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在生态环境的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在生态环境的现状范文1
关键词:森林培育;生态环境;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对于人们日常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人们对于经济的需求,大量利用于自然资源,造成资源的短缺和大气污染等一系列的问题,严重的造成生态平衡的失稳状态。随着目前环境问题的不断涌现,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同时也意识到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只有合理管理和规划环境,才能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进步,实现现代化的建设目标。
1森林培育和生态建设的概念
1.1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由于关乎人们日常的生活水平,所以对于其建设必须要有一定的水平,通过利用各种措施,实现生态环境的建设,利用生态系统以及水土保持、农林业发展等现代化手段,对于脆弱的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和保护工作。增加对于森林苗木的种植,有效地恢复自然生态环境。
1.2森林培育
森林培育主要是对于林区苗木种植的管理手段,通过选择种植地和苗木树,有效地进行种植和栽培,通过现代化技术合理地观测和调控树木生长,控制森林种植的整个环节。
2生态环境建设所面临的现状
2.1水土流失问题
由于树木被砍伐严重,在植被覆盖率很低的地方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现象,我国的生态环境中水土流失就是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由于各地区的地质条件和环境不相同,对于水土流失的影响比较大,并且还在日益增长。
2.2土地荒漠化问题
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和部分地区都存在土地荒漠化的问题,这也是生态环境中比较突出的一个典型案例,荒漠化的土地没有充分的水源和土质,植物存活率很低,随着荒漠化的扩大严重影响了环境,并且还容易伴随沙尘天气的产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扰。
2.3耕地资源降低问题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耕地,耕地的资源在不断减少,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也影响了耕地质量,阻碍了我国农业发展,使我国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生态环境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困扰。
2.4生物多样性减少问题
随着人们不断地砍伐和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大减少了全球绿地面积,没有全面认识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带来的危害,严重损害了生态系统,生物的种类也在人们的肆意开采中不断减少。
3森林培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
3.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不断地加强植树造林计划来有效地治理水土流失,这对于保护森林的水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树木根茎的生长,可以有效地降低雨雪或者暴雨洪水现象对于土地的冲击力度,增强水分的保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3.2防风固沙,遏制土地荒漠化
通过荒漠地区的树木种植形成森林状态,可以有效降低风速的力度,改变风向,有效地阻止风沙对于土地的伤害,利用树叶对于风沙中砂砾的阻挡,降低对于大气的污染和人类的影响。通过逐渐转变,将荒漠地变成可以种植的农业用地。
3.3防灾减灾,确保农业稳产高产
森林的培育可以有效地确保树木的成活率,根据实际的地区需要种植绿地,可以有效地缓解地区周边的温度,起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并且随着苗木的大量种植可以有效地增加森林中空气的湿度,调节气候,起到防旱防涝的效果,有助于周边地区的农作物生长和产量。
3.4缓解全球温室效应
全球现在正在不断地生成温室效应,这对于人类的危害很大,林木的种植可以吸收空气中的CO2,释放O2,随着CO2的减少,温室效应也相应得到改善。目前人们对于森林的保护和种植越来越关注,已经在不断地加强绿地区域的建设,扩大森林的覆盖率,根据资料显示,全球的生态环境通过植树造林的深入已不断地优化,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设至关重要。
4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对于人类的生活环境影响很大,为了实现现代化的森林建设就需要加强对于森林的培育养护工作。通过森林培育净化空气质量,减少水土的流失,为人类的生活提供更舒适、更健康、更安全的自然环境。所以森林培育在生态环境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确保森林苗木的成活率,直接关系着生态环境改善的质量。我们需要结合现代化的发展,设计合理的森林培育计划,确保计划的顺利开展实施,不断地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杰.浅析森林培育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J].农技服务,2016(6)
