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和化学药的区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药和化学药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药和化学药的区别

生物药和化学药的区别范文1

关键词:鹤虱;南鹤虱;来源;显微鉴别

鹤虱入药历史悠久,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本品味苦、辛,性平;有小毒。归脾、胃经。功能主治:杀虫消积。用于绦虫、蛔虫、蛲虫病,小儿疳积,虫积腹痛[1]。由于鹤虱和南鹤虱功能主治叙述相同,名称相似。然而两者在药材来源、植物形态、产地、药材性状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区别。

1 药材来源

鹤虱为菊科植物天名精Carpesium abrotanoides L.的干燥成熟果实。南鹤虱:为伞形科植物野胡萝卜Daucus carota L.的果实。

2 植物形态及产地

2.1鹤虱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上部具有分枝,密生短柔毛,下部近无毛。叶互生;下部叶片长圆形或宽椭圆形,先端尖或钝,基部狭成具翅的叶柄,边缘具不规则的锯齿或全缘,上面贴生短毛,下面有短柔毛及腺点,上部叶片渐小,长圆形,无柄。头状花序腋生;总苞钟状球形,总苞片3层,外层极短,卵形,先端尖,具有短柔毛,中层和内层长圆形,先端圆钝,无毛;花黄色,雌花花冠丝状,3~5齿,先端有短喙,有腺点,无冠毛。花期6~8月,果期9~10月。主产河南、山西、贵州等地。

2.2南鹤虱 2年生草本。全株被白色粗硬毛。基生叶薄膜质,长圆形2~3回羽状全裂,末回裂片披针形或线形,先端尖,有小尖头,光滑或有糙硬毛;茎生叶近无柄,有叶鞘,末回裂片小而细长。顶生复伞形花序,花序梗有糙硬毛;总苞片多数,叶状,羽状分裂,裂片线形;伞辐多数,结果时外缘的伞辐向内弯曲;小总苞片5~7,线形,不分裂或2~3裂,边缘膜质,具纤毛;花通常白色,有时带淡红色。双悬果长卵形,具棱,棱上有翅,棱上有短钩刺或白色刺毛。花期5~7月,果期6~8月。主产江苏、河南、湖北、浙江等地。

3 药材性状

3.1鹤虱 果实呈圆柱状,细小,长3~4mm,直径不到1mm。表面黄褐色或暗褐色,具多数纵棱。顶端收缩呈细喙状,先端扩展成灰白色圆环;另外一端稍尖,有着生痕迹。果皮薄,纤维性,种皮透明,子叶2,类白色,稍有油性。气特异,味微苦。

3.2南鹤虱 果实为双悬果,椭圆形,多裂为分果。分果长3~4mm,宽1.5~2.5mm;表面淡绿棕色或棕黄色,先端有花柱残基,基部钝圆;背面隆起,具4条突起的棱线,沿棱线密生1列黄白色的钩刺,棱线间的凹下处散生短柔毛。体轻。搓碎时有特异香气,味微辛苦[2]。

4 显微鉴别

4.1鹤虱果实横切面 外果皮细胞1列,均含草酸钙柱晶。中果皮薄壁细胞数列,棕色,细胞皱缩,界限不清楚,棱线处有纤维束,由数十个纤维组成,纤维壁厚,木化。内果皮细胞1列,深棕色。种皮细胞扁平,内胚乳有残存;胚薄壁细胞充满糊粉粒及脂肪油滴,子叶最外层细胞含细小的草酸钙结晶[3]。

4.2南鹤虱果实横切面 外果皮细胞1列,主棱处有分化成单细胞的非腺毛。中果皮有大型油管,在次棱基部各1个,接合面有2个油管,扁长圆形,内含黄棕色油滴;主棱内侧有细小维管束。内果皮为1列扁平薄壁细胞。种皮细胞含红棕色物质。胚乳丰富,薄壁细胞多角形,壁稍厚,含脂肪油及糊粉粒,糊粉粒中含有细小草酸钙簇晶。

5 化学成分

鹤虱果实中含缬草酸、油酸、正己酸、右旋亚麻酸、豆甾醇和天名精内酯、天名精酮等内酯化合物。

南鹤虱果实含挥发油约2%,其中含细辛醚、巴豆酸、甜没药烯等。不挥发性部分含有细辛醛和甾醇类物质。

6 药理作用

天名有驱虫作用,1%天名配5滴加人生理食盐水25ml中,加温37℃再放人大绦虫,结果1~2min即死。

野胡萝卜种子的醇提取物的水溶性部分:有两种季铵型生物碱,一种从化学及药理上均确定其为胆碱,故有胆碱样作用;另一种则尚未确定。在动物试验中(大鼠子宫、大鼠小肠、离体豚鼠、猫支气管等),还显示有罂粟碱样作用。种子还含黄酮类,能扩张冠状血管,有用于心绞痛者。种子中的甙性成分,对麻醉犬有短暂的降压[4]和抑制呼吸作用,能松弛大鼠、兔小肠及未孕子宫,对士的宁及戊四氮引起的蛙惊厥有轻度的保护作用。也有报告指出其叶提取物对已孕或未孕的猫、豚鼠子宫有收缩作用。果实的热乙醇提取物,对离体猫心有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能舒张离体大鼠及豚鼠小肠、大鼠子宫、猫支气管等平滑肌。

7 小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鹤虱和南鹤虱虽然用药部位相同,但是其药物性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有着一定的区别,临床应用时还是应该加以区别。

参考文献:

[1]康慧,郭全兴.鹤虱药材的品种整理及鉴别[J].青海医药杂志,2010,40(3):68-69.

