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范文1
[关键词] 居民消费 影响因素 扩大内需
[中图分类号] F0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2)02-0044-04
[作者简介] 王吉恒(1964-),山东沾化人,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财政与金融;李敏(1986-),女,黑龙江绥化人,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孟菲(1987-),女,山东梁山人,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大一部分靠出口拉动。在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出口增速下降,贸易顺差缩小,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下降,扩大消费需求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而当前的消费需求不足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增长。因此,研究我国居民消费影响因素,对制定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居民消费率现状
近1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虽然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国内居民消费所占的份额却不断下降,其突出特征是,虽然消费总额在增加,但是最终消费率却在不断下降。2000~2009年间,我国的居民消费率平均为54.41%,与前20年相比反而下降了7个百分点,比世界平均消费率(78%左右)低了20多个百分点。
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在1978年为62.1%,从1982年开始下降,而在1994年和1995年降低至57%左右,此后稍微有增长,但增长极为缓慢。从2002年开始,最终消费率再次大幅度走低,2009年下降到历史最低点48%。从我国居民消费率的结构来看,城镇居民消费率明显高于农村居民消费率。
1. 国内生产总值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国内生产总值(GDP)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总量,人均GDP通常用以评价一国的富裕程度,通常我们把国内生产总值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代表性指标。而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与居民消费水平有很大联系。本文选取了我国1995~2009年全国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支出。
自1990年开始,我国居民消费支出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不断增长而呈现上升趋势,在1990~2009年20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347.8亿元上升到345023.6亿元,居民消费支出随之由9450.9亿元上升到121129.9亿元。因此,国内生产总值对居民消费水平有着显著的影响,并随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而增加。
2. 居民人均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根据传统及现代的消费理论,消费都与收入紧密相关。因而,收入是影响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最主要因素。但是,我国长期不合理的国民收入格局,使得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总体上低于GDP的增长速度,居民消费缺乏充分的收入保障。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最终导致居民收入占比不断缩小,降低居民消费能力。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由1990年的1510.2元增长到2009年的17174.7元,农村居民的纯收入由1990年的686.3元增长到2009年的5153.2元,虽然都不断增加,但仍然很低,增幅也很缓慢。2003年以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虽然不断提高,但是2009年大幅度下降,也说明我国居民人均收入增幅速度滞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这些是制约居民消费增长的重要原因。
3. 居民储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居民的消费和储蓄互相影响,储蓄增加,现实的消费就会减少,储蓄减少,现实的消费就会增加。我国居民储蓄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持续增长,而过高的储蓄率是居民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
1991~2009年我国居民人均收入不断增加,居民消费支出也随之增加,居民的储蓄存款更是从9241.6元增长到260771.1元。而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率从1991~1995年逐年增加,进入2000年以后开始呈现下降趋势,随后有波动性的增长,到2008年达到近年来最大值13.5%,而2009年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率只达到8.7%,而同期的居民储蓄增长率远远超过消费的增长率。纵观1991~2009年间的居民消费和储蓄状况,各年度消费的增长速度都远远低于居民消费的增长速度。因此,居民储蓄对消费有很大的影响。
4. 通货膨胀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物价大幅度上涨,直接影响到居民家庭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10 年间物价总体上张 25.3 7%。住房、医疗、教育等价格上涨速度已经超过了大多数家庭收入增长速度,对于那些将要购房的人来说,物价越高,越会抑制他们的消费,消费水平会越低,也就从总体上降低了居民消费率。通货膨胀使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价格价格普遍上涨,这意味着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同程度缩水。通货膨胀使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降低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另外,通货膨胀对居民的消费预期也产生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上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城市居民的消费欲望。预期未来收入水平下降,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恩格尔系数提高,对消费结构产生影响。所以在通货膨胀下,居民的消费结构不利于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会有所下降。
5. 社会保障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
社会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其主要衡量指标是社会保障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于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不足,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不健全、保障水平低下,因此即使老百姓手中有钱,也不会过度消费,因为他们要保有一定的资金用于防老、防病、防失业,养育下一代。
从表1可以看出,从1998年开始我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和工伤保险的参与人逐年上升,但是总体比例还是很低。2009年我国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参保比例仅为25.80%和24.04%。因此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抑制了百姓的消费意愿。
三、影响我国居民消费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该方法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进行量化,通过多目标多层次分析而得到广泛应用,以下是模型构建步骤:
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
2. 建立比较矩阵,设指标层的同一层内的各评价因素进行两两比较,通过级比例标度值得到比较矩阵;
3. 计算相对权重,并且对比较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二)模型应用
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为我国居民消费,中间层即准则层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收入、居民储蓄、通货膨胀及社会保障(见图1)。
2. 建立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并确定权重。依据比例标度值1~9的9个等级,由不同专家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评分,并对判断矩阵采用“和法”计算权重w、最大特征值λmax、一致性指标CI和一致性比率指标CR,如表2、表3所示。
A 利用MATLAB求其最大特征值及其特征向量,得:
λmax=5.2371,对应的特征向量为:
w=[0.8034,0.5373,0.2210,0.1159,0.0587];
将其进行归一化,求得的权向量为:W=[0.4626,
0.3094,0.1273,0.0667,0.0339]。
3. 进行一致性检验。根据CI=(λ-n)/n-1,CR=CI/RI,(n=5时,RI=1.12)
求得CI=0.0309,CR=0.028
(三)对实证结果的进一步讨论
上述实证结果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收入、居民储蓄、通货膨胀及社会保障对我国居民消费均有明显的影响。其中,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最为显著,权重分别为0.4626和0.3094。而居民储蓄、通货膨胀和社会保障对我国居民人均消费增长也有比较大的贡献,其权重为0.1273、0.0667和0.0339。
四、提高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对策建议
1.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需求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提高居民收入,消费总体水平才能真正增加。一方面,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协调好投资和消费的比例,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另一方面,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尤其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发展与应用、市场开拓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为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促进其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环境。
