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共交通的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共交通的发展范文1
一、公交现状
(一)基本情况
截至XX年底,中心城区共有公交企业10家,其中市公交集团为国有企业,其余9家为民营企业。10家企业共拥有各种型号公交车4450辆,经营线路175条。市公交集团拥有车辆3706台,经营线路138条(不含中心城区周边参、控股企业)。民营企业拥有公交车辆744台,经营线路37条。按载客量,市公交集团占据市场份额的88%左右,主要负担中心城区公交客运。民营企业占据市场份额的12%左右,主要承担二圈层与中心城区之间的公交换乘驳接。中心城区全部公交车辆折合5821标台,万人拥有车辆量
17.67标台,城区公交出行分担率23.22%。
近年来,为建设“全国先进、中西部一流、群众满意”的城市公交,解决市民“出行难”问题,市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国有主导的城市公交,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主要做法有:
1、增加车辆和调整线路,提高公交运力
XX年底,中心城区公交营运车辆5220
标台(市公交集团4436标台),公交线路174条。到XX年底,中心城区公交营运车辆增加到5821标台(市公交集团
4963
标台),公交线路增加到175条(较上年新开行12条,调整优化取消11条)。增加车辆和调整线路,提高了公交运力,日载客量由XX年的244.7
万人次增加到XX年的291.6万人次,上升19%。
2、推行ic卡票制改革,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
市公交集团公司推出ic卡并相继采取一系列优惠措施后,
ic卡发行量快速增长。XX年底为93万张,XX年底增至143万张,2018年7月达到202万张。ic卡票制改革吸引了大量群众乘坐公交车,公交出行分担率有较大提高。
3、试行公交专用道,提高公交运行效率
交管部门在一环路、蜀都大道划定了两条公交专用道,并于2018年5月1日起投入运行。据初步测定,车速由原来的12公里/小时提高到15~20公里/小时,部分路段可达30公里/小时,公交车运行时间节约20%以上,快捷性得到初步体现。
上述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民出行难局面,车速过慢、乘车拥挤、舒适度低等突出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XX年底,中心城区市民公交出行分担率由XX年的14.7%提高到23.22%。
(二)主要问题
在国内同类大城市中,市的公交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主要表现为站点远、乘车难、换乘难,从而导致公交车速度慢,准点率低。特别是在上下班高峰时期,公交车候车时间过长,车内拥挤不堪,上下车秩序混乱,群众反应强烈。公交服务水平不高导致市民大量选择私家车、自行车、电瓶车、出租车等方式出行,大大增加了本来就不堪重负的道路负荷;而道路负荷大、拥堵又导致公交车的运营速度更慢,促使更多的人选择乘坐公交车以外的方式出行,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公共交通发展落后已经成为影响发展的重要因素。
经过深入分析,我们认为制约公交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线网、场站、路权、行业监管、内部管理及相关配套政策。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引发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公共交通的发展,使得市民出行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缓解。
1、线网
现有的城市公交线网设置不够科学,层次不分明,分工不明确。这是影响公交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线路重叠过多,线路走向设置不合理,对市民出行考虑不周。许多居民小区没有公交车经停,居民公交出行困难,被迫选择其他出行方式。近年来有关部门虽然已在着手进行线网优化,但尚未达到科学规划、合理设置的标准。
2、场站
公交场站建设滞后,是影响公交发展的瓶颈。长期以来,城市建设中对公交场站的规划和建设严重不足。新开发区域的公交场站建设常被忽视,旧城区原有的公交场站也被大量挤占挪作他用。一环路以内现在已经没有一个公交场站。市公交集团近年来车辆增加很快,但场站建设滞后,目前使用场站仅50个,计835余亩,按国家建设部有关标准计算缺口近50%。场站缺乏直接影响高峰班次的投放,当前在运力比较充足的情况下,也无法加大高峰期车辆的投放。
场站不足还严重影响到公交线网的优化。市内缺乏中转站首末站造成线路过长,加大了优化线路的难度。一个需要引起充分注意的是例子是,正在建设中的天府广场地铁中心枢纽,就没有规划和建设公交场站。
3、路权
城市的公共资源之中,道路资源最为紧缺。长期以来,在道路资源的分配上,公交路权优先的原则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2018年5月之前,一直没有设置公交专用道,仅在几条最重要的干道上设置了公交优先道。由于相关管理未能合理配套,这些公交优先道经常受到大量社会车辆的违法侵占,严重影响了公交车的运营速度。运营速度的降低使公交车发班频率和准点率降低,造成等候时间过长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公交出行分担率的提升。
路权涉及到的最大困难是市区路网存在大量的瓶颈路段、双向6车道的路网不完善,需要进行新一轮的市区道路改扩建工程。
4、政策
城市公交作为带有一定公益性的社会服务,政府应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对参与经营的企业,应不分国有和民营,都给予“国民待遇”。比如,市公交集团推出ic卡优惠票价和对特殊人群的免费优惠后,民营公交线路因为不能得到政府的相关补贴而未能实行同样的优惠票价,不能刷卡,从而形成“一个城市两种票价”的现象,参与公交服务的民营企业和乘坐民营公交的市民对此有较大的反映。
在7月10日报送给市政府的《关于我市民营公交企业运营情况的调研意见》(成政协办函〔2018〕35号)中,对政策问题已经提出了明确建议,市级相关部门现正着手研究制定方案,本调研报告中就不再作论述。
二、意见和建议
(一)坚定信心,确定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
