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多样性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多样性的特征范文1
1农业生物多样性评价的研究现状
从研究层次看,农业生物多样性可划分为遗传多样性(品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农地景观多样性。在遗传多样性方面,多数的研究集中在农作物品种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作物品种多样性的研究多集中在栽培作物上,特别是对农户生计具有重要作用的物种,如稻、玉米、菜豆、辣椒等,因此导致研究的作物种类相对狭小。作物遗传多样性的方法可以采用农户问卷调查,也可以采用基因组学的方法和田野作物性状调查的方法,后两种调查的方法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但成本较高。作物遗传多样性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它是国家种质资源调查的重要对象,农业生产中保留的种质资源不必然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由此可以认为农业文化遗产的生物多样性评价不用过多追求传统种质资源种植的面积和均匀度。国内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评估多集中在农业物种多样性。但是,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物种多样性的调查具有较高的难度。在类型上,遗产地的农业物种多样性可能包含了森林、草地、农田、湿地等不同生态系统类型,也包含了草本、灌木、乔木等不同植被类型,农田生态系统按照作物的种类也可以分为瓜菜种植系统、果园生态系统、稻田生态系统、茶园生态系统、林下作物种植系统等等,因此增加了农业物种多样性调查的难度。另外,农业景观的斑块性特征使得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调查方法不再适用。这些复杂性造成了迄今还没有农业生物多样性评价的标准。对农业物种进行调查,常见的有按照生物类群进行研究;按照用途进行研究;按照社会组织单元进行研究等。典型的做法是把农业生物多样性按用途划分为粮食作物、蔬菜、果品类、畜牧业养殖类、水产养殖类、药用类、观赏类和用材类,在该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还有森林子系统、村落子系统、梯田子系统和溪流子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在每一子系统中又区分了动物多样性、植物多样性和微生物多样性。此种方法的优点是比较简便地了解到系统存在的物种类型,但是由于农业物种多样性是由农业物种种类的数量以及均匀度决定的,物种数不能反映农业物种多样性的大小。另外,这种调查方法不能评价特有种、濒危种等农业生物类型。长期以来农业生物的栽培和管理都在农民自己的土地上进行,相关的农业生物资源也掌握在农户手中。农户之间的经济状况、生产管理方式和农业生产技术差别导致了农户管理的物种多样性的差异较大。农户管理的农业生物多样性是一个社区、一个地区和国家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可以认为,农户水平的物种多样性是农业生物多样性评价和就地保护的基本单元。农田生态系统的管理强度较大,人为影响很大,采用户级水平的生物多样性评价的方法效果更好[1]。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中,进行的多是户级水平农业生物多样性评价,调查技术包括农户选择,样地选择,实地调查。对于物种多样性核心资料的搜集有直接关系的用词包括:土地利用阶段、土地田野类型、样区、样方、镶嵌样地、单一物种的数量、物种丰富度己取样频率。资料分析上最有关联的用词包括均匀度,物种多样性,以及相似度指数。资料分析的方法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物种下相似度分析和管理多样性分析[1]。从定性到定量化的研究过程中,农业生物多样性的计算基本都是按照自然群落植被生物多样性的计算方法,考虑自然植被群落的丰富度、均匀度和生物多样性,出现了10多种评估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指标:Margalef指数、Gleason指数、Pielou指数、PIE指数、Audair和Goff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等。也有一些以指标赋权的方式把这些指数综合起来形成了物种多样性综合指数[2]。农业景观中,农田及周边的沟渠林路、灌丛、荒草地、果园、庭院等半自然生境构成的复合景观维系了全球约50%的野生濒危物种[3]。但是,国内对农田边界景观生态功能的研究还比较少。在农业文化遗产筛选标准中,农业景观的价值已经得到充分的阐释。但在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中,农业景观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农业景观被认为是农业美学景观的现象依然存在。实际上,农业景观多样性具有多种功能,景观中的自然和半自然生境的多样性有利于保护害虫天敌、促进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传统农业景观,由森林、草地、水域等组成自然和半自然生境所占面积高,并与农田构成复合的农业景观,为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类型,使生境专一种和生境泛化种都能占有合适的生态位;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的增加能够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和提高作物产量。不同的生境类型维系了不同生物群落类型,并且生境多样性的测量方法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参照对非自然生境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可将农业景观分为点要素、线要素与面状要素。按照这种分类标准,农业生态系统中点状要素包括池塘与其他公共基础设施等;现状要素包括道路、树篱、墙壁等;面状要素包括草地、水域、灌木林、自然林等。郭辉军等[1]把农田复杂景观的调查建立在不同土地利用阶段内进行,样地面积的确定可以综合采用最小面积法、权属边界法和标准样地面积法等。郭辉军[1]认为户级水平的农业生物多样性评价通过归纳和总结,可以形成景观水平和社区水平的农业生物多样评价结果。实际上,农业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是不同的概念,景观多样性不是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物多样性的简单集合,尤其是在调查和评价方法的选择上,户级水平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和景观多样性调查具有明显的区别。
2影响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在多样的生态条件下,经过自然或人工选择,农业文化遗产地形成了丰富而稳定的适应性农业生物种质资源。这些农业资源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密切,易受人类文化、民族习俗、耕作方式和经济方式等变化的冲击。在一些地区,育成品种或杂交品种不能完全适应当地的多种生态条件,原有的传统农业生物资源因此被保留下来。但在粮食需求的压力下,现代育成品种被广泛种植,传统遗传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冲击。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快速减少与农村文化多样性的丢失有关,传统作物也会因文化的传承而被保留下来,如在云南当地的节庆和婚丧嫁娶惯用老品种祭祀和庆祝。在农业多样性形成的过程中,农户是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农业生物多样性的改造者,他们的文化特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农地景观和农业生态系统。大量研究已经表明,农田生态系统或农业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降低都和农业集约化的种植方式以及传统农业管理技术的消失有关。一方面,农田农地的过度开发、田块的规模化经营、乡村沟渠路面的过度硬化导致了农业半自然生境的减少或消失,世界范围内45%的稀树草原都转化为农业用地,70%的草地以及森林被开垦成农田。另一方面,农业集约化管理过程中对高产和稳产的过度追求,大面积种植单一作物导致农业景观均质化、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减低;集约化的农事管理中大量使用的农药、化肥造成农业环境质量急剧降低,直接导致农业生物多样性减少[4]。农业的集约化经营通常导致自然生境破碎化,使得农田和般自然生境、自然生境变成相对离散化分布状态,减少了农业景观的复杂性。破碎化的自然生境不仅减少了某些物种的丰度,还会影响物种之间的关系及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农用土地向低级、简单的生态系统退化,空间异质性减少。另外,农用地闲置或撂荒均会导致某些生境类型的消失,进而会威胁生物多样性。
