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全民健身的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全民健身的定义范文1
【关键词】街头篮球,全民健身,影响
前言
自从我国开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至今,篮球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成为一项集休闲、健身、娱乐功能于一体的时尚健身运动。在全国普及篮球运动的背景下,“街头篮球”这项起源于美国的体育活动引入中国并逐渐被我国广大的篮球爱好者认识和接受,迅速在我国风靡,引起了中国无数青少年对篮球运动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对篮球运动的热情,对社会上的体育健身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街头篮球还丰富和发展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内容,为篮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市场基础。因此,研究对街头篮球和全民健身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从中找出街头篮球对全民健身的影响,为广大人民群众利用街篮运动健身锻炼、增强体质提供有意义的参考意见。
1街头篮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街头篮球起源于美国是已经广为认可的,可以说它是传统篮球运动的一种延伸,是基于传统篮球的打法和形式上更加灵活也更加生动的一种打法,更具有娱乐性和观赏性。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美国纽约的黑人贫民区的青少年经常在街边的篮球场打球,街头篮球也因此得名。街头篮球的比赛形式与传统篮球不同,没有特别严格的限制,场地也不一定是正规的篮球场,在城市的街头、广场、社区空地只要能够有半个篮球场大小的场地加个篮球架就能打比赛了。可以是不同人数的斗牛比赛,也可以在“hip-hop”音乐的伴奏下进行扣篮,运球等展现个人篮球技巧的运动。街头篮球运动以其组织简单,风格独特,别具魅力并且带有浓厚的平民色彩的特点很快就在世界上风靡。街头篮球运动文化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文化更是一种易于被街头大众所接受的平民文化,可以说街头篮球运动时街头平民文化与篮球文化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一种融合。街头篮球没有固定的人数限制,一个人可以玩技巧,人多了则可以进行分组对抗,门槛相对传统的篮球运动比较低。
2街头篮球运动对全民健身的影响
2.1街头篮球对健身休闲的影响。体育运动以身体活动为主,通过各种活动方式有效促进身体健康、减轻压力,可以说体育运动是一种有效的并且有众多人参与的休闲活动方式。街头篮球在进行运动时一般会伴有节奏感极强的背景音乐,运动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具有观赏性又富有挑战性,比赛时气氛热烈,不仅参与者竭尽全力,观看者也是热血沸腾。优秀的街头篮球运动参与者都具有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动作潇洒个性张扬,拥有众多的崇拜者,吸引大量青少年参与其中,是健身休闲运动的代表。
街头篮球注重表演性娱乐性多于竞技性,判定输赢的标准与传统篮球不同,弱化了得分的概念,有着极强的参与性。这样,参与者可以更多的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技术的提升中,更加强调动作柔韧性和协调性,在球场上对动作的创造力和实际比赛中应变力都得到了加强。在街头篮球的球场上,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随心所欲的展现自己的技术动作,技术上有所创新,做出独特的有一定难度的动作。每个街头篮球运动的参与者不是为了获胜,更多的是为了锻炼身体,并通过赢得观看者的认可而获得心理满足感。街头篮球不仅具有竞技性而且融合了游戏性、娱乐性、休闲性和艺术性于一身,显示出其作为健身休闲活动的独特魅力。
2.2街头篮球运动促进身心健康的功能。街头篮球运动对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两个方面。当前的研究对健康的定义不仅局限于身体健康而是有了更广泛的认识和更丰富的内涵。世界卫生组织提出: “健康不只是身体没有疾病,心里也要健康,更要适应社会和有道德的健康定义。”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就是街头篮球运动的健身功能。街头篮球运动从运动强度上来说属于中等强度的运动,这种运动强度对于健身锻炼是最适宜的。对于增强运动者身体的免疫力,促进机体代谢功能加强,提高体能,改善心肺功能,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有着良好的作用。同时街头篮球运动还可以增加运动者的柔韧性、协调性和灵活性,并具有健康减重,塑造优美体态的作用。
街头篮球运动对心理健康也有着良好的影响。通过体育运动人们不仅能够获得身体的健康而且在心理上可以获得“快乐和成功的体验”。参与街头篮球运动可以锻炼参与者坚强的意志品质,同时,在参与街头篮球运动的时候,可以让人忘记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减缓焦虑感和紧张感,让参与者感到愉悦和放松。参与街头篮球运动还可以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对于人际交往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与街头篮球运动不仅仅是个人技巧的展示,更多的是多人的配合,在运动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出良好的默契,而这种默契是可以延伸到工作和生活中的。并且运动时的各种体验,如获得胜利的喜悦和遭遇失败时的辛酸都是只有共同参与的人才能够体会并分享的感受。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也是日常单调生活工作的一种调剂。
2.3街头篮球运动对周围人群健身情况的影响
街头篮球运动是一项群体性较强的运动,同时也对周围人有影响作用。街头篮球运动参与者不仅自己从这项运动中受益,也带动周围的人一起参与到运动中来。他们更愿意跟自己身边的人介绍街头篮球这项运动,让周围的人能够了解这项运动,并且支持自己从事这项运动,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都是通过周围朋友的影响而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的。
街头篮球运动具有一定的社会认可度,在人民群众中具有推广的社会基础,街头篮球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价值得到了认同,为街头篮球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基础。
3结论
街头篮球运动作为一项集时尚、休闲、娱乐、健身功能于一体的体育项目,其健身价值和休闲娱乐价值在体育运动爱好者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街头篮球运动不仅使参与者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对起周围人群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对全民健身运动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进一步开展,要充分肯定街头篮球运动在其中起到的积极作用,修建更多的街头篮球运动场馆,让街头篮球运动为全民健身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全民健身的定义范文2
一、乒乓球运动的特点
