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环境的特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环境的特性范文1
与平原农业环境对应,草原牧业环境产生了狩猎和游牧生活,不断地迁徙和流动的游牧方式对于易于破坏的高寒腐埴土的草原地带是惟一一种生产适应方式,但是多灾多变、不稳定也是游牧经济成长的脆弱性。在“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19)的游牧生活中,游牧民族形成了遵循自然规律、热爱自然、感恩自然,拥有与自然相近的豪爽而开放的性格。我们看到,蒙古族人视天为父亲,大地为母亲,动物为朋友。他们的舞蹈动作以模仿鹰的展翅飞翔、马的飞奔疾驰为主,举手投足之间充满了豪迈、热情。
在滨海渔业的生态环境里,海洋是渔民的生存空间、生活场所,其价值观念是以安全、捕鱼为核心,形成崇尚妈祖的习俗。汉族渔民的民间舞蹈活动多与迎神赛会结合,祈神保佑出海平安、家宅兴旺的龙舞、蚌舞、鱼舞盛行。在福建、广东地区汉族的“鱼灯舞”里,“春鱼交尾”、“夏鱼出海嬉戏”、“秋鱼潜海觅食”、“冬鱼群聚岩洞”等是主要的表现内容。从事浅海曳网渔业和杂渔业的京族信奉海神,他们祈求海神保佑的舞蹈“跳天灯”,气氛肃穆、安静,舞蹈动作端庄优美,脚跟落地时坚实,膝部颤动有力,这是京族人长期行走在沙滩上形成的动律特点。
茂密的森林、巍峨的群山、清幽的河川,构成山林狩猎的生态环境,哺育着狩猎民族。他们在血腥地里“飞土逐肉”,龙争虎斗中获取果腹的食物、遮寒的兽皮。由于对动物的生存依赖和畏惧,狩猎民族产生了虔敬与戒慎的心情、感恩敬畏惜福的心理。每当打猎归来或是喜庆节日,他们都要歌舞狂欢,内容自然都与狩猎相关。如鄂伦春族有模仿动物和飞禽动作的“黑熊搏斗舞”,有表现狩猎的“依哈嫩舞”。
可见,地理生态环境决定了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生产技术,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性主要源于各民族对多样化自然环境的适应。由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所形成的独特动作,会逐渐地化为舞蹈动作。如云南哈尼族卡多人居住于哀牢山茫茫森林边缘,他们白天撵山捕猎、挑担抬木,讲究肩要稳固,这样才能完成重活。他们的舞蹈里的“三跺脚”即三步重跺一次脚,连着肩重摆的动律就是从劳动节奏韵律中提炼出来的。可以这样说,人的生产劳动方式,首先影响人的行动、步态,然后影响舞蹈的形态。
生态环境的特性范文2
目前我国的室外建筑设计已经突破了原有的设计理念,从单一的建筑物本身的设计,朝着将建筑物与周边环境有益融合的方向发展。在现有的室外建筑设计中,多数的设计方案都能够将建筑物周边的环境在设计中考虑进去,在室外建筑设计时,尽可能的利用现有的环境条件为我们服务,使建筑设计方案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比如,在实际的室外建筑设计中,尽可能将建筑物的朝向向难,这样以来就可以更多的利用自然光,而减少了照明系统的用电量。又如,在室外建筑的结构设计中,将室内设计成南北通透的结构,这样可以增加室内的通风量,减少对空调的过度依赖,减少了电能的消耗,减少了氟利昂的排放。随着我国城市的扩张和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室外建筑对能源的消耗逐渐增多,如何实现室外建筑的节能环保已经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的问题。因此必须从室外建筑设计这一源头入手,在室外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引入节能环保的理念,实现室外建筑设计与节能环保的统一。最近几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建筑物拔地而起,不但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还对现有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因此,室外建筑设计与节能环保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室外建筑设计依靠节能环保来提升自己的档次和品质,节能环保通过室外建筑设计实现自己的发展,二者的关系互相促进、紧密联系。
2.在室外建筑设计中实现节能环保的具体措施
要想在室外建筑设计中实现节能环保,就要对室外建筑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优化,使室外建筑从建筑材料、结构设计、外部装修都体现出节能环保的特性。在室外建筑设计中实现节能环保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2.1在室外建筑设计中,选取节能环保的建筑和装饰材料要想实现室外建筑的节能环保的特性,就要从建筑施工的源头抓起,即:建筑和装饰材料。我国原有的室外建筑物主要是红砖结构,随着建筑形式的发展和建筑技术的提高,现在的室外建筑早已使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陶粒砌块的外墙结构,这种结构保证了建筑能达到冬暖夏凉的的特性。在选择装饰材料的时候,也要选取节能环保的材料,这样做不但提升了室外建筑的品质,同时也提高了室外建筑的环保特性。所以,要想实现建筑节能环保的特性就要从材料选取环节入手,从材料源头保证建筑物具有节能环保的特性。