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范文1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景观功能;原则

城市水景观主要是视觉水域及与其连接的植被、岛屿及建筑等构成的水域景象。水景观是构成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也是水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的关键环节。要想实现科学合理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必须对现阶段我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了解,从而制定出科学的方法优化与改善。

一、我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很多城市对水域自然景观的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很多滨水区的自然要素更是受到人为因素的强烈干扰,破坏现象可谓越来越严重。

1、掠夺化侵蚀。过度开发的城市建设使得水滨绿地占据的空间受到严重压迫,许许多多的自然水滨环境被人工铺装环境所取代,这无疑严重破坏了水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同时,人为侵蚀造成城市水土的严重流失,从而加剧了城市身边态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问题。掠夺化侵蚀造成的严重后果主要有河流湖泊、水库工程的淤塞,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生态失衡以及地质灾害频发。

2、景观功能单一。以往的城市雨水排放规模较小,水资源能够得到很好的循环利用。然而现在的城市水泥地面与屋面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这使得雨水径流系数不断增大,加上 雨水汇流与流程的周期很短,从而导致城市排水流量急剧增大。所以,城市每年遭逢特大暴雨之后,就会产生严重的积水现象。同时,硬质路面与屋面的不断建设,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城市水体面源污染。城市建设中为了提高人造景观效果与水库泄洪能力,强行拉直河道,从而导致河道景观过于呆板,并且很多自然景观的土壤截污功能也逐渐弱化。

3、过度硬化问题。虚假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建设数目不断增多,城市附近河流湖泊逐渐被固定的建筑取代。很多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兴起,不但减少了绿地面积,还是水环境遭到进一步恶化,甚至生物多样性也在此过程中迅速减少。而在城市内部建设过程中,由于植被与绿地面积的缩减,以及自然环境与居民需求之间矛盾的恶化,政府又不得不被迫将旧建筑拆除进行绿地建设。

4、水环境污染严重。随着城市硬质地面的增加,降落的雨水难以渗透到地下土层中,只能通过城市排水管道进入地表水源系统中,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地下水循环,对雨水利用也造成严重影响。此外,很多城区河道周围都采用堤岸加固的方法,这使得河岸植被与河道的水汽循环减弱,造成很多植物生存空间消失,从而使水环境污染现象更加严重。

二、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所需把握的原则与方法

(一)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所需把握的原则

首先,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应当坚持生态设计的原则。随着景观生态学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将景观艺术性的传统观念过渡到景观生态价值观念,生态设计思想也由此产生。对城市水景观进行生态设计,能够有效减少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浪费现象,对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应当坚持水资源创造性保护原则。对水景观的创造性保护主要是指对地域内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充分尊重城市水环境中物种多样性。在设计时要充分保证水与影响的有效循环,进一步降低资源剥夺,全面维持动物栖息地与植物生存环境的质量,从而在根本上提高生态系统健康与人居环境质量。再者,还要坚持重视人本理念的亲水原则。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利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建设水景观工程,并进一步减少污染问题的发生,提高生态环境的总体质量。最后,应当充分坚持功能对尺度的决定原则。城市水景观不仅是为本地居民提供服务,更是为外来游客与其他迁移人口共同使用与欣赏的。因此,在进行水生态文明中水景观的设计时,要始终坚持超常规与超大尺度的原则,并充分重视自然空间与设计理念的有机结合。在如此广阔的空间中进行设计,自然要令尺度空间设计比局部空间的设计优先进行。与此同时,水景观设计时还要对传统的城市文化精神与园林风格进行保存,可以在整体上采纳传统的园林格调与布局规划,从而实现对文化的传承。在城市水生态景观设计时,尽量提取城市人文精神中的精华部分进行现代化设计,做到现代化水景观设计与建设时,时刻透露出城市历史的气息与文化的价值与内涵。

