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生态环境的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当前生态环境的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当前生态环境的现状

当前生态环境的现状范文1

由于当前的技术手段与施工水平的有限,建筑行业不仅没有达到人类的居住标准,反而大量的破坏环境,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系统的正常运转,本文从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着手分析,主要针对当前建筑设计的主要类型与建筑设计的主要技术手段进行研究,实现建筑物的生态化、绿色化。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筑设计技术

1前言

自然环境问题是当前人类发展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但当前人类的发展进步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自然环境,越来越多的声音呼吁人类爱护家园、爱护环境。所以说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难题,人类要将身边的各个领域方面与生态环境相结合,做到环境能源的节约节省,建筑设计就要结合当前生态文明,实现建筑与生态环境的一体化,运用生态技术进行建筑设计不仅能够提高建筑建设水平,还能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

2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然而在人类发展进步的今天却在不断的破坏生态环境,可以说我们当前身边的一切都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得来的。由于人类发展建设需要大量资源,大自然成为了人类伸手不断索取的资源库,近年来自然环境越来越差,地球上许多的自然资源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短缺,目前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严重的威胁到人类的生活,人类未来的建设发展必须要考虑到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威胁,要将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所以说,加强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是当前建筑设计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人类未来的建筑设计任务一定要以环保为主要宗旨进行设计,本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经济,在生态文明视域下进行建筑设计。

3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三大类型

3.1节地节能建筑主要介绍

当前的生态绿色建筑中存在一种“节地节能建筑”很是流行,顾名思义,这种建筑的建筑理念就是在建筑建设的过程中最大程度的节省资源,并实现物质材料的二次利用。节地节能建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方面的体现,将废旧的材料回收进行二次加工再次用于建筑建设,在建筑建设的过程中设计留出清洁能源设施安放处,例如:太阳能热水设备的安置可以大大的降低能源的浪费,也可以降低建筑的建造成本,不仅为建筑的建造过程节省了财力,更重要的是为生态环境的建设贡献了一份力。所以说节地节能建筑是当前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主流建筑设计,在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今天,节地节能建筑的大量建设无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施手段。

3.2生物建筑主要介绍

生物建筑也是生态绿色建筑的一种典型,这种建筑类型主要是将整个建筑看作一个生物有机体,同时这种生物建筑相比较于传统的建筑模式有着巨大的优势,在建筑过程中生物建筑更为重视建筑材料的选择,通常在生物建筑建造时,会采取更将生态化的建筑材料,也会采用更为生态化的建筑模式。同时生物建筑更加看重居住者与生态自然的联系与接触,居住者的日常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建筑之中,生物建筑将建筑与自然融合为一个整体,生物建筑更加侧重居住者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体验,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通过生物建筑可以使居住者增加与自然的接触机会,共创一个和谐的自然环境。

3.3自维持建筑主要介绍

自维持建筑是一种超前的建筑思维的结晶,但当前自维持建筑仅局限在设计阶段,并不能完全的实现建筑的建造。自维持建筑是这三种建筑类型中最贴近生态文明要求的建筑模式,整个建筑切断了外部对建筑的能源供应,建筑内部能源一切来自于自然界,所有建筑内部需要的能源全部靠生态系统进行提供。自维持建筑可以依靠自然界带来的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能等能源。在能源应用的同时完成建筑内部废物的循环利用。这需要自维持建筑形成一个独立有封闭的循环系统,这就需要很高的建筑成本作为代价,同时也需要更高的技术手段作为技术支出。因此当前时代下这种建筑模式的实现还存在很大的难度,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这种建筑模式也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实现。

4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技术手段

4.1能源选取利用技术

能源选取利用技术是当前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主要实现技术,能源选取利用技术的实现关系到建筑物的生命力。生态系统中存在的自然资源可以利用到生态建筑的各个领域中,所以能源的选取工作变得十分重要,大部分的自然能源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太阳能作为清洁能源在建筑中发挥着采暖、干燥、降温的重要作用,在建筑上安装太阳能的收集装置可以储存部分太阳能,使太阳能源能够为建筑贡献能量。同理地热能源是北方建筑冬季里不可或缺的能源,这种能源也是一种十分清洁的能源,对能源的选取关乎到建筑物未来的使用情况,所以能源选取利用技术是当前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实现的重要手段。

