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的调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口老龄化的调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口老龄化的调查

人口老龄化的调查范文1

[关键词] 老龄化;社区卫生服务;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c)-149-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根据全国老龄办最新消息,截至2006年6月1日零时,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14 657万人,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且老龄化增长速度快,年均增长率达3.2%,几近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空巢老人”比例显著增加;18%的城市老人常感孤独;养老保障尚有较大差距[1]。世界各国从成年型到老年型社会的过度一般需50~80年,而我国只用了18年。上述情况说明,应对老龄化问题形势严峻,做好养老服务工作任务紧迫 [2]。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是: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人口“未富先老”;地区之间人口老龄化程度不平衡。为此,对我市人口老龄化状况及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走访调查和分析。

1调查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漯河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包括双龙、沙北、干河陈、郾城区、天桥、翟庄和万祥街等七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涉及人口35.27万,其中60岁以上人数30 307万,慢性病人9 224人。并对漯河市社区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

1.2调查方法

走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健康档案逐项统计。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调查结果

见表1,表2。

2.2结果分析

2.2.1漯河市共有4个区,9个社区服务中心,城区人口46.8万。本次调查涉及7个,调查总人数为35.27万,建档达19 096户,其中60岁以上老人数30 307人,占被调查人数的8.6%,慢性病患病人数9 224人,占被调查老年人数的30.4%。由于各个社区发展不平衡,入户调查正在进行中,社区高危人群和5种慢性病的发病率占建档户人数比例也各不相同。

2.2.2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是我国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又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的影响。主要表现有:人口老龄化必然要求用于老年社会保障的费用大幅增加,需要政府财政做出相应安排;人口老龄化使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老年人的医疗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对社区照料服务的需求迅速增加;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和参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老年消费的特殊性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代际关系出现许多值得重视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些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研究和采取相应对策,防患于未然。正如同志指出的:“老龄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我们要予以重视。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同志也强调:“人口老龄化给家庭结构和社会生活带来新的变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全国上下都要有充分的认识,并积极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

2.2.3解决好我国健康老龄化问题的主题思路是: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服务体系,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合理规划社区蓝图,使老年人能就近得到咨询、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护理和紧急救护等各种服务,并为老年人学习、文体、康乐、交往等社会活动的需求提供条件,逐步建成适合城乡不同特点、多层次、多功能、多项目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体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安老、养老服务体系。

2.2.4 照管好老年人的生活,使老年人安度晚年,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把低龄和健康老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加入创造社会财富的行列,减少需要养护的人口,将老年人重新融入创造价值的生活主流,开发老年人人才资源。要在关怀老年人健康前提下,量才发挥,量力而行,使“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相结合。为社会、为国家继续奉献光和热,创造更大的财富。

2.2.5实现健康老龄化,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生命质量,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节省医药卫生资源,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显示老龄化紧逼中国社会[N].河南日报,2007-12-18.

[2]王睿.关于社区养老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1:93-94.

人口老龄化的调查范文2

【关键词】新疆 产业结构 人口老龄化

新疆是西部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全国属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区。近几年来在党与国家的关怀下,经济增长呈现突飞猛进的态势,同时人口老龄化问题也不容忽视。在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高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将会加剧问题的严重性。随着新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消费发生变化、应高度重视、抓住时机,灵活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完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

一、人口老龄化及产业结构的相关涵义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总体年龄结构变化的一种过程,是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一种发展趋势。国际上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产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和经营上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我国采用的是2003年5月由国家统计局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具体为: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具体包括: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

总之,现代经济在增长过程中,三次产业的结构变动总是同各国的工业化或工业的现代化过程相互联系。

二、新疆人口老龄化现状

新疆远离全国经济中心,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相比差距较大,同时新疆多民族杂居,经济、社会、民族和人口本身发展的特点不同,这些因素导致了新疆地区老龄化趋势具有较大特殊性。

新疆人口老龄化总体水平较低,但增长速度较快。2008年中国社科院人口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程度以新疆最低。这份全国人口调查表明,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8.51%,而新疆只有5.43%。与全国人口老龄化的相比处于较低水平。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显示,新疆全区常住人口为21813334人,其中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350269人,占6.19%,同比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1.52个百分点;比第四次人口普查上升了1.66个百分点。新疆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也逐渐体现出来,并呈现增长趋势。

