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行业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力行业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力行业特征

电力行业特征范文1

2、负责公司办公用品、低值易耗品、办公设备的采购、登记、核查管理工作;制定办公用品计划,报主任审批;做好每月的分发、调配、保管工作,建全登记制度,做到帐物相符。

3、负责公司及现场指挥部办公秩序和环境卫生的监督管理工作。

4、负责公司的安全保卫工作。制定安全防火制度,负责公司防火、防盗等安全保卫工作;安排节假日保洁、保安的值班。

5、负责现场食堂的监督管理工作。

6、负责办理公司营业执照年检、组织代码证年检。

7、负责现场指挥部辅助设备(发电机、锅炉)的管理及设备维护。

8、负责交纳电话费、物业费,保证公司各部室饮用水供应,处理公司与客户之间的相关事务。

电力行业特征范文2

[关键词]饭店业;优势特征;形成机理;中国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05―0061―05

1 引 言

旅游饭店业作为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是一个地区旅游接待能力的突出表现,其拥有的固定资产、从业人数及实现的营业收入和利税在旅游业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外关于饭店业的研究较早,如吉姆斯(Kimes,1989)探讨了收入管理方法在饭店业中的运用;明兹博格(Mintzberg,1973)建立了饭店业管理角色分类理论框架;戴维德(David,2000)研究认为投标地租决定宾馆场所在城市土地利用中的区位模式和等级结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休闲需求的延伸以及国际国内旅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旅游饭店业得以快速发展,相关研究也日渐增多,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大都从微观人手,集中于旅游饭店的经营、管理、营销、市场竞争、产业组织、投资绩效、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等方面,而从宏观角度对旅游饭店业区域差异的研究却相对薄弱。目前,关于饭店空间差异的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饭店数量和等级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霍云霈、刘晓霞、余伶莲等从大尺度层面分析了我国旅游饭店的空间结构;张娈秋、张海霞、王浩等在中尺度层面考察了河北、新疆、安徽旅游饭店的空间分布状况及驱动机制;而胡志毅和刘伟强等则分别从小尺度层面对南京和北京的饭店区位及影响机制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总体而言,对中国旅游饭店业区域差异及形成机理的研究仍处于空白状态。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由于区域经济水平、资源禀赋、交通区位、区域产业政策与发展环境等条件的差异,旅游饭店业的发展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平衡性,认识和研究我国旅游饭店业的区域差异,对于正确认识旅游饭店业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优化旅游饭店产业的空间布局和改善地区经济结构,制定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区域旅游经济差异调控政策,促进我国旅游业持续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尝试运用综合评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度省域星级饭店业优势指数值,对比分析中国省域星级饭店业的优势特征差异,探讨其形成动因,以期为国家旅游饭店产业和大区域旅游投资政策的制定等宏观决策提供了理论层面的参照。

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本文用饭店业优势指数A,(Advantage Index)作为中国省域星级饭店业综合实力的衡量指标,采用因子分析与综合评分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测算各省市区的A,值,其评价模型为:

在本模型中,Pi为第i个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处理后的值,Wi为Pi的权重。具体过程如下:

(1)提取公因子。选取典型的指标变量是得出评价指数的关键。本文从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了饭店业统计资料提供的各类相关数据,采用SPSS10.0对2000和2004年的几十个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以特征值大于1为标准,共提取出4个公因子,每个公因子的贡献率(ujj=1,2,3,4)如表1。4个公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超过85%,可以认为,这4个公因子的指标能够作为反映地区饭店优势特征的综合指标。

(2)公因子标准化。为使不同指标之间具备可比性,必须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将表格中各种量纲不同的数据转化为可比较的数值进行计算。

3 我国星级饭店业优势特征的省际差异

3.1时间变化特征

从2004年全国各省区市星级饭店业优势指数看(表2),大于1的省份有14个,分别是广东、北京、浙江、江苏、上海、山东、河北、安徽、四川、辽宁、河南、云南、湖北、湖南,这些省份的星级饭店业综合实力处于31个省市区的平均水平之上,尤其是排在前4位的广东、北京、浙江、江苏四省市优势指数值大于1,优势特征突出,综合实力特强。排在后17位的省市区优势指数值小于0,表明其星级饭店业的综合实力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

从2000年全国各省区市星级饭店优势指数看,大于1的省份有9个,分别是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广西、辽宁、四川,这些省份的星级饭店业综合实力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上。排在后22位的省市区优势指数值小于0,星级饭店业综合实力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2000年优势指数值最高为广东的2.82,最低为的-1.96,二者相差4.78;2004年优势指数值最高为广东2.82,最低为青海-1.15,二者相差3.97。比较说明,随着各省市区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饭店业的省际综合实力差异在不断缩小。

从2000年―2004年全国星级饭店业优势指数差额变化分析(图1)可以看出,2000年―2004年优势指数取得增长的省份有17个,占全国的55%。增长最快,AI值提高了0.03,而河北、安徽、河南、云南、湖北、湖南的优势指数值由小于0提升到大于0,星级饭店业的综合实力有了质的突破;优势指数下降的省份有14个,占全国的45%,北京下降幅度最大,AI值下降了0.95,其中广西的优势指数由大于0下降到小于0,已经失去了优势地位,这些省区市需要审视和检查原有旅游饭店业的发展策略,重新提升旅游饭店业的综合实力。3.2优势指数空间分布特征

