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环境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环境特征

生态环境特征范文1

1 环境艺术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是环境、艺术和设计三个不同概念的集合,它们是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整体。

首先,环境是指人们能够认识到的所有空间,以及该空间内所包含的所有物质与非物质因素。从环境形成的客观规律来看,一是大自然创造的自然生境。二是人类创造的人工环境。

其次,环境艺术是指以自然环境为立足点,以各种艺术和技术为手段而设计出来的能够满足人的需求,并协调自然、社会和人之间的关系,为人提供生存生活时空环境的一门艺术,或者说,在认识和创作的基础上,运用更广泛的材料,并与高科技相结合而产生出多种艺术表现形式。

第三,环境艺术设计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将建筑、雕塑、绿化、公共设施等诸多要素进行综合、艺术的布局,以塑造建筑物外部空间艺术环境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设计,是建立在现代环境科学基础之上的一门艺术设计学科。

2 艺术设计生态理念及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方式

运用生态理念能够在传统设计基础上创新使用各种自然环境保护措施,并构建满足各种生活需求的景观格局,促进能源物质获得循环利用与再生,降低废弃物的产生与排放,从整体上强化景观格局生态服务水平及质量。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作用延伸及拓展方式。保留原有场地或场地中具有的部分元素是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一种有效应用方式。例如,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设计者首先保留了工厂各种废弃机械设备,包括蒸汽机、压缩塔及煤气裂化塔等,在突出工厂历史基础上创新,将蒸汽机与压缩塔涂刷成红、黄、蓝、紫等颜色,此外,这些废弃设备还可以攀爬游乐,契合了煤气厂公园的设计需求,充分挖掘了固有元素延伸作用。

(2)能源物质循环利用方式。能源物质循环利用思想应该始终贯穿在环境艺术设计整个过程中,设计者应该充分挖掘各种原材料的再次利用与开发职能,尽最大努力创造材料与资源循环利用的平台。

(3)强化场地原貌维持方式。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已成为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应用的又一典型。例如,四川成都利用自然的力量实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再生,大大节约资源,并且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他们将府南河人工湿地系统的污水,注入部分厌氧池、植物塘、植物床、养鱼塘、氧化沟等净化系统,使之由浊变清,最终重返府南河。

(4)有效利用能源方式。现在设计师们一方面通过科学技术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另一方面又大量地使用自然界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以适应现代生态环境。提高住宅的隔热性能,保证自然通风,利用太阳能蓄热等,这些自然能源的有效利用也是设计中的有效手法。此外,以太阳能的热与光为主,通过相应设备来利用自然能源的方法也在住宅的应用上得以实现。

3 环境艺术设计生态理念审美特征

环境设计关系到人们的居住环境的设计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环境也需要设计。人们的生活活动是各种各样的所以对环境的需求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环境设计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环境设计的多学科性。环境艺术设计包含了很多学科专业需要建筑学、城市规划和设计等学科的相互结合共同设计完成。所以,环境艺术充满了广泛性和丰富性。

(2)环境设计的多层次性。环境设计首先要满足人们最基本的需求。让人们在生活中达到使用安全、方便、经济的目的。不同的设计对象其设计要求和方法也各不相同。

(3)环境设计的关联性和空间的统一性。在环境设计中必须要稳扎稳打考虑到设计的整体综合性。

(4)环境艺术设计的实用性。环境艺术设计不仅展现出设计的美而且必须具有实用性。就像房子内的装修设计最基本的就是要满足人们在生活中的使用和需求。

(5)环境设计的审美特征对环境设计教育的影响。由于环境设计的学科专业比较多,所以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专业性和综合性。

4 影响传统设计理念与审美特征的主要因素

(1)生产力与经济基础的制约。环境设计观念受到生产力与经济基础的制约。古代,生产力低下,农业、手工业生产占据主导地位。农民希望天遂人愿、但愿风调雨顺以至五谷丰登。达到“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天人合一”是最高的追求。人们的环境观念则是将自我融于大自然中,享受大自然的恩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刘禹锡),反映在环境设计上则是建筑选址注重“背山面水”,营造小气候。19世纪随着蒸汽机的发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大生产所追求的高效率与高利润,打破了封建社会时期人们恬静悠闲的生活。当人类还自我陶醉在工业文明“人定胜天”信念中的时候。工业污染所带来的全球温室效应,洪水、旱灾等异常自然灾害的发生,使人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在工业领先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环境治理已经从简单的单一治理转向可持续发展。在生产技术落后的时代,人类对自然持消极的态度,高科技的今天,人类步入创造自然的时代。设计应该从创造第二自然的观念出发去美化生活。

生态环境特征范文2

关键词:湿地;生态系统;环境影响评价

中图分类号:X82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012

良好地进行湿地生态系统开发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但前提是不诱发生态环境问题。而事实证明,湿地生态系统开发中诱发较多生态环境问题。对此,应当加强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以便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斫饩錾态环境问题。这充分说明了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与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1 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及其开发中产生的问题

1.1 湿地生态系统特征

湿地是位于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它分布在世界各地,拥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是地球上一种独特的、多功能的生态系统。对于湿地的概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其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湿地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介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多表现为生物多样性、生态脆弱性、生产力高效性、效益的综合性、生态系统的易变性等特征。

1.2 湿地生态系统开发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1.2.1 湿地资源面积持续萎缩

