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环境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环境研究范文1
金融生态是借用生态学的概念对金融外部运行环境的形象描述,而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金融生态环境是指与金融业生存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社会、自然因素总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人口等一切要素与金融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面,是金融业生存发展的基础。狭义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包括法律、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的进展及银企关系等方面以及金融体系内部各要素如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产品,通过资金媒介和信用链条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
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主要包括:稳定的经济环境、完善的法制环境、良好的信用环境、协调的市场环境和规范的制度环境。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可以促进金融资源合理配置和保值增值,促使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并且可以有效防止金融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促使其将各种成本内在化到自己的治理结构中。加强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金融生态环境中各因素相互连接、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即金融生态链。金融生态主要是组成金融生态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金融要素的优化配置。
金融生态圈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功能不畅,都会影响整个金融生态圈的良性循环或金融业的运行效率。重视和加强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无论是对金融业的发展还是对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金融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才能对经济社会各方面有宏观、透彻、准确的掌握,能带动整个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金融业控制着国家的信贷资源,只有加强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把个体微观经营行为与整体宏观经济发展要求相结合,才能提高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就是要推动金融业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通过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可以更好地发挥金融融通资金、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作用,推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其次,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维护金融稳定和完善公司债券市场的重要保障。从金融生态的角度看,政府、公司属于环境因素,但从政府、公司等角度看,金融业则是它们的环境因素。金融风险的累积不但削弱了金融职能,而且也影响到金融业的正常发展。更严重的是金融风险的累积最终可能引发金融危机,这将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而这场次贷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暴,导致全球闹股灾,从而使很多国家的金融生态环境恶化,市场对这些国家的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失去了信心。因此,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不仅是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保障。
最后,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社会诚信的重要载体,是对债权人的保护。金融业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特殊行业,金融生态状况折射了社会诚信水平,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构建诚信社会的强大动力。金融生态建设和金融业的稳健、可持续发展将为自身和社会诚信建设创造条件。同时,金融生态状况的改善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良好的诚信机制。在公司债券市场上,无论是信息披露还是信用评级,如果缺乏诚信基础,那么就不具有存在的价值。尤其是投资者在债券市场获取信息方面不占优势,其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只有诚信才能构筑公司债券市场发展所需的生命线,让投资者和融资者在公司债券市场上能够进行理性的博弈。此外,良好的金融生态是促进社会充满活力的重要力量,还能实现动态平衡,有效控制金融波动,降低不确定性,有利于推动金融市场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二、海南省金融生态环境分析
目前,海南的金融生态环境在金融产业体系的外部和内部都存在诸多问题。
一方面海南省的金融产业体系的外部环境没有形成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依据金融生态环境内涵的界定,金融产业体系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法律环境、地方政府和区域经济发展基础三个方面。在区域法律环境方面,尽管改革开放已进行了很多年,但海南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权力至上、以权代法的做法仍随处可见。我国的法律基本上是以粗线条为主,这为执法者在具体操作中留有很大的自由度。基层地区的许多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此原因造成的。有关金融业运作的全过程,如产权、进退出制、创新、整合、监管、重要业务、自律、保护、破产等方面尚存在许多法律空白。在地区层面,配合国家已颁布法规的地方性法规及结合地区特点制定的法规还很欠缺。在地方政府方面,海南省地方政府的观念既表现为仍较保守,又表现为急功近利,即对新事物、新体制、新做法吸收较慢,且不能将之与地区区情有机结合,眼光短浅、图省事、图政绩、摆花架子,缺少长远打算。在经济基础方面,海南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较长一段时期内,由于历史包袱拖累造成了改制缓慢、改革滞后,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均较慢,这在相当程度上阻滞了金融产业的正常发展和金融业创新成果的出现。
另一方面海南省金融产业体系内部环境也阻碍了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的形成。在区域信用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信用体制不完善和信用意识淡薄。海南省信贷征信体系的建设基本上不能成为银行系统对贷款风险进行有效评估的基本支持和重要依据,这使海南省对其内部资金不能进行有效利用,从而形成内部资金通过总行一级的资金池流向其他地区,严重阻碍了其他地区的资金向海南的正常流动和授信程度,从而总体上导致海南省在经济振兴过程中的资金“瓶颈”。
另外,由于海南省信用环境欠完善,银行无法对贷款风险做出合理评价,骗贷、三角债、逃债、虚报、隐瞒等事件屡屡发生,从而导致海南省金融业的发展非常滞后。在区域金融产权方面,以国有银行制度为主是我国金融环境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建制、运行和管理监督等方面,渗入了较浓厚的国有银行管制的色彩,这是在新时期金融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的金融产权制度不明晰问题。由于金融产权不明晰导致产权关系不清,进而引发风险承担责任人不明确和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等市场化运作机制不能有效落实。在区域金融机构方面,海南省的金融机构主要仍然以国有独资四大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为主,支撑经济、社会事业的运行,缺少引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区性银行机构。在区域金融中介方面,海南省为银行提供服务或与其业务相匹配的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及会计师、律师、财务师、审计师事务所不仅数量有限,而且整体水准和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三、海南省金融生态环境缺失对经济金融发展的影响