要促进城市交通的良性发展,首先要解决城市交通的发展模式。目前,我市平均每天新增500余辆机动车上路,主城区的电瓶车已达120万辆,道路资源难以承载社会车辆增加的压力。因此,要坚定不移地选择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建设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多元化城市交通系统,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城市交通结构应以公共交通为主体,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快线公交为主体、支线公交为支撑、出租汽车为补充”,合理匹配、高效快捷并与城市规模、人口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交通系统。同时,对小汽车采取不限制购买,但限制使用的办法,出台一些调控政策,在不同的区域特别是中心城区控制小汽车使用。对电动自行车的限制措施也应该继续加强。
同时,为适应公交优先发展的需要,建议修改《市城市公共汽车客运管理条例》,对我市公交发展的指导原则、政策支持、管理体制、资源配置、服务规范、监管执法等,按照新的形势和要求予以相应调整。
(二)加快线网优化建设,根据线网需求合理配置车辆
要加快实施公交线网优化,逐步形成公交快线网和干线网,并在此基础上搭建公交支线网,形成主干线路、干线线路、支线线路相互配合,层次分明,换乘高效、便利,具备较强出行吸引力的中心城区公交线网。线网优化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尽量减少公交线路重复;降低非直线系数;中心城区公交线路换乘系数原则上不超过1.4,主干线路、干线线路、支线线路各层次间建立方便、快捷的换乘场(站);凡是具备条件的中、小街道,原则上都应该开行支线公交;新增或延伸线路,向新建的大型住宅区、商业中心区、高等院校、工业园区等延伸,扩大公交线路覆盖率。市公交集团现已在市区53个片区中开通8条支线公交,应加快进度,争取在2年内基本完成。
同时,为适应线网优化的需求,建议增购高性能大容量公交车和小型公交车,使车辆结构尽快形成合理的比例,在适应城市快速公交系统建设和干线、支线公交对车辆不同需求的同时,提高公交舒适度,以吸引更多的人乘坐公交车。
(三)综合开发利用,加快公交场站建设
公交场站是线网优化的重要基础,要加大公交场站的规划力度和规划执行力度。在土地资源紧缺的主城区,旧城改造要规划地下公交场站,要求开发商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以有效地解决首末站严重短缺的问题。公交场站的深度开发要给予政策上的倾斜,鼓励公交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公交场站建设。对于新开发区域,公交场站的配建必须纳入新建小区的强制性条件。只要达到一定规模的新建小区,必须配建相应规模的公交场站。场站建设要实行综合配套建设,要对整个区域综合开发和立体开发,进行统一管理。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议相关部门选择一个场站建设作为试点,为以后的工作提供样板和经验。
正在修建地铁,轻轨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之中。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地铁、轻轨和公交汽车的效率,要系统规划三者之间的换乘驳接枢纽,有机衔接,以充分发挥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综合效益。
(四)推广公交专用道,建设快速公交系统
公交运营速度是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的核心问题。要下决心在具备条件的交通干线上实行公交专用道,建设快速公交系统,使公交出行较私人交通出行更具优势,从而吸引更多的人选择公交出行,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
快速公交系统建设应该遵从“专用、快速、大容量和线网整合”四条原则。加快配置先进科技设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调度管理公交系统,也是建设快速公交系统中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实行公交专用道的道路条件是双向6车道。目前这样的道路并不是太多。一些干线如新华大道、红星路部分只有4车道。建议加大这些路段工程的改造力度,尽快在这些干道设置公交专用道。同时,为实现路权向公交倾斜的宏观目标,建议市交委、交管局参与城市建设的规划和城市道路的技术规划设计。
(五)加强对公交企业的监管,鼓励民营公交企业整合
相关职能部门要按照市政府提出的争创“全国先进,中西部一流,群众满意”的城市公交发展目标,制定行业服务标准,对公交企业经营线路进行动态管理、考核、授权经营;要提高公交企业进入门槛,严格禁止挂靠经营和收取保证金等办法的承包经营。
公共交通的发展范文2
【关键词】公共交通;公交优先;管理;发展;供能
0.引言
我国现阶段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中,部分小城市由于经济落后以及其他原因,还没有全面建立自己的公共交通系统或刚刚建立自己个公共交通系统,缺乏相关的意识和管理措施。对于大中城市,公交系统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私家车越来越多,超过了道路设计的交通量,原有的城市道路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交通量,导致城市交通拥堵、出行不便等问题日益突出,使我们的城市陷入了“亚健康”状态。因此,为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本文借鉴国外先进的公交理念,通过实地调查,提出了建设科学合理的城市公交系统的建议,对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建设城市公交系统的几项措施
发展公共交通有利于节能减排,大大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是构建低碳交通、绿色交通的重要手段,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1.1 政策倾向,公交优先