可以说,建筑和装饰材料的选用,对建筑物的节能环保特性的实现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2在室外建筑设计中,优化外墙保温结构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室外建筑的保温特性都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做好建筑物的保温关系到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和用户使用的舒适度。目前室外建筑设计中,都根据建筑物所处的地域,选取了合适的外墙保温结构,保证了室外建筑的保温特性符合要求。在室外建筑设计中,如果保温结构选择的不好,将导致建筑物会浪费大量的能源在取暖上,不但浪费了能源,也与节能环保的目标背道而驰。目前在室外建筑设计中,通常的做法是优化外墙保温结构,通过增加外墙厚度、在外墙表面做保温层、采用混凝土浇筑外墙结构等多种方式,提高外墙的保温特性,使建筑物能够有效降低能源的消耗,实现节能环保的目的。
2.3在室外建筑设计中,提高电能的利用率,尽量减少电能的消耗在室外建筑的使用中,电能无疑是一个主要的能源消耗。室外建筑中如果不想办法提高电能的利用率,将无法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在室外建筑设计中,为了使建筑物美观,经常在建筑物表面增加亮化景观。比如霓虹灯亮化、广告牌亮化和电子大屏幕亮化等几种方式。这几种亮化方式各自取得的效果不同,但都对电能有较强的依赖。所以,在室外建筑设计中,设计这几种亮化方式的时候,需要选择对电能消耗少的方式。并且可以尝试着增加太阳能发电装置,为亮化装置提供电能,减少对常规电能的消耗。所以,要在室外建筑设计中,提高点恩那个的利用率,尽量减少电能的消耗。
2.4在室外建筑设计中,实现建筑物与环境的和谐室外建筑设计的一个设计原则就是要与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要尽可能的利用周边的环境为我所用。因此,室外建筑设计的时候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能因为建筑物而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例如在建筑物的墙面颜色选择上,就要与周边的环境相配套,使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的颜色和谐统一。又如,尽可能的多利用自然光源,而减少大面积玻璃墙的使用,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光污染。再如,要注意控制建筑物的噪声,空调系统要使用低噪音的设备,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噪声污染。所以,在室外建筑设计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很重要。
2.5在室外建筑设计中,考虑到人们的正常需求,使节能环保深入到每一个细节中室外建筑设计的目标是既要实现建筑物的环保节能的特性,又要满足人们的正常需求。所以,在室外建筑设计中,要将节能环保深入到每一个细节中。主要包括:首先,优化温度调节系统,使建筑物的温度保持在适宜的程度,并减少对电能的消耗。其次,优化照明控制系统,使照明系统与自然管线有效结合,保证了照明需要的同时,又不浪费多余的电能。再次,优化声音环境氛围,不但使用户能够享受安静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又不对建筑周边环境造成声污染。所以,在室外建筑设计中,要想既满足人们的需求,又实现节能环保的特性,就必须对每一个设计环节进行优化,达到节能环保的要求。
2.6在室外建筑设计中,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室外建筑设计中,需要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的考虑,不能因为兴建建筑物而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在室外建筑设计中,要采取具体措施,加强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首先,在室外建筑设计的时候,要根据周边的地势环境和气候条件以及树木植物等情况,确定室外建筑设计的方案,使室外建筑设计方案符合实际。其次,在室外建筑设计的时候,要增加节能环保的特性,并且要降低建筑物由于能源消耗而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再次,在室外建筑设计的时候,要选取节能环保的材料,从源头上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2.7在室外建筑设计中,要使建筑物预留出未来应用新式节能环保技术的空间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很快,许多先进的建造理念和环保技术都得到了应用。因此,在目前的室外建筑设计中,一定要使建筑物预留出一定的空间,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够在将来应用更新式的节能环保技术,更好的实现建筑物的节能环保的特性。现有的室外建筑设计手段,对节能环保技术的运用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随着节能环保技术的深入发展,室外建筑设计将会有更多节能环保技术可以选择,这就为室外建筑设计提供了更多的技术保障。所以在室外建筑设计中,要使建筑物预留出未来应用新式节能环保技术的空间,方便未来进行一定程度的技术扩展。