海南省金融生态环境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遭到严重破坏,金融体系失去平衡,金融机构、司法环境、执法环境、信用环境等不同程度恶化,导致地方金融有效供给严重不足,信贷供求缺口问题突出,地方经济在严重“缺血”的状态下低效运转,金融生态系统的效能难以正常发挥,严重制约了经济增长,导致了海南经济在沿海开放城市中一直处在欠发达状态,各项经济指标一直在沿海开放城市中排名靠后。金融生态环境的缺失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对海南省经济形成制约:一是地方企业获取贷款困难,成长完全靠自身积累,以致企业规模小,发展速度慢,始终达不到规模效益;二是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资金来源,招商引资受阻,无力承受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全球产业链的转移,海南省外资投入在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显著减少就是很好的证明;三是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缺乏金融支持,就缺乏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四是投资环境退化,难以吸引外部投资者进入。以上这些制约因素,使海南省经济金融生态链陷入“金融生态环境恶化金融业严格控制信贷金融业务和盈利水平低下金融机构收缩业务和网点地方企业成长受阻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恶性循环。这种“累积性恶性循环”使得海南省经济增长一直受到金融生态环境缺陷和金融生态效能弱化的制约。虽然九十年代后期以来,海南省政府尽最大努力重树沿海开放地区经济金融形象,但信用重建需要时间积累,地方经济的恢复却时不我待,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金融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的重建成本是非常高昂的。
四、构建和谐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促进海南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适时增加有效信贷投放。要全面理解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准确把握市域经济运行的
特点。正确处理防范风险、发展业务和支持地方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着力搞好信贷结构调整的同时,适度增加有效信贷投放,建立起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机制。首先,要在继续保持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成果的基础上,正确审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过热迹象不明显的地域特征,在加强调控的同时,要注重引导支持,防止信贷的过度萎缩;其次,应增强宏观意识,跟进研究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趋势,准确把握银行业运行情况和风险状况,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市场分析,避免贷款投放的盲目性,倾力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最后,应继续调整与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地方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适时、适度地调整和优化信贷投向,积极向上争取授信额度,适当放宽对企业的评信标准和限制,降低门槛,进一步扩大信贷投放,在调整和改造过程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发现和培育新的经济“亮点”和“绿洲”,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优化经济金融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和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一个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必然是最吸引资金的“洼地”。构建和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一是要建设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要培养信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金融意识和诚信意识。重塑新型银企关系,对改制后中小企业、私营企业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同时,要树立起新的、长期、互信的银企关系,对恶意逃废债务的企业进行严厉制裁,从根本上杜绝逃、废、赖债劣迹的发生,维护银行债权;二是要建设良好的政策环境。将银行业作为地方的一个优势行业,把支持银行业的发展作为扩大招商引资的一项重要举措,支持银行业提高资产经营质量和经营效益,为金融机构向上级行争取更多的信贷规模,开辟信贷投放绿色通道提供政策环境;三是要建设良好的法制环境。严厉打击涉及金融领域的各类违法行为,加大案件执行力度,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四是建设良好的舆论环境,充分利用新闻部门的舆论宣传优势,坚持从正面宣传报道金融政策、金融环境和金融经营管理情况,为金融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三)加强政府、银行、企业三方合作,共同创建宽松的融资环境。可以由政府牵头做大、做强现有的担保公司,完善担保机制,健全贷款担保制度,积极引导和推进形式多样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具备条件的社会法人,特别是那些有一定规模、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负债率低的民营企业之间成立信用担保机构和发展担保业务,发挥对民营经济融资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解决民营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要督促有关部门简化抵押评估、登记、公证等手续,降低收费标准,努力解决民营企业抵押难的问题。同时,政府应协调各经济管理、司法、新闻宣传和金融等部门,扎实开展创建金融安全区工作,教育企业强化信用意识,重诺守信,在全社会努力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还应建立民营企业信用评价机构,根据全市民营企业信用信息,对民营企业做出综合评价,实现信用信息共享,逐步完善信用登记、信用评估、风险预警、风险管理等企业信用评价功能。对于通过国企改制来的民营企业,要将改制后的民营企业与改制前的信用区别开来,注重考察新企业的信用。另外,政府还应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管理,鼓励组建行业自律性组织,如行业协会或行业商会等,对民营企业自身行政管理、财务管理等进行培训。要监督和管理民营企业,注重增加积累,提升技术含量和产品档次,切实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帮助民营企业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从经营机制、经营策略、组织管理、自身素质等多方面进行提高,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强行业协会内部企业的联保作用,从根本上改善区域融资环境。
(四)强化银行业经营管理,提高风险防化能力。一是要紧紧抓住海南省目前良好的机遇,用好、用足、用活中央已给政策,采取超常规手段加快处置不良资产,消化历史包袱。要拓宽信息渠道,抓住政策导向,及时向上级行反映实际情况和风险程度,积极争取核呆指标,最大限度处置不良贷款;二是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采取转让、打折出售、打包处理、租赁、招标、拍卖等方式直接处置不良贷款。同时,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推动区域性资产重组和置换,盘活不良资产;三是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相关责任,坚持常规手段“抓降”,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力度;四是加强贷款分类监管,要真实反映资产质量,既要敢于亮底,又要积极处置,要进一步加大对恶意隐瞒不良贷款行为的处罚力度,切实防范不良贷款反映失实造成的风险。
(五)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发展。海南省应针对中小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发展快、资金需求量大的实际,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信贷管理机制。首先,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明确中小企业信贷职能部门,培养中小企业信贷专门人才,完善适合中小企业信贷人员的业绩考评和绩效挂钩体系;其次,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资信评估标准,对中小企业的评估和信用评级应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注重对成长性指标考核,突出对业主个人的信用评级以及对其所处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和信用环境的评价;第三,应完善授权授信制度,改变目前从建立信贷关系到每笔融资都要上级行审批的办法,根据各基层行的决策、管理水平和所在地区经济结构及企业融资状况,分层次明确融资审批权限,减少贷款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第四,应推进信贷融资产品创新,拓宽担保渠道,探索新的贷款担保形式,解决中小企业抵押资产不足的问题;最后,可以适当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减少中小企业贷款融资的高成本和高风险代价。
主要参考文献:
[1]白钦先.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导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周小川.法治金融生态[J].中国经济周刊,2005.3.
