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的看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化学的看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化学的看法

生物化学的看法范文1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课题(编号:2009一JKGHAG一0395)Educational Science in

Henan’s Eleventh Five-year Plan (2009一JKGHAG一0395),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课题(编号:E20L03一JKGHAG一0312)Educational Science in Henan’s Eleventh Five-year Plan (E20L03一JKGHAG一0312),河南中医学院博士基金(编号:BSJJ2010-34)Doctoral foundation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CM (BSJJ2010-34)。

【摘要】生物化学是中医院校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由于生物化学课程自身的特点,如课程内容难懂、知识面较大、结构复杂以及很难记忆等,使得学生在学习生物化学时具有畏难情绪。如何有效地提高中医院校生物化学教学质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作者根据自己在中医院校多年从事生物化学的经验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兴趣;教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过程的化学变化规律和生命本质的学科,讲述正常人体内的物质代谢以及疾病发生过程中与代谢异常相关的问题,与医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中医院校的教学中,生物化学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其理论、方法和技术已渗透至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学习并掌握这门课程,对于学习基础医学的其它课程和临床课程,乃至以后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1]。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普遍感到生物化学内容比较抽象、枯燥,有些原理及生化反应难以理解,且不易记忆,因而学生普遍会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如何有效的提高中医院校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是值得相关部门和教师去探究的一个关键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一 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最好的老师。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说过,教师最

重要的技能是集中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2],因此,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生物化学内容繁多、理论抽象,概念枯燥难懂,如代谢过程冗长乏味,代谢反应错综复杂,且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学生很难掌握。长期以来,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生物化学时,都是采用完全记忆的方式来应付考试,很少理解其丰富的内容,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更不用提进行深入研究。此外,目前中医院校使用的生物化学教材编写时存在较多的问题,如体系较为紊乱,内容划分不太恰当,前后不连贯,阐述条理不清,语言枯燥和乏味,且与学生的专业联系较少。因此,学生在接触这门课时在心理上通常产生畏难情绪,在学习中常处于被动状态,很少有学习的主动性。鉴于存在的以上问题,在生物化学的教学中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开始阶段,就应针对学生各自的专业特点,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生物化学的主动性。例如,在生物化学的第一节课-绪论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把整个生物化学的课程特点进行分析归纳,把生物化学的主要内容,即四大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类和核酸,和其它的次要内容条理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加深其对生物化学的理解,避免因对内容不清楚,而产生的畏难情绪。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案例教学和PBL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把书本中难懂的理论和临床案例联系起来,如通过对糖代谢紊乱和脂类代谢异常学习,加深对糖尿病和高脂蛋白血症发病机制的理解。由教师激发和引导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使其学习变得积极主动。

二 合理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中医院校很多专业的学生构成都是文科生和理科生各占一半,很多文科生在高中阶段没有很好地学习过生物学和化学两门学科。在大学阶段,学习生物化学-这样一门涉及到生物和化学两门学科的课程,对这此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他们会产生畏难情绪,从而放弃这门课程,这样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来说都是不利的。因为以上种种原因,在中医院校的生物化学教学中,必须针对中医院校学生的特点,灵活地、合理地使用多种教学方法,降低学习生物化学的难度,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 传统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是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也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填鸭式”的知识输出,学生则是被动吸收。因此,该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但在一些内容枯燥难懂,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学习的部分,如:生物化学中四大营养物质代谢途径的反应条件、反应部位、重点反应步骤等,通过教师系统讲解,则有利于学生掌握,所以该教学方法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法,能够突出重点.降低学习难度,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并掌握生物化学的知识体系,但对教师教学能力要求较高。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与教师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包括知识储备、知识结构、语言表达、教育心理、多媒体使用等。

(二) 案例式教学法加深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解

生物化学的传统教学法中一直存在只重视讲解理论知识,而轻视甚至忽视与临床的联系的问题,造成理论与临床脱离,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挥,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所以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而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案例教学法,则被实践证明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3]。该方法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双向或多向互动,将学生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提高学生面对复杂情况的决策和行动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其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的最大优点在于:以学生为主体,使之与教师的引导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对具体案例发表各自的见解,使教学真成为双边或多边互动的过程;同时,它可以把抽象难懂的理论和现实生活中生动典型的例子相结合,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课本上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此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查阅文献的能力,使学生的探索、研究的热情得以充分激发。

(三)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生物化学课程中概念、符号繁多,生物化学中的物质组成、结构、代谢过程都是微观内容,看不见摸不着,大多数理论知识相对抽象、难以理解,传统的板书教学手段常导致大多数学生产生严重厌学情绪。此外,生物化学中的各种生命物质,如蛋白质、糖和脂肪在人体内的相互转化、代谢的过程,都是要在酶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后才能完成,如果只是单纯的理论教学肯定会很枯燥,随着更多难以听懂的理论知识的灌输,就会导致学生厌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已经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能综合处理和控制多种文字、符号、图像、声音等多种信息,并把它们进行恰当的组合,使教材中难懂的阐述和复杂的物质代谢过程以声像、图文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也可以随时进行更新或添加新的内容。多媒体教学可以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充分延伸和拓展学习内容和领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信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代生命科学飞速发展,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新学科的产生和发现,极大地改变生物化学的发展现状。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时能够及时接触前沿学科、边缘学科的进展,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多媒体教学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如DNA的双螺旋结构、蛋白质高级结构、呼吸链等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以影视、动画、图像等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充分理解该部分内空。此外,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活跃教学气氛,降低学习的难度,还可以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把握。

