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双减政策下的教育现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双减政策下的教育现象范文1
自2021年秋季开学以来,我校以“双减”任务落地落实为着力点,深入推进“五项管理”,在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五项管理”等方面积极开展了许多积极的实践探索,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好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一、落实“双减”政策
1、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等。
2、提升课后服务水平:落实“5+2”课后服务,形成“作业辅导+兴趣爱好与特长培养”的课后服务模式。
3、提高教育质量:以“三线四环五步”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进为抓手,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职业素养。
二、推进“五项管理”
(一)手机管理
1、制定校园手机管理工作制度,明确管理职责,细化管理措施。
2、召开主题班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通过家长群、家长会等渠道,提醒家长严控孩子玩手机,加强对手机的管理,并通过言传身教,在使用手机等方面注重发挥自律守信的示范作用。
3、严格落实不用手机布置作业,不布置需用手机完成的作业。
4、校内设立公共电话、告知家长班主任联系方式,提供孩子特殊情况下的通讯联系需求。
(二)睡眠管理
1、充分做好宣传工作。制定工作开展计划,给家长下发了一份关于此项工作的致家长一封信,并以班队会的形式,对学生和家长做了此项工作的知识普及。
2、明确学生的上课、睡眠时间要求。早晨上课时间严格把控在8:00——12:00;中午,走读生在家休息,在校寄宿生在生活教师的指导下统一午休;下午上课时间严格把控在13:45——16:25;课后服务把控在16:25——18:00,晚餐后辅导把控在17:10——21:20;要求学生必须在9:30开始睡觉,保证学生的充足睡眠。
3、严把学生到校时间和作业量管控。学生到校时间不早于7:50,严格按疫情错峰时间进行。学校要求所有教师和班级,不得提前到校参与统一的教育教学活动。做好学生的作业量管控,尽量在校内完成,课后作业必须控制在1.5小时内。
4、学校通过家长会、微信公众号、家长群等渠道,宣传充足的睡眠对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告知家长保证学生按时就寝。
(三)课外读物管理
1、学校禁止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等活动在校园内销售课外读物现象,不存在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购买课外读物的行为。
2、通过全校师德师风大会,严格管理教师坚决不允许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购买课外读物。
3、坚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班级图书角借阅等书香活动,感受读书带来的快乐。
4、家长要鼓励孩子参加各类读书活动,与孩子一起开展亲子共读。
(四)作业管理
1、制定作业管理制度,科学设计作业。
2、随着课后延时服务的落实,在老师的辅导下,学生在学校能做完大部分作业,课后作业量控制在1.5小时内。
3、教师对布置的作业做到了全批全改,作业批改正确规范,评语恰当。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或要求家长批改的现象,更不能存在家庭作业过量的现象。
4、学校定期对教师作业批改情况及学生减负情况进行检查。
(五)体质健康管理
1、学校按规定落实体育和健康课程,开足开齐体育与健康课程,做到7-9年级每周3节,确保不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
2、保证体育活动时间。学校开展预防近视专题培训和宣传教育,学校严格开展眼保健操和课间操,保证大课间体育活动不少于30分钟,在校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
3、认真开展体育活动。学校每年要召开规定的运动会、跳绳比赛、足球赛、越野赛、广播操比赛、队形队列比赛等一系列的体育比赛活动,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养成锻炼习惯,并使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4、做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每学年学校都要按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对学生进行健康监测,建立和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学校并将体质健康监测项目渗透到体育教学中进行训练和练习,让全校学生的健康标准达到整体要求。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强国少年志,筑梦新征程。希望用减出来的时间开展亲子家庭日,用减出来的时间共读幸福之书,用减出来的时间开启艺术之旅,用减出来的时间共享运动乐趣,用减出来的时间体验家务之乐。愿每一位孩子,在“双减”政策的庇佑下,向阳而生、蓬勃迸发,真正享受属于自己的新的成长阶段!
双减政策下的教育现象范文2
这让学生们没有周末,因为他们必须在周末上补习班。所以这也是现在很多学生想要快点长大的原因,因为长大以后,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恰恰相反的是,一些80和90后都想要重新倒回童年时时期,因为那个时候是最快乐的。
现在教育政策开始越来越严格,所以学生不仅要认真学习,课后也还需要花时间补习,造成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如此多的课外补习班。
课外补习班看到了家长对孩子升学的渴望,很多课外补习班也通过骗学生上课,骗取家长的学费,把钱花在了课外补习班上。然而,学生们的学业成绩并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对于这样的行为,相关的政府部门也对这些补习班进行了严格的把控,了以下三项公告。
1.课外补习教师必须具备开课资格
许多课外补习班没有相关资格,所以现在有很多部门单位对于现在社会上泛滥的补习班,进行了非常严格的控制,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相关的补习班资质的机构,将会被禁止停业处理。
2.机构老师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格
为了省钱,很多课外补习班会聘请一些没有资格证书的教师来教学生,甚至会聘请没有资格证书的教师来吸引更多的学生报名。还骗了家长高昂的学费。最重要的是,这样的做法不仅不能让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甚至还会影响学生的成绩,所以现在相关部门也已经明确规定了,如果培训机构存在这种现象,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3.课外学费
而有关的政策也表明,培训机构在向学生收费的时候,不能提前交纳,更不存在需要提前交纳学费,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没过多久,就出现了这种新颖的“课外补习班”,并且一些家长对这种补习类型也有了不一样的想法。
家长担心新的“辅导模式”会影响学生
在相关部门严格管控课外补习班后,有很多不合格的补习班也已经关闭了,但是随之也有新的一种补习方式出现,除此之外,政府也还出台了禁止开设暑期补习课程的政策。