现在生态环境的现状范文2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在1983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次提出,在已存的历史、自然资源下,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保证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活动。而生态旅游管理则是运用生态思想,对旅游的线路安全进行保护和决策,以及在保证自然资源持续可发展的情况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二、我国的生态旅游管理现状
从我国生态旅游的管理现状来看,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需要改进的方面:(1)国家的宏观调控力度有所欠缺。从我国生态旅游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到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业蒸蒸日上,却没有与之对应的政策法规,而早期制定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也已经无法满足目前的发展要求,更无法有效的对现今生态旅游的管理进行约束。急需要新的政策出台。(2)对生态旅游存在认识上的不足。由于认识的不足容易出现冒进的行为,而且对生态旅游区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导致自然界的平衡遭到破坏,对环境的可持续性和生物的多样性产生恶劣影响。而且生态旅游的管理者整体上素质和专业水平还无法很好应对目前在生态旅游管理上遇到的难题。(3)同很多当地居民没有做到很好的协调。生态旅游区的自然环境也与当地居民息息相关。旅游开发部、管理部如果不能处理好与当地居民的关系,与当地的居民互动不够,或者居民对于生态旅游管理的参与度不够,就会使生态旅游的管理受到很大的阻力。
三、加强生态旅游有效管理的措施
(1)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在生态旅游的管理中,政府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把生态旅游纳入国家的发展战略中,高度重视与大力宣传,才能让大众意识到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尤其通过电视、互联网等传播快,范围广的媒体,可以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进而推动国家生态旅游的良性发展。(2)相关部门要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要保证生态旅游区环境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要有合理详尽的规划。相关部门不能因为经济效益和思考的局限性而对环境过度、错误的开发。例如,逢年过节就人满为患的各大景区,必须要考虑到该景区的环境容纳度,对游客数量进行相应的限制。一旦超过旅游区的承载力就很容易打破自然的平衡与和谐发展。而这种破坏恢复缓慢甚至难见成效。(3)提高人民群众整体素质。对于游客来说,素质不仅仅体现在不乱扔垃圾,不破坏公物这种程度,而应做到除了不破坏生态环境,还要能够融入自然、回归自然。而且现在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管理能力,来对生态旅游进行有效管理,从而推动其进一步的发展。
四、生态旅游管理的期望目标
生态旅游即代表着自然的可持续性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与当地人文、经济、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而生态旅游的管理目标就在于实现生态旅游的根本精髓和思想,以适当的有效管理方法来求得最小的牺牲和最大的经济效益。具体来说,生态旅游管理的目标,可以归为以下三点:(1)维持资源的可持续性。生态旅游虽然改进了传统的旅游方式,然而并不代表它无坚不摧,它依然存在着一定的脆弱性。而环境是一切活动得以进行的载体,所以旅游活动务必做到把对于自然坏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来约束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以及宣传力度的加大和人文素质的提高来落实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2)游客以及旅游地区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只有大众自觉自发地去保护环境,才是最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旅游者在不破坏该地平衡前提下的旅游活动,身心也会得到放松与升华。不仅仅要做到不破坏,还要做到有意识的保护环境。同样,当地居民除了与游客一起爱护生态环境外,同管理者一起落实相关政策也能帮助顺利推进管理的进程。(3)经济效益的保护。许多划为生态旅游区的地方,包括其中的政府、居民,主要都是依赖于旅游业得以发展经济和进行城市规划。是以旅游者作为目标市场,如果不能实现和保证其良好的经济效益,那么既无法带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无法保证该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从而无法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给予强有力的支持。
五、结语
现在生态环境的现状范文3