[2]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M].中药鉴别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533.

生物药和化学药的区别范文2

太阳石(唐山)药业有限公司 河北省唐山市 063020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相应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生物制药领域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为了保证药物制剂鉴别的有效率,引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提高鉴别率是推动生物制药技术的必要手段,采用红外光谱法是更加有效的手段,本文以此为基础探讨红外光谱法在药物制剂鉴别中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 红外光谱法;药物制剂鉴别;生物制药

红外光谱法是建立在红外区域内,借助电子波连续光谱直接照射药品,并采用专业的手段来记录样品中所吸收的曲线,它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分析方法。采用红外光谱法进行鉴别样品,样品的纯度的要求较高,一般不能低于标准的90% 以下,在各国进行药物原料药的鉴别时,一般都采用红外光谱法。为了最大程度的推动我国药品标准国际化的进程,红外光谱方法对药物制剂进行鉴别是推动我国未来生物制药工程的重要手段之一。

1 红外光谱法的概述

红外光谱法是一种被应用在有机化合物分析中的常用方法,其专属性较高。红外光谱作为一种物理常数,本身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比一般性的物理常数都更可靠,与标准的图谱比较,具有可验证性。在未知成份的化学结构体系研究当中,根据不同的分子在红外光谱中的特点,可以完成初步的吸收光谱位置,检验光谱的强度,从而判定基本的形状,通过上述步骤可以判定分子内部的官能团,推断其中的结构细节。借助该方法可以断定分子的整体骨架结构,实现药物的鉴别[1]。

红外光谱包括近红外区、中红外区与外红外区。因为大多数生物界中的有机化合物的基团转动频率主要集中在中红外区域,因此,该领域中的应用也是最广泛的。有机化合物的重要特征表现为红外光谱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并与化合物的内部基本结构是一一对应的,具有一定高度的专属性和特征性。

不同的化合物都有自身特点的红外光谱,尤其在指纹区,两个化学结构即使相近,只要有着细小的差异,都会表现出明显的区别。此外,红外光谱在对固体样品的晶形进行界定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药物会因晶体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药理,因此,对晶形进行红外光谱界定可以有效地鉴别药物。

2 红外光谱法在药物制剂鉴别中的应用

红外光谱特征性较强,除了光学的异构体与长键烷烃的同系物以外,基本上没有两类化合物含有同种红外吸收的光谱。对其进行定性鉴别时重点关注供试品的光谱和对照光谱的全谱谱形的比照分析。我国对此还颁布了一条法律条令《药品红外光谱集》,为红外鉴别比对之用。红外光谱法被应用到原料药的鉴别时对供试品采取直接制样、检测与对比的办法。在对制剂进行甄别时,要把供试品或是供试品和对照品共同做重结晶处理,用相应溶剂进行提取与分离,干燥,筛选,制样,检测与比对,然后就基本完成了[2]。

2.1 情况不同下比照图谱

对样品做图谱比对,应当考虑辅料干扰测定与待测成分的晶型变化情况。

第一,样品进行重结晶以后辅料对测定不会造成干扰。样品经提取与重结晶处理以后,它的红外图谱可以直接和对照图谱做比对。

第二,样品进行重结晶以后等待测试的成分的晶型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样品经提取与重结晶以后,视辅料对测定不造成干扰,但是待测成分晶型产生变化的时候,采取对照品被相同方法处理以后的图谱进行比对。

第三,样品做重结晶处理以后辅料对测定造成干扰。样品经提取与重结晶以后,待测成分晶型不发生转变,此时辅料会分层次的造成干扰,可以将原料药对照图谱视为参照对象,指纹区里面选取三到五个受干扰程度几乎为零待测成分的特征谱带做判别依据。

2.2 对测定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分析

第一,样品的重结晶对于测定结果造成影响的程度。红外光谱法对药物制剂进行测定的时候,为了尽最大限度排除辅料干扰,一般将样品进行重结晶处理。我们发现部分药物制剂如果没有重结晶处理,辅料对测定也不造成干扰。

第二,重结晶的样品干燥情况对于测定结果造成的影响程度。非挥发性与熔点较高样品,在进行压片前都应该做干燥处理。有研究学者发现部分药物制剂在重结晶以后即使不干燥处理对测定也不会造成影响[3]。