(二)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所需把握的方法

1、合理布局滨水空间。城市中较为开敞的地带就是滨水区域,对滨水空间进行合理布局,首先要对视觉通透性进行保障,全面利用城市滨水地带的空气环流效应。同时,合理降低滨水地带各种建筑物的分布密度,尽可能使城市内部空间与滨水空间达到一种通透和谐的地步。设计者可以对自然地形优势进行深入挖掘,科学引导水陆风,以此实现城市通风自然的目的。同时,还要对河流沿岸的湿地与溪流进行保护,充分开放植物群落于水面资源,最后构建出一个郊野连接城区的带状空间,从而充分利用这个空间将凉风与自然空气引入市区,以滨水空间的合理布局改善城市整体的大气环境。

2、硬质规划与改造。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显著标志就是原有的自然植被逐渐被建筑与水泥路面所取代,这改变了土壤含水层与土地植被景观之间的水分渗透性,不利于城市的水循环。传统的广场硬质路面与城市道路的设计主要追求其美观与耐久性,所以在铺装结构中广泛使用一些透水性能一般的材料。但是这种材料具有一定的生态缺陷 ,并且产生的生态效益也不高 。因此要使用透水性能良好的材料,以此来实现硬质路面与建筑的规划改造。和一般材料相比,透水材料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能够发挥城市水体与绿化建设的综合生态效益,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重要方法。

3、软质改造与设计。一方面,设计者要进行生态驳岸设计。生态驳岸不仅具有良好的渗透功能,还有存进生物过程与水文过程的功能。另一方面,要大力建设人工湿地系统。人工湿地系统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且出水水质好、成本较低以及抗冲击能力较强等优点。该系统在对污水进行处理的同时,还能有效改善水生态环境,同时还有效节约了资源。人工湿地系统是水生生物与人类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其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

结语:

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要首先对城市水景观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基础上采取正确措施,对水生态景观进行正确的建设与发展。此外,除了以上三种方法外,还可以对城市水景观资源进行深入调查,合理开展水景观建设工程,并且借助城市水资源的独特优势,借水造景,从而全面推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詹卫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景观建设应把握的原则和方法[J].中国水利,2013(15)

[2] 朱洪,孙伟丽,王子金等.德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初探[J].山东水利,2013(6)

[3] 游洋.我省四个市列入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J].江苏水利 ,2013(8)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范文2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0-0015-02

1 引言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点方面之一,是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关键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而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水资源合理利用、水生态保护中占据重要地位。就我国当前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来看,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关键性问题丞待解决,水生态明文建设还需加快脚步。因此,为了达到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采取有效策略实为必要之举。

2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特征

在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特征进行了解是该项工作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做好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必要条件。根据现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及已有实践管理,目前对于水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理解是:通过采取工程性(技术、机械设备、水处理工艺等)和非工程性手段(政策、方针、制度等)措施,对水生态系统进行建设,使其在满足社会发展、人类发展需求的同时,形成一种完善的、可自我更替的、良性演化水生态系统过程。从水生态文明建设内涵中可以理解到,水生态系统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对象,而形成良性演化的水生态系统则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1]。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方面:①多学科交叉性。水生态文明建设囊括了一切水生生态系统,包括自然水生生态系统、城市水生生态系统、与水力相关的陆地生态系统等,是所有水生生态系统一个治理、改造、建设和适应的过程,涉及内容广泛,需要多种学科提供理论支持,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地理科学、化学、经济学等,具有非常显著的多学科交叉特征。②主观意愿性。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和需求是随着社会生产力与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并经历了一个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改造,再到适应与主动相结合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这样一个发展历程[2]。回顾这一发展历程,其中无处不体现着人类的主观意愿性,人类希望对水生态系统进行良性改造,通过人类活动来完善水生态系统建设,希望水生态系统生生不息的良好发展下去,这些都是对人类主观意愿直观充分的体现。③符合全球未来水资源管理理念与发展趋势。在全球水资源匮乏的形势下,世界各国水资源管理工作被提上日程,水资源管理越来越强调文明和谐,许多国家开展的水生态系统改造工程、水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超前,与未来全球水资源管理理念和整体发展趋势一致。