在这种情况下,贫困地区应该如何处理农民生计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面对越来越恶化的生态环境,贫困地区将如何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被誉为“绿色诺贝尔奖”的“环境金人奖”得主――中国民间环保组织“云南省大众流域管理研究及推广中心”主任于晓刚。
改变对丰富资源的过分依赖
《中国扶贫》:通过多年的走访和调研,您认为目前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与经济现状如何?请举例谈谈。
于晓刚:自然状况和生态环境问题,各地迥异。如西南地区的环境目前总体上还是不错的,但是在西北、黄土高原等这些地方,包括一些荒漠化和石漠化地带的生态环境相对比较糟糕,有些甚至不适合于农业发展。
但是,生态环境的好与坏,并不是导致某个地区贫困与否、经济发达与否的唯一因素。生态好的地方,也可能因为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造成自然环境被破坏,从而导致贫困,这种现象被称作是“生态资源的诅咒”。也就是说,对丰富资源的过分依赖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而生态脆弱就意味着人口和经济承载力弱,如果一味强调资源开发和工业经济,只能陷入“人口贫困-资源开发-环境退化-加速开发-环境恶化-贫困加剧”的恶性循环。
如在云南的西双版纳,有非常丰富的生态资源,比较适合种植橡胶,当地就开始大规模地发展橡胶产业,但后来逐渐发现,橡胶叶破坏了大量热带雨林,出现水土流失严重、气候越来越干燥、雨雾天越来越少的现象。此外,因为云南有很好的气候,有些地方政府便把一些原始森林改成了1000万亩的桉树林,说是为了发展,实际是在破坏环境。本应该可以从自然林中获得一定收益,但因为造纸行业用很低的价格购买或者租用云南的土地种植桉树,老百姓不但没有获得多少收益,反而还要承担环境被破坏的代价。
资源丰富导致贫困,主要因为老百姓没有参与和决定他们未来生计的权利。长期以来,一些学者和环保人士的建议得不到政府采纳,而政府只希望得到更多的GDP,从而造成了贫困地区的发展越来越不可持续。像在西北地区,本身的水源、气候等条件不占优势,但当地老百姓做了一些恢复植被和流域治理工作,环境逐渐变好,老百姓开始发展种养殖等产业,慢慢地经济也得到了一些改善。因此,发展必须要建立在生态环境保护之上。
《中国扶贫》:您认为贫困与脆弱的地理环境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
于晓刚:主要看在什么样的发展导向之下,是可持续发展的导向,还是唯GDP论的发展导向。如果将单一的发展思路转向以多元的标准衡量发展的话,或许有时候我们所认为的贫困,老百姓并不认为是贫困,特别是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他们甚至希望一些政策不要过多地去打扰他们,让他们有自己的发展选择,有自主发展权。
但是,单从研究如何脱贫与致贫的原因来看,贫困与脆弱的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和相关性,并相互深刻地影响着。这种相关性的大小因不同地区的不同工业(包括农村工业)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工农业比重和不同地理区位及交通条件而不同。所以,我们要根据不同地区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关系不同的特点,提出要因不同地区而区别对待其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建议。我想这也将是今后如何平衡脱贫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关键所在。
保护与发展并重追求双赢
《中国扶贫》:您在生态环境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有一定的研究,特别是在流域管理方面有独特的见解。您认为在我国,特别是在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成果维护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于晓刚:首先就是政府的唯GDP论,这是一个障碍。我们知道生态环境的投资需要很漫长的时间,而增加GDP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就获得政绩,恢复生态环境所获得政绩的时间相对比较长,所以这就导致以往政府不太关注生态的恢复。
现在有一种理论认为,环境资源也是资本,如果能够有增加环境资源的资本,也应该计入GDP,或者是计入绿色 GDP,或者采取其他更全面的资源增值的计价方式。如果我们把生态治理也作为当地的政绩,又有很好的检测和计算增值的手段、标准和措施,我们就能够很好地为生态恢复计算当地的成绩。
当然,我们也相信当生态越来越好的时候,如果能够很好地应用这些资源,就会减少贫困。实际上,过去有种技术叫混农林,把农业和林业技术混合在农田里面,既保证水土丰润,又能增加农业收入。还有一种叫社区林业,老百姓通过植树造林从林业中获得更多生计,包括生态旅游、果木收入等。所以,关键在于如何一方面计算当地生态资本增加的政绩,一方面将生态保护与生计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达到双赢。在云南丽江拉市海的西湖村,过去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甚至整个村子都会被洪水淹没,后来老百姓在山上种了很多果树,防止水土流失,同时对河道进行维护维修,现在生态和经济都得到了发展,整个村子都覆盖了果木,已经没有水土流失和发洪水的现象。因此,如果把生态保护和生计发展结合在一起,就能克服很多障碍。
此外,从全国的情况看,我认为贫困地区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从业人员就业结构、接续产业发育状况及劳动就业转换能力和潜能也会成为其生态环境治理成果维护的最大障碍,这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克服的问题。
《中国扶贫》:现在,部分贫困地区把生态旅游当做一个重要的脱贫增收方式,您怎么看?
