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卫生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卫生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医疗卫生;效益;灰色关联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263-03
作为人类的第一财富,健康同时也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医疗卫生事业关系着家庭幸福、社会稳定、国家兴旺,对公共财政投入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效率进行评估就显得尤为必要,以此确定其矛盾的根源,进而为实现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实现全社会居民人人享有方便、价廉、安全、有效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根本目标,提供相关的决策依据和决策思路。本文利用来源于2012年IMD(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英文缩写)的数据对包括中国在内的12个国家进行医疗卫生的投入—产出效益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将中国的医疗卫生在投入、产出以及效率这三方面的情况与国际上其他国家进行对比,找出我们的优点和不足。
一、医疗卫生的投入—产出效益分析指标
本文数据来源于IMD的数据,在科学性、全面性、导向性、可行性和可比性的原则下,医疗卫生的投入用医疗卫生总支出、人均医疗卫生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在政府支出中所占比重以及医疗卫生设施这4个指标来表示,而产出则用预期寿命和婴儿存活率这两个指标来表示。
二、分析方法
中国学者邓聚龙于1982年创立了灰色系统理论,灰色系统理论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监控。灰色关联分析是灰色系统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灰色聚类、灰色决策以及灰色系统分析的基石,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目前,除了邓聚龙教授提出的邓氏灰色关联分析以外,还有其他学者所提出的如广义灰色绝对关联分析、广义灰色综合关联分析、B型灰色关联分析以及斜率关联分析等,极大地推动了灰色关联的研究,但无论哪一种关联度,均是衡量序列之间的相关程度,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而已,每种方法一般适用于不同性质的序列。下面是本文所涉及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的理论介绍。
三、医疗卫生投入—产出效益实证模型的构建
在医疗卫生投入—产出效益分析中,各个指标的重要性不一致,也应该具有不一样的权重。从现有文献的研究来看,权重的确定方式分为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两种。主观赋权人为性太强,专家在赋权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高估或低估某些指标的重要性,使指标的权重不能合理反映指标的重要性,本文利用变异系数的客观赋权法来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
(一)数据的预处理
(五)效益指数的求解
得到每个国家的产出关联度和投入关联度后,将两个指数相除,便可得到每个国家的效益指数,该值越大,表示这个国家的医疗卫生投入—产出效益越高,反之越低。
四、医疗卫生投入—产出效益实证分析
(一)权重的确定
根据前面所介绍的理论,对54个国家的IMD数据进行预处理后,先求出各个指标的变异系数,再将变异系数归一化处理,得到6个指标的权重向量,计算的结果(如表1所示):
(二)求解灰色关联矩阵
由于对数据进行了规范化处理,故每个指标的最大(优)值均为1,所以理想国家各指标值均为1。利用前面所介绍的公式求出这54个国家的灰色关联系数矩阵,限于篇幅原因,这里没有将灰色关联矩阵放入文中。
(三)求解投入和产出灰色关联度以及效益指数
医疗卫生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 卫生法学;实践教学;科研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3-0008-02
伴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诸多深层次的医疗卫生问题不断浮出水面,逐渐向世人发出新的挑战,例如:和谐医患关系中医患信任机制的构建问题;如何在伦理与法律视角下平衡家庭伦理观念与堕胎权以及与生殖健康有关的医疗损害赔偿问题的研究;如何完善和加强医疗卫生体制和社会保障机制对公民医疗权利的保护与医疗纠纷的处理问题;如何规范医药市场,杜绝诸如“毒胶囊事件”等问题药品的出现,保证人类合理用药的问题研究;关于医疗权利在我国公私法领域的地位确认及范围界定的问题;人格权法视角下患者自己决定权的问题研究;等等。
以上种种问题不单单是医学界、法学界等社会各界的研究难题和焦点,同时是我国向世界医疗卫生强国迈进路上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需要具有一定科研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而这一重任则毫无疑问地落在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医学院校身上。因此,如何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医疗卫生人才尤其是卫生法学专业人才,就成为高等医学院校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1 卫生法学专业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定位分析
1.1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
卫生法学又名医事法学,是涵盖了一切有关人的生命健康权益等诸多内容在内的学科,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培养目标和方向十分明确,即通过四年的专业教育,培养出适应我国医疗卫生法制化需要的,全面发展且系统掌握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法学知识,能在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法律服务等部门从事医疗卫生方面的法律咨询、诉讼和研究工作,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创新型、专业型法律人才[1]。
卫生法学的专业培养目标表明:卫生法学类专业人才是研究和解决社会各领域与人体生命健康权益之间的生命伦理和法律关系的重要主力军,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1.2 明确科研能力培养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各界包括医疗卫生领域对自身人才的引进不再单单看重一纸文凭,更多开始注重对应聘者动手能力、管理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考察。对此,高等院校应将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教育职责。这对于卫生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是同样的道理。
