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的建议和对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环境的建议和对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环境的建议和对策

生态环境的建议和对策范文1

论坛就“生态保护与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专题开展深入探讨,综合分析了广西生态保护与环境污染治理的现状,并就进一步加强广西废气污染、废水污染、重金属污染等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提出操作性强的建议和对策,为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甘向群在论坛上指出,环境问题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随着工农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发展,广西生态保护与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工作已面临重大压力,并引起了党委、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我们把“广西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作为今后几年内广西专家论坛的主题,这个主题选得好,也很及时。“生态保护与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专题研讨会”,拉开了“广西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论坛”的序幕,是广西科技工作者尤其是环保战线的科技工作者以智报国、为国分忧的具体行动。

甘向群还指出,广西科协作为科技工作者之家,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广西专家论坛是广西科技工作者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一个重要平台,这个平台充分利用科协及所属学会学科齐全、人才荟萃以及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横向联系的优势,汇集各学科专家学者的智慧,围绕广西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综合性、跨学科、前瞻性的学术研讨活动,为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许多高层次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意见和建议。希望来自学会的专家学者能够畅所欲言,集思广益,深入探讨生态保护和环境综合治理问题,交流经验,为促进广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建言献策。

论坛上,来自广西环境科学学会邓超冰教授、广西生态学学会谢华博士和周兴教授,分别做了题目为《广西土壤环境污染、风险评估与生态修复研究》、《广西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和《广西重要生态功能区及其保护对策》的主题目报告。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深入探讨我区生态保护环境所的面临的问题,并为我区的生态健康与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生态环境的建议和对策范文2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河南旅游宣传手册;汉英翻译

生态翻译学融入了生态主义理念和进化论的思想,利用自然科学的一些理论开研究翻译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从生态翻译学出发来分析河南旅游宣传手册的翻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剖析其问题并提出对策和建议等。

一、生态翻译学及旅游翻译的生态环境

(一)生态翻译学的概念

著名的学者胡庚申在其“翻g适应选择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这样一种翻译理论也就是生态翻译学理论。在生物进化论中提出了适者生存的原则,而生态翻译学正是以此原则为引导,也就是说译者要想翻译出好的作品,必须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原文和译文所展现出来的现实社会,也就是说语言、文化、社会要与作者、读者及译者互联互通,它制约着译者的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从翻译人员和翻译情境的特殊生态环境,生态翻译学用“三维转换”来界定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三维转换”指的市翻译人员的适应和选择“较多的聚焦于语言维、文化维以及交际维的适应性抉择转换”。

(二)旅游翻译生态环境

旅游翻译的生态环境包括了语言文化方面的环境,社会的环境,政治方面的环境等等。因此它囊括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从这个层面上说,生态翻译学为翻译的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新的视角、新的评判标准。而旅游宣传手册的翻译也有了新的方向、新的理论依据和新的翻译方法。

二、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河南旅游宣传手册汉英翻译的问题

河南文化传统悠久,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艺术古籍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但翻译人员由于自身的翻译水平和知识背景有限,进而影响了他们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以下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角度出发,分析河南旅游宣传手册的翻译所存在的问题,以便提出更好的翻译策略。

(一)语言维的错误

当翻译人员没有忠实于原文,翻译的方法也不恰当,从而导致译文与目的语语言规则的违背。很明显没有考虑英语文化及其语系下的语言生态环境,就会导致一些错误的翻译。

首先,存在着一些拼写错误。龙门石窟是河南旅游景点的代表,但对其的翻译就存在着一些拼写错误,比如“西山石窟”被翻译成了“Caves on the wast hill”,很明显把“west”误写成了“wast”。

其次,翻译方法不太恰当。云台山市河南最著名的山之一,其中云台上中的一个峰“茱萸峰”,被翻译为“Zhuyu Mountain”,其中“Mountain”的意思是“山”,在翻译时没能很好地表现出“峰”的特点。