农村老龄化高于城镇。新疆地区60%以上的老年人口生活在农牧区,加上多数青壮劳动力流向城镇,使得其农村人口老龄化逐渐快于城镇。

少数民族老龄化人口数量高于汉族。新疆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近60%,少数民族人口基数大,老龄人口数量也相对多。

老年人口健康状况不乐观。由于城乡卫生条件限制,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差异显著。尤其少数民族老龄人口多聚集在南疆、北疆经济不发达地区,文化水平低,加上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健康状况更不乐观。

但是,新疆作为少数民族地区,计划生育开展的时间晚于全国其他多数地区。汉族人口是在7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实行计划生育,而少数民族计划生育直到1988年才开始进行,并且新疆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实行的是比汉族多一胎的政策。这样的计划生育政策,客观上使新疆人口老龄化的步伐相对于内地大多数省区要慢得多,使得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与内地相比相应地小些,这对于新疆应付未来老龄化的挑战是有利的。

三、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以及调整对策

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对产业结构的制约主要表现为:劳动者队伍整体的体力和精力的衰退,往往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下降,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差,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变迁等,这些最终会影响到产业结构高级化;另一方面,老年人口的增加,将加重社会负担、减少社会积累,同样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甚至会对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老年人口的增加,将导致社会对老年保障服务的需求强烈,会使社会的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社会消费的很大一部分,将用于老年人的医疗保健以及娱乐消费中,这将给生产领域提供一个比较广阔的市场和产业前景。目前新疆老龄化程度较低是比较有利的。新疆总人口距离进入老龄化社会还有一个较长的缓冲时期。在这段期间,可充分借鉴我国在解决老龄问题上的成功经验,把人口老龄化给新疆社会经济各方面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在客观上要求老年市场需求增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形成强有力的针对老年人群的服务产业,第三产业是老年消费最集中的产业,从消费角度看,老龄化对第三产业将产生超强需求。其中:

第一,金融保险、医疗卫生服务、心理咨询等产业必须加强;

第二,文化性、娱乐性消费行业要尽快发展、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向上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场所,而不仅仅是建立一些行政性的老干部活动中心;

第三,扩大老年照料、护理业等劳务消费的比重,加强社会服务行业使老年家庭的家务劳动社会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08[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人口老龄化的调查范文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聚类分析;分层抽样

维也纳世界老龄问题大会规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就是“老年型国家或地区”。人口老龄化在19世纪中期最先出现在发达地区,这是该地区生产力发展,公共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出生率下降,实现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我国在2000年的时候,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达到了7%,自此之后,该比值一直高于7%,截止2014年年末,中国65岁及以上老人已经达到1.13亿,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10.06%。预计到203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老龄化率将达到25%(CaiandWang,2005),而65岁及以上人口老龄化率将达到14%,未来20-40年将成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高峰阶段(张文范,2002)。

人口老龄化是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变化过程,是伴随着人口转变而发生的一种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人口现象。造成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是死亡率与出生率的下降,但是人口老龄化的最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聚类分析(ClusteringAnalysis)是对集中的记录进行分类,由聚类分析工具根据一定的规则,合理地进行分组或聚类,并用显式或隐式的方法描述不同的类别。聚类的目标是将数据聚集成类,使得类间的相似性最小,而类内的相似性尽可能大。这与抽样技术中以使得组内差异小、组间差异大进行分层的原则是一致的。

本文首先利用1995-2014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老年抚养比数据做趋势图

图1

图22014年各省份老年人口比重

由图1可以看出,1995年-2014年我国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1995年到2010年从17.12%下降到11.9%,就2010年之后稍微上涨一点点,这于国家放开计划生育政策有关系,但是总体来讲,出生率较之前还是很低;而同时人口死亡率的变化比较平缓,但是还是在上升,这于中国这些年的经济的崛起有关,国家发展迅速,国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从而使得人均寿命延长;而且也看到老年抚养比也是一直上升的,幅度也比较大,从1995年的9.2%上涨到13.7%,这也表示中国老年化程度的加深。