3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
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是保证我们现在以及将来能够获得和应用这些农业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相关的技术。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对其进行保护就比自然生物多样性保护要艰难得多。对于农业遗传生物资源,我国很多科研单位进行了作物遗传资源的收集、保存和迁地保护等工作,但是这些工作多为种质资源的搜集和保存,而且局限于少数农作物的种类和品种,对半栽培、采集利用的野生物种开展的保护工作相对较少。动态保护的理念下,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还是强调就地保护。就地保护是由农户以储存的种子或繁殖材料为基础进行农业生产和管理的一个过程。目前在大部分地区,就地保护对多数传统品种、野生近缘种来说仍然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我国建立了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通过这种自然保护的形式对野生植物进行保护。但也存在缺点:第一,保护的目标物种较为单一,保护的投入相对较大;第二,除了对少数野生近缘种有效外,对栽培品种、半驯化品种等农业生态系统的多数物种是无效的。就地保护的另一种措施就是扩大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景观多样性被认为是一种很好的提高农业生物多样性的手段,例如庭园系统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蔬菜、观赏、药用、材用植物,被认为是野生植物的避难所,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也是野生植物向栽培植物进化的重要试验地。庭院管理者会从周边野生环境中引入半栽培植物,以较小的管理强度保护了很多的生物多样性。非作物生境或半自然生境类型,如林地、田块边缘区、草地、灌木篱墙等,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异质化空间,这些非作物生境可以作为捕食性昆虫、传粉昆虫等动物的避难所,有利于它们迁入邻近的作物生境中对害虫起到调节和控制作用[5]。因此,对农业景观重构和提质,不仅可以提升农业天敌害虫调控、水土涵养、授粉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还可以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增加粮食产量的目标。国外已经采取了很多积极的措施来保护农田边界,欧美国家就采取了很多农业景观保护的具体措施,如将少部分农田建设为保留地,用于小片林地、坑塘湿地;鼓励种植作物的多样化和种植模式的多样化,鼓励间作套种、发展农林复合经营;建立农田边界缓冲带种植;保护传粉动物、害虫天敌的栖息地和生境。2005年欧盟就开始对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增加生态补贴,以生物多样性为保护目标的高价值农田占到农用地的20%。虽然我国在退耕还林还草、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开发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进展,但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面进展缓慢。在我国有一些支持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如鼓励立体种植、间套作、野生动物廊道建设、防护林建设等,但对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其他方面,如缓冲带建设、带状耕作、保护性耕作、植物篱种植、植被屏障建设、农田边界建设、农田植被提升、河流缓冲带、农地灌丛管理等,还没有产生综合的农业景观保护政策。
4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建议
就农业遗传多样性和农业物种多样而言,对其就地保护最基本的动力来自自我消费价值和市场价值。就经济价值而言,如果传统作物的产量及价格得到提高,市场价值通过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增值作用而提高,那么受到直接利益驱动下农民会主动种植传统作物。因此,允许对传统品种、半栽培种、采集和管理物种进行提高品质和产量,可能对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一定的作用[6]。结合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对调查出来的物种及相关的传统技术,可进行有规划地开发利用,通过建立规划区和博物馆等,发展生态旅游业,提高相关传统资源的利用,以便扩大传统农业生物资源的市场效益。就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而言,农业文化遗产地可以借助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工作开展以下保护措施:(1)开展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的监测和评价。需要建立综合评估农业文化遗产生物多样性特征的方法,识别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完善现有的农业文化遗产监测体系,定期获取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和保护发展措施的影响;探索结合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和属性数据变化形成预警机制。(2)开展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建设技术示范区。在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过程中,强调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并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重要标准。鼓励对遗产地居民维持、保存和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对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要鼓励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包括与生物多样性紧密相关的社会学、生态学和经济学研究。对于景观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地区,可以在研究其维持的机制的基础上形成示范。(3)对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开展生态补贴,提高管理者、农户对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和功能的认识。探索不同管理情景下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推动基于农业生物多样性长期价值的深入研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重点研究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和发展经济之间的协同,使利益相关者都能够从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受益。另外,积极探索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市场化机制。