(二)文化维的错误

文化维度的错误是指译文的文化没有忠实与原文的文化,或者说是没有对原文文化进行解释说明,而导致外国游客的一些误解。比如洛阳很有名的白园,是纪念白居易而修建的,直接翻译为“Bai Garden”,也没有做任何的解释说明,这样就会使很多外国游客迷茫,他们会想这里的“白”指的是什么呢,会是白色吗?这样没有对文化解释清楚,就会造成一些误解,另国外游客不解。

(三)交际维的错误

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翻译人员只简单依照源语言读者的思维模式去进行翻译,没有考虑译文读者的思维模式,就会给交际带来很大的困难。在总结白马寺和少林寺的汉译英翻译时发现了很多不利于交际的一些翻译,这就给国外游客了解河南文化带来了很多困难,不利于河南文化对外的传播与交流。比如“少林寺”翻译为“Shaolin Temple”,“白马寺”翻译为“Baima Temple”,“太和殿”翻译为“Taihe Hall”时,我们要考虑这对国际友人来说是否有利于文化的交际。

三、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对策

翻译人员要熟悉源语言的文化背景,要认真考察相关主管部门及景区管理人员的语言规范、景区的文化背景、游客的心理状态与心理预期、特别是国外游客的心理想法等等,对其进行多维度的考察,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出发不断完善。

(一)语言维

从语言维层面来说,翻译人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对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化和语言特点要更加清楚,所选择的词汇更加具有适应性,使翻译风格更加合理。在翻译的过程中,时刻注意提高翻译的魅力。具体来说,注意避免低级错误的出现,比如单词拼写错误,大小写把握不准确,以及很明显的语法和句法错误。

(二)文化维

从文化维层面来说,翻译人员要注意源语言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不同,针对这两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做好它们的链接作用。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的时候,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文化的内涵,还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目的语读者的文化涵养。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看,文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翻译受到文化环境多方面的影响,并在文化环境中不断完善。这就需要翻译人员精通两个文化。

(三)交际维

从交际维层面来说,翻译的最终目的就是交际,这就需要翻译人员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语言素养,还要熟悉不同文化的不同交际法则,这样才能精确地表达原文的思想,真正意义上实现跨文化的交流。

四、结语

文化在民族发展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旅游景点也正是因为有文化内涵而显得特别有魅力,也正是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因此,翻译人员要熟悉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具备扎实的跨文化素质,不断传播着中国的文化。翻译人员在翻译时还要把握“三维”的转换,这也是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河南旅游宣传手册翻译所必需的。

参考文献:

[1] 方梦之.论翻译生态环境[J].上海翻译,2011(1)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译学研究的“跨科际整合”[J].上海翻译,2009(2)

[3]肖付良.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湖南主要旅游景点公示语翻译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5(11)

[4]张露馨.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的国内旅游景点翻译浅析[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6(6)

基金项目:

2016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项目: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河南旅游宣传手册汉英翻译研究(2016-zc-012)

生态环境的建议和对策范文3

关键词:林业;会计制度;会计核算;会计监督

林业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既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又能维护国土的生态平衡和为社会提供森林生态服务。但目前林业会计制度的滞后性已经不能适应多种经济成分组成的林业发展,如何构建适合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统一的、科学的会计制度,已成为林业系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目前林业会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会计制度缺少统一性。自1993年开始,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林业的会计规章制度,包括《关于森工企业贯彻执行新的财务会计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国有林场与苗圃财务会计制度》、《天然林保护经营会计核算暂行办法》、《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资金会计核算办法》等。这些制度只是从林业的不同角度规范了会计核算,却没有一部完整的、统一的关于整体林业的会计制度,给林业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不便。同时,随着我国林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新型的林业活动和经济事项日益增多,目前的会计制度已经满足不了林业经济发展的需求。