乒乓球是一项健身性、竞技性、娱乐性为一体的运动项目,其特点是球小、速度快平均0.2秒完成一个来回、变化多趣味性强。项目所需设备比较简单、投资少,又不受年龄、性别和身体条件的限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较高的锻炼价值,普及性强。乒乓球运动是上下肢配合的一项全身运动,经常参加这项运动可锻炼人的灵敏性和协调性,增强体质,并能培养人的意志和品质;其负荷量可以自我控制,对练双方球台相隔避免了身体接触,只要按照自身的素质练习适当掌握,则运动外伤的可能性很小。
二、乒乓球运动具有良好的健身价值
乒乓球运动是一项技巧性很强的体育运动,它不仅仅是众人喜欢的体育运动,而且具有可观的健身价值,其自身的运动强度大小与运动双方技术水平的高低、竞技激烈程度的大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不同运动项目运动负荷的研究显示,乒乓球运动的平均负荷强度与篮球、排球、足球等运动比较相对偏低,因此大部分的乒乓球爱好者都能适应这项运动,运动量可大可小,从五六岁的儿童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可以参加锻炼,长期进行乒乓球运动,能使人体的器官得到全面适宜的锻炼,从而增强体质提高了健康水平。
三、乒乓球运动在全民健身中的意义
乒乓球运动是一项老少皆宜的活动,在各界各阶层中普及率很高的运动,无论是在祖国,还是世界各地,都能看到乒乓球跳动的身影,都能听到关于乒乓球的消息和故事,乒乓球运动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喜爱,目前全国正在大力提倡全民健身活动,无论是在社会、机关单位,还是在学校,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普及。因此,乒乓球运动在全民健身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自身所独有的特点,普遍受到了广大人们的热爱,进而我们对乒乓球运动在全民健身中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对指导乒乓球运动更好的发展此项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四、乒乓球运动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一)乒乓球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人际交往。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不但没有缺疾,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由此可见,健康包括了身心两方面的因素。面向21世纪的中国体育提倡“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重视个体的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础,而乒乓球运动正是符合这种多维的健康价值观念的大众体育项目。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增进友谊和情感交流,丰富和充实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积极普及和开展这项体育运动项目,可以极大的活跃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乒乓球运动有利于培养人的心理素质和顽强意志。
乒乓球运动使一项竞技性很强的运动,由于乒乓球比赛场次多,持续时间长,竞争激烈,体力消耗大,就要求参赛者必须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坚强毅力才能克服身体上的极度疲劳,坚持到最后的胜利。在乒乓球比赛中,主动与被动,领先与落后经常会交替出现,比赛情况复杂多变,战局的胜败起伏不定,随着比赛氛围逐渐紧张激烈程度增加,神经系统能量消耗极大,这就需要参赛者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顽强的意志。所以长期进行乒乓球运动锻炼是有利于人的心理素质和意志的培养,使之成为心理素质高,意志坚强的人。
(三)乒乓球运动可以缓解精神压力,促进社会和谐。
乒乓球运动是可以很好的缓解压力,在期待和压力并存时,运动将反应出你非凡的自我完善能力和自律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舒适生活和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心理调节和疏导的作用。可以适当的缓解精神压力,使练习者的注意力从烦恼的事情上转移开,忘掉失意与压抑,尽情享受运动所带来的无限快乐,从而得到内心的安宁,使人们更加热爱生活,对未来的憧憬充满信心。
五、乒乓球运动在我市全名健身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场地和器材设施配备不全。
通过在中学实习期间和我所了解到的小学学校都存在的普遍问题,因为场地器材是开展乒乓球运动的物质基础和必备的条件,绝大多数中小学都是水泥球台,但也不多,更谈不上乒乓球拍了,所以乒乓球这项运动在中小学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二)健身俱乐部缺乏专业健身指导员。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区都普遍存在的同一个问题,那就是缺乏专业的指导员,通过查阅资料显示,大多数的健身都是乒乓球的业余爱好者在于多年的积累具有丰富的经验,就成为了所谓的健身指导员,这说明正真的健身指导员还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我们要加大力度去培养和选拔更优秀的健身指导员。
六、结论与建议
(一)由于经济、环境等因素,不论中小学还是社区,乒乓球运动的开展都处在了萌芽阶段,希望政府的有关部门,重视这项运动所具有的价值,能积极的投入,使这项运动能在今后有更好的发展。
(二)乒乓球运动在全民健身中的发展,需要社区力量的大力支持,从各级行政部门到地方俱乐部都需要体育社会指导员,他们可以根据社区现有的场地设施大力的开展乒乓球运动,使乒乓球运动在全民健身中走向社会化、公众化。
全民健身的定义范文3
关键词:农村社区体育;动力要素;考察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6-0743-02
Exploration on the Driving Factors of Sports Development in Rural Communities
LIU Qingqing
(Zhijiang College, Zhejiang Industry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4, Zhejiang, China)
Abstract:The driving factors of sports development in rural communities include the reform impetus, government regulation and control capability, the promo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ural impetus, and economic support. The concern for sports development in rural communities is the greatest concern for public health. The concern for public health is the deepest love and care for the residents of rural communities.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emphasize the driving factors of sports development in rural communities, effectively promote rural communities' sports development, and vigorously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wide Bodybuilding Plan in rural communities.