生态环境的特性范文3
伴随着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界,各种破坏自然界的活动也在不断进行着,其结果则是潜移默化地影响、改变生态平衡,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特别是植被生态系统的破坏,往往可以直接影响土壤、水文、大气和生物等其他生态系统的平衡,带来连锁效应。因此,可以说植被生态系统建设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植被生态建设是以自然植被的种植建设为主的生态建设过程,具体包括了灌木植被、森林植被、草原植被、荒漠植被等类型的植被建设。通过相关的监测数据及研究发现,森林植被建设是整个植被生态建设的关键,这是由于森林覆盖面积广、生态系统复杂多样、对生态气候的影响最直接。因此,森林植被建设不仅是植被生态建设的关键,也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森林植被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利用,是以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为基本原理:大气降水通过森林被部分截留并下降到地面,再被森林逐层吸收、分流、下渗,而被森林截留降水部分通过植被直接吸收,部分被大气水循环利用。对于森林植被,水文作用的影响非常明显,这是因为森林植被体量较大、结构复杂,林下土壤渗体量较大、结构复杂、林下土壤渗透性强,这也使得森林植被的水文特点突出且对生态系统的调节作用很明显,概括起来为以下三个方面:(1)森林生态系统有很强的截留蓄水能力。由于森林生态系统复杂多样、覆盖面积较广,因此对于大面积降水或区域降水,能够很好地涵蓄水分。同时由于森林生态系统中植被的生长周期较长,其深层土壤的涵蓄能力更是突出。特别是复杂紧密的森林系统,其涵蓄能力比单层稀疏的人工林要强3~5倍。因此,我们应加强保护天然林,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生态建设。(2)森林生态系统有很好的平衡径流河川的作用。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复杂多样性,使得其对截流蓄水方面有着明显作用,而这也为调节河川径流的水文特点起到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突发性暴雨期间,森林生态系统庞大的涵蓄能力,不仅有效补给了地下水含量,同时也牢固了地表土壤,大大缩短了洪水峰值的出现时间;另一方面在季节性枯水期间,森林生态系统依靠自身的涵蓄给养,不仅保证了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常,同时也可以间接补给河川径流,大大降低了枯水期干枯的机率。(3)森林生态系统能明显减少径流总量,对调节大气温度具有显著作用。森林系统的水流散量与地面水分蒸散量的比例大小直接决定了其所在区域径流总量。通过长时间的观察研究,在湿度较大的区域,森林系统对径流总量的影响很小,因此森林系统对该区域的径流影响也较小。但是对于较干旱区域,森林系统可使该区域径流总量比例系数下降10%,明显改善该区域的大气生态和植被生态。
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水土治理不仅关系到水文、土壤、生物等相关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更是植被生态系统改善恢复的关键,因此水土综合治理是生态建设的基础。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究其本质,就是加强植被生态建设。一方面充分发挥植被生态对水土保持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积极提高水土保持对植被生态的维护作用。所谓水土保持,就是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包括生物措施、土地措施和工程措施等,以达到改善平衡水土资源的生态循环。水土保持对水资源有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在复杂植被生态区域,其生态建设效果也更加明显。(1)能大幅提高生态系统的截水效果,并显著提升生态系统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一方面通过采取有效的植被建设,不仅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截留蓄水的能力,增加地下水的蓄水量和调节河川径流的流水量,最终可以直接作用于农业生产;另一方面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能积极改善相关的其他生态系统的平衡,增加生物和植物的数量,最终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2)能显著调节江川河流的水文特性,并直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对突发性降水区域,有监测数据表明,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后,能明显削弱洪水效应,特别是中小流域的区域,其削洪效应可达40%以上。