所以这种新的补习方式也受到了许多父母的追捧,而这种方式说白了也就是换种方式补习,
只不过这种形式的补习,对于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家庭来说,相对没这么大的压力,但是对于一些普通家庭,这明显就是增加了
经济负担,让本已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对于这种方式的补习班,不少的父母也开始担忧,因为之前的课外补习班模式都差不多,因为大家都是从零开始的,但是出现了新的补习方式,可能大家的起点就不一样了,也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条件邀请导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建议。
而这种补习的形式也是钻了政策的空子,此外,这种补习班更是为父母和老师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补习费用极其昂贵,增加了家长的负担,也为课外补习班找到了赚钱的新途径。
最重要的是,这样的补习班教学水平也不能得到保证,而老师的教学质量也是在未知的情况下,最终会导致家长花费大量的补习学费,但学者的学习成绩依然停滞不前,甚至下降。对此,希望家长们在为学生选择导师时要慎重,否则可能白白浪费金钱和时间。
总之,家长在暑假给学者选择导师时一定要慎重,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孩子是否需要补课。他们不能盲目跟风。另外,要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进行分析,清楚了解后再做决定,否则会适得其反。如果家长一定给学生报名课外辅导班,一定要选择比较弱的科目,而不是一味地让孩子接受各种辅导。
双减政策下的教育现象范文3
关键词: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探索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以按照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试行的条例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这是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的。而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要求,教育部早已提出: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中持有相关技术资格或者职业资格的人数应该达到50%以上。所以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加强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不论是科技发展的水平,还是产业结构的技术构成,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劳动者的素质也相应有很大的提高。在实现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除了拔尖的创新人才,还需要数以万计的专门技术人才,更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据调查分析,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中,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问题由其严重的专业领域有护理、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于维修、计算机应用等。在这种形势下,历史赋予了职业教育重大的历史使命,即需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所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已是职业教育的重点和特色,不论是经济建设、社会现代化还是教育发展,都急需职业教育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二、本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由于本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为了向社会建设输送人才,导致职业教育行业异常发达。但是近些年来,虽然在实施特聘岗位计划、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方面,已经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做出了成绩,但是现状还是不容乐观,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的要求,现有教师队伍状况还不能达到。师资现状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编制因素制约
由于编制的原因,职业教师的师资严重不足,继而导致了双师型教师难以达到标准。截止2013,我市共有职业学校273所,在校学生共45万,生师比为30.8:1,相对于同阶段的普通学校的生师比19.2:1,差距太过于悬殊。在现有职业教育教师中,双师型教师仅仅占了30.88%。如果按照国家关于20:1的生师比的标准,我是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有10000左右的缺口,在这其中,双师型教师的缺口也是很大的。由此不难看出,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
2.各职业学校对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认识不足
虽然本市职业教育的历史已有多年,但是部分学校并不能跟上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还没认清形势,所以对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认识不足。部分学校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不够重视,也不能认识到教师对专业的规模性建设的重要性,根本上是对学校健康发展的认识不足。无法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需求,就是因为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学校的领导重视不够、投入的培训资金不足等。
3.教师寻求专业发展的动力不足
职业学校中的部分教师,在寻求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内动力不足。这些教师的现代职业教育意识淡薄,此外再加之学校对专业教师发展的激励机制还有所保留,这正是部分教师产生消极思想的原因,所以其自身的专业素质就很难提高。据统计,在我市的职业教师中,本科文化程度者仅占77.69%,与阶段普通学校相比,相差将近20个百分点。此外,不少学校错误的理解“双师型教师”的含义,使得在建设过程中出现错误,让双师型教师的价值减重不少,影响建设质量。
三、探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方法