3 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3.1 顶层设计不明确、不科学

目前,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政策制度方面还是技术标准方面都研究的比较多,并形成了大量的研究资料,但有关具体的实践探索和建设实施研究却相对较少,缺少实践性指导经验与方法[3]。即使一些地区、区域流域将水生态文明建设付诸了实践,但也多为当地自发开展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依据当地实际需要所进行的活动,由于缺少实践经验与相关理论作指导,导致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出现了“各自为战”的局面。在顶层设计上,还不够科学明确,现行水生态文明建设技术标准与政策体系还不够系统全面。

3.2 监督工作不到位

诚然,目前我国在水利工程建设、水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中取得了一些重大成果,理论与技术水平都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两者之间的差距依旧较大。这表明技术、管理手段仍旧是制约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技术、管理手段的限制,加之工作人员本身专业能力与认识的不足,造成了监督不到位,监督管理不完善等问题,给一些工厂污水、废液的排放提供了便捷通道,加剧了水资源的污染,增大了水生态文明建设难度。

3.3 思想认识不统一

长期以来,以自身利益为中心,不注重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不顾虑自然有限承载能力的人始终大有人在,并且这种思想观念影响着每一代人,使得水资源等各种自然资源遭到持续性破坏,并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而破坏程度在不断扩大。受这种思想观念支配的人们,对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战略指导思想缺乏足够的认识与理解,未能形成这种执政观,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阻碍作用[4]。虽然随着社会文明程度和人们文化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在国家政府的大力宣传倡导之下,一些人们的节能减排意识、低碳环保意识、环境保护意识有了一定提升,但整体上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认识尚未统一。

4 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发展,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重大发展成果,水利工程规划、施工、设计、运行、管理理论与技术日益成熟,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且不管是建设理念还是建设技术都在不断更新,不断向着更先进、更和谐、更文明的方向发展。现阶段,我国以环境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作为民生水利的主线,以满足人们生活生产用水需求为基础,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极大地推动了水利科技的更快发展,提高了水利技术水平。为了加快推进我国水生态系统文明建设,解决具体落实过程中出现的关键性问题,将理论与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依据理论指导,运用先进技术,相信可以进一步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

4.1 依据各种先进理论指导水生态文明建设

4.1.1 统筹兼顾理论

由于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多学科交叉性特征,为了保证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各种学科知识的应用和各方面建设整体协调统一,遵照统筹兼顾理论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在统筹兼顾理论的指导下,建设人员需要对水生态文明建设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学科知识,按照学科进行分类分级,将水生态系统改造工程进行项目分解,保持建设人员所学专业与其所负责项目相一致[5]。在此前提下,加强各专业队伍、各部门之间的联系,让各部门、各工作人员相互之间了解彼此的工作进度,提高整体工作的协调性与同步性,做到水生态文明建设分工明确、步调统一、整体协调。

4.1.2 “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理论

作为自然与人类发展和活动驱动的必然结果,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典型的“自然-人工”二元特性,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我们也可以说水生态文明建设是“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与生态系统紧密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在自然状态下,受太阳辐射、地势能及其他能量的共同作用,流域水分一直处于不断的转化和运移状态,在这一循环过程中,水分的内在驱动力表现为自然的一元特性。而人类活动的加入,人类活动对流域水循环影响深度与广度的不断扩大,直接或间接的改变了全球水生态系统循环方式,流域水循环内在驱动力从自然状态的一元特性逐渐转变为“自然-人工”状态的二元循环结构,且人类活动频繁地区,这种影响和改变更加巨大[6]。二元水循环结构含有水量、水生态、水化学和水沙耦合的伴生过程,这一伴生过程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更加巨大深远。

基于这一理论分析,在水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可以利用“自然-人工”的二元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作用,对流域的布局、结构和功能进行人工改造,提高流域布局与结构合理性,强化水生态系统功能。