第三,温度对于样品的重结晶造成的影响程度。待测成分提取溶液被过滤处理以后,要做进一步析晶,蒸干与挥干等处理对待测成分进行获取,如果需要可以通过洗涤与重结晶这些方式做纯化处理。通过测试研究学者发现温度会对样品的结晶析出造成影响。

2.3 红外光谱法对假药成分的鉴定当中的应用

药品的制假与贩假,是种严重犯罪行为,对人民的安全用药也造成严重损害。刘斐等利用红外光谱法对假的多潘立酮片成分进行鉴定,用乙醇对特定样品做重结晶处理,对红外图谱进行测定,结果它的红外图谱和对乙酰氨基酚的红外图谱是一样的,经过对元素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假的多潘立酮片主要组成部分是乙酰氨基酚。通过此我们可以看出,红外光谱法对于假药成分的鉴定意义是至关重要的。

3 结论

红外光谱法应用在药物鉴别领域中,可以推动我国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实现该项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是未来推动医疗技术发展的必要手段之一,因此,对红外光谱法在药品鉴别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国林, 蔡金娜, 李伟.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蛇床子分类中的应用[J]. 计算机与应用与应用化学,2011,17(22):121-123.

生物药和化学药的区别范文3

抗菌药在日常用药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这类药物的不合理使用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如细菌耐药。从微生物学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微生物的繁殖、代谢等知识,从而知道抗菌药是作用于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哪个环节;为什么有的抗菌药是抑制,有的则是杀灭微生物;为什么微生物会对药物产生耐受,耐受机理是什么;药物研发应该从何入手;抗病毒药物的研发为什么严重滞后。例如了解病毒和细菌的区别,学生就会知道感冒多由病毒引起,使用抗菌药不会对病痛产生有益影响,还会造成细菌耐药,得不偿失。市面上治疗感冒的药物多是用于改善头痛、鼻塞、咳嗽等感冒症状,对病毒的杀灭和抑制能力比较弱,可以说是治标不治本。随着化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不断交叉融合和生物技术药物的不断涌现,使药物化学的内容更加丰富。根据药物化学教学现状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调整,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有机化学、生理学、微生物学、病理学、人体解剖学等内容,有利于学生扩展知识面,增进对药物化学相关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

2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增加学习深度

实践证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这种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教学形势。尤其是药物化学的教学,药物结构式多,构效关系复杂,难记忆,易混淆。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可以采用启发式、案例式、问题式等现代教学方法[2-4]。如在学习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时,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可先简单介绍肾上腺素的生成、作用与代谢过程,再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延长激动剂的药理作用,并引导学生从药物的结构去分析,最终得出答案,然后教师就答案结合现有药物如麻黄碱的结构,作出评论并总结。通过感知素材、设问激疑、讨论辨别、归纳整理、巩固拓展等教学程序,创造出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围绕问题思考、讨论的氛围中,集中注意力,运用所学知识回忆、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通过对问题的引导和启发教会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通过对问题的解答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问题的总结,提高学生的综合总结能力,并对问题和知识点有进一步深刻认识和理解;通过对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合理评价,实施激励教育,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主动、积极地获得新知识。问题情境正是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促进学生认识与情感的相互结合,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5]。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式,提高自身专业修养,博采众家之长,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使教学效果得到更大的提高。

3教学媒介多样化,改善教学效果

生物药和化学药的区别范文4

《指导原则》指出,植物药的临床研究和化学药比较起来没有什么区别(植物药与化学药在临床研究方面的不同之处请参见本文的其他部分)。这里主要是指植物药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同于化学药,亦即,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或剂量-反应关系研究)。然而《指导原则》不主张单一地选择阳性药对照进行等效性试验的临床研究。这提示美国FDA在植物药临床研究中更强调安慰剂对照或剂量-反应关系的研究,而对阳性对照的临床研究价值表示怀疑。美国FDA这种“重安慰剂,轻阳性对照药”的态度,单纯从评价药物的作用来讲是科学合理的。在临床研究中,如果仅有阳性对照而未有安慰剂对照,则有假阳性的危险,这种情况在包括中药在内的植物药临床研究中尤为突出。假如在临床研究中选择了一个名为有效实则无效的上市中药做为阳性对照药,而受试药的疗效是通过对其一系列的观察指标数值或百分率和“阳性”药组进行比较而确定的,而且受试药组和阳性药组的临床疗效比较又无显著性差异,那么就有可能引出一个假阳性的结论:受试物对某一适应症有疗效。实际上阳性药是无效的,阳性药组一系列观察指标的改善仅是安慰剂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受试药也是无效的。这一点应当引起我国中药临床药理学家和有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换言之,中药临床研究中,在伦理道德的允许下,应尽量设安慰剂对照,如果不能设安慰剂对照,也应在临床方案的设计中注意防止假阳性的产生,例如通过对受试物量-效关系的观察等。