根据星级饭店业优势指数分布状态,初步将我国31个省区市分成4大星级饭店业发展类型(图 2):①星级饭店业发达型:AI值大于1,星级饭店业综合实力特别强。②星级饭店业较发达型:AI值大于0小于1,星级饭店业综合实力较强。③星级饭店业欠发达型:AI值大于-0.5小于0,星级饭店业综合实力较差。④星级饭店业不发达型:AI值小于-0.5,星级饭店业综合实力很差。

比较2000年与2004年优势指数空间分布图,发现一些省区市的星级饭店业类型发生了变化,如上海由发达型下降为较发达型,广西由较发达型下降为欠发达型,而河北、安徽、河南、云南、湖北、湖南由欠发达型上升为较发达型。说明各省市区饭店业的发展政策、策略、速度等因素的变化改变着饭店业综合实力的对比。

从2004年优势指数分布图看,AI值大于0的省份有14个,按三大地带的空间划分来看,57.1%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28.6%分布于中部地区,14.3%分布于西部地区。说明星级饭店业的发展水平具有东部沿海地区大于中部地区大于西部地区的特点。

4 星级饭店业优势特征差异形成原因分析

4.1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经济基础和发展水平是决定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最基本因素。区域经济发展地区差异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引起区域第三产业比重、各区域旅游业政府投入、区域城市化水平和交通通讯、房地产、电力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和旅游消费支出、社会福利状况与居民闲暇生活水平等诸方面都存在差异。我国是一个地区经济差异非常明显的大国,本文从产出角度出发,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测度经济差异的总体指标,研究对我国各省区市星级饭店业优势指数的影响。将各省区市人均GDP作为自变量,各省区市星级饭店优势指数作为因变量,采用y=a+bx作为回归模型,运用2004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其回归的结果方程为:

y=-0.645+0.0000513x(r2=0.8374)

式中:r2为拟合优度,回归结果通过检验。它表明,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当人均GDP每增加1000元,星级饭店业优势指数就大约增长0.0513。4.2旅游资源禀赋

旅游资源是旅游供给的物质载体和依托。我国幅员辽阔,主要旅游资源地域差异比较明显,空间分布不均匀。随着经济发展,旅游资源的重要性有可能下降,但其仍是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和造成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重要基础。旅游资源禀赋的空间差异,也深刻影响着我国旅游饭店业的区域差异。仅从资源角度而论,我国东部沿海省区市、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的中部省区市,旅游资源种类多、数量大、丰度高、地域组合好,便于组织高密度的旅游产业,形成资源得到充分开发的旅游经济带和旅游经济区。经相关分析,发现资源指数和GDP与星级饭店客房数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旅游资源和区域经济水平是旅游供给设施空间分配的主要驱动力。

4.3 区位

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来看,区位条件是影响区域旅游业发展基础因素之一,它既影响到本区对入境游客的吸引力,又影响境外游客进入的可达性。现阶段区位条件最好的5个省份是上海、广东、福建、江苏和浙江,北京、天津、山东和河北列于其后,海南、辽宁和广西的区位条件在沿海省份中相对较差,但仍优于内地省份,西南和西北各省区区位条件总体上都比较差。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星级饭店业的综合实力水平与区位条件现状总体上比较一致。经过定量分析,旅游市场实际占有率与资源、区位呈十分显著的直线相关关系,且区位因素的边际效率大于资源丰度。

交通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瓶颈,对旅游饭店业的影响亦是如此。发达的旅游交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本地区不利的区位条件,增强旅游景区点的可进入性和吸引力,从而扩大市场规模,为旅游饭店业提供充足的客源。目前铁路和公路交通在我国客流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因此,在选择衡量交通条件的指标时,将采用铁路和公路的通车里程作为指标。考虑到两者在客流运输方面地位的不同,这里采用铁路和公路按其当年的客流平均运量,通过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出的通车里程作为衡量我国交通条件的自变量,而以星级饭店优势指数作为因变量,将两者进行皮尔森(Pearfon)相关分析,得到皮尔森(Pearson)相关系数为0.42,说明星级饭店优势指数与交通条件为中度相关关系。4.5旅游产业政策与发展环境

产业政策与发展环境是区域旅游饭店业发展重要的支持要素。地方政府对旅游饭店业的政策、规章、制度、财政、税收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与配合是区域旅游饭店业能否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由于地理位置、区域经济水平、财力、观念、政府效率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同区域的旅游业政策和发展环境的差别性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在:①各省区市的旅游管理机构行政级别高低不一,部分少级旅游局在省政府行政序列,属于直属机构;一部分省局属于事业编制而非行政编制;还有部分省局地位既非政府直属单位,更不在政府行政单位之列。②各省区市旅游法制建设存在差异,体现在法制建设的速度、水平、成效等方面。有的相关立法一次到位,有的分阶段完善;有的省人大和政府两级旅游法规同时具备,有的则只有其中之一;有的立法较早,有的立法较晚,最早的海南省1995年就制定并颁布了地方旅游法规,而截止到2004年6月,仍有吉林、青海等少数省份尚未出台地方旅游法规。③各省区市对本区域旅游业的财税支持立度存在差别。

5 结 论

(1)根据测算出的星级饭店业优势指数AI值将我国星级饭店业划分为4种类型:

①发达型,AI值大于1;②较发达型,AI值大于0小于1;③欠发达型,AI值大于-0.5小于0;④不发达型,AI值小于-0.5。2004年我国星级饭店业发达省份有广东、北京、浙江和江苏等省市,较发达型省份有上海、山东、河北、安徽、四川、辽宁、河南、云南、湖北、湖南,欠发达型省份有福建、广西、山西、重庆、江西、新疆,其余为不发达型。