通过相关资料的查阅,确定近些年我国湿地生态系统开发的过程中并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保护,致使湿地资源持续受损,大大减少了湿地资源面积,相应的湿地的调蓄功能降低,无法对周边环境进行调蓄,导致干旱洪涝灾害越加严重。

1.2.2 生物多样性受到挑战

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农业湿地有动物410种,植物361种,其中有许多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在湿地生态系统开发的过程中,相关负责人及工作人员没能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致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使其生存受到威胁,更为恶劣的是有些物种因此而灭绝。

1.2.3 湿地气候发生变化

湿地还具有调节气候的生态功能,但是因为人们肆无忌惮的开发,致使湿地的这一功能受损,引发气候异常,造成当地气候变化,不利于调节和保护生态环境[1]。

2 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2.1 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和方法

因湿地生态环境具特殊性,与一般环境不同,相应的所进行的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不能运用一般的环境影响评价,而应在以湿地功能为核心的湿地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下,对湿地功能的影响程度进行衡量,也就是用一套功能指标对区域湿地的生态功能进行量化,产生描述湿地功能现状和变化的功能指数,再通过功能指数在外来影响作用下的变化,判断湿地生态环境影响程度。

2.2 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

参考相关资料,确定目前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实施的过程中,遵循的评价程序是:湿地类型资料查阅资料收集(土壤调查、土地利用图、动物调查、地下水调查等)湿地类型及现状分析湿地功能分析和工程分析影响原因分析影响程度分析减缓措施及代替方案规划。

2.3 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很多问题尚待解决,具体表现为:适宜于湿地资源开发EIA(环境影响评价)的生态监测。作为EIA的基础性工作,生态监测的有效实施,可以在时间上或空间上观察、测定特定的湿地区域,了解湿地区域内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聚合体的类型、数量、结构、功能等。但目前并没有形成适用的生态监测系统,需要相关研究人员加强这方面的努力;可持续的EIA理论与实践尚未成熟。开展湿地资源开发EIA,除了对大气、水、土壤、动植物资源等进行单一的影响评价外,还要尽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但因为可持续的EIA理论与实践尚未成熟,致使影响评价难以有效实施。

3 结束语

在湿地生态系统开中产生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大大降低了湿地功能的发挥。为了解决这生态环境问题,应当有效落实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评价生态环境影响程度,以便制定切实可行的减缓措施,改善生态环境。经过本文的分析,确定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是非常必要的,但因其研究还不够深入,致使其缺乏适合的生态监测系统、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理论与实践经验等,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效果不佳,需要相关研究人员持续努力。

参考文献

生态环境特征范文3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煤矿;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TD82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种有效和科学的评价方法,能够比较准确的判断煤矿建设是否合理,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法来评价煤矿建设工作,将能够促进我国煤矿建设健康发展。

二、煤矿建设项目的特点

相对于其它工业建设项目而言,煤矿建设项目有以下特点:

1、环境影响时间长。煤矿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一般按照建设期、运营期和服务期满三个时期进行分析。

2、煤矿建设活动属矿产资源开发,所处地区多与自然资源所在地交织一起,一切生产过程都牵动生态系统,所以煤矿建设对周围环境影响特征主要体现在以生态破坏为主,兼有环境污染问题。

3、煤矿建设项目的选址主要受煤炭资源的赋存地点和条件所决定。从全国范围看,煤矿建设项目的选址大多在偏远山区,这就产生了以下两个特点:

(一)受煤矿建设影响的群体是村民。

(二)由于项目厂址的偏远,所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容易被人们忽视。

三、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煤炭开采对生态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煤矿生产排污对生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废气、废水、废渣排放对生态的影响,如锅炉烟气、储煤场扬尘、煤炭加工粉尘、矿井水、煤矸石等;二是煤炭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对生态环境的直接破坏。在上述环境影响因素中,废气、废水、废渣对生态的影响属于污染生态影响,地表沉陷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属于非污染生态影响。可见,煤矿生产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相比之下,地表沉陷对生态的影响更显著,更能反映煤矿生产的影响特征。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地下水、土壤和植被的破坏,从而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生产能力降低,植被覆盖率减小,水土流失量增加。

四、矿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和范围

1、矿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等级确定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根据项目对生态影响程度和范围的大小,将生态影响评价工作划分为1、2、3级。

在矿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首先是确定评价等级,按评价的要求选择出1-3个主要评价因子,然后根据表1方法分级,其要点是:对采煤造成直接影响的区域进行初步分析,选择出1―3个主要评价因子,然后根据该生态因子变化的程度和范围进行工作级别划分;在选择的因子大于1时,根据评价级别高的因子确定其工作级别。(表1)

表1生态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

2、矿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确定

确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生态因子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是划定评价范围的原则和依据,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的范围主要根据评价区域与周边环境的生态完整性确定。

(二)对于1,2,3级评价项目,要以重要评价因子受影响方向为扩展距离,一般不能小于8-30km,2-8km和1-2km。

除此之外生态影响评价的范围还应该包括:直接作用区,指生态系统可能受到采煤直接影响的区域;间接作用区,指煤炭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因子变化通过生态环境运输、食物链转移等产生间接影响的区域;对照区,为了对比和提供某些背景资料而选择的与评价区自然生态条件相似的其它地区。矿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主要是直接作用区和间接作用区。评价区域的大小与评价区域周边环境的生物、生态多样性及完整性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运行特点和生态环境功能都是在较大的时空范围内才能完全和清晰地表现出来,因此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时空范围宜大不宜小。