[3]宋逢明.公司治理是改善金融生态的基础[N].金融时报,2005.8.22.
生态环境研究范文2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告诉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出现了大面积的水体污染、土壤肥力下降、垃圾随意堆放、工业污染加剧的现象。保护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治理农村环境问题势在必行。因此,法制治理是农村环境治理的必由之路[1],也是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内在要求[2].我国在农村环境法治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农村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农村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并危及农村用水安全,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
2 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水体污染比较广泛
农村水体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农业和生活的污水。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污染饮用水源,导致饮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质逐渐恶化,无法满足农田灌溉。加上气候等原因,农村旱涝灾害频发,河流断流,湖泊萎缩,鱼虾绝迹,天然绿洲消失,水库蓄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严重[4].
2.2畜禽粪尿污染量大
大量无序分散的农村畜禽养殖粪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造成水体、土壤、大气环境大面积污染。粪污经有氧发酵分解,孳生蚊蝇,繁殖细菌,传染疫病,给畜禽自身生长和人们身体健康带来危害[5,6].畜禽养殖业污染已成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源头之一,已超过了化肥和农药的污染,给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2.3农业生产方式粗放
农村用传统粗放的农业耕作方式发展农业生产,农民环保意识比较薄弱,滥施农药化肥,不仅农产品有残害物存留,土壤、水源和空气也逐渐被污染,大棚农业的普及,使得不可降解农膜地膜污染也在加剧,造成极大的农业生态系统威胁[7].
2.4工业污染逐渐加重
技术含量低、布局不合理、无集聚效应、粗放经营的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导致工业污染逐渐加重。生存环境和管理水平都较薄弱的乡镇企业污染后缺乏治理技术和资金支持,治理污染困难,致使农村生态环境呈现工业化污染问题。加上大量污染严重的城市工厂迁到农村,或将城市垃圾直接运往农村,形成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的现象[5].
2.5环保设施建设落后
农村居民居住分散,生产生活方式落后,人畜空间混杂,村庄建设规划差,缺乏环保资金。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道路未硬化、无公厕,村镇几乎没有大的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无法对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进行统一处理[5].
3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3.1农村环境立法滞后
新《环保法》实施前的法律法规体系主要侧重于工业污染防治和城市环境保护,对农村生态环保关注不足,未将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村自然资源保护统一起来,农民的环境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农村现代化进程速度超前于农村环境治理体系,导致其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显得力量薄弱和适用性不强[8].
3.2财政资金投入不足
以前我国环保污染防治资金几乎全部花于工业和城市,导致农村环保财政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很难获得环境污染防治和管理能力建设的财政资金;同时城市污染向农村扩散转移,点多面广的农村缺乏生活污水、垃圾的收集和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
3.5政府监管机构缺乏乡镇农村普遍缺乏环保监管机构,未形成有效的行政管理工作体系和管理措施,难以全方位、规范化监管。
环保部门尚未健全农村农业环境监测的专门机构,缺乏监测仪器和业务经费,无农业环境常规监测,影响了农村环境质量改善。
3.4政绩制度考核缺失
有些地方政府存在着片面的经济观念,一味追逐经济指标,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片面追求城镇化速度,农村生态环境成为城镇化的牺牲品。
3.5农民环保意识薄弱
农村缺乏法制教育和宣传,农民接受学习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知识的机会少,加上农民本身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对环境危害问题认识不够到位,导致农村环境污染[5].
4 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建议
4.1完善农村环保立法
根治农村环境污染的基础是健全、严格的法律法规。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建设应借助新《环保法》实施的契机,对现行环境立法加以重新整合,逐步健全完善适应农村现实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农村生态环保工作迈向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要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切实实行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问责制和终身追究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的提拔任用相挂钩,对不顾生态环境而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实行终身追究。
4.2强化环保知识宣传
大力开展农村环保宣教工作,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发动广大农民群众,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从农村、农民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通俗易懂、形式多样、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因地制宜地开展环保宣传教育;着力改变农村落后的生活习俗,努力引导、营造一个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措施的氛围,切实维护好农民自身的合法权益。
4.3加大农村环保投入
各级政府要加大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投入,支持投资建设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加大农村生活污水和1设力度。根据当地污染物排放要素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的推广使用低成本、易管理的污染防治技术,最大限度节省投资、提高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效率。积极推行“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集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对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逐步实现城乡环境基础设施一体化。
4.4加强农村环境整治
继续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内容包括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畜禽养殖粪尿和生活污水治理、农村河道池塘水沟治理、土壤污染防治和水土流失控制等。重点抓好水污染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固体废弃物治理、人畜粪尿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加快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效改善村庄环境,加快建立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
4.5严格环保行政执法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是环保工作的重点。新《环保法》规定县级、乡级人民政府应当提高农村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这就要求在防治污染问题上,要结合本地农村污染的实际情况,不断提高自身的行政管理水平,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查处污染和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切实做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项二玲.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4):160.
[2]蔡安宁,张春梅.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8(6):53~55.
[3]崔家荣.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成因及防治对策探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3):60~62.
[4]冉建平.我国农村水体污染现状、原因及其对策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8):27.
[5]张笑归,刘树庆,宁国辉,等.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4):100~102.
[6]徐伟朴,陈同斌,刘俊良,等.规模化畜禽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策略[J].环境科学,2004,25(S1):105~108.
[7]张锐连,姚峰.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环保体系构建[J].辽宁农业科学,2014(5):38~40.