(四) 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roblem Based Leaning,PBL)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 教学法最早源于医学教育,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 s于l969年提出,该教法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设计的一种教学模式[4]。PBL教学以问题为基础,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自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目的。该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对学习过程的参与,有利于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和创新型的医学人才。但是,因其对于学生与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都比较高,且教师备课强度非常大,所以该方法只适合在30人左右小班进行。授课前,教师先按教学大纲,根据所授内容选择合适的病例,设计问题,授课时再向学生提出,让学生充分思考后,各自讲述自己的观点,总结、归纳形成小结;随后,学生通过查询资料,小组集体讨论等形式,达到自己解决相关问题的目的。如此,则不仅可以让学生较为全面和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也使他们能够把教材上的知识和临床实践联系起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此外,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医学相关的各学科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使之相互渗透融合、为以后的临床教学乃至工作打下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PBL教学法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三 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紧跟生物、医学发展的前沿

教师素质的高低是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医学院校的多数学生毕业后,都将从事医学或与临床相关的工作。因此,医学院校的教师除了应该具备较高的师德修养外,也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医生不仅要知道怎么治病,更应该清楚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理。随着生物科学和医学科技的快速发展,生物科学或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也在逐渐加深,一些生物科学或基础医学的重大研究成果不断地应用到临床治疗中。这就要求医学院校的教师应该紧跟生物和医学发展的前沿,了解其中一些重要研究进展,好让学生尽早知道当今生物和医学发展的现状。这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使之掌握较新的医学知识,为以后医学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科分化和交叉增多,培养方案的调整等,使得生物化学的教学课时不断减少,因此,中医院校的生物化学教师应该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可以通过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来加强教学能力,以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主动性,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医学知识的渴望心理,将授内容最大程度地与临床医学、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高层次医学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镜岩, 朱圣庚, 徐长法. 生物化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2] 刘秀财, 郭红艳, 李淑燕, 张梅. 有效方法促进教学一生物化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 科技创新导报, 2012, 31:185.

生物化学的看法范文2

【关键词】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

生物化学是在分子水平上探讨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功能,以及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规律及其与复杂的生命现象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被学生认为是很抽象的、难懂的、难记忆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好生物化学,达到教学目标,提高生物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至关重要。我认为要提高生物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作为生物化学教师关键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培养和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是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的最好方法。当学生对某学科知识产生兴趣时,他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学习。由此可见,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前提。上好生物化学的第一次课,重视学生的首因效应。一般说,第一次课是学生最具有好奇心的一次课。怎样抓住他们好奇心,是我们生物化学老师应认真考虑的问题。我们必须用学生能理解的事物来引入我们的教学内容。一方面调动学生思考生命现象的本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便于学生以后的进一步学习。通过对知识结构的讲解,给他们以学习方法的指导。开篇有益,对后面的具体内容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以后的每次课我尽可能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他们了解到生物化学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培养和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学习的兴趣。

二、以探索式教学为主导,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多边互动教学机制

传统的教学,强调其知识性,着力于把最成熟、最正确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自然是必要的。然而,对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要求,这又是不够的。科技方法和科学思维是最具生命力、最具创新性的因素,必须在传授科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先进科技方法,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应具备的特点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多边互动教学机制。教师应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焕发出课堂的生命力。做到师生互动,融为一体。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灵活应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新课的引入以启发式为主,以简单常见的生活现象入手。如以我们每天的饮食入手,以学生关心的形体美为导言,如何能享受美食,又能健美,引入各个物质代谢的讲解。通过多样互动的授课形式,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生物化学课程与许多学科相互渗透,内容复杂。应该如何恰当地选择、处理和传递教学信息,进行高效率、最优化地教学呢?这就要求教师要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出发,活用教材,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1、注重难点、抓住重点,强化重点内容和知识点的教学

生物化学由于其分子结构和代谢的复杂性,被许多人认为是天书。学生学习时普遍感到难度较大。因此,针对生物化学的课程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教学大纲,明确区分哪些是重点内容,哪些是了解和参考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着重讲解重点和知识点,浅显的或扩展的内容可以留给学生自学或浏览,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重点内容的强化学习、知识点的系统学习、难点与疑点的分析与讨论,将繁杂的内容形成若干个知识内核,使学生易于消化理解、学习针对性强。糖、脂和蛋白质代谢,是生物化学物质代谢的中心,对于生物化学这门课来说,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对物质代谢篇的介绍讲解中,我将生物氧化一章调到代谢篇之前先行介绍,让学生首先对生物体中能量产生的主要形式——生物氧化有一个了解,然后再在各种物质的代谢过程中,穿插介绍能量产生的步骤及其计算。这样将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结合起来讲授。使学生明白了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轻松地掌握了代谢的真谛和知识。同时将三大代谢的相互关系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各种物质、各种生化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起生物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概念。