而洪水效应的削弱,不仅使得周边的农村田地免受侵害,更重要的是直接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包括土壤生态、空气生态和植被生态等。因此,我们应加大水土综合治理的力度,提高水土综合治理的技术措施。(3)有效减少江川河流的径流总量,明显减少次生灾害的发生。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能使水土和植被联系更加紧密,直接提高在降水过程中有效截留水量,从而减少江川河流的径流总量,不仅能降低洪水爆发时的灾情,也可以减轻持续干旱时的破坏。有监测数据表明,目前通过对黄河流域部分区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已经明显减少了黄河径流总量,特别是7—8月黄河汛期期间,其径流减少量可达3%以上;同时显著降低了黄河洪灾的发生,改善了沿河区域的生态环境,使得水质、土壤、植被及生物等都有了“质”的提升。(本文来自于《环境科学导刊》杂志。《环境科学导刊》杂志简介详见)
3尚需研究的问题
生态环境的特性范文4
【关键字】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植物配置;原则方法
随着城镇居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就目前我国的城市生态环境现状而言,现有的生态环境质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生态绿化的需求。为此,必须要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绿化面积占有率,在提高自然环境质量的同时做到美化城市的效果。那么如何使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既能满足人们对环境质量的需求,又能满足人们对城市绿化的视觉享受呢?笔者以为,按照一定的植物配置原则对城市园林建设做出设计与实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城市园林绿化的功能作用
在城市工业化发展的影响下,大多数城市都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现象,也不但破坏了城市的自然生态平衡,也对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危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还城市一个洁净的生态环境,我国大力开展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以增大城市绿化面积,提高城市园林建设水平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目的。由此可见,城市园林绿化对于城市环境的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1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保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方面,具有其他设施不可替代的功效,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托条件。城市园林绿化通过植树、种灌、栽花、培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过程,不仅要提高城市的绿地率,也要充分利用立体多元的绿色植被的生态效应,包括吸音除尘、降解毒物、调节温湿度、有效降低城市污染的程度,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使城市环境质量达到清洁、舒适、优美、安全的要求,从而为市民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活空间。
1.2美化市容,充分烘托城市环境的文化氛围。城市园林绿化根据不同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把大量具有自然气息的花草树木引进城市,按照园林手法加以组合栽植,同时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化中,营造出各种不同风格的城市园林绿化景观,从而使城市色彩更丰富,外观更美丽,并且通过不同园林绿化景观的展现,充分体现出城市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品味。成功的城市园林绿化在美化市容的同时还应充分体现出城市特有的人文底蕴,这是城市园林绿化重要而独特的功能。
2、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植物配置现状
由于园林绿化建设的优良功能特性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国的大多数城市,尤其是大中型城市都开始积极的进行园林绿化建设。但在园林建设中却急于求成,太过注重整体城市园林规划的整齐一致,而使得城市的绿地结构过于单调,不能体现出良好的生态特性。据研究显示,草木、灌木与乔木相互孤立种植的园林设计方式是当前很多城市园林建设的主要手段,而所选择的树木种类也太过单一,并没有根据生态学中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所适宜生长的树木植物品种也不同的理论依据,选择最适合本地生长,同时又能体现出当地特色的植物品种。