由图2可以看出,不同省份的老年人口的比重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是31个省份中老年人口比重最低的省份,为5.49%,重庆位居31个省份的第一位,老年人口比高达14.12%,从数据来看,2014年未进入老龄化,而重庆已经远远超出了7%的标准,可见,中国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是比较明显的,分析这种差异程度及趋势,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是有着现实意义的。

中国31个省份由于区位、资源条件及历史基础等方面的原因,经济的发展有快有慢,同样,老龄化程度也是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尝试采用聚类方法中的系统聚类法,选取2014年中国31个省份的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老年抚养比及各省份GDP占全国的比重,运用SPSS软件,对各省份进行聚类分析。

因为数据量纲不同将影响聚类分析的结果,所以在分析之前要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进行无量纲处理之后还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因为指标类型中有“极大型”、“极小型”、“居中型”和“区间型”指标。通过聚类图可将全国31个省份分成5类,具体如表1

由于本文采用的抽样方法为分层随机抽样,即每层中的抽样都独立地按照简单随机抽样进行,设总体均值的简单估计为^st,对于分层随机抽样

^st=∑Lh=1Whh=1N∑Lh=1Nhh

V(^st)=∑Lh=1W2h1-fhnhs2h

通过上述公式,得出下列结果:

^st=9.50%

V(^st)=0.00000176

该种方法计算出的结果与利用国家公布的数据:2014年年末总人口136782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136782万人,得出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10.06%,两者相差0.56%。

如果直接将31个省份的老年人口比重数据直接地进行简单的算术平均,即

^==1n∑ni=1yi

V()=1n-1∑ni=1(yi-)2

则结果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平均比重为9.56%,这样计算的方差为0.00039。可以看出,两种方法得出的均值比较接近,但是分层抽样的方差明显小很多。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将聚类分析与分层抽样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提高抽样的估计效率,这对于一些大型调查,例如全国型调查,可以在节省成本的同时提高估计的精度。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除了最后一类老年人口比重为6.78%之外,其余四类都高于7%,最高一类竟达到14.6%;另外,受各地区经济差异影响,我国31个省市间的老龄化化程度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这就要求国家的政策制定者要考虑到这些差异,从而更公平地分配公共资源,促使国家更和谐地发展。总体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老龄化程度问题越严重;沿海地区,老龄化问题比非沿海地区老龄化问题严重;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老龄化程度越低。

人口老龄化的调查范文4

(一)河南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

从全国来看,由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差异比较大,人口老龄化程度和老龄化速度差异也比较大,基本上是由东向西呈梯次降低的状况,东部发达地区远远快于西部欠发达地区。月日,河南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24%,远远超过衡量老龄化程度的世界标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目前,河南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年人口比重和老年抚养比将逐步上升。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河南省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64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6.96%。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河南省65岁及以上人口为77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24%,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上升了1.27个百分点。

第二,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明显,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老年人口多数生活在农村。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老年人口主要分布于城市,河南的情况则不同。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和农业大省,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是河南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特点。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比城市高出0.71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是农村青壮年劳动人口迁移和流动到城市从事务工经商、参加学习和培训等。

(二)河南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根据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对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的预测,河南省老年人口总量将由的771万逐渐增加到2050年的2432万人。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将成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群体。老年抚养比将从的10.4%上升到2050年的40.06%。

二、河南省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对劳动力数量和结构的影响

老龄化对劳动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年龄结构。一般而言,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短缺。河南的老龄化特点具有规模大、速度快等特点都对劳动力的供给产生深远影响。根据预测数据,河南2030年以前0岁-14岁、15岁-64岁和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组人口变动情况,呈现少儿人口比重逐步下降,老年人口逐步上升的趋势,而劳动年龄人口则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在2015年以前不断上升,此后则处于下降态势。从短期来看人口老龄化还不会给河南劳动力市场供给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由于河南的老龄化速度快,河南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比较优势局面也将在2015年前后结束。我们应该认识到河南省劳动力短缺是必然出现的现象。