7.环境保护意识值得借鉴

对于植物药的研制和审批,美国也非常重视环境的保护。防止因开发植物药而破坏了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的环境。在《指导原则》中,专门有一节讨论对环境的保护问题。在申报资料中要求研制单位提供植物药的研制和生产“对环境影响的评估”报告。同样,美国对不同类型植物药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对于在美国合法上市的植物产品,通常只要提供免做“对环境影响的评估”的报告即可;而对于未上过市的植物药,要求研制单位根据情况,或是提供“对环境影响的评估”报告,或是提供免做报告;但是,如果药味源于野生的植物或动物,FDA则至少需要“对环境影响的评估”报告;而且FDA希望申请者尽早和FDA有关部门咨询对环境影响的程度,以确定该植物药能否进一步研发。“对环境影响的评估”报告如何写、写哪些内容,请参考美国FDA有关指导原则:企业指导原则:人用药品和生物制品的应用对环境影响的评估(Guidance for Industry :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of Human Drug and Biologics Applications)(July 1998)。

我们应当借鉴美国对环境保护这种政策和技术要求。由于无节制采伐中药材,在我国已经造成了较严重的环境资源枯竭和生态平衡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中药的研制开发中,增加其对环境影响的技术要求,从而使我国在大力开发中药新药同时,也要保护中药材的资源,同时也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环境。

三.《指导原则》存在的问题及其修改意见

1、接受包括中药在内的植物药,并不接受中医理论

中医在诊治疾病方面有着自己独立、系统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只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品,才是名符其实的中药。美国FDA及其《指导原则》承认了植物药属于药品,这便意味着美国FDA也承认并接受了植物基原的中药为药品,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美国FDA仅是简单地将植物基原的中药归属于植物药的范畴而接受,换言之,他们所认可的仅是植物药,而不是中药。这说明FDA并不承认中医药理论体系(事实上他们也不懂或也不甚了解),在他们眼里,中药只不过是一个植物药或天然药物而已,这提示即使中药在美国注册成功,也只是一种新的植物药在美国上市,而绝不可能在美国临床上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之。在这种情况下,“中药”已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对于这一点,我们应当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亦即,真正意义的中药国际化――走向国际市场是一项任重道远的艰巨任务。中药走向世界困难,中医理论走向世界而且被人们所认可则更加困难,其症结在于如何进行深层次的基础研究,从而能用被世人所认可、接受的现代科学化的语言来表述中医理论。此外如何使医学界能逐渐接受医学理论体系的多元化,亦即,既有西医药的理论体系,也应承认其他的传统医学,如中医理论体系,这是一项非一蹴而就的工作,也是需要我们中医药界不断努力方可达到的目标。

2、对植物药复方制剂政策的矛盾性

美国FDA将植物药分成3个层次:①单一植物的单一部分所组成的植物药;②单一植物的若干部分所组成;③若干种植物所组成。美国FDA的态度是:对单一植物的单一部分组成的植物药的技术要求放松,可不按化学药复方制剂对待(见前文),而其他两类植物药仍按对待化学药复方制剂那样来要求,而中药制剂多为多味植物药组成的中药复方,所以美国FDA这一规定对中药在美国注册甚为不利。《指导原则》中的原文是:植物药产品如果其植物基原,仅是某一植物的某一部分,(如某一植物的叶、或花或种子等)可不视为复方药品。而植物药产品如果其植物基原是由某植物的两个或更多部分所组成,或由两种或更多种植物所组成均做复方药品处理,必须受美国有关西药复方制剂技术要求的约束。

美国化学药复方制剂的技术要求的核心是要证明:复方制剂中每一种成分或有效部分具有什么药效学作用,这一要求完全不适合中药制剂(单味药或复方药)。因为无论是单味中药制剂,还是复方中药制剂,其中都含有大量的化学成分,目前二者都很难鉴定清楚其全部的化学成分,更不可能逐一对每个化学成分进行药效学研究。从化学成分而言,单味药和复方制剂二者都是由多成分所组成。此外,从化学成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角度看问题,二者也没有本质的区别。然而美国FDA的《指导原则》认为,单味植物药制剂可以不受化学药复方制剂有关技术要求的制约,而复方制剂仍然按化学药复方制剂的技术要求进行管理(见上述)。这反映了美国FDA对植物药复方制剂的两重性和矛盾性。美国FDA的这条规定不利于中药复方制剂在美国的注册,因此我们建议将这条更改为:“植物药产品如果其植物基原是某种植物的一个部分(如叶,枝干,根或种子)或几个部分,或若干种不同植物所组成,均不属于复方药品的范畴”。

3、植物药Ⅲ期临床研究前的技术要求居高不下

尽管FDA对初期临床前研究的技术要求明显降低,但对申请扩大的临床研究,则其技术要求基本同于化学药,FDA实际上对植物药的临床前研究采用二步法:第一步是初期临床前研究,在这一阶段,有关技术要求适当放松,然而当完成初期临床研究(Ⅰ/Ⅱ期)之后,便进入第二阶段:申报扩大临床研究(Ⅲ期),对这一阶段申报资料则严格要求,FDA《指导原则》明确指出,并不能因为以往的人用历史而降低技术要求,其技术要求基本同于化学药,例如,要提供符合GLP标准的安全性评价的动物试验资料,其中包括“三致”实验。