另外,缺乏历史文化内涵和品位也是当前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最主要的问题和现象。城市园林绿化,并不是随意种植树木花草这么简单的内容,而是要通过植物传递出一种精神、一种文化或者说是一种城市风格,使人们在感受园林绿化所带来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能够感受了园林绿化的独特魅力。使城市园林绿化在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的同时,将人文底蕴融合在园林绿化建设之中,烘托出城市环境的文化氛围,从而体现出城市特有的景观效果,提高城市的独特性和吸引力。
3、园林绿化植物配置原则
3.1整体优先原则
城市园林植物配置要遵循自然规律,利用城市所处的环境、地形地貌特征,自然景观,城市性质等进行科学建设或改建。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把握好它们与城市园林的关系,使城市建设与自然和谐,在城市建设中可以回味历史,保障历史文脉的延续。充分研究和借鉴城市所处地带的自然植被类型、景观格局和特征特色,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植物配置的艺术性、趣味性,使之具有人性化和亲近感。
3.2生态优先的原则
在植物材料的选择、树种的搭配、草本花卉的点缀,草坪的衬托以及新平装的选择等必须最大限度地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质量为出发点,也应该尽量多地选择和使用乡土树种,创造出稳定地植物群落;充分应用生态位原理和植物他感作用,合理配置植物,只有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才能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
3.3可持续发展原则
以自然环境为出发点,按照生态学原理,在充分了解各植物种类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基础上,合理布局、科学搭配,使各植物种和谐共存,群落稳定发展,达到调节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关系,在城市中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3.4文化原则
在植物配置中坚持文化原则,可以使城市园林向充满人文内涵的高品位方向发展,使不断演变起伏的城市历史文化脉络在城市园林中得到体现。在城市园林中把反应某种人文内涵、象征某种精神品格、代表着某个历史时期的植物科学合理地进行配置,形成具有特色地城市园林景观。
4、园林绿化植物配置方法
4.1近自然式配置
所谓近自然式配置,一方面是指植物材料本身为近自然状态,尽量避免人工重度修剪和造型,另一方面是指在配置中要避免植物种类地单一、株行距地整齐划一以及苗木的规格的一致。在配置中,尽可能自然,通过不同物种、密度、不同规格的适应、竞争实现群落的共生与稳定。目前,城市森林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森林绿地的近自然配置应该大力提倡。首先要以地带性植被为样板进行模拟,选择合适的建群种;同时要减少对树木个体、群落的过渡人工干扰。上海在城市森林建设改造中采用宫协造林法来模拟地带性森林植被,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4.2融合传统园林中植物配置方法
充分吸收传统园林植物配置中模拟自然的方法,师法自然,经过艺术加工来提升植物景观的观赏价值,在充分发挥群落生态功能的同时尽可能创造社会效益。
生态环境的特性范文5
立足内蒙、建设生态
公司所处行业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行业。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通常是指年降水量在400 毫米以下的地区,多位于我国西北内陆,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却承担着保障全国生态安全的重任。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加大了资金投入和相关政策扶持力度,并把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黄河长江上中游地区、风沙区和草原区作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以内蒙古为代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建设市场空间巨大,国家财政对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将有力支持行业发展。
同时,随着内蒙古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优化,社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政府和社会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建设行业的发展。