在实际工作中,确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①地表水系特征。要能说明地表水系特征、地表水功能及使用情况、采煤的影响范围和主要影响因素、流域内敏感的生态目标等。

②地形地貌特征。特征较为简单的如平原或微丘陵地区,生态系统的相似性一般较高,调查范围可选择直接影响区域:特征较复杂的如山地丘陵区,可以选择山体构成的相对独立或封闭的地理单元为评价范围,但沿着河道或沟谷等廊道应适当延伸。在水陆交接处,调查范围应沿岸延伸到相邻的其他功能区。

③生态特征。要能说明受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完整性。特殊生境如湿地、红树林、保护区等应视为独立的生态系统而进行全面的调查。此外,采区或影响的生态系统物流的源与汇、生态环境功能也应列为调查与评价的范围。

④采煤的特征。采煤过程中地质构造对生态环境影响很大,因此,评价范围的确定要考虑到地质因素。

五、环境影响评价在煤矿建设中的作用

煤炭工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一般是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环境现状监测、试验和类比调查,力求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建设项目在矿井建设期、运营期对环境的影响情况,并对矿井开发的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分析,按照环境保护目标的要求,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论证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对可研中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进行分析论证,并根据评价结论,提出科学、经济、合理、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为决策部门和建设、设计单位提供依据。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保证煤矿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合理的经济布局是保证环境与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而不合理的布局则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环境影响评价将从矿井建设所在地区的整体出发,考察矿井井口和工业场地位置、场外公路和地面铁路专用线走向、工业场地平面布置的不同选址和布局对区域整体的不同影响,并进行比较和取舍,选择最有利的方案,保证建设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并分析与国家产业政策及区域环境功能区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各项相关规划的相容性,得出选址的环境可行性结论。因此环境影响评价可保证矿井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

2、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我国是煤炭消费大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价格上涨以及煤炭需求的增长,吸引了各大矿区新建矿井项目纷纷上马。由于煤炭行业属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主的建设项目,因此矿井的开发将会导致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在这种形势下,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掌握拟建矿井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和自净能力,根据环境特征和自净能力确定的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将会收到巨大的环境效益,这样做的结果是制止环境污染和破坏,或把环境污染和破坏控制在尽可能小的限度之内,将煤矿建设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为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导向。环境影响评价通过对矿井建设区域的自然条件、资源条件、社会条件和经济发展等进行综合分析,在认识并掌握该地区的资源、环境和社会等情况的基础上,为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出发展矿区型农业、综合利用塌陷区大力发展渔业生产、建设矿区型生态农村等调整建议,为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导向。

4、控制新污染源和促进老污染源治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规定,对产生污染的新建矿井必须做到污染物“达标排放”、重点污染物实施“总量控制”。在对新建煤炭矿井的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对废水、大气、噪声等污染物达标排放的污染防治措施进行可行性可靠性分析,对重点污染物烟尘、SO2和CO2进行总量控制分析,确保满足总量控制指标,并提出采煤沉陷区的综合整治措施、土地复垦方案、生态重建方案。对改、扩建及技术改造的矿井项目必须“以新带老”,并且环境影响评价中要求制订控制新污染源、带动老污染源治理措施,达到区域污染物排放量的削减。

5、推动煤炭企业技术进步,实现清洁生产。煤炭行业清洁生产起步迟于其它行业。对于煤炭工业而言,清洁生产也就是开采清洁煤、清洁开采煤、清洁利用煤。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将对矿井建设项目的开采技术、煤质、污染物产生量、煤的洗选率、矸石产生量、耗水、耗能和环境管理等指标进行清洁生产水平评价,并提出进一步提高清洁生产水平的建议,对矿井水资源化途径、矸石等生产过程中废弃物减量化措施等提出经济可行的技术方案,推动煤炭企业的技术进步。

6、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影响评价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广泛领域,包括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必然是对相关煤炭科学和环境科学技术的挑战,进而推动相关煤炭科学研究和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正是由于煤矿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煤炭环境保护的科学基础理论、环境法规和管理制度、应用技术研究与推广、环保产业等方面取得的大批科研成果,所取得的很多成果已直接应用于煤矿建设的环保实践,为煤炭矿区环境保护工作做出很大的贡献。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一个煤矿开采大国,必须要重视煤矿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做好煤矿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而促进我国煤矿建设的健康有序进行,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生态环境特征范文4

1.1指标体系的构建

1.1.1城市发展水平指标体构建

城市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城市社会、经济、文化、体制等若干层面。城市发展水映了城市发展的当前状况,体现城市综合实力与总体素质。本文主要遵循科学性、可比性、动态性、数据的可获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参考“21世纪城市发展指数”和我国相关学者对城市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研究与构建,结合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以及南通市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城市发展水平指标体系.