4.2生态绿色建筑技术

生态绿色建筑技术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结合多方面知识理论的综合技术,生态绿色建筑技术需要对天气、生物物种、能源循环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有较深的了解,总的来说生态绿色建筑技术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技术的使用阶段也需要有较强的技术专业性才能够将生态绿色建筑技术融入到建筑建造中去,当前生态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不仅仅能够做到建筑的节能工作,更加能够推动建筑的生态化建设,这种技术在建筑设计上的应用,使得建筑能够更好的与生态自然相融合,同时生态绿色技术也能够在性能上提升建筑水平,增强建筑强度、提高建筑的稳定性与安全性都是生态绿色建筑技术的主要特点。

4.3建筑循环利用技术

建筑的循环利用技术是建筑本身从材料、能源的循环利用角度出发所产生的一项生态化技术,每一个建筑的使用都存在一定的期限,建筑本身有着自己的寿命与使用周期。在建筑无法再投入使用后废旧建筑如何处理已经成为当前建筑设计的一大难题,当前对于废旧建筑的处理主要倾向对废旧材料进行回收、循环利用,这种旧式材料的二次利用不仅能够很好的解决废旧材料的存放问题,还能在新的建筑建造过程中提供大量的建筑材料,更好的完成建筑的资源节省,很大程度的降低了建筑物的建造成本。所以说,当前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循环利用技术应该被重视并投入到建筑的建设中去。

5结语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一直都不被人们所重视,直到生态环境出现了危机,人类终于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但幸好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生态环境建设在近几年的努力下已经初步得到了改善,所以说在满足人类需求发展的同时,不能忘记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对人类居住的建筑设计也是同样,不仅要选择合适的建筑类型也要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选取合适的生态技术,这样才能保证建筑物能够与生态环境相结合,达到建筑设计的最终目的,以生态环保技术来实现人类的日常需求,保证生态环境的建设,只有改善了建筑对环境造成破坏这一现状,才能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当前生态环境的现状范文2

    关键词:生态整治 法律 问题

    一、我国生态整治恢复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法律问题

    我国生态整治恢复方面存在的法律问题

    我国在环境整治方面的立法已经建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一些法律没有得到及时的完善,这些生态保护立法仍存在不少缺陷,和我国当前生态保护和经济的发展不协调,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体系不健全

    (1)法律领域存在真空??

    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已经很多,但是在生态整治方面还存在一些空白,存在着真空,很多情况仍然是无法可依,如生态效益的补偿、生态整治恢复的法律保障。出现问题只能是临时出台一些文件,没有形成一个长效机制,对于我国生态整治来说非常不利。

    (2)基本法律侧重于防止污染?

    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法律不能适应当前的情况,例如现行《环境保护法》颁布于1989?年,那个年代的环境意识和现在的情况不能很好的结合,那个时期主要注重环境污染的防治和治理,对于环境的保护治理方面来说意识淡薄,虽然也有一些规定,但是仅仅只限于形式,例如,《环境保护法》第19?条规定,“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这种粗线条原则性规定,缺乏具体的规则指引,被执行的很少。

    2、对生态恢复缺乏足够的重视?

    生态环境问题是涉及很多领域,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现行的法律缺少对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保护的重视,这和当前重视生态保护极其不符,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民法、刑法、经济法等相关法律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从各自的角度对生态保护做出相应的规定。有些法律法规体现了生态保护的意识,但是不够具体,针对性不强,仍然需要作出相应的细则。如新《刑法》对盗伐林木罪的处刑规定明显缺乏对生态保护的重视。新《刑法》对盗伐林木罪的最高处刑,由原《刑法》按盗窃罪可判“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降为可判“7?年以上有期徒刑”。这种规定显然给人们一种盗木比起其他的刑事犯法轻一些,给人们一个误导信息,对于立法我们要深思熟虑,不能顾此失彼。同时,在其他法律中也存在这样类似的问题,在此不再一一道来。

    二、完善我国生态整治恢复法律体系的建议与对策??

