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范文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农村养老保障 问题 解决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成为了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不仅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也涉及到政治、文化、国计民生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等。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日益突出,若不科学及时地处理,将会给广大农村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从而阻碍我国农村地区以及整个经济的发展。如何应对和处理人口老龄化,实质就是在老年群体和其他年龄群体中公平的分配资源,从而更好地维护各个年龄群体的利益。其中农村养老保障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措施,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构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1.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及后果
1.1加重了农村劳动人口的抚养负担
目前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十分多,多数青年人都外出打工,照顾老人基本上是农村留守妇女的任务。农村妇女不仅肩负着繁重的家务和农活,还要照顾孩子,这样她们难以抽出多余的时间去照顾家里的老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老人基本生活能得到保障,但其娱乐、文化、心理健康等养老问题无法得到保障,非常容易引发不必要的养老纠纷。同时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尚不成熟,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农村劳动人口抚养负担进一步加重,可能会阻碍农村劳动人口的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制约我国农村地区的健康发展。
1.2加重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
目前,我国社会养老制度尚未完善,城市中绝大多数老人购置养老保险,但是农村养老保障仍然存在问题。农村老年群体的生活主要是依靠子女和种植土地的微薄收入,没有固定的养老收入。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难以改变农村人传统“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的观念,他们习惯于将养老希望寄托给下一代,这不仅导致我国男女性比比例严重失调,同时也给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阻碍,难以真正解决人口老龄化和农村养老问题。
1.3农村养老保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集体保障制度和家庭保障功能不断减弱,老龄化问题日益提出,给农民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压力。据相关数据表明,城市老人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而农村覆盖率十分低,城市和农村在医疗覆盖面上存在较大的差距,使得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2.1土地保障功能下降
土地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直接关注着农民的生存和发展。近年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的下降和土地收益降低,使得土地保障不断下降。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建设和发展的背景下,广大农民群众面临着失业和失地的威胁,土地在农民收入来源中的比例逐渐下降,人均收入处于负增长状态,最终导致农民入不敷出,土地对农民的保障作用越来越不明显。
2.2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在计划生育的政策下,农村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国农村家庭规模不断缩小,空巢家庭逐渐增多,农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据人口普查相关资料显示,农村家庭平均人口仅为3.2人,轻血缘关系、重经济利益的问题十分严重,导致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家庭养老负担太过沉重。
2.3农村养老保险管理水平低
近年来,我国多数农村地区开始推行养老保险,但农村投保的保费低,国家和地方财政对养老保险投入有限,且保小不保大的现象十分严重。同时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专业管理人才匮乏,保险基金运作的缺陷十分多,缺乏一定法律法规的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难以有效地管理和监督农村养老基金,更谈不上养老基金保值增值的问题。
2.4农村养老保险立法不健全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缺乏一定的法律支持,各农村地区只好制定本地区的暂行办法,导致地方立法缺乏一定的稳定性和规范性。社会保障改革20多年来,养老保险立法不健全,难以切实解决农村养老问题,进而影响农村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发展。
3.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加强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解决措施分析
3.1提高认识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人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并充分了解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构建的紧迫性。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大,老龄化速度快,有70%的老人生活在农村,且老龄化进程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国家和全社会应转变观念,提高对老龄化和农村养老保障的认识,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构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妥善地处理好他们的养老保障需求,避免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发生,从而减少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
3.2多渠道筹措资金
面对农村老龄化问题,政府部门应广开渠道,集思广益,根据当地老龄化的现状,采取合理的活动方式,完善相关资金管理制度,切实解决农村养老保障问题。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大调控力度,积极促进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将分配资金进行科学合理的深入和掌握,将社会养老保障的重心放在农村无基本保障的老年人中,使其感受到社会和国家的温暖。其次与银行合作,建立农村养老保障的个人账户,将个人所缴纳的费用计入个人名下,确保农村人养老资金的安全性。再者是征收农产品时,通过合法的价格手段,将一部分收入扣除,并将其存入养老保障基金账户。
3.3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为切实解决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国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其中农村养老保险是政府一项非常重要的政策,在解决农村保养保险的问题上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因此政府和全社会应认识到农村养老保险的特点和本质,明确养老保险的法律地位、对象、制度管理以及基金缴纳等内容,用法律手段确保农村养老保险顺利实施。政府作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构建和运行的主体,必须通过多渠道进行养老资金的筹措,大大增加养老基金的收入,以便扩大社会养老保险的内容,充分发挥出养老保险的作用,促进我国农村养老事业顺利发展。
3.4构建农村养老保障管理体系
在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过程中,必须根据统一的标准,优化农村养老保险业务流程,为农村养老保险业务经办流程及框架的构建奠定基础。同时规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经办操作流程,增强社会保险服务功能,提高社会保险服务能力。
3.5完善农村公共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面对日益加剧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政府部门和全社会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政治部门应加大农村社会养老设施的建设力度,充分利用现有的、闲置的社会资源,在农村修建养老院、运动健身基础设施、社会文化宫等,多鼓励民间创办不同形式的有偿服务养老机构,积极为农业养老保障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同时,应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比如慈善机构、企业团体等,拓宽农村社会养老事业发展资金来源渠道,鼓励企业投资兴办老年学校、老年活动中心等,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精神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从而切实解决老年人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生存环境。
3.6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国家为了维持农村贫困人口最低基本生活,出台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是一种社会救济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能比较及时、直接、最大程度地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比较适应于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实际。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多数农村收入偏低,那么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于农村中贫困又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下,不仅能有效地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还能为子女减少经济压力和负担,更好地解决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促进我国社会养老事业更好的发展。
4.总结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加剧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十分不利于我国农村地区以及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农村养老保险目前我国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构建老龄化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因此政府部门和全社会应清楚地认识老龄化的严重性和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相关解决措施,转变观念,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构建农村养老保障管理体系,促进我国农村养老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苏保忠,张正词.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的困境及其路径选择――基于安徽省砀山县的实证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8,24(1):67-69
[2]刘高宾,郑锦阳.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问题探析[J].商品与质量,2010,S5:14.