公司立足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现状,专注于内蒙古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对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公司立足于内蒙市场的经营战略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过积极的市场开拓和业务开发,公司业务规模和营业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收入规模以及竞争实力在内蒙古地区均保持首位。
创新突破、蒙草抗旱
多年来,公司积极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技术的研发、运用,在实践中积累了多种先进的工程设计施工和植物配置技术,是内蒙古首家获得园林绿化施工一级资质的企业。
公司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和内蒙古地区绿化工程普遍存在的特点和问题,通过从内蒙古草原、荒漠引种、驯化野生乡土植物,选育出以节水抗旱为主要特性的具有优良抗逆性植物,推广应用于当地生态环境建设,创新性地应用蒙草实现节约型生态环境建设,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生态环境的特性范文6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生态景观 ;地域性 ;南屏锦源小区
中图分类号: TU986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进入了一个飞跃式发展时期,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已经远远走在了规划设计的前面。加之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让原本就处于一个转型调整期的城市面临很多问题,特别是作为与人们关系最为密切的人居环境的设计是一个巨大地挑战。人们的关注也从有不有得住转移到了住不住的好,从一个单纯的居住形态到生态环境、美学和艺术的品味追求的转变。城市居住区的发展随时代而进入了一个因人性化而设计,与生态、自然和谐的时期。
2 生态居住区的概念
生态居住区是从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定义现代城市居民的生存空间。它的前提是绿色经济,科技手段为支撑,标志是融入自然的景观生态环境。它的作用是强化社区带给人的生活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不论是其形态,结构还是功能都是与生态的理念相符合。在时间和空间上创造出一个和谐的,宜人的,让人享受的居住场所,它也是生态、科技和艺术的融合,是物质和能量的利用和转化达到协调,而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的一个和谐场所。
3 居住区生态规划的原则
3.1 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原则
居住区景观环境塑造的第一要素就是与自然环境的协调。遍观和谐宜人的人性场所都是遵循着自然生态的规则。必然是充分的利用场地中的地形,水体,植物,土壤以及自然中的空气、阳光、气候等因素。运用景观设计的方法协调建筑,铺装,人类和环境的各种关系,精心设计,合理布局,从而创造一种融入环境的自然生态景观。
3.2 以人为本和保护历史文脉的原则
居住区的环境景观的塑造目的是人的使用,这必然是离不开以人为本的前提,作为主体和使用者的居民。创造出一个健康,舒适,美丽,生态的充满文化品位的户外空间是对人的尊重,是一种人文的关怀,这不仅仅表现在设计形式方面,而且是更深层次的结构和功能始终坚持以人的使用和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为基础。历史文脉的出现也是伴随着生态自然和社会的演变而形成的,居住区经历了飞跃式的发展,其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而居住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则出现了断裂的痕迹。居住的家是温馨的港湾,传承的更是中华文明数千年的优良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在规划设计上要更多地去塑造家的感觉,文化教育的氛围。这就自然为我们在形象定位,空间塑造上指明了方向。
3.3 地域性原则
居住区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所处的地域特点,尊重所处地的自然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每个地方有它特有的景观类型,人们的欣赏水平的形成和地域性的景观有很大关系。尊重它的存在理由,充分利用地域性的元素打造属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让设计根植于地方土壤,这表现在景观素材的选择,设计形式和工艺的再现,地域文化的传承等这些方面。
3.4 因地制宜原则