1.制定双师型教师的统一标准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精神,必须要统一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必须按照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制定专业技能型教师的申报评审第二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执行统一的认证政策与管理方法。这样就能使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走向规范化。制定标准之时,应考量教师的成长规律,根据不同层次做出规划,以达到激励不同专业技术职务等级,不同职业技能等级的双师型教师都有其目标和方向的目的。
2.强化管理制度
目前职业教育的管理上,还处于分割状态,普通的职业学校管理权在市级,技工学校的管理权在劳社局,职高的管理权则在教育系统。这些管理权限不一致的现象,使得无法统一的规划全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理顺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方法,是使得我市职业教育走上战略化道路的重中之重。
3.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
鉴于现状,各级管理部门应该与各职业学校联合制定教师目标考核体系。将各区县的职业学校全部纳入考核监督范围之内,为其制定双师型教师建设目标,对于不能完成目标的学校,实行一票否决,进而使得各职业学校重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水准。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教育、劳动、人事等部门,应该联合制定职业学校建设双师型教师和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激励机制,让各学校提高其参与性和积极性。各学校也要根据其实际情况,对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做出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于那些不断提高自己、寻求专业发展、工作认真的老师要加以奖励,而对于那些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业务停滞不前的教师,可对其作出适当的惩罚。这样一来,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会有所提高,教学质量也会提高,进而整个职业教育的水平也随着提高。
5.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系列计划
各学校应根据学校自身水平、师资水平、师资质量等方面出发,结合实际,制定科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对重点教师进行培养,选拔部分优秀教师取外地培训学习,联合企业单位,让部分教师在基层锻炼,将生产一线的优秀工作人员引入学校担任教师等手段。灵活多变的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结束语
职业教育之关键是教师质量,只有具备了一直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才能使职业教育事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才能提高教育的质量,才能将教育和生产紧紧地链接起来。再能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在国家大力发展经济的今天,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积极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必将迎来越来越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双减政策下的教育现象范文4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处理:
一、创设情境,进行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学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理论,即最好的教育就是从学生生活中学习。从中我受到这样的启示:在数学教学中,可以根据数学中蕴含的生活创设情境,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背景,让学生感受生活经验数学化,体会到“原来生活中存在着数学问题”。但生活必竟不是数学,只有把生活经验提炼成数学知识,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并进一步意识到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利用生活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可以概括成四句话:多加了要减,少加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对于这个看似十分精炼的概括,甭说小学生难理解了,就连成人也觉得绕,这是因为规律的产生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结构。我在听一位教师讲这个内容时,他是这样处理的:“妈妈带了179元钱,给小明买了一双鞋用去98元,妈妈还剩多少钱?怎样列式?”(179-98)“结果是多少呢?请四人小组模拟妈妈是如何付钱的”。于是,学生拿着钱先付100元,找回2元,再和剩下的79元合起来,还剩79+2=81元。然后将上述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即179-98=179-100+2=81。于是,这一抽象的算理通过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并让学生体会了“先算整,再调整”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即“抓住整体(或主要方面),再对局部加以协调”,对培养儿童的聪明才智是极有好处的。
二、强化思维,实现数学生活化的再扩展
生活中往往有许多客观事物的存在大家都觉得理所当然,就象当年大家没有发现苹果为什么只往地上掉一样,所以,教师必须有意引导,强化学生思维,用数学知识思考生活中的问题。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我们会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优惠措施理解得更深刻,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我在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为了让学生弄清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这一知识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情景:最近老师家里正在装修房子,木工师傅告诉我一种平形四边形的木板装饰效果很不错(出示图),你能帮我算一算每块木板的面积有多大吗?学生计算。然后告诉他,可是板材行里,像这样的木板还有不少呢(出示和上图等底等高的形状不同的平行四边形),我该买哪种合算?通过观察与计算,让学生明白这一知识难点。这样做不仅培养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富有魅力,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都十分的重要。
三、沟通联系,从数学课程走向生活课程
双减政策下的教育现象范文5
关键词:多维贫困;贫困主体识别;贫困程度测度;反贫困策略;可行能力理论;发展贫困理论;多维贫困测度方法;多维减贫;Watts方法;AF方法