生物多样性的特征范文2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生态园林 建设
1.生物多样性的涵义生物多样性可以定义为不同性质的生命系统的不同的、不相似的属性。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及微生物。植物是园林绿地的主体,属于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的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利用植物;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还原者,死亡物质和排泄物被分解用作能源,支持着微生物的活动。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不同物种在不同地理条件下形成相对稳定的群落结构,进而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同一生态系统内种类结构功能等各个水平上存在着差异性。生物多样性是相互依赖的,没有遗传的多样性,生物便失去了进化的动力,物种的生命力将变得十分脆弱;而没有物种多样性,就无法形成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没有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许多物种就会面临灭绝,也就谈不上遗传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实质就是基因的多样性,是每一个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是从分子到生态系统的各个生物级水平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
2.生态园林建设的意义由于城市人口密度高,工厂集中,三废排放多,加之城市的地表被大量的建筑物、水泥、柏油路面等覆盖,使城市的每条街路都变成一个热岛,繁华的建筑构成了水泥森林。同时,随着城市工业、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城市噪音增多,噪音分贝大,国际标准组织提出的工厂噪音标准为70dB~75dB,当强度超过70dB时,就会使人产生头昏、头痛、神经衰弱、消化不良、高血压等病症。由此可见,我国城市噪音污染是很严重的;另外,城市中的工矿企业、交通工具、北方冬季取暖烧煤排放出大量的粉尘、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硫化物、煤烟等有害物质,使城市空气污浊,烟雾弥漫,严重危害到人们的健康。生态园林建设的目的就是为解决上述问题,绿色树木对声波有散射、吸收作用,如40m宽的林带可以降低噪音10~15 dB,高6~7m的绿带平均能减低噪音20~30%。据统计,乔木的叶面积是占地面积的20~75倍,灌木和草是占地面积的5~10倍,所以应按照生态学的原理规划设计多层次绿化结构。植物的环境保护作用是和叶面积成正比的,植物的叶面积大,摄取太阳光能的能力就高,植物叶形多样,形态各异,减弱噪音的作用较大,生态园林能建立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营养结构、人工植物群落,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中的有害气体,减少噪音、调节生态平衡、美化环境,为生物多样性提供有利条件,从而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的绿色生态环境。
3.生物多样性的种类生物的种类十分丰富,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藻类等应有尽有,可在园林中应用的种类、品种不计其数。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土壤条件变化较大,植物的生态类型多种多样,植物群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呈现明显的规律变化,荒漠、草原、热带雨林等都具有十分明显的特征。而分布在不同区域的植物形成多种生态适应性,对土壤、大气都有着不同的适应性,为营造各种不同景观,满足不同地域及小环境的绿化美化需求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生物多样性的特征范文3
[关键词]鄱阳湖流域;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X176;X2-1.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2)02-0051-05
[作者简介]李 琴(1985―),女,江西九江人,南昌大学流域生态学研究所助理讲师,主要从事生态经济研究;金斌松(1980―),男,江苏金坛人,南昌大学流域生态学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鱼类生态学、流域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研究;(南昌 330031)陈家宽(1947―),男,上海人,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教授,南昌大学流域生态学研究所特聘讲座教授、所长,主要从事生物多样性理论与方法、湿地科学和保护生物学等研究。(上海 200433)
Title: Basic Characteristics, Threat Factors and Protection Acts for Poyang Lake Basin
Authors: Li Qin,Jin Binsong & Chen Jiakuan
Abstract: Poyang Lake basi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zi River. It is a wetland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which is rich in biodiversity and is listed as the global key region of biodiversity. It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global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ecological security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and optimal alloc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However, due to intensive human activities in this area, irrational exploitation of resources, and excessive number of extreme weather events, the basin is facing a huge threa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reats for the Poyang lake basin, attempting to make a generalization, review and evalua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biodiversity and important initiatives of Chinese government, in order to offer a reference for academic discussion.
Key words: Poyang Lake Basin; biodiversity; nature reserve
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淡水入海通量位居世界第二。长江所处的地形、地貌的特点和地势复杂性,导致全流域内分布有许多重要山脉和河流,汇水面、河流和湖泊相互组成许许多多大小不同、相对独立的流域。长江中下游就有六大流域:汉江流域、长江中游干流流域、长江下游干流流域、洞庭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和太湖流域。后三个湖泊流域比前三个河流流域更为复杂,由于它受长江―湖泊相互关系的重大影响,又受流域内重要支流的深刻影响,因此,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独特,世界自然基金会就将两湖(洞庭湖和鄱阳湖)流域列入全球两百多个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