于晓刚:从发展和脱贫的角度讲,生态旅游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是,最重要的是要让老百姓能够看到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开展生态旅游的前景。
我们在丽江波多罗村做流域治理项目的时候,最初只是想获得老百姓的信任,前期主要是帮助他们恢复曾经被破坏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认识到保护生态的重要性。后来,生态环境逐渐恢复以后,有了生态基础,他们才自发地边保护环境边搞生态旅游,逐渐吸引了游客。
但是,如果没有资源禀赋,或者它本来就是穷山恶水,要搞生态旅游恐怕也会有点牵强附会。生态旅游本身是极具专业性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要有好的生态和环境,同时还要以保护为基准。所以,对于生态旅游,除了动员老百姓对其进行保护,还要防止过度地商业化而破坏了生态旅游的本来意境和原则。另外,保护生态是整个社区的事情,也是整个社区长期保护的结果,如果现在是完全市场化的一种状态,比如说由各家各户来做的话,往往就会出现破坏生态的情况。因此,生态旅游跟社区可持续的旅游是密不可分的。生态是大家的,需要大家来保护,如果有人说我只愿意利用,不愿意保护,完全是想做私人的旅游,这不仅会造成社区的分裂,还会加剧生态旅游的失败和环境破坏。
用绿色资本积累促进扶贫开发
《中国扶贫》:您认为,国家在实现反贫困与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相统一的措施中,最应该重视和考虑的是什么?从而能给予贫困地区老百姓以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的能力?
于晓刚:对于生态比较好的地方,就要注重它的保护,并且用自然资本、生态服务评估等这样的方式给予应有的补偿,这样才能获得一种公平的发展,包括生态公平和社会公平。这本身也是一种空间,虽然可能跟过去资金的空间不一样,但从生态学上、从概念上和理论方法上都是一个扩展,可以获得生态的价值及相应的补偿。
还有一些是需要恢复生态,如当地历史以来就环境差,或者是被破坏较严重的,或者是一些荒漠地带,首先需要的是恢复生态,像退耕还林、退耕还木、休养生息等。也可以利用生态服务和生态资本的理论做设计和解释,如果不对黄土高原和沙漠化地带进行生态恢复,可能就会因沙尘暴和水资源流失严重而增加对城市环境的破坏,从而造成更大的环境代价。
从全国的角度综合考虑,要树立生态环境的修复和建设这种资本积累的新理念,大力开展生态环境的修复和建设,大力开发生态产品和生态产业,强化绿色资本的积累。各级政府应把资金、技术投到承担生态功能的贫困地区,把扶贫资金更多地投向生态建设,实行绿色扶贫开发。
现在生态环境的现状范文4
[关键词] 西部地区政府 生态环境建设 角色定位
西部生态环境是一项全国性和地方性双重特点的公共产品,并且具有繁重性的特点,必然要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来统一协调,以保证这项工作的有效性。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建设和发展首要的是要建设好生态环境这一公共产品,离开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西部大开发这一系统漫长的工程将难以实现。因此,地方政府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要依照西部地区的客观条件,根据地方政府的基本功能和主要任务来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处理和解决社会无法解决的问题。
一、准确定位,履行政府的管理职能
1.立足生态环境现实,科学决策
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要解决好西部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问题,首先要发挥好政府的决策功能。决策是人们就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作的行为设计和抉择过程,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具体地说,就是要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问题及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系统的行为选择和设计。也就是说,西部地方政府要根据国家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战略,认真作好本地区的发展规划,确定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政策;根据当地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分步落实方案;确保本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在地方政府的指导下有序地开展。
在政府决策过程中,首先是要理清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作用范围。西部地区长江上游地区和黄河中上游地区是跨地区、跨流域并对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建设产生重大影响的生态环境系统,是一项全国性的公共产品,中央政府应作为主要的供给者并承担相应的职责。但同时,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这个系统由西部各省区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流域生态系统构成,在流域生态系统中包含有城市生态系统,工业、农业、林业、旅游等产业生态系统。流域生态系统既对本省区流域范围内的城市以及产业的生态环境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又对流域范围以外的延伸领域有间接影响,从而对形成全局性和宏观性的生态系统起到了基础和支撑的作用。西部地区各省区政府的职责就是对属于本省区的流域生态提供公共产品,并协调省与省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在政府决策过程中,关键是要始终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著名管理学者H.西蒙强调指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始终。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在进行决策时必须确立科学化决策的主导思想,不能为其他不相干因素所影响,更不能出于经济增长或其他的目的而进行决策。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要真正地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好决策作用,必须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规划好本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步骤,并进行科学的建设和管理。在政府决策过程中,特别是要把握好前瞻性的问题。任何决策都有一定前瞻性,但前瞻性的前提是当地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脱离了实际搞决策,往往会变成一纸空文,很难落实。据报道,每年从宁夏闯入内蒙古挖发菜的农民高达10万人,破坏草原1.9亿亩,其600万亩已经沙化。退耕还林工作刚刚开始,就出现了有关退耕农民为了找到新的“创收”门路,对生态环境进行新破坏的现象。可见,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必须与农民的脱贫致富相协调,体现在政府决策上就是要注意前瞻性和现实性的关系问题,让农民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受益,实现生态与脱贫的同步。