中图分类号:F061.3;F11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4)01006110
一、引言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也是经济学特别是发展经济学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一般而言,贫困问题研究涉及贫困主体识别、贫困程度测度和反贫困策略选择三个方面,其中,贫困主体识别和贫困程度测度是基础。自Booth(1889)和Rowntree(1901)从维持最低生活所必需的经济资源或收入水平界定和测度贫困以来,对贫困的识别经历了静态到动态、客观到主观、确定到模糊、一维到多维的发展过程(叶初升 等,2010)。近年来,贫困问题研究更是进入细化、深化和广化的发展阶段,其中,从多维角度把握贫困的本质,创建科学且易于操作的多维贫困测度方法日渐成为贫困研究的主流,也成为当前学界和政界关注的焦点。
然而,作为世界贫困人口第二的发展中大国,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但在多维贫困的研究和实践中却表现并不突出。在多维贫困研究方面,引进和消化国际前沿研究成果仍是国内学者的主要工作。一部分学者对国外多维贫困研究的进展进行了介绍和评述(尚卫平 等,2005;洪兴建,2005;陈立中,2008a;张建华 等,2006;邹薇 等,2012;刘泽琴,2012;叶初升 等,2010,2011);另一部分学者则应用或修正国外主要的多维贫困测度指数对中国及特定区域进行了多维贫困的实证分析(王小林 等,2010;胡鞍钢 等,2009,2010;李佳路,2010;罗小兰 等,2010;蒋翠侠 等,2011;邹薇,2011;陈琦,2012;郭建宇,2012;李飞,2012)。由于多维贫困研究总体滞后,多维贫困理念普及程度有限,多维贫困测度尚未正式应用于我国扶贫实践。虽然在我国的扶贫监测中,经济贫困之外的指标也有涉及,但贫困究竟包括哪些维度、各维度的临界值为多少、各维度的权重如何确定等均缺乏统一规范。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多维贫困理论基础、主要测度方法及国际实践进展的系统阐释,为多维贫困理念在国内的推广以及新时期国家“连片特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践提供多维视野和借鉴。与国内已有的多维贫困测度述评文献不同,本研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追求逻辑的完整性而不拘泥于内容的完备性,在逻辑上,按照多维贫困的理论基础、测度方法与实践应用的思路进行了系统阐释,但在具体内容上,只选择最基础或最核心的理论、方法和代表性国家的实践进行剖析;二是强调了多维贫困测度方法构建的公理性条件,并对各主要测度方法的联系和区别以及是否满足公理性条件进行了初步探讨;三是首次对代表性国家的多维贫困测度实践进行了跨国比较,总结了多维贫困测度实践的经验与启示。
丁建军:多维贫困的理论基础、测度方法及实践进展
二、多维贫困的理论基础
长期以来,贫困被视为一维概念,仅指经济上的贫困。其潜在的逻辑是“金钱是万能的”,只要人们的货币收入高于贫困线,那么其在所有其他方面的福利水平都可以得到满足。但随着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贫困是一种复杂而综合的社会现象,除了收入以外,贫困还涉及教育、健康、住房以及公共物品等多个维度的缺失。虽然,福利经济学家Cannan(1914)、Pigou(1920)等早已认识到贫困和福利问题远非以货币表示的经济指标能够轻松描述并解决,但较早明确提出从多维角度来认识贫困与发展问题的学者则是Sen(1976),其“可行能力”理论被公认为是多维贫困的理论基础(Martinetti,2000)。
1.Sen的“可行能力”理论
在回答“什么样的平等”这一道德哲学问题时,Sen认为广受关注的三种平等观(功利主义的平等、完全效用的平等、罗尔斯主义的平等)都存在严重的局限性,无法通过将三者相结合的方式构造一个完备的理论。进而,他首创了“可行能力”概念,提出了“基本可行能力平等”的构想。其中,可行能力指“人们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的能力”(Sen,1980,1984,1985)。
将“可行能力”理念引入贫困分析,Sen提出了“能力贫困”的概念。他认为贫困对应的是功能利的缺失,而功能利缺失的背后则是实现功能利的可行能力的缺失,即个人的福利是以能力为保障的,而贫困的原因则是能力的匮乏。基本可行能力由一系列功能构成,如免受饥饿、疾病的功能,满足营养需求、接受教育、参与社区社会活动的功能等。一方面,这些功能的丧失是贫困产生的原因,另一方面,它们本身就是贫困的表现。因而,基本可行能力包括的功能不仅具有消除贫困的工具价值,而且它本身就代表了一种人类福利。如果将生活看做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功能性活动,而对福利的概括评价则必须表现为对这些组成要素的评价形式。作为一个社会人,理应具备包括获得足够的营养、基本的医疗条件、基本的住房保障、一定的受教育机会等基本功能(Sen,1983),如果个人或家庭缺少这些功能或者其中的某一项,那就意味着处于贫困状态。
可行能力贫困理论是对发展贫困理论的发展和超越。发展贫困理论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虽然也强调收入、消费之外的因素,如健康、教育等,但它仅把这些因素看做提高收入和消费的工具或手段。因而,发展贫困理论关注的仍然是个人或家庭是否存在经济上的贫困,对其他因素的考虑只是因为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个人(家庭)现在或未来的经济状况。而可行能力贫困理论认为健康、教育这些因素不仅具有消除收入贫困的工具性价值,而且它们本身代表了某种发展的目的,还具有内在的价值。可见,不同于发展贫困理论,可行能力贫困的内涵已经超越了经济方面的贫困,它把缺乏健康、教育等因素本身看做一种贫困。
Sen从“可行能力”的视角定义贫困催生了多维贫困理论。收入匮乏作为一系列功能性活动中的一种,在市场不完善或不存在的现实情境下,无法作为工具性变量完全反映个体或家庭的被剥夺程度。要正确衡量个体或家庭的贫困程度,就必须从多个功能性维度来考虑个体或家庭被剥夺的状况,构建多维贫困测度指数(Anand & Sen,1997)。
2.贫困测度的公理性条件
贫困指数应与一系列伦理上说得通的准则相一致(Sen,1976)。因而,只有满足一系列公理性条件的贫困指数才具有良好的性质。相对于单维贫困指数而言,多维贫困测度的公理性条件更为苛刻。Chakravarty等(2005)概括了多维贫困测度的12条公理:
(1)聚焦性公理(Focus)。某一维度上的改善并不影响另一维度的剥夺,即对于某一贫困主体而言,不同维度之间不可替代。如某人超过贫困线的收入增加不能改变其在教育维度方面的缺失,他在教育维度仍然是贫困的。
(2)标准化定理(Normalization)。贫困指数具有基数特征,即当社会中所有的人都不贫困时,贫困指数为0。
(3)单调性公理(Monotonicity)。若某穷人的状况得以改善,贫困指数不会增加。
(4)复制不变性公理(Principle of Population)。将维度矩阵复制多次不会改变贫困程度,这一公理有助于进行跨时和跨地区的贫困比较。
(5)对称性定理(Symmetry)。除了贫困考察的维度以外,其他特征,如姓名等都不会对贫困的测度产生影响。
(6)连续性公理(Continuity)。该公理确保了某一维度上的值包括临界值的微小变化不会导致贫困指数的剧烈变动,因而,贫困指数不会对临界值和基本需求的观测误差过分敏感。
(7)子群可分性公理(Subgroup Decomposability)。如果将总人口按照种族、地理以及其他分类依据划分为几个子类,则总贫困指数可以分解为由人口比重加权的各子群贫困指数的加权和。这一性质有助于政策制定者更准确地把握各子群体的贫困状况,并制定针对性强的减贫策略。
(8)基本需求非下降性公理(Nondecreasingness in Subsistence Levels of Attributes)。基本需求提高不会降低贫困程度,如两个相同的社区中,生存水平更高或基本需求更高的社区其贫困程度不会更低。