    1、加强法律意识,预防为主

    法律的制定的目的不是在惩罚,而是侧重预防,同样,环境保护相应的法律制定也同样是预防为主。宣传法律,让普通老百姓能够了解相应的法律法规,首先知法才能懂法、守法。守法,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环境保护法,只有懂法的了这些法律法规才能更好地守法。通过各种手段,加强环境保护知识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尤其是环境法律意识。使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能认识到保护环境事关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了解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掌握依法保护环境的武器。环境问题是破坏容易治理难,有些环境甚至是如果破坏了就永久不能恢复了,产生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所以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加大宣传力度,防止危害环境的后果产生。

    2、专家参与立法,提高立法质量,?

    法律的建立都是一项比较大的系统工程,各个法律立的建立都需要相应的专家学者的参与,精通相关业务,在环境立法这个领域,由于需要相关的生态专业知识,不仅仅需要法律专家,更需要邀请一些生态专家参与立法,将更能把握立法的目的,充分调节好人与自然,发展与环保之间的关系,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3、可持续发展观知道法律的制定???

    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这是我们制定环境保护法律的指导思想。

    环境保护有时和经济的发展相矛盾,?我国目前现行的环境资源法律制度在解决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三者协调统一的问题上显得“力不从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解决这些方面是很有用的,以这种思想构建的法律制度,能从根本上防治污染和防止环境遭到破坏的法律制度。人类历史和实践证明,破坏环境,以环境为代价换来的发展都是不牢固的,甚至是得不偿失,?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环境为代价,国外的前车之鉴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子。因此,?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我们环境保护立法的指导思想,?是确保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根本保障。

    4、吸收国外先进经验

    外国在环境治理方面应该说是有好多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主要包括地方性法规和实施细则的制定,这对于我国环保法律的建立和完善有很大的帮助,积极维护我国的利益。

    法律的制定有时不是很难的事情,关键是好的法律如何执行下去,这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西方国家在环境执法、司法方面有许多可以借鉴的东西。例如《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定了公民在环境方面的一般权利。《清洁水法》和《清洁大气法》都规定允许公民对任何违反这两个法律的人提起诉讼。在美国环境法中还有一项独特的民事诉讼制度,该制度允许环境管理机关提起民事诉讼以实施环境法。我们都可以有选择的借鉴。    

    参考文献:

    [1]秦天宝:完善我国自然资源保护的立法.社会科学.1999(6)

    [2]李克国:生态环境补偿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环境科学动态.2000(2)

    [3]戚道孟:我国生态保护补偿法律机制问题的探讨.中国发展.2003(3)

当前生态环境的现状范文3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与素质研究概述

1.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是我国学术界在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探讨可持续发展及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等问题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而目前国外学者并没有明确提出这一概念,只是形成了一系列类似的概念和思想。“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一个很重要的创造性成果。生态文明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泛的概念,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理解,本文采用的是俞可平教授的定义:“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

2.关于生态文明素质的研究鲍宗豪认为:“市民文明素质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城区能否形成良好的发展‘软环境’的关键,是‘软环境’建设的核心”。市民文明素质是民族文明素质的主导和标志,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是民族文明素质提升中的一大难题。黄艳等认为:“大学生素质生态水平是衡量大学生作为‘大学人’和‘社会人’是否实现全面发展的一面镜子”。他们的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水平呈现正成长性的综合发展趋势。只有国民拥有良好的生态文明素质,才能更好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高校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其生态文明素质的高低,很可能会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提高要融入实践行动中,处于“象牙塔”里的高校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塑造,既是一种理想型的,也是一种实践型的。高校的生态教育课会使学生激情澎湃,但走出校园,社会大众的实际行动很可能就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从众心理和不坚定的决心会令他们做出错误的行为。学生生态行为的这种不稳定性,是影响其生态文明素质的重要原因。