一般而言,科研活动的研究者不但需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准确的判断力和能动的分析力,而且要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大胆的创新精神、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怕挫折、敢于承认错误的优秀品质。因此,在校期间加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既有助于其知识的深化和创新思维的形成,也有助于其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养成。此外,大学生科研活动的有序进行也将为校园的文化建设和浓重学习氛围的构建添上有力的一笔。
1.3 明确实践教学与科研活动的关系
实践教学和科研活动都是课堂教学或者说理论教学的持续和深入,二者都是对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一种培养和提高。其中,实践教学要以科研为灵魂、为指导,而科研活动也能够使大学生的个性在实践的过程中得以充分的展现。由于卫生法学涵盖了医学和法学两大实践性和研究性都很强的学科,所以这一特点也就决定了对卫生法学专业的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必要性。
2 卫生法学专业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条件和依据
2.1 较为成熟的心理基础
作为卫生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自入学之初就已经对我国的医疗卫生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其思维能力、思维水平和个性的发展水平已渐趋成熟,基本能够独立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于社会责任感和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激情,他们已经具备在纷杂的医疗卫生现象中辨别是非的能力,这些都为其在卫生法学领域开展学习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2.2 充足的卫生法学专业知识基础
拥有科学理论指导的科研活动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活动。卫生法学的相关教学恰恰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储备。通过卫生法学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卫生法制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我国新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管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医疗纠纷的处理和医疗损害的赔偿等各种与人体生命健康权益密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解读。加之卫生法学相关案例教学、模拟法庭、社会调查、专业见习和实习、毕业论文、法律咨询活动等[2]实践教学活动,为卫生法学专业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
2.3 良好的高校环境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当今高校之间的竞争由单纯的高水平教学质量之争上升为品牌之争、综合实力的竞争,而优秀毕业生的水平尤其是其科研创新的能力和水平,逐渐成为一项衡量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这也就是说,科研不再单单是高校教师的事,学生科研水平的高低同样对高校品牌的建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目前开设卫生法学专业的30多所高等医学院校而言,不仅具有医学、法学、社会医学、卫生事业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教学队伍和科研团队,而且大都具备自己固定的附属医院和医疗卫生实习单位,这些都为卫生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3 卫生法学专业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途径
3.1 制定综合培养计划,将科研创新能力贯穿于卫生法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天才可遇不可求,但人才是可以经过后天来培养的。而科研活动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对于卫生法学人才的科研培养也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这就需要制定综合的培养计划。
1)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增加专门的研究课程,使其内容包含更多的科研成分,如开设研讨班(seminar)课程,使学生由科研理论基本知识入手,逐渐加深对科研的意义的体会与认识[3]。
2)在社团活动方面制定大学生科研活动计划,如部分高校开展的“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等,既要邀请校内外知名的医疗卫生专家、学者举办学术报告会和学术讨论会,营造科研学术氛围,强化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也要积极为大学生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搭建平台,促进其科学文化的交流。
3)建立科研活动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如对科研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津贴和科研学分奖励,在年度评优中给予加分奖励等[4]。
3.2 提高卫生法学专任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切实加强实践教学
科研活动本质上也属于实践活动,但科研之于实践乃灵魂之根本,实践之于科研乃物质之基础。因此,基于卫生法学横跨医学和法学两大实践性学科的特殊性,其教学改革首先要明确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其次,卫生法学的实践教学教师也应积极争取和珍惜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调研学习机会,不断更新所学,真正实现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的对接,从而在日常教学中有选择地开展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式教育等实践教学模式,由简入难,层层深入,使学生在平时的实践学习中摸索和掌握课堂学习中所不能讲授的默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动手动脑能力,并且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实际医疗卫生问题。
3.3 倡导“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科研教学方式
导师制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在高校的历史由来已久,其不仅专注于言传身教,更专注于身体力行的亲力亲为型教育模式,使学生手脑并用,在学中“动”,在“动”中学。目前应用最广的应为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的提出和应用目前一般较多地应用于本科生论文写作方面,而在本科生的科研活动方面应用得太少。
鉴于卫生法学专业自身的社会实践性要求以及与社会医疗卫生现状的紧密联系性,通过科研创新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社会参与性是一个值得推荐的个性化教育方式。通过建立“本科生科研导师制”,使学生从入学之时便参与到导师的科研创新活动中,不但可以拉近师生关系,丰富师生的业余生活,营造和谐的学术氛围,而且可以迸发“头脑风暴”的强大力量,就医疗卫生信息与问题进行切磋,相互促进,可以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共赢局面。