Key words: rural community sports; driving factors; exploration
1 改革推动力
1.1 社会转型带来了农村社区居民体育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良性转变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发,中国社会已经从高度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从半封闭的社会向开放的社会转变;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从同质单一性向异质多样化的转变;从伦理社会向法制社会转变的社会转型期。[1]这种社会转型实质是从传统的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在整个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必将受到影响, 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价值观都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如关注生命,关注健康;生命不止,运动不休;体育的需求将越来越旺盛、体育在其生活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1.2 改革开放给农村社区居民带来的余暇时间增多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农村社区体育将向更普及化、更组织化、更高水平化方向发展。据有关部门预测,在今后的十余年中,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的职工的余暇时间将从每周的7 h增长到28 h,农村社区居民用于体育健身与休闲的时间也将大大延长。
1.3 不断完善的法制、法规建设将为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对农村社区体育工作都有专门的说明。1993年12月4日,国家体委并实施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1997年4月国家体委、国家教委、民政部、建设部和文化部联合颁发了《关于加强城市农村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在农村社区体育的主要职责与任务,组织管理与体制,场地设施建设与作用,经费来源等方面,对市、区人民政府和五个部委分别提出了要求。 1997年9月24日,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1996年体育彩票公益金用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通知》,指出国家体育局决定将1996年度体育彩票公益金的60%用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简称为“全民健身工程”)。
2 政府调控力
2.1 政府授权的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模式是发展农村社区体育符合国情的新路径 政府授权是西方发达国家所采用的典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联合国的文件规定,农村社区发展有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政府支持,二是人民参与。政府授权与联合国关于农村社区发展是中央政府和地方人民双边合作的定义是一致的,反映了农村社区发展政府授权的模式特征。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离不开农村社区建设的整体布局和规划,因此也同样具有政府授权模式特征。农村社区体育建设政府授权模式除了行政上的领导、政策上的优惠外,它本身也从财政拿出相当可观的启动资金,建设农村社区体育配套设施,这对调动农村社区组织、农村社区成员参与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的积极性是非常有效的。[2]
2.2 适应我国实际需要的农村社区体育政策的制定加速了农村社区体育区域特色的形成 农村社区体育政策是政府根据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对一定时期农村社区体育结构变化趋势的预测,以国家或地方体育发展规划为目标,所制定的有关农村社区体育结构和农村社区体育组织调整的政策措施的总称。制定农村社区体育政策应先对本地区的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再结合本地区体育资源的优势,经过科学分析后,确立主导性农村社区体育方式,通过主导性农村社区体育带动整个农村社区体育结构、内容、方式和方法的转变。[3]
2.3 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农村社区有助于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社区服务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环节,而全民健身服务是农村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村民生活条件和意识的改善,需求出现了多元化现象。尤其是近年来,人们对保健、休闲娱乐、社交、时尚运动、自我实现的需求不断高涨,使得农村社区体育服务的重要性逐渐突现出来。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坚持体育服务的多元化,适应各方面的体育健身需要,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农村社区作为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载体,其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如何,直接影响全民健身计划的实现。
3 科技促进力
3.1 科技创新为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提供了物质动力 科技创新为农村社区体育发展准备了物质动力。科技创新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并为企业的创新者提供了不断发展的条件。当然,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将增加农村社区居民收入,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增强体育需求的欲望,攀升体育意识。与此同时,农村社区居民体育的大力开展将提高企业职工的工作效率,增强团结意识,反哺企业。