据研究,相对于洞庭湖流域和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是保持自然特性较好的流域。鄱阳湖是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国际重要湿地,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际重要湿地名录。①它对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特别是鸟类和鱼类等重要类群)、确保长江下游地区生态安全、实现国家水资源合理配置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湖泊流域往往是社会经济发达或者比较发达地区,人类活动极为频繁,加之全球气候变化造成极端气候频发,这些因素已经对湖泊流域造成巨大胁迫。近几年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鄱阳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的研究逐步成为学界的热点。②本文试图对鄱阳湖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与我国政府已经采取的重要举措作出概括、回顾和评价,以供学界参考。
一、鄱阳湖流域的基本特征
鄱阳湖流域是长江流域的一个组成单元,是由鄱阳湖、赣江、抚河、饶河、修河、信江和丘陵山地等构成的独立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其流域面积为162225km2,约占长江流域总面积18×105km2的9%,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97.2%;③鄱阳湖呈季节性变化,最大水深29.19m,平均水深5.1m,是一个过水型、吞吐型、季节性湖泊,形成“高水是湖,低水似河”、“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水陆互相交替显现的独特的自然景观。④这决定了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流域内孕育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全球最重要的生态敏感区之一。不同的江湖时空特征为不同适应性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栖息地。这些湿地生态系统孕育了种类繁多的湿地生物。鄱阳湖湿地是亚洲最大的候鸟越冬地、洄游鱼类和大型水生哺乳动物迁徙重点区、江河鱼类产卵后幼鱼洄游通道,它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持至关重要。
流域内的湿地庇护了包括哺乳、爬行、两栖、鱼类等类群丰富的水生动物物种资源。流域内底栖动物282种,其中软体动物88种;环节动物26种;水生昆虫168种;爬行类动物74种;两栖类动物40种;虾、蟹类及其他无脊椎动物记录有21种;鱼类136种,隶属25科78属,鲤科鱼类最多,有71种。⑤鄱阳湖为淡水定居性鱼类提供了生存和繁衍的场所,如鲤、鲫等;湖泊的江湖连通性为江湖洄游性鱼类提供了栖息场所、繁殖场所和洄游通道,如青、鲢等,这些也是鄱阳湖流域鱼类的主要优势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白鲟和中华鲟,二级保护动物有江豚、胭脂鱼等。鄱阳湖鱼类种数占我国淡水鱼种数的17.5%,占长江水系鱼类种数的46.67%。⑥
流域内属亚热带气候,全年气候条件较好,湖泊因水位随季节变化而产生的湖滩沼泽成为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珍稀鸟类集中越冬、繁殖和栖息地。作为亚洲最大的鸟类越冬栖息地,共有鸟类310余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1种,如白鹤、白头鹤、大鸨、东方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白肩雕、金雕、白尾海雕和遗鸥等;二级保护鸟类40种,如小天鹅、白枕鹤、灰褐、沙丘鹤、白额雁、白琵鹭等。①它也是全球主要的白鹤和白鹳越冬地,全球白鹤的98%在鄱阳湖越冬。
鄱阳湖湿地植被面积高达2262km2,自岸向湖心,植被呈不规则的环带状分布。②鄱阳湖的水生植物主要包括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由于长江是东西走向,同时,长江各个支流流域在历史上相互连通,植被的区系组成和植物群落相似度高,在鄱阳湖流域至今能采集到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植物标本。但鄱阳湖由于年际水位变化极大,各种水生植物物种、种群、群落和植被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形成独特的适应性变化,非常值得生态学家进一步研究。
鄱阳湖历史上也是长江旗舰物种的重要栖息繁殖地,如白鳍豚。由于鄱阳湖至今江湖连通,所以它还是江豚最重要的栖息地之一。江豚种群数量大致与20年前白鳍豚种群数量相当,处境非常危险,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对其有效保护非常重要。
流域内拥有我国最大的通江淡水湖泊,较好地保持了长江自然江―湖复合生态系统的特征。长江流域所有的河流、湖泊在历史上都是通江的,鄱阳湖流域是泛滥平原形成的通江湖泊,所以河流的水文特征深刻影响着湖泊。全世界的大河流都是南北走向,只有中国长江在同一纬度,是东西走向,因此长江流域的自然特征跟全世界其他河流相比,有着其自身特殊性,是世界上同纬度最独特的湖泊生态系统之一。江―湖复合生态系统既不同于河流生态系统,又不同于湖泊生态系统,这种独特的复合生态系统有许多非常有趣又与众不同的生态学过程,值得科学家们深入研究,因为,要管理好这样的复杂生态系统取决于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认识和运用这些生态学规律。
长江水沙和流域内径流变化共同决定了鄱阳湖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鄱阳湖的复合生态系统决定于长江上游的降雨量和水沙调控。鄱阳湖因为江湖连通,长江的健康与否将影响鄱阳湖。鄱阳湖的污染源很多来自于五条河流,如果五河没有管理好,工农业布局不合理,那么湖泊也会出问题,所以五条河流的健康也深刻影响着鄱阳湖。2011年5月份,鄱阳湖大面积干旱,主要是因为长江上游的水补给不足,而且五河水量减少,这种干旱性灾害可能频发。因此,鄱阳湖是一个敏感区域,长江的中游和上游的泥沙量和五条支流的健康共同决定着鄱阳湖的命运。
鄱阳湖流域内拥有充沛优质的水资源。鄱阳湖是一个过河型、季节性湖泊,整个流域每年流经长江的水量为1400多亿m3,相当于黄河、淮河、海河的总量,是长江总水量的1/8。③它的水量巨大,而且水质良好,是目前所有流域无法比拟的。因此,鄱阳湖流域对长江中下游水安全保障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
二、鄱阳湖流域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陈家宽等对长江流域面临的各种人类干扰活动有过全面的分析与评价,对鄱阳湖而言,目前主要有如下三个威胁:
水利工程建设往往会导致流域内自然水沙特征发生变化,不合理的建设项目会彻底改变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水文特征决定了整个湖泊的性质,如果水沙特征改变了,湖泊演变的方向也随之发生改变。所以长江上中游和流域内五大支流的水利工程建设都会从不同程度上改变鄱阳湖流域内自然水沙特征。我们必须注意:不合理的大型水利工程非常有可能改变其通江湖泊的自然特征和水沙变化的自然规律,进而改变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甚至彻底改变湖泊生态系统的演变方向,从而使许多重要物种的栖息地改变或者完全丧失。