3.4 让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科研共同体”或研究工作小组
“科研共同体”或研究工作小组是校内外一些科研兴趣相近或相投的人员自发组织的科研活动组织或中心。在这样的共同体中,专家不会因为新手的潜力而感到有所威胁,会尽可能地提供自己的知识和技能[3]。对此,卫生法学专业应充分发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积极加强与实习单位如卫生厅(局)、医院、疾控中心等医疗卫生部门的紧密联系,既可以聘请知名医疗卫生专家学者加入校内的“科研共同体”进行指导,也可把在校内“科研共同体”或研究工作小组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推荐到这些实习单位的知名科研活动中心去锻炼和学习。通过这样一种与专家学者亲密互动的交流和学习,可以使学生处于知识产生的真实情境之中,真正地理解和深化所学,并将所学有意识地加以运用,从而使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得以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洪婧,胡勇,王树华.论医事法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的改进[J].卫生软科学,2009(6):422.
[2]朱莉莉,韩志红.法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若干问题探讨[J].科教导刊,2011(6):85-86.
医疗卫生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 基层 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报告
药品是用来预防、诊断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物质[1]。但药品也存在危害人体健康的一面——药品不良反应。
1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的紧迫性
为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必须对各种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明确的认识,但这需要一段较长时间,尤其是新药在上市前不可能全部完成这项工作。大量事实说明,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十分重要,因为经过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观察与汇总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参数、基数规模的档案,对于有关机构综合分析这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波及范围,以及危害程度具有重要的决策意义[2]。
2 某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工作的调查研究
2.1 调查方法 高校药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高年级学生查阅当地相关文献资料,到各个医疗卫生单位实地调查研究。并以该市医疗卫生单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工作为研究对象,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2.2 调查结果 某市处于长江三角洲南翼,一个重点开发开放城市。市级定点医疗机构有市人民医院及其市级专科医院共6家。此外,乡镇及街道定点医疗卫生机构12所。
2.2.1 市药品监督管理局2007年上半年公布的有效不良反应报告表633例[3]分析 从上报的633份ADR报告来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常用药物特别是抗菌药物、中成药的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比例最高,占45.7%,而片剂和胶囊剂等口服剂型在报告中所占比例仅为10%左右。
2.2.2 某市人民医院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情况 市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预防、保健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是目前该市医疗设备、整体规模最好的一家医院,又是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的具体实施单位,自从成立药品不良反应安全监测网以来,各科的科主任、护士长为监测网成员,药剂科和临床药学研究室共同承担日常的具体工作,负责药品不良反应收集,药事宣传,临床查房,开展临床合理用药指导,血液浓度及不良反应监测,出版《药讯》季刊。
2.2.3 其他医疗卫生机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情况 市级专科医院没有专职的临床药师,也没有设置专门的临床药学室,但有兼职人员。按照上级部门规定,由医生登记已发生的不良反应,然后由兼职药师统计、上报。调查发现乡镇医院以下的卫生室、站、所,规模小,医护人员少,对不良反应也了解,但一般不注意。特别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街道(乡镇)卫生院平均每年1-2例,而村卫生室、个体诊所不良反应报告率极低,有的甚至没有报告。
2.3 结果分析 市人民医院领导重视,相关科室、临床药师、医生、护士能较好地参与到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报告工作之中。其实,全国70%的农民生活在基层,药品在基层农民中使用的数量是巨大的,理所当然产生的不良反应也就非常多。基层医院是发现和监测不良反应的主要场所,也是不良反应报告的主要来源。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ADR报告意识较弱、报表数量极低,有的甚至是零报告,与真实的ADR发生率严重不符,除外新药的原因之外,还与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有关。如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因害怕影响药品的销售量和企业形象而不敢做出正确的报告;医院医生因害怕被认定为医疗事故,承担责任也不及时上报。此外,还与广大基层群众文化水平低,普遍相信中药等有关。
3 干预措施
在调研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且,在调研的基础上也提出了一些干预措施: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市人民医院的引领作用;二是要大力加强有关药品不良反应的宣传教育;三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监测的工作力度。通过这些措施期待基层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报告工作有进一步改善。
参 考 文 献
[1] 吴春福.药学概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
[2] 周文颖等. 药物安全不良反应及其监测[J]. 医学与哲学,2006,27(6):27 - 29.