(9)非贫困增长性公理(Nonpoverty Growth)。如果一个富人加入某社区不会导致该社区贫困增长。和聚焦性公理一起,非贫困增长性公理确保了贫困指数是人口规模的非增函数。
(10)转移性公理(Transfers Principle)。如果Y社区的贫困维度矩阵YP在通过一系列等价转换后,能变成与X社区中的贫困维度矩阵XP相同的矩阵,则X社区的贫困不会高于Y社区的贫困。
(11)规模不变性公理(Scale Invariance)。各维度上的值和临界值成比例变化不会改变贫困指数,也就是说贫困可以看做是各维度上关于临界值的相应比例的缺失。
(12)贫困维度间关联增强性转换非下降公理(Nondecreasing Poverty Under Correlation Increasing Switch)。当两个贫困维度之间是替代关系时,实行维度间关联性增强转换,不会降低贫困程度。如A、B两人在2维度都缺失的情形下,假定A在维度1上相对富有(A11>B21),B则在维度2上相对富有(A21
三、多维贫困的主要测度方法
在多维贫困测度中,维度选择、权重确定以及综合指数合成是关键。基于对上述关键点理解的差异,现已发展了一系列多维贫困测度指数和方法。如HM指数(Hagenaars,1987)、HPI人类贫困指数(UNDP,1997)、ChM指数(Chakravarty,1998,2003;Tsui,2002)、FM指数(Chakravarty,1998,2003;Tsui,2002)、WM指数(Chakravarty et al,2005)以及最近发展起来的MPI指数(UNDP,2010)、AF法(Alkire,2007,2011)等。鉴于篇幅,本文仅对应用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的几类方法进行阐释目前,构造多维贫困指数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基于信息理论的方法(Lugo et al,2009)、公理化方法(Bourguignon et al,2003)、克服贫困线界定中随意性的模糊集方法(Cheli et al,1995)、投入产出效率方法(Ramos et al,2005)、“双界线”方法(Alkire et al,2011)以及主成分分析、多元对应分析等统计方法。 。
1.Watts方法
专家咨询法完全模糊及相关方法;
加权求和不完全满足
四、多维贫困测度实践的国际进展比较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多维贫困测度就在各国的扶贫实践中逐步兴起,并经历了物质生活质量指数(Morris,1979)、人类发展指数(HDI,UNDP,1990)、基本需求方式(BNA)、农村综合发展(IRD)、综合发展项目/计划的发展阶段(Alkire & Sarwar,2010),目前,正进入新一轮多维贫困测度实践的提升和推广期。基于体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多维贫困测度实践发展阶段差异的原则,首先,我们考察代表性国家的多维贫困测度实践,然后,总结各国多维贫困测度实践的经验与启示。
1.代表性国家的多维贫困测度实践进展
英国、南非、墨西哥、菲律宾、印度、不丹和玻利维亚7个国家在多维贫困测度实践中具有代表性。其中,英国和南非不仅多维贫困测度实践发展阶段最高,而且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墨西哥和菲律宾两国的多维测度实践发展程度居中,而且也是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发展中国家;玻利维亚和不丹是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小国,而印度是世界贫困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但三者都处于多维贫困测度实践的发展初期。
(1)英国和南非
受欧盟“社会排斥”(Lenoir,1974)概念的影响,英国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关注收入之外的贫困问题。2000年,针对英格兰贫困地区制定了首个多维贫困指标体系,经过2004、2007年两次改进后,该指标体系已被部分地区政府应用于多维贫困测量实践,具体包括经济、社会和住房问题三大方面的系列指标。最近,英国又以多重剥夺模式为导向对2007版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进行改进,共涉及7类37个不同的指标。南非的多维贫困测度实践与英国较为相似,2000年,南非统计局的社会人口司针对包含住房指标和居住环境指标在内的住户贫困进行调查,每年一次,调查内容包括教育、健康、工作或失业、由家庭承担的非酬劳旅行、住房和服务的可得性六个方面。2001年,联合南非社会政策分析中心和人类科学研究理事会,南非统计局开发了省级多维贫困指标体系,这一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包括收入和物质的贫困、就业、健康、教育和生活、环境五个方面。目前,南非正在开发国家多维贫困指标体系。
(2)墨西哥和菲律宾
墨西哥和菲律宾也较早地开展了多维贫困测度实践。其中,2001年,墨西哥贫困测量技术委员会开始负责官方的贫困测量方法开发,构建了包含食物贫困、能力贫困和财产贫困的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2002―2006年又进行了多次修订。2006年后,由社会政策评估全国理事会负责衡量全国、州、市的多维贫困,全国和州一级每2年测度一次,而市一级每5年测度一次。2007―2008年,在专家的协助下进一步对多维贫困测度方法进行了修正,采用了包含收入、健康、食品安全、教育、住房、社会安全和社会凝聚力的贫困线总得分测度方法。菲律宾则在20世纪90年代构建了贫困的社区监测系统,2005年后,完善了监测的内容,使其包括健康、营养、住房、水和卫生、基础教育、收入、就业和平等秩序8个维度,而且,各地方政府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地方治理的具体指标。事实上,菲律宾采用的是一种典型的地方构建和交付反贫计划模式。
(3)印度、不丹和玻利维亚
印度虽是世界第一大贫困人口大国,其在多维贫困测度实践方面却处于发展的初期。2002年,多维贫困识别方法开始逐步取代收入贫困识别法被政府采用,印度政府通过13个方面的贫困信息计算贫困得分识别贫困家庭,给贫困家庭颁发“贫困家庭卡”。不过,2008年8月印度才宣布新的“多维贫困指标”。不丹和玻利维亚则更多的是在倡导“国民幸福总值”(2008)和“过上幸福生活的能力”的目标下,开始兼顾多维贫困测度。目前,这两个国家的多维贫困测度指标正在构建中。
2.代表性国家多维贫困测度实践比较
前文对主要代表性国家的多维扶贫实践进展进行了概括性阐述。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多维贫困测度国际实践的特征与规律,我们从多维贫困测度实践的动机、负责或支持机构、指标选择与修正、识别与加总方法、使用和结果、最新变化及趋势6个方面对各国多维贫困测度实践进行了对比分析,具体如表2所示。
3.经验与启示
从上述7国的多维贫困测度实践进展及对比分析中,我们不难得到以下几点经验与启示:
第一,多维贫困测度指数的维度与指标选择应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实现优势互补。如英国、南非、菲律宾等多维贫困测度实践相对成功的国家,在指标选择方面都邀请了学术专家、有调查经验的专家和政府调查人员等参与,其中,在英国多维贫困测度技术由学术小组负责。
第二,多维贫困测度实践的可持续性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一是明确的责任机构和支持与合作机构,二是学术专家和研究机构对多维贫困测度指标及方法的持续更新与修正,三是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三,多维贫困测度应与国家或地方的贫困环境相适应,因地制宜。贫困作为全球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但不同地区、社区、群体同时也有自身的特殊性。多维贫困测度涉及贫困主体经济权利、社会权利和政治权利等多个维度,自然与地方的特殊性联系更加紧密。