[3]吴丽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2014,10:64-65.
[4]刘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市居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3.
[5]张洋.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山西省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9.
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范文2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现状 必要性 建议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峻,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我国己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根据OECD预测,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国家。特别是农村地区,其程度更多体现在“未富先老”或“未备先老”状态。有学者指出我国近年来老龄化的特点,包括速度快、来势猛,绝对数量大,高龄化趋势明显,老龄人抚养比明显偏大,地区间老龄化差异大,未富先老这6个特点。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而农村地区的经济与保障制度却无法及时跟上,“老有所养”目标未能达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不得不引起重视。
一、我国近年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作为五大险种之一,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根据一定法律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规定的退休年龄后的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险制度[4]。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是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的基本生活为目的,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三者相结合的筹资模式。该政策与旧农保相比在于筹资方式不同,旧农保以居民自我储蓄为主,新农保以三方筹资的模式为主。并且新农保中农民账户包含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的养老金。该项制度在2009年开始试点,于2012年实现了全国基本全面覆盖的目标。
(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
新农保作为一项社会保障制度依附于我国经济特别是农村地区本身的经济发展。其施行年份也并不久远,尽管是基本覆盖各地区,但还是处于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过程。所以在实施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现实问题。
1、三大筹资模式不平衡
前文已提及新农保是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三者相结合的筹资模式,但这三个资金来源比例却分配不均,导致我国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出现困难。王旭东指出,我国农民过于依赖政府补贴,使得国家财政支出压力过大]。李海东也指出,当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遇到资金筹集模式问题,并提出渠道需要更加多元化的观点。王云璐指出稳定、低成本的长效筹资机制是社会养老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而我国乡镇政府担负农村治安、医疗教育、保险等各方面的支出,其财政支出压力越来越大。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于三方集资方式,其不平衡模式使得政府财政支出压力越来越大,虽然已经实现基本养老目标,却日益加重政府负担,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潜在问题。
另外田文军认为,农村地区经济相对不发达,大多数集体无力或不愿对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农民得不到该方补贴,该制度实际上成为一种强制性储蓄或鼓励性储蓄。
2、实施不平衡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无论是东西部的差别还是城乡差别,最终皆导致了各种制度措施的施行不平衡,新农保也不例外。比起城镇养老保险,农民在个人账户中的投入不足,经济基础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在农民个体上也存在着差别。农村中有以土地为主的耕地农民,也有其他身份的农民,比如农民工、失地农民、乡镇企业职工等不同群体。所以身份的极大差异性导致经济收入不同,从而加剧了不同群体的缴费能力和养老保险的需求不同。换言之,农村社会养老制度,在地区上、在个体上均存在着实施不平衡的状态。与此同时,农村地区信奉养儿防老观念,把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后代身上而不是制度保障方面。这导致了农村地区养老保险更难深入实施。相对于城镇而已,这在公平上是一个问题,但更多体现了制度的不足,无法使贫困地区的老年人得到好的养老保险保障。
3、其他问题
制度本身即存在集资与实施具有矛盾,而针对农村地区其他情况,也是问题重重。张峰指出,由于农村人口迁移及计划生育的实施,农村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其本身负担养老缴费是一个大问题。从张洋的调查中可知,参保人员多是年老、收入较低的人群,收入较高的青年却极少参加,使得制度呈现逆选择典型现象。在笔者看来,因有钱的中年不参保,这更容易造成穷人更穷、政府负担更大的恶性循环。而学者万婕深刻指出,新农保忽略了养老金待遇与时间、物价、通货膨胀等社会经济问题相结合的长远问题,将会导致农民的实际保障水平过低。安燕指出,新农保基层管理平台脆弱、管理能力不强,并且宣传力度不够、缺乏长效动力机制。
综上所述,新农保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矛盾,包括资金来源、制度本身、实施过程、经济水平、管理体制等皆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匹配的问题。然而,我国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且短时间内无法逆转,解决新农保出现的问题具有紧迫性与重大意义。