2. 缩小城乡消费差异。应该调整与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努力提高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与城市中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首先完善各种税收政策,加强个人所得税、遗产税、赠予税的征收,从而缩小收入差距。其次实现城乡之间的转移支付。韩国农民收入的20%来源于政府的直接转移支付,而我国尚不足3%。另外增加城市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减少社会差距。
3. 建立和完善价格调控手段,整顿流通秩序。针对流通秩序混乱、交易成本过高和价格透明度不高等问题,要研究如何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整顿规范其价格行为,以保证农产品的正常供给,维护市场价格稳定。政府应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
4. 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促进消费需求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一是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减少居民预防性储蓄,增加居民即期消费;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三是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创造再就业机会,恢复居民的消费信心;四是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改善低收入家庭的消费状况;最后,尽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挖掘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政府要加大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投入,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参考文献]
[1]许光建,赵宇,戴李元,钟吉鹏.我国居民消费率变动状况分析及扩大消费的价格措施[J].价格月刊.2009 (390).
[2]张兆亮.我国居民消费率影响因素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4).4-12.
[3]张艳阳.我国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分析[J].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2).
[4]王亚丽.谈通货膨胀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J].山西财经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1(1).
[5]于泳.社会保障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基于经济增长的视角[J].山东大学.2008.
On Factors Affecting Chinese Consumption Levels
Wang Jiheng, Li Min, Meng Fei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economics , Heilongjiang Harbin 150030)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范文2
[关键词] 居民消费水平;计量模型;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0. 025
[中图分类号] F224;F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0- 0042- 03
1 引 言
居民消费水平是按国民收入或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总量中用于居民消费的总额除以年平均人口计算得到的,它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一般消费水平。居民消费水平是GDP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一直是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热点。它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对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对其消费水平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本文以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为研究对象,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建立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和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计量经济模型,运用1978-2009年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各影响因素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效应,并对模型进行检验,验证模型的正确性。
2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选择
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居民的收入、物价水平、经济增长、个人消费偏好、利率水平、家庭财产状况、消费者年龄构成、风俗习惯等。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最重要因素,本文考虑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对消费水平的影响。商品价格对消费的影响也很重要,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综合反映商品价格变动的相对数,所以应将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一个影响因素。国内生产总值是公认的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指标,因此要选择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居民消费水平计量分析的影响因素之一。同时,居民消费水平既受当前收入水平影响之外又受前期消费水平的影响,因此前一期居民消费水平也作为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本文以分析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为目的,选择了1978-2009年的数据为样本。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作为解释变量(Y)。城镇居民人均收入(X1)、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X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3)、上一期居民消费水平(X4)。
3 数据的搜集与模型的建立
3.1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多因素分析
利用Eviews 6.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和统计检验。由散点图观察变量间的关系,可以看出自变量和因变量间呈线性关系,因此,设定模型为: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εi(1)
式中,x4为上一期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为被解释变量滞后一期生成;εi为随机误差项。运用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参数,得到的回归方程如式(2)。
y=-21.068+0.231x1-0.395x2+0.115x3+0.299x4
从回归结果可知,可决系数R2=0.999 9,拟合优度非常高。F统计量=56 663.52,模型总体显著。解释变量x2的t统计量没有通过检验,初步判断方程中存在着多重共线性。
3.2 模型的修正
采用逐步回归法消除多重共线性。将被解释变量分别与每一个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1)y=-169.467+0.591x1
(-3.155) (69.671)此处数据为对应参数的t统计量数值,以下相同。R2=0.993 8,F=4 854.184。
(2)y=-1 708.702+14.306x2
(-13.561) (39.549) R2=0.981,F=1 564.149。
(3)Y=326.718+0.360x3
(4.643) (48.098) R2=0.987,F=2 313.399。
(4)y=25.327+1.109x4
(0.677) (97.894) R2=0.997,F=9 583.372。
上述4个一元一次方程中,可决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x4,x1,x3,x2,说明对于被解释变量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而言,上一期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对其影响最大,其次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因此,以上一期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为基础,依次加入其他因素后可以获得最终回归方程,形式如下,具体参数见表2。
y=22.240+0.294x4+0.249x1+0.115x3
从回归结果可知,可决系数R2=0.999 9,拟合优度非常高。F统计量=73 543.18,模型总体显著。各解释变量的t统计量在α=0.05时均通过检验,模型有效。
由数据分析结果可知:上一期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增长1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平均增长0.294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每增长1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平均增长0.249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平均增长0.115元。这说明增加居民人均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拉动居民消费水平作用明显。
4 模型的检验
4.1 检验变量的平稳性