1.1.2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构建

生态环境质量是生态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这种本质属性能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进行描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由来已久,从传统地理学对自然要素的描述发展到现在对生态系统各要素的综合性计算测度。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到目前为止相对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公认的理论框架、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本文参考《国家“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的目标》、《全国环境优美小城镇考核指标(试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定》和我国相关学者的代表性研究工作,兼顾实际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南通市城市生态环境的自身特征,建立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了南通市生态环境质量。整个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两个层次,分别为系统层和变量层:系统层包括植被覆盖、水资源、土地质量、污染物负荷、大气环境和声环境6个层面,变量层是上述6个层面的对应指标。

1.2数据来源和计算方法

南通市城市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采用SPSS软件和主成分分析法,其原始数据来源于2004—2013年的《南通市统计年鉴》、《南通市环境状况公告》和《江苏省统计年鉴》。计算原理和具体步骤主要为:①对2004—2013年南通市城市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因子的历年数据进行标准化计算,消除因数据正向和逆向、数量级、量纲的不同而造成结果的差异;②对标准化数据运用统计分析SPSS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因子变量进行提取(特征值大于1);③通过方差极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得到旋转后的指标公共因子贡献率(累计贡献率>85%)和指标公共因子载荷矩阵,根据回归法计算得到指标公共因子的得分系数矩阵;④以各公共因子所对应的旋转后的贡献率为权重进行加权求和,得到2004—2013年南通市城市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得分。

2城市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演变耦合协调度

协调度是事物之间耦合研究的重要指标,体现了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度量体现系统发展是否有序和协调状况好坏程度的定量指标。城市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协调度是衡量不同阶段下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即定量描述特定城市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下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按照可持续发展的伦理思想,城市建设的最佳模式是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优协调度是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最佳组合状态。

2.1协调度水平计算方法与协调发展模式判断

协调度水平计算方法:参考我国相关学者在城乡统筹、区域经济与环境、城市化水平与环境质量、城市经济与土地利用等领域对协调度的相关研究,并利用相关数学原理和离差分析原理,协调发展模式判断:关于协调度等级划分的相关研究较多,但对协调度高低的判断或协调阶段的划分无明确定论。多数学者将协调度划分为:0.8—1.0为高度协调、0.6—0.8为中度协调、0.4—0.6为低度协调、0—0.4为不协调。考虑到协调度的大小反映了城市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的一致程度,并不能完全反映两者发展的正负问题。本文参考了相关研究结果,结合南通市城市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的发展阶段特征.城市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协调度计算我们将2004—2013年南通市城市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得分代入式得到历年南通市城市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协调度水平以及两者的协调发展模式.

2.2城市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协调度计算

南通市城市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协调度水平关系呈现以下三个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2004—2009年)表现为城市发展滞后型的高度协调发展模式向城市发展滞后型中度协调发展模式过渡。这一阶段中,南通市城市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都处于上升态势,处于一个良性的发展阶段,但由于生态环境质量提升速度明显高于城市发展水平的数值,因此两者差距逐渐增大,协调度逐渐降低。第二阶段(2009—2011年)表现为城市发展滞后型中度协调发展模式向生态环境滞后型高度协调发展模式过渡。在该阶段中,南通市城市发展水平仍快速上升,而生态环境质量则放慢其增长速度,乃至在2010年出现拐点呈下降趋势。因此,两者综合评价得分的数值逐渐逼近,其数值的实际值与理想协调值的差距逐渐缩小,协调度呈现逐渐上升的状态。第三阶段(2011—2013年)表现为生态环境滞后型高度协调发展模式向生态环境滞后型中度协调发展模式过渡。本阶段中,南通市城市发展水平仍呈快速发展态势,而生态环境质量的状况却相反,呈现不断下降和不断恶化的趋势,因此南通市城市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两者一升一降、差距不断拉大,其数值的实际值与理想协调值的差距也随之拉大,协调度呈现不断下降的态势。综上所述,以城市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两者的共同提升为前提,考虑两者之间的差距和相对关系的综合评价可知,南通市城市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协调关系波动起伏较大,尤其是自2010年起城市发展水平不断上升,而生态环境质量出现拐点,由上升转为下降,没有实现共同发展,且两者的差距不断扩大,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南通市若不能采取有效的平衡措施,减小两者的差距,尤其是加大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政策和资金投入,一旦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与城市发展不相匹配,将对南通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为不利影响。因此,目前正是南通市调整城市发展的模式,改变现今以牺牲生态环境质量的城市发展、缩小城市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差距、协调两者关系的关键时刻。

3结语

生态环境特征范文5

关键词: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县;生态农业;清原县

中图分类号:X32.013;S181(314QY)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4-3016-05

Study on the Methods of County Ecological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

WANG Nan1,ZHANG Su2,LIANG Cheng-hua1,LI Jin-xia3

(1. College of Land and Environment,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866, China;

2.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 of Shenyang City,Shenyang 110011,China;

3.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 of Qingyuan Manzhu Autonomous County, Liaoning Province, Qingyuan 113300, Liaoning, China)

Abstract: Ecological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 was a geographic space partition conducted according to characters such as special differences of regional ecological system type, process and domino effect of intimidated ecological system, sensitivit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ortance of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 etc. To conduct a study on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zoning of Qingyuan county, Liaoning province could not only lay a solid founda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in Qingyuan county, but als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to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ecological and social benefits of Qingyuan county. Based on 5 principles of ecological functional region(EFR),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tatus of Qingyuan county and its role in Liaoning province EFR, Qingyuan county was divided into 5 physical eco-region and 6 eco-function reg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 and direc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protection was put forward.