3.2 科技进步为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科技进步是农村社区体育发挥体育资源的优势、实现集约化经营的关键所在。农村社区体育中的科技进步具体体现在开发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体育产品上,它可以推动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和转换,促进社会体育观念和体育战略的发展。如果说科技创新将会推动农村社区体育中产生过程的一系列变革,那么高新科学技术和农村社区体育相结合,则将会促进农村社区体育一系列的变革,进而促进农村社区体育的不断进步。
4 文化推动力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如:中华武术、气功、围棋、中国式摔跤、马球、赛马、龙舟、舞狮、交谊舞等等,以及现在仍然在各个民族中广为流传并深受各民族喜爱的体育文化娱乐和健身活动等,这些在我国传统文化血脉中生长起来的民族传统体育,易为农村社区居民所认同和接受,并转变为他们体育健身、休闲的活动内容,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华体育文明在农村社区交映成辉,将更加丰富农村社区居民的多姿多彩的体育文化生活有利于推动农村社区体育进一步发展。
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中华传统文化倡导“广泛民主、平等参与”,养成了农村社区居民特有的体育文化的心理倾向,为农村社区体育的广泛开展准备了心理基础。
制度文化为农村社区体育的深入开展准备了法制化的前提。现代社区体育的开展不能没有制度、法律、法律的保障,法制化的轨道将是农村社区体育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制度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体育制度文化为农村社区居民理解和执行法律、法规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5 经济保障力
国外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表明,主要发达国家在向人均GDP达3 000美元的小康社会迈进的进程中,均将农村社区体育配套设施,列为农村社区建设的硬性指标。德国在1960年制定了农村社区体育配套设施的标准,开始实施“黄金计划"。政府先后投入400亿马克用于农村社区体育配套设施的建设。 日本政府颁布《农村社区体育设施标准》。规定每10万人口,需建6个游泳池、10个网球和排球场地、5个篮球、羽毛球和乒乓球场地、1个柔道或剑道馆,将农村社区体育配套设施建设规定为农村社区建设的硬性指标。 美国政府在国家经济处于大萧条时期时,还拨出15亿美元专款用于农村社区体育配套设施的建设。[4]
为解决农村社区体育配套设施少的问题,1997年以来,国家体育总局及地方体育局通过体育彩票公益金,分别投入10.5亿元在农村社区配建“全民健身工程"、实施“雪炭工程"、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这些健身工程虽然相对于全国城乡农村社区居民的需求来说,仍然显得杯水车薪,但是,使千百万中国老百姓从中受益,赢得老百姓的广泛赞誉,被称为“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国内外事实告诉我们:经济是推动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发动机。
因此,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用20年左右的时间,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把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素质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首次把“全民健身体系"列入三大体系之中。中华民族的体质建设不仅是构筑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全面提高国家竞争力,抢占世界前沿制高点的需要。
6 小 结
全国体育工作会议强调指出,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离不开国民素质的增强,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广大群众身体的健康。保证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体能素质,始终是体育工作的立足点和归宿。 关注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就是对大众健康的最大关心。关心大众的健康就是对广大农村社区居民最深切的关爱。因而,重视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动力要素,有效地推动农村社区体育发展,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在农村社区的落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社会学》月刊,2001,7:12-17.
[2] 鲍恩荣.大众体育指南[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5:259-260.
全民健身的定义范文4
关键词:平面;点线面;空间;元素
中图分类号: TU20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6-65-2
1 点线面的概述
平面设计是将不同的基本图形,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平面上组合成图案的。主要在二度空间范围之内以轮廓线划分图与地之间的界限,描绘形象。而点线面的概念,其作用是促使视觉元素的形成。视觉元素,是把概念元素见之于画面,是通过看得见的形状、大小、色彩、位置、方向、肌理等被称为基本形的具体形象加以体现的。
2 三维空间的概述