为了应对城市交通拥堵,并为建设低碳城市提供保障,必须要有相关政策“关照”,突出绿色交通发展在城市交通治理中的引导作用,围绕公共交通、非机动交通、小汽车交通、道路基础设施采取相关措施,发扬公共交通、非机动交通等低碳交通,合理抑制小汽车交通。在公共交通发展方面,建设快速公交系统;设置公交专用车道。在限制小客车使用方面,首先严格控制公务车的购置和使用,并适时在中心城区特定区域和时段收取交通拥堵费;根据交通状况分区域实行差别化计时停车收费政策。2012年10月,总理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实施城市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的指导意见》,指出必须将公共交通放在城市交通发展的首要地位,根据城市实际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建设以公共汽(电)车为主体的地面公共交通系统,包括快速公共汽车、现代有轨电车等,有条件的特大城市、大城市有序推动轨道交通系统建设,同时改善步行、自行车出行条件。
1.2 规范管理,提升形象
公交公司规范化管理,树立良好的公交形象对鼓励市民优先选择公交出行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公交司机形象不佳,服务态度差的现象普片存在。很多公交司机为了提升盈利,对于上车乘客,随叫随停;而对于下车乘客,却要求在站台下车。还有的司机看见站台候车的都是老年人等不用买票的特殊人群,就不停车,直接开往下一站。这些都损害了公交形象。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大服务监管措施,我们建议在公交车内的摄像头不仅看向车内,而且监视司机的前方,同时在公交站台也安装摄像头,随意停靠载客和拒载乘客的公交司机进行处罚。
1.3 形式多样,创新发展
对比国外,我国的城市道路规划还处于满足基本通行阶段,没有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而最求更好的效果。除了管理水平之外,国内对于交通系统的创新才是主要问题。同样是一条8车道路,美国就能想出在上下班时期变为2+6车道的新式,来满通量高的方向的通行。像这样的灵活变通的思维才是限制中国交通系统发展的最大障碍。
1.3.1 公交走廊
公共交通方式有很多,除公共汽车外,还有轻轨、有轨电车、地铁等。结合我国城市交通实际,模仿西方发达公交系统是很有用的。在城市核心区域建立公交优先走廊,充分改善核心区公共交通,是核心区成为人活动而不是车流动的空间;公交走廊设置为单项3车道道路,其中一条为公共巴士专用,一条车道为轻轨专用,另一条车道向社会车辆开放,公交乘客在两小时内可免费换乘不通公交方式。
1.3.2 实时公交信息服务
有专家分析认为,城市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是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之间存在突出矛盾。在我国大城市,人口很多,公共交通系统复杂,一般发车间隔较长,有些路段人们等待很久也没有车经过。因此建立实时公交信息服务尤为重要;在每一个公交站台安装实时公交车辆到站时刻显示屏,方便乘客查询;并且把每一个公交站编号,乘客通过网络或电话即可查询公交站所有公交车辆下一辆到站时间。
1.3.3 公共自行车交通
自行车是一种绿色交通方式,灵活、方便、环保、零污染。把自行车交通并入城市公共交通,建立城市公共自行车交通,不仅可以缓解交通压力,而且可以完善、补充城市公共交通,把城市公共交通延伸至商业中心、服务中心、社区、菜场等,建立公共交通租赁系统,在城市及其周边区域内,隔一定距离规划出一个自行车租赁点,用连网的系统管理,方便乘客租用和归还。在社区道路上建立自行车专行线,以保证自行车行车安全和较快到达目的地。为了使公共自行车与公交汽车充分融合衔接,可以使公共汽车与自行车接驳,更方便乘客需要。
1.3.4 电子智能化
智能交通系统投资小,见效快。为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和提高公交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非常有帮助,它可以实现监控指挥、信息、企业在线、综合运营分析、动态监管稽查等功能,同时对公交设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比如对于中小城市,由于群众素质较低,公交车上的安全锤基本上都被乘客拿走,所以公交车上都没有安全锤这一消防设施。我们可以使安全锤与电子报警系统相连,若安全锤拿起,则警报响起,这样就提醒了司机,防止乘客随意拿走安全锤。在每辆公交车门的扶手上都有一个按钮,是供需要下车的乘客来告诉司机时的提示按钮。简简单单的一个设计,我们觉得非常实用与巧妙。这个设计,避免了乘车高峰期乘客与司机之间需要大声喧哗才能沟通的问题。同时,司机能很清楚的知道是否有乘客需要下车,在不需要停车的站点不停靠节约了很多时间。同时,在公交车内营造了一种文明、安静、和谐的气氛。
1.4 改革思路,大胆突破
从对未来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和如今的状况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许多问题的思路需要转变。
1.4.1 道路分离
道路分离就是不同类型的车辆行驶在不同的道路中,对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简单点来说就是设置专用道路。一种想法是在公路上方行驶,即开发新型的公交车,在道路两旁铺设类似于铁轨的道路,公交车做成双层模式,第一层中空,以行驶其他车辆但这个的前提是要建立城市高架桥网络系统。
1.4.2 立体化交通
立体化交通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建立多层体系来减少单一流量。 目前立体化交通在城市道路中,因为占地问题往往采用地铁,公路的双层交通体系来代替。在一些大城市,虽然地铁分流了一部分人群,但由于公交车体积和道路的规划,往往还是拥堵不堪。说明城市道路的问题还需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建立城市高架桥公路网且与原先的相连接。建立地上的多层公路网,使车辆行驶有多种选择来避免一条道路上车辆过多的情况。同时减小城市道路管理的难度。
2.建设假想
结合上文分析,我们可以做出一个高架桥的建设假想。
首先是桥的主体构造,为了满足桥下列车的通行,桥面宽度不应太小,最小大约为6车道的宽度。由于为多层体系桥,必须控制桥的自重,且下端受到列车自重的拉力,桥身材料应该用高强度的钢材来满足该拉力。对于车轨,可采用悬吊-槽式结构,即在桥下做一个倒T型结构,列车两端通过挂臂与之相连。设计上可以采用两边悬吊式,在悬臂的上部设电车的输电线连通电站来获取电力,下部设置车轮。这样设计的优点是车辆的重心再下方稳定性强。但弊端也很明显,由于全部的重量由悬臂承担,这就对建造悬臂的材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有很高的强度,也要满足自重要求。桥身安装太阳能板可沿全线安装,桥墩处除了太阳能板外,还需安有电力的储蓄装置来储存产生的电力。