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时间序列平稳的基础上的,因此要对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采用ADF检验方法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注:(C,T,K)表示ADF检验式是否包含常数项、时间趋势项以及滞后期数。
单位根检验结论表明,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时间序列均存在单位根,2次差分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ADF平稳性检验,因此各变量为二阶单整过程。
不平稳的时间序列不能直接进行回归分析,要先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观察变量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没有协整关系的单整变量的回归为伪回归。协整检验要求被解释变量的单整阶数要小于或者等于解释变量的单整阶数,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解释变量的时候,解释变量的单整阶数要相同。如表3所示,被解释变量Y和解释变量X1、X2、X3、X4单整阶数相同,因此可以做协整检验。
4.2 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约翰逊协整检验对解释变量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和解释变量人均国民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5所示。
由表4、5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最大特征根检验和特征根迹检验都拒绝原假设,说明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因此,本文建立的回归模型不存在伪回归问题。
4.3 模型的评价
从检验结果可知,本文所建立模型通过了初步检验,解释变量系数符号符合经济理论和预期,解释变量和截距项的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通过了t检验,说明本文所考虑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拟合优度为0.999 9,表明变量间相关程度非常高,方程拟合效果好。最终模型形式表明,前一期的居民消费水平、人均国民收入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非常显著,其中对前一期的居民消费水平影响最大。
5 结 论
本文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居民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前一期的居民消费水平,其次为人均国民收入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因此,应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提升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整体水平,改变居民消费观念,刺激消费,挖掘更多潜在可实现的消费,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协调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储德银,经庭如.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0(4):99-105.
[2]程松柏.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与政策建议[J].商业时代,2010(35).
[3]郝卉.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J].才智,2011(8):16-18.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范文3
【关键词】城镇居民 消费水平 提升
通过对我国的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发展趋势来分析,能够看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居民消费率处于下降的趋势发展。除此之外,将中国与国际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相对比,得出国内城镇居民消费率偏低的结论,对此有必要对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
关于现阶段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主要是由国家政府与外界经济等原因所影响,具体如下:
(一)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水平的影响
我国当前的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存在的差距日益增大,也就是说在收入差距过大的背景下必然会对支出分配产生一定的影响。具体来说,社会中的高收入人群由于受到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便会出现富人低消费的情况,反之低收入的人群即便有较高的消费需求,但是由于收入水平较低而无力承担消费的后果。总之,在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的背景下,“富人低消费和穷人无钱消费”的情况会更加严重。
(二)通货膨胀对消费水平的影响
在国际金融环境不稳定情况下,便会导致国内出现通货膨胀的后果,也就是说居民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用品价格会处于上涨的趋势,那么在此背景下可以理解为降低了城镇居民的收入,进而影响消费水平。除此之外,通货膨胀的现象还有可能对城镇居民的消费预期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物品价格持续增长的过程中,由于各个方面的消费需求都会提示,因此便会降低城镇居民的消费欲望。总之,在发生通货膨胀时,不利于优化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同时对消费水平也会产生影响。
(三)政府支出对消费水平影响
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情况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居民储蓄情况以及通货膨胀、居民收入等。而通过对凯恩斯的收入决定模型来分析,能够看出政府支出对消费的影响中,主要是指借助于政府支出的收入效应所发挥的作用。具体来说,可将政府支出理解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两个方面。其中购买性支出主要体现在生产环节当中,可以采用对居民消费环境优化的方式,来最大限度的降低对陈真居民消费的约束。转移性支出主要体现在收入分配环节当中,可借助于财政补贴、税收支出以及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来促进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水平。其中,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指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其主要衡量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就是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影响居民的整体消费情况。由于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较为欠缺,所以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因而出现了百姓有钱,也不会产生过度消费的现状,他们会将所有资金积攒起来,养育下一代。
二、提高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对策
通过前文的分析,能够得出当前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较多,对此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分析,以便于达到提升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目标。
(一)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
为了有效的实现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目标,从全国的角度来分析,首先需要大力发展中西部经济,以实现缩小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经济水平,进而能够实现对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目标。其次,需要对当前的分配制度进行优化,坚持以公平、公正的原则来实现对收入差距的缩小;再次,需要完善财税体系,尽可能的降低个人收入的透明度;最后,当前存在众多利用非法渠道来获取利益的情况,不但造成导致贫富悬殊,而且对整个社会具有极大的腐蚀性,必须尽快予以杜绝。总之,缩小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必然会有效地提升城镇居民消费水平。
(二)合理控制商品物价水平
居民的消费水平以及购买能力大部分都是受物价的变动而发生变化。通常情况下,物价一旦上涨,那么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水平自然就会有所下降;相反物价一旦下跌,那么居民的消费水平就会有所上涨。由此可见,居民消费水平受物价的影响较为明显。
首先,物价透明度、成本以及流通等问题,要研究如何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整顿规范其价格行为,以保证农产品的正常供给,维护市场价格稳定。其次,需要鼓励城镇居民理性投资消费,而在没有相关投资经验的情况下,尽可能的选择有潜力且稳定的产品,要分散风险,最终实现收益最大化的目标。最后,从政府的角度来分析,应该采取积极的对策以对货币供应量进行控制,特别是需要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最终达到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的目标。
(三)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政府支出模块当中,能够看出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促进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需要从根本上拓展社会保障的范围,进而进一步的减少居民的储蓄情况,从而起到扩大居民消费的最终目的;其次,需完善保障制度,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最后,完善保险制度,扩大就业,增强居民消费;四是,提升整体的生活保障,拉近居民消费的差距,平衡整体居民消费。
三、总结
通过全文的分析,能够看出为了能够有效的实现提升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必须从缩小城镇居民消费差距、控制商品物价以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多个方面入手,以实现提升消费水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齐吴珍.我国居民人均消费的增长趋势和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0(20).