在现代设计的理论领域里面,空间概念往往是抽象的和不易被理解的,或者说是“纯艺术”的。其实,现实生活和传统空间理论有一定差距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有某些具体的“东西”组成。与此同时,不同的空间之间还有一种所谓的“空间关系”。而“空间效果”的感受也因人而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从这个角度上看,“空间”的含义在不同人的理解下有着不同的解释。
三维空间首先要具有二维空间的高度和宽度,再加上第三度深度。这个刻板的定义虽然正确,但没有真实体现出三维空间的。在艺术设计中,三维空间是个非常真实的,重要的概念。
3 点的概述以及在湖州市全民健身中心建筑设计方案中的运用
3.1 点的概述
点是相对较小的元素,它与面的概念是相互比较而形成的,同样是一个圆,如果布满整个图形,它就是面了,如果在一幅构成中可以多处出现,就可以理解为点。
3.2 点在湖州市全民健身中心建筑设计方案中的运用
点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表明位置和进行聚集,一个点在平面上,与其他元素相比,是最容易吸引人的视线的。例如湖州市全民健身中心设计方案主入口的入口景观设计,相对于整个广场来说,入口景观是一个点,而点是最容易吸引人的视线的,因此,这个入口景观的设计也是一个亮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点可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元素,一个较小的元素在一幅图中或者两个以上的非线元素如果同时出现在一个图中,我们都可以将其视为点。
这么说来,点可以有各种各拥男巫春痛笮。有不同的面积,但在平面设计理论中,它位置关系重于面积关系,甚至很多时候,由于它的相对较小,我们并不关心点的面积大小。两个以上的点,可以有不同的对应关系,如并列、上下重叠、大小 形状不同对比等,各有各的视觉感受。更多的线上的点可以形成点线。同样地在湖州市全民健身中心的体育健身大楼我们在设计中,如果将同样的窗户进行不断的复制,相对于整个建筑来说,便形成了线,从而也形成了现在的开窗形式――条窗。
点线拥有线的优势,又有点的特征,这在三维空间中是用得较多的设计方式。三个以上不在同一条线上的点可以形成面,我们可以运用点面这种特性来进行设计,点面具有面的优势,更多的是面的特征,但同时也有点的美感。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辩证地存在于现实中。
4 线的概述以及在市全民健身中心设计方案中的运用
4.1 线的概述
线是具有位置、方向与和长度的一种几何体,可以把它理解为点运动后形成的。与点强调位置与聚集不同,线更强调方向与外形。
4.2 线在湖州市全民健身中心设计方案中的运用
在三维空间中,有些格局几乎全部是由线条主宰的。线可以出现在形式之内,甚或暗含在空间之中。根据其特性,线条能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某一特定方向,或许帮助传达设计者预定的情感效果。
线中的直线与曲线相比,直线具有男性的特征,它有力度、相对稳定,水平的直线容易使人联想到地平线。
曲线则具有女性化的特点,具有柔软、优雅的感觉。曲线往往会使我们联想起流动感,当单纯的曲线组合或绕过拐角时也许显得华丽而纤细。
利用线中的直线和曲线的特性,特意将湖州市全面健身中心的游泳馆的立面的上部分,有意地弯曲了一下,使曲线和直线有机地统一,同时丰富了整个建筑立面,使其具有直线地力度感和曲线的柔软感,优雅的感觉。同时也符合本建筑设计充满运动和张力的运动气息。
5 面的概述以及在市全民健身中心设计方案中的运用
5.1 面的概述
与点相比,它是一个平面中相对较大的元素,点强调位置关系,面强调形状和面积,请注意这里的面积是讲的画面不同色彩间的比例关系。
点和面之间没有绝对的区分,在需要位置关系更多的时候,我们把它称为点,在需要强调形状面积的时候,我们把它看为面。
5.2 面在湖州市全民健身中心建筑设计方案中的运用
优秀的设计师对面在三维空间中的运用是很考究的,是丰富多样的。不同的面、不同面的组合以及各种面与点线的组合会营造不同的空间效果,能给每位观者带来对空间的不同感觉。往往好的组合空间总会以不可预测的方式打动我们的感情,三维空间中面的处理,依据面的不同特征,有着唤起观者某种反应的倾向。
群化的面能够产生层次感,所谓群化,就是较多面在量上的组合。面可以进一步成为体,即体化的面。
利用体化的面的特性,如果从外观看游泳馆地外立面,我们在材料上只选择了墙面砖和玻璃两种材质,如果单独拿出来看,均比较单一,但是将两者组合成面后,进行群化,再进行有效的组织,点变成了面,从而面成为了整个建筑体,即体化的面。
6 点线面的构成方式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力
将不同类型的点线面组合在一起就像为一支管弦乐队谱写一首曲子,如果不同乐器的声音不能和谐地融合在一起,那么结果将是刺耳的音调。相反,不同性质的点线面被融于一个统一的整体中,既吸引欣赏者的注意力,又能使他们进入静默的沉思或黯然的陶醉。
不同类型的点线面根据一定的构成原则排列、组合、便可得到许多较好的构成效果。这种构成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分离、重复、透叠、多样、节奏、平衡结合、减却、重合等、这里就着重介绍四种:重复、多样、和平衡,进一步阐述点线面的构成方式对三维空间的影响力。
6.1 重复和多样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以市全民健身中心设计方案为例,展开论述)
市民健身大楼设计中,运用了点线面重复和多样的特征。主要是立面的开窗形式,通过仔细推敲立面上的开窗形式,创意的思想来自于树枝,虽然树枝是不规则的重复,但是将抽象化并运用于健身大楼,再进行重复这些不规则的条窗,再进行多样化的处理。
6.2 平衡在三维空g中的运用(以市民健身大楼和游泳馆为例,展开论述)
点线面的平衡构成手法对建筑外空间的气氛、格调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由于不同的建筑各种点线面所构成的平衡也不一样。当平衡的各个部分发生了变化,这种情况使得视觉平衡复杂性也变得更加复杂了。如市民健身大楼和游泳馆这两幢建筑,正是恰好地运用了点线面地平衡地构成手法。
7 结语
综上所述,点线面具有多种的构成形式,通过对湖州市全民健身中心建筑中的点线面的综合设计分析,得到不同类型的点线面,根据一定的构成原则排列、组合、便可得到许多较好的构成效果,会对三维空间产生积极的影响。点、线、面具有不同的情感特征,我们要善于采用不同的组合去体现不同的情感。其实点线面无处不在,不论是建筑设计,还是其他各种设计,都是反复不断地运用点线面,作为优秀的设计师,只有合理地安排好点线面的互相关系和特性,才能创造出更好的设计。
参 考 文 献
[1] 王曦.建筑设计规范的理性应对[N].中华建筑报,2013-10-25(010).