医疗卫生的重要性范文4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发〔〕3号文件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公平效率、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目标,以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重点,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能力为基础,以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筹资机制为核心,以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动力,以加强医学科技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突出基本、基础和基层的改革重点,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二、总体目标
到2011年末,初步构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进展,医药科技创新和卫生人才队伍水平明显提升,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初步建立,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差距逐步缩小,人民群众享有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三、工作措施
(一)普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突出公共卫生问题,免费提供规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施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年人保健,食品安全,饮用水卫生监管等。
制定实施并适时充实调整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国家免疫规划、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改水改厕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提高人均公共卫生经费水平。
(二)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成县乡两级、乡村一体、防治结合、分工合理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在每个乡镇设立1所由政府举办的全民事业性质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建成1所村卫生室,推行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
加强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标准化卫生室建设,确保乡镇卫生院具备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综合服务能力,村卫生室具备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疾病的诊治能力。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社区在公共卫生服务、初级诊疗、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等功能。
(三)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体城乡居民。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有效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努力降低个人医药费用负担比例。
(四)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所有政府举办公立医疗机构使用药品,全部执行市级统一网上采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其他公立医院按规定使用一定比例的基本药物,允许患者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买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居民医疗保险报销目录。
(五)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龙头医疗机构建设,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改革公立医院以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财政补助为主的补偿机制,积极探索医药分开运行机制,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建立以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为主的补偿机制。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增设一般诊疗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一般诊疗费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积极推动非公立医院发展,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格局,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各类医疗机构的管理、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六)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医疗机构。加强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室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积极促进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鼓励西医师学习中医,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型人才。开展面向基层医生的中医药基本知识与适宜技术培训。
(七)逐步建立全县实用共享的信息系统。创建一体化的医疗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医疗保障、药品监督四大信息体系,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
(八)改革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偿机制。完善公共卫生投入机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经费由政府根据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足额安排,所需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由政府根据人员编制、补助标准、服务任务和服务绩效考核情况全额预算安排。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取得的服务收入按照规定上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逐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