4.2 综合运用各种关键技术

适用范围广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给水资源管理带来了变革性意义,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不断更新则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用到的关键技术主要有智能技术、水生态修复技术、云技术、3S技术、物联网技术、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度技术、远程监控技术、评估补偿技术、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模拟技术等等。依据二元水循环理论运用智能技术构建智能水网,构建无线网络,让水生态系统工程覆盖在无线移动网络之下,对水系统进行在线监测、远程监测[7]。利用基于低碳模式的水资源配置技术、复杂水利工程群联合调度技术等多种调度技术,对水网内的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与调度,加强水网内各水生态工程之间的联系,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高水资源管理效率。利用除藻技术、水污染处理技术、水污染防治技术、富营养化处理技术等多种水生态修复技术对污染水源水域进行处理,降低水源污染程度,减少水中污染物含量。以二元水循环理论为基础所开发的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模拟技术,包括流域分布式产沙模拟技术、多源复合水污染模拟技术、水文生态耦合模拟技术、多源数据同化技术等。利用这些模拟技术开展一系列模拟实验,得出水循环最佳处理方式,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度。利用水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技术、生态评估与补偿技术对水生态文明建设阶段性工作成果进行评估评价,找出当前文明建设工作存在不足,为区域水生态目标的合理设定,生态服务功能需水和水生态系统需水的精确核算,流域、区域生态需水的有效整合等提供所需数据支持。

5 结语

水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水利事业、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不言而喻,水生态文明具体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关键性问题不容忽视,水生态文明建设所需支撑技术不可或缺。在明确水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前提下,相关建设人员应加强对其中关键性问题的思考与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综合运用各种先进技术,统筹规划,努力加快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孙 宇. 生态保护与修复视域下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2]罗增良,左其亭,赵钟楠,等. 水生态文明建设判别标准及差距分析[J]. 生态经济,2015(12):159~163.

[3]吴兆丹,王张琪,赵 敏. 科技创新支撑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机制研究[J]. 水利经济,2015(6):40~44.

[4]张 诚,严登华,秦天玲. 试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内涵与支撑技术[J]. 中国水利,2014(12):17~18.

[5]陈 进,李伯根,许继军. 水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及在云南省的实践[J]. 水利发展研究,2015(1):14~18.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范文3

关键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3-0164-01

党的十以来,新一届领导集体坚持问题导向、运用战略眼光,擎画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深入发展做出顶层设计。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部分,要发挥生态文明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需要加强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战略研究。

一、着眼战略目标,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战略目标,对三个战略举措具有引领作用。“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是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的科学原理。要求我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还要以五大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核心引领地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并深化对“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认识,积极承担起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国际责任,实现共享发展。

二、涵蕴发展动力,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一领域的改革需要其他改革的协调推进和配合,因此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自有其必要性。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着眼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树立六个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原则。特别要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体系,“把资源节约、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不再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实现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新跨越。

三、打牢制度基石,以全面依法治国规范生态文明建设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实现生态良好,必须发挥法治引领和规范作用。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依法治国的系统化建设。尽快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体系和体制机制,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切实推进绿色发展;提格执法和公正司法的水平,对环境执法司法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的现状加以惩戒;还要形成社会合力,加强人民群众“知法、懂法、守法”宣传教育和指导,加快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风尚,积极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群众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范文4

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简单化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从部门推进到区域实践都不可避免地将生态文明建设简单地等同于生态环境建设,从规划制定、政策引导、指标约束,到生态省、市、县的创建,几乎都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对生态环境修复、资源节约利用、节能减排等方面大书特书,认为只要生态环境改善,建设指标能够实现,就是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领先而建设实践却较滞后,对于生态文明科学内涵的理解上存在偏差,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依赖和观念依赖仍然占主导地位,在行为方式上一边努力治理环境,一边以新的方式破坏环境。只要国家出于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考虑将相关指标“松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马上显化。与生态文明息息相关的经济转型、社会发展、民生改善、观念树立、制度创新等内容和行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很少得到重视,在生态环境局部改善的同时,一些社会问题和制度弊端日益显现。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有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没有形成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论体系科学的理论是科学实践的基础。生态文明是一种全新的理念,是在对工业文明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目前,生态文明的内涵、理念、特征都处在探索之中,学界还没有达成共识。究竟什么是生态文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从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至今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低估了工业文明对人类的深刻影响和牢固的制度基础,忽视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最本质最艰巨的任务是要对工业文明的价值取向和制度安排进行根本变革。把生态文明建设简单地等同于生态环境建设和人类不当行为的改变,试图以此来解决一个庞大的、复杂的、涉及多方利益主体和人类社会制度变迁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必然导致在理念、行为、政策上的缺失。