站台和路线的设计,若采用高速度的设计,可以在城市外环建立双向环城线路,再在距离城市人口密集的几个区域设置站台,达到人出站台后能通过几分钟的步行到达目的地的效果。上层公路通过与原有公路的连接,使路网大大的增加,车辆若要去往城市的任意位置只需先上高架桥,再行驶至距离目的地最近的出口下桥即可,免去了在城市中穿行堵车的困扰,也减少了城市道路车辆数目,为行人的出行增加了安全性。
站台的设计可以采用现在火车的设计来做。由于桥面宽度较宽,地上站台部分直接在桥下建立,地下部分修建地下通道。目的是使下车人员走地下通道,上车人员走站台。分开出入站,减少站台的拥堵。这样公路-列车-站台-地下通道的一体化设计不需占用其他土地,大大减少了稀缺的城市土地资源。
3.结语
新时期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大势所趋,而我们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我国,各类城市发展状况不一,制约公共交通发展的因素也不尽相同,我们应根据各类城市的实际情况,实行不同的发展举措。
(1)规范管理公共交通,树立良好的公交形象,让群众感受到公交的贴心与温暖;建设先进的公共交通设施不仅有利于交通的通畅,而且吸引了乘客,优先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2)所加大对公共设施的投资和对公交公司的监管力度,提升企业效益。
(3)创新发展,建设公交走廊、公共自行车服务;对人口密度大的城市,应把城市公交立体化,节约城市占地面积。
(4)对于未来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大胆假想,借鉴国外发达的公共交通模式,试点运营,找出不足并加以改正。
参考文献:
[1] 叶建红,陈小红,张华. 减少小汽车出行的波特兰多方式交通体系建设[J]. 城市交通,2013,1:10―15
[2] 庞明宝,张思林,李春霞. 城市公交站设置双层规划[J]. 公路交通科技. 2013,3:118―119
[3] 杨涛. 健康交通与健康城市[J]. 城市交通. 2013,1:2―3
[4] 曹伯虎. 天津市构建低碳交通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 城市交通. 2013,2: 70―71
[5] 顾尚华. 构建低碳交通的策略[J]. 交通与运输编辑部. 2012,1:21―22
公共交通的发展范文3
【关键词】公交都市 新区 公共交通系统
一、引言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口和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城市人口规模和空间尺度急剧扩张,城市居民出行总量迅速攀升,与此同时,城市机动化也进入快速发展期,小汽车等个体机动交通的迅速发展,城市中心区的交通拥堵日益严重,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压力不断加剧。城市交通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因此发展公共交通,实施公交优先政策成为许多大城市交通发展的意向基本战略。
西安作为首批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并且编制完成了《西安市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五年行动方案》。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对西安建设“公交都市”发展对策的研究,以西安国际港务区为例,提出了城市新区公共交通发展对策和建议。
二、公交都市的概念
(一)公交都市的定义
公交都市是国际大都市发展到高级阶段,在交通资源和环境资源约束的背景下,为应对小汽车高速增长和交通拥堵所采取的一项城市战略。一个城市能够称之为公交都市,是它的公共交通服务与城市形态相互配合默契可以有效发挥公交优势[1]。准确地说公交都市代表的是一种城市形态和机动化环境,是公共交通的发展与城市形态的发展相互协调,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能有效替代小汽车出行的交通方式。
(二)公交都市的特点
1.高比例的公交出行,通勤出行公交分担率一般能达60%以上;
2.紧凑的城市结构,使70%的人口居住和就业集聚在公交走廊两侧;
3.多元化的公交模式,形成“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网络、慢行交通为延伸”的一体化都市公交体系;
4.高效便捷的换乘系统,实现地下和地面交通、大容量和中低运量交通、机动化和非机动化交通的有机结合和有效衔接;
5.全方位的保障措施,从多方面保障公交优先发展[2]。
三、《西安市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五年行动方案》解读
1.规划策略
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城市理念,建立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地面公交为网络、慢行交通为补充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改善公交服务,引导城市发展,吸引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出行,实现城市发展与城市交通的良性互动。
2.建设目标
到2017年,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60%,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不含步行)达到50%,公共气电车线路网比率达到60%,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90%。
四、对推动西安“公交都市”建设的发展对策(策略)研究
(一)科学推动城市与交通的一体化规划
公交都市是指城市的公共交通服务与城市形态相互配合默契,可以有效发挥公交优势,是需要一种紧凑有序、集约的土地利用,公交走廊、枢纽和城市形态结构相互契合,相互支撑[3]。因此在城市规划各个层面规划的编制中,要体现公交优先和构建公交都市的要求。要做到使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城市公共交通形成良好的衔接,强调以公共交通引导城市紧凑集约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于目前西安市的高强度土地开发而言,需有高承载力的公交通道及道路网与之匹配。