生态环境研究范文3
关键词: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研究
1国外研究动态
早期的研究是关于河道枯水流量(Low-flow)的研究,这个时期主要是为了满足河流的航运功能对枯水流量进行研究。随后,由于河流污染问题的出现,开始对最小可接受流量(minimumacceptableflows,MAFLs)进行研究,其最小可接受流量除了满足航运功能外,还要满足排水纳污功能。随着河流受人为因素影响和控制的加强,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生态可接受流量范围(ecologyacceptableflowregime,EAFR)的研究逐渐展开,其主要是为了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功能,为满足不同的环境要求而进行生态可接受流量范围的研究。
目前,国际上对河流的生态环境需水量使用较为广泛、通用的概念是枯水流量。近10年来,为了促进水文水资源研究,国际之间加强了合作,其中包括对河道枯水流量的研究,如FREND(FlowReg-imesfromExperimentalandNetData)行动计划,第一个行动计划由水文组织(instituteofHydrology(UK))倡导,并为1985—1988年的国际水文计划方案Ⅲ(UNESOInternationalHydrologicalProgramme-Ⅲ)做了部分工作。这个组织包括13个欧洲国家,主要是应用国家水流量(水文)数据库及不同的研究方法,预测河流的洪、枯水流量,分析和研究了欧洲西北部1350条河流的的枯水流量状况。研究集中在应用水力学参数研究枯水流量与流域河床组成特性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不同频率不同时段年均流量(mean)与最小流量(annualminima)和枯水流量(low-flow)之间的联系等,第1个欧洲FREND行动计划采用了西欧国家网络提供的精确的日流量和相应的流域资料数据库。随后,FREND行动计划开始向横向(包括东欧国家)和纵向(扩大到大尺度问题、方法问题、枯水流量和洪水流量条件下流域土地利用的变化,水质等问题的研究)的研究方向发展,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
目前,FREND组织很快扩展到欧洲及世界其他许多地区和国家,如西非、中非、北非、地中海地区及中亚地区,印度及南亚地区等,最近正在进行的FREND行动计划将其研究成果概括在FREND报告中,最新成果有:北欧地区枯水流量和干旱研究;南非区域水资源和干旱评估方法研究;西非、中非地区雨量减少对枯水流量长期影响研究;枯水流量时间系列与断流分析;地域性生态水文学理论和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论述等。总之,国际上在水资源领域的合作使得先进的研究技术和手段应用到更多的具有水文数据库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流域枯水流量的研究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国外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研究内容概括为:河道流量与鱼类生息环境关系的研究;河道流量、水生生物与DO三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水生生物指示物与流量之间的关系研究;水库调度考虑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水量的优化分配的研究;生态环境用水与经济用水关系研究等。
国外较为通用的研究方法可分为3类:一是传统的流量计算法(标准流量法);二是基于水力学基础的水力学法;三是基于生物学基础的栖息地法。
(1)标准流量法。一是7Q10法。采用90%保证率最枯连续7d的平均水量作为设计值。二是TENNANT法。是美国目前使用确定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的一种方法,河道流量推荐值以预先确定的年平均流量的百分数为基础。该法通常在优先度不高的河段研究中作为河道流量推荐值使用,或作为其他方法的一种检验。
(2)水力学法。一是R2CROSS法。在计算河道流量推荐值时,由河道几何形态决定的水深、河宽、流速等因素必须加以考虑。有4项指标:湿周率、河流宽度、平均水深以及平均流速,具有2个标准,即枯水月、丰水月。R2CROSS法以曼宁公式为基础,由于必须对河流的断面进行实地调查,才能确定有关的参数,因此这种方法比标准设定法难以应用。二是湿周法。该法的依据是基于以下假定:即保护好临界区域的水生生物栖息地的湿周,也将对非临界区域的栖息地提供足够的保护。利用湿周(指水面以下河床横断面的线性长度)作为栖息地的质量指标来估算河道内流量值,通过在临界的栖息地区域(通常大部分是浅滩)现场搜集河道的几何尺寸、流量和数据,并以临界的栖息地类型作为河流的其余部分的栖息地指标。河道的形状影响分析结果。该法需要确定湿周与流量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从多个河道断面的几何尺寸—流量关系实测数据推求,或从单一河道断面一组几何尺寸—流量数据中计算得出。推荐值依据湿周—流量关系曲线中的变化点的位置来确定。
(3)栖息地法。一是IFIM(增加法)。IFIM(InstreamFlowIncrementalMethology)法是应用比较广泛的计算环境需水量的方法,IFIM根据现场数据如水深、河流基质类型等,采用PHABSIM(physicalHabitatSimulation)模型模拟流速变化和栖息地类型的关系,通过水力学数据和生物学信息的结合,适合于一定流量的主要的水生生物及栖息地。Orth等[21]认为由于IFIM法所需要的定量化的生物资料的缺乏,使这种方法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King等指出,传统的IFIM法将其重点放在一些河流生物物种的保护,而没有考虑诸如河流规划以及包括河流两岸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由此计算出的推荐流量范围值并不符合整个河流的管理要求。二是CASIMIR法。CASIMIR(computerAidedSimulationModelforInstreamFlowRequirementsindivertedstream)法是基于现场数据—流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采用FST建立水力模型、流量变化、被选定的生物类型之间的关系,估算主要水生生物的数量、规模,并可模拟水电站的经济损失。
2国内研究动态
在我国,系统研究生态需水量的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对生态环境需水的概念、内涵与外延等没有统一的定义,对其计算方法的研究也不够深入、完善,基本停留在定性分析和宏观定量分析阶段。其研究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一是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探讨河流最小流量问题。主要集中在河流最小流量确定方法的研究。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的《环境用水初步探讨》是其典型代表。二是20世纪80年代,针对水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关于防治水污染技术政策的规定》指出:在水资源规划时,要保证改善水质所需的环境用水。主要集中在宏观战略方面的研究,对如何实施、如何管理处于探索阶段。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黄河断流、水污染严重等问题,水利部提出在水资源配置中应考虑生态环境用水。如在全国水功能区划中考虑了生态与环境用水问题。刘昌明提出了我国21世纪水资源供需的“生态水利”问题。与此同时,与生态、环境需水相关的研究也逐渐展开。
生态环境研究范文4
关键词:昌吉州 生态环境 预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2(b)-0070-03
昌吉州位于天山山脉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是全疆生态环境较脆弱地区之一。由于气候干旱,降水稀少,风沙灾害较严重,生态系统脆弱,荒漠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及沙尘暴天气等突发性生态灾害时有发生,对昌吉州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地区生态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为了及时、准确地了解昌吉州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就需要掌握其生态安全状况,并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可能变化及其不利后果发出生态预警,对指导昌吉州的生态环境建设,增进昌吉州生态环境安全,提高政府在解决昌吉州生态环境和生态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将对昌吉州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山川秀美的宏伟目标也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
1 建立生态环境预警指标体系的意义
昌吉州自然条件复杂多样,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人口压力、土地退化、粮食需求、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将会严重阻碍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指标体系及其有关模型的建立是确保区域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技术保障和量化工具。