第二,会计制度的涵盖面不全。虽然国家颁布施行了多种关于林业的会计规章制度,但是对于集体林场、个体林场、外商投资林场及股份制林场等林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没有明确规范,使得这些林业单位没有可依靠的会计制度指导会计工作,并出现挂靠其他行业会计制度的情况,使会计工作出现了混乱的局面。

第三,会计核算内容不完整。首先,林业单位的收益核算只考虑了经济效益,对林业单位进行经营管理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生态坏境效益却得不到计量;其次,在传统的林业会计核算中,成本只是对于单纯的经济成本核算,而对于经济活动中产生的资源消耗、环境质量的影响却没有进行价值评估,计入社会成本核算。这也会导致林业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不充分,在会计报表上无法全面体现林业单位的收益、成本及利润。

第四,会计监督制度尚未落实。由于许多林业单位的内部监督和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使会计监督制度不能落实。当会计部门和会计人员处理经济业务时,为了眼前利益或是粉饰业绩,由于缺乏会计监督,往往会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以掩饰违法乱纪的行为。

二、构建林业会计制度的建议和对策

(一)分类会计核算制度

目前林业采用了分类经营的管理体制,把森林资源划分为商品林和公益林,所以会计核算制度也应该根据这两种经营管理体制分别建立。首先,在商品林会计核算中,按投入产出的方式核算盈亏,综合所有因素计量林木生产经营成本,建立林木资本金制度,并以此设计相关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的内容;其次,在公益林的会计核算中,由于其经营目标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资金投入是以国家拨款为主,所以要以收支平衡的原则制定预决算制度,建立健全林业基金制度,考虑以上因素来制定相对应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内容,还要明细资金使用和费用支出科目,使公益林的专款专用更为透明化。

(二)补充会计核算制度中的缺失

对于林业会计核算,除了要重视经济效益的核算,还应增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核算,这样才能利用会计核算全面反映林业单位的收益与成本。所以笔者建议在会计核算中增添森林资源资产核算、环境收益、环境成本及环境利润等科目。

1、森林资源资产核算。森林资源资产的计价应由资产评估部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针对不同性质的森林资源运用科学的评估法进行价值评估,可以按评估价值或是按累计投入结转生成的成本来确定森林资源资产的入账价值。当产权变动时,森林资源资产应把购入价格或是评估价值作为入账价格;当有后期追加投入时,按实际成本追加入账;当森林资源资产产生消耗和损失时,按实际数额或平均成本数额减少资产。

2、环境收益。环境收益是林业单位为了保护环境资源得到的全面收益,具体包括环境损害补偿收入、环保奖励、环境污染的罚款性收入、环保措施带来的社会效益等等。

3、环境成本。环境成本是在林业单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造成的消耗和为此付出的使用成本。主要包括环境预防费用、环境治理费用、环境发展费用、环境补偿费用以及由于经营中产生的废水、废物、废气造成的环境污染损失。

4、环境利润。环境利润=环境收益-环境成本-环境税金,可以反映林业单位的环境整体效益。

(三)依据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指导会计核算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先进理念,为林业经济业务中出现的新事物给出了会计核算理论依据。林业的主要资产计量可以借鉴新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并且这种方法也适用于林木资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计量,新准则中的“生物资产”和“资产减值”等具体准则为林业会计科目设置、会计确认和计量指明了方向。

(四)建立会计监督体系

首先,加强国家财政部门、税务机关及工商部门对林业会计的监管力度,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职能,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依法对受托单位的经济活动和会计资料进行审计,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其次,在单位内部建立完善的会计内控制度,让会计监督主体具有独立性,规范原始凭证的取得、会计科目的设置、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以及制定会计人员的上机制度。

总之,林业会计制度的构建一定要适应林业经济和我国会计环境的发展,健全会计核算制度,建立会计监督体系,以新准则为理论依据,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林业会计制度。

参考文献:

1、胡宏坤,任晓琦.关于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思考[J].榆林学院学报,2009(3).