二、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分析
(一)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区域性问题,城乡差别明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慢于城镇养老保险的实施使得农村养老负担大,从而又加大城乡差别。因而加大农村养老保险有利于经济协调发展,而经济协调发展又进一步促进农村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成就一个良性循环。然而当务之急即是解决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中所出现的问题,只有解决其问题,才能减轻家庭养老的压力,提高农村消费,拉动农村内需与经济发展。与此同时,经济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目标之一,促进农村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推动经济协调发展。黄勇平指出,只有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二)社会公平、稳定的要求
区域、城乡、个体等方面的差异与不平衡,不利于社会公平的发展。只有解决好农村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对农民的收入进行再分配,从而缩小个体差异及收入差距,弥补市场经济缺陷而使农民享受到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而关于“稳定”问题,即人口老龄化极速发展的状态下,很多家庭陷入未富先来、未备先老的状态,这对家庭、社会的安稳产生极大的挑战。只有解决社会养老保险的问题,才能缓和家庭矛盾实现社会稳定,达到社会公平、稳定的要求。
三、建议与对策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及其制度(新农保)在方方面面都遇到一定的发展瓶颈,各种资金、实施、长效机制问题接踵而来;同时,解决其问题又具有紧迫性与重要性。政府、集体、个人必须作出相应的改变,对于政府方面,其解决措施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
(一)发展农村经济
发展经济乃第一要义。政府只有加大农村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才能提高农民收入,从而降低农民支出压力,促使农民有更多余钱用于社会养老保险缴费投资。而发展农村经济的政策措施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比如政府已经取消了农业税,在2013年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强政府的投资引导,提供税收、土地优先供给等优惠政策。同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环境,以此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民收入,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严重依赖性也是举措之一,这样国家将有更多收入可以用于地方财政拨款、同时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缓解农村经济压力,一举多得,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顺利实施。
(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建立长效机制
发展农村经济为基础,而政策方面则需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长久有效机制,提高政策吸引力,号召更多农民加入到农村养老保险行列当中。凯恩斯在《就业、信息、货币通论》中提出,政府需承担社会福利的责任,对生活贫困的公民进行救济,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促进有效需求增长,实现社会稳定。因此,中央政府应加大对地方财政的拨款,特别是对农村养老保险专款专项补助,使地方政府有能力加大养老保险财政支出而不至于财政赤字。同时,应不可忽视随时间而产生的通货膨胀、物价波动影响养老金待遇水平降低的问题,政府承诺或以文件出台形式对一定时间后领取养老金有一定的补贴,以此使养老保险机制长久有效。
(三)加大宣传,提高参保人数
农村地处相对偏僻,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受家庭养老传统观念影响深刻,在某些程度上会有思想落后的倾向,从而导致了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忽略与不理睬、不信任。所以,政府应该在农村地区设立专门的养老保险制度机构,进行制度宣传,让更多地农民了解养老保险并参与进来。虽然我国实现全国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但在农场中依靠家庭养老的人数绝对值不小。提高参保人数仍是发展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一项重大任务。
(四)开放二胎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在控制人口方面结果显著,但同时引发了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进度与深度却跟不上因老龄化日益严重的进程,国家放松计划生育政策,从而实行开放二胎政策。这从长远上,为缓解以后的人口老龄化路程铺上了基石。同时,政府要切实推行“开放二胎”政策的逐渐试点与实施,真正做到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降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压力。
四 结束语
本文基于人口老龄化角度,不同于以往只关注城镇的养老保险,而是以农村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指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的必要性,从而得出相关的政策措施,为政府提出与实施相关政策提供科学指导。但由于笔者受限于理论知识,且对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深刻,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全面,需今后通过更多地文献及实地考察得出更全面的结论。
参考文献:
[1]殷晨昕.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最优延迟退休率及社会统筹养老保险替代率研究[D].厦门大学,2014.