通过采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定》和部分通用指标作为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设置可以直接应用于生态环境的监测,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运用指标体系既可以从宏观方面对区域生态环境状态进行系统分析,又可以全面深入地对区域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内部结构进行观察分析。运用指标体系对生态环境状态进行适时监测、质量评价,对某些突出的环境因子进行预警。根据预警结果,修改经济政策,减轻其对环境的破坏,向着保护环境的方向发展,真正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效益的有机统一,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2 昌吉州生态环境预警结果分析
2.1 昌吉州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区的生态预警情况排序
以全州13个生态环境问题为评价指标,以全州8个生态功能区为评价对象,经综合评价可知各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预警排序为:第一,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化敏感生态功能区;第二,北塔山南坡草原及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功能区;第三,将军戈壁硅化木及卡拉麦里有蹄类动物保护生态功能区;第四,天山北坡中段中高山森林、草甸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第五,天山北坡东段博格达峰及天池自然景观保护生态功能区;第六,天山北坡中段低山丘陵煤炭资源开发地貌恢复生态功能区;第七,阜康―木垒绿洲农业荒漠草地保护生态功能区;第八,玛纳斯―昌吉城镇与绿洲农业生态功能区。
2.2 昌吉州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排序
通过对全州13种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排序,表明土地沙化是昌吉州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其他的依次为草场退化,人口压力大,需退耕还林还牧的土地面积大,人均水资源量少,林草覆盖率低,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农林牧业自然受灾率高,水土流失区比重大,生态环境治理效果差,盐碱地比重大,生态建设和保护投资占GDP比重低,三废污染度。
2.3 各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问题预警
2.3.1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化敏感生态功能区
该区行政区划属于昌吉州7县市,该区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沙漠化。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面积20 118 km2。由固定、半固定、可流动沙丘组成。西部沙丘形状多呈垄状和蜂窝状,高度50 m以下,东部为垄状沙链和丛草沙堆,高度10 m以下。气流从准噶尔盆地西部的缺口涌入,使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较为湿润,年降水量可达150 mm,再加上埋藏的古冲积平原和古河湖平原,沉积有巨厚的第四纪松散沉积,赋存着淡承压水。使古尔班通古特虽有沙漠之名,但也是生机益然。
2.3.2 北塔山南坡草原及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功能区
该功能区因山体低矮,四周旱荒漠所包围,气候十分干旱。因而北塔山南坡的主要植被类型为山地荒漠、山地荒漠草原和山地草原,植被由丛生禾草类、蒿类、半灌木、兔儿条和锦鸡儿等组成,植被垂直带结构简单、发育不完整。在奇台县境内的北塔山高山带发育有一定面积的山地草甸植被;木垒县境内分布有以短叶假木贼、膜果麻黄和琵琶柴等灌木和半灌木为建群种的砾石质荒漠。
该区目前存在问题是生态系统脆弱,长期的超载过牧和人类活动,已使草场普遍退化,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因人为活动的干扰而日益恶化;另外,植被覆盖较低,生物多样性不明显,加之地处阳坡,土壤侵蚀较为严重,矿产开采不但会造成一定的生态破坏,还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
2.3.3 将军戈壁硅化木及卡拉麦里有蹄类动物保护生态功能区
该区位于昌吉州吉木萨尔县、奇台县、木垒县北部和阿勒泰地区富蕴县与青河县的南部交错带。区内有著名的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其东南部的将军戈壁分布有大面积的硅化木和雅丹风蚀地貌区。该区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风蚀沙化、土壤盐渍化;另外,煤炭自燃及开发造成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
2.3.4 天山北坡中段中高山森林、草甸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该功能区地处昌吉-玛纳斯境内的天山北坡山区,海拔高度在1 800~5 290 m,山地最高的横脉耸立于境内南部,形成南北疆天然分界线。该区域内孕育了玛纳斯河、呼图壁河、塔西河、三屯河和头屯河等众多河流,是自治州境内主要的水源涵养地,也是野生动物分布较多的地区,区内是许多野生保护动物的栖息地。目前该亚区以牧业为主,是冬草场和夏草场所在地。该区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水土流失。
2.3.5 天山北坡东段博格达峰及天池自然景观保护生态功能区
该区分布在昌吉州东部的阜康市、吉木萨尔县、奇台县、木垒县的南部天山山脉的博格达山山区,海拔高度在650~5 445 m。该区海拔多在1 000~5 000 m,区内山体高大,山地海拔3 500 m以上为高山石质荒漠带,发育冰川地貌,山顶为角峰、刃脊、山坡堆积倒石堆,沟谷为冰川和冰渍物,永久积雪和冰川为山区河流提供了补给源。该区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草场退化。另外,因人为活动的加剧与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造成以天池为中心的生境人为干扰的深度与广度与日俱增,原有的生态景观人为改变现象不断发生,天然原始风貌的使用价值出现过渡开发利用的趋势。该功能区主要生态问题是草场退化。
2.3.6 天山北坡中段低山丘陵煤炭资源开发地貌恢复生态功能区
该行政区划属玛纳斯县、呼图壁县、昌吉市。位于天山北坡低山丘陵地段,气候干旱,地表风化剥蚀强烈,地表以植被稀少的荒漠景观为主。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含煤地层连续长约180 km,形成带状的煤产地。煤矿分布广,储量大,质地优良,主要在山前坳陷内,山间盆地亦有分布。该区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草场退化,水土流失。
2.3.7 阜康―木垒绿洲农业荒漠草地保护生态功能区
行政区划隶属阜康市和吉木萨尔县、奇台县、木垒县,位于昌吉州上述一市三县的中部,西部截至米泉市和乌鲁木齐市。区内土壤质地较好,阜康以东冲积扇上部及山前黄土丘陵上,有肥力较厚的棕钙土和栗钙土。由于水源有限,作为天然草场的使用价值优于土地开垦。该区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草地放牧超载及退化问题突出。
2.3.8 玛纳斯―昌吉城镇与绿洲农业生态功能区
行政区划属玛纳斯县、呼图壁县、昌吉市,南为天山中断北坡低山丘陵带,北至准噶尔盆地南缘。该区处于天山北坡洪积冲积平原,是天山北坡经济带的主要组成部分。该区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草场退化。
3 加强生态环境管理的建议
3.1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化敏感生态功能区
该功能区主要生态问题是土地沙漠化。本区域虽然干旱,但年降水量仍约有100~150 mm,特别是冬春季雨雪,对植物的生长和恢复十分有利。被破坏的沙漠植被由于具有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通过封沙育林育草,可使天然植被得到恢复和更新,从而使沙丘活化发生逆转。
该功能区是畜牧业的冬季放牧场,为了保护沙漠植被,防止沙漠进一步活化,应减少牲畜在此越冬的数量,进而做到退牧还草。对现有的奇台荒漠、半荒漠草地保护区,应加强管理和适当扩大保护范围。
3.2 北塔山南坡草原及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功能区
该功能区主要生态问题是草场退化。建议该区应以保护自然景观和野生动物为主,严格控制载畜量,可辅以人工降雨和人工育草等措施,恢复草场植被,侧重于生态的保护,山区森林严禁采伐,以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另外,防止采矿带来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3.3 将军戈壁硅化木及卡拉麦里有蹄类动物保护生态功能区