2、趣味引导式教学

生物化学中有许多原理比较深奥、难以理解,如果采用传统的直接讲授方法,学生必定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若在教学中讲述一些有趣的见闻、运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及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使深奥的理论浅显化、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必然也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我们在讲到氧化磷酸化时,如果我们只用非常专业的语言讲解呼吸链的一长串的酶促反应,然后再讲解ATP生成和利用,其结果学生往往是一头雾水。为了帮助学生能够理解生物体内能量转换过程,我们用水轮机发电的原理和过程来比喻呼吸链的氧化磷酸化的过程。水轮机发电的原理是所有学生都能理解的能量转换方式,把水的势能转化为电能。水的势能只有转化为电能才可能被各种电器所利用。同样,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只能是ATP的化学能,而不能利用糖、脂肪、蛋白质的化学能。细胞内把营养物质的化学能转化为可利用的ATP的化学能,这个过程就是氧化磷酸化。通过教师的形象比喻,学生才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觉,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了记忆,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如,为何重金属中毒,喝牛奶可以自救;为何动物冬眠不会冻死;为何人不吃肉也会长胖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就可以使学生轻松地掌握这些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加强实验教学,将板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

1、加强实验教学

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生命现象的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生物化学实验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生化基本原理的必须环节,在生化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我们按照"少单一、多综合,少验证、多设计,少演示、多操作"的原则,合理优化组合实验项目。如实验内容不仅涵盖了糖类、蛋白质、核酸、酶、代谢等相关实验,而且包含生物化学的核心实验技术如电泳、层析、离心、滴定技术等。特别注重综合性的实验。例如将多糖、蛋白质、酶、核酸、脂类等生物活性分子的初级制备、分离纯化和系统的分析鉴定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充分体现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的特点,力求满足学生实验技能全面培养的需要,适合学生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

2、将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

针对生物化学课程内容抽象、繁琐的特点,传统的黑板式教学法已难以适应现代生物化学教学的需要。而多媒体教学能使难于理解的生化机理通过图象、图表、文字、数据与动画演示结合融为一体,直观地表现出来,能显著提高生物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如关于蛋白质空间构象的内容,十分抽象,教师难以讲授清楚,而学生通过观看二维、三维的彩色图片,就可以轻易地理解有关的复杂问题,自然地掌握了蛋白质一、二、三、四级结构等有关概念。又如关于DNA复制,教材和黑板式教学均无法良好地表现这一连续的多步骤动态过程。如应用多媒体教学,将DNA复制的详细过程做成多个图片来展现,将全过程制作成动画加以播放,教师再借助这些媒体素材,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辅以讲解答疑,学生就可以清晰明了地掌握DNA复制的整个过程。

总之,提高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通过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探索式教学为主导,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多边互动教学机制,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加强实验教学,将板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等,努力提高生物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使生物化学教学日臻完美,实现教书育人,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艾育芳: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2]杨涛:浅谈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5(2):127。

生物化学的看法范文3

关键词:教学方法;生物化学;脂肪酸β-氧化;案例法;分组讨论;学习兴趣

生物化学课程是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必修课,在生命科学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1]。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以及遗传信息传递。物质与能量代谢部分包括糖代谢、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和核苷酸代谢,涉及不同的代谢途径,每个代谢途径中又有多步反应,其中参与催化反应的酶数量众多[2]。如果只是介绍每条代谢途径的生理学意义、每一步反应的过程和参与的蛋白酶,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体会不到物质代谢的奇妙之处。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备课,并对课程进行设计,通过引入案例,并结合多种教学手段,不但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生物化学知识,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觉到学习生物化学的过程是快乐有趣的,同时能体会到生物化学知识不是抽象无用的,而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本文以“脂肪酸的β-氧化”一节为例,探讨案例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课程内容,启发学生思考

课程引入时,以汶川地震中废墟下被埋36d仍奇迹生还的“猪坚强”为例,讲述“猪坚强”的体质量在震前是150kg,震后只有50kg,减少了三分之二。被埋期间,它吃木炭喝雨水,但木炭只能充饥,不能提供营养,那这36d里是什么物质在给它提供能量呢?震前的“猪坚强”是膘肥体壮,震后则是瘦骨嶙峋。“膘”不见了,膘是什么呢?引出体内储存脂肪的重要性。脂肪是由脂肪酸和甘油构成,脂肪酸分解后能够产生大量的能量和水分。请学生们思考,假如“猪坚强”在地震前就是一只瘦骨嶙峋的猪,那它还能活下来吗?通过引入案例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活跃的气氛中,开始学习脂肪酸分解过程。