[2]蔚志新.城乡统筹背景下我国流动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参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4
[3]田文军.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4
[4]陈浩.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研究[D].南京大学,2013
[5]李海东.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在农村实施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6]王旭东.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D].广东财经大学,2014
[7]王云璐.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8]蔡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理论与政策研究[D].武汉大学,2011
[9]张峰.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10]张洋.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山西省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9
[11]万婕.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范文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
老龄化现象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带来了诸多影响。首先,大量的老年劳动力退出劳动市场,使得劳动力资源减少,极大限制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其次,庞大的老年人有着多方位的需求,国家用于供养老年人的公共支出不断增加;再次,快速的老龄化考验着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并且养老金支出常显赤字,仍然需要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养老,使得家庭养老负担非常沉重。可以说,过早步入老龄化社会,对我国来讲是一次严峻的挑战。
我国现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人才资源匮乏,社保体系不健全,这要求我们充分挖掘现有人力资源的潜能。老年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相当一部分人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高超的技术水平,卓越的管理能力,广阔的人脉关系,极具开发价值。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探寻我国老年人力开发的途径,不仅可以缓解社会压力,弥补人力资源的缺口,减轻家庭负担。促进老龄化积极和健康的发展,是一件一本万利的事情,是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人口老龄化”的界定
“人口老龄化”从广义上而言是指一个社会,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日益提高,也就是群体的老化问题。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时,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处于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21世纪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社会问题之一。
我国老龄化速度超快,老年人口数量巨大,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地区老龄化与城乡老龄化差异较大是我国老年人力资源的主要特点,现阶段的人口年龄比例正是是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黄金”时期,70岁以下的老年人比重大,具有很大开发潜力。
二、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据预测,2050 年中国人口预期寿命男性将达到 73.65 岁,女性为 79.01 岁。受退休制度的影响,我国的老年人口不断膨胀,其中有大量可供开发的老年人力资源。截止到 2010 年 11 月 1 日,仅60-64 岁低龄老年人就有 58816996 万,这部分人处于低龄老年阶段,刚从工作岗位上走下来,思想观念较新,也具有继续就业的热情和能力,如果将其充分利用,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1.有助于弥补人力资本缺口。
当前,我国的人才资源结构十分不合理,低层次人力资源有富裕,而高层次人才资源十分匮乏。据统计,我国离退休人员中的科技人才占全部科技人才中五分之一,两院院士大多数也超过 60 岁。让老年人重返工作岗位有助于他们找到一个新的定位,得到家庭和社会的肯定与尊重。同时老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减轻晚辈的压力,老有所用,这是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的一种方式。
2.有助于促进积极老龄化。
离退休使得老年人停止了职场生活,但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并没有在生理和心理上达到老年阶段。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改善其晚年生活。帮助老年人在社会生产中占有一席之地,能够有效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还可以帮助老年人开发新的人脉圈,赢得尊重感和满足感,有效避免了“退休综合征”的产生。
三、河北省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1.老年人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我省老年大学有2000多所,在校学员超过15万。开设声乐、电子琴、钢琴、二胡、葫芦丝、萨克斯、民族舞、模特、楷书、行草书等专业。另外还成立戏剧团、艺术团、书画研究会、文学研究会等社团组织,极大的充实了老年人的生活,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求,对河北省逐步推进“终身学习”大有帮助。
2.退休干部继续发挥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66万离退休干部中,在农村发挥作用的有5万多人,其中担任顾问、党支部书记或委员职务的老同志共有1800余人。省委书记周本顺专门批示,要求大力宣传到临西县东留善固村担任顾问13年的离休干部张士英的先进事迹,号召全省离退休干部向张士英同志学习。在全省离退休干部中迅速掀起关注农村、支援农村、深入农村、建设农村的热潮。
3.老年人积极参加活动。
为丰富老年人的社会文化活动,政府加大了对老年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对老年人的教育投入,例如总投资6000万元人民币,占地120亩的老年活动中心在石家庄市龙凤湖畔建成。这里的老年人拥有了一座专属于他们的江南风光游乐园。这个老年活动中心由南派园林设计大师李政设计,依龙凤湖湖光山色的自然优势建成。游乐园给老年人提供一处集休闲、修养、修身为一体的活动场所。