生态居住区的构建就非常注重所处立地条件下的自然元素。利用原有的地形和已有的乡土树种植物,体现不同立地条件下的特色。最低限度的去改变自然的环境系统,这是对自然和生态最好的尊重。那些不考虑立地条件的设计最终被时间证明是错误的。什么样的场所就应该设置与之相对应的景观,这样才能让场所精神和自然生态很和谐的统一起来。
4 居住区生态设计的设计元素和方法
景观生态的构建是各种景观元素的和谐统一的结果,元素间的合理配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和设计元素间的各种矛盾,让他们彼此的关系与自然的系统相统一,运用自然的自我修复和完善的力量构建居住区的生态景观。设计元素和方法处理的好否关系着和生态环境的好坏。
4.1 植物
植物作为景观设计最为重要的元素,也是唯一活的生长着的元素。由于它的特殊性,决定了在设计中它的独特性。
(1)适地适树是尊重自然,是对自然生态的模仿和利用。这就要求对植物的生态属性做研究,做到既能实现场地功能的最大化,又能让植物很好的生长。这是对生态环境的最基本的尊重,这也是设计达到一种生态的和谐和景观效果的最完美结合的第一步。
(2)种植绿化乔、灌、草结合,体现一种自然的生态空间结构。上层高大的常绿或者落叶乔木起着塑造生境大框架结构的作用,为下层的灌木,草地提供一种庇护。立体结构的处理要尊重各种植物的生物特性,丰富景观层次,使其达到植物组合的最优化。
(3)植物种植的平面和立体的结合,从单纯的平面处理到空间层次的丰富化处理。比如屋顶花园,阳台绿化,围墙绿化,悬挂绿化等。利用植物的特性在不同的空间位置进行设计。在生态性和观赏性上都是很好的处理方法。
(4)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结合。追求设计的构图、颜色、对比、质感,形成绿廊、绿坡、绿面、绿窗等绿色景观模式,同时让植物景观和硬质景观充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植物元素的生态特性和艺术性极大地丰富了居住区绿化的内涵。
4.2 道路
居住区道路体系与城市其他道路相比有其独特的地方。居住区的道路所处的环境相对较小,又自成系统。它起到两方面的作用,其一,疏导住区内的交通、组织空间。其二,道路系统也是一种美的形式和功能的集合体,也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按使用功能划分,居住区道路一般分为车行道和宅间人行道;按铺装材质划分,居住区道路又可分为混凝土路、沥青路以及各种石材仿石材铺装路等等。道路往往和道路旁的植物,小品配置等共同构建居住区水平和立面空间的景观效果。其设计涉及道路形式、铺装以及和周边景观元素的分化和统一。道路是人和生态环境交流的重要链接和渠道。其生态价值体现在其协调设计元素,人和环境的关系,最大化景观的美和和完美的生境。
4.3 水体
水体作为生态居住区最为活跃的元素,起着调节住区内的微气候和空气湿度和改善植物生活环境的作用。水体的处理就要创造出水的灵动的一面,给住区环境带来活力和生气。往往水出现的形式是以运动结合静止为最佳搭配。运动的水促进生态系统内的物质能量交换,静止时又让生态环境和心理环境白嫩的安静祥和,这个从运动到静止再到运动的水循环过程往往让系统环境生机勃勃,另外结合赏水和亲水平台的形式,能让水环境更具魅力。如此水的变化的特性就能对居住的生态环境的提质产生非常大的作用。
4.4 地形
生态设计理念中对地形的处理相当看重。好的地形能够很大程度的影响所在场地内的小气候,小环境,这对原本就脆弱的居住区环境极其重要,因为它影响的是设计元素的各个方面。从植物,构筑物,水体到铺装,无一不是基于地形这样一个大的基础。这不是为了设计而地形,而是为了生态和自然而做地形。这就成为我们做地形设计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在设计中首先要对地形有一个充分的思考和认识,再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方法,从而得出地形的最佳利用方式。现代的居住区地形设计更多的考虑是微地形的塑造,模仿自然界的山体形状,结合植物,水体和硬质铺装,缩纳山水自然于家的周围。地形的再生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模拟这样的环境无疑具备了很强大的适应性和美观性。同样也使得生态环境更加稳定。
4.5 小品
景观小品是景观中的点睛之笔,一般体量较小、色彩单纯,对空间起点缀作用。小品集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精神功能,包括建筑小品——雕塑、壁画、亭台、楼阁、牌坊等;生活设施小品——座椅、电话亭、邮箱、邮筒、垃圾桶等;道路实施小品——车站牌、街灯、防护栏、道路标志等景观小品的设计一方面考虑到节约节能,采用可再生材料来制作艺术品。另一方面在作品的设计思想上引导和加强人们的生态保护观念。让充满艺术性和教育意义的景观小品融入到生态环境中去,给人带来舒适和美的体验同时也是一种教化生态自然的方法。
5 长沙市长房南屏锦源小区的生态景观设计
长房南屏锦源小区(1期)的定位是打造一个生态景观社区。理想是在生态,景观,游憩和居住之间寻求一个最佳的结合点。遵循生态学的理念,依照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设计方法塑造了一个较为成功的城市生态社区。
5.1区位分析
5.1.1 现状条件分析
此居住区位于长沙市城南武广经济开发区,背靠天际岭国家森林公园,北望武广高铁站,处于万家丽路和湘府路的交界处,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地理位置非常优越。
5.1.2 现状景观环境分析