五、结论与展望
多维减贫将不可阻挡地成为各国减贫实践的主要发展趋势,而多维贫困识别、测度则是制定多维减贫政策的前提与基础。虽然,多维贫困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多维减贫实践也在不少国家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但作为世界第二大贫困人口大国的中国,在多维贫困的研究和实践中却显得相对滞后。以此为背景,在现有的国内多维贫困研究述评和实证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代表性国家的多维贫困测度实践,本文系统地阐释了多维贫困的理论基础、测度方法及国际实践进展。我们发现:
第一,多维贫困的理论基础已日趋完善,并基本定型。Sen的可行能力理论超越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单一学科,是一种从哲学高度来界定的贫困概念框架,而公理性条件的提炼则为多维贫困测度奠定了科学基础。
第二,多维贫困测度方法不断开发,但满足公理性条件和易于操作应成为方法开发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目前,Watts方法和AF方法具有的良好性质,使其被广泛应用。
表2 多维贫困测度实践的跨国比较
国家 动机负责(支持)机构指标选择
与修正识别与加总使用和后果最新趋势
英国减少不平等;政策干预贫困家庭;准确识别贫困,有效转移资源。英国政府学术回顾、协商,地方、中央政府和志愿者参与讨论,技术由学术小组承担贫困排序法
7个维度贫困指标加权合成区域贫困指标(权重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用于决定分配政府货币数量,用于瞄准以社区为基础的地区干预,用于政府和非政府的筹资方式。及时修改一些有变化的指标,尤其是收入方面的指标。
南非减少不平等;准确识别贫困,有效转移资源。政府和学术机构研究中心成员和利益相关者,5个主要维度指标贫困排序法
多重贫困指标得分(加权组合)省级水平的多维测度方法成为国际成果。由质量向规模转变;开发多维贫困国家指标体系。
墨西哥跟踪、监测贫困,评估政策。贫困测量技术委员会、社会政策评估全国理事会6大维度的贫困指标体系临界值
贫困线总得分法应用于2008年国家和地方贫困报告,2010年UNDP的人类发展报告也采用此法。
菲律宾为政策制定和项目执行提供信息。国家、地方政府、捐赠者、NGO;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社区贫困监测系统)村庄社区设计、调查、分析;前沿研究者负责,与利益相关者和地方调查员磋商;13个核心指标衡量未满足4项社区监测系统综合指数指标的住户识别减贫项目的受益人,用来分析年度发展计划和社会经济概况。
印度减少不平等;政策干预贫困家庭;准确识别贫困,有效转移资源。各州政府(传统贫困家庭识别),计划委员会下属小组(新的多维贫困测度)专家委员会、主管部门、中央和地方政府临界值
正在开发中作为贫困线的补充参照标准。修正和完善2002年版的13个核心维度的指标。
不丹国民幸福。城市研究中心考虑公众的意见
4个方面正在开发正在协同国际研究和资助机构开发。
玻利
维亚减少不平等;准确识别贫困,有效转移资源。城市服务机构正在开发正在开发正在协同国际研究和资助机构开发。
资料来源:参考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国际减贫动态》2010年第5期Sabina Alkire和Moizza Binat Sarwar的《贫困和福利的多维测量》,笔者根据最新资料整理和完善。
第三,相对于将传统的单维贫困测度拓展到多维的多维贫困测度的方法开发思路而言,摆脱传统的贫困测度思路,从全新的角度进行多维贫困测度的方法创新研究成果较少,且相关方法的应用也不多见。
第四,多维贫困测度实践发展不平衡,处于多维贫困研究前沿的国家其多维贫困测度实践也开展得更好,相反,印度、中国等贫困人口大国却相对滞后,这可能与这些国家还有较多的人口没有摆脱经济贫困、绝对贫困有关。
就多维贫困的研究而言,以下方面有待继续突破:一是多维贫困理论框架的整理与完善。虽然多维贫困理论基本成型,但尚缺乏文献对其进行系统综合和归纳,并针对这一主题整理出完整的理论框架。二是多维贫困测度方法的继续完善。特别是摆脱传统贫困测度思路的全新的多维贫困测度方法的开发,以及基于个体贫困又超越个体贫困的社区贫困、区域贫困的多维测度方法的开发。三是以多维减贫为目标的发展模式、减贫政策体系的研究。
而在多维贫困测度实践方面,较为紧迫的任务有:一是选择、修正和完善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特别是与当地贫困环境相适应的测度指标体系;二是在现有的扶贫监测、住户调查系统内纳入多维贫困指标的调查统计,完善多维贫困测度基础数据库建设。就中国而言,在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率先开展多维贫困测度实践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陈立中.2008a.转型时期我国多维度贫困测算及其分解[J].经济评论(5):510,25.
陈立中.2008b.收入、知识和健康的三类贫困测算与解析[J].改革(3):144148.
陈琦.2012.连片特困地区农村贫困的多维测量及政策意涵――以武陵山片区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5863.
程志明.2009.城市贫困的联合方法研究:多维视角和研究路径[J].西部商学评论(2):7484.
郭建宇.2012.农户多维贫困程度与特征分析――基于山西农村贫困监测数据[J].农村经济(3):1922.
郭建宇,吴国宝.2012.基于不同指标及权重选择的多维贫困测量――以山西省贫困县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1220.
胡鞍钢,童旭光.2010.中国减贫理论与实践――青海视角[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106112,125,161.
胡鞍钢,童旭光,诸丹丹.2009.四类贫困的测量:以青海省减贫为例(19782007)[J].湖南社会科学(5)4552.
胡鞍钢,诸丹丹,童旭光.2010.省级多维减贫经验:以青海省为例[J].攀登(4):16.
韩嘉玲,张妍.2011.流动人口的贫困问题:一个多维的研究视角[J].贵州社会科学(12):5863.
洪兴建.2005.贫困指数理论研究述评[J].经济评论(5):112117.
蒋翠侠,许启发,李亚琴.2011.中国家庭多维贫困的统计测度[J].统计与决策(22):9295.
李飞.2012.多维贫困测量的概念、方法和实证分析――基于我国9村调研数据的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9):203206.
李佳路.2010.农户多维度贫困测量――以S省3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例[J].财贸经济(10):6368.
李小云,李周,唐丽霞,等.2005.参与式贫困指数的开发与验证[J].中国农村经济(5):3946.
刘泽琴.2012.贫困的多维测度研究述评[J].统计与决策(10):3336.
罗小兰,曹艳春.2010.基于AHP方法的中国城市家庭贫困程度测度指标体系设想与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6):7580.
尚卫平,姚智谋.2005.多维贫困测度方法研究[J].财经研究(12):8894.
王小林,Sabina Alkire.2010.中国多维度贫困测量:估计和政策含义[R].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研究报告,2010(4).
叶初升,王红霞.2010.多维贫困及其度量研究的最新进展:问题与方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6):511.