2.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为了有效实现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就必须按照国家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布局,通过建立一些生态环境相关的组织机构,确定其职能和任务,协调其相互关系,以便将生态环境建设这一工程中的各个要素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使人、财、物得到最合理的使用,这就是地方政府根据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中的政府组织功能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组织功能。
在生态环境组织建设中,西部地方政府首先要发挥好政府组织功能。主要包括对机构的设置、调整和有效运行,做好编制、界定等管理工作;对组织内部的职权、人员的选拔、调配、培训和考核,做好规范、组织、协调等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使具体的工作有一个宏观指导、监督的运行机制。比如,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要职责就是承担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治理。所以说首当其冲的就要加强对流域治理中的执法监督,就要建立本地区的监察总队,在流域内市地州建立环境监察支队,对区域内的森林砍伐,退耕还林建设以及环境污染进行专门的监督和检查。建立环境监察队是从组织上设立专门结构,落实专门责任的重大措施,体现出地方政府治理生态环境具有的组织保障功能。
3.建立生态保护的联动协调机制
协调功能,是政府在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这是因为,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归根到底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行政环境,使身处中间的人们能够在组织管理中协调地开展行政工作。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涉及农业、商业、轻重工业、税收等多个部门,包括项目审批、工商登记、征用土地、产品购销、交通运输、税收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需要弱化政府部门壁垒和管理职责,消除旧体制障碍,打破行业界限和条块分割,调动各个部门共同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功能。具体表现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退耕还林与农民收入、农村人口与资源配置及人民群众之间等各方面的关系。通过政府的行政协调,理顺、沟通各方面的关系,减少、消除不必要的冲突和能量损耗,从而建立和谐的分工合作、相互促进的运行秩序。
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要处理好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小组的研究结论,在森林覆盖率偏低、荒漠化程度较高、水土流失较严重以及草原退化面积较大的地区,同时也是贫困率发生较高的地区。也就是说,生态恶化地区与贫困发生率呈现着正相关性关系。要消除贫困,就必须重视生态环境建设,而生态环境建设在短期内给农民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实施封育、退耕、禁牧等措施后,项目区群众的耕地草地减少了有的甚至没有了。要保证耕地、草场能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就必须保证农牧民有足够的口粮田和草牧场,保证粮食、畜牧生产和群众生活的稳定,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态环境建设的巩固和持久。1999年,西部地区平均每个农村劳动力负担的耕地面积为5.1亩,退耕1亿亩就意味着西部地区要出现2000万剩余劳动力,退耕4亿亩就意味着将出现近8000万剩余劳动力,相当于目前西部地区农村农业劳动力的70,那么这些退耕农民新的生产生活出路何在呢?所以说,从群众利益出发,协调好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经济发展,是一个迫切的社会需要。为此,应通过合理使用扶贫资金,坚持扶贫到户,为广大贫困人口提供粮食、卫生保健、教育、就业等公共服务。对生态条件特别恶劣的地区,要鼓励贫困人口移民搬迁,通过实施“以粮代赈、以工代赈”的生态扶贫计划,并相应增加这些地区生态建设投资力度,让广大贫困农民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并为贫困农民提供生活保障和提高他们生存就业的技能。
4.完善生态建设和保护的监督体系
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要根据生态环建设中的组织计划和总体的目标,确定各种生态建设和保护的各种标准,通过监督检查将这些标准与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比较,并及时发现偏差,找出原因,采取措施,进行纠正,并根据已变化的情况对原有的规划、步骤进行调整,以确保总体目标的实现,这就是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的政府控制功能。近十年来,多达200万人次的发菜采掘者非法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挖掘发菜,其采掘面积高达2.2亿亩,其中因过度挖掘使0.6亿亩草原完全被破坏,成为荒漠地带,其余1亿亩草原正处于沙漠化过程中。因挖菜受破坏的草原占内蒙古大草原的18左右,对草场面积减少及草场退化有直接影响,同时也加重了剩余草场超载放牧的现状,预计内蒙古地区因此间接损失高达30亿元,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无法计量。这其中有地方政府政策不当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政府调控乏力,管理缺失的原因。