二、调查基本情况

1.调查的内容和目的本研究组织的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涵盖了高校学生的生态知识、生态文明素质、生态责任、影响高校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因素的自我认知4个方面,能够全方位了解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调查了解当前高校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状况,并通过对高校学生生态文明素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可行性建议,从而有效地提高高校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真正实现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2.调查方法和研究对象本调查正式始于2013年11月,历时1个月。选取了上海、南京、杭州三座城市中的8所高校作为调查样本,选取的研究对象限于公办高校的硕士学生和本科大学生。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对8所高校共发放650份问卷,收回558份,有效率为85.84%。从表2可看出,性别分布:男生占50.54%,女生占49.46%。年级分布:大一占6.63%,大二占21.33%,大三占20.97%,大四占6.09%,研一占24.91%,研二占12.90%,研三占7.17%。学科分布:工科占37.81%,理科占32.26%,文科占29.93%。3.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用SPSS16.0进行分析,运用简单相关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种方法,分析影响高校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各种因素。

三、调查结果分析

1.高校学生生态知识分析在分析高校学生生态知识方面,笔者选择两个较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分析,一是单选题“1‘生态文明’是在哪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并上升为我国国家战略的”,二是单选题2“‘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其中,单选题1(正确答案为“十七大”)回答正确的有207人,正确率为37.10%,选择“不知道”或选择错误的高达62.90%。单选题2(正确答案是“6月5日”)回答正确率为51.61%,仅过半数,选择错误的占48.39%。从回答状况可看出,高校学生对生态文明相关政策的掌握情况参差不齐,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学校不重视生态文明教育,设置的生态教学课程比较少,学生系统学习生态知识的机会较少;二是在现代社会就业压力和生存压力日趋增大的境况下,高校学生群体更多关注的是与学习、工作密切相关的东西,没有时间与精力去补充与前途“无关”的知识,会疏忽对生态知识的关注,影响着自身生态知识水平的提高。问卷统计数据显示,在生态知识方面,男生回答正确的比例要高于女生。这是因为,有关生态方面的知识很大程度上与政府政策、时事政治紧密相连,男生相比于女生而言,对时事政策关注更多,导致生态知识掌握方面存在性别差异。

2.高校学生生态行为分析生态行为是生态文明素质的外化和集中体现,是一种表现生态文明素质最直接的方式。高校学生生态行为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方面,生态恶化现象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重视;另一方面,在政府、社会、学校、大众传媒等各方主体宣传教育的影响下,学生产生了责任感,并将掌握的生态知识、生态技能转化为一种保护生态的情感和责任;另外,学生将自身的生态责任和生态意识逐渐外化成生态行为。从表4、表5可看出,高校学生已逐渐将生态文明意识转化为生态文明行为并付诸实践,杜绝使用一次性物品,自觉使用可循环物品,参与绿色环保宣传活动等。但是,在参与实践活动方面,学生交付的试卷并不十分满意。这说明部分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并未完全转化为文明的生态行为,在知与行、观念选择与行为选择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除了以上两项生态文明行为之外,高校学生作为具备较高生态素养和公德意识的群体,也有其他的生态文明行为。问卷统计显示:超过76%的被调查者能够做到不随地乱扔垃圾;超过62.5%的被调查者能够做到购物自带购物袋;超过50%的被调查者能够向有关部门反映排放污水的行为。根据调查数据,现实生活中多数高校学生能够做到爱护环境,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愿意参与有组织的生态保护活动,并身体力行通过多种途径做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事情。但是,学生的生态行为缺乏主动性,没有强烈的保护环境的意识,对环保和生态发展的责任感不强。一节生态教育课或者演讲后,学生的热情被激发,热情澎湃地要投身于生态环保建设中,但离开那个特定的环境,激情褪去,“随大流”的本性就会显露无疑。对于这种情况,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摆脱不了责任:幼时父母的教育、家庭的熏陶,入学后教师的教导、学校环保活动的组织,接触社会后社会风气的影响、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等,这些都是影响高校学生自身生态文明素质和生态行为的重要因素。