(2)从2000年到2004年星级饭店优势指数变化特征看,2000年优势指数最高与最低之差为4.78,2004年优势指数最高与最低之差为3.97,说明由于各省市区较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我国省域星级饭店业的综合实力差异在缩小。全国31个省区市55%的省份优势指数取得增长,45%的省份优势指数在下降,这些省份需要审视和检查原有旅游饭店业的发展策略,重新提升旅游饭店业的综合实力。

电力行业特征范文3

The Analysis on History, Research Status and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李春林① LI Chun-lin;刘丽丽② LIU Li-li

(①燕山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秦皇岛 066004;②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秦皇岛 066004)

(①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Yanshan University,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ostdoctoral,Qinhuangdao 066004,China;②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in Yanshan University,Qinhuangdao,066004,China)

摘要:创业型大学已经成为当前大学发展的典范和可供参考的重要模式。创业型大学目前正沿着“美国模式”和“欧洲模式”两个路径演进。创业型大学在大学目标、文化和组织等方面表现出许多独特特征,具体表现为大学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全面演进。今后应该重点研究在中国大学实践中,相关高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发生机理,并提出具体的实现路径以推动中国高校积极转型和快速发展。

Abstract: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t university. Now there are two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s evolution paths along "American model" and the "European model". The objectives, cultural and organization exhibit many unique features in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it shows specific performance for the full evolution of teaching,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 functions in university. Future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the practice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the related mechanism of the transformation for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and put forward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ath to promote the positive transformation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关键词 : 创业型大学;学术革命;转型

Key words: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academic revolution;trans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0-0251-04

0引言

自12世纪初意大利建立世界上最早的大学至今,大学已经走过了900多年的漫长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学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及其功能,在不断延伸发展,并逐渐形成比较古典的传统大学,传统的大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培养,教学的重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也就是所谓的“教学型大学”。19世纪末,德国教育学家洪堡首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并在柏林大学成功实践,大学的功能不单单只是教学,还增加了新的研究功能,这被称为大学的第一次学院革命。20世纪中期以来,为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大学积极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其社会服务职能不断强化,开启了大学的第二次学院革命,并催生了创业型大学的发展模式。

1历史沿革

美国学者亨利·埃兹科维茨在区分创业型大学方面,按照其主要特性的差异分为了美国模式和欧洲模式,其中二者主要的不同在于,美国的创业大学是研究的延伸,而欧洲的大学创新活动是教学的延伸[1]。沿着这一思路,邹晓东将当前对创业型大学的研究归纳为两个路径,第一种类型为伯顿·克拉克关注的,为了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环境而自身不断进行创新变革的 “革新式”大学,这里大学的典型代表有英国的沃里克大学;第二种类型为亨利·埃兹科维茨关注的,更加侧重于学术知识的转移和学术创业的“引领式”大学,其中比较优秀的代表就是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2]。

在美国创业型大学发展过程中,《莫雷尔法案》和《贝度法案》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前者将有形资产无偿转让给大学,后者则将无形资产无偿转让给大学,这两个举措极大地推进了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的职能,并引发了第二次学术革命。

在19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一项“以促进工业阶级的文理教育和实用教育为目的的法案”,即《莫雷尔法案》。这部法案,在促进学员发展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为当时美国工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在当时他可能没有意识到,他正在描述大学演变过程中的一个罕见的改革创举。赠地运动创造出了一类服务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学,一类将地区和环境需要纳入自己的专业研究和相应的项目规划研究。从美国大学不断提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水平来看,历史上的 “赠地学院”和“威斯康星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的转型发展。一些优秀的学院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并推动了美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1980年的《贝杜法案》规定,对于那些受到过联邦政府自助的大学,其在发展过程中,研究的科学项目成果,其知识产权就直接划转到学校。通过这个规定,激发了学校承担校外课题、科研项目的热情,也更有利于促进企业和学校的协作。可以说,美国研究型大学在演进为创业型大学的过程深受《贝杜法案》的影响。这一法案,明确了大学知识产权在转让和出售交易方面的相关规定,从某种程度上说,该法案进一步提高了政府对大学知识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4]。《贝杜法案》间接地帮助了大学,奖给它们由联邦政府资助研究的知识产权,实质上相当于当初的赠地[5]。

可以说,美国创业型大学的兴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过程,即是自上而下制度层面的推动,更重要的是各大学根据环境和自身发展的探索,是大学、政府和企业三方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比较典型的事件包括:1862年MIT建校之初,其创始人罗杰斯就将其定位为一所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融入企业的学校,在这所学校,科学与技术被看做是目标统一、互相关联、互相支持的活动;为解决学校经费问题,MIT早在1920年就开始其所谓“科技计划”,规范MIT与公司之间非正式关系,并建立了学院和私人公司之间就研究管理签订合同的办公室,成为其他大学捐款或合同办公室的模型;同样是在20世纪20年代,MIT的学生范内瓦·布什和他的助手组建了一家公司,迈出了在大学周围建立公司的第一步;20世纪30年代,为解决教授为企业提供咨询引发的争议,MIT制定了著名的“五分之一原则”,这一原则就是允许有相应资历的教授,在一周内,抽出一天的时间投入到企业咨询中,既帮助企业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也可以让教师增加收入,而不会受到质疑,其余工作日,他们要向大学尽义务;1925年,威斯康星大学成立了专利管理机构——威斯康星校友基金会,直接管理校园内产生的知识产权问题;1937年MIT宣布和纽约的研究公司签订协议,该组织将处理所有MIT的发明者的发明在法律和商业方面的问题;二战后,在MIT的推动下,成立了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第一家公共的风险资本投资公司;20世纪5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在斯坦福大学诞生,现代大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应运而生,并最终产生了硅谷等等。由以上典型事件可以看出,正是基于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大学所进行的一系列重要的实践探索,美国的专利制度、风险投资公司等有效做法才逐渐上升为国家制度,进而推动了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因此,美国创业型大学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不同于经典大学的发展模式也正在成为高等院校的榜样,使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美国创业型大学一般是从研究型大学发展演进而来,不过欧洲的情况,和美国不同,在欧洲,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导致其创业型的大学,基本上都是由教学型大学演变而成[6]。

