医疗垃圾的监控、血液管理、传染控制等多个方面。

2.5 智慧家居

智慧家居是利用物联网技术将家中的各种设备连接在一起,根据用户的不同需要进行组合,采用模块化结构,提供家电控制模块、照明控制模块、室内外遥控模块、防盗报警模块、环境监测模块、暖通控制模块、红外转发以及可编程定时控制等多种功能模块。

2.6 智慧环保

智慧环保是借助物联网技术,把感应器和装备嵌入到各种环境监控对象中,通过传感手段实时监测水、大气、噪音、废弃物、化学品、辐射等各类关键环境要素的状态,并将监测数据实时传递和共享,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实现环境管理和决策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