Key words: ecological functional region; ecological county; eco-agriculture; Qingyuan county

生态功能区划是依据生态系统要素的相似性、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一致性对研究区域所进行的系统划分[1],其目的是通过生态功能区划,确定不同生态地域、生态系统的不同主导生态功能,并以此为基础,指导资源与环境管理,因地制宜地确定产业发展方向,为制定区域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以及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工农业生产布局、保育区域生态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2-4]。

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作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其生态建设不仅影响到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也会影响到其周边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作者在研究地域特点和生态环境现状、明确区域生态功能区划方法和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清原县各区域的生态环境特点、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和主导生态功能,进行了功能区划分,提出了生态保育与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为制定清原县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加强资源合理利用与产业发展合理布局提供参考,这对于清原县生态县建设规划和建设实施等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研究区概况

1.1地理位置

清原满族自治县地处辽宁省东部山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24°20′06″-125°28′58″,北纬41°47′52″-42°28′52″,位于抚顺市北端,东与吉林省东丰县、梅河口市、柳河县毗邻,南与新宾满族自治县接壤,西与抚顺县、铁岭县交界,北与西丰县、开原市相连,全县总面积为3 921.2 km2。

1.2自然生态环境特征

清原县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低山丘陵与河谷交错,中部沿浑河河谷平原向西逐步低缓,其中山地占82.7%,平地占13.8%,水面占3.5%,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境内河流密布、水库众多、水源充沛,是浑河、清河、柴河、柳河的发源地,共有干流、支流103条,河流总长183 km。该县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山区植物类型丰富,盛产山野菜、食用菌、中药材等农特产品,以生态农业产品为主的效益农业已初具规模。全县森林覆盖率为73%,现有森林28万hm2,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3 750万t,释放氧气2 592万t,有效地改善了抚顺地区的生态“小气候”。目前,年平均降雨量800 mm,比辽西多350 mm,空气质量长年保持在二级标准。

2区划原则与方法

2.1区划原则

2.1.1可持续发展原则进行生态功能区划,有利于保护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地区,有利于将规模产业引进适宜开发建设的地区。区划的目的是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所以生态功能区划要从区域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现状出发,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达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的转变,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1.2发生学原则根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格局的关系,确定区划中的主导因子及区划依据。

2.1.3相似性原则自然环境是生态系统形成和分异的物质基础,虽然在特定区域内生态环境状况趋于一致,但由于自然因素的差别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区域内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和服务功能存在某些相似性或差异性。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划指标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进行分区的。如果区域内区划指标总体特征相对一致,则在高等级区划单位中可划分为同一个大的生态环境区;如果其内部生态过程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则可按内部差异进一步划分不同的生态功能区。

2.1.4生态系统完整性原则功能区划的对象必须是具有独特性、空间上完整的自然区域,即任何一个生态功能区都是完整的个体,不存在彼此分离的部分。生态完整性主要体现在各区划单元必须保持内部正常的能流、物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流动的关系,通过传输和交换,构成一个完整的网络结构,从而保证其区划单元的功能协调性,并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稳定性,使功能区内表现出完整性、相似性和区际间的差异性。

2.1.5可操作性与可调整性原则生态系统生态功能的形成与该区域甚至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因此要充分考虑当前实际,量力而行,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同时生态功能区划方案是一个实用性的方案,它的目标是反映整个生态区内不同区域的特点,因此区间的界限应尽可能的与行政区划界限一致,这样才能有效地将区划结果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并根据生产发展及时进行指导与调整。

2.2区划方法

本研究的区划技术方法以区域生态环境调查为基础,进行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明确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的区域分异规律。以此为基础,采用自上而下的分区方法,根据生态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地理空间分区,最后对各生态功能区命名和概述[2]。

3生态功能区划

辽宁省全省生态功能区共划分为4个一级区,15个二级区,47个三级区。清原县在一级区划中属于Ⅰ辽东山地丘陵温带湿润、半湿润生态区;二级区划中属于Ⅰ1浑太源头针阔混交林生态亚区;三级区划中属于清原-新宾浑河源头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5-7]。根据区划原则和方法以及清原县在辽宁省生态规划中的位置,结合清原县的自然地域特点、生态系统类型、人类活动状况等要素,提出清原县生态区和生态功能区的二级生态功能区划方案[8-16],具体见表1和图1。

3.1中心城镇生态经济建设区

3.1.1城区生态规划建设区①生态环境特征。本区面积79.96 km2,耕地面积1 835 hm2,人口8.5万。地处英额河河谷平原,地势平坦,土质良好,土壤类型为草甸土、水稻土,植被以农、林作物(树种)为主。该区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区。②主要环境问题及保护目标。生活饮用水及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大高于其他生态功能区,上游小孤家水库供水不足。城区仍受到来自工业源、生活源污染的影响。县城中心区绿地组分目前起不到控制环境质量的作用。因此本区要重点保护城区生态功能,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同时着力做好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和水资源保护工作。③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首先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工业水循环利用率;加强污染防治及水资源保护,建设污水处理厂,保护下游的大伙房水库一池清水是污染治理关键。同时要发挥生物的净化作用,确立其在城区生态质量调控中的主体地位。增加绿地面积,改善绿地功能,重点建设以英额河两岸植被带为主、与道路绿化带相连、纵横交错的生物廊道。

3.1.2县城饮用水源地保护生态功能区该区是县城饮用水源地,主要功能是保障县城经济建设和居民生活用水。①生态环境特征。清原县城主要饮用水源地小孤家水库位于清原县城东5 km处,水库建成于1987年,水域面积121 hm2,库容1 043万m3,本区属英额河上游,英额河下游五里庙水厂是清原县城备用水源。本区面积494.33 km2,耕地面积2 652 hm2,人口2.67万。该区多为丘陵林地,林地面积23 693.7 hm2,自然生态环境良好。②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本区人口密度大,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小孤家水库水资源量已满足不了清原县城用水的需求;流域内存在农药、化肥及畜禽粪便污染等问题。③保护目标及对策。要保护好该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作为对县城人工生态系统的支持系统,维护县城地区的生态平衡。建立环库林带,恢复水库上游河流自然弯曲,保护周边湿地。保护水库水资源和水环境质量,农田不得大量施用农药化肥,提倡施生物有机肥,以生物防治代替化学农药防治。将坡耕地还原为林地,封育现有灌丛,营造针阔叶混交林,分期分批改造纯落叶松人工林为针阔叶混交林。同时要控制人口增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3.2西部矿产为主生态区