该功能区主要生态问题是风蚀沙化、土壤盐渍化。卡拉麦里山保护区属低山丘林荒漠景观,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保护区的建立不仅使许多珍稀濒危物种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而且在防止荒漠植被破坏和沙漠扩展上具有重大的作用,给昌吉州的农牧业生产带来不可估计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保护区内交通路线主要是216国道,因修路、找矿、地质勘探等活动,使得原几乎封闭性的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变为区便道四通八达半开放状态。今后应加强管理,减少人为活动的影响,使该区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地。
该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荒漠草地分布面积有限。为保护野生动物应减少家畜数量或限牧,限止人群活动干扰,就地打井开采地下水,有计划地建设野生动物供水点,为野生动物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硅化木濒危风化破碎,应尽快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同时还应保护煤炭资源,做好煤炭灭火,规范开采,减少因开采和煤层自燃造成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土壤盐渍化严重地区应合理利用水资源,并完善排水系统。
3.4 天山北坡中段中高山森林、草甸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该功能区主要生态问题是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水土流失。建议该区应以水源涵养为主,限制采伐森林资源,可将其划为生态公益林,严格控制载畜量,强制实行减牧、休牧、育草,以恢复地表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提高水源涵养能力,维持生物多样性[1]。
3.5 天山北坡东段博格达峰及天池自然景观保护生态功能区
该功能区主要生态问题是草场退化。建议保护高山冰川和湖泊,合理规划旅游景点建设与规范旅游、风景区禁牧、综合治理三工河;严格执行保护区管理规定,加强核心区的管理控制,以草定畜,实行划区轮牧;改善农业结构,大力发展豌豆等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
3.6 天山北坡中段低山丘陵煤炭资源开发地貌恢复生态功能区
该功能区主要生态问题是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建议应通过加强煤炭开发管理,修复地表植被,草地减牧,退耕还草,煤田灭火等综合措施,维护矿区及周围的生态环境。规范开采矿产资源,发展大型高效集约化煤炭工业基地。严禁再开垦草场,同时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速恢复撂荒地或退耕还牧地,加强草场管理和保护工作[2]。
3.7 阜康―木垒绿洲农业荒漠草地保护生态功能区
该功能区主要生态问题是草地放牧超载及退化问题突出。建议对荒漠草地有计划地实施限牧休牧措施的同时,绿洲内发展节水农业,实行农牧结合与集约经营,牧区建立一定面积的人工草地,实行冷季定居舍饲,以减轻天然草原的压力。另外,农区也要通过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增加草料的种植比例,把在草地上放牧的牲畜数量减下来,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对平原地区现有的草地应严格控制破坏性的盲目开发,最终发展成为具有农牧结合,节水和优质高效的特色农区。
3.8 玛纳斯―昌吉城镇与绿洲农业生态功能区
该功能区主要生态问题是草场退化。建议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最终目标,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之路,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发展节水灌溉,城镇与工业污染物实现达标排放,加强农田投入品的使用管理,发展优质高效农牧业,有效控制农业生产带来的地膜、农药、化肥污染,提高城镇规划建设水平,美化城市环境,建设健康、稳定的城市生态系统和人居环境。
构建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生态环境预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解决了生态环境预警这类多准则、多目标的复杂问题的决策分析。根据预警结果分析发现,土地沙漠化和草场退化是昌吉州普遍存在的、非常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昌吉州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严重的制约作用。
参考文献
生态环境研究范文5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环境;生态建设;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289-02
在如火如荼的城镇化建设热潮中,城镇化进程目前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城镇化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之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城镇化建设带来了对城镇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损失。因此,研究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把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建设两者的关系,引导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健康、有序、科学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关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变化”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城镇化模式的演进”方面的研究。目前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历史进行回顾性、实证性、预测性研究较多,并且已经出现了承载问题。(2)关于“城镇化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机理与过程” 方面的研究。1)城镇化对土地利用与景观变化的影响研究。学者们研究认为城镇化作用下的土地覆盖变化(LUCC)与土地利用变化以及区域景观变化的研究。2)城镇化过程与区域水资源利用研究。从目前国外城镇化与水资源问题的研究趋势看,水资源的有效管理成为一个核心问题。3)城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4)城镇化与气候间的相互作用及影响研究。一方面是采用模型对城市化影响下的气候变化的研究;一方面是对城镇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的研究。(3)关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模型构建。1)美国环境经济学家Grossman和Krueger提出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设研究,2)新技术手段下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作用过程及机理的模型模拟研究。
国内关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变化”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城市内部的环境变化”方面的研究。城市学、生态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对城市内部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探讨城市发展过程的环境变化特征、类型、趋向以及其中蕴涵的机理。(2)关于“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变化及响应机理”方面的研究。国内学者们研究认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客观的动态藕合关系。1)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作用过程及其影响研究。2)城镇化与生态环境间相互作用的理论性研究,国内学者大多把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视作一个系统,从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的角度出发利用多种手段探讨相互之间的耦合作用理论和机制。3)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作用的研究方法分析,研究城镇化与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主要技术手段。(3)关于“城市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方面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对中国城市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有了新的启示,区域PRED系统的研究不断的深入,一定程度上对中国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构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目前,从生态承载力角度研究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建设问题的研究还很少。