3.高校学生对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如何,通过周围的生活环境就能体现出来。学生对自己周围环境状况评价的调查结果为:3.90%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好”,29.00%的被调查者认为“比较好”,41.00%的被调查者认为“一般”,19.40%的被调查者认为“比较差”,6.60%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差”。这说明虽然政府近几年在大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去改善生态环境,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因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的、长久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对目前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3.23%的被调查者对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是“非常好”,20.61%的被调查者认为“比较好”,49.28%的被调查者则认为“一般”,认为“比较差”和“非常差”的仍占21.33%和5.55%(见表6)。同时,根据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显示,不同性别的学生对目前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T检验值为2.108;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目前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描述性数据,是应用单因子独立样本变异数分析(one-wayANOVA)得出P值为0.356。这两组数据均表示,针对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状况,学生有理性的认识,对其评价是相对客观的。而且这两组数据是相互关联的,学生认为周围环境状况好的,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就会高;认为周围环境状况不尽人意的,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自然就会降低。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针对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高达73.70%的被调查者归责为“政府缺乏相关监督政策,行动不到位”,这又验证了被调查者对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不高的结论。一方面,是因为政府采取的改进生态环境措施正在实施中,这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而当前生态破坏严重,效果不会立竿见影;另一方面,有些部门在应付上级政府和公众,未真正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我国政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面对资源日趋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应全面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听取各方意见,明确各方责任,制定可行性措施。既要保证经济的发展,又要做到爱护保护生态,让社会群体切实感受到政府实际行动的效果。

4.高校学生自评生态文明素质状况分析图2显示:10.21%的高校学生被调查者认为,自身的生态文明素质非常好;45.70%认为自身的生态文明素质比较好;36.38%认为自身的生态文明素质为一般;剩余7.71%的被调查者则认为生态文明素质比较差或非常差。调查数据说明,绝大多数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自评还是不错的。通过调查发现,影响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因素有很多。在影响因素中选择“家庭”、“成长环境”和“朋友”的比例是较高的,尤其是“家庭”这一项,比例高达82.3%。这说明学生认为,家庭教育对其生态文明素质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亲属尤其是父母的所作所为会影响子女的一生;作为教书育人的高校,在生态教育这方面的工作比较形式化,缺少专业的教师任教,生态宣传及专业活动组织不足,无论是“软件方面”,还是“硬件方面”都亟待改进。调查结果显示,84.4%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所在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现状是“不重视,这方面工作较少”。就高校的生态教育工作而言,81.7%的被调查者表示,提高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及其践行能力的有效措施,是增加生态文明相关教育课程,成立生态环保社团组织。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学校生态教育工作已做得很成熟,我国高校可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发展学校生态教育,设置相关生态课程,成立专门的环保组织,组织并带领学生参与环保活动,逐渐强化学生的生态意识,提高其生态文明素质及参与生态行为的机会与能力。根据调查数据做的独立样本T检验数据(见表7),T值为1.60。这份数据表明,高校学生个人生态文明素质与性别关联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相上下,生态文明素质不会因为性别之差而有明显差异。

5.高校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看法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和三大文明建设的一个支撑点,高校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生态文明建设能否取得预期效果。本次调查设置了一道主观题:“请谈谈您对现在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看法及建议”。调查结果显示:(1)学生认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特有的角色决定了其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政府作为政策的主导者,其态度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2)生态文明建设是政府、企业、公民的共同责任,企业需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纳入其核心价值体系中,自觉遵守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在企业盈利的同时,也要对生态保护承担起应尽的责任。(3)社会组织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担公共治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社会组织要利用其“人员多、涵盖范围广”的优势,加大生态保护的宣传力度,组织环保活动,传递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提高大众的生态文明意识。(4)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因此,大众传媒应利用自身优势传播正能量,呼吁公众保护生态环境。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此次调查研究显示,大多数高校学生对当前的生态现状有客观的认识,对自然环境的现状及其相关政策的关注度也逐步提高,但其自身的生态文明素质和生态实践行为表现得却不尽如人意,总体水平尚待提高。(1)高校学生的生态保护知识水平不高、认知不明确,对基本的生态知识和政策缺乏关注和了解。(2)高校学生的生态意识虽已觉醒,但生态责任感不强,不能主动将自身纳入保护生态的角色中。(3)高校学生的生态行为虽已养成,但明显滞后。日常生活中,学生的生态文明实践行为与其掌握的生态知识、生态责任往往是脱轨的,不能很好地将生态道德情感、意识、准则等应用到实际的生态行为中。