(二)对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老龄化带来的是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与之对应的就是老年人口大量增加。老年人口的增加抑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生产率上。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老龄化造成老年人体力或精力下降,反应速度变慢,劳动能力衰退,不宜继续从事繁重的劳动和快节奏的生产,从而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二是与年轻劳动力相比,老年劳动力容易生病误工,加大企业经济负担,不利于企业增加利润,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三是劳动力高龄化后带来的知识老化,这将会给技术更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一定困难;四是科学史表明,青年人才对科学的创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天才大多是在青年或中年时期出成果的。

人口老龄化问题尤其是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对农业的基础地位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河南农业基础地位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的稳定。由于城市经济发展引起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主要是劳动年龄人口外出,农业劳动力的老化,导致现有农村的农业的人口减少,并且在农业中的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较低,这不利于河南省农业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中有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劳动力的年龄要求比较严格,目前沿海地区已经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状况。无论劳动力短缺是结构性的短缺还是数量的短缺,都说明适合这种产业的劳动人口在减少。随着河南的经济发展,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适龄劳动力的减少将会对第二产业的发展带来影响。

(三)对养老保障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于社会养老负担的方面的影响可以通过抚养比来进行衡量,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是劳动者和非劳动者人数之比,实际上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一般以百分数表示。它表明,从整个社会来看,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多少非劳动年龄人口。河南人口抚养比在未来50年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老年人口抚养比则从13.7%上升到54.6%,上升了40.9个百分点。同期,少儿人口抚养比下降,少儿人口抚养比从1990年的43.1%下降到2050年的28.8%,下降了14.3个百分点。由于老年抚养比增加的速度远远快于少年抚养比的下降速度,导致总人口抚养比从的56.8%增加到2050年的83.3%。人口老龄化使得劳动年龄人口的经济负担大大加重。

老龄化对养老保障制度的影响还体现在养老金的支出上,随着河南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快,离退休职工也迅速增加,相应的养老金支出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河南的养老负担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农村的养老保障,由于河南老龄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农村老龄化比城市更加严重,使得农村的养老负担日益严重。目前,农村的老年人口比例已经超过城镇。在未来,这一趋势将继续。与城镇相比,农村面对的养老问题更加严峻。

(四)对储蓄的影响

当代西方经济学界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对储蓄的意愿是下降的。我国的学者通过实证研究也发现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从2020年前后开始,我国将由目前的高储蓄率国家逐渐转变为一个低储蓄率国家。老年人口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储蓄率可提高0.37个百分点,远远不及劳动年龄人口每上升1个百分点,储蓄率提高1.47个百分点。老龄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老年人自己的储蓄减少,而且还会影响到家庭中年轻人的储蓄行为。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基本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老年人口的增加对于家庭来说消费呈现增加的趋势。随着老年人的消费特别是医疗费用不断增加,老年人的储蓄减少的同时,将会影响到下一代人的消费和储蓄行为。河南人口预测数据表明未来少年人口的数量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也就是未来老少扶养比的总体是增加的,人口负担系数的增加必然会减少家庭的储蓄。

(五)对消费的影响

按照消费经济学理论来说,消费水平的基础是收入水平,一般来说,老龄人口退休后,由于所领取的退休金、养老金只及原来工资活薪水的50%或70%,有的甚至更低。老年人口的消费水平一般要低于劳动年龄人口的消费水平,老年人的消费倾向较劳动年龄人口低。现有研究的结论中一般认为老年人的消费是劳动年龄人口80%,也就是老年人的消费系数是0.8,这个数字在数据上可以得到比较好的估计检验。

三、应对河南人口老龄化的对策与建议

人口问题是河南的基本省情,人口老龄化问题是河南人口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关系着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关系着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要从战略的角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以积极的态度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更要认真研究人口老龄化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尽量避免或减缓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消极影响。

(一)协调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一,加快河南的科技创新步伐。对于老龄化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的解决办法是是刺激技术进步,提高生产力。在人口不断老龄化的情况下,技术进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源泉。因此,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刺激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利用河南最后的人口红利期发展经济,为老龄化社会做好经济积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加强对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尤其是对于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的劳动力进行教育和培训。促进河南的经济有劳动力密集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为老龄化社会做好准备。对于老年人也要加强教育培训,发挥老年人的作用,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探索实行富有弹性的退休制度,让健康低龄老年人中的高级专家和经济社会高级管理人员及有一技之长的能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继续发挥作用。