(二)合理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整合公交资源,完善财政补贴机制,构建多层次公交网络,加快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公交服务质量。包括推进公交场站(换乘枢纽)建设、加强公交停保场和公交首末站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加快公交专用道和慢行系统建设、推动公交智能化建设、推广“绿色公交”车辆、提高公交运营质量和服务品质等。
(三)完善法制法规,加强公共交通体制改革
1.深化公交运营机制改革。
2.提高公交企业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加强对公交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给予企业多种经营方式的办法以实现公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探索公交行业监管模式。建立实施公共交通服务质量考核制度,由政府制定明确的公共交通服务考核内容和方法,对企业所提供的公共交通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和考核,并将服务质量考核结果作为市场准入、企业绩效考核、政府补贴发放的重要依据。
五、西安国际港务区公共交通发展对策和行动方案
1.推进公共交通导向型开发模式(即TOD模式)
城市的发展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受该城市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交通工具的影响。对于城市新区来说,城市形态和交通体系均处于待开发的状态,一方面,要通过城际铁路、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来推动“长线客运、快速融城”,弥补新增城区或城市近郊边缘化的区位劣势;另一方面,集约型、大容量公交与节约型、可持续用地发展模式紧密结合。以城市公共交通枢纽场站或站点为中心,以合理步行距离为半径,规划建设集办公、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一体化的生活集中区,突出“公交优先、集约用地”理念。
2.开通社区巴士来解决区域微循环交通问题
城市新区距离城市中心较远,公共交通发展滞后,并且在城市新区的居住区往往形成大社区的特点,出行难、进城难是城市新区居民主要难题。因此,可以通过开通社区巴士以及微循环交通的方式来解决出行问题,实现社区与主要公共交通枢纽的便捷联系。
3.建设公共停车场、公共自行车的公交末端接驳“P+R”出行功能
提高公交出行的“门到门”直达水平,尽可能降低出行过程中的换乘成本,是增加城市公交吸引力、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的关键。一方面对于市区的轨道公交枢纽,应建设换乘公共停车场,引导市民通过停车换乘方式进入中心城区,减少中心城区的交通流量。另一方面建设公共自行车停车换乘系统,适用于不同公交线路换乘的短距离中转衔接。能够有效的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和分担率,彻底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便民出行。
4.发展中运量新公交。
合理搭配主干线路与末端交通线路。在城市主要的客运走廊上布设城市轨道交通或是BRT线路,承担沿线中长距离出行的交通需求。
5.客货分流,建设货运专用通道提升城市形象
在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的同时,需注重城市品质与形象提升。在产城融合发展的同时,严格产业区域化管理,使“产”与“城”相互推动、相互依存。区域范围内合理设置货运车辆专用通道,加强交通管制,在产城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客货分流,使各种交通方式有序运行,提升新区形象,打造西安市的东部新城。
结语
本文通过对“公交都市”相关内容研究,在西安市“公交都市”规划解读基础上,以西安国际港务区为例,定性的研究了城市新区公共交通系统的发展策略,提出了适应新城发展的公共交通策略。
参考文献
[1]罗伯特・ 瑟夫洛.公交都市[M].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公共交通的发展范文4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道路交通;结构和影响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思想,意味着观念的转变;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方向,意味着规划和目标的修正;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宣言,意味着具体行动中的计划和贯彻。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道路交通现代化建设需要进行观念的调整、目标的调整,以及系统结构的调整。
一、交通设施体系中的可持续发展
早期在有限的建设能力和资金能力基础上,其构成只包含了最基本的部分―道路、铁道的本体;当交通安全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之上以后,交通标志和标记、交通监控系统等成为交通设施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当交通环境问题提上议事日程,隔音墙、交通环境监控设备等成为交通设施体系中的新成员;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支持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的交通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和信息采集管理系统、更加充分发挥交通设施能力的交通诱导系统等成为交通设施体系中的重要成员。在这种硬件设施构成内容变化的背后,设计观念的更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目标的变化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交通建设中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与基础设施建设紧密关联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改善人类居住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改善居民的居住工作环境和生活质量。这一目标需要通过多种途径的努力才能有效地实现,作为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的交通建设对这一目标产生多方面的作用:引导作用,对区域社会经济空间形态发展的引导;支持作用,提供区域空间的基本支撑框架;保障作用,对于地震等灾害的救援来说,交通网络是最基本的生命线。