二、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也在大大地增强。城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而另一方面,由于城市人口、建筑、工业的过分集中,又带来诸如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交通拥堵、住宅短缺、城市失业率升高等很多问题。
1.环境污染导致生态失衡
由于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尤其是城镇化的空间集聚,由城镇化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其中环境污染是城镇化最严重的问题。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一是大气污染。大气污染造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城镇化进程中工业、交通运输等事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煤的燃烧和机动车等排放的废气。二是水污染。水污染造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生活垃圾和污水造成水污染。一些城市没有污水处理或者污水处理率的低下,大量城市污染负荷直接进入河流、湖泊,影响着中国各类水体环境质量。三是土壤污染。城镇工业化过程中排放出的污染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调查表明,越是城镇附近,土壤的污染越严重。还有噪声污染、光污染、电磁辐射污染、生物污染等。调查显示,越是城镇化程度高的区域,污染的种类与危害越大。环境污染造成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逐渐退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2.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严重
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绝大部分资源能源都被城镇化地区消费,这无形之中就造成资源分配的不平衡,从而加剧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趋势。城镇化中资源能源浪费的现象也非常普遍。城镇建设中缺乏规划的建筑物和道路的频繁拆迁,城镇化盲目追求规模和速度,导致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浪费了大量资源。例如,中国不少城市的城市改造和基础设施翻新改造毫无节制,拓马路,建广场,城市建设停留在反复拆建的恶性循环中,劳民伤财。城镇化过程中还有许多其他问题,比如城市特色的消失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毁灭等等。城镇化中城市小气候的恶化,就业问题的严峻和社会问题突出,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的区域不平衡也日益加剧,城市人口流行病预防难度加大,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阂等问题。
3.环保设施建设不足降低了环境质量
城镇化进程的环保设施建设跟不上城镇发展速度,环保设施建设明显不足。目前,中国大多数城镇的公共基础设施和环保设施建设,如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厂以及供热、煤气和公共绿地建设等,都跟不上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化发展速度和人口规模不相适应。调查研究表明,在中国的一些城镇还没有完善的下水道系统,也没有与城镇规模相适应的污水、垃圾处理厂,加之城镇环保设施建设滞后,在我们的一些城镇出现了污水四处流,甚至垃圾随便倒现象,出现了老百姓怨声载道的街道雨天是“水泥路”,晴天是“扬灰路”。这些现象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城镇生态环境质量,久而久之,使得一些城镇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三、城镇化进程中生态建设的对策研究
城镇化过程其实质就是发展圈与限制圈相互作用、相互胁迫,由低级防调共生向高级协调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城镇化过程对城镇化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整个城镇化过程就要在城镇化过程中的各个层面与生态环境综合防调、交互胁迫的发展好的过程。
1.加强生态型城镇的建设
按照什么样的模式建设城镇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我们应该以生态城市为目标建设城镇化。生态型城镇的建设规划的内容包括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的合理设计与配置,镇区的绿化面积及人口规模的控制等。加强生态型城镇的建设,要强调城市具有良好的生态学功能,使人们居住的城市有回归自然的质量。具体来说,我们要突出抓好生态示范区建设项目,抓好生态建设项目,积极实施城镇垃圾焚烧处理项目、城镇工业废弃物处置项目等项目,大力推行污染物集中控制、集中治理。
2.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长效机制
建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作用机制是城镇化进程中生态建设的关键。一是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对生态环境境保护的责任制,将生态环境保护列入各级政府考核指标,制定和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二是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纳入政府的工作计划和长远规划,使生态环境保护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三是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体系。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既得益于系统内自然条件、产业结构、政策等软硬环境作用机制,同时又得益于系统外部的动力机制。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长效机制,需要多种动力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推动,最终形成一个多层次等级结构明显的综合动力系统,推动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3.加强城镇化进程的生态文化建设
加强城镇化进程的生态文化建设,形成生态文明,这是城镇化进程中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将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纳人城市文化建设内涵是必须的。加强城镇化进程的生态文化建设,可以通过一整套环境友好理念教育传播机制,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形成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活动,使人们意识到各类污染的危害,认识到污染直接与自身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紧密相连,使其不断提高环保意识,避免只顾追求经济效益,以“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的力式发展经济,忽视城镇化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在城镇化进程,只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才能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城镇化发展过程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合理、集约利用土地、水等资源,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走集约式、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经济高效、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城镇化发展新道路。
参考文献:
[1]Michael L.McKiney.Urbanization as a major cause of biotic homogenization.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06,127:247-260.