过度捕捞、采砂等人类干扰直接使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大幅度下降。流域内的过度捕捞、非法采砂、围湖造地、滩地植树、排废排污、强度养殖等人类活动,会直接导致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下降,或者通过流域内生态环境进而威胁生物多样性。根据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历年监测数据,鄱阳湖生物多样性下降已经非常明显,无不与上述人类干扰活动有关。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流域内旱涝灾害频发,使生物多样性发生深刻变化。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流域内降雨量的时空特征发生明显变化,干旱和暴雨这样的灾害性天气增多,鄱阳湖生态系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旱涝灾害的频发导致流域内湿地退化,鱼类产卵场、栖息地减少,生物多样性种类下降等诸多后果。如在今年5月份,全流域的降雨减少,为历史上的30%左右,导致了鄱阳湖流域大面积干旱。
鄱阳湖流域面临的这一系列威胁使得流域内生物多样性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外来种入侵。根据资料显示,入侵鄱阳湖保护区的外来植物有12科19种,①入侵鄱阳湖湖区的外来动物为2个物种,入侵的外来病虫害有3种。其中,危害较为严重的如野胡萝卜、野老鹳草以及空心莲子草等。②由于自然生境的变化,有时会有利于外来种通过竞争对土著种生存产生巨大威胁,一些常见的土著水生植物正在消失。
三、政府的保护行动
鄱阳湖有着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由于人口急剧增长、资源过度利用等多重压力,鄱阳湖湿地面临着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中国和各级地方政府也作出了很多努力与资金投入。
自1971年《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诞生,其有力地促进了世界范围内湿地保护工作。我国政府于1992年7月31日正式加入《湿地公约》成为缔约国,并将中国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将湿地保护列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优先发展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的湿地保护和管理工作。
200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这是中国政府认真履行《湿地公约》的重大举措。2009年,国家林业局和流域内各地区政府与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下游湿地保护网络基础上建立长江全流域湿地保护网络,这是我国第一个打破行政部门的分隔建立的流域的管理行动。同时,我国也是《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有关国际公约的签约国。因此,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拯救珍稀濒危水生动物,各级政府部门做了许多工作并与多个国际组织机构开展了合作与交流。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到目前为止,学术界都公认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尤其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重要、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措施,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一项常态性的工作。近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自然保护区事业蓬勃发展。本文作者之一陈家宽先生在担任四个部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负责人的十年中,江西省自然保护区在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方面的建设无论是在数量与质量上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在江西省政府的领导下,各主管部门统筹考虑保护和发展两个方面,使全流域自然保护体系日趋完善。鄱阳湖全流域内已经有174处国家级、省级、市级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10处),总面积高达150万公顷,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61%,①在中国东部处于领先水平。
生物多样性的特征范文4
采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三江平原湿地整体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为了反映三江平原湿地的土地利用演变方向,将所有景观类型划分为5种类型,湿地、草地、林地、农田及建设用地。在1995和2015两期土地利用景观分类图基础上,通过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软件FRAGSTAS和EXCEL构建景观转移矩阵,分析了湿地的土地利用演变方向。
将湿地分为水域、滩涂、沼泽、沼泽化草甸、湿草甸,计算了1995年与2015年三江平原各类型湿地整体特征(斑块数、形状指数、斑块密度等)、景观镶嵌格局特征(分离度、破碎度)、及反映景观异质性的特征(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均匀度)方面的景观格局指数,用以分析近20年来三江平原湿地空间格局变化情况。
2 基于历史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湿地恢复价值评价
本研究以1995年的历史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代表湿地恢复价值。这一时间节点的选取考虑了不同开垦年限内土壤种子库的存留数量。研究表明湿地被开垦20年内土壤中仍然有种子库存在,湿地植被在自然条件下还有恢复的可能性,进而恢复植被及相应的动物种群和生态系统功能[IS-16几而退化或开垦20年以上的湿地中土壤种子库已经基本消失。
历史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利用SCP方法进行评估,主要步骤包括生物多样性代表性特征选取与历史空间分布确定、代表性特性保护目标设定、不可替代性分析确定历史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恢复价值)。本研究选取40个代表性物种(36种濒危与保护鸟类;;4种保护植物),9个代表性生态系统类型(8类对三江平原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贡献的沼泽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6个代表性生态过程关键区(河流关键区、3个等级的地下水分布区、大生境交界处、高低地交界处),共55个生物多样性代表特征。其历史分布区通过历史湿地分布数据、土壤数据、DEM等模拟或提取。代表性特征的保护目标(历史分布面积中需要保护的百分比)在综合考虑物种濒危等级、保护等级、栖息地稀有性的基础上,通过专家赋分计算获得。历史生物多样性恢复价值通过C-Plan保护规划软件进行不可替代性分析(Irreplaceability Analysis)获得。利用Jenks Natural Break分类方法将不可替代性值分为高恢复价值、较高恢复价值、中等恢复价值、较低恢复价值和低恢复价值五个等级,结合GIS软件显示不同等级的湿地恢复价值空间格局。
3 基于景观结构指数的恢复紧迫性评价
以现有湿地分布比例为湿地景观结构指标,对湿地恢复紧迫性进行分析。为了方便管理与恢复计划的实施,选取行政县为湿地分布比例的计算单元。根据Delaney对洪泛平原适宜湿地分布比例的研究结论(益于湿地洪水调蓄与水质提升功能发挥的湿地分布比例应达到5%-10%),将三江平原各市县分为高紧迫性恢复区(<5%}、中等紧迫性恢复区(5%-10%)和低紧迫性恢复区(>10%) 3个等级。
生物多样性的特征范文5
文化多样性
和生物多样性的范本
荔波位于贵州最南端,地处贵州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地带,自古以来,就是西南内陆通往南部沿海古驿道上的重镇。县境内平均海拔约800米,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森林覆盖率达62%以上。全县总面积2431.8平方公里,总人口16.83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2%,世居主要有布依族、水族、瑶族、苗族等,是贵州省人口密度最小的县。.