2研究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的职能转变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Gibbons等(1994)较早地提出了这一问题,认为在创造社会财富方面,大学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教学、科学研究、创新等环节,对于促进社会经济进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7]。Geuna(1999)揭示了这一转变的背景,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削减所带来的财政危机以及大学回应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和满足产业界的期望[8]。Youtie(2008)的研究表明,随着现代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的更新变革速度越来越快,大学的角色不再是过去的那种知识仓库,而是成了知识流动、传播、创新的网络枢纽[9]。Etzkowitz(2008)认为“学术资本化”、“知识产业化”日益成为大学新使命的核心,它将大学与知识使用者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大学凭借自身的实力成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10]。伴随着大学职能的转变,创业型大学应运而生,这一领域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Slaughter、Etzkowitz和Clark等。Slaughter(1997)围绕“学术资本主义”这一核心概念来论述大学的变化,指出创业型大学是指高校在变化的环境下采取一些企业的运行方式,如大学的使命和管理组织具有企业的特征、参与市场营利活动、与产业界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出售教育产品和服务等[11],这些变化都对大学的管理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新要求。Etzkowitz(1998)从国家创新模式的宽广视角阐述了这一变化,提出了著名的三螺旋创新模型,认为大学、产业和政府三方在创新过程中密切合作,每一方在履行各自传统的职能外还承担其他两方的某些功能,由此形成持续创新流[12]。Etzkowitz(2002)认为在过去20年,研究型大学的“性格”发生了变化,除了教学和科研,它还直接将其成果转移到经济领域,直接承担起发展经济的重任,这一切导致创业型科学和创业型大学的创生[13]。创业型大学的主要构件有五个:拥有研究团队、建立有商业潜力的研究基础、拥有知识产权转移的组织机制、拥有在大学里组建公司的能力、学术要素和商业要素整合成新的组织模式[14]。Clark(2003)指出创业型大学的核心是开拓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并提出著名的“大学组织转型的五种途径”理论: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拓宽的发展外围、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强有力的学术核心以及创业型的校园文化[15]。Lowen(2007)基于其国际关系的宽广视野,分析了美苏争霸的冷战背景下,斯坦福大学如何崛起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历程,并具体揭示了其快速发展的内在原因和自身因素[16]。

2003年以后,国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刘则渊(2003)认为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作用以知识为中心不断扩张,根据知识活动系统的全息性特征,大学知识活动的主体系统可以划分为知识传播系统、知识生产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17]。林辉(2004)认为大学在经历了传统自由型、研究型、社会服务型发展历程后,必将在知识经济时代走向创新型大学发展模式[18]。李元元(2005)指出,对于一些达到条件的重点优秀大学,要鼓励其向研究型、创新型大学转变。王雁(2005)[20]、李健(2006)[21]、彭绪梅(2008)[22]结合自身研究,对创业型大学内涵和特征做了界定。邹晓东(2011)探讨了创业型大学的概念内涵、组织特征和实践路径[2]。刘永芳(2012)等则通过创新型大学发展历程的回顾,深入探讨了创新型大学的生成机制[6]。

3内涵及典型特征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和中国大学发展实践,对创业型大学做出如下界定。创业型大学更加侧重于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其科学成果的研发,更加注重实际生产实践的转化。

首先,大学职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逐渐演变的,经历了农业经济时代的教学型大学、近代工业时代的研究型大学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创业型大学三种模式,每一种新的大学模式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自中世纪建立大学以来,引发了两次学术革命,“研究”和“创新”先后被作为新的大学职能,大学职能的历史演进情况如表1所示[23]。

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创业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创业型大学就应运而生[24],因此,可以说知识经济时代,是创业型大学产生的时代背景[6]。

其次,研究型大学是在教学型大学传统上发展而来,而创业型大学是在教学型大学或研究型大学基础上发展而来,是教学型大学或研究型大学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发展并不意味着创业型大学是高于教学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的一个全新大学模式,也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演进,而是大学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都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使命结合起来,是大学职能的全方位演进。在教学上,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内容的教学成为创业型大学的重要课程特色,大学校园形成了自主创新的浓厚氛围。在科研上,选题既来自于大学和学科内部,又来自外部,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社会服务上,大学通过组织现有知识转移到公司和创建新公司,开始在“知识产业化”过程中发挥更直接的作用。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和创业型大学三者之间没有高低之分,只是大学承担不同的使命而已,各类型大学与区域创新实践的关系如图1所示。