全民健身的定义范文5
关键词: 公共体育课情感教育作用
自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以来,我国的体育运动步入空前的大发展时期。2009年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的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同时,《全民健身条例》也即将颁布实施。与这种体育大众化的蓬勃局面相比较,高校体育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1.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现状
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即公体课教学中最普遍的一个现象就是学生在上课中缺乏兴趣,对于教师的指令或要求反应迟钝,在课后往往疏于练习、缺乏锻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这种态度不仅会极大地影响到学生的身体素质、学习效率,而且从长远来看,它将影响到我们整个民族的素质,这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背道而驰的。总书记曾说过,体育已经成为推广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的重要方法,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沟通世界、联系世界的重要桥梁。因此,在这一体育大众化的契机中,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这种状态是应该引起社会重视的。
2.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
笔者认为,出现目前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2.1畏惧心理
由于体育是一种高强度、艰苦而又较为复杂激烈的运动,部分学生对于体育有一种畏惧心理,例如害怕吃苦受累,害怕一些运动中可能会出现的损伤,等等,尤其是目前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这种情况更为突出。在一定的程度上,这种畏惧心理妨碍了公体课的教学,导致学生在体育课上畏缩不敢做某些即使不难做的动作,而在课后,由于体育活动要求定期、长期性,许多学生又没有毅力将体育锻炼进行到底。这样结果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信心,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即越是害怕越是不锻炼,体育课成绩也就越差,身体素质和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素质也就越差。
2.2对体育课的忽视
在我国从小学到中学甚至是到大学的教育中,智力培养或者说智育被认为是首要的。体育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副课,与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课程相比较,体育往往被认为居于次要的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地位,因此从教学管理上说,体育教学的管理被淡化或不科学化,从而导致体育教学大纲内容往往不能被落实,体育课教学上松散无序,教学内容随意化,等等。此外,在体育课考核中却仅仅局限在部分身体素质的考核上。由于在教育中的这些误导,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也形成这样的观念,因而体育往往是他们花时间最少、精力投入最少甚至最不愿去提高的课程。因此,在高校公体课教学中才出现的这种学生无兴趣、上课反应不积极的现状是由来已久、积习而产生的。
2.3对体育的内涵认识肤浅
以上现状,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对体育的内涵缺乏深刻的认识,即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与我们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关系,体育运动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目前全民健身运动的提出无疑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变大学生对于体育内涵的认识。
3.情感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由于以上所分析的种种原因使得目前高校公体课教学存在着较大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来讲,要一下子改变高校大学生对于体育的看法和观念是不可能的,但通过教育使学生转变对体育的态度,从而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走向全民健身这一活动却是可能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公体课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教育。
3.1情感教育的定义
情感教育,也就是指情感领域的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产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领域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情感实施启迪、激发、培养、引导,使其具有积极、健康的情感。运用情感教育将会使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正如汤姆・金斯(S.S.Tomkins)所说:“人类活动的内驱力的信号需要有一种媒介才能激发有机体去行动,起这种放大作用的就是情感。”在体育教学中情感教育无疑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2情感教育在公体课教学中的运用
3.2.1适当的鼓励或激励
鉴于体育运动有它自身的特点,在公体课教学中,教师的鼓励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会消除学生对于体育的畏惧感和紧张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体育课的活动中会让他们树立起敢于表现自己、不畏困难的决心。
3.2.2对学生必要的关心
情感教育的目的是要真正的走入学生的心灵。在体育课的活动中,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身体状况、情绪等是很重要的。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情况,在必要的时候及时地给予关心,这样就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良好的体育活动的氛围。
3.2.3教师的示范作用
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教师的示范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既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动作要领和技巧,又能增强学生的信心。老师的示范动作所带给学生的也是一种体育之美的感受和欣赏,是一种钦佩和羡慕之情,因而也会引发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
3.2.4注重对学生毅力的培养
体育的目的在于增强力量,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增加耐力,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增强控制身体各部分的能力,从而使人身体健康。体育锻炼的宗旨在于提高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但是体育锻炼必须定期、长期,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坚强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才会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效果。因此就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体育活动是对他们意志的考验,在公体课教学中就要注重对学生毅力的培养。