民族文化绚丽多彩。荔波历史悠久,世居于这块神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依山建寨,聚族而居,民居独特,服饰亮丽,节日纷繁,原生态文化异彩纷呈,民族民间文化得到较好的保护和传承,沿袭了“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文化现象。
生物资源内涵丰富。荔波具有独一无二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包含众多特有和濒危动植物及其栖息地,是研究型锥状喀斯特发育区森林植被自然“本底”及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平衡机理的理想地和天然试验场。尤其是茂兰自然保护区,是世界同纬度地区残存下来的一片相对集中、原生性强、相对稳定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蕴含着丰富的动植物种类及遗传种质资源,已发现有维管束植物1532种,脊椎动物316种,昆虫800种,是一个庞大而独特的生物资源基因库。
自然景观独特优美。荔波拥有樟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造就了群峰竞秀,漫长而奇妙的地质构造过程,孕育了奇山秀水,充分展现出荔波喀斯特水体的纯静之美、喀斯特原始森林的灵秀之美、喀斯特峰丛的壮丽之美,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地方”之一。世界自然遗产专家吉姆•桑塞尔博士形象地比喻说:如果“中国南方喀斯特”是世界喀斯特的一顶皇冠,那荔波则是皇冠上最为璀璨的绿宝石。著名喀斯特地质学家福德博士更是盛赞荔波为“喀斯特朝圣者心中的麦加”。
人与自然和谐的“荔波现象”
远古的文明印证了文化植根于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具有悠久历史、充满神秘色彩的水族水书,是水族古老的文字及其文化典籍,有学者研究认为,它形成于殷商时代,内容博大精深。水书与汉字一样,充分体现出最早造字时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自然界的动植物图案符号表态、表形,体现人类文化起源于对自然环境的认知。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得益于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世居在荔波这块古老土地上的各族人民,至今仍保持“敬山、敬树、敬石、敬水”等自然崇尚活动,少数民族立房建屋,搭桥修路,均依山就势,避免破坏生态植被,古寨都有自己的“风水林”、“风水树”,这样的理念,在漫长的历史延续中,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契合,是构建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文化多样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生物多样性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相互促进、密不可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
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
世居民族的价值取向正在发生变化。受外部现代消费水平日益提高信息的刺激,世居民族对生活愿景的期望大大超出现实可能,劳动者收入与外界的明显反差,使得原来有节制的生产生活方式被打破,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索取,长期以来与自然所形成的和谐关系受到严峻挑战。
本土文化的坚守受到强势文化的冲击。在现代生活方式及大众传媒传播的重重压力下,许多民族文化因生存环境的变化而逐渐消失,人们对本土文化的坚守失去信心,民族文化传承人没有得到足够尊重和重视,新生代不愿对本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遗产进行学习,出现了文化断代的危机。在与强势文化交融的同时,正在快速地忘却本民族的文化,造成古朴的自然崇尚理念的丢失。
城市化推进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悄然改变。随着市场经济的渗透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文化面临直接冲击,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已逐步被现代的建筑材料和简洁化的建筑造型所替代,许多民族特色建筑元素已消失;传统的节日活动因约定俗成的时日得不到法定支持而逐渐淡化,失去昔日的隆重;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媒体已经成为农民的主要休闲方式,民族民间技艺及工艺品逐渐退出乡村。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长期以来,为了加强荔波资源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我们划定了自然保护区,设立了风景名胜区,实施了生态建设工程和民族文化保护工程,构建了保护区、景区与社区居民的良好关系。面对经济快速发展的紧迫任务和构建生态文明,促进生态现代化的两重压力,我们有责任从更高层面审视文化与自然结合的资源价值和发展。荔波作为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和多元化民族聚集区,虽然极具世界级资源价值,但是同时也有其脆弱的生命特征,需要国内外广泛关注,开展相互合作交流,推动可持续发展。
促进原生性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的有机结合,构建社会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资源体系。经济全球化与飞速发展的现代化是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在开放性的文化体系中,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碰撞、渗透、融合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荔波与世界同类型地区一样,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强势冲击挤压下,处于弱势的边缘化生存状态。我们将以积极的姿态,挖掘、整理和保护与生物多样息相关的知识,树立开放理念,将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独特的资源价值展示给世人,不断加深广大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让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在喀斯特绿洲的滋养下持续焕发出灿烂的光彩。
生物多样性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微型生物;钙华;多样性;苔藓群丛;茅台镇
中图分类号:Q94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5-1049-04
Biodiversity of Microorganisms Associated with Bryophyte Association from Tufa in Maotai Town,Guizhou Province
XIE Fei1,YANG Zai-chao1,WANG Zhi-hui2,ZHANG Zhao-hui2,3,GUO Kun-liang4
(1. Department of Life Sciences, Liupanshui Normal College, Liupanshui 553004, Guizhou,China; 2.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 China; 3. Key Laboratory for Information System of Mountainous Area and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Guizhou Province, Guiyang 550001, China; 4. The Kweichow Moutai Distillery, Renhuai 564501, Guizhou,China)
Abstract:Maotai town is a produce place of Maotai distilled wine, and it has unique geological background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For the research of microorganism biodiversity, field work was conducted at tufa deposition in this area. After identification and analysis in laboratory, 34 microorganism taxa belonging to three groups had been found from this tufa in Maotai town. Among them, there were one species for cyanophyta, four for bacillariophyta and twenty nine for protozoa. And seven taxa for bryophytes also were found from this tufa. Six groups of ecological function were classified including Bactivores detritivores (B groups, 42.86%), Algivores(A groups, 30.95%), Photosynthetic autotrophs (P groups, 11.90%), Raptors (R groups, 9.52%), Saprotrophs(S group, 2.38%) and Nonselective omnivores (N groups, 2.38%). The species similarity index showed that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of microorganism diversity was significant effected by different rock qualit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t had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organism diversity associated with bryophyte association from the tufa in this area.