四、河北省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开发程度低。
河北省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从深度上和广度上看都是很低的。老年人离退休之后继续从事社会工作的很少,在业率较低,河北省老年人在业率尚未超过 50%,老年人力资源的闲置情况十分严重,开发程度低。
2.就业行业不平衡。
根据 河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业老年人的就业领域集中在农、林、牧、渔和水利业,这几个行业的在业老年人占全部在业老年人的 91.13%。也就是说第一产业的在业老年人占全部在业老年人的 91.18%,第二产业为 2.91%,第三产业为 5.91%。
五、河北省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1.政府积极引导,创造良好环境。
政府在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应该发挥导向作用,积极引导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努力创造合适的社会环境,不是将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全部包揽。把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纳入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制定有利于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法律和法规制度;适时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和弹性工作时间制,破除老年人朝九晚五的工作制度,实行弹性制,让老年人继续发挥余热;构建全方位的养老保障体系。只有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才能谈得上“老有所学”与“老有所为”。
2.个人积极相应,践行老有所为。
调动老年人社会参与热情,树立积极的心态与老有所为的观念。大家也应该正确认识老龄化与老年人力资源的社会价值;积极发展和推进老年教育,发挥老年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主渠道作用。积极鼓励和帮助老年人参与教育与培训活动,组织老年人接受再教育,开展终身学习,对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大力发展老年事业,以老年人服务老年人,广开门路促进低龄老年人的就业。让年轻的老年人加入到护理业中,增强老年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保障的能力;鼓励老年人员积极参与社会(区)活动,老年人可以通过组建老年人协会等老年团体组织,以自我管理、自我组织为主,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大力发展老年志愿者队伍,规范志愿者的组织机构,维护老年志愿者的合法权益,使老年志愿者成为新时代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3.市场积极配合,拓宽就业渠道。
设立老年人力资源库,构建老年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平台。要适时组建老年人才市场,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老年人才交流活动,组织老年人才为发展知识经济作贡献;开拓老年劳动力市场,优化老年人力资源配置。组建老年人才中心和老年人职业介绍所,组织老年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或举办老年人才市场,为供求双方牵线搭桥。
参考文献:
[1] 刘晓星.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青海省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青海民族大学,2012.7.
[2] 程超.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分析[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范文4
【关键词】大连市;人口老龄化;民办养老机构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一个国家(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这个国家(地区)则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按照这个标准,早在1987年就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提前大约13年。据大连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669万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05.7万人,占总人口的15.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5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71.6万人,占总人口的10.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84个百分点。到2015年,大连每5个人中即有1名60岁以上老年人。随着大连市老年人口增速加快、高龄老人比重不断提高,老年人对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支持、康复护理、紧急救助、临终关怀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民营养老机构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大连市民办养老机构发展面临的问题
结合对大连市老年人口及养老机构现状的了解发现,目前大连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民办养老机构总类繁多。大连市城乡养老机构有300多家,城乡养老床位总数3.1万张,连续5年新增养老床位2500张以上,其中民营养老机构达200家,床位数约1.5万张,民营养老机构的床位数已占据半壁江山,但民营养老机构以低端为主,中高端只占近10%,不足20家。资金不足、法律不健全、优惠政策难以落实、设施落后与医护人员短缺、社会观念意识落后等问题,制约着大连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
1.资金短缺,风险成本高
资金不足、利润低、后期投入的资金短缺,风险成本高等一系列的问题,已经成为民办养老机构的共同难题。据了解,一个设施合格的养老机构,按照不同的规模,投资从几十万元到几千万元不等。无论何种规模的养老机构,收回成本的时间一般是5到6年以后。大连市大多数民办养老机构都面临着资金紧张的问题,有限的资金投入造成了周转困难。养老服务属于高风险行业,相对于公办养老机构,民办养老机构风险成本更高。有的小规模民办养老机构,甚至因为一次意外事故就赔得关门。由于赔付风险较大,保险公司一般也不接保60岁以上老人的保险。
2.法律法规不健全,优惠政策难落实