当前生态环境的现状范文4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乡镇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生态环境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乡镇经济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吸纳就业、活跃市场经济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地区乡镇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无视生态文明建设,进而出现了诸如过于重视经济利益、忽视环境保护;政府相关政策及管理不到位;环境污染加重,治理缺位等严重的问题。这都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和谐发展的目标。因此,必须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对我国乡镇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充分实现我国乡镇地区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和谐发展。

2.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乡镇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过于重视经济利益,忽视环境保护

我国乡镇经济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农业,而更多的是依赖于数量众多的乡镇企业。当前,乡镇企业的主要目的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其主要是以低层次的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不利影响。一方面,乡镇企业家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过于重视经济利益,其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意识较差,未能对其给予充足的重视,进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乡镇企业规模较小,自身经济能力有限,其生产产品的原材料一般不具有环保性,这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破坏生态环境,进而违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乡镇经济发展理念。

2.2 政府的相关政策管理不到位

在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乡镇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具有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当前,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乡镇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其存在的问题不断增多,尤其是生态环境遭到很大的破坏,给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诸多的不利影响。其主要原因是当地政府的相关管理不到位。一方面,政府对乡镇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较低,对乡镇企业的政策和税收支持不到位,使得乡镇企业的发展成本高居不下,难以腾出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缺乏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还缺乏针对乡镇企业的完善政策及管理措施,因此使得乡镇经济的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出现脱轨。

2.3 环境污染加重,治理缺位

由于我国乡镇分布广泛,在乡镇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肆意砍伐、违规建设、乱排乱放等问题显得十分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难以取得应有的成效。一方面是因为广大农民和乡镇企业对环境污染问题视而不见,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缺失,难以按照相应的要求进行农业生产和企业管理与发展;另一方面,在出现环境污染问题之后,缺乏相应的治理,乡镇企业的环境治理能力较差,“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等环境保护理念相对缺失。另外,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等方面,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及村委会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3.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乡镇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实现乡镇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必须要实现乡镇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一方面,要大力鼓励乡镇企业以环境保护为原则进行相应的生产和发展,提升其环境保护意识,同时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提升乡镇企业的创收能力,要继续加强对“三农”的扶持,提升整个乡镇经济的发展速度与质量;另一方面,要在乡镇地区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工作,使其渗透到乡镇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并以此为原则对乡镇经济的发展进行考核,切实提升乡镇地区环境保护的力度。

3.2 加强政府相关政策的管理

强化政府相关政策的管理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一方面,上级政府要统领全局,从整体出发,制定指导性的政策与措施,增强其对乡镇政府的领导能力,增强乡镇政府对各项政策的执行力度;另一方面,乡镇政府要从其所在地乡镇经济的发展现状及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出发,制定相关政策的实施细则,并组织专门的管理小组定期进行走访和考察,在推动乡镇经济发展的同时,要进一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3.3 降低污染,及时治理

污染加重,治理不及时等问题在乡镇地区显得十分迫切。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实现乡镇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要坚持降低污染和及时治理等原则。一方面,要按照农村和乡镇企业的分布,分配其环境保护和治理的任务,并将其视为重要的考核方式之一。另一方面,要在乡镇地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及环境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方法等的宣传,提升广大农民和乡镇企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执行力度,使其在创造收入的过程中能够真正做到防止污染,提升环境的整体质量。

总结

长期以来,乡镇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乡镇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诸多的问题,从其现阶段面临的问题来看,必须要从实现乡镇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发展;加强政府相关政策的管理;降低污染,及时治理等方面出发,全面推动和实现我国乡镇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使其成为促进我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参考文献:

当前生态环境的现状范文5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建筑业;生态建筑;能源

一 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在现代工业社会里要真正做到高品质的无污染的室内外环境、能源和资源的高效循环使用,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的,是需要牺牲大量的建筑面积或经济利益的。然而我国的建筑业,尤其是老式建筑的资源和能源高消耗,所造成的能源和环境问题突出。而建筑建造从选材到完工,建筑的全过程对资源和能源带来的持续消耗,在建筑年限过期限后,而拆迁又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在我国,大多的建筑所产生的高消耗型发展为环境生态带来了一系列的严重后果。