第三,大力发展老龄产业。老龄化给老龄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利用老年消费的特点来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鉴于老年消费品市场的特殊性,政府应当及时出台正确引导老龄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企业向老龄产业投资,以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同时也为经济增长创造机遇。

第四,促进河南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为老龄化积累更多的资金保障。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龄化对于资本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年人口的养老基金及证券、基金投资的保值增值都要求完善的资本市场来保证。这就需要健全河南的资本市场法规体系,加强监管,增加老年人口的财产性收入。

(二)协调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把养老保障放在工作的首位,城市应当继续推进养老保险制度,使得所有老年人都享有老年保险;农村也要积极推进老年养老保险,探索和土地结合的养老保险,一定要加强对农村养老保障的投入,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特别是把农村老龄事业发展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予以重点照顾和扶持。

人口老龄化的调查范文5

论文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龄社会;养老保障;医疗保障;老年照料服务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形势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涉及到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诸多领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和战略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正处于体制深刻转换、结构深刻调整、社会深刻变革的重要时期,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十分关键的时期。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已经十分严峻.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已处于老龄社会,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4亿,占总人口的1l%,并将以年均3%速度增加。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大国崛起过程中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据预测,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8%;2020年将达到2.48亿,约占总人口的17.2%。从2005年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要净增1亿。之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到2050年前后提升到30%以上,进入重度老龄化。届时我国老龄人口总量比美国全部人口还多。从本世纪前半叶开始,我国将始终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规模最大国家。我国老龄化水平从10%提高到30%,仅用不到50年时间,而英国、法国和美国等西方工业化国家要用100年左右的时间。对于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而言,这一速度的确是惊人的。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家庭结构、老年群体状况及城乡老年人口分布将呈现许多变化。一是纯老年人家庭迅速增加。“三代同堂”式的传统家庭越来越少,“四二一”结构家庭(一对夫妇同时瞻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孩)逐渐增多。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纯老年人家庭占老年人家庭比例城市约为40.3%,农村约为37.8%,并在继续增加。二是高龄老年人口急剧增长。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1.4岁,80岁以上高龄老人高达1520万,预计到2020年将翻一翻,2052年将超过1亿,占世界高龄老人总量的1/4。高龄老人是老年人口中增长最快的群体,本世纪前半叶,我国高龄老年人平均增长率超过4%,是老年人口平均增长率的1.7倍。高龄老人的这种增长速度在世界人口老龄化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三是城乡人口老龄化程度倒置。发达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我国的情况则相反。2000年我国农村老龄化水平为10.9%,比城镇高1.24个百分点,2020年、2030年将分别高于城镇5个和7个百分点。老龄化对农村的冲击比城镇更为严重。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四是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我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而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较为发达的情况下自然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

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刚刚超过1000美元,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而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一般都在5000—100013美元以上。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十分广泛而深远。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力年龄结构、人口瞻养比结构、代际利益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对养老、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对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加强,对老年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较弱,制度准备也较为迟滞,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

一是现行养老保障体系还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要求。充足稳定的养老金供给是养老保障制度的核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的快速老龄化将导致抚养结构的根本性转变,造成在本已较迟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情况下,养老金缴费者急剧减少和领取者大量增多,养老金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一方面,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资金支付压力逐年加大。1980年我国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员之比为l2.8:1,2004年锐减到3:1,养老负担急剧加重。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窄,只在城镇建立起养老保险制度,绝大多数农村老龄人口还没有纳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因此,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医疗保障体制不适应老年群体迅猛增加的要求。老年人是医疗卫生资源消费的主体,据统计,60岁以上老人余寿中约有2/3时间为带病期。而目前我国医疗资源总体不足、分布不均衡,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小,政府投入相对不足,个人负担费用上涨过快。老年人口总量的迅速增长,对医疗资源的消费和占用越来越大,而支付能力有限,这将给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带来巨大压力和严峻考验。