针对美国这一立场,我们应通过各种渠道,力争中药的技术要求不仅在初期临床前研究中放松,而且在Ⅲ期临床前研究中也应适当放松,其理由为:①在此阶段,实际上已经完成Ⅰ或Ⅱ期临床研究,受试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在人体试验中(初期临床研究)进行了初步评价和认定;②该中药制剂有着广泛和长期的人体应用史,而且根据以往的临床应用实践,未发现受试物有任何毒副作用。在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情况下,扩大临床前研究的技术要求,

生物药和化学药的区别范文5

[关键词] 中药复方制剂; 临床用药特点; 药效u价

[Abstract] The Chinese herbal compound formula preparation was made based on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 which was confirmed by long period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with multi-compound and multi-target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exploitation process of innovation medicine of Chinese herbal compound formula, selecting and speeding up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drugs with clinical value shall be paid more attention, and as request of rules involved in new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he whole process management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cluding project evaluation, manufacturing process determination, establishment of quality control standards, evaluation for pharmacological and toxic effect, as well as new drug application process. This reviews was aimed to give some proposals for pharmacodynamics research methods involved in exploration of Chinese herbal compound formula preparation, including: ①the endpoint criteria should meet the clinical attribution of new drugs; ②the pre-clinical pharmacodynamics evaluation should be carried on appropriate animal model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agnosis and therapy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observation indexes; ③during the innovation of drug for infants and children, information on drug action conforming to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fants and children should be supplied, and the pharmacodynamics and toxicology research shall be conducted in immature rats according to the body weight of children. In a summary,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important criteria for evaluation of pharmacological effect of innovation medicine of Chinese herbal compound formula.

[Key words] Chinese herbal compound formula preparation; clinical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 evaluation of pharmacological effect

中药复方制剂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组成的方药,其处方组成符合配伍规律,具有中医理论对拟治疗病证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和处方的论述。中药复方的优势是有中医医学理论指导及长期临床应用经验,中药复方具有物质基础多,作用环节多,对一些疑难杂症、慢病有其优势所在,故有好的开发应用前景,许多企业和研究单位均选择临床经验方研发为中药复方新制剂,即中成药。这是临床治疗应用的需要,鼓励加大研发力度和速度,以求更多更优的药物上市。

新药研发思路中很重要的环节是要重视选择和加快具有临床价值药物的研发,因此研究团队在研发全过程中要有顶层设计,从立项论证开始、经过工艺确定、质控标准的建立、药效和毒理评价到申报要全程管理到位,严格按新药研发的法规和技术要求进行。

1 重视立项依据的论证,明确注册分类

部分品种立项依据不够完善。中药复方立项依据首先要重视的是该方的临床应用经验总结,如是医院制剂应说明临床应用的疗效、特点及安全信息。其次是全方和组方中饮片的文献研究综述,以提示临床定位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研发团队早期的实验研究资料也作为立项依据的一部分。几方面材料的综合分析评价共同完成立项依据,提示研发的必要性、创新性。

临床前药效学研究是为其临床有效性提供支持依据。药效学研究有中药复方工艺的筛选和针对临床适应症的主要药效学研究2个方面。首先要明确所研发品种的注册类别,注册分类不同的中药复方药效研究俗加幸恍┣别,中药复方制剂有些来源于古方,有些依据临床应用经验组方,有些依据现代药理研究成果组方。对于不同的组方来源在新药研发中的立题依据要求应是不同的。中药新药注册将采用新的分类:①创新药物;②改良性新药;③经典名方药;④同方类似药;⑤进口药。其中,创新药物和改良性中药复方制剂多采用合适的现代工艺,用化学分离纯化手段富集全方的有效物质基础,最终成品中活性成分与传统水煎有较大变化,由于成分与药效、毒性均有关,故需进行规范的药理毒理研究,提供研究结果支持临床所拟定的适应症,并保证其安全性。经典名方药应选择临床应用广泛,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名方,多为临床沿用历史悠久的传统方药,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有人用经验,重要的是要建立临床研究平台,用数据证实有效性。这类方药可减免临床前动物实验。同方类似药和进口药应进行等效性研究,以确保临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 工艺筛选药效的配合需选择与临床定位有效性关联性高的终点观察指标

工艺筛选及组方合理性研究需药效的配合,观察指标的选择是关键,立项阶段的药效多选择周期短的模型和指标,但与临床的相关性和适应症的特异性要强。如治疗脑卒中的药物,应明确用药时间窗,通过解决临床问题来选择观察指标。如定位在脑缺血急性期用药,可选择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或其他脑缺血模型,观察给药24~48 h内脑梗塞范围、神经症状等指标;定位在脑缺血恢复期用药,也可选择大鼠MCAO模型,观察给药7~14 d肢体功能障碍行为学指标;定位在中风后遗症(中风后抑郁、血管性痴呆),一般需MCAO模型造模1个月后给药,观察记忆功能、兴趣缺失改善等针对疾病的主要指标[1-4]。定位在治疗肝纤维化的药以肝纤维化组织形态学结果才能确认。有些指标认为不够妥当,如脑缺血急性期用药仅选择体外抗氧化指标,肝纤维化用药仅选择体外溶栓指标,治疗流感用药仅用体外抗菌指标等。不妥当的指标往往与临床定位的疾病表现有所偏离,易造成工艺的误筛或漏筛。建议加强研究人员与临床人员的沟通,临床定位尽可能精准,处方优势要明确,选择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终点指标)设计为药效的观察指标。