2通过研究历史追溯、自制动画和举例等

多种教学手段,介绍脂肪酸β-氧化过程首先,介绍1904年FranzKnoop通过一个经典而巧妙的标记实验研究了脂肪酸的分解,他使用难以被动物代谢的苯环标记脂肪酸喂狗,然后在狗尿液中检测代谢产物。当饲喂奇数碳原子脂肪酸(如苯丙酸)时,狗尿液中检测到的是苯甲酸,脱去了两分子碳,但这两分子碳是逐个脱下的,还是一起脱下的,还不能确定;然后他又用苯环标记偶数碳脂肪酸苯丁酸,在狗尿液中检测到了苯乙酸。通过这个实验就证明了,脂肪酸分解每次脱去2分子碳。随后,介绍1940年AlbertLehninger研究证实β-氧化是在细胞的线粒体内进行。AlbertLehninger是学生们都比较熟悉的被称为“生物化学圣经”的经典教材“PrinciplesofBiochemistry”的编者,通过介绍AlbertLehninger的研究工作,也使学生们对科学家有了更深的了解。在学习“β-氧化”的过程中,首先指导学生了解脂肪酸的活化是在细胞质中进行,强调消耗了2个高能磷酸键,为脂肪酸β-氧化能量的计算做铺垫。教学过程中可以提问同学:活化后的脂酰-CoA能直接在细胞质中开始氧化分解吗?学生们可结合之前介绍的AlbertLehninger的研究结果,即β-氧化在细胞的线粒体内进行,得出脂酰-CoA还需要从细胞质转运到线粒体中的结论,由此引出“肉碱转运系统”。在介绍肉碱转运系统前,先告诉学生们:肉碱在肉中含量丰富,由此而得名;可以从食物获取肉碱,机体自身也可以合成。笔者自制了动画,清晰地展示了肉碱将脂酰基从细胞质转运到线粒体的过程。通过介绍肉碱来源及自制动画,使学生们不但直观地了解了肉碱将脂酰基从细胞质转移到线粒体基质的过程,而且为之后关于减肥药“左旋肉碱”的课堂讨论奠定了基础。以16C的脂肪酸-棕榈酸为例,教学以PPT为主,配合板书,引导学生了解脂肪酸β-氧化的四步过程——氧化、水合、氧化、硫解,最终生成乙酰-CoA和14C脂酰CoA,并伴随着FADH2和NADH的产生。乙酰-CoA可以进入三羧酸循环,产生GTP、NADH和FADH2,而脂肪酸β-氧化和三羧酸循环产生的NADH和FADH2可以进入电子传递链,生成ATP和水。学生们经过计算,得出每1分子16C脂肪酸彻底氧化分解可释放106分子的ATP和123分子的水。1分子的脂肪酸就能产生这么多能量,那么“猪坚强”的体内储存着大量这样的脂肪酸,氧化分解就能产生大量的能量和水分,这就是它为什么能支撑36d的原因了。这样呼应了课程引入时提出的“猪坚强”为什么能存活36d的问题,使学生们切实了解到脂肪酸β-氧化的重要性。为了使学生们进一步了解脂肪酸β-氧化的重要性,笔者进一步举例说明脂肪酸分解产生的能量和水对很多动物生理活动的维持都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冬眠的熊。熊在冬眠数月的时间里不吃不喝,但是每天仍然消耗高达6000kcal的热量,这些能量的来源就是冬眠前大量储存的脂肪。在冬眠过程中,熊的呼吸仍在正常进行,通过呼吸也损失了很多水分,而脂肪酸氧化分解产生的水就在不断补充着呼吸时水分的损耗。还有很多动物也依赖脂肪酸提供能量和水,比如迁徙的鸟。有些鸟在长达几十小时的飞行过程中是不进食进水的,能量和水的来源就是脂肪酸。还有一些生活在干旱地区的动物,比如骆驼和沙鼠,脂肪酸氧化对它们来说也很重要。骆驼的驼峰中储存着大量的脂肪,这些脂肪是它长途跋涉时能量和水分的重要来源。学生们通过这些熟悉的动物实例,进一步体会到了脂肪酸β-氧化的奇妙和重要性,不再将生物化学代谢看成一个无趣的反应,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扩展了生物学知识。

3实物展示和课堂讨论,强化课程内容,引发学生思考

通过多媒体PPT、自制动画等方式介绍了脂肪酸β-氧化过程之后,笔者进一步通过展示减肥产品“左旋肉碱”销售图片和“左旋肉碱咖啡”实物,调动课堂学习气氛,学生们可以结合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讨论,从而强化脂肪酸β-氧化的学习内容。因为活化的脂肪酸需要通过肉碱将其从细胞质转运到线粒体,因此肉碱是脂肪酸代谢过程中的重要成分。市场上有一类根据脂肪酸转运过程制作的减肥产品,叫“左旋肉碱”,销量非常好。课程中,笔者对网络上一些左旋肉碱相关产品的图片及销售记录进行了截屏,使学生们先有一个很直观的感受。而“左旋肉碱咖啡”实物的展示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兴趣,感受到生物化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课堂上提供了某左旋肉碱产品的说明书,说明书中写到“促进脂肪转化成能量,而且只消耗脂肪,不减少水分和肌肉,也不会引起厌食、腹泻和乏力等不良反应。可以预防脂肪堆积,结合运动,效果更明显。”请学生们根据课上讲过的知识,分析此类产品应用了怎样的生物化学机制?为什么声称没有不良反应?为什么说结合运动,效果会更明显?你认为它的减肥效果如何?学生们先分组讨论,然后老师再请各组同学谈谈他们对这种产品的的看法。为了达到好的讨论效果,讨论前先提醒学生在分析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以下4点:(1)肉碱的来源;(2)肉碱在体内的功能;(3)正常机体是否需要额外补充肉碱?(4)什么情况下或何种特殊人群可能需要额外补充肉碱?通过这种以市场上的减肥产品为例,并进行实物展示,理论联系实际,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讨论气氛非常热烈。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运用课堂上学习到的生物化学理论知识,以及查阅资料,提高了学生分析解答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的能力。