第三,创业型大学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25]。大学与产业界、地方政府、国家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自身独特价值的科学研究理想[26]。可见,创业型大学只是在大学职能上更强调服务经济社会的职能,但要以坚守学术核心价值观为基础,要有效平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者的关系。

第四,在思想观念方面,创业型大学更加注重知识技术的的创新应用[27],创业型大学中,创新文化氛围浓厚,创新文化已经深入到大学成员的日常行为中[28]。在学术资本主义的情形下,创业型大学有效地融合了学术核心价值观与创新文化,并通过相关制度措施,推进创新活动。

第五,创业型大学内部出现了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的一些组织,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俱乐部、创业中心、资本网络、学科交叉研究中心、技术转移办公室等[28],斯坦福大学的创业研究中心、社会创新中心、技术创业项目、跨学科生物设计、技术许可办公室、创业者俱乐部、风险投资俱乐部等[29],这些组织,为各种创业资源的整合,提供了一个交流融合的平台。

4结论

对创业型大学的发展历程研究表明,其发展演进正朝向两个方向,即研究型大学对知识生产职能的强化和教学型大学对知识传播的强化,由此催生了创业型大学的“美国模式”和“欧洲模式”。这表明,创业型大学的发展演进并非沿着单一路线,也不是只有一种演进模式,这为中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地方普通高校的转型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参考模式。因此,在对创业型大学的内涵和典型特征做出清晰界定的基础上,下一步应该重点对创业型大学的发展模式做进一步的界定,并重点探讨在中国大学具体实践中,研究型大学或教学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型在发展理念、大学制度和组织模式等方面需要具备的条件,这也成为同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亨利·埃茨科维茨.三螺旋[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31-54.

[2]邹晓东,陈汉聪.创业型大学:概念内涵、组织特征与实践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56-59.

[3]Wallenfeldt, E.C. Roots of Social Interests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A Social Psychological Historical Perspective[M]. Lanham Mad1son: University Press, 1986:141.

[4]周春彦,亨利·埃茨科威兹.美国创业型大学的历史演化及主要特征[EB/OL].edu.cn/20050922/3153106.shtml.

[5]David C.Mowery, Bhaven N. Sampat. The Bayh-Dole Act of 1980 and University-Industry Technology Transfer: A Model for Other OECD Governments[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05(1):115-127.

[6]刘永芳,龚放.创业型大学的生成机制、价值重构与途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2(10):96.

[7]Gibbons, M., Limoges, C., Nowotny, Hetal.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J]. London: Sage, 1994:2-7.

[8]Geuna A. The economies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funding and the structure of university research[M].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1999:268.

[9]Youtie J,Shapira P. Building an innovation hub: a case stud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university roles in regional 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Research Policy, 2008(8):1188-1204.

[10]亨利·埃兹科维茨.创业型大学与创新的三螺旋模型[J].科学学研究,2009(4):481-488.

[11]Slaughter S. Leslie L.Academic capitalism: politics, policies,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M]. Baltimore: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7: 8.

[12]Etzkowitz H, Leydesdorff L.The endless transition: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J]. A Review of Science, Learning & Policy, 1998(3): 203-208.

[13]Etzkowitz, H. The Second Academic Revolution: MIT and the Rise of Entrepreneurial Science[M]. New York: Gordon & Breach, 2002:51.

[14]Etzkowitz H. MIT and the rise of entrepreneurial science[M].London: Routledge, 2002:36.

[15]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译.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

[16]丽贝卡·S 洛温.创建冷战大学:斯坦福大学的转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0):1-318.

[17]刘则渊,韩震.知识活动系统与大学知识管理[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2):31-35.

[18]林辉,张磊.创新型大学发展模式研究—以英国沃里克大学为例[J].辽宁教育研究,2004(6):24-26.

[19]李元元.建设创新型大学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5(18): 16-17.

[20]王雁.创业型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70.

[21]李健.建设创新型大学为创新型国家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J].中国高等教育,2006(3):25.

[22]彭绪梅.创业型大学的兴起与发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41.

[23]亨利.埃茨科维兹,周春彦.区域创新发动者一不同三螺旋模式下的创业型大学[A].第6届国际三螺旋会议论文[C],2007(5):22.

[24]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46.

[25]陈笃彬.正确处理八个关系,建设创业型大学[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25.

[26]德里克·博克著,徐小洲,等译.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杜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73.

[27]GJERDING A N, et al. Twenty practices of an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J].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Policy, 2006(33):88.

电力行业特征范文4

薛静主任主要从经济与电力转型期电力工业发展的特征趋势和瓶颈问题、2011年电力行业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现状分析、当前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面临的主要问题与今后几年总体工作框架思路、2011年工作总结及2012年重点工作项目安排等四个方面做了详尽的介绍,强调指出要健全工作机制,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进一步加强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三级组织机构建设,明确各级各类电力鉴定机构工作职责,促进企业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投入力度,畅通电力行业技能人员培养、评价、使用的人才发展之路。薛静主任就今后总体工作框架思路方面明确提出了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应在工作标准、技术标准、评价标准上实现指导和引领作用;要求搭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评、管理的交流与共享平台,以点带面加快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信息平台建设工作;扎扎实实做好包括高级技师资格鉴定评审督导检查在内的行业鉴定质量督导工作。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技能鉴定与教育培训中心正局级调研员徐玉华同志宣读了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关于对2011年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优秀单位与个人进行表彰的决定,共有23个电力鉴定中心、60个电力鉴定站和91名电力鉴定工作者获得了表彰。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部有关同志应邀出席会议并重点介绍了公司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情况以及要求公司所属五个省电力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一如既往支持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工作。大会就2011年电力行业高级技师资格专业评审情况进行了通气点评。