3 临床前药效学研究应探索和应用符合中医药临床特点的动物模型和观察指标

评价中药复方的有效性与化学单体成分要有区别,特别是在动物模型的选择上,现大多数研究方法采用的是疾病模型,能够反映出制剂的一定有效性,是可以用的。但也出现无论什么功效的药物,只要适应症一样,研究内容、方法和指标完全一样,未能体现复方自身功效在治疗中的特点,故鼓励中药复方研发中积极探索适合中药复方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3.1 加强证候模型和病证结合模型的应用,突出方-证的适配性 证候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先进的研究理念和技术,探究疾病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本质,寻找证候产生的主要生物标志物,阐明作用于复杂生命体的具有复杂化学体系的中药复方的干预实质,应在药效学研究中受到重视。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有不同的中医证候,研究中根据所观察药物的功效设计不同模型,Ⅱ型胶原注射结合寒湿刺激(大鼠置于人工气候箱,温度5 ℃,湿度95%,每日刺激4~6 h)/湿热刺激(大鼠置于人工气候箱,温度35 ℃,湿度80%,每日刺激4~6 h),连续4周可分别复制寒湿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模型和湿热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模型。2种模型在踝关节肿胀度、组织病理学改变等方面有类似改变,但在血清多巴胺(dopamine,DA)、干扰素γ(interferon γ,IFN-γ)、白细胞介素1α(interleukin 1α,IL-1α)、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RAGE)、细胞因子诱导的中性粒细胞化学趋化因子2α(cytokine induced neutrophil chemoattractant 2α,CINC-2α)、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A(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AA,PDGF-AA)及IFN-γ/IL-4比值的变化上具有显著差异。药物药效观察时,温热性药物在寒湿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模型上则能有更好的体现[5]。同时发现,生附子粉对风寒刺激(置于冰柜中,以风扇固定风速吹风,温度4 ℃,每天刺激6~8 h,连续2周)小鼠的LD50高于正常小鼠,而镇痛作用的ED50则低于正常小鼠;黑顺片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结合风寒刺激(置于冰柜中,以风扇固定风速吹风,温度4 ℃,每天刺激6~8 h,连续5周)大鼠心脏毒性的TD50高于正常大鼠,而关节肿胀的改善作用则优于单纯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提示证候-毒性-药效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6]。

3.2 突出与中药复方功效相关的生物学指标 动物实验难以复制人的症候表现,如何体现功效的特点,值得进行探讨。有些功效可以用关联性较好的生物学指标来体现。如“开窍醒神”,很多人认为是中枢兴奋作用,但查阅开窍药饮片的药理作用,少有中枢兴奋作用,“开窍”的作用体现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体现“促清醒”的表现。采用脑缺血损伤和LPS制作大鼠昏迷模型,采用脑电图检测,分析β波、δ波的变化,确认促清醒作用。并进一步从突触结构、神经细胞保护、神经发生和血管新生等多环节探讨药物的作用机制(图1)[7]。

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复方较多,涉及到的疾病在各系统均有,相关的生物学指标公认为炎症,一般均采用非特异性炎症模型,如大鼠角叉菜胶足肿胀、大鼠棉球肉芽肿、小鼠二甲苯耳肿胀。这些方法与疾病部位有差距,随着生物测试技术发展,现要求在病变部位检测相关炎性细胞因子及组织病理结果,以支持临床适应症的需要[8-12]。

4 儿童用药进行药效毒理研究需用幼鼠并按儿童体重进行剂量设计

儿童用药现状不容乐观,据调查,中国患病儿童占总患病人口的20%。 儿科专用药较少,种类集中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咳嗽及消化系统疾病。现 80%以上已上市药品无儿童使用标识,90%的药物没有儿童剂型。 随着药品临床用药监管制度的不断完善,更多儿童专用药品亟待研发上市。儿童专用药物无准确的儿童用药剂量,故儿童中药的药效、毒理研究需进一步范化。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设计实验方法,以保证提供准确的信息[13-15]。

4.1 考虑小儿药代动力学与成人的差异,应选择幼年动物进行药效毒理研究 近年来儿童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日益增多,中药未见明确报道,由于临床操作难度大,少数化药通过分析大量病人零散的临床常规药物浓度检测数据,应用专业软件计算群体药代动力学参数,然后测定病人的1~2个血药浓度,结合病人个体的生物学资料和用药信息,利用参数混合运算后得到该病人的个体药代动力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儿童组织器官和内脏功能与成年人有区别,造成药物代谢动力学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与成人之间有明确差异。研究结果对中药代谢特点同样有提示,由于儿童是高风险人群,故应选择幼年动物进行药效毒理研究。