[2]王学军. 西方消费函数理论的新发展[J]. 工业技术经济. 2010(06).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范文4
论文摘要:主要采用多间端等距指标入户抽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陕西省十一个地市的城市居民体育消费行为制约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传统的消费观念制约陕西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意识的提高;不发达的经济条件制约陕西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发展;居民生活消费结构中医疗及储蓄制约陕西省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支出;消费者之间的个体差异影响体育消费的整体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对象是陕西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主要采用多间端等距指标入户抽样调查法,对陕西省11个地、市城市居民,就体育消费的制约因素进行调查。调查时间:2005年6月一10月。采用陕西省统计局的国民经济统计网点,样本量为990份,回收990份。对所收集的全部调查问卷在计算机上运用spss9.0软件对174240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陕西省初步具备了体育消费兴起和发展的条件。体育消费的内容主要包括人们进行身体锻炼的参与型体育消费,现场观看体育比赛的观赏型体育消费,以及人们进行体育技能培训的培训体育消费等等体育劳务形式。本文主要从体育的参与型和观赏型消费进行调查研究。
2.1陕西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总体分析
调查统计分析表明:陕西城市居民家庭参加各种体育健身活动的年消费额是348.14元,以城市居民家庭平均人口3.06计算,人均参与型体育消费年支出是113.77元。以陕西省城市人口1222万人推算,陕西城市居民参与型体育消费年总量是13.9-亿元。观看各种体育比赛、体育表演是观赏型体育消费的主要内容之一。陕西城市居民个人平均全年观赏型体育消费的支出是39.78元,全省年消费总量是4.86亿元(见表1)。
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观赏型消费额50元以下的消费者占到总消费群体的70.8%。如果篮球cba联赛球票价格以,30元计算,39.78元的观赏消费支出最多只能观看1场比赛,说明近年来陕西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总体水平相对较低。
2.2制约陕西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发展因素分析
笔者主要从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生活结构、消费者个体等方面进行分析:
2.2.1浓厚的传统消费观念制约体育消费水平的发展 传统的消费观念崇尚节俭,人们认为节俭是一种美德,通过节俭进行理财。但是,节俭本身并不生财,不能增大资产规模,而只是减少支出。陕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轻消费,重储蓄”的消费观念在陕西居民中的表现较为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陕西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提升。
2.2.2不发达的经济条件制约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
2.2.2.1陕西省与其他省份经济条件比较 体育消费归根结底是一种经济和货币开支,它必须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为前提。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陕西省人均gdp达到7757元,比上年增长12.4%,与全国及西部的青海、甘肃省份相比较,经济增长速度是比较快的。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492.50元,同比增长10.1%;ja居民消费指标恩格尔系数来看,2004年陕西省城镇居民家庭该系数降到33.7%,低于全国和西部省份水平;对于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指标,陕西省的同比增长速度达到10.0%,高于西部各省及全国的增长速度。总体看来,2004年陕西省经济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2)。
但是,经济总增长水平快速稳定,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2.2.2陕西省内不同区域经济比较分析(见表3)
陕西省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十五”期间,全省十市一区经济发展都实现不同程度的快速增长,但增速在陕北、关中、陕南地区间差异明显。
从人均gdp来看,西安市一直保持在10000元以上,2005年之前都远远高于其他市区,2005年延安异军突起,达到17670元,比西安高出1745元,列全省第一,宝鸡以11126元排在第三位,其他市区都不及全省平均水平(9878元),其中商洛市最低(3616元)。在一定的经济条件,西安市具有体育消费的硬件基础设施和大量的有能力进行体育消费的群体,而其他城市由于自身经济水平的制约和居民体育消费的观念差异造成其体育消费水平普遍不高(见图1)。
图1陕西省不同区域城市居民年人均体育消费水平统计
2.2.3居民生活消费结构对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见表4
表4 2004年陕西省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结构统计
对陕西省城市居民消费结构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排在前八位的消费项目分别是:“吃、穿、住、教育、医疗、交通通讯、文化娱乐、体育消费”。这说明体育消费在目前并非是居民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年来住房、医疗、教育制度等的改革,造成了大部分居民把大部分支出用于此类消费。但是随着陕西经济的较快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消费结构将会发生较大变化,消费领域也会迅速拓展。
2.2.3.1医疗消费支出与体育消费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医疗消费支出在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这间接影响到体育消费水平的提升。据最新资料显示,陕西省年城镇居民医疗消费支出:1995年人均医疗支出是41.3元,2000年是91.4元,2005年人均医疗肖费支出是605元(见图2)。人力资本理论把用于后天的营养、锻炼和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支出看做是一种与物质建设一样的投资,即健康投资,这种健康投资就形成了人力资本中的健康资本。但是,健康投资中仅注重医疗保健的支出,忽视体育健康的支出,是一种不科学的短视消费行为。
2.2.3.2居民储蓄存款与体育消费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从2001年到2005年,陕西省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分别为1768.47亿元、2107.83亿元、2519.83亿元、2948.34亿元和3533.97亿元,按年分别增长19.2%、19.6%、17.0%和19.9%(见图3)。居民对预期支出和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导致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化。据统计,居民的储蓄目的依次是子女教育、医疗和养老,而主要消费支出是食品和医疗等。统计显示,以2005年城市人均消费性支出6656元计算,2005年陕西省城市人均医疗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例已经达到9%。