人口老龄化的调查范文6

一、我市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老龄化现状、特征

(一)我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推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市大力推进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有效的抑制了人口的快速增长,大幅度降低了人口出生率。人口再生产由原来的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转变,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老龄化进程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同时,人口老龄化现象也相应出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我市65岁以上的人口有29446人,人口老龄化系数达到3.76%,远低于国际上常用的人口老龄化标准7%。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市65岁以上人口47315人,比1990年增加了17869人,增长60.68%,老年人口系数为5.86%,低于国际上常用的人口老龄化标准7%。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全市65岁以上人口78141人,比2000年增加了32407人,增长65.15%,老年人口系数为9.36%。高于国际上常用的人口老龄化标准7%。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市0-14岁人口所占比重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24.15%降至13.07%,与此同时,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由5.86%上升至9.36%。2010年我市年龄中位数为38.47岁,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7.47岁。老少比为71.62%,10年增加47.38个百分点,年龄中位数和老少比都处于全省高位。

从我市老年人口家庭户情况来看,家庭有一个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户占66.88%,其中单身老人户占14.66%;有两个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户占32.88%,其中只有一对老夫妇的家庭户占14.94%,老年人口空巢化成为了伴随人口老龄化的又一重要特点。

年龄中位数增加、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少儿人口比例下降、老少比增长,人口年龄结构的四项指标表明我市已处于典型的人口老龄化社会。同时从人口发展的再生产类型来看,人口发展从弱减少型迈向强减少型。综上所述,我市在人口发展自然规模逐步缩小的同时人口老龄化速度继续加快并伴有高龄化,空巢化。

(二)我市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1、老年人口增长快。2000年我市65岁及以上人口45734人,2010年,我市65岁及以上人口78141人,10年增加32407人,增长70.86%,年均增长7.09%,远快于全市常住人口0.32%的增长速度。老年人口中,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多,且增长快, 2010年我市高龄老人9503人,与2000年相比,增长121.3%。

2、老龄化程度高。1990年到2000年这十年,全国65岁以上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增加了1.39个百分点,全省增加了0.78个百分点,我市增加了2.1个百分点。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增加了1.91个百分点,全省增加2.6个百分点,我市却增加了3.5个百分点。在全省11个地市中,我市老龄化程度处于第二位,仅次于汉中市。

3、老龄化程度超前于经济发展。从目前我市的情况来看,2010年,我市老龄化程度达到9.36%,而按照当年的常住人口计算,我市人均GDP仅为22317元。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当本地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时,他们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已达到5000美元,约合人民币31716元。由此来看,目前我市老龄化程度是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

二、我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

2011年至2013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市每年增加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大都在4000人以上。预计到2015年,我市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接近10万,约占总人口的11%以上;2015年后,老年人增加的趋势更明显,每年增加的老年人口在7000人以上;到2019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12万,约占总人口的14%以上,超过14%的老龄社会标准。

2010年我市常住人口中55-64岁年龄段常住人口有85693人,死亡人口591人。即今后十年平均每年有8000以上的人新进入老年人口的队伍,除去每年死亡老年人口,每年增加的老年人口不容小视。

三、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一)实施积极的老龄化战略,增加积累,开发老龄产业

结合我市实际,既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现实需要以及经济承受力、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等方面的因素。我市的老龄产业发展重点在两大领域。一是在提供服务方面,包括生活照料服务、护理服务、医疗康复服务等养老服务业,应当是近期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二是在提品方面,除了强调价廉物美、方便实用之外,重要的是生产符合老年人特点的产品。借助我市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优势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有利契机,积极研制开发满足老年人的医药品牌,引进具有一定规模的制药企业在铜川投资建厂。

(二)实施特色的老龄化战略,改革和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

通过落实“两个加快”,让老年人真正“老有所保”。首先是加快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实施广覆盖,逐步扩大老年社会保障范围,让更多的老年人口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口享有一定份额的养老金,使他们的经济生活有可靠的社会保障。其次是加快我市社会养老服务的规范化步伐。有关部门应该根据养老机构的资质等级和照料护理难度等相关因素,制定相应完整规范的制度和文件,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的监督,以确保双方的合法权益。