目前,养老业相关的法律滞后,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保障养老机构的合法权益、明确养老机构与老人子女之间的义务,因此双方经常发生矛盾和纠纷,一些子女则将养老机构当成老人的最终监护人,甚至因老人生病或去世而上门闹事,这些都为民办养老业的发展造成了障碍。为进一步加快大连市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2011年大连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出台了扶持民办养老的政策措施,但是这些政策的落实依然存在问题,比如:政策操作性不强,缺乏对养老产业布局、规模、服务结构的详细规划;土地划拨、民办公助、水电优惠等优惠政策难以落实;民办养老机构的准入、运营及退出环节的管理缺乏统一的标准,行业监管上缺乏具体的操作规范,市场管理不完善。
3.硬件设施建设水平较低,收费过高
目前大连市多数民办机构养老职能尚不完善,不具备必要的医疗条件,没有正规的检验和医疗设备。由于资金所限,无论是在房型建筑、居住面积、楼梯和无障碍设计、照明还是卫生洗浴等硬件设施方面,都难以适应和符合老年人行动、住宿的特殊需求,更无力配备必要的医疗设施和场所。80%以上的机构在紧急救助情况发生时,需要到外界调配车辆;60%以上的机构没有和当地医院建立绿色通道,难以保证在紧急情况下迅速救治。有的养老机构,专业护理人员匮乏。工作人员多为下岗、失业人员,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容易导致老人受伤。此外,由于民办养老机构不能享受公办养老机构的众多优惠政策,使民办养老机构收费过高。数据显示,沈阳市民办养老机构价格仅为450-1200元,而大连市民办养老机构价格普遍在800-2600元,甚至高于北京的民办养老机构价格600-1800元及上海的800-1700元。
4.护工难招,整体服务水平低
护工难招是困扰民办养老机构的一大难题。有的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和老人不能按照规定比例配置,甚至出现1名工作人员服务10位老人的情况,老人无法得到精心照料。年轻人嫌脏、中年人难为情、年龄偏大的又干不动等,造成目前护理人员奇缺的现状。养老机构的护工,现在大部分是年纪大、文化水平低的妇女,这些人缺乏专业服务技能,培训起来难度大,很难胜任服务工作。由于没有一支稳定、专业化的护工队伍,服务质量无法保证,直接影响了民办养老机构的运营。
5.社会养老观念落后
随着计划生育这代独生子女的双亲衰老,越来越多的家庭面临着诸多的养老问题。“80”后在结婚后面对的是两个人要赡养四个老人,在赡养的态度和行为上,儿女和老人产生了差异和冲突。尽管社会养老在中国不是新鲜事,失能老人被送进养老机构对于老人和子女都是一种方便,但对于信奉“养儿防老”的中国而言,这是不得己的一种选择。许多人不能接受社会养老观念,子女怕老人住进养老机构就会被人认为不孝而不敢把老人送进养老机构,老人们怕被送进养老机构就意味着被子女的遗弃,也不想走进养老机构。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大连市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对策
1.加大政府补贴力度,鼓励社会投资
民办养老业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壮大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千万个家庭及老年人的幸福生活;因此,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国家已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发展民办养老机构的优惠政策,关键在于抓落实。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指导和监督功能,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并在贷款、税收、地价、保险、房租和配套收费等方面给予给予适当优惠和补贴,尽可能降低其成本,以保证其基本收益和必要的回报,要使民办养老机构和公办养老机构一样享受合理的健康医疗、心理辅导、养生书籍和休闲娱乐方面的社会捐赠及志愿者服务,同时还要确保民办养老机构实实在在地享受到各项优惠政策。
2.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
建议加快制定建筑设施、卫生条件、质量标准、服务规范等养老服务行业标准,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管理办法,明确养老机构的权责,降低民办养老机构的风险成本。制定养老服务意外事故处理办法,公开、公平、公正地设定养老机构意外伤害事件的定性与处理程序,并对意外伤害事件的鉴定、赔偿、诉讼作出全面的法律规定,为保护民办养老机构的合法权益提供基本依据。另外,民政部门需要定期对养老机构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包括建筑设施,医疗设施,护理员工专业水平及健康情况,老人居住环境满意度的了解等,积极处理有关民办养老院的各种投诉反应。
3.提高硬件设施,改善医疗条件
采取“公助民办”的形式可以有效缓解民办养老院设施局限的困境,政府可选择正在欲开发、适合建设养老设施的地段,在进行建设规划时将养老设施纳入规划中,要求开发商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开发建设,同时给予开发商土地价格及税收等各方面的优惠。养老设施建成后,可由政府组织招标,社会力量按照股份制、租赁制或承包制进行经营,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热情。不断改善医疗条件,医院可定期上门为老人检查身体,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可在养老机构设置医院值班室,加强对老年人的照顾。
4.加强服务人员培训
利用现有的教育、劳动培训机构和力量,开展老年人护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为民办养老机构输送源源不断的护理人才。具备条件的大中专院校可设置老年人护理专业,培养专业人才;劳动就业培训部门要增加养老机构护理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内容,并针对不同老年人群体制订不同的培训内容。各级新闻媒体和宣传部门要加大对社会养老事业的宣传,积极鼓励社会爱心人士关心和支持养老事业建设,并为民办养老机构提供各种志愿服务,补充机构从业人员的不足,以缓解民办养老机构的用工压力。针对护理人员人才匮乏的问题,有关部门应考虑为养老护理人员增加“特岗费”,保障护理人员的待遇。
5.降低价格,合理收费
树立正确的战略意识,不应该把目光只聚集在短期的利益回收,毕竟民办养老机构企业是一个长期的投资项目,只要在期间资金周转不困难,那么在未来的时间里就会为企业带来丰厚的汇报。所以,对于大连市民办养老机构,合理的定价,会使更多的老年人选择民办养老机构,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率,使民办养老机构更好更健康的发展。
6.树立正确社会养老观念
中国人注重家庭、看重血亲,老人尤其愿意与家人一起颐养天年、共度晚年。新时代,新风貌,无论是老人还是子女都要树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养老观念。要改变个别人对社会养老的偏见,及时吸引有养老需求的人的加入。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提高民营养老机构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地位,以及公众对民办养老机构的认知度。
参考文献:
[1]刘红.我国民营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民营经济研究,2008(7):146-147.