(二)生态文明建设缺乏必要的战略管理工具,行之有效的战略体系尚未构建,无法实现生态文明的融合共建战略体系是实现战略管理的有效手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至今还停留在战略构想阶段,发展战略体系尚未构建,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尚不清晰,缺乏必要的理念体系、行为体系、政策体系来指导,不可避免地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困境。中央出台的若干政策、文件、规划,虽然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某些方面有所引导,但始终没能形成政策合力,没能触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本源。政策设计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力度较弱,导致行动措施推行困难,缺乏从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切实有效的管理和实施,更无法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中。

(三)生态文明建设缺乏动力机制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沿用的是西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思路,试图用人和自然的利益关系的调整来改变自己的行为,虽然认识到了对生态的破环,但始终是为了促进人自身的发展来改善自然的承载能力,其目的仍然是为了从自然界索取,没有从思想根源上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视为平等的主体。同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主要采取自上而下的推进模式,中央提出建设发展战略,各部门和各省区实施建设,但不少地区并未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至区域战略高度来对待,虽然在思想认识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但缺乏行动部署。生态文明建设还没有成为区域自身发展的需要,社会群体还没有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自身的需求加以推进,还停留在响应中央政策的政治要求上,生态文明建设自发动力不足。

探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融合共建道路的对策

(一)加强对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科学研究,创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当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还不大深入,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论体系尚未构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和实践探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尤其在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实现机理、实践途径等方面更是缺乏。建议国家相关部委整合研究力量,鼓励跨区域、跨学科的联合攻关,加强对生态文明重大理论问题的支持力度,在理论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概念、内涵、特点进行梳理,积极创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论体系,把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论与科学发展观深刻融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二)加强对生态文明融合共建工具和方法的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进步的过程和积极成果,是自然生态系统文明化和人类文明系统生态化的总和。[1]它贯穿于丰富的工业文明的实践活动中。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直面我国的国情,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和深刻贯穿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建设的各个方面之中。但是如何融入和贯穿,需要从工具和方法上进行思考。应采取战略融合的思路,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在深入研究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等国家战略的推进机理、建设模式和实施现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生态文明融合共建的战略实践工具和方法。在战略实践工具和方法的选择上,可以将现有的国家战略进行分解,分别将其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有生态省建设指标体系以及国际形势变化的新要求进行充分对接、系统整合和集成创新,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体系。

(三)制定《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要》,将生态文明理念深刻融入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建设的各个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全面融合的发展战略,需要通过完善的战略体系进行有效推进。建议国务院牵头,组织发改、林业、环保、国土、农业、工信、住建等部门以及科研院所和专家学者对当前生态文明相关的政策、规划、意见、指标体系进行科学论证和分析梳理,结合对生态文明的科学理解,制定《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要》。将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战略举措进行分解,提炼出生态文明的战略发展要素,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集、任务集和行动集,采取战略融合方法,将发展要素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环境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的新要求和新目标进行系统整合和全面融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基本原则进行全面解读,形成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形成完善的行动措施的集合。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范文5