叶初升,赵锐.2011.村级贫困的度量、维度与方法[J].发展经济学(1).
叶普万.2005.贫困经济学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世界经济(9):7079.
张焕明.2011.农民工家庭贫困水平:模糊收入线测度及代际传递性原因[J].中国经济问题(6):3143.
张建华,陈立中.2006.总量贫困测度研究述评[J].经济学(季刊)(2):675694.
周华,李品芳,崔秋勇.2011.中国多维度益贫式增长的测度及其潜在来源分解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5):3750.
双减政策下的教育现象范文6
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范文(一)
201X年,XX县被列为全省精准扶贫示范县以来,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强化措施,扎实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以解决群众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坚决打好统筹扶贫、精准扶贫、开放扶贫、造血扶贫和生态扶贫整体战。至201X年底,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5050元,较上年增加651元,增长14.8%,比201X年增加 1851元,全县新扶贫标准下的贫困人口由201X年的8.76万人减少到4.1万人,累计减少4.66万人,年均减少1.5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50.8%下降到24.6%累计下降26.2个百分点,年均减少8.73个百分点。
一、201X年以来的扶贫成效
一是加大整合资源力度,不断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近年来全县以专项扶贫为着力点,积极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整合投入抓扶贫,加快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201X年以来,衬砌渠道243.6公里,新增农田灌溉面积11100亩,发展牧草节灌面积2000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4.70万亩,治理河道40.28公里(防洪堤),治理小流域1.6平方公里,建成梯田2.32万亩,解决了5.79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2.9%;实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119项715.25公里,其中新改建通乡油路6条151.13公里,通村油路(水泥路)79条434.8公里,通村砂砾路34条129.34公里;100%的乡镇通了油路(水泥路),49.5%的建制村实现了通畅;先后投入电力建设资金3.9亿元,先后建设主变11台、容量756.6兆伏安,安装配变93台、容量12.22兆伏安;新建330千伏、110千伏输电线路241公里,新建改造35千伏及以下输配电线路180公里,全县村组通电率达100%。贫困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发展条件明显改善。
二是积极培育发展富民产业,不断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201X年以来,县上每年安排1亿元以上财政资金扶持设施农业发展,同时累计注入担保资金1.83亿元,发放妇女小额贷款6.86亿元、双联贷款8.54亿元、双业贷款10.66亿元,积极引进甘肃银行、鑫隆小额贷款公司和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和农信项目,为贫困群众提供无担保、无抵押、高效便捷的小额贷款服务,有效缓解了贫困群众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有效整合人社、扶贫、教育等部门培训资源,组织开展各类实用技术技能培训,使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扶持建成华藏寺镇栗家庄高原设施林果效益试验示范园、打柴沟镇上河东日光温室示范点等一批产业示范园区,初步形成了以人参果、红提葡萄、高原夏菜、马铃薯、食用菌、XX白牦牛和XX肉用细毛羊为主的基地化生产格局。201X年,扎实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开工建设日光温室4908.6亩,养殖暖棚38980.3亩;推广以小黑麦、紫花苜蓿为主的优质牧草28万亩,完成以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5.1万亩;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全县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达到577个,发展会员3062人,带动非成员农户5209户。全县特色种植面积达到38.35万亩,建成高原夏菜生产基地9.1万亩,旱作农业种植面积达到5.1万亩,饲草料种植面积达到28.15万亩。设施农业累计达到8.54万亩,规模养殖小区达到780个,设施农业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特色种植业产值达9.66亿元,畜牧业产值达5.02亿元,特色农牧业收入占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组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462个,培育和引进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多个无公害蔬菜品种和白牦牛系列产品分别得到国家绿色食品质量认证、产地认证、有机食品认证。
三是全力实施下山入川,加快推进高深山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县上多年来持之以恒地把移民搬迁作为解决贫困的有效途径,积极整合各类项目资金,集中力量办实事、办大事,移民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201X年以来,县上研究制定了生态移民规划和安置方案,动员各方力量深入实施下山入川工程,全力打好生态移民攻坚战。通过市内农林场安置、毛藏库区移民新村安置、县城安置、县内易地搬迁安置、县外安置、劳务移民和教育移民等多种方式搬迁安置移民,先后建成了华藏寺镇红大口、华藏寺镇黄草川、松山镇红山根等生态移民安置点28个,搬迁移民5881户27077人。同时,整合农牧、人社、教育、扶贫等部门培训资源,不断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千方百计扩大劳务输转规模,201X年以来累计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20.1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4.59亿元。生态移民工程和劳务输转工程的深入实施,使全县累计退出耕地10.7万亩,建成草原围栏面积510万亩,禁牧160万亩,草畜平衡427万亩,从根本上解决了高深山区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困难问题。
四是持续加强智力扶贫,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始终坚持把贫困人口的教育和培训作为扶贫开发一项重要工作,逐步探索形成了项目+产业+科技三位一体科技扶贫模式。深入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培训农牧民10万人次以上,骨干培训5000人以上,累计培育科技示范户1.45万户,培养了一大批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牧民。不断加强农牧业科技创新,先后完成各类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试验328项(次),示范163项(次),示范面积达75万多亩,旱作农业、测土配方施肥、大田高效节水等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良种良法的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明显。认真开展以两后生为主的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先后组织输送贫困家庭两后生2180名,培训雨露计划2236人,基本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
五是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201X年以来,新改建中小学校舍面积达16.7万平方米,学前幼儿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63.8%、99.34%、89.64%,12075名农村中小学生全部吃上了营养餐,率先在全省实现了由小学到高中阶段12年的免费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校布局日趋合理,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建成卫生业务技术综合服务楼、迁址建设了藏医院、新建县医院门诊医技大楼和9所乡镇卫生院、73所村卫生室,今年开工建设妇保院和藏医院住院部楼,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保障标准和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和农村低保对象分别达到7381人和51627人,五保供养人数达1525人,供养规模位居全省前列。新农合参合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8.62%、97.64%、99.7%。建成保障性住房14188套、游牧民定居工程2480套,改造农村危旧房10500套,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21.82平方米,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0%以上。