3.2.1生态环境特征本区面积807.85 km2,人口7.5万。区内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山坡起伏较缓,以采矿业和农林土副产品加工为主,矿产企业多,对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

3.2.2环境问题与治理对策本区人口较密,水源涵养能力不高,属中度水土流失地区。坡耕地为各区之首,应积极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另外要强化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重点抓好铁矿露天开采后植被恢复问题。加强金矿污水监督管理力度,坚决取缔未经批准的群采矿点及选金的个体户。同时要进行结构调整。该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需要调整当地的土地利用结构,首先要进行矿区土地复垦,通过植树造林恢复被破坏的植被,从而利于本区生态功能的维护与管理。

3.2.3资源利用原则与方向要控制矿山规模,取缔非法小金矿、小铁矿、小石灰窑。严格执行土地环保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督与管理力度。减少资源开采与浪费,鼓励个体户发展农、林土特产品的深加工。

3.3南部林地为主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区

3.3.1生态环境特征该区属长白山系龙岗山脉,是浑河的发源地。山青水秀、环境质量良好。海拔在500~800 m,森林资源丰富。山高、坡陡、沟窄,平地少,土壤以棕壤性土为主。总土地面积811.01 km2,总人口3.8万。该区山高、林密、带有原始残留的天然林,地处浑河源头流域,以涵养水源、保证大伙房水库下游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为主。年降水量800 mm,水源充足,地形复杂,河谷狭窄,河床比降大,水能资源丰富,开发小水电潜力大。

3.3.2主要环境问题该区是重点水源涵养林基地。基本上没有工业污染,由于林种结构不尽合理,用材林多,防护林少,与发挥森林多种效益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的天然次生林林分质量低,另外土地资源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本区的荒山荒坡尚未全部开发利用。耕地零散,坡耕地多,粮食产量低,林农收入增长很慢。

3.3.3资源利用原则与方向本区应充分发挥山地资源优势,“以营林为基础”加强水源涵养防护林的建设,提高森林的整体效益功能;现有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要合理利用山地资源,积极发展林下多种经营,提高山地利用率。由于本区以涵养水源为主,投入多,收益少,水库下游地区应给予本区适当补偿,以发展生态农业。同时要发挥水能资源优势,搞好小水电建设,并保护好林区的生物多样性资源。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4东部农林牧生态建设区

3.4.1生态环境特征本区位于清原县东部,土地总面积581.2 km2,总人口4.9万,其中林地面积18 000 hm2,耕地面积10 356 hm2,人均耕地0.2 hm2左右,居5个生态区之首。本区地势起伏平缓,以海拔400~600 m的缓丘为主,是柳河的发源地。牧草资源较丰富,牧业生产水平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3.4.2主要环境问题与保护目标本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年流失面积141.17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4.3%,高于全县平均值(22.4%),土壤侵蚀模数高达400~500 t/(km2・年)。草市镇气候冷凉,地温低,土壤多为白浆土,理化性能差。应保护和利用本区丰富的草场资源,合理发展黄牛养殖;改善种植业结构,在坡度25°以上的荒山荒坡还林还草。

3.4.3对策应充分利用该区清洁无污染的环境和蓄水能力较高的优势进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将农、林、牧结合,大力发展提高生物资源综合利用率的产业,大力发展黄牛养殖等多种经营项目,使山区人民早日致富。同时要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通过封山育林治理水土流失。

3.5北部农林业综合开发生态建设区

3.5.1生态环境特征本区面积938.58 km2,人口7.0万。位于清原县北部,是清河、柴河发源地,林业资源丰富,属吉林哈达岭尾部,地貌以低山为主,伴有清河河谷阶地和柴河河谷阶地,海拔在500~800 m。本区土壤以暗棕壤、棕壤,水稻土为主,属清洁无污染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主要以林业生态建设、流域治理及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开发与深加工项目的发展为主,特别是养鹿业已在大孤家镇形成规模。

3.5.2主要环境问题清河、柴河流域水土流失相对较重,其中轻度侵蚀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20%,中度占17%,重度占12%。全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达150~200 t/(km2・年)。

3.5.3对策主要进行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主的林业生态建设,将荒山造林、封山育林与小流域治理相结合,提高森林生产力,增强水源涵养功能。应充分发挥本区的生态环境优势和水资源条件,促进经济发展。在全地区进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重点建设有机大米、大豆生产加工基地和无公害农林产品开发基地,面对国内外对有机农产品日益扩大的需求,进行商业生产和有机农产品深加工开发;同时寻找养鹿饲料的替代物,以保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4小结

在生态功能区划方法的指导下,根据清原县自然地理特征与人类社会活动空间分异,规划了生态区和生态功能区的二级生态功能区划方案,把清原县划分为中心城镇生态经济建设区、西部矿产为主生态区、南部林地为主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区、东部农林牧生态建设区、北部农林业综合开发生态建设区5个生态区和6个生态功能区。在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在清原县这一县域小范围内,针对各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特征和主要的环境问题,提出各生态功能区的保护目标与未来发展战略,建议各生态功能区各自的产业发展方向和治理对策,目的是满足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要求的一致性,以促进清原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基于生态功能区划上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议,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更有针对性,体现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傅伯杰,刘国华,陈利项,等. 中国生态区划方案[J]. 生态学报,2001,21(1):1-6.