然而,目前我国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8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因此,个人消费者必须面对养老、医疗以及孩子教育的问题,因而造成消费者高储蓄低消费的心态,使得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对预期支出和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和子女教育、医疗和养老的支出较大导致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化。所以摆在陕西省政府面前的问题就是必须扩大消费,推动内需,改变以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首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消除居民的后顾之忧。其次就是必须增加和培养居民新的消费热点,那么体育消费就作为一种新的消费模式被提上日程,引导居民的健康投资与消费,逐步培养城市居民的健康消费意识。体育消费既能改变我国目前的消费不足的情况,同时也是政府推行医疗体制改革宏观政策下的有益补充,居民对自己的健康投资,使自己身体各方面的机能得到有效提高,从而把医疗支出的费用能降到最低点,把看病花钱的事后控制改变为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的事前预防中来。
2.2.4消费者个体特征对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 本文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两个方面来分别论述。旨在进一步明确不同体育消费群体的制约因素,从而对陕西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市场给予准确定位。
2.2.4.1性别差异对体育消费的影响 从性别的角度来研究体育消费的制约因素,通过调查统计我们可以看到:男性与女性在首要制约因素的认识上无明显差异。大家一致认为是“体育消费价格偏高”;但是在第二位至第五位的制约因素中男女性别差异显著。制约男性体育消费的第二位因素是经济条件差,排在第三、四、五位的分别是:工作任务重、健身场所距离远、没有适合自己的体育消费场所。制约女性体育消费的第二、三、四位因素分别则是家务忙、缺乏体育兴趣、不懂运动知识及无人指导。因此,在新时期对陕西省城市体育消费的宣传及增加体育消费场所很有必要。
2.2.4.2年龄结构对体育消费的影响 从消费者个体年龄结构出发,制约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体育消费价格高,家务忙和消费场所距离远。不同年龄的消费个体差异显著,18岁以下和19—25岁为一类,他们认为影响他们健身娱乐消费的主要因素是健身娱乐价格偏高、经济条件差。其次是体育消费项目单一、缺乏健身娱乐兴趣。26—40岁和41—50岁为第二类群体,他们有比较可观的收入,但影响他们消费的主要因素是工作紧、家务忙,其次影响因素是没有适合自己的健身娱乐消费场所、健身场所距离太远。第三类群体是5l一60岁和60岁以上的消费者,他们认为主要因素是健身娱乐价格偏高、经济条件差。这个群体还是把经济因素放在首位,其次影响因素是没有适合自己的健身娱乐消费场所、健身场所距离太远、缺乏体育健身娱乐兴趣等因素(见表5)。
体育消费价格高与陕西城市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和体育企业的价格策略有关。家务忙,说明社会经济生产中的效率不高,人们闲暇时间少;消费场所距离远显示陕西省体育场馆资源配置不足。体育场馆设施是发展居民体育消费的物质保障,据第五次陕西省体育场地普查数结果表明,体育场地总数虽然有19227个,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有0.9平方米,而且配置不合理。标准场地主要分布在大城市,而且主要集中在几个城区,小城市体育场馆资源十分短缺。这种分布不均匀的状况严重阻碍了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提升。
2.3体育消费的研究对陕西省体育产业发展的启示
经济是体育消费的基础。体育消费的实际水平和发展规模,归根结底要受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制约。这就告诉我们,体育消费与经济发展往往处于“水涨船高”的增长态势。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体育消费水平较高,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而陕西省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不高,才阻碍了人们的体育消费水平,影响了体育产业的发展。所以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结合陕西省的实际经济状况和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政府部门在制定体育产业发展战略方针时,应参考陕西省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积极发展一些居民喜闻乐见并且有实际消费能力的体育项目,如羽毛球等参与型项目,大型体育赛事等欣赏型项目。
3 结论
(1)陕西城市居民参与型体育消费处于初级水平。人均参加各种体育健身活动的消费支出是i13.77元。消费总量是13.90亿元。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范文5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要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的情况下探求自我发展的道路。自2000年起,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达到了总人口数量的7%,年龄中位数超过35岁,正式步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造成了整个国家处于“未富先老”的状况下,即人口年龄的老化程度快于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医疗条件的改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经济的转型以及社会观念的改变使得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在短短的半个世纪经历了从相对年轻型的人口到老年型人口的转变。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经济一直高速增加,但人均GDP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居民的人均收入及消费水平并不高,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的居民消费水平一直在低位徘徊,并且城乡消费差距也还十分明显。