与会代表分成四组针对薛静主任的讲话和会议设定的六个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研讨,并各自介绍了本单位开展鉴定工作的情况和工作经验,阐述了工作认识和遇到的实际问题。

薛静主任在会议总结讲话中高度归纳了各分组就六个议题和有关情况讨论的共性认识和会议成果,并进一步强调要站在行业全局高度,认识当前形势,突出顶层设计、严格质量管理、强化电力职业资格证书行业权威性的新工作思路,提出了下一步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重点,并对2012年工作项目提出了具体要求。

电力行业特征范文5

关键词:电力行业;职业鉴定;工作回顾

中图分类号:TM-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9(C)-0180-02

职业鉴定是由国家专任考核机构针对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做出的客观性评价。实行职业鉴定是提高人力资源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拓宽就业空间的有效途径,也是国家人才管理改革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结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大力推行电力运行的职业鉴定工作,在优化资源管理的基础上,较为科学合理的构建了电力行业职鉴工作体系,推动了电力行业的健康发展和运行。本文针对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职业鉴定的工作回顾,分析了我国电力行业职业鉴定工作的经验与不足,并提出了发展性对策。

一、我国电力行业职业鉴定工作总结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推进,人才资源的多元化需求呈现专业化建构趋向。电力行业职业鉴定工作,也在电力资源管理的优化整合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推进与提高。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职业鉴定工作总结如下:

1、统一思想积极宣传转变了职业鉴定工作的观念

近年来,为确保电力行业职鉴工作的顺利开展,各供电行业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积极探索职鉴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讨论拟定了电力行业职业鉴定制度,确定了培考分开、分级培训、集中鉴定、统一制证的基本方法,奠定了舆论基础。

2、科学规划深化改革认真落实职鉴工作的实施措施

电力行业职鉴工作涉及面广,各电力部门,认真开展科学调研,针对职业鉴定工作进行科学规划,制定方案政策,加强人才资源沟通,提高整体认识。针对现行电力行业的管理制度,认真组织开展职业鉴定工作落实,构建了电力行业职业鉴定工作的良好运行氛围。

3、优化资源探索经验构建了职业鉴定组织机构体系

职业鉴定是现代人才资源开发管理的重要革新措施,为促使职鉴工作正常运行,电力行业各部门通过调研试点,大力倡导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经验交流和学习活动,针对电力行业的特点优势,优化资源环境,拓展职鉴培训渠道,探索和建构了相关职业鉴定机构和制度体系。

4、重点落实合理规划科学指导电力行业的职鉴导向

电力行业的职业鉴定工作,要以现代电力行业的发展需求为政策导向,结合电力行业的市场运行特征及人才开发潜力,进行科学的培训与鉴定。近年来各电力部门精心组织、协调规划、有重点地组织开展了各种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活动,推动了我国电力行业的职鉴工作。

二、当前电力行业职业鉴定存在的问题

职业技能鉴定,是为社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保障,新形势下,我国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鉴定管理意识存在个别落差,缺乏相关有效竞争机制

受客观条件制约,我国电力行业职业资格认定,属于国家证书制度体系。职业鉴定方式由政府或者政府授权的权威机构来集中管理。由于缺乏竞争意识和行政干预,使得电力行业的职鉴机制存在不同程度地落差与缺陷,不能及时反映电力行业人才资源市场的变化需求。

2、职业鉴定法制保障体系缺失,科学鉴定功能效率弱化

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型,为人才资源管理带来了重要影响。由于缺少科学有效的职业鉴定管理监控,使得电力行业现行职业鉴定法律保障体系不完善,制约了职业技能鉴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造成电力行业的职鉴功能弱化,从而导致职业鉴定结果的失真失实现象。

3、职业鉴定模式手段僵化滞后,职业认证程序粗疏纰漏

职业鉴定考核属于标准参照的考试模式。相对于电力行业自身的运行特点,导致了其职鉴工作跟不上形式发展,考核标准明显泛化和滞后,考核内容覆盖力不强,存在诸多弊端。同时,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个别鉴定机关鉴定认证程序审核不严,粗疏纰漏现象严重。

4、职业鉴定监督机制功能滞涩,电力职鉴未能全面实施

由于受地方经济与人才资源等客观条件制约,有些电力企业部门的职业鉴定监督机制落实不到位,存在浮浅形式现象。很多电力行业的职业鉴定工作,在申报审批过程中受诸多因素影响,存在申报误时、审批不严、职业鉴定培训工作效果不明显的现象。

5、职业鉴定信息化管理技术落后,职鉴档案材料不够完善

现代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网络信息化管理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电力行业的科学化管理要求,促使了电力职业鉴定必须借助现代高尖信息化管理技术手段。同时,职业鉴定档案材料的管理,也或多或少的存在管理混乱、材料缺失的现象,造成档案管理不完善。

三、电力行业职业鉴定的工作体会

通过近几年的电力行业职业鉴定工作开展,对今后的职业鉴定发展工作体会如下:

1、优化职鉴环境,提升考评人员素质,注重强化职鉴的社会效果

现代电力行业职业鉴定,要正确面对人才市场竞争环境,作为职业技能鉴定部门,必须提高鉴定考核人员的道德水准与管理素质,进行严格的职业技能考核管理,强化职业鉴定的市场效果。