三、我国道路交通系统的构成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建立道路交通综合系统是一个包括“政府调控行为、科学技术能力建设和社会公众参与”的复杂系统工程,采用宏工程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需要分析系统外部环境对道路交通系统所提出的功能要求,根据这种功能要求确定系统的结构,支撑这一结构的科学技术体系。
根据执行可持续战略的要求,道路交通系统将与其它系统之间形成如下接口关系:与自然系统的直接接口,包括从自然界的索取、向自然界的排放、对自然界的干预等。与社会系统的接口,与城市化进程的协调,对国土发展均衡程度的调节,对消费模式的影响等。与经济系统的接口,包括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协调,与能源利用政策的协调,对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影响等。
这种接口关系要求道路交通系统满足如下功能:基本交通功能,保证交通运输通畅、安全、快速、舒适、便捷;环境保护功能,提高单位土地的利用效率,减少对自然界的索取和排放;促进社会进步功能,通过有效的规划手段促进城市体系、区域布局的健康发展,正确引导社会消费方式,促使社区健康发展;支持经济发展的功能,保障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促进经济结构和经济布局的调整。
四、科学研究结构的变化,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
具有远见的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因而交通规划研究领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交通规划从以基本依靠经验的定性分析为主阶段,到调查研究基础上的定量分析为主阶段,在向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新阶段,呈现了一种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过程。这首先是由于对于交通系统的要求变化,不仅需要满通需求,而且需要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支撑条件。要求的变化造成研究范围的扩大变化,使得我们更加难以对研究对象的长期发展作出准确的预测。因此,交通规划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更加注重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配合,更加注重解决战略规划层面的问题,同时更加注意在长期交通需求预测不可能准确的前提下交通规划方法的研究。作为理论基础,宏工程理论和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技术正在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从规划研究内容来看,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促进合理交通模式的建立,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有限的自然资源不可能承担迅速发展的私人交通,必须采用政策、税收、建设、管理等多方面手段促使大量的人员利用公共交通系统。我国的城市交通规划多年来一直强调公共交通优先,但真正落实下来的情况并不好,如何以有力的分析论证说服政府及公众,在城市的空间资源利用、政府财政预算、技术进步支持等方面确实实施公共交通优先战略,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交通需求管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给予关注的问题,人类应该较为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消费观念,其中交通消费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交通需求管理通过停车管理、税收管理等多种手段实现对交通方式的调节,鼓励减少交通出行的模式及较少资源消耗的模式。
作为信息技术实现载体,交通诱导系统、交通信息系统、交通控制系统在现代道路交通体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将交通主体―人或物、交通工具、交通基础设施、交通管理部门联系为有机的整体,减少了由于系统内部不相协调造成的效率下降。
五、地震灾害情况下保障道路交通的措施
在灾害情况下,特别是在救援工作初期,人们往往失去有效的组织性,这种分散无组织的行动有可能造成交通网络总体机能的丧失,因而对于城市救灾保障交通系统设计中需要考虑这种特殊情况下的供需关系,以及对应的交通保障方法。类似的研究需求在抵御火灾、水灾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意义。
六、交通环境关注的对策与手段
公共交通的发展范文5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道路交通;现代化
Abstract: reviews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road traffic engineering, and display a knowledge of people idea and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interlacing development process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uidance, road traffic modernization needs of the concept of the adjustment, the adjustment of the target, and system structure.