4结语

如何将生物化学知识生动有趣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们感觉到学习生物化学的过程是快乐的,这是生物化学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现在和将来继续努力的方向。因此,在平时生活和工作中,需要注意搜集与生物化学相关的资料,包括研究历史、科学家研究经历、文献、新闻、市场上相关的产品等。在备课过程中,认真设计,将这些资料在合适时机引入到授课内容中,达到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案例、课堂讨论和实物展示等多种教学手段,生动有趣地讲解课程相关的研究历史、科学家及主要内容,使学生们在掌握生物化学知识的同时,了解生物化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应用实例,激发学习兴趣,享受学习过程。

作者:韩海棠 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参考文献

生物化学的看法范文4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法;理论教学;运动生物化学;考核方式;教学方法

运动生物化学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对理论和实验操作能力要求高,在运动员选材、身体机能评定和运动营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指导竞技体育与大众健身科学化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因此,体育专业的学生只有掌握运动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体育专业人才。我校体育教育本科学生运动生物化学课程已开设10年,笔者作为专任教师,为了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现对10年来的教学方法、手段等进行分析、回顾总结、改革并提出相应对策。研讨式教学是将研究与讨论贯穿于课程始终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打破旧模式的“满堂灌”和“一言堂”的基础上,实行以教师指导学生研究问题,师生展开讨论的“群言堂”,重方法传授、能力培养、学生主体作用和学习主动性的发挥,通过指导学生研究和讨论问题,强化培养学生的多种科研能力。本学期,笔者总结以往的运动生物化学教学,以研讨式教学方式对2014级运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取得了初步效果。

一、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运动生物化学是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中较难的一门基础课程,加上体育本科学生虽然具有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水平,但基础低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存在一定难度。1.运动生物化学课程内容理论性强而抽象,知识点、难点较多,课时数少,由于实验室条件差,教师在教学中只能偏重理论,实验相对较少,理论与运动实践脱钩。这导致原本就重术科轻理论课的学生更加觉得理论课程枯燥乏味,更不愿进行理论的学习。因此,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不佳。2.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法,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低头看手机或者睡觉。3.学生依赖性强,在没有具体要求的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碰到问题不愿思考,希望教师能直接给出结果。4.由于体育学院实验室条件差,实验项目开设不足以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理论与实验、实践脱钩,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5.目前的考核制度是一张试卷定结果,不能客观、公正地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二、研讨式教学法在运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实践

学校这几年注重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一直提倡将研讨式、合作式、微课、慕课、现代教育技术、互联网+等教学形式应用于课堂教学,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有其独特的特点,也应该形成自身的特色教学形式。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运动生物化学应用的教材是张蕴琨、丁树哲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全书共有绪论和12章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掌握内容情况,将研讨式教学法应用到本课程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运动生物化学各章节研讨内容的确定。根据教育部体育专业课程的教学指导纲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依据运动生物化学的定义,将运动生物化学内容应用于体育锻炼与竞技体育的运动实践之中。对课本进行认真研读之后,确立专题讨论内容,研讨内容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高运动能力、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为目标。研讨内容如下表所示。从上表可以看出,除了绪论和第12章,1~11章都安排了研讨内容,在确定内容的过程中,主要考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较差,对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所以选择了一些与运动和训练、生活实践比较接近的题目,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即,理论联系实际。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会返回书本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等。2.研讨式教学法在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黄世虎认为,一个有效的研讨式教学实践模式应满足前提条件、实施过程和关键因素3个构成要件。实际操作中,教师的个人工作能力和学术涵养起着重要的作用。研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师生角色转变之后,学生应该积极参与讨论教学的全过程,加强师生交流与探讨,以此使研讨式教学处于良性循环过程。(1)上好第一次课。在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和教学计划的共同指导下,研讨式的教学内容确立后,第一次课就显得特别重要。教师在第一次课上要立好本门课程的课堂常规,也就是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课的性质、内容和学习要求。其次是知道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4~6人的分组安排,分配每次课的研讨内容,布置学期末的考核内容。最后,教师引导小组研究、讨论研讨流程,特别是对资料收集的途径、数据整理的方法,研究报告的撰写等等进行引导。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以便学生在资料收集过程中有条有理。(2)培养科研与创新能力。从郭汉民提出的学生必须具备检索文献、收集、阅读、鉴别文献资料、发现和提出问题、归纳综述、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综合、创新能力、文字和口头表达等10种科研能力出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首先,在确定研讨内容之后,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去阅读,然后根据关键词使用相关的检索工具进行文献查阅,让学生自己收集筛选资料。其次,按照索引,充分利用互联网,有目的地查找和搜集有关资料,学会利用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方式全面详细地占有资料,必要时可进行实验或实地调查。在课堂教学中每次安排针对性的资料进行阅读与讨论,加深学生对文献的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再次,为避免收集的资料过多,建议学生查阅权威期刊、网站等,对搜集来的资料进行处理,鉴别真伪与价值。学生围绕专题讨论内容,对资料进行取舍与归纳,发现和提出一些有一定创新意义和研究价值的问题。最后,在资料的收集、阅读过程中,学生对不懂的问题进行关联性的查找,小组讨论试着解决问题,并在新的联系中提出新的看法、观点和假设。问题要有创新和新意,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除了这些,还有问题的呈现,建议学生积极思考,用不一样的方式呈现问题。例如,一节课程中,有的学生用话剧呈现问题,有的学生用辩论形式呈现问题,有的学生以相声的形式呈现问题,显现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运动生物化学课上,没有重点对学生的文字表述能力进行训练练习,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本门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既能加强交流和讨论,又能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不仅锻炼学生的胆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等。上课之初,笔者鼓励学生要积极踊跃地发言,不发言就提问他们,慢慢地,学生习惯了发言、讨论,课堂氛围活跃起来。从一学期的课程讨论之后发现,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得到了提高。(3)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从一上课,教师就将学生分成4~6人一组,小组内各成员之间在不同的专题中有明确的分工,可以保证专题研讨的顺利进行与呈现。一学期下来,学生之间的配合更加默契,共同协作完成任务的能力逐步提高。这对学生以后踏入社会有很大的帮助。3.研讨式教学法在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研讨式教学法在实验课中的应用,验证性实验主要是以视频的形式呈现,教师在一边指导,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提问,全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实验对象和实验环节不同于以往。特别是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讨论,更具针对性,可以保证小组之间的数据不会出现雷同,更具针对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中,首先,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选择研究的题目;其次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合作,分工明确,完成实验;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体现研讨的作用;最后总结经验得失。这样的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探索能力,同时还可以保证小组之间实验设计的唯一性,提高了实验课程的价值。