4.2 实验用剂量以儿童体重进行折算 儿童身体机能不断生长、成熟和完善,不同年龄段身高、体重、体表面积不同。小儿体重计算方法与成人存在差异,且目前各类参考书介绍不一致,需确认最符合儿童体重增长规律,与标准最为接近的方法。按不同年龄段分层计算动物剂量。同批实验选择疾病高发年龄段剂量作为等效量,上下剂量尽可能兼顾不同年龄段。

1~3个月体重(kg)=出生时体重+月龄×1.2

4~6个月体重(kg)=出生时体重+月龄×0.5+2.1

7~12个月体重(kg)=出生时体重+月龄×0.25+3.6

1岁以后的平均体重(kg)=年龄×2+7(或8)

4.3 儿童用药毒理研究注意增加对生长发育相关指标的监测 儿童安全性评价除规定的成人指标外,还需增加与儿童生长发育相关的指标,如总体生长检测(体重、单位时间生长的速度、径骨的长度),神经行为学(反射、反应性、学习记忆能力), 免疫系统和生殖系统(性成熟评估)等,以确保儿童用药的安全性。

中药复方新药研究过程中药效学研究是为该制剂过渡到临床提供支持的依据,在工艺筛选药效的配合和主要药效学研究中要紧密结合临床进行。临床定位、中药复方的治疗特色是药效设计的重要参考信息。研究中在正确应用疾病模型的基础上,应探索和应用符合中医药临床特点的动物模型和观察指标。总之,临床用药特点应是中药复方新药药效评价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孟胜喜, 霍清萍. 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14(12): 1366.

[2] 刘洋, 孙建宁, 董世芬, 等. 永久性局灶性中动脉阻断脑缺血(pMCAO)模型大鼠脑内突触相关蛋白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观察[J].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2,22(8): 43.

[3] 李红艳, 孙建宁, 马百平, 等. 甾体皂苷TSA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发生的影响[J]. 中医研究, 2009,22(3): 15.

[4] 吴彦, 孙建宁, 石任兵, 等. 黄连解毒汤有效部位对神经细胞内钙超载的作用及机制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 2010,35(16): 2166.

[5] 熊海霞. 基于“有故无殒”理论的病/证因素对附子及其复方毒性和药效影响的研究[D].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

[6] 熊海霞, 杨颖, 靖卫霞, 等. 病/证状态对附子急性毒性与药效影响探析[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15(8): 1721.

[7] 张丽娜.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D]. 长沙:中南大学, 2012.

[8] 平键, 成扬, 麦静郑 等. 外感清热解毒方对发热大鼠血清炎症因子与下丘脑环氧化酶1和2蛋白表达的影响[J]. 中国中医急症, 2016,25(8): 1496.

[9] 王亚琼, 陈卫, 钟水生, 等. 金银花清热解毒作用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J]. 中药材, 2016,39(5): 1129.

[10] 程发峰, 宋文婷, 郭少英, 等. 清热解毒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系统综述[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1,27(1): 106.

[11] 刘洪斌, 吴咸中, 李东华, 等. 清热解毒方对脓毒症大鼠的治疗作用[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08,14(6): 580.

[12] 马钦海, 邢学锋, 罗佳波. 清热解毒类中药抗呼吸道病毒研究进展[J]. 广东药学院学报, 2016(5):658.

[13] 郭春彦, 王晓玲. 我国儿童药物剂型和规格的现状[J]. 儿科药学杂志, 2013,19(8): 53.

生物药和化学药的区别范文6

关键词:西南民族地区;制药工程专业;天然药物化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104-02

制药工程是国家教育部对高等院校本科专业进行调减时新设立的专业,是运用化学、生物技术、药学与工程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技能,解决医药制造过程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制药工程专业不同于药学专业,后者偏重药学基础理论,而制药工程专业强调医药制造的工程过程,重点在“制”字,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化学化工基础,掌握化学制药、中药制药、生物制药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在医药、农药、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等部门从事生产、科技开发、工程设计、产品质量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1,2]。天然药物化学以有机化学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等的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工科特点[3]。该课程涉及的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结构类型复杂,理化性质多样,结构鉴定相对困难,是制药工程专业中比较难学的一门主干课程。我国西南地区的天然药物在传统医药中极具民族特色、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如何将专业特色、课程特色与西南地域特色相结合,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突出制药工程背景下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特色,成为当务之急。