全民健身的定义范文6
在高校的课程教育中,体育教学是必修课程,它不仅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成分,更是增强学生体育能力、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体育教学更是培养学生高尚思想品德和情操的基础条件。此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高校体育的教学改革,必须将一切课程设置的内容围绕学生为中心,并不断地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将学生的潜力充分地挖掘出来,以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国家栋梁之才。
2 科学健身定义及原则
2.1 科学健身的定义
所谓科学健身就是经过一定的健康教育,在掌握一定的解剖生理知识、卫生知识、心理知识、体育运动知识、营养知识、保健知识的前提下,结合医学检查,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在合理的运动处方指导下,进行健身活动、增强体质的过程.科学健身,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科学健身的前提就是要对参与者个体健康状况进行科学测量与评价,据此制定适宜的运动健身方案,也称“运动处方”。健身者据此进行体育锻炼,在运动过程中定期进行身体健康与运动能力进行评估,随时调整健身方案,以达到科学健身、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目的。
2.2 科学健身的基本原则
(1)对个体的认识,区别对待。个体的显著差异必然导致运动项目的选择上,包括兴趣爱好所致的阶段性锻炼目标不一致,运动量和强度的选择也不尽相同。要根据自己的需求主动去寻求适合自己的目标和身体条件的锻炼计划。
(2)锻炼要自觉积极、目标一致。对自我身体的完善,健康的保持,潜能的开发,才是一个长期有效的指导思想,否则像单纯追求消遣娱乐。锻炼的随意性和无目标性,体现出来锻炼的时间不规律,锻炼的效果必然不明显,这样是一个恶性循环,因此,要树立目标,并分阶段性来检查目标完成的情况,通过对健康状况的自我感觉,对运动成绩的测量,对运动知识的积累,不断总结摸索出适合自己的锻炼内容、方法、手段等。
(3)注重身体的全面发展。在锻炼方法和手段上要相互结合。了解各项运动的基本功能,然后互相搭配,统筹安排。锻炼要内外结合,内脏器官和肌肉力量、上肢与下肢,包括身体锻炼时注重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修炼,才能获得好的效果。
(4)方法灵活多样,因地制宜,具有灵活操作性。对大学生而言,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场地器材,结合自己的学习条件,比如,在学习劳累的时候去跑跑步,有场地的情况下约朋友一起打打球调剂下生活,而时间紧张,或者阴雨天气没有场地的时候插空做一些原地而且动作简单的练习,简单的重复性动作一样可以达到运动的效果。
(5)掌握适当的运动量。负荷过小,比如有很多学生认为散步、逛街就达到了锻炼的作用,而实践中证明,轻微的运动起不到锻炼的效果。但负荷过重,不但不能锻炼身体,还会对身体有害。同时量和强度是运动负荷的两个方面,要学会监测身体技能变化的状态,用以调节,并注意安排合理的休息时间。
3 大学生科学健身现状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是实现祖国现代化的建设人才,他们的体质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社会发展和民族兴衰。高校体育是学生通向社会体育的最后一站,高校体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终身体育意识,并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对高校教师尤其是体育教师进行科学健身培训势在必行,构建高校新生科学健身服务咨询体系是非常必要的。余小平的研究表明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焦点集中在教学中灌输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养成长期锻炼习惯并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却在系统的科学健身知识上有所匮乏。李学恒等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科学健身的关键阻碍在于没有正确的健身指导,缺少科学健身咨询。
综上所述,科学健身是全民健身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是在国家层面进行大力发展和推广的活动,也是结合现代科技成果而提出的促進人们身心健康的又一新理念。科学健身关系到每一个人,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更应积极响应和践行科学健身,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4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阻碍,所遇到的主要问题如下:
4.1 高校领导对体育教学改革重视程度不够
在当前高校教育中,存在大部分的高校领导对于体育教学改革工作不重视,由于体育课程往往都是设置在大一和大二阶段,教学课时甚少,学生对于体育学习兴趣和重视程度都偏低,在高校体育考核方面上时常出现低分现象。学生初入大学,既要面对大量的学习任务,又想着在空闲时间去进行娱乐活动,根本无心参与体育教学课程,从而降低了体育教学的质量,学生身心得不到健康的发展。
4.2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目标缺失
教师们对公共体育课的目标认识多种多样,有的认为是教给学生们技术与知识,有的认为促进学生健康,有的把体育课看作为娱乐课、游戏课等等,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过度重视技能,过度娱乐化,出现运动不足的现象,这些认识的偏差导致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下降。一些体育教师缺乏职业道德,只关心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对学生课余体育活动漠不关心,根本不主动引导、组织学生课余体育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教师教育的失败,是体育教师工作的失职。
4.3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僵化
传统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僵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传统教育中,其教学模式非常僵化。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都是以老师为主体,而学生则只是处于被动地位,一切行动都会以老师的指挥为中心,长此以往的模式,会让学生对体育课堂提不起兴趣,甚至会产生厌学心理,对学生个性的发挥产生了巨大的障碍。第二,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和老师的关注焦点都是升学率,而非学生本身的发展。高校必须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4 学生严重缺乏锻炼时间
大多数学生在进入高校后,由于受到拘束较少,很少主动积极的去进行体育锻炼,运动场的人往往都是体育爱好者和体育专业学生。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生活中的大量时间通常都花费在专业课程和上网娱乐交际上,根本没有时间与精力去参与体育锻炼活动,高校设置的体育教学课程又少,教学方法和内容单一,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热情,导致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整体偏差,从而影响到他们的正常学习生活。