2、齐守荣.浅议在新企业会计准则环境下林业会计制度的重建[J].改革之窗,2009(10).

生态环境的建议和对策范文4

一、社区生态旅游的影响因素

(一)内部因素对社区生态旅游的影响

社区生态旅游的内部利益主体主要包括当地政府、当地社区、社区居民和旅游企业,这四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对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建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主体相互间存在着利益关系,所以构成了社区生态旅游的利益群体。当地政府在对社区生态旅游开发、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当地政府制定法律,颁布政策,建立相关的体制等许多因素,都影响着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建立和发展。

(二)旅游企业的素质对社区生态旅游的影响

旅游企业作为旅游市场的主体,是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执行者,具有专业的旅游管理经验和充足的资金,在社区旅游发展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这也就要求旅游企业要在旅游经营的过程中,重视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特色,提高当地的经济水平,既有环保意识又有专业的素养,与社区居民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三)社区居民对社区生态旅游的影响

社区居民是旅游管理模式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也是社区生态旅游的利益相关者,所以,社区居民要积极参与进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中去。社区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是社区生态旅游的特色之一,也是旅游提供服务的方式。

(四)当地社团对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影响

当地社团是联合各主体间的组织,在参与社区生态旅游的过程中相对公平的反映着整体的利益。当地社团对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建构中起着实施调整活动方案、保护生态环境、协调各方利益等作用,通过这些方式参与到社区生态旅游的管理、服务和经营中,而不是直接经营。

(五)外部因素对社区生态管理模式的影响

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旅游者和非政府组织等。旅游者决定着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是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被管理者。非政府组织主要是保障居民利益,保护生态环境,其在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中,发挥着咨询和沟通的作用。外部环境也比较复杂,当地政府政策的推出和管理,经济水平的发展情况等各方面都影响着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方式的构建。

二、构建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

在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管理机制出现了一些问题。社区居民缺乏主人翁意识,导致了居民参与度较低,使得居民的利益没有办法得到更多的保障。再者,社区的风土人情在受到商业化的冲击,有时候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人文资源流失。旅游企业的管理不完善,各企业间竞争激励,导致纷纷推出“低价团”吸引游客,与此同时,也导致了服务质量低下。这些都是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制度的缺失。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管理对策。

(一)制定居民决策机制

在建立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建立过程中,尽可能的让社区居民积极的参与到社区生态旅游发展的管理过程中来,要创立保障居民决策的机制,保障在考虑到居民意见的情况下决定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社区与旅游企业之间要建立良好的交流,任何旅游方案都进行协商讨论。当地政府需要建立相关的组织,定期与居民沟通,听取居民对社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建议和意见,并及时与相关部门反馈,使社区生态旅游的各方主体满意。

(二)建立规范的利益分配机制

要形成多元化的利益分配机制,旅游的开发者、经营者和当地政府应该像社区的公共事业部门给予一定的补偿。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生态旅游中从事经济活动,从中获取利益,旅游商品尽量选择当地原料,雇佣当地居民,带动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生态旅游的建设和开发中。

(三)组织有效的旅游技能和旅游知识培训

当地政府应该提高旅游各主体对社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进行保护环境的宣传和教育,同时还需要对居民进行环保知识、导游、旅游服务、市场开拓等技能的培训,使居民科学的参与到社区生态旅游市场的开发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结语

生态环境的建议和对策范文5

关键词:森林生态 采运技术 对策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c)-0236-01

森林资源作为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怎样对于森林资源的合理采伐成为了关注的焦点。森林采运技术不但是改善森林资源质量,有效加快森林树木生长速度的手段,而且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的人工元素之一。为了能使森林采运技术和林业生态系统和谐发展,创新新型森林采运技术已经成为林业技术发展的新标杆,森林生态采运技术朝着更加环保,合理以及先进的方向进步。