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药品收入不再作为基层医疗机构经费的补偿渠道,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由县财政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给予足额补助,人员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提供医疗服务的价格按扣除政府补助后的成本确定。社会力量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由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补偿;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采取签订医疗保险定点服务协议等方式,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等渠道给予补偿。县政府按绩效考核兑现的方式,对取得乡村医生从业资格且被聘任在村卫生室工作的乡村医生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给予补助。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把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落实政府的公共医疗卫生责任,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确保改革成果惠及全县人民群众。
医疗卫生的重要性范文5
医技对于我来说原本就是一个比较陌生的的行业。搞临床也有5年多了,突然要我去学习那么多医技和检验方面的知识,说真的心里一点准备也没有。但是对于这样的学习机会我是不会放过的。无论做什么行业,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做到老就要学到老。
上次在长沙听放射技术人员培训课的时候还算是基本能听懂,但是检验培训班的课一听就觉得枯燥无味。当然这和我本身的基础有一定的关系。原来在学校学的是临床专业,对于这些检验方面的知识真的是有点茫茫然。
给我们讲课的都是湖南检验界的一流专家教授,对于我们这些来自基层的医务工作者来说,能面对面和这样的专家交流学习,机会十分难得。听了一个星期的课,其实我能听懂的也就是和临床有关的一些知识,特别是平时在基层看病往往疏忽了检验的重要性和检验的目的,方法以及检验结果的判断。我想通过这次学习,对今后的临床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
同时令我深有体会的是,这些专家教授在对待专业和工作时的精益求精,严谨谦虚的态度。而这些正是我在平时工作中所缺乏和需要提高的。
我想省厅组织专家对我们这些来自农村基层的医技和检验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和辅导是很有必要的。尽管我现在主要还是一个临床医师,更多的是参与临床的诊疗服务。但是通过这次学习,对我在临床工作中运用必要的检查手段来提高医疗的质量,同时也减少一些医患纠纷的发生是很有帮助的。同时我也认识到了农村医疗条件和医疗技术,医疗观念的落后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目前的农村医疗卫生技术水平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了。而这种落后的现状正是需要我们国家一方面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和支持,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农村医疗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再教育工作。医疗卫生改革的宗旨不就是为了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吗?我认为农村医疗卫生的改善包括的两大方面:第一个大的方面是医疗设备的改善,也就是所谓的硬件改善。第二个大的方面是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技术人才的素质教育,也就是软件的改善。只有软件和硬件同时得到改善和提高才能带动农村医疗卫生改革的步伐向前迈进,二者缺一不可。
医疗卫生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医疗改革 基层医疗机构 财务管理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深入贯彻实施的新医改工作背景下,作为推行医疗改革政策的前端领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核算、财政补偿制度及其财务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面临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进一步发展的机遇。在当前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只有通过强化财务管理意识、提升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能力才能切实使自身在新医改的浪潮中顺利发展,促进新医疗改革政策的顺利实施。
一、实施新医疗改革制度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影响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收支与任务均纳入至预算管理,由政府制定相应的人员权责利,运营更加规范。为强化防范财务风险、加强会计监督与核算成立会计核算中心,本着“集中核算、规范管理,统一账户,分户结算”的原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经费收支和资金结算均归集到统一账户进行办理,强化财务监督,将预算管理落实到财务管理中,防范资金风险的同时发挥资金使用实效。
2.促进财务管理方法和经营模式的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结构得以在新医改中产生良性变化,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从根本上使其不再“以药养医”、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更加突出的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社会公益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第一,实施新医疗改革,为城乡居民提供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经费来源,为各级财政预算提供专项资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获取政府补助只需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关绩效考评要求完成各项指标即可,经费不再是其提供卫生服务的重大阻碍。
第二,实施新医疗改革,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得以实现,各级财政统一补贴一定比例的基本药物综合差价,由此药物售价相应下降,政府补助收入占其收入比重增加较为明显,使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盈利性质日益减弱,致力于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同时缓解了群众就医难问题。
3.奖励基金等激励机制的完善及绩效考评机制的建立有助于资金的高效合理使用。新医改下,奖励性与基础性绩效考评相互结合,明确发放绩效部分的对象资格、支付方式、财务处理及会计核算流程等,使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方向更加清晰。
二、新医疗改革制度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面临突出财务管理问题