三、研讨式教学后的课程考试方式

验证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标准之一是课程考核。以往课程考核的内容包括平时成绩(10%)、实验实践成绩(20%)和课程考试成绩(70%),大部分成绩依赖于最后的一张试卷,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同时,会使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临时“抱佛脚”,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加入研讨式教学法后,学生的考核内容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考核内容包括平时成绩(10%)、研讨式成绩(70%)和课程考试成绩(20%),研讨式的考试内容包括专题研讨视频、查阅文献资料、查阅资料与研讨内容时的照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交,既体现个人能力,又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题材不限,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到了讨论式教学,提倡上研讨课。我校近期举办了首届研讨式教学比赛与立项,足见学校对研讨式教学的重视。经过一个学期的研讨式教学发现,在体育学院运动生物化学理论课中进行研讨式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科研水平,不足之处是学生的基础不牢,探讨问题的深度还不够。学生有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更重要,相信学生会越做越好。

参考文献:

[1]张慧敏,李晖.运动生物化学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2]郭汉民.研讨式教学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3]李丽.高等院校运动生物化学教学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4

生物化学的看法范文5

pbl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①是美国教授barrows于1969年首次采用的一种新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方法(lbl,lecture-based learning)相比有很大不同。其特点在于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评估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②③其精髓在于将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引导教学紧密结合。

1 研究方法

1.1 准备阶段

选择4学时的两个实验项目(本文由收集整理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和酶的性质)采用pbl教学模式进行。随机选取4个30人左右小班,共计124人,分成2个大组,一组实施pbl教学法,另一组实施lbl教学法,每组均由同一位教师指导,两组都分别再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5~6人,各组选出一位组长。

准备阶段是pbl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以蛋白质含量测定实验为例,在生物化学实验技术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很多,根据不同蛋白质的性质合理选择测定方法是这一环节中的重点。首先按照教学大纲的内容,设计选择不同难易程度的实验材料,在实验前对学生进行简短讲解。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找出能基本涵盖相关知识点的实验材料。

1.2 课前设计

pbl组上课前将教学内容的主要目标交给各小组组长,问题设置具有引导作用,要求学生预先进行小组讨论并提出与本实验内容相关的问题,并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信息资源来回答问题,通过此种途径使学生在课前即获得实验所需的相关知识,最后撰写小组讨论成果以及实验方案,在课前一并交给任课教师。

1.3 实验教学

pbl组和lbl组的任课教师、教材以及教学内容均相同。在pbl组教学中,教师先集中讲授学生撰写的实验方案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然后将问题进行分类,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分组实验,再根据实验中每组学生出现的不正确操作和不理想的实验结果,再次提出问题,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并找出问题所在,最后,由教师对本次实验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并将学生的发言记录保存。在lbl组教学中,首先由教师按照教材讲授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以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然后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逐步进行实验内容。实验结束后,两组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1.4 总结分析

实验结束后,由教师对本次实验的重点内容进行综合阐述,对学生在实验中仍然不清楚和操作中考虑不全面等共性问题做出重点分析,并且再次提出实验操作中需要注意的各种问题,对两组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适当的点评。

1.5 效果评价

实验教学结束后,教师对两组全部学生同时进行实验成绩的比较分析,并对pbl组和lbl组学生迸行调查问卷。内容从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以及拓展知识领域等多个角度进行,每个问题为是、否两个选择。结果数据运用spss11.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在上述教学效果评价的基础上,考察学生对pbl教学手段的看法和感受,与传统教学方法比较,学生有什么样特殊的收获。本次共发放问卷62份,收回62份,结果见表1和表2。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pbl这种教学方法之前不甚了解,但是通过这次尝试,pbl组中有79.03%的学生愿意接受pbl教学,对此教学反映良好;75.81%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适合自己,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自身素质培养的调查中有72.58%的人认为能够提高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半数以上的同学认为pbl教学模式给予了主动学习的机会,激发了想象力,对培养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有很大帮助。从教学效果来看,pbl教学法在提高学习积极性、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开拓知识视野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④pbl组均优于lbl组。但也有个别学生对该教学模式没有兴趣,认为对自己的学习效果没有明显的改变。