基地紧挨城市主干道,临近高铁站。场地内地势南高北低,背靠优美的国家森林公园,成一个自然地缓坡,视野很开阔。小区用地面积4hm,其坡地相对高度3m~4m,东北角是保护很好的原有松树林,有很好的景观效果。森林公园形成了独特的绝佳背景,自然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提升了小区的景观品味。
5.2 生态规划的特点
长房南屏锦源小区在设计之时要求规划由多专业综合设计,强调各专业学科的综合规划,力求使小区成为具有合理的功能、丰富的空间层次、植物种类丰富,色彩多变化的优美环境。特别的是探寻一种城市的自然生态回归,是基于生态的设计施工。小区的形式和功能的设计上更多地是考虑一种生态自然的探索,从设计理念、材料的选择再到施工的过程,都遵循着生态这样一个理念。
5.2.1功能结构
长房南屏锦源小区整体形成“一湖为中心,七处组团景观”的格局,以水系和各级道路系统将整个功能格局统一起来。入口区以叠水和喷泉营造一种欢快氛围,加之以地形,将内部的居住区和外部的商业区很好的区分开来。中心湖区是休闲娱乐区,配以景观亭,廊桥分为东西两片区,在植物搭配上将整体性再次统一。东西走向的景观轴线,地形由平整到起伏,层次丰富的植物搭配着特色景观喷泉、树池、文化景墙以及景观廊亭,突出居住区的生态和谐理念和小区的文化内涵。南北走向的主干道和分级的道路系统将各种不同特色的组团景观科学的分开,又联系统一于整个场所精神,步移景异,处处有惊喜。极具欣赏性和场所的人文归属感。
5.2.2 景观系统特色
5.2.2.1 景观基调
灵动的水体,富于特色的景观小品,优美的植物配置,背靠青山翠柏是整个小区最为突出的景观特色,总体的规划设计理念是保护原有的恬淡宁静的自然景观,在其基础上,充分利用新的生态设计的方法,在大环境中再塑造出一个更加宜人而舒适自然地小环境。整体的特征是在缓坡地形上,改造一定的微地形,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增加水体和丰富的地域性植物,形成有山有水,有绿,有花,有香的自然生态景观。
5.2.2.2 景观差异性
小区并没有将景观的构建局限于一个模式。而是充分尊重场地的前提下,分成一个一个的组团和小片区,塑造了不同的地形和利用中央的水体将各个组团组织起来,让观赏者在不同的视角和空间位置看到的都是变化的景观。可以说是步移景异,在统一中寻求了各种变化和惊喜。避免了景观的单一性和视觉审美疲劳。
5.2.2.3景观序列
由各级道路系统串联的各个景观组团形成很好的景观欣赏序列。主入口的水景,品位高雅,精致而不失大方,沿途一路是丰富的景观节点铺开去。空间层次多变,有收有放,有幽有敞,充满序列节奏的韵律变化,做到了一步一景的效果。让人如入美境之中,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
6 居住区未来的生态设计理念展望
居住区的设计不可避免的是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生态的理念在具体的设计和施工体现中存在很多机遇和挑战。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些瑕疵和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是以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生态设计也是在时代的进步中将得到发展,其发展趋势将有如下的一些方向:
(1)对环境的生态性分析摆在首位。在规划设计之初,围绕中心绿地和生态环境布置建筑、地形、各级的道路系统和水体等各种景观元素,将生态性提升到最高的地位。
(2)对中国古代造园学说的重新思考,中国风和中式建筑和园林的崛起。是对自然和生态的进一步思考,寻求一种适合当展的生态主义理念和生态造园方法。
(3)从空洞的形态规划上升到生态规划,是生态美学的回归。不仅是艺术的创造,而且也是科学的自然生态的设计。从表象的形式到生态内核本质的升华。实事求是,尊重自然,摈弃伪生态,走真正的生态回归之路。
(4)对新技术和跨领域的关注。生态景观的构建是一个跨领域的多学科的综合体。寻求新技术的支撑和更加宽广的设计思维方向,是时代进步对景观设计提出的更高要求。从生态景观的设计初始到竣工验收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
7、结语
居住区是城市生态环境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中最特殊的存在,其主导的思想是要在科学的运用各种景观因素的同时,考虑场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营造和谐的生态空间。以人为本,以尊重自然生态为宗旨,可以说是城市生态居住区环境系统的未来道路。自然生态是最复杂神秘的系统,向它学习,我们会看到未来的道路。未来居住区生态景观的回归,也是城市生态环境恢复的灵魂和趋势之所在。
参考文献:
[1] 王彦军.走向新社区——城市居住社区整体营造理论与方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2] 邓述平,王仲谷.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3] 黄一如.现代居住环境的探索和实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 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5]刘滨谊.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6]姚时章 ,王江萍.城市居住区外环境设计[M].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