Key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oad traffic; modernization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一个词汇,其基本定义可以表述为“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思想,意味着观念的转变;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方向,意味着规划和目标的修正;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宣言,意味着具体行动中的计划和贯彻。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道路交通现代化建设需要进行观念的调整、目标的调整,以及系统结构的调整。
1观念的调整,支撑着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设施体系
早期在有限的建设能力和资金能力基础上,其构成只包含了最基本的部分――道路、铁道的本体;当交通安全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之上以后,交通标志和标记、交通监控系统等成为交通设施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当交通环境问题提上议事日程,隔音墙、交通环境监控设备等成为交通设施体系中的新成员;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支持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的交通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和住处采集管理系统、更加充分发挥交通设施能力的交通诱导系统等成为交通设施体系中的重要成员。在这种硬件设施构成内容变化的背后,设计观念的更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目标的变化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与基础设施建设紧密关联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与基础设施建设紧密关联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改善人类居住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改善居民的居住工作环境和生活质量。这一目标需要通过多种途径的努力才能有效地实现,作为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的交通建设对这一目标产生多方面的作用:引导作用,对区域社会经济空间形态发展的引导;支持作用,提供区域空间的基本支撑框架;保障作用,对于地震等灾害的求援来说,交通网络是最基本的生命线。
3结构的变化,道路交通综合系统的构成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建立道路交通综合系统是一个包括“政府调控行为、科学技术能力建设和社会公众参与”的复杂系统工程采用宏工程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需要分析系统外部环境对道路交通系统所提出的功能要求,根据这种功能要求确定系统的结构,支撑这一结构的科学技术体系。
根据执行可持续战略的要求,道路交通系统将与其它系统之间形成如下接口关系:与自然系统的直接接口,包括从自然界的索取、向自然界的排放、对自然界的干预等。与社会系统的接口,与城市化进程的协调,对国土发展均衡程度的调节,对消费模式的影响等。与经济系统的接口,包括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协调,与能源利用政策的协调,对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影响等。
这种接口关系要求道路交通系统满足如下功能:基本交通功能,保证交通运输通畅、安全、快速、舒适、便捷;环境保护功能,提高单位土地的利用效率,减少对自然界的索取和排放;促进社会进步功能,通过有效的规划手段促进城市体系、区域布局的健康发展,正确引导社会消费方式,促使社区健康发展;支持经济发展的功能,保障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促进经济结构和经济布局的调整。
4科学研究结构的变化,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
具有远见的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因而交通规划研究领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交通规划从以基本依靠经验的定性分析为主阶段,到调查研究基础上的定量分析为主阶段,在向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新阶段,呈现了一种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过程。这首先是由于对于交通系统的要求变化,不仅需要满通需求,而且需要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支撑条件。要求的变化造成研究范围的扩大变化,使得我们更加难以对研究对象的长期发展作出准确的预测。因此,交通规划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更加注重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配合,更加注重解决战略规划层面的问题,同时更加注意在长期交通需求预测不可能准确的前提下交通规划方法的研究。作为理论基础,宏工程理论和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技术正在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从规划研究内容来看,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促进合理交通模式的建立,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有限的自然资源不可能承担迅速发展的私人交通,必须采用政策、税收、建设、管理等多方面手段促使大理的人员利用公共交通系统。我国的城市交通规划多年来一直强调公共交通优先,但真正落实下来的情况并不好,如何以有力的分析论证说服政府及公众,在城市的空间资源利用、政府财政预算、技术进步支持等方面确实实施公共交通优先战略,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交通需求管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给予关注的问题,人类应该较为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消费观念,其中交通消费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交通需求管理通过停车管理、税收管理等多种手段实现对交通方式的调节,鼓励减少交通出行的模式及较少资源消耗的模式。
作为住处技术实现载体,交通诱导系统、交通信息系统、交通控制系统在现代道路交通体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将交通主体――人或物、交通工具、交通基础设施、交通管理部门联系为有机的整体,减少了由于系统内部不相协调造成的效率下降。
5地震灾害情况下保障道路交通的措施
在灾害情况下,特别是在救援工作初期,人们往往失去有效的组织性,这种分散无组织的行动有可能造成交通网络总体机能的丧失,因而对于城市救灾保障交通系统设计中需要考虑这种特殊情况下的供需关系,以及对应的交通保障方法。
类似的研究需求在抵御火灾、水灾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意义。
6交通环境关注的对策与手段
道路交通的环境污染主要分为交通噪声、大气污染、交通振动三个主要方面。道路交通噪声是由通过道路的汽车群发生、并传播到道路沿线的随机噪声,其特点是大小不规则,且变动幅度大。降低道路交通噪声的主要措施有改善车辆结构、改善行驶状态、控制交通量等。
汽车是大气污染的移动发生源,由汽车排放的污染物质有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氢化合物、铅化物、颗粒物质等。为减少汽车的排放污染,最重要的控制发生源,首先可以采取较少汽车排出的污染物质数量(例如采用无铅汽油);第二,可以以强化排出气体管理规章为中心,促进汽车结构的改善;第三,利用交通控制系统保持交通流的畅通,通过交通规则改善行驶状态;第四,促使私人汽车交通转向公共交通系统,以及促进货运方式的合理化等交通总量控制手段;第五,改善道路结构,确保环境设施带、绿化等缓冲区域等。
参考文献
公共交通的发展范文6
关键词:公共交通;区域经济;公路交通;影响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 A