2、坚持市场导向,适度引进竞争机制,科学构建职技能鉴定体系

现行经济环境下,电力企业要坚持正确的人才市场为导向,由政府宏观调控,适度引进竞争机制,构建统一协调的培训与鉴定体系,推动人才资源管理的有效运行。

3、深化管理改革,拓展多元管理渠道,创新职鉴的科学方法模式

现代人才资源管理制度的革新,国家职业鉴定部门,要坚持科学发展的观念,立足于客观实际,积极拓展和整合人才资源的管理开发渠道,体现公平公正原则,创新职业鉴定的科学模式。

4、统一职鉴标准,规范职业鉴定行为,搭建电力职鉴的科学平台

电力行业职业技能资格鉴定标准的社会化趋向,必须以整个社会长期发展的功能需要为目标。因此,要注重强化多部门联合,参与制定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体现电力行业职鉴标准的科学性。

5、加强信息管理,开放社会监督形式,加强职业鉴定的社会导向

职业技能鉴定是一种行政行为,要开放社会舆论的监督管理,通过实现职业鉴定档案材料的信息化管理,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联系,明确并强化电力行业职业鉴定的社会导向。

电力行业特征范文6

关键词:南京 电厂 大气颗粒物 对策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1(b)-0118-02

近年来,我国各地雾霾频发,AQI指数频频爆表,极端突发天气时常出现。相关环境监测数据显示,全国超过90%的省会城市的首要空气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城市大气中细颗粒物(PM2.5)浓度很高,许多城市的PM2.5浓度超过了100μg/m3。

南京市是长三角地区重要城市之一。监测结果表明,南京市2013年空气质量超标天数达163 d,其中PM2.5年均值为77μg/m3,超过国家二级标准1.20倍,PM10年均值为137μg/m3,超过国家二级标准0.96倍。电力行业燃煤排放是南京市颗粒物污染重要来源。据统计,2013年南京市工业企业燃煤消耗量3 548万t,全市20家电厂的全年燃煤消耗量为2 273万t,占比达64%。研究分析电厂颗粒物情况,分析其排放特征,对减排颗粒物污染有重要作用。

文章以2013年为基准年,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详细摸清了南京市电厂情况,根据国家推荐的清单编制方法计算了颗粒物排放量,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给出电力行业颗粒物减排的建议。

1 研究方法

1.1 活动水平获取

根据电厂排污特点,设计了问卷调查表并向电厂发放,调查表内容包括排放口高度、除尘装置及处理效率、锅炉类型、装机容量、年运行时间、发电量、供电煤耗、煤炭年消耗量、烟气产生量、油品及天然气消耗量、煤种、煤炭灰分等。对企业所填报的调查问卷进行核查。问卷还详细调查了各电厂的逐月燃料消耗量。

1.2 计算方法

根据2014年8月环境保护部了《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等相关参数推荐值进行计算。

2 南京市电力行业活动水平分析

2.1 行业概况

2013年,南京电力行业燃煤电厂与燃气电厂的比例为4∶1,全年燃煤消耗量为2 289.83万t,燃油消耗量为678.8 t,天然气消耗量为97 736.7 m3,煤气消耗量为284 187.7 m3。共发电533.84亿kW・h,排放的烟粉尘总量约为39 136.14 t。根据调查,2013年南京市电厂机组实际运行44个,其中隶属燃煤电厂31个,燃气电厂8个。总装机容量为9 286 MW,统计看出,南京市电厂以装机容量小于100 MW的小机组为主,100~300 MW之间的机组数目最少。装机容量≤100 MW、100~300 MW和≥300 MW的电厂中燃气与燃煤机组的比例分别为9∶17、1∶2、1∶5。

2.2 燃烧技术

2013年南京市16家燃煤电厂锅炉分为煤粉炉、层燃炉和循环流化床炉。煤粉炉锅炉效率一般可达90%~92%。层燃炉锅炉效率一般为75%~85%,通常要烧较好的煤。循环流化床(CFB)锅炉的热效率较高,燃料适应性广,对SO2、NOx 等污染物的产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脱硫脱硝成本低,适合于燃用劣质烟煤。调查得到三者的比例为11∶2∶3。

南京市燃煤电厂使用的煤分为烟煤、无烟煤和混煤。其中以烟煤为主,使用无烟煤发电的电厂仅1家,使用混煤发电的电厂4家。

2.3 除尘设施

此次调查电厂中,燃气电厂颗粒物产生量较少,不存在除尘设施,而16家燃煤电厂所使用的锅炉烟气除尘技术从除尘方法来看主要包括文丘里湿法除尘、普通电除尘(电场数≤3个)、高效静电除尘(电场数>3个)、布袋除尘、电袋复合除尘法等。按照企业填报的污染物去除效率,参考分粒径颗粒物去除效率区间,按照物料衡算以及去除效率TSP>PM2.5-10>PM2.5原则分别计算了PM2.5、PM2.5-10和PM10的去除效率,用于颗粒物排放量计算。

3 南京市电力行业颗粒物排放清单结果

3.1 计算结果

根据颗粒物排放系数和燃料年消耗量分别得到20家电厂的PM2.5和PM10一次排放量。根据BC与PM2.5的关系,得到南京市电厂的BC排放量。2013年电力行业PM2.5、PM2.5-10 、PM10和BC一次排放量分别为6 405.82、4 088、10 493.82和1.28 t。根据南京市环境统计,2013年,全市烟粉尘总排放量为68 909.816 t,全市20家电厂全年烟粉尘排放量超过46 096.98 t。则电力行业烟粉尘排放量占到全市总排放量的66.89%,而PM2.5和PM10一次排放量分别占电力行业烟粉尘排放量的13.90%和22.76%。