[2]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S].

[3] 罗怀良,朱波,刘德绍,等.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J]. 生态学报,2006,26(9):3144-3151.

[4] 段显明,傅江华. 重视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小城镇发展[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24(4):44-47.

[5] 万忠成,王治江,王延松,等. 辽宁省生态功能分区与生态服务功能重要区域[J]. 气象与环境学报,2006,22(5):69-71.

[6] 张伟东,王雪峰. 辽宁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28(2):58-62.

[7] 王治江,李培军,王延松,等. 辽宁省生态功能分区研究[J]. 生态学杂志,2005,24(11): 1339-1342.

[8] 王树功,刘凯,丁健. 陆河县生态功能区划及山区现代化模式探讨[A].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9.

[9] 杨景,郑达贤,陈加兵. 福建省沙县生态功能区划[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16(4):14-17.

[10] 陈加兵,郑达贤. 福建省县域生态功能区划研究[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22(3):95-99.

[11] 刘彦平, 高俊峰. 山西省怀仁县生态功能区划及生态保护对策[J]. 林业资源管理,2010(1): 89-92.

[12] 文春波,贾涛,任杰,等. 县域生态功能区划研究――以巩义市为例[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8):148-150.

[13] 文春波,贾涛,任杰,等. 生态功能区划的县域可持续发展案例研究[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6):39-41.

[14] 陈秀琴. 镇域生态功能区划研究――以浙江绍兴夏履为例[J]. 云南环境科学,2006,25(4):22-24.

[15] 林联盛,刘木生,钱海燕,等. 资溪县生态功能区划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2008,20(4):111-113.

[16] 吴国庆,杨良山,金敏毓,等. 浙江省生态环境区域类型划分及不同区域生态环境[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0,21(5):30-34.

生态环境特征范文6

关键词:金融生态环境 评价 集对分析

一、引言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针对金融生态环境的研究,在学术界引起学者的不断关注。纵观相关文献,可以将其划分为定性和定量分析两大类:(1)定性分析。周小川(2004)指出,通过完善法律制度等改进金融生态环阿境的途径来促进整个金融系统的改革和发展,这对金融生态环境的系列研究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杨子强(2005)强调金融生态环境中各因素相互连接、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金融生态链)。(2)定量分析。李扬等(2005)通过经济基础、企业诚信、地方金融发展、法治环境、诚信文化、社会保障程度、金融部门独立性等因素综合指数的设计,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 模型,对我国的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及相关评价。汪祖杰(2006)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做了相关研究,认为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可以从四个层次衡量:目标层、领域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并以此对安徽省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

但笔者认为,金融生态环境系统是个复杂的不确定性系统,且影响金融生态环境的某些因素是模糊的,而传统的分析方法又不能对其作出全面的描述和处理。集对分析理论正是处理这种不确定的一套崭新的理论,它把不确定性与确定性作为一个系统来加以研究,借助对这个系统中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互联系和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规律来对不确定性进行评估。鉴于此,本文运用集对分析方法对金融生态环境作出评价,以弥补该领域定量研究的一个空白。

二、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模型构建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金融生态环境和金融主体两者之间彼此依存、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系统。因此金融生态环境不仅要考虑金融业运行的外部环境,还包括金融主体自身的影响。基于上述金融生态环境的分析,根据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层次性、可操作性等相关原则,同时鉴于李扬在《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一书中提出的评价因素,建立了我国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集对分析模型构建

2.1 集对分析理论

集对分析又称同异反理论,是由中国学者赵克勤(1996)先生于1989年提出的,着眼于对系统作同(同一性)、异(差异性)、反(对立性)辩证和定量分析。其基本思路是在一定的问题条件下对一个集合对子的特性展开分析,建立起两个集合在特定问题下的同异反联系度表达式:

(1)

而a、b、c分别称为同一度、差异度、对立度,i是差异度b的系数,规定取值范围为[-1,1], j是对立度c的系数,规定取值为-1,表示为同一度a相反的情况。其中a+b+c=1。

2.2 构造评价矩阵

设系统有M1、M2、M3 …Mn、 共n个待优选的对象组成被选对象集,每个对象有C1、C2…Cm、 共m个评价指标,每个评价指标均有一个值标志,记为dij

(i=1,2,…,n;j=1,2,…,m),其中正向指标为I1,逆向指标为I2,则基于集对分析同一度的多目标评价矩阵H为:

理想方案,其中 为 方案中第j个指标的值,其大小为H矩阵中的j个指标中的最优值。比较评价矩阵的指标值dij和理想方案 中对应的指标值 ,可形成被评价对象与理想方案指标不带权重的同一度矩阵 :

其中元素aij称为被评价对象指标值dij与对应指标的同一度,有:

,(); ,( ) (4)

2.3 确定指标权数

本文指标体系中所涉及的指标有正指标和逆指标,指标量纲也不同。因此评价前要对指标进行正向化和无量纲化处理。根据所构建指标体系的特点,我们按(5)式进行正向化和无量纲化处理:

(i=1,2,…,n;j=1,2,…,p)