一、优化师资队伍,突出工程背景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为大多数医药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与多门课程均有紧密联系,包括有机化学、中药制药工艺学、制药设备与药厂设计、药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综合性和逻辑性均较高。然而,目前本课程的授课方式主要由一位教师负责全部内容的讲解,但由于制药工程专业起步较晚,主讲教师的专业背景大多偏重于理科,缺少拥有中药制药企业项目实践经验的教师,因此存在中药、天然药物研发所用设备讲解不到位和制药工艺设计能力不足等问题。优化师资队伍,对天然药物化学这门课程,甚至整个制药工程专业,显得尤为重要。我校于2008年在化学化工学院(今化学与药学学院)新建制药工程本科专业,由于起步较晚,该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仍存在许多不足。近几年,学院大力引进药学方面的人才,总体而言,同样偏重理科背景,但与一般医药院校相比,学院的工科背景相对较为深厚。因此,可以根据各教师的专业学术背景,以天然药物化学专业教师为主导,制药设备与工艺设计、现代仪器分析、药理学等专业的教师为辅,重新组合教师队伍。不同专业教师之间,随时交流协调,利于天然药物化学课程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

二、结合专业、课程和地域特色,确立教学目标

开设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专业,有药学、中药学、制药工程等,专业不同,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同一门课程的教学也应有所偏重,因此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略取舍,合理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对制药工程专业而言,天然药物化学的学习目标在于介绍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探讨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精制及检识等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另外,应结合制药工程背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西南各省拥有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比如,广西中草药物种达4600多种,是壮、瑶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民族药资源十分丰富,省内天然药物企业亦占药企的绝大多数。因此,在介绍主要类型化学成分时,应结合地方道地药材和龙头药企,加深学生记忆,培养学习兴趣,服务于地方经济。

三、改革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反映学科内在联系

1.天然药物化学与波谱解析教学的整合与优化。随着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的飞速发展,对未知或已知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的手段日趋丰富,波谱学手段成为结构鉴定和分析的主要方法,在有机化学和药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制药工程系的课程体系中,这两门课的结合非常紧密。波谱解析由紫外(UV)、红外(IR)、核磁共振(NMR)、质谱(MS)等组成,相对抽象难懂,而天然来源的化学成分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不同类型化合物的波谱特征区别较大,导致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成为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因此,有必要将波谱解析内容融进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拓展波谱解析课程学习的应用性,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天然药物化学的过程中,加强对波谱解析内容的理解和记忆[4]。2.结合当地民族药的特点,有特征地选择实例,丰富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内容。广西有壮、瑶等12个少数民族,其中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全国壮族总人口为1800多万,90%以上聚居在广西;瑶族总人口约260万,60%以上聚居在广西。而且,广西拥有极具特色的壮、瑶等少数民族医药资源,蕴藏许多行之有效的独特诊疗技术和方法[5]。据《广西民族药简编》记载,广西少数民族常用的中草药资源有1021种,其中壮族应用的中草药资源约有700种。近几年,广西重视发展民族医药产业,先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的决定》(桂政发〔2011〕60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壮瑶医药振兴计划(2011—2020年)》桂政发〔2011〕61号),医药制造业已被列入广西“十二五”重点发展的千亿元产业。运用天然药物化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药效实验,对临床上疗效确切的广西民族药复方、组方进行化学成分的研究,阐释药效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质量标准,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如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生物酶解提取技术等,提高壮、瑶药制品质量,把广西来源的壮、瑶药真正推向世界市场。在教学内容中,特征性地引入壮、瑶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实例,丰富教学内容,培养适用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药学人才。3.充分结合专业实践环节。制药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具备扎实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同时具备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条件建设上,我院拥有的制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是由天然药物中试提取、现代药物制剂工程和药物分析3个实验室组成的制药工程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占地面积约500m2,拥有WDT100型多功能提取浓缩机组、超临界流体萃取等天然药物化学相关设备,开展板蓝根有效成分的提取等天然药物实验。同时,我院与桂林莱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桂林益佰漓江制药有限公司等知名天然药物企业联合建立制药工程专业实习基地。所以,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都有条件满足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在天然药物化学方向的专业实践要求,能够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深和巩固理论知识。4.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天然药物化学是一门应用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理论技术来自于该学科科研的飞速发展。对教师来说,要想教好本门课,光靠教材所涉及的知识显然不够,必须积极参与科学研究,通过科研实践积累的经验,丰富和完善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内容。广西师范大学拥有“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布鲁克500MHz超导核磁共振仪、岛津高效液相色谱仪、高速逆流色谱仪、赛默飞液质联用仪等相关高精设备。近几年,承担十余项省级以上与广西民族药相关的科研课题,带领正在学习、将要学习或者已经学习完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本科生去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室参观实习,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杯”科研能力培训,取得丰硕成果。总之,制药工程专业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一定要突出专业工程背景,优化师资队伍,不同方向的教师之间随时交流协调。同时,利用西南特别是广西天然药物在我国传统医药中的民族特色和区位优势,有特征地选择实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适合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制药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元英进,尤启冬,于奕峰,等.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建设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6,(1):12.

[2]刘红梅,荣杰,于奕峰.地方高校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状况调查[J].化工高等教育,2004,(2):59.

[3]吴立军.天然药物化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4]史大华,刘玮炜,宋晓凯,等.制药工程专业波谱解析和天然药物化学合并教学的探讨[J].甘肃科技,2011,(2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