当前,世界流通规模迅速扩大,流速加快,进入流通物的形态也在时时更新,流通的速度与效率己经成为一个地区经济运行速度和质量好坏的决定力量。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交通建设事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所有的通事业中,公路交通建设更加如火如荼。在我国的内陆地区,有很多地区铁路交通无法到达、而航空由于费用和地区又被大大限制,所以只能完全需要依靠公路交通,为了客观发展需要必须重点发展公路交通。据了解,截止2010年,全国公路总里程已达到210―230万公里(2000年是140万公里)。并预计到2020年,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260―300万公里。而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公路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不仅分析公路交通对区域经济的有利影响,也会相应的指出其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一、公路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的发展,这两者之间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它们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公路交通的发展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因素,公路交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沿线地区间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运转速度和相互作用,促进了沿线地区大城市的增长,小城镇的快速发展,从而保证整个区域经济持续而快速地增长。公路交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战略资源,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此外,公路交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更为深层次的意义,因为它是全面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障。
二、公路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作为沿线地区生产力布局及区域经济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交通运输的建设会对沿线地带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影响
1.推进地区产业结构转变与调整
首先,作为第二产业,公路交通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等同于第二产业的不断发展,同时对于当地各种产业发展上也是一个不断转变与调整的过程。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因为流通、服务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是以第一、二产业为基础的,并为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服务的,它们与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是紧密不可分的,通过大搞公路建设,就能加快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从而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随着农村旅游逐渐兴起,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以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比如:农业生态蔬菜园基地、农村历史文化遗址的开发等,以满足城市居民的旅游要求,从而成为增加当地农民收入的途径。公路交通的建设也可以带动农村商业的发展。农村商业运作下的集、市等形式,一般会沿公路形成,公路建设的增加,可以扩大集、市规模,丰富其农产品。
2.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
交通运输、通讯设施、水等基础设施是企业经济活动投入的中间要素,这些基础设施提高了市场的运行效率,交通、通信增加了货物和服务的流动性。而基础设施服务成本的降低将有利于企业扩大生产,从而增加企业的利润。
改善后的交通设施的建设和运输状况,可以缩短运输相对距离,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尤其是交通运输作为主要成本发生点的企业,交通运输降低其运营成本的状况更为明显。同样的要素投入,有了更多的产出。由于基础设施服务可以增加其他生产要素的获利能力,因而它被称为没有投资回报的生产要素。当某地区具备良好的交通状况时,资本和人才就会就会流入,本地生产要素的成本就会降低。
交通设施服务同样降低了交易费用,便利的交通状况可以使企业间的物资、信息、人才、商品等的交流更为快捷、方便。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仓储费用,从而使生产者在商品贸易中对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做出更快速的反应。
研究资料表明,交通状况的改善能够降低一定产量的成本或者在其他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增加产量,影响企业的利润率,从而将更大程度上吸引投资。
3.积极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公路交通建设的发展,改变了农民的生产方式,提高了农业集约化程度,促使农村经济向集团化和优质、高产、高效发展,为农副产品转化为商品创造了条件,;且还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了农村中农副产品、生产物资以及农村信息的流动,加快农产品商品化的速度。村级公路的建设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对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快了城镇化的步伐。
4.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交通运输的发展促使企业与更大市场之间的联系,不仅开拓了市场开放,也促使企业之间进行竞争,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前景。各种种类的生产要素之间的结合,改变生产力布局,使产业分工细化,分工协作程度提高,有利于企业聚集与生产规模的扩大,提高企业进行实践与技术创新的投入。交通运输推进了不同地区的人才,资本和信息等创因素的流动与融合,有利于新技术,新方法的产生。
另外,交通运输还通过改善企业的生存环境和影响企业的需求来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作为创新的关键因素,资金在交通设施上面的投入使用,使企业生存环境得以改善,吸引了外部投资的同时促进了企业的创新。随着交通运输进一步发展,企业的市场范围进一步扩大。由于扩大了企业的接触范围,产品的需求数量和种类都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而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企业进行技术活动,以提高自身竞争能力。
5.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改善沿线地区的投资环境
公路的建设,尤其是农村公路的建设,完善了城镇公路网,便捷的交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公路交通的建设增加了通行能力和改善了行车条件,这就大大降低了运输费用,使得大批外来企业在此投资。比如,沿公路的建设在郊区或农村一些大面积土地上,可以建造制造厂和工程,节约了土地成本的同时也可以获得廉价的劳动力;一些交通困难的山区,含有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公路交通的建设可以吸引投资商,开发并利用这些资源,从而将当地自然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就影响了企业的物流规划和生产布局,提高资源的整合度,加快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二)消极影响
当然公路建设也会对区域经济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虽然这个影响比较小,但是我们必须也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由于工程占用沿线土地或临时用地,改变沿线生态环境,路线经过的居民住房需搬迁,供电、通讯设备及水利、灌溉等设施必需迁移,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同时,工程施工会严重破坏植被和土壤,造成水土流失,绿色植被覆盖率降低,土地生产率下降。这些都不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在面对具体问题的时候综合分析,给予高度重视,做好统筹与协调发展。建设之前,制定好规划建设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把对自然界和人类造成的破坏尽可能地降到最低。
结语
综上所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交通条件,公路交通促进了经济发展,是全面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障,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另一方面其对区域经济发展也有着消极影响。因此,要想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拉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就应先修建公路交通;而要保证区域经济得以正常健康的发展,则应建立起高效、安全、统一的综合交通体系,减少或降低公路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协调好它与区域经济发展直接的关系,从而促进综合国力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秉镰,赵金涛.中国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06).
[2]田祖海,苏曼 .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 商业研究,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