1 森林生态采运技术理论研究

1.1 采伐方式和设备

森林采伐技术主要分为几种方式,譬如抚育间伐,更新采伐以及低产林改造等等几种,采伐技术的选择使用主要根据当地的林业环境条件来做安排。

1.1.1 择伐

这种森林采伐方法采取的是一种科学的方法,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一般出现争议,存在方法是否科学合理的情形。

1.1.2 皆伐

皆伐的森林采伐方法是林业部门经过研究和论证总结出来的方法,包括皆伐的森林采伐方法必须适应的10个条件和不能适应的5个条件。

1.1.3 采伐机械设备

森林生态采伐技术中运用采伐机械设备,说到底就是提高森林采伐的速度和效率,一个方面来讲不仅可以提高森林采伐工作人员的安全系数,提高采伐工作的效率,而且在森林树木的保护上,能够避免立木的砸伤率和对留木的保护。

1.2 集材形式,设备以及工艺

1.2.1 集材设备

20世纪70年代末,因为前期对森林没有节制的乱砍乱伐,导致森林原始林面积的存续量急剧递减,而人工培植的树林又进入培养繁殖时期,根据这种情况,我国的林业专业科学工作者研发出许多集材拖拉机,索道设备等等集采设备用于森林生态采伐。

1.2.2 集采方式

普通的集材的技术主要聚焦点在于经济效益的增长,而对于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几乎没有关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森林生态理论随之出现,关于集材作业费用和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在森林的生态采伐研究中取得重大的成果[1]。

1.2.3 集采工艺

传统的集采工艺譬如伐倒木,原木集材工艺等等类型,不仅加大了集材作业的费用成本,而且导致林业土地的土壤中的涵养含量以及成分结构等等发生质的变化,而往往此方面的研究数据缺失。

1.3 布设林道网

当前,人们对于林道网的安排设置方法,林道密度的计算,道路等级的确立以及林业道路的弃养等等一些问题,研究的方面主要还是以经济利益为主,而对于林道网造成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却知之甚少。

2 森林生态采运技术遇到的问题

2.1 技术研究创新性欠佳,研究方法不全面

我国对于生态采伐理论和技术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表面的阶段,而且都是对于一些特别的林业基地来说的,研究的方法和内容创新性缺失,并且也没有系统的研究方案。对于很多生态采伐理论还只是在基础理论研究时期,譬如集采方式的适用范围,对于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等等。而在实际的采伐过程中,许多的林业企业依然延续使用老套呆板的采集方式,不从实际出发,选择使用一些具有高效率,低费用以及对环境破坏程度较小的集采设备和方式。完全只在乎对于林业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忽略森林采运作业的不合理性对于森林资源的破坏和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干扰,由此,该如何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实质的创新森林生态彩云作业技术,成为林业从业者不断摸索和研究的目标[2]。

2.2 森林资源的利用转向,采伐技术作业系统研究缓慢

我们可以从实际的林业的资源现状和森林木材资源的生产情形来观察,一些林业作业伐区内出现了很大的改革变化,很多林业企业木材的生产总量在逐渐下降,林业工作伐区内出现劳动力过剩的现象。更为严峻的形势是,林业企业并没有创新人工林的集材设备更新,对于人工林的生态系统的和保护稍显滞后。

2.3 木材物流速度落后,生态环境破坏程度大

以前普通的木材物流仅仅考虑森林资源的输送来发展自身,忽视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引起的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木材物流主要是以自身单独物流为主,由于其木材物流理念滞后,不仅导致木材物流行业发展跟不上社会需求猛增,而且对于木材物流的实际运输方式的科学合理化研究很少。传统不合理的林道网密度设置和道路施工已经对于林道两旁的树木生长,森林的生态环境利益的协调发展以及林业物流基础设施的巨大威胁,甚至由于木材采集方式的不科学性造成林业土地的土壤的侵蚀,土地生产力下降以及严重破坏林业整体的生态环境的系统。