3 讨论

由于采用pbl教学涉及到教学方法和考核等方面的变化,在执行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所以,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问题,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学习,引导学生自己找到疑难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顺利完成教学内容,所以教师应该扮演一个指导者的角色。

此次pbl实验教学,根据实验成绩并结合调查问卷结果表明,学生对pbl教学由不清楚到产生一定的兴趣,认为pbl教学有一定的新意,能够提高学习热情,有利于加强枯燥的生物化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同时pbl组同学认为与传统教学的不同在于,pbl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局限于教材,而且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信息的优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综合相关方面的知识。因此,有利于学生将各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采用pbl方法,使学生对于实验现象和结果有了更好的理解,更有利于加深对理论课所学知识的掌握,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并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探索。以小组为单位的新形式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利于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良好平台。加之教师的参与,更利于课堂教学过程的灵活多样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教学更具有目标性和方向性。

生物化学的看法范文6

基础化学类课程是高职药学类各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在实际教学中,各课程自成体系,一方面占用较多学时,另一方面化学类课程之间,某些内容同一水平重复多次,或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看法,既浪费时间,也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近年来,国内一些高职院校对基础化学类课程做了相应的调整,优化整合了教学内容。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对化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压缩、精简、整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建立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三位一体的学科新体系,整合后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缩短了学时,提高了学生学习高度。[1]浙江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对传统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三门化学课程进行重组,根据医药专业的需要进行优化组合,初步建立了一个以整个自然科学为基础,以化学原理为主导,以分析方法为手段,以无机药物及有关物质的性质和反应为研究对象的新体系。[2]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对化工类基础化学课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将教学内容重新调整优化达到精简化学理论着重实际应用的目的。[3]我们在化学教学中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也对《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教学基本内容进行精选,优化整合,突出重点,加强基础,整合为《无机及分析化学》。尽管这些院校做了相应调整,但是依然存在《无机及分析化学》与《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存在该两门课程与高中化学知识、与后学课程的简单重复,以及前后知识衔接不当等问题。为更好地优化课程内容,我们开展了基础化学类课程优化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1)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药物分析专业学生,这些学生全部为通过普通高考,国家统一招生录取的学生,82%为山东籍学生,18%的学生来自山西、内蒙、辽宁、吉林等省份。

(2)威海地区化学教师、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药物分析专业相关任课教师和基础化学教师。

2.调查方法

为了能够比较全面、真实地反映化学类课程的情况,我们采取了问卷调研和座谈两种方式。

(1)药物分析专业学生问卷调研。了解高中化学的选修情况,了解学生入校时化学知识水平,主要调研哪些化学知识高中学习较多、掌握较好的学生,为的是大学期间可略讲或不讲,哪些理解困难,需要详讲。

(2)高中化学教师访谈。了解目前高中化学的知识传授情况,从而更全面地了解高职学生入学时的化学知识水平。

(3)基础化学教师座谈。了解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院两门基础化学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之间的重复内容和前后衔接内容。

(4)后续专业课教师访谈。了解化学类基础课与后续课程之间的重复内容、前后衔接的内容和联系不紧密的内容。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为了解学生进入大学时的化学知识水平,我们开展了新生入校时化学知识水平的调研

通过调研我院各生源地的学生了解到,目前各地高中,理科生化学课程方面主要学习《必修一》、《必修二》、《化学反应原理》和《有机化学基础》四个模块。其中前三个模块是高考必考内容,《有机化学基础》是选修模块。

通过与威海地区高中化学教师的访谈了解到,目前高中化学与大学基础化学课程重复内容及学生在高中的学习程度如下: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表方面的知识,只了解原子内部组成和周期表的排布及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元素性质方面的知识,主要学习了各族代表元素的典型物理和化学性质、本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化学反应原理方面,学习了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氧化还原反应及原电池等知识;化学键方面,主要学习了离子键、共价键,但是未涉及极性和非极性键;学习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有关计算和溶液的配制;有机化学方面的知识,主要学习了烷烃、烯烃、炔烃、苯、醇、卤代烃、酚、醛、羧酸等代表化合物的性质及同系物的性质,性质方面只简单介绍典型的性质,未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做深入学习;在实验教学方面,以教师演示实验为主,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偏少。

2.为对化学类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开展了面向药物分析专业学生的问卷调研

通过调研发现,经过一年基础化学类课程的学习,60%以上的学生认为在大学化学课程中,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化学键、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氧化还原反应、烃类、卤代烃等8个方面的知识在高中学习较多,建议大学时可略讲。这与开展的高中教师调研情况基本相符,说明高中化学知识面较宽,为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同时调研发现,50%以上的学生认为标准滴定溶液制备、定量分析相关计算、EDTA及配合物、醇酚醚、醛酮醌、有机含氮化合物等5个方面的知识理解相对困难,建议详讲。经过分析发现,上述知识点主要涉及基础化学类课程的计算、公式推导、性质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和高中未接触的知识。