Key words: microorganism; tufa; diversity; bryophyte association; Maotai town
生物钙华(Bio-tufa)是水生或亚水生生物参与沉积淡水碳酸钙的一种独特自然现象,具有生物构造的多孔型钙华[1-3]。在生物钙华的形成过程中,主要参与者除了最重要、最显著的苔藓植物外[4-9],还在苔藓群丛钙华沉积中分布着十分丰富的肉眼难以直接观察的一些微型生物,如蓝细菌、硅藻、绿藻和原生动物等,它们对钙华沉积形成有重要的意义[10-16]。生物钙华是喀斯特地区溪流沟谷中的水通过浸润、滴流,苔藓植物和一些自养微型生物经光合作用从水和大气中转移了大量的CO2,从而降低了水对碳酸盐的溶解,使碳酸钙、碳酸镁不断地沉积下来,而这些苔藓植物和一些微型生物的体表及整个植物体又能使沉积下来的碳酸盐结晶结核、固定发育形成生物构造的钙华骨架,并促进和加速钙华的形成[17]。因此研究钙华苔藓植物及微型生物多样性,对进一步认知生物钙华及特殊地区生物资源多样性和独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为监测环境的变迁提供科学数据支撑。关于钙华苔藓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钙华地区的瀑布、洞穴中[4-9],而钙华苔藓植物群丛中的微型生物多样性研究报道仅见王智慧等[2,10,11]研究石灰华扇及一些岩溶藓类附生的原生动物、蓝细菌、绿藻及硅藻。茅台镇的钙华苔藓植物及微型生物研究未见报道。
贵州省茅台镇是中国茅台酒的生产地,具有“中国第一酒镇”的美誉,蜚声中外。因茅台酒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的特殊作用,也使茅台镇在地理位置上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茅台镇地质背景比较特殊,地质结构是侏罗纪白垩系紫色砂页岩和砾岩,形成时间在7万年以上[18]。该区砂页岩和砾岩富含钙质,加上一定的气候条件,在一些河流岸边和季节性流水沟谷里形成了钙华沉积。因此研究了该地区钙华苔藓植物和微型生物多样性,以期为这类地区特殊的生物多样性、生态及生物钙华形成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
1 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茅台镇位于贵州省高原西北部,大娄山脉西段北侧,毗邻川南。地处低矮的赤水河中游河边的峡谷地带,两山对峙,地理位置的封闭使得茅台镇形成了特殊的小气候,即冬暖夏热少雨。年平均气温17.4 ℃,1月份平均气温6.9 ℃,7月份平均气温27.9 ℃,夏季最高气温39.9 ℃,全年炎热气温持续半年以上,冬季气温温和,温差小,最低气温2.7 ℃。茅台镇气候的另一特点是干热少雨,全年降雨量仅为800~1 000 mm;日照丰富,年日照可达1 400 h[18]。采样点周围生态环境较好,有乔木、竹林及小灌丛,自然资源较为丰富,钙华区域为一小溪谷型,钙华程度中心厚,两侧边缘薄,生物钙华最厚的区域达到1.3 cm。
1.2 研究方法
1.2.1 野外工作 采样点的钙华处为小溪谷型,以钙华最厚区为中心,在上端、中央底端和两侧边缘的不同位置,用采集刀剥取样品和生物标本共20份,分别装入18 cm×13 cm封闭式塑料袋内,记录沉积物及环境特征。
1.2.2 室内工作 利用实体解剖镜、普通光学显微镜和相差显微镜,借助国际著名专业刊物和国内现代分类工具书,分析和鉴定苔藓植物[4-9]、蓝藻、硅藻、绿藻[19]及原生动物[20-22]。
1.2.3 数据处理 相似性系数计算见公式:Sc=■×100%。式中,Sc为相似性系数;A为甲地区全部种数;B为乙地区全部种数;C为两地区共有种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钙华生物多样性组成
经初步分析和鉴定,茅台镇钙华苔藓植物共有6科7属7种,它们分别是凤尾藓科(Fissidentaceae)的裸萼凤尾藓(Fissidens gymnegynus Besch.),丛藓科(Pottiaceae)的阔叶小石藓(Weisia planifolia Dix.)、阔叶毛口藓(Trichostomum platyphyllum (Ihs.) Chen),珠藓科(Bartramiaceae)的小泽藓(Philonotis calomicra Broth.),卷柏藓科(Racopilaceae)的薄壁卷柏藓(Racopilum cuspidigerum (Schwaegr.) Aongstr.)和溪苔科(Pelloaceae)的溪苔(Pellia epiphylla(L.)Cord.)。在这几种苔藓植物群落中,分布着十分丰富的微型生物类群(microorganism groups),包含了蓝藻门(Cyanophyta)、硅藻门(Bacillariophyta)及原生动物门(Protozoa)等,共有微型生物总物种数34种(表1)。
2.2 钙华苔藓附生微型生物功能营养群
根据Pratt和Cairns[23]分类的原生动物食性和营养方式,参考王智慧等[10]对岩溶区域水生原生动物功能营养群的划分标准,把茅台镇钙华区的苔藓附生微型生物群落划分为6个功能类群,即光合作用营养群(P群,Photosynthetic autotrophs)、细菌取食者群(B群,Bactivores detritivores)、腐生营养群(S群,Saprotrophs)、食藻者群(A群,Algivores)、非选择性杂食者群(N群,Nonselective omnivores)和食肉者群(R群,Raptors)。
在茅台钙华生态环境中,发现微型生物中细菌碎屑取食者群(B群)的种类数最多,为18种(图1),占的比例最大,占总数的42.86%;其次是食藻者群(A群),有13种,占总数的30.95%;再次是光合营养群(P群),有5种,占总数的11.90%;食肉者群(R群)有4种,占总数的9.52%;腐生营养群(S群)和非选择性杂食者群(N群)各1种,分别占总数的2.38%。
2.3 钙华与瀑布石灰华微型生物多样性的比较
通过对文献的收集和比较,发现钙华区微型生物物种多样性都比较丰富(表2),物种数都比较接近(表3)。由表3可知,不同岩石性质背景下微型生物的物种组成差异较大,砂页岩、砾岩形成的钙华区(茅台镇)与白云岩、石灰岩形成的钙华区(琵琶潭、马脚冲和香纸沟)微型生物进行比较,相似性系数十分低;而白云岩和石灰岩钙华的琵琶潭、马脚冲、香纸沟间微型生物相似性系数都较高。因此反映了不同岩石性质的地质结构形成的钙华对物种的组成有较大的影响,因此,物种的组成结构差异较大。
3 讨论
3.1 生物多样性与钙华环境的关系