4.5 体育场地、器材、师资之间矛盾重重
随着高校的扩招,生源的不断增加与运动设施、体育器材的增长之间存在矛盾,场地器材的紧张很难保证学生每天进行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生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相矛盾,教师的业务素质、科学研究能力以及运用先进代教学技术方面有所欠缺,很难适应现在大学生对网络技术和前沿科学探究等方面的需求。
5 科学健身理念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策略研究
5.1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和更新
当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多以传统体育竞技项目为中心展开,以足、篮、排为主,配以乒、羽、网,再加少量的武术、健美操等项目,此内容虽没有过时,但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理念和条件已然发生了巨大变化,仅这些项目已无法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技能讲授始终占据主要位置,忽略健身理念和方法的灌输和解答,这使得学生虽然学会了运动技术,但离开学校后运动技术也随之离去,无法将终身体育理念传授给学生。
5.2 科学健身提倡运动项目要因地制宜
高校应该根据运动健身的需要来选择相应的、可实际操作的锻炼形式,找到适合个人的体育运动项目,因此要求体育运动项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新兴起的项目如瑜伽、拉丁舞、跆拳道等也应该被纳入或推广,有些项目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不断提高的体育健身需求,同时也能做到因人而异,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相应的运动项目。
5.3 建立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锻炼机制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应使学科性课程为中心的教学,逐步向突出学生主体性和实践性的活动性课程过渡。体育活动性课程包括课外锻炼、课余体育训练和各项竞赛活动的开展,活动性课程的内容应与学科性课程相互衔接,并使知识的广博性和体育能力的拓展相结合。在教学中要认真实践体育理论,把教授科学健身原理与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指导学生如何认识自我,并寻找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在体育开始选修课程的前提下,开设专门的科学健身的体育理论课程。让学生除了在体育课堂上学到技术外,把学生自己日常接触到的体育相关知识联系起来,组成一个系统。搭好体育学科知识的框架之后,学生在以后的知识积累才越来越显出优势,并学有所用。
5.4 高校体育教学的器材设备应及时更新丰富
科学健身是采用科学合理的健身方式和方法进行体育锻炼的。体育健身本身需要一定的体育场地和器材设备的辅助,同时科学的、合理的健身方式也需要一定的现代化设施给予测量标定。相关研究表明,我国许多高校存在着体育教学场地和教学器材设备不足的问题。部分高校因场地器材等严重缺乏,导致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无法开展,如游泳、棒垒球、网球、毽球、羽毛球等常见项目无法实施教学。虽然部分高校体育教学硬件条件较为充实,但因体育教学安排、学生人数、课外活动、对外开放等因素导致无法满足学生不断变化提高的体育锻炼需求。体育场地和器材设备的缺失严重影响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高校體育教学不仅要积极筹建教学必需的运动场地和教学设备,同时还要积极引入现代化的体育健身设备和器材,以适应现代大学生的体育健身需求。
5.5 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
学校体育是群众体育的基础,只有学校体育健身搞好了,每位学生都养成了终身锻炼的习惯,全民体育才能真正走上发展的跨车道.现在的群众运动项目,运动内容,基本上都是学校体育锻炼的内容,同时,有一项调查证明,在群众健身的人数中,有将近一半的人是学生时代体育的爱好者,这些充分说明,加强学校教育,使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使他们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对发展全民健身作用重大。因此,在学校体育教育环节,有关部门和相关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改变传统的重视文化课学习,轻视体育锻炼的错误认识,加大体育的宣传力度,通过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并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使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学校体育搞好了,学生在学校里都能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提高自己的锻炼技能,才能有效地传播体育锻炼知识,也只有学生在学校里养成科学锻炼的良好习惯,才能在进入社会后继续发展,影响更多的人参与到全民健身的事业中来;只有加强学校的体育建设,使每位学生都能养成科学锻炼的习惯,才能为我国发展全民健身事业,传播科学的健身方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6 结语
科学健身是全民健身的进一步发展和升级,符合现代人们健身的理念。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作为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健身习惯、实现科学健身的重要途径,目的就是改革传统的以提高学生运动技能、身体素质的评价标准,把大学体育教学培养的目标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从兴趣、技能、特长、终身锻炼等方面培养大学生把体育活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达到促进其生活方式的变革和生活,促使他们把体育锻炼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最终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只有把科学健身理念与提高大学生的体能素质及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大学生掌握科学健身的理念和方式方法,才能达到大学生体能素质不断提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丁英俊.中国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层级衔接[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4):67—69.
[2] 郭华恬,金熙佳.高校体育的目标与改革思路[J].体育与科学,2003,24(l).
[3] 刘增学.全民健身路径配置科学性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
[4] 马金凤.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4).
[5] 史睿智.北京市民科学健身管理机制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2015.
[6] 唐万宏.高校财力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及策略[M].教育评论, 2007(6).
[7] 谢燕歌,洪浩.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探索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9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