如图1所示,2000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率逐年下滑,虽然这一趋势在2010年之后有所缓解,但是居民消费率一直处在50%以下的水平,这与钱纳里等人提出的标准结构中工业化中期阶段65%的居民消费率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从图1中还可以看出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到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为16674元,而农村居民仅为5908元。在影响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中,收入是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城乡居民在消费观念、家庭年龄结构等方面也存在差距,尤其是随着城市化的进行,农村人口的大量迁移,使得落后的农村地区反而出现的更高的老龄化水平,并且我国城镇和农村的老龄化水平倒置情况还很严重,这对于居民的养老与城乡社会发展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那么,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城乡老龄化水平的不同是否会对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产生影响呢?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
文献综述
关于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关系的研究,最主要的理论依据就是莫迪利亚尼等人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说。根据这一假说,消费者会将一生的预期总收入在不同年龄阶段进行最优配置,以取得跨期效用最大化。
以该理论为基础,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多方探讨,力求得出老龄化与消费或储蓄之间的关系。Leff(1969)对1964年74个国家的截面数据作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表明人口抚养比和储蓄率存在负相关的关系。然而,随后的Goldberger(1973)以及Ram(1982)则对leff的结论提出了质疑,他们通过实证研究认为抚养比和储蓄率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关系。Modigliani and Cao(2004)采用我国1953-2000年时间序列数据,对人口老龄化与储蓄率的关系进行计量估计,研究结果认为老龄化是我国出现高储蓄的一个重要原因。舒尔茨(2005)使用16个亚洲国家和地区1952-1992年间的数据,利用动态面板回归的方法检验了人口年龄结构对储蓄率的影响,认为老龄化会对储蓄率产生影响,但其影响是很微弱的。国内学者方面,王金营、付秀彬(2006)对我国自1978年以来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引入标准消费人概念和变量,并证明了人口老龄化对消费水平、消费规模和消费结构均有一定影响,并且老龄化水平的提高会降低未来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比率。李文星、徐长生、艾春荣(2008)利用动态面板GMM估计方法,对1989-200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估计,考察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并发现少年抚养比与居民消费存在负相关的关系,但是老年抚养比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不显著。于潇、孙猛(2012)通过对边际消费倾向的测算,认为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路径主要是通过改变社会总体消费倾向来实现的,但在人口老龄化发展进程中的不同阶段,会对总消费需求产生不同的影响。毛中根、孙武福、洪涛(2013)通过对1996-2010 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测算,认为老年抚养比的提高是导致居民消费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且人口老龄化的提高显著降低了城市居民的消费支出,而对农村居民的影响则不显著。
总之,国内外学者对人口年龄结构与消费水平关系的研究至今并无定论,而在进行城乡老龄化与消费水平关系分析时,以住的文献也是假设同一省份或地区的城乡老龄化水平相同。但事实上,城乡老龄化水平并不相同,并且存在倒置现象。因此,本文分别对2000年至2012年的城镇和农村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重点考察城乡二元结构下,老龄化对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有着怎样的影响,并从城乡不同年龄阶段居民的收入水平、家庭结构、消费行为以及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等角度分析上述结论。
城乡二元经济下老龄化与消费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数据说明
为了研究在城乡二元结构下老龄化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本文采用了2000年到2012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由于西藏自治区人口较少,且抽样数据的波动性很大,个别年份还存在数据缺失的情况,这严重影响整体数据的稳定性,因此笔者剔除了该地区的数据。
在这里,模型的建立相对简单,只考虑消费与人口年龄结构和收入的关系,没有考虑财政支出、利率、城市化及各地消费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该模型的重点在于研究老龄化对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此选取的数据包括城乡的老年及少年抚养比以及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和支出。数据处理上,为了同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消费这两个变量相匹配,笔者将各地区城市及镇两个部分的老年及少年抚养比整理合并,得到城镇老年抚养比和城镇少年抚养比。该模型的居民收入与消费已扣除价格因素。
(二)计量模型设定
为体现城乡之间的差异,本文分别建立两个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基于面板数据的特点,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可以表述为:
(1)
(2)
这里,式(1)表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方程,式(2)表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方程。其中,i表示经济区域,t表示时间,cons表示实际人均消费,old表示老年抚养比,young 表示少年抚养比,ln(income) 表示实际收入的对数值,对实际收入取对数的意义在于表示实际收入对实际消费支出的弹性,即衡量实际收入变化百分之一的情况下,实际消费量将会变化百分之几,从中也可以看出收入对城乡消费影响的差异。consit-1 和consit-2 表示滞后一期和两期的消费水平,用来衡量棘轮效应的大小,ε表示随机误差项。城镇和农村的方程构造和经济学意义相同。
对于面板数据模型参数的估计选择使用Arellano和Bond(1991)提出的二阶段GMM估计方法。在文献中,一般将他们二人提出的二阶段GMM估计方法称为标准一阶差分GMM估计。本文利用STATA12进行具体估计。
(三)实证结果