[2]时丽艳,王力,何东晓.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1):61-62.
[3]董志勇,罗卫军.城镇化与生态经济市建设研究进展综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2):95-98.
[4]杜江.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视角,2007,(10):31-35.
[5]陈大道,姚士谋,李国平,等.基于中国国情的城镇化过程综合分析[J].经济地理,2007,(6).
收稿日期:2014-03-19
生态环境研究范文6
3S技术就是将RS、GIS、GPS三种技术集合在一起进行运用。RS是遥感技术的缩写,GIS是地理信息系统的简称,GIS和RS结合一起可运用于生态环境的评价与监测。GPS是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GIS可以和GPS相互结合,运用GPS检测的数据和环境生态的监测相结合,可以将生态环境的监测方面得到更多的研究成果。3S是GIS、RS、GPS三者互相结合,运用三者的各自优点完成生态环境的监测工作。RS优点是实时性和高效性,可以较大范围的获取目标信息内容,但是不能有效分类收集的信息和不能定位。GIS可以将获取的数据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归类,但是不能得到目标的一系列数据。GPS可以短时间定位目标的具置,而且非常准确,但是得不到目标的地理的属性特点。将三者结合发挥各自优势,更好的为环境生态的监测服务。
2运用3S技术的生态环境监测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环境监测问题得到了极大的重视,以往的监测方法都存在监测范围非常小等缺点,很难客观的反映实时的监测情况。3S技术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具体的操作过程是运用GPS和RS获取监测区的位置和地貌数据,运用GIS将检测区域数字化,规划和评价评价区的环境生态问题。下面介绍3S技术对环境监测的具体方面。2.1运用3S技术的城市生态环境监测3S技术在城市的生态监测的过程中运用比较早,很多城市如北京、天津等都建立了完善的3S数据库监测系统。建立监测数据库可以很大程度上使环境污染的防治数据库系统更加的完善。GPS和RS可以获得城市的植被绿化的分布情况,再运用GIS软件分析数据,从整体把握城市的绿化情况。2.2运用3S技术的林业生态环境监测3S技术近几年也广泛使用在林业生态系统的环境监测之中,还包括监测森林生态、荒漠化等方面。RS技术可以动态的监测林业环境的生态情况,可以绘出详细的林业分布图和植被的覆被图,可以评价林业的生态环境。3S技术也可以用于实时监控森林火灾情况和灾后的损失评估等问题。2.3运用3S技术的水资源环境监测3S技术应用在水质监测,不仅可以准确的掌握监测区域的水环境的情况,还可以预测出水质将来的变化情况。可以推断出污染源、排出口等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情况。3S技术在水文模拟和水环境调查等方面也广泛运用,3S技术也可以运用在监测水质的富营养化等污染问题。2.4运用3S技术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3S技术广泛运用在海洋生态监测的问题,3S技术的运用可以得到海洋污染物的一系列的情况,如可溶性的有机物、非可溶性的污染物等,可以用于检测石油污染的问题。现在我们对海洋的了解非常有限,海洋中还有很多未开发的能源,若我们运用3S技术实时的监测海洋的生态情况,人类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海洋的生态情况,为以后人类更近一步的开发海洋能源提供科学的依据。2.5运用3S技术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3S技术在农业的生态环境的监测方面运用也很多,主要应用在评价土地的连续使用的能力、评价土地的生产能力、土地沙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污染情况等方面的监测。3S技术可以叠加和对比不同时期的农业的生态环境,分析农业生态的变化问题,寻找出农业产业最大化的方法,最终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2.6运用3S技术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监测3S技术也运用在矿产资源的开发中生态环境的监测方面,运用3S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矿产的开发程度,减少矿产开发对环境造成的不可逆的破坏,使矿产开发的利益最大。2.7运用3S技术的生态环境灾害监测我国的各个省份的自然灾害都频频发生,我国的自然灾害的种类有台风、龙卷风、冰雹、暴雨、暴雪、泥石流、旱灾、水灾、虫灾等。运用3S技术可以监测各类环境灾害等问题,RS将泥石流的影响因素和获得的信息相结合,分析出泥石流产生的因素,也可以监测其他灾害的发生。运用3S技术监测生态环境的问题,建立3S数据库,结合以往的数据库可以分析灾害的规律。
3结束语
3S技术在生态环境的监测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运用3S技术获得信息并处理和分析信息,可以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实时的监测。虽然3S在生态环境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还有很多细节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研究人员应该从生态环境的实际出发,结合3S技术解决更多的生态环境问题,为我国的生态环境有序良好的发展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作者:魏杰 王伟 刘丽娜 马云霞 王振峰 单位:河南省环境监测中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