那么,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该如何实现好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应有的政府控制作用呢?具体讲,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要根据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确定各种标准,依据标准获取环境信息,分析信息,发现偏差信息,采取措施进行调解和实行有效的监督和调控。岷江和沱江是四川省长江流域的主要干支流域,长期污染严重,是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治理污染企业的过程中,对小造纸厂进行审核、监督,是省级政府及基层地方政府在本地区域范围内生态环境建设中体现控制功能的具体作为。在治理“两江”流域的污染问题过程中,关闭和整治污染企业,体现了地方政府在治理生态环境中具有控制管理功能;开征垃圾、污水处理费及新增治污投资,控制地方企业污染,并引导资本投入城市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措施,体现了地方政府在治理生态环境中具有经济调控的功能;建立环境监察队,体现出了地方政府在治理生态环境中具有的监督控制功能。
二、关注生态建设:创建服务型政府
现代政府是由人民大众产生的,我国宪法也确立了人民组织政府的权利,这表明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一种基本关系,这一关系同时表明了政府的本质是为了人民服务。在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地方政府应怎样服务于社会大众,发挥怎样的政府服务功能呢?怎样调动发达地区来援助落后地区,或者要求发达地区承担对落后地区援助的义务,首要的是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法律基础。所以说,政府制定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或者是西部大开发的相关政策和建立相应法律法规是地方政府服务功能的主要内容。
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地方政府要体现好服务功能,首先要以现有的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为框架,加强资源的保护,依法治理生态环境。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以《宪法》关于环境保护规定为基础的,包括环境保护基本法、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防治污染和破坏等系列单项法规和具有规范性的环境标准组成的完整体系。《宪法》第9条第2款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宪法第26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对于这一环保体系,必须坚持既严格遵守又不断完善的原则,将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一方面健全环境立法、严格环境执法、抵制“挖钱途,求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短视决策行为。另一方面加强环境法制教育、培育西部人民的环境观念,摒弃有法不依的人治观念,才能收到以法律保环保的成效。
西部地区政府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基本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的,体现整体的效能。只有充分地调动各级地方政府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西部生态环境建设才能见到成效。政府是承担公共管理职能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主体,这种管理和服务的基本方向与相应的政策是稳定的,而其具体内容和履行方式则是动态的,适应性的,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调整。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漫长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扭转西部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地方政府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显然,只有地方政府才能具有强大的控制力量,才能动员各种资源和社会力量,积极有效地建设秀美山川的西部生态环境。各级地方政府要建立健全当地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保障体系,要根据当时、当地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主导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资源开发,完善生态环境法制体制,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步伐,把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魏 娜 吴爱明:《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第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 袁文平等编:《西部大开发中的地方政府职能研究》,第117页,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 包国宪等编:《管理学理论与方法》,第82―86页,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4] 许 毅 孔志峰:《地方政府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内蒙古新华网,2003
[5]《保护生态环境政策如何兼顾西部农民脱贫问题》,来源:forum50.Cei.省略
[6] 夏书章主编:《行政管理学》(第三版),第44页,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7]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小组:《199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323页,科学出版社。1999
[8]《保护生态环境政策如何兼顾西部农民脱贫问题》,来源:forum50.Cei.省略
现在生态环境的现状范文5
【关键词】 建筑设计 生态环境 和谐
1.前言
我国一直倡导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主要强调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正是因为这样的国情,建筑行业在生态方面的影响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如果把生态策略融入到建筑设计的理念当中,不仅符合我国施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更能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并且,在把生态策略融入到建筑设计当中的同时,建筑设计理念的科学性也得到了提高,在设计环节融入生态理念,就是在根本上改变了建筑设计的传统观念,也在根本上解决了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冲突。随着社会大众的生态环保意识的增强,将生态策略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已经成了必然之选。