2.4 林业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科研投入成本过低

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市场对于木材的需求越来越多,林业政府部门在森林生态采运的科研投入上几乎没有贡献。导致林业生态采运技术相对落后,发展缓慢。

3 森林生态采运的分析对策

3.1 开展跨学科的互补以及攻关研究

森林生态采运技术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作,需要跨学科的共同合作,譬如,林业,水文学,经济学,土木工程学以及生态学等等,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结合理论和实践,创造出一套完整的森林生态采运技术基础理论以及研究方法。

3.2 正确认识我国的森林生态采运技术

森林生态采运技术关键在于能够科学合理的利用森林资源,改善森林的整体质量以及加快森林树林的快速增长。同时也应该避免由于盲目乱砍乱伐导致对于森林资源的过分汲取和对森林生态环境质量的不利影响[3]。

3.3 建立森林生态采运评价标准体系

不可否认,森林生态采运终归是一项人工活动,或多或少地都会对森林的生态系统和森林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因此,就必须构架一套森林生态采运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期来减少森林采运造成的消极影响。这套体系由一级和二级评价系统组成森林生态评价系统,同时在体系评价过程中遵循综合性和操作性的原则。

4 结语

综上所述,森林生态采运工作是一项关乎民生和林业未来发展的系统工程。要求林业行业从业者不断去创新和实践,在夯实的森林采运基础理论指导下,探索出更加高效和完善的森林生态采运技术和方案。

参考文献

[1] 陆辉.森林生态采运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2,(5):190.

生态环境的建议和对策范文6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区;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县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有近5000个,其中包括117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近年来,农业科技园区得到了快速蓬勃的发展,在带动地区农业发展、引领农业科技进步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农业园区土地资源的利用与管理研究目前较少,还未受到重视。农业生产的最根本生产资料是土地资源,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是与土地紧密相连的,土地也是农业科技园区进行规划、布局和经济核算要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处在国家全面整顿治理开发区的宏观背景环境下,对农业科技园区的土地利用问题进行探究剖析,能够为未来农业科技园区土地利用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政策提供依据。同时,以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为核心,围绕产业类型展开园区的功能布局、结构组织,使土地合理配置,从而达到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通过园区的示范和辐射能力带动周边范围土地利用水平,对区域土地利用规划也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1.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

1.1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概况

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2002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新疆第一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天山北麓的昌吉市,东经86°24′-87°37′,北纬43°06′-45°20′。园区总面积340.7平方公里(51.1万亩),分为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全区共有农用地为13789.06公顷,主要以耕地、林地和其他农用地为主。土地利用结构三大类比例图如图1所示。

2.土地利用效益评价

对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包含下列步骤: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量化和标准化指标、确定指标权重、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分析评价结果。

2.1建立指标体系

结合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土地利用效益的内涵和园区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选用了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效益的25个指标,建立了农业科技园区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2.2数据来源及处理

土地利用数据主要来自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供的2006-201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统计数据;社会经济数据源自2006-2015年的《昌吉统计年鉴》和《昌吉统计公报》。运用SPSS20.O软件对收集到的2006-2015年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生态效益指标的数值进行分析并标准化。经因子分析适宜性检验,因子分析的方法适用。通过原始变量的标准化值和因子得分系数计算每年的各因子得分,旋转后得到公因子表达式。权重用两个公因子的贡献度来表示,计算公因子线性加权之和,可得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分F。将经济效益指数、社会效益指数、生态效益指数、综合效益指数集中用趋势图表示,如图2所示。

3.结论

3.1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均呈逐年上升态势

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经过10年的建设,已经逐步形成强大的经济集聚效应和效益扩散效应,这为以后园区发展和土地利用效益的提高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政府在推动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过程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进行科学合理的园区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这是实现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提升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吸引外资和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从而形成园区初步的经济效益提升;初步的经济效益提升为进一步的基础投资和配套措施的完善提供了资金和经验上的支持,在国家宏观经济大环境趋好的情况下,通过实施其他有利的协调发展措施,如加大对生态环境的管理和改善、加大对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加大对科研投入的引导和管理部门管理协调能力的改进,都让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得到了快速的提升,不仅逐步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科技园区,同时也逐步成为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园林化、生态化的园区。