其中,yij为被评价对象的相应特征指标特,λmax、λmin为相应特征指标的目标值,n为评价的样本的个数,p为各个准则下指标的个数。

权重是各个指标在指标总体中的重要程度的度量。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权重确定直接影响到综合评价的结果,权重的变动可能引起评价对象优劣次序的改变。因此,权重确定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评价的准确性,是评价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方法(AHP),它是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能有效处理那些难以完全用定量方法分析的复杂多目标问题。其步骤如下:

(1)构造判断矩阵。判断矩阵表示针对上一层次的某种因素,本层次与之有关的因素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如果A层因素中Ak与下一层次B中的B1,B2,…,Bn相关,则判断矩阵可表示为:

其中bij>0,bii=1,bij=1/bji;bij表示对Ak而言,bi对bj相对重要性的数量表示,一般采用A.L.Saaty的1-9比例标度对重要性程度赋值。

(2)计算各要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设判断矩阵 的最大特征根为λmax,其相应的特征向量为W,解判断矩阵A的特征根问题,所得W经归一化后,即为准则层相应元素对于目标层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向量。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模糊性,所给出的判断矩阵不可能保持完全一致,有必要进行一致性检验,其一致性指标,若随机一致性比率 ,则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调整判断矩阵的元素取值。一致性评价标准可参见下表2中的数据:

2.4 构造评价模型

利用前面己确定的权数向量W及同一度矩阵 即可确定各评价对象 与理想方案 带权同一度矩阵 :

三、实证分析

3.1 样本选取

本文运用集对分析模型,通过所选样本对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和分析,来验证前文所提出的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模型的构建效果,以进一步明确金融生态环境中各要素对其影响程度,从而为提高金融生态环境提供理论指导。

根据上述建立的指标,我们选取2003-2007年五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如表3所示: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08年)和《中国金融年鉴》(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2008年)

3.2 综合评价

由表3中的原始数据我们可以看到:(1)2003-2007年间,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逐年上升,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经济活跃程度加大。(2)非国有化率提高,市场化程度加深,但收入的分配格局不断扭曲,即政府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逐步增加,而居民收入占比不断减少,净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外债总额占GDP比重不断增大,实际利用外资额占GDP比重不断减小。(3) 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均教育事业费不断上升。(4)银行不良贷款率逐步得到改善,私人部门获得的金融支持不断加深,说明金融部门自身得到发展,独立性得以加强。(5)注册律师数和公证人员数不断增加,说明我国的社会中介服务正不断得到完善。(6)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加强。(7)政府干预不断减弱,政府规模不断扩大。(8)正常贷款余额占GDP比重不断减小,居民消费价格总体有上升的趋势。

将以上数据进行正向化和无量纲化再求出各项指标平均值后,运用AHP法求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的权重。设金融生态环境目标层评价指标的权向量为 ,准则层指标U1、U2、U3、U4、U5、 U7和U8的权向量分别为W1、W2、W3、W4、W5、、W7和W8,领域层指标V7的权重向量为W27,则它们的权重向量见表4:

根据(7)式构建的评价模型,我们可得出金融生态环境U在 U1、U2、U3、U4、U5、 U6、U7和U8上的综合评价结果:

由表5可得出:(1)2003-2007年间,经济基础(U1)的增长率分别是7.44%、8.36%、9.47%、11.49%,金融部门独立性(U4)的增长率分别是29.80%、12.79%、11.04%、12.82%,地方政府公共服务(U7)的增长率分别0.97%、0.34%、1.23%、2.29%,说明这些因素在逐年得到提高。(2)制度环境(U2)除了在2005和2007年略有减少,诚信环境(U3)和社会保障制度(U6)在2004年稍微减少,社会中介服务(U5)在2007年减少外,其余各年均在扩大,这说明我国的制度环境、诚信环境、社会中介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因素在改善。(3)金融发展(U8)在2006年略有上升外,其余各年均在下降,说明我国的金融发展在这几年有所减弱。

现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表5中的数据计算,我们可以得出金融生态环境目标层指标U的权重向量W为:

,则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结果如下表6所示:

依据表6可知:2003-2007年间,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分别以2.21%、3.97%、6.80%、1.87%的增长率逐步提高,说明金融生态环境正不断得到改善。这与现实情况较吻合,因2003-2006年间,国内外总体经济环境利好,从而给提高国内金融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有利因素。但2007年,改善幅度急剧下滑,其原因可能是始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给国内金融生态环境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因素。

四、研究结论

根据以上实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从总体上看,我国在2003-2007年间的金融生态环境正逐年得到稳步改善。(2)从单个因素来看,我国的经济基础在不断的被强化;金融部门独立性不断得到加强;诚信环境和社会保障制度在2004年被削弱,但之后几年逐渐得到改善;社会中介服务在开始几年逐年提高,但到2007年时突然降低;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同时也在逐步得以体现。(3)制度环境处在不断的波动当中,金融发展则在五年间逐年减弱。(4)从准则层指标所赋的权重来看,各因素对金融生态环境均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其中制度环境、社会保障制度、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和金融发展凸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这四项指标是影响金融生态环境的核心因素。

参考文献:

[1]周小川.法制金融生态[J].中国经济周刊,2005(3):11-12

[2]徐诺金.论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J].金融研究,2005(2):35-45

[3]汪祖杰,张轶峰.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金融研究, 2006(5):150-158

[4]杨子强.商业银行要重视对金融生态环境的研究利用[N]金融时报,2005-01-11

[5]李扬等.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殷仲民,杨沁.西安市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J].当代经济,2008(2):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