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范文5
>>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影响研究 南通市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的影响和对策 论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挑战 承德市人口老龄化现状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保障思考 论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管理的创新 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与人力资本投资 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立法及社会保障 中国人口老龄化及社会保障问题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及其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分析 浙江省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路径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权利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 新疆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 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农村社会保障对策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2-2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中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EB/OL].http:///tjfx/fxbg/t20120427_402801903.htm,
2012-04-27.
[4]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 邬沧萍.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过程、前景和对策[J].人口研究,2004,(1).
[6] 章光日,顾朝林.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被动城市化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6,(5).
[7] 文军.“被市民化”及其问题——对城郊农民市民化的再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范文6
【关键词】老龄化 延迟退休 弹性退休 建议
对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而法律的强制性,普遍性等性质决定了其至关重要的地位,其带来的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将对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延迟退休的法律制度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将在老龄化背景下讨论实施延迟退休的必要性。由于发达国家的退休政策与法律制度比较完善,笔者通过比较国际上的退休政策再结合我国国情研究我国老龄化背景下延迟退休法律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一、人口老龄化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成为许多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而在近几十年,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施行以及人口寿命的延长,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的来势更为凶猛。国际上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数比重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根据此标准,通过对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的计算,我国在2000年这一比重已经达到了7.0%。有学者据此分析,指出迅猛的人口老龄化是中国未来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而2010年的六普数据也证明了此特征的日趋显著。数据显示201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大约为1.1亿,老龄人口比重达到了8.9%,预测2020年将达到12%,到了2050年预计老龄人口将会有3.3亿之多。大多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用了45年以上,而我国只用了27年左右,成为世界人口老龄化最快的国家。
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如此迅猛的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最为直接的表现在于劳动力人口养老负担的增加。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我国抚养比从1950年的7%一直缓慢增长至2010年的11%。据预测,从2010年以后,抚养比将呈现出急剧增加的趋势。国家统计局在2103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为9.37亿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下降幅度为0.6%,这是在相当长的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P表示,这就意味着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开始消失。
人口老龄化带来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即养老金收支失衡。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统账结合”的制度,即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养老金由企业与个人承担。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工作人口减少,养老保险金缴费也会减少,会造成工作人口负担老龄人口的加重以及养老金的供应不足。据预测,若现行制度不变,我国养老金将在2038年开始出现缺口,并逐年扩大。
三、延迟退休必要性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生育率不断降低,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发达国家陆续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经历,导致劳动人口不断减少,参保缴费人数下降以及领取人数增加,造成养老金支出大于收入,给财政支付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大多国家通过实行延迟退休的政策来缓解其所带来的财政压力。1989年以来,有约170个国家的退休年龄呈上升趋势,有近70个国家或地区提高了法定退休年龄,在一定程度上缓减了养老金支出压力。我国社会保险研究所在所长何平的主持下作出的《中国养老保险基金预测与管理》报告显示:延迟退休一年可以使中国养老统筹金增加40亿,减支160亿,减缓资金缺口约200亿。