3.2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增长速度高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增长速度

根据测算,2006年到2015年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平均年增长率分别为:110.49%,109.75和103.82%,可见,经济效益的增长速度高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增长速度。这与重视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思想和做法有关,但近年来园区也认识到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重要性,使得其也已高增长率增长。

3.3土地利用生态效益自2014年有回落现象

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有回落现象,与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有关。农业生产中化肥施用量的增加,虽然有助于增加农业产量和产值,但却容易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水体污染等严重后果,造成生态失衡。因此,控制农业生产中化肥施用量是十分必要的。园区需在生态农业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中加大力度。

4.对策

通过对昌吉国家农业园区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分析,结合国内外有关农业科技园区的土地利用经验和做法,就如何提高园区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4.1优化农业园区土地利用规划,促进有序发展

借鉴先进发达地区农业园区发展经验,根据农业园区土地特征和当地经济发展特点编制土地利用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确定其用地规模和用地推进的速度。通过优化用地布局,建设向核心区集中,可以减少面源污染,有利于对污染的集中治理;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提高了森林覆盖率,使林地等具有生态功能的用地面积有所增加,可以促进空气自我净化能力的改善;对生态环境建设用地加强用途管制,保证了生态用地的稳定性,强化土地生态功能的保护,有力地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结合园区农业产业化布局特征,根据核心区、示范区不同功能,有重点有步骤的合理有序的推荐循环农业、集约农业的发展,从而实现土地的高效集约利用。

4.2加大园区R&D投资和产业结构调整并重,提升科技能力对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支撑作用

利用园区政策和制度的优势,以及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大对科研投入的引导,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吸引外资,从而形成园区初步的经济效益提升;在此基础上,如加大对生态环境的管理和改善、加大对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使得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得到了同步提升。在控制土地利用规模扩张的情况下,从园区内部通过挖掘增长点来实现土地利用产出效益的提高,提高单位面积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4.3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增强对现有耕地保护

耕地是农业园区建设的根本保证,需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加强对农用地结构调整的引导和控制,严格禁止擅自实施生态退耕。合理引导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因农业结构的调整而降低。结合经济补偿机制、利用市场手段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向有利于增加耕地的方向进行。加大土地整理力度。一方面通过土地开发增加耕地的潜力,另一方面通过土地整理来增加耕地面积,同时提高耕地质量和生态环境水平。与此同时,更要保护好现有耕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扩张占用耕地。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改善用地结构;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使农业用地质量稳步提升。

4.4创新体制机制,保障现代农业园区用地

鼓励土地适度规模流转,实现比较效益最大化。突出农场规范化管理,狠抓农场的工商登记、土地开发、规划建设、水资源管理等工作。围绕现代农业发展,以示范农场为中心,改造提升农场整体建设水平。创办合作社和协会等农场联合体,组建集团公司,提升农场管理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业产I化发展。依据“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流转,由市场引导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及流转中的管理,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加快传统农业的改造,努力向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转变。

4.5加强对园区建设中的环保管理,努力构建园区循环经济

园区在规划建设上必须重视规范环境保护工作,最大限度的按照生态园区的要求进行设计与建设,力求废弃物排放最小化、资源利用最大化。园区的建设和土地利用要与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同步并进,严格控制基本物耗、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通过技术改进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园区的现代化水平。控制农业规模和采用高科技节水措施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逐步降低农业用水比例,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天然林、天然草场和湿地等基础性生态用地的保护,严格控制对基础性生态用地的开发利用,保障合理的生态用地规模,稳步提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作用的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域等占全区土地面积的比重,逐渐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土地生态空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