2000-2012年城镇与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平与居民消费关系的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老龄化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的影响并不相同,老龄化与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负相关,并通过了10%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同时,老年抚养比增加1个百分点,收入会减少21.49元。而老龄化与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的关系不显著。少年抚养比对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存在正向的影响,且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其中城镇少年抚养比增加1个百分点会促进城镇居民消费提高22.09元,农村少年抚养比增加1个百分点会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增加15.11元。城乡收入对消费的影响也很显著,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每增加1%,平均消费水平会增加27.78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每增加1%,平均消费水平会增长10.49元。此外,城镇和农村居民都会受到上一期和上两期消费水平的影响,其中上一期的影响更为显著,存在明显的棘轮效应。
城乡老龄化与居民消费关系实证结果分析
首先,城镇居民的老年抚养比与消费水平负相关,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城镇居民退休之后,收入减少,老人们需要动用之前的储蓄来养老,并且老年人自身也往往比较节俭,这会减少他们对自身的消费支出。第二,城镇地区生活相对富足的老人们有很强的赠送动机。在我国,老人们的代际消费倾向较高,他们往往对自己的消费比较克制,但是对后代则比较慷慨。尤其是在子女购买住房、汽车等耐用消费品上,老一辈的财富积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也使得老年人们会自觉减少自己的消费,而主动将储蓄赠予后代。第三,我国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较强。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少子化成为我国家庭目前面临的主要局面,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为1.18,其中城市为0.88,镇为1.15,农村为1.44,这与发达国家1.7的总和生育率相差很多。尤其对于城镇地区的老年来说,少子化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今后生活的不确定性增加。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孩子可以看作是居民为老年时老有所依所做的一种投资。但子女数量的减少使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得不为预防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而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另一方面,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老龄化与城镇居民消费的负相关关系仅通过了10%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这是由于一方面受传统的养老观念的影响,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会一部分地补偿老人退休之后的收入。另一方面,由于老年人来到生命的最后阶段,补偿消费心理比较强,一些年轻时没有体验和享受到的事物,他们希望可以在夕阳阶段得到补偿。因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老年消费水平的提高。
其次,与城镇不同,农村居民的老年抚养比与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不显著,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地区居民收入来源与城镇不同,他们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收入。并且一些身体强健的老年还可以继续劳动。表2显示了2012年城镇和农村老年人主要收入来源。其中,农村地区有28.48%的老年人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得收入。但是,大部分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不再劳动,收入减少,消费也会随之减少。但另一方面,如表2所示,农村地区超过半数的老年人还要依靠家庭成员的供养,这也会增加其他家庭成员的支出。且家庭成员对老年人不同的赡养方式也会影响家庭的消费水平。同时,由于农村家庭规模相对更大,子女相对较多,这对老人的赡养也更为有利。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12年我国城市平均家庭规模为2.73人/户,这一指标,镇为3.09人/户,而农村则为3.19人/户。另外,由于农村地区的消费物资相对城市较为匮乏,尤其在医疗保健、老年文化娱乐等方面,这不利于农村老年人消费水平的提高。总之,这些方面综合起来使得农村地区老龄化与居民消费的正负关系不明显。
再次,实证结果中还可以看出,城乡的少年抚养比与居民消费都呈正相关关系。这与之前多位学者的研究结论一致。孩子的增加必然会带来家庭消费支出的增长。但是,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孩子数量的减少,加上预防性动机的增强,这些都会减少居民消费水平。结论中还可以看出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需要注意的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对人均消费影响的绝数值并不相同,城镇是农村的近三倍,并且从实证结果也可以看出,城乡收入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乡消费水平的差异。另外,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还会受到过去消费习惯的影响,棘轮效应比较明显。因此,消费水平的提高还需要一个过程。
另外,老龄化不仅影响了老年人的消费水平,还会影响其他家庭成员的消费,以及全社会的消费预期。在我国,家庭养老仍然是最主要的养老方式,老年人口的增多,必然加大家庭养老支出。而目前,我国老龄化还表现为老龄人口数量大,老龄化速度快以及高龄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三大特点。预计到2020年,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将达到2200万,这将是2012年的四倍以上。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以及行为能力大大下降,需要特殊的照顾,这更会增加年轻子女的家庭负担。子女对老人的赡养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老人的消费水平,但是会影响其他家庭成员的消费支出。同时,由于老龄化、高龄化已成为一种趋势,我国城乡居民的预期寿命也在逐年增加,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4.83岁,10年间增加了3.43岁。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增长,人们对自己未来的生活也有了更加长远的打算。为了可以在退休之后可以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居民也会自觉增加储蓄,从而减少当期消费。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我国城乡居民老龄化与消费水平的计量检验以及对实证结果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老龄化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不同,城镇地区老龄化水平与居民消费水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老抚养比的提高会显著降低居民的消费水平;但农村地区老龄化与居民消费水平无显著关联性。