发展生态建筑的现存问题

生态建筑在发展中国家推行和发展仍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1)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够,“以环境为中心”的设计观念尚未形成或成为社会的共识;(2)生态建筑本身的经济合理性问题,目前由于建筑生态技术和材料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导致建筑单方造价过高从而使建筑业主望而却步,开发商也因生态建筑需要更多的前期投入而回收速度缓慢而不愿冒险开发;(3)各国政府的相关政策尚不到位等。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生态建筑首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要加大生态环境的教育,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上建立一套新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其次是国家用制度推进生态建筑及其技术的发展,如推行市场准入制度,补贴建立示范性的生态住宅小区,无偿推广实用生态技术等;三是在建筑设计中先从中、低技术开始,如节能技术、通风技术等。

二、生态建筑的概念及特征

生态建筑又被称为“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是指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构筑物。人、建筑和环境是建筑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生态问题日趋严重,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生存方式。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浪费和无谓损耗,以较小的消耗获得丰厚的目标,成为全人类共同努力的目标。在建筑领域内,生态建筑的发展在理论上、技术上以及建筑设计的实践上都取得可喜的成就,成为了当代建筑发展的导航器。

生态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建筑本身较传统建筑大大降低了其耗能。生态建筑尊重当地自然,人文,气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此没有明确的建筑模式和规则。生态建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绿地,阳光,空气……注重内外部的有效联通,其开放的布局较封闭的传统建筑的布局有很多区别。

三、发展生态建筑的意义

绿色、低碳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节约能源和资源,减少CO2少污染,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筑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户,同时对环境也有重大影响。据统计,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时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也是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另外,建筑引起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占据了环境总污染的1/3还多,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其中40%为建筑垃圾。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对住宅、道路、地下工程、公共设施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所耗费的能源也越来越多,这与日益匮乏的石油资源,煤资源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必须发展生态建筑。

四 我国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1 节能环保建材的开发

在所有人造材料中,建筑材料是目前资源和环境负荷最重又具有巨大节约潜力的材料,而且还是可以成为再生资源的材料。建筑材料很容易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健康安全造成损害和威胁。据统计,我国单位数量产品的能耗与资源消耗比先进国家高得多,资源再利用率低,社会最终产品只是原料投入的30%,大部分原料变成了废弃物,既消耗了宝贵的资源、能源,又严重污染了环境。因此,应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为建造生态建筑、为创造与自然环境协调的人类环境打下基础。

2 整合性设计模式

当前国内生态建筑的建设实践可以发现,在传统建筑设计模式背景下,比较普遍地存在一种“创可贴式”的伪生态建筑。大江南北的生态建筑普遍采用了包括屋顶绿化、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等“十大”流行生态建筑技术,在一拥而上的技术拼盘中,将众多流行生态技术被强加于传统建筑上,暴露出建设方和建筑师对技术措施缺乏了解,忽视地域差异、经济效益以及建筑整体生态效率问题,所谓的生态技术常沦为风格标签[5]。这种标签化的生态建筑往往造成了更多的资源浪费,带来了更深层的环境问题。传统专业分隔的设计方法已无法满足生态建筑设计目标的要求,整合设计方法适应了作为复杂系统的生态建筑的建筑特点与设计要求,符合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建筑设计加成思维模式的要求,有助于促进当前生态建筑设计向科学化方向发展。

3 走中国特色的生态建筑之路

鉴于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应更加注重综合效果,结合各地地域特征和经济现状,通过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制定颁布生态建筑标准和评估规范,研究开发、应用推广生态新技术、新材料和成熟适宜的生态建筑技术体系,努力实践建筑生态化各项具体措施,建立健全生态建筑立项、设计、施工、运营各环节管理机制和技术政策法规,搭建国内外生态建筑合作交流平台,最终通过研究、设计单位与政府、工业界密切合作,推动生态建筑成为我国未来建筑主流,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总之,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时代的客观要求,而且也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促进生态建筑与生态环境的统筹协调发展,是当下我们发展生态建筑的主要趋势。也是促进人、建筑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的必然之路。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与技术,积极推广立足资源的节约、再利用生态建筑循环发展之路,实现生态建筑规划、设计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不断丰富、拓展传统建筑的知识、理论及范围,促进生态建筑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完美结合,达到努力实现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M].清华大学: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1.