通过调研发现,82%的学生认为基础实验(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非常重要,超过60%的学生认为基础化学类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46%的学生认为加强实验安全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基础实验、基本能力和安全知识的渴求。

纵观上述两个调研,我们可以看出:(1)目前高中化学知识面较宽,但因高考的改革,高中化学课时缩短,加之高中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制,大部分知识只能讲表面而无法深入,需要在大学时期继续深化。同时也有部分知识完全可以满足本专业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因此大学期间可以采取略讲或不讲,例如: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2)因高职学生整体基础较差,加之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自学能力,对于理论性较强、内容复杂的知识理解较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耐心引导,详细讲解。(3)因高中化学课时缩短,加之“应试教育”的影响,化学实验以演示实验为主,学生动手操作少。

3.为对化学类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我们开展了《无机及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教学内容优化整合的座谈和访谈调研

在与本教研室化学教师座谈中,我们对《无机及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分析,找出了重复的内容,进行合理安排,避免简单重复。通过座谈,发现两门课中杂化轨道理论、共价键的基本属性、勃朗斯得酸碱质子理论、路易斯酸碱理论等属于重复内容。这部分知识可以在《无机及分析化学》中详细讲授,而在《有机化学》课程中,可采取复习的方式回顾。

药物分析专业化学类课程的后续课程主要有《药物分析》、《药物化学》、《仪器分析》、《生物化学》等,为使前后课程衔接得当,避免简单重复,我们通过访谈的形式进行了调研。

通过与《生物化学》课程负责人的访谈了解到,基础化学课程与《生物化学》衔接最多的是糖、氨基酸、多肽、蛋白质、核酸、脂等方面的知识。但是,《生物化学》课程中主要侧重物质结构和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因此,《有机化学》可主要从命名、结构(一级结构,构型)、典型理化性质三个方面讲解。

通过与《药物分析》课程负责人的访谈了解到:(1)基础化学课程与《药物分析》重复内容主要是旋光度和旋光仪。因此,可整合这部分重复内容,在基础化学课程中详讲,《药物分析》课程中,则可采取复习的方式回顾。(2)衔接内容主要是定量分析化学(包括标准滴定溶液的配制、标定及相关计算,有效数字保留、误差处理,四大滴定及其应用和相关计算等)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官能团的典型理化性质(主要用于药物的鉴别、分离和定量分析)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讨论,在定量分析化学方面,基础化学课程应强化基础,注重应用,可融合《药物分析》课程对分析的要求,避免因药物分析和化学分析要求不同,而产生不一致;在有机化学知识方面,可增加《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和鉴别》章节,安排在《有机化学》最后一章讲授。(3)联系不紧密的知识主要是复杂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和合成设计。因此,可以将这部分知识删除,或作为自学内容。

通过与《药物化学》课程负责人的访谈了解到:(1)基础化学课程与《药物化学》衔接内容主要是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及结构与理化性质间的关系。这与《药物分析》对有机化学方面的知识的要求相似。因此,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化学基础课应注重培养学生通过结构分析理化性质的能力。(2)因《药物化学》课程中只涉及部分药物合成路线,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即可满足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因此,可将基础化学课程中复杂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和合成设计方面的知识删除或作为自学内容。

通过与《仪器分析》课程负责人的访谈了解到:(1)化学类课程与《仪器分析》重复内容主要是化学分离方法,化学原电池。因化学分离方法方面的知识涉及原理和仪器,讲解需大量课时,因此可整合这部分内容,安排在《仪器分析》中系统讲授;化学原电池可整合到基础化学课程中讲授,《仪器分析》则可采取复习的方式进行回顾。(2)衔接内容主要是原子结构(光分析法)、分子间作用力(色谱法)、定量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原子结构方面的知识,因高职学生的基础较差,基础化学课程应主要介绍基础方面的知识,关于电子跃迁等知识可在《仪器分析》中循序渐进的向同学们介绍。对于分子间作用力、定量分析方面的知识,应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可将《仪器分析》中的相关内容整合到基础化学课中,避免因两门课的要求不同,而产生不一致。

通过上述调研,我们可以看出,化学类课程之间,化学类课程与后续课程之间存在大量的重复内容和前后衔接内容。通过优化整合,可以避免同一水平的简单重复,节约课时,同时可以使前后知识衔接更为得当。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本次研究的广泛调研,我们可以看出,药物分析专业基础化学各课程之间,基础化学课程与高中化学知识,基础化学课程与后续课程都存在大量的重复内容和前后衔接内容。因此,应对高中化学知识、基础化学课程及后续课程的知识认真分析、梳理,对基础化学类课程教学内容采取重排、整合、压缩、删减等优化措施,使前后知识衔接得当,避免简单重复,从而更好的为后续课程服务。为使课程优化开展的科学、合理,在此提出化学类课程内容优化建议,以期为其他专业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或其他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借鉴。建议如下:

1.注重化学知识与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应充分考虑学生进入大学时的化学知识水平,对于高中学习过,但没有深入探索的知识,我们应从高中的知识入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对于高中阶段已经掌握较全面的知识,我们应缩短课时,以复习的方式进行回顾或删除该部分知识;对于高中没有接触的新知识或学生理解困难的知识,我们应适当增加课时,从基础讲起,注重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