2.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今天,人们都已经意识到了建筑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也都期望建筑与生态环境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在现实的建筑设计和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威胁建筑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关系的问题,下面主要分析以下几点:
2.1 有关建筑生态和谐的意识低下
我国早已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但是在战略提出后的这么多年,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仍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对于一些地区,可持续发展只是挂在嘴边的一句官方话语,仍有许多不符规格的建筑存在,并且严重破坏着生态环境。特别是企业型的建筑,有的建筑在建设过程中造成了能源的浪费,有的建筑所用的建筑材料不符合国家的建筑材料的标准,建筑装修材料中含有有毒物质,这样的现象还都大量存在。这些不良建筑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威胁,更不利于社会大众的身心健康,对于大自然来说,严重加大了对大自然的破坏性。这些现象的产生与存在与建筑生态和谐意识低下是分不开的,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在建筑的设计过程当中融入生态策略,从根本上防止这些现象的产生。
2.2 忽视建筑的实在功能
建筑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们对它们有需要。但是,在现在的社会当中,华而不实的建筑物大量存在。许多建筑设计只注重了建筑物的外观美,却忽视了其主要的实质。这样华而不实的建筑风格是完全不符合建筑生态策略的,更与建筑行业所倡导的简单风格所不符。所谓的建筑生态策略,就是要求建筑设计使建筑物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那么就要求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着重重视建筑的实质。而在当今的建筑行业,恰恰与这种要求相反,导致了建筑与生态环境的不和谐。
3.建筑设计中融入生态策略的措施
3.1 增强生态环保意识
只有建筑设计师有很高的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才能在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融入生态策略。也正是对可持续发展意识有着较深认识的设计师才能够把可持续发展意识落实到工作实践当中,这样才能够使得建筑与生态的环境的关系从根本上得以改善。这样,再调动各部门工作人员和积极性,积极配合设计师的环保理念,使建筑工程的每一个施工环节都渗透着生态保护思想,完成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发展。
3.2 实现对能源的高效利用
建筑过程中涉及到多种能源的利用,实现对能源的高效利用也是生态建筑的一项基本要求。关于能源的利用主要包括建筑场地的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关于建筑场地,尽量不要选择在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不要破坏当地的植被和人文,水文等等,根据建筑物当地的自然特征来选择建造地址,尽量不要破坏原始的自然条件。关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可再生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等,关于建筑中的能源利用,应该首先选择可再生资源,利用太阳能采集板对太阳能加以利用,不仅生态环保,还节约成本。
4.小结
生态环境关系着地球上每一个人的生活,生态环保对于建筑行业的要求就是建筑与生态达到和谐统一的发展。所以,建筑设计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的生态环保意识,在建筑的设计工作中融入生态策略,以此来促进我国建筑行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亮.建筑设计中生态策略的融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0)
[2] 李士芬.浅谈绿色建筑的生态策略设计[J].科技传播,2010(8)
现在生态环境的现状范文6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建设发展
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并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态公益林主要是建立在重点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以及脆弱生态环境完善基础上的林区资源,不仅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防护作用,还能够维持生态多样性、维持生物圈平衡等作用,加大公益林保护管理与建设,是确保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1公益林保护管理与建设现状分析
1.1管护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低,土地使用等问题加剧
一方面,公益林的管护工作成效较慢,管护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技能,才能提升管理质量,但目前我国部分公益林管护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专业素养较差;另一方面,我国生态规划的滞后性还比较严重,公益林面积较少,征用及占用林地的情况严重,且农业生产与公益林管理权属争议大,工作存在一定的矛盾。另外,现在我国大部分公益林的管理和保护都是以农民为主,由于补贴不到位,农民缺乏积极性和自觉性,并且农民欠缺森林防火知识和野生生物保护知识,管理和保护简单,导致公益林管理和保护水平较低。
1.2公益林投资项目较少,管理缺乏科学性