当前生态环境的现状范文6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相伴随而来的是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严重制约着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在生态环境遭受污染中,废水污染较为严重,不仅污染水资源,还会对土地资源造成污染。针对废水的排放,为了能够降低废水中污染成分含量,采用废水处理工艺是必然选择,能够有效降低废水中污染成分含量。由此,本文主要就废水处理工艺对废水检测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结合实际情况,客观阐述其检测方法以及影响,以求进一步规范废水处理工艺,保护生态环境。

关键词:

生活废水;处理工艺;废水检测

0引言

纵观当前生态环境现状来看,由于人类对资源、能源过渡的开采,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造成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污染,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前时代主流旋律。在环保建设过程中,对于废水的处理所选择的工艺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生活污水排放的成分较为复杂,很难充分检测选择合理的处理工艺,为工作开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1试验准备

采用哈希DR5000的紫外分光光度计,原子光谱等以及PELambda25可见分光光度计。废水检测需要需要严格遵循相关废水检测方法进行试验,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准确、合理。

2实验结果和讨论

为了能够客观分析废水基体对待测元素的干扰情况,一般情况下采用简单的方式,即加你过废水样品中加入适量的带测元素标准溶液,检测加标回收率,如果最终结果<85%,或者归零,那么就可以证明这种干扰因素缺失是存在的,但是需要进一步检测来确定这种干扰因素的大小,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对策消除这种问题提升检测结果的准确程度[1]。

2.1物理干扰因素

废水污染成分检测,首先需要对其中存在的污染物质成分进行判定,才能有针对性选择解决措施,而物理干扰因素主要是指在废水处理中加入适量的高酸高盐,加强废水表面张力,这样在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对废水检测时,回收率会随之降低。这种无理干扰因素较为常见,可以采取标准加入法进行解决,即:选择三份等量的样品溶液,其中第二份溶液中加入适量待测元素将其标记为1c,第三份样品溶液加入标准量是第二份的两倍,标记为2c,三份样品溶液质量浓度作为横坐标,绘制数据曲线图,将所测得的待测元素含量标记为Cr[2]。经过试验检测能够发现,绘制校准曲线能够检测出废水中铜含量在0.292以及0.179mg•L-1,采用标准加入法检测得出的最终结果为0.649以及0.411mg•L-1,从中可以发现前者的回收率在45%,而后者回收率在97.9%~104%之间。

2.2化学干扰

化学干扰因素较之物理干扰因素而言,涉及范围更广、更为复杂,采用标准加入法消除这种干扰因素,消除方法较难,所以可以选择不同的检验方法进行论证。选取相同质量的样品溶液,加入不同量的待测标准溶液,再选择另外质量不同的溶液样品,加入同等量的待测元素标准溶液,观察溶液检测所得出的结果,加标回收率差异大小,只有保持相同才能使用。样品溶液加标回收率在55.5~72.0%,这一数据可以说明样品溶液回收率会随着样品体积增加逐渐产生变化,不能采用标准加入法,可以采取其他的离子交换树脂法进行检测[4]。

2.3基体变化干扰

在对废水检测中,可以采用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这种方法较为常见,并且所取得的测定结果准确率较高,大多在6.0mg•L-1,运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检测,最终所得到的结果同样在6.0mg•L-1范围内。从中不难看出铬成分含量最多,其他的含量几乎没有,加标回收率接近0,并且最终铬总含量同样在6.0mg•L-1上下波动。废水基体具有十分突出的多变性,甚至容易出现大量还原物质锡,铬VI可能会转变为铬III,以至于无法检测出Cr。

3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前全球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相伴随而来的是生态环境的持续污染,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其中废水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尤为严重,不仅污染土地资源,同时可能渗透地表水中,污染水资源,所以对生活污水进行检测时需要选择合理的处理工艺,尽可能的降低其中污染成分,保证废水处理质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作者:周新 单位: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滨河污水处理厂

参考文献:

[1]白辉.抗生素制药生产废水征有机污染物的分层同步检测方法及处理工艺去除效率研究[D].山东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