钙华是生物多样性与淡水碳酸盐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的、复杂的地质生态学现象。除了在经典的岩溶地貌环境中能形成钙化沉积,本研究发现茅台镇主要地质结构中岩石性质为紫色的砂页岩和砾岩,呈弱酸性,并且富含钙质,同时在贵州省高原的岩溶地质大背景影响下,茅台镇部分地段淡水中的碳酸盐也较容易达到饱和而形成钙华沉积;另一方面,茅台镇钙华沉积物中含有丰富的微型生物包括蓝藻门、硅藻门、绿藻门、原生动物和小型高等植物中的苔藓植物。这些不同生命形态的生物及其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对钙华沉积的塑造和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不同岩石性质形成的钙华对微型生物多样性的组成具有显著的影响。
3.2 茅台镇钙华沉积环境特征
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茅台镇砂页岩、砾岩钙华沉积环境中生物多样性的组成与白云岩、石灰岩钙华沉积生物多样性的组成存在显著差异,相似性较低。钙华中心区的苔藓植物主要有阔叶小石藓、小泽藓、薄壁卷柏藓及平叶偏蒴藓,钙华边缘主要是裸萼凤尾藓、阔叶毛口藓及平铺型的溪苔组成,这些苔藓植物群落为微型生物提供了优越的微生态环境,同时这些生物也加速和稳定了钙华的沉积。在这种很难形成钙华沉积的地质条件下,茅台镇钙华与其他岩溶地区瀑布石灰华微型生物物种组成的差异性和钙华沉积的形成反映了茅台镇地质构造的特殊性。
对茅台镇钙华沉积厚度测量中,钙华最厚的区域约1.3 cm,反映了该地区岩石地质中含较丰富的钙质,但钙华沉积程度和形成额较为缓慢。而该区域形成钙华的地球化学机理还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贵州省茅台镇特殊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和生物条件不仅酝酿了“国酒”茅台酒的美味,而且也蕴藏了丰富的生物资源。
参考文献:
[1] FORD T D, PEDLEY H M. A review of tufa and travertine deposits of the world[J]. Earth-Science Reviews,1996,41(3):117-175.
[2] 王智慧,张朝晖,李建华.石灰华扇沉积物中的微型生物多样性[J].沉积学报,2008,26(4):670-675.
[3] PENTOCOST A, VILES H. A review and reassessment of travertine classification[J]. Geographie Physique et Quaternaire,1994,48(3):305-314.
[4] 张朝晖,陈家宽.桂西南喀斯特瀑布水生苔藓植物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沉积类型研究[J].沉积学报,2007,25(4):603-611.
[5] 张朝晖,陈家宽,艾伦·培特客斯.英格兰喀斯特瀑布苔藓植物水生群落生态研究[J]. 水生生物学报,2008,32(1):134-140.
[6] 张朝晖,陈家宽.黔中瀑布水生苔藓植物区系及其生物喀斯特沉积生态类型研究[J].中国岩溶,2007,26(2):170-177.
[7] 张朝晖,艾伦·培特客斯.英国钙华苔藓植物区系特征及其主要钙华沉积类型[J].中国岩溶,2002,21(1):36-43.
[8] 张朝晖,艾伦·培特客斯.英国英格兰西北部和威尔士北部岩溶地区钙华苔藓植物群落研究[J].广西植物,2002,22(1):45-49.
[9] 张朝晖,艾伦·培特客斯. 英国约克郡(Yorkshire Dale)国家公园钙华苔藓植物群落研究[J]. 中国岩溶,1999,18(4):367-374.
[10] 王智慧,张朝晖,李建华.贵州香纸沟岩溶藓类附生水生原生动物群落生态特征[J].中国岩溶,2007,26(3):249-254.
[11] 王智慧,张朝晖,李建华.琵琶潭瀑布岩溶沉积物生物多样性研究[J]. 中国岩溶,2007,26(2):178-182.
[13] PENTECOST A. Blue-green algae and freshwater carbonate deposits[J].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B,1978,200:43-61.
[14] PENTECOST A. Travertine: life inside the rock[J]. Biologist,1992,39(4):161-164.
[15] PENTECOST A, ZHANG Z H. Bryophytes from some travertine-depositing sites in France and the U.K.: Relationships with climate and water chemistry[J]. Journal Bryology,2002, 24(3):233-241.
[16] FIELD M H. Plant macrofossils from the lower channel sediments at marsworth, Buckinghamshire[J]. New Phytologist,1993,123(1):195-201.
[17] MERZ-PREIB M, RIDING R. Cyanobacterial tufa calcification in two freshwater streams: ambient environment, chemical thresholds and biological processes[J]. Sedimentary Geology, 1999,126(1-4):103-124.
[18] 吴惠群,王仕佐.利用“茅台酒”品牌优势打造中国第一镇酒 ——关于茅台镇旅游业发展的思考[J]. 酿酒科技,2007,(9):115-119.
[19] 胡鸿钧,魏印心.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及生态[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0] 沈韫芬.原生动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1] 沈韫芬,章宗涉,龚循矩,等.微型生物监测新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16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