一方面,毁林开垦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位置相对偏远的公益林,林农主要依靠出售林木增加经济效益,导致很多林农对公益林乱砍滥伐,生态环境受到很大的影响,当地森林资源系统被破坏。尤其是近些年来,为了增加收入,林农开始种植经济作物,盲目对自然林区进行开垦,不仅破坏了原有的自然资源效益,还影响了生态效益的发挥,导致公益林难以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受地域与经济水平差异的影响,各地对公益林的保护管理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没有结合区域的地方特色及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有的地方出现高消耗低产出的恶性循环,林农与广大群众对公益林保护政策不了解,公益林保护宣传和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公益林难以维持可持续发展;另外,国家对公益林只准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林农的经济回报受限,加之公益林补偿标准较低,林农对公益林保护和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了公益林的可持续发展。
2公益林保护管理及建设的重要性
在公益林保护管理和建设过程中,不但要充分考虑到林区的地理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生态因素等,还要从宏观角度看待生态公益林与当地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实际需求等各方面的联系,尽可能平衡公益林建设,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提升林业经营的综合水平。公益林保护管理及建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作用。一方面,公益林的保护管理和建设对净化空气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空气和水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两种基本物质,树木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还能阻挡沙尘,具有净化空气的作用。另一方面,水土流失一直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公益防风固沙的作用很大。另外,加大公益林的保护管理和建设力度,能够改善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泥石流、山体滑坡的发生几率,为生物打造美好家园,牢固土壤,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3加强公益林保护管理和建设的有效措施
3.1加大保护支持力度,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目前,受社会发展水平和地方经济水平的制约,用于林业建设和保护管理的资金明显不足。为了促进公益林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加大保护支持力度,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一方面,公益林收益地区及保护区域的政府应通过协商的方式,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公益林补偿机制,拓宽资金社会来源渠道,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到公益林保护管理和建设中;同时,应在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生产时间中,通过发展信贷产品、建立健全投融资体系,扶持贷款贴息,不断拓展公益林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扶持力度,规范森林保险。为了调动林农参与到公益林保护管理和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应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让更多单位、团体和人民群众参与到保护管理和建设公益林中,促进公益林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应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通过完善责任制度、宣传制度、奖惩、监督制度等,促进形成良好的秩序环境,实现公益林健康、有序发展。如通过完善责任制度,强化目标考核,全面落实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制和林长制,科学制定发展目标与规划,确保工益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与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完善奖惩制度,增强管护人员责任心,调动部门和工作人员积极性;通过完善宣传制度,落实好生态环保理念宣传,让爱绿、护绿、植绿的理念深入人心;通过完善监督制度,督促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法履职尽责,强化部门职责和工作的落实,确保管山、管人、管环境。
3.2加强对公益林的管理,注重经济效益
公益林的保护管理和建设是一项复杂又繁重的工作,必须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计划,加强对公益林的管理,将每一项工作都列入到考核中。同时,还应通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产业等,促进公益林的可持续发展。如科学利用土地资源,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森林地势等,来种植诸如冬虫夏草、棉花、药材等经济作物,根据森林实际情况开发畜牧业;大力推广乡村旅游,积极发展农村特色生态旅游,打造国家级森林公园,鼓励农民建设农家经济,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消费,在保护森林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另外,应增强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允许经营者通过依法出租、入股、转让等方式进行流传,通过林区资源获得相关的经济和收益,充分调动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积极性;同时,还应在保护生态平衡、遵守自然法则的前提下,鼓励进行公益林的提升改造,鼓励经营者对生态功能低下的林区、林带有计划地提升改造,实现森林资源永续利用,达到提高公益林质量和生态保护功能的目的;在满足地方公益林保护需求的基础上,加快公益林资源的转型升级,并通过科学的论证实现林区资源的适度开发,维持生态的可循环发展,打造农林经济体系以及旅游经济体系,平衡社会生态利益和经营者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汤后良;凌忠良.生态公益林管理模式与经营技术体系初探[J].绿色科技.2021(03)
[2]申文燕.乡镇林业和草原服务中心在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中的作用[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1(07)
[3]金付锐;王香敏.方城县生态公益林发展现状及建议[J].农村实用技术.2021(08)
[4]马龙文.生态公益林管护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