第二,城乡少年抚养比与居民消费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的关系。
第三,收入是影响城乡居民消费的重要原因,并且城乡居民都会受到过去消费习惯的影响。
针对以上分析结果,笔者认为要在老龄化加深的条件下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应当首先提高居民收入,尤其是老年人口的收入。其中农村地区老年人的收入亟待提高,并继续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城乡养老金的并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做法。
第二,应该促进城乡在基础公共服务上的均等化,这包括基础医疗保健、社区养老设施、老年文娱活动等方面,从而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范文6
关键词:中国居民消费水平;数量关系分析;统计预测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同时,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要想维持持续稳定增长的居民消费水平,研究居民消费水平的规律性以及预测其变化发展趋势就变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研究居民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数量关系。
二、理论综述
分析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影响其水平高低的因素也有多种,然而根据理论及经验,首要应考虑的因素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对居民消费水平有着最主要的影响。理论上,经济增长越多,居民消费水平越高。
三、指标的选取和数据的说明
1.指标(变量)的选取。选择居民消费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Y,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解释变量X。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可以有多种选择,但是人均国民收入,即国内生产总值GDP是用来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通用的指标,故这里选择GDP作为解释变量X。
2.数据的收集与说明。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数据库,数据范围的选择为1978年-2013年该36年间的中国全体居民消费水平以及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数据选择自1978年开始,是考虑到我国的国情状况,改革开放前经济波动较大,所以选择改革开放前的数据没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所以这里选择改革开放后的数据,来反映经济增长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及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四、模型的设定与估计
1.模型设定。为了分析居民消费水平Y和人均GDP的关系,做散点图,如下:
通过散点图可以看出,居民消费水平Y和人均GDP之间的关系大致呈线性关系,为了接下来研究居民消费水平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数量关系的规律性,建立以下简单线性回归模型:
2.参数估计。用Eviews作一元线性回归得到估计方程为:
Y=623.2472+0.02532X
(138.1485)(0.000675)
t=(4.511429)(37.53213)
五、模型检验
1.经济意义检验。方程中估计的变量X前的参数为0.02532,说明国内生产总值GDP每增加一亿元,居民消费水平平均增加0.02532元,这与经济学理论相符合,通过经济意义检验。
2.拟合优度和统计检验。R2=0.976432,说明模型整体上对样本数据的拟合程度较好。此外,由t=37.53213,大于临界值,通过t检验,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对居民消费水平有显著的影响。且nR2=35.151552,大于临界值,说明该模型存在异方差。
3.自相关检验。运用DW检验法,DW=1.0901723
4.异方差检验。对调整后的模型进行异方差检验,模型中不存在异方差。调整后的方程为:
Y=894.834+0.023783X
(320.9484)(0.001338)
t=(2.788093)(17.77463)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1.结论。①居民消费水平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表现为: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一亿元,居民消费水平平均增加0.023783元。②国内生产总值对居民消费水平存在显著影响,国内生产总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国民收入提高,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居民购买力提高,从而消费水平增加。
2.推论及政策建议。①改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是决定居民消费需求的两个重要因素,而消费倾向在很大程度上与收入分配的状况有关,因此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应目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②调整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快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要加快改造农村电网、广播电视网、邮政通讯网、信息网等消费环境,扩大农民的消费需求。③培育消费热点,促进消费节后和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居民教育消费,在知识经济时代,增加居民教育消费,是提高居民消费层次和质量的关键,增加居民信息消费,对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快速推进,信息消费渐已成为居民消费的热点之一,要加快信息产业信息服务业发展,扩大信息产品及网络的共给,促进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④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大力倡导信用消费,建立信用消费与保险、担保相结合,分散和降低消费信贷风险。扩大消费信贷范围,加快信用消费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与信用消费有关的法律法规,为开展消费信贷清除障碍。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王燕.应用时间序列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82-88.
[3]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使用指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9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