经排序分析,与燃煤电厂相比,在各电厂污染处理效率差异较小的条件下,燃气电厂的颗粒物排放量明显较低。并且,燃煤电厂颗粒物排放量差异较大,南京市前6家电厂排放的PM2.5、PM10和BC占所有总排放量的84.70%、85.64%和84.70%。因此,南京市电力行业颗粒物污染相对较集中,重点实施这6家电厂的颗粒物减排将会对南京市电力行业颗粒物排放有较大意义。

分析表明,南京市燃煤电厂的煤耗和发电量趋势基本一致,即煤耗量大,则全年发电量也较大。这是由于南京市电力行业燃煤的煤质差异不大,总体的灰分含量接近。

3.2 电厂颗粒物排放时间分布特征

逐月分析排放量发现,全年排放基本稳定,12月、1月、7月、8月期间PM2.5 、PM10和BC排放量相对较高,这几个月正值冬季和夏季,南京市电厂颗粒物排放差异反映出电力生产的差异,排放量高与生活用电增加,电力调配增高有关。

3.3 电厂颗粒物排放空间分布特征

从空间上来看,电厂主要集中于南京市北部和沿江地带,且颗粒物排放量排名靠前的电厂均在此区域。由于南京市常年冬季以东北风为主,所以电厂污染物排放势必容易造成下风向即主城区污染加重。

同时,南京属宁镇扬丘陵地貌,城区周边山峦起伏,加上东北面的长江,可谓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这样的地形地貌决定了南京市处在小型盆地之中,污染物扩散不利,对环境空气质量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4 南京市电力行业颗粒物减排措施及建议

4.1 大力推行煤改气

在南京当前的燃煤消耗中,电力行业占了“半壁江山”。而燃煤机组的颗粒物排放明显多于燃气机组,因此,电厂热电机组关停和整改,是减少煤耗总量的重中之重。

根据标准,南京市燃煤锅炉实行燃煤锅炉重点地区排放限值。今后几年,南京市16家燃煤电厂若实现超低排放,其对烟粉尘的影响非常可观。可做以下假定:在实现超低排放之后,所有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均按照燃煤锅炉实行燃煤锅炉重点地区排放限值30 mg/nm3计算,完全实现超低排放后即燃煤机组在完成改造之后的烟气排放达到天然气机组标准5 mg/nm3,同时假定PM10和PM2.5在超低排放过程中的削减幅度与烟粉尘一致,则燃煤电厂实际大气污染物烟粉尘排放将降至原来的16.67%。因此,大力推行电厂煤改气,实现超低排放,是南京市电力减排的最大助力。

4.2 增设余热锅炉

以南京市来看,目前电力行业不存在余热电厂。诸多电厂类型中,余热电厂是指利用其他工艺过程中产生的余热作为电厂发电动力的电厂,该类型电厂可最大化地实现能源的二次利用且无污染物排放,因此是较为理想的电厂类型。特别是利用水泥工业中存在大量的中低温余热资源,产生蒸汽进入汽轮机做功发电,可以大大地提高水泥企业的能源利用率,并为电厂节能减排提供条件。南京市拥有水泥企业18家,具有耗煤量大、产热量高的特点,具有建设余热电厂的可能性。其中5家水泥厂2014年已经全部实现余热锅炉的建设。特别是对于新建燃煤水泥企业,配套余热锅炉应作为技术要求。

4.3 提高煤炭品质

在一定的发电量下,如果煤质越差,则锅炉消耗的原煤量也会越多。电厂燃煤情况直接影响到污染物排放情况。南京市燃煤电厂燃煤以烟煤为主,平均燃煤灰分为23%,只有华能南京金陵发电有限公司使用混煤,其燃煤灰分相对较低。因此督促电厂做好合理的煤种混煤、配煤工作,可提高一些劣质煤的利用效率,一定程度上减少燃料的成本,降低排放量。

4.4 减少点火燃油使用

2013年,南京市电厂全年燃油量为678.79 t,这些油品均用于点火助燃。从燃油颗粒物排放系数可以看出,燃油排放的颗粒物远大于燃煤,因此,减少火电厂油品使用也是减少火电厂污染的途径之一。研究表明,对于煤质稳定,能够满足等离子点火装置对煤质要求的电厂,完全可以采用等离子点火装置取代燃油系统。因此,逐渐改变南京市相关电厂锅炉点火方式,取消燃油系统是可行的。

4.5 采用高效除尘控制设施

南京市大部分电厂采用静电除尘法或高效静电除尘法,甚至除尘效率更高的布袋除尘或电袋除尘法,其烟粉尘处理效率均在99%以上,按照粒径分配法所得到的PM2.5和PM10去除率也相对较高。但是南京市目前仍有一家电厂使用湿式除尘法,虽然其烟粉尘去除效率可达95%,但是湿法除尘对PM2.5的去除效率只有55%左右。因此,进一步提高工业烟尘、粉尘的处理效率,实施火电厂除尘器改造,例如对于20 t以上燃煤锅炉必须安装袋式或静电除尘器,可以为颗粒物减排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童尧青,银燕,钱凌,等.南京地区霾天气特征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07,27(5):584-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