六是不断加大社会扶贫,努力形成扶贫开发合力。201X年以来,各对口帮扶单位高度重视,扎实开展帮扶工作。先后落实各类对口帮扶资金6862.16万元,重点实施了黄草川生态移民示范园、红山根生态移民示范园、打柴沟镇设施农业示范园、工业园区给水工程、小城镇建设、道路建设和人才培训等帮扶项目,为贫困群众帮办了一大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为全县扶贫开发注入新的活力。在全省开展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中,省市县乡245个单位、7334名干部联系我县176个贫困村和10289户特困户,各联村单位和联户干部协调落实富民项目475项,落实资金2.61亿元,受益群众8.4万余人;为贫困村、贫困户兴办实事2500多件,捐款捐物折合资金2353.87万元,201X年争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986万元,组织实施扶贫项目8大类30余项,减少贫困人口1.53万人,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201X年奋斗目标
1、增加农牧民收入。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武威市平均水平,贫困乡镇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生态建设全面推进,农牧民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2、减少贫困人口。到201X年底,力争全县基本实现稳定解决温饱的目标,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减少贫困人口2.5万人,年均减贫0.5万人,返贫率控制在30%以内。
3、201X年内组织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17个,贫困户新建设施农牧业1900亩,实现全县贫困户户均3亩棚的目标,力争使祁连、东坪等7个乡镇和华藏寺镇岔口驿村、松山镇松山村、天堂镇天堂村等35个贫困村实现整体脱贫。
4、力争完成建制村道路通畅工程360公里,建成15个乡村客运停靠点和河东公路、石门镇至宽沟工业园区二级公路、石门镇至火石沟公路,基本形成金强川四纵六横路网架构;全面建成石门河调蓄引水和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小康供水两大骨干水利工程,加快二道墩注入式水库、抗旱应急引水工程、松山灌区改造、南阳山片2.3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解决6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3万亩。
5、积极推进移民搬迁,解决恶劣环境人口生存问题。坚持把劳务移民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整合易地扶贫搬迁、游牧民定居、石羊河流域生态移民和教育移民等项目,以县外移民和本县、乡镇或村内实施易地搬迁、插花移民、区域内调整相结合,加大移民搬迁和劳力输转力度。到201X年底力争完成生态移民2万人。做好《居住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10977户44566人易地搬迁规划》;为部分贫困人口有计划地移居到公路沿线、中心城镇和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县内外川区,实现稳步脱贫,奠定基础;四是力争实现劳务输转20万人(次)、两后生培训4000人、劳务技能培训10000人的目标。
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范文(二)
为切实抓好精准扶贫工作,按照XX扶贫搬迁办发〔XXXX〕X号文件精神,我街道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精准扶贫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青龙街道位于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城乡结合的街道,属城市建设规划区域。幅员面积X平方公里,常住人口X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X万人,建卡贫困户X户X人)。
截止XXXX年,街道农村村级公路里程X公里,其中硬化公路里程X公里。耕地面积X亩,其中撂荒土地X亩。农村产业主要以种植玉米、水稻、蔬菜、柑橘,养殖牛羊兔鱼等第一产业为主。
二、贫困户贫困成因
通过开展贫困户相关信息调查。我们发现贫困户之所以难脱贫、易返贫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
调查发现部分偏远贫困户往返一趟集镇需要步行3个小时以上。居住环境恶劣、资源贫乏,生产生活资料严重匮乏,即使有资源也多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畅,难以得到有效开发。
二受教育程度低,脱贫意识低,缺乏发展技能。
农村贫困人口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陈旧,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生活上往往靠帮靠救济,脱贫意识极其薄弱。几乎没有懂现代农业专业技术的人员,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三产业附加值不高,缺乏劳动力,收入水平低。
多数贫困户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责任田,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日常生活比较艰难。加之第一产业要有产出,主要依靠人工劳力,且产业附加值不高、收入低,费力不讨好,两相对比之下青壮劳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即便想要发展产业也是有心无力。
四教育负担重,抗风险能力低,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再穷不能穷教育。文化知识的培养是贫困户最终改变贫困命运的关键。目前国家已免去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费用。但就读高中、大学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仍然相当重。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一万元左右,有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孩子上学负债累累。二是在贫困户收入来源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过大,缺乏抗风险能力。一旦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收入便大幅下降,迅速返贫。三是家庭收入主要靠劳力。一遇到家庭中有住院或慢性病的,既要支出高额医疗费用,又减少了家庭收入,这一增一减,对于贫困户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三、思路和建议
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灵活运用搬迁政策。
一是针对贫困户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的问题。加强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对于确实过于偏远的农户,要灵活运用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等扶贫政策。将农户调整集中安置到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居住。三是迁入地要积极为搬迁户协调解决宅基地,土地以及上学、卫生等必须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并积极为搬迁户规划产业发展,确保搬迁户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产业技能。
一是认真组织各种短期技能培训,培训坚持就近就地原则,分散办班,分类指导。为使学习劳动两不误,尽量安排农闲时间组织招生,要针对不同地区农村的特点,实行随到随学,只要达到要求和学习目的就行,在课程安排上以当地主要产业的管理为主,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同时对当地懂技术、有经验、能力强的致富带头人,要鼓励他们积极帮扶贫困农户并给以适当的奖励。
三优化产业模式,提高收入水平,吸引劳动力回巢。
一是引进产业附加值高,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安排扶贫对象劳动力就业和辐射带动周边扶贫对象发展生产,吸引劳动力回乡就业。二是通过土地流转,统一规划。以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扩规模,提档次,集中力量整合产业项目,打造地区产业品牌。改变农户个人自产自销、粗放经营的低竞争力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农户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