关键词: 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建设 价值意蕴

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意蕴

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举措。生态文明关系到国家的总体规划及发展策略,是举国关注的大事。其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内容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是我国长期坚持的重要发展方针,关系到我国的发展及未来社会的基本形态。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迅猛,我国人民广泛拥有的民利进一步增强,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及科学文化素质稳步提升,社会和谐度正在稳步提高,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策略得到了改善和肯定,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内容,已归纳为“五位一体”的发展总布局,体现出我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念的深刻理解,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发展和促进的作用。

改革开放的政策给我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在社会形态和经济发展的速度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发展的同时,带来的生态问题日益凸显。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等现象影响了群众的切身利益,并给国家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做起。通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对其具体实施过程严抓落实,实现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变的最终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体现着我国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2.体现了对生态文明的继承和发扬

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统一的关系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也就是说,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对人类自身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的因素。在社会发展初期,人类对自然界充满了崇拜和敬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以获取使用价值为根本目的的资本主义社会,而资本主义通过占有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来达到生产的目的。这一举动对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共存产生了严重的破坏,导致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只有通过建设生态文明的方式才能解决这些矛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中,实现对自然的保护,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是其最重要的思想内容。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唯一选择。我们党继承了的科学精神,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创造性地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中。科学地、和谐地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存的发展关系。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完善的生态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发展态势,这是对的继承和发展。

3.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对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我国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球最大的需求市场,中国备受世界各知名企业及投资财团的青睐。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量的外资企业在中国建立分机构,促使经济不断发展。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外资企业的不断涌入对国家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负担。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采取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同步进行平衡了资源持续利用,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中国地域辽阔,我国的生态环境是世界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世界范围来讲,全球气候变暖、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饮用水变少等都是全世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我国通过加快产业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技术改革等方面的措施,积极进行生态建设,改善了我国的生态环境。据统计,我国实施的植树造林和加强森林管理等措施,有效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1980-2005年期间累计吸收46.8亿吨的二氧化碳,对世界生态环境的改善发挥了积极作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设想

生态文明建设体现着我国的科学发展观,体现着我国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实践。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加强规章制度建设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辉煌发展史,自古就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古训。规矩就是制度,是约束个人行为服从集体行为的有效手段。落实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自然也少不了制度的约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的制度建设,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基层,实现有效监督的有力保障。通过建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体系、考核制度及奖惩制度来体现对资源消耗、环境损坏、生态效益的掌控。通过建立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保护制度、环境保护制度等具体措施,完善我国国土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通过实行节约能源、碳排放权、排污权等具体措施,完善环境监管制度。通过一系列的制度约束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顺利开展。

2.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发展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在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的生态压力下搞好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现阶段我国所面临的考验。在通过有效的手段进行开源节流、治理环境污染的同时,努力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实现绿色发展,是唯一的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也是其必然选择结果。实现技术创新、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转变经济都是绿色发展的具体体现,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生物能源、核能、太阳能、风能等资源产业化是推动绿色发展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实现绿色发展要加快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应积极通过改善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完善劳动管理机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增强群众生态文明意识

尽管我国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有效地遏制了环境的恶化,但是,和我们企盼的碧水蓝天还有距离。在我国,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人民群众是重要的依靠力量,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要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依靠广大的群众,在人民群众中积极宣导生态文明建设,鼓励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进来。与身边环境相比,我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要增强群众生态文明意识,对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通过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改善资源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约能源的宣传活动,培养人民群众的生态忧患意识、生态道德意识及生态责任意识,让广大群众认识到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该履行的自觉行为。通过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培训机制,积极_展改善环境问题的培训,形成全民环保意识、全民懂生态的良好发展态势。

三、结语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建设,努力加快绿色发展步伐,培养全民生态意识是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更是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意蕴最清晰的阐述。

参考文献: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范文6

关键词:生态文明;政府责任;地位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1.056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任是生态文明建设,而生态文明建设主要针对环境危机实施,它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自召开十七大以来,我国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实施了许多措施,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却不明显,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为了能够进一步解决当下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根据自己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促使我国社会能够健康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1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职能的现状分析