延迟退休除了可以降低人口预期寿命延长引起的养老金支付压力,还可以应对人口结构转变。由于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人口出生率下降较快,人口红利期较短,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较快。如果维持现行的退休制度不变,将会面临人口红利枯竭,会影响经济的增长。延长退休年龄及时对低龄老年人的利用,也会降低社会的抚养比,增加劳动人口比例,延长人口红利期。因此,实行延迟退休的制度是有必要的。
四、国际实践及经验借鉴
纵观世界各国,发达国家经历人口老龄化较早,在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实行延迟退休的政策。
以美国为例,为了缓减上世纪70年代社保资金的缺乏,美国国会在1983年通过了渐进式退休制度的相关法律,规定退休年龄为67岁,提前退休年龄为62岁。其退休政策分三个层次:(1)提前退休,需满62岁,只能拿70%的退休金;(2)正常退休,若出生年份早于1937年(包括1937年),正常退休年龄为65岁,若在1943年至1954年间出生,则退休年龄为66岁,若在1960年及以后出生,退休年龄为67岁,以上领取全额退休金;(3)延迟退休,具有自愿性而非强制性,选择延迟退休的人可以获得奖励性的收益。如果选择在70岁以后退休,将会拿到132%的退休金。这种弹性的延迟退休政策使人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应用,同时也在一定的程度上鼓励及促进了美国劳动者延迟退休。
日本是亚洲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国家,其在上世纪70年代规定的退休年龄为55岁,到80年代被延长至60岁,至1997年,约90%的日本企业采用了60岁退休年龄制度。自2004年2013年,日本阶段性地推迟退休年龄至64岁。在2013年4月1日,日本开始实施修订后的《老年人就业稳定法》,该法规定企业有义务继续雇用面临退休但是仍有工作意愿的65岁以下的员工,至此,将退休年龄延长到65岁。
综上并结合其他国家制度的改革,得出下列的结论:大多数国家是在老龄化背景下,面对日益加重的养老金支出压力,对退休制度进行改革,推行延迟退休制度。该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过漫长的过渡时期,逐渐增加退休年龄,实现渐进式延迟退休。大多数国家选择把退休年龄延迟到65岁左右,但有些国家男女会有差别,总体上趋于统一。通常这种退休制度具有一定的弹性,根据自愿原则由劳动者自主选择退休的年龄以及退休方式。并且在施行延迟退休制度的同时,需要据本国国情,针对随之出现的社会问题,与时俱进地修订法律法规,采取各项经济措施,以保障公民和企业的利益。如日本针对企业承担的日益加重的额外劳务费,政府采取了给予企业一定资金补助的措施。
五、我国延迟退休制度设想
我国在制定延迟退休制度的时候,参考国外制度的同时,必须考虑本国国情。据调查,我国公民对延迟退休制度持反对态度的人较多。有些人认为,若延迟退休,老龄人口将挤占就业岗位,造成更加严重的就业难的情况。但放眼世界,延迟退休已成大势所趋,而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对制度的修改来解决。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系统规范退休制度,进行专门立法
关于退休制度,我国没有统一性的规范,而是散布于各项法律条文中。主要涉及三部法,《劳动法》、《社会保险法》和《公务员法》,其中的规定也较为简单。因为延迟退休属于退休制度中的探讨,为实行延迟退休制度,应当首先制定退休法,从原则到细则细致地进行规定劳动者享有的退休权益和应当履行的相应义务,可命名为《退休法》。该法制定的目的是保障公民的退休权益以及退休后享有的各项权益,具体内容应当包括立法目的、基本概念、适用范围,退休权益、退休后的保障,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法律责任,救济机制等相关规定。同时《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应作相应修改,与《退休法》协调一致,使得延迟退休制度更有效地实行。
(二)退休年龄的设定及渐进式延迟
2015年12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了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6》,该报告建议,延迟退休可分为“两步走”:在2017年完成养老金制度并轨,取消女干部与女工人的身份区别,并将职工养老保险的女性退休年龄统一规定为55岁。从2018年开始,将女性的退休年龄每3年延迟1岁,男性的退休年龄每6年延迟1岁,到2045年男性、女性退休年龄同步达到65岁。对于居民养老保险的退休年龄,报告建议,居民养老保险的退休年龄自2033年每3年延迟1岁,直至2045年完成。比较国外制度,该建议具有一定可行性,但考虑到民众的反对意见比较大,需要放缓进程,逐步推行。有学者提出5年的预告期亦是可行的。本人认为,可以以试点方式逐步扩大实行范围,直至在全国推行。据此,分为三部分的小步慢走:工人与干部的小步并轨;男女退休年龄的渐进延长并统一;施行范围的逐步推广。
(三)制定弹性延迟退休制度
我国人口和经济在的地域上都具有差异性,尤其在行业上,我国规范尚不完善,待遇差别比较大。弹性退休制度给予劳动者一定自主选择权,允许在退休年龄和退休方式方面具有选择性。在此情况下,弹性延迟退休的制度更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参考美国弹性退休模式,可以采取“晚领奖励、早领惩罚”的措施。这样可以在前期减少各方矛盾,在后期实现退休年龄及退休方式的统一。
六、结语
本文参考了大量关于延迟退休的资料,对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延迟退休的法律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相关建议。本文分析了老龄化给中国带来了两大主要问题,即抚养比的急剧增加以及养老金支出压力的不断加重,使得延迟退休成为必要。另外,通过对国际上延迟退休制度的分析,得出有益于我国制度制定的实践经验。由于我国的情况比较复杂,退休制度不健全,需要完善相关法律,逐步推行渐进式延迟退休的政策。
参考文献:
[1]康传坤.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与退休年龄关系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14.
[2]郑伟,林山君,陈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趋势及对经济增长的潜在影响.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4(8):3-20.
[3]于洪,钟和卿.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运行能力分析――来自三种模拟件的测算. 财经研究,2009, 35(9):26-35.
[4]张兴.提高法定退休退休年龄政策国际比较.中国劳动,2013(5):33-35.
[5]林嘉.退休年龄的法理分析及制度安排.中国法学,?2015(6):5-24.
[6]张震.延迟退休立法研究.法商研究,2014(6):133-139.
[7]梁世园.我国延迟退休年龄制度改革的法律思考.海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