在新医疗改革制度实施背景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面临的财务管理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如内审部门尚未建立起来,财务信息系统落后,财务人员综合素养有待提升、财务内控机制不健全、应收款项回收不力、管理层及财务人员财务管理意识不强等等问题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进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层及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及财务管理意识都需进一步增强,尤其是管理层要提升财务分析能力,财务人员信息反馈、参谋助手作用有待增强。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影响根深蒂固,医院管理层无须从根本上对医疗患者负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尚未完全身处市场竞争中,财务核算较为单一,其财务人员认为财务管理仅仅是例行会计入账而已,认识不到存在的财务风险,财务管理意识极为淡薄,管理层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导致其财务分析能力不足。同时,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升,财务管理能力考评不达标同时缺乏相应的专业培训,甚至对基本的会计核算流程都无法准确掌握,不去深入了解医改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能产生的财务管理影响,对工作中出现的财务问题缺乏专业判断,财务工作人员存在较大局限性。医院财务人员也须加强财务知识的学习,做好财务信息反馈工作,做到在遇到财务有关的问题时能够出谋划策。
第二、卫生系统内部审计部门职能有待进一步完善,亟需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行为,提高财务管理质量。鉴于其他外部审计、国家税务部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审计工作基本都较为侧重某一方面,无法对其财务收支进行全面审计,卫生系统内审部门对于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性则更加凸显。只有强化内审部门职能,才能切实保证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持续监督,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整体质量。
第三,财务电子信息运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操作系统落后、财务数据的录入错误现象时有发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电子信息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落后的财务电子信息水平削弱了财务信息共享能力,尤其是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后统一保管电子财务数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信息人才且信息技术环境不良就导致了财务管理人员可能无法及时全面地获取财务信息以进行相应的风险控制活动。
第四,财务制度有待进一步细化。新医改实施后专项资金增多,尤其是基本公共卫生资金上级尚未形成支出细则。只有对专项资金支出制度加以细化,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才能更好地管理专项资金,使专项资金真正发挥实效。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存在以上现状的原因分析
第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运行程序不规范,尤其有的卫生院人员少、兼职现象普遍,对应审核的重点环节核实不严格,员工为了自身方便罔顾卫生机构的财务制度,存在较大随意性,财务管理在这些方面亦未能进行有效的控制监督。
第二,财务人员责任意识、管理理念尚需进一步提高,大多数财会人员在处理财务事项中,存在老好人思想,坚持原则力度小,检查工作时没有真正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要求展开。且多数财务人员尚处于传统的记账型阶段,与管理型财务人员还有一定差距,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养有待提升。
第三,财务人员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地位不高。在实施绩效工资后,财务人员属于后勤保障人员,与一线医技人员相比其奖励绩效工资相差很多,工作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不利于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新医疗改革实施后完善财务管理的措施
第一,新医疗实施背景下的会计集中核算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人员财务管理能力和综合业务素质的要求大大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质量优劣受其财务人员业务素质的直接影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人员应进一步加强内控制度执行水平、财务操作熟练水平、以及财务管理综合水平,通过参加一系列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与教育活动,学习行业内最新会计制度,深入剖析新医改及其他会计政策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能产生的影响,高效管理财政专项资金最终成为优秀财务管理人员。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聘用财务人员时应注重考察其业务水平,确保其具备从业资格。
第二,规范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具体工作,健全内部稽核体制,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约束制度。预算管理应容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收支,财务人员通过编制收入、支出预算分析预算收入的历年增减变动和医疗服务成本的变化趋势,本着“总量控制、以收定支”的原则核查机构医疗服务效益及收支情况,确保各项列支均处于合理的范围,符合制定的开支标准,专款专用财政专项资金并遵守《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及《企业会计制度》等有关会计核算制度,对发展建设性支出应严格履行相应的报批手续。
第三,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明确应收账款的回收处理,提升应收账款回收能力的同时防范审计风险。对于应收账款应准确加以记录,及时与对方单位或个人进行对账,考察应收账款的可回收性并根据坏账计提政策计提相应的坏账,以完整准确地反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状况,为财务管理人员提供资金运营有关的基础信息。另外,对于应收账款的形成应由专门的负责人予以授权审批,财务人员要掌握每笔应收账款形成的时间及数额,保证每笔应收账款的存在性与准确性,确认无虚假账务处理,同时要加强应收款项催收,增强资金的流动性,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第四,引进运行稳定质量优良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也是提升整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效率和促进财务人员管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方面,该系统应能实现多业务系统的整合及数据共享,使得财务人员能及时完整地获取其所需的财务信息控制财务风险。
五、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