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我国政府实施了许多的措施和方法,同时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进行实践探索,提出了建设节约型资源,发展友好型社会的环境建设目标,最终实现国家社会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的富裕。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也是从地方、地区做起,以发展区域经济为主,打造生态省市建设,对资源方面提出循环利用,同时也发展循环经济。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主要通过其职能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即根据生态建设过程中的需求,政府承担其中的职责和功能,政府具备的智能有经济调节职能、市场监管职能、公共管理职能、社会服务职能四方面。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智能也有一定的发展变化,就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职能由全能型向有限、责任化转变,政府再不是全能的,而是要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约束,同时政府的权利职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发挥,让政府与市场、企业、公民等能够各司其职。此外,政府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在生态建设中将社会和公民放在首位,政府职能的变化发展,能够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

2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优势

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其包含内容比较广泛,涉及经济、资源、环境和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执行这一决策的是政府部门,同时政府部门也需要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因而,政府在生态环境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下面就对政府机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优势进行深入的分析。

首先,从政府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决策上来分析,政府将构建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性体系,同时也将这一规划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中。因为有了长远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能够最大化的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也能促进我国走高科技路线,提升国家经济发展效益,同时也能让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进而促进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其次,从法律层面上讲,政府促进生态环境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法律的进一步完善,也能让人们遵守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能让我国人民对环境保护有新的认识,还能让我国的经济社会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充足的资源。第三,就文化发展而言,政府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就需要人类从行动上有所改变,而建设生态文明环境能够确保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让公民保护环境的意识不断加强,增加公民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参与度,从而达到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程度。公民的自律意识不断提高,公民的素质也会在无形中被提高,最终让生态环境造福人类。

3政府在我国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3.1能够有效落实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

由于生态资源涉及的种类比较多,包含的资源也比较广,因而生态资源是公共资源,而政府代表国家行使其职能,因此,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责任,政府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提出相应的政策,也会对生态环境建设提供资金,从整体而言,政府机关在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资金、项目和责任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资源环境专项审计为主要方式,其中包括生态环境、土地环境、矿产资源等,同时还包括水、大气资源,以及工程建设环保等各个方面,进而推动国家生态环境建设治理目标的实现。在推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要确保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当然要对政策的期限、范围、标注、进度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进而促进相关政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能够有效的落实。

3.2能够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效益的真实合法性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资源建设的资金运用涉及的方面比较多,范围也比较广,其中资金支出的主要方面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建设、节能减排工程的进一步优化、新资源的开发等,都需要涉及各方面的资金运转。目前,涉及到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资金主要有五大类,第一类:资源环保事业方面的资金运用;第二类:资源环保专项资金;第三类:财政贴息的专项贷款;第四类:各级政府向有关部门和群众征收的用于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第五类:国外贷款。这些方面的资金需要有一定的合法性,并要符合一定的规定要求,即资源环保资金的征收与审批是否按照国家的规定实施;同时在其分配方面也要科学合理,即运用于资源环保的资金是否与申报的资金一致,用于生态建设的资金是否合理分配,在资金拨付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在资金运用的过程中,是否符合资金的预算水平。

3.3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规范性

目前,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日益加剧,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建设的效果,为了促使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充分发挥政府机关的作用,其中,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加强监督工作,合理有效的监督机制能够推动生态环境建设的效率。首先,要监督项目立项的科学性,对于重c项目的决策流程进行全面审查,主要确保该项目规划的科学性,项目方案是否先进合理,以及在招标投标过程是否按照法律规定实施。其次,还要监督项目实施的规范性,对于项目实施的规范性与项目质量建设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比如:项目的条款是否按照合同的要求实施,这些方面的因素是提高生态环境建设绩效的关键因素。

4结束语

生态建设是一项持续性的工程建设,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泛,系统庞大,需要在生态建设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当然,仅靠政府一方面的力量是无法长久发展的,也无法实现生态环境建设,还需要社会其他建设主体的共同承担,才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松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J].党政论坛,2013,(05):2123.

[2]刘庆志.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审